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转贴于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篇2
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的活动,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问题,有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还会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因此,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出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健康辅导的首要目标。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可见,团体辅导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青少年心理素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种功能是其它形式心理健康辅导所难以承担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整合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二、整合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三)方法手段的有效性与程序的系统性的统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要确保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和程序系统性的统一,就要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深入分析,采用问卷法、因素分析法、模糊量化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教育研究法等方式去考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当前机制、训练对策、测量工具以及矫正方法。在青少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主体性心理品质得以发展,将培养过硬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心理咨询辅导、学科渗透、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多媒体辅助、审美陶冶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多加结合,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其行为方式更好的形成。
三、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因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为他们一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们要接受各种压力的考验。所以,压力成了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学业、升学、就业、成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现实情况结合理论解决方法,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及“社会环境压力”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学习适应问题。青少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长大成才,当学生以大部分的经历去面对学习,就要考虑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心理问题的关系,他们怎样去管理学习时间,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试心理问题等等。造成青少年在学习中出现学校效果差、方法不当这些问题其实是与学习适应能力有主要关系的,另外,因为学生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高、父母给以子女的压力过大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三)情绪困扰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绪波动特别大,并且足以影响心理健康。抑郁、多虑、强迫、神经质等反应都属于情绪障碍问题,主观上是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差,客观上就要归结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愿意也有网络成瘾这一重要因素,青少年出于好奇,对网络产生的痴迷的依赖感,想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填补自己现实中不够完美的思维精神状态,因为一些学校、家庭等社会因素在为学生打造最佳育人环境时的结果与理想中相距甚远,对青少年的培养不够全面。
四、构建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模式
(一)基本培养模式及其策略。分析讨论国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集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现状,指出生理、心理、社会及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主动发展及积极适应这两个方向着手处理,也是确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调研方向,从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及创新性的发展这些内容方面构成。
(二)具体培养模式及其策略。遵从整合模式的策略及培养方式,在整合模式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搞好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式,第一、全方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协调发展,使他们在丰富学习之余,提升了自身能力,也是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第二、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体制,使教育不仅要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还要让他们更好的接纳社会的改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篇4
[关键词] 图书馆;服务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2-0065-03
1 图书馆打造服务创新品牌服务的必要性
打造创新及品牌服务,从服务的创新和质量着手,为图书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是图书馆突破传统、生存兴盛之道。少儿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下,青少年问题又呈现出多发性和多样性特点,因此,笔者从少儿服务入手,着重探讨少儿服务如何创新的战略问题。
应当注意的是,当前图书馆少儿服务工作存在着不少共性问题,表现在:
(1)仅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稳定性,不重视效果。开展的服务质量较低、周期较短,无法取得深层次的效果。
(2)拘泥于传统,缺乏创新。青少年不仅要接受大量庞杂的知识信息,还要应付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适应全球化的文化冲突,抵御社会各种不良诱惑,这都使得他们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传统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的需求,图书馆需要更多地介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
(3)缺乏具有广泛社会公信力的服务品牌。传统的图书馆少儿服务在专业性和公信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公众对传统服务形式的了解远远多于实质认同,图书馆迫切需要树立具有高度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服务品牌。
2 无锡市图书馆打造“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品牌的实践
2.1 背景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怎样为未成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无锡市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2 举措
2.2.1 建设咨询网站,提供信息导航服务。无锡市图书馆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行业优势以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于2004年10月率先在业内建立了第一个专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以网页的形式出现,由“成长心曲”“放松心灵”“专家咨询”等8个类目组成[2],通过虚拟的网络让全市乃至更广范围的未成年人享受便捷的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更好的普及;网络服务的开放、自主、可匿名求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主动求助;无锡市图书馆还聘请了卫生、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十多位专家作为网站的特约咨询员,为无锡及外地的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2.2.2 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开展特色服务。在平台成功运作的基础上,无锡市图书馆积极联合政府、文化机构、医院、学校、媒体等多方力量,建设无锡地区首个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工作重心的社会公益服务平台。无锡市委、市政府对此创新举措高度重视,2005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无锡市图书馆承办的作为无锡市“七彩阳光计划”内容之一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在无锡市图书馆揭牌成立。活动中心建立后,无锡市图书馆高度重视,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调动馆藏资源、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服务内涵,开展了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参加,深受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喜爱,并且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2.2.3 组织服务团队,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及心理咨询服务专业性的限制,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由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图书馆自身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离不开相关社会机构及专业人员的参与。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开通时,无锡市图书馆聘请了十多位专家作为平台的特约咨询员,在运作过程中又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2006年,由无锡市10所心理咨询机构共同组成的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团队成立,至今,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志愿者已达近百人。无锡市图书馆还积极与市卫生中心、学校、法院等机构合作,联合多方力量,提升服务质量。
2.2.4 建设活动基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经过多年的运作,无锡市图书馆在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同时,获得了无锡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9年,政府下拨专项经费,为无锡市图书馆辟出了200平米空间,并进行了装修、布置,配置了心理健康图书资料、电脑设备、软件系统及活动器材,开辟了阅读区、团体活动区、音乐放松室、沙盘室和个案咨询室,构建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基地,成为活动中心的专门服务阵地,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测试、矫治及各类特色活动。同时,活动中心还开通了全省统一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热线96111和QQ在线咨询、邮箱咨询等服务,免费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
2.2.5 良性运作与创新服务,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年、2010年,“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连续两次被评为无锡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品牌,200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获第九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服务项目荣誉。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自称是“阳光下盛开的太阳花”,将孩子们送到图书馆来的家长们感谢志愿者和图书馆的老师们,说这一活动就像“一簇七彩阳光”照耀着孩子成长的心灵。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去,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
2.3 措施
2.3.1 策划覆盖面广的社会活动,打造“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品牌。无锡市图书馆在多年成功运作的基础上,于2010年正式启用“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 这个品牌,为未成年人服务。活动中心面向社会策划了“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徽标征集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27省(市)设计爱好者的应征稿160余份。经过专家评审,选出了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宗旨和目的的作品并向社会公开,经公众认可后定下徽标。徽标的运用提升了整体品牌形象。整个征集过程对活动品牌起到了广泛宣传的作用。
2.3.2 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编印心理健康材料,树立专业的品牌形象。无锡市图书馆于2006年对全市部分中小学进行社会调查后形成抽样调查报告,2010年又联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市随机抽取28所中小学、3 500人进行过社会调查,并形成《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和家庭教养方式调查报告》。报告公布后,无锡地区各媒体争相报道调查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7年编制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册》。2009年编印了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宣传活页,详细介绍活动中心的服务方式、内容、场地、联系方式等。2010年,编印了《太阳花开专题简报》,其内容涵盖“名家讲座”“太阳花絮”“案例参考”等,全面展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以上所提及的宣传资料均免费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在宣传“太阳花开”系列活动的同时,树立了专业的品牌形象。
2.3.3 依托图书馆阵地,设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
(1)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龙。每月一次的活动主要针对家长在陪伴、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来选择主题,如“叛逆的青春”“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等。每次邀请一名专家主讲,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参与者与专家、参与者之间能及时互动,且形式相对轻松休闲,容易建立互相信赖的参与群体。
(2)定期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无锡市图书馆先后邀请李子勋、陈默等国内知名心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直接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向大众进行普及,指导家长和老师们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3)举办大型现场咨询活动。结合图书馆丰富的读者活动,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场咨询会。既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又能有效的解决许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参加咨询的青少年及其家长们可以与应邀的专家们进行随意的交流,发现问题后能获得直接的建议和帮助。
(4)策划组织寒暑期系列活动。学生在寒暑期有充裕的时间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围绕孩子的心灵成长策划组织了丰富的寒暑期活动,如“EQ-儿童情商”训练营, “亲子情,暑期乐”团体辅导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自我,还能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2.3.4 联合社会力量,建立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为了满足更多未成年人身心需求,无锡市图书馆自2006年起先后启动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近两年,无锡市图书馆在部分早教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社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等20家单位挂牌,成立“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分站,建立起覆盖未成年人各年龄段及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2.3.5 重视志愿团队建设,保证品牌服务质量。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成员由具备相关资质的热心公益人士组成,他们在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通过无锡市图书馆举办的咨询师沙龙和专家进行业务交流,提高业务水平。无锡市图书馆定期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免费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咨询师举办专业督导培训和业务学习交流活动,此举吸引了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中心的活动,保证了品牌服务质量。
2.3.6 注重积累优质服务经验,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品牌活动。优质的服务能让参与者从内心接受并信赖图书馆的服务。无锡市图书馆在开展“太阳花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时,非常注重参与者的感受。活动开展初期,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抱有错误的理解,有的人虽然想尝试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却很难抛开世俗观念而主动寻求帮助。无锡市图书馆开通的网络咨询、电话咨询既帮助了许多有困惑的未成年人和家长解决了问题,又很好地保护了他们的隐私。有的孩子封闭自己不愿出门,工作人员会根据家长的请求及时安排志愿者主动上门提供帮助。在每次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还积极与孩子及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建议他们对活动中的收获积极思考,引导孩子和家长们从被动接受活动的信息到主动思考自己如何更好的受益。一些孩子和家长的感悟被编进《太阳花开专题简报》中,这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参与到品牌活动中来。
3图书馆在创新少儿服务打造文化品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专家资源缺乏。图书馆本馆工作人员较少系心理专业出身,目前普遍的心理专业人员是来自社会上的心理服务志愿者和极少部分学者,几乎没有学界权威专家承担常务指导工作,专家资源匮乏。
3.1.2 家长关注意识不强。由于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在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往往需要针对家长开展专门的教育培训或指导,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根本没有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1.3 人力和资金保障不足。成功的服务品牌往往具有范围广、服务深、活动多的特点,既有周期性的群体活动,又有长期性的个体跟踪。图书馆作为一般事业单位配置,在人力和资金保障方面尤显不足。
3.2 建议
3.2.1 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由于权威专家数量有限,因此,建议以省为单位,建立专家资源共享库,可采取个案特别指导和定期对地方图书馆挂钩的专业志愿者业务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地方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水平。
3.2.2 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引起家长重视。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比如学校在家长会时的宣传教育,电视、电台和网络等媒体的公益广告、专题节目,等等,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此争取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
3.2.3 政府开辟绿色通道,专门部门负责保障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业务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社会问题,政府应当予以高度关注,对与此相关的公益机构要予以大力扶持,建立相应的福利制度,并由专门部门负责保障和监督,为该项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资金保障。
3.2.4 与高校心理专业联系,成立心理专业实习基地。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服务面临着人力资源缺乏的障碍,而高校心理专业学生又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若两者结合,则可以各显所长、互补所短,通过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既保障图书馆的服务人力,又能让学生在具体案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17-0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导致留守青少年增多。由于家庭教育不足、部分人的歧视等原因,部分留守青少年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家庭教育差,行为偏差明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关爱和教导,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影响是巨大的。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的留守青少年,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爱。犹如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如果在白纸上执笔写字的人没有认真练习写字,这张白纸上怎么会出现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调查显示,家庭良好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留守青少年行为存在着明显偏差。研究表明,由于留守青少年缺乏亲人的关注,容易出现退缩或冲动、焦虑、内向孤僻、自我评价不高、性情古怪等行为障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留守青少年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的工作大多为高强度、低收入,工作时间较长,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因此,已经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要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交流,建立维系亲情的纽带,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将孩子不健康的想法扼杀在萌芽阶段,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健康、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滋润孩子渴望爱的心灵。
二、社会原因影响,心理起伏较大
来到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多数从事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的子女有时可能受到一些歧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人看不起”给部分留守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让部分留守青少年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比如自卑、抑郁、敌对、孤僻。调查显示,留守青少年在敌对、心理不平衡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要解决这一类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要歧视留守青少年,要引导和教育城市青少年正确对待留守青少年,共同关心爱护留守青少年。同时,社会应在法律、政策上关心留守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要努力消除留守青少年与城市青少年的差别,让城市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从心底互相认同。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在生活上关心留守青少年,温暖他们的内心,在学习上帮助留守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要与留守青少年家长经常沟通,建议他们从心理上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指导与帮扶留守青少年纠正不良的心理倾向。学校要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使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
三、适应情况不良,产生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青少年不愿与城市青少年交朋友,不合群,而且留守青少年更倾向于将失败的责任归于自我,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学习方面,留守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城市孩子要高。这需要教师用真诚的关爱来缓解留守青少年的不适应问题,一视同仁地关心所有学生,并在学习上多多鼓励留守青少年。比如,在班级里展示留守青少年的优秀作业,让留守青少年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抑郁、孤独感较强也是m应情况不良的一种表现,许多留守青少年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真心朋友,在集体活动中不敢与人交流,对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多数留守青少年感到“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课堂讨论时怕自己语言不当不敢发言,课外活动时也不能很好地和伙伴们交流。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尽量让子女的生活具有稳定性,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作为学校,对于留守青少年的适应问题也要付出相应的努力,要倡导素质教育,加强专题心理健康辅导,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政府制定的相应政策也是很重要的,要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让留守青少年和城市子女有相同的待遇。这对增强留守青少年的归属感,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解决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避免出现管教失序状态。城市的家长要对留守青少年平等相待,学校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政府应制定一些政策,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营造关爱留守青少年的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形成关爱留守青少年的工作合力,并教育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自律,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青少年;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47-02
人的一生中,最为黄金的时期就是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从懵懂的看世界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拓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使得青少年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逐渐转变。在父母面前,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个孩子,渴求追求自由不受约束,想要脱离父母的管教,变得叛逆;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光逐渐增多,共同语言较多。青少年在如此重要的过渡时期,是否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顺利过渡,这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尽管在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对生涯规划这个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的重要教育却被忽略。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生涯规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帮助教师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
一、生涯规划的定义
20世纪初期,美国的职业辅导领域率先提出了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在当时,职业辅导是用来帮助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上或者决定上犹豫不决、无法克服此困难的人。在后期发展中,职业辅导逐渐转化为注重对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进行分析,以一生的发展观点来看待职业辅导,不拘于一个时间点上的职业选择,将职业行为放在人毕生发展的总体架构中去考量。“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在此环境中应运而生。生涯规划的时间范围非常广,可谓是终生而奋斗发展,因此,人们认为生涯规划是以人为规划的对象,在为一个理想目标不断前进探索的过程,有利于人计划安排人的终身发展。生涯规划的不断演变,使人们对生涯规划的理解不断产生新认识,将其认定为是关注人与事(职业)的单一匹配发展至人内心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成熟的历程,并且是关注青少年在单一时间点的活动直至其一生的发展历程,对日常生活中单一事件的关注直至对各种角色进行统和的所有事件的历程。由外及内、由静及动的研究过程表明,生涯规划逐渐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相互结合。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受生涯规划的影响
1.生涯规划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青少年时期,是青年成长的初期,会对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产生一定的思考,在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还会针对是否能够达到和怎样做等问题进行不断思考,这是青少年价值观的体现。青少年在接受教育和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社会的需求加以判断,在不断头脑风暴之后确定自己要实现的人生价值目标。生涯规划能够帮助青少年在目标被夹杂在生活的琐碎之中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进,能够帮助青少年不断了解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对事物的理解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生涯规划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形成。青少年时期,对自我的不断开发、探索就是形成生涯规划的过程。在青少年时期,其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对自我的发展提高了关注度,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对自我的研究上,从而更加关注社会,希望能够通过社会知识来实现自我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断成熟,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而生涯规划能够促进青少年自我形成,对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青少年时期,其必须经历的就是青春期,这个时候他们的内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自己的形象更加注重,对自己的身份也重新定位,与此同时,也意识到了社会的变化,所面临的新挑战,这时其心理处于极度矛盾之中,困惑、凌乱的感觉五味杂陈,而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其获得自我同一性,顺利完成过渡期。
3.生涯规划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水平。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努力和付出,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就是良好的思维能力。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维水平。生涯规划是将青少年的问题进行细化解决的过程,能够让青少年化被动为主动,从困扰中解救出来。实现生涯规划目标首先就要将目标进行系统的划分,然后再逐一击破,一一解决。但是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选择,因此,训练决策能力并不能急于一时,要指导青少年将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加以应用,逐渐养成快速做出最优决策的习惯。
4.生涯规划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在现代化教学中难以适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因教程与实际应用无法有效结合,因此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一味的为通过考试而学习,对学习不能产生兴趣。青少年在为实现理想时却会在内心当中凝聚一股力量,迫切地需要能够帮助他们拉近与理想的距离的知识和专长,会主动去解决问题。因此,正确的生涯规划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保持信心,激发斗志,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而不是为了他人、为了考试,进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5.生涯规划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调节。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后,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情况会出现叛逆、做事冲动等行为,对情绪和心理很难做到自我掌控,如若情绪失控,则会失去理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生涯规划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让青少年自己建立解决问题的规则和方式,在生涯规划中遇到一些事情能够不再犹豫,指导自己做出最优选择。
三、实施生涯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在社会上和学校中,对于生涯规划这个西方衍生过来的教育文化,其真正所起到的作用并不被人人所熟知,所以,加大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生涯规划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意义和影响,推动生涯规划的实施。将生涯规划与实践相结合,并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建立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加大学校与社会各领域单位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良好的环境,指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
结语:综上所述,青少年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在引导青少年进行理性思考和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的规划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需要学校教师不断完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实现自我价值,注重自我形成,提高思维水平,激发学习动力,做好自我监控,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
[2]程利娜.生涯规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0,(02).
[3]白玉萍.将生涯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5).
篇7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障碍;原因;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2-03
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他们体态匀称、肌肉发达,但心理发展还相对滞后,表现为遇事缺乏有效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容易兴奋、激动、发怒和绝望。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是多方面的,除因受到重大生活变故影响外,还受整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生活紧张程度增大,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加大,其中的矛盾、冲突、竞争也随之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承受能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从学生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心理品质。其中有些是健康的影响,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文化、不健康的思想,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社会风气同样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社会上的一些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会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净化环境,严厉打击各种歪风邪气的盛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以及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的大众传播,使青少年在各种诱惑中深受其害。具体表现有:
恋爱交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再受到网络、电视、言情小说的诱导,有的学生谈恋爱,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如果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就会陷入极度郁闷和焦虑之中,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轻生的念头。
疯狂追星――如今的青少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追星热,对歌星、影星盲目崇拜。整天关注娱乐新闻,因偶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因偶像的失意而痛苦不已,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
沉迷网络――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给我们的学习、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有许多青少年学生却受到了网络的毒害,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玩游戏,整天沉迷于虚拟的世界里。白天不上学,晚上不回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有的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内容,自甘堕落;有的零花钱不够用,就去借去偷,甚至敲诈别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
国内外大量事例表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成员不全,如父母死亡、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不和睦,如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紧张,家庭情感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影响。受到家长过分关爱和看管的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性格上存在被扭曲的现象。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施加的压力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加重其心理负担,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心理健康发展出现障碍。
(三)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分数决定学生命运,这种重分轻能、成绩决定一切的做法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分数显得如此重要,学生承受着来自家长和学校对自己的双重压力,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学生竞争激烈,甚至为了达到高分,超过他人会出现作弊,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有许多同学因为压力大,身心疲惫,产生了厌学、厌世的情绪。如果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当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无法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时,必然陷人恐慌与失望中,产生心理障碍。
(四)自身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个体差异对学生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把期望值定得较高,但由于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看待问题产生偏颇,结果不能很好的实现理想,完成任务目标,当他们心中美好的蓝图不能实现时,便产生强烈的心理挫败感,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有一些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经济条件差,贫富差距会使这些学生具有相当程度的自卑感,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不爱与人交往,性格孤僻内向,发展严重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渴望交友,希望通过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互帮互助,但自身心理活动的封闭性,与他人正常交往受阻,这种心理矛盾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处于郁闷和焦虑之中,进而导致了人格的偏差。
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给家庭及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对学生本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和合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一)社会各方面应该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以正确的社会导向引领他们走向成熟。社会各个传媒单位和部门,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都要传播优良文化传统,优秀精神文明,坚持抵制低俗有害精神污染,优化育人环境,注重环境育人,净化学生的心灵,抵制各种腐化思想的侵蚀,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刺激和影响。
(二)学校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开展教育工作。心理咨询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未雨绸缪。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个别辅导、心理训练、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方法相结合,加以疏导和化解。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校要摸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学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家庭要和学校多沟通,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加强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父母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和睦共处、互相帮助、关心和爱护,以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榜样,发现其有不良行为要及时批评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自我调整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不能心情急躁,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能重智轻德,不能过分溺爱。
(四)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自我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生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学会自我情绪控制和心理调适,以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品质的同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身体,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辩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内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对策,帮助他们解除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人格成长等各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应对各种不利条件,培养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坚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这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 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职业时空,2011,(4).
篇8
背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2005年深圳市在广东省率先创办了“福田区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由专业心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值班接听热线电话,开展心理咨询,义务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现将来中心电话咨询和面谈咨询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寻求求助学生的基本特征、他们在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原因,从而使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也使心理研究工作更有方向性。
一、基本情况
1.咨询人数年级统计情况。共计1634人在中心进行过咨询,其中学前儿童占1.3%,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占62.9%,29.7%和6.2%,且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人数最多,分别占21.2%和14.3.%。这与学生进入新学校,适应新学习有很大关系。总体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小学低年级人数最多,这并不一定表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多,可能反映了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咨询人数性别统计情况。在所咨询人数中,男性1111人,女性523人。男性的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接近于女性的两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关。通常,男孩子比女孩子调皮、叛逆,更容易受到父母的管制,从而也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3.求助方式分类统计情况。在求助方式上,电话咨询1104人,面谈咨询530人,这主要源于电话咨询简单,对于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孩子或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家长或学生本人通常采取这种方式。对于比较复杂,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咨询人员会建议家长进行面谈咨询,或建议去专门的精神医院进行治疗。
4.求助者分类统计情况。“中心”的咨询对象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当学生有各种问题和不适应时,由谁来进行求助?统计结果表明,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他人(父母或亲戚)求助的比例分别为93.3%、76%和61.8%。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增强,对于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逐渐由他人求助转向本人亲自求助。
二、咨询内容的分类统计情况
根据咨询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咨询内容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学业问题、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其他问题(如神经衰弱、强迫症、自闭症等)。统计结果反映出,学习问占49.4%,行为问题占35.2%,个性、情绪问题占23.8%,人际关系问题占15.3%,其他问题占13.1%(统计结果中包含咨询多项的内容),其中其他问题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约占到了10%。从咨询内容分布情况看,以学习问题为首要问题的求助者最多,这说明学生及家长对学习问题的极大关注;其他依次为学生的行为问题、个性与情绪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
三、家庭背景因素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只注重子女身体的生长,关注智力的开发,而忽视无形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工作忙碌,忽视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亲子沟通和相互理解,教育不当,过分保护或过分要求、严厉惩罚都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与孩子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将求助者的家庭背景因素与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了X2检验。结果反映出,家庭中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与孩子的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相关。
四、讨论与分析
1.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中心咨询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总体上,从年级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咨询人数呈递减状况,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咨询人数最多;从性别看,男生的咨询人数多于女生,接近于女生的2倍;从咨询方式上看,以电话咨询为主,面谈咨询为辅;从求助者来看,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家长来求助,高年级的孩子,主要由学生本人来求助。
2.儿童、青少年主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是学龄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很多儿童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厌学等。本研究中,在所有咨询的问题中,学习问题占到了49.4%,男性的人数接近女性的两倍。其中,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两个年级,对学生进行入学后的正确引导,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2)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多动症是儿童最普遍最复杂的心理障碍之一。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中,在求助者中,儿童多动症的比例约为10%,这些儿童多数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不良。因此,对这部分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3)行为问题。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偷窃、经常性打架、说谎、骂人、扰乱课堂秩序、多次离家出走、逃学、任性、攻击和破坏行为、网瘾等。行为问题主要发生在初中年龄段,这一阶段,主要由于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在生理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他们情绪较为敏感,行为上易冲动,这往往引起家长的过度反应。因此应重视青春前期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
(4)情绪问题。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孤僻、不良行为习惯,如啃咬指甲、遗尿、口吃、偏食等问题。情绪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易产生心身疾病。情绪问题是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因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外界的影响,如家长和教师的忽视、压抑和不公平、学习考试压力以及由交友引起的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和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见。
3.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中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家长情绪化、家长教育观念不一致以及孩子幼时与父母分离均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早期母子情感关系建立不当,或早期母子情感剥夺等,易导致儿童日后的心理问题。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或离异、父母责任角色担当不良等都会给儿童青少年造成心理创伤。另外,稳定单亲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比那些在不稳定单亲家庭或者双亲家庭中的孩子更少患行为问题。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务工人员将子女接到深圳上学,这些孩子来深圳后,缺乏熟悉的伙伴,加之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及教学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家长应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子女心理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五、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庭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环境,儿童的行为模式受父母、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影响,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质、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创设和谐的学校环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本研究表明,首先,小学一年级和初一这两个年级,因孩子面临对新学校的适应问题,这是孩子心理行为问题表现集中的两个年级,因此,学校应加强对这两个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男孩的心理行为问题接近女孩的两倍,我们应重视对男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帮他们解决各种困扰,顺利适应学校生活。
篇9
关键词:高中生;个性素质;心理健康素质
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5-0039-04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表述,拥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卫生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1] 。我国的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个性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4],个性因素是与个人心理健康有关的内在因素,作为整体的个性品质对心理健康起关键作用,但个性结构的各个部分并非不分轻重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有一些个性因素更为重要,另一些可能不那么关键[3]。基于此,本研究利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量表》,对个性中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与心理健康和心理适应密切相关的因子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个性素质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一、 对象与方法
在广东省随机抽取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1207人进行调查,其中一般学校学生397人,重点中学学生810人;男生659人,女548人; 高一年级402人,高二年级390人,高三年级415人;独生子女478人,非独生子女729人;城市学生571人,农村学生636人。
个性素质的测量采用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量表》[1],它包含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动力系统、自我、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8个分量表,整体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且各分量表所测内容相对独立。个性素质分量表包括:内外倾、意志、冒险、乐观―悲观、责任、耐挫性、独立七个因子,其α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78,再测信度α系数为0.887,重测信度为0.854[1,2]。
全部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发展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高中生整体个性素质发展较好(M=130.29,sum=195),但个体差异较大(SD=15.42)。从各因子看,在责任方面最好,其次为乐观-悲观和耐挫性,得分较低的是冒险方面,最差的是意志方面。
(二)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发展特点
1. 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学校差异
表2显示,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整体个性素质上差异显著(p
2. 高中生个性素质的性别差异
表3显示,男女高中生在整体个性素质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3. 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年级差异
表4的ANOVA分析显示,高中生个性素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表现在乐观悲观、责任和耐挫性上,事后检验(LSD)表明:在乐观悲观因子上高一年级得分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高一年级得分高于高二、高三年级,且随年级呈下降趋势;耐挫性上先强后弱,高二年级得分高于高一和高三年级。
4. 高中学生个性素质的城乡、独生与非独生子的差异
在对高中生个性素质的城乡、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中发现,高中生整体个性素质在城乡和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在责任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p
对学校性质、性别、城乡、年级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之间进行多变量分析发现与个性素质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
三、讨论
从研究结果看,高中生整体个性素质普遍发展较好,说明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个性素质发展还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个体差异较大,也说明了高中生的个性素质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适应和健康。已有的研究也发现,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而这些问题很多都是不良个性所致[6]。因此,当前学校教育除关注中学生整体个性素质的培养与完善外,对问题学生也应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同时,研究也发现,高中生冒险精神不强、意志力较弱,原因在于中小学教育一贯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意志、冒险、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另外,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性教育也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出现了缺陷。在之前运用16PF以及16PF的中学生人格问卷调查也发现[7],当前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发现,学校性质对学生个性素质发展影响较大,这是因为高中生正处于未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正处于个性定型的关键期,而学校又是学生个性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伴群体对个性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还有校园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也对学生个性发挥着影响作用。而调查显示,一般学校学生的个性素质要优于重点中学学生,主要表现在内外倾、冒险、责任、耐挫性、独立方面,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吻合[8]。重点中学竞争激烈,老师、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外生活,这就使学校环境忽视了学生冒险精神、责任感、独立性和耐挫能力的培养;同时,重点中学的同学关系也因竞争而显得冷漠,造成很多同学内向、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只重视自己的学习而对他人和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而且由于只关心学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一旦学习失利,就容易全盘否定自己,从而影响良好个性素质的培养。已有的研究也表明,个性与个体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9],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具有性格偏内向、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等特征。而相比较而言,一般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相对偏低,也重视学生特长发展和课外生活,同学之间竞争不强烈、沟通和交流多,关系相对和谐,学生可以多方面展示自己。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素质的发展。
在性别上,男生个性素质显著优于女生。从各因子看,男生无论是在独立性和耐挫性还是意志力和冒险性方面都比女生强,这与国内研究者的结论一致[10]。这种性别差异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和角色定位有关,而高中生的个性形成是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个性素质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是可以理解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
从研究结果看,高一年级最乐观,高二年级耐挫性最强,且显著高于高三年级。原因可能是高一年级入学时间短,对高中生活充满希望,所以对人对事都比较乐观,而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比高三小,在学习上的挫折少于高三年级,同时高二年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遇到挫折时能得到支持。责任感随年级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在于高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需要得到认可,对自己份内的事总能尽职尽责地完成,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责任感逐渐减弱,到高三因为升学压力,只关注自我学习,所以责任感有所减弱。
农村学生的责任感显著强于城市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农村学生生活相对艰苦,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因此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较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个性素质无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1]。但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的责任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多,经济负担重,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同时兄弟姐妹之间也需要彼此照顾,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四、建议
1. 学校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不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耐挫能力和责任感,而且培养学生冒险、独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性别教育方面,学校要加强女生耐挫性、冒险性、意志力和独立性等个性素质方面的培养。
2. 重点中学应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个性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中学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把个性教育与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外倾性、创新性、耐挫性、独立性、责任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学校要协同家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在学生个性素质培养中,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从思想与行为上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如鼓励城市学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社会活动和家庭活动,让他们学会承担和负责任。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对学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并给予积极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希付,宫火良.《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2).
[2]薛云珍,梁宝勇.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个性素质的研究[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7(4).
[3]江光荣,柳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
[4]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信效度再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
[5]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4).
[6]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7]钮丽丽,周燕,周晖.中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4).
[8]冯正直,张大均,范华泉.中学心理素质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4(4).
[9]刚,郑雪.中学生人格特点和发展现状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4).
[10]杨伊生,刘儒德.蒙古族青少年个性素质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8(5).
篇10
关键词 案例法 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改革逐步深入,陆续提出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案例分析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应用,以期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案例法的内涵阐释
19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首先提出了案例法,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更好地培养高级经理人才,提高商业精英的管理能力;又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更好地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今天,案例分析法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以及各类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培训方法。案例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学生实际,把抽象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教育技巧和现实案例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分析讨论最为重要的依据,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增强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纽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案例又被称作个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个别现象或者事件,案例是对具体情境的真实客观描述。案例首先应具有真实性,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生活当中确实发生,并且学生比较认可的一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是某些学生的真实经历,或者是其他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的事件。其次,个案具有突出的典型性,虽然是某个学生或者某一事件,但是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现象或者问题,这个问题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可能是每一个学生在生活当中都会出现的问题。再次,案例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认识到相关的问题,透过现象事件来更好地反映背后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开拓思路,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从行为上改变,教给学生具体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法介入的基本特征
案例法介入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促进学生性格全面发展。案例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的问题性、深刻的启发性、师生的互动性和较强的综合性[2]。而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问题突出
运用案例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学生展现一个个非常鲜活的案例,每个案例都有特定的个人经历,而且是很常见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所表现出的行为都具有明显的异常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探究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分析这些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
2.目的明确
案例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要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精心选择,在编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着学生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案例认真阅读、讨论思考、领悟总结。所选的案例具有典型性,能够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阶段特点和突出问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指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启发深刻
案例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介入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启发性。每一个案例都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学生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分析,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实现思维方式的灵活转变、思维方法和观点的碰撞,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和领悟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种心理偏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4.互动性强
案例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分析阐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有效的互动,让学生去更好地分析知识、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获得更多的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的共振,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氛围当中获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法介入的步骤与要求
1.教师精心选择案例,确保学生真切体验
选择案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围绕教学目标,整理更多的教学案例,从中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比如,针对学生入校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意志消沉、理想陨落、精神颓废等现象,给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守护心灵,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拼搏的斗志。
案例:小刘是一个让家长引以为豪、亲戚羡慕不已、同学小有嫉妒的好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爱学习、有追求,希望依靠自己的辛勤拼搏考入理想的象牙塔,圆自己的大学梦。因此,为了能够问鼎名校,他辛勤刻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放弃了很多爱好,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但还是感到自己比不上那几个优秀的学生,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实现超越。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产生了自卑、嫉妒心理,甚至有了放弃理想的念头,心理上渐渐心灰意冷,行为上开始放纵自己,偷偷抽烟、喝酒。
这些心理行为表现在学生当中经常会出现,也是很多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所采取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个案例就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真实性、代表性,很容易让学生获到思想上的认同,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针对各种问题去思考、去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2.精心组织分析讨论,做好师生有效互动
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实施案例法心理教育的核心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应该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话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学生心理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并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并且能够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的情绪表现形式、学会自控,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动画,给学生介绍一个案例供学生感知分析。
案例:体育课篮球训练,小文与小夕发生了肢体碰撞,小夕很生气地指责小文动作不规范、篮球技术差,让他立即下队。小文感到很难堪,一生气就跑了,跑了一段距离后原路返回,对着这位同学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真没有修养、缺乏教养……并动起手来,经过其他同学竭力劝阻才平息下来。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之后,看到那位同学的生气模样,小文有些许的痛快。这些现象司空见惯,很多都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接下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小文此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这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点?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小明这样的表现合适吗?接下来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找出问题的根源。教师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思考、积极发言,并认真倾听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观点,尊重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针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现象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3.做好师生角色定位,认真做好总结评价
实施案例法教学,教师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而要给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研讨,做好激励指引。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机械说教,而是成为积极参与互动研究的主体,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研究,在实践中加深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相关理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后,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结论性认识。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小文的行为、心理以及应对策略之后,需要针对学生自由发表阶段所出现的各种观点和认识,进行针对性评价,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心理表现,同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点评,对学生正确的认识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同的方式思考方法加以赞扬。当然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现象或者认识应该加以纠正,并提出一定的见解,最后还要归纳总结补充有关的知识,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技能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总结和评价中受益更多,对案例的点评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层次清晰、合乎情理。
4.注重课堂有效延伸,确保学生能迁移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能力,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善于分析自己的心理和他人的行为,掌握各种心理自我调试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有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将有关案例中学到的知识、分析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
例如,体育课上发生一些肢体接触和碰撞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现在设想事情就发生在你们身上,我们需要应该怎么样的措施来应对?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样处理的?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是怎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样能够很好地把学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从而把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明确教法实施原则,凸显教法教育作用
(1)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运用案例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选的各个典型案例都是真实案例,为了更具说服力,选择的很多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当事人有可能就是学生的同学,甚至就是在座的学生,很多情况会关系到学生的个人隐私,影响到学生的同学关系、心情等。因此,一定要保护好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必要时还要争取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
(2)设计情理相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理性引导,同时又是情感因素非常重的学问,要想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可,需要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为此,在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时要考虑情感因素的融入,给学生一个较好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效果。
(3)选择兼顾正反面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不良问题,反面案例居多,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结合具体问题,认识分析和改进。事实上,适当穿插一些正面案例更有启发作用,为此,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案例选择兼顾正反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阶段,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切实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对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试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庞彬.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