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节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发现接受针刀松解术治疗的老年退行性膝关节病,其中有不少病人同时患骨质疏松症。笔者随机对该类病人在行针刀松解术时,给予3个月为一疗程的骨疏康治疗。现将1999年1月~2000年12月治疗的一组病人疗效观察作一小结,以期对退行性关节病、骨质疏松治疗的适应证开展进一步临床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治疗组37例中门诊患者35例,住院患者2例;男5例,女32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2.5岁。病程3个月~33年,平均1.2年。左右膝关节均有伸屈功能障碍,伸位5°~15°,屈位80°~115°。膝部疼痛昼夜发作,步履迟缓,下蹲不完全,严重时不能正常行走,失去家务劳动能力。所有本组病例都有局部封闭、针灸、输液、内服及外敷中西药物疗效不理想史。
1.2 治疗方法 凡纳入病例在针刀松解术治疗时,均被要求加服骨疏康,同时停用雌激素、维生素D制剂、钙剂等其它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其中22例在行针刀治疗前2周先服骨疏康,15例在第一次针刀治疗开始服骨疏康,针刀疗程结束后继续服用骨疏康。服法:每次1包,每日2~3包。疗程为3个月。
1.3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10月第三届全国骨质疏松研讨会拟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指标及膝关节X线改变选择诊断标准:(1)膝关节疼痛伴伸屈功能障碍;(2)全身骨骼酸痛,以腰痛为主;(3)X线:膝关节间隙变窄,股骨髁、胫骨平台及髁间嵴、髌骨上下缘有大小不等的骨赘,关节内游离体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细小且排列紊乱。
1.4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50~80岁;③病程3个月以上。(2)排除标准:①经检查证实较严重的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原发性病变;②重度神经官能症;③中度以上高血压,BP在180/110mmHg以上;④X线、血检等检查排除膝部肿瘤、结核、急性期类风湿等。
1.5 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腰膝酸痛,步行困难,膝关节伸屈障碍,正常家务劳动能力等。疗效标准:优:疼痛消失,步行速度恢复至相同年龄阶段健康老年人水平,恢复正常家务劳动,1年以上无复发;良:疼痛基本好转,上楼、爬山时膝部仍有轻度疼痛,能坚持日常家务劳动;可:膝部疼痛改善,平地行走或家务劳动稍频又感疼痛;差:经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前后效果比较:疗效优良35例,占94.6%;可1例,占2.7%;差1例,占2.7%。说明在针刀松解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时需关注到骨质疏松存在的可能,有明显骨质疏松症状者,以骨疏康配合针刀治疗,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见表1。
表1 治疗方法疗效观察略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骨与关节的退变和骨质疏松在老年人群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老年骨骼系统自身的老化和退变。关节的变化首先是关节软骨的变性或磨损,软骨变薄或消失,关节间隙变窄,对外力的缓冲作用丧失;滑膜变性、增厚、出现游离体;关节不稳定,经常接受机械刺激,异常应力作用的部位产生骨赘。骨质疏松受遗传、代谢、免疫、营养等多种因素影响,是骨质代谢的退变,表现在全身骨量明显减少,骨的大小和外形变化不明显,但有骨组织微结构衰败凋萎,包括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的细小改变、骨密度(单位容积中的骨量)减少。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发生的根本原因, 关节退变是因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而脆弱,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常因劳损或损伤而气滞血瘀,阻塞经络,经气不利,变生为疼痛、麻木、活动不利等诸证。骨质疏松则因肾脾两虚:肾虚精亏,不能养骨充髓;脾虚血瘀不能通达四肢而失濡养,出现腰膝酸软、乏力。
篇2
[关键词] 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82-03
The comprehensive therapy treating senile osteoporotic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LIU Ri-xin ZHANG Zhi-gang LIAO Zi-jie LI Chun-xiao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Chen 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ongshan 52841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herapy treating senile osteoporotic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6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a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1,all patents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theatment such as surgery treatment, anti osteoporosis drugs,personalized rehabilitation and selective braking and so on.Results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an average of 18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averag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was 4.5 months,and compared to before operation,the Singh index increased 1 degree in 20 cases,and no change in 66 cases,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function was 86.46%.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senile osteoporotic fracture based on operative treatment can prevent and treat osteoporosis effectively,enhance fracture healing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patients′life quality.
[Key words] Osteoporosis;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Treatment method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长,社会人口的老年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5亿,骨质疏松症主要并发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有效处理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有较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共选取75岁以上并发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症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共86例,采用手术、药物、康复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54例,年龄75~101岁,平均82.2岁;致伤原因:全部患者均是从床上或椅上跌下和在行走时摔倒所致的低能量损伤,其中新鲜骨折78例,陈旧性骨折8例;骨折分型:按Evans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1]分为:Ⅰ型6例、Ⅱ型25例,ⅢA型19例、ⅢB16例、Ⅳ型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年龄、胸背部骨痛表现、股骨上端X线片(Singh指数)或骨密度检查。Singh指数Ⅳ度以下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2],本组Singh指数Ⅱ度有8例,Ⅲ度有42例,Ⅳ36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依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骨折损伤程度,给予胫骨结节骨牵引或患肢皮牵引制动,减轻骨折处疼痛。完善术前相关检查,了解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评估其麻醉和手术风险,争取3~5 d内手术。手术在骨科牵引床上进行,麻醉选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术中用C型臂X线机透视指引下行骨折复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术野,铺无菌巾,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手术切口;髓内固定选择大粗隆顶点的纵形切口;髓外固定选择髋部外侧切口,而人工关节置换选择髋部后外侧切口。骨折固定方式: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35例,Gamma钉内固定44例,PFN钉内固定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半小时开始应用抗生素,至术后1~3 d,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关闭切口前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1条,引流24~48 h,并记录引流量。术前后均规范用骨化三醇、降钙素、钙剂及双膦酸盐等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并制订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术后6 h开始行患肢的股四头肌和臀肌的静力性收缩,趾踝关节主动伸屈,术后第三天开始行患侧髋膝关节的被动伸屈(CPM机训练),幅度及强度根据患者的骨折固定情况及骨质疏松情况等因素而定,由小到大,夜间非康复治疗时间给予“丁”字鞋或皮牵引制动。1周后可扶拐或助行器下地不负重活动;根据患者的个体及内固定物稳定情况,2周后患肢逐渐部分负重下地活动锻练,至骨折愈合。出院以后,门诊随访时间每月1次,在骨折临床愈合后改为每3个月1次。
1.3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价标准
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评估在骨折平均临床愈合时间时进行,采用Harris法评分[3],疗效标准:优≥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
2 结果
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6例在术后1年因内科疾病死亡。骨折临床愈合的平均时间为4.5个月,骨质疏松与术前比较,Singh指数增加1度20例,无变化66例,3例出现钉切割(Gamma钉2例,动力髋螺钉1例),骨折移位2例(动力髋螺钉)。术后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6.46%。 3 讨论
3.1 对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认识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和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等内科疾病,外伤原因虽然多为低能量的损伤所致,但骨折往往呈较严重的粉碎性改变,在治疗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难度,如选择保守治疗,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压疮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患肢也极易留下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越来越趋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孟增东等认为骨质疏松症并发的粗隆间骨折首选外科手术治疗[4],能使骨折早期获得稳定的复位固定,患者能够早期离床恢复活动能力,减少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而造成的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均选择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3.2 内固定系统的选择
随着骨科内固定材料的更新改进,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器械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较常用的内固定物分为髓内及髓外系统,前者以Gamma钉、PFN钉为代表,后者以DHS钉、对角钢板为代表。髓内固定系统是微创治疗,术中患者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经闭合牵引和手法复位满意后,在大粗隆顶点上方纵形切口进入,主钉从大粗隆顶点的内后侧插入骨髓腔,再在远端拧入拉力螺钉或抗旋转钉及锁钉。该方法是在功能复位的基础上置入内固定钉,对骨折端不进行剥离,从而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失血、感染等并发症。髓内系统固定,其承受应力的轴心比DHS、DCS向内移,抗疲劳的能力增大,进而对骨折是否稳定的要求不高,故适用于粗隆间粉碎性患者[5-6]。髓外系统是开放复位内固定,DHS钉内固定术是取髋关节外侧切口,显露大粗隆、股骨上端及股骨颈,在股骨颈的方向打入一根较粗的螺钉,其近端有粗螺纹,远端有滑槽,侧方有套筒钢板,粗螺纹钉在套筒上滑动,使骨折断端产生持续存在的压力,以促进骨折愈合。由于开放复位内固定,创伤大、出血多,而且过多剥离骨折端,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并且在股骨头受力时负荷传导通过股颈钉和股骨粗隆外侧骨皮质,故髓外固定系统对大粗隆外侧皮质的相对完整性有较高的要求,稳定性的粗隆间骨折较合适。通过对髓内外固定系统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老年性粗隆间骨折在选择内固定时,一定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对Ⅰ型、Ⅱ型小粗隆上缘骨皮质无压陷者的骨折髓内外固定系统均可应用,对Ⅲ、Ⅳ型骨折,通用Gamma钉或PFN钉,对Ⅲ型中骨折线未累及小粗隆水平的股骨外侧皮质者,可用DHS钉固定,同时结合大粗隆张力带或大粗隆外侧支撑钢板内固定,对大粗隆有冠状面骨折者,宜选用髓内固定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有骨质疏松性的粗隆间骨折,常因骨折粉碎严重,行髓内或髓外内固定治疗,可并发骨折复位丢失、主钉切割股骨头、螺钉拨出,固定失败等问题,往往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有学者建议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存在骨折愈合的问题,因而也就能避免内固治疗可能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或内固物松脱断裂、髋内翻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Rodop等[7]对54例老年新鲜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Harris评分优良率达80%。现在普遍的认识是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应用于严重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并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目的在于减少卧床时间,早期下地部分或全部负重行走煅练,最快地使患肢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本组有3例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我们的体会是对年龄>80岁,预期寿命≤10年,并有较严重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够承受麻醉和手术风险的患者,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组病例由于手术适应证掌握较好、内固定物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正确,没有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
3.3 抗骨质疏松的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源于骨质疏松症,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同时,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8]。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快速骨丢失、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减轻疼痛。邱贵兴等[9]对77例髋部骨折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观察阿仑膦酸钠(固邦)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发现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显著,能降低骨转换、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增加骨密度。本组病例在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行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分别选用骨化三醇、降钙素、钙剂及双膦酸盐等药物联合治疗,达到了减少骨溶解、增加骨矿化、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的目的。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我们认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术后,积极地运用药物对患者骨质量进行干预是必要的,能改善骨的质量,有利于维持内固定物和骨折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3.4 康复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行复位内固定治疗或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为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溶解,恢复关节的功能,除应常规药物抗骨质疏松治疗外,康复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任何治疗都无法替代。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骨质疏松程度、内固定的稳定性综合判断并制订个体化的循序渐进的康复治疗方案。我们的体会是术后2周内以肌肉自主等长收缩体疗为主,早期应用CPM机行关节被动功能训练,活动幅度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制订,从小度数开始,患肢关节没有疼痛;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强度较正常人的骨强度弱,为防止内固定物因负重对骨质产生切割、骨折移位或再骨折,患者术后下地负重及行走时间要适当延长,同时早期行患肢功能锻炼,能够加速血液循环,防止静脉和淋巴淤滞,对预防患肢深静脉栓塞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因早期能正确指导患者行康复训练,患肢关节功能恢复较理想。
综上所述,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治疗上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内固定物及手术方式,规范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和个体化的指导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治因骨折而加重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77-678.
[2] 黄俊,纪方,曹磊,等.DHS、Gamma钉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1261-1263.
[3] Strauss E,Frank J,Lee J,et al.Helical blade versus sliding hip screw for treatmenl of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a biomechanical evaluation[J].Injury,2006,37(10):984-989.
[4] 孟增东,裴福兴.骨科中的骨质疏松问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70-571.
[5] 卢正楷,钱晓岚.DHS和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8):48-49.
[6] 陆明,潘福根,金冬泉.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髓内固定方法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7):59-61.
[7] Rodop O,Kiral A,Kaplan H,et al.Primary bipolar hemiprosthesis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J].Int Orthop,2002,26(4):233-237.
[8] Verbeek DO,Ponsen KJ,Goslings JC,et al.Effect of surgical delay on outcome in hip fracture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192 patients[J].Int Orthop,2008,32(1):13-18
篇3
【关键词】肱骨近端; 骨折; 锁定钢板; 内固定术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上肢骨折之一,且多伴有肩袖损伤。为有利于早期稳定和肩关节功能恢复,钢板内固定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应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术后常因螺钉的松动、脱出和螺钉对肱骨头骨质的切割而固定失败。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33~69岁,平均4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8例,跌伤34例,重物击伤6例,其中合并肱骨头脱位4例,肩袖损伤6例。按Neer分型:II型21例,III型28例,IV型9例。术前均有X线片,并做CT平扫或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类型、粉碎移位程度。
1.2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麻醉或全麻,患者仰卧位,患肩垫高,取肩前外侧入路,“L”形切口,找到并保护好头静脉,沿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进入并分开,显露肱骨近端,若显露不充分,可将三角肌于锁骨下向外作部分切开,即可显露骨折端,找到肱二头肌长头腱,尽量保护关节囊、肩袖血运及骨块相连的软组织,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骨折块撬拨等间接复位,复位满意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选取适合长度的锁定钢板安置于肱骨大小结节间后缘,上端不超过肱骨大结节。用克氏针穿过缝合孔将钢板临时固定,然后在头侧安装导向装置和钻头导向器进行准确的预钻孔,用3~5枚锁定螺钉进行锁定,切勿穿入关节内,肱骨干部分多用皮质螺钉固定,也可用锁定螺钉固定,C臂机透视下证实钢板位置良好,被动活动肩关节确内固定可靠。最后修复损伤的关节囊和肩袖,冲洗止血,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患肢屈肘90度三角巾悬吊。
1.3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1d即可做耸肩、钟摆样运动,1w后指导被动前屈、外旋活动锻炼,3w后解三角巾悬吊,开始增加内收、内旋锻炼,并增加活动范围,6w后X线片证实有骨痂出现,骨折愈合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加强锻炼力度,3m后开始力量锻炼,并加强各方向的主、被动锻炼。
2结果
本组18例,随访4~24个月,平均8个月。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松动与断裂,无肱骨头坏死,骨折全部愈合,无畸形愈合。按Constant-murley[1]评分标准:活动范围40分,主动活动与日常生活20分,力量25分,有无疼痛15分,其中优32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7.9%。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5%,特别是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更易发生此骨折。而肱骨近端骨折大多数为粉碎型,治疗相当棘手,往往治疗方法的不同,其预后也常常差异很大。保守治疗常用的方法有石膏固定、夹板固定或三角巾悬吊等,固定效果不可靠,固定时间长而不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导致肩关节功能差,还易引起骨不连和畸形愈合。所以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复位和稳定的固定,便于术后无需制动,尽早的功能锻炼,是恢复一个无痛的活动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肩关节功能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多数学者认为,骨质量差的二部分骨折、严重的粉碎型骨折、大、小结节受累的二部分骨折及大多数的三、四部分骨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指征[2]。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有多种方法。经皮克氏针固定,创伤小,利于骨折愈合,但固定不牢固,容易松动与脱针,常需石膏外固定制动,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T型、三叶草支持钢板近端体积大,安置时需做广泛软组织剥离,破坏骨折端的血供,影响骨折愈合或致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而且对于复杂的或者骨质疏松的骨折,近端螺钉固定往往不稳定可靠,易松动,肩峰撞击征也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人工肱骨头置换适用于老年肱骨近端严重骨质疏松、粉碎型骨折患者。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是AO/ASIF设计的新型接骨板,与传统钢板比较有明显的优点:(1)针对肱骨近端解剖特点设计,术中不需塑型,操作简便; (2)与T型、三草型钢相比其体积小,避免术峰撞击征的并发症,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软组织的剥离和刺激,对旋肱动脉环影响小降低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3)钢板与骨面间的压力降至最低,即支持微创技术,减少骨膜损伤,保护骨膜和血供,更加符合骨折生物力学固定原则,有利于骨折愈合; (4)与普通钢板最大区别是锁定钢板的螺钉孔均带有螺纹,能与销定螺钉紧密结合,使各骨折块、锁定螺钉、锁定钢板完全锁定成一个刚性整体,整个固定系统类似于一个置于皮下的外固定支架,且肱骨头固定螺钉呈多角度固定,其理想的成角固定在骨质疏松和粉碎型骨折中具有较好的抗拉力和锚合力,防止内固定物松动、拨出,允许早期的功能恢复性锻炼; (5)锁定钢板边缘设计8个缝合孔,一方面有助于钢板临时固定,另一方面对于有助于粉碎骨块、破裂肩袖修补时缝合固定,有利肩关节的稳定和功能的恢复; (6)锁定钢板的远端使用LCP系统结合孔,汇集了加压接骨板和带锁髓内钉两种技术的优点,这种独特的内固定系统既可被用作加压接骨板产生轴间加压,又可被用作锁定的内固定支架而不影响血供,既能加压,又能锁定,还可以使用拉力螺钉进行骨折的间接复位[3]。LPHP具有内固定支架的功能的内固定装置,具有支持和成角稳定作用,所以近年来被许多学者所认可,认为特别适合于肱骨近端粉碎型骨折[5]。
术中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1)正确使用导向器保证螺钉与接骨板的锁定准确,充分发挥钢板与螺钉间锁定结构的优势; (2)大结节注意不要上移,接骨板要低于大结节最高点,以防肩峰下撞击的发生; (3)术中应使用C臂机透视观察螺钉在肱骨头内的长度,一般位于软骨下0.5cm为宜,以防螺钉突出肱骨头关节面,尤其注意骨质疏松引起肱骨头塌陷导致螺钉继发地穿过关节面;(4)术中应充分利用缝合孔加强对关节囊和肩袖的修复,不但可辅以关节的稳定,还可以使关节周围部分血运重建,减少肱骨头坏死机会; (5)对粉碎型骨折、骨质疏松明显的患者,骨折局部出现骨缺损需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起支撑作用,有利于骨折愈合;(6)正确指导术后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功能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Lungershausenw等[4]的随访观察表明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三部分骨折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部分四部分骨折,特别是伴有骨质疏松的骨折,或术前CT松查示骨质缺损或肱骨头骨折较严重者,本治疗方法仍存在一定的限制,宜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综上所述,LPHP与其他内固方法相比,它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微创、术后功能保存好、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等特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承武,主编.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0-560
[2]WiLliams GR Jr,Wong KL. Two-Part and three-part fractures:open reduction and interal fixation versus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Orthop clin North Am,2000,31:1-21
[3]徐钢,陈鸿辉,陈瑞光,等.锁定肱骨近端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华创伤骨折杂志,2005,2:121-123
篇4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不仅可作为骨质疏松的临床指征,而且也是再出现髋部等处骨折的警示信号。它提示人们要注意预防。
一、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及其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有不同的分型,这是防治这种骨折所必须了解的。现按传统习惯分别简介如下:
1.科力氏(Colles)骨折。此型骨折最为常见,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中的骨质疏松患者。人跌倒时,腕部呈(手)背伸状态,手掌着地。其他年龄段的人也可发生此型骨折,青少年则因骨骺未闭合而出现骨骺分离性骨折。
这型骨折的临床表现是:外伤后感到腕部疼痛,不能活动,局部肿胀明显;有时皮下淤血,手指处于半屈休息位,不敢或不能握拳,需要健手托住伤手方能减轻些疼痛。如骨折近端压及正中神经,则有手指麻木等表现。由于桡骨骨折的远端骨折块不同的移位,还可表现为“银叉状”或“枪刺状”的畸形。
这型骨折的治疗:①闭合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如果没有骨折移位,一般固定功能位4周即可。如果有骨折移位,则应通过手法复位,再用上法固定4周。在固定期间,由于肢体肿胀或消退,骨折处可出现再移位,造成外固定松动。若出现这种情况,要随时到医院复查和调整外固定。②复杂骨折类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指征是:不稳定骨折、保守治疗失败、陈旧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经皮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等。至于选用哪种方法治疗,须由经治医师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定。
2.史密斯(Smith)骨折。这型骨折是跌倒时腕背着地所致,是一般较为少见的创伤,约占全身骨折的0.11%。此型骨折出现的畸形恰与科力氏骨折相反,故又被称之为反科力氏骨折。照X光片可见到骨折的远端连同腕骨向掌侧移位。对其治疗的方法与治疗科力氏骨折相同。
3.巴通氏(Barton)骨折。此型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常见于跌倒时腕背伸而前臂旋前,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之背侧缘,造成桡骨关节面骨折。同时有桡腕关节脱位。这型骨折的治疗也与科力氏骨折的治疗方法相同。
4.桡骨茎突骨折。此型骨折是人在跌倒时,手部着地,腕关节强力尺偏,桡侧副韧带强力牵拉,桡骨茎突造成的撕脱骨折。此型骨折的治疗,一般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于腕中立、轻度尺偏位5-6周。如骨折不稳定或再移位,可行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
此外,还有儿童桡骨下端骨折等(本文从略)。
二、桡骨远端骨折的预防
前已述及,桡骨远端骨折对中老年人来说大多数是因为骨质疏松所致。骨质疏松症患者只要轻微的外伤即可导致骨折。因此,预防和减少桡骨远端骨折,至关重要的是要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要尽量避免跌倒。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1.进行合理的膳食调理和持之以恒的身体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服用一定的钙剂和防治骨疏松症的药物。
2.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及某些饮料。要通过食补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如牛奶、酸奶、奶酪、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3.定期作骨密度测量、检查。
篇5
【摘要】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螺钉(DHS)及Gamma钉三种治疗方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方法: 对我院2003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符合Evans分型III、Ⅳ型的11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47例,动力髋螺钉(DHS)19例,Gamma钉42例。结果:Evans III、IV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全髋置换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卧床时间短。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与骨折粉碎程度、稳定性及骨质疏松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对于粉碎性、不稳定性患者Gamma钉疗效明显优于DHS,不应首选DHS。同时粉碎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选择全髋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全髋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49-0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区域内的骨折,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原因:病人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科疾患,骨折创伤较重,骨折后失血量大。同时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难度较大,由于骨折引起髋关节病残率较高,治疗方法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骨折后患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康复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患者骨盆X线片及患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按Evans法进行骨折分型,选择Evans III、IV型为研究对象,共118例,男66例,女52例,年龄66―88岁,平均74岁。随访时间1~5年,平均随访3年。
1.2手术方法:
1.2.1 DHS组: 使用牵引床,患肢轻度外展内旋位,C臂机透视复位满意后,自大粗隆上2cm向下作外侧直切口,长12~14cm,显露大粗隆及股骨上段,C臂机透视下于大粗隆下1.5~2.0cm打入导针,导针应位于头颈中心或稍下方,达股骨头软骨面下。丝攻,安装螺钉,DHS钢板,安装加压螺钉应适当。
1.2.2 Gamma钉组: 使用牵引床,患肢轻度内收内旋位,作股骨大粗隆上5~8cm纵切口,分开肌肉,显露股骨大粗隆顶点,C臂机透视下在其顶点偏内侧用开口器钻透骨皮质,导针插入髓腔,扩髓后放入髓内钉先后拧入股骨颈螺钉及防旋钉和远端螺钉。
1.2.3 全髋置换组:患者侧卧位,患肢位于上部,采用后外侧入路,按层切开各层,显露大转子和臀中肌。复位钳临时固定大转子骨折块,内旋髋关节,沿大转子后缘紧贴骨面依次切断短外旋肌群。充分显露大、小转子的骨折线和股骨颈,切除股骨头颈,于小转子平面修整股骨近端,钢丝捆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按术前准备,安装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手术结束时大转子尖应于头臼中心在同一高度,以保证双下肢等长。转子间各骨折碎片尽量恢复其解剖位置,以缝合线固定于假体上端。术中常规应用抗生素1次。
1.2.4 术后处理: DHS组及全髋置换术组患者术后均放置半管或负压引流,Gamma钉组患者术后不需放置引流。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索3~5d,低分子肝素7d。术后辅以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鼓励患者伤肢主、被动的膝踝关节活动及肌肉收缩等。DHS组及Gamma钉组患者3个月内患肢不完全负重,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功能锻炼,3个月后逐渐扶拐下地行走,患肢逐渐负重,完全负重必须待x线片复查确认有一定量的骨痂生长后开始。
1.3 观察指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1.3.1 观察指标: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髋关节主动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髋关节功能评价参照Harris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
1.3.2统计学分析: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3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见表 。
3组患者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X±s)
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三组手术时间比较,Gamma钉组与DHS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7,P
与Gamma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与DH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Gamma钉组与DHS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55,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与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8,P0.05)。
三组卧床时间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
3 讨论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逐渐增高,正确的治疗方式的选择对于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活自理有重要意义[1]。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并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程度逐渐加重,轻微外力就有可能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且伤残率较高。对于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多能取得良好疗效。对于不稳定型和粉碎型骨折以及严重骨质疏松的骨折患者,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及伤残率逐渐增高。EvanslII型及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内侧骨皮质多有缺损,内固定难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及坚强的固定,术后易出现内固定松动、髋内翻畸形、股骨头切割、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2]。髓外固定系统DHS是用一枚较粗的螺钉代替三翼钉,通过髓内拉力螺钉的滑动加压作用和有侧方套筒的钢板使股骨头颈段与股骨干固定为一体,能有效防止髓内翻。其最大特点是结构坚固,且具有加压和滑动双重功能。套筒与股骨头颈螺钉之间动力固定的设计允许骨折处的接触。髓外固定系统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它的静力及动力加压作用符合股骨上段生物力学特点。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优点显著:1.固定牢固,可有效抵抗顺转子间骨折的剪切应力和内翻应力;2.套筒式连接,具有动力加压及静力加压双重功能,这种动力及静力加压的结合有一定的抗旋转作用;3.DHS的动力及静力加压双重作用非常有利于早期负重和骨折愈合。但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及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其缺点是由于股骨颈及后内侧骨量丢失过多,不能有效防止旋转,易发生断钉及出现一定程度的肢体短缩[3]。全髋关节置换目前主要应用于治疗各种髋关节疾患,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类风湿等。某些学者认为在有严重骨质疏松而骨折明显粉碎时,可考虑行假体置换,但对于预期寿命不长活动要求不高的老年人,这种手术显的没有必要[4]。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及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及理念。认为其治疗的目的不在于骨折采以何种方式、复位、固定,而在于如何能使患者及早下床,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粉碎型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了髋内翻畸形、骨折延期愈合、不愈合及因长期卧床而导致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但应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不稳定、粉碎性的粗隆间骨折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
参考文献
[1] 叶韶辉,陈鸿辉,梁伟国等,动力髁螺钉在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10(7),964-966
[2] 梁雨田,郭义柱,陶笙等。老年患者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J],军医进修学学报,2005,2(1):4-5
[3] 张春林,曾炳芳,罗从风等。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7),597-599.
篇6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治疗仪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简称OP)是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1]。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增长及老年人口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所引起的骨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备受老年病学者的关注。WHO已把骨质疏松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公众健康问题。人们对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双磷酸盐、雌激素替代疗法等所产生种种不良反应感到不满,不断寻求新型的非药物治疗方法,电磁场无毒副作用的显著优点而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采用骨密度治疗仪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有样本选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太和县中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的64例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①对于64例患者中的36例患者治疗前后测定平均腰椎腰2~4(均值)、股骨颈、髋部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②对于64例患者中的54例患者治疗前测定平均腰椎腰2~4(均值)、股骨颈、髋部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并在治疗后3个月随访上述部位骨密度。③对于64例患者中伴有疼痛的43例患者通过专人询问,了解治疗前、后疼痛的改善情况。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总AKP(碱性磷酸酶)、血清BGP(骨钙素)、PINP(I型原骨胶原氨基端前肽)、ICTP(I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并啉交联肽)。⑤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钙、血磷。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10月第三届全国骨质疏松研讨会制定的骨质疏松症综合诊断方法[2],结合2000 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3]。临床表现为: 全身无力或疼痛,疼痛进行性加重,可伴有关节肿胀和晨僵;X 线检查示: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呈纵行栅栏状排列,或有压缩性骨折,椎体呈鱼尾状、双凹状改变,椎间隙增宽; BMD 减低。同时检查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 以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1.3 排除标准
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排除由糖尿病、甲亢、血液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肾性疾病等疾患所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除外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仪器
PEMFs治疗仪器为江苏天马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TM―OTS―02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骨密度测定:用美国NORLAN 生产的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
1.4.2 治疗方法
每例患者每天接受1次PEMFs治疗,20分钟/次,30次为1个疗程。强度5mT,频率50Hz;同时每日补充元素钙500mg和维生素D800U以上,从治疗开始至治疗后3个月。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8 年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骨密度检测较前有所提高, 主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有效:骨密度检查无明显增加或改变,主要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 骨密度检测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治疗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差异性。随访中发现患者依从性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具体见表1、2、3、4和表5。
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5
3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原因,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大于形成,骨量减少,重建呈负平衡,骨的微观结构破坏,脆性增加,极易因压缩变形,而产生脊柱失稳,支撑作用减低,导致腰背疼痛及骨折的发生[4]。我国约有骨质疏松症患者8000~9000万。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60.72%,女性为90.47%,女性患病率尤为突出,随着年龄增长,患病几率上升,其终身患病危险度超过40%[5]。骨质疏松目前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西医主要采用雌激素、抗骨吸收药、促骨生成药、钙剂等治疗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有较大的副反应,且远期疗效不满意,有一定的局限性。自1977年bassett证实电刺激能促进骨组织生长,此后进行的不少脉冲电磁场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得出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s)通过磁电效应改变人体生物电与改善生物磁场这一原理,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影响骨的代谢和骨重建来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利用磁场镇静止痛、抗炎消肿的治疗作用,迅速缓解患者腰背疼痛等临床症状。现代研究表明,低频脉冲电磁场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其主要效应有:(1)通过释放内啡肽和复合胺调整疼痛的敏感性;(2)通过对钾、钠元素的调整,再平衡细胞膜的功能;(3)对基本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影响;(4)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和组织修复功能;(5)增加胶原质合成;(6)活血和促进骨骼生长。低频脉冲电磁场上述作用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的可能途径[6]。本研究表明,低频脉冲电磁场能促进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转换,使骨的形成作用大于骨吸收,从而增加骨量,改善骨密度;同时,本研究也表明,低频脉冲电磁场对缓解骨质疏松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远期疗效,特别是能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尚待观察。
目前虽然对于低频脉冲电磁场作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还不是完全清楚,但通过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治疗骨质疏松方法,而且相对药物疗法来说。它具有见效快、维持时间长、无副作用等优点,并有显著增加骨密度的能力。但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所用的参数,诸如治疗强度、频率、脉冲、疗程等缺乏合理的标准,到目前还没有证明哪种参数配置为最佳配置,如何使治疗规范化,以求发挥最大的疗效,是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随着电力事业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超低频磁场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外学者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观察指标、进行了大量的在体和离体实验研究,分别在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细胞间通讯等多个细胞水平层面开展研究,但迄今尚无定论。因此就目前的认识来说低频脉冲电磁场(PEMF)仍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骨质疏松症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傅祖植.骨质疏松症. 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85.
[2] 刘忠厚.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筛选[J].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5,15(1):53-55.
[3] 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 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第二稿) [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1):1-3.
[4] 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 实用骨科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 : 1085.
篇7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中医疗法;芍药木瓜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已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骨质疏松症有很高的发病率、危害性大,正在威胁着越来越多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笔者自2004年5月—2009年12月观察治疗14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年龄40~93岁;病程1个月~21年不等,均摄X线片确诊,选用芍药木瓜汤辨证论治,取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3例,男49例,女94例;年龄40~93岁,病程1个月~21年不等。
1.2 入选标准 参照WHO骨质疏松症标准(外院骨密度检查结果)及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制定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凡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者列为治疗观察对象。
1.3 临床表现 腰背疼痛,腰膝酸软,四肢关节疼痛、麻木、酸软无力、活动受限,肌肉酸痛及周身骨痛,脊柱生理曲度发生改变或关节变形。X线摄片表现为:骨骼密度减低,骨质透亮度增加,骨皮质变薄呈线样变或葱皮样改变,髓腔增大,骨小梁变细、稀少或消失。
1.4 治疗方法 以芍药木瓜汤为基础方:白芍、木瓜、首乌、川芎、丹参、鸡血藤、延胡索、续断、骨碎补、熟地、淮山药、党参、黄芪、茯苓、蜈蚣。颈肩臂痛为主者加葛根、桑枝;胸背痛者加桔梗;腰背痛者加狗脊、杜仲;腰腿痛者加牛膝。每天1剂水煎服,复查,1周为1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之后隔1~2天服1 剂,坚持3~6个月,以巩固疗效。3个月后复查X线片。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自如,恢复日常生活,骨质疏松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活动剧烈时病变部位仍感不适,骨质疏松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所选病例完成疗程后,按前述标准判断疗效,143例中,痊愈104例,有效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1.6%,平均2个疗程。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全部病例无不良反应。
转贴于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单位体积的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与载荷功能异常,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慢性、系统性骨骼疾病[1]。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以WHO推荐的骨量低于同性别人群骨峰值的两个标准差为标准[2]。尚无骨密度仪的单位,可以用X线片初步诊断骨质疏松,一般常用腰椎,也可以用股骨近端、跟骨、管状骨X线片。并参考年龄、病史、骨折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考虑。虽然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够灵敏,具有一定局限性,一般在骨量丢失30%~50%时,X线片才能有阳性所见;但其方法直观、经济易行,且基层医院受检测仪器的限制,X线仍不失为一种较易普及的检查骨质疏松症的方法。本组均摄脊柱、骨盆或跟骨X线片检查确诊,并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措施主要有钙制剂、雌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及二磷酸盐等,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及费用的关系不易为每个患者所接受。笔者选用芍药木瓜汤加味辨证论治,取得满意疗效。本方是根据补肾、健脾、活血养血止痛的原则选药组方。
中医学没有“骨质疏松症”这个病名, 骨质疏松症归属于“骨痿”、“骨枯”、“骨痹”的范畴。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根本原因是肾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生髓,髓藏于骨而养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骨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肾气不足,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而出现骨质疏松,骨骼则脆弱无力。肾精的盛衰与骨的代谢有密切关系,肾虚是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3]。临床研究发现,通过中医的方法补肾不但可以稳定和提高人体内的性激素水平,还能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的形成,因此骨质疏松者须补肾。方中首乌、骨碎补、续断、熟地、淮山药补肾填精。
脾失健运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虚则运化失司会影响胃肠对钙、磷、微量元素、氨基酸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肝为血海,主筋脉,肝血足而筋脉始柔。方中党参、黄芪、茯苓、淮山药健脾益胃、养血和血。
气滞血瘀则是骨质疏松症的促发因素,血瘀痹阻脉络,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筋骨,筋骨失于濡养便易疏松脆弱。方中川芎、丹参、鸡血藤、延胡索行气活血化瘀。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能明显延缓去势大鼠及SD大鼠骨质疏松的发生[4] ,活血化瘀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而且具有类似激素作用,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及其受体水平来防治骨质疏松,续断、丹参还直接参与钙的代谢 [5]。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顽固性老年性疾病,治疗服药要做到持之以恒。该病起病、发展都是个缓慢的过程,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因疼痛而就诊,经摄片等而确诊,因此方中重用缓急止痛之白芍(30~40g),加用蜈蚣、全蝎等味辛走窜,通络止痛力猛性雄的虫类药加强止痛,缓解症状,取得患者信任,配合长期坚持用药治疗,是达到疗效的关键。
通过以上诸药配伍,组成补肾、健脾、活血养血止痛之方剂,以奏治疗骨质疏松之效,取得满意疗效。因此,认为芍药木瓜汤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个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剂,也突显了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骨质疏松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169-170.
2 童培建,肖鲁伟.老年骨折的预防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
3 李跃华,董元龙.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与肾虚证型关系的调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6:366.
篇8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疏康;阿法骨化醇;绝经
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合成减少,致使机体成骨减少,破骨增多,继而引起全身性骨量减少以及骨组织微结构改变,严重者发生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身材变矮,容易发生骨折。研究报道,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25% ~ 50%,对妇女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针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目前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1]。该疗法临床疗效肯定,主要缺点是副作用较多。中成药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本文将骨疏康胶囊与阿法骨化醇胶囊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观察其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年龄52 ~ 63 岁,平均(57.6±2.2)岁,病程1~9年,平均(3.6±1.9)年。随机将患者分成2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典型者;年龄50岁~ 65岁的绝经后妇女;自愿成为观察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配合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它严重合并症者;3个月内使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包括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双磷酸盐,降钙素,糖皮质激素;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肺疾病者。
1.4 临床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阿法骨化醇胶囊,口服,每次0.25g,每天2 次,同时口服骨疏康胶囊0.32g,每次3粒,每日2 次。对照组(40例)仅给予骨疏康胶囊0.32g,口服,每次3 粒,每日2 次。两组均连续用药6个月,然后评估疗效。服药期间不用其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疗效以及掌骨皮质指数。
1.5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受检者右手掌骨正位像X 光片拍照,应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第二掌骨皮质最厚值与其宽度,计算获得掌骨皮质指数。结合临床症状,掌骨皮质指数
1.7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掌骨皮质指数>0. 44;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掌骨皮质指数比治疗前有增加,但是
1.8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均数以( ±s)表示, 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掌骨皮质指数比较:表1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掌骨皮质指数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2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绝经后妇女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所致。骨质疏松的发展和预后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分泌因素,营养状态,遗传因素和物理因素等。骨质疏松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疼痛,腰背钝痛,疼痛特点为持续性加重,轻微外伤容易导致骨折。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治疗方法一般采用雌激素补充法。补充雌激素可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这使得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为此,临床上在尝试应用中医药来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以减轻激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我国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脾肾亏虚所致。骨疏康胶囊系中成药,具有补肾壮骨、益气养血的功效。动物实验显示,骨疏康胶囊能明显拮抗维甲酸引起的雄性大鼠股骨密度降低和去卵巢大鼠股骨密度降低[3]。阿法骨化醇是维生素D3 的活性代谢物,在体内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调节骨代谢,促进骨重建和骨矿化,并能够缓解骨疼痛[4]。长期应用阿法骨化醇,可能会导致病人维生素D中毒的发生,患者出现高钙血症及高尿钙。因此,在阿法骨化醇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血钙和尿钙水平。本文观察到,在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时,骨疏康与阿法骨化醇联用时,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骨疏康单用,且治疗后患者的骨皮质指数显著增加。
总之,联合应用骨疏康与阿法骨化醇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疗效可靠,方法简便,患者依从性好,适合基层医院推广采用。
参考文献:
[1] 罗婷,韩阳,刘义。小剂量利维爱短期治疗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3284-3285。
[2] 傅华。社区预防与保健[M]。 第 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8-300。
篇9
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结果28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Neer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良率为70%。2例四部分骨折者发生肱骨头坏死。结论对老年肱骨近端移位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具有内固定牢靠、术后不需要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关键词】肱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
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多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根据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其中80%~85%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保守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有移位的骨折需手术治疗。
作者单位:355000福建省闽东医院骨科;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
治疗方法包括髓内针固定、张力带钢丝、钢板内固定以及关节置换术等。自2002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2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60~82岁,平均70.1岁。左侧19例,右侧9例。按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型:二部分骨折Ⅲ型6例,三部分骨折(脱位)Ⅳ型10例、ⅥA型8例,四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脱位2例。三叶草钢板固定16例,解剖型钢板固定12例。
1.2手术方法仰卧位,均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显露肱骨近端,注意保护关节囊和肩袖血运,
以肱二头肌长头腱为标志,恢复肱骨近端的解剖结构,先复位肱骨头骨折块,再复位大小结节骨折块,分别用克氏针预固定,对骨质缺损明显者用同种异体骨植骨,然后选用适当的钢板固定,修复关节囊和肩袖。C臂X线机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注意螺钉长度不能穿过肱骨头,切口置负压引流管。术后患肢屈肘90°悬吊固定于胸前,2~3d后开始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28例均获随访,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Neer评分方法评定疗效。评分为百分制,其中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位置1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Neer评分优良率为70%。骨折全部愈合,无有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肱骨头坏死2例,皆为四部分骨折者。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女性患者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一个无痛,活动范围正常的肩关节,肩关节粘连是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最易发生的并发症。选用合理的固定方法,使骨折早期得到满意复位,以及尽早地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对取得优良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治疗方法较多,对移位明显的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无法早期功能锻炼,易造成肩关节粘连,肩关节活动受限。老年人多伴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疏松,常导致松质骨较多的肱骨头内固定失败,并不能保证骨折的牢固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肱骨近端骨折60%~80%是轻度移位和无移位,可通过非手术疗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通常对于“一部分骨折”和大多数“二部分骨折”均可采用非手术方法,而对成角大于45°、骨折块分离大于1cm或者有移位的大结节骨折(移位大于0.5cm),常需手术复位。对“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多需手术复位。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是很重要的。因为2/3的过顶活动是通过肩关节和上臂外展90°来完成。移位的骨折会导致疼痛、无力、活动受限。一般认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虽然固定较为确切,但需广泛切开周围组织,影响肱骨头的血运[1],并且对肩袖有损伤,易引起术后发生肱骨头坏死,肩关节功能尤其外展功能较差。但采用解剖型钢板,与肱骨近端的外型相匹配,固定效果确切,解剖型钢板可以不同方向交叉固定螺钉,提高了内固定物抗拔出力,比较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如骨质较好可以达到坚强固定,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中尽量减少软组织切开,保护肱骨头的血运[2],对一些常常不能做到解剖复位的骨折,而且从功能上也不必解剖复位,主要目标是将肩袖恢复原位,保证肩外展时,没有骨折块与肩峰相抵触。现已认为术后良好肩关节功能的关键是无移位的大、小结节,如果没有恰当的复位将极大的影响日后的功能;对骨折端减少暴露,尽量采用间接复位,如术中牵引,外展内旋等操作。所以解剖型钢板内因定治疗肱骨近端不稳定有移位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当采用间接复位时,肱骨头坏死和骨不连的发生率将明显降低[3]。
肱骨近端骨折有肩袖损伤者,应同期认真作肩袖修补,把肩袖修补与骨折固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这样肩关节才能获得良好功能。老年人只有通过牢固的固定和肩袖功能的恢复来获行早期活动,既可以使肩关节功能得到较好恢复,又避免了长期制动所带来的并发症,有效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篇10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特点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16-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nal fixation PFNA.Method:120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group,B group,C group,they were respectively taken PFNA,LPFP and external fixator,three kinds of operation treatment effect were compared,and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measurement was checked to count examination rate of osteoporosis.Result:BMD was measured in 120 cases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was 86.7%.A group in the operation time,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loading time were shorter than B,C group(P0.05);the lowest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A group,B group was second,C group was the highes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Characteristics
First-author’s address:Wushe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sheng 6384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30.008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小转子至股骨颈基底部范围内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由于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目前已较少使用。因此,手术治疗是其主流的治疗方法。由于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与中青年人不完全相同,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观察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从而寻找一种疗效好、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的固定方式就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近年来,笔者通过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并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骨科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新鲜性、闭合性骨折;(2)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且签订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1)陈旧性及开放性骨折;(2)严重心脑血管、内分泌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不宜手术者;(3)孕妇及精神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组、B组、C组三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PFNA、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A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6±5.7)岁,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13例,Ⅲ型19例,Ⅳ型6例;B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4.2±5.1)岁,Evans分型:Ⅰ型3例,Ⅱ型14例,Ⅲ型18例,Ⅳ型5例;C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2±5.9)岁,Evans分型:Ⅰ型1例,Ⅱ型16例,Ⅲ型19例,Ⅳ型4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骨质疏松检查
使用使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骨量正常:t值>-1.0 SD;骨量减少:-2.5 SD
1.3 治疗方法
1.3.1 A组 采用PFNA微创内固定。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垫高患侧髋部,麻醉满意后利用骨科牵引床进行复位,C型臂透视下骨折端复位基本满意,颈干角恢复良好后,消毒铺巾,于大转子顶点向上做一约4 cm长纵型切口,用开口器开口,置入导针并沿着导针扩髓,沿导针插入合适长度的PFNA主钉后移除导针,运用近端定位瞄准器置入导针,C臂透视下位置满意后置入螺旋刀片,随后置入远端锁钉和尾帽钉,冲洗创口、留置橡皮引流片,逐层缝合。
1.3.2 B组 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具体方法:患者取侧卧位,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巾,从患肢大转子顶部向股股外侧做一约12 cm长纵型切口,逐层切开,暴露骨折端及股骨近端,牵引复位,复位满意后于大转子顶部下l cm处放置适当长度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股骨头颈内分别置入3枚导针,C臂透视见三枚导针位置均满意后置入合适长度的螺钉,远端分别置入4~5枚双皮质锁定螺钉,再次C臂透视下骨折端及内固定物位置满意,冲洗创口,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3.3 C组 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满意后利用骨科牵引床进行复位,C型臂透视下骨折端复位基本满意后,经皮从大转子钻入2枚导针,空心钻钻孔,拧入用2枚固定钉,2枚针要求在同一冠状切面并尽量靠近股骨颈上下两侧皮质,再于股骨上段外侧拧入2枚皮质骨固定钉,联结外固定棒。术后钉眼缝合包扎。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并发症发生率。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低于70分为差[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骨质疏松检出率
本研究对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发现,共有104例患者被检出骨质疏松,其中,男34例,女70例,骨质疏松发生率为86.7%。
2.2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及负重时间上均较B、C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
1年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显示:三组优良率分别为97.5%、90.0%、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A组1例发生远端锁定钉断钉,无髋内翻及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5%;B组中1例髋内翻,2例出现内固定物断裂,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2.5%;C组出现5例髋内翻,4例出现肢体短缩,并发症发生率为22.5%;A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数量的增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其临床特点与中青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完全相同,因此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对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发现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常常伴有骨质疏松。(2)以老年女性患者居多,研究显示,绝经后的女性骨质流失快于男性,因此,更易发生骨质疏松。(3)致伤原因多为低能量暴力损伤引起,由于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低于常规暴力就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4)保守治疗并发症多,如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血栓形成及褥疮等,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针对以上临床特点,其内固定方式主要有PFNA、LPFP、外固定支架及动力髋螺钉等。
PFNA是在Gamma钉和PFN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新型髓内固定系统,它有效避免了后二者的缺点,主要体现在用螺旋刀片代替了股骨头颈螺钉,旋进打入螺旋刀片不但可压缩周围的松质骨,增加把持力,而且具有更好的抗旋转及抗切除稳定性,对老年患者特别伴随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更为适宜,并且适用于所有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表明,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之一[4]。
LPFP特点是螺钉与钢板之间可以锁定,固定时不要求钢板与股骨紧密接触,相当于内固定支架,因此手术可以不用对骨膜进行广泛剥离,保证了骨膜正常血供,从而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另外,股骨近端3枚锁定在空间上属于立体排列,故能有效防止应力集中,对疏松的骨质能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5]。但LPFP对股骨内后方骨折块固定作用不佳,并且锁定钉无加压作用,属于弹性固定,不利于早期下地进行功能锻炼。
外固定架操作简单,不需要切开剥离,创伤很小,出血少,手术时间明显短,尤其适合于身体条件差不耐受长期手术的老年患者。缺点是固定强度有限,抗内翻应力差,易发生骨折期骨质疏松,导致髋内翻及肢体短缩畸形,并且穿脱衣服不便。
本研究结果显示,PFNA在术中术后各观察指标中总体上较LPFP和外固定架有明显优势,并且优良率高,并发症少。结果表明,通过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分析,选用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具有临床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飞,陈伟,张晓琳,等.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变化:单中心3201例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9):697-701.
[2]章振林.骨质疏松诊断与骨密度检查报告的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17-118.
[3]邹璇.DHS、LPFP、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对比分析[J].江西医药,2013,48(9):790-791.
[4]徐沁,田守进,倪善军,等.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效果对比[J].河北医学,2014,20(11):1781-1783.
- 上一篇:护理诊断排序原则
- 下一篇:春季森林防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