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

篇1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96-02

骨质疏松症(OP)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目前已是引起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人口渐步入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1]。相关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因素均有密切相关性,故制定科学方案积极防治,减少其发生机率,是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其中健康教育为重要环节[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保建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参与保健体检的老年人200人,实施针对骨质疏松防控的健康教育,就所得资料与实施前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200人,男121人,女79人,年龄62-74岁,平均(67.5±4.7)岁。文化水平:大学25人,高中67人,初中及以下108人。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实施健康教育后的相关资料与实施前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①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针对骨质疏松的相关健康教育内容需纳入到健康教育机构,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依据管理要求,对相关单位人员在有效的指导和组织下开展相关工作。②加强综合性防治:在各类型慢性疾病实施综合性防治的过程中,将骨质疏松症相关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融入,使社会服务与医疗保健密切结合,对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有序开展起到保障作用。③提高健康宣教人员素质:负责行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除需对医学知识扎实掌握外,还需具备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项社会工作,如组织协调、信息传播等[3]。④更新服务理念:对传统的服务理念进行更新,高起点、多形势的以全新的工作模式开展健康教育。⑤建立信息资源:对有条件的老年患者,建立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资料库,以起到知识传播,指导患者行为的目的。

1.2.2 健康教育内容 ①基本知识掌握:就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病理因素,诊治方法,对健康的危害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帮助患者了解和认识导致骨折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就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性向患者强调,以使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②饮食指导:在正常骨骼的生长发育中,钙为必须的部分,可提倡多食用乳制品,对骨质疏松进行预防。③生活指导:营养不良、嗜酒、吸烟、缺乏运动均为造成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故需加强营养、合理运动、不喝酒抽烟,以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④心理干预:骨质疏松患者中骨折、骨痛为主要症状,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伤残或死亡,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故需加强心理干预,主动和患者沟通,使其树立勇气及信心,提高配合依从性。⑤药物指导: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故早发师、并行及时诊治较为重要,抗骨质疏松共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两种,让患者对各种药物的注意事项、用法、不良反应进行了解,可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对骨量的丢失起到阻止效果。⑥健康指导:对专业知识和医院环境条件充分利用,举办讲座,对骨质疏松的病理特点、防控措施进行集体宣教,开展咨询和随访,行具体指导工作。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划问卷,对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具体包括中知识的掌握、防治态度和行为等。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后老年人掌握骨质疏松的防控知识和预防行为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质疏松在临床具有较高发病率,是引发中老年患者骨折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骨折增加了伤残率及死亡率,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4]。因骨质疏松在临床表现上并不典型,呈缓慢发作进程,故多数患者对此并未引起重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使疏松骨质向高质量正常骨骼恢复。骨质疏松好发老年群体,此病理机制为老年人骨生成数量显著低于骨重吸收水平所致。老年人对骨质疏松危害性尚无明确认识,缺乏对危险因素的了解,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存在,科学合理的预防知识缺乏[5]。故在防治骨质疏松过程中,需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对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有效掌握,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获得自觉的维护和应用,最大程度的将危险因素减轻或消除,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同时,疾病防治各级机构尚未统一对骨质疏松实施健康教育方案的重视力度,缺乏健康教育材料,如录相带、宣传画等,且缺乏专业人员的设立的咨询平台和宣传方案。骨质收松健康教育未被健康教育机构作为工作的重点,骨质疏松为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涉及到营养学、临床医学、传播学、预防医学、教育学、运动医学等多学科的技能和知识,医务人员需对相关知识结构进行充分了解,以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科学化的服务要求。健康教育是以干预、教育、传播为主的手段,以促使群体建立健康行为,达到维护健康的目标,本次研究中,通过建立建全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养、更新服务理念等,向老年人提供基本知识宣教、饮食及药物指导、心理干预、生活指导等全面、整体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后老年人掌握骨质疏松的防控知识和预防行为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综上,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的相关特点,实施全面、整体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更好的防控疾病的发生,以彻底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公慧,王茂桂,陈常云.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折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7,10,14(10):1628-1629.

[2] Chan MF,Kwong WS,Zang YL,et al.Evaluation of a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young adulta.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7,57(3):270-285.

[3] 张泽鸿,孙平,洪曼杰,等.老年骨质收松的健康教育[J].中国骨质疏松,2011,8,17(8):753-756.

篇2

【关键词】 骨质疏松患病率;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人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患者随之增加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以脊柱、髋部及腕部骨折多见。但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及遗传背景不同,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是不同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口地区老年人群骨密度(BMD)的测定及骨折发生的问卷调查,得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及1年内因摔倒致骨折发生率的状况,为海口地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60岁以上长期居住海口地区的人群,均除外心、肝、肺、肾、慢性疾患,以及内分泌代谢疾病和卵巢切除者,1年内未用过影响骨代谢药物和/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28,卧床3个月以上(如偏瘫等)以及特殊职业人群(如运动员)。随机抽取531人,其中男223人,女308人。

1.2 方法

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型双能骨密度仪,仪器精确度1%,重复测量误差

1.3 诊断标准

WHO(1994年)提出的BMD诊断标准即BMD峰值减去2.5个标准差,定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参考值,这个标准主要是用于白人妇女。本研究参考WHO标准,即腰椎及髋部任何一个部位的BMD T值低于-2.5诊断为骨质疏松,而-2.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数据用x±s表示。

2 结果

2.1 海口地区老年人不同性别各年龄段腰椎正位L2~4和髋部BMD测定 随着年龄增加,BMD逐渐下降,但男性65~69岁组略有增加,以腰椎为明显。男性BMD均大于同年龄女性BMD,且有统计学意义(P

2.2 海口地区不同性别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

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增加,以女性组明显,65~69岁及75~79岁男性组略有下降,随后又逐渐上升。见表3。表3 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略)

2.3 海口地区老年人因摔伤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

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女性组明显,75~79岁组发生率最高,但80岁以上骨折的发生率反而下降。同龄男性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低于女性组,髋部骨折总发生率为6.6%,脊柱及腕部骨折总发生率均为1.5%。 见表4。表4 海口地区老年人因摔伤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情况(略)

3 讨论

海口地区老年人随年龄增加各部位的BMD逐渐下降,在女性中更为明显,女性BMD低于男性与国内报道基本相同〔2〕。主要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造成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明显增加,骨丢失加速,形成骨的快速丢失期有关。笔者认为绝经后无雌激素禁忌证妇女,应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或应用双膦酸盐类的药物治疗,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避免骨的快速丢失,能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男性骨量的逐渐丢失主要与运动减少或增龄有关。而雄激素水平降低较缓慢,不起主要作用。在65~69岁男性组的腰椎和髋部BMD反而比60~64岁组增加,以腰椎为明显,可能与男性此年龄组人群伴有骨质增生或软组织钙化有关。此与国内其他报道在70岁或80岁以上男女组L2~4的BMD有上升表现稍有不同〔2,3〕。因此当海口地区男性65~69岁人群测定的BMD与临床不相符时,应以髋部的BMD为主,必要时结合前臂BMD或跟骨超声BMD进行诊断,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加,以女性组为明显,但在男性65~69岁及75~79岁组略有降低,考虑与骨质增生或软组织钙化有关。海口地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佛山等地区〔4,5〕。笔者认为可能与海口地区人群的身体瘦小,经济文化也较落后,群众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不够,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的干预措施缺乏等因素有关。

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的调查显示,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以女性组明显,但80岁以上组骨折发生率反而下降。骨折发生部位以髋部为主。海口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上海、泉州地区〔6,7〕。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反而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骨折是由摔倒所致,而海南地区无下雪季节,摔伤致骨折发生的几率较低。80岁以上组患者骨折发生率下降可能与超龄老人户外活动量较少,自己也较注意防跌倒,因摔伤致骨折的几率也减少。海口地区老年人的骨折部位主要是髋部,脊柱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泉州、成都等地区〔7,8〕,这与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1年内因摔伤致骨折的发生率,而脊柱骨折多数是由于长期重力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诊断需结合X片检查,因此必要时应同时行形态计量法和半定量法研究以减少脊柱骨折漏诊的可能。

本研究在进行BMD测定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海口地区老年人对骨质疏的防治知识普遍缺乏,认为补钙或喝骨头汤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因此应加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防治健康宣传教育,对骨质疏松患者及高危人群应选用雌激素、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维生素D3等药物综合治疗,同时加强锻炼预防摔倒,从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 寿,陈文远,周业渊,等.海口地区一般人群的骨峰值研究〔J〕.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2003;2(4):2325.

2 王志文,马锦富,杨定焯,等.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403.

3 王和鸣,汪宝军,王竹风,等.福建省中老年人骨密度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4):5357.

4 李宁华,杨定焯,区品中,等.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5):2758.

5 张盘德,冯彦林,张自茂,等.佛山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8):5679.

6 朱汉民,张 韵,朱晓颖,等.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及8年间患病率变化〔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2):8992.

篇3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所谓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骨强度减低、脆性增加,导致骨折易感性增高为特征的系统性骨骼疾病。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约30%~40%,因此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会时刻威胁着老年朋友的身体健康。同时,骨质疏松的隐蔽性很强,许多老年朋友并没有对该病产生足够的重视。目前该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小贴士:人的一生骨量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骨量上升及储备期:30岁以前,骨的容积及质量随生长发育不断增加,直至骨骼发育完成骨量储备达到自身的峰值水平。

骨代谢相对平衡期:女性30~50岁(绝经期),男性30~70岁左右,该期虽然骨量已有缓慢丢失,但基本保持破骨与成骨的相对平衡。

基本骨量减少期:女性绝经期及绝经后,出现快速骨量丢失,而男性70岁以后则出现因增龄骨骼退化导致的骨丢失。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指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绝经后)骨质退化而发生的,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某些疾病、药物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骨质疏松症。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贫血、长期卧床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肝素、皮质激素等等。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一般与以下方面有关:年龄(如50~60岁以上)、性别(如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3~5倍,尤其是绝经后妇女或行卵巢切除术的妇女)、体重(肥胖、超重者骨量高于瘦弱纤细者)、骨质疏松的家族史、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缺乏适当的活动和日晒,烟酒过量或咖啡因过量,食物结构不合理、偏食等)以及某些疾病(有慢性肝病、肾病及甲亢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癫痫药者)。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可有以下症状:

1.1、骨痛。常见有下肢痛,腰背痛或全身性骨痛。

2、身高缩短、驼背畸形(又称老年圆背)。

3、骨折。轻微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脆性骨折,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骨、前臂骨以及踝部等,骨折往往是骨质疏松症的首发症状或就诊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有骨量测定法和生化诊断法。由于后者缺乏特异的确诊性,临床上很少采用。骨量测量方法有:骨X片:当骨量减少30~40%时,才能在X光片看出。双能X线吸收法(DEXA)是目前最常用的骨密度(BMD)测量法。定量计算机控制体层X线扫描法(Q-CT)。超声骨骼测定(QUS)是目前唯一无创、无辐射,同时能对骨量、骨结构及骨强度全面进行监测的方法,但由于目前缺乏不同年龄段骨量参数而尚未得到临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的综合疗法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的是为了缓解骨质疏松各种症状,减低骨丢失,防止发生或再次发生骨折。因此,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采取综合疗法,包括:

一、坚持运动。适度的负重运动能增加骨量,改善骨的质量如果运动量减少,骨质则迅速流失。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了许多钙或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则需在返回地球后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

二、饮食。饮食清淡,钠会促进钙从尿排出。不吸烟,烟会促进骨的破坏,抑制骨的形成。不过量饮酒,尤其是啤酒,酒精可能影响成骨细胞的作用。不饮用大量咖啡或茶,当钙摄入不足的时候,咖啡会促进骨的破坏。

三、有效补充钙质。我国饮食结构与西方人不同,钙摄入量普遍不足。一般来说,普通成人每日补充元素钙以500~800毫克为宜,骨质疏松症患者亦应控制在1000~1500毫克以内。适当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但单纯补钙对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的治疗作用。

四、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其药理作用不外乎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新骨生成的作用明显减弱,即破骨细胞的能力明显强于成骨细胞,因此抑制骨吸收作用对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用于治疗的常见药物如下;

(1)活性维生素D 应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症是目前最普遍的方法。它即可抑制骨吸收又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增加钙磷在小肠的吸收。常用制剂有罗盖全、法能、萌格旺等。

(2)双磷酸盐类药物 具有明显的抑制骨吸收作用。主要副作用是胃肠反应,如腹胀、胃痛、食管反流等。常用制剂有福善美、固邦。

(3)降钙素 具有抑制骨吸收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常用制剂密钙息、益钙宁,剂型有针剂和鼻喷剂。

(4)雌激素 主要预防和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60岁以上妇女不太适合开始补充雌激素。应用雌激素必须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常用制剂有利维爱、倍美力等。

(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这是一种新型药物。它在骨组织和心血管系统发挥与雌激素类似的作用,但对乳腺、子宫没有影响。适用于65岁以上绝经妇女。目前临床药物是雷洛昔芬,商品名易维特。

篇4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山西太原 030001

[摘要]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的优化方案。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100例,按硬币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应用钙剂+骨化三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病例应用降钙素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平均骨密度为(0.76±0.32)g/cm2,疼痛评分为(2.01±0.1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治疗;优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082-02

[作者简介]杨娜(1980-),女,山西运城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病科工作。

老年人骨弹性减弱,强度降低,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较高。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合适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可恢复伤肢的活动和负重功能,延缓骨质疏松进展,降低再发骨折风险[1]。该研究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效果十分满意,临床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0例,经X线检查后可见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将10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实验组:男女比例16:34,年龄65~86岁不等,平均(71.42±2.51)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5:35,年龄64~87岁不等,平均(70.42±2.52)岁。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等严重疾病患者。比较两组骨折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

两组病例均曾接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

1.2.1 对照组 应用钙剂+骨化三醇治疗对照组,碳酸钙D3片,1片/次,1~2次/d;骨化三醇胶丸,每次1粒(0.25?ug),2次/d。用药3个月后评价疗效。

1.2.2 实验组 在此基础上为实验组病例应用降钙素治疗,鲑鱼降钙素鼻喷剂,200?IU/d。用药3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评定[2]

3个月后,通过双能量骨密度仪测量两组患者骨密度值;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情况,并进行临床比较。

1.4 数据处理

借助spss 11.0统计学软件处理各项资料,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均顺利完成3个月的治疗,治疗期间均未发生骨折。实验组平均骨密度为(0.76±0.32)g/cm2,疼痛评分为(2.01±0.12)分,对照组平均骨密度为(0.72±0.12)g/cm2,疼痛评分为(4.06±1.22)分,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钙是人体骨骼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钙排泄过多或摄入不足可导致体内钙缺乏,引发骨质疏松症。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80%的骨折发生于年龄>60岁的妇女[3-4]。骨质疏松症为多因素疾病,临床特点主要为骨形成相对不足、骨吸收相对过渡,可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镇痛解痉、舒筋活血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则,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和手段较多,基础药物包括钙剂、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作用制剂。有学者[5]观察了药物治疗骨折疏松性骨折的实际效果,80例患者经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6个月之后,骨密度值明显上升,疼痛评分明显下降(P<0.05),提示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平均骨密度为(0.76±0.32)g/cm2,疼痛评分为(2.01±0.1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似于相关文献[6-8],提示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可提高平均骨密度值,降低机体疼痛感。

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骨吸收增强,破骨细胞活跃,骨量快速丧失,给予患者较强的抗骨质吸收药物,可抑制骨丢失。有计划的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促进骨折恢复,钙剂补充是提高骨峰值、防治骨质疏松的重要营养素,合理补充钙剂可维持老年期皮质骨骨量。此外,钙剂和维生素D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基本药物,可增加钙在胃肠道吸收,促进肾脏对钙再吸收,促进骨细胞分化。除增加骨量、降低再骨折率外,维生素D还具有改善神经功能、肌肉功能的作用,可防止机体摔倒。

骨化三醇是一种人工制造的钙化三醇,可刺激小肠转运钙的作用,促进小肠吸收钙,还能和甲状腺激素产生协同作用,促进钙吸收,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降钙素能刺激软骨内骨化,增加骨痂血管,加快骨痂成熟。临床研究证实,降钙素益于骨折愈合,破骨细胞具有丰富的降钙素受体,降钙素能短时间内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抑制骨吸收,有效抑制骨折疏松症造成的疼痛感。本研究结果亦显示,鲑鱼降钙素能抑制骨吸收,提高成骨细胞增殖,诱导成骨细胞分化,并调节钙磷代谢,缓解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联合用药可提高骨密度,恢复骨强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或复发率。体型瘦小、年龄>65岁、过早停经或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的妇女,都应早期采用骨质疏松预防措施,防止骨折。若患者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接受后也应给予骨折复发预防措施。该研究结果显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中,三种药物联合应用较两组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但本研究仅对两组病例进行了3个月的观察,观察时间相对较短,尚难确定联合用药在降低新发骨折发病率方面的作用,因此,有待业内人士做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钙剂+骨化三醇+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

参考文献]

[1] 杨刘柱,陈仲,严鑫平,等.椎体骨水泥注入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7(39):6265-6270.

[2] 张雪绢,赵刚,尚炜.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9(2):214-218.

[3] 贺良,钟伟,李宁.骨科医生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及预防吗[J].实用骨科杂志,2009,9(4):241-244.

[4] 聂玮,李晓林.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1(8):606-610.

[5] 徐保生,魏双胜,杨鹏.椎弓根钉结合PKP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1(35):16-17.

[6] 张波.可膨胀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24):53-54.

[7] 郝成俊,崔丙军,崔文峰,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5):51-52.

篇5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质疏松症;骨折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09―02

骨质疏松症主要是一种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发生退变和破坏而引起患者骨脆性增加的病变,这种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症状为疼痛。很容易发生骨折,使得患者极易出现致残和致畸等,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对老年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防止骨折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成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我院在2011年9月~2013年5月期间一共收治了12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男性为85例,女性为35例;患者的年龄在5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2.0)岁.对40例患者进行腰椎椎体骨密度(BMD)测定,其中有20例患者的骨密度>35.0%,20例患者>25.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筛选方法

(1)X线摄片:如果骨量出现丢失且达到一定量时,对患者进行X线片拍摄,可以将骨小梁的减少数目和排列的改善以及皮质变化等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

(2)年龄和体重指数:老年人群年龄的增加,但是体重却在下降,很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4)早期症状和体征:患者在发生骨质疏松的早期阶段没有任何明显性的症状。只有在老年患者发生脆性骨折时,才能够发现患者患有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非常容易发生骨折。

1.2.2诊断方法

(1)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主要定量依据。目前已有DEXA、单能X线骨密度仪、单光子骨密度仪、定量CT、定量超声骨密度仪等技术测量骨密度;

(2)对腰椎和股骨上端以及跟骨进行X线片检查:对骨小梁的形态和排列以及密度进行观察。同时进行半定量测量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操作简单、有效;

(3)骨脆性骨折。

1.3方法

对患者进行干预和干预后1年,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和骨折以及使用药物、锻炼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比较以及分析。

对照组:骨质疏松的防治,如下:

(1)调节和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 让患者吃一些低盐和钙丰富以及蛋白质适量的食物。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晒太阳。要少抽烟和喝酒,对骨代谢有影响的药物要慎重使用。要做好预防和避免跌倒的措施[1]。改善和维护好生活周围的环境;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钙剂:老年人,适当的食入钙补充,减缓和防止钙的大量流失,对骨矿化有很大的改善作用[2]。维生素D:对患者钙的吸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肌力的保持以及骨骼的健康有很好的作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体的稳定性,减少骨折的发生;

(3)药物干预 主要的抗骨折疏松药物有:双磷酸盐类,降钙素,雌激素类,甲状旁腺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锶盐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如下:

心理护理: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大多数患者还伴有不同的慢性疾病,因此,患者对生活的积极性比较低,护理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要对患者尽量的帮助和关系以及支持,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感受,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要多鼓励和安慰患者,树立患者治疗的自信心,时刻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多鼓励患者参与各种活动。

运动干预: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运动方案。让患者进行负重锻炼,比如可以进行散步和慢跑以及爬楼梯灯活动。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太极推手,这项运动非常的简单,很容易学会,还能增加患者的骨量,患者在停止训练一段时间,也能使得患者的骨量保持在稳定的状态下。运动量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来决定,应该从轻到重,主要以患者轻度疲劳为适宜。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在30~40min,3~5次/周。进行锻炼的环境应该为阳光充足且空气清新,增加患者的日光照射,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

用药干预:给患者服用一些维生素D等药物,还可以服用一些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护理人员要详细将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给患者进行讲解,让患者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要及早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避免患者发生跌倒,减少骨折的发生。

篇6

【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并发骨折的常见类型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拟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6例并发骨折的精神病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6例病例中有10例为髋关节骨折,占62.5%,其中7例为70岁以上,且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结论:积极预防治疗骨质疏松以及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骨折的发生。 现将我院2007~ 2011年来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骨折病例收取标准为:通过查阅2007~2011年在我院病案室住院精神病患者记录,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1],经 X 线检查确诊并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收集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时的年龄、诊断、用药情况、骨折的类型、X 线诊断等有关情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处理。

2 结果

16例患者骨折发生年龄为56~92岁,其中以60~75岁患者居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2例,情感障碍1例,精神发育迟滞1例,血管性痴呆2例,住院病程为3~50年,其中10年以上病程有12例。均服用抗精神病药,氯氮平3例,喹硫平9例,阿立哌唑3例,西酞普兰1例。骨折多于上午6时左右、夜班2时左右发生。骨折类型:8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为股骨颈骨折(62.5%骨折发生在髋部),都没有受到暴力而是在下蹲、跌倒甚至正常行走时发生,X线检查都显示骨小梁变细,骨密度降低。余骨折部位有腰1压缩性骨折、锁骨肩峰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3 讨论

3.1 髋关节位于全身的中部,是全身最深的关节,是一典型的杵臼关节,其主要的功能为负重,并将躯干的重量传导至下肢,且又能进行一定范围的活动,故具有相当的灵活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后每10年增加1倍,尤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2.5~3。老年髋部骨折近90%的是跌倒所致,也就是说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往往是人们意想不到的较小创伤所引起的,如平地走路时滑倒或绊倒、从床上或座椅上跌下,都可造成髋部骨折,所以老年病人在室内行走坐立或外出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尽可能避免摔跤,以防髋部骨折的发生。

3.2 16例患者几乎均进入老年期,有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史和较长的住院史。 精神病伴骨折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已被观察到,有作者认为与服用某些药物有关[2], 抗精神病药可导致机体催乳素水平增高,降低雌激素水平,使机体白细胞介素6对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下降,骨组织纤维结构受到损害,由于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治愈率低,需要长期治疗,包括长期的住院治疗和长期服药,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常常需要经过肝脏解毒,通过肾脏排泄,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肝、肾功能,使促进肠道钙吸收的维生素D合成减少。由于精神病特殊的病情往往较长时间在室内活动和卧床,减少了光照时间而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吸收, 加之饮食单调,进食副食少,摄入的钙也就减少,钙缺乏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多,增加破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导致骨矿含量降低和骨质疏松[3]。这是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骨质疏松的患者血清钙基本正常,因为当钙摄入不足时,机体为了维持血清钙的水平,就要将骨中的钙释放到血中,由此骨中钙量减少,运动不足又导致机体废用性退化等,都能加快骨质疏松的形成,从而增加骨折的发生率,故血钙正常并不意味着机体不缺钙。确诊骨质疏松的最佳方法为行骨密度检查或者X线检查。因此强调治疗骨折及精神病的同时应增加患者室外活动机会,实行分类开放管理,加强合理功能锻炼,食用高钙饮食,尽量减少骨量丢失,如同时给予钙剂、罗盖全、鲑鱼降钙素等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合理调整抗精神病药,定期进行X线检查,发现骨质疏松者不能参加剧烈运动,应加强监护。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第 3 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75

[2] 陈治卿.不同抗癫痫药对骨密度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1998, 4: 67-68.

篇7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年龄增大导致身体及骨骼本身生理机能退化而引起的骨矿物质的减少,使骨的硬度和弹性进行性下降,继而出现全身骨骼疼痛和容易骨折的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腰、胸、背疼痛,活动受限,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等。我院骨科骨质疏松课题组在反复实验研究和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几经筛选、优化出一套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和药物,遵循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结合西医辨病用药,突出中医药整体调整的优势有效促进西药发挥疗效,同时避免了某些药物不良反应。中西药联合用药既有病因治疗―治本,又有对症治疗―治标,我科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65例,标本同治,临床效果突出,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7年5月我科共收治骨质疏松症患者65例,其中男26例,女39例,年龄51~88岁,平均62岁,患者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其中65例患者X线或CT可见胸和(或)腰椎有骨质疏松改变,29例患者X线可见胸和(或)腰椎体有变偏、压缩性骨折,22例患者胸和(或)腰椎有驼背等畸形。患者均有腰、胸、背疼痛,其中35例患者腰部活动时疼痛加剧,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

1.2 治疗方法

1.2.1 运动疗法:(1)平卧硬板床,四肢肌力训练,急性发病时开始,渐增量:包括上、下肢各肌肉的等张运动训练、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2)骨质疏松治疗体操:包括俯卧位的背肌训练、膝手卧位的背肌训练、抬腿腹肌训练、搭桥式腹肌训练。(3)扶持下进行步态训练及进行经常性扩背运动。每日1次。

1.2.2 理疗:TDP照射疼痛部位或电脑中频治疗腰、背部,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1.2.3 药物:补充钙剂:口服钙尔奇D片2片,每日2次,或乐力钙2片每日2次,肌肉注射依降钙素10 IU,入院第一周每2天1次,第二周开始每周2次。用药时间为1.5个月。

1.3 中医中药治疗:自拟三参健骨汤,药物组成:党参、玄参各12 g,丹参、黄芪各15 g,当归10 g,熟地20 g,骨碎补、羊藿、菟丝子各10 g,生龙骨、生牡蛎各20 g,炙甘草6 g,根据病情如偏阴虚者加龟板,阳虚者加鹿角,血虚者加阿胶,血瘀者加三七粉。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1.4 疗效观察:临床治愈:腰、胸、背疼痛消失,活动、日常生活正常;显效:腰、胸、背疼痛基本消失,但日常生活中仍偶有腰、胸、背疼痛;好转:腰、胸、背疼痛减轻,但日常生活中仍有腰、胸、背疼痛;无效:腰、胸、背疼痛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治愈30例,显效31例,好转4例,无效0例,显效率为92.73%。

3 讨论

篇8

【摘要】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在于“防重于治”。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建立慢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指导作用,二是实践指导作用。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治未病;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慢病; 健康管理

《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而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防的全过程,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用性,是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在很多慢病进程中,人体在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很难发现的,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就是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通过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在疾病前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最适宜的并最可能在当前国情下取得实效的措施。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

“治未病”这一观点,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清楚地提出治未病的根本涵义,就是要顺从自然之道,根据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保全,使“苛疾不起”。所以,此“治未病”之“治”与“治疗”之“治”有所不同,带有“治理”“治节”,顺应自然的意思,就是说,圣人指导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颐寿,提高身体素质,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的目的。《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就是说,在治疗疾病时要仔细观察,在疾病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就能观察到发病的先兆,预先给予适当的治疗,使之不发病。也就是说,要积极调治亚健康状态,将疾病消灭在功能状态下,即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之前。

随着历史进程,“治未病”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发展,如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伤寒论》专设《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将病后调摄,以防复发,补充为治未病内容的重要延伸。唐·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手,并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生的直接关系,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明·喻嘉言熟识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在《医门法律》中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叶天士较之前贤又前进一步,认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都是对于治未病的思想的发展与贡献。《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均有切实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指出,治疗的目的在于“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 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的征兆; “赢劣”,则是略显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表现出病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人群,指已经出现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偏高,基本体质体能及动脉弹性功能下降,但尚未达到临床和亚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的人群,是慢病后备军中高危人群,也就是未病思想中描述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人群。 由此可见,所谓“治未病”,就是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主要针对的是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人群。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疾病,早发现是关键,通过对于早期筛查,对于处于“潜病未病态”的人群辨证施护、辨证施养,及时调整这部分人群的功能状态,把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人体机能及时恢复到平衡状态,打断“欲病”的链条,杜绝疾病的发生。

2 通过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防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找出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某种疾病或健康危险的可能性 ,也有人将其称为疾病预测。根据疾病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分析计算,可以准确有效地评估出被评估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在将来几年内患慢病的危险程度、发展趋势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环节,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用性,是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

迄今为止用于健康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有多种。 用于建立评估模型的统计学技术,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法(empirical analysis)、Logistic 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Cox比例风险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贝叶斯分析(Bayesian analysis)、马可夫模型(Markov models)等,这些模型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适用范围,要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选择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是极其关键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ity negative communicable disease) 简称慢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虽不能传染但不能自愈,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一类疾病[1]。目前,慢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对慢病的预防与控制成为我国的重大医疗问题。中国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仅2005年,中国因慢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50万,占世界慢病死亡人数的21.4% 以上。2006年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高血压病患者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000万人、糖尿病两千多万人,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2]。这些人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病的危险人群。

慢病防治的首要目的在于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降低慢病的患病率,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在对慢病危险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控制慢病的发生,降低罹患慢病的风险。 而对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疾病风险评估,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姜小鹰等[3]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他们对238名健康中老年妇女运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量骨密度,并进行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根据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和OR值建立相应的危险因素分值,以累计分值的大小判断个体患有低骨密度的危险性,建立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包括6个条目,有较好的筛检实用价值,为筛检社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个有效和实用的方法,有助于降低早期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韩天权等[4]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胆固醇结石高危人群的筛选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根据男女人群的不同,分别从一般特征、血脂、胆汁酸、胰岛素和胆囊5个方面进行优化组合,联合作Logistic回归,建立了预测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的数学模型。

但是,由于对各种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研条件的限制,在国内的慢病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着模型应用不合理的问题,如骨质疏松症按照疾病发展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严重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伴随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有多状态、多阶段进程的特点 ,其影响因素随着时间和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具有时依(time-dependent)特点,因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从理论上来说没有反映出此病不同状态之间的区别,而Markov模型利用不同疾病状态间相互转换的规律,通过模拟不同时间上发生的随机事件,能较好地估计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多状态Markov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等一般生存分析模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处理状态转移时间资料,是探讨慢病不同发展阶段危险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用于分析骨质疏松症不同阶段的危险因素来说,是最为适宜的。因此,在对慢病患者进行疾病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这样才能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进行最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从而针对不同个体的危险程度,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健康干预,从源头上控制慢病的发生。

3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建立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3.1 理论指导作用按照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在疾病发生预兆的初期,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也就是说在疾病出现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之前,就给予积极的治疗,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的中医学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天人相应”,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形成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定的阶段发展形成的。

在很多慢病进程中,人体在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很难发现的,如果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在这些慢病高危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通过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就可以截断慢病高危人群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进程,降低很多慢病的发病率。

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为例, OP是指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迅速丢失,而且骨折多发生在以骨松质为主的椎体、股骨上端及桡骨远端,因此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在骨质疏松症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如腰膝酸软、下肢抽筋、足跟痛、活动不利、动作迟缓等症状,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如骨密度在早期检测时很难发现的,如果在骨质疏松症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就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就可以截断这部分人群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过程,很大程度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3.2 实践指导作用在目前众多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中,都是以将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变量的,没有任何关于我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学方面的内容,而有些慢病的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危险因素有不同之处,但与疾病的发病是有密切关系的,对这些病因病机评估的不足,会降低对慢病的筛检率和整体危险评估水平。

如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早期身体功能的改变,与肾虚有密切关系,如《内经·素问》阐述了肾、骨、髓之间的病理联系,指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髓伤则销铄衍酸,体解依然不起”;“肾气热侧腰脊不举…水不胜火,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 《备急千金要方·骨极》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医精经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肾虚者临床上容易出现如腰膝酸软,活动不利,动作迟缓,神疲乏力,发堕齿槁等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而现代研究证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王际孝等[5]的研究发现:女性49岁、男性56岁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下降,肾虚患者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同年龄组健康人。许志奇等[6]的研究表明:肾虚证患者的骨矿含量普遍低于正常人,男女性肾虚组与正常人组相比较,骨矿含量有显著性差异。郭素华等[7]对2 068例40~69岁受试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后发现: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肾虚证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值和无肾虚证受试者,这说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目前的国内外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中[7~10],以年龄、体重、脆性骨折史等危险因素作为评估要素,没有任何关于我国传统医学骨质疏松病因病机学方面的内容,对这些病因病机评估的不足,无疑会降低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检率。如果能够对我国传统医学中关于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内容进行厘定,与现代医学中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相结合,开发出具有中医学特点的,病证结合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模型,就可以对骨量减少人群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为对骨量减少人群这部分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进行大规模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筛查的费用,一定程度上节省卫生资源,减轻国家疾病负担。

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加直接拉动了我国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就是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通过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在疾病前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最适宜的并最可能在当前国情下取得实效的措施。而在建立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过程中,把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结合起来,拓宽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领域,对于指导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治疗服务规范[S].2002.

[2] 孙 涛,武留信.中医未病思想与“慢病后备军”健康管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 252.

[3] 姜小鹰,杨金秋,胡蓉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353.

[4] 韩天权,张圣道,陈 胜,等.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J].中华消化杂志,1995,15:313.

[5] 王际孝,林振福,于庆元,等.成年人骨矿含量及中老年肾虚对骨矿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0,1(9):27.

[6] 许志奇,郭素华,杨定焯,等.肾虚证与骨矿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222.

[7] Lydick E,Cook K,Turpin J,et a1.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imple questionnaire to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of women likely to have low bone density[J].Am J Managed Care,1998,4(1):37.

[8] Adler RA,Tran MT,Petkov VI.Performance of the 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osteoporosis in American men[J].Mayo Clin Proc,2003,78(6):723.

篇9

关键词:老年;股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9-02

如今社会医疗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人们也更加注意生活质量,因此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的延长。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骨质变得越来越疏松脆弱,且承受压力大,骨折发生的几率大大的增加。数据统计表明,老年人口已经占到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0%以上,因此,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及生活需求,同时关于老年人的骨折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老年人骨折护理工作,使其能够很快的痊愈,减少其因骨折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是医务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做好老年人骨折护理工作进行探讨。

1 老年人骨折疾病的护理

针对老年人骨折的特点,护理人员在掌握扎实护理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老年人骨折疾病的护理工作。

1.1 心理护理。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孤独和寂寞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应积极的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可进行聊天等活动,增进与患者情感上的沟通。在与患者的交往中,护理人员需注意自己言语的得体,讲话语速要尽量放慢以便老年人能听清,同时也需照顾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使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亲切和关爱。对老年人患者要多问候使其感受到尊重、多帮助使其感受到温暖、多沟通使其感受到融洽,并要少提钱、少提病情的严重、少谈论其他病患的病情,从心理层面给予积极的“治疗”。

1.2 饮食护理。老年骨折患者其身体损耗相当大,各个器官的功能也比较虚弱,因此,合理的饮食护理是必要的,通过加强饮食护理,加速骨折的愈合速度和骨骼肌肉的功能恢复。老年人的饮食护理要多加注重其吸收性和清淡营养,早期多以低脂、高维生素、高铁的饮食为主,少吃多餐,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骨折后期,则要注重蛋白质的摄取,应以高蛋白、高钙、高热量的食物为主,并且多吃水果蔬菜。饮食营养护理有支持性和治疗性的作用,科学而适应的饮食有利于病患的康复。

1.3 预防并发症。如上所述,老年骨折患者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欠缺,以及长时间卧床,皮肤弹性降低,需要注意皮肤的护理,防治发生褥疮。平时要勤于给患者翻身,并且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床单的干燥和清洁。病患也需要多喝水,保持尿路的通畅,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骨骼钙流失严重而导致处于缺钙状态,钙容易在尿路形成结石,所以通过多喝水促进排尿,减少其结石的形成。老年人自身呼吸功能较弱,有的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加上患者惧怕疼痛而不深呼吸,使肺内分泌物不能及时排除而引发肺部并发症,所以要鼓励患者咳嗽、做深呼吸,并且在翻身时轻拍其背部使积痰容易排除。

1.4 功能恢复锻炼。康复训练和功能恢复是骨折治疗的关键所在,通过功能锻炼促进血液的循环,消除肿痛,还可防止肌肉萎缩以及关节僵硬。所以,合理的功能恢复锻炼有时候比药物更加有效。但是,在指导老年人康复锻炼时,需要循序渐进,遵循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的原则。一般来讲,早期多以肌肉收缩与放松运动为主,帮助血液回流。2~3周后,则加强主动活动。在患者出院后,也要告诉患者正确的锻炼方式,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并定期检查确定愈合程度,同时还要在饮食中注意钙的摄取,多吃高蛋白的事物,补充钙质。

2 功能锻炼

首先要向病人解释骨折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病人因疼痛不愿锻炼和因怕骨折移位而不敢锻炼的心理,患者在骨折后1~2周以内应指导行股四头肌舒缓运动,髌骨被动活动和踝关节屈伸及足趾的屈伸活动。每日3-5次,每次20-30下,同时每日4~5次按摩病人的小腿和大腿肌肉,以防止肌肉萎缩。骨折后3~4周后疼痛减轻,肿胀基本消退后,除常规进行骨折远端的骨关节屈伸活动,即可做一些主动和被动的关节伸屈活动,每日4~5次,每次5~10min。骨折5~8周以后,主要是加强患肢肌肉的力量,以逐渐适应下床站立、行走的需要。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从床上练习到坐位练习到立位练习再到下地行走的功能锻炼。但应避免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方式,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不疲劳、伤口不剧痛为宜。在进行患肢主动和被动锻炼的同时,还应注意全身性的功能锻炼,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骼衰老的表现,此病使老年人骨质慢慢丧失。骨质疏松降低人体骨骼对压力和张力的承受能力,导致骨质变得脆弱,只要有轻微的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股骨颈骨折的病人大多数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身体往往比较弱,并且常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一系列的慢性疾病,骨折后长期卧床,容易引起血管栓塞、脑血管疾病、褥疮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影响了病人骨折的愈合,甚至威胁其生命。预防骨质疏松老年人应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平常进行一些太极拳、慢跑等适合老年人的运动。这样可使患者肌肉和骨骼内的血液循环增加,有利于保持骨质正常,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生活中,老年人不要提重物,避免意外跌跤,减少股骨颈骨折的机会。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针对个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强调医护人员与患者及环境的整体配合,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达到舒适的、愉快的状态[4]。医护人员根据引起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将舒适护理分为病理护理、情绪护理、外界因素护理等,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舒适程度。

参考文献

[1] 陆烈红.患者对生理与心理舒适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937-938

[2] 傅爱凤,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8):603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股骨骨折 再手术 分析预防

中图分类号: R683.4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33―02

股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严重损伤,手术内固定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但若对其生物力学、内固定材料的机械性能缺乏了解或内固定技术欠佳,术后功能锻炼不合理,就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本院自2000年1月~2009年1月,对17例老年人股骨骨折内固定出现的失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防范及补救措施,以减少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7例老年人股骨骨折手术治疗失效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60~88岁(平均67.7岁),骨折分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均行全髋置换,未统计在内):粗隆间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12例(中上段4例,中下段3例,中段2例,下段3例)。内固定材料:动力髋螺钉2例,加压钢板5例,解剖钢板3例,交锁髓内钉4例,多种材料(钢板与螺钉或钢丝、髓内针与钢丝)联合3例。开放性骨折2例,闭合性骨折15例,横形骨折5例,斜形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8例。

2. 结果

2.1 内固定并发症:内固定材料弯曲3例(钢板2例,交锁髓内钉1例);折断5例(钢板3例,交锁髓内钉2例);螺钉松动2例;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导致失效7例(钢板、髓内钉过短各2例,螺钉过短、未穿透对侧骨皮质4例,螺钉螺纹过短2例)。

2.2 诊断标准:骨折内固定失效为骨折内固定术后6个月无骨痂生长或骨痂不连续,钢板、髓内钉断裂、弯曲,断端成角畸形,扪及骨擦感或假关节活动。

2.3 处置措施及结果:3例钢板断裂骨折无移位患者,加用单髋人字石膏管形或支具固定3个月,均骨折愈合;余14例手术取出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或带血供骨移植,重新内固定,骨折均在术后3.5~10个月达到骨性愈合,未遗留功能障碍。

3讨论

骨折不仅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中老年人骨折的基本因素有两个:1.骨质疏松,骨的强度降低;2.由于衰老,骨关节退变,灵活性降低,加之不注意体育锻炼,骨关节调节能力下降,损伤的机会增多。股骨骨折内固定的优点在于使骨折获得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因长期牵引、卧床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引起老年人股骨骨折手术治疗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医务人员对老年人生理、骨质量的特殊性,老年人骨折内固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缺乏足够了解所致。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的主要原因如下:

3.1 未重视非手术治疗(如稳定型股骨骨折);

3.2 手术准备不充分:(1)钢板、螺钉质量不过关;(2)选材不合理。选材时除应考虑钢板、髓内针的质量外,还应考虑其长、短、粗、细,因为骨折端的晃动等不稳定因素是造成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交锁髓内钉多采纳陆裕朴等[1]的建议, 在标准X线片上,测量髓腔最狭窄部位的横径,减去10%,即所用髓针的直径,髓内针的长度应自股骨髁间窝上1cm至股骨大粗隆上方2cm。各种钢板长度要足够,骨折两端至少各4枚螺钉可靠把持。(3)手术操作不规范:放手低年资医生作术者也是导致内固定失效的原因之一。Mul1er[2]提出“内固定不能由未经过正规训练的外科医师操作”。术中骨膜剥离过多,造成骨膜破坏,不利于膜内成骨,导致骨折端缺血性改变,影响愈合;游离的碎骨块未正确复位或丢弃,造成骨缺损;内固定选择不当,钢板螺钉过短,髓内钉过细或进入远段过短,内固定材料不足以承受局部较大的旋转和侧向应力[3],螺钉过短、螺纹过浅,未穿过对侧骨皮质,把持力不足,钢板未预弯,均影响骨折的稳定性,产生侧向应力效应,导致骨吸收和骨不连。按A0学派的观点,选择钢板内固定时,其长度必须为骨折部骨干直径的4~6倍,钢板应放在张力侧,钻头、丝攻、螺钉要配套,骨折线两侧螺钉固定要平行,螺钉要穿出对侧皮质1~2个螺纹;选择髓内钉时,长短粗细适宜,中上段选用顺行钉,下1/3段则用逆行钉。髓内钉尽量闭合复位以保护骨折端的血运,髓内钉远端锁钉放置后应回敲把柄,使骨折间固定紧密,固定4~6个月后,改静力为动力化,以促进骨折愈合。髓内钉治疗的缺陷是经固定后,骨折端有应力遮挡,骨折线吸收后骨折间隙明显增大成为骨不连的直接原因[4]。

3.3 创伤、污染重:高能量的创伤,周围组织损伤较大,骨缺损,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创口污染致股骨骨折术后并发感染,骨不愈合者机率约为1%~3%[5]。开放创口12小时以后,一期手术比二期手术感染机会明显增加。所以12小时以上的开放性伤口应彻底清创,待创口稳定(一般为7~10天)再行内固定治疗。活动性软组织感染和并发骨髓炎是内固定的绝对禁忌证;而局部软组织条件不佳为相对禁忌证。

3.4 术后护理不当及指导功能锻炼不恰当。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对于股骨骨折的愈合至关重要,过早负重易致术后再骨折。股骨干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14.7周(即4个月)[6]。建议钢板固定者负重尽量控制在9周以后,因为新生的骨髓内血管在3周后才开始相通,髓腔血供逐渐增加和恢复,内骨痴开始形成,增多,但骨的力学性能要在6~9周方能逐渐恢复。只有经X线证实骨折处有少量连续外骨痂生长后才能逐渐负重。骨折早期修复以网状骨为主,骨小梁不坚实,此时固定十分重要,关节功能锻炼应适度进行,循序渐进,不宜负重过早,否则内固定失效,易引起骨不连[7]。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提出如下预防措施:①钢板、螺钉等器材时应到正规厂家购置;②术前应仔细检查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有无裂缝;③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锁钉要有足够长度;④钢板应遵循张力带原则放置在股骨干外侧;⑤必要时辅以外固定;⑥钢板、髓内钉固定者负重应尽量控制在9周以后。

内固定失败后的补救措施:①二次手术应去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取自体髂骨植骨或带血供骨移植,采用经皮单臂可调式外固定架或股骨交锁髓内针固定,其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骨膜剥离少, 术后关节可早期活动。②术后用CPM辅助治疗。③电刺激股四头肌收缩,加速骨折愈合。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龄、严重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治疗将越来越困难,对于老年人极其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伴大块、量骨缺损,骨质疏松重,尤其骨折靠近关节面,植骨内固定及骨爬行成活十分困难时,可考虑骨水泥或关节假体的应用,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骨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曾秋涛等[8]以DHS与骨水泥并用治疗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优良率为95%。近年来,利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难治的转子间骨折的文献报道渐多且初见成效,陆勇等[9]通过一组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认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等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 662.

[2] 徐莘香,刘一,李长胜,等.当前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204

[3] 刘威,成传德,闻亚非,尚延春.等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1,21(5):317~319

[4] 孙正文,张世君,李文刚,等.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并发症的防治.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8):560.

[5] 赵胜春,陈红卫,赵刚生,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失败30例分析.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3,5(4):276.

[6] Singh M. Changes in trabecular pattern of the upper end of the femur as an index of osteoporosis. J Bone Joint Surg,1970,2:457-467.

[7] 黄志河,赵京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新中医,1997,29(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