对精神病人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精神病人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精神病人的护理

篇1

对患者的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 家庭成员对精神病人要有同情心,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要细心和耐心,对病人以礼相待,尊重病人人格,不要有欺骗、愚弄、打骂、取笑、捆绑、、歧视病人的行为,否则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其病情。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对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进行家庭护理时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成员应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机理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并帮其找出个性弱点、培养健康的性格、减轻内心矛盾;要引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批判病态妄想体验,提高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承受能力;要帮助正确认识和解决病人的恋爱、婚姻、学习和工作、前途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和鼓励。

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 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一时还不能正常上班,心理负担往往比较重,此时如果闲散无事、每天只是吃睡,往往会陷入胡思乱想之中,影响康复。因此,家庭成员应尽可能地合理安排病人的生活,结合病人的职业、习惯、兴趣、文化、健康等状况,鼓励病人积极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和有益于心身健康的学习、文娱和体育活动,如打拳、做操、散步、参加棋类比赛活动、看电影或电视、表演文艺节目及到附近的公园、花园、名胜游览等,以丰富其精神生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回归社会。

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坚持治疗 一般说来,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精神病需维持治疗3年左右,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虽然大部分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但是其病情极易复发,而坚持维持治疗、按时按量服药是精神病人防止病情复发的重要手段。因此,家庭成员在护理处于恢复期的精神病人时一定要督促病人按时按量坚持服药,并注意妥善保管好药品,不要让患者自行保管,以防发生意外。

及时带病人复诊 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多为强安定剂,副作用大,常会引起药物反应。为减轻病人对药物反应的心理恐惧、避免药物反应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应及时带病人复诊,请医生适时调整病人的用药量,同时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

篇2

结果:入院时乞讨精神患者不同于其他精神病人,多数表现为赤身、衣衫不整或蓬头垢面、行为紊乱、语言不同或智商障碍,甚至一些女病人怀有身孕,一些患者合并躯体疾病,一些合并攻击行为。

结论:流量乞讨精神患者作为社会的弱视群体,安全隐患具有多发性、隐匿性,针对这种情况,应实施周密的病区安全管理,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2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07-01

为更好贯彻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国各地开始广泛开展综合性治疗,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政规[2011]17号文,《武汉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暂行办法》各大精神病医院响应市政府号召,纷纷开始收治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但在具体护理治疗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护理安全隐患。本次研究中,重点分析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分析我院从2011年12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150例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男99例,女51例,年龄为19-53岁,平均年龄为36±1.2岁。单纯性醉酒2例(1.3%),旅途精神病5例(3.3%),智力障碍19例(12.7%),躁狂抑郁症5例(3.4%),精神分裂症119例(79.3%)。

1.2 入院方式。警察接受报警后,110出警将疑似为精神病患者送入我院98例,所占比例为65.4%;市民报案120急救中心收治的街头病例,急救中心疑似为精神病患者送入到医院11例,所占比例为7.3%;救助站收治的疑似为精神病患者将其送入到我院41例,所占比例为27.3%。

1.3 入院检查。

1.3.1 安保检查。管制刀具3例,身上小刀14例,铁片18例,玻璃片10例,绳索16例。

1.3.2 体格检查。骨折3例,皮外伤15例,女病人头虱28例,身孕3例。

1.3.3 精神检查。行为紊乱、赤身或衣衫不整、蓬头垢面92例。用手抓饭吃、随地大小便、不讲卫生、生活懒散、弱智或语言不通24例,不能明确说出家庭住址70例,生理自理能力差、到院后拒食78例,存在偷窃行为15例,思维内容贫乏、言语贫乏、交谈欠合作、接触比较被动15例,有毁坏公物行为、袭击行人50例。

1.3.4 化验或其他辅助检查发现。检查可见肝肾功能异常8例,乳糜尿2例。

2 分析护理安全隐患

2.1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入院评估意识不强。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因多数长期在街头流浪,生活环境较差,且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情况,合并多种身体疾病且病因比较复杂。巡警将其送入到医院后,因不能正确提供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及生活情况等,给之后诊断治疗增加了困难。一些医护人员并不重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入院评估,未认真进行安全检查、未高度重视患者躯体疾病等情况。

2.2 医护人员与患者未进行有效沟通。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因来自各个地方,地域以及文化差异较大,医护人员较难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观察方面的困难。这样极易导致患者因冲动而发生伤人事件。

3 护理管理对策

入院时,观察可见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多存在智力障碍、沟通障碍,多表现为蓬头垢面、赤身等不正常行为,一些人甚至有攻击行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全。一般来讲,他们难以管理或家人不了解去向,即便他们治愈或身体情况好转后,也难以出院。因此,为了保证流浪乞讨精神病人的健康,临床护理实施时,应该注意:

3.1 认真进行安保检查。一些流浪汉应长期流浪,包裹里面可能什么都会携带。为了保证其他患者的安全以及精神病人自身的安全,在流浪汉入院后,首先应对其进行认真检查,消除任何存在的安全隐患。

3.2 认真对精神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注意检查患者四肢活动情况,查看是否合并骨折以及外伤;女性患者尤其应该检查是否有身孕,头虱等,详细记录患者的身体情况,防止医患纠纷发生。同时应该注意,尽管患者为流浪乞讨者,家属也不重视,医务工作者仍应坚持职业操守,认真做好各项检查,防止任何意外发生。

3.3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圈、血糖、电解质以及大小便检验,一旦发现患者身体异常,及时转送到综合医院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若合并传染性疾病,入院后有必要对其先进行筛查,肺结核患者要转院给予其综合性治疗,乙肝患者有必要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合并梅毒患者,给予其对症治疗。

3.4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卫生打理,洗澡、剪发、更换衣服、修剪指甲、刮胡须,若条件允许,尽量将他们设置在单间,考虑到流浪人员长期流浪,不习惯病房管理以及病房环境,可先让患者适应一段时间,待其接受后,再将其安排到病房,服从病房条例以及病房管理。同时有必要督促患者或辅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预防并发症发生。

3.5 采取措施预防精神病人出现意外损伤、偷窃行为,行为紊乱,正确引导患者,若有必要,可采取强制措施进行约束,防止发生意外冲突。

篇3

【摘要】对60例久治不愈的神经症神经症病人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并就治疗前后15项症状进行比较,除恐怖、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症状差异均非常明显(P

【关键词】生物反馈;神经症;心理护理

生物反馈是利用仪器反馈体内某些生物学信息的同时,让病人进行松弛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调整机体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生物反馈疗法被认为是继医学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之外的一种新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肌电、皮电、脑电和皮温生物反馈对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和神经症有效,我们选择了符合CCMD-3神经症诊断标准[2]对60例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的神经症患者施行生物反馈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取经门诊确诊的神经症病人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年龄16岁~60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半年。曾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1.2 治疗方法使用多通道神经生物反馈仪,治疗训练系统软件。病人取卧位或坐位,治疗前先告知患者生物反馈原理,训练患者进行放松和注意力集中的练习。治疗时患者半卧位坐于生物反馈治疗仪前,全身自然放松,治疗中病人可通过观察仪表,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自我调节,自我放松。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前、后给予病人心理疏导1次,以加强疗效[3]。

1.3 心理护理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在实施护理中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人格特征灵活掌握。首先做好疗前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疾病诊断、症状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躯体情况。其次要做好疗前宣教。让患者认识有关应激、应激反应、内环境稳定以及他们的行为特征是如何转换成症状的;向患者解释生物反馈的作用原理、平衡的概念以及练习技能(放松训练)的必要性。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告之患者及家属生物反馈对神经症治疗效果明显,疗效确切,但需要患者自身配合与努力;同时请本病区症状类似并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成功的患者讲解生物反馈的作用,治疗过程的感受,尤其是成功的体验,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让患者及家属对生物反馈有初步了解,对治疗产生浓厚兴趣。

1.4 疗效观察施行生物反馈治疗1~2个疗程后,参考神经症筛查表列出15项症状,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见表1。

1.5 结果表明,除恐怖、记忆力下降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症状差异均非常明显(P

表1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症状比较(x)

症状 治疗前治疗后 F值 P值

失眠 3.65 1.58 16.02

焦虑 0.64 0.31 7.61

胸闷 0.92 0.12 93.60

疼痛 0.93 0.08 130.30

情绪不稳定 0.80 0.10 48.10

易激动 0.66 0.25 8.56

情绪低落 0.88 0.10 64.85

乏力 0.84 0.26 31.73

咽部异物感 0.75 0.14 48.11

紧张 0.77 0.16 80.83

恐怖 0.85 0.76 0.60 >0.05

兴趣下降 0.59 0.27 10.27

注意力不集中 0.78 0.26 21.73

心烦 0.83 0.25 31.72

记忆力下降 0.96 0.86 1.30 >0.05

2 讨 论

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生物反馈疗法配合心理护理能缓解神经症病人焦虑、紧张等状态,可明显减轻焦虑,降低应激水平。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让患者学会在精神上及躯体上放松的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心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心理改变是一种对抗力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及高感神经的兴奋性,将通常属于意识的生理活动置于意识控制之下。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从而调整和恢复肌体正常运行模式,起到缓解焦虑、改善睡眠、恢复健康的作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具有更大的机能特异性,它不需要全面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及效能,但它可以增加安定药物的镇静效果,故可减少用药量。神经症病人通过药物配合生物反馈治疗,同时对病人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使病人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减少意外发生,加速病人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郑延平主编.生物反馈的临床实践.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

篇4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神经行为发育;护理;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40-02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其发生率占孕妇的3%[1]。GDM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同时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所生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与远期智力发育关系密切,很多文献也已报道证实[2]。所以GDM的早期诊断,并尽早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神经发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2009年1月~2012年1月笔者对本院产科3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其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36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年龄18~41岁,平均(25.5±2.6)岁;对同期未及时进行控制治疗或未进行产前检查,入院时才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孕次、体重、身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

在孕期24~28周进行筛查,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筛查阳性者,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参照Femando诊断标准,其中OGTT有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1.3 方法

对观察组GDM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3.1 做好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包括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会发生哪些新生儿并发症、预后的情况怎样等;健康教育可以减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当患者接受病情、了解病情以后,在心理上可以解除心理恐惧,配合治疗。

1.3.2 病情的监控 建议患者每月监测血糖1次,如血糖水平过高或波动较大,还需查葡萄糖耐量试验,进行饮食管理5 d后,全天监测孕妇血糖,包括三餐前、三餐后2 h血糖以及夜间血糖,及时监测尿酮体,并做好记录[3]。监测血糖的同时也要监测患者是否有并发症产生。

1.3.3 药物的服用 GDM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者均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4],但是否存在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缺陷尚有待讨论。所以对于GDM的用药无明显标准,笔者对观察组的GDM患者中病情及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合理使用胰岛素。但用量会根据病情及孕期进展调整,妊娠早期人胰岛素用量要偏少;随着孕周的增加,人胰岛素的用量也要随之增加,用量较非孕期需增加2~4倍。同时注意用药反应,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3.4 饮食的控制 控制血糖的基础和前提是控制饮食,对于确诊糖尿病孕妇,若控制饮食能控制血糖而孕妇又无饥饿感则无需药物治疗。但是要合理控制孕妇血糖难度较大,血糖过高会导致巨大儿,过分控制饮食则会造成胎儿营养不足,或引起酮症酸中毒。孕妇热量摄入应根据血糖和体重情况而定,按照标准体重35~38 kcal/(kg·d)计算,妊娠期糖尿病饮食方案为糖类占55%、蛋白质占20%、脂肪占25%[5]。少量多餐,每日5~6餐。早餐约占全天总热量的10%,中、晚餐约占全天总热量的30%,剩余30%为上、下午及晚上加餐[6]。

1.3.5 胎儿监测 定期B超监测胎儿大小,以防过大或过小,为饮食控制提供参考。同时GDM患者常发生血管损害,会连累胎盘血管受损,可能使胎儿缺血缺氧,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造成胎死宫内,故定期进行监护至关重要。

1.3.6 分娩护理 如果血糖控制满意,母婴无比较严重的并发症,首选自然分娩,血糖控制不理想时行剖宫产。分娩时向孕妇及家属做好心理工作,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使孕妇情绪稳定,积极主动配合完成分娩。同时每2小时测血糖及尿糖1次,以便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每15~30分钟测胎心1次,胎心异常者给予胎儿监护仪监测胎心,必要时给予吸氧,氧流量2~4 L/min。每小时测血压1次,血压超过140/90 mm Hg时,给予鲁米那100 mg,im。第三产程按医嘱给予缩宫素10 U,im,以减少产后出血。

对照组未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只是在入院后分娩时给予分娩护理。

1.4 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NBNA)的检测标准

参照北京协和医院和全国新生儿行为神经研究协作组制订的“中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标准。新生儿于出生后2~3 d,12~14 d,26~28 d进行3次测定,以1周内新生儿获37分以上为正常,37分以下特别在2周内≤37分者为异常。检查内容包括行为能力6项,被动肌张力4项,主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及一般状态3项,满分为40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神经行为发育总分、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及一般状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GDM对胎儿造成的危害与疾病病情程度以及孕期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7]。如果母体血糖过高,葡萄糖通过胎盘可引起胎儿高血糖,继而促进蛋白质合成,使脂肪及糖原在胎儿各组织中沉积增多,导致巨大儿,而巨大儿易引起新生儿窒息,会影响到新生儿的大脑神经发育。同时糖尿病易引起母体微血管病变,导致胎盘子宫血流量减少,胎盘功能低下,使胎儿缺血缺氧,从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再者GDM引起胎儿胰岛素水平升高,使新生儿低血糖,严重者可引起低血糖脑病,对新生儿神经系统产生严重损害,同时胰岛素水平升高,影响Ⅱ型肺泡细胞的成熟,延迟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释放,可引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继而影响神经发育。GDM易造成胎儿先天性感染,继而影响新生儿发育,间接地影响到新生儿的大脑神经发育。GDM造成胎儿高胆红素血症近年来也被证实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相关[8]。从本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未及时进行控制治疗或未进行治疗的GDM孕妇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分数明显减低,神经行为发育明显受到了影响。而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GDM孕妇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为正常。

综上所述,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低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它的病因复杂,任何一个可以影响到胎儿身体发育的原因都可能会影响到神经发育。妊娠期糖尿病易造成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流产、死产、畸胎、新生儿窒息、先天性感染、高胆红素血症等,这些原因都会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产生影响。对于GDM孕妇而言,要想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正常,就必须控制能影响胎儿发育的病因,即必须控制孕妇的糖尿病。所以,对GDM的早期诊断,并尽早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是保障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关键。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工作,有助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的保健指导,尽早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经著. 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监测与治疗[J].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3.

[2] 孙丽霞,周丛乐,王红梅,等. 母亲孕期糖尿病对子代脑发育影响的研究[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6):346-348.

[3] 张新阳,吴连方. 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的特点[J]. 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5):254-255.

[4] 李林霞,张颖,徐先明,等. 妊娠期糖耐量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1329-1330.

[5] 刘天纾. 个体化饮食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孕晚期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01-103.

[6] 蓝俊芝. 妊娠期糖尿病的饮食结构调整方案[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31.

[7]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1.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59-02

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常见的一种疾病,经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发病率正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为胰岛素抵抗,患者发病后,其血糖会急剧上升,对孕妇和胎儿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除了对其进行血糖控制和药物治疗外,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1]。该研究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观察对其遵医行为的影响,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5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5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该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2014年7月,该研究中,排除患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以及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该次试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年龄范围21~36岁,平均年龄(28.16±2.17)岁,孕次1~4次,平均(2.14±0.37)次,其中初产妇11例,经产妇14例。观察组: 年龄范围22~36岁,平均年龄(28.84±2.91)岁,孕次1~5次,平均(2.83±0.75)次,其中初产妇12例,经产妇13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孕次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相互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如定时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保持病房内环境良好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①心理护理:很多患者对自身病情缺乏了解,因此一旦患病就会担心自身健康以及胎儿的安危,因此针对患者的这一心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向患者详细讲解关于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就可得到有效治疗,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②血糖监测: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时,可引导患者学习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定时为患者进行血糖监测,通常情况下一周监测一次,对于特殊情况患者可每天监测一次,并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记录和分析[2]。③饮食护理:做好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措施,首先由营养师对患者机体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每例患者个体对营养的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食谱,根据食谱为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患者的饮食中注意要增加热量高的食物,保证患者对食物热量的需求。④合理运动: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不仅能够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而且有利于患者内分泌情况的调整,从而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调节控制。⑤给予胰岛素:在给予患者饮食和运动护理后,若患者的血糖水平未出现明显变化,此时可合理给予患者胰岛素治疗,通常于患者饭前30 min进行皮下注射,对患者餐后的血糖发水平进行调控,若患者空腹血糖值较高时,可在晚上十点左右注射胰岛素,对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过护理后的遵医行为,其中包括饮食控制、规律用药、运动依从以及血糖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值以及餐后2 h血糖值。

1.4 统计方法

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规律用药、运动依从、血糖监测的遵医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所有观察指标数据经过反复核算无误后,均录入SPSS 20.0软件中进行处理。

2 结果

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饮食控制、规律用药、运动依从、血糖监测依从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因此可知,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值和餐后2 h血糖值对比,观察组患者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妊娠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出现的糖尿病,该类糖尿病是随着妊娠期而发生的,因此患者不仅存在糖尿病,同时存在糖耐量减低以及空腹血糖不良的现象。妊娠糖尿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均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如何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病情,是目前医学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研究表明,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药物治疗必不可少,但是给予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其血糖水平[4]。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整体性的护理模式,它能够使护理目标化、程序化、具体化,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根据临床路径进行护理,能够减少护理差错,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通过制定并实施护理目标,对患者进行引导,促使患者主动参与到护理干预中,这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而且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5]。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母婴出现低血糖现象,在护理过程中,搭配合理的饮食,同时采取相应的运动治疗、血糖监测以及胰岛素治疗等措施,能够有效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整个临床护理路径中,从多方面出发,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不仅有利于患者机体免疫机制的增强,而且能够提高母婴的生命质量[6]。

篇6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企图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防范措施

7.1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7.4“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HIl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4thed.Vo1.1,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19]张静怡,冯风莲.整体护理对控制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9):573-574.

篇7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年龄(64.5±11.3)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抑郁症34例,失眠症23例,精神分裂症43例,平均病程(9.1±3.1)年,平均住院时间为(4±2.1)个月。除此之外,其中45例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2.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2.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2.3皮肤损伤老年精神病人的知觉神经的敏感度已经严重下降,因而他们对冷、热、痛的感知比较迟钝,这就造成病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割伤、烫伤等皮肤损伤,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则长期卧床,这也会造成压疮和皮肤坏死现象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为病人准备的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尽量避免病人直接接触开水;②在病人的日常饮食上,病人的食物要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必要时要进行降温处理,防止病人烫伤喉舌;③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清洁卫生的护理,对他们进行肢体按摩,让病人处在一个干净舒爽的环境中。

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方法 回顾以往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的缺陷,分析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归类划分饮食障碍类型,制定当前饮食安全管理工作计划,加以实施并持续改进。结果 实施两年来,没有发生一例饮食安全意外。结论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是有效杜绝发生饮食安全意外的方法。

【关键词】 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

精神病人饮食安全是精神科护理的重点。由于精神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饮食障碍,会引发饮食安全意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如何依法管理是当前护理研究的热点之一。[1]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病人会出现暴饮暴食、拒食、吞食;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吞咽困难、噎食,使病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精神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应贯穿于医疗护理全过程,并列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2]我病区通过实施饮食安全管理工作模式,保证了精神病人的饮食安全,现将实施体会报告如下。

1 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分析

1.1 集体进餐时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

集体进餐时兴奋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突然冲动伤人的情况发生率较高,若不加限制,几乎每天都可以发生。我病区有66张床,日平均防冲动49人次,即75%的病人有随时发生冲动的可能。

1. 2 电休克治疗前后进食、进水的危险

电休克治疗前病人进食、进水会导致治疗中发生窒息死亡,治疗后病人尚未完全清醒而仓促进食灰导致噎食。我病区 2年共有58例病人接受电休克治疗,总计624人次,其中8人次发生夜间偷食零食而中断治疗,即因此情况发生窒息的危险是1.55%。

1. 3 强迫鼻饲时,因病人不配合而易发生意外

病人受精神症状支配,持续拒食,在强迫鼻饲时有可能误插入气管而发生意外,两年来我病区共收治病人1580例,其中因拒食而鼻饲的158例,占住院人数10%。

1. 4 精神衰退病人有噎食、窒息、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由于精神病人衰退存在不同程度自我管理缺陷,有随时噎食、窒息的危险。比如:吞食食物、甚至不加咀嚼的吞食骨肉鱼刺等。由于食欲亢进、不知饥饱,有胃部急性扩张的危险。

1. 5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有导致病人噎食、晕倒的危险

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导致病人出现吞咽困难而发生噎食,741例中26例发生了明显的吞咽困难(3.5%)。90%接受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的病人,会因无力、厌食、摄入不足,有发生低血压突然晕倒的危险 。

1. 6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有发生高血糖后低血糖的危险

大部分精神病人缺乏主诉,病人有可能因为过量进食或进食不足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危险;同时血糖不稳有可引起精神症状波动,如不能及时正确判断与救治,甚至加用镇静药会导致病人昏迷甚至死亡。2011年1~12月共收治965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诊断的13例(1.35%)。

2 护理对策

2. 1 饮食障碍分型

根据影响精神病人饮食安全因素的具体情况,结合我院制定的精神病人饮食护理常规,提出精神科病人饮食障碍类型:环境干扰型;电休克治疗型;拒食型;暴饮暴食型(吞咽咀嚼障碍型;吞食鱼肉骨刺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

2. 2 针对不同类型,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针对不同的类型,在护理中采用专人和集体看护,专人喂饭与鼻饲进食方式。我病区共有17名护士,包括护士长在内。护士长、主班护士及临床班护士随时评估每位病人的饮食障碍类型、饮食种类、护理方式并做好交班记录。对安静合作无精神障碍的病人,采取集体看护的方法,由巡回班护士来完成。集体进餐后安排个别进餐:对环境干扰型的病人,采取单独进食的方法,由工疗护士、主班护士、临床班护士看护。对电休克治疗型的病人,待其意识完全清醒后,采用集体进餐、专人看护的方法。对拒食喂饭型的病人,在集体进餐时,专人喂饭。对拒食鼻饲型的病人,根据医嘱,由3人完成鼻饲操作:即主班听诊、治疗班操作、临床班保护协助。禁止留置鼻饲管,必要时请主管医生参与指导。对暴饮暴食型病人,集体进餐时应限制饭量。对吞咽咀嚼障碍型病人,集体进餐时给予流食、半流或软食。对吞食鱼肉骨刺型病人,给予脱骨去刺的普食并集体看护。对合并糖尿病自我管理缺陷型病人,给予糖尿病饮食,集体进餐,专人看护。

2. 3 持续质量控制的措施

护士长每天早、午交班时听取各班护士对病人饮食管理汇总情况,控制当天饮食障碍病人护理质量,提出改进方法,主班负责在护理管理连续交班本上记录,内容包括姓名、影响饮食安全因素,饮食障碍类型,护士长不在时由主班负责。护士长每周四与主管医生共同讨论病人饮食安全问题,每周五早晨交班时向病房全体医生、护士宣布病人饮食安全措施。对特殊病人及时处理,随时质量控制,连续交班。

2 .4 效果

实施精神病病人饮食安全管理工作两年来,没有一例因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安全意外。

3 体会

3. 1 告知病人和家属饮食安全危险因素可避免纠纷

当病人被确定存在饮食安全危险因素时,护士与病人及家属及时进行有效沟通,使期了解存在的影响饮食安全因素和如何配合治疗护理。当病人需要被强迫进食时,应提前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在争取配合的情况下有些病人可自行进食而免去鼻饲的痛苦。护士不把鼻饲作为惩罚病人的手段,鼓励病人自主进食。比如:集体进餐时病人自由排队,自由选择座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饮食种类。在体现以人为本,维护病人尊严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病人不理解而造成纠纷[3]。

3.2 认真、准确、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精神科护理记录具有专科的特点,当护士遵医嘱为病人鼻饲时,护士应明确记录鼻饲的原因、鼻饲的内容、鼻饲的量及效果。重点记录约束病人的原因、时间、部位、有无肢体的损伤。

环环相扣,注重细节是环节管理的原则。在医疗护理服务中,饮食安全管理的任何环节问题都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精神科饮食安全管理是对病人实施的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左月燃.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护理工作依法管理的认识与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7.

篇9

关键词:精神病人;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广泛开展,把心理护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协调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上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症状即心理活动异常为特点,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尽快使病人潜在的危险消除,使之早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1 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在强制下或诱骗入院,症状丰富。病人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新环境(病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猜疑、执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针对上述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主动、热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达到顺利接受治疗。(2)治疗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电休克等对病人来说都比较痛苦。所以在各项治疗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各疗法之间利害关系,争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娱疗活动,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强意志和体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3)缓解期:此期病人通过各种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此时病人倍思亲人,不安心住院,急于与亲人团聚和重返工作岗位,个别病人对住院前有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行为有后顾之忧,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策略地向病人疏导和解释,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疗,巩固疗效。

2 康复期的心理护理:(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绝大多数病人心情愉快,能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护理上还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动:如担心疾病的复发和病程迁延,担心社会歧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难适应原职工作等等而产生的焦虑、退缩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反应。(2)对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做好社会宣教工作。如街道、单位、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应如何做到体贴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自体观察。周围的人应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在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共同给予心理支持,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捍卫 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白桂春 主编.精神科护理 : 精神科护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王志英.精神障碍病人护理260问 : 中华大众护理丛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1.

4王斌全,赵晓云. 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 年12 期.

5 崔红梅,朱平,姜苏华. 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8 年1 期.

篇10

[关键词]流浪精神病人;管理;探讨

我院是江西省南昌市民政局下属的精神病院,负责市区流浪精神病人的接收和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收集2004年1月~2005年2月收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53例:其中男25例;女28例。进行管理方面的探讨。

1.2 方法对流浪精神病人经过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的探讨。

2 结果

流浪精神病人入院时衣着欠整洁,蓬头垢面,送人者只能提供当时情况,不能提供详细病史,甚至什么都不能提供。流浪精神病人多来自农村或外省,入院时大都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有的病人只会说方言不会说普通话,言语沟通又十分困难,有的对医生的提问不给予任何回答,根本无法进行交谈,这样一来病人的病情无法了解。流浪精神病人接触较被动,交谈欠合作,言语贫乏,思维内容贫乏或散漫,对交谈困难的病人精神科检查难以进行。由于病史不详,沟通困难,精神科检查困难,病历书写时也存在缺项,难以按《江西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完成。但首次病程记录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因此医师往往先入为主或根据模糊、可疑的症状作为诊断依据做出初步诊断,诊断可能发生错误。

我院接收的所有流浪精神病人跟正常收费病人一样治疗和护理。当流浪精神病人因伤人、毁物入院时,由于行为较紊乱难于管理就只好单独关在重病房;拒食、生活自理能力差时,给予喂饭、鼻饲或支持疗法。由于流浪精神病人在外流浪,饮食、睡眠无法保障,入院时身体状况欠佳,可能还合并有躯体疾病,医务人员在治疗上要谨慎,护理上要加强。收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在入院后都给予精神科药物治疗,而且效果良好,53例病人有50例出院,3人滞留医院。诊断以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或痴呆)为主。

3 讨论

由于精神卫生知识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大,使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匮乏。对精神病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向情甚至歧视他们。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属是否有能力支付精神病人的医药费用,保证病人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精神病人自身对疾病缺乏认识,甚至出现伤人、毁物等暴力事件,在他们反复多次发作和家属的嫌弃之后,当他们再次发病就可能成为流浪一族;有的打工者突发精神疾病,得不到周围人的帮助也可能成为流浪一族;有的外出者因智力有障碍,不认识回家的路也成为流浪一族。总之,精神病人流浪的原因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