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涡阳县城总体发展规划,结合交通发展要求及趋势,结合县城现状,就交通行业远景规划涉及的有关项目意见如下:
一、规模发展,设立交通产业发展园区
交通产业,涵盖涉及交通的检测、维修、驾培、运输、服务,以及与交通运输相匹配的配件销售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实现规模经营,促进城区经济的发展,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布局,规划在现S307线以西、紫光大道以北、站前路两侧的地带,设立交通产业发展园区,拟定占地面积200余亩,布局交通局新址、检测站、驾校、配件经营中心、维修工业区及其它涉及交通的相关经营项目。
二、规范布局,合理规划交通各类站点
1、客运场站布局:为缓解城区道路压力,省道S307线南移后,过境客车及货车全部经改线道路通行,因此将汽车站现址作为我县客运中心不符合县城发展的需要。城区站点远景规划:在S307线与S202线交叉处附近征地50亩以上,设立涡阳县汽车客运中心、在老子骑青牛附近设立城西客运站、在城东立交桥西两侧设立东城客运站、在北通道至S202线之间两侧征地30亩,设立城北客运站。
2、城市小型客车停靠站:规划将汽车站、配载客运站、城北客运站及在站前路与S307线交汇点附近设立城市小型客车停靠站;同时作为短期内客运车辆的停靠场站。
3、运输服务:为适应我县皖西北煤炭工业区的总体规划,为我县煤炭市场提供服务,规划在涡阳至新兴公路东侧,征地30亩,设立综合运输中心。
三、确保发展,设立交通工业区
1、维修市场:为保证我县维修市场健康发展,在城区规划三个维修工业区,其中在地税局对面设立涡阳维修工业中心区,在老子骑牛西南侧设立城西维修工业区,在北通道以东、S202线以南、原涡阳至龙山老路以北之间的三角地带设立城北维修工业区。
2、船舶工业:我县造船工业发展迅猛,造船能力、整体技术等方面已位居皖北前列,城区内有造船厂点13家、从业工人1500余人、靠养人口2万余人,而在城市规划中却无造船工业地点。考虑造船工业现有场地属规划中的绿化地带,计划在涡河北侧、农药厂对面的滩涂地带以及铁路以东涡河沿岸设立造船工业新区。
3、港口码头:为与我县煤炭开发相适应,考虑涡河实际情况,结合全省码头航道建设的总体规划,原则符合规划,稍作改动,规划在义门、桥口、建港、南园、马寨、高炉、西阳等地设立八个港口码头(具体意见及效果见附件)。
四、立足服务,建立农村公路服务区
为给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提供相应服务,确保公路通畅,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拟以县城为轴心、以环县公路为圆环,均点布局,设立农村公路养护一心四区:
1、规划在城区S307线以南、立交桥以西、规划的甘沟路以东地带,用地30亩,设立农村公路机料中心。
篇2
关键词:城乡公交 一体化
一、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运要求,为适应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原来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要求,以达到城乡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人员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客流量的与日俱增。如何解决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加快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进程,建立起沟通城乡公众出行的交通组织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探讨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西宁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区域中心城市的科学发展。
二、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必要性
西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不但给广大群众带去了便捷的公交出行,更是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出行成本,基本实现了改革成果与老百姓共享的目的。市区至三县已相继开通了公交车,湟中县除少数几个山大沟深、尚不具备通车条件的乡村外,公交覆盖率达95%以上,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8000万元;湟源县率先城乡公交全覆盖,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270万元;大通县县城至西宁方向公交全覆盖,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320万元。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性亏损严重。公交票价普遍偏低,运行成本逐年上升,营收成本倒挂现象凸显;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配套的回车场、公交停车港湾、站点等比较匮乏;三是公交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尚未触及城乡公交。政府引导力度大,优惠政策扶持少,没有呈现出“公交为大家、大家办公交”即政府、企业、群众合理负担的良好态势,长此以往,随着企业亏损加剧、车辆老化,群众的安全出行和公交的连续服务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西宁市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现状
2008年以来先后开通了西宁市至湟中塔尔寺、鲁沙尔、上五庄、多巴镇、晋家湾、鲍家寨公交专线,多巴至湟源、多巴至鲁沙尔镇公交专线,西宁至大通、西宁至湟源等公交专线,同时,还开通了西宁至大通、湟中、湟源三县的高速快客线路,满足了不同群众的需求。西宁至四区三县共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5条,线路全长约423公里,运营车辆数为311辆。三县又开通了46条以县城为中心的公交专线。四区三县50个乡镇(其中23个乡、27镇)已全部通车,全市931个建制村已有835个村通达客运班线车(包括农村小中巴),投入车辆541辆,其余96个建制村因道路限制暂不具备通车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市的城乡公交网络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西宁至湟中、西宁至湟源、西宁至大通县城为主干线网,以多巴镇、鲁沙尔镇、湟源县城、大通县城为次中心节点的城乡公交网络,全市(含三县)公交线网覆盖率达90%,解决了近150万农村群众的出行问题,深受群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四、对西宁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公益性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公益性质,是发展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基础。统筹发展城乡公交客运发展公交客运,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经济、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是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
2、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用地,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停车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改造建设,强化以“公交优先”为重点的交通组织管理,全面推进公交路权优先。完善“政府投资、企业化运营、有偿使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办法。同时,深入推进公共交通信息化,建成城乡一体的公交IC卡系统(目前仅湟中县使用)。
3、建立城乡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统一政策法规,是统筹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坚持体制改革与立法相结合,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政策二元结构,在政策、规费征收、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研究原交通部和原建设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城市客运、道路客运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尽快出台符合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化体系框架;逐步建立统筹城乡交通适用的道路、车辆、站点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4、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市场秩序
鼓励多种经营模式,有条件的客运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利用股份制改造、收购、兼并、联合、合作等方式,整合农村客运,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排班、统一定价、统一结算”的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农村客运企业之间的联合与适度集约,逐步实现农村客运的经营规模化、服务标准化;根据当地需求特征和运力投放情况,对黑车采取合法化、规范、打击等方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1]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建设问题分析 杨浩 北京交通大学
[2]统筹城乡客运发展问题的对策 解晓玲 祝昭 郭占伟 《道路运输》2010年第10期
篇3
关键词:安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
一、安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城市交通管理机构构成。可以从省政府管理层面和市政府管理层面上分析安徽城市交通管理机构构成,见表1所示。
表1 安徽城市交通管理机构构成及其相应职责
层面 隶属部门 职责
省
政
府
管
理
层
面 省交通厅 负责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负责交通运输枢纽规划和管理;负责拟订公路、水路行业战略、方针和投资规划;承担道路、水路运输市场和安全的监管和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引导交通运输行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属于决策部门,负责重点工程的决策和管理,负责社会发展综合平衡。
省公安厅 负责省城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省环境保护厅 对全省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督管理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拟订城市建设规划,指导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市
政
府
管
理
层
面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研究提出投资和建设领域重大政策和投资计划,负责重点项目的计划和管理。
市公安局 管理城乡道路安全,维护交通秩序。
市交通局 负责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行业管理。管理交通运输市场,引导交通运输行业优化结构、协调发展。负责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和规费的稽征及通行费的收支管理。组织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的实施,对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实行行业管理。负责市出租汽车行业和城市公交的管理,负责城乡客运的管理。
市规划局 组织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负责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等公用事业市场的培育和监督,负责城市市政设施的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负责铁路、公路、水路、集装箱、管道运输的衔接和协调工作
市城市管理局 负责容环卫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市环保局 机动车污染防治和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备注 从市政府管理层面看,安徽17个市所有市政府交通管理机构设置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职能的划分却有较大的差别。机构职能划归主要的差别在于:合肥、铜陵、马鞍山、蚌埠、淮南已经将城市公共交通划归城市交通局管理,宿州市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划归城市管理局,其他的十一个市都将公共交通纳入城乡建设委员会管理。
2.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安徽各市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是多部门交叉模式到城乡一体化管理交通模式的过渡阶段:首先,从传统的多部门交叉模式方面看,交通部门负责公路运输、水路运输、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管理和规费稽征及通行费的收支管理等,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市经委负责铁路、公路、水路、集装箱、管道运输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公安局负责市城乡道路安全;其次,从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方面看,所有城市的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职能都归属于交通局,有一部分城市已经将原理由城建部门负责的城市交通管理职能整合到交通部门,这更加有利于交通部门对交通的综合管理,是向“大交通”管理模式迈出了一步。
二、安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与交通政策决策建议
(1)改革的基本思路
1)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政企分开,加强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公开、公平、竞争和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政事分开从事交通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应逐步转为行政机构,由财政保障其行政经费。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交通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的作用。
2)精简机构,责权一致。交通管理管理体制改革中,机构设置应该尽量精简,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宽度,实现交通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提高管理效率。确保有权必有责、依法监督、违法必究,做到责权一致。
3)强化综合协调的职能。强化交通部门对铁路、公路、邮政、通信航空等综合运输协调的职能。实现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的统一,消除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不利影响,整合交通资源。
(2)改革的建议
1)实现城乡道路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现在安徽大多数城市仍然沿用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即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公共客运由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外的道路客运由交通部门管理,城市出租汽车由交通部门管理。这种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阻碍了城乡交通的有效衔接和城乡交通一体化。因此安徽省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各市逐步实现城乡道路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将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客运和出租汽车统一划归交通局管理,这也是当前国内较普遍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目前安徽省已经有合肥、铜陵、马鞍山、蚌埠、淮南5个市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交通管理职能的调整。
实行城乡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不仅要改革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另外还需要完善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法律、法规,规范城乡交通管理。在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城乡交通的有机衔接,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在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中要将城镇交通规划纳为整体统一规划。
2)实行“大交通”的管理模式。“大交通”管理模式,是较先进的政府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并且大大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有利于不同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大交通”管理体制,是未来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也是安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总方向和目标,由于现在安徽城市交通改革主要是向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的方向推进,所以要实现“大交通”这一目标是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的。
[参考文献]
[1]丁纯.重庆大交通管理体制及深化改革的思路[J].重庆行政, 2009(1)
篇4
新时期我国制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政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各地首先要全面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施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包括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积极建设和运用连锁经营配送网络模式,建立完善的城乡物流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在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如何利用网络合理调配规划城乡物资的配送和农产品的统购包销。
【关键词】
城乡物流一体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络优化
近年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乡间的物资的调配速率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链条上重要的一环。承接资源运输和传送的物流行业成为了城乡经济互通的纽带和链条。
目前对于连锁经营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不够全面,研究者主要是偏重某一方面,比如研究连锁超市配送农产品和城区资源,比如研究如何发展农村连锁店。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发展农村连锁店铺和配送资源之间的联系的,还为数不多。在这个过程中,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配送方面,配送中心的建设成为核心问题,要能够开拓畅通的物流路线,将整个运输网络系统疏通。一个是要将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输送往城市,减少运输成本,和整个网络管理投资。
1 阻碍城乡物流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连锁经营模式已经日臻完善,与此同时,农村的经营模式也蓬勃发展,但是相比城市的经营建设农村就成为了整个连锁经营配送环节上薄弱的一环。
1.1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物流运输不够发达,与农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缺乏与很大的关系。由于基础设施不够,物流线路没有开通,导致物流运输不畅,使运输速度减慢,使产品的配送受到阻碍,产品无法进入城市,就影响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农村物流投资成本过高
由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个物流线路需要经由过多中转环节,严重的影响了整个流通时间,浪费人力物力,物流投资成本过高。整个物流环节无论在组织结构和时间都显得拖沓和分散。
1.3 农产品的运输受时间限制
农作物的生产和收获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产品的调配就具有季节性,四季分明,在特定的季节销售特定的品种。各种瓜果蔬菜都在特定的时间上市,虽然有反季节蔬菜,但毕竟只是少数,而且种植成本较高。农村对于城市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具有季节性。比如,在农耕季节,可能对于作物种子的需求较大,在这段时间的物流主要是种子等产品。
2 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建设模式.
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优化连锁经营配送网络,要加强城乡物流的相互渗透,加强城乡的交流,建立多交叉的城乡交通路线,加强城乡信息沟通。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加强和巩固城乡连锁企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城市连锁超市和农村连锁店。
2.1 整体规划
城乡物流一体化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城乡资源共享。通过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城乡资源能够合理配置,是城乡发展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富裕。第一,作为经济发展占优势的城市物流体系 ,应该逐渐向农村扩展,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第二,作为物流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物流体系,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能够适应和接纳城市物流,从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缩小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2 建立完整的网络体系
城乡物流一体化要解决的城乡首先要完善连锁经营的配送网络的整个体系,将整个配送网络上的各个部门与环节都要规划完整,建立完整的网络体系和网络发展链条。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各个部门都要有密切的合作,网络主体之间互相协调,共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
2.3 完善城乡物流一体化所需的基础设施
发达的交通网络住哟是指完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交强道路建设。目前我国农村推行“村村通”,铺设连接各农村的交通路线,扩大公路,铁路的覆盖率,方便运输,完备交通设施。便捷的信息网络是指要加强农村和城市的通讯设施的完善,同时逐渐普及计算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使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良性的政策环境是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努力为城乡一体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实行政策的扶持。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连锁经营模式扩大,城乡物质交换才更方便,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连锁超市和店铺的网络优化设计
在整个城乡物流一体化进程中,连锁经营模式是否合理,取决于连锁经营的网络设计是否能到了优化,整个连锁店铺和超市的网络设计和优化涉及以下几点:
第一,整个连锁运营中,城市和农村都承担不同的商品生产:城市的各大连锁超市的消费品主要是各类工业制造商品和农产品,工业制造商品经过物流中心送往各大连锁经营店;农村对工业制造品的需求量大,它们主要向城市输送农产品。
第二,加强对农副产品的统购包销,统一收购农产品后,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加工,再分别送往各大城市,满足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城市就主要通过工业制造,流水线生产,批量大规模生产大量的商品,输送至农村各连锁商店,用于满足农村对工业商品的需求,在物质输送中,推进了城乡物流一体化。。
第三,加强对农产品收购体系的建设,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完善农村各连锁店,将农产品统一收购,同时拓宽农产品的运输渠道和销售渠道。
4 结束语
当前农村-城市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针对如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中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和建议,为了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大力探索各种方案,开辟了连锁经营模式。具体针对如何优化连锁经营的网络设计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还有不足之处,静待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l]张尚民.城市连锁零售商店向农村扩张的机遇及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技,2011,39(33):2077420775
[2]卢美丽.基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
[3]周凌云,顾为东,赵钢,张萍.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J].现代管理科学,2013(7)
[4]钟玲.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2
[5]陈星宇,任保平,喻文.构建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服务体系[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04)
篇5
一、 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市还应该加大对县乡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鼓励、补助乡镇或村级组织甚至于个人投资建设村级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存在的道路不通,网络不全的问题,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创造基础条件。
篇6
“十五”以来,我县道路运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道路基础设施、路面硬化等工程,使道路通行能力越来越高,农村客运站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与运力,服务能力现状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五)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按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妥善处理好新开行的公交客运线路与目前在营的班线客运线路之间的关系,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公交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客运的转变和平稳过渡。
(六)、坚持公益性原则,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运输企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以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
(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根据城乡公交车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停靠(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
随着农村公路油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的不断完善,推行“路、站、运、安”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只要道路通行条件达到客运要求,要及时商请公安、交警、路政、运政、安监、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该路客运通行条件进行评估验收,及时开通客运线路。
加快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乡镇、农村客货运站场和公路沿线招呼站点建设。区域经营范围内,可采取站、运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交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客运站、停靠点(招呼站)。客运站点的建设按照国家交通部一至五级划分,参照国家交通部站点建设补助标准由政府进行补助。
(二)、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道路客运网络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突出统筹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干线公路客运与农村公路客运并举,统一纳入县域公交客运网络。使其成为以各客运站为节点,连接各条客运线路的“多层次客运网络”,各种客运方式互为补充,协调优化。
1、在××县城至昆明之间、与毗邻县之间,加快县际公交客运发展步伐。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运力投放计划,合理投放运力,不断提高客运车辆级别、档次,增加安全系数,增强服务能力。在目前已开行的××——昆明、东村——昆明、鸡街东村——昆明、××——青龙——安宁、××——东村等几条线路的基础上,至2008年底还将开行××——团结——昆明(老昆富公路)、东村——禄劝、县城——散旦、县城——散旦——款庄——赤就——县城大环型线等线路的公交客运班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幅射到市区和相邻各县以及县内几个主客流集散地的公交客运一级网络。
2、以乡镇为中心开辟农村客运新模式
随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每一乡镇将配套一个农村客运站。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东村、罗免、赤就、款庄4个农村客运站。散旦客运站于2008年底将建成使用。以各乡镇为中心,创新客运经营模式,开避农村区域客运。至2010年底,逐步形成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目标、以各乡镇区域为经营区域、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各条通村公路为线路、以各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驾驶服务人员,统一服务标准。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客流的特点,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
3、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和大营、永定、者北集镇范围内,开行城镇公交。根据集镇路网、厂矿、单位、学校、村庄分布,统一编制城镇公交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打通县城及几个主要集镇内客运线路微循环,开通城镇公交客运,以解决人民群众上下班、上学、赶集、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目前拟开通永定——大营——工业园区——兴贡——永定的环县城公交客运线路、县城——北营工业园区——者北街、县城——沙锅村——明熙苑、县城——元山——松林等主要短途公交客运线路,经营上以城市公交为主,出租车客运为辅。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形成完整的城镇公交客运三级网络。
4、结合我县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实施,适时开通旅游客运,其线路一端在旅游景点,以运送观光游客为主,分定线旅游和非定线旅游。以填补班线客运与包车、出租车客运之间的空白,使多种客运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分工。
(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公交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公交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城市公交线短,客流集中,道路通行条件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营效益稳定,而农村公交客运点多、面广、线长、客流不稳定,道路通行条件差,经营成本相对过高,效益低下或无效益,导致各经营主体往往投热弃冷,即热衷于经营“热线”客运,而不愿经营“冷线”客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不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由我县交通局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公司”,作为我县经营县际、县内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物流的“航母”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多方投资,多种经营方式。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可由城市公交客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农村公交客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等组成,使其经营的线路、区域“冷热”搭配,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到2010年,运力达到:县际公交客运班车100辆、2000个客位,以中级以上中型客车为主;旅游客车20辆、200个客位;城镇公交车30辆;农村公交车70辆;客运出租车30辆;货运出租车200辆、800个吨位以上。经营范围涵盖到广大农村各行政村,实现“路运并举、通路通车”。管理上实行经营主体公司化,营运车辆标准化,从业人员资格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政府监管,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能力,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
城乡间客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而形成的客流。我县是农业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物流就是要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农村物流,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既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客货运输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客货运并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人货混装,出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状。
发展农村物流,就要以农村公交客运为依托,农村客运网就是农村物流网,农村客运站兼营物流中心(站),农村客运企业兼营农村货运物流,组建物流车队(组),发展货运出租车,在保证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保证农副产品方便、快捷地流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城乡公交客运经营环境。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县交通局做为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区域内的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管理,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客运企业投资我县公交客运,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不断加快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提高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县道路运输协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自律工作,为客运企业提供政策法规、业务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
篇7
Abstract: Now city planners are paying a good deal of attention to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nd its planning. The concepts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nd its planning, the goal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re approached. Then, the framework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planning, such as planning range, level,deadline, goals, principles, tasks and contents is emphatically discussed.
1 我国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的提出
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地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系统[1].城乡两个地域的人口分布、职能、景观、土地利用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异,引起了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城乡关系必然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2].第一阶段,乡村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这是乡村支援城市,城市的扩大再生产有赖于乡村生产剩余的阶段;第二阶段,城市与乡村各自独立发展,这是城乡矛盾已现端倪且日趋扩大的阶段;第三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活动开始超越城乡两个相对隔离的单元而相互渗透,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城乡界限模糊,城市与乡村融合的时代[3],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乡一体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已进入第三阶段.而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目前多数地区已进入第二阶段(少数地区正在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矛盾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其一,城乡三大差别有重新扩大的趋势;其二,城乡经济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化;其三,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其四,城乡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其五,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其六,城乡结合部矛盾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借鉴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城乡的不同优势与作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通过城带乡、乡促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持续、稳定且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目的.在我国,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从提出到现在已持续了10多年(发达国家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则持续了50年),正值城乡一体化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城乡一体化规划”又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城乡一体化规划主要是结合城市规划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控城乡土地的使用,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或通过把农田、水体和森林作为绿地景观引入城市,并建立区域基础设施,使城乡融为一体.有学者认为,诸如此类的规划,“事实上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而编制的一种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将其直接称为‘城乡一体化规划’似乎不甚妥当”[4].的确,这两种规划均有其必要,亦均有其局限.城乡一体化本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城乡社会、经济及自然等大系统,涉及城乡社会制度、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建设及城镇体系等20多个子系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起码应该从城乡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技术、信息、住房和土地空间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且开放的规划.但鉴于城市规划人员的精力和知识面之局限性及其专业特长,目前只能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或迫切需要,希望通过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对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作用与调配能力,来引导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达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目前一些地方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其内容过于简略,除简单地描述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之外,仅从地域空间形态上分出城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或分为城镇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风景区及山林保护区,达不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
2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无论是作为过程还是结果,城乡一体化都应建立其长远而明确的目标体系.
a.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Regional entity).
b.城乡功能结构的高度互补.“一体化并不等于中心———外围经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高度相互依赖”[3].首先,在功能上,城市向乡村传输商品、资金、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则分担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以及风景旅游基地等部分职能;其二,在产业上,乡村围绕城市的主导产业而发展配套工业或直接为城市服务的交通运输、仓储修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其三,在市场上,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乡村是城市的生产资料、技术、资金、工业品市场,而城市则是乡村农副产品、郊野旅游、建筑材料与劳动力的广阔市场.这种互补性关系,既使乡村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也使城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相互争夺资源.
c.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通过建立前述的区域综合体,统筹安排有污染工业的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各城镇之间以大片的农田保护区、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相间隔,既明晰城镇建设的用地范围,又为整个综合体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田园城市”.
d.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度共享.主要是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通过全天候的交通线路、舒适的交通工具、廉价的收费及周到的服务,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5];同时,也建立高度灵敏的网络信息服务,把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空间以及人口、经济的融合.
e.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通畅.我国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模式作为一种封闭的、限制性的户口管理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但它阻碍了城乡合理的、必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而人口流动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益;从长远来看,它还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扩大社会交往、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尽快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向县城以上的城市转移,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畅通.
f.城乡政治文化的平等.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都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文化权利.因此,要尽快消除我国工业化初期所形成的城乡社会分化及伴生的城乡对立状态,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关系,通过各种社会扶助活动和义务教育渠道,培养乡村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素质与能力,尽快消除城乡居民在参与政府决策方面的差别.要使乡村居民从“乡下人”的阴影中走出来,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此外,还要大力保护和继承广大乡村地区的优良传统文化,以保持其发展的延续性.
g.城乡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促进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的不断改善,使乡村基本达到城市生活状态且共同提高,也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之一.它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与就业机会方面达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程度;乡村居民接受与城市居民相等的教育;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健、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障;拥有同样的文化娱乐条件.
3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框架内容
3.1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层次与期限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分割的规划观念,把城乡居民点、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网络作为区域整体来进行统一规划,从城乡全局来协调与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突破地域界限,覆盖城乡所有土地.具体而言,其规划范围应该包括中心城市建成区、郊区以及市行政管辖的广大乡村地区与小城镇,使城乡人口、土地、空间、水源、能源、信息、景观与基础设施等城乡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控制保护.为此,其规划层次当属宏观或中观层次.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性工作,它可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或以单个或多个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规划或城市郊区规划范畴(可以作为专项规划单列).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城乡一体化规划要求,城乡一体化规划也要与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以便及时反馈彼此的要求.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期限上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它是对未来长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战略规划及原则性指导,因此,它有发展时序,但没有具体年限,既可以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时修编,又可根据动态需要因时修编.
此外,它与城市经济区规划(一种按经济区域属性分类的区域规划)的区别,除了它的规划范围
通常小于城市经济区(可能等于以单个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以外,其目标追求也有所不同,城乡一体化规划还特别关注城乡政治文化的平等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它与郊区规划的区别也有一些类似,郊区规划所追求的是其与市区的双向互补和互为依存的关系,通常建立在农副产品、生态环境、土地空间等方面为市区所提供的支持,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把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标及相关内容纳入城市郊区规划,则可以大大弥补当前城市郊区规划之不足.
3.2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理应以前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体系为目标,尽管不一定能全面实现,但如下规划原则仍应注意.
a.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谐文明的新的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一体化规划应保持规划结构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城乡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可能的节约,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延续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使城乡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持续、有序且协调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b.共同进步的原则.即充分重视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跳出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树立城乡共同进步的发展观,确立城乡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建立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c.长期性、整体性与地域性的原则.即立足于长期渐进的发展,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短期行为,注重各城乡地域的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
d.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即根据动态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同时采用系统方法区分轻重缓急,着重研究经过选择的关键问题,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3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鉴于当前城乡规划的重点仍在于物质环境建设规划以及规划人员的精力和知识面的局限,作者拟从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角度选取下述可操作的主要规划内容.
a.城乡规划结构.积极调整城乡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各城镇可作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轴线、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作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则为“面”.
b.城乡用地布局.在明确城乡功能结构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把县、市域所有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进行统一的区分和原则性的布局,使城乡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最大的节约,真正体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建设用地中,着重进行各级城镇及开发区的用地布局,应将所有的用地规划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用地强度.要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通过用地布局积极引导与宏观调控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行业选择和拓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区域内耗,同时也防止城市的无限蔓延.
此外,还要相应确定电厂、变电站、高压走廊、大型水厂、污水厂、煤气厂、垃圾填埋场及墓地等区域性市政设施的位置.在不可建设用地中,又可分出永久不可建设用地(包括所有的一级保护高产农田、生态绿地、水源地、隔离绿带、防护林地、风景林地、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用地等)和规划期内的不可建设用地(一般农业区,含二级保护农田、菜地、副食品基地、林地、园地、水产基地等),在重点保护前者的同时作好后者的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c.城乡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及防灾抗灾规划.在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体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强化了城乡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了城乡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结构形态得以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主要包括公路、水运及铁路,其中与城乡一体化关系最直接的是公路网络,它可分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各城镇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有机高效的公路路网,可大大便利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它包括城乡联网供水(建立村级管网,将自来水分送到各村),污水相对集中、分片处理(每镇或几个镇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经兼村并点后的乡村居民点可建立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镇一变,一村一线”的供电网路,杆线电缆到村的电讯网络,水利工程以及学校、公园、运动场等设施建设[6].这样,按城乡一体化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联网,既能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又可避免设施不配套或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深入研究城乡各种致灾因素,合理规划城乡生活空间,建立城乡防灾体系,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提高城乡抗御灾害的能力,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d.城乡环境保护与景观生态规划.环境污染是影响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当前,第一,要根据城乡环境的合理容量制定污染物排放指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二,要优化城乡工业用地布局,把同类污染源集中到同一工业小区进行集中整治,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排污大、能耗多的企业发展,使城乡企业向高效、低耗、无污染方向发展;第三,为防止各级城镇出现失去控制的、摊大饼式的用地蔓延现象,要制定合理的绿色空间指标,严格保护和大力建设城区周围的环状或楔形生态绿地,并使其与城区内的绿地相互融通,共同形成完整的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四,开展农业景观建设,在保护山林水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坡洼地、路网水系进行普遍的大地绿化和林网化,使多样化的农业景观既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而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成为重要的城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资源.
e.兼村并点规划.村庄兼并是我国农业集约化、乡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因此,要按照既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方便,靠近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且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中心村,兼并其周围零散的自然村落,以彻底扭转目前我国乡村居民点密度大而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服务对象分散、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局面,为乡村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政策体系等调控机制的作用.因此,城乡一体化规划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关于动力因素、发展时序和资金投入等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4):52-55.
[2]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5):41-43.
[4]薛德升等.有关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概念的辨析[J].城市问题,1998,(1):2-4.
篇8
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经之路。为了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绥滨县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又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利用优势,规避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1 优势(Strengths)
1.1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绥滨县是口岸,区位优势明显,隶属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北部,黑龙江和松花江汇流夹角地带,东经131°8′12"—132°,北纬47°11′55"—47°45',23"之间。东与同江市、南与富锦市、桦川县隔松花江相望。绥滨县交通优势明显,富绥大桥,是我省公路网“二环、七射、三横、六纵”公路主骨架网中横二线的重要节点,在区域交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绥滨县境内水系发达,交通便利,可通千吨客货轮,是中国北部的黄金水道。绥滨境内省市县乡四级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陆路运输十分便利,富绥松花江公路大桥是全省“三横四射六纵”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陆联系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大动脉。
1.2 资源优势突出,有利于发展绿色产业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260万亩,县属耕地120万亩,绝大部分为草甸土和白浆土,自然肥力高,土质肥沃,人均占有耕地15亩,居全国前列,而且由于开发较晚,具有增产潜力大的土地资源优势。境内水碧天蓝,地清气洁,无任何污染,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流经境内的黑龙江是世界上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区域内湿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是省级生态示范县,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自然优势。
1.3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大
绥滨县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民族特色鲜明的月牙湖风景区,可供游人游泳、划船、垂钓、野饮,既可尽享走进大自然的愉悦,又可品尝质纯味美的龙江鲜鱼,领略俄罗斯异国风光。绥滨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著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奥里米古国遗址和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仁遗址、高力古城遗址和东胜明清墓群,有永生金代古墓群、北山古城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还有未考证开发的古文物点百余处。
2 劣势(Weaknesses)
2.1 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
绥滨县产业和结构比例严重失调,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为48%:10%:42%。第二产业发展层次低,经济效益差,整体竞争力弱,没有重工业企业,轻工业比重仅8%,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单一,龙头企业少,辐射能力弱。服务业发展较好,城乡市场体系基本完善。旅游等产业占比重较大,但现代物流、配送处于培育阶段,商贸流通基本框架还没有形成。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
2.2 城乡融合度低
城乡融合度主要城乡社会融合度、在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三个方面体现,绥滨县表现城乡融合度较低,其中:在城乡经济融合度中,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过高,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为48%,并且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过低;在城乡社会融合度方面,城市化率和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低;在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方面,农村环境整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机遇(opportunities)
3.1 政策和项目支持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不断强化“县强才能市强”理念,提出始终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现黑龙江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2012年鹤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实施102个建设项目,现已开工86个,总投资超过12亿元。同时,绥滨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3.2区域定位作用提升
鹤岗市把绥滨县定位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制定长效发展战略,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绥滨县建设成为连接鹤岗市各县相作为口岸的物流集散、旅游休闲的中心节点。
4 挑战(Threats)
4.1 产业链条函待延伸,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不强
绥滨县境内,企业以农业企业和化工建材类轻工业为主,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落后于国内先进水平,产品附加值低,企业经济效益低。化工建材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如何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有效地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改善环境管理体系,将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绥滨县工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4.2 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以及绥滨县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主管人员缺乏现代融资意识,财务信息失真,银行不敢放贷等问题,导致绥滨县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使得企业在技术引进、原材料购进和设备、产品的改造更新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制约。
篇9
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指导思想,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提出并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逐步推进,为解决我市行政管理部门分工过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体制不顺,上下对接不清,政出多门;行政主体重叠,城乡分治,造成管理错位和缺位;管理职能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发展不均,缺乏统一协调性等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政府机构改革。
(一)实施城乡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将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市农牧局、市农机局进行整合,组建了市农业委员会,挂“市委农工办”牌子。主要将原市委办公厅承担的有关农村工作的职能,原市农牧局行使的对全市农业、畜牧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职能,原市建委行使的对全市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城乡沼气净化工程行业管理的职能和原市水利局行使的综合协调、指导全市农田基本建设工作等职能交市农委(市委农工办)承担。同时,对区(市)县涉农行政机构进行归并,统一设置农村发展局,挂“农工办”牌子,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对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实行统一垂直管理。通过农业机构的整合,有效地激活了各级农业行政资源,理顺了工作关系,改变了原来由多个政府部门管理农业的状况,减少了各种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办事效率,强化了服务“三农”的工作,农村经济工作的统筹功能和协调职能进一步增强。
(二)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体制,对市规划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调整,精简机构,加强基层,在中心城区设置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二是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机构,作为市规划局直属的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对全市城乡规划的监管;三是设置市、县两级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机构,主要负责各区(市)县、乡镇规划督察工作;四是加强各区(市)、县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编制配备、队伍建设和业务指导和督察。通过改革,促进了城乡规划统一,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了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三)实施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将原市交通局承担的全部职能,原市市政公用局承担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管理;负责制定城市公共汽车营运路线、客运出租汽车等特许经营权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职能,市公安局承担的交通道路技术规划、安全设施的规划、管理及经营性停车设施的行政管理的职能,以及市经委承担的铁路、公路、邮政、通信、航空等综合运输协调工作、铁路专用线管理以及物流业的行业管理等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市交通委员会。在市级和县级分别组建了全新的、城乡交通一体化行政管理机构。同时,将交通的4支执法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交通综合执法机构。通过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交通管理各自为政、多头执法的局面,为实施统一大交通的规划,加强城乡公共交通统一管理,提升交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统筹城乡交通发展的能力和对外综合协调的能力,全面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提供了体制保障。
(四)实施水务体制改革。将原市水利局
(含市防汛办)承担的全部职能,原市市政公用局承担的城市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管理,供水、排水、再生水利用设施的维护、改造、管理以及自备水源污水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对水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能,原市市容环境管理局承担的城区河道(包括河堤和水域环境)管理与防汛工作的职能,以及市府南河管理办公室承担的对府南河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市水务局。在市级和县级分别组建了全新的水务机构,解决了以前多个部门管水的现象,实现了水务管理一体化。这一改革的实施,整合了各级水利行政资源,结束了“多龙管水”的局面,将水务管理从原来的多个部门分头管理转为一个部门综合管理,并在管理上消除了城区和乡村在水务管理上的界线,实现了城乡防洪一体化。
(五)实施林业和园林体制改革。将市林业局、市园林局的全部职能和市建委承担的负责城市规划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目标,负责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的审批、报批工作等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作为政府主管林业和园林工作部门。林业和园林机构的整合,实现了陆地生态建设的统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了优势互补,打破城乡生态建设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
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障碍性问题:
(一)体制障碍。在体制的创新中,传统思维束搏,新旧体制的碰撞,严重制约着体制创新,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管理体制模式,必须突破机构设置的障碍,即“上下对口”的原则。如我市在构建“大交通”、“大林业”的体制时,也受到了国家、省级相关部门的关注,反应较大。
(二)职能整合障碍。机构改革力度越大,职能调整越广,触及到各个部门的自身利益,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对改革干扰较大,使改革实施困难。
(三)人员分流障碍。这次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涉及机构多,纳入分流和调整的人员有1100多人,涉及的改革成本较大,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公务员队伍的稳定。
篇10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居住用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095-03
1.大成桥镇简介
大成桥镇为湖南省宁乡县下辖镇,位于宁乡县中部。现大成桥镇于1995年由原大成桥乡、成功塘乡和油麻田乡合并设立“大成桥乡”。2007年改为镇建制,下辖2社区7个行政村。
大成桥镇煤炭资源丰富,为宁乡县主要煤产地,90年代中期最高煤产量近百万吨,近几年由于过度开采,煤炭资源频临枯竭,甚至许多地方的房屋出现了开裂、塌陷等问题,形成“天坑”,过度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成为近几年该镇发展较为严重的问题。
2010年7月,温总理视察后,对该镇地质灾害问题的处理做出了重要批示,紧随其后的镇区整治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而未。在《镇规划标准》中,居住用地指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在《长沙市村镇建设规划指南》中规定,中心镇镇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28%-38%,一般镇镇区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为33%-43%。由此可见,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在各类用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故其用地选择也必将对镇区乃至整个镇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具体问题下,大成桥镇对于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不仅是该镇的发展问题,也是关键的民生问题。
2.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现状问题分析
2.1布局无序,呈“粗放式”发展
通过实地的勘踏,大成桥镇区建设用地布局整体分散,呈“粗放式”发展。从该区的地形来讲,镇区用地坐落在低山丘陵的平坦地带上,镇区建设用地界线与非建设用地界线没有具体的约束,两者参差交错。在用地性质上,由内而外形成典型的“建筑用地—耕地一山地”的结构。尤其是近几年,村镇经济的迅猛发展,镇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建设用地盲目向外扩张,对于周边耕地的侵占较为严重,导致严重的土地浪费。
从建设用地性质来讲,一般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用地等都选择了人流、物流较为集中的位置布置,集约程度相对较高;但居住建筑布局大多凌乱不堪,没有整齐的规划,建筑与建筑之间拉开很大的距离,集约化程度不高;建筑朝向也是“各取所好”,给人带来一种“脏、乱、差”的视觉感受。
2.2沿道路一字排开,“一层皮”模式
大成桥镇区有省道S209从中穿过,S209在宁乡段又称为宁黄公路,是宁乡县城与交通重镇黄材镇的必经之处,东至长沙,西至娄底,交通非常便利。受交通条件影响,镇区建设用地基本围绕S209进行选择,形成商住结合的街区店面形式。这类建筑以二层建筑居多,基本为砖混结构,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筑,建筑质量一般。其中,底层临街一面作为个体户经营的商业门面,二层及以上作为居住使用。镇区居住建筑大多沿S209建设,一字排开,形成以S209道路为中心的“一层皮”用地结构。这种“条线型”结构虽然在用地选择上较为简易,施工方便,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对于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一层皮”也将镇区的生活线拉得很长,发展后劲不足。
2.3多种功能混合,缺乏协调发展
功能混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从居住用地上的建筑使用功能的混合。以大成桥镇老街区的民居为例,虽然从规划上来讲,将他们划为居住用地,但实际上,镇区的许多居住建筑兼有多种使用功能。临街建筑基本为商业门面、餐饮或是娱乐场所等,位置稍偏的有许多被出租成仓库或小型旅社,但是其建筑最初建设的时候都是以考虑居住为主的,单体建筑内部和邻里之间都只考虑了居住功能的相关要求,后来变更为各种使用功能是因为市场利润的驱使。但事实上,这些建筑在变更其使用功能后许多都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严格的整改,比如仓库、小型旅社、娱乐场所的防火防灾、紧急避难通道等等这样一些设施,基本都不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这样为周边的居民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是居住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之间的组织混乱。以居住用地与商业用地、道路用地之间的组织为例,问题较为明显的是S209沿线一带。大成桥镇区的“一层皮”式的用地模式,居住用地、商业用地都围绕S209沿线建设。作为省级干道和过境干道,S209交通流量非常大。沿线两侧的商业建筑和居住建筑无疑又是镇区的主要活动中心,人流和物流都非常繁忙。过境干道直接穿越镇区内部,使得S209的交通压力在本区段骤然增大,尤其是逢年过节,该区段常发生交通事故,这与我们用地选择不当、组织缺乏规划也有一定的关系。
2.4建筑缺乏地方特色,配套设施不足
在原有老街区,镇区居住建筑多以90年代建筑为主。在建筑外观上显得较为杂乱,建筑的色彩、材质、装饰等等都是各取所好,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整体上给人凌乱无序的感觉,缺乏地方特色。
同时,配套设施也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中小学虽然在最近几年的整治过程中进行了扩建,但是,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依旧滞后。整个镇区除了镇政府前面有个大广场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公共的活动空间,公共绿地更是几乎没有,这与不断向外扩建的居住用地形成鲜明对比,公共资源在个人利益当中一步步被压缩。这也是在我们规划当中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将“城市病”又复制到广大的村镇建设当中来。
2.5地质灾害影响严重
这是今年来大成桥镇最为严重的问题。大成桥镇是宁乡中部的主要产煤基地,90年代中期最高煤产量近百万吨。由于长期的煤矿开采导致相应地质层“被掏空”,近几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导致许多地区塌陷。以镇区为例,许多的民居,包括镇中心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都出现了开裂、沉陷、倒塌等问题,地面形成各种各样的“天坑”,当地居民寝食难安,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3.城乡一体化对于城乡发展的指导与要求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其主要内涵是通过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间的劳动力、技术、资本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的范围内合理流动,以达到城乡互补、相互融合、共同繁荣的目的。它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规划由“城市”变为“城乡”,空间层面上由规划“重城轻乡”转变为“城乡并举”,村镇发展被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对于政策的解读,城乡一体化对于村镇发展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指导与要求:
3.1重视土地整理与农村新型社区布局
“乡”规划将作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资金支持,实现土地整理。具体的是将小块的农田整理为大块农田,促使散居的农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或在集中居民点居住,这样可以达到几个目的:一是使农村人口的耕地面积增加,二是使农村的建设用地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可以将农村建设用地节约的指标用于城市建设,获得的土地出让收益反哺给农民用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正因为城乡一体化对于村镇规划的重视与指引,这也为村镇居住用地选择提供了政策保障。我们对居住用地如何进行选择,将对村镇的土地整理以及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规划效果。
3.2在规划中更加注重城乡对接与互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所谓的“城乡一体”,实际上是通过城乡互补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的“双赢”局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城镇通过延伸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至农村集中居民点,为乡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医疗、娱乐等服务,提高乡村居民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便利性,而村镇作为小城镇发展的“后花园”,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和广阔的消费市场。要实现城乡发展的互补,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就成为了城乡交流中最为重要的“纽带”,在城乡联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村镇的建设用地选择,也必将从城乡融合的角度出发,将建设用地尽量的考虑选择在交通便利、通信方便的地段,使之能够更多的享受城市提供的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实现城乡间的良性互动。
3.3注重人的“城市化”,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现阶段的城镇化,大多都只是更多的关注城镇规模大小,即地域空间上的“乡”变“城”,但事实上,“城乡一体化”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人的“城市化”,最终应该“以人为本”,从根本上使农村人口能够像城市人口一样享受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过程中,要求我们始终将人的“城市化”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兴建各种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通过更多的方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对村镇居民在医疗教育、技能培训、网络通讯等方面的覆盖面,从而提高村镇居民的人口素质,使村镇居民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农民”身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
按照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指导,我们在进行村镇居住用地选择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围绕如何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的角度出发,考虑村镇居民的居住、工作、学习、游憩、公共活动等生活空间的组织,使各个功能区之间能够联系方便,通过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区域的规划协调,提高自身素质,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4.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选择探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问题下,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本文对于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选择主要从位置选择进行初步探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选择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区段。省道S209穿越大成桥镇区,联系宁乡东西方向,交通流量大,因此在居住用地选择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尽量选择靠近S209的地段。沩河支流王柏河依老镇区经过,可作为镇区水源点,故宜靠近该河进行新的居民点选址。近几年由于煤矿的开采,导致该区某些地区地层塌陷,地下水污染严重,水井干涸,居民生活用水都靠外来自来水厂提供,这给镇区居民带来了很大不便。因此在新的选址过程中要特别处理供水问题,选择在水源充足的地段,以利于居民的生产与生活。
4.2顺应地形地貌,避免对山水等自然风貌的遮挡和建设性破坏。作为农村的特色山水风景要予以保护,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顺应地形,选择坡度平缓的地段选址,集中安置,节约开发成本。
4.3避让各类保护区,不得在保护区类进行居民点选址,以免对保护区的环境、绿化等造成影响。大成桥老镇区东边有一观音庙,是该镇重要的宗教文化场所,香火鼎盛。因此在居民选址过程中,应该对该区予以保护,在观音庙周围20m范围内禁止建设。
4.4避让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如滑坡、泥石流、沉陷等,保证居民生活安全。近几年的煤矿开采导致大成桥镇的地质沉陷较为严重,在新的选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让灾害频发地段,经过严格的土地勘测之后,选择土质优良,地基稳固的地段。
4.5尊重现状,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受长期的生产生活影响,大成桥镇镇区居住用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地模式,形成自由式聚居形态,形成鲜明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农村人注重邻里关系,故都以“聚居”为主。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居民在“聚居”的前提下喜爱“独门独户”的房屋选址,前坪后院,既能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又保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私密性。我们在选址过程中,也应该尊重居民的生活意愿和文化背景,尊重村民的生活习惯。
4.6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加强城乡联系。大成桥镇区距宁乡县城20km,距省会长沙60km。上距洛湛铁路横市站12km,下距长石铁路宁乡站29km,通过S209实现与宁乡县城交通联系。尤其是大成工业小区落成以来,园区先后引进了特步鞋厂、铝厂等数家企业并均已投产,使得大成桥镇经济发展迅速,与县城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因此在镇区的居住用地选择过程中,也应该从产业发展出发,宜选择靠近工业小区的地段,通过工业产业带动镇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不断发挥自我优势,吸引投资,实现与宁乡、长沙的对接,成为宁乡县城的“后花园”,最终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双赢局面。
4.7合理组织镇区内部各功能分区,注重居住用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城乡联系如果看作是实现镇区发展的外部拉力的话,镇区各功能的组织合理则可看为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因此镇区自身的协调尤为重要。经调研,镇区现状情况居住与商业、交通之间的组织依然不尽合理,故我们更应该从现状进行梳理。比如,对于居住用地与交通间的矛盾,反对沿过境干道S209的“一层皮”式的开发,对居民点进行合理选址,实行“组团式”发展,既能保证居住用地的交通便利,也同时也能保证过境干道的交通舒畅。总之,在居住用地选择的过程中,要适当考虑周边用地的功能,从全局出发,综合协调,使镇区内部健康发展。
4.8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城市化”。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从最初的“物质环境的城市化”逐步落实到“人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盲目的将所有农村盖高楼、修马路,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解决人的“姓城姓农”问题。许多地方的村镇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环境一个比一个优美,但实际上,居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并没得到真正的提高,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出现了“种地无地、就业无门”既上不去,又下不来的尴尬情况。因此我们在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过程中,也应该与教育科学、技能培训、网络通讯、医疗卫生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只是单纯的将居住用地只考虑“人的居住”,更应该考虑“人的发展”。
5.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镇区居住用地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于村镇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规划过程中做好镇区居住用地的选择。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搜集和实地勘踏,为大成桥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好用地选择工作,尽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为的安全隐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节约土地,立足长远,全面、健康地推进大成桥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涂海峰,王鹏程,陈曦,“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新农村规划设计探讨,规划设计,2010.
[2]张宏元,王倩,郑雄彬,“十二五”规划背景下城乡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应对,规划师论坛,2011.
[3]孟庆,马兵,规划由“城市”向“城乡”转变的思考,规划管理,2008.
[4]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城市规划,2010.
[5]吕京庆,刘培培,198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研究综合述评,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
[6]杨榕,谢志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对策研究,中国发展,2011.
[7]孙贵艳,王传胜,肖磊,董冠鹏,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居住用地布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1.
- 上一篇:中学学生违纪处罚条例
- 下一篇:工地森林防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