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篇1

【关键词】创意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发展 相关性

所谓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在指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不同领域企业发展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在区域经济中相互影响,当该区域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保证这一集群中的不同行业企业或者同种行业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存进该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为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又反作用于区域经济进步,两者相辅相成。

1 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经济区域发展情况影响创意产业集群。从大方向概念上来讲,创意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同一区域内容的同一行业或者相关周边行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集合群体。但是仅靠这一点进行集合群体的构建缺乏科学性,通常创意产业集群是否建立主要是参考其所在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的。要保证其所在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系统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及未来发展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另外,在进行创意产业集群形成之前还要考虑不同方面重要因素,其中包括集群的经济投入、经营成本及获取经济利润等,这些指标均是决定是否进行创意产业集群的关键参考内容。当时从另外一层面来讲,这些指标也属于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间接组成部分。区域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必定会为创意产业集群创造发展条件,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自然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其次,创意产业集群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当前情况来讲,能够实现形成创意产业集群的城市多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受创意产业集群印象的。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将该区域的不同类型行业企业、不同发展水平企业相互联系到一起,形成内部市场竞争环境,良好的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企业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进行讯息交流,提高市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这能够从根本上节约区域经济发展资源,提高资源优化率。另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吸引周边区域或者不同地区同行业企业的关注,能够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在投资、经营、进步过程中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2 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分析

2.1 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筹划的有效性

创意产业集群建立形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群体自身和区域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就此在建设形成之前就要进行有效筹划,保证创意产业集群能够与当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市场引导是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的关键,但除此之外,国建内部宏观调控手段也是至关重要的。国家相关权利部门要根据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区域城市经济进行全面考察分析,根据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当前发展水平作为参考出台相关调控政策和筹划,保证创意产业集群能够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市场经济相互共同接轨。

2.2 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的规模化

创意产业集群要想有效系统发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就要保证其发展更具规模化,其在另外一个概念中又可以被称为集团化,这也是当前国内外提升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竞争能力的关键点。创意产业集群规模化主要是将企业的投入资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均作为发展的基础,同时将其与企业的技术相互结合,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最大程度的产业聚合效应,这能够有效控制创意产业集群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要想形成规模化的创意产业集群需要区域政府及市场经济的支持。通常,区域政府要明确其所管辖范围内共有多少个创意产业集群和涉及的行业类型,同时要明确不同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将区域内的不同创意产业集群予以分类整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选取重点创意产业集群对象,通常以发展情况良好、经济效益优良和未来前景明朗更优先。区域政府向上级申请为其特批相关扶持政策同时为不同创意产业集群营造交流沟通平台,促进集群与集群之间的接触沟通,有利于形成更大、更具有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在既定的区域市场经济当中,要形成创意产业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同,这能够有效降低集群运营成本,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在整体上形成创意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形成高效发展的经济链条,这对于保证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共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开展创意精英发掘政策。

任何行业的发展进步均离不开新鲜血脉的注入,需要这一行业的经人才来进行支撑,创意产业集群更是如此。其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之一,精英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是促进其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当前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进程缓慢,这与该行业精英人才的缺失存在一定关系。地区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及特色地区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外来创意产业集群精英,另外还可以从本地区建立完善系统的创意精英培训体系,发展本地区精英人才,保证人才聚集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全面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两者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实力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艳萍,梅强,赵观兵等.产业集群内创业网络对中小企业

创业过程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

(18):104-109.

[2]朱琴.从区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视角探索高职文化创意

设计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3):81-82,83.

[3]刘雅琴,沈小萌,余谦等.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实

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65):72-76.

篇2

近日,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在北京了《2012年第二季度人力资源指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与上年同期相比,二季度15个城市4个行业的劳务派遣用工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18.3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仍可达到15.12%的增长。未来由于宏观政策调整效果显现,用工需求将显著增加。

报告显示,分城市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多数城市的聘用量上升,但广州等城市聘用量出现下降;中西部城市劳动报酬增长明显。二季度15个城市的劳动报酬呈现“十三增二降”的态势,除昆明、上海外其它城市的劳动报酬都有增加。此前,一季度的报告显示,广州、深圳两个城市聘用量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下降,从劳动就业的角度反映了两城市一季度经济收紧的态势,也凸显了外向型经济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背景下所面临的结构调整任务的艰巨性。

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为7.6%,在宏观经济形势更为严峻的情况下,二季度15个城市4个行业的劳务派遣用工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18.32%,而一季度同比增长为13.13%,一线劳务派遣人员的薪酬增速有加快迹象。

劳动者薪酬提升

劳动报酬方面,除金融业外其它三个行业的劳动报酬保持增长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劳动报酬在4月-6月的变动情况比较一致,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劳动报酬的增幅在4月-6月超过了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

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院长苏海南认为,劳动报酬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劳动工作强度的增加和提高劳动报酬措施继续发力双双推动劳动报酬的增长。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其派送员的劳动强度高、劳动工作量大,引起劳动报酬的增加。与此同时,近期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应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如地方政府在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与中低收入者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措施都在继续发挥正效用。

其次,不同地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策略的差异,引起劳动报酬变化的迥异。由于制造业正在从沿海转向内地,中西部的城市在承接东部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转移过程中,逐渐进入收入增长带动就业增加的良性循环,劳务派遣用工出现供需两旺现象,供求比较均衡。与其他领域的劳动者相比,他们的薪酬在加速增长恰好见证了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有效行进。

最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继续推动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制造业结构性调整初见成效。

根据商务部的2010年-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1年中国电商交易额5.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30%。俄罗斯网络购物公司协会近日一份研究资料带来的2012年全年数据的预测则更为“惊悚”,2012年中国的网络购物将增长122%。强劲的网络购物需求,唤醒了物流行业的快速扩容,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薪酬提升。

聘用量各有千秋

分行业看,四个行业的聘用量同比呈现“两增两降”的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的聘用量连续3个月都有逾40%的增长;金融业的聘用量也出现连续3个月的增长;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聘用量连续3个月出现下降。

报告认为,劳务派遣用工聘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形势增速下滑。2012年二季度经理人采购指数PMI跌至50.1,仅高于荣枯分界线0.1,企业开工投产意愿一再降低,则不能为社会投放更多的就业岗位。

不过,珠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增速有所回升引起聘用量降幅的扭转,加上其它多数城市的经济平衡运行支持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来了中西部地区部分行业的聘用量稳步增长。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行业发展状况不同引发劳务派遣用工聘用量的行业差异。此外,二季度一些新现象的凸现也对该行业聘用量的增加形成压力: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减少了制造业的就业机会;二是产业结构升级中出现的高端制造业对劳动力学历和技能的高要求也减少了大多数低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未来问题待解

报告预测,由于一二季度以来国家以稳定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所做出的宏观调整政策效果显现,未来必将带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聘用量下降的诱因也存在,主要是由于低端制造业中劳动成本占比过高,成本的压力与外部市场的缩减可能会推出迫使部分吸收就业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

市场上部分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破产企业增加,环境趋紧的压力诱导企业多方缩减成本,会对劳动报酬的持续上涨形成约束,且12省区工资指导线涨幅下调,也将可能引导劳动报酬增长率的下调。

报告指出,2012年第二季度劳务派遣人员的聘用量和实际劳动报酬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为此,报告建议:第一,加快落实相关减税、信贷优惠措施,同时积极为民间投资创造条件。在落实好现有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谨慎采取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同时,要动员民间投资,促进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包括小微企业的发展。

第二,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引导劳动者的合理流动。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对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均等化的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在制订适合产业发展规划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培训大纲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地求职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劳务派遣人员与用人单位有关岗位之间的匹配率。

篇3

房地产市场发展风险在三四线城市层面上较为集中

在我们看来,评价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可以从经济支撑、人口吸附和市场消化三个方面入手。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对全国288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最后形成一份城市投资风险排行榜。

总体上看,从一线到四线投资风险逐步增强。可以看到,位居风险榜单前50位的,清一色全部是三四线城市;而风险相对最低的前50个城市中,一二线的城市占到了7成以上。(见表1和表2)一线城市因其发达的产业经济,造成了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和更高的消费水平,这些都天然地使得当地居民对住房产生了比其他城市更加迫切的需求。

从地理区位和行政划分看,东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得益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倾斜,沿海到内陆投资风险逐级递增,省会到下辖县投资风险逐渐增加。

三大能力指标剖析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风险

由上一章节我们已知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相对可控,发展潜力总体可观,而三四线城市市场的风险明显集中,乃至于风险TOP50城市被三四线所包揽。那么,这个层面上的城市是否就不适合投资呢?过去几年的三四线城市热潮是否就是个错误呢?我们认为不是。

事实上,中国城市数量庞大,有288个地级市,除去大约40个一二线城市,剩下248个城市皆为三四线城市,在这248个城市中,显然不可能所有市场都弥漫着风险,其中不乏一部分发展状况和前景都不亚于一二线城市的地区,因此对三四线城市的风险一概而论是极不恰当的。评价一个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主要通过三方面指标的分析――经济支撑力、人口吸附力、市场消化力,本文将针对248个三四线城市做一个系统的研究,以展示这一层面上的城市真实的发展状况。

1.经济支撑力:经济水平总体落后,东部沿海和资源型三四线城市具有强大购买力。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图1发现,尽管绝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经济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三四线城市高于全国平均线,甚至高于一二线城市的平均水平,例如绍兴、嘉兴、舟山、常州、中山、珠海、包头、东营和鄂尔多斯等等。这类城市可以归结成东部沿海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两大类。

对于东部沿海城市,其得益于天然的地理优势,首先承接下来由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低端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拥有成熟产业链的城市带,即以一个重点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多个城市共同发展,整体发展水平相对平均;而中西部城市则不同,受制于并不发达的产业经济,往往是举全省之力集中发展一个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几乎得不到任何发展机会,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经济岛状结构。所以,绝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好的三四线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群内。

再来看第二类资源型城市。包头的资源主要是稀土、铁等金属矿,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稀土产业的中心;东营则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鄂尔多斯的“羊煤土气”更是声名远扬:羊绒制品产量占全中国的1/3,世界的1/4,煤矿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中国的1/6,此外还有占全中国1/2的稀土和1/3的天然气。但是,资源型城市虽然具备强大的购买力,但由于其产业结构单一、社会财富缺乏更多释放渠道等特点,使得这些城市房地产市场很容易出现非理性膨胀。

2.人口吸纳力:人口总体呈现流失,中山凭借强悍的产业经济鹤立于同等级城市。人口吸纳力可由人口密度和常住/户籍人口比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一个指标的含义是每平方公里上的人口数量,反映的是一个城市本身的人口规模;第二个指标通过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值,反映出一个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附能力。一般来说,常住/户籍人口比越高,表明该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越强,房市的新增需求就越大。

图2反映出绝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在人口吸纳这个指标上远远不如一二线城市,仅有珠海和中山两个珠三角地区城市在一二线城市的平均水平之上,其余诸如忻州、张家界等129个三四线城市,本身的人口密度就不高,还处于向外流失的状态,在人口吸纳力这一指标上几乎是乏善可陈。

中山市以1734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和高达2.09的常住/户籍人口比在248个三四线城市中鹤立鸡群,在广东省传统三来一补优势产业形态中,中山市也占据一席之地,其灯具行业在全国居于垄断地位,是广东省内三四线城市中产业经济最强悍的一个城市;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山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由此使得这个地处珠三角核心地带的三线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

3.市场消化力:供应风险总体可控,个别城市确实存在巨大的潜在危机。所谓市场消化力,即城市市场的供应规模以当前的销售速度而言,需要多少时间能够消化完毕,这个时间越短,该城市的市场安全系数越高,越值得投资,反之则投资风险越高。我们主要用两个指标来指代市场供应规模,其一是当地商品住宅用地成交规模,其二是当地商品住宅新开工规模,两者的区别在于形成住宅实际供应的时间点,新开工消化周期所反映的市场供求关系离当前更近。

将各线城市市场消化力对比发现(见图3),一二线城市的平均土地消化周期为1.08年、平均新开工消化周期为1.48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上广深杭等核心城市长期保持在1年以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城市房价一直以来居高不下。

而反观三四线城市,其市场消化力呈现总体风险可控和局部风险突出的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看,248个三四线城市中平均土地消化周期为1.43年,虽然比一二线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略长,但从时间绝对长度的角度看,这样的潜在供应规模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另外,从新开工来看,有132个城市消化周期比一二线城市更短,占到三四线总量的一半,可见三四线城市并不存在整体意义上的消化力风险。

其次,从局部来看,确实有个别三四线城市存在供应规模过大的风险。从新开工周期来看,福建省龙岩市年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在120万平方米左右,但当前每年新开工规模却高达1300万平方米,消化周期超过10年,另外如湖北省黄冈市、福建省莆田市、湖北省鄂州市等6个城市新开工消化周期也都超过5年;从土地周期来看,年均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不足10万平方米的甘肃省武威市,住宅用地却每年能成交80万平方米以上,其未来的供应风险非常显著。山西大同、黑龙江双鸭山、内蒙古鄂尔多斯等资源类城市土地消化周期亦超过5年。

4.综合考量:三四线中部分城市风险可控,仍具备较好的投资机会。三四线城市数量庞大,且城市之间的差异巨大,因此,一边倒地认为遍地风险的看法,就如同两三年前整个行业一边倒地认为都是投资机遇一样,都是错误的观点。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如果三大指标都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市场消化力指标低于一二线平均水平),则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风险较小,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可以作为企业投资的目标城市;如果三大指标中至少有两个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市场消化力指标低于一二线平均水平),则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可以谨慎投资。

经过数据比对,本文认为三四线城市中房地产市场有明显投资机会的城市有6个,分别是中山、镇江、珠海、江门、湖州、马鞍山;而可以谨慎投资的城市大致有36个,分别是贵阳、绍兴、常州、台州、淄博、金华、威海、廊坊、舟山、营口、莱芜、潮州、嘉兴、汕头、包头、东营、惠州、洛阳、泰州、扬州、吉林、滨州、株洲、柳州、枣庄、三明、湘潭、晋城、攀枝花、防城港、三亚、金昌、大庆、本溪、克拉玛依、新余等。

重看三四线城市“鬼城”传闻

2012年以来,关于鬼城的新闻频繁出现在各地房地产媒体上,从一开始的鄂尔多斯、贵阳,到之后的郑州、常州、营口、三亚等诸多城市。“鬼城”的表现形形,但究其根源均为:住宅市场供应“过多”,而购房需求“相对不足”。

本文认为,判断一个城市是否为鬼城,不能只看其短期内的静态表现,例如“住房空置率”、“小区亮灯率”等指标,更应该结合当地市场中长期的发展空间来看,即充分分析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最倚仗的三要素――经济支撑力、人口吸附力和市场消化力,这三个要素是持续可变的,往往需要长时间段的指标变现才能反应出一个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力和方向。我们可以从这三大因素出发,去看看究竟哪些是真鬼城,而哪些正被误读。

1.贵阳:省会城市积聚全省人口资源,房地产市场需求源源不断。外界诸多媒体在报道贵阳房地产市场时总喜欢用天量供应、需求不足这样的字眼,这种观点是非常不成熟的,事实上,贵阳市场的需求绝不仅仅是贵阳当地人口,它背后站着整个贵州省。贵州省举全省之力发展贵阳,而贵阳凭借其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吸附着全省的人口,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贵阳人口积聚效应明显,需求不单纯来自于贵阳本市,更是来自于贵州全省。

(1)省会城市优势资源集聚,贵阳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遥遥领先。

贵阳作为省会在省内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这是其吸附省内其他城市人口的前提。在贵州省,贵阳常住人口占全省的12%,GDP总量却占到全省的24%。2012年贵阳的生产总值达1700亿元,是贵州六盘水的2.3倍,是黔东南州的3.55倍,其人均GDP也名列贵州省首位,达到了38194元。

(2)人口集聚为贵阳房地产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住房需求。

正由于贵阳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社会福利明显优于省内其他城市,所以贵阳不断从全省吸附人口,其住房需求从目前来看几乎是源源不断的。2010年,贵阳城镇化率恰达到30%,正式进入城镇化高增长时期,贵阳吸收省内其他城市人口的能力与日俱增,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需求不断增加。2011年,贵阳全市人口数达到了439万人,较2005年增长了13.12%,是贵州省各市中唯一一个人口呈正增长态势的城市。

2012年,贵阳出台的购房落户政策,更起到了加速贵阳集聚省内人口的作用。户籍制度不仅发挥了一般的人口管理和治安功能,更成为了社会稀缺资源的直接分配依据。2012年,贵阳市商品房成交量在连续三年维持在800万方以上的高位之后,又一次飞跃式的上升到1023.84万方,较2011年上涨了24%,较2008年上涨了149%。

综上所述,诸多媒体所称的天量供应和需求不足等说法用在贵阳的房地产市场上是过于片面的。作为省会城市,贵阳在贵州全省的支撑下,其需求远未枯竭,称其为鬼城多属误读。

2.常州:城市经济发展前景良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起步期。既鄂尔多斯之后,常州被财经类报纸记者描述为“鬼城”,然而常州和鄂尔多斯的情况不可同日语,两个城市无论从区域一体化、产业经济发展还是房地产市场成长性需求角度来看,都没有可比性,而常州目前个别区域入住率相对较低,和当地市场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重要关系。

(1)常州以中国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圈为依托。

其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长三角城市群GDP总量占全国比例长期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从人均GDP角度看,2012年江苏和浙江两省分别达到6.84万元和6.33万元,均超过了广东省,由此可见,同为中国经济的领先地区,长三角的平均发展水平更胜珠三角。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决定了长三角诸城对外部地区,尤其是对安徽和江西两省具有强大的资源吸附能力,包括投资资金和优秀人才,而常州南部直接与安徽省接壤,其经济发展对内受到长三角的拉动,对外是吸收外部地区资源的第一站。

其二,产业错位布局基本形成,长三角经济发展根基稳固。与中国另两大经济大区珠三角和环渤海相比,长三角当前城市群之间的产业错位发展的格局更加合理。近年以来,随着上海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未来将重点发展新能源等九大高新技术产业,而江苏则主要覆盖纺织、轻工、钢铁、有色金属四大传统产业。深入到江苏省内部,城市之间分工继续细化,江苏、无锡、南京等发展顺位较早的城市当前正集中面临产业升级,而包括常州在内的诸多后发型城市,在劳动力、资本等比较优势推动下,未来将继续在传统工业的道路上深造。

(2)常州房地产市场正为进入持续扩张期作最后的蓄力。

从行业经验来看,一个城市房地产市场在原始积累进行到一定程度后,需求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突然开始释放。从历史数据来看,以上海1998年为第一波,杭州2002年左右崛起为第二波,南京、苏州、无锡、宁波、温州2004-2005年相继崛起为第三波,之后2009年常州、扬州、徐州、绍兴、嘉兴等即为第四波。伴随着商品房交易量的高企,政府推地和企业开发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表现在数据上即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明显加速。

以2004-2005年那波城市为例,苏州200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较前一年暴涨60%,一举达到1130万平方米,同年商品房开发投资额也突破400亿元,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无锡。再看常州,自2009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暴增83%后,开发投资规模也正以每年100亿元的速度攀升。

随着开发投资在短期内的爆发式增长,当然会引发城市商品房市场供应的集中释放,因此在这个时间点上部分区域新建楼盘确会出现类似空置的假象,这也正是常州当前被误认为“鬼城”的原因,其实这些所谓的“空置”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渐跟进会自然消失。

3.鄂尔多斯:凭借资源产业实现暴富,房地产市场需求稳定性严重缺乏。说起鬼城,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鄂尔多斯――空荡荡的大街、空置的房屋、大量停建的工程,这些直观的感受都跟鄂尔多斯联系在了一起。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造成鄂尔多斯“鬼城”现象的根源无疑是不健康的“造城运动”。

(1)鄂尔多斯土地供应规模异常惊人。

截至2012年底,鄂尔多斯的常住人口为200.42万人,然而其土地供应量却是异常惊人。2008-2010年,鄂尔多斯的土地出让面积平均达到了2742万平方米,甚至远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种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明显已经超出了鄂尔多斯实际的需求,后果可想而知。

在巨量的土地供应同时,鄂尔多斯出现了大量停建、缓建的在建工程。2012年,鄂尔多斯的施工面积为3978.1万平方米,其竣工面积却仅有433.5万平方米,仅为施工面积的10.9%,这一比值在2010-2011年也仅有6.9%和1.5%,而在2007-2008年,这一比值平均在70%左右,可见自2010年以来,鄂尔多斯已有大量工程处于停工状态。

(2)依靠资源优势实现经济腾飞,但产业结构极为单一。

鄂尔多斯因为“羊、煤、土、气”而扬眉吐气,2007-2011年,鄂尔多斯的GDP增速年均保持在20%以上,发展速度着实惊人。早在2007年鄂尔多斯的人均GDP就超过了北京、上海。此外,鄂尔多斯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62辆,而上海则仅为20辆。可见,随着鄂尔多斯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为其投资购房奠定了基础。

但鄂尔多斯的产业结构极为单一,社会财富的积累更像是一个“暴发户”,而且这种纯粹靠自然资源带动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现如今正逐渐成为阻碍其经济继续腾飞的掣肘。2007年以来,鄂尔多斯的GDP增速在不断的下降,2012年仅为13%,较2007年几乎下降了一半。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其增速均在持续下滑。

(3)人口吸附能力不强、市场缺乏稳定需求 。

鄂尔多斯的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主要还是依靠以煤炭为主的第二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粗放的重工业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显然十分有限,而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是需要人口的流动和聚集来支撑的。据统计,2012年鄂尔多斯200.42万的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就达到了152.1万人,占到了76%。由此可见,鄂尔多斯对外并不具有强大的人口吸附能力,其市场需求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本地,市场容量和潜力显得不足。

篇4

一线城市覆盖率更高,二线城市实销率更高

2011年,从我国一二线城市报纸总体发展状况来看,都市报品种繁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不仅报纸种类更多、更全,而且市场竞争也表现得更为胶着。根据世纪华文监测数据,2011年在一线城市,销量前几名的报纸的销售摊点覆盖率均达到了100%,而在二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报刊亭规模相对较小,销售摊点覆盖率也明显不及一线城市。但是从实销率对比来看,一线城市由于市场过于饱和,竞争过于激烈,通常只有销量比较好的报纸能保持较好的实销率,而大部分报纸在发行市场上存在较大的压力。在二线、三线城市,由于报纸的竞争对手较少,零售终端规模不大,各报纸的平均实销率水平普遍高于一线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重庆等一二线城市的都市报覆盖率水平在全国排名前列,这些城市的报业发行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

华东地区:发行密度大,跨区发行

我国华东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都市报发行种类多、竞争激烈,跨省、跨区发行的都市报也较为常见,世纪华文监测华东地区都市报发行的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青岛、无锡、常州、苏州、宁波、南通、济南等10余个城市,其中,上海、南京、杭州三个主要城市形成的长三角地区的都市报竞争市场更为激烈,对华东地区报业发行总量的贡献值最大。2011年,这三个城市的报纸销售规模带动了华东地区报纸发行的整体趋势,三地都市报发行市场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

众所周知,长三角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经济区域,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从目前长三角报纸发行市场特征来看,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的报纸发行竞争市场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其渗透性主要体现在强势媒体从单一城市跨越省市的发行,例如江苏的《扬子晚报》,既在江苏全省覆盖发行,也在上海、安徽等邻边省市覆盖发行。由于长三角地区的报业竞争环境相对复杂,“两省一市”的报纸竞争市场又有其独立性,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强弱分明的几大阵营。在上海,《新民晚报》、《新闻晨报》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江苏和浙江,《扬子晚报》、《都市快报》和《金陵晚报》分别占据销量领先。它们分别在各自的省市区域内与当地同类报纸进行竞争,却很少转向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媒体进行竞争。

华南地区:两个阶段,回升趋势明显

华南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福州、南昌及珠三角地区10多个三四级城市。珠三角地区的报业竞争是华南地区报业竞争的主体。《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三大报纸发行竞争的战火在广州点燃,逐渐蔓延至珠三角10多个城市。从近几年珠三角报业发行走势来看,广州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状态,而珠三角其他城市成为零售销量增长的主要区域。

近四年华南地区报业发行整体趋势基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年到2010年,在这一阶段,华南地区报业发行总量整体呈现下滑趋势,虽然2009年下半年出现一定的回升,但难以改变整体趋势;第二阶段是2010年至2011年,在这两年内发行总量出现回升迹象,虽然和2009年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是从发展态势上看,呈现出一个积极的上升的过程。

广州是全国都市报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城市之一,从近几年广州都市报发行市场走势来看,摊点平均销售率呈现下降趋势,而覆盖率则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广州报业市场的饱和程度有所加大,销售摊点更密集、铺货量更大,必然导致单个摊点的销量出现被分流的现象。从报纸的实销率来看,近几年广州报纸的平均实销率维持在89%左右的水平,2011年上半年达到95.98%,这在一线城市中仍是比较高的水平。

西部地区:历经波动,总量上涨

西部地区的报业竞争并不亚于东部城市,包括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贵阳、泸州、绵阳、乐山等数十个城市。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报业市场竞争是华西地区报业竞争的主要环节,成渝经济区主要包括重庆、成都、乐山、绵阳、宜宾、泸州、南充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在这一地区,重庆市场相对独立,四报争锋天下。成都两大报纸相争,以成都为基点,在四川全省展开争夺。西南地区的贵州、昆明等城市,西北地区的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报刊零售摊点规模和成都、重庆相比,有一定差距。

根据世纪华文监测数据,近几年西部地区的报业发行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2008年~2010年,报业零售总量有下滑的趋势,而在2011年总量又出现攀升,甚至超过了几年前的市场规模,和东部城市相比,西部地区的报业发行市场不仅仅出现回升,而且总量有增长趋势。

在重庆市,四大报纸难分伯仲。但在长期的发行竞争中,各自都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也形成了重庆报业的市场特色。从2007年~2011年,重庆报业的整体平均销量基本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华北、东北地区:稳中有升,多报共存

华北、东北地区报业市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大连、石家庄、长春等10余个城市。除北京之外,其他城市的都市报种类相对较少,格局也基本稳定。分析近几年华北、东北地区报业发行市场的发展趋势,2008年以来报纸发行市场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也基本维持稳定。可喜的是,2011年全年,北京、沈阳等地区都市报市场总量出现上升,再次促进了华北、东北地区都市报整体发行市场的上升。

北京是华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近几年北京都市报市场相对稳定,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北京都市报整体平均销量为98.37份/摊,2010年下半年,整体平均销量增长到103.25份/摊,环比增长率为4.96%。2011年上半年,整体平均销量从103.25份/摊,上升至109.20份/摊,环比增长率为5.76%。从竞争格局上,北京市场“两早报、两晚报”主导了零售市场,而订阅市场上另有一番不同的竞争格局,总之,多报共存是北京报业市场的总体特征。

华中地区:市场趋稳,格局分明

华中地区包括郑州、长沙、武汉等城市,在郑州、长沙等城市,都市报发行市场往往表现出一份报纸独揽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报纸远远追随的局面,这样的发行竞争毫无激烈可言,在零售格局上也趋向稳定。从世纪华文监测的数据来看,近几年华中地区报业发行市场没有大的起伏,只是从2010年开始,市场零售规模有缩减之势,多数报纸的销量不及以前,2011年则继续呈现下降局面。

以郑州为例,近几年报刊亭销售摊点规模变化不大,但报刊亭整体平均销量有下滑趋势,但同时,郑州都市报的覆盖率水平和实销率水平较往期出现了上升,2011年上半年其报纸覆盖率达到85%,实销率达到94.10%。

篇5

关键词:三线城市 房价稳定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56-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三线城市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其经济运行速度。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房价也引发了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有效地遏制房价上涨的迅猛趋势,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力度,近些年虽颁布一系列法规政策进行约束,但是遏制房价上涨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有必要深入地研究三线城市房地产的价格,总结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及影响,更准确地找出稳定三线城市房价的策略,从而为政府提供宏观的依据,为银行的信贷管理提供参考,为消费者提供信息的支持,从而使三线城市房价回到惠及人民生活的轨道上来。

二、房价稳定的经济效应

(一)房价稳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经济不再受制于外资。由于我国政府持有的巨额外汇迫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刷新纪录,大量的国外游资望风而入,导致我国房价剧烈波动。然而房价的稳定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即使人民币汇率变化不定或是国外游资突然撤离我国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不会出现崩盘的情况,更不会使金融危机在瞬间爆发,使中国经济不再受制于外资的影响。

2.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房地产信贷可以分为个人的住房贷款和房地产的开发贷款。个人的住房贷款时间长、数量大、风险低,国内银行对住房按揭贷款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发放金额也逐年提高。在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的趋势来看,高利润、高收益大大地激起了房地产行业对银行的吸引力,然而在分享房地产带来的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业的信贷风险。而目前的大方向是稳定房价,当巨额国外游资在我国进行房地产投机时,也不会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

3.产业结构更加平衡。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中根源的问题就在于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过高。而房价上涨过快,大幅提升了房地产行业的利润,房地产的开发量日益增加,有效刺激了重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改进,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一切都向房地产业让路的模式,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与深加工工业等产业进行了升级换代,开始重视了关乎国民生计的农业发展,进而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平衡。因此,可以看出,高房价对产业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势必会改变这些情况。

(二)房价稳定对三线城市经济的影响

1.提高城市竞争力。企业规模想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拥有更多的生产经营用房。在房价稳定的条件下,企业的扩张成本不会提高,从而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力得以提升,更不会使三线城市的吸引力有所降低。目前,房价过高的城市中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向外迁离。企业外迁,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进而影响人才引进政策的有效推行。由此,为了避免企业外迁、人才的流失和企业的扩张成本大幅度上涨的情况发生,必须做到的就是稳定房价。所以,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稳定可以使其经济结构升级加快,最终提高城市竞争力。

2.增加居民的储蓄。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稳定,是拥有相当多资产的人们的福音。因为存款的实际价值和居民的购买力不会降低,人们自然就不用担心口袋里的资金或是银行存款会出现贬值的现象。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及其他固定财产等,用来续资养老和防患于未然是再好不过的,是因为它不会随着时间而贬值。这样一来,人们把自己的储蓄无论用在何处,都不会影响其资金的价值,也可以使居民放心地将自己的资金存起来,总而言之,房价稳定会使居民的储蓄增加。

3.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一些固定收入的居民来说,其收入要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不过,当三线城市房价处于稳定状态时,其发生通货膨胀的概率很小,所以他们每一元钱的购买力不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下降,人们所能日常消费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相比较而言,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有所提高的。

三、三线城市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线城市房地产发展现状

1.房地产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三线城市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快速城市化为城市带来了大量新增人口,城区面积逐步扩大,这个阶段还伴随着旧城区改造和基本设施重建为主的城市更新过程。因此,中国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规模和质量方面都大大提高,房地产市场中的供给正好填补了这种复合型的提升所释放出的对于房地产发展用地和房地产的巨大需求。而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土地管理政策和金融政策在面对城市用地和房地产商品供给方面不能做出及时性的市场调整。

2.商业运营难度不断增大。大部分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在项目内商业部分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商业定位缺乏可靠的依据、商业管理的不专业性以及市场中商业产品的过剩现象,造成了三线城市在未来两年可能会遭遇商业运营问题,经营的难度不断增大。而由于运营问题中造成的投资人收益无法保证,严重影响到后期投资人购买商业产品的信心。

3.市场整体成交量下。许多三线城市的客户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发展动向作为判断自身所处市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很多人认为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二线城市的房价都降低了,三线城市房价下降也指日可待,从而加重了市场的观望程度,影响了整体的成交数量。同时由于客户的需求量有限,而房地产市场整体供给量激增,造成单一项目的成交量大幅度缩减,开发商对市场的未来走势信心锐减。

通过对三线城市房地产发展现状的分析来看,房价上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人们对房子需求的增加更是会出现供不应求,虽然商业运营难度增大,可是开发商的本意是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断购买地产,对于持观望态度的人们来说,只要房价微微提高一点,人们就会迅速出资购买,从而导致了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

(二)三线城市房价高并持续上涨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对国家调控的消极态度。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结构不平衡、类型比较单一,当土地出让金减少时,使依赖这部分收入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建设的支出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地方政府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双重压力,导致政府更是大规模的批地卖地,也因此拉开了三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序幕。政府大力推出大户型住房,而中小户型难求、小户型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足以满足。人们不得不进行商品房的购买,形成了巨大的购房需求。

2.大量企业进入三线城市。随着中央政府均衡发展战略的逐步开展,三线城市的经济越来越稳定,在保持原有经济支柱的同时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城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依靠房地产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然而,三线城市相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言,房地产开发起步晚,没有房地产泡沫,或是泡沫很小。这样的环境吸引了房地产企业的进入,提供了三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可能性。由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使部分一线城市地区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和地源链断裂,房地产行业想要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创造更多的财富,唯有进军三线城市。随着城市环境一步一步改善,由于周围的城镇居民大量涌入使得产生的自住需求明显增多、外商投资的投资性购房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

3.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向三线城市倾斜。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和对居民个人的住房贷款现在看来是银行业发展所依赖的对象。目前,银行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在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更加充足的情况下,在控制房地产贷款的总量基础上,适当地促进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积极抑制房价,能充分带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向三线城市倾斜。

四、三线城市房价上涨带来的后果分析

1.阻碍经济发展。中国内需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大众的购买力不足。而导致购买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众对于房子的投资过多,这一点从房价收入比就可以看出来。购买一套房子对于收入本来就不高的三线城市居民来说,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数十年的全部收入。这无疑导致了一个家庭无法对其他进行消费,必定给三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2.房地产畸形发展。由于近年来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信贷政策的过度和无序放开,也造成了一定的市场畸形。虽然,这些政策让许多居民通过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实现了自己拥有住房的梦想。大部分年轻人刚参加工作就买大户型的商品房,但是,买房的钱主要都是银行贷款来的。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国内住房自有率高,但是租赁率却很低。事实上,一般的工薪阶层既买不起商品房、也很难租到公共廉租房。正是这种超前的住房消费模式,得以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价日益飙涨。

3.居民贫富差距拉大。房价过高导致的“马太效应”,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然而从事房地产相关行业的人大部分都是富豪,地产商的个人资产快速增长,说明了社会财富正在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其他高收入者为了避免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选择进行投资,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报酬。不过相反地,低收入阶层因为不具备开发或者投资房地产的能力,不但无法分享三线城市房地产飞速发展的成果,而且还要耗尽家底、透支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入。这种社会财富不公平分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4.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缓慢负担加重。衣、食、住、行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最根本的生活需求,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三线城市的房价也一路飙升,导致了人们把大量的积蓄都购买个人住房中转化为固定的资产,几乎没有多少剩余储蓄进行其他消费。从表面上看,百姓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一旦买房,绝大部分收入就搭进了房子里。因此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房子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相反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五、稳定三线城市房价的对策建议

1.政府完善土地的使用转换制度。地价、房价大幅上涨一直是我国三线城市当前的情况,负责土地储备的机构不仅要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和经济的实际发展及时了解土地的总运行情况。更要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出发,建立土地价格的监管体系,针对中国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政府在对土地价格进行监管时,为了提高土地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应该主要建设地价的监管体系,土地价格可通过国家定价和政府指导价来进行规定。严厉抑制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违规行为,加强自我约束的政府行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效果。

2.降低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三线城市通过科技创新、工业振兴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来刺激经济增长。政府为什么会注重土地开发,重要的原因是土地价格高带来的巨额财政收入和GDP的数据表达式。这种错误的观念往往会使政府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基本上,房地产将民生、消费与投资结合了起来,同时也是居民的刚性需求。使政府依赖土地财政降到最低,必须通过正确的引导,而要想提出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提高技术、培养人才来服务社会等计划,结合三线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3.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很多三线城市的政府的严重失职表现在忽视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且只关注了房地产市场的经济贡献。适当降低廉租房的准入门槛,使得更多的困难户体会到被纳入廉租房的保障范围所带来的福利。建立由政府资助的产权属于国家的公共建设低租金住房为主要体系、非政府组织和慈善机构为贫困家庭提供租金免费为补充的住房保障政策,使得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权利得以保障。

4.激活制造业减少对房地产的投资。由于大部分的人在中小企业工作,从而导致产能过剩无法进行对制造业的消费,所以,中小企业能否振兴是刺激制造业的关键之处。中小企业的利润增加了,人们的钱就多了,自然就能消费制造业的产品。在调控好三线城市中小企业利润的前提下,才能打压房地产市场,把钱重新打压到实体经济中去。所以现在政府应该做一个短期计划,大幅度提高部分垄断企业的税收,避免财富太过于集中,贫富差距太严重,将得到的税收用来补贴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可以降低税收,把三线城市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做得更大,使得大部分民众有基本的消费能力,这样才可以激活制造业,资金便会有投放需求,在这个时候打压房地产市场,使制造业重新流入资金,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的危机,稳定住三线城市的房价。

参考文献:

[1] 黄肇伟.浅析中国的高房价[J].知识经济,2011(17)

[2] 陈平,吴剑平.高房价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8)

[3] 张金娟.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探讨[J].当代经济,2009(3)

[4] 王立.浅析当前三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现代商业,2008(36)

(作者单位:李静,孙琦,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030024;李娜,太原学院经贸系 山西太原 030032)

篇6

一、湖北与沿海发达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一) 外向型经济总量规模比较

选取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对外直接投资额、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对外劳务派出人数等6个指标,较全面地分析湖北与沿海发达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在总量规模上的差距。

从总量规模看,湖北在外向型经济的各个方面与沿海省份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两个核心指标方面,相去甚远,2009年湖北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只有山东的12.4%、江苏的5.1%、广东的2.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只有山东的45.7%、江苏的14.4%、广东的18.7%。在国际旅游方面,2009年湖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5.1亿美元,大约只有山东的1/3、江苏的1/8、广东的1/20,对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山东的1/9、江苏的1/6、广东的1/7;而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差距相对较小。

(二) 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外向型经济总量指标的比较并未考虑各省经济总量差异因素,为了准确测度和比较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科学性、主导性和可比性原则,选取人均外贸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占GDP的百分比)、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等4个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其中人均外贸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反映外向型经济的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反映外向化程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就外向型经济的人均指标和经济外向度而言,湖北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沿海省份差距同样十分显著。在反映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中,湖北仅仅在外资依存度上略高于山东,其他指标均远落后于沿海省份,江苏和广东的人均外贸额比湖北高出10―20倍,人均利用FDI分别是湖北的5.1倍和3.2倍,外贸依存度分别是湖北的7.4倍和11.6倍,外资依存度是湖北的3倍多。

二、湖北外向型经济落后于沿海省份的原因分析

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与沿海省份差距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各项涉外经济活动的总量规模上,也体现在人均指标上,还体现在经济的外向化程度上。如此差距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1.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是东部优先发展,由沿海向内地逐渐推进的发展模式,东部沿海地区首先打开了对外开放窗口,国家在财政、税收、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为利用外资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东部沿海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占尽先机。尽管国家在1992年出台了开放内陆城市的优惠政策,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中部地区开放政策,但从时间上对内地的政策支持落后了十多年,正是因为我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后次序和程度的不同,使沿海获得了政策和制度供给的“先发效应”,进而造成了内地与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差距。

2.从区位条件看。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中,对外商品贸易、吸引外资、劳务输出、国际旅游等都与地理区位和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运输成本高低、与外界交流便捷与否,都会对外向型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东部沿海自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加工贸易的首选区域,滨海的地理位置使东部沿海地区有着长期对外经商贸易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对外经贸联系,沿海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悠久传统,形成了外向型经济的基础,而今,在东南沿海,“一乡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出口加工,已蔚然成风。而地处内陆的湖北,在承接海外加工贸易业务时,明显处于区位劣势。

3.从企业开放度看。历史上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的对外贸易窗口,其发展意识和市场意识都特别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匮乏,迫使他们不得不在对外贸易方面谋求发展,其视野更开阔。沿海企业更多地面向国际市场发展,一开始就表现出较高的开放经营的意向和水平,沿海民营经济比重高,民营企业主要走的是一条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瞄准国际市场,以“小企业、大群体”的形式抱团闯天下。而湖北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国有大企业较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更多地着眼于国内市场,而中小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条以为国有大企业配套为主,以服务当地市场为主的发展道路,以降低风险,其结果是使中小企业既无法形成自己的产业集群优势,无法做大做强,又使中小企业无法参与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营。

4.从产业延伸度看。沿海将产业发展置于全球化背景下,大量集群是在全球和地方的联结中形成的,是国际产业链向中国延伸的结果,是跨国公司对全球资源配置、全球外包活动以及开放政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沿海的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条,并不断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当在国际产业链某一个新的结点上具备优势后,迅速做大做强,扩展国际成长空间。而湖北的产业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型和封闭性特征,不利于其向全球市场的延伸。例如,武钢集团公司在湖北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但国际化程度较低,直到2009年才开始武钢产业链的上游向国外延伸。

三、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给湖北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要开放优先、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规划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北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方式的封闭性,湖北要树立“开放先导”战略,要通过规划、宣传和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使企业放眼全球市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努力融入国际产业价值链,打破封闭的国内生产体系。要加大力度,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大项目的投资,使湖北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促进生产方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沿海省份都十分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且政府在此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内陆省份来讲,由于缺乏利用外资和发展出口的区位条件和地理优势,必须在投资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优化上下功夫。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主要要加强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尤其要注重发展现代化的交通,提高发展对外经贸的便捷性,在软环境方面,要优化法制环境、人才环境和服务环境,为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及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要合理规划,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实现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在各自的区域内地域相连、结构互补的较为完整的城市经济区域。近年它们在多层次内部合作的基础上,实施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尽量避免了内耗,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合作,努力实现了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梯度开发模式与分工协作体系。

湖北省地处华中腹地,长江和汉江横贯东西,首府武汉已初步成为长江中游经济圈的中心,无与伦比的交通区位优势使其具备了增长极和辐射源的功能,是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枢纽。黄石、宜昌、鄂州等二级中心城市主要承担增长极与广大腹地间要素传输的功能。在湖北外向型经济发展中,长江和汉江无疑是开放开发的战略重点,要以“两江一线”(即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为轴心,以武汉、黄石、荆州、宜昌、襄樊等大中城市为依托,按“千”字型格局逐步发展沿“两江一线”为轴线的产业带,以这些外向型经济的重点区域为骨架,优化外向型经济的空间结构,各级各类开发区则是生产力布局的节点和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从而构成湖北省中心功能突出,聚散功能强大的开放型经济的网络体系。

第三,要选择最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价值链战略环节,融入跨国分工合作体系

沿海的经验表明,选择最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价值链战略环节,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跨国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协同发展并不是要“全面开花”,而是要实行政策倾斜,突出优势产业,同时注重扩大出口优势产业的辐射面。

湖北的优势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产业优势,湖北的优势产业较多,如纺织服装业、农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等。二是区位优势,湖北位于华中腹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枢纽。三是科技教育优势,湖北是科教大省,新高技术领域在全国有重要地位。四是资源优势,湖北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因此,湖北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条件,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核心项目为依托,研发配套为支撑,强化政策与技术支持,加快现有产业集群的整合与集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第四,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突出产业链招商,搞好开发区建设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大规模的。而今,由于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地和劳动成本的变化,沿海地区许多外向型企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一些制造业跨国公司准备将在中国的制造基地转移到内地,或将部分业务外包。湖北相对于其他内陆省份而言,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产业基础、人才条件都具有比较优势,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承接来自国外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突出产业链招商,同时搞好开发区建设,大力挖掘现有工业园区和集中发展区的潜力,完善办园机制,引导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向园区集中,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城市发展的增长点,以点带面形成全方位开发态势,带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增长。

篇7

【关键词】商品房市场 利益博弈 保障房建设 房价调控

一、研究背景

在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中,“安居乐业”是一个普通而又敏感的词汇。对百姓而言,它从来就是一个小却不易的生存梦想;而在庙堂高处,它确是对“大同世界”最浅易的诠释。安居而后乐业,住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城镇化深入推进、大量人口进入中心城市寻求就业机会的当今时代。早在2002年9月,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就显示,房产在我国普通居民家庭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已接近一半,达到了47.9%,其中,大、中、小城市该比例分别为49.3%、45.1%和48.1%。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既成为快速增长的明星产业又成为饱受诟病的问题产业。总体而言,城市商品房价格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向基本呈现出正相关态势。房价最高、上涨幅度最高的地区往往就业机会最多、居住环境相对优越。在这些城市中,北京首当其冲。

据CEIC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统计,从1990年至2012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呈上升趋势,其中1990年开发投资为225亿元,2012年为31534亿元,约是1990年的140.2倍。总体而言,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最为迅速,增幅也相应较大。增幅明显回落或放缓期间,一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二是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以来。但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投资增速加快趋势更为明显。

二、主要问题

2012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时任国务院总理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什么是合理房价提出了看法:房价要与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房价要与开发商合理成本和利润相匹配。当前,房地产市场饱受诟病的是价格的非理性上涨。统计显示,200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价格平均为2111元/平方米,2010年为5032元/平方米,10年增长了1.38倍,年均增长9%。在调控政策影响下,2011年,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下调为5011元/平方米,但2012年1月至11月平均价格又上升至5498元/平方米,比2011年上涨近10%。

据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北京城镇居民平均工资为2653元,2011年北京城镇居民平均工资75834元,增长约28.6倍。从199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商品房均价由2255元/平方米涨至16845.8元/平方米,增7.5倍,同时,2007年北京商品房均价破万,达11553.3元/平方米。

就房价与居民收入状况对比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和东部大城市,房价收入比均在10倍以上。2011年北京城市家庭户均可支配收入为75834元,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16846元/平米,一套90平米住房总价为151.6万元,房价收入比已达近20倍。

对于房价“非理性上涨”的原因,周景彤(2009)认为,刚性需求是内因,有效供给不足是外因,孔煜(2010)认为,“土地财政”是主要因素;郑永年(2010)认为追求GDP的高增长也是主要原因;曲世军、张友祥(2008)认为,投机性需求是主要原因;褚艳宁(2010)认为,开发商的垄断和暴利是主要原因。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但哪些更为根本?土地财政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恐怕更为根本。据统计,2009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为15900亿元,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48.3%,加上来自房地产行业各项税收,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超过65%;此外,2011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5.7%,2012年前三季度占全国GDP的5.9%。

三、分析与结论

房地产市场中由于消费者不集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利益群体,其议价能力较低,消费者行为对于房价涨跌的影响很小。房地产市场成为政府干预措施最多的市场之一。学者对此研究较多。杨孟泽(2006)等认为,应该制约地方政府的“卖地”行为;包宗华(2005)等认为,应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梯度消费;刘汝文(2008)等提出对开发商进行价格规制;陈炎兵(2005)等提出集资合作建房;吴刚(2005)等提出出让金改物业税;徐润萍(2005)等提出遏制投机性需求。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研究建议,都有可取之处,但也不足以触及根本。从2003年以来,为了控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政府针对房地产业出台了控制信贷利率、限制购买群体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但房价上涨的本质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以北京为例,2011年调控“组合拳”推出后,城郊区域虽有所下降但核心区域房价稳中有升,2012年底以来,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又出现上涨。

从近年来的房地产业发展状况看,市场各方的利益博弈与价格走向密切相关,同时也为价格调控带来了阻力。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具有相同的利益取向,在博弈中形成了自然的联合,即趋向于保持高房价。如前图所示,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开发投资热度不减。尤其是2007年以来,各方对于市场上涨预期强劲,开发力度明显增大。然而,如下图所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调控过程中,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波动现象明显,房地产投资“峰”、“谷”交替出现,但总体仍呈现上涨趋势。

与这一周期性波动同期的还有经济适用住房所占份额。如下表2,从2004年1月至2011年10月,北京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几起几落。与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稳步增加的趋势相比,各年度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开发冷热不均,但2009年以后投资规模明显增加。

事实上,要实现房地产价格理性回归和市场健康发展,就要改变商品房单一供应的格局,真正形成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并行供应的局面。正如以上图表所示,在北京房地产市场投资连年提高的大背景下,经济适用房投资份额却还出现过下跌的情况,这就说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投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是较为有限的。

因此,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目的不应定位为单纯的降低房价,而是:(1)要尽可能激励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财政增加保障房的投资从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如果仅仅以压低房价为目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减少,最终反而减少了保障房的资金来源,降低了地方政府保障房投资的积极性,房价难以下降。(2)增加房地产持有环节的成本。完善住房信息全国联网机制。对于公民合法拥有的超过所在市居民平均住房面积的房产,征收足以削减房产投资尤其是投机冲动的房产税。同时将该项税收收入以一定比例投入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3)加强保障房建设的行政问责,兑现奖惩。

参考文献

[1]卢为民,于晓峰.土地政策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作用[J].城市问题,2010,第2期.

[2]淮建军,刘新梅,雷红梅等.房地产市场管制中四大利益集团联盟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第6期.

[3]孔煜.地价与房价的关系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16期.

[4]陈卫东,周景彤.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住房调控政策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10,第3期.

[5]高兴佑.国内城市房价问题冷思考[J].价格与市场,2010,第5期.

篇8

【关键词】

会展业;会展中心城市;对策研究

会展业因具有最佳城市经济发展助推器、迅速提升城市知名度等特点,受到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当前国内二三线城市纷纷将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区域会展中心城市”等目标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发展规划中。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建设以及需要哪些战略支撑和具体措施,各地政府包括青岛市大多泛泛而谈,没有深入系统研究。本文以青岛市为案例,着重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述。

一、青岛构建东北亚区域会展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性品牌展会数量少,与国际化目标不平衡

在青岛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青岛会展业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已上升至会展二线城市的前列。2012年,青岛市承接国内外大型展会103个。除全国巡展和青岛知名展会如电博会、跨采展、车展、缝制设备展、机床展外,大部分展会活动的国际元素不够丰富,影响的区域达不到会展国际化的要求。国际性品牌展会的数量尤其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展会数量明显不足,不足以对目前青岛会展国际化的目标形成支撑,与国内会展一线城市、国际知名会展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亟待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

(二)本地会展企业主体作用不强,所占市场份额较少

本地会展企业主体作用不强,所占市场份额较少。青岛市会展类企业100多家,具备独立办展能力的只有20多家,缺乏资金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会展龙头企业。本地企业主办的展会数量比例虽大,但规模普遍有限,规模较大的展会多是政府类展会和全国巡回展。以2011年为例,青岛市举办国内外大型展会3万平米以上规模展会11个,去掉4个巡回展,只有7个本地展会达到规模标准,本地规模展会占总展览面积38%。

(三)展馆供给及配套能力不足

国际知名的100强商业展,包括国内大型的展览会,如“中国数控机床展”、“中国畜牧业展”等展会,其展览面积要求都在10万平米以上。而目前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只有6万平方米。拥有10万平米室内展览面积的即墨温泉青岛国际博览中心,因地理位置偏僻,周边的购物、餐饮、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特大型国际性展会的要求。场馆供给及配套能力的不足,使特大型展会与青岛失之交臂。

(四)会议配套设施不足,影响会议产业发展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山东省对外开放“龙头”,创建国际化城市的青岛,目前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国家级学术交流活动不超过十个,这对于促进会展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例如2007年达沃斯论坛首次走出瑞士异地举行,考察团虽有意青岛,但因会议设施的不足,使青岛痛失早日与世界更好地交流、更好地展示城市形象的佳机。

二、青岛构建东北亚区域会展中心城市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会展业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青岛市政府为促进会展业发展虽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部分扶持政策未落到实处,如会展场馆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相应的配套建设;本地会展企业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的财政返还补贴、展会资助资金、展会品牌推动措施、大型会展活动引入机制等未实施到位;尚无会展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市场缺乏高层级的会展运作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工作效率有待优化,会展项目审批头绪多;公共服务不够规范,例如在海关通关、工商收费、行政审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制约会展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扶持资金大多用于政府类展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青岛市扶持资金大多应用于政府类展会,而民营企业展会受到扶持的较少。政府类展会,大多是综合型展会或依托产业优势的专业展,多以投资贸易或扶持产业发展为主。因政府接待及形象宣传投入较大,办展成本较高,因而导致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以及有效的展会成长机制。

(三)青岛会展行业管理不到位

亟待建立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体系,自律机制和自律规范缺乏,没有完善的信息体系,缺失有效的行业评估机制,业内缺乏统一的统计标准和评估认证,不能准确反映和指导青岛会展业的发展状况。

(四)会展业政府推介力度较弱

青岛会展业宣传推广活动主要由会展企业进行,尚处于企业市场营销阶段,政府介入不多。和政府积极参与海内外旅游市场推介相比,青岛会展业的推介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会展业的政府推介,与旅游业相比,在档次、规模上都相对较弱。宣传推广力度和发展较快的国际知名会展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青岛市构建东北亚区域会展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青岛会展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政策支持工作

1. 合理定位会展设施,统筹会展业发展整体规划。在将青岛打造成为“区域会展中心城市”总体目标下,明确发展步骤和战略措施,全面、系统、有效的指导青岛会展业的发展。应尽快编制适度超前的、适合城市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博览中心(即墨温泉)、东北亚国际会展中心(规划中)、青岛国际会议中心(规划中)四大会展设施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避免因争夺会展资源而产生不正当竞争,影响青岛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设立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推动会展业发展,对于有发展潜力、社会效益好的大型会展活动予以资助;对于引进的国内外高规格会议、大型巡回展予以奖励性补贴;除税收优惠外,政府还应对参展企业进行补助,对大型展会的专业观众给予食住补贴。政府在引进展会的同时,还要着眼出展,积极资助青岛市中小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开拓市场。

3. 实施品牌推广政策。在国内外会展城市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品牌推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应学习新加坡、香港等国际知名会展城市在城市会展形象推广方面的经验,像重视旅游业一样重视会展业在全球的形象推广。在结合城市特色和会展业总体环境下,常年不懈、持之以恒的,通过新闻会、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形式宣传青岛的城市形象和会展环境。

(二)成立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从世界展览强国德国、英国等国的会展发展历程来看,行业协会的重要性是巨大的。如英国的展馆场地利用、会展组织、会展配套服务公司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这些协会都对会员的行为规范进行明文界定,促进着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青岛市政府应牵头尽快成立青岛会展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以下工作职能:一是组织制定会展行业规章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营造公平、公正的经营环境,推动会展业的有序发展。二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会展企业信用评估制度以及展会评估标准,开展展会评级管理,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信用评估制度,对品牌展会予以档期保护。三是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组建协会顾问团,发挥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建言献策和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完善信息、调节、培训、调研等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作用,促进行业内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协调会展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如海关、税务、旅游、文化、工商等,加强会展企业与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以及促进会展企业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三)实施品牌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展览发展策略

1. 使青岛举办渔博会形成长效机制化,一展成名。政府可凭借青岛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示范区,以及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市的历史发展机遇,将世界三大渔博会之一的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永久固定青岛举办,将渔博会培育成为世界最大的渔业博览会,一展成名,实现青岛打造东北亚区域会展中心城市的目标。

2. 重点培植本地四至五个重大会展品牌。培育本地品牌展会,是发展、繁荣青岛会展业的基础。对于能够固定在青岛长期举办且符合青岛产业优势的全国巡回展,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具有特色产业优势并具有相当规模的电博会、时装周、纺织设备展、汽车展、模具机械展、家具展等品牌展会,予以政策保护和资金扶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符合UFI国际标准的品牌展会,使其成为全国最大、亚洲及世界知名的品牌展会。

(四)大力发展会议产业,打造国际知名高端会议城市

青岛是一座旅游名城,独特的城市魅力、高度的国际化程度、优越的产业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都为青岛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岛会议产业发展一是要从战略高度破题,设定总体思路与规划,将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效联动,打造自主会议品牌项目的同时,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会奖旅游胜地。二是加快城阳红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博览中心、星级酒店等会议硬件设施,加强专业会议的营销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会议来青召开。三是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补贴,吸引专业的会议策划及会议配套企业来青岛创业和发展,形成完整的会议发展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沈丹阳.城市·政府与中国会展经济[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2]冯家辉.会展经济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9

【摘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主体部分,不但肩负着现实企业自身经济效益,还肩负着企业对社会的应有贡献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企业自诞生以来就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和市场组成部分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在自身的经营和决策过程中,在考虑企业本身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其对于社会其他经济利益群体和非经济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对他人的影响。如果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不顾及因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就会把企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成本外部化,从而增加社会成本;如果企业在发展自己的时候,肩负起保护环境、降低能耗、回馈社会,就会把企业的效益外部化,增加社会的收益,进而在提高企业的品牌度和信用度的同时更加发展壮大自己。由此看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虽然是企业的本性,但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含义

学术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研究比较早,大体对于社会责任的定义分为三个观点,一个是以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先生为代表的经济责任论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对投资者的一种经济责任,企业的存在就是为投资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以博文为代表的非经济责任论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剔除企业为投资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元素之外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即企业为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公益做出自己的努力;三是卡罗尔所持有的多元责任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很多方面,但不局限于包括经济责任、环保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等。

综合前人的学术观点,我们更加赞成第三种观点,也就是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其经济运作过程中对其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人和物所应承担的责任,包括经济发展的责任、环境保护的责任、道德和法律的责任等因素。企业的社会责任含义是基于经济行为过程中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当今这个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时代,企业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外,还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虑。企业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社会才能宽容和支持企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默契的环境。

二、武广客运专线的基本建设情况

笔者所在单位——中铁大桥局是国有大型施工企业,现在正在修建武昌至广州的客运专线,地点在湖南省境内。因此,笔者将结合我国在建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为例,具体谈谈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要性及作用。

武广客运专线为京广客运专线的南段,位于湖北、湖南和广东境内,是我国在建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客运专线,该专线于2005年6月23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在2010年建成。武广客运专线始于武汉新武昌站,经过咸宁、赤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花都,到达广州的新广州站,全长约98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投资总额1166亿元。客运专线的目的是为了缓解京广线的巨大客运压力。专线建成后,武汉到广州的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到4小时,长沙到广州的时间由8小时缩短到3小时。

笔者所在的中铁大桥局在这次的武广客运专线工程项目中中标额度为30亿元,主要负责线下工程的工作,负责的里程主要是从岳阳至汨罗,全长54公里,另外需建三座特大桥,即临湘附近的梁家湾特大桥、株洲西湘江特大桥、衡阳湘江特大桥,目前主要在湖南境内施工,施工进度已经在收尾阶段。

三、武广专线建设对于施工单位的社会责任要求分析

(一)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需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前文已经谈到,武广客运专线建设经过咸宁、赤壁、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花都,到达广州的新广州站,全长约989公里。通过建设武广客运专线,能够带动这一线上的城市经济发展,以点带线,以线代面,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投资1166亿元,使得钢铁、水泥、化工、材料等多个国家重点行业上万家企业得到发展,这对于受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各行各业生产和出口贸易受阻的企业将是巨大的发展机会。同时,客运专线专线建成后,武汉到广州的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到4小时,长沙到广州的时间由8小时缩短到3小,这将加快两地之间的经济、社会的互动和往来。武广客运专线的施工企业对于保证武广铁路按时竣工,保质保量的完成建设需要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施工前积极主动与铁路管理部门、公路交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等部门联系,签定在施工期间保证铁路行车和公路交通畅通的协议,接受铁路、公路交通、社会等部门的监督,积极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施工企业只有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保证施工进度的顺利推进,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企业在追求赢利、提高利润的同时,应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节约资源,切实承担其社会责任。笔者所在的中铁大桥局主要负责的里程是从岳阳至汨罗,全长54公里,需设三座特大桥,即临湘附近的梁家湾特大桥、株洲西湘江特大桥、衡阳湘江特大桥。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武广客运专线的施工一方面凸显施工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说明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山体的隧道和路基的开荒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施工单位要以促进客运专线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构筑与现代化铁路建设相配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铁路绿色通道网络体系。

第一,在质量目标上,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采取环境保护政策,采用各种方式开发、改造节能、节材、环保项目,把施工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尽可能地进行再回收和再利用。

第二,为保证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以免水质污染,环保水保工作在施工中要做到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为当地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严格执行当地环保法则,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联合协作,全面控制施工污染,减少污水、扬尘及噪声,控制水土流失,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加强施工生产的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地区和施工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对自然植被生态体系最大限度的保护。施工时尽量少占农田、耕地、绿地。

总之,企业在施工生产中要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如何对地方以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施工,从而达到即有自己的经济效益,也兼顾了地方的整体利益,即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建设目标,也保存了地方的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经济人的本性而内在有盈利的动机,另一方面因为垄断性又缺少外在必要的制约,导致国有企业不仅很少考虑社会责任,反而经常做出一些损害公共利益之事。因此,我们要利用这次武广客运专线施工建设的机会,提供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关注对社会和他人的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彤.刍谈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J].企业管理,2007年1期.

[2]仲大军.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J].企业文化,2003年02期.

篇10

一、文献评述

在过去近二十年里,我国“房地产经济”在投资、生产和消费三大领域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1],关于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基于两条主线:一是从供给端论证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二是从需求侧考察房地产市场通过消费渠道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果[3]。但从区域层面或空间分布特征视角来分析房地产市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并不丰富。然而,房地产市场内部异质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区域差异化,并对经济增长产生空间效应,这一特点在研究我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过程中是不容忽略的。安瑟兰(Anselin)等[4]指出空间效应可能来自于经济体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依性或空间结构的异质性,空间相依性通常与经济体间空间分布和地理距离相关,而空间异质性则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由此可见,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效应的两个重要因素,加之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化特征尤为突出,因此从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空间分布双重视角对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近些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而这将会导致房地产经济发展失衡,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因此,有研究开始关注到房地产市场的空间效应。黄忠华等[5-6]从区域层面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中西部地区,即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龙莹[7]还指出我国各省市房价波动也具有相似的空间异质性,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并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我国各省份的样本数据分为东、中和西部三个子样本群并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组别的估计结果获得相关结论。然而以上处理方式至少会带来两方面问题:第一,将样本整体按区域分割成三个子样本群进行研究,导致每次进入计量分析的样本个体较少,影响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和统计上的显著性;第二,对子样本数据分开估计容易掩盖我国整体数据存在的空间效应以及潜在的结构异质性。埃伯利耶(Abria)等[8]在研究中指出横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模型吸收了空间异质性,从而掩盖了经济变量潜在的空间效应,而空间计量模型能够解决此问题且更好地刻画经济体内部区域间的互动效应。另外,在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时,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是较为关键的,但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地理区位特征,构建邻接标准或地理标准形式的矩阵[9-10],虽然李婧等[11]尝试利用各地区的产出水平对地理邻接矩阵进行修正,但其实质仍然是以地理邻接矩阵为基础,并未真正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这将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对经济变量间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作用难以被充分挖掘。鉴于此,本文主要做出如下两方面创新性工作:第一,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采用空间计量分析的方法挖掘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潜在空间溢出效应,有效避免了将我国整体区域面板数据分割成子样本群对估计结果造成的影响;第二,现有研究多从地理邻近视角构建空间权重矩阵,但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区域间的空间外溢效应也应被充分考虑,因此本文构建“经济发展邻近”空间权重矩阵,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内化于模型之中,并与传统的“地理邻接”空间权重矩阵设定形式进行比较,以考察我国房地产市场潜在的空间相关性以及结构异质性,从而揭示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并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一)模型设定。在经济增长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中,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刻画社会生产过程是常用方法。因此,本文构建的空间杜宾模型也以此函数为基础,函数具体形式为:12YAKL(1)其中,变量Y、K和L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要素,A为全要素生产率,参数1和2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替代弹性。考虑到房地产投资作为生产要素的特殊性,将资本存量K分解为房地产投资资本存量H和除房地产投资以外的资本S,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刻画资本存量分解过程,即12KHS(2)其中,参数1和2分别为资本生产时房地产投资和非房地产投资的要素替代弹性。将式(1)和式(2)合并后可得YASHL(3)其中,参数12,11,2。为叙述方便,在后续分析中将除房地产投资以外的资本S直接称为“资本”。将式(3)两边取对数,可得lnYlnAlnSlnLlnH(4)在此基础上,引入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即1112112211lnlnlnlnlnlnlnlnNNitijjtitititijjtjjNNijjtijjtititjjYawYSLHwSwLwH(5)其中,参数ijw为NN维标准化的非负空间权重矩阵W第i行j列的元素,it服从标准正态分布,i和t分别为空间和时间的特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通过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将解释变量(lnitS、lnitL、lnitH)和被解释变量(lnitY)的空间分布特征考虑进来,系数2反映的是同一区域其他地区的资本投入对本地区产出的作用效果,本文将其称为资本投资的空间交互效应,相应地,系数2和2分别代表劳动投入和房地产投资的空间交互效应。这里空间单元之间的相依性由空间权重矩阵内化到模型之中,因此该矩阵的设定形式是十分关键的。为了揭示我国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潜在的空间相关性和结构异质性,本文设定“地理邻接”(1W)和“经济发展邻近”(2W)两种类型权重矩阵,前者用于刻画地理邻接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后者则用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对经济变量间作用的影响。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处在同一区域的地区间发展又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划分标准来构建“经济发展邻近”空间权重矩阵。地理区位空间加权矩阵和经济发展空间加权矩阵的具体形式分别如下:101ijijwijij个体和地理不邻接个体和地理邻接(6)201ijijwijij个体和处于不同区域个体和处于同一区域(7)(二)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勒萨热(LeSage)等[12]提出根据空间回归模型的点估计验证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是有偏误的,因此进一步给出了空间杜宾模型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定义和估计。将上述空间杜宾模型写成矩阵,即ttttYWYXWXu(8)整理后可得11()()()tttYIWXWXIWu(9)第t期,被解释变量Y对第i个空间单元的第k个变量的偏导数为(10)其中,i1,2...N。直接效应为等式右侧矩阵对角元素的平均值,间接效应为右侧矩阵除对角元素的行元素之和的均值或列元素之和的均值。直接效应剔除了变量的空间效应,衡量了要素投入对本地区总产出的直接作用效果,而间接效应则衡量了要素投入通过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以产生区域协同效应带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力。

三、房地产投资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本文选取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进行建模,由于地区部分年份缺失数据较多,故未列入本研究样本群。相关指标变量的选取和处理如下:总产出Y:选取30个省份的名义地区生产总值和生产总值指数作为基础数据,计算出各地区的实际GDP数据作为总产出的度量指标。资本存量K:采用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永续盘存法对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进行测算,计算公式:1(1)tttKIK。采用此方法测算资本存量数据的关键在于初始资本存量、价格指数、折旧率和资本流量变量的设定。通过学习和比较近些年国内学者关于区域资本存量估算问题研究得到的有益结论,选取2000年的资本存量作为初始资本[13],折旧率确定为5%[14],对于资本流量的选取,沈利生等[14-15]均认为固定资本形成额作为度量变量更优,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投资流量的刻画指标,而对于价格指数的选择争议较小,这里选取常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作为计算变量。基于以上变量的选择测算得到30个省份的资本存量数据。房地产投资存量H:参照资本存量的测算方式以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为基础数据计算出30个省份的房地产投资存量数据,并从资本存量(K)中去除房地产投资资本得到各省市剩余资本(S)的数据。劳动L:选取城镇年末就业人数作为各地区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的度量数据。以上测算各指标变量的原始数据源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二)空间相关性检验。根据空间杜宾模型的矩阵表达形式可以发现,当0时,模型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当0时,模型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而在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通常基于非空间面板模型构造LM统计量和稳健LM统计量对样本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若原假设10H:0和20H:0均被拒绝,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是合适的[12];若原假设10H:0可接受,且相应的稳健LM统计量也接受空间滞后模型(简称SLM),则建立空间滞后模型是合适的;若原假设20H:0可接受,且相应的稳健LM统计量也接受空间误差模型(简称SEM),则空间误差模型应被选择。本文基于无特定效应、空间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下非空间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到相应LM检验统计量,其检验结果见表1。其中,“地理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对应的空间模型记为模型1,“经济发展邻近”空间权重矩阵对应的模型则记为模型2。表1结果显示,本文样本数据空间相关性是存在的,适合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变量之间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本文在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Wald统计量进一步验证了空间杜宾模型是否应简化成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对模型进行估计之前,要确定模型包含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故还需对其进行Hausman检验,实现模型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检验结果显示,模型1接受包含随机效应的假设,而模型2包含固定效应,但应该建立仅包含空间固定效应或仅包含时间固定效应,或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为此本文进一步对模型2进行了空间和时间固定效应联合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空间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是联合显著的,因此对于模型2本文应建立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基于以上检验,本文对包含随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1和包含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2进行估计,在估计方法上,参照李(Lee)等[16]提出的转换估计方法,可以纠正极大似然估计可能产生的偏误。估计结果见表2,模型1和模型2的Wald统计量均以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将模型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或空间滞后模型,可见对本文样本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是合理的。(三)房地产投资区域效应的实证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的优势在于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效应同时纳入模型之中,因此基于该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考察我国经济增长与驱动要素之间的直接定量关系,也可以衡量不同经济变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地,本文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区域差异的特殊国情,构建“地理邻接”和“经济发展邻近”权重矩阵,以揭示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层面的结构差异性,并探寻房地产投资活动对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因此,本文在实证结果分析中将重点关注房地产投资对应系数的估计结果。从模型1和模型2的估计结果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仅受到本地区的要素驱动,还与邻近区域的要素投入关系密切。表2中的回归结果显示:本区域的资本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其中资本投资的边际贡献率在两个模型中均高于劳动要素,这也符合我国长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特征;从跨地区角度出发,模型1中资本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具有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模型2中房地产投资和劳动投入也具有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说明其他地区的要素投入会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联动效应。进一步从地理邻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两个角度讨论邻近区域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发现:第一,我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受到地理上邻近地区要素投入的影响,地理上邻近地区的资本和房地产投资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挤占效应。模型1的结果显示,资本投资与房地产投资具有显著的空间交互效应,分别为-0.1240和-0.1138,而劳动投入的空间效应为-0.0390,但不显著。这说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地理上邻近的地区在进行要素投入时,挤占了本地区对要素的集聚,从而抑制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劳动力要素往往具有地域归属感,相邻地区的人力资本差异并不明显,因此其空间效应也不显著。第二,我国区域的经济增长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要素投入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和劳动投入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拉动效果。模型2的估计结果显示,资本投资的空间交互效应为0.1968,但不显著,而房地产投资和劳动投入的空间效应分别显著为0.1208和0.2605。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要素投入,特别是房地产和劳动力的投入可以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第三,与资本投资和劳动两种要素相比,房地产投资具有更明显的空间交互效应。地理上相邻省份的房地产投资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抑制作用,经济上邻近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却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地理位置相邻的省份可能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巨大(如北京市与,广东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快的省份集中房地产投资必然挤出相邻省份的资源配额,从而对相邻省份产生负向的外溢效应。但经济上邻近的地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省份,房地产投资在同类经济发展水平省份间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这也说明在制定区域性房地产政策时,应更多地依赖于经济邻近的区域归类方式而非地理上邻近的区域归类方式。在空间杜宾模型中,考虑了模型中所有变量的空间效应,使得解释变量对产出的回归系数不再具有弹性含义,因此我们更加关注解释变量空间效应的估计效果。本文进一步估计了资本、房地产投资和劳动要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根据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经济含义,前者的估计结果可以用来度量特定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后者的估计结果恰好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表3所示为模型1和模型2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估计结果,对比后可以发现:第一,我国区域的要素投入均具有显著的正直接效应,但房地产投资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结构性差异。模型1中资本、房地产和劳动投入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2127、0.1535和0.1043,模型2中的资本、房地产和劳动投入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2147、0.1237和0.1662,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表明要素投入对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与经济理论模型的设定是一致的。进一步比较模型1和模型2的房地产投资直接效应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从地理区位特征角度,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度更大,而从社会经济特征角度,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可见我国房地产投资活动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具有结构性差异,这一点也佐证了本文通过构建差异化空间权重矩阵来分析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第二,与其他要素投入相比,房地产投资具有更强的空间相关性,但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在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的地区间,其发挥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而对即使地理上邻近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挤占效应。在模型1中,仅有房地产投资的间接效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模型2中,房地产和劳动要素的间接效应均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见无论在“地理邻接”还是在“经济发展邻近”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下,房地产投资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此项经济活动具有更强的空间相关性。进一步对比两种情况下房地产投资间接效应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房地产投资活动对地理上邻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负外溢效应,这主要因为地理位置的相近或相邻便于要素的流动,有助于资源在邻近地区间的高效配置,进而促进房地产投资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聚,从而抑制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地理上邻近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却有可能相差悬殊,这导致了房地产投资展现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上接近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外溢效应,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房地产市场通过两条畅通的传导路径作用于经济增长:一方面,经济增长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内生性技术进步,促进房地产相关投资活动的开展,从供给侧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往往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吸引了更多外部资源流入,人力资源较为密集,增加了对房地产的需求,从需求侧拉动经济发展。这两方面原因导致房地产投资活动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地区间投资活动展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从而形成了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我国房价表现出的区域差异化现象提供了经济解释。

四、主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