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事件应对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认真贯彻“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急灾民所急,帮灾民所需,解灾民所难,及时对灾区困难群众给予救助,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确保灾区群众人心稳定、社会稳定。
二、自然灾害类别
自然灾害具体分类为:主要包括干旱、洪涝、暴雨、暴雪、高温、冰雹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突发灾害。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视为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群众给予重大自然灾害临时生活救助。
(一)发生水旱灾害,暴雨、干旱、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造成全市或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死亡5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以上;倒塌房屋2千间以上。
(二)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造成全市或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死亡3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千间以上。
三、救助对象
救助对象为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无房可住、无生产资料和无生活收入来源的“三无”困难群众;因灾致贫和因灾致病的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对象具体界定如下:
1、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家庭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房屋受损严重的农村困难群众;
2、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家庭生产资料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生产,无收入来源的农村困难群众;
3、因灾致贫或者因灾致病的城乡困难群众;
4、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和房屋受损严重且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城镇困难群众;
四、救助金额
根据救助对象生活困难原因、种类及实际困难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施救,采取不同标准施行救助。救助对象的救助金额原则上确定为:
1、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人员死亡且家庭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2、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重大伤病且家庭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3、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且家庭困难的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4、因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原因,造成生产资料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生产,且又无经济来源的困难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5、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中因患重大疾病,经城乡合作医疗组织报销,民政医疗救助后,还存在大额自付医疗费用(一般在5万元以上),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一个家庭原则上一年只能享受一次临时生活救助。无论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群众,还是因灾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一年内先后出现符合救助条件情形并申请不同类别救助的,全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10000元。
五、救助资金筹措与管理
市级设立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临时生活救助专项资金,在市民政局机关帐户中设立临时救助专户。今年在救助专户中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50万元,市级财政筹集50万元,作为临时生活救助的启动资金。从明年开始全面开展各项救助工作,救助专项资金主要来源:
1、每年由市本级财政安排100万元作为救助专项资金;
2、每年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0%的资金作为救助专项资金;
3、每年将一部分社会捐助资金作为救助专项资金;
4、积极向省上争取资金作为救助专项资金;
临时生活救助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执行专款专户、封闭运行的方式,不得转移、挪用、挤占临时生活救助资金。
六、救助资金的发放
重大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临时生活救助实行属地原则,动态救助的办法。救助资金发放原则为:
(一)在某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因遭受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灾区生活困难的群众,按照个人申请、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民政部门审批的程序,由县级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在县(区)级专项资金中发放临时救助生活补助资金。
篇2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重庆市荣昌县 402460
【摘 要】情境法是现代化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在吸引实习护生兴趣、培养其独立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急诊突发公共事件护理教学实践活动为例,分析了角色扮演法在其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护理教学;急诊公共事件
护理教学除了传授医学知识,对临床护理技能及实习护生的实践能力也极为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近些年来,急诊突发公共事件时常发生,若处理不当,必将破坏医患关系。因此在实际就诊时就应培养护士应对此类事件的能力,角色扮演法无疑是首选方法,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能够调动实习护士的积极性,锻炼自身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1 角色扮演法
在医院临床护理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护理人员的临时反应起着重大作用。如果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很多护理人员往往会不知所措,以至于事态扩大,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就应锻炼护士解决此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所谓角色扮演,其实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即模拟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情景,令护士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去解决提前设置好的项目。通过此方法,可对护士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及潜在能力进行综合测试,发现有不足之处,可有针对性地纠正,最终提高护士生的行为技能。角色扮演法既能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调动学习者的主动积极性,在护理临床带教中值得推广应用。
2 角色扮演法的实际应用分析
2.1 实际案例
某县级医院在2010 年扩大规模后,急诊部需招聘一批新护士,急诊护士长决定从来医院实习的护士生中选择,并培养一支新队伍。为尽快使实习生适应岗位,面对急诊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更好地处理,在护理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通过紧急预案演练锻炼护士生的实践能力。
护士长先介绍了急诊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对患者生命、医患关系、医院利益等都有着直接影响,且此类事件不断增多,所以实习护士应掌握应对之策。从实习的75 人中抽取了男女各20 人,分为A、B、C、D4 组,其中A 和B 两组为采用角色扮演法的实验组,C 和D 两组则采用传统教学法。
2.2 应用分析
首先,角色扮演法很受欢迎,整个演练过程顿时活跃起来。当实习护生听所要模拟真实情景时,内心的喜悦和紧张难以掩饰。兴趣和氛围是教学中的前提因素,兴趣是就个人而言,氛围则是相对群体来说。在抽中的人中,有的想扮演患者,有的要扮演护士,纷纷摩拳擦掌,以待大展身手。当然,扮演护士的实习生要能够根据病人临床反应对其病情做出初步判断,然后通过检查询问,选择相应的急救措施。而扮演患者的实习护生因为要表演,所以必须熟悉各种病症。活动参与者为此提前做足了准备,对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急救流程等都熟悉掌握。相比之下,C 组和D 组则主要是被动接受护士长的理论传授,很多实习护生都觉得没意思,注意力不集中。其次,角色扮演法为护理人员带来最真实的感受。演练开始了,实习护生分组进行表演。A 组有3 个男生、2 个女生扮演车祸伤亡人员,有的呼吸困难,有的严重骨折。另外3 个实习护生则扮演护士,对其进行急救。严格按照专业流程检查、抢救、记录,也包括肋骨骨折处理、心肺复苏等基本操作。护士长和其他实习生则仔细观察,对其可赞处及不足之处加以记录。虽然是模拟,但演练氛围逼真,而且是在众人面前实际操作,有的实习护生由于紧张会双手抖动,有的实习护生会漏掉一些步骤,也有实习护生临危不乱、动作熟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如患者多而护士少时,患者心理非常急切,护士除了专业技能,还应做好心理抚慰工作。而C 组和D 组虽然理论知识很熟悉,但缺少实践经验,不能真正了解患者的心理,遇到突发事件时,也不能很好地解决。
此外,角色扮演法提高了实习护生的沟通能力。对护理人员来说,与患者沟通极为关键,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实际中有些患者脾气古怪、性情执拗、不好相处,护士很难与其沟通,对患者病情十分不利。这时护士应换一种沟通方式,尽量顺着患者并逐渐予以感动。良好的沟通可使患者按照医师嘱咐按时服药,心理开导有助于患者康复。在演练上,扮演患者的实习护生可以说是类型齐全,这对扮演护士的实习护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些情况在实际中十分正常,实习护生必须学会适应。
最后,角色扮演法使实习护生对急诊突发公共事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针对此类事故,医疗技术水平在其中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涉及其他诸多方面。如护士的急救意识、时间观念、团队精神等。在演练实践活动中,实习护生都亲身体会到与时间斗争的感受,强化了每个人的急救意识。面对现场的紧急状况,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是一大考验,必须保持沉着冷静,从全局着手,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演练最后,护士长令其他实习护生针对刚才的表演做出评价。这其实也是对实习护生综合知识的考验,如果是外行人,相信不会看出什么的。护士长综合实习护生的评价,加以添补,将表演中的不足之处提示给实习护生,以便日后纠正。
3 结束语
4 组实习护生的考核成绩显示,A、B 两组的理论和实践成绩都在90 分以上,很好地将理论知识用到了实践中。而C、D 两组的理论成绩较高,在85 分—90 分,但实践成绩较差,平均为76.5 分。可见,角色扮演法在应对急诊突发公共事件护理教学中是很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3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通知》(〔〕62号)转发给你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性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对应急管理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揭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规范了应急处置的流程,是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加强应急管理,依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集中力量,全神贯注,切实把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科学部署,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
二、加强培训宣传,营造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按照〔〕62号文要求,认真组织学习活动,确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深刻领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精神实质,深入了解、熟练掌握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各项规定。省、市行政学院举办的有关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纳入学习研讨内容。各级行政机关组织的公务员培训,要增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内容。各地要对城乡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和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加大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和培训,推动相关规定和要求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围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背景、主要制度和贯彻实施情况,结合各地、各有关单位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进行宣传,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各级普法主管部门要将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使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全面了解这部法律,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政府开展的应对突发事件各项工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一系列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要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使各项规定落到实处,需要制订大量配套制度和措施。省法制办要会同省政府应急办等有关单位,结合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抓紧起草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争取在年上半年出台。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精神,建立健全配套制度。
篇4
一、大学生突发事件产生的类型
(一)W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而未能及时解决引发的突发事件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成的,造成很多院校的管理模式仍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即便有的院校借鉴本科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但是多年的办学所形成的办学理念以及教育观念在短时间还是没办法彻底改变,学生在校财产被盗、奖助学金发放不科学、没有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等都会引发突发事件。
(二)热点问题产生后,学校未能正确引导引发的突发事件
在互联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距离我们很远的新闻都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这让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更加便捷,但是带给我们学生管理者很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政治意识相对于本科生缺少一些合理性的认识,在一些问题的观点上,不能达到与国家层面一致,会因一时痛快,产生冲动,比如有所高校在“9.18”拉警报时候没有做到辅导员进公寓,有的学生喊出口号,造成了整楼的仍物品事件、2008年高校学生抵制“家乐福”事件、“事件”引发的抵日事件等等。
(三)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以及社会关注的教育模式下,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的培养,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
(四)在校生的非正常死亡造成的突发事件
目前,大学生自杀以及猝死非正常死亡比例,占据全年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近85%,在校大学生发生该事件比例也在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五)学校管理不当引发的突发事件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表面提倡“以人为本”,可是对学生不接触、不了解、不关心,把学生当作一名被管理者来对待,重视教学,忽视了学生管理,辅导员配备不够等学校管理不当的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
(六)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事件
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突发事件。
二、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一)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突发事件发生后,多数院校会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但普遍是以学生管理队伍为主,这就造成主管突发事件的领导不能协调全校各职能部门配合,车辆、财务、后勤、安全保卫等环节没有一个总的协调部门与协调领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的心理危机介入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经纳入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有的院校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介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心理疏导对协调师生积极解决突发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方法。
三、高职院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对策
(一)应建立健全组织结构,建立畅通沟通机制
突发事件的应急机构各院校都应该存在,但是要避免出事后现组织、现协调,应该制度化相应的应急办法,多组织相应的应急演练,深入师生了解诉求,设立校长信箱、校长接待制度、消除因为消息不畅通造成的误解,发生突发事件后学校也应该加强与新闻媒体、与上级主管单位的沟通,确保信息畅通无误。
(二)加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要增强防范和应对意识,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应付能力,要思考好现在发生了什么?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情况将来能发生什么后果?只要大家思想上有重视,平时多注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加大辅导员的配备与培养
2004年国家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辽宁省的做法是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师范院校学习(二年),本科毕业后回到原工作单位担任辅导员,这样的做法延续了4年,从反馈效果看,这部分学生成为了该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力量。
(四)加大对校园周边安全隐患的整治
篇5
文 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31号
日期:2013-02-28
执行日期:2013-02-28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已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28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王勇
二O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中央企业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
第四条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是指中央企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第五条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应依法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履行以下监管职责:
(一)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国家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
(二)指导、督促中央企业建立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三)指导、督促中央企业落实各项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措施,及时有效应对企业各类突发事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四)参与国家有关部门或适当组织对中央企业应急管理的检查、督查。
(五)指导、督促中央企业参与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
(六)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央企业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失职渎职责任进行追究。
第二章 工作责任和组织体系
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认真履行应急管理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国家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制,应急管理责任制应覆盖本企业全体职工和岗位、全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
第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全面履行以下应急管理职责: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二)编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并持续改进。
(三)督促所属企业主动与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对接,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四)加强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应急平台建设。
(五)做好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置和善后工作,做好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信息披露、新闻危机处置。
(六)积极参与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九条 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负总责。中央企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分管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统筹协调和管理企业相应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条 中央企业应当对其独资、控股及参股企业的应急管理认真履行以下监督管理责任:
(一)监督管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应急管理制度建立情况;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培训、演练情况;应急管理投入、专(兼)职救援队伍和应急平台建设情况;及时报告、处置突发事件等情况。
(二)将独资及控股子企业纳入中央企业应急管理体系,严格应急管理的检查、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
(三)对参股等其他类子企业,中央企业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经营合同、公司章程、协议书等明确各股权方的应急管理责任。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明确本企业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部门和各类突发事件分管部门的职责。
(一)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成立应急领导机构,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和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管部门,配置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其任职资格和配备数量,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国家和行业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和性质、管理范围、管理跨度等,配备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
(二)应急管理工作领导机构。
中央企业要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本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研究决策应急管理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应对办法。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并明确一位企业负责人具体分管领导机构的日常工作。领导机构应当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
(三)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负责组织企业应急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企业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分管部门开展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在跨界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负责综合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对外联络沟通等工作。
(四)应急管理分管部门。
应急管理分管部门负责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培训和演练,负责专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分管专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第三章 工作要求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企地衔接”的要求,建立“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应急管理常态工作。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先进理念,采用科学的应急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一)中央企业应当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实施、同步推进。
(二)中央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当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应急培训演练体系、应急队伍建设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等。
(三)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及时发现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确保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编制企业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中央企业应当加强预案管理,建立应急预案的评估、修订和备案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风险监测,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各级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应急培训,提高应急指挥和救援人员的应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全员的应急意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要组织编制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分层次开展全员应急培训。
第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突出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认真做好演练的评估工作,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持续改进,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物价供求影响政策
一、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
根据中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一)突发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频发的自然灾害也给受灾地区带来严重的经济冲击,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房屋倒塌和损坏、交通运输业和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损坏、工业厂房和设备损坏、农业和旅游业基础设施损坏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非常大。
(二)突发事件对人民生产生活秩序造成的影响
突发事件是很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各类紧急事件。它难以预防,涉及面广,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造成重大威胁,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特点,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影响的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使民众措手不及,陷入紧张和恐惧中。如由于日本地震造成核泄露,2011年3月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食盐突发价格异动事件。
二、突发事件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突发事件一般通过在较短时间内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相关产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对人民生活秩序产生影响,使他们对经济的预期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短期总需求的变化使物价发生变动。
(一)从供求角度看
公共突发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由于平时不可能储备全部需要的物资,物资需求在很短的时间由平时正常需求跳跃为不正常需要,物资需求急剧膨胀,出现了物资的相对短缺,随着物资应急活动的开展和突发事件的成功应对,物资的需求又回落到平时的正常需求状态。
突发事件是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两者的混合体。但从目前的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造成的冲击的性质来看,在这其中总需求冲击占据着主导地位。在造成一定总供给冲击的同时,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总需求产生更为重大的冲击。
(二)政府宏观调控
突发事件的发生给市场秩序和社会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如扰乱生产供应,破坏企业经营者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造成各种市场价格机制失灵。为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应实行价格规制,通过规制手段对失灵的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修复。
近年来,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引起物价变动的应急管理方式也从被动的“突发一反应”式应急处置逐渐演变为从前期价格监测预警到启动价格异动应急预案的应急全过程管理。我国应急价格管理是围绕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展开。2003年10月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了《非常时期落实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在突发公共事件、严重自然灾害、战争、通货膨胀等非常时期,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可能显著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省以上价格主管部门的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价格干预的建议,同时明确指出了价格干预的具体内容、范围、形式、相关责任、处罚等条款。各级政府为在非常时期及时有效地平抑市场价格波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也适时地出台了一系列地方规章。
三、提出应对突发事件影响物价因素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突发事件的种类和性质多种多样,因此应付这些突发事件的措施也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但从基本层面上看,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因此应付突发事件对国民经济冲击的措施也是有规可循的。
(一)适时建立国民经济应急系统机制,应对国外突发事件的影响
建立国民经济动员系统,这个系统原来主要是针对战争而设立的,但是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也可以用于对付自然及社会突发,如重大洪涝灾害、地震、大规模瘟疫等。
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加强国家财政抵抗外部打击的能力,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和推动型通货膨胀,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注重建立两条应急系统的同时还应该审视现行能源发展战略的优缺点,调整能源发展战略,增加能源定价的话语权,合理开采本国能源,积极鼓励居民节能减排。
(二)加强部门协作,提高资金投入,增大检测力度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多个部门应积极合作发挥有效作用,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经常性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交流,切实加强各部门工作的衔接,充分发挥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为保证粮、油、肉、菜等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防止出现群众性抢购、价格剧烈波动等市场供应紧张局面,在目前有效投入基础上,财政投入应向此方向倾斜,以加大对相关商品生产企业和供应网点的扶持补助力度,提高主要生活物资储备能力,确保储备充足、供应充分。
(三) 鼓励突发事件受益产业的发展
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益产业爆发,当受益产业规模过于狭小时,是难以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的,所以要重视在一般环境中容易忽视的突发事件受益产业。这些产业的经济价值只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要积极发展这一类产业,可以抵消突发事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增大国民经济体系的弹性。因此,应当鼓励这些产业对消除突发事件做出贡献,并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受益部门同时应该联合其他部门一道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强化货源供应,完善鲜活产品绿色通道和城市配送体系,畅通运输分流渠道,推进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提高批发市场资源掌控和配置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进宁.应急状态下政府价格规制研究[D].2011.
[2]杨明明,韩正清.汶川地震对灾区社会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
篇7
一、指导思想
切实履行政府应急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正面引导,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常识,提高全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突发事件应对法》深入落实,为构建和谐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政府应急办,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各村(居)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三、活动安排
(一)组织形式。由镇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各村(居)、镇直各部门配合,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
(二)宣传内容。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主线,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大类别,分别开展领导论谈、预案解读、案例剖析、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科普宣传、设立宣传板等活动,并在镇政府网站设置专栏进行宣传。
1、领导论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要接受镇新闻媒体采访,结合部门和单位职能,介绍本部门、本单位抓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及进一步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文件汇编》下步工作安排。
2、预案解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镇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文件汇编》,对本系统、本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解读,并印成宣传单进行发放宣传。
3、案例剖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案例,深入剖析引发原因、处置办法等,并在宣传活动周期间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加强群众自救意识和本领。
4、经验交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形成工作经验材料,进行交流,促进工作。
5、专家讲座。邀请有关专家,举办《突发事件应对法》讲座,组织各村(居)、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集中学习。
6、科普宣传。镇新闻媒体要设立专题、专栏,播发、刊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常识。
7、设立宣传板。8月27日,在富迪超市门前设立集中展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分别制作宣传板,规格为长3米、高1.5米,要附带图片和文字说明,每个单位要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负责发放宣传单和接受群众咨询等。8月28日—31日,展板由各单位在本单位门前等合适位置摆放。镇政府要在重点道路和显著位置悬挂标语横幅,各村(居)也要设立展板、悬挂标语横幅。
8、网站宣传。要在镇政府网站上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文件汇编》以及宣传周活动开展情况。
篇8
山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 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针对风险分析结果,以快速响应为中心,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重点,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广泛征求意见和研究论证,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 应急预案的分类和内容
第六条 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为两类:
(一)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
(二)单位和基层应急预案。
第七条 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
总体应急预案是政府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政府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者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专项工作方案,由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相关单位牵头组织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印发实施。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制定。
鼓励相邻、相近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应对区域性、流域性突发事件的联合应急预案。
第八条 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本级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
第九条 不同层级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内容应当各有侧重。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信息报告要求、分级响应及响应行动、队伍物资和应急保障及调动程序、市县级政府职责等,重点规范省级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指导性;市县级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机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队伍物资和应急保障及调动程序,重点规范市县级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应急处置的主体职能;乡镇、街道编制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传播、组织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信息收集报告、人员临时安置等内容,重点规范乡镇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先期处置特点。
针对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重要目标物保护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和紧急恢复等内容。
针对重大活动保障制定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活动安全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等内容。
针对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队伍、物资、装备、资金等资源保障的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侧重明确组织指挥机制、资源布局、资源调用程序等内容。
第十条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内容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风险隐患监测、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可调用或者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点。
第十一条 专项应急预案所涉及的单位,应当根据专项预案并结合本单位职责编制本单位相应配套的应急联动方案,报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备案。
第十二条 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操作手册包括指挥机构组成与主要职责、不同情况下响应处置的程序与相应措施、应急队伍和装备物资情况、相关单位联络人员及联系方式等。
第十三条 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和基层组织应当根据应急预案,并针对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灵活制定现场处置方案,侧重明确现场组织指挥机制、应急队伍分工、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应急装备保障和自我保障等内容。第十四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的分级层次、分级标准、相应措施和响应结束条件等内容;分级响应的有关内容应当满足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需要,保持与上位应急预案的衔接。
第三章 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本行政区域易发多发突发事件、主要风险等,制定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完善。
需要编制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外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时,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申报立项,经批准后编制。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可以向有关单位下达应急预案编制规划外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编制任务。
单位和基层组织可根据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制订本单位、本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计划。
驻地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根据相关标准规范、上级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制定本企业应急预案体系目录,报属地人民政府主管或者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编制应急预案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二)与上位应急预案、本级其他相关应急预案和相邻行政区域相关应急预案衔接;
(三)基于对风险隐患的调查分析结果,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特点和所具备的应急能力,针对性强;
(四)突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应对措施科学、具体,操作性强;
(五)内容完整,简洁规范,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第十七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吸收预案涉及主要部门和单位相关人员、有关专家、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担任。
第十八条 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组织风险评估时,应当针对突发事件特点,识别事件的危害因素,分析事件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的措施。
组织应急资源调查时,应当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必要时对本地居民应急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
第十九条 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涉及其他单位职责的,应当书面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相关单位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反馈意见建议,无修改意见时也应当书面反馈。必要时,可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要求或者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审批、备案和公布
第二十条 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应当从以下方面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核:
(一)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
(二)是否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衔接;
(三)各方面意见是否协调解决;
(四)主体内容是否完备;
(五)责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确;
(六)应急响应设置是否合理,应对措施是否具体可行;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 总体应急预案经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以本级人民政府名义印发。
第二十二条 专项应急预案经编制单位行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初审,送审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应急预案文本;
(二)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三)编制应急预案依据的相关文件资料;
(四)风险评估报告;
(五)征求意见复函以及意见建议采纳情况说明。
初审过程中,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应当指导应急预案编制单位组织召开评审论证会;根据需要,在召开评审论证会前可组织召开相关单位协调会。初审通过后,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向编制单位出具初审意见书。
第二十三条 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在应急预案通过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初审后15个工作日内,按照公文处理相关规定将应急预案送审稿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审批。送审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应急预案文本;
(二)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三)风险评估报告;
(四)征求意见复函以及意见建议采纳情况说明;
(五)评审意见书;
(六)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初审意见书。
因保密等原因需要应急预案简本的,应当将应急预案简本一起报送审批。
第二十四条 专项应急预案由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批准,以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名义印发。
第二十五条 部门应急预案由应急预案编制单位组织召开评审会,并经本单位有关会议审议通过,以部门名义印发。必要时,可以由本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转发。
第二十六条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须经本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主要负责人签发,审批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七条 应急预案印发单位在应急预案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下列规定备案:
(一)总体应急预案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二)专项应急预案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备案;
(三)部门应急预案报送本级人民政府备案,同时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或者监管部门备案。
(四)乡镇、街道办事处制定的应急预案报送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五)企业、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报送本级人民政府主管或者监管部门备案,基层组织应急预案报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备案;
(六)涉及需要与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应急处置的中央单位和省属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七)大型群众性活动应急预案在活动举行20日前报送当地本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报送以下材料:
(一)应急预案文本一式10份;
(二)应急预案电子文本;
(三)风险评估报告;
(四)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五)应急预案审批和评审相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 对于不涉及保密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条 涉及保密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办理。
第五章 应急预案的演练
第三十一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演练制度,制订演练计划,根据预案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组织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
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每3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第三十二条 地震、洪涝、滑坡、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域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要基础设施、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经营管理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等,应当有针对性地经常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第三十三条 应急演练组织单位应当组织演练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应急演练课目背景设置情况,演练组织指挥情况,参演人员应急处置和应急联动情况,演练所用设备装备和应急保障情况,应急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对完善应急预案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六章 应急预案的评估和修订
第三十四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
第三十五条 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由应急预案编制单位组织实施。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突发事件或者应急响应分级标准等重要内容的,修订工作应参照本办法规定的预案编制、审批、备案、公布程序进行。
第三十六条 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一般3年修订一次。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及时组织修订: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上位应急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的;
(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较大调整的;
(三)面临的风险发生较大变化的;
(四)在突发事件应对或者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较大调整的;
(五)应急预案审批单位要求修订的;
(六)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印发满3年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由应急预案编制单位组织评估后认为情况变化较小、可以延续使用的,向应急预案审批单位提出申请,经批准同意可暂缓修订。延期使用时间不超过2年。
应急预案中指挥机构人员组成或者人员通讯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相关成员单位要及时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情况报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要将更新后的通讯录印发各成员单位。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可以向应急预案编制单位提出修订建议,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要对所提建议进行研究,作出是否修订应急预案的决定,及时反馈结果。
第七章 应急预案的培训和宣传教育
第三十八条 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印发后1个月内,应急预案中明确的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召开成员单位全体会议,学习熟悉预案,明确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研究协调联动事项。
第三十九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通过编发培训材料、举办培训班、开展工作研讨等方式,对与应急预案实施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等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将应急预案培训作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应急管理干部日常培训内容。
第四十条 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涉密的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制作通俗易懂、好记管用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免费发放。
第八章 组织保障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指导、监督和协调本地区、本行业、本系统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应急预案管理纳入应急管理考核内容。
各级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对本行政区域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责令其限期纠正,问题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建议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追究当事人和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第四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需要编写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指导和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将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各市、县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驻晋中央企业和省属企业等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编制单位,是指承担应急预案编制任务的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和基层组织。
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审批单位,是指审查批准应急预案实施的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单位。
本办法所称单位和基层组织,是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20xx年11月20日印发的《山西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晋政办发〔20xx〕179号)同时废止。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六大原则1、以人为本,减轻危害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社会动员,协调联动
4、属地先期处置
篇9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考核主要依据和目的
(一)考核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国家、省和市有关应急管理工作文件,《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二)考核目的:强化各级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中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强化应急联动机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考核范围和对象
各镇乡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名单附后)。
四、考核主要内容
(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修编工作,专项预案操作简本的编制工作,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的落实情况。
(二)值班与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值班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值守工作规章制度、值班台账,领导批示流转和落实等情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动态信息和预警信息报送情况,各镇乡、各园区、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动态、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工作建议等报送情况,以及市应急办要求报送的信息等。
(三)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立情况;应急资金、物质、避难场所情况。
(四)应急宣教培训工作。面向社会公民和中小学生、企业职工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情况。
(五)应急处置救援工作。发生突发事件后,根据上级应急部门指令和应急预案规定应对情况。
(六)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在基层单位创建应急管理示范点的情况。
五、考核办法
(一)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实行年度百分制(考核评分细则详见附件2、附件3)。
(二)各镇乡、各园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对照目标管理考核评分办法做好自我考核工作,自我考核情况于年12月25日前报送市应急管理办公室。
(三)考核采取平时抽查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由市应急办负责汇总,报市政府审定后公布。
篇10
关键词:突发事件;大学生;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以贵阳中医学院在校学生400人为调查对象。按照各学院学生比例,选取基础医学院学生251人,药学院学生82人,骨伤学院学生67人,平均年龄(19.6±1.1)其中大一125人,大二136人,大三139人,各类人数比例都均衡。此外调查过程中未区分性别,采用男女随机调查的方法,在调查对象中,基础医学院学生较多占63.8%,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而剩下的学院的学生比基础医学院的学生所了解医学知识相对较少。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文献研究为辅,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93份,有效回收率为98%。问卷均是统一发放当场填写回收,回收问卷的时候均对试卷进行检查核对。
1.2.2 问卷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共由20道题目组成,题目设置类型主要集中在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突发火灾,学校暴力事件,突发疫情和疾病等学校常见突况上,以了解我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还特别设置两道题目来调查我校学生对于学校是开设安全教育相关选修课程的需求情况。
1.3数据分析
将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数据统计,然后将调查数据输入统计表进行分析,在保证数据分析准确、客观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性的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科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
2.1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认知不足但是期待开设相关选修课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小部分学生对学校是否应该开设关于学校安全教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选修课程漠不关心,但是有72.77%的学生认为应当开设相关课程。这一调查结果与黄小欧等[1]的调查结果一致。相比之下,骨伤学院学生对于开始相关课程的要求要比其他两个学院强烈。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想学习应对突况的相关知识,但是仅有20%的学生会主动学习关于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知识。
2.2面对突发灾害学生处理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面对突发的疫情或疾病,过多的同学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比如甲型H1N1流感的来袭只有34%的学生会很谨慎的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对于身边同学突发急病的情况有6%的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处理,仅有24%的学生知道打电话给校医院;甚至有29%的学生不知道也不能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校保卫科和校医院的电话号码。见表2。
然后,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仅有36%的学生知道自救和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面对校园和社会的暴力事件,比如遭遇黑社会势力威胁时,有11%学生会选择自己解决,77%的学生会选择向警方求助。面对宿舍楼突发火灾情况,大多数学生知道学校灭火器等的放置位置,但是仍然有13%学生不知道正确的逃生方法。这一调查比例与刘B,张金学对湖南长沙高校学生应对火灾能力现状调查结果稍低[2]。
3 讨论
从上面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安全教育和应对突发事件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不够。在面对突发事情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准确的处置方法,这个与王利[3]的调查结果一致。
调查发现,面对突发的疫情或者疾病,有29%的学生不知道也不能能在第一时间内找到校保卫科和校医院的电话号码,这说明我校对于校保卫科和校医院的宣传普及教育做的还不到位,应该加强对于校保卫科和校医院部门职责和联系电话的普及,方便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联系学校保卫科和医院。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仅有36%的学生知道自救和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而很多自然灾害瞬息万变,没有规则,难以精准预测和把握[4]。所以我们应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平时多开展有关突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党员骨干,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的核心作用[5]。在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的时候,增强学生骨干力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临危机动处置能力.让学生经常参加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同时培养起一部分骨干力量,这样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在自然灾害下的逃生能力。
面对突发的火灾,仍然有13%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的逃生方法。发生火灾后掌握正确的火灾逃生办法非常重要,遇到火灾时首先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要放弃希望,要做到早逃生,逃生过程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呼吸系统,用湿毛巾、衣服等包住头脸尤其是口鼻部,低姿前进,以免受呛窒息[6]。除此以外学校应该定期开展消防演习,注重学生消防技能的养成,增加学生消防知识的储备,更好的提高其应对火灾的能力[7]。
除了突发自然灾害,和突发的火灾,学校发生的暴力事件也经常发生,可能遇到有心理问题的人持刀或危险器物伤人的事件,也可能会遭遇黑社会势力的威胁等。调查显示在面对学校暴力事件时,大多数学生知道第一时间通知学校防保科或者向警方求助,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去解决问题。
4.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为了实现对学校突发事件的更加高效的处理,应该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的处理机制[8]。首先是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应该加强学校的安保措施,有必要在学校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定期演练;其次是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反应机制,努力做到更早的发现突发事件,发现后更快的到达现场,到达现场后更好更快的做好相关的处置。最后是完善突发事件的扫尾工作,处了逐级上报事件之外,还要在每次突发事件后做好各个相关部门的反馈与总结。
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通过采取强化安全管理,开展应急演练,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加大安全相关知识的普及,重点培养部分学生骨干力量等相关措施,来逐步营造学校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发挥文化陶冶情操,文化改变行为的功能,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和师生的安全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能力,形成预防突发事件的坚实堡垒[9]
参考文献:
[1]黄小欧,李壮.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统计,2015,(1):57-58
[2]刘B,张金学.大学生应对火灾能力现状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高校学生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412-413
[3]王利.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与能力培养[J].才智,2013,(14):371
[4]易良春.我国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探析[J].华章,2012,(33):152
[5]孙爱玲,刘玉.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现状与提升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5,(2):117-118
[6]陆亚炜.论大学生在火灾中如何逃生与自救[J].科技视界,2014,(2):319-348
[7]刘B,张金学.大学生应对火灾能力现状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高校学生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4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