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用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企业行政管理概述
1.行政管理的概念。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总的来说,企业行政管理是依靠企业的行政组织,通过行政渠道对企业进行管理采取的某种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对企业未来发展内容的规划,即企业整体的管理内容进行规划和确定目标,然后再对目标进行定向发展。这个过程需要企业管理具有充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便对企业面临的发展内容进行评估规划,打下行政管理的基础。其次是组织工作。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必定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组织结构。因此,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应该以各自的技术特点被分配以合适的任务。再者是指挥内容。在企业行政管理中,上级领导要采取对应手段,把下属的职责安排和任务分工烂熟于心,正确处理和把握人员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部门人员拥有良好的工作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最后是控制全局,即对各项管理内容进行控制和调整,规范管理工作,完善员工的奖励机制。
2.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1)决策作用。决策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整个工作计划的核心内容。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则可配合企业的管理者通过科学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系列决策。行政管理部门能组织安排企业的相关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包含各项数据,分析,材料等。在提出决策后,即可制定决策程序和执行决策,具体来说,就是某件事情由谁决策,通过什么方式决策,确保企业各部门人员对决策的了解和信任。对于那些短时间内无法做出抉择的重大事项,也由行政管理部门商榷决策。由此,行政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决策作用。(2)协调作用。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是联系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重要组织。企业行政管理可以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对其日常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生的分歧进行调节。它也可以针对企业业务往来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解控制,在确保企业基本权益没有损失的前提下,维持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因此行政管理的协调作用,为企业在社会上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服务作用。显而易见,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即是服务于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类似于后勤保障工作。因为企业各方面内容的运行,必须由行政管理部门来组织分配。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始终专注于企业利益的发展,不能只为管理而管理,而是坚定地将管理落实到位,行之有效。一个大型的企业,必定会遇到风云变幻或突如其来的实际问题,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便要随时准备应对问题的发生,为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好服务工作。只有将企业服务好了,企业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
二、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这里的互联网不单指桌面或者移动互联网,而是一种跨越各种实体设备(电脑,手机,车辆等等)的网络形态,使互联网产业融合到各类实体产业当中去。
2.互联网思维的特点。(1)用户至上。这个特点在任何一个运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里都能清楚地看到。他们以企业的日常行政管理为基础,用互联网思维贯彻着全过程。用互联网与用户保持着良好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时刻关注客户的内心需求,满足客户的真正需要,这样企业的日常发展便会有很大的活力和优势。(2)反应迅速。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消灭信息不对称而完全透明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得到迅速的反应和快速的传播。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发展企业和革新企业的日常生产生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企业的行政管理的有效贯彻落实。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行政企业专车管理制度
1.专车管理制度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我们知道,企业行政管理是依靠企业的行政组织,通过行政渠道对企业进行管理采取的某种手段和措施。而专车管理制度,就是企业进行行政管理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专车管理制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融合,使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了解程度得以加深。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发挥了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规范了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和内容安排。因此专车管理制度在促进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落实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设立企业专车管理制度的目的。企业专车管理制度,是以加强和规范公司的日常出行管理,减少用车费用和降低公司的总运营成本而建立的。它存在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供企业员工的出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质量。
3.车辆管理。企业的专车属于公司财产,可供企业所有员工使用,而使用记录由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管理。公司车辆的证件资料、车辆钥匙、使用委派、维护保养、燃油杂费以及司机管理也由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负责。行政部根据车辆使用情况,每月汇总车辆行驶里程数,统一购买油票核发。公司车辆由行政部负责派专职司机驾驶,为保证安全,公司其他员工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使用和驾驶,否则以违反企业纪律处理;在公司车辆运行过程中,如遇事故,当事人必须首先通知行政管理部经理,同时向交通管理部门和保险公司报案,当事人必须积极配合事故处理。车辆返回公司后,当事人必须以书面形式向行政管理部门汇报备案。
4.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一般来说,企业都有自身的专车管理制度,但是如何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结合互联网思维去更好地改革和完善企业行政专车管理体系呢?我们知道,公司的车辆有限,行政管理部要事先做好企业车辆的调配工作。可以大致将车辆的用途分为以下几点:接送高级领导,接送客户,员工集体出行用车。因此,企业可以在公司的网站上建立一个预约系统,系统内容包括车辆需要使用的时间,地点,使用的人员和使用的时间长短等。我们知道,当前滴滴优步等打车软件正盛极一时,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特定的地点预约出行过程。同样的,如果条件允许,例如那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行政企业,也可以尝试推出一款企业用车的APP软件,方便日常用车的预约和安排。手机上的简单操作不仅节约了电脑网页预约的时间,也提高了安排车辆的效率。具体来说,如果企业各部门需要使用专车,必须提前一天向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到企业内网上进行预约,填写电子版的《公务用车申请单》,再把申请单发送到行政部,由行政部门经理统筹安排后,进行确认。另外,如遇同一时间都需要使用专车的情况,那么专车的使用顺序如下安排,A.重要的社会知名人士访谈接送;B.重要客户的接送;C.市区外周边,当日往返城市的业务接送;D.公司高级员工机场接送;E.市区内远距离公务,如工商税务、通信公司、政府机构、公司机房接送;F.公司办公设备的接送;G.货物运输。如果是企业内部各部门用车发生冲突,行政部经理须遵守以下原则,并按照实际情况公平调解安排用车:A.以员工级别的高低顺序;B.以申请车辆时间的先后顺序;C.以先客人后员工的顺序;D.以路途的远近顺序;E.以携带物品多少顺序用车;F.以人数多少顺序;G.以公务缓急顺序。在运输方面,要尽量避免运送大量物品,以保证车辆的干净整洁。如果确实无法避免,那么行使人需要在公司的网站上的注意事项栏上特别表明运输物品的名称,数量,得到行政部的批准后方可使用。而在使用后,也要说明运输后车辆的清理情况,以便于后续的正常使用。我们知道,互联网思维具有反应迅速,客户至上的特点。那么具体来说,在企业专车预约的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需要打破原有的计划,员工的需求会发生改变,那么随之用车计划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个时候,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比如企业员工提前一天已经预约好第二天的用车情况,但是由于对方客户临时有事,不能按时见面,所以就使得用车计划的延后或者取消。为了保证企业用车的效率性和质量,我们就可以重新登入企业内部的网络预约界面,进行及时取消的手段,来空出一个灵活的用车时间段。当员工提交取消用车申请的内容后,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可以及时准确的收到信息,并且通知企业各部门在某个时间段内企业的专车正处于空闲状态,可以供有紧急需要的人员使用。而那些得知消息而又确实需要用车的人员,就可以第一时间联系行政部进行车辆的调用。这样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思维反应迅捷的特点,让信息及时地传达到需求者中,形成良好的用车体系。
四、结语
在互联网思维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的特点,乘互联网之风加快更新变革企业专车管理制度的步伐,逐步完善专车管理体系。这不仅对企业日常的行政管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企业长远稳定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
篇2
关键词 车辆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车辆是每个单位都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工具以及平时的交通工具,是单位是否能够开展好工作的必要保证,一个单位车辆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在单位的日常管理中,为切实配合好单位其他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好领导,做好车辆的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该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站在全局角度上,统领工作,对车辆的使用合理分配,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车辆管理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企业中车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就如何解决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二、企业在日常的车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表现
(一)车辆的管理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车辆管理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管理车辆
一个企业的发展,单位内部的事务逐步增多,车辆的使用频率以及车辆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对于单位公车的使用,单位制定出了相当严格的使用程序和规范,比如制定了严格的车辆使用程序、制定了严格的派车程序。虽然单位制定除了相关的程序,但是在日常车辆的使用和管理中,单位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不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车辆的事件发生,这就使得一些单位的车辆管理很混乱,一些员工甚至在没有经过单位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就违规使用公车,将车辆开回家中,公车私用,对单位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造成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车辆管理人员碍于情面,因为大家都是熟人,所以就对员工用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私自同意员工用车,这种情形不但影响了公司的日常运转,还严重影响了公司对外的形象。
(二)公车的管理人员缺乏较好的服务意识
车辆的管理人员属于单位后勤管理部门负责管理,虽然是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但是大部分人员属于体制内的工勤人员,非干部,这就造成了在薪酬待遇上与单位的干部相差很大,再加上因为与干部的差别较大,因此他们在公车的使用中存在很多错误的做法,比如他们中就经常存在公车私用,对公车的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在工作中掉以轻心。他们中甚至有些人存在“权大优先”的思想,他们优先为领导安排用车,不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有事因为为领导安排甚至耽误了重要的工作。
(三)缺乏主动维护和保养车辆的主动性
部分车辆管理人员缺乏主动保养和S护车辆的主动意识,具体存在以下两种表现:第一,在车辆的维修和保养上,管理人员听从驾驶员的意见,自己不对公司的车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按照驾驶员的意见维修,有时候就造成了车辆维修的成本过高,造成严重的浪费;第二,车辆管理员普遍没有对车辆的主动维护和保养的意识,这就造成了一些车辆中存在安全隐患没有被及时的发现,有可能会酿成安全事故。
三、如何提升车辆的管理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车辆管理规章制度及严格的车辆日常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一个单位能否正常运转,对员工是否严格要求的重要标志,车辆的管理同样需要有一套完整规章制度,为有效节约单位的成本,提升车辆的使用效率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建立一整套的车辆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建立健全车辆管理的制度首先要与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相结合,以服务单位为主要目的,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对车辆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车辆安全、高效的运行。
(二)优化车辆的日常使用方案
单位的车辆管理人员需要围绕单位的日常工作为中心,以单位的任务需要为安排为要求,在安排车辆时进行统筹的安排,尽量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出勤率,每天保证有80%的车辆在岗;在统筹规划的同时也要遵守单位的车辆管理制度;为实现对单位车辆的制度化管理,首先需要完善单位的车辆管理制度及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使用制度。在车辆的使用中一定要注意杜绝车辆的公车私用情况。在平时由公车管理中心统一设立一个专门的停放车辆的停车场,特别是节假日和夜间车辆一定要放在停车场,小长假时一定要将车辆封存。在假期及夜间时确需使用车辆的一定要经过单位领导批准才能使用车辆。
(三)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对于单位内车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差的情况,后勤管理部门一定要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载体,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彻底的贯穿的车辆的日常管理中去,更好地为单位员工及单位服务。对于单位的监测部门用车,因为监测部门用车有其特殊性,可能随时随地用车,因此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忠于职守的意识,通过让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车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合理的优化和分配车辆,这样可以实现用最小的代价使车辆的使用最大化,但是所有的工作目标还是依赖于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开展对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提升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还要及时地对车辆管理人员开展廉政教育,确保管理人员自己对工作有一颗敬畏之心,让大家都终于自己的工作,确保工作不出任何差错,确保安全。
(四)主动对车辆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车辆安全运行
对于车辆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车管人员需要主动提前知晓,车管人员需要熟悉车辆的基本情况,按照规定严格的对车辆的状况进行排查,尽早介入有助于发现车辆存在的潜在问题,这就可以让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二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和审查车辆的查验程序,在单位的指定维修点维修车辆,若出现指定维修点无法维修的情形,驾驶员应该及时的上报情况,在单位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将车辆送到其他维修厂家维修。
(五)对能耗等加强管理,减少车辆的损耗
企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企业单位自负盈亏,因此应平时就注意节能减排,树立节约意识,从源头上减少车辆的损耗,彻底降低成本,在对车辆进行修理时,坚持按照《维修清单》上条目审核维修的车辆的维修费用,不得随意增加项目。并且要为每一辆车建立档案,准确的了解车辆的基本情况,在派车时可以根据车辆的基本情况选派优秀的车辆完成任务。
四、结语
车辆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而且严谨有序,它是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定,强化人员的培训,可以提升车辆的利用效率,只有正确面对车辆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车辆管理工作的水平,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贡献,切实服务好大家的工作。
篇3
关键词:高校;公务用车;模式
作者简介:陈建华(1982-),男,江苏兴化人,河海大学校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98)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海大学高教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B090202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48-02
2011年,新华社发表文章称“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公车改革的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从1994年《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文件出台后,有关公车改革的呼声一直未停,[1]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高校公车改革也一直进行。各高校结合校情进行的改革其结果各异,曾经的改革对于节约经费、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些年随着物价、人工费用的上涨,运行成本增加,目前高校的公车运行模式已不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2]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高地,各项改革理应走在社会的前列,公车改革应冲破阻力,借鉴多方经验,寻求更科学、合理的改革管理模式,为教育教学做好服务。
一、高校公务用车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校公务用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要用于各高校多校区办学后学校教职工班车,第二类主要为高校各行政部门日常公务用车及重大活动用车。
从广州、南京等地的高校调研结果来看,高校公务用车基本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办法,开支实报实销,不搞核算,至多只有年初的预算。这种制度暴露出了种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车辆费用增长过快,经费紧张
公车购置由国家无偿拨款,教职工免费乘坐公车,随着2000年以后各校扩大办学规模,多校区办学浪潮席卷之后,“事业费”中的“养车”费用增长较快,严重挤占了紧张的教育经费。[2]因此,控制公车费用过快增长,已成为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2.车辆利用率低,服务质量不理想
由于高校公务用车需求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衡,上下班繁忙时刻,车辆不够用;正常工作时间,车辆不能充分使用,故车辆利用率无法跟专业汽车公司相提并论。并且,驾驶员与教职工之间无经济利益关系,公务用车总体服务水平不尽人意,教职工普遍不满意公务用车的服务质量。
二、高校公务用车改革模式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高校针对公务用车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东风,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后勤社会化改革本身并无统一模式,各高校均按照单位实际情况改革公车管理模式,造成现阶段高校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五花八门。笔者针对南京、广州等地的部分高校做了调研,归纳为以下三种主流模式。[3]
1.规范化改革亦可称为传统式改良
即完善传统公车管理制度,控制车辆的购置、使用和维修,堵塞公车管理中的漏洞。这种改革方式比较保守,难以解决公车管理中调度困难、使用效率低、维修费用高、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目前较少使用。
2.市场化改革亦可称为专业性管理
学校成立管理车队的专门机构,一般下挂后勤处或委托后勤集团代管,将现有全部公车及人员转为经营性实体,参照企业经营,实行有偿服务,学校投入一定启动资金作为车队运行基金,该投资日后逐步以服务的形式收回。车队面向校内外提供服务,学校为各部门和单位建立公务用车的专项经费本,可以直接转账至车队运行基金。车队正常运行的所有费用,包括车辆运行成本和人员工资福利均从基金中支出。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原有公车制度的弊端,但应注意控制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学校重大、特殊任务的保证率。
3.货币化改革,即取消公务用车,按工作人员级别、岗位性质发放交通补贴
这种方式被认为符合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法则,也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公车弊端的改革举措,因而有不少地方政府机构采取了此类方式,个别高校采取此管理模式,从初期运行数据的统计结果来看,实现了多方共赢,学校的后勤管理机构缩小、人员负担减轻。用车货币化补贴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需要高校依据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后决策。该模式改革应高度重视人员的妥善安置和思想工作,同时,一段时间后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无法从制度上优先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用车。
高校公车改革的目的决不是单纯为了杜绝公车弊端、取消公务用车,而应是如何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益和服务水平,目标应定位于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三、完善高校公务用车改革对策
篇4
一二、机动车驾驶人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91号令,严格机动车驾驶人管理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我市机动车驾驶员考试的场地和设施建设,建设完善了科目一无纸化考试系统,抓好考试题库更新工作。考试室和候考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并安装监控设备实时播放供群众监督,作弊和人为因素干扰基本排除。科目二考试启用自动桩考仪,对科目二考试场地实行了封闭式管理,三、机动车登记和驾驶证管理系统:一是使用最新版本的机动车登记和驾驶证管理系统软件,民警能够正确、熟练操作使用机动车登记和驾驶证管理系统。二是严格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加强业务培训,定期对系统数据和异常业务情况进行检测,对发现错误的责任人进行严格处理,确保系统数据录入的准确性,主要数据项差错率在5‰以下。三是制定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系统操作权限管理制度、密码定期变更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了计算机系统日常运行保障机制,配备了专门的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工作保障有力。
四、服务群众:一是实行业务当日办结制和延时服务制、首问负责制和“一窗式”服务制、业务退办制等便民制度,开展微笑服务,窗口民警推行使用普通话,统一规范文明服务用语,提高车管服务窗口形象。二是车管大厅使用低柜台办公,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设置公告栏,公布办理业务的法律依据、凭证、证明、程序和公示业务收费项目及标准。公示民警和工作人员照片、警号,供群众监督。设置意见簿、举报箱,公布咨询、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投诉。三是实行领导接待制度和值日警官制度,解答群众业务咨询,处理群众投诉和举报,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维护办公场所秩序。四是规范中介人员行为,委托合法的中介机构
代办业务,代办人员持证上岗。
五、监督管理:对驾驶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工作、农机监理站办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牌证及驾驶证发放情况、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工作情况等依法进行监管。
六
、队伍建设与警务保障:一是建立和落实领导联系民警制度、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制度、廉政教育制度、业务岗位民警定期轮换制度、所务会制度、值班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考勤奖惩制度、监督检查制度、非警务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制度、文明用语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民警教育训练体系。二是建立档案室管理规定、牌证室管理规定、食堂管理规定、档案管理规定和消防、防盗制度、保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警务用车制度、民警年底体检、休假制度等,落实后勤保障、行政办公、从优待警等各项工作。
下一步工作要点:
一、等级评定工作:车管所等级评定工作是贯穿全年车管工作的一条主线,也是全部车管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下一阶段,我们将围绕机动车管理、机动车驾驶人管理、服务群众、监督管理和队伍建设与警务保障这几个方面对全年工作进行梳理,对基本数据、基础台帐等逐一检查,查漏补缺,力争将每一项工作做细、做透。
篇5
【关键词】“三公经费”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一、引言
“三公经费”指财政拨款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作为政府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履行部门职能的经济基础,是单位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大力整治,提出“三严三实”等全面从严治党的措施下,各地纷纷出台规范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公务接待、会议等管理办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严控各项经费支出,备受公众诟病的公款吃喝、违规出国、超标配车等行为受到明显遏制,“三公经费”明显下降。
关注“三公经费”,并非要全盘否定“三公经费”。“三公经费”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越少越好,需要在支出与行政效率中求得平衡。近年来“三公经费”之所以屡屡为民众所质疑、诟病,其根本症结就在于透明缺失的暗箱操作和公开信息的语焉不详,“三公经费”的年年高企并没与行政效率的提升成正比。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外部监管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阻碍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主要表现在:
1.出国(境)费用方面。目前除厅级以上单位安排出国(境)经费较多外,基层单位的出国经费预算几乎为零,取而代之的各类国内出差、会议、培训支出名目繁多。一些单位和个人顶风作案,诸如享受“隐利”的“借壳游”;“公款旅游顺带开会”“旅游中间插播会议”等本末倒置的“傍会游”;还有会在前、游在后的“顺道游”等。这些都是借考察、交流、开会、培训、调研等幌子的“开会游”,而所有费用都被列支到培训费或会议费中予以报销。2014年9月,中央规定各级党政机关的会议一律不得到黄山等21个风景名胜区召开,各类旅游景点门票费、导游费严禁在会议费、培训费、接待费中列支,公款“开会游”有所遏制,但仍存在暗箱操作。
2.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方面。一是变相配车,转嫁支出。在中央三令五申,“三公经费”只减不增的高压态势下,有些权利部门为避风头,将违规问题“下沉”至下属单位。表现为长期“借用”或直接占用下属单位车辆,或以租赁方式变相配备公务用车,或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摊派转移公车费用。二是公车私用屡禁不止。随着公车改革逐步落实,多地出台新规,对公务用车喷涂明显的公车标识,有的还装上GPS定位系统,这些手段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一些党员干部律己不严、心存侥幸,通过揭掉车标、关掉定位系统等手法来逃避跟踪,相关案例不断被纪检部门曝光。三是公车管理基础工作薄弱。有些单位对公车管理随意随性,无定点采购和定点管理制度约束,单凭管理者个人喜好或利益关系决定单位的车辆维修、加油、保险等日常维护费用,俨然成为滋生腐败的导火索。四是一些地方出现违规配备公车、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以及“私车公养”现象。
3.公务接待存在的问题。高压禁令下的各类接待也花样翻新。一是公务接待让企业买单,由于企业有求于权力机关,他们所出的接待费实际上是对权力的购买;二是接待地点更加隐蔽,在外表简朴内里豪华的内部餐厅或改造后的职工食堂消费,用矿泉水瓶装茅台等名酒;三是超规格超标准接待费用报销手法更为多样,以“零吃整报”或变更消费项目的方法继续大吃大喝;四是为了应对请客送礼的禁令,商家用以营销的“试吃”“试用”办法也被公款消费者所“借鉴”。最近被披露的中粮集团所属中粮肉食公司就以“试吃”为名,送出礼品113份,合计53788元。
(二)“三公经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财务管理不规范,内控体系不健全。内控制度的不健全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三公经费”带来很多障碍。有些单位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虽有内控制度,但形同虚设,日常的工作和管理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严重降低了“三公经费”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目前相当多的机关单位实行兼岗或轮制,在岗的财务人员并非财务专业出生,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财务培训,欠缺专业的财务素质,平时只能应付简单的收支核算。遇到具体问题,只能凭经验主观臆断,由此加剧了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
2.投机取巧,轻视预算编制。近年来,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没有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总体动向合理调整和科学预测,更谈不上按单位实际车辆和人员编制进一步细化拆分,编制数据粗糙、笼统,和实际相脱离。在实际经费支出时,为了不突破“经费有限,不得超支”的刚性约束,投机取巧,将项目支出科目作为一般预算“补漏”和“找零”的“万能筐”。
3.内部监督形同虚设,监管乏力。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管财领导缺乏财务管理意识,不了解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同时他们也是“三公经费”的决策者和消费者,监管不分离,造成内部监督的缺失。上级检查大多流于过场,缺乏持续有效地监管。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出国(境)经费方面。完善经费预算审核和任务审批联动机制,把好源头关,杜绝无预算出访,严格审核各项费用,确保不扩大开支范围,不突破开支标准,坚决杜绝公款出国(境)旅游。随着《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完善了会议、差旅和出国经费的政策依据和管理制度。近两年“培训费”、“会议费”也已作为常规指标纳入“三公经费”统计。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化,应尽快建立完善常态化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2.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方面。作为“三公”经费的重中之重,公车改革从治理“车轮上的铺张”,到深化“车轮上的改革”,一直以抓铁留痕的决心大力推进。公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严格执行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规定。一是要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和监督,不得违规购置新车,超预算使用公车。二是对确有公务需要保留下来的公务车,应建立公务用车监管机制,完善相应用车审批程序,防止滥用公权力向企业或下属单位“借车”,杜绝既领车补又变相使用其他单位车辆等违规现象发生。三是对于清理的公车应按规定封存、拍卖。四是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定点定量维修和加油,单车核算维修保养费用和油耗成本。五是建立完善社会举报机制,让全社会都来监督公务用车,使违规用车行为无处藏身。
3.公务接待费方面。公务接待要讲规矩、守标准。2013年12月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进行了明确规范。规定要求公务接待费用凭借派出单位公函、接待审批单、接待费用发票、接待清单进行结算,并对公务活动项目、时间、接待场所和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及接待陪同人员情况等都做了详细列明。作为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报销的单据应坚持原则,严格把关。除要求公务接待要采用公务卡方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外,尤其要练就“火眼金睛”,善于从接待清单中发现新问题,不要让别有用心的单位及个人钻空子,把一些原本不合的项目和费用改造“漂白”后蒙混过关。
加强“三公经费”管理,还要增强内控认识,完善内控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三公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三公经费”具体用途,完善审批流程;其次必需使用并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它有效控制了资金的来源及去向,减少了资金在事业单位内部违规运作的可能性,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简化了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最后切实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工作人员队伍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三公经费”核算管理
一是要明确“三公经费”的内涵,细化分类标准,避免类别模糊,层次不明的问题。让预、决算编制人员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可寻,知道哪些具体的支出应该列入“三公经费”,而不能被套用、混用到其他会计科目或项目中,以此防范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转移三公支出。二是要强化预算编制。各单位在年初预算编制时,把只减不增作为“三公经费”预算编制的硬指标,从源头上控制“三公经费”。
(三)完善监督机制
为了使制度链条体系更加体现完整性、严密性、统一性,必须构建“四位一体”的监督制约模式即本单位纪检部门、上级纪检监督机构、内部审计和国家专项审计监督。通过多层次,上下级之间的监督活动强化“三公经费”支出问题。各个机关单位应当构建完备的层级管理制度,进而就相关“三公经费”问题进行逐层问责。接受公众监督,保障“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建立完备的民主评议制度。
综上所述,现阶段治理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初见成效,但还需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内控执行及监督着手,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和优化内控监督制度,形成有效的良性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富玲.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内控管理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6):213-214.
篇6
一、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践及其困境
目前,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以上问题其实是通过两种途径最后聚焦于一点:公车私用和超标超编配置导致公车浪费严重。
公车改革从1994年开始,截至目前已经16年了,其中在全国掀起了两次车改。原来只在个别地方实行的公车改革,目前很多地方和单位都在积极推行,第三次车改浪潮正在全国掀起。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相继开展了公务用车改革的试点。纵观历次公车改革运动,改革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加强内部公车资源和使用资源的配置,通过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提高公车运行的效率和降低公车运行的成本;二是实行货币化,把原来的公车费用通过货币化的形式转移到使用人的工资中(工资化),与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减少浪费、降低支出;三是公车社会化(市场化),把公车资源和公车使用需求资源参与社会市场配置,公车经费不与使用人的工资结合,而是直接购买社会服务。从公车改革的现状看,目前采用前两种形式较多,但后一种形式从理论到实践正在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
不少地方采取加强公车资源的统一管理,通过严格车辆点边管理,统一公车定编标准,实行归口管理。通过实行经费定额管理,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对车辆配备、更新、加油、维修、保险等环节实行全程统一管理。通过实行加油定点定量管理,实行一车一卡,凭卡对号,确保在定点的基础上实行定量管理,按不同型号车辆和维修等级选择不同资质或类别的维修企业,实行在定点维修基础上的优质低价的最佳组合。通过统一调度、统一派车管理,合理调节用车需求,大大提高现有公车的效率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以上做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跳出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从本质上说公车还是单位所有、单位管理、单位使用、单位处置,公车资源仍是单位配置而不是市场配置,因此传统的公车存在的弊病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由市场配置,可大大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克服计划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因此,公车集中、统一管理只是公车管理体制改良,不是公车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公车改革须坚持的几个原则
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评价公务用车改革模式优劣、选择和构建最优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标准。笔者认为,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至少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是公务用车改革要有利于规范职务消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最初动因就是规范职务消费行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治理公车腐败。因此,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设计、选择以及实施都必须坚持这一初衷,力求实现这一目标。
二是公务用车改革必须保证正常公务活动用车需要。公务用车改革不能影响党政机关各项工作的开展,应该避免由于车辆不到位而降低工作效率现象的发生。
三是公务用车改革应遵循节约原则。改革要有利于控制车辆支出,同时在公务用车改革模式设计中充分考虑运作的经济性,在车辆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革除了要算“经济账”、“财政账”之外还要算“政治账”,要统筹考虑政治和社会效益,历史地长远地看待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四是公务用车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财政与社会承受力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制定制度时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公务用车改革模式的设计、改革方案的制定、出台,要建立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能凭热情、拍脑袋做决策,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例如,有些地区曾提出3年内不许购置公务用车的要求,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3年的禁期一过,出现了集中突击购车的现象。其实车辆的购置、更换应实事求是,如果车辆发生正常报废,更换新车也无可厚非。
三、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模式创新
公务用车改革最终要实现三个“减少”,即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改革成本、减少社会动荡,实现共赢和多赢,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结合各地情况创新改革思路,优化改革路径。目前,如何克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和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模式,是决定车改成败的关键。
篇7
关键词:共享经济;共享汽车;问题与策略
1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当前共享汽车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我国任何新生的事物想要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起的经济模式,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地方性管理制度,这也就使得共享汽车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指导,共享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自由化的特点,市场上准入门槛低、监督不严格等问题都使得共享经济的发展十分不规范,以共享汽车的发展为例,当前市场上许多使用者将共享汽车占为己有或者肆意破坏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另外由于监管制度的缺失也导致政府部门对于企业共享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些行为缺乏合理有效的控制和监管,行业内部也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定,这些制度政策方面的不足都影响了共享经济的规范性发展,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给城市的公共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完善共享经济尤其是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的管理制度,实现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营也是相关的管理者所需要思考的关键所在。
1.2企业投资风险高回收期较长
共享经济企业投资风险高、投资金额大,资金回收期较长也是目前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2017年OFO共享单车在市场上兴起之后,一大批投资者看中了共享经济的前景,对这类经济模式的企业展开大规模投资,而融资也成为了这些共享经济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许多从事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其每一笔融资金额基本都是千万以上的,尤其是对于共享汽车来说,造价高、维护成本高,与共享单车相比,其成本金额也更大,因此对于融资的需求也更高。除此之外,共享汽车在前期的推广过程中也需要用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来供应共享汽车的正常运作,同时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的抢占市场,相关的企业也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优惠让利、广告宣传以及定点投放维护等工作,从而确保自身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这一部分的成本支出数额也是十分庞大的。而这也就意味着共享汽车的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加,短期之内回收成本也成为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论是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是对于共享汽车的企业来说,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1.3容易出现市场垄断消费者利益受损
共享经济作为近几年来新兴起的经济模式,虽然在短短一年多的发展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步入这个行业之中,但是以共享汽车为例,地方性市场垄断的现象还是非常明显的。在地区,盼达共享汽车在当地的行业市场份额占到50%以上,这样一种巨大的市场份额虽然能够给盼达用车的相关企业带来许多利润收益,但是长此以往,也容易出现市场垄断现象,最终给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共享经济潜在的风险之一。
1.4使用者共享意识不足,人为损坏严重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使用者的共享意识不足,共享汽车在投放运营的过程中人为损坏严重也是常见的现象。当前我国市场上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特有的便利性决定的。而这一种便利是需要基于社会公众的共享意识、自觉爱护、维护公共用品的意识而产生的。如果社会公众缺乏对这一种共享物品的爱护意识,那么这种共享经济模式也很难在我国社会上长久、持续的发展下去。而通过观察盼达共享汽车的经营状况我们就不难发现,当前由于国民素质整体偏低,很多用户在使用共享汽车的过程中存有一定的私心,想把共享汽车或者共享单车据为己有,无视城市管理以及共享经济企业的相关规定,这也就导致了一系列不文明的现象频频发生,轮胎扎破、二维码刮花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这样一种现状不仅影响了其他人对共享物品的正常使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因此,想要更好地实现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市民素质,加强文明宣传也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1.5监控管理不严格维修不及时
在共享汽车的投放使用过程中,违规使用、乱停乱放等行为层出不穷,这也就进一步导致相关的经营企业难以准确、及时的找到需要维修、维护的车辆,给企业的共享汽车维护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影响了共享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企业及行业相关规定的不完善,由于共享汽车而引发的许多交通事故也很难实现恰当的处理,交通事故中的归责问题也成为了许多社会公众所关注的焦点所在。据相关媒体报道,2017年5月,一名男性借朋友的驾照驾驶盼达共享汽车出车祸,导致一死两伤,有些群众认为这起事故责任主要是由共享汽车企业监管不力造成的,共享汽车企业应付全责;也有群众认为是由于使用者的原因导致的,责任应由驾驶者承担。而对于本次事故中的责任归责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也备受争议,这其实也是监控管理不到位的一种体现。
2优化共享经济发展的建议
2.1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促进政企合作
当前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起的经济模式,我国政府尚未出台相应的政策,也没有对共享行业发展的明确规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面临着监管难的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的共享汽车企业想要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就需要相关的企业负责人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加强行业自律意识,不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督促用户文明共享、规范停放,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也要及时的结合本地共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共享汽车管理规定,为当地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统一化、规范化的标准,让当地从事共享经济模式的企业能够规范发展,避免行业乱象的发生。
2.2完善资金管理体系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共享经济资金的管理,切实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对于共享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目前我国市场上不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汽车等服务,都需要收取一定金额的押金作为保障,而由于用户基础数量的庞大,也会导致这笔押金数额巨大,如何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也是相关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以盼达共享汽车为例,想要注册成为该品牌共享汽车的用户,需要缴纳1000元的保障金作为保障,而当地注册用户约为9500多名,押金总额高达950多万元,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笔者认为,相关的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资金的管理,可以与存管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确保资金管理的透明化。另外,企业相关的职能部门也需要对资金风险有合理的评估与判断,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盼达共享汽车用户群基础的庞大,用户的注册信息等涉及个人隐私,一旦出现信息泄漏等情况,也会给众多盼达共享汽车用户带来许多人身财产风险。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风险,笔者认为,相关的共享汽车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完善用户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对用户信息平台进行维护,加强信息平台的安全性,以此来确保用户合法的隐私权,让共享汽车用户能够用的舒心、放心。
2.3企业要秉持初心实现良性市场竞争
行业市场垄断现象对于企业而言,虽然能够让自己成为行业巨头,获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如果在经营过程中违背了初心,不能真正带给消费者实惠与便利,那么企业也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基于当前盼达在当地共享汽车市场所占的份额,相关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坚定企业最初的发展理念,实现良性的市场竞争,努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与便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确保企业的顺利运营
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共享经济企业的顺利运营也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便是用户的信用。如果用户没有良好的信用作为保障,那么这种共享经济模式的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证。面对当前共享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违规用车、乱停乱放、肆意破坏等情况,相关的企业管理者以及政府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个人诚信档案的建设,完善信用评价制度以及相关的问责制度,从而实现对用户行为的有效监管和督促,另外对于信用欠佳的用户及时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同时也可以采取诚信黑名单以及实名注册等方式,全方位对使用者进行管理。另外在共享汽车的运营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用户安全保险体系也是十分关键的,相关的共享汽车经营企业在进行共享汽车推广的时候,也要对相关的保险业务进行具体、详细的介绍,从而确保用户能够在用车的过程中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2.5加强思想得到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共享意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共享经济在我国社会范围内的推广,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方便人们的出行,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共享企业也需要加强社会道德宣传,加强对文明共享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共享意识,努力营造出文明用车的社会氛围,这对于实现共享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效果的。除此之外,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不文明的共享用车现象,相关部门也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并且对于那些出现不文明用车行为的使用者,给予一定的处罚和批评,以此来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用车意识,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共享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8
一、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形成了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一年的格局
从20*年开始,在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教育局、区城建四局进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的试点。通过总结和完善试点单位综合预算管理,制定了《*区部门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将单位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另外,通过对部门预算收支状况调研分析,按其工作职能、特色工作和资源占有状况,制定出不同类别的部门预算定额标准,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视财力,统筹安排、分类管理、综合平衡。对不同性质的部门采取不同类别的预算编制方法,执收执罚部门按“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编制综合预算;城建部门按预算内外资金统一包干,预算外部分以收定支编制综合预算;街道办事处按街道财政体制管理办法编制综合预算;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按预算内外统一标准编制综合预算。到20*年全区所有的51家一级预算单位、184家二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形成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一年。部门预算推行以后,不仅使全区一、二级预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得到加强,也使财政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得到较好体现。
二、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实现了财政资金“中转”变“直达”
20*年底,全区所有一二级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所有预算资金支付全部实行网上运行。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网上直接支付力度,将纳入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的人员工资、津补贴实行“二卡合一”,对人员经费及政府采购资金全部实行网上直接支付,实现财政资金使用中“中转”变“直达”格局,有效控制了预算单位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行为。与此同时,还制定了《*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清理工作。至20*年8月,统一撤销全部预算单位的银行基本账户98个,集中资金13,500万元,实行财政资金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了部门执罚收入与自身利益的“链接”
20*年,区财政部门首先对政法系统、城管执法大队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彻底收支脱钩。由过去的预算内定额包干、预算外补充经费不足,改变为现在的以“收支两条线”管理为核心的部门综合预算管理。对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列为财政收入;取消比例返还,不再实行收支挂钩,未纳入预算的资金,部门一律不准使用;部门履行其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由财政予以解决(人员支出按政策,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按财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执法部门的正常工作经费,又切断了部门执罚收入与自身利益挂钩的“链接”。在政法系统、城管执法大队实行彻底的收支脱钩的基础上,20*年,全区所有执收执罚部门全部实行了彻底的收支脱钩,从源头上避免了因收支“链接”而产生的腐败问题。
四、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采”“管”分离,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为进一步规范全区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活动的公开化、程序化、制度化,区政府出台了《*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区政府每年印发*区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使全区各单位政府采购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按照《政府采购法》,于20*年率先在全市城区中实行采管分离,区采购办和区采购中心各司其责,区采购办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能,区采购中心负责实际采购活动和定点采购服务的管理工作,完善了政府采购管理体制。20*年,财政部门把全区教育系统中小学的工程采购作为管理重点和突破口,深入推进全区政府采购工作。截止20*年年底,全区工程采购规模突破千万元,占全部采购规模的四分之一,同比增长295%,采购规模达到区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为配套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全区公务用车的定点管理办法作了重大调整,制发了《*区公务用车定点加油管理办法》、《公务用车定点维修管理暂行办法》和《公务用车定点保险管理办法》,规定凡属于财政性资金即不论是预算内资金还是预算外资金负担的公务用车必须全部纳入定点管理范围,全部定点供应通过招标来确定。实现了新的公务用车管理方式、资金结算方式和车辆费用节约激励方式,充分调动了各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篇9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1、交通安全局面稳定。今年以来,车管所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交通安全“可控、在控”为目标,坚持抓超前防范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和定期机动车辆安全性评价活动,使公司的交通安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获得山东省“双创”活动先进单位,成为继去年获得山东省“百日交通安全竞赛”先进单位后某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截至到6月25日,车管所累计安全行车451天,1-6月份累计安全行车150万公里无责任考核事故。在车辆的管理上,为提高车辆利用率,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在公司领导的指导和相关单位的配合下,成功进行旧机动车辆拍卖,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车辆运行方面,充分利用公司网络的优势,及时调整、合理调度,提高了车辆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了对外关系的协调,集中组织进行了驾驶员、车辆年审,办理了车辆营运证、市区通行证等各类运行证件,确保了公司的生产、经营用车。上半年,根据公司春检工作的精神,对车辆技术状况、人员状态进行安全性评价,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深入查找,定期对车辆机械状况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养,坚决纠正了车辆带“病”上路现象。特别是车辆改革以来,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大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大力查禁违章违纪行为,为“百日安全竞赛”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公司良好的交通安全局面。
2、积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车管所立足本职,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特别是在春检等用车高峰,不讲困难,不讲条件,及时、高效的提供用车服务,对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技术状况进行预演,确保车辆的安全运行,春检期间,与维修班,汽修厂等建立联动机制,得到用车单位的一致好评。
3、开展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立足于工作实际,强化交通安全管理,全面提高车辆管理人员和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巩固和发展稳定的交通安全局面,确保公司交通安全工作。针对今年5月1日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多次组织全体驾驶员和私家车职工进行宣传学习,做到新法到手,教育到人,并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法规考试。对新聘用驾驶员实行上岗前的培训学习和安全教育,进行驾驶技能和培训考试合格后竞争上岗,严把招聘第一关。
4、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职工注入活力与动力。认真贯彻学习公司年初两会精神,落实“四项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深入开展“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读一本好书”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抢抓机遇,奋力赶超,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全体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上半年,我们的交通安全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稳定局面,基本实现了交通安全与车辆管理的“可控、在控”,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公司领导、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体职工不断努力分不开的。目前车管所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驾驶员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个别驾驶员交通安全和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在行车过程中存在习惯性违章行为;二是公用车变为专用车的现象比较普遍,车辆忙闲不均,浪费现象严重,有的部门无论公私事,要求有求必应,不讲经济效益,工作不需派车的,也要车,造成浪费;三要加强对优质服务工作的认识,要立足本职,转变观念,改进工作。四是在发挥车辆职能管理、加强工作调研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车辆更新方面有等靠思想,工作力度不够。
三、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措施
1、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要进一步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加大驾驶员管理力度尤其是教育培训力度势在必行,特别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要树立驾驶员违章就是犯法的观念。做好以下的培训工作:一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使之成为支配自己行为的指南。二是努力学习提高驾驶技术,增强交通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加大驾驶员服务意识的培训。要用“违章就是事故”、“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优质服务始于安全”来统一认识,不断提高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形成以管理为抓手、以宣传为导向,驾驶员积极参与、家庭鼎立相助的交通安全环境。
2、进一步完善车辆管理系统。认真总结今年车辆管理经验,查找不足,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确保车辆的安全调度和运行。健全车辆、驾驶员档案和各项技术资料,实现费用统计、油料考核、工资核算等工作的量化管理。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按照加强管理、控制费用的原则,进一步合理调度车辆,加大油材料考核力度,降低费用成本。做好驾驶员的定期轮岗工作,提高驾驶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优质服务水平。
3、进一步完善公务用车制度和驾驶员责任制暂行规定,大力查禁公车私用现象。大力开展查禁违纪违章行为。突出整治超速行驶、争道抢先、酒后驾驶、私自出车、不按定置停放等行为。要加强对车辆、驾驶员进行突击检查力度,一旦发现问题,严格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立足于从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交通安全,认真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超前防范。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举办驾驶员安规培训,加强超前防范教育,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交通安全隐患;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考核制度,规范驾驶员行为,做好防范措施,加强考核、严格落实。二是强化措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章违纪行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三是持续深入地开展“交通安全百日竞赛”和“双争竞赛”活动,加大奖惩力度,做到交通安全奖惩兑现到人,交通安全知识普及到人,交通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为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局面。
4、完善车友俱乐部的市场功能,打造汽车服务品牌。俱乐部将逐步完善职能,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优质服务水平,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来适应新形势。要做好山东某保险公司针对电力职工私家车开展的保险服务工作,积极发展会员。对公司多产企业的驾驶员和车辆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签订会员条约,代办各项业务。建立车友俱乐部网站,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提高俱乐部的社会知名度,把俱乐部做大、做强。真正做到让会员放心,让车友满意,以一流的服务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
篇10
当前,我们必须看到,社会公众担心“换汤不换药”,对改革能否彻底心存疑虑;一些部门和单位担心公车改革偏颇,影响正常工作开展;一些地方对改革的目标取向不明确,缺乏科学合理制度设计。基于此,本文拟对公车改革的利弊进行分析,研究改革的目标取向,并对如何深入推进公车改革作一些探讨。
一、兴利与除弊--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公务用车制度之“弊”。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曾经经过几次变迁,但都不是很成功,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有:一是计划经济色彩过浓。没有引入市场化、计会化机制,未能从根本上克服源于供给制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二是铺张浪费公车私用已成常态。见怪不怪、积重难返,非有特殊的决心、特殊的手段难以见效。三是法治化水平较低。“禁止公车私用”仅是廉洁自律的一项要求或号召,并未真正成为一条具有阻遏作用的“高压线”。
(二)推进现行公车改革之“利”。第一,从经济角度,为国家节省大量支出。公车费用历来在三公经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公车改革将会极大地减少三公经费开支。新华网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务车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办公事用、司机私用和干部私用。三块“业务”各占约1/3。实施公车改革,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可从根本上解决公车私用现象,有效降低车轮上的浪费,节约行政成本。第二,从政治角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传统公车消费,不仅官员是利益群体,就连司机也是既得利益者。一辆公车消费惊人,公车保险、维修存在巨大腐败空间。公车改革将取消部分领导干部公车特权,改变某些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第三,从管理角度,构建长效机制。现行公车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将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引入公车使用,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解决先改后乱现象。
综上,将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引入公车管理,不仅是公车管理方式的根本改革,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不合理的存量利益进行调整,是性价比最高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
二、公车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
应该如何进行公车改革首要解决的是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单一目标价值取向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是影响基层服务效能。偏远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路况条件差,工作人员下乡很有可能需要的时间长,本来半天可以解决的问题可能需要一天时间,或者一天能去几个村镇的,现在只能去一个村或镇;有的地方雨季时一般车子进不去,工作无法及时开展。二是降低应急保障能力。对突发性的,取消公车之后政府无法立刻集中人力、物力解决,容易形成较大稳定隐患。如遇见森林火灾和临时出差等应急事件,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应急保障能力相应降低。三是增加安全隐患。随着公车逐渐取缔,领导亲自驾驶,由于驾驶技术不够娴熟,产生安全隐患;如果租用社会上车辆,如果车辆驾驶人员不可靠,会泄密领导行踪,产生围堵现象。
公车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必须“多重”。一是经济取向,为国家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支出。二是效能取向,更好更快捷地服务社会公众。三是政治取向。提升政府形象,减少公车私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四是安全取向。保证行政人员人身安全,以及信息安全。
三、公车改革的方案比较
公车改革方案主要有三种:
方案一,“货币化”改革模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车除外),机关也不建立公务车队,向全体或部分工作人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种改革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公车私用。但也可能降低行政效能,纯货币化发放,实际成为工作人员福利。这种改革,使得公车使用与实际行政服务脱钩,工作人员得到货币补贴后,从利益最大化分析,有两个后果:一是尽量减少用车。降低行政服务质量和效能。二是向基层和企业转嫁负担。
方案二,“半货币化”改革模式。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公车,向各级工作人员发给数额不等的乘车卡,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超支自负,节余结转下年使用;也有的地方按节余额的30%-50%以现金形式奖励本人。
方案三,“加强管理”改革模式。各单位继续保留公车,取消事实上的“领导专车”,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达到克服公车私用、浪费及舞弊行为的目的。严格来说,加强公车管理并不属于用车制度改革,但相对于原来的管理模式,也算是一种改革或改进。
以上三种“车改”模式各有长短,但公车改革必须能够实现多种目标价值。对不同公务用车,采取判别化办法,如对普通公务出行用车,采取货币或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对执法执勤用车,应当采取加强管理模式,配备应当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
四、公车改革的建议
公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舆论的公共评价和行政人员的切身利益,必须研究改革的可行性,实现公车改革最终达到行政提速、改善服务、减少支出的目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做好司机分流与安置工作,避免借公车改革之机乱发补贴,出现三公消费不减反增的改革悖论。具体操作上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刀切”。深入实际、把脉问诊,加强调查研究,细致统计测算,汲取各方意见求得各方共识,形成周密而又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心中有谱、施行有序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对一般公务用车补助要体现三个层次差别化政策:一是不同地区之间差别,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有相应差别,不同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也应有差别;二是不同管理层次间差别,中央、省、市、县、镇应有所差别;三是不同部门及不同管理人员差别,应根据工作量和业务量合理确定限额,调动他们履职尽责的积极性。
二是实行全覆盖改革而不能单兵突击。改革从中央向地方推进,全公务部门展开,上级改革要为下级改革作出表率,上下贯通、统筹兼顾、谋求实效:不仅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还要包括国有企业,不仅包括上级单位,还要包括所有下级单位。否则,单兵突击,将会出现向基层转嫁用车矛盾和互相攀比现象,最终难以成功。
- 上一篇: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措施
- 下一篇: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表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