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货币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在的货币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今年以来信贷高增长有其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今年前4月累计人民币各项贷款即增加5.17万亿元,不但超过去年全年4.9万亿元的规模,而且也超过了今年5万亿的计划目标下限。信贷的天量增长,首先,是由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尽管信贷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胀压力加大、坏帐上升等风险,但那是潜在的风险: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经济下滑、通货紧缩的风险,这是现实威胁,在货币政策不能同时解决潜在和现实问题的情况下,首先解决眼前问题、对冲通缩风险也是无可厚非的。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未有根本性缓解,尚未形成稳定回升态势,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减慢,发电量同比增速仍在下滑。如果货币政策不能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就会错过最佳调控时机,未来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其次,信贷天量增长有还历史欠帐的问题。由于去年前三季度一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未能对经济的下滑提前做出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减缓危机冲击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今年力度适当放宽,可以说是对过去货币政策“过紧”的一种对冲和补偿。并且信贷天量增长也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一些银行担心在2009后半年。可能会出台对信贷的控制政策,所以倾向于提前发放信贷把银行贷款规模做大,提前为房地产、汽车市场回暖等预留贷款额度。一季度票据贴现在信贷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其中存在的虚增成分也可能夸大了信贷的投放增长水平。
最后,信贷天量增长还有一些特殊的季节性因素。商业银行的贷款在一年内一般是一季度最高,而在一季度内一般又是3月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商业银行在季末通过贷款扩张来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有关,如4月份新增贷款只有5918亿元,相比3月大幅减少。一些中央项目的启动也主要集中在一季度,前二批中央投资分别达到1040亿元与1300亿元,为中央投资配套的信贷资金需求大幅上升自是必然。正在推进的第三批中央投资总计只有700亿元,由此资金配套自然也会减少。
二、宽松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与值得警惕的问题
(一)世界经济下滑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好转
尽管目前三大经济体的某些指标已经出现回暖迹象。但世界经济要真正走出衰退、步入稳定复苏轨道还很遥远。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多数是在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领先指标上出现好转迹象,而反映当前经济状况的指标,如新屋开工、失业率、工业产出等指标均继续低迷。
1、从历史经验看,本轮危机调整时间将长达数年
与本次“百年一遇”危机有得一比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从胡佛开始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到经济开始有所好转,时间是5年;大萧条导致世界经济大衰退达4-5年之久,但世界经济真正走健康发展之路则是在18年之后。当时的政府支出是投资实体经济,因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立竿见影”,而当前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绝大多数是用于填上金融机构的窟窿,只是短期内防止经济变得更坏,对经济增长几乎毫无作用。
2、期望短期内出现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是不现实的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表明,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很强的关联性,当某项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革新的势头消失,或者起主导作用的潜力发挥殆尽时,经济就会下降而陷入危机。在资源稀缺的约束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熊彼特(J.A.Shumpeter)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三次产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后,总结提出了创新一长波理论:技术创新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周期过程的主要因素。即使短期内天如人愿出现了重大科技创新,但是。理论认证、科技试验、引入产业经济和大规模应用推广等一整套程序走下来至少也需要数年时间。
3、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缺乏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
长期以来。美国出口顺差主要来自它的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则是世界商品进口中心。随着虚拟经济去泡沫化的持续深入,美国虚拟经济的服务出口必然相应萎缩;而在实体经济领域,美国要从一个全球进口中心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明显出口竞争力的国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都不太现实。美国“婴儿潮”出生的人口2005年以后陆续进入退休阶段,目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已经属于老龄社会,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以上。当更多的国民进入动用储蓄和养老金的行列时,社会的投资资金供给将相对短缺,抑制经济增长。
(二)由于通胀预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升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果断一致地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本实行了超过10年的近零利率政策;英国央行在2009年初开始放弃传统货币理论,直接购买国家债券和企业短期票据,规模远远超出美国;美国推出了总额高达数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准备直接花3000亿美元购买国债。世界主要经济体罕见一致地大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引发了大家对未来世界性货币贬值及通货膨胀的极大担忧,没有哪一种货币可以成为安全的避风港,这样,减少货币资产、持有实物资产就成为大家的一致选择,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势在难免。自今年初以来,国际铜价已经上涨超过35%,铂金价格累计也上涨了19%。与今年2月中旬创下的不到34美元的近期低值相比,5月末国际油价已经达到66.64美元,3个多月的时间翻了一番。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滞胀”风险大大增加
1、未来中国经济复苏过程将会复杂多变
今年前4月我国经济指标的回暖与政策的强力刺激有很大关系,然而,政府力量可以使经济止跌,但却无法使其有效复苏。经济的稳定回升。还需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尤其是社会投资的有效启动和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
首先,外部世界给中国提供的未来出口空间非常有限。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的好转,净出口对中国GDP贡献率将会下行,美国、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并无强烈的意愿用巨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相反他们更愿意享用对华出口空间来平衡其贸易。央行第一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反映海外需求
的出口订单指数跌幅虽有所收窄,但仍较上季下跌了5个百分点。
其次,投资需求回升的过程将曲折而漫长。我国上一轮扩张期长达创纪录的5年,连年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积累了巨大的生产能力,如果不是美国虚拟经济带来的泡沫需求支撑,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应该早就开始,而经济繁荣期的拉长同时也意味着调整时间将更为漫长。以3月份工业增速8.3%与我国工业长期平均增速相比,大体可估计我国工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水平目前只有60%左右。真正的经济复苏必须建立在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基础上,而只有当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后,企业才会进人新一轮设备投资,从周期对称性角度看,产能利用率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需要数年时间。
最后,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有较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大、企业利润及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社会保障体系短期内难以建立完善等,都可能对未来的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2、未来我国物价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
信贷是银行创造货币的主要途径,基础货币由此被数倍放大流入社会。虽然目前我国CPI依然处于下降时期,但这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很大关系。预计从第三季度开始,在巨大的货币供应量刺激下,“宽货币”、“宽信贷”的双宽组合,加上“输入型”通胀压力,由通缩趋势转化为通胀趋势的转换速度将加快。
一是因为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持续飙升的势头,“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增。二是大量货币投放并不会马上造成通胀,而是有一个滞后期,等经济回稳,货币乘数效应会很快显现。根据测算,M1和M2反映到CPI中,可能会滞后8-9个月和18-19个月,中国4月末M2同比增长25.95%,已连续第5个月加速;M2增速短期看可以接受,但如果继续攀升,那么高通胀卷土重来绝非危言耸听。三是历史经验表明,过多的货币供应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通胀,都是货币过量供应的结果,1998年以前,是因为投资拉动迫使央行在再贷款上供应货币过多,形成通胀;而2003年以后,又因为出口导向迫使央行在“外汇占款”上货币供应太多,形成了通胀。1994年的M2增速曾高达40%以上,而当时通胀则为25%左右。
三、未来货币政策需对潜在“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
目前我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经济走势出现“u”、“W”或“L,,形都有可能,货币政策如果在此时贸然“紧缩”将面临很大风险。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性,经济形势越困难,政策力度理论上应该越大,在私人部门自发增长的动力启动前,政策力度不应该大幅减弱。
然而,货币政策也不能光盯住“保八”的单一目标,也需更多关注潜在的通胀压力,见微知著,提前反应,防患于未然。如果CPI超过3%,经济出现“滞胀”苗头时,货币政策应及时转向,从偏积极转向相对中性。货币政策实施也不能光看M2,事实上,与居民消费、企业活动关系更密切的是M1。如果M1增速持续上升,意味着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定期转活期,庞大的资金随时会冲进商品市场,就很危险了,而从实际数据看,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四、目前利率应稳定在一个合适的区间
许多人认为,我国应该效仿西方国家进一步降低利率,我们认为这种必要性不大。首先,从物价指数走势看不存在降息的必要性。1-4月累计CPI同比仅下降0.8%,物价有止跌回稳的趋势。并且在各类消费品中,价格走势较前两年发生了改变的只有食品和居住,其他类别的价格走势仍然和前两年相同。在2007年和2008年,食品的价格指数分别增长12.3%和14.3%,居住的价格指数分别增长4.5%和5.5%:而在2009年前4月,这两类价格指数分别是持平和下降3.2%。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等消费品在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价格指数上涨,它们在2009年1-4月仍然是上涨,没有出现“通缩”的现象;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消费品的价格指数在前4月出现了下降。但不过是延续了过去两年的降价趋势,这是长期趋势,与短期的货币形势关系不大。
篇2
【关键词】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有效性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产价格持续攀升,物价上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如此特殊的经济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已多次实行货币政策,但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是否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献综述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着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着,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继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利率形成。这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完善则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有效。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票据,若利率能够市场化,则利率所反映的市场情况更加真实,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的货币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财政政策不和货币政策相配合,这也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更有效。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限价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产的成本,控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幅度。通过制定对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可控制住贸易的持续顺差。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会事半功倍。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人民币被低估,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造成较多贸易摩擦,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可考虑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扩大国内供给,而且也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较大帮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币必然的趋势。或许要人民币一次升值较多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但政府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达到人民币真实的价值。
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目前,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但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央银行很应该创造出适合当前情况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冲的力度。
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预期因素,每次的货币政策能超出人们的预期之外,将使调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银行调控的决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货币政策的强度。中央银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调,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货膨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增加调控的难度。所以,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调控的次数,但加大调控的强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经济的“硬着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市场能承受得了较强的紧缩政策。相反,现在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对市场的警告作用也不大。当货币政策产生累积效应时,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
中央银行也可以尝试使用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承担稳定经济的义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因其自身缺点和环境影响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显着。货币政策有效性偏弱,对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以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银行要根据现时中国经济的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克服货币政策的缺点,改善金融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经济过热,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崔建军.金融调控理论[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发展[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X].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中国经济出现显著通胀、经济决策者开始着手宏观调控,已经一年有余。这一年间,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政治、自然、社会、国际多起大事交替发生一政府换届、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召开――人们和政府的注意力也随之不断变换。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明显放缓,虽然从6.3%的CPI数据看通胀下调了,PPI却创出10%的新高,经济的内在压力依然不小。国际环境也使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愈发扑朔迷离:美国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经济滑入衰退,越南、印度等国已经开始面对恶性通胀。世界经济在经历长时间的繁荣后,逐步陷入了艰难的滞胀时代。
面对如此复杂局面,中国经济政策应走向何方,是继续集中精力稳定价格,还是拯救明显放缓的经济?已经相当紧缩的货币政策是继续收紧,还是开始放松?人民币是否应继续升值?中国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度过十年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宏观政策的走向,对此次涉险至关重要。分析现今通货膨胀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本源,笔者认为,对症下药的政策组合应该是继续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同时实行以减税为主的宽松的财政政策。
通胀压力同时来自总需求和总供给
要找到最为合适的政策组合,首先要分析导致目前经济问题的深层原因。中国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来自迅速启动的通货膨胀和2007年的经济过热,以及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加之全球经济可能进入的大规模萧条状态。其根本症结则在于过快增长的物价可能导致的恶性通胀。如本专栏之前所述,由多种原因催生的中国通胀,形成了一个完美风暴,从粮食开始一触即发,而其压力一段时间以来同时来自总需求和总供给。
从总需求方面看,中国经济于2003年走出通缩,开始了本轮历史罕见的高速增长。由于一直没有什么通胀迹象,因此,国内的货币政策长期处于比较宽松的状态。从国际环境方面,人民币兑美元长期实行固定汇率,经济基本面的发展早已使人民币处于低估状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FDI、财务投资者、直接或变相的组合投资资金进入国内,这也胁迫中国保持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自美联储拯救互联网泡沫开始,由于美国经济一直也没有通胀迹象,美联储也实行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全球性金融信用危机。
从总供给方面看,压力主要来自国内外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升。从商品价格看,石油价格直到最近回调之前,一直快速上升,其他原材料如铁矿石、煤炭等价格也迅速提高。这主要是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拉动需求的结果,而原材料与能源的产能提高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延时,同时,金融市场的过度炒作也在推波助澜。国内人力与其他因素如环保等造成的成本上升,则要追溯到本届政府从2003年以来实行的社会政策,很多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是造福于整个国家的,然而短期内反映在经济面上则是提高了生产成本。特别是2007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更是形成了一次性大幅度人力成本的上升,同时,伴以人民币升值、海外经济动荡,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打击。虽说这也正是多年来我们梦寐以求的产业升级的契机,但经济蜕变的痛苦正在考验着政府与企业。
以减税降低企业成本压力
针对显然的总需求问题,央行多次提高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惊人的17%。同时,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也已经升值了差不多20%。放眼整个经济,货币政策已经相对比较紧缩了。政府另一个稳定价格的主要手段是价格管制,这使得很多商品与服务价格被人为压低了,偏离了市场价格。这种人为的价格管制给政府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虽说这在表面上控制了价格,但也严重干扰了市场供需平衡。人为的压价会造成供给更加减少,需求更加旺盛,最后会使市场萎缩。现在的燃油、电力等供应不足,正是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价格管制政策虽说可能会在短期之内稳定通胀预期,但对根本解决通胀问题于事无补。这在世界经济史中已不断被证明。令人高兴的是,政府已经开始向理顺价格机制方向靠近。
笔者认为,针对通胀的需求与供给的源头,政策也要力图治本。到现在为止,很多政策一直还是针对总需求的紧缩货币政策。近来实行的放缓人民币升值的措施,除了针对进出口行业,也还是局限于货币政策。而针对人们非常担心的经济增长快速放缓的对策,假如还只是停留在放松货币政策上,恐怕会使经济政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针对总供给成本提高过快的问题,恐怕最佳的对策莫过于实行以减税为主、宽松的财政政策。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生产与服务企业面对急速上升的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只有提高价格,否则只能关门倒闭。这就是在通胀环境下,虽说信用紧张、需求收缩,价格依然会上升的原因。如果以减税替代补贴,则会全面减小企业的成本压力,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夹击下,企业自然也就不会继续提高价格。经过一段时间后,价格体系将会失去上行的惯性,价格体系也就会稳定下来。
篇4
第二,有关金融改革。目前,对金融改革的不同学术观点相当多,存在很多争议。金融改革进展到现在,实际上剩下的是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利率自由化、人民币可兑换。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序和其它国家相反,我国是金融改革都改完了,最后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别的国家金融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利率市场化。从中国整个价格体系来看,所有的价格基本上都放开了,唯独利率价格目前还是管着的。能不能管得住是个问题。
第三,在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货币政策效果有多大?这两年来,原来觉得财政政策可以引致出需求来,现在看来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多,特别是在消费和非国有投资的增加方面,引致出来的总需求也不是那么大。货币政策究竟在中国有多大作用?现在看来,货币政策在中国是困难重重。基础货币增加比较慢,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比较堵塞。利率已经连续7次下降。1年期存款的名义利率已经到了2.25%,名义利率已经基本降到谷底。尽管通货膨胀率是-3%,实际利率是5.5%,但一个国家的名义利率不可能再低。其它政策,如公开市场政策也不行。工农中建现在手中拿的国库券是最好的资产,不可能卖给央行。扩大再贷款,现在大家不要你的再贷款,这也比较困难。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改革。在过去20年中国经济改革和结构变化中,最大的变化是我们发展起了一个很大的非国有部门,它占74%的工业增加值,63%的GDP。但是,我们没有发展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是一个大问题。非国有机构在整个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到20%,这还算上那些国有股份制企业。自然产生的问题是,创造了不到40%国民总产值的国有部门占有着大多数的金融资产,而创造了70%产值的非国有部门占有着少部分的金融资产。这就产生了双重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坏债发展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受到融资的限制。1998年中央政府、中央银行积极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贷款。但是1998年尽管增量有所增加,但非国有经济总的感觉是融资渠道在收缩、在下降。因此,1998年非国有投资第一次出现历史上下降的局面。一方面,国有企业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非国有经济也不能发展。因此,当前宏观经济的问题确实直接和金融体制的问题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根本解决问题,金融改革是当务之急。
怎么实现金融体制的改革呢?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经验和教训是,你想改革这个体制,第一步要做的是去发展新的东西,而不是先去改旧的东西。第二,没有新体制的发展,没有竞争的发展,是不会改革的。国有经济现在之所以改革,是因为非国有经济的很大发展,市场竞争的很大发展,逼着它去改革。金融体制也是这样,金融体制现在最缺的是竞争。现在很多人寄希望于开放和外资机构的进入。对外开放了,对内竞争怎么发展。而且对内竞争的发展能够培养对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能更好地应付国外历史悠久的机构进入中国后的管理问题。我认为,现在从金融改革的角度来看,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非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金融应该作为首要的任务来做。这件事情做好了,其它很多事情会跟上,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改革。最近我们作了一些调研。浙江有些信用社是真正私人的信用社,坏帐率为0.06%。地方的中小银行之所以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因为它运用了许多地方的信息,它的交易成本可以很低,效率可以很高。因此,第一步是创造竞争性的环境。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货币政策和宏观政策的运用问题。货币政策现在的效果确实有限,其基本原因就是刚才所说的,因为我们现在的通货紧缩、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恰恰是由于金融体制的问题造成的。但是,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并不是说不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即使搞财政政策,也需要货币政策的配合。这一点,我们需要有所认识。谢平刚才讲过,财政发债券,银行巴不得拿债券,它可以当好资产,一年就可以不干事了。然后基础货币不能增加,债券就有了挤出效应,政府投资的增加实际上挤掉了一部分私人部门投资的增加,因为政府投资等于把贷款吸过去了,而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如果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比如增加基础货币来发债券。因此,在此提出的问题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当然,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技术操作问题,也是这几年在宏观政策研究和操作方面值得吸取的教训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宏观司司长李晓西: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财政政策走来走去,走到了金融改革。大家都知道,财政政策中关系重大的是发国债。发国债这个问题,本来是财政政策,但往前再走一步,就是货币政策,和货币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相关。我们现在的公开市场操作过程中的债券和品种很少,短期的更少。因此,需要丰富的国债品种,这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我们现在发国债,都是商业银行接收。商业银行接收后,是在银行间市场上进行交易,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没有沟通起来。因此,国债公开市场操作没有一个统一的资本市场,限制了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也限制了财政政策发国债对经济的作用。一个新的问题是:这两个市场之间能否有一个沟通?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些市场呢?各类资本市场的统一就涉及到如何理顺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的关系。一步一步推下去,就会发现,财政政策确实需要金融体制改革的配合。顺便说一句,两个市场沟通起来,需要利率市场化。第二个例子是,从货币政策往前走一走,也会走到金融体制的改革。货币政策最集中的是货币供给量的问题。人们常说,和上一年相比,M0、M1、M2差不多都增长15%左右,而且货币政策该放宽的都已经放宽。但最近的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了3500家企业,反映的第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资金供给已经放得比较宽;另一方面,企业感到资金还比较紧张。这如何解释?这就涉及到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利率没有市场化。利率没有市场化,判断货币供给的多少,就没有利率这个最准确的标准,而只能是看同比。同比的问题是,和5年、10年的平均数相比,感到比较合理;可是和超常时候相比,感觉到比那个水平要低。但实际上很难说清是否正常。一方面水库里有水,一方面地里的小苗感到干渴,没有水喝。这就说明我们整个金融体制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困难。首先,中央银行再贷款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宁可去买国债,宁可少担当贷款的风险,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是不对称的。同时,它自己设立的约束机制也非常强,有信贷员终生负责、三级审贷制等等。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看,是国家银行,可以到财政部核减亏损指标。它要是不盈利,是不是就不生存?如果真是西方类型的银行,就不能生存了。不赚存贷利差,凭什么生存和发展?因此,要改革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的行为真正商业银行化。货币政策要真想知道供给量的多少,知道钱流到企业中去能否用得起来,就必须要改变金融体制。
三个结论。第一,经济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经济已经到了相对过剩的阶段,我们的改革也到了攻坚阶段。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统揽全局”。我认为这是改革到目前阶段不能回避的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如果没有改革的推进,发展很难持续。第二,小的政策调整、小的改革,也有助于宏观调控。另外,有人认为,宏观调控是短期的,体制改革是中长期的。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有些小的制度调整,短期就见效。比如同行拆借市场,现在允许进来七家证券公司,情况马上和原来有变化。大的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当然需要很长时间。就体制改革本身而言,很多小的制度改革,不要忽略。第三,经济体制改革从总体上看是渐进的。但我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和激进相结合的。一个阶段是激进,一个阶段是渐进。对于激进还是渐进的判断,不能仅从速度来看。有些东西的变化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就是激进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说经济形势好,GDP前三个季度增长率为7.4%,在世界上是很好的指标;净出口在增长;经常项目的盈余在扩大;公布的数字说企业的效益在转好,等等。坏消息也有,物价持续下跌;财政赤字在增加;失业率并没有改善;收入水平看来是在下降。人民银行最近公布存款数据,居民存款在下降,企业存款在增长。对居民存款下降的解释是7次降息加上征收利息税。更基础的原因是收入跟不上。各方面的消息非常混乱。最近得到武汉的一个消息是,尽管7次降息加上加税,武汉的居民储蓄存款仍在巨额增长,据调查,老百姓说存款仍然是储蓄的主要形式。我是倾向认为武汉的居民是对的。目前我们没有几种储蓄形式,实物储蓄没有,股票、债券不能染指,只有存款。消息的混乱,不是一个好现象。从1996年开始,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极为矛盾的状况。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之中。大家都谈结构调整,讲这个词时,大家心里想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的经济学词典里,特别是官员讲结构调整,就是长线和短线。长线压一点,短线增一点。现在的结构调整则不是那么回事。首先,它是在全世界进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次,是在全世界都在发展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在全球经济过剩、通货紧缩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几个背景是非常强的背景。从中国的情况看,结构调整很重要的是更新它的科技基础,总体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这样一些事情是非常大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因此,我们将会有一个长期的中速发展过程。
说得具体一点,现在的有利因素有一些,第一,中国事实上还在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是能解放生产力的,从供给方面会有增加,从需求方面也会有贡献。第二,它在进行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尽管没有改革初期皆大欢喜的结果,但净的效果还是会促进经济增长。第三,中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了这样一些问题。各种各样的措施都从传统的控制通货膨胀为主的基点转向促进需求这样一个基点,这是很大的一个制度性的变化。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大的条件存在,中国经济不会太差。
篇5
消费与进出口:另两个轮子
前面两个轮子动力不足,再来看看后面两个轮子。消费这是个轮子总的来说基本正常,中国老百姓总的来说有钱了,有钱就会买买买。总的消费水平最近一直保持平稳增长。但国内消费一直没涨,涨的是国外消费。这得感谢大家,除了把澳洲、美国、加拿大这些地方的豪宅一扫而光、而且还把日本的马桶盖、书包、感冒药也买光了。为了消费留在国内,所以前一段时间税务总局出台了政策,以后的海外购物要交税了。跨境电商们的日子又没以前过的滋润了。
最后来看看最后一个轮子:进出口。以前中国经济只要出现滑坡,中国就会加大刺激出口贸易。很可惜,这招已经不灵了。因为全球经济放缓,需求放缓,现在的大西洋、太平洋的海面上,已经没有多少货船了。以前常说的*铁公基*,也就是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已经全面放缓。我们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原油、铜、铁矿石等等。顺差更谈不上,用一轮船的鞋子去换回一轮汽车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的人工成本在低端制造业领域、中国毫无竞争优势。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鞋厂、衣服厂、电子装配厂都去了东南亚和印度。所以进出口这个轮子也漏气了、严重胎压不足。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这辆跑车主要碰上了前轮动能不足,同时遇上爬坡、汽车胎压不足等原因,让车现在的奔跑速度严重受阻。
既然这辆跑车已经高速奔跑三十年了、是不是中国经济就不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忘了汽车的尾箱还放了两个工具包。
篇6
黄晓龙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世纪末的20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三、美元利率的调整
篇7
中国经济增长中,货币政策的特殊性面临着一种特殊的失衡背景,对货币政策的方向选择,甚至整个宏观总需求政策的方向选择,都产生了严重的干扰。从效果上看,这种特殊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宏观经济失衡的特殊复杂性
现实的通货紧缩压力与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增大并存,紧缩性货币政策力度减弱,且受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抵消。
宏观经济失衡的特殊背景是,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二十八年的高速增长:一方面,持续高速增长使国力确实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持续高速增长是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使得市场对经济的约束性,以及市场的作用程度提高。这使现在的经济失衡与过去完全不同。
相对市场需求不足与相对过剩的矛盾开始突出。一方面,在现实中我们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危险;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未来潜在的严重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中国从来没有过的宏观经济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的选择就很困难,宏观政策既不敢紧缩又不敢扩张,于是便同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即使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其力度也不会很大,因为现在很难判断对总需求应当紧缩还是扩张。这就是为什么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有所弱化,既来自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抵消,又来自失衡方向的不明确,因而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力度。
紧缩性货币政策难抑强劲投资
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这个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作用程度受到了严重影响。目前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仍持续高速增长,基本上不受持续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
中国正处于初步小康、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正好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由于国家大、人口多、经济城乡和区域差别大,经济二元性比较强,并没有实现工业化,还在工业化加速的过程中。客观上,这一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相对较高。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看,除了企业招商引资之外,一个非常大的动力在地方政府。因为改革开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大,导致利益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越来越趋向于企业的行为目标。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对招商引资有这么大兴趣。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受银行约束并不大,使得其对银行提高存贷款利率的敏感度很小。
中国过去企业资本构成中,自有资本(直接融资)的比重是比较小的,主要依靠间接融资。但从这些年改革结果来看,一方面,直接融资市场逐渐活跃,另一方面,国企改革使得企业的效率有所提高,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上升,企业利润的存留增大了,直接导致国有企业自有资本的积累提高,客观上降低了对银行的依赖度。
紧缩性货币政策对控制流动性过剩的作用有限
中国目前采取一系列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多,但其效果也不是很显著。
究其原因,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存贷差持续扩大,使得商业银行的寻贷冲动增大了,客观上抵消了银行收紧银根的货币政策效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仍然较高。虽然央行连续十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使其达到11.5%,但事实上,以往超额准备金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本来就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以,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影响也不大。
虽然在实际上,基础货币M2(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之和)的投放量和增长速度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得到了一定控制,但与2005年相比,2006年还是增长了16.94%,增长的速度有所下降,但绝对增长量并不小。大量的货币没有投入到投资品和消费品市场,而是集中到了资本市场中,使得股市价格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也分流了一部分。这使得减少流动性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将大量的基础货币推到了资本市场中。
国际收支失衡令紧缩货币政策效应大大降低
国际收支的失衡也使货币政策的选择上产生了新的困难。
从中国国际收支来看,其表现为双顺差。首先是贸易顺差。贸易顺差使外汇储备增大。外汇储备越大,所占用的人民币就越多。而如果汇率不变,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越来越大,通过这一通道投放的货币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收紧银根的货币紧缩效应。
再来看资本项目。在资本项目下,外资进入较多,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资本净流入大国。国际收支顺差下,外汇储备越来越大。但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是有成本的。从微观上看,外汇是企业或居民创造而留存在银行中的,银行需要支付利息。宏观上看,外汇储备越多,投放的人民币就越多,通货膨胀的压力就越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来越弱。
内需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一国储蓄的出路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投资需求,另一个是消费需求。中国目前的情况是消费需求不足,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
储蓄不可能也不应当全部转化为投资,因为固定资产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矛盾。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确实在高速增长,但在分配增长的利益时出现了一定问题,使公平原则和经济增长的均衡都受到了伤害。消费需求的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之间严重不匹配,消费需求疲软。
消费需求由于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受到严重削弱,整个国家内需出现不足。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产品便转向海外市场,银行为出口提供大量信贷,出口进一步被推动,使得国际收支中的失衡进一步扩大,外汇占款、货币流动性等一系列的宏观成本加大,这样就使得货币政策的紧缩性效应由于内需不足而受到严重削弱。
篇8
说起2010年的中国股市,我想很多中国投资者的心清都是非常复杂的。这一年中国经济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但是我们中国A股在全球资本市场里全排在了倒数第三位,比遭遇了债务危机的西班牙和希腊稍好一点,比金砖四国立的其他国家要差很多,大家也想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的媒体,很多的投资者都在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今天,我们不再去讨论2010年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希望花一点时间去讨论一下2011年会发生什么,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变化。用我们眼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说法,2011年的中国股市能不能更给力一些,然后让中国的股市也能像子弹一样飞一飞!
当然了,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电影,不能我们想把它拍成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必须把现实当中影响到股市当中的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因为在2011年大家都觉得这一年德中国经济可能会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说这将是中国经济最不确定的一年,因为有很大得不确定性,所以要想研判中国股市的走势,就变得非常困难。
为此,我们特邀请非常有影响力、资深的评论人士和分析人士来为我们投资者拨开迷雾、指点迷津。他们分别是:美国银行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先生、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林先生、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先生和开石投资管理总经理也是著名的私募人陈继武先生!
美国银行中国区主席刘二飞: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2011年是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这三个其实是人为的选择,我实际想要说的是一个震荡中的牛市,震荡是要有的,但是总体上是牛市。因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不会是一路上涨。
为什么在这一年不可能是熊市呢?也不是不可能,这都是概率,因为谁都不是算命先生。我们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是好的,很不确定的就是股民的心态。十年以前投资股市大家都觉得投股市肯定是赚钱的,今天你再问股民的话,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教育,终于认识到了股市有风险,入市要小心,所以都在股市里头投资都非常小心。同时有另一个市场,一些股民们认为投资是没有风险的,什么市场呢?就是房地产的市场。所以好多大量的资金就不懂投资的人把闲钱都放到房地产市场里面,而不放到股票市场。虽然中国的股市非常值得投资,但是什么时候老百姓的心态、投资者的心态会转过来,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被低估了的股市,这是我们任何一个人不可控制的。其实,这也是为什么2010年中国经济不错,但是中国的股市不尽人意的原因。
大家可能对于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看得更多一点,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导致市场差距这么大不确定性的现实因素到底有那些?我认为,欧美经济、货币政策和通胀是最主要的。 其中,通胀肯定是2011年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对通胀的承受力比较低。所以可能通胀稍微涨一点的话对投资商的发生变化,对老百姓的心态影响很多,对股民的心态影响也很大,所以这是影响股市一个重要的原因。货币政策跟通胀是有关联的,货币政策是国家的政策层面的问题。同时货币政策可能还包括汇率的问题,这是我个人判断,2011会有事情发生,那扩容的问题,我不觉得2011年会有太多的事情发生,如果发生了对治理扭曲的现象没有很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发生的可能性是有的,不大。还有一些流动性,如果突然曾经流动性,有一天老百姓突然对房市不看好了,那股市肯定会有一定的上涨,我个人认为发生的可能性没有那么大。所以这是一个侧重点选择的问题。
欧美经济对中国经济到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基本上我认为欧美经济对2011对中国经济会有正的影响,我认为欧美的经济基本上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从今年1月份美国经济公布的数据来看,似乎美国经济在年底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些不错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它的经济是开始回升,但它基本的动力还是不足,长期支持欧美经济增长的主要是老百姓的消费,他消费的动力是不足的,老百姓的收入工资没有增加,失业率很高,加上每个家里的资产负债表,都是高负债,所以要降低负债,要充分抑制他的消费。不太看出来欧美经济会有超过百分之二到三以上的增长。
当前,市场更关心中国政策基本面的问题。我们讨论那么多,欧美的经济也好,货币政策也好,其实归根到底我们是想了解一下中国的经济在未来的基本面的判断,在2011年还能够保持9%以上的增长吗?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可以的。9%以上不敢说,9%左右吧。因为我们国家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是好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我们一切的货币政策和其他的财政政策都是以保增长为前提的,在保了增长的前提下,你去做经济转型,去做防止资产泡沫的产生,去抑制通货膨胀。一旦9%、或者8.5%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货币政策还会做出新的调整,比较灵活的货币政策,还会调回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在选择的时候首先要保增长。这是一个前提,你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方面,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动力都在,农村的城市化,资产的货币化,还有一些国家的企业整体的转型,一旦经济增长到了八九以上,政府就会推出政策来兼顾其他的目标,但是一旦根本目标受到威胁的时候,政府会全力以赴,把拳头再收回来。
刚才讨论了基本面对于A股可能造成的影响,也讨论了欧美经济的影响,其实在讨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我们除了看GDP的数字以外,我们不得不去关注正在进行的这样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内在的变化,这样一个政策经济的粘性,对A股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个人认为,调结构的时候不能忽视对传统产业的关注以及知识密集型企业去过渡,在这个过渡中国中,你才能消化由劳动力成本提高带来的增长因素。通胀跟劳动力工资上涨而带来的通胀,我觉得应该讲一个观点,实际上我们提高对通胀的承受力,由于劳动成本提高带来的通胀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坏处,证明我们的工人自由了,贫富差距没那么大了。一些弱势群体由于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增加了,昨天手机报上讲中国的财政收入去年又增加了30%多,用这些钱来填补弱势群体,这个问题是没有什么不太可观的。整体上说,劳动力的成本增加逼着这些产业,推动了这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去过渡,这实际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事情。就像适当的有节奏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人民币层面的升值是一个活力的象征,也能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货币政策是关键
对于2011年大势方向的判断,我认为牛市的概率较大。因为过去十年当中,什么东西都基本上已经涨过了,只有股票没涨过。什么都涨的话,最终会轮到股涨了。在股市上真正能体动上涨的就是大盘股,而目前大盘股的股指水平几乎是全球最低了。我们的增长率今年大盘蓝筹股的上市公司平均增长是20%左右,我们的股指水平只有10倍左右,你说在世界上还能找到比国内更被低估的市场。所以我还是认为这个牛市的概率是有的。
在影响2011年中国股市的诸多因素中,个人认为,欧美经济、通胀和货币政策是比较重要的。之所以对欧美经济的走势非常关心并认为其是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经济更多地在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更多的影响中国经济。
美国刚刚公布的12月份的私人部门的就业人数是有29.7万的增长,让美国的很多媒体振奋,这样一个数字的增加有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乐观?我认为,就业是美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所以说美国经济好转主要还是看就业数据。就业数据上涨的话应该还是一个偏利好的信息。我在盘对市场影响的时候,我主要一点还是货币政策,决定中国货币政策的无非就是一个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欧美经济,内部环境我们有房地产的问题,有通胀问题,但是现在显然通胀是中国最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内部跟外部的这么一些经济现象,最终着眼点会在停留在货币政策。为什么我们的股市去年表现比较差,前年其实表现也不怎么样,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不要看我们措词上面说我们的货币政策导向由宽松转为稳健了,但实际上我们的货币政策的转向是在2009年7月,也就是在3400点见底了,之后货币政策悄悄转向,已经要清理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的问题了。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收缩信贷政策,就是我们四万亿政策退出来之后就开始往回收了。欧美经济现在到今年年初是不是会高一个段落,这个时候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对冲,既然美国不再放松了,中国可能会把货币政策放松一点,另外我估计CPI的走势也是前高后低。我们估计全年在4.5%,然后上半天的话有部分月份可以达到5%乃至6%,这也是一个货币放松的信息。所以我通过这么一个逻辑环境,这三个因素相互相关,最终着眼点还是在于货币政策。
个人认为,2010年CPI的压力虽然比2009年大一点,但是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因为单纯从“十二五”第一年的CPI来讲的话,是一个外部经济,外部经济不可控,内部的话今年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大致是10%左右,这样的话中国的CPI因为食品上涨3.3%的CPI,那么再加上非食品部分,非食品部分外部就比较大的相关性了、比如能源、大宗商品,这些东西如果是美国经济走势比较强劲的话,就是美国它抗通缩的政策见效,会带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样中国不得不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所以我还是非常希望欧美经济不温不火,这对中国比较有利。
综合以上的判断,个人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因为说来说去还是货币政策,只要货币政策在一个加息的区间里面,中国股市就很难走出一个低迷的状态。我的判断是上半年肯定会有两到三次的加息,下半年货币政策一旦放松,可能也就是上半年的操纵到一个段落吧,对下半年的行业会有一个好的带动吧。至于经济增长的预测,9%是没有任何悬念的,我觉得很有可能是10%,从前不久发改委主任张平披露,“十二五”期间的各个省的报的数据,除了有五六个省报的数据在10%以下,大部分都报了10%以上,如果这样来算的话,中国2011年的经济至少9%,有可能是要到10%,我就取中位数,就是9.5%,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其实经济结构调整在2010天的中国股市里已经显示出了对于中国股市的影响,我的理解是这个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中国经济目前已经是消费拉动经济比过去十年已经明显了,说明中国经济还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可以调整。但是前面陈总也是强调继续看好传统产业,其实也是反映了我们投资拉动模式还是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我们大量地修高铁、高速公路,大量的基础建设投资,这些方面都应了我们城市化进程当中不可逾越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60%以上,可能我们的经济转型就水到渠成了,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传统产业一味的抛弃还是为时尚早。目前我承认新兴产业确实是发展得非常之快,成绩也很多。A股市场来看,有点透支了它们未来增长的共建了。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林:长期增长可期
和前几年的情况一样,今年中国的经济还会面对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一个是大的环境,外界,虽然是欧美在经历了2008年起的经济衰退以后,现在开始走出了衰退期,开始逐渐有所增长,但是增长的幅度到底有多大,随着各个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整,到底能够对中国的经济提供什么样的影响,外部环境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经济方面也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从积极的货币政策到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说从流动性来说,肯定比前两年还要更加差一些。在前两年大量流动性存在的情况下,股市的走向也是比较低迷的,所以说这也是在中国的股市上面一个阴影吧。当然从总的走向来说,中国宏观经济走向来说,重要还应该可以继续看好,但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未必,一对一的直接对应于股市的发展。所以,长期中国股市肯定是一个长期的健康的成长,长期的增长。今年的话可能还是一个震荡。
毫无疑问,欧美经济、通胀和货币政策是今年的最大变素。美国去年底的复苏并没有特别的明显,大家在节假日预计消费是非常好,但是实际数据出来,在圣诞节整个期间消费力度并不是很大,而且美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开支现在是变成了一个很严重问题,美国的财长前两天跟议会警告说,如果不让我们发国债的话,国债法定是限制14万亿,但是按照现在美国政府的开支的话,到了今年的三月底就要破这个相,所以他现在要求把法律的上限提高。看样子会这样作,如果不这样做的话,美国要宣布破产了对不对?但是美国肯定不能够破产,美国的政治家是有决心把政府开支减下来,这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就是说美国现在刺激经济靠扩大政府的开支来刺激经济,但是这一条将来越来越困难。消费税也是很疲惫,个人企业的都是也是很低迷,政府的开支又受到限制的话,其实这些方面对中国经济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为毕竟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是希望转型,是靠扩大内需来增加,但是目前还是以外贸为主,所以对中国的经济实体是一个影响,也会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市场。这是美国的经济。另外关于通胀我还讲,通胀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比较多的,尤其是消费者看到菜篮子的东西更贵了,但实际是原材料,各方面上涨,这个还是很厉害的,我们国家去年的铁矿石价格是从年初到年底增加了60%。钢铁工业因为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而支付的人民币的采购是花了1800多亿,而整个钢铁业全年的利润只有770亿。所以这一方面,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铁矿石、石油等等,这些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现在又回到90美元。这一方面对于中国的企业会有直接的影响,那么对企业的盈利情况有影响的话,肯定也是要影响到我们的股市的。宝钢这些企业实际上是非常困难。
以上说的都是不利的因素,有没有有利的因素?个人认为,如果人民币适当增值的话,对国外购买的压力是很有好处的,我们现在是出口的企业为多,就是宝钢等这些企业很多是依赖于进口的话,人民币适当增值的话,可以改善他们的经营情况。货币政策某种意义上是跟通胀有直接关系的,货币政策作为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的话,这些讲的很明确,是要制止通胀。这跟世界上中央银行也是同一个思路,但是这一点的确由此而产生的已经开始加了几次息,继续加息的话对股市也有负面影响。关键还是看大家的期望是怎么样,前两次的加息在市场的预期当中的话,那么对于股市也并不一定是一个利坏的消息。
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上原动力还在,中国在世界是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GDP还是相当低的,所以从增长的空间还是有的。第二点中国的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能力还是挺大的,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更多的财政政策,中国今年政府的税收超过了八万多亿了,所以它有这么多的钱可以来做事的,我不是说政府收的钱越多越好,现在政府也在适当考虑调整的各种税收。那么有可能还要减税,把不同的收入税率简化降低,从九九级到五到六级,即使政府的钱收得少了一些,但是因为让民间有很多的资金来进行消费,这也是会好的。所以从这两方面,我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加上中国政府的影响力我们觉得中国经济继续保证高速增长的话,在下一段时期还是可以完全可以的。
能够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调结构的话,可能对于A股的整个大盘也很难说一定是利好还是利坏,因为有人欢喜有人愁,能够比较快的适应新的经济的发展就有很多的机会。
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继武:中国股市难以反映中国经济
2011年的市场,震荡性的可能会更大一点,牛市和熊市不太可能重复。这个观点我是在2009年8月份,市场在3400多点的时候,这两年的时间都没有改变我的观点,当时我的判断是,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A股可能都处在一个相对震荡的市场环境当中,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我们展望2011年,首先还是离不开2010年,我觉得2010年的市场其实两个字――扭曲。你说2011年的市场不好,你去看一看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小盘指数实际上已经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新高,但是我们的大盘蓝筹股实际上是在两千多点的水平,所以这样一个市场结构出现了与香港市场完全背离的体系和结构。我们的大盘蓝筹股放在香港,就在涨30%~50%,我们的小盘股,现在的创业板现在放在香港我估计可能要打三折、四折,还未必卖得掉,所以你刚才讲中国经济在全球保持一个很好的增长,这样一个基础。但是我们在中国这个市场看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就是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完全相反,仅次于希腊和西班牙。所以这种情况下我认为A股市场充分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A股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很多人为这种扭曲一定会买单,这个买单我认为可能是在2011年,最晚是在2012年。买单的时间很快就会来临,所以我判断震荡市的原因是几个原因,一方面我们的大盘蓝筹股有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小盘股的泡沫,随着船也板、中小板速度加快,这里面的泡沫肯定是要挤掉的,所以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说我同意李老师的观点,从大盘蓝筹股来说肯定是一个牛市,但是小盘股这种相反的走势对市场某一个阶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还有一个原因,中国面临着外交环境,我们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过去做股票不太考虑这个因素,但是2011年一定要把这个因素考虑充分,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考虑充分的话,我觉得2011年的市场,你可能在某一个阶段输得很惨。假设我们的经济这个方面保增长,另外一个方面又要防通胀,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矛盾的过程当中,政策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这样一个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结构和的国际环境等等诸多的因素,所以我做出了一个震荡的判断。
在我看来,如果市场扭曲的问题不解决的话,中国的股市还是很难来反映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巴菲特说只有退潮才知道谁没有穿短裤,随着扭曲的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恢复理性的合理,这个恢复理性的合理的过程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
我认为欧美经济对A股市场的影响力不会很显著,当然会有影响,但是不是很显著。我认为货币政策和通胀实际是一类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A股市场目前小盘股和创业板股严重高估的情况是由于我们发行量太少,把我们的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股票两千家、三千家的时候,它自然会恢复正常。大的机会是在经济转型期当中,如果说让我们找2011年的投资机会,经济转型是我们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因为现在的货币政策,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保增长是财政政策,调结构就是我们的经济转型,防通胀其实就是我们的货币政策。
虽然很多人认为欧美经济是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但影响中国经济未必影响中国股市。因此,我是更多地来考虑影响中国股市的最重要的元素,而政策方面无疑是最重要的。应该说股市都要考虑的因素。在某一个阶段,如果说资金严重地抽紧的话,肯定会影响股市的,但是相应的你的股值很便宜,也会推动一波上涨,所以影响股市的因素很多,如果从教科书上去列,很多因素,但是在某一个阶段,由于它扭曲和起的作用不一样。所以我们会看中,对它分析的权重不一样。
我们现在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增长现在更多的会使用财政的手段,刚才周院长也讲过这个手段,财政我们政府手里是有这个能力的,而且有这个意愿,所以2011年的经济增长刚才他们都讲得很清楚,基本动力存在,政府意愿很强烈,政策引导有手段,虽然外部的国民经济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的变化,但是美国的经济和欧洲的经济整体在未来三年可能是一个震荡的过程,它的经济真的是一个震荡的过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在金融海啸当中充分暴露,所以明年中国经济应该说整体上增长的趋势是很明确的。我刚才讲了两个观点,第一个中国现在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外交环境,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第二这一轮通胀有多种因素,有货币因素,也有输入性通胀的因素,但还要看到支撑中国物价很便宜的是二十多年来、三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劳动力便宜。但是这个生产要素开始涨价了,这个涨价如果按照很多专家的分析是一个趋势性的话,那我觉得中国的通胀就没那么简单了。就是回到一个很低的水平。所以我觉得中国可能出现了一些由于工资上升,现在有很多人把工资水平跟欧美看齐,可是物价的水平没有看齐,所以我觉得未来的话水平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素价格的改观是躲不过去的,尤其是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改变。所以通胀可能没有他们容易像过去那样回到很低、很低的水平。
通胀下不来,货币政策可能就会是一个相对紧锁的过程。刚才讨论了基本面对于A股可能造成的影响,也讨论了欧美经济的影响,其实在讨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时候,我们除了看GDP的数字以外,我们不得不去关注正在进行的这样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因为这是一个经济内在的变化,这样一个政策经济的粘性,对A股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认为,经济结构也是影响中国2011年股市三个重要因素之一,为什么呢?我注意到调结构也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是中国经济的地区结构,我们现在看到沿海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其实,实际上沿海的经济在这种产业转移背景下,就面对着产业升级的压力,所以沿海经济转移就一定伴随着沿海经济要升级,这个就带来了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那么第二个就是行业结构的调整,我们现在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不遗余力地推动新兴产业,事实上我们现在的风电、核电、新的一些产业在全球慢慢地有一定的竞争力,臂助说风电,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一大风电国。我们的风机和相关设备的制造力已经是全球最强了。那么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在中国催生很多新兴产业,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产业跟国外的差距更大。最近我们一直在传统产业当中抓机会,比如说去年重点投资的工程机电。工程机电是中国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我们有劳动力的优势,我们有资本密集的优势,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在这个背景下一定有世界级的企业出来,所以我们现在看马特弥勒(音译)要把总部迁到香港来。
篇9
金融危机致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各国央行通过不断降息来刺激经济复苏。伴随着利率接近于零,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央行纷纷转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这是历史上首次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如此大规模地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将对中国经济,特别是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为此,本文在对量化宽松政策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分析其对中、美两国实体、金融层面的影响,以得出其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
量化宽松;低利率;进出口贸易;流动性
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概述
1.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概念
简单地说,量化宽松就是一种货币政策,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增加货币供给,是指政府发行固定金额的货币,也可简单地认为是间接地增发钞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国债和证券等手段,导致中央银行的各商业银行的结算户头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创造了新的流动性。
1.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理
在一般情况下,央行降息将引发一系列资产替代行为,从而产生了普遍下降的证券收益率。但是,在经济低迷时期,时常会出现很低甚至为零的短期名义利率,短期名义利率已经无法再降低了,上述作用机制也许会失效,陷入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然而,货币政策并不会就此丧失作用。不少研究指出,即使短期名义利率为零,货币政策的作用仍然至关重要,而且其作用是不可推卸的,量化宽松政策就是选择之一。
1.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措施
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以来总共进行了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美联储就急忙制定了量化宽松政策。在接下来的三个月中,美联储发行了多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直接购买其附属机构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2010年11月3日,为了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宣布实行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截止2011年6月底,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
2009年3月到2010年11月,在美联储持有大量国债,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不断采取多种量化宽松手段来对付国内的经济危机。
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2.1 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严重
我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一定会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从而使得中国的财产大幅缩水。2011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在2010年6月,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已突破万亿,到2010年末增加到了1.16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40.74%。美国推行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不断升值,导致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因不断缩水而下降。
2.2 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巨大
首先由于美元贬值就意味着人民币的相对升值,国内出口产品的价格就变得昂贵,导致了出口量的减少;另外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国内美元供给会超过需求,就会导致过多的美元追逐不足的商品,这又会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升,我们国家拿着已经贬值的美元进口比原来要贵的商品,这势必也会导致我国进口的减少。综合上面两个分析我们还不能得出到底是出现了经常账户的顺差还是逆差,但是我们要知道我国是个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的国家,那么不难得到这种变化会导致我国经济的萎靡。
2.3 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当我们看到美国宣布实施量化货币宽松政策的时候,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已经上涨了。2010年11月4日,在世界大宗商品市场中,美国黄金期货价格盘中最高涨幅3.4%,已接近1400美元大关;原油价格大涨,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轻质原油期货价格逼近87美元,涨幅约3%;大豆、玉米和铜、铝、锡、镍等金属涨幅明显。
2.4 会使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现在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只是给美国经济打的一只强心剂,由于现在美国市场上坏账的不断增加,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美国就要不断地发行货币,而一旦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到时候超发的这些货币的坏处立马显现出来,由于市场上有过度的货币,立马就会有现在的通货紧缩变成通货膨胀,到时候又是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
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我国的应对策略
3.1 增强监管国际资本流动
鉴于美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可能会涌入大量资金,因此,我国加强监管外汇的流入和流出,增强对流入我国的热钱的目标、路径和形式的评估和分析的力度,加强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热钱流入。由于加息,我国的利差已处于有史以来的至高点,表现不错的经济以及具有升值预期的人民币,显著地加大了对资本进行监管的难度。
3.2 探求安全和利益的均衡,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仅提高了我国对未来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加了风险。因此,迫在眉睫的是创新外汇储备的管理方式以及分散外汇储备投资。对于美元以后的贬值必须保持相当的警觉,既要加大资产结构的调整力度,又要加大购买海外资产,从而扩大直接投资。在使我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展外汇储备增量的使用范围,主动调节国债的期限结构,提防利率波动风险。
3.3 人民币“盯美元,稳汇率”
既然主动的“低廉美元”政策是量化宽松政策,那么被动的“低廉人民币”政策就是人民币重新盯住美元。此外,我国可以考虑转换汇率制度,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制度逐渐转变为盯住一篮子货币,使升值幅度相对平稳,稳定人民币汇率,减轻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人民币产生的升值压力将受益于这个制度转换的完成。
综上所述,量化宽松政策先不管它到底管不管用,就算是管用也只是暂时缓解了眼下的问题,但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在中国货币与国际货币紧密相连的今天,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必然会导致中国政府丧失一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这进一步地督促了中国应适时地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同时丰富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加大金融监管和调控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潘成夫,“论美联储量化宽松的退出策略”,《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07期。
[2]张晓军,赵璧,“量化宽松政策是损人不利己的“毒药””,《财会研究》,2010年22期。
[3]李永刚,“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财经科学》,2011年04期。
篇10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央视新闻移动网记者:
两个小时之前,央行刚刚公布的2月末M2的增速是8.8%,我们看了一下这已经是连续10个月维持在个位数的增长了,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M2,但没有给具体的数字。请问,未来应该怎么样理解M2增速?什么是合理增长,怎么去理解2018年的货币供给?谢谢。
周小川:这个问题实际上刚才易纲行长已经说到了,由于M2指标口径总是在不断变化,主要是金融市场结构、金融产品在不断地变化,M2不是一个非常精确的衡量货币政策松了紧了的一个工具。但是这个问题既然问了的话,假定说M2的口径短期内变化不大,我们怎么看呢?如果M2和名义GDP增长速度基本一致的话,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角度来讲就是不松不紧,名义GDP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实际GDP加上GDP平减指数,也就是经过物价调整的GDP。如果M2大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货币政策就偏松一点,如果低于就偏紧一点。观察是这样观察。但是,假定条件是金融市场的结构、金融产品的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
更重要的指标,应该说还是要观察像是通货膨胀率和就业这样的指标,我们光观察GDP有时候是不够的,还是要看物价水平和就业水平,从这儿来衡量货币政策的松还是紧。再有就是今后慢慢的大家的关注点可能逐渐从广义货币的数量变化,慢慢转到对于价格的关注,到底市场上这个价格在什么水平,通过统筹考虑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待货币政策是松是紧。
对中国来讲,现在的M2增长速度是百分之八点几。从刚才衡量的角度来看,第一是跟名义GDP相比是比较接近的,另外,你又可以看到M2增长比名义GDP稍微低一些,也还有存量的关系。过去,M2增长速度一直比名义GDP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池子里的水已经很多了,新进的水不一定要这么多,所以还跟存量的积累有关系。总之来讲,很难有一个非常简易的指标让人一下子就看明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加以判断。谢谢。
- 上一篇:网络传播的特征
- 下一篇:对森林防火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