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处理方法探究

1.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主要由砂石骨料、水、水泥以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成。由于混凝土变形、约束及施工等方面的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比较多的微裂缝、微孔隙以及气孔,这些缺陷在一点程度上使混凝土表现出一些非均质特性。微裂缝不会对混凝土的防渗、承重以及其他方面的使用功能产生危害,但是微裂缝会在混凝土受到温差、荷载等影响后而出现不断连通及拓展等现象,进而会导致其裂缝出现越来越严重现象。

2.混凝土常见裂缝的类型及成因

混凝土裂缝的类型主要有:化学作用、养护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裂缝;外载作用而引起的裂缝;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及脆性、结构不合理、基础不均匀沉降、模板变形以及原材料质量问题等变形而引起的裂缝。

2.1因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裂缝及碱骨料反应裂缝是比较普遍的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碱性离子通常会出现在混凝土搅拌之后而和某些活性骨料产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并且会把其环境附近的水都吸收,从而形成比较大的体积,进而导致混凝土在使用期间发生酥松甚至膨胀开裂现象。

2.2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的表面水分在其完成浇筑之后或在塑性状态时而出现蒸发过快现象,从而导致呈龟裂状、深度在50mm以下、长短宽窄不同、形状不规则等裂缝的产生。其形成原因是:混凝土浇筑后3-4h左右对其表面进行覆盖,从而导致其表面水分在大风及炎热天气中快速蒸发,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热高或模板、基础吸水快等因素而导致混凝土收缩过快,进而导致混凝土出现开裂现象。

2.3原材料质量不好导致裂缝。混凝土的组成成分主要有骨料、外加剂、砂、拌和水以及水泥等,如果混凝土所使用的原材料出现质量问题,混凝土的结构就会比较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

2.4湿度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裂缝。对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如果其温度及湿度变化较大,那么也会很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3]。混凝土完成浇筑后,水泥就会在硬化时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而其内部温度也会出现逐渐上升现象,这样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一定拉力,当气温骤降时,也会产生比较大的拉力,这样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此外,对混凝土表面养护不全面,如时干时湿等水分过少或过多,也会导致其表面因干缩而产生变形,进而引发裂缝的出现。

3.混凝土常见裂缝的预防方法

混凝土的制作方法及施工设计等方面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混凝土常见裂缝的预防方法。

3.1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方法。A、对已完成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养护及必要的覆盖,以使其所在环境的湿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b、当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可泵性都满足相关要求的时候,应使出机塌落度尽可能减少,而且也应尽可能降低砂率,更重要的是,必须根据混凝土的相关标准对骨料的含泥量进行严格而非合理有效的控制。

3.2塑性沉降裂缝的预防方法。A、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混凝土卸料前必须先把其进行25-30s的高速运转,然后再进行反转卸料;b、当满足泵送及施工条件的时候,应采取相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混凝土的有效塌落度;c、在施工的时候应对模板的位移及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密实等方面的相关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过振和漏振现象的发生,从而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分层现象。

3.3对温度进行有效而合理的控制。A、使用改善过的骨料级配、掺入合适的混合料、加塑化剂或引气剂、用干硬性混凝土等方法,以使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b、在炎热天气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尽可能使浇筑厚度有效减少,通过浇筑层面促进散热;c、把水管埋入混凝土时,放入冷水使其降温等合适水平;d、进行碎石冷却或混凝土搅拌时,加入适当的水,以使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e、有效掌握拆模的准确时间,当气温出现突然下降情况时要注意给表面加温,有效避免混凝土表面因发生温度骤降而使温度梯度出现增大。F、某些混凝土薄壁结构或浇筑块表面因长期施工而暴露,因此,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其质量,天气寒冷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其合适的温度。G、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有效避免裂缝因湿度计温度的突然变化而受到严重影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使温度应力得到有效减轻,如可从这些方面着手:对温度进行有效控制、把分缝分块合理进行划分、适当有效地布置施工工序、适当有效改进并完善约束条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止过大的高差的发生、有效避免侧面的长时间暴露、合理防止基础过大起伏的发生等。

3.4由于施工方法不正确而引起裂缝的预防措施。A、采取相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混凝土的成品有效保护。对于已经完成浇筑的板面,必须先保证其混凝土的有效强度达到相关标准1.2N・mm-2后才能上人。B、采取有效措施对模板施工的相关过程加强监控及管理。必须保证模板及其支架的稳定性、承载能力以及刚度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相关要求,进行混凝土振捣的时候必须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模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检测,尽可能避免混凝土和模板之间出现下沉以及松扣等情况;当试块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设计允许值的时候才能把模板和混凝土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离。C、采取相应措施对钢筋绑扎施工中的负弯矩筋加强有效管理。把支撑马凳的间距进行合理有效加密,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板面负弯矩筋保护层的标准厚度。D、使用正确的振捣方法,认真对待混凝土的振捣作业,并由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其作业进行有效指导。振捣的时候应迅速插入、缓慢拔出。必须有效保证混凝土的振捣时间,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混凝土出现不均匀现象,但是,振捣时间也不能太长,以防止出现浮浆严重现象。

4.修补混凝土裂缝的常见方法

4.1结构加固法。当混凝土的结构及其性能受到裂缝影响的时候,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应采用此方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处理。结构加固中主要有这么几种常用方法:首先在一定程度上使混凝土的截面面积有效增大,然后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以及增没支点加固等。

4.2灌浆封堵法。此方法主要运用于修补有防渗要求以及对结构整体性造成严重影响的混凝土裂缝,它通过压力设备的作用把一定量的胶结材料压入混凝土裂缝中,待胶结材料完成硬化后就会和混凝土结为一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封堵加密的目的。聚氯酯、水泥浆、甲基丙烯酸酯以及环氧树脂等化学材料都是水泥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胶结材料[6]。

4.3混凝土置换法。采用此方法对已经受到严重损坏的混凝土进行处理是非常合适的。混凝土置换法是先剔除损坏的混凝土,然后加入新的混凝土或其他相关材料。砂浆、水泥砂浆、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普通混凝土以及聚合物等都是水泥混凝土建筑工程中比较常用的置换材料。

4.4表面修补法。比较简单方便是此方法的优点,在多种修补方法中,它是最常用的修补方法。此方法主要用于结构承载能力方面没有影响、表面裂缝比较稳定以及裂缝深度情况比较严重的处理[6]。其比较常用的处理方法是把水泥浆涂抹在环氧胶泥上及裂缝表面或者把油漆涂抹在混凝土表面以及沥青等防腐材料上,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某些因素导致防止混凝土出现继续开裂现象,因此对其进行防护的同时,通常还采用把玻璃纤维布粘贴在裂缝的表面等措施,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混凝土裂缝得到有效修补。

5.结语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导致混凝土发生碳化,钢筋出现锈蚀,材料的耐久性降低,从而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混凝土结构工程进行施工时,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规程及规范,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并根据相关经验及知识对混凝土裂缝的原因进行认真研究、辨别,进而根据裂缝产生的不同因素来采取相应措施对其的出现进行有效预防,而且,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其发展进行有效防止,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物相关构件的安全运转,进而有效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常见裂缝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12)

[2]论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与防治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3]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优化控制策略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5).

[4]试论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防范与处理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34).

[5]小议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与相应对策[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 (5).

篇2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由省人事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人考办)预防和处理的各类人事考试突发事件。

本预案指导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及人事考试机构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工作。

第三条本预案所称的突发事件是指影响人事考试正常进行或对人事考试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突况。

第四条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

省人考办设立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省人考办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省人考办副主任担任。处理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由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统一领导、整体协调。必要时,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省人考办综合科主要负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具体部署并协调各市考点开展相关工作;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厅领导和上级报送事项,督促落实领导决定事项;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等职能。

省人考办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事件预防、监测和应急响应;按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提供技术保障,指导、监督、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是本地区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第五条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

(一)加强预防。高度重视人事考试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保障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事考试工作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依法规范。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强应急管理,合理把握应急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使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准确信息,跟踪预测,迅速处理,最大程度保障人事考试的保密和安全。

(四)分级负责。对特别重大、重大的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由省人考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在省人事厅的领导和人事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协调厅内有关业务处室统一指挥处理。其他突发事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主要由事发地突发事件应急机构负责处理。

第六条突发事件的分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程度、范围和可控性等因素,分为三级: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一般)。

(一)一级事件

1、考前试卷(题)及其标准答案失、泄密,丢失或在媒体及其他渠道发现考试内容的;

2、考试期间发生考生大规模集体作弊、集体罢考、围攻、冲击考点等导致考点秩序混乱、管理失控、正常考试被迫中止的;

3、试卷不能按时运抵考点或大量考生无法按时到达考点参加考试的;监考人员不能按时抵达考场致使考试无法按时开考的;

4、计算机考试机房损坏、题库光盘或载有题库的设备被盗、丢失,使考试无法正常进行的;

5、考后试卷运送中或阅卷中出现一个考场以上试卷丢失的;

6、由于出现突况,导致一个以上考点的考试不能照常进行;

7、由于地震、台风、火灾、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不可预测和抗拒因素致使考试无法进行的,或突发大范围治安混乱、恐怖事件或疫情爆发;

8、其它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

(二)二级事件

1、因命(审)题发生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2、试卷保管期间遭受水、火灾致使试卷毁坏的;

3、试卷预订有误、试卷数量严重少于考场编排人数,或试卷有严重的缺页、漏印、损坏、试卷科目发生差错等重大失误的;

4、考试成绩公布存在严重错误,或大量考生集体上访及投诉的;

5、考点、考场或考号编排存在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6、考后试卷运送中或评卷中出现考生试卷丢失的;

7、计算机考试因网络故障、供电故障、病毒发作等原因无法正常进行的;

8、由于出现突况,导致一个考点内的部分考场考试不能照常进行;

9、其它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

(三)三级事件

1、网上报名期间,出现网络拥堵、瘫痪等情况;

2、其它突发事件。

(四)公共安全类事件

对人事考试造成影响的公共安全类事件,参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政发〔〕12号)相应类别、级别执行。

第七条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

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分为事先预警、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三个阶段。

(一)事先预警。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信息采集分析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预防预测。要定期组织开展各项保密安全制度的落实检查,特别对试卷库房、计算机房等重要部位;试卷的运送、交接、分发过程;命题、审题、评阅过程;计算机工作记录、存储盘的保管、传递过程中的各项保密制度的落实,消除事故隐患。

2、信息监测。加强各项人事考试工作动态、信息监测和反馈,建立健全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监测。在考前40天、考后30天内,进行通讯及其他信息监测并设立举报电话,发现可疑情况应在12小时内逐级上报。

3、信息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省人考办有关科室或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如实向省人考办报告,不得迟报、瞒报、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已经采取的措施。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并做好书面记录。

4、预警级别和。根据信息监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人事考试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可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划分为三级:一级(特别严重)、二级(严重)、三级(一般)。

应急处理工作小组接报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后,应根据考试管理范围分别迅速报省人事厅和

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并按照突发事件的危害度和紧急程度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类别、预警级别、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拟采取措施。(二)预案启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领导和科室相关成员应立即就位,对所获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事件情况确定突发事件等级,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评估预案执行效果,必要时派出工作组指导工作。

由新闻宣传引发的突发事件或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涉及与媒体沟通的,应及时报厅机关业务处室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应对工作。

(三)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对接报的突发事件,应及时确定事件等级。

在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直接危及人事考试、考生安全的事件时,事件发生地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即时进行应急处理,并迅速向上级报告。除此以外,按以下方式响应:

1、一级响应。发生一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省人考办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厅分管领导,属于全国性考试的,在2小时内上报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经授权后对事件进行处理。

2、二级响应。发生二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省人考办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厅分管领导,属于全国性考试的,在4小时内上报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并根据情况对事态发展进行预测,划分事件等级,经授权后进行处理或提出指导性意见,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3、三级响应。发生三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立即将情况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到位,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如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应由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共同应对。三级事件须在12小时内将事件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报厅机关业务处室。

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依据本级突发事件预案应急处理,及时、准确地向省人考办及当地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人事考试突发事件,一级事件须在事发后1小时内报告,二级事件须在事发后2小时内报告,三级事件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应在12小时内将事件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

(四)后期处理。省人考办会同有关单位或事发地人事考试管理部门,积极稳妥地做好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工作;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经验教训等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并做出书面报告,进一步落实改进和完善措施。

第八条应急保障。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针对突发事件,应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与措施,针对考试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好相应的通讯、人员、技术和经费等保障,并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提供必要的治安、医疗卫生、物资、交通等保障,确保应急工作的需要和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省人考办及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必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本应急预案规定和要求,落实人事考试的保密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分析排查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检查落实预防和处理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应急准备。也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突发事件 处置

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20年左右的高速扩张式发展后,呈现出办学规模大,成员结构多元化、社会化程度提高等显性特点。高职院校与外界社会环境的联系多维度发展,这些联系与青年学生聚集、思想观念冲突明显相共振,极易引发突发事件。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佐证了此类事件的多发态势。本文拟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等特殊性,旨在探究此类院校中突发事件中的基本问题,思考防范和处置体系的建构,为此类院校理性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1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高职类院校作为一种高校类型,伴随各高校规模化发展进程,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硬件条件的增长与办学规模增速不相适应;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观念、素质与办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追求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管理、教学、就业、后勤服务,学生、教师、校工、外来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在问题和矛盾的调处中,各种因素缠绕交织,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处理的预后难以预测,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不少突发事件,也继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时至今日,出了不少成果。但就其概念而言,却还没有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界定。这种状态制约了各高职院校对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建构。

在参考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界定,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当表述为:“突然发生的与本校密切相关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身、财产的较大损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如此表述,兼顾了突发事件的普遍性要点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避免了过宽与过窄的界定。界定过宽,会导致学校“多管闲事”,界定过窄,又会造成“该管不管”的失职。例如“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本校师生员工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涉及破坏社会和校园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直至死亡,或是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从上述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其瑕疵所在。前者的“严重损害” “公共事件”的限定显然使之显得较为狭隘。 后者“师生员工”“公共财产”“学校名誉”排除了其他相关人员、师生员工的财产损害等问题,明显经不住推敲。但不管怎样表述,高职学院在思考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时,都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点:

1.突发性。突发性表明事件发生的突然,出乎意料。可以说,高职学院人多事杂,突发事件发生有其必然性和确定性,但关键是预防体系的严密化建立和有效运行。

2.损害性。我们之所以表述为“较大损害”而不强调“严重损害”,主要基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具有成员密集性特点而容易迅速在校内外扩散,具有很大的动态性、突变性,难以预知最后损害后果而考虑。同时,对损害判断的尺度稍放宽一些,也有利于重视与措施跟进。

3.涉事主体的广泛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涉事主体应当包括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学校管辖范围内的非本校人员、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侵权行为所侵害的人等。这些人员所引发的或是与这些人员相关的事件都有可能诱发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继发性事件。所以,我们在研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问题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本校的师生。随高校办学的多元化、开放化、社会化趋势,其他主体导致的突发事件必然增加。

4.事发地点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事发地点主要在学校管辖范围内,但不排除学校相关主体在校外发生的事故、侵权行为等,如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事故、非法行为等。

2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

类型划分的现实意义在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升,所以,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划分,必要且重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划分在学术界也没有共识性的界定,但考虑到类型划分对“应对处置”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影响,因此,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探索性划分。

1.以主体人数规模划分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个体性突发事件;

2.以主体是否涉及校外人员可以划分为单一性、混合性突发事件;

3.以事件主要地点可以划分成校内、校外突发事件;

4.以事件产生的动因划分自因性突发事件与管理性突发事件、不可抗力性事件、意外事故;

5.以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可以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类;

6.按照事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现物态化突发事件和网络媒体性突发事件;

7.按照事件性质可以分为犯罪事件、治安类突发事件、违规事件;

8.按照突发事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政治类、公共卫生类、聚众滋事类、伤亡类、财产损失类突发事件。

2.2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应对意识不强

与本科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较,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短,办学基础条件薄弱,机制体制制约等原因,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普遍存在危机防范意识不强,关注度不高的现象。教职员工更加乐于关心办学前景、招生与就业、教学与实习工作、学生常态管理、科研等工作,对突发事件问题松懈麻痹,不会居安思危。

2.2.2应急预案缺乏

各院校普遍没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前不重视,事发后相关的处置资源整合度不高,推诿扯皮,难协调。往往是按各自管辖范围谁管谁处理,凭老经验、老办法,处置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有时,甚至还因为处理的小失误使事件扩散化、扩大化,引发更加复杂的继发性事件。

2.2.3应急机制梗阻

客观讲,需要认真应对的突发事件一般不常发生,所以对其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普遍院校既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也就谈不上建立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机制。组织机构没有,配套制度缺乏,预防措施缺位,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的支撑。

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建构

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高等教育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中,有学者比喻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只有不断夯实自身的安全体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才能聚精会神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建设。再紧再忙,都有必要建构集预防、控制、处置与善后为一体的突发事件管理体系。

3.1预防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中,预防是上策。有效预防的基本思路是: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协防协调统一。

3.1.1思想防线牢固

全院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应当达成共识。要始终把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3.1.2人防部署严密

人防系统是关键,再好的想法、措施,都要靠人来实现。人防部署严密,单位上下一致,有人抓、有人管,全方位、全过程,不留死角。切实做到各岗位都有安全目标责任,人人都是一岗双责。同时,要有专门机构、人员督查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

此外,按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合理配置处突人员。

要把防范工作从被动预防转化为主动性预防。一方面,加强学生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有关安全、健康专题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安全责任明显的部门教职工参加相关应急处置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处突能力。

人防部署中,要谨防一种倾向,认为安全工作可有可无,岗位清闲,人员配置老弱病残,或者配置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照顾性人员。

3.1.3物防设施完善

学校应当安排合理资金,配置、改善相关安全设施设备,保障各项工作安全运行。交通设施、校舍、水电、防火、食品、药品等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对相关设施设备要定期检查,毁损、失效的,要及时修复更换或升级换代。必要的应急处突设备也要适当配置。

3.1.4技防手段先进

校园安全稳定必须依赖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至少应当配置一定数量的监控装置。尤其是学生宿舍走廊、图书馆、门卫、办公楼等重点部位。监控装置的使用,能够有效弥补人防力量在时间、精力方面的不足,同时起到威慑作用,促进人们的自制性,并能够有效记录事件线索,固化证据,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灵敏度、准确度。

3.1.5协防协调统一

学校应当与周边社区、单位、公安等单位建立良好群防协作关系,加强联系,及时消除周边安全隐患。

3.2控制

控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延续、扩大、扩散而采取的措施。控制的关键目标是消除或遏制危险要素,应当说,有效的控制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有:

3.2.1合法合理原则

控制措施要合法合理,这是前提,是“法治”精神的内在要求。要基于合法合理的目的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诸多发生的突发事件不断恶性发展,大多是由于先期控制措施的不合法、不合理而诱发的,必须重视。

3.2.2及时原则

学校突发事件因人员的密集性而往往具有迅速扩散的特征,因此,一旦事发,应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判断情况,及时组织控制力量(人、交通、通讯等),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2.3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讲求“火候”“分寸”,防止“过”和“不及”。在此,应当牢牢把握住:一是生命价值 > 健康价值 > 财产价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对伤情危重者立即打120组织救护 ;二是把握轻重缓急,把主要问题控制好,把主要当事人控制住并带离现场,疏散围观人员;三是坚持教育疏导,摆明事实,讲清道理。忌讳把话说满、把事做全,堵了自己的后路。

3.2.4动态原则

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逐步牵涉较多的人或事,如学生家长。所以,控制过程中,要根据事件发展的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

3.2.5多层次原则

对于性质特殊,较复杂、较严重的突发事件,应当考虑调配一些专门工作小组,如医疗救护组、家属工作组、联合调查组、法律规范组等,分头分层次展开相应的专项工作,以保障效率。

3.3处置与善后

处置与善后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对事件整体的定论和了断,它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性质,不可草率终结。处理得当,当事人及相关联的人无异议,避免再“死灰复燃”。旁观者受教育,校方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应急能力;既平息了事件,又消除了损害,还可以树立新形象,可谓一举多得。如若处理失误,则后患接踵而至,调处起来反而更被动、更复杂。

笔者以为,善后处置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要点:

3.3.1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

这是善后处置的重要前提。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把握,处理才会有的放矢,也才能使处理结论具有难以撼动的说服力。

3.3.2教育从严、慎予法办

学校以“教育”为使命,而非以“惩治”为本职。因此,对一些人为的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当以此为旨。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然而,有些学校近年来似乎有些冷漠,动辄报案、开除了事。究其思想根源,无非是想“惩前毖后”、想“了却后患”而已。如此处置,绝非“善后”。当然,对于违法犯罪的当事人,学校也不应该姑息,无原则迁就。

3.3.3恢复重建、完善机制(秩序、形象、心理恢复)

恢复重建,完善机制是善后处置工作的归宿。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后,应及时组织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一要组织有关人员彻查事故隐患,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死灰复燃,以及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二要及时组织影响性评估。评估工作要覆盖到突发事件所涉及的所有领域,既要包括物质层面,也要关注心理层面;既要考虑校内影响,也要关注社会影响;既要注意事态的继发性危害与影响;还要关心网路、媒体舆情控制。

一言以蔽之,善后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消除危害,最好能够将“危”化为形象重塑之“机”。

在事件处置终结后,还应当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的漏洞,促进机制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面临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或因素,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发生是偶然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校必须正视安全危机的客观存在,并理性部署。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争取有效预防,处理得当,善后圆满,这才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本课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强,刘建平.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 黄克宇,兰茹,徐安娜.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2).

[4]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沈群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分析[J].求实,2005(11):289.

[6]李佑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5.

[7]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39-342.

篇4

【关键词】突发卫生事件;铁路;应急机制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日益增加,SARS事件作为典型的突发事件以及铁路交通工具在其传播链中起到的作用已被引起高度重视。铁路作为大众化交通工具,具有客流量大,客流成分复杂、人员密集,物流、人流的位移速度快、跳跃式、远距离、活性大等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铁路也是最容易受到直接波及、间接影响或无形侵害的场所。卫生部在《关于非典预防控制有关技术方案的通知》中强调了“预防非典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指导原则”,进一步催生了铁路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含义

1.1铁路突发事件是指国内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并有可能借铁路传播的事件;铁路车站、列车发生3人以上集体性或者有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铁路单位内部发生的3人以上集体性职业中毒、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事件。

1.2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是指铁路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各种制度保障以及运行程序的总称。具体应包括组织保障、预警、预防和应急准备、信息报告、应急处理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牵涉面广,不明因素多,控制难度大的特点,建立健全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低突发事件产生的可能和危害。

1.3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原则应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管理,快速反应;条块结合,路地联控;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基本原则。铁路是全国大联动的运输行业,呈走廊式分布,系统内部工种设置复杂,管理以铁道部、铁路局、分局、站段纵向管理为主,因此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铁路逐级负责,实现内外全面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2建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几点看法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2.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正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危机性以及政府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在宏观层面上指挥、决策、调度、协调权威性高的组织主体。铁道部、路局、分局要在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成立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铁路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根据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性质和管辖区域等不同情况,在服从国家统一指挥的前提下分工负责;其次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突发事件的预测、评估、指导和检查;在铁路疾控机构成立现场调查处理小组。

2.2制定有效权威的应急处理预案根据2003年SARS防治工作中牵涉到多部门、多专业、多岗位、多环节的相互支援和衔接才能达到全面控制的经验。因此,铁道部、路局、分局要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认真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应急处理预案,达到5W的管理要素(Who、When、Why、Where、What)的要求,实现组织上下结合,程序流程贯通,分工责任明确,执行简便可控。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环环相扣,保证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执行预案来规范行为,培训队伍,并通过建立防范和处理责任追究制度以保证其权威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5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安全保障义务 预防应对及善后工作 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04-02

一、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高校突发事件可以这样定义:高校突发事件是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发生的,可能由自然、人为或社会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严重破坏,危及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事件。

(二)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1.难以预测性。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临时性、难以预测性,突发事件往往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在量的积累阶段不易察觉,由偶然的契机引发,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瞬间。

2.迅速扩散性。现阶段高校不断扩招,人口多、密度大,同时对社会的开发程度越来越大,社会中的众多不安全因素进入高校校园,高校中的各种信息也可以迅速地传播到社会中去。媒体、广播、网络的发达,使得某一事件会迅速受到关注,迅速导致大量聚众,甚至导致。

3.严重的破坏性。高校突发事件必然会造成高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的破坏,影响高校的安全稳定。“突发事件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如人身伤害事故(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食物中毒、火灾等;突发事件会破坏学校的正常运转状态,如学生或老师的罢课、集会、游行等会中断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三)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总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应对机制不健全,配套设施及人员不够充足,管理观念落后,面对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

第一,从硬件设施上讲,高校对安全保障设施及安全保障人员的配备还不是很到位,保卫部门的保卫能力不高。第二,从观念上讲,高校及学生的危机观念还不够强,没有将突发事件应对上升到较高的层次来认识。第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第四,心理干预能力较弱。虽然高校目前加强了对于师生的心理辅导的力度,但是总体而言,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于突发事件,需要事前、事中及事后对广大师生的心理调适,也需要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

二、我国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安全保障义务

(一)高校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

对于高校是否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我国的法律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中的“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中的“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是应当包括高校这一主体的。“那些参加无交易关系的社会活动并受损害的人的权利保护恰恰更需要本条规定的调整。比如,参加社区运动会或者公益晚会等。只要该活动具备了与社会公众接触的主动性和客观上的可能性、现实性,即为本条规定的社会活动。”①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试着定义高校的安全保障义务:“高校作为安全保障的义务主体,能够预见或者应当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大学生遭受损害而负有的采取合理措施以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利益免受损害的义务。”②

(二)高校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依据

1.高校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行政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一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第二十二条规定:“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了学校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的十二种情形。以上及其他相应法条规定了高校在突发事件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2.信赖保护理论的要求。

高校的安全保障义务是诚实信用原则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缴纳学费,高校对其进行教育,提供相应的学习、生活的条件、环境和设施。大学生在走入校门的时候,与高校这种较为紧密的关系使得学生对学校产生了合理的信赖关系,高校作为这种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也应当在合理范围内保障学生的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3.风险控制理论的要求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风险社会,大机器、高科技的应用使得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充斥在社会之中,学校也不例外。对于高校校园的各种危险、学校的各种设施及保卫人员的配备状况,高校自身对其最了解,也有着他人不可比拟的控制能力,遇到突发事件时,高校采取各种措施会取得最好的处理结果。

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工作的重点应当主要放在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上面。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编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应当组织工作组收集、分析和处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各种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提出提前预防和采取补救措施以及事件发生后采取应急措施的建议,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可能发生事故的隐患,防患于未然。

四、高校对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一)采取迅速合理的处理措施,控制局面及防止损害扩大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有关部门应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高校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有关责任人及工作组迅速行动,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相关人员,控制危险源的进一步扩散,对某些重要设施予以保护,迅速调动相关人员和物资,投入到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中。高校虽然没有行政执法权,但是在某些情形下采取合理必要的即时强制措施,也是高校基于其特殊的性质应当享有的权利。

(二)迅速有关信息,报告人民政府,配合人民政府的应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应当迅速将有关信息,并注意减小信息引起的负面效果;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人民政府,在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在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到达后与其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服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参加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但是应当杜绝传统的政府“独揽型”体制,其是指“由国家(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来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预警、监控和处理,忽视甚至排斥非政府公共组织、各类企业或单位以及个人在应急过程中的作用。”

(一)消除残留的不安全因素,避免损害再次发生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之后,高校应当对所遭受的损失进行评估,对造成损害的危险源进行弥补和修复,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总结,并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原因,避免损害的再次发生。根据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二)建立心理健康应对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往往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大学生心理恐慌,此时,建立心理健康应对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专门机构,高校应当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成立一支有专业特长的心理咨询师,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当在不影响学生的自由生活的前提下,主动关心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在突发事件之后的心理活动,建立如心理热线、学生会心理健康宣传小组、心理咨询流动站、班级或党团组织的心理咨询委员会等等。确保高校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的情况。

高校如果在突发事件中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没有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或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措施处理不当,以及造成了损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民事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对于高校自身原因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以致造成学生人身、财产的伤害时,应当按照一般侵权的原理承担相应的责任。教育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教师、受教育者、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于因为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损害,高校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高校向受害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追偿。

(二)行政法律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学校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顿;对情节严重或者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第三十二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负有责任且情节严重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学校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教育行政处分可能导致以下六种形式的处罚: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教育行政处罚的形式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停考、责令停止招生、撤销教师资格、吊销办学许可证等等。

(三)刑事法律责任

高校有关责任人如果在突发事件中实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将其移送司法机关,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有关责任人的行为触犯刑律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具有最严厉的处罚性的刑罚进入高校安全保障义务违反的责任范围,必将使得高校及其有关责任人和组织者充分重视高校安全保障,做好突发事件的各项预防、应急处理及善后工作。

注释:

篇6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突发性

一、对突发性事件的认识

有些学者认为突发性事件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回是,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本文认为要真正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突发性事件,当然,这个看法在我国也未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定论。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事件的定义,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界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紧急处理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从笔者得从的定义当中我们可以初步的总结出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1.突发性。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首先是其突发性,即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种突发事件的因素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偶然的,通常不是人们所能看得准的,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复杂性。突发事件的复杂性表现在它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从发生的原因上看我们很难简单的说它是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造成;在控制过程中需要动员各种应急系统做好各方面的措施,有些突发事件的不正当处理还可能使危害升级或者卷土重来;而且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后也还需要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和保健措施来稳定。

3.威胁性。突发事件的威胁性,是指事件的发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性的、针对个体的突发性事件,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疾病突然发作,打架斗殴等情况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如果没有对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构成威胁,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突发事件的范畴。

4.可控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及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及时的预警机制可以防范一些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快速的紧急处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蔓延:完善的善后协调机制也可以稳定灾情,防止危机卷土重来。总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以预防、控制和减少危机。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的相关阐述

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我国学界主要定义为,有以下几种:

1.相关法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阐述。2000年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以“群体性治安事件”来界定突发性。根据《规定》,“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其实质是从公安部门自身工作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其结果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忽略了的其他方面的分析,导致处置过程中的被动甚至处置不当。

2.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两方面结合来研究“”,指出:所谓“”,从法律角度来看,是指聚众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指由社会原因引起的,有众多人参加的,并且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必须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处置的重大社会性事件。这一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定义前后两部分所指称的在性质和范围方面存在差别,也就是说,这一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范围。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定义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正常运转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行为。笔者认为该定义比较符合我国的事情情况。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并非“突发”性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不不是也不可能无端的发生,虽然每个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导火索,但是这一系列的反应都是在长期的积怨和利益愿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发生的。作为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动态演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其本质都是贫富、阶层、城乡、地区等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社会风险的现实表现。因此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利益群体呈多样性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国目前主要群体是企业下岗人员、部分离退休人员、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等。尤其是在国企改革中因企业工资、奖金、失业保险金、退休金的发放拖欠或数量短缺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参与此类的人数也最多,包括企业的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在岗的生活困难职工等。

3.改革措施不到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失误,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经营户和外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改革后未能层层建立监督和制约网络;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如何建立系统控制方面缺乏经验;改革后企业、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等等。

4.群体性突发事件多源于经济利益冲突

利益矛盾既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导致一切社会冲突的总根源。据调查沈阳市绝大多数的都与经济利益有关,除蚁力神养殖户、下岗工人、拆迁户等的上访事件外,其他即使一些以政治、文化等为直接原因的,其背后真正的动机也是源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5.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缺乏法律知识,缺乏信任

法治知识的缺乏性,是上访群体形成“事件”的又一原因。法治知识的缺乏,使上访群体直接地形成为的不乏其例。上访群体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一无所知,而盲目地选择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治知识一知半解,而便利地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不多,在斟酌再三、权衡诉讼成本后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虽多,而累于诉讼程序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精通旨要,而在核计了诉讼成本与诉讼效果后选择了上访等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

篇7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学校重大火灾安全事故,学校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学校重大危险药品安全事故,学校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学校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学校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学校外来暴力侵害事故,学校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学校流行传染疾病安全事故其他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校园内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的重大安全事故。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者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由组长(组长不在时由副组长)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校预案工作程序。

(四)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年级、班)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五)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二、监测与报告

(一)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任何人员都有巡视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值周教师、教学活动的带队教师、学校安全门卫等教师更有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职责,一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

(二)建立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或有可能突发事件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三)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迅速判断事件性质,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社会、政府各救治排险机构求救,并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逐级汇报。在得到指示和未得到指示前,对事故可能影响善后处理的现场、证件证物等要进行保护。

(四)突发事件向外情况,需要经校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在确定性质的基础上以集体形式,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未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核实,任何人员都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序做出评估。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理的同时,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五)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四、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学生拥挤踩踏事故

1、每学期要得用团队活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

2、从保证学生安全的实际出发,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梯的活动中,要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并安排教职工在楼梯间负责维持秩序。

3、在教学楼楼梯间设置指示、警示标志,告诫学生上下楼梯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

4、学生晚间在校自习,必须有教师值班和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值班。

(二)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值班老师、值班领导、管理人员等要沉着冷静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

2、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钟声发出紧急集合信号,组织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楼道间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

3、教师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

4、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三)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要迅速组织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2、要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和市教育局。

3、保护好事故现场。

(四)危险药品安全事故

1、学校危险药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要及时将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

3、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抢救,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4、保护好事故现场。

(五)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

1、学校在建或改建和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学校D级危房一律不允许使用,封闭的D级危房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3、学校发生建筑物、危房安全事故,迅速组织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

4、组织抢救受伤师生,并及时报告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5、及时将事故信息上报市教育局。

(六)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1、学校要定期检查锅炉使用情况,做好锅炉工的培训工作,购买特种行业保险。

2、事故发生后,及时抢救受伤师生员工,及时报告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3、封闭事故现场

(七)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

1、各班、各年级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向学校书面报告,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实施。

2、若发生事故,要迅速组织抢救受伤师生。

3、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市教育局。

(八)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未经学校允许强行闯入校园者,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学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警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3、对受伤师生及时救治。

(九)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2、立即停止学校饮食摊点、食堂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3、及时报警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并及时向市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十)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利用学校隔离室对患病师生进行隔离观察,及时报警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篇8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饮用水突发污染和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防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饮用水突发污染和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饮用水突发污染和传染病的信息检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饮用水突发污染和传染病事件不在校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饮用水突发污染和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饮用水突发污染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本校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污染和传染病事件的防治工作。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突发污染和传染病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学校后勤及各班级结合、以各班级为主管理。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一)工作职责。突发污染和传染病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在学校突发污染和传染病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学校突发污染和传染病事件防治的各项工作。

2、监测、汇总和收集学校突发污染和传染病事件的信息,分析、研究当前防治工作形势,提出学校防治突发事件的对策,制订本校的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事件应急预案。

3、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污染和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这类疾病的爆发。

4、指导、落实并督察学校防治突发污染和传染病卫生事件的措施的落实情况。

5、总结、推广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做法。

6、根据突发污染和传染病卫生事件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对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其他相关工作作出及时调整。

7、建立学校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污染和传染病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8、开展学校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活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9、确保教师学生喝上安全的饮用水。

10、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污染和传染病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有病学生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经常对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培训证上岗,并注意个人卫生;对患有“五病”的人员必须100%的调理。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规定验收,禁止购买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藏必须生熟分开;餐饮具必须采用高温或药物严格消毒,并有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专锁、专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4、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教师餐厅管理,明确责任。

5、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做好水塔上锁管理等,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6、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办公室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工作,为学生及教职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8、学校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9、学校应当依法加强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事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教导主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分析其发展趋势,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所属区域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污染事故和传染病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检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要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并取得上级领导的指示。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污染和传染病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爆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分管领导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出现集体性事件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卫生事件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向校长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1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3、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教职员工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有关政策的规定,将突发污染事故和传染病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内部的疫情通报。

②组织专门人员指导与督促疫情发生地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餐厅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餐厅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学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及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学校管理,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情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和上班。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

④对教室、餐厅、图书馆、厕所等场所在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

②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③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将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3、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学校应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人力资源保障。学校应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兼职卫生人员。卫生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术的培训和演练,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篇9

关键词:公共卫生 突发事件 预防与应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7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83-01

纵观世界的发展,在世界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其对当时世界造成的影响,至今仍让一些医学专家唏嘘不已。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仅在上世纪一个世纪内就发生了几百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其中大部分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这些卫生突发事件种类繁多,传播途径较广,很容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最常见的有核泄漏,爆炸,药物中毒等。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有关研究人员针对过去一个世纪内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了造成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几种原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生物病原体引发的疾病有很多种,就目前来看比较常见的包括,传染病,地方病等,例如,前几年流行的非典,禽流感都是典型的由生物病原体引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疾病一旦出现就会快速传播,对社会大众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人们的生产生活。

(2)食物中毒引发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食物中毒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轻微的食物中毒并不会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但是一些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对人类的影响甚至比疾病还要严重。造成严重的食物中毒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人为投毒造成的食物中毒。第二种饮食不洁,细菌滋生引起的食物中毒。第三种则是误食有毒食品造成的食物中毒。

(3)由污染引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污染问题是现在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问题,其不仅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也会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直接的危害。例如,水污染,放射污染等。这些污染扩散快,打击面大,对人类的发展产生着破坏性的影响。

(4)未知因素造成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通过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在生活中一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由未知因素造成的,人们对其的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难对其进行预防和解决,导致危害结果不断扩大,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随着近年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各国政府纷纷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研究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对以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总结,我们发现公共卫生问题的管理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忽视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应急措施。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政府的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紧跟时展的速度,造成管理与发展之间的不适应性,使政府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致使一些医疗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严重缺乏疾病的预防意识,没能建立起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导致一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难以被及早发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资金投入不足,局限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依靠。但是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当地政府难以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使当地的医疗设备,医疗环境和药品器具都难以满足人们医疗的需要,局限了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公共卫生埋下了隐患。

(3)缺乏有效的宣传措施,难以提高民众公共卫生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对公共卫生的宣传不够重视,导致公共卫生宣传工作一直难以落实到实处,无法被民众所接受。阻碍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提升。

(4)有关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合作。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受到多个部门的管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出现有关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旦有问题发生,有关部门往往会各持己见,各自行动,造成整个问题处理流程混乱,处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解决。

要想有效的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预防与解决不仅要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分析内容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具体来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政府的力量,制定有效的政策方针。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公共卫生问题的管理上也不例外,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发挥自身职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方针,引导有关部门建立起灵活多变的应急系统,针对不同情况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解决。

(2)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提高医疗防范措施。资金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利保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放力度,增强各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水平,提高医疗卫生的防范措施,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打好坚实的基础。

(3)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疾病的防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波及面广。因此对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及时预警,是解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之一。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建立起有效的网络预警机制,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产生的第一时间对社会大众及有关部门给予及时的通报,提高人民的预防意识,加大疾病的控制力度,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治理。

(4)促进有关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鉴于有关部门各自为政,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造成了极端恶略的影响。政府部门应积极的对自身工作进行反省,促进有关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将各部门的力量结合到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发,发挥众志成城的精神,有效的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促进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快速解决。

参考文献

篇10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各类人社服务机构安全生产突发事故的预防、预警、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力度,细致排查各类突发事故隐患,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

(二)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依法开展安全生产突发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置工作。

(三)属地管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及“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开展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四)快速反应。本局各股室、二级机构应相应建立预警和处置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安全防范预案,在突发事故发生时,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启动预案,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果断采取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将危害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为了有效组织领导和处置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区人社局设立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由局长担任,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

(一)区人社局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在区安委会的领导下,组织、指挥、协调有关单位和人员参与应急响应行动,下达应急处置任务。

2、传达贯彻省、市有关突发事件信息工作要求,与区有关部门共同研究信息的时间、方式等。

3、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报告、通报有关情况和信息。

4、研究解决突发事故中的重大问题。

(二)区局相关股室的职责:

1、社会保险征缴中心负责督促指导社保大厅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督促指导就业大厅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3、局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指挥的信息沟通、组织协调工作及处理应急指挥部日常事务;负责督促指导本局内设股室的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三)应急指挥部各工作组职责:

指挥部下设联络协调组、现场处置组、后勤和善后工作组、事故调查组,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1、联络协调组由局分管安全工作领导、局办公室等人员组成,负责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接警报告,并在第一时间报告指挥部主要领导;负责按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负责快速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救援抢险,并做好各组的协调工作;负责建立和收集整理安全生产突发事件的资料档案。

2、现场处置组由发生突发事件相关单位的对应业务分管领导、业务股室和指挥长指派人员等组成,负责快速组织应急人员和有关抢险物资,指挥抢险人员紧急施救、控制险情,力争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负责现场安全管理。

3、后勤和善后工作组由指挥长指定的局领导、财务室等人员组成。负责救援物资和事故应急期间全体参加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协调办理事故有关善后处理工作。

4、事故调查组由局业务分管领导及区纪委派驻纪检领导等人员组成,负责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整个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四、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预防预警信息

局各股室、二级机构应做好应对突发事故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测,注意日常信息的收集与传报,对可能发生的涉及安全生产的预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防,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责任制和预防应急控制措施,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预防预警行动

1、各股室、二级机构应建立必要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所管辖人社服务机构加强事前的监督检查。定期演练应急预案,磨合、协调运行机制。

2、各股室。二级机构办须制定必要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值班制度,强化日常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五、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事故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完善各单位、各股室已有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报送设施性能完好,配备必要的应急备用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二)人员保障

各股室、二级机构应根据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在应急指挥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宣传、培训保障

加强突发事故预案的普及工作,宣传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依靠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有效预防突发事故发生和减轻因突发事故造成的损失。

六、应急响应和处置

(一)应急预案启动

区人社局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安全生产突发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启动应急预案。

(二)指挥和处置

1、应急指挥部根据安全生产事故的具体情况,成立联络协调组、现场处置组、后勤和善后工作组、事故调查组等,开展应急救援协调处置工作,并及时向区安委会办公室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和其他有关信息。

2、突发事故应急救援,以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按照预案职责分工和处置规程,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3、现场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需要,向区安委会申请支援,由区安委会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力量进行支援。

(三)信息报送

1、报送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现场情况。

(2)事件的简要经过、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

(3)事件原因分析。

(4)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效果及下一步工作方案。

(5)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2、报送形式

(1)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采用分级报送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单位必须立即报告区人社局,区人社局负责向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安委会办公室和上级人社部门报告。

(2)突发事件信息可用电话口头初报,随后报送书面报告,必要时和有条件的可采用音像摄录的形式。

(四)信息

严格按照市、区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向社会客观、准确、全面、及时地信息。

七、后期处理

(一)应协调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突发事故伤亡人员的医疗救治和善后处理,协调处理好突发事故的经济补偿,协调组织对突发事故的社会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