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管理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职高专 公共选修课 教学管理
为发现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公选课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以学院公选课教学与管理为研究平台,从2009年6月开始,通过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学院公选课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现将一年来的调研情况汇总、分析如下,以供参考。
一、调查主要结果汇总及情况分析
(一)学生问卷主要情况汇总
1.课程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社交礼仪”、“口才训练”、“心理健康”、“音乐欣赏”课程热衷程度较高,分别达到83%、50%、45%、40%。这充分说明,这些课程比较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学生普遍希望增设就业指导、计算机应用、经济理财等课程。这为今后完善公选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2.学习收获与提高调查显示,感觉收获很大的问卷占60%,说明公选课是比较受欢迎的,在科学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文化内涵和人文性传授有待于提高。
(3)学生对教学管理建议调查显示,学生获取公选课成绩的主要渠道为所在系占39%,学院网站占14.6%,获取成绩时间在新学期选课后占70%。这表明学生获取成绩时间和渠道是滞后和落后的。对于公选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有40%学生认为应灵活多样,不能搞成一言堂,多采用讨论、研究的方式进行互动式学习。有30%的学生认为,公选课考核不太严格。40%的学生认为公选课可供选择自由程度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需要,希望新增一些时代性强,实用性强课程。
(二)教师问卷主要情况汇总
1.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50%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用语言传递信息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搞复杂,这与4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气氛不活跃的期望相对。
2.选修课程资源少,学生选择余地小。虽然课程资源已有较大丰富,但对于学生而言逊仍显不足,学生选课扎堆情况比较严重,希望学院增开更多更好的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要。
3.希望学校在硬件设备,师资力量方面给予实在的支持。一是教学场地;二是教学设备。
二、公选课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一)教师资源匮乏
办好公选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目前教师资源不足,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二)基础设施短缺
特别是教室,应加大建设力度,为学习提供宽松的环境,使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物质基础。
(三)上课时间与自主选择教师的矛盾
理想的选班状态应该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师和班级。教师试讲,学生选择,把教师推上竞争的岗位。在目前师资尚缺的情况下,竞争上岗能否推行的开,是摆在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加强学院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建议
通过与教师、学生座谈,结合教学与管理实践及本次调查,对我院公选课规范、现代、效能化教学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公选课程开设实行评估管理
目前公选课程开设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随意性;二是新开课程的时代意义待论证。三是任课教师资格待考量。四是对已设课程的管理缺位。为确保公选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课程开设工作的严肃性。笔者认为,对公选课程实行评估管理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教师申报课程。教师申报开设公选课,需要填写开课申报书,申报书内容应包括:课程设置目的和意义、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书、考核目标及考核方法等。
2.组织专家评估。从教师资格、课程开发的意义、授课计划书、试讲等环节进行层层把关,为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打下牢固基础。
(二)选修课程统筹兼顾,适当适量增加
目前,学院开设的公选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据是考虑教师业务特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课程资源库应该得到不断丰富,使公选课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与时俱进的典范。
(三)学生选课规模适当控制与引导
学生在公选课的选修上态度不同,有的只是想混个学分,而且选存在盲目性。因此有必要选聘一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选课。
(四)教师评价应综合考核,突出学生评议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接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和检验,更要接收学生的检验,而且应占绝大部分比重,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评价上,充分利用学院网络系统,实现网上评教与现场座谈相结合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教学方式上,转变观念,大胆创新
公选课教学应该秉持教育与研究的态度去学习、去教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与先进的理念,提升学生的人生修养与个人气质,让学生也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新一代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此,教学方式上需要教师大胆尝试,科学教学,而不是将眼睛放在迎合学生的需求上。
(六)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丰富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1.教学文件制作规范完整。如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日历、课程标准、讲稿的撰写要规范、完整、科学、实用、有效,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
2.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及时到位。应坚持试讲制度、听课制度及其它常规检查制度。
3.加强公选课程考核管理。公选课程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则是考查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公选课程的考核应该充分体现它的目的与宗旨。
教学改革需要勇气和魄力,改革需要尝试和开拓。此次调研,对师生的建议进行了梳理,让我们对选修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应该说,目前学院公选课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下一步更深层次的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于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在改革探索中常态的反映,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顾国麒.美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95,(9).
[2]杨近.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长春),2000,(5):25-26.
[3]高有华.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丁全忠.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7).
[5]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河北农业大学.
[6]任意选修课管理规定.大庆石油学院.
篇2
汇总各方面信息显示,2007年世界经济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虽然有增速减缓趋势,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9%;美国增长2.9%、日本增长2.1%、欧元区增长2%;其他国家如独联体增长6.5%、印度7.3%,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不会低于5%的速度。这对钢铁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比较有利。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的“十一五”期间相关行业钢材消费需求的调研报告表明,未来几年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石化、电力、煤炭、交通、铁道、环保、轻工、家电、小五金等行业,钢材的消费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需求。上述情况,无疑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空间。如果按有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分析,2007年我国GDP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增长20%左右,钢材消费需求增长1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按此预测,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4.6亿吨左右,2007年钢铁行业仍将是平稳增长的趋势。
从近几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状况看,可以归纳为年年困难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但是,制约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某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是铁路运输的限制在个别时段、个别地区仍然存在,2006年钢铁协会先后为鞍钢、本钢、武钢、湘钢、新冶钢等企业,多次与铁道部进行协调,以解决煤炭的铁路运输救急问题;2006年有11个国家采取了27项反倾销、反补贴等对我国钢铁企业的调查,贸易摩擦矛盾增加;钢铁企业销售策略和定价机制,与流通商的协调机制和手段,还没能科学规范的建立起来;以及在建项目规模仍然偏大,产能增长过快等问题,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钢铁生产的大宗炉料铁矿石、铁合金、进口废钢、煤、电、油、运等,将继续呈现价格上涨的趋势,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没有缓解。节能降耗、改善环保、淘汰落后等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各企业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迎接新的挑战。
在钢铁行业生产运行中应重视以下问题:
一是坚持以销定产,增强产、供、销衔接的能力。针对钢铁行业生产运行中的某些限制问题,各企业应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原燃料采购和产成品进出的渠道;协调好与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的供求关系,合理配置物流方式;制定、落实生产应急预案;继续坚持以销定产的生产方针,加强产、供、销的衔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内外钢铁市场的形势变化。尤其是今年新增产能较多的企业,务必对外部条件的保障程度,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制定出有效措施。
篇3
【关键词】地源热泵;新能源;低温热源;环保低碳
0 引言
能源是保障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东营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了科技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任务,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水或者地表水、土壤等浅层地能为低温热源进行制冷供热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与传统的油、气、煤炭等能源相比具有节能、清洁、低碳等特点。
1 地源热泵能源利用的技术特点
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含有大量能源的地下水和土壤作为排热和吸热的热交换器,夏季向土壤中排热,冬季从土壤中吸热[1]。地源热泵技术具有高效节能、容易管理、节省空间、冬夏两用等优点,是建设部在建筑行业重点推广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也是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推广的新型技术[2]。地源热泵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节能环保。彻底解决了常规能源燃烧后的大气污染问题,消除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据了解,每推广1000万平方米的地源热泵技术及其系统,可以节省56万吨标准煤,减排烟气75亿标准立方米,减排颗粒物2.5万吨,减排氮氧化物14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34万吨,节省1亿元资金。
1.2 一机三用。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冬天可以制热,还可以提供生活热水,夏天可以制冷。
1.3 美化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基本都敷设在地下,不占用建筑空间,不需要传统供热用的锅炉和制冷用的空调窗机,节省空间,让建筑和环境更加美化[2]。
1.4 便于分户计量和核算,计费方便合理。
1.5 安全可靠。地下换热器使用高密度聚乙烯管材,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运行安全可靠,维护费用低[2]。
2 地源热泵技术在我市节能建筑中的推广
2.1 我市地源热泵系统的适应性分析
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地处黄河入海口,全市大部分地区处于第四系沉积层,地表无岩石层,无岩石层首先有利于地埋管的钻孔施工,其次有利于热泵进行地热交换[2]。东营市地表层厚度最小257米,最大393米,地源热泵地埋管钻孔深度一般在100米左右,我市地下土壤中水量充沛,同时地下水具有流动性,在地下20-200米范围内地下水保持14.8-15.6摄氏度,蓄冷蓄热稳定可靠,东营市地下含有大量的低品位热源,为地源热泵技术的实施提供了天然的优良条件。
2.2 东营市地源热泵节能建筑项目推广应用现状分析
从200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和市建委开始大力倡导和实施地源热泵新能源技术,截至到2009年8月份,东营市已经建设成功了东营区日新大厦、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海港管理中心、滨南水厂办公楼、大明宾东公司、金山小区等30多个地源热泵工程。
2012年12月份,全市地源热泵推广应用座谈会议召开,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了《地源热泵――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一个战略支点》文件,进一步倡导地源热泵技术的使用,为实现低碳环保,东营城区各个大型建筑逐渐都利用了“地热”资源。截至到2012年全市已有100多项工程使用了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覆盖面积达到了170多万平方米。其中地源热泵系统在胜利油田内大量采用,海洋钻井、井下作业、海洋石油公司、海洋采油厂、胜利采油厂等多家企业使用面积达到60多万平方米,节能效果非常显著。除此之外有近90项在建工程计划使用或已确定使用地源热泵,其中包括悦来湖中央商务区、海河风情商业街、利通奥森商务中心、东营软件园二期等项目和东营市河口区民政局中心敬老幸福园地源热泵系统项目。
2013年东营市重点工程“两馆一宫”项目引入地源热泵技术,东营职业学院大学生服务中心也采用这项新能源技术,截至到目前,我市地源热泵使用覆盖面积已经超过了500万平方米。
3 东营市地源热泵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营市地源热泵建筑项目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和经济措施激励下,应用工作推进迅速,工程规模急剧扩大,发展速度很快,新能源建筑项目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某些问题。
3.1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面前,地源热泵建筑项目相关的技术准备和人才储备都完全不足,东营本地的地源热泵设备制造企业和工程承包商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建设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大大损害了地源热泵技术的声誉,影响了地源热泵市场的良性发展。
3.2 由于地源热泵技术、标准还刚起步,成套的技术指导体系,如规范、标准、通用图集、施工工法等还没有完善,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能力,相关从业人员未能得到系统规范的技术培训。
3.3 地源热泵系统涉及到诸如建筑、机电、能源等多个专业和学科,牵涉到政府相关的多个管理部门,需要协同设计、交叉施工、联合管理,目前的建设管理程序存在管理盲区,而市场监管机制又不同程度存在缺失。
3.4 目前我市地源热泵新能源建筑项目缺乏对浅层地能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动态监测和建筑物的能效检测,不能为系统节能诊断、能源管理和运行优化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4 东营市地源热泵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适度发展,科学评估
要查明东营市地区浅层地能分布特点和赋存条件,估算可利用资源量,对当地的浅层地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资源评估,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规模。划定适宜地表水、地下水、地埋管等不同地源热泵技术利用方式的区域,并建设地下温度场动态监测网。
4.2 合理布局,统一规划
应将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实施纳入到当地供冷工程、集中供热总体规划中来。统一布局,互相补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源热泵技术的综合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体现地源热泵自身的技术优势。根据当地黄蓝经济战略的总体社会发展规划及资源评估,拟定地源热泵技术专项发展实施规划并提出地源热泵技术发展指导意见。
4.3 规范管理,严格审批严格按照国家、省政府和东营市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地源热泵项目实施申报审批制度,同时加强对地源热泵系统实施各个环节的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赵培海,韩勇. 地源热泵应用情况调研报告[J].城市建设理论与研究,2012(6):110-111.
[2]卢继龙,彭建国,杨光.东营市地质地表特征[J].城市建设理论与研究,2007(3):23-26.
篇4
2006年在国内外钢铁市场旺盛需求的拉动下,我国钢铁工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国粗钢产量迈上了超过4亿吨的新台阶。钢铁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的方针,自觉把握和调整生产节奏,使国内钢材市场的供需状况基本平衡,全行业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
一、2006年钢铁行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1.钢铁产量增幅有所回落,产需衔接基本平衡
2006年全年累计生产粗钢41878.2万吨,同比增加6533.25万吨,增长18.48%;生产生铁40416.7万吨,同比增加6675.57万吨,增长19.78%。从全年生产运行总体情况看,钢铁产量是平稳增长的态势,但增幅有所回落,粗钢和生铁产量的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7.28和8.7个百分点。上半年粗钢产量是逐月增长,7月份产量有所回调,而后又逐月回升,11月份粗钢日产量达到最高为126.52万吨,12月份粗钢日产量又有所下降,为122.84万吨。全年增钢量是历年来第二高的年份,主要增钢量集中在重点统计单位,占增钢总量的67.48%。从地区分布看,华北和华东仍是钢铁生产的主导地区,合计产钢27198万吨,占全国的64.95%。产量前六名的省市依次为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山西和上海。2006年我国粗钢和生铁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4.34%和46.6%。全年国内市场粗钢实际消费量40192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2.7%,我国钢铁生产和消费已成为全球中心,对世界钢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受国内外钢材市场强劲需求的拉动和净出口增加明显的作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5%,比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高1.63个百分点,国内钢材市场的产需衔接基本平衡。
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有效供给提高
2006年累计生产钢材46685.43万吨,同比增加9172.15万吨,增长24.45%,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5.14个百分点。其中,长材累计产量为22462.42万吨,同比增加3679.54万吨,增长19.59%,板带材累计产量为19504.49万吨,同比增加4681.75万吨,增长31.58%,比长材增幅高出11.99个百分点。板管带合计产量22997.52万吨,同比增长29.83%;板管带比达到49.26%,比上年同期提高2.04个百分点。尤其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增幅显著。特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薄宽钢带、镀层板同比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33.9%、84.5%、53.1%、55.5%、49%和43.6%。与此同时,新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宝钢试生产世界上最高强度等级X120管线钢获得成功;鞍钢L70、L80帘线钢通过国际帘线钢专业企业贝卡尔特专业认证;攀钢生产的350公里/小时高速客运专线100米长定尺轨、1300兆帕级重载线路轨迹1100兆帕级快速客货混运线路轨,填补了国内空白。武钢、本钢、华菱集团等企业的“双高”产品比例达70%以上。由于国产钢材有效供给提高,国产钢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5.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国产钢材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3.钢材进出口贸易显示竞争力增强
2006年,我国进口钢材1851万吨,同比下降28.3%,出口钢材4301万吨,同比增长110%。进口钢坯37万吨,同比下降71.82%;出口钢坯904万吨,同比增加27.83%。钢材净出口2450万吨,钢坯净出口867万吨。如果将钢材、钢坯的进出口折算成粗钢计算,全年净出口粗钢3446万吨。净出口粗钢占全年粗钢总产量的8.23%;占全年增钢总量的52.75%。钢材、钢坯净出口量的明显增长,对缓解国内钢材市场的压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进口的钢材中,板带材进口量为1553万吨,同比下降30.75%;占钢材进口总量的83.9%,比上年同期下降2.96个百分点;出口板带材2037万吨,同比增长141.09%;占出口钢材的47.36%,比上年同期提高6.19个百分点。显示出国产钢材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正在提高。另一方面,进口钢材支付外汇总计198.28亿美元,平均每吨钢材价格为1071美元;出口钢材收取外汇总计262.43亿美元,平均每吨钢材的价格为610美元,比进口钢材平均每吨低461美元。说明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材出口,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4.国内钢材价格总体低于国际水平
2006年国内钢材价格走势,虽然时有波动,但是总体没有出现大起大落。1月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93.34点,为全年最低。2月份以后指数逐月走高,到6月份达到全年最高点114.85点;以后指数回落,8月份回落到105.1点,此后指数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的运行态势,12月末为105.15点,比1月末上涨11.81点,比2005年12月上涨10.97点。2006年全年最高点比最低点相差21.51点,价格波动幅度低于2005年。而世界钢材价格指数总体在高位区间运行。1月份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30.4点,为全年最低点,此后逐月走高,7月份达到最高点166.6点后,开始小幅下滑,12月末为150.2点,仍比1月末高19.8点。2006年全年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36.2点,价格波动幅度大于国内市场。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比国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始终低37点~51点左右。国际钢材价格的高位运行,为我国钢材出口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是支撑国内钢材市场保持合理价位的重要因素。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显著改善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19,779.05万吨标煤,同比下降8.8%;吨钢综合能耗平均645.12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7.1%;吨钢耗新水平均6.56吨/吨,同比下降14.9%;高炉入炉焦比平均396公斤/吨,同比下降16公斤/吨;喷煤比平均135公斤,同比提高11公斤;电炉平均综合电耗340千瓦时,同比下降47千瓦时;连铸比平均98.57%,同比提高1.06个百分点。2006年是钢铁行业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6.企业生产经营取得良好效益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达到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已连续5年保持增幅在20%以上;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增速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6.5亿元,同比下降2.5%。国家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7%。2006年钢铁行业总体经营状况比预期的要好。全行业实现利润1699.5亿元,同比增长30.6%(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31%)。其中,重点钢铁生产企业(6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1,487,191万元,同比增长9.17%;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32,215,988万元,同比增长9.92%;实现利税15,883,339万元,同比增长15.69%;实现利润总额(补贴后)8,881,096万元,同比增长16.91%;亏损企业(3家)亏损额(补贴前)9211万元,同比增长95.11%。
二、2007年钢铁行业总体发展趋势
1.国内外总体经济走势对钢铁行业发展有利
汇总各方面信息显示,2007年世界经济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虽然有增速减缓趋势,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9%;美国增长2.9%、日本增长2.1%、欧元区增长2%;其他国家如独联体增长6.5%、印度7.3%,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增长不会低于5%的速度。这对钢铁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比较有利。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的“十一五”期间,相关行业钢材消费需求的调研报告表明,未来几年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石化、电力、煤炭、交通、铁道、环保、轻工、家电、小五金等行业,钢材的消费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需求。上述情况,无疑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空间。如果按有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分析,2007年我国GDP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增长20%左右,钢材消费需求增长1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按此预测,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4.6亿吨左右,2007年钢铁行业仍将是平稳增长的趋势。
2.应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困难
从近几年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状况看,可以归纳为年年困难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但是,制约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的某些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是铁路运输的限制在个别时段、个别地区仍然存在,2006年钢铁协会先后为鞍钢、本钢、武钢、湘钢、新冶钢等企业,多次与铁道部进行协调,以解决煤炭的铁路运输救急问题;2006年有11个国家采取了27项反倾销、反补贴等对我国钢铁企业的调查,贸易摩擦矛盾增加;钢铁企业销售策略和定价机制,与流通商的协调机制和手段,还没能科学规范的建立起来;以及在建项目规模仍然偏大,产能增长过快等问题,对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钢铁生产的大宗炉料铁矿石、铁合金、进口废钢、煤、电、油、运等,将继续呈现价格上涨的趋势,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没有缓解。节能降耗、改善环保、淘汰落后等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各企业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迎接新的挑战。
三、相关行业运行情况
1.电力行业
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2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增幅比2005年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8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1,3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3%,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4133亿千瓦时和17,0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9%和15.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用电量304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用电量为28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32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7%。
2006年全国发电量达到28,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5%。其中,水电发电量416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4.70%,同比增长5.1%;火电发电量23,57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3.17%,同比增长15.3%;核电发电量543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2%,同比增长2.4%。
2006年,全国新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02亿千瓦,其中水电1092万千瓦,火电8913万千瓦,核电100万千瓦。至2006年底,全国装机容量已达到6.22亿千瓦,同比增长20.3%。
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尽管仍有部分地区出现拉电或限电,但持续的时间短暂,多为高峰负荷时段短时拉限电,拉电条次及拉电损失电量均不足上年的4%。随着大批电源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电网配电能力的提高,2007年电力供需形势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2.煤炭行业
2006年全国累计生产煤炭232,526.55万吨,同比增长8.0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累计生产煤炭112,177.28万吨,同比增长9.53%;乡镇煤矿累计生产88,308.90万吨,同比增长5.69%。全国商品煤销售量220,901万吨,同比增长8.1%。全年煤炭累计出口6191.71万吨,同比下降12.57%;焦炭累计出口1450万吨,同比增长13.59%;进口煤炭3825万吨,同比增长46.2%。到12月末,全国社会煤炭库存14,448.3万吨,比年初增加474.7万吨,增长3.4%;重点钢铁企业年底库存315万吨,同比减少37万吨,炼焦煤年底库存198万吨,同比减少22万吨。钢厂煤炭库存减少,铁路运输的影响是主要因素。
3.交通运输业
2006年全国公路完成货物运输量146.14亿吨,同比增长8.9%;水运完成货物运输量24.37亿吨,同比增长11%;铁路完成货物运输量28.8亿吨,同比增长6.9%;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34.02亿吨,同比增长16.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4.49亿吨,同比增长16.7%。沿海主要港口截至12月末铁矿石库存量3882万吨,比年初增加675万吨。从2006年交通运输的情况看,铁道运输对钢铁企业物流的制约较强,2007年仍难有根本性的好转。
4.铁矿石、铁合金、废钢供需情况
2006年全国铁矿石累计产量58817.14万吨,同比增长37.99%。铁矿石的日产量由一季度的140多万吨,跃升到12月份的日产190多万吨是近几年增长最高的一年。全年进口铁矿石3.26亿吨,同比增长18.56%;无论绝对量还是增长幅度都比上年有明显下降。全年累计生产焦炭28,054.15万吨,同比增长17.36%;累计生产铁合金1433.20万吨,同比增长30.93%;进口铁合金61.64万吨,同比增长66.63%;出口铁合金235.90万吨,同比增长35.90%;进口废钢538万吨,同比下降46.93%,废钢进口减量如此之大是近几年所少见的一年。其原因与进口废钢价格偏高和部分特钢企业建设高炉,增加铁水入炉有重要关系。总体看,钢铁炉料供需状况,反映出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依存的作用明显,矛盾主要是价格问题。
四、钢铁行业生产运行中应重视的问题
1.坚持以销定产,增强产、供、销衔接的能力
针对钢铁行业生产运行中的某些限制问题,各企业应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原燃料采购和产成品进出的渠道;协调好与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的供求关系,合理配置物流方式;制定、落实生产应急预案;继续坚持以销定产的生产方针,加强产、供、销的衔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内外钢铁市场的形势变化。尤其是今年新增产能较多的企业,务必对外部条件的保障程度,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制定出有效措施。
2.把节能降耗、改善环保,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抓好
今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任务之一”。强调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力气,力求取得实际成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上述工作也是今后钢铁工业较长时期的战略性任务和目标。多年来,钢铁行业在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和效率、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全行业节能的潜力还很大,企业的全工序节能和各个环节的节能,以及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产能,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先进经验的工作,都需要全行业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