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森林城市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建森林城市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森林城市;铜陵市;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130-02
随着工业化大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重大考验。森林城市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当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流[1]。森林城市是以城市为建设载体,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构建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充分发挥森林功能为建设目,寻求城市建筑与植物种群之间的合理布局。我国从2004年开始启动“国家森林城市”评定。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2]。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山水铜都,建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的魅力新铜陵,铜陵市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部署。
1 铜陵市林业资源概况及现状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周边城市有合肥、池州、芜湖、安庆,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铜陵在植被分区上属皖南常绿阔叶林地带的铜宣广低山丘陵植被区,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树纯林,以松、杉、檫、泡桐、麻栎、苦槠、枫香、化香、杨树、柳树、刺槐、毛竹为主,灌木类为木、山楂、杜鹃等。近年来,铜陵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实施森林增长工程,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加快发展油用牡丹等特色林业产业,造林绿化成效日益显著;林业资源管理日趋规范,并且探索出了发展与保护并重,工程带动与科教兴林结合,改革创新与依法治林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据2016年资源统计年报,全市林地面积达8.69万hm2,其中有林地7.52万hm2,活立木总蓄积达到417.5万m3,森林覆盖率25.32%,林木绿化率29.92%。
2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必要性
建设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态系统工程建设不可或缺一部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是建设魅力山水铜都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铜陵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示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区域内矿山植被的恢复,减少水土流失,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重建和强化,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山水铜都,增强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的城市魅力,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美丽新铜陵增添新动力[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美化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绿色森林和园林绿化绿地可吸碳释氧,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对改善环境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是碳汇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人均较少 相对于安徽省而言,铜陵市无论是森林资源总量还是人均有林地面积排名均不高,全市林地面积8.69万hm2,仅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人均有林地面积仅0.05hm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仅2.46m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与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还有差距。
3.2 城市绿地总量不够 近年来,铜陵市虽然先后实施了滨江生态公园、植物园秋色冬景园、铜都大道彩化、黑砂河岸线整治等一系列城市绿化彩化提升和园林景观建设工程,但是依然存在绿地总量不足,空间布局层次简单,绿地空间利用率不够,未重视垂直绿化等问题。
4 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对策建议
按照《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是:至2017年6月,森林覆盖率等40项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目标。主要围绕“一个规划、三大工程、五项标准”开展。其中,“一个规划”即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已全面完成。“三大工程”包括“森林三上”工程(上公路铁路、上江河湖塘、上废弃矿山);“四创”工程(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五进”工程(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公园游园、进学校医院)。“五项标准”包括创新督查方案、考核办法、宣传方案、造林绿化技术规程、森林“五进”工作标准等。
4.1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广义上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森林和湿地为主体的绿色空间建设,在《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基础上,应当将绿地、湿地等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的骨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中。同时,还应加强城市低碳建设[4]。
4.2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外一些城市如莫斯科、温哥华等,从郊区到市区都掩映在森林中,绿色成为城市的基本色调,森林非常均匀地分布于市区的各个角落,城乡之间为同一个森林环境,总体上形成森林围城的效果。创建森林城市不仅要在营造林工程上大做文章,还要着力塑造美丽乡村形象品牌,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构建绿色乡村体系。
4.3 要有合理的配置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复杂性是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只有结构合理的城市森林体系,才能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铜陵市是生态资源贫乏并遭到严重破坏的工矿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应从长远发展考虑,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藤多层次立体化绿化,达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才能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4.4 尽量凸显近自然效果 乡土树种具有天然适应性,可以提高森林的稳定性,降低维护与管理费用,也不乏观赏性。创建森林城市应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保护原生森林植被,注重利用乡土树种模仿天然森林群落,营造近自然林。在公园、广场、绿道、游憩小品等的规划设计上,采用近自然的手法,可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
4.5 重视营造生态文化 森林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从林业的角度,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营造林工作,而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提升和开发利用,形成丰富的生态文化。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应重点挖掘“凤丹之源”、“泡桐之乡”、“青铜故里”等文化特色。如铜陵国家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项目,在规划布局上体现采矿历史人文的特色;大铜官山森林公园建设偏向于以都市区森林公园体系建设为主导的森林生态文化工程,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内自然人文景观、历史遗址和动植物资源。同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还应注重开发林业游憩资源,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健身需求。
5 结语
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丹桐故里,森林铜都”为基本理念,通过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着力打造“城乡一体、林城相拥、林水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亲”的城乡生态格局,建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的魅力新铜陵和国家森林城市,使林业更好地服务于铜陵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程,推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东,吕璞,梁向军,等.洛阳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思路[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96-98.
[2]李正诗,姚延.森林城市建设途径与策略―以晋城市为例[J].林业工程,2014,30(4):178-181.
[3]王自山.铜陵城市森林建设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08):152-153.
篇2
今天,我们利用晚上时间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回顾总结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认清形势,找准差距,坚定信心,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坚决打赢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攻坚战,努力把宿迁打造成为江苏最美丽的城市。刚才,省建设厅王厅长发表了非常重要的讲话,缪市长与各区签定了目标责任状,徐市长就创建工作作了很好的讲话,部分单位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大家围绕目标,狠抓落实,务求必成。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第一,思想认识再深化,进一步树立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心
国家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也是对一个区域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建市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宿迁的目标,始终坚守环保底线,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持续开展绿化造林活动,全面整治城乡环境,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始终处在全省前列,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于20*年8月顺利步入了“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在今年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自20*年9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动员大会以来,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城市的绿地总量不断增加,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创建活动呈现出整体推进、内涵深化、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但是,对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还存在着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不够高、园林设施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景观环境整治不够到位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同时,从20*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实行每届每省限3个城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而今年我省上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有宿迁、泰州、连云港和金坛、溧阳、邳州等6家,创建的门槛更高、要求更严、竞争也更激烈。我们更应该看到,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根本目的不在于拿到一块金字招牌,而在于以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基础工程。现在,距离验收评定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将先行组织专家莅临宿迁进行检查指导,创建工作时间非常紧迫,任务相当艰巨。在这样“定成败、见分晓”的关键时期,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重大意义的认识,始终以“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众志成城,合力攻坚,确保取得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圆满成功,努力把宿迁建设成为江苏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空气更清新的最美丽城市。
第二,工作重点再突出,进一步硬化创建活动的各项举措
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共有7类54项考核指标,既涉及硬件建设,又涉及软件配套;既涉及物质文明,又涉及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不能有丝毫松劲和懈怠。当前,要扭住“牛鼻子”,抓住关节点,集中力量查漏补缺,集中精力主攻薄弱环节,以重点突破之功,取整体推进之效。一要全力以赴扩大公共绿地。实践证明,“含绿量”就是“含金量”。公共绿地不仅是创建园林城市的关键指标,更反映了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是重要的投资创业环境。要在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内道路、楼间、小区等一切空间,见缝插绿,见土补绿,千方百计建绿、造绿、添绿,让能绿的地方全部绿起来。要结合春季绿化突击月活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重点抓好“两河一湖”水体沿岸、城市出入口、公路两侧等绿化景观建设,进一步扩大绿量。坚持以“增点、延线、扩面”为抓手,合理布局城市森林和绿地,形成全方位立体森林和绿化结构,真正把森林引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实现城乡森林园林的统筹共享。二要精益求精打造绿化精品。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突出景观大道、滨水风光带、城市广场建设和改造,提高城市绿化档次。从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城市广场的工程建设,到主要街道、干道、林荫道路的绿化美化,都要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做到建一个、靓一点,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区、美一片,使每一个工程都能成为绿化亮点工程、造园极品工程。要精心选择绿化树种,注意色块搭配,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克服庄重有余、鲜艳不足的缺点,避免“一条路两行树、十条路一样树”的雷同,形成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各具特色。三要一着不让抓好绿化整治。建立严格的“绿线”管理制度,依法治绿,依法护绿,严肃查处各类违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事件,确保建一块地,活一片绿,成一团景。进一步加大绿化工程检查力度,对已建好的工程项目,要进行“回头看”、回头查,确保规划设计要求不变形走样,确保园林绿化指标不打折扣;对违章建筑和有碍城市观瞻的,要进行彻底清理,实施拆迁还绿;对绿化未达标的单位庭院和重点部位,要限期绿化到位;对确实没有足够空地进行绿化的,要依法收缴绿化补偿费,实行异地补绿。四要千方百计提升城市品位。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资源潜力,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起来,从“露水、显绿、彰文”三个方面塑造城市特色。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道路、供水、公交、环卫等重点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道路交通、市容市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景观保护、市政设施等治理力度,彻底消除死角和盲区。对城市古树名木要实行挂牌保护,不准随意砍伐、迁移,切实让历史的印记得到永久保存。
第三,制度创新再深化,进一步健全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迅速提升“绿色家园”的含金量,既要巩固已取得的创建成果,更要实现突击创建向长效管理转变。各部门、各单位要始终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为创建工作的根本抓手,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使创建活动常态化、深入化、持久化。一要进一步深化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建管分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建、管、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园林绿化行业由政府出钱“养人”向出钱“买服务”,由“以费养人”向“以费促业”的转变,推动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和城市园林绿化的产业化。二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始终把城市绿化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保证绿化建设的资金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稳定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外来资本、民间资金、社会资源参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三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植树造绿制度。坚持走全民建绿、全民护绿道路,多层次、多渠道动员和组织企业家、市民、青少年、劳动模范、妇女群众等不同群体,采取共建、捐建、认建、认养、认管等形式,发动全社会共建美好绿色家园。
第四,组织领导再强化,进一步形成攻坚决胜的强大合力
篇3
首先,我代表*院士、*先生以及考察组的全体成员,对武汉市委、市政府,市林业局的同志们对我们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照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感谢杨松书记的接见,感谢李新水副局长、*副书记、*副市长的全程陪同。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武汉市的领导和同志们那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打动了考察组的全体成员,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刚才,专家们作了很好的发言,尤其是*院士、*先生的发言,立意很高,视野非常开阔,应该讲,代表了我国生态建设领域的最高水平,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很受教育。
一、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和创森工作特点
通过两天多的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抽样调查,以及综合专家们的发言,我们对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总的感到武汉市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先进,规划科学,措施有力,成效显著。为我国长江流域水域面积大的中心城市建设城市森林树立了典范,将来要是建设更好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能成为典范。主要特点有四个方面:
第一,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了有力领导。建设城市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尤其是面临三难,落实用地难、资金保障难、部门协调难。要解决好这三难,必须要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武汉市委、市政府把创森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了重要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城市森林建设和创森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森林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组织有力、领导重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相互配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市林业局的工作主动积极,具有创造性。正是有了这样的组织保障,才使我们这项工作持续、协调、健康的推进。
第二,武汉市的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创森工作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建设过程中由群众参与,建设结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城市森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武汉市采取开动员会、部署会,包括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上搞宣传,组织志愿者活动。正是由于动员的形式多、范围广、成效大,才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创森工作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子孙后代的幸福息息相关,所以他们能积极地参加到创森过程中来。昨天,我们考察组在百步亭社区开展了抽样调查,市民知晓率达100%,支持率达93%,这个比例应该是非常高的。
第三,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先天条件优越,后天努力令人敬佩。城市森林建设需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不具备,无法进行城市森林建设。武汉地处长江中游,雨量充沛,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历代前贤对城市森林建设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武汉地域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亲近山水、欣赏山水、热爱山水。武汉城市的发展史,其实就伴随着城市森林的建设史。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投入之巨、推进之快,是历史上少见的。投资200亿元用于城市森林建设,历史上是少有的。有些工作开展的非常艰苦,非常令人震撼。比如:东湖湿地拆迁绿化、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拆迁绿化、龟山蛇山拆迁绿化,还有188公里的环城林带等,都是来之不易的,需要有很大的决心和魄力。
第四,武汉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科学、落实得力。城市森林建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必须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划,确保其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武汉提出“水乡林城,生态武汉”的理念,切合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非常科学。而且,各地区、各部门都抓得很有实效,规划在局部、在有些区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这个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需要不断的去落实。
总之,武汉市在创森过程中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定会在武汉市城市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定会成为武汉人民所铭记的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一定会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对武汉城市森林建设和创森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武汉市城市森建设水平,更好地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下面,我讲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抓好城市森林的自觉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加强城市森林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是要看到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之后,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社会各界积极拥护,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各地都在拿自己的办法,都在探索自己的途径。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的整体转型,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整体转型。这个整体转型涉及的方面很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等全面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细胞,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包打天下的事。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根本前提,也就是说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国家肯定不是生态文明的国家,没有良好的生态系统的城市肯定不是生态文明的城市。但是只有良好的生态系统还不够,因为生态文明还包括经济的高度发达、文化的高度繁荣,但是没有生态系统不行。城市森林是生态系统建设的主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的工作,要加强城市森林建设。
二是要看到加强森林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城市科学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城市的科学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生态环境的改善,没有生态环境改善的发展,肯定是不全面的,肯定是有缺陷的。二是城市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处理好各种关系,最紧迫的是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是影响城市科学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系,许多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或产生的不良后果,都是因为这个关系没有处理好而引起的,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关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怎样解决好这个关系,处理好这个矛盾?发展城市森林也是为了城市的科学发展。三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生态环境容量的拓展。有多大的生态环境容量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拓展生态环境容量的办法有两种,一方面是直接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据有些专家测算,煤炭的使用比重如果降低1个百分点,那么二氧化碳可以减少0.74%的排放,与之相伴的是GDP要下降0.64%,也就是全国范围内有470万个就业岗位减少。这说明在有些区域,有些历史阶段靠直接减排去扩大环境容量是面临很多难题的。另一方面是间接减排,就是发挥森林的碳汇作用,通过广植树,吸收二氧化碳。据专家测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的蓄积,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排放1.62吨氧气,就是说发展城市森林能够拓展城市生态环境容量,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推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要看到发展城市森林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迫切要求。人类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亲近森林、热爱森林是人之天性。长期离开绿色、离开森林,不但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心理健康也受到影响。森林不只是人的物质需求,也是人的精神需求。城市森林还有减少热岛效应、吸收粉尘、降低噪音等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城市森林能提供负氧离子。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了物质短缺的时代,到了生态产品短缺的时代,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十分迫切,尤其是城市居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与落后的生态产品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下大力气解决,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从此意义上讲,发展城市森林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贯彻执政为民、落实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四是要看到发展城市森林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仅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也存在竞争。在当前这种体制之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直接,也更有作用。一个大的项目落户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企业的项目投资是注重这个城市有没有好的生态环境,一个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不会有人在那里投资置业。
总之,要从战略全局和历史的高度认识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性,以更加自觉的态度推进城市森林的建设。
(二)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确保城市森林建设科学发展。城市森林建设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按照自然生态建设系统的内在规律、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办事,确保它的正确方向。
一是处理好城市森林建设与绿化模范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包括功能区建设等等这些方面的关系。城市森林建设是开放的、包容的,我们林业部门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一切从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出发,不搞部门主义。
首先是要全面衔接。在制定规划、工作指导、责任区分时要与各部门进行很好的衔接,不要另起炉灶。事物的本身是相互联系的,而我们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主观的把它分割了。
其次是要相互融合。这由其性质决定,谁也离不开谁,我们要做促进它融合的工作,而不是割裂它融合的工作,要在生态环境建设这个大的平台上,共演一台戏。再次是要创新发展。城市森林建设要学习各方面建设的经验,但也要有创新。城市森林建设的6个理念是我们的创新。第一个理念是近自然的路径选择,我们建设的手段可以是人工的,但我们建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的,包括它的多样性,我们的管护方式也是近自然的;第二个理念是城乡一体的发展统筹,这也是我们的创新,就是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考虑,来规划建设;第三个理念是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系统布局水网化,林网化;第四个理念是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城市森林建设不搞一刀切,每个地方的城市森林建设主要从当地的文化历史传承、气候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出发,走自己的路;第五个理念是开放互动的管理模式,城市森林建设不是拆墙透绿而是拆墙见人,最大限度地向人民群众开放;第六个理念是节水、节地、节电的效益控制,要提高其效益比,不主张运动式推进,不主张超财力建设,不主张大树进城,这些都是创新。还有五个基本要求,也是创新,第一是价值取向的和谐性,城市森林建设的唯一价值取向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切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措施、方法都是我们反对的;第二是建设规划的长期性,只要城市存在,城市森林建设就要存在,就要发展;第三是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我们城市森林建设不仅是政府主导,还要社会各界参与;第四是服务对象的群众性,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不是为某些特权阶层服务的。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就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二是处理好集中抓与经常建的关系。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创建活动,对于在短期内改善城市森林状况大有益处,但城市森林建设更多的要靠经常建,城市存在与发展,城市森林建设就要存在与发展,因此一定要像抓经济发展那样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如何做到经常,有三个方面,一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二是纳入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规划中,三是纳入民生改善的规划中。
三是处理好增加绿量与提高质量的关系。增加绿量是前提,是基础。但这只是初级阶段,城市森林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此阶段,一定要超越这个阶段,或者把这个阶段当作一个起点,不断得到提升,进入城市森林建设的高级阶段。这个高级阶段就是提高质量的阶段,能不能通过科学的监测、研究,使城市森林的树种选择更有益于人民的健康,更有益于鸟类的栖息,这都是需要研究的,在不同的功能区中,城市森林是否都用一个树种,这也是需要研究的。
四是处理好基本建设与功能开发的关系。通过植树造林,构建起森林生态系统,这是城市森林建设的基础工程,但更重要的是要对城市森林的功能进行开发,没有进行功能开发等于没有发挥作用,或者限制了它发挥作用。一是要开发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使人类能方便地亲近森林,使森林生态效益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活;二是要开发城市森林的经济功能,城市森林不仅有生态功能,它也有经济功能,将城市森林与用材林、林果业、生态旅游等结合在一起,这些方面充分的结合,才能发挥城市森林的经济功能,使城市森林成为一个朝阳产业,人们都愿意往里投资,且投资后能产生效益;第三要开发城市森林的文化功能,城市森林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森林建设有这样三句话:种下的是树木,生长的是文化,收获的是文明。因此我们对城市森林文化功能的开发还要下功夫,要使它能够成为生态知识的传播地、生态教育的示范地,通过人们在亲近森林的过程中,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三)抓住三个重点,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武汉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发展比较均衡,推进比较迅速。但还是要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抓好身边增绿。就是在看得见、摸得着、人们享受得到的地方增绿,使人们居家、出行和工作都能见绿,要使绿色贯穿于每个人生活、工作的全过程,使他们在生活、工作的全过程都能享受绿色,健康身心。
二是抓好村湾绿化。城乡一体的统筹,是城市森林建设十分重要的理念,是一个本质的要求,乡村绿化不搞好,城乡无法一体化。武汉在这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切实使乡村享受到城市的待遇,在投资、管理、建设上给农民以市民待遇。
三是抓好滨水绿化。滨水绿化是武汉最大的实际,也是武汉最大的特色,也是武汉将来能成为全国典型、世界典范的一个必然选择。虽然现在武汉滨水绿化搞得不错,但还是要扩大它的量、提高它的质,还是要在林水互动、互容、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上做文章,使林养水、水养林。
(四)抓好前期论证,为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做好各项准备。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已经成为具有很强品牌号召力、社会影响力和理念创新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品牌,如果明年的城市森林论坛放在武汉,就要抓紧准备。当前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研究主题。每一届论坛都有一个主题,什么主题能更切合当前形势,需要去研究论证。我提出一个设想“城市森林与城市综合竞争力”,能不能体现武汉的特色,要既能体现武汉特点,又能切合形势要求,要研究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
二是坚持节约简朴。城市森林论坛的举办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王刚副主席还有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都非常重视,今年在杭州举办第六届论坛时,他们提出的要求就是节约简朴,我们还要贯彻这个原则。
三是增加创意内容。一定要在创意上下功夫,让人家看到独特的创意,使这届成为史上人们印象最深的一届论坛。
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理念;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坚持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共创;坚持以五大城市森林建设工程为载体;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着力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森林环抱纳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目标任务:根据《市区年11月至年12月创建园林城市目标任务分解表》以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责任书”,从现在起到年底逐步完成辖区内公路通道绿化工程总里程134.6km。主要选择出种速生、常绿、彩色、遮阴效果好的树种建设公路两侧绿化林带,按照绿化标准增加宽度,提高档次,使之成为城市的绿化风景线和绿色经济产业带。
二、公路通道绿化步骤任务要求
区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建设工期为两年。第一步:从现在开始至年底完成总任务的50%—60%。重点是完成纳叙路(纳溪—白节)栽种任务;其次是纳弥路的补栽任务。第二步:在年内完成总任务的40%—50%公路通道绿化的工作。重点是完成高新路(高洞—丰乐)栽种任务。对纳赤路(护国—打古)、纳长路(上马—马桥)计2条县道公路通道44公里的绿化建设任务。
(一)纳叙路(纳溪—白节)绿化里程20km,在年内完成该路段两侧的行道树栽种计划,绿化责任单位以所辖乡镇为主,交通相关责任部门配合实施。以种植经济林木为主,分别在k3+500—k14+000段种植甜橙等经济林木,可种植112.61亩,每亩可植60株,在k14+000—k21+000以种植竹子为主,可种植1400窝。
(二)高新路(高洞—丰乐)绿化里程6km,在年内完成该路段上行道树栽种计划,绿化责任单位以所辖乡镇为主,交通相关责任部门配合实施。以种植经济林木为主。可种植甜橙等经济林木,64.12亩,每亩可种植60株或补植缺损树木414株,以栽种天竺葵为主。
(三)纳弥路(纳溪—弥沱)绿化里程24km,在年内完成该路段上行道树种植计划,绿化责任单位以所辖乡镇为主,交通相关责任部门配合实施。补植缺损树木4138株,以栽种天竺葵或竹子为主。
(四)泸纳高等级公路、纳江公路通道绿化建设。配合市级有关部门实施。具体绿化方案建议如下:
1、泸纳高等级公路全长20km,按左右两侧缺株补植,单株间距5米,需补植2650株,以栽种天竺葵为主。
2、纳江路全长20km,按左右两侧缺株补植,单株间距5米,需补植1760株,以栽种天竺葵为主。
(五)泸纳高速公路连接线、河西大道和紫阳大道绿化建设。预计需绿化资金4.5万元。由于这几段路属已建成的城市街道、因此交通相关责任部门配合区城管局负责实施。
1、泸纳高速公路连接线1km,按左右两侧缺株种植,单株间距5米,需补植400株,建议以栽种天竺葵为主,具体实施由责任单位配合区上有关部门做好绿化美化工作。
2、河西大道如按左右两侧缺株种植,单株间距5米,需补植150株,建议以栽种原已成活的树种,具体实施由责任单位配合区城管局实施完成。
3、紫阳大道按左右两侧缺株种植,单株间距5米,需补植50株,建议以栽种原已成活的树种,具体由责任单位配合区城管局完成绿化实施。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层层宣传发动。县乡公路绿化是以县道主干公路为主线,路基绿化和两侧造林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绿化、美化有机结合,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综合体现,使公路沿线林木成网、花果飘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最终把每一条公路都建成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各级政府要从深刻认识县乡公路绿化对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出发,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时间紧,任务重,要深入宣传、广泛发动,迅速掀起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活动。
(二)搞好绿化设计,提高绿化水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区上资金安排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和标准,合理设计、精心施工。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精神,市里要求县乡公路沿线绿化带宽度标准为每侧5—10米,合理配置主副林带,主林带树种以竹子、毛白杨、天竺葵等为主,副林带树种以垂柳、香花槐等亚乔木为主,或发展经济林木种植,形成集生态、绿化、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立体复层绿化带。
(三)抓好种苗培育,组织种苗调运。种苗是公路绿化的物质基础。绿化责任单位根据规划任务,提前做好种苗准备,确保满足建设需要。种苗培育应选择生态、经济、观赏价值较高的兼用树种,选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无病虫害、主干通直、抗病性强的良种壮苗,选择本地的优良乡土树种。对近三年可供绿化苗木(包括树苗、草皮、花卉等)要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确保组织调运及栽种工作。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公路绿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对一级负责,并列入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中,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海事处、运管所、路政大队、公路养护段、利达公司、公交公司落实分管领导,具体抓绿化工作,栽种苗木做到管护责任单位、责任到人的工作,为保证任务的完成,在区政府统一领导积极与各镇协商确定绿化管理责任。
篇5
【关键词】山水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构建途径
The discussion on building of shan-shu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in Tonglu
He Zheng-ping
(The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the municipal services park of the Zhejiang TongLu countyTongluZhejiang311501)
【Abstract】Green spa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erfect green space system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solve the ci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green within the county of Tonglu,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onglu, summarized principles and ideas for the system of local green building, put forward structural arrangement and measures to shan-shui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of Tonglu, and give a specific opinion for how to solve issues.
【Key words】Shan-shui city;Green space system;Structural arrangement;Construction way
1. 引言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各功能区块在空间上协调、过渡、有机融合的纽带,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生态城市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1]。城市绿地的建设、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质量。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城市的象征和现代文明的标志,对提高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质量、美化城市景观与风景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丰富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山水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构想出来的,并由吴良镛先生正式提出。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以山水为代表)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聚,使得城市环境面临日趋恶化的局面。而绿地建设则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最经济、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是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终实现生态城市的有力保障。山水城市理念与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融合已是刻不容缓。
2. 绿地现状与分析
2.1各类绿地现状统计
桐庐现状城市建成区总用地为15.83平方公里(1583公顷),建成区目前有绿地面积558.2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74.3公顷,生产绿地14.11公顷,防护绿地16.37公顷,附属绿地154.22公顷(包括居住区绿地29.84公顷,道路绿地15.20公顷),其他绿地299.22公顷,行道树9318棵。构成详见表1。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为51.03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6.79平方米,绿地率为35.25%,绿化覆盖率为39.52%。
2.2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
桐庐是全国闻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因为天然或人工的诸多因素,使其绿地系统建设各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自然资源方面桐庐地处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绿化资源十分丰富,并有大量的古树名木存留,有利于绿化建设的开展。地域方面桐庐位处江南水乡地带,域内江河纵横,兰带和绿带穿插,包络了城市,便于形成绿地的连续性、系统网络和特色。同时,桐庐的历史格局为两江夹峙,山水城相融,自然绿地渗透到城市中心,大规模的绿地形成了良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生态支撑能力,这也为山水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打下了个坚实的基础。
随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桐庐城市结构实现了较大调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地政府与市民的热情,上级政府的支持,以及“国际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评比活动的开展,对园林绿化的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3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绿地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化布局不尽合理,各类公园、绿地、林地分布不均匀。绿化水平有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应和生物多样性有待改善。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公园容量超负荷。由于城市的扩张,建成区内的部分自然山体绿化遭到人为破坏。绿化建设平均投入不足,绿化建设的持续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江北城市建设较快,但绿地建设步伐相对缓慢。
3. 绿地系统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3.1构建原则。
3.1.1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相结合的原则。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放在区域生态大环境下考虑,将城市绿地与山体、水体等环境结合,形成“城在绿中,绿遍全城”。
3.1.2绿地系统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不能因城市建设用地紧张而牺牲绿化用地,应两者协调发展,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统一。
3.1.3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绿地系统稳定性的原则。规划保证生物总类达到规定数额,城市绿化面积持续上升。
3.1.4以人为本、均衡布局、特色鲜明的原则。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绿地布局均衡,保证每个区域均有一定数量的公园,整个规划充分反映桐庐县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特色。
3.1.5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根据桐庐县的自然地理条件,规划绿地系统,实施分期建设,近远期相结合,最终完成整个城市的绿地建设。
3.1.6可操作性与适当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并与城市发展的步伐相一致,符合时展的要求,具有适当的超前性。
3.2构建的思路。
3.2.1规划指导思想。
以桐庐新一轮总体规划为指针,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标准,结合桐庐山环水抱的自然条件,古老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制定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突出体现桐庐特有的文化内涵,做好桐庐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绿”五字文章,创造一个具有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3.2.2县域绿地建设目标。
县域绿地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并以“绿化美化桐庐,营造桐庐秀美山川”为建设方向,通过对生态农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以及其他生态林地的建设,使森林林分结构趋向合理,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加强,生物资源得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初见成效,建立起完备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体系,使生态环境质量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最终实现生态县目标。
4. 绿地系统构建的途径与措施
4.1县域绿地系统的构建。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存在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由各级城镇结构而成的网络体系,是现代社会机体运行的骨架。要维护城市、城镇脆弱生态系统必须获得自然生态系统的支持。因此,要搞好桐庐城市,城镇的绿地系统,首先要搞好桐庐大环境的绿化,把城镇绿地系统融合于桐庐的整个绿化体系之中。这就要求建设、林业、农业、水利、交通等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绿地网络系统的建立,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根本途径[3]。桐庐绿化体系呈“干”字结构,主轴放射状,布局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其中主轴为富春江与320国道、杭新景高速,分水江与桐庐――於潜省道以及它们两侧控制区形成“干”形带状绿化主轴线。放射状即由富春江,分水江与它们的分支,县级公路,以及它们的两侧控制区形成放射状绿化副轴线。点就是由城镇、乡村所形成的一个个绿化点,由线相连,形成网络。城镇、乡村即点的绿化强调面广的营造。线即绿化的主轴和副轴线,是绿化体系中的经脉,强调自然为主,适当的人工改造。面即为国土绿化,包括山林绿化和平原绿化。桐庐平原稀少,山体为多是绿化体系的肌体,量大面广,强调封山育林为主。
4.2城镇景观体系的形成。
城镇景观体系布局为一芯、两片、三轴、三线、九支。
(1)一芯:以桐庐县城为中心。充分利用桐庐城市依山傍水的特色,继续扩大城市绿地规模,合理布局各项绿地单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复合绿地系统,并最终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地系统。
(2)两片:桐庐县域,富春江以北,以桐庐老城和旧县街道为中心,包括桐君街道江北、富春江镇江北、瑶琳镇、横村镇、分水镇、百江镇、合村乡、钟山乡、莪山畲族乡在内的5镇3乡2街道组成的江北生态片;桐庐县域,富春江以南,以江南新城为中心,包括桐君街道江南、富春江镇江南、江南镇、凤川镇、新合乡在内的4镇1乡1街道组成的江南生态片。
(3)三轴:杭新景高速防护林景观带为一轴、富春江与320国道为一轴,分水江与桐庐――於潜省道为一轴,以及它们两侧控制区域内的景区景点,形成三条桐庐主要旅游观景带。展示桐庐自然山水、历史人文景观。
(4)三线:即沿过境车辆较多的分水――淳安省道、瑶琳――新登省道、桐庐――浦江省道三条公路设置对外景观展示线,也是一个窗口,着力宣传桐庐山青水秀的形象。
(5)九支:即景观展示支线,主要沿富春江与分水江的支流及县道设置,具体为后溪(岭源――印渚公路)、保安溪(朝阳村――印渚公路)、马源溪(分水――毕浦公路)、夏塘溪(歌舞――洛口埠公路),漕源溪(钟梓坞――南阳公路)、云溪(凤联坞――方埠公路)、龙伏溪(莪山――横村公路)、应家溪(步叠岭――横山阜公路)、大源溪(石阜――凤川公路)等九个观景支线,以展示纯自然风光为主。
4.3多层次山水格局的构建。
构建符合城市山水格局的绿地系统是解决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特色丧失,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最终实现“山水城市”的关键之所在[4]。多层次山水格局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农业方面要加快标准农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大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网络化的田间林带,构筑生态农田景观绿地,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游憩的场所与机会,在条件成熟区可建立观光农业基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区。同时应对高产良田进行保护,注重农林绿化,走生态型与集约型的农业生产道路。
林业方面应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生态条件,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建设应以保护为主,同时应对面向城市一侧,结合风景区、森林公园及防护林地的建设,进行林相定向培育,增加阔叶特别是色叶乔灌木,使其林相更丰富、景色更为优美。根据桐庐县各类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规划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七大区块的林地建设。“七区”主要指的是:金竹岭红豆杉自然保护小区、龙门山森林植被保护小区、瑶琳省级森林公园、岭源猕猴自然保护小区、白云源高山草甸自然景观保护小区等5个森林或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以及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桐君山景区2大景区。
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建设要严格限制开发强度,控制区内的村镇居民点的建设。加强森林管理,开展植树绿化,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提高风景名胜区的品位,应处理好风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关系。以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坚持可持续发展。重点做好属两江一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桐庐县域内景区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作。森林公园重点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庞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林,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和维护现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尽量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水质,退耕还湖等手段,恢复生物多样。桐庐县域河流分布密集,湿地面积大,特别要重视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设。桐庐县湿地保护以分水江、富春江为轴线,以富春江水库、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肖岭水库这3大库塘湿地为主要斑块,并将剪溪、龙潭溪、梅林溪、金竹溪等河流湿地以及其它面积较小的库塘湿地一起列为全县湿地保护的重要区域。
另外绿色生态廊道也是山水格局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滨水生态廊道和交通生态廊道:城镇内部主要景观河道设置30米以上防护绿带;城镇内其它河道分别设置10米以上绿带。高速公路两侧设置50米宽以上防护绿带;国道两侧设置60米以上防护绿带;省道两侧设置15米以上防护绿带;各乡镇道路沿线两侧控制10米宽防护绿带。
5. 绿地系统构建的实施
5.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绿化意识
在市民中开展绿化建设重要性宣传工作,加强园林绿化的科普教育工作,认清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地的不同功能。同时,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尤其是加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要将绿地发展任务分解,列入各级领导的任期目标,并作为考核业绩之一。
5.2严格执行《桐庐县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桐庐县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桐庐县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纲要性法规文件,要严格按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绿地性质不得随意更改。因特殊需要改变绿地规划与性质的,应报经原批准机关重新审核,报上一级机关审批。
5.3加强管理,依法治绿。
通过制定和完善绿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园林绿化行业部门管理及建设项目绿化审批工作,实行对无客观原因达不到绿地指标的项目一票否决制。健全园林执法机构,对违反城市绿地规划的单位与个人,根据《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实施处罚。
5.4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保证绿地建设项目实现。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园林建设投资体系,其中要保证绿地建设资金主渠道――政府投入的力度,作为市、区级公园绿地和街旁绿地的专款资金,其它各项工程建设项目,要按建设性质,拨出相应的款项作为绿化工程费。鼓励企业单位、群众个人集资参股,引进外来资金参与桐庐县公园绿地、风景林地的建设经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5.5注重地方绿化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桐庐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为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植被片,地方绿化资源非常丰富,但现有城市绿化植物种类较少,因此,要加强地方绿化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5.6积极推行科技兴绿政策。
应大力推行科技兴绿政策,利用科技成果,走出一条具有桐庐县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鲁敏.济南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构建的途径与策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5):377~380.
[2]鲍世行,顾孟潮.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46~257.
[3]陈永生.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技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3(3):308~311.
[4]郑涛.杭州市山水格局背景下的绿地系统构建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20~27.
篇6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资源;文化背景
引言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随着人们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当前城市发展中已经开始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的特征,伴随着城市发展思想的转变“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的产生反应了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而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纽带。研究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生态城市基本理论探析
1.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那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2.生态城市的特点相比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特点可以说非常突出,生态城市抛弃了传统干的煤、石油等非清洁能源,而是大量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在城市社会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功能上的协调共生的关系,在自然与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完善这一共生系统,实现在城市发展中达到促进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生态城市建设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掀起了创建生态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轨道。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2010年约为47%,到2020年为56%~58%。2可以说城市建设将成为今后我国十年内一个社会主题,伴随着城市建设开展也将使我国背上沉重的能源、矿产资源负担。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在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实现能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使用一些可再生资源减少对钢铁、水泥等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资源利用,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的目的。这样的城市当中城市能源节省、人与自然和谐,人们的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渴求。
二、生态城市建设途径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定位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选择合适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只有在保证目标和途径合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基于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并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全新的发展规划,也并不是抛弃原有的城市在新位置从头开始一个新城市设计,而是在城市原来发展规划、水平、特色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对城市功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建设、改造和完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城市建设部门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实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原有风貌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运作。比如说某城市定位于江北水城,就应该以城市周边水域规划设计为主,集中精力进行水域污染治理、水域周边森林绿化建设、环境改造等等,并且城市水域规划应该与城市原有的规划设计相融合,体现出城市建设 、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相融合。
2.以生态学和景观学为基础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在生态建设当中应该以生态学和景观美学作为指导,进行城市生态绿化的全面规划和实施。这就需要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根据城市原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色统筹城市的各类建设,实现城市发展的路网化、林网化和水网化。而景观美学是以生物的多样性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景观建设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在景观美学的指导下生态城市建设可以根据植物特性和生态原理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且从景观艺术的角度使植物景观与城市原有风貌在色彩、形态、姿态等方面协调一致。尤其是在植被配置上,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树种、用多种混交的方法实现生态复杂的营养结构,以此保持城市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这一过程当中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与搭配,按照多种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注意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搭配,根据各种植物之间的平面距离、立体结构(乔木、灌木、草本与地被植物)及其轮廓线变化等合理配置丰富的植物种群。”
3.突出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森林在生态系统当中有独特的作用,森林被称为城市的天然氧吧,他能够吸收城市发展中的产生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数量,调节城市气候状况。并且森林具有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的作用,这对于解决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充分发挥森林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大力建设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要本着见缝插针的原则,依托城市周边防风防沙带、公共交通护林带、城市公园建设和休闲广场建设等建设工程,以林木为主体大力进行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严格贯彻“新城区先建绿、后建城,旧城区先扩绿、后扩建”公共绿地建设的原则,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5.应该大力进行城市绿荫廊道建设公共景观建设包含众多的内容,当然这也是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措施,在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市区道路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在道路两边的绿化建设当中以“大林地、小片林、微地形、多景观”为的原则,在两侧可以使用一些高大乔木作为绿化的主体,配合乔木、灌木和花草点缀其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
6严格生态破坏补偿保护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的失衡大多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牺牲了环境利益,其本质是因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要想真正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当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托环境管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必须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要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中出发,平衡各方发展中的环境利益,最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篇7
争创省级园林城市是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今年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并列入了20*年50项重点工作和
实事工程。同时,在“十一五”规划中也已明确要用两至三年时间把嵊州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并以此为抓手,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推进
城市化建设再上新台阶。早在20*年,我市就开始了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创建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投入大量的人
力、财力、物力开展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我们将迎来省级园林城市创建的验收工作,是我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冲刺
之年。今天我们专门召开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动员大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迅速行
动起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营造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掀起绿化家园、创建园林城市新,确保创建工作取得
圆满成功。等会儿,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创建园林城市重要意义,增强创建工作紧迫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我市市区园林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质量显著提高。到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11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260公顷
,绿地率35.5%,绿地覆盖率40.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3平方米。从创建园林城市的一些指标看,我市已基本具备条件。但从周边县市的创
建工作形势看,上虞、诸暨、临海等县市已完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今年起准备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相比之下我们的创建工作已显滞后,需
要我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奋起直追。与此同时,建设园林城市,对嵊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建园林城市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和要求也不断提高,改善居住环境,减少环
境污染,享受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迫切愿望。创建园林城市,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
、舒适的人居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2.创建园林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创建园林城市,是嵊州市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自然环境保
护,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建立起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碧水蓝天绿地,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到实
处,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3.创建园林城市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客观要求。具有绿色生态环境也是一个地区最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嵊州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打好生态环境牌,扎实做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改善城市环境的质量,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和人口集聚
,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创建园林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
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从创建任务看,建设部门占到了70%以上,但创建工作牵涉到全市上下的方方面面,需要今天到会的各
个部门、街道和单位共同参与。从创建工作的任务来看,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修编完善绿地系统规划。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彰显城市特色,建设宜居城市”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原则,
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新的绿地系统规划和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区与城郊形成网络化的空间体系,将沿山、沿江、沿路的绿色空间进行整合
,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要以“四江八岸”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江滨绿化为纽带,以单位居住区绿化为依托,形成点线
面结合,相互渗透,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市绿色网络体系。
2.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一要加速推进公共绿地建设。要把绿化建设作为市级重点工程,在市政、道路、公建配套绿地等安排建设计划
时,要率先保证绿化资金。今年要完成城隍山区域改造及艇湖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启动城西湿地公园建设。保证每年新增公共绿地30公顷以上
。二要加大新建居住小区、单位庭院的绿化建设。新建居住小区、单位绿化绿地率必须达到30%。并在城区规划建设的示范小区中,做好试点,
以点带面,促使其它小区建设提高档次,进而营造良好的人居工作环境。三要提高旧城及城中村改造绿化建设档次。在实施旧城改造和城中村
改造时绿地率应达到25%以上,旧城改造街头绿地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以内,以满足居民就近休闲的需要。城中村改造,要严格按《村镇规划
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绿化系统,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四要加大补绿增绿力度。对已经
建成的新区,要想方设法补绿增绿。出台鼓励政策,积极开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拆违建绿工作。对沿城区主、次干道的封闭式围墙进行透
绿改造,扩大庭院绿化的景观效果,提高街景的档次、品位;对占用规划绿地的必须拆除违章占用物,限时绿化;对影响市容市貌的临时建筑
物、旧平房等进行绿化改造,提高城区的绿化率。城区各社区、居住小区、企事业单位绿地率未达到相关标准的,要采取有效的增绿措施,确
保到20*年10月底前绿地率达到验收标准。
3.加强城市景观保护和管理。我们创建园林城市就要有一个大园林的概念。一要加强对现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文物古迹不仅反映一
个城市的历史,也是城市文化、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施好文物保护办法,制定详细规划,确定保护建设控制地带。要根据古
遗迹其性质,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规划保护措施。目前要搞好城隍庙、故居、剡城墙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二要启动特
色街区的修缮与开发。在具体规划上应按不同地段的功能和现状建筑特点,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注重对
山水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改建新建项目中注重突出越剧文化、山水文化、民间工艺等文化的特点。三要全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要积极实施城
区主要街道的街景改造工程,着力抓好景观装饰工程;要加强对市政设施的维修和保养,全面完善亮化工程,在不同路段形成不同的路灯特色
风格。要规范管理户外广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广告管理规定及城市规划管理要求,结合街景改造,对城市户外广告、路牌实施规范管理,使
之更好地符合城市景观的要求。四要严格保护城市古树名木。要贯彻实施好《嵊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严禁各种危害古树名
木的行为;对现有古树名木进行全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复壮、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护树木。
4.加强对城市内外环境的生态绿地建设。突出我市良好的山水格局和生态环境优势,对城市地区、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地带和重点地区
进行大面积的生态景观绿地建设,并尽可能地保持城区周边自然地形地貌和绿地农田,形成环绕城市的生态绿色走廊。重点对城市周边的城隍
山、福泉山、龙亭山、玉带山、四明山及各低山丘陵地进行植树造林,实现绿化美化。
5.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步伐。要大力推进城市燃气事业,使市区燃气普及率继续保持在100%;以理顺公交管理体制为契机,积极发展城
市公交,保证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保持水质综合合格率在100%,用水普及率在98%以上;实施城市道路建设与亮化工程,确
保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确保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在98%以上。
6.强化绿化管理执法力度。一是要完善城市绿化的地方性配套政策。根据《城市绿化条例》、《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和《嵊州市城
市规划区绿化管理实施细则》、《嵊州市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加强执法力度。二是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严格按照规
划确定的绿地进行管理,并将城市范围内的公园、河岸、溪流、山坡、城市主干道等地带作为“绿线”管理的重点部位。严格控制古树名木、
大树及大树群的保护范围。三是加强对开发区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的管理。要严格城区基建项目绿化审批验收制度,对居住区、
单位附属绿地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实行统一标准规划设计、定点放样、过程跟踪监督、竣工综合验收,确保绿化工程质量,杜绝挤绿占绿情况
发生。对绿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综合验收不予通过。同时,各街道、责任单位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措施,加强居住区绿地、单位附
属绿地养护管理力度,确保绿化成果的巩固。
7.开展群众性的绿化建设活动。要动员各单位和居民个人积极开展庭院、阳台、屋顶、墙面、室内绿化,以改善环境,搞好居住质量。要
完善义务植树造林的政策,采取共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绿化建设。要全面开展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式单位、园林示范
村的评选活动。要提高全民对义务植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管理维护好城市的现状绿地,杜绝擅自占用绿地、损坏园林设施、破坏园林绿化的
行为,以良好的城市绿化面貌来反映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切实形成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创建工作
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具体要确保“三个到位”:
1.要确保责任到位。市政府将专门成立创建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面上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各相关部门也要成
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创建工作组织到位。要按照创建工作任务和要求,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相关单位。各街道、各部门一定要按照责
任分工要求,真抓实干,不能搞形式主义。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面上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对创建不力,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
2.要确保资金到位。积极探索研究筹措资金的新思路、新方式。一方面,市政府要保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必需的财政投入,确保各项重点
绿化工程的实施;另一方面,要创新机制,努力探索并形成多元化的绿化投资机制。要用市场化运作的理念,走市场化的路子,把市场经营机
制引入创建工作,不断拓展投融资新渠道。
3.要确保宣传到位。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创建宣传力度,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热点追踪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近几年我市城市绿化建设的成
果,宣传创建园林城市的重大意义,宣传城市绿化的法律法规和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建意识,营造创建工作的
良好氛围。
同志们,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发扬扎扎实实的
篇8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生态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key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puts forward personal opin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
1.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科学内涵就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全、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城市的生态建设
城市的生态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城市生态规划上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
2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2.1生态规划
我国学者曲格平在《环境科学词典》中对生态规划作了如下定义:“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城与乡、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天,综合空间、时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2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
(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
(3)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
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
因此,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而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划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
3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3.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人类的健康;(2)城市环境的持续;(3)两者之间的和谐。
3.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3.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3.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4.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4.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篇9
当前中国城市的景观是照着自然化,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和很多的自然因素有关系,如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城市物流等等。面对中国未来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建设现代的景观园林
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园林景观要素,能使城市景观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富于四季的变化。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应用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有着降尘、降噪、生产氧气的作用,利用不同的物种在空间上创造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的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 城市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并且要结合和保护着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力资源以及民俗风情,创造有地方特色的绿地规划,地方特色越是浓厚,就会越给游客留下印象,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当地的原材料,当地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建设绿色的景观大道和绿色的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及别墅小区,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地方特色。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绿地需求。保证城市系统的开发,保证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适地适树,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益,增加植物生态多样性。
3 社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1世纪是一个注意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的注重绿化的生态效益,这就推动着我们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色为主的园林建设主要由花草树木的种植来实现,如有的小区引进南方的树种,更有的小区以花、果树为主,不但绿化,到了秋天还会有果实,并采用了一些健身器材,成了老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甚至以一些坐凳作背景,通过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起到点景的作用。通过巧妙的运用植物的形体,线条,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加上灯光的点缀,利用各种植物季的变化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图,来体现植物造景的秘密,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也要符合生态原则,缺少了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既要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又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还要创造不同水准的艺术景观,要有观赏性,还有健康性。
4 结语
当前各国园林发展的趋势是人性化、森林化、多样化,而我们设计的中心还是以人为基础,考虑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创建出更贴近自然,更人性的生态景观。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142.
[2] 南希.植物景观设计[M].卓丽环,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2;81-83.
[3] 刘曼.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7.
[4] 金克镇.绿色发展的实质是可持续[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 郝寿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个基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的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
[6] 徐人良,陈小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
[7] 郭尧.浅谈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J].科技资讯,2010,(24).
[8] 李永雄,温墨缘.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与技术管理[J].中国园林,2010,(09).
篇10
【关键词】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绿色植物是构成城市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城市绿地水平决定着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景观。没有良好的城市绿地,城市的生态环境及景观就无从谈起。我们应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科学规划,把自然生态环境引入城市,用植物的独特功能来治理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使城市回归自然,让城市成为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从而极大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学价值,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任务之一。一个好的城市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它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辐射力,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城市景观几乎囊括了城市形象的全部,它为人们提供了城市环境的美。城市景观包括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
城市人文景观包括:一是生活气息。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居住地,这里能够充分地体现人们的生活情调,展现出人群的丰富多彩之美。二是繁荣景象。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和活动的高效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构成了城市繁荣的内在生命力。三是文化氛围。市民的文化涵养和精神状态通过城市的文化氛围表现出来,这些都市文化是推进城市文明的动力和向导。四是历史感悟。悠久的历史是城市建设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五是乡土特色。没有乡土特色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一样,很难给他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城市生态景观包括:一是洁净感。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环境卫生的保持是城市文明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达性。城市交通顺畅,居民出行便捷,这些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保证。三是秩序感。秩序给人们安全感,使人们产生和谐的美感。四是多样性。城市功能结构的多样性必然体现在空间组合和形体特征的丰富多彩上。五是宜人性。宜人的环境给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唯一的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只是消费者。所以,城市绿化建设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的重要途径。城市景观具有观瞻功能,是整个城市建设的外在表现。城市景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取决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及管理水平和文化取向。搞好景观建设,能体现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充分体现城市的生态美。
环境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但是直到如今,对环境的治理仍赶不上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治理和猖獗破坏并存,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好转,破坏的范围仍在继续扩大,破坏的程度依然相当严重。绿地的多少与城市环境的优劣成正比,绿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的变化。绿地对城市环境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和手段都无法取代的,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生态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城市的生态美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体现,是人工环境和天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蓝天、碧水和绿树成荫是城市生态美的第一景观。要保持空气的清新和水体的洁净,应该从保护环境入手,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扩大绿地,把森林引入城市,是最根本的举措,也是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这样,既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也为城市提供了绿色景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次分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控制详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修建详细规划及城市绿地设计等7个规划层次。绿地系统规划层次分别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相对应,大城市可进行绿地系统分区规划,中、小城市一般则没有这个环节。各层次的规划重点依次为: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全市绿地系统的总体规划。重点是指明全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原则、目标、城市绿地类型、定额指标、布局结构、各类绿地规划、树种规划及实施规划的措施等内容。
(2)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在绿地系统规划指导下,把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分解到各分区,对分区的绿地系统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3)城市绿地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全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在城市一定用地范围内,重点确定各地块的绿地类型、指标、性质、位置、规模等控制性要求。
(4)城市绿地系统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如公园、居住区、工业区、城市商业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等。在绿地系统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重点确定用地内绿地总体布局、用地类型、绿化指标、景观小区、植物配置原则和立体规划等。
(5)城市园林绿地设计。工作范围是被各种规划确定下来的绿化建设用地,有明确的规划界限范围。如各种公园、游园、风景园林等。设计重点是在上层次规划原则指导下,完成用地范围内的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应考虑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公园绿地布局首先应满足居民游憩需要,城市各级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的布置,应符合均布率要求,千米均布率应覆盖全市居住区。
(2)城市防护绿地应满足工业卫生、生态保护、交通地带和城市组团的防护要求。
(3)楔形绿地布置要考虑与夏季主导风向相平行,避免与冬季主导风向一致。搞好楔形绿地建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
(4)城市带状花园绿地的设置应满足道路景观、滨河景观、铁路景观以及生态保护要求。
(5)各类绿地要建立有机的联系,避免绿地形成孤岛。
(6)实现“大地园林化”,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城市生态和绿地布局。
生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1、应确立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首要地位。城市绿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应确立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首要地位。
2、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一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传创建园林城市的意义和目的,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园林绿化法规。首先要留足园林绿地位置,使建设“园林城市”成为可能,相关行政部门要严格搞好规划方案审批,建设监督及竣工验收等。三要注意“四个结合”,即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近期安排,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对未来的发展、改造带来困难。
3、向城市中心要绿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绿地位置要预留充足,增加绿地总量,搞好系统布局,避免建设项目与绿地规划指标相脱节。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尤其是旧城改造,如果地块建设规模达不到,那么应将其开辟为街头绿地。
4、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强权规划。为了加快城市建设,为了招商引资,不能一味迎合投资商,因为一些投资商受利益驱动,很少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环境建设,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占绿毁绿而不建绿。有关部门决不能迁就而随意决策,强权规划。发展是可持续的,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
5、在城建中应规划多种类型的公园。由于城市经济迅速发展,闲暇化的高质量生活方式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应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多种类型的公园。在城市边缘,多建森林公园,国外十分重视森林公园的开辟,这已成为绿地建设的趋向。多为城市居民提供可以进行各项活动的场所,力求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6、要严格保证居民区绿地。由于居民对室外环境需求中最关心的是绿化,为创造优美的小区环境,充分发挥绿地效益,作为规划部门要严格保证居民区绿地。
7、高度重视防护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城市防护绿地是防风、固沙,减少强风对城市袭击为主要目的,同时能美化城市,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主导风向,尤其是冬季主导风向,在城市规划几层与其垂直的防风林带对城市防风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结语:城市建设遍布全国、贴近农村,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展中,方兴未艾,日新月异,注重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为龙头,在城市大发展之初,就能建立良好的绿色环境,将是城镇绿色体系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林区森林防火安全措施
- 下一篇: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