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诊断排序原则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诊断排序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诊断排序原则

篇1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科室2012年9月~2013年2月份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护理教学查房50次,规范率为48%,不规范率为52%。3月份成立品管圈,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3~11月护理教学查房的规范率,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本圈由9名成员组成,圈名为:“精护圈”,精:代表精神科,意指精益求精、精心;护:护理;希望我们精神科护士工作能精益求精,给患者身心带来精心的呵护。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圈长为护理部主任,辅导员为业务院长(主任医师),圈员7名,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3名,均为自愿参加。组圈过程中每位圈员认真学习了品管圈活动理念、程度和方法,熟练掌握了QCC的使用技巧。

1.2.2选定主题:本圈应用5M选题法,圈成员分别通过对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四个方面对选择主题进行评估,按每项5分、3分、1分进行评分,最后选定总分最高的“提高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的规范率”作为品管圈主题。选题理由:①近年来我院经验丰富的护士流失快,新护士多,导致整体护理业务水平有所下降,护理教学查房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和规范。②通过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让新护士掌握更多专科疾病知识和如何开展查房。③目前许多护士普遍存在缺乏问诊技巧,从而无法全面、有效的收集资料,影响护理计划的制定。

1.2.3现状把握:调查方法:品管圈活动开展后,圈员讨论设计了《精神科护理查房标准调查表》的问卷,对问卷调查表信度效度进行检验,Cronbachа在0.7以上,对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7名护士和3名医生。问卷共有20个项目,共100分。包含:护士查房前准备、护士问诊技巧、查房过程安排、患者的合作性、组织讨论等方面的内容。圈员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2月的50例护理教学查房分析记录进行汇总,对护理教学查房中不规范的原因查检。每次查房中存在着2个以上的不规范原因,我们将得分最低的项目称为主要原因。得分≥70分为规范,规范率=得分规范的查房次数/总查房次数。(24/50)=48%。将根据品管圈柏拉图(80/20)法则,护理教学查房中:查房前准备不充分、问诊技巧缺乏、收集资料不全面、护理诊断排序不正确共占82%,把这四项作为改善重点。

1.2.4设定目标: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不规范现况率×改善重点×圈能力),根据柏拉图80/20原则,由表1得到改善重点的累计百分比为82%,由圈员讨论确定圈能力为71%,将数据代入公式:目标值=52%-(52%×82%×71%)=21.7%,计算出QCC活动后护理教学查房不规范率降低为21.7%,既规范率提高为78.3%,故设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值为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的规范率由48%上升到78.3%。

1.2.5要因分析:经过小组成员头脑风暴,应用“鱼骨图”分析法从护士、患者、方法、组织四个方面进行要因分析,找到了20个末端原因。①护士方面:环境、物品等准备不充分;缺乏经验和技巧;精神科知识缺乏等。护士要能够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和疾病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计划、干预和评价;还要具备沟通、口头表达及书写能力;分析、综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我院护士流失快,新来护士缺乏精神科护理知识和经验技巧,不知道如何准备护理教学查房和进行问诊;并且提出护理诊断时没有考虑到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诊断顺序没按首优、中优、次优排列。②方法技巧:一些护士缺乏与患者沟通技巧;制定护理计划时按部就班没有针对患者个体化的护理;问诊没有时间观念,缺乏层次感。③组织:护理教学查房组织衔接松散,没有整体性;中间穿插对疾病基础知识的复习连贯性差;最后的点评和评价不到位等。④患者方面:精神疾病患者,多数在急性发作与相对稳定期两种状态之间波动交替,患者这种时好时坏的状态导致他们不合作,使问诊受阻;而有些患者的症状特别丰富,当护士问诊时患者就东拉西扯;有的老患者故意隐藏症状。应用因果关联分析图及柏拉图分析,按照80/20原则选定要因,再进行真因验证,最终确定4个真因:查房前准备不充分、问诊技巧缺乏、收集资料不全面、护理诊断排序不正确。

1.2.6对策实施:从2013年3月起针对柏拉图归纳出的因素以PDCA的方法进行整改。每项对策实施均需有圈成员专人负责,规定具体时间和场地。

1.2.6.1护理查房培训:查房前准备要到位包括:环境、物品、患者、资料等。查房的环境安静明亮,按查房次序入座。提前让患者熟悉一下环境,消除陌生感。需要的笔记本,投影仪要提前准备好。查房前与患者沟通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熟悉患者的病例,禁止照本宣科。并且提前复习疾病相关知识,为患者和家属做健康教育打下基础。组织学习精神科护理教学查房标准,在全院开展护理教学查房观摩会,用《精神科护理查房标准调查表》现场进行打分,将查房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和完善。

1.2.6.2理论知识培训: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统一对新护士进行精神科基础知识、疾病护理、护理程序、护理查房等进行培训并考核。

1.2.6.3技巧的培训:聘请我院年资高、经验丰富的胡主任医师给护士们讲解与不同精神疾病患者的沟通接触技巧;尤其是问诊技巧。智力测试时可借助道具等,比如计算卡片、具体物体等,使问诊不显得枯燥,并能全面收集资料。

1.2.6.4以护理部和科室两手来抓:临床科室将护理教学查房纳入科室护士能力考核一项重要指标;护理部抽查科室护理教学查房水平,并纳入科室绩效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双管齐下,督促护士提高业务水平。

1.2.6.5分享会:参加QCC活动的护士们,将自己的经验所想及时分享给科室其他护士,并带动其他护士组成自己的品管圈,一起进步。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有形成果:QCC活动后,将2013年3月~2013年11月的业务查房用《精神科护理查房标准调查表》进行打分,再次对我院临床科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下发问卷50份。问卷对象基本同前,只有2人不同。调查内容及方法与QCC活动前,收回问卷50份。得分≥70分,共43份,规范率=86%(43/50)。QCC活动后我院护理教学查房规范率提高至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11,P<0.01)。

3讨论

篇2

关键词:剖宫产率;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R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317-02

我国剖宫产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目前WHO组织调查我国剖宫产率已达46%[1],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近5年剖宫产率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剖宫产上升的原因,为降低剖宫产率提出科学可行性的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足月分娩总数542例,孕妇年龄17-42岁,平均(24.3±1.6)岁,孕周37-42周,平均(39.2±1.1)周,其中初产妇295例(占54.5%),臀位及多胎妊娠10例(占1.9%),妊娠合并症14例(占2.5%),其中子宫下段剖宫产术89例(占15.9%)。2011年1-12月之间笔者所在医院足月分娩总数916例,孕妇年龄17-43岁(平均22.5±1.7)岁,孕周37-43周,平均(39.8±1.3)周,初产妇550例(占60.1%);臀位及多胎妊娠33例(占3.6%)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31例(占2.8%)。其中子宫下段剖宫产293例(占31.9)。两组相比,孕妇的年龄、产次、孕周、臀位及多胎妊娠,发生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比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6年1-12月及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足月分娩产妇的分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这两年的剖宫产率,并把所有剖宫产的原因列出,按照所占比例的大小进行排序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0统计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06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足月分娩总数542例,其中子宫下段剖宫产89例(占15.9%)。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足月分娩总数916人,其中子宫下段剖宫产293人(占3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

2.22006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剖宫产指征排序为:①头盆不称44.2%;②胎儿窘迫35.6%;③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12.1%;④臀位3%、双胎2.3%;⑤社会因素2.8%。2011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剖宫产指征排序位:①胎儿窘迫35.7%;②社会因素35%;③头盆不称17%;④妊娠合并症、并发症5.3%;臀位3.4%、双胎3.6%。社会因素为:①试产不充分;②怕疼;③择日;④珍贵儿。2011年较2006年社会因素占剖宫产比例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

3讨论

3.1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剖宫产儿聪明,择日分娩的情况经常发生。许多孕妇惧怕分娩痛,担心受两种罪(分娩痛及术后伤口痛),对分娩失去信心,直接要求手术,或试产不充分,增加剖宫产率。

3.2由于B超诊断羊水过少、脐带绕颈等诊断过度,另外存在胎儿宫内窘迫、过期妊娠、高龄初产、珍贵儿等情况,在医务人员向产妇及家属交待病情时,会间接诱导剖宫产,产妇及家属认为胎儿存在不安全因素,不愿胎儿冒任何风险而决定手术。

3.3双胎、臀位、前次剖宫产,可能发生围生儿病率,脐带脱垂,后出头困难,子宫破裂等危险,经阴道分娩风险较大;同时,年轻的助产人员、产科医生对难产手术相当生疏,基本没有锻炼的机会(近年来以上情况基本是剖宫产终止妊娠),孕产妇及家属,还有医生均不愿试产,因此,剖宫产率增高。

3.4现在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非常恶劣,产科一向是医疗纠纷的重灾区,分娩本身存在诸多不肯定性,母婴结局稍有不好,家属就会非常不满,会上告,医务人员本着名哲保身的原则,也不愿担风险,导致试产不充分,剖宫产率增加。另外,试产产程长,又有诸多的不可预测情况,不如剖宫产快捷,也可能导致剖宫产率增高。如果孕妇及家属要求手术,而医生拒绝,若发生意外,就会给医务人员带来纠纷的被动。

3.5还有一小部分孕妇的孕情检查不规范,未能及时发现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并及早处理,也会导致剖宫产率增加。

4对策

要降低剖宫产率,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医疗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解决。

4.1首先,要减少社会因素的干扰,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围生期心理护理,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剖宫产不是唯一的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了解母婴结局的好坏是多因素的结果,增加孕妇及对阴道分娩过程的理解和配合,同时医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正确对待经济效益与医疗纠纷的压力,提高阴道分娩的助产技术,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4.2可由孕妇家属陪伴或镇痛分娩,为其提供精神、心理支持及减少因产痛带来的种种心理问题,都会增加阴道分娩率,而降低剖宫产率。

4.3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时发现妊娠并发症及妊娠合并症,及早进行规范处理,老带新,年轻医生积极学习难产手术的处理。同时,避免诊断过度,减少不必要的处理,严格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4.4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控制剖宫产的费用,充分体现平产的价值[2-3],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制造一个和谐的诊疗环境,让医生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让每一位孕妇产下健康的宝宝,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玉华,陈秀平.剖宫产术1623例指征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2003年,19(16):698

篇3

关键词:病案信息;影响因素;分析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of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HU Jie

(Kailuan General Hospital,Tangshan 063000,Hebei,China)

Abstract: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active information group,in medical,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hospital management and medical insurance,medical disputes and other aspec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include patients,medical personnel,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cess and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Key words: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Effect factor;Analyze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病案信息工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病案信息不仅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及医疗保险、医疗纠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已成为医院最活跃、使用率最高的信息群[1]。

1病案信息基本作用

1.1医疗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医疗是一个整体行为,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直接参与到患者的医疗过程中,病案就是整个医疗过程详细、连续的原始记录,它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诊疗计划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2]。

1.2临床研究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作用 临床研究主要是对案例的研究,即对个案或多个案例的研究讨论,更深刻地了解病因、病理,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是对案例的相关性研究,对疾病在家族、在人群中的流行和分布研究。

1.3科研教学作用 病案记录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辨析和治疗成败的全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被医学界称为活得教材,是进行医学科研活动的重要资源。

1.4医疗付款作用 病案是医疗付款的唯一凭证。如果病案记录不完整,如付费清单中记录了抢救费,但病程记录中没有抢救记录,则视为未给予抢救,拒付抢救费。

1.5医疗纠纷和医疗法律依据 病案真实、客观的记录患者在就医期间的详细情况,是保护患者、医生及医院利益的重要记录。也是伤残鉴定以及执法机关秉公执法的重要依据。

2病案的最大价值在于利用

下面将影响病案信息利用的因素分述如下。

2.1患者 病案内容是患者的信息,患者有义务提供真实、可靠的个人信息和病情描述,配合医务人员诊疗工作。有时患者为维护"隐私权"而隐瞒病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诊疗秩序,影响病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2.2医务人员病历书写 医务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医技人员,他们是病案的直接记录者,应当及时、准确、完整、详细地记录诊断、治疗、检查和护理过程和结果。有时医师为了追求速度,单凭主观臆断歪曲事实,人为地加工,或涂改已形成的病历内容。还有的病案内容记录不全,如病程记录不能连续反映出病情变化,导致后续诊疗的盲目性。这些有缺陷的病历不但影响到病案信息的利用,而且又是医疗纠纷的隐患。

2.3病案收集 运行病历由病区文书护士负责收集整理,包括化验单的收集、粘贴等。终末病案由病案管理人员按照患者出院信息表到临床科室收取,严格与护士做好交接并签名。发现缺页、超期或有住院而没有病历的情况及时追踪,以防止流通环节造成病案丢失,保证每份病案信息的完整和病案的及时归档[3]。

2.4病案整理 按出院病案排序要求进行排序、整理、装订。发现缺页、缺项及其它质量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对于残缺、破损、不整齐的病历纸张要及时修整,保证归档病案的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

2.5病案编目 编码员在阅读病案后,依据ICD-10进行疾病编码,依据ICD-9-CM-3进行手术及操作编码。遇有复杂诊断或医生诊断书写不清时,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编码的准确,避免因编码错误而影响病案信息的正常利用。

2.6病案质控 病案质控是病案管理中重要的环节,通过指控可以及时发现病案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改进,以确保病案质量和医疗安全。

实行三级质量控制。一级控制由主治医师负责及时查阅并指导住院医师书写的病历,确保记录及时、内容详尽、真实等;二级质控由科主任、护士长为主的科室指控,确定诊断、治疗和护理方案,严把医疗质量关;三级质控在院长指导下由医院质管办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环节病案和终末病案进行抽查,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共性问题。通过指控可为管理者提供医疗质量管理决策需要的信息并确保入库病案标准化。

2.7病案归档、保管 按照一号集中制和顺序号进行病案归档,上架实行留尾制,一人上架一人核对,保证无误。病案库房环境符合档案管理要求,温湿度适宜,防盗、防火、防虫、防潮等,保证纸质病案不受物理、化学因素破坏,以保障病案的安全和及时有效地提供利用。

2.8病案首页信息查询 病案首页集中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最基本的医疗信息,是病案信息利用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利用HIS病案管理子系统能够全面、准确、快速获取相关信息,例如患者身份查询、疾病及手术操作名称查询、复合条件查询等,查询结果可以打印或另存导出,运用Excel表格进行编辑,以方便不同服务对象的使用。

2.9病案借阅、复印 严格按照病历借阅、复印规定提供借阅、复印服务,认真审核病案借阅单、复印申请单及证明材料,坚持原则,遵守保密制度,保护患者隐私,保证病历安全。

2.10病案信息管理人员 病案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病案信息服务质量。首先要明确思想,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性化服务,同时要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其次病案信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3结论

我国已从病案管理阶段过渡到病案信息管理阶段,通过细化病案质控、更新病案信息利用观念以及软、硬件设备的匹配等,不断提高病案质量,使病案信息在社会上得到更广泛利用。

参考文献:

[1]刘爱民主编.病案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情境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开展一年多,通过对内科护理学习领域20多个学习情境约150多学时教学实践和不断总结研究,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专业课改的方向更明确,已逐步探索出符合校情和学情的有效的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模式及其评价做了探讨。

一、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围绕真实典型病例、医嘱制订完整的护理工作过程,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对照评价标准评价,再把过程性知识形成问题反馈,达到加深疾病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模式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师生合作讨论为特点,以工作过程方法化和成果展示为重点。

二、教学过程:以支气管扩张病人护理为例

1.老师把疾病重点问题结合多媒体精讲点拔,通过多媒体把典型体征展示出来,如大量脓痰、咯血,通过图解阐明疾病的发病过程、预后。

2.布置工作任务

情景一:朱女士23岁,反复咳嗽,咯大量脓痰伴咯血15年,加重2天入院。15年前病人患麻疹后咳嗽迁延不愈,常伴有黄色脓痰,每日40~50ml,夜间变动或清晨起床后症状加重,间有少量咯血,曾到当地医院就诊,经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多以劳累,受凉为诱因,自服抗生素可缓解。2天前淋雨后症状加重,痰量增多,每日150~200ml伴臭味,咯血约100ml,轻度胸闷伴发热。病人十分恐惧,担心咯血危及生命,故尽量忍住咳嗽。护理体验:T38℃,P90次/分,R22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口唇无发绀。左下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水泡音。心率90次/分,律齐。无杵状指(趾)。胸部X线显示左下肺纹理增粗,紊乱,呈卷发样阴影,阴影内出现液平面。临床初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

问题:分析病例(老师引导),运用大脑风暴法针对病例列出独立性护理措施(学生)(提示:结合病例情况从环境、休息、饮食、饮水、给氧、病情观察内容、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大便通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出院指导选出)

情景二:医生对上述患者进行处理,下达医嘱如下:

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内护常规 血常规

一级护理 血型及血交叉配合实验

半流质饮食 垂体后叶素注射液5单位

床边备吸引器 25%G·S注射液40ml

安络血10mg im Bid 静推(慢15~20′)

引流 纤维支气管镜,冰.09%氯

盐酸氨溴索 30mg Tid 化钠注射液灌洗

头孢拉定 1g

5%葡萄糖注射液100ml/1次/6小时

问题:(1)说出医嘱中各项治疗、辅助检查措施的目的,治疗原则、主要措施是哪些?(学生独立,学材指导)

(2)根据执行医嘱原则及治疗的重要性对上述医嘱进行排序。(治疗性护理措施)(小组讨论,老师指导)

(3)把治疗性护理措施和依从性护理措施组合并排序,列出最佳护理工作过程。

3.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列出最佳护理工作过程

经各小组及师生讨论分析,该病例首要护理问题有清理呼吸道无效、有窒息的危险,结合执行医嘱的原则,对该患者当前最佳护理工作过程是:让患者舒适侧卧位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指导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排痰心理指导通知医生查看患者遵医嘱,垂体后叶素注射液5单位加25%G·S注射液40ml静推(慢15~20′)安络血10mg im Bid协助医生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冰.09%氯化钠注射液灌洗血常规血型及血交叉配合实验头孢拉定1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1次/6小时盐酸氨溴索30mg Tid多饮水半流质饮食指导口腔护理床边备吸引器理执行各项护理过程中动态观察咳嗽、咳痰、咯血及生命征的变化。

4.各小组通过工作过程设立仿真工作场境,角色扮演展示护理工作过程

解说员:解说护理过程

护士1:按工作过程计划实施护理

病人:表演主要临床表现并适时向护士提问

家属:协助护理及适时提问

医生:检查主要体征,说出主要治疗原则及下达医嘱

护士2:与护士1做好交接班

观察员:组内观察员、组外观察员、教师

5.对照表1评价标准评价

6.反馈:对工作态度、方法、技能、知识进行反馈,即把工作过程获取知识形成问题并反馈,形成问题的形式,见表2。

三、教学效果

1.学生获得的代表性的工作方法、态度、经验成果

(1)工作方法:如学生给缺铁性贫血患者发放口服铁剂过程,因口服铁剂有胃肠道反应,需在餐中服用,应怎样与患者沟通效果才比较理想呢?学生思考后先问患者准备吃饭没有,吃什么饭,如吃粥,指导患者先吃半碗,再按医嘱的要求口服补铁剂,如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再把饭吃完;又如计划对患者强调缺铁性贫血病因治疗的重要性,思考在什么时机指导最好呢?思考后学生安排在给患者口服雷尼替丁时,说明这个药是本病治疗最重要的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慢性失血,从而达到治疗缺铁性贫血病因治疗的目的,强调患者应按医嘱坚持服药;又如对某些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解除焦虑心理,怎么做呢?学生思考后得出可通过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把好转情况告知患者,可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对消化性溃疡并大出血患者进行保持情绪稳定和暂停饮食的指导,应选择在什么时机效果更好呢?思考后选择在给患者肌肉注射止血药时,同时告知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暂时禁食也有利于止血这些知识,患者会更自觉保持情绪稳定和禁食。

(2)态度:在同学的角色表演时,学会尊重同学的角色表演劳动,学会互相鼓励,在老师同学点评时能虚心接受善意的批评,在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工作时能细心考虑到患者的心理感受来制订及实施计划。学生喜欢师生点评,虚心请教。

(3)经验:如给患者叩背排痰时怎样做才有效呢?经反复操练后体会到拍背拍至患者产生咳嗽动作即提示力度合适、有效,悟出叩背成功的关键是力度的掌控;又如给患者指导预防措施时在什么时机最好呢?学生想到许多病人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得出应在病人疼痛刚消失时及时进行健康指导更有效,患者更重视;给肾盂肾炎患者宣教多饮水的作用时选择在给患者头部冰敷时告知患者多饮水,有利于降温排毒,有利于止疼痛,患者更易接受,记得更牢;对大多数患者来说,住院后都想尽快得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护理,如医嘱出来之后应尽快给患者药物治疗,第一次用药时患者的期望值较高,应重视第一次用药护理的过程,很多患者都有药到病除的心理;发药时先指导用药目的,再指导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更合理。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加强,积极性高,对每次课都很重视,能自觉对照评价表对自己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表2启发,学会形成问题方法(工作过程+内容=问题),提问质量明显加强。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及悟性更强。

四、对教学模式的评价及反思

1.对教学模式的评价,见表3。

从表3结果看出,开展的教学模式符合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标准要求,显现出教学模式已具有鲜明的特征。

2.反思

由于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全面,教学过程某些环节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各情境教学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

3.体会

难点:整体工作过程评价体系。

重点:工作过程的设计、布局、演练、讨论、细化。

4.建议

适用传统教学的强化训练阶段。课改的某些课次最好能安排专业人员摄录课堂实况,有利于进一步总结研究。

篇5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病人入院前后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50例初诊急性白血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身体功能状态量表(KPS)、癌症疲乏量表(CF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等,分析入院前后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初诊急性白血病病人KPS评分为(57.40±11.38)分,Barthel指数(71.10±16.04)分,QOL总体健康水平(55.61±19.12)分,身体功能状态、自理能力、癌症疲乏、焦虑、抑郁等在入院前1周、化疗期间、骨髓抑制期3个阶段均存在差异。[结论]初诊急性白血病病人身体功能状态、焦虑、抑郁症状、生活质量较差,且在3个阶段呈现一定变化趋势,提示护理人员应重视初诊急性白血病病人护理需求的变化,根据病人不同阶段的特点,合理干预,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生活质量;并发症;焦虑;抑郁;疲乏;自理能力;动态变化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25万人诊断为白血病,占所有癌症病人的25%[1],我国以每年约4万例的速度迅速增长[2]。美国食品与药品协会(FDA)提出,对肿瘤的治疗必须从存活率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两方面来评价。现有研究发现,AL病人生活质量低于正常人群[3],且其下降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角色和社会功能等方面[4]。近年来,国内外针对AL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以及其作为结局指标评价干预效果两方面。然而目前未见关于AL病人单次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动态变化的文献报道,尤其是针对初诊病人。AL病人入院后护理需求随着化疗的进行及血细胞计数的波动而不断变化,初诊病人由于首次获知病情缺乏相关知识、接受大剂量化疗等原因,相关症状及功能状态改变尤为明显,护理需求更为复杂。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50例初诊AL病人入院前1周、化疗期、骨髓抑制期的相关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变化趋势,真实反映病人的生存状况及护理需求,为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5月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5个血液病区50例初诊AL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初次确诊为AL并首次入院接受化疗(排除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②年龄18岁以上;③认知精神正常,可清楚表达个人意愿。排除标准:①伴有与AL无关的其他疾病诊断或严重不适;②调查时未获知病情;③不愿参加本研究,填表不合作。淘汰标准:研究过程中失访。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该量表是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中的核心量表,中文译本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5个功能子量表、3个症状子量表、1个总体健康状况子量表和6个症状特异性条目。功能领域和总体健康状况领域得分越高说明功能状况和生命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命质量越差。

1.2.1.2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该量表主要应用于非精神病性住院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筛查。已有研究证实其使用于癌症病人有较好的因子结构和筛查效能,可以作为筛查癌症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金标准”。量表分为两部分,共有14个条目,7个条目评定焦虑(HADS-A),7个条目评定抑郁(HADS-D)。量表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0分~3分),每一子量表的计分范围为0分~21分,量表总分范围0分~42分。得分0分~7分为无症状,8分~10分为可疑存在,11分~21分为肯定存在。在评分时以8分为起点,即包括有症状和可疑者均为阳性,本研究以此为评分依据。

1.2.1.3身体功能状态量表(KPS)该量表主要用来对癌症病人进行身体机能测量,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癌症病人的功能状态评估。身体功能状态量表采用0分~100分计分法,每10分为1个等级,10分表示病人呈现濒死状态,100分表示病人正常。评分越高表明病人身体活动功能状态越好。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1.4癌症疲乏量表(CFS)该量表是一个评估癌因性疲乏的有效的自评量表,包含3个副表及15个条目,评估躯体、情感、认知方面的疲乏。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提示疲乏越重。躯体、情感、认知疲乏的得分范围分别是:0分~28分,0分~16分,0分~16分,总分60分。

1.2.1.5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为5个等级,不同的级别代表了不同程度的独立能力水平。最低是1级,最高是5级,级数越高代表独立能力程度越高。

1.2.1.6相关并发症分级恶心呕吐、便秘、脱发评估采用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WHO标准)[5];静脉炎分级采用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6];口腔黏膜炎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7]。

1.2.2调查方法由研究者承担本调查的全过程。调查者于病人入院时、化疗最后1d、出院前分别对病人入院前1周、化疗期间、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生理、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在病人住院期间查阅病例,记录出血、感染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在调查者指导下,鼓励病人40min内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最合适的分值,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对于体力虚弱或不愿意阅读书写的病人,由调查者为病人阅读调查表的内容,病人回答,调查者代为填写,在1h内完成。

1.2.3伦理要求①保密原则,不要求调查对象填写姓名,对病情及调查过程中所讨论的问题保密;②知情同意原则,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参与的自愿性、结果的无害性和保密性。

1.2.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10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入院前1周、化疗期间、骨髓抑制期病人的生活质量、抑郁焦虑、疲乏程度、体能状态得分情况,计数资料用例数、构成比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AL病人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本研究共纳入初诊AL病人50例,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型(50%)最多,其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8%);男女比例为1.27∶1;年龄18岁~70岁(48.20岁±15.57岁);已婚者占80%;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占80%;城镇人口较农村人口稍多占58%;有46%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18%有;66%的病人对自己的既往健康状况评价较好。

2.2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50例AL病人中,入院前1周至出院前:78%病人伴有发热,76%伴有出血,52%伴有感染。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29.8%)最常见,其次为口腔感染;出血部位以口腔牙龈(35.6%)最常见,其次为皮肤出血。症状分级中,脱发(82.0%)以Ⅰ级最多;恶心呕吐(80.0%)以Ⅲ级最多;便秘(42.0%)以Ⅰ级最多;口腔黏膜炎(34.0%)以Ⅲ级最多;静脉炎(24.0%)发生相对较少。不同时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骨髓抑制期感染例次率最高,以静脉感染多见,入院前1周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化疗中以口腔感染多见;入院前1周出血例次率最高,入院前1周以口腔牙龈、皮肤出血多见,骨髓抑制期以口腔、牙龈出血多见,化疗中以静脉导管出血多见。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详见表1。

2.3不同时期病人KPS、Barthel指数、CFS、QOL得分情况本组50例初诊病人入院时、化疗中、出院前KPS、自理能力、CFS、QOL症状、功能领域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各阶段得分情况,KPS、Barthel指数在化疗中最低,出院前次之,入院时最高。QOL中功能领域按评分降序排列为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症状领域为疲倦、失眠、食欲丧失、气促、疼痛、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结果详见表2。表2显示,AL病人总体健康水平得分入院时最高,出院前次之,化疗时最低。功能领域,如情绪功能评分从入院时依次升高;症状领域,如疲倦、食欲丧失、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均是化疗时得分最高,出院前次之,入院时最低。各指标变化趋势详见图1、图2。

2.4不同时期病人焦虑、抑郁的程度及动态变化(见表3)评估AL病人3个阶段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显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69.33%、80.67%。焦虑状态随着时间逐渐减轻,而病人化疗期间抑郁得分则明显高于入院前1周、骨髓抑制期(见图3)。病人不同阶段焦虑、抑郁程度分布详见表3。

3讨论

3.1初诊AL病人的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现状本组资料显示感染的发生率为52%,高于白艳玲等[8-9]报道的非初诊AL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率36.9%、46.3%,更远高于统计期全院医院感染率4.52%[10]。出血的发生率为76%,也明显高于张轶群[11]的研究。研究显示,化疗周期及治疗阶段是医院感染独立的危险因素,诱导化疗阶段医院感染率较高[12]。由于首次入院AL病人病情未得到控制,疾病本身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尚存,同时第一疗程应用大剂量的联合化疗,进一步抑制病人的免疫功能,使其易于发生医院感染。而在以后的阶段,AL病情得到控制,对化疗的耐受性增强,易感性下降,感染的发生率降低。本组资料还显示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见,与国内外报道一致[9,13]。生活质量方面,白血病病人生活质量总体健康状况得分与国内常模相比较低[14]。本研究结果显示,初诊AL病人QOL总体健康水平、KPS评分低于彭芳等[15]报道的非初诊病人。QOL中功能、症状领域排序与以往研究结果[15]一致。功能领域前3位为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AL病人多为青壮年,在社会和家庭中担任很重要的角色,突然成为病人,无论是本人还是家属均很难适应角色的转变,造成对疾病、相关诊疗的认知不良,情绪波动较大。症状领域前3位为疲乏、失眠、食欲丧失,是AL病人普遍存在的症状。大多数疲乏与疾病或治疗有关,具体病因不明。已有研究表明,运动如上下楼梯、步行、有氧运动、心理疏导等措施可以缓解疲乏的严重程度[16]。

3.2AL病人入院前1周相关并发症、生活质量及其护理本研究结果显示,初诊AL病人入院前1周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口腔牙龈及皮肤出血、疲倦、气促等症状。以上症状易被忽视,提示医护人员应做好卫生宣教,告诫广大民众出现以上症状时及时就诊,争取早期诊断。病人入院前1周总体健康水平、躯体功能得分高,初诊病人疾病进展差异较大,临床表现不同,多数病人刚就诊时症状不明显,总体状况好。提示护士应注意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避免因病人角色弱化导致潜在出血、跌倒等危险发生。病人入院时情绪较差,存在明显焦虑,医务人员在此期应注重入院宣教包括周围环境、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等,帮助病人尽快进入角色,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3.3AL病人化疗期相关并发症、生活质量及其护理化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常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两期相比,化疗期间病人存在明显的疲乏、食欲丧失、失眠、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抑郁,且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自理能力更差。提示护理人员在此期应注重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尤其饮食和睡眠方面。建议参照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17]以预防为主,正确地选择食物,合理安排进食、给药的时间。化疗期间病人常表现严重的失眠,主要与身体不适、输液时间较长、心理负担过重等有关,可通过纠正病人失眠的原因,鼓励形成合理的作息,以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减少安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此期病人的身体功能状态、自理能力最差,疲乏最严重,应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预防危险发生。同时,由于化疗给病人造成强烈的身体不适以及治疗引起的长时间活动受限等,化疗期间抑郁症状比入院时、出院前更为明显,要鼓励病人宣泄情绪,适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病人产生自杀倾向。

3.4骨髓抑制期相关并发症、生活质量及其护理化疗药物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破坏了骨髓内细胞增殖成熟与外周血液中细胞衰老之间的平衡,导致外周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本研究骨髓抑制期通过收集病人化疗后至出院时的相关资料发现,此期病人的症状及身体功能波动较大,主要与病人的血细胞计数的变化有关。提示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时要注意监测血常规的变化,及时调整护理策略。这一时期,病人极易发生感染,应从环境、口腔、静脉管路、饮食、皮肤黏膜等方面注意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化疗后病人的血常规呈U型改变,一般在化疗后7d~14d降至最低,此时病人可出现疲乏、气促和躯体功能改变,之后5d~10d随着细胞的增长,病人易出现腰背部疼痛等症状。护理病人时,可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减少病人的不适,并注意向病人解释症状的原因,缓解其紧张情绪。

3.5AL病人焦虑、抑郁情况及动态分析本组AL病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69.33%、80.67%,远高于张海苗等[18]报道的非初诊AL病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38.6%、27.7%,一般人群发生率为15.11%、22.91%。AL起病急、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对病人而言疾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应激源,首次入院病人由于使用化疗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时间较短以及疾病的不确定感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更显著。与张海苗等[18]的报道不同。本研究调查显示,首次入院AL病人抑郁较焦虑发生更为常见,焦虑症状随着时间逐渐减轻,而病人化疗期间抑郁症状则比入院时、出院前更为明显。这主要与化疗给病人造成强烈的身体不适,以及由于治疗引起的长时间的活动受限有关。

4小结

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岗位 临床技能 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2-02

党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在新的医疗形势背景下,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合格的卫生人才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1]。我校自2012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临床技能教学[2]。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我校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教司对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研究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研,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现状、临床技能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程度、职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问题得到了新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此次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工作涉及到黑龙江、山东、河南、福建、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覆盖27个地级市,990所基层医疗机构。其中黑龙江省的调研任务委托给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完成,我校拟定调研方案,计划对我省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3个地市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发放问卷4500份。问卷依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常用临床技能项目为基础,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根据在工作中这些项目应用的机会,在“常用或不常用”的位置上做标识,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的需求。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前由专人负责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证不同地市调研的统一性,最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0份,有效问卷4010份,有效率89.1%。经EXCEL排序后得出常用技能选中率前十项为:n7>n4>n5>n16>n18>n17>n15>n19>n10>n2,即分别为换药、拆线(86%),清创术(82.6%),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78%),吸痰术(76.3%),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检查(74.4%),导尿术(72%),吸氧术(71.2),瞳孔、扁桃体检查(69.8%),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68.3%),穿脱手术衣、手术刷手、戴手套(67%)。后五项技能项目是: n22

以课程归类来看,外科常用技能5项,诊断常用技能2项,护理常用技能3项。技能开展较少的项目内科技能2项,诊断技能3项。

三、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一处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人员都呈现出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低。当然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在我省出现,目前是全国基层医院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3]。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人员是保证我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基本医疗的主力军,其人才队伍素质和临床技能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入、持久和健康的发展[4]。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迫在眉睫,以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人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疑难重症、急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可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一定要以基层卫生人员具备过硬的临床疾病诊断能力为前提,可以在第一时间甄别“大病”并转诊,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留住”病人。大部分基层医院存在“轻软件重硬件”的通病,基层卫生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进修、培训机会偏少,也是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5]。

2.对策与研究

目前改变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现状的方法就是加快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将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确立为基层卫生岗位的“主力军”。注重政府导向作用、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迅速为基层医院进行人才“补给”,让高等卫生专业人员“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对基层医院已有的医疗卫生人员,鼓励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但该考试分临床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其中前者采取多站式考试法,不分专业,强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同时它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门槛”,所以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可通过远程视频、临床进修或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3.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合格的人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学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基层岗位需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课程,依据调研结果,调整学时比例和分配,以“常用多学,少用少学”的原则,突出课程重点,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医疗卫生特点的区域教材,制定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如录制微课程,让临床技能学习适时进行,依据学生自己需要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突破传统课程在教室进行,让每一个实训课程既可用于预习、也可用于复习,亦可成为基层医院在职人员提升临床技能操作的自学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剑,周京国.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1-942.

[2]向志钢,钟飞,林丽,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92-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67-268

篇7

随着传统医学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国内外对中医临床研究的关注日益增加,中医学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理论和方药,中医学所采用的医学模式有利于应对西方医学缺乏显著疗效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由于重大疾病和疑难病具有病死率和病残率高且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特点,在制定干预和救治方案时,既要求救治措施的恰当可行,又必须疗效显著。因而,在近年内,国内外中医临床研究的项目与课题大幅度增加,出现了传统医学地位上升的发展趋势。利用Google趋势图显示,自2004年后中医的关注曲线图呈现上升现象,除中国大陆地区排首位外,海外依次排序为新加坡、中国香港、加拿大、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与地区。

1 研究背景

数千年来,中医以其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观、重视人体平衡调节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基于具体矛盾具体解决的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方文化及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的质疑不断产生,其焦点之一是中医学能否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尤其是其临床效应的评价标准能否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基于西方医学临床效应检验标准设计的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研究。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大生产的需求,中成药的生产及应用越来越普及,使中医的临床研究可以类似西医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而且其结果也能够符合统计学评价的需求。在中医临床研究进步的同时,中医的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却有些淡化,因为无论是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还是辨证论治都无法满足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的需要。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在保持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辨证论治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评价中医临床效应,包括评价中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案、中医临床疗效及中医临床的安全性等。

2 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目前开展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临床疗效的验证、专家与名老中医的意见及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支撑,其中最后一点是国内外临床评价与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目前开展的评价研究往往缺少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支撑,主要是缺少文献数据分析与利用的方法。此外,由于数据资源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化,使得有效地收集、整理信息与数据,总结出中医个体化诊疗效应的共性规律极为困难。以2004年发表在国内的中医临床文献为例,相关文献约22 000篇,治疗病例数达1 939 822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获得可信的结果,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仅由经验评价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科学性显然是不足的。利用既往国内、外研究成果,整合现有资源,在浩如烟海的大量文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中医临床效应评价提供科学、充分、翔实的数据,是具有很大价值的。

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在临床文献的评价利用方面总结了大量的经验,而且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推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如果能够有效地借鉴循证医学思路对中医临床文献进行证据发现的研究,有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安全性,将对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开展此项研究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目前中医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能够充分体现中医特点的临床研究很难符合西医临床研究设计的规范;其二,如果完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临床效应,是很难真正反应中医临床效应的实际情况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开展基于循证医学的思路,依据中医临床文献的特点,寻找解决中医疗效、治疗方案与安全性证据提取与发现的方法,在中医药临床文献评价的基础上,实现证据的有效发现,最终提供一整套方法与应用工具,应用于中医临床效应评价·中医文献与西医文献不尽相同,中医理论体系也有别于西医理论体系,中医临床的有效信息在文献中的存在方式与在西医文献中存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提取中医文献中的有效信息,必须建立起中医学独特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我们将通过研究影响文献质量的因素,来评价中医文献的质量,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这是建立高质量的临床文献数据库的重要保障,是深化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前提,也是完善中医临床效应评价体系的基础工作。

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其中所包含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参考价值并不尽相同。为了评价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需要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我们将根据临床效应评价的需要及要求,针对临床数据库本身的特点,对临床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细化评价。

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中医临床文献评价研究,多限于平面研究,这将影响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二维之间的关系展示,很难发现不同疾病同一阶段出现的相同病势·病位·病因组合等多种关系,也很难确立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发病部位间和不同发病阶段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间的共性因素,因而很难发现中医临床的共性技术,更难进行相应的信息归类与统计分析,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深入开展。基于结构型数据库中的临床文献数据,利用协同工作软件及相应的应用程序有可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方法,发现临床文献数据的动态演变规律,依据证据要素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维度,以便发现病证之间、诊断与疗效之间、疗效与治疗方案之间的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建设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系统

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系统由中医临床疾病结构型数据库、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中医临床个案病例数据库、中医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数据库等4个主体数据库组成,并包括1个中医临床数据平台。

3.1.1 中医临床疾病结构型数据库

按照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以及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模式设计数据库结构,对应用自然语言表述的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及相关临床文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和加工,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3.1.2 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

整合50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临床文献研究数据,围绕近10年来中医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中医干预有疗效优势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病主题进行相关诊断方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数据的采集。

3.1.3 中医临床个案病例数据库

以期刊及相关医案书籍中的个案病例为基础,设计个案病例数据库结构,用于存储现有中医临床文献中有关个案治疗的相关信息。

3.1.4 中医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数据库

建立各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的标准、技术规范及临床救治方案等文献数据库。

3.1.5 中医临床数据平台

①临床疾病应用平台:提供最简明与清晰的治疗方案。通过本平台,可以全面了解临床对于各类疾病和疑难病的救治方法与需要观察的指标。提示医务人员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与检测项目。②诊疗规范平台:按疾病专科分类,提示疾病的处理原则与诊断方法,临床用药与护理要点。根据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的需求,提供相关信息。按照不同的临床工作范围,提供相应的查询入口,便于数据的直接利用。③临床知识平台:临床用药(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特点、用药方法、注意事项、药理学与常见疾病发病原理与预防、治疗方法等按不同需求提供给临床医务人员。④多功能数据检索与数据查询平台:建立相关数据的关联通道,便于用户按照导航系统的指示,查询与浏览数据。⑤网络链接数据查询平台:与国内外相关疾病诊疗网站建立查询链接,进行最新技术信息查询。

3.2 文献质量的评价研究

包括期刊、文献及数据质量评价研究。期刊评价在参考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自引总引比等一般性期刊评价指标外,还将参考其他一些与中医临床关系密切的指标。文献评价在参考期刊来源、作者、单位、地区、发表年限、科研立项、自然增长规律等一般文献评价指标外,还将参考中医临床自身特有规律所关联的指标。数据评价在参考循证医学数据评价指标的同时,充分考虑中医临床数据的特点,形成相关指标。

3.3 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价研究

针对所有期刊、文献和数据进行影响因素评价,评判不同文献及数据的应用价值及参考价值。主要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对文献和数据进行评价,评价诊断方案设计、疗效判定设计、治疗方案设计、安全性设计等因素。按照中医临床特点进行高频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设计,注意解决文献中的高频数据不一定能够发现中医诊疗要素、统计结果显示有效率高的也不一定是最佳治疗方案等问题。同时,依据中医临床诊疗特点,研制制约条件下的关联规则分析,对于影响中医临床效应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疾病的发病率、地区、年龄、性别、研究方法、症状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诊断与观察指标、治疗方案、用药特点与配伍规律、有效率与有效指标的相关关系。

建立临床疗效与治疗方案分析系统,利用Business Objects和Birt软件,将抽取的各种疾病数据,进行统计与归类。包括临床研究方法统计、各种疾病报导频次与病例数统计、中医诊疗方案统计、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统计、中医证候频次统计、地区统计等。最终发现发病率、地区、年龄、性别、研究方法、症状与证候、观察指标、中医治疗方案、用药与配伍、有效率等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起的数据分析系统将提供数据分析的核心服务,根据分析方法的类别,又可分为如下3个子系统。高频分析系统:提供高频分析服务,将高频分析的结果展现给用户,供用户进一步分析数据,将用户认为有价值的结论保存,留待以后参考或者提交到服务器,由相关的专家系统讨论;关联规则分析系统:提供各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将关联规则分析的结论展现给用户;聚类/分类分析系统:提供的聚类/分类分析,可以按照治法治则、功效等相关属性采用各种聚类/分类方法分析,提供聚类/分类分析前的数据过滤转换服务。

研究海量信息处理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实现海量数据统计分析、超大规模、高复杂性优化问题求解以及复杂离散系统的建模,从而形成软件系统设计中的核心技术,确立基于网格计算的海量信息处理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

3.4 中医安全性评价研究

通过分析50年来文献中报道的中药毒副作用与中医临床治疗失误的数据,客观评价中医临床效应的安全性,完成中医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揭示部分中药毒副作用及其产生原因,探索中医方剂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建立不同类型的安全性评价方法,提出影响中医临床效应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提供评价中医临床安全性的方法。

篇8

[关键词]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耐药性;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153-03

抗菌药物是目前我国医院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新型抗生素不断用于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增加了不良反应和相关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导致细菌耐药性快速增长、院内感染发生率增高、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增加以及浪费医药资源等。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本院2012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作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以期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10月出院病历46 267份,筛选出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27 976份。其中,泌尿外科1558份,胸外科2096份,神经外科1072份,普通外科2003份,骨外科1264份,创伤骨外科1264份,肾内科1345份,呼吸内科2487份,神经内科1064份,传染科1626份,心血管内科1519份,消化内科797份,妇科1255份,产科2004份,儿科4566份,重症病区647份,住院五官科1409份。

1.2 方法

将27 976份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按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表(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科室、入院时间、诊断、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给药方法、起止时间、手术名称、持续时间、切口类别、应用指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高危因素、经治医生、预防用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物费用等[1])逐项填写,结合本院的数据库资料进行分类、统计,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评价分析。

2 结果

本院1~10月出院病历中,27 976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总使用率为60.47%,比规定的60.00%高,见表1。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主,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率最高,使用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名称、用量、总金额及使用率见表2。27 976份使用抗菌药物病历中,有手术者7552例,其中Ⅰ类切口手术4081例,Ⅱ类切口手术3162例,Ⅲ类切口手术309例,各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与持续用药时间见表3。本院各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联用统计结果提示,单用的病例占67.29%,Ⅰ类切口单一用药达84.49%,药物联用占32.71%,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用为主,见表4。各种不合理用药形式及比例见表5。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本院46 267例病例中,27 976例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总使用率为60.47%,比规定的60.00%高。且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很大,这可能是因为:(1)联合用药。例如联合使用3种抗生素,均使用常用剂量,那么3药联合就是3个DDD;(2)成人的用药剂量大于说明书常用量;(3)出院带药也占一定比例;(4)使用疗程太长。另外,本院平均药品费用为2518.80元,平均抗菌药费用为992.80元,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约39.00%。比WHO调查的

3.2 抗菌药物的选择

从表2可知,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主。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在50%以上,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敏感,产酶细菌对大多数青霉素、头孢菌素耐药,必须使用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中又以头孢曲松为主;其次是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美罗培南是治疗产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严重感染疗效确切的药物,但也是导致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2],所以美罗培南不能作为普通的首选加以推荐和长期使用。本院美罗培南的使用率6.38%,且多用在有鲍曼不动杆菌合并感染的病例,比较合理。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使用率却高达33.08%,应引起注意,特别是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应该禁用。另外,本院术前多选择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等第1、2代头孢菌素类作为预防用药,选择合理。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为限制性应用抗菌药物;头孢孟多酯、头孢地嗪为特殊性应用抗菌药物,均不应作为围术期的常规预防用药[3]。但此次调查发现,有152例应用了该类药,应引起注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下文简称《原则》)中指出:外科等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选择繁殖期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属繁殖期杀菌剂,但氟喹诺酮类因长期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加,抗菌谱不均衡,大环内酯类属抑菌剂,所以本院预防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的选择还是合理的。

3.3 抗菌药物用药的时机和疗程

3.4 抗菌药物的联用情况

本院各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联用情况统计,单用的病例占67.29%,Ⅰ类切口单一用药达84.49%,药物联用占32.71%,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用为主。从联用的情况看,本院抗菌药物以二联用药为主,符合《原则》的要求。少数三联用药情况,多是严重感染病例及合并并发症,且联用主要是β-内酰胺类+左氧氟沙星或氨基糖苷类再+甲硝唑。说明本院抗菌药物的联用情况比较合理。

3.5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

3.6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医疗资源属于每一个人,滥用药物造成抗菌药物使用周期的缩短,其后果也将由全社会承担。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每一位医务人员不容忽视的责任[2]。本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选择起点高、疗程长等问题。建议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力度、规范管理,做到:(1)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定时发放抗菌药物信息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情况及处理通报。(2)加强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应用学习培训,及时更新药物知识。加快完善临床药师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5]。(3)规范化短程用药,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过分依赖的心理,促使其将精力放在完善手术技能、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术后护理方面,这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6]。(4)医院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与合理应用监测,制定各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目录,明确处方医生权限,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强调重视无菌技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和耐药菌的产生[7-8]。(5)贯彻落实《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6)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排序前几名的品种重点进行监测。(7)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预警机制,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4]。(8)完善电子处方程序,对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示或拒绝录入,从网络上干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9)将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与评价列入住院病历评分标准质控表。(10)开展技术和行政干预等相结合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措施,全面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镇源,张琴,王亚非.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研究[J]. 中国药房,2011,22(30):2806.

[2] 刘绍德,莫惠平,莫永生. 我院169例“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2(30):2808.

[3] 张万智,郭雪玲,秦媛. 300例骨科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6):501.

[4]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2009年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药学(中级)[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17-520.

[5] 徐聪,于雪峰. 我院591例骨科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 中国药房,2010,21(6):498.

[6] 王秀丽. 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9):824.

[7] 张志清,殷立新,郑甘泉,等. 3691例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对比分析[J]. 中国药房,2010,22(30):2791.

篇9

[关键词] 性病;流行病学;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75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179-02

为了探讨性病门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心理状况,为性传播疾病(ST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海口市4所省级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门诊就诊患者3 182例进行了登记分析,并对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院、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4家医院性病门诊就诊的3 182例患者进行调查。

1.2 方法[1]

根据卫生部《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确诊后,逐一进行登记,由专科医生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填写制作统一的心理测试表。共收录5种性病,包括淋病(GU)、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尖锐湿疣(CA)、梅毒(SYP)、生殖器疱疹(GH)。

2 结果

2.1 时间及发病趋势

如表1所示,2007~2008年门诊5种性病就诊人数呈上升趋势,各病种就诊患者也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排除部分患者分流就诊因素,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表 1 2007~2008年就诊患者及其病种构成

2.2 病种构成及变化

2年间总患者依次排序为GH、GU、CA、SYP、NGU。各种STD构成中以GU下降,GH、CA、SYP、NGU上升,NGU逐渐上升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各种STD除构成变化外,患者绝对数均呈现增长。

2.3 人群分布

见表2~4。

表 2 3 182例STD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表 3 3 182例STD患者职业分布情况

由表2~4可知,目前STD患者发病主要集中于25~40岁,18岁以下和50岁以上均有病例分布,但构成比较低;STD病例的职业以司机的构成比最高,为31.23%(994/3 182),服务员为19.80%(630/3 182),学生最低,为1.23%(139/3 182);教育程度以初中水平最多,为55.25%(1 758/3 182),婚姻以未婚为多,诊治情况以复诊患者为多。

2.4 心理状况测试

从3 182例性病患者中,采取自愿、保密原则随机抽取300例作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照组(300例皮肤病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性病患者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忌医心理、障碍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看出,近期STD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尤其以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上升迅速,其病例数及构成比已跃至第1位,与国内近年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近似,表明目前本地区的STD流行模式已趋同于全国整体流行模式[2-3]。梅毒的构成比和发病数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与国内部分性病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符[4]。

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来看,STD的发病仍以性活跃年龄段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

笔者采用自编心理测试量表对本组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统一调查。结果提示,性病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于一般皮肤病患者,以强迫、焦虑、抑郁等症状及躯体症状为主,与国内部分研究采用SCL-90、EPQ等通用心理量表的研究结果类似[8-9],本研究对性病患者特有的羞愧忌医、障碍等心理障碍进行了评价,更加有利于对存在心理异常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本心理量表还剔除了不适应性别特征和中国人的项目及相似条目,其信度和效度以及临床使用效果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武,周树纹,何桂娟.1362例女性性病流行病学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4,10(1):13-14.

[2]邵长庚.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5,21(3):130-133.

[3]刘杰,黄河浪,杨旭丽.我国性病艾滋病流行概况及其防治措施探讨[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200-202.

[4]欧阳琳,丁贤彬,卢戎戎,等.重庆市1997~2006年性病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1):66-67.

[5]汪丽平,孙冰,李志好,等.428例淋病患者淋球菌感染部位调查[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8,4(3):l00-101.

[6]贾大成,黄丽卿.性病门诊患者感染性病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2):1292-1293.

[7]杨玲.性病门诊患者就医行为、及性病相关知识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24-25.

[8]彭小菊,李克富,陈振宇.男性性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况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36(3):205-206.

篇10

关键词:住院儿童;疾病谱;死因

儿童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了解儿科病种变迁,为临床治疗、儿童预防保健提供宏观指导,及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近20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对珠海市儿童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妇幼保健院199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儿科住院,年龄为14岁及以下的患儿共计137849例归档病案进行分类统计。资料来源于某妇幼保健院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中住院病案首页信息,资料完整真实。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疾病诊断参照诸福棠等主编的第6版《实用儿科学》[1]和相关专业会议统一规定。疾病分类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2]及广东省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疾病分类与代码库》,主要诊断作为疾病分类病种。按患儿出院时间分组:划分为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组别,以研究对比前后10年某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年龄分组参考常用的年龄阶段划分为5组。新生儿组:脐带结扎起至满28天;婴儿组:29天至未满1周岁;幼儿组:1岁~3岁;学龄前期组:>3岁~6岁;学龄组:>6岁~14岁。

1.3统计方法

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汇总;采用SPSS18.0处理年龄、性别、疾病分类构成及死亡人数等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分布

20年来儿科14岁及以下的住院患儿共计137849例,婴儿组52341例(37.97%),新生儿组37683例(27.34%),幼儿组24284例(17.62%),学龄前组15413例(11.18%),学龄组8128例(5.9%)。婴儿组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两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性别情况

男性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比较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住院人数,发现住院人数数量逐渐增加,男性患儿所占的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疾病系统构成及顺位

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疾病系统中占第1位的都是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居于第2位。传染病有上升趋势,由第4位升至第3位;血液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疾病有上升趋势,分别升至第5和第7位;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由第3位降至4位,见表3。

2.4单病种构成及顺位

肺炎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稳居2个时间段第1、2位,例数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在第2个时间段出现大爆发升至第6位;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及支气管炎例数和构成比逐年增加,分别升至第3、4、5位;腹泻病明显下降,由第3位下降至第7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第5位降至9位,见表4。

2.5死亡疾病顺位及构成

住院死亡患儿共127例,合计病死率为0.09%。1999年-2008年为0.22%(82/37989例),2009年-2018年为0.05%(45/99860例),病死率下降明(χ2=87.21,P<0.001)。前10位死亡病种中新生儿疾病占了一半,其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重度窒息一直都位列死亡病种的前6位内;重症肺炎一直位列死亡病种第二位,见表5。

3讨论

3.1住院患儿一般情况

20年期间1岁以内患儿发病率最高,婴儿组和新生儿组在两个住院时间段所占百分比均分别为第1、2位,其原因考虑:⑴婴儿期主动免疫功能不成熟,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而且是体格生长第一高峰期,需要营养素丰富的食物,其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消化紊乱、腹泻、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疾病[1];⑵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适应环境的阶段,生理是出现血液循环的改变和自主呼吸的建立,其他功能未完善。故继续加强母乳喂养的推广、合理喂养、定期体检、体格锻炼及预防接种等仍是婴儿期保健的重点。比较两个住院时间段,幼儿组患儿所占百分比增加明显(χ2=361.3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患病率增高原因考虑与近十年早教机构迅速发展,0岁~3岁儿童集中生活接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等因素有关。住院男性患儿占比高于女性患儿的原因考虑为:⑴有些疾病本身的发病率存在男女差异;⑵部分家属仍保留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较多的关爱男孩;⑶我国长期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比较两个时间段,男性患儿所占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考虑与2013年二孩政策实施,女孩出生率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