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的学校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细化的学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细化的学校管理

篇1

精细化管理源自企业管理领域,但是其所代表的理念却能够为所有的组织带来不同程度的启示。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

我们将发现,其实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精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导向,精髓――学校优越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管理队伍,精品――学校的教书育人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精通――各个层次各个学科的完善而优秀的师资力量,精密――互为补充并自成一体的学校制度体系。至于“四细”,笔者以为,“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一样适用于学校的管理,在此暂不作阐述。

因而,笔者认为,学校精细化管理就是在基础管理之上,以上述“五精”为实施内容,辅以“四细”为途径,重视基础和具体、重视细节和流程、重视质量和收效的学校管理模式。在上面对学校精细化管理内涵的探索中,可以知道,学校精细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拥有“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

一、精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导向

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是一种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只有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很好地进行结合和融通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如果说管理、制度等等是一个组织的硬模块的话,那么精细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精华”便是组织的软模块,这个模块关乎“精神”,是整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关注的是学校的内在价值――即学校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目标,学校的文化导向关注的是学校的社会价值――即学校以引导什么样的文化潮流作为自己在社会中的方向性指标。因而,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就是,首先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导向,然后把学校多年办学的“精神”与精细化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学校是一个充满着文化气息的组织,以知识作为主要的传播载体,只有首要地以“精华”作为自身管理的精神核心,精细化管理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可能。

二、精髓――学校优越的管理机制和优秀的管理队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那么,传统的一些学校管理方式便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如果明确并提出了学校的“精华”所在,但是并没有一些相对创新的管理机制来加以支撑,“精华”终有一日也将不复存在。因而,管理机制的创新在精细化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管理机制不同于整体的管理模式,它关注的是学校处理具体问题的决策方式和运行手法,是管理模式在微观方面的表现。但是,一套创新的管理机制并不是一朝一夕促成,它需要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来进行长期地探索和改善。由于精细化管理无法一蹴而就,更加无法一步到位,因此,在这支队伍中,精细化管理的引领者(通常是校长)的角色便显得非常突出。在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起步阶段,引领者的思想和改革意向将左右这样一个管理模式的全面推行。因而,学校欲有一个优越的管理机制,须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而这样一直管理队伍的构建,与其领导者的作用息息相关。

三、精品――学校的教书育人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终究是为了学校最基本的功能――教书育人而服务的。因而,对学校教书育人的质量进行关注是精细化管理的题中之义,它较之基础管理,更加重视挖掘教书育人过程中的“精品”。这些“精品”不仅仅是一堂精彩的课,或者是一个精彩的活动,它更应该是有着科学规制和合理运作流程的育人过程,它也许只是一个点,只是关注于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但是只要这个“精品”能够保质保量地达到它的目标,那么,它就是一个“精品”,能够为学校培育人才带来细节上的改进。再者,学校精细化管理关注学校“精品”的出现,而学校能否成为社会组织中的精品就需要关注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了。学校是否能够与社会做有效的互动?是否能够以“海纳百川”的能量听取不同的声音?是否重视家校关系的合理发展……如此种种,均关乎学校能否成为社会组织中的精品,是否拥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因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不仅面向学校内部,更已经延伸到了学校的。内外兼修,方能成大气。

四、精通――各个层次各个学科的完善而优秀的师资力量

如果说,“精华”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在,“精髓”是一个人的大脑和骨骼,那么,“精通”就是一个人的血液,贯穿全身而服务心脏。老师与学生是学校的两个关键群体,师资力量在学校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那么,精细化管理应该致力于发展拥有什么样特质的师资力量呢?笔者认为,首先,学校以多年级、多学科的知识传导体系为运行主体,那么,各个层次和各个学科的师资力量应该是完备而优秀的,并且是持续发展的,这就是需要学校关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从细节中挖掘以期有持续的改进;其次,不可忘记的是,老师也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角,精细化管理在发展师资力量方面更加应该关注让老师的个人理念与学校的理念进行接轨,让“精华”成为每一个老师的精神,唯有如此,精细化管理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五、精密――互为补充并自成一体的学校制度体系

篇2

校园精细化管理是植于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实现管理的有效性,达到提升学校品质。精细化关注的是细节,最大限度地把每个细节进行优化,使校园管理达到“精致、精美、精艺”的目标,最后使“精细化”变为学校的“文化”,根深于全体师生、落实到学校的校园管理之中。

一、在校园精细化管理中,要关注制度的科学化

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其《科学管理的理论》一书中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相互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其核心词,就是协调、合作、最高的效率。为使校园管理精细化达到“最高的效率”,学校就必须使校园制度建设达到科学化。如在制定学校奖罚措施时,就可以应用“热炉法则”,这是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以“烧红的火炉”来比喻企业的规章制度,其实际指导意义在于一旦有人违反规章制度,就一定要让他(她)受到“烫”的处罚。

“热炉法则”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制度的四大原则:1.警告性原则。热炉外表火红,不用手去摸,也可知道炉子是热得足以灼伤人的。2.验证性原则。用手触摸热炉,毫无疑问地会被高温灼伤。3.即时性原则。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4.公平性原则。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警告性),否则,师德考评将定为“不合格”(验证性),有的老师不遵守制度,受到了处罚(即时性),不管哪位老师触犯了这条,都要受到处罚(公平性)。又如,有一个学校对教师家访提出“每个学生每学期要普访一次”,殊不知,这个班级有学生62名,又分散居住在城市头尾相距十公里以上,教师能普访过来吗?教师为了完成这个“量”,只好瞎编,甚至互相抄来抄去家访情况登记表,如果学校针对各班级人数多的情况,提出家访工作应进行重点访、针对访、及时访等要求,家访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谓重点访就是教师将表现和学业水平较差的学生列为家访的重点,针对访就是教师结合学生近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家访,及时访就是教师对学生出现的临时性问题进行及时的家访。这样,通过对细节的关照,对制度加以完善和补充,学校的家访计划就相对更科学了。

学校的绩效奖励性工资,是学校管理遇到的新问题,是学校为了构建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重责任的分配激励机制,起着激励导向的作用,为了使学校绩效奖励性工资考核方案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学校就应该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教师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就应该采纳,并且还应该经过学校教代会无记名表决通过,这样的细节既体现了决策的民主、又体现了集体的智慧,使学校的绩效奖励性工资更趋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的考核制度当然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校园精细化管理要求学校的制度建设做到科学化。只有树立科学的制度意识、优化制度创新、增强制度效能,才能达到科学、民主的制度安排,才能增强全体教师学习制度、执行制度和维护制度的自觉性,才能达到精细化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的效率”。

二、在校园精细化管理中,应关注避免将简单工作复杂化

记得有个名人说,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是美。现在学校管理中,为了达到精细化管理,却将一些简单工作复杂化了。如去年底,我代表市教育局到学校验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一日,到了某县农村中心小学进行验收,校长在给我们一行五人验收组汇报创建工作有何新亮点时,他隆重推荐了学校寄宿生安全管理的新举措——“学生安全零连接”。每天早晨七时整,生管老师A吹哨子,叫醒全体寄宿生,寄宿生洗漱完毕,15分钟后在宿舍楼点名,将全体寄宿生交给食堂管理员B,食堂管理员B将寄宿生带到学校食堂用餐之后,如数交给前来领学生的老师C,老师C将学生带到教学楼后,再交给各班班主任。放学后,反之进行交接,在学校交接过程中,教师之间还要进行签收(收到了多少名学生)。这样的安全制度是不是过于复杂了?其实,这所小学的寄宿生管理,只要由两个教师每天早上七点整,吹响哨子、叫醒学生、15分钟后点名、带领学生一起到食堂吃饭、饭后将学生带到教学楼就行了,这样管理工作到位了,安全的细节也保证了。校园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和“高效”,精细化管理不是使管理复杂化。

三、在校园精细化管理中,应关注“人性化”

许多先进的学校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好制度的落实,在于全体师生的态度,在于人的因素。好的制度要靠人来定、靠人来执行、靠人来落实。“泰勒把工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而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所谓科学管理实际上就是高压管理。…忽视了减员之间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关于泰勒制,列宁也指出“一个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上述农村中心小学“学生安全零连接”,看似非常完善的安全制度,保证了每个学生在任何时段、任何场合、任何空间都在老师的视线内,学生的安全保证了,学校平安无事了,可是,这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命,他们的乐趣、活动空间、学生交往在哪里?“什么是教育?德国古代哲学家黑格尔早就说,教育就是解放,它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真正的人的造就。解放孩子的手、解放孩子的脑。教育,不能以任何神圣的理由剥夺孩子的童年……”“教育不仅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与生存智慧,还应该给学生以人之为人的精神世界,而人的所有‘精神’都必须以人性为最基本的底线”(李镇西语)。这样的“学生安全零连接”制度,象监狱的犯人,何谈自由、何谈解放?这样的制度有人性吗?

篇3

一、改变思想,从小事入手

精细化管理,思想观念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精细化管理需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既要消除好大喜功,心情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又要克服追求时髦,搞形式主义等不良做法,还要从小处入手,要有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的决心和力度。

在工作过程中有具体要求,便于师生操作时有据可依;要有健全的计划,并从根本上狠抓落实;在抓工作时需要环环相扣,一环不让;在工作中需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管理精细化了,教育教学质量就必然会大大提高;量化考核奖惩分明,坚决做到工作安排到哪,考核奖惩就跟到哪,公平公开、公正;另外,还需要及时清除梗阻,使管理的路径沿着预定的轨道运行。

二、以人为本,培养个性

学校管理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基本核心是人,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对“人”实行促进和发展,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必要的。以这一理念为中心的管理需要充分尊重人在整体中的个体性,调动并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前提下能够幸福地工作、生活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全面和谐地发展。在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时需要“人”具有三重境界:(1)在学校内部实现民主管理,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2)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用心、细心、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3)根据校情大胆创新,创建出一所有特色的“个性化”学校。

科学管理的理念是学校高效有序地运转的基础,所以需要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学校各级组织管理职能,通过聘用、考核等强化措施提高领导管理能力,同时需要通过各项具体精细工作的量化评估,加强对教职员工工作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工作的规范化,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提高管理效益。

三、将重点精细化,全面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由于学校本身的特殊性,只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的管理行动,突出重点,将重点精细化,同时狠抓落实,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尽心尽力,要想全面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需要将以下几项工作精细化:

1.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人只有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工作和学习才有效率,所以给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将安全意识强化进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使所有师生和家长都能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形成安全联动机制;争取形成警校共育机制,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教职工整体队伍建设。广大教职员工在学校里彰显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对教职工管理中把促进教师成长作为根本。将教师优秀的个性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充满战斗力与活力的优秀团队,也让教师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充满幸福感。

3.抓好常规工作。要想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需要在常规工作中进行细化。常规工作就是学校在日常工作中的正常形式的按部就班工作的常见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教学、科研、总务等常规工作。学校主要领导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常规的优化上,并通过各部门坚持不懈地落实。常规工作想要抓好,前提是坚持和落实,必须建立并完善常规考核的相关制度,同时还要及时反馈落实情况,在落实和反馈过程中不断优化常规工作的流程,使学校工作水平整体快速提升。

4.精细课堂教育教学。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所以,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研究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与教职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制定出适合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强化新课改的实践与研讨,为确保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好落实工作,通过对教师具体教学的实施帮助教师提高对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理解与研究能力,坚持不定期的教学常规大检查,对在常规检查出遇到的一些优秀的做法进行全面表彰和推广,对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5.学校生命力的基础就是教学质量。学校主抓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教师主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校从上到下都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在这一统一思想的引导下全面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重视学生基础学科学习的前提下,还要关心学生非基础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还要帮助家长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童年生活的快乐与自信。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地研究和进步,需要我们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坚持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学校精细管理效能。

篇4

一、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管理的现状

学生的管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工作的需求,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来解决。高校引入企业管理中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表面上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实际上两者的共同点很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髓在于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同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大力提倡和追求管理中的细节,精细化管理强调层层分工,注意细节,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规范高校教育工作都有促进作用。

当前社会,我国各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采用精细化理念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发展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老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主动和高校其他部门交流合作,一同将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在现实中,教师往往只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忽视应全员参与教育管理工作,且管理人员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有制度,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其要求的执行,制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无法达到管理的效果。因而,想要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执行力,增强全校师生参与的意识,不断完善管理技术中存在的漏洞。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的体现方面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将教育、管理和服务集于一体的工作。教育上,成立不同科目教研室,让老师共同探讨学习,从不同的方面出发,高校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完成教育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上,高校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和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师生直接的沟通,使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声。同时高校建立了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将学生的档案整合归纳,并及时更改错误信息。服务上,高校一直奉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深入学生的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学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体现在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管理制度和细化的分工有序开展,推行分工责任制,使管理工作层次清晰,增强管理工作者的责任感,调动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完成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发展建议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仍在研究,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如何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细化更加完善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高校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这一发展趋势,真正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一)使教育管理工作者有精细化管理的意识

为更好的推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精细化,首先要让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让教育管理工作者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各部门配合,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文化环境。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高校领导者充分发挥领导能力,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细化分工,让全体教育工作者理解工作的目标,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从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完善学生教育工作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组织

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高校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依据制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使工作层次更清晰、工作目标更明确。

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严格执行,制度也将成为一纸空文,没有实质性的意义。高校必须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通过制度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让老师工作积极性提高,从而更好的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信息资源库

随着教育的普及,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利用科学的手段管理学生成为高校青睐的管理方式。为了使学生的学籍档案更好的储存查找,高校应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生系统管理平台,整理学生档案及其他数据。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将学生在校其间的表现全面客观记录,分层分类进行管理,使学生教育工作形成系统的管理工程,让工作有条有序的开展。

篇5

一、我国部分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松散,陈旧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时候缺乏规范的制度作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效开展工作的难度。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陈旧、过时,部分学校未能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建立规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得学校内部资金周转不畅,从而影响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此外,学校管理层缺乏对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视和对管理过程的监督,导致管理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校的发展。

(二)财务工作者专业能力不足,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部分学校的财务工作者并非专业的财务人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教师转行,未接受过系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学习,专业能力缺乏,甚至由于学校师资不足而存在一人任多职的状况,导致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少数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加上中小学薪酬待遇不高,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自身能力得不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更有甚者,受利益驱使,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暗箱操作,更是阻?K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预算管理效果差

中小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着一系列的财务工作的运行、编制、执行以及监督和管理等环节,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比如,财务部门积极主动性差,仅参照上一学年度的数据,未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严重忽视了学校发展资金的有效利用。在执行层面上,没有按照既定预算进行。在国库集中支付后,基本支出不规范问题虽然得以遏制,但是项目支出以及集中采购问题未能得到彻底改善,特别是涉及政府采购的物资购买报批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财务管理中运用精算化管理作用

(一)合理分配资金,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资金投入就越来越多。尽管很多中小学校获得的教育资金很多,但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太大的进步,资金利用率低下,造成教育资金的浪费。目前来看,很多中小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问题,从目前中小学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在解决中小学财务管理问题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优化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细化财务管理,有效控制成本,促进收入增加,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

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校的应用需要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从而促使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有效地将日常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校资金的正常运转,让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保持收支平衡,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有效,更加规范。

此外,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财务管理领域,强化管理职能,优化管理流程,强化财务监督力度,同时有效弥补了传统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足,动态跟踪财务管理工作,为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提高中小学校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精细化管理在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应用可以摒弃传统的工作模式,使财务工作更加细致化,工作范围全面化,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落到实处,还能全面监督和管理学校的财务活动,掌握学校各项资金的流动去向和具体的使用情况,对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综合分析,提高资金使用率,使效益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中小学财务管理中有效应用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保证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就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中小学财务管理部门的领导要注意观察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整合成相关规定,让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防范这些问题,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从而提高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鼓励认真负责的员工,学校还应该建立一套奖罚制度,对于考核成绩良好的员工,要进行积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回馈他们;对于懈怠工作的,要采取扣工资或者加班的惩罚措施,让他们以后对工作变得更加上心。

(二)财务管理员工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

在中小学校发展过程中,要将自身的实际现状与国家的具体政策结合起来,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并将其运用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重要作用。所谓精算化理念,它包括制度的精算化以及预算精算化。制度精算化理念是指学校对财务制度的修整和完善工作,而要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学校的财务部门发挥主动带头的作用,学校其他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在对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多听取其他部门意见。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学校应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鼓励参与其中,秉承着“保运行、保民生、保重点、保基本建设”的原则,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结合绩效预算和滚动预算,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预算编制体系。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实施各项工作,对各项开支严格控制,确保“专款专用”。报账标准,需统一开支标准,若因部分特殊原因需对预算进行调整,应当严格按照预算对批复程序进行调整。预算考核时,应当对预算项目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整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绩效考核过程中,应当与奖惩机制结合,以此来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增强预算执行力。

(三)完善监督机制

中小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学校应当将不相容的职务分离开来,使不同的岗位、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监督。同时,财务部门还应当划分财务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和健全会计处理程序,其中包括会计科目设置、凭证审核传递、会计账簿设置以及核算方法确定和记账要求等。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中,需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若学校不能有效地进行内部审计,可以将审计工作委托给会计事务所完成,对学校的经济业务进行全程的跟踪审计。

篇6

育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就成为了一所学校的特色。

近年来,我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实践着“关注细节,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以真实、朴实、扎实的工作作风,使学校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反思

我校做为井研县的窗口示范校,在管理上应该说是比较科学规范的,也经常得到上级的肯定与嘉奖。然而,我们沉下心来回顾与反思,当一听说上级要来进行检查视导的时候,工作便紧紧张张,加班加点搞突击;当遇到问题时,就忙碌召开大会、小会,为问题打“补丁”。

事后打“补丁”:1.养成教育方面抓得不够到位,尤其是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还存在缺失,一遇到检查就要突击搞卫生。2.教学常规管理不够细致深入,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不够规范,主要存在有挤占艺体常课的现象,个别年级作业量大。迎检前总要反复告诫老师,必须按课表上课,注意惩罚学生的方式方法,注意作业量,不让家长产生反感情绪。3.课改工作自觉性自主性不高,课改常态化规范化还只是停留在基本水平,离示范标准有差距。

究其问题原因:一是管理制度的问题。制度有些已落后,不顺应新的形势,面对新的课改实验,无法起到规范与激励的作用。如:《教职工量化评分细则》《教师年度岗位考核细则》《教师常规管理奖惩办法》等。有的制度不够精细,规定不具体,面对具体事件无法明确责任。如《教研工作管理办法》《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值班制度》。二是管理过程落实不到位,存在断层。比如说,有时计划轰轰烈烈,实施时却因时间或精力的原因,敷衍了事,布置了没及时落实;有时实施时大张旗鼓,评价总结时却因经费等原因,偃旗息鼓。上级施加压力时,就赶紧促一把,平时依然故我,图个轻松,按照老办法老规矩做。归根究底,就是缺乏一种对制度坚持到底的恒心与决心。三是校长的管理思想不够解放,班子成员的整体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学校的管理注重短期效益,急功近利,没有立足于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措施

1、管理制度精细化。一是分工的细化,领导班干部职责细化,目标明确;教师的分工细化,细化到哪个处室、哪样器材归谁分管都有明确规定;学校的卫生区分工给每一位老师,责任到人;二是学校的岗位绩效考核细则的细化,考核细则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评价,我们通过广泛征求教师意见,逐步细化、完善。岗位考核分为基础部分、加分与减分部分,加分部分就包括了班主任工作、教师常规管理等级、各项教学常规检查等级、教学质量、比武、论文课件、辅导、才艺、参与课改实验、加班、代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三是各项要求的细化,如学校请假制度,有事迟到一会,要向当天值班行政请假,一节课向组长请假,半天教导处批准,三天之内校长批准,三天以上由校长报中心校批准。比如教学“六认真”常规检查,作业批阅美观。又如听课记录,一个学期一般教师至少20节课,教研组长30节,校级干部40节,至少还要有80%的评课记录,否则降评价等级。推行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具体到某一种习惯时,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要求了呢?我们就对每种习惯的要求进行了细化,如阅读就要求:教室里晨读时用双手把书端置于身体的正前方,书的倾斜度为45度;阅读室读书时,可以把书放在课桌上,头略向下偏, 双手自然平放于书的两旁,身体离书桌保持一拳头的距离,头部随视线自由移动。这样师生都有清晰的目标,以目标激励自己的行为,使各项工作有 “章”可循,有“法”可依。

2、过程管理。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一是做好调研准备。就是让老师知道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推行一项新的工作一定要让老师们心悦诚服地去做,才会有动力。开展课改实验,对老师们来说是在颠覆传统“加重负担”:教案不能再下载,要自己按照预学案要求编写,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学生答问不能点名式。说来容易做来难,想让他们接受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首先表明学校的态度,课改实验是非搞不可的。

二是制定目标要求。就是让老师知道工作要做到什么程度。我们组织学校骨干老师,对课改实验做出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并配以落实的时间和方法。再如,课改课堂,课改专题研讨活动,我们都有具体细致、操作性强的要求与规定。

三是探索科学的实践方法。就是要让老师知道怎么样做,效果会更好。要深化课改,没有科学的方法一定要走很多弯路,因此我们从很多细节上引导教师进行了科学方法的探索:1.理论指导。2.典型交流。3.家校合力。

四是分段实施,激励评价。每天由学校教导处——值班行政——年级组长对各班的课堂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和记录,根据管理重点设立专项评比台对全校所有实验班做到每天的个别提醒,每周的典型通报,通过班与班的对比,年级与年级的对比让老师自行发现问题,促其及时纠正。

三、感悟体会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对相关工作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理念与文化要素的双相融合,立足于学生本位,强调全面、细致得关注各项工作开展,对明确教师工作方向,缓解管理压力,具有莫大优势。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更高明的管理手段,其运用对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价值

精细化概念的雏形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大家老子提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此后,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管理的一个概念而被社会所熟知。学者汪中求如述到,精细化是指根据一定规则,将事物从不同的特征、细节、要素、精准、精确、科学地进行分门别类,具体细分的一个过程或达到的一种状态。微观层次的释义,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细是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强调执行流程细化;化是过程、程度或状态。本质上,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其服务的基本属性不变。精细化管理概念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渗透与运用,是促进高校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升高校教学实效具有显著作用。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要素参与,其构成相当复杂,而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各岗位职责的确立及执行,因而对提高教育工作者能力素养亦大有裨益。

二、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实践

新时期,教学管理精细化是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方向,应渗透实施到各环节。高校教学管理作为体系化运行工程,涵括了课程设置、保障机制、人才建设等诸多内容。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精细化管理运用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校系列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包括目标定位、内容划分、方法择取等。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高校课程设置,应积极灌入素质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确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目标下,根据专业方向、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不同,进一步细化各阶段教学目标,以指导后续相关工作开展。基于此,各专业教师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以市场需求导向为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发展需求,结合教材,有针对性地延展教学内容,切实处理好知识灌输与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另外,教师还需富有创新意识,精准定位学生综合水平表现,细致研究专业教学特点,进以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力。

(二)保障机制

教学管理作为一种事前管理服务,旨在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因而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高校应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参与主体地位,量化其权利与职责,细化实施流程,有效避免不作为、互推诿等现象。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严谨的考核机制,这对师生两大主体,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现多元化原则,及时跟踪审查其工作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以提高教学管理效力。不同的考核评价反馈机制要与考核对象相对应,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方式,放大其激励效能,鞭策师生自省自律,推动教学管理精细化发展。信息化技术支撑环境下,高校要善用网络管理平台,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务系统建设,集选课、查询、课排等服务于一体,创新教学管理发展。

(三)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教育精细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作为主导,其综合能力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实效。因此,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必须要依赖高质、专业的师资队伍。所以,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教研等工作,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树立其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意识,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促进整体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提高。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应以精细化管理概念为引导,理性处置教学管理反馈信息,客观分析教师能力素质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工作,精细化各时段教研目标,如丰富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能力等,如此在循序渐进的发生过程中,教师综合素质将实现明显改善。同时,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要求高校尊重教师主观意愿,注重人文关怀渗入,以带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构成复杂,本文作出的研究有待深入和补充。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客观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在综述精细化管理优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运用策略,以改善高校教育发展能力及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琳.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模式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54-255.

[2]袁俊.探析高校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路径[J].亚太教育,2015,36:221.

篇8

【关键词】 科学化; 精细化; 高校; 支出结构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完善教育经费监管机构职能”、“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等多项战略目标及工作任务,其中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是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支出结构是学校资源投入方向和教育成本组成结构的最直接反映。因此,分析高校总体支出结构和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指导高校预算编制的“理想”支出结构,对完善高校预算管理,提高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对国外高校支出结构的研究

李勇、闵维方(2004)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的经费来源和支出结构,从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社会服务支出和管理支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提出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围绕教学和科研这两个中心,加大对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从而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刘娅(2008)主要从经济用途结构分析了英国四所研究型高校的办学支出,结果显示人员费用是英国研究型大学最大的一项支出,占年度总支出的45%~50%,说明良好的薪资福利待遇是研究型大学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毕雪阳(2009)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成本支出结构,得出不同类型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支出结构,在此结果上对比分析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支出结构,得出对我国高校成本支出结构以及成本管理的建议。

(二)对国内高校支出结构的研究

王诚、胡奎(2007)按武书连高等学校分类标准,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高校中各取一所高校作为样本,通过对三所学校的经费支出进行同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经费支出结构差异显著,同时得出不同类型高校的科研支出与教学支出之间的关系。由于研究样本仅为三所高校,研究结果受单个样本的数据影响太大,缺乏普遍性。同时,研究亦未考虑样本资金规模以及资金来源对结果的影响。

李勇、闵维方(2008)分析了高校成本结构与科研产出总量和科研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在生均事业费支出和教学产出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科研支出比例越高,科研产出越高,从而支持了高等学校经费的配置结构会影响产出和效率的理论。研究局限于研究型高校的科研经费比例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未能分析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人员、公用经费等经费结构对学校产出的影响。

以上研究主要把学校按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来分类,分别从项目(教学、科研、维持经费等)来分析支出结构,鲜有按经济功能的分类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结果仅能显示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的特征,对如何评价支出结构优劣,如何利用支出结构指标指导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等,未有深入讨论。

三、数据样本构成和指标

(一)数据样本构成

本文以广东省省属38所高校2008—2012年共5年的决算(预算执行数)为数据样本,分析广东省属高校支出结构。按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划分,其中普通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11所,成人高校2所。

(二)支出结构指标

根据2012年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反映高校支出结构的指标包括: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人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实际在编人数×100%三个指标。为更加完整地描述支出结构构成和体现不同办学规模院校的支出结构差异,笔者增加:基本建设和债务利息支出比率=(基本建设+债务利息支出)/事业支出×100%,生均基本支出=(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在校生数①×100%两个指标,并将公用支出比率细分为一般公用支出比例,与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本性支出比例,一同反映高校支出结构和教育成本构成情况。

四、省属高校总体支出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

(一)高校总体支出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高

从表1可以看出,38所高校人员经费支出(含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从2008年到2012年均保持在46%~51%之间(除2011年外,该年由于中央和省化债奖补资金较大,支出结构异常),而公用经费支出、与房屋建筑物购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4.34%和15.90%。另外,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大,38所高校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不含医疗支出)平均每年约7.42亿元,占事业支出的6.6%左右,在2012年提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后,占事业支出的比例增加到8.69%。这说明省属高校经费很大比例用于人员支出,而用于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支出则显得不足。

(二)一般保障性支出比重大,发展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按支出的刚性需求,将各支出指标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必须支出的保障性支出和选择性支出的发展建设性支出两类。一般来说,保障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越小,学校的经费就越宽松,学校的理财自主性就越强。对表1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看出,2008—2012年省属高校中人员支出和一般公用支出,也就是一般保障性(基本人员和公用)支出的比重相当大,占事业支出的82.13%,而基本建设(含基建贷款利息)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中房屋建筑物购建、基础设施建设等用于发展建设支出的比例仅为17.87%,特别是基本建设(含基建贷款利息)支出的比重仅为1.97%。这与广东省高等教育仍处于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并重的发展阶段,基本建设任务普遍很重的实际不符。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高校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融资用于发展建设,引起不容忽视的财务风险问题。个别高校债务利息支出占比较大,负担重,如某高校负债规模已超过年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的若干倍,每年贷款的利息近4 000万元,占总支出的10%以上。

(三)教育事业支出逐年增加,但生均支出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由表2可知,2008—2012年广东省38所高校的事业支出、人均基本支出、生均基本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事业支出平均每年增长9.4%,人均基本支出平均每年增长7.04%,生均基本支出平均每年逐年增长2.91%,人均基本支出增加速度是生均基本支出增长速度的2.42倍,广东省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规模效益逐步体现。但是,省属高校生均基本支出的增长速度与近5年来全国高校生均支出平均增长超过10%的速度相比,显得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从2004年实行省属本科高校生均定额拨款预算管理到2011年末,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仅在2009年提高了300元/生·年,高校生均定额拨款增长缓慢。

五、不同类型高校支出结构特征差异和原因分析

(一)支出结构占比存在差异,高等职业院校人员支出占比最高

不同类型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成人高校)的支出结构占比存在差异性,表现为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基本建设和债务利息支出比率等支出结构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的比例看,人员支出占比从高到低为高等职业院校(49.71%)、普通本科高校(47.88%)、成人高校(41.19%);公用支出占比从高到低为成人高校(53.82%)、普通本科高校(50.25%)、高等职业院校(48.87%),见表3。产生支出结构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收入结构看,高等职业院校是三者之中获得科研经费收入、办班培训等其他收入最弱的,在收入来源较窄的情况下,人员经费作为最大的保障性支出的比例也就最大,而成人高校办学较为灵活,办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工资福利等人员支出占比较少;二是近5年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和成人高校的发展建设投入相对较高,拉低了人员支出的比率。

(二)生均支出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不同类型高校生均成本差异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均基本支出、生均基本支出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成人高校2008—2012年的人均基本支出最大,而生均基本支出从高到低为:普通本科高校1.19万元、高等职业院校1.04万元、成人高校0.35万元(表4)。深入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类型高校的生均支出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美术、音乐等艺术类本科院校由于小班教学、学生规模少,生均基本支出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达到2.17万元,是普通本科高校生均基本支出的1.82倍。生均基本支出的差异是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高低差异的直接反映,也是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拨款,提高完善省属高校生均拨款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生均基本支出增长存在较大差异,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制亟须完善

2008—2012年,不同类型高校生均基本支出增长变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成人高校由于生均投入基数小,生均基本支出平均增幅最大(8.39%),其次是普通本科高校(2.91%),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支出增幅最小(1.03%)。生均基本支出的差异折射出不同类型高校预算拨款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差异。目前,广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基本按照生均综合定额拨款预算,而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仍采用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管理模式,后者的经费拨款不能随着学生规模的增长而增长,经费拨款的拨款速度远低于学生规模的增长。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预算管理体制亟须完善,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

六、完善高校支出结构,提高高校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措施建议

(一)制定指导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理想”支出结构比例,优化高校支出结构

针对高校支出结构中存在的人员经费支出比例偏高,用于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支出不足,发展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应在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时,划定不同类别的高校各项经费支出指导性比例,引导高校增加学校教学、科研、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完善高校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笔者认为,指导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较为“理想”的支出结构是:合理控制支出预算中人员经费的比例,其中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剔除学生助学金)合计一般占扣除基本建设拨款之外的总支出的50%左右;除了基本运作必要的保障性经费外,留下足够的“弹药”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对人员经费比重高于平均水平10%(即占比达到55%)以上的高校的预算支出结构优化的指导,按照“保重点、促发展、强能力”的原则,逐步调整支出结构,并作为财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预算、决算中严格把关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机制,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使高校有足够财力推动事业发展。一是扩大生均定额拨款范围,加快将省属高等职业院校纳入生均定额拨款,使省属高校全面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二是完善生均定额拨款增长机制,使拨款标准随物价、学生培养成本等的提高而提高,加强高校经费保障能力。三是在开展学生培养成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不同层次类别和不同专业学生的拨款系数。

(三)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整体规划、各项计划和任务必须落实在预算安排上。二是实行高校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突出重点;量入为出,实事求是;集中控制,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资金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预算程序,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控,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三是严格实施高校预算考核管理制度。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和规范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建立预算执行追踪问效制度,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并监督高校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结合高校预算执行进度和项目绩效情况,定期对部门进行考评通报。四是强化项目的预算管理。项目的选项,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规范化的要求,按照“先进行科学的立项论证,再组织专家评审,然后确定项目预算,最后实施绩效考评”的程序管理项目的专项资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明确责任,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安全。

(四)优化学校内部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是确保和加大对教学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内涵建设方面的投入,高校要在政策、人才、资金投入方面向教学倾斜,使教学投入与其他投入保持适当的比例,从严控制行政和消费性支出。二是增加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建设等发展性支出投入。高校要结合自身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其他收入等资金来源,把资金更好地用于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中,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和基本建设等发展性支出投入。三是研究制定鼓励高校节约、高效使用土地等资源的政策规定,鼓励进行校区置换、资源共享,调动高校盘活资产和资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高校预算基础工作和基层管理

一是高校预算编制要客观、全面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实现校内预算与校外预算的有机衔接,避免上报部门预算和学校内部预算“两张皮”。二是严格预算的收支管理,科学制定预算支出的定额标准,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监控。三是建立科学、民主、严格的校内预算绩效评价、考核与奖惩机制,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整体经济行为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学校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勇,闵维方.美国研究型大学经费来源与支出结构的特征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3):52-55.

[2] 刘娅.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收支结构研究——以部分研究型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08(3):65-69.

[3] 毕雪阳.中美高校教育成本支出比例结构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9):53-56.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08-02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教的方面来看,则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堂的授课质量;从学的角度来看,则主要表现在教师应该懂得利用各种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与交流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教案内容需规范。对教案内容进行规范化,能够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如在教案开头要写“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和“课堂设计方案”,而在课后应该要有相应的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核,同时还应该根据本节课上课时出现的情况进行“课后总结”。“课后总结”包括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2.坚持认真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也是突出重点的关键。无论带多少门课,无论是新课还是旧课,我们都应该坚持认真备课,因为作为老师这是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本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态度去认真地准备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是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首先我们必须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通过备课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归纳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其次,我们应该思考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吃透这些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这个方式其实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每次教研室活动的时候,同学科、同教材的老师认真交流,认真钻研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如下学期我们教研室的所有老师都要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现在我们就做好了计划,准备下学期的每一次教研室活动除了完成计划的讨论主题以外,再就是一起集体备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其交流,以确保课堂质量。

3.加强专业技能训练。(1)教学设计技能:即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2)课堂教学及组织技能:即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设疑和提问技能;(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设问、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析评价和必要的引导);(3)课后总结技能(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突出重点,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形成系统);(4)教学研究技能(掌握选择课题、制订研究计划的原则和方法、掌握经验总结、调查问卷、科学观察)。

二、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从转变教师角色开始。教师想要与学生更好地沟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进入现代的信息时代,随着新思想、新思路的转变,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垄断者,教师的地位应该由权威者、传播者向平等者、求知者转变。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基于知识而产生的认识关系,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一种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对话关系。首先,我们教师自身应该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较高的道德素养。教师为人正派,处事公正,课内课外言行规范,具有敬业精神,用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自然尊敬和信服于老师。老师的个人风格影响学生沟通的意愿。一般开朗、幽默、活泼的老师往往能吸引学生,学生一般很愿意与这样的老师沟通,并能做朋友。教师要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必须理解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意味着教师抛弃对学生的偏见与主观判断,站在学生的立场,将心比心。我们应尽可能地接触学生并且了解学生的兴趣热点,多渠道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弥补师生之间的由于年龄、阅历、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代沟,力求达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2.改变教学的方法和形式。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讲授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果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有时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神游窗外的情况。要想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则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如:在教学中引进讨论课的形式,学生自主讲课形式等,这些形式在我的课堂中都试用过,而且效果的确很好。用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自由发表意见,并经过思考提出建议。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些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做到了一学生为主,教师则可以在恰当时候加以引导。这样,在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深入学习,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强化教师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提高学历已经不是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唯一要求。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以及教育理论的更新,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了更高层面的要求。目前,“素质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已得到普遍关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创建出一个独特的教育体系,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现在还不够规范,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这一教育改革是否能实现,关键还要看各高校的实验效果。但现今的民办高校里有很多存在教师短缺问题,导致教师们课时量大,负荷太重。教师们每天的精力只能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很多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淡薄,无法潜心进行科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教师们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就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水平低下。对于存在的现今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对人员进行“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再大力引进新的高技术人才,从而减轻目前教师们沉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培养科研意识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整体环境以及教师所处的教学实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当然,教师的自身努力也是和学校环境分不开的。教师科研意识培养的效果怎样,还要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情况。因此对教师们进行科研方面的主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同时还能使教师们真正地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教师们自觉进行科研的好习惯。只有学校和教师们通力协作,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总之,教育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元素,教育质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则又必须建立在高等院校对于教学质量进行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之上。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作为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使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J].教育评论,1996,(05).

篇10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112-02 收稿日期:2016-10-18

作者简介:张苏珊(1984―),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干事,主要从事人事信息管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在教学领域大范围出现创新改革的前提下,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发展,在着重眼前的同时更要放眼未来。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仅需要解决当下的管理矛盾,还要具有长远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能够顺利有效地发展下去。精细化管理是分工精细化以及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在遵循相关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对教学管理整体中的每个环节,精心组织,把握细节,结合实际教学管理情况和人本主义精神,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责任。通过强化每个环节的管理力度,以便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总体水平,进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全新型社会人才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系列的问题

1.教学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受到传统的“说教”束缚较为严重,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远远落后于当下时展进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创新思想被淡化、同化,较多的教师在安适、稳定的环境待久了,竞争力和危机感也大幅度降低,这就导致了教师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慢慢落后社会发展却不自知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以“过来人”的经验选择教学模式,导致了教学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科学性,管理模式“随大流”发展现象较为严重。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自身的特性得不到彰显,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大幅度增加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难度。

2.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当中,教学管理者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他们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当前由于学历和年龄的限制,大部分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较低,“老年化”现象较重,这部分教师的思想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墨守成规,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差,不能自主自觉地对教学管理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管理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培训,在教学管理过程当中遇到许多突发问题时,常以固有经验进行处理,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

3.教学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从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分析,不难发现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存在着较多问题,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高职院校内部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当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管理的相关工作。虽然有不少的高职院校建立了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但制度本身没有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缺乏合理性、完善性和科学性,这使得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与实际教学管理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顺利、有效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1.全面转换教学管理的理念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高职院校创造了发展的机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全面改革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想要达到对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首先要打破传统教学管理观念的束缚,然后引进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以以人为本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方针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精细化管理也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管理,尽可能降低学生对管理的束缚感和反感情绪。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约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教师的管理行为,精细化管理部门协调其他部门的管理工作。为了使精细化管理更加公开公正,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检查制度和考核制度来约束精细化管理行为,全面加强对精细化管理部门的监督,为教学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2.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院校推行的精细化教学管理都是由教学管理者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对精细化管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快速提高高职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能力,要对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教师队伍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吸收年轻的具有专业化素质和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参与精细化教学管理工作,根据教学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管理人员安排实践能力培训和理论知识强化培训。高职院校可以模拟教学管理情景,在考查教学管理人员应对管理过程当中的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的同时,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有利于快速提高教学精细化管理人员的管理应对能力和综合素质。

3.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

与其他高校的教学管理目标相同,高职院校同样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具有高素质、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行教学管理的。为了与时俱进,高职院校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优化创新,然后全面推行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模式。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来约束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教师的行为,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管理效率。高校所建立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是从教学管理实际出发,因此,必须掌握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教学管理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的综合分析,构建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推行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还能够全面地监督精细化教学管理教师的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能快速地发现教学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精细化管理理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相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院校精细化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社会的发展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热潮席卷教育领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推行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的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要求高院校在规划环节时将每一个管理环节的任务落实到管理人员头上,以便全面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能尽职尽责地投身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依据相关的管理标准严格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通过在内部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改革的同时,注重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结合院校的实际管理情况有计划地完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在稳定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为高职院校的稳定、健康、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