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科护理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胸外科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工作倦怠;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8(a)-0150-03
工作压力属于动态情境的一种,护士要面对与其期望目标相关的各种机会和限制,产生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工作压力会对其产生一系列刺激,使其所处相应的生理、行为、心理等综合反应模式,主要的相关因素为压力源[1-3]。工作倦怠指的是护士在特定的工作压力下发生的一直身心疲惫状态,会产生对工作厌倦的感受,也是一直机体身心能量逐渐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工作[4-6]。生活质量可用于评价护士整体生活的优劣,不同于物质的生活水平,而是以生活水平为基础,全面评价护士精神文化等更高层次的满足程度与环境状况,可直接反映护士的生活状态[7-9]。为了探讨胸外科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选取胸外科53名护士,分别行工作压力源量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工作倦怠量表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总医院胸外科工作的胸外科护士53名,年龄21~53岁,平均(34.7±10.8)岁,均为女性,从事护理时间为1~39年,平均从事护理时间为(13.9±4.2)年,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为(47.3±5.1)h,其中夜班占50%。职称划分:副主任护师及以上2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24名,护士19名。岗位划分:护士长4名,护士组长13名,护士36名。
1.2 方法
设计一般调查表,内容包括护士的年龄、性别、职称、岗位、从事护理工作时间、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承担夜班情况、工作科室等,同时行工作压力源量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工作倦怠量表调查。此次调查为定式问卷,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与调表说明,由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对其进行集中培训,统一发放和收回,回收率达100%。
1.3 评分标准
参考美国护理心理学家Anerson和Grey-Toft的护理工作压力量表、英国护理学家Riding和Wheeler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10],自制工作压力源量表,具体内容如下:将其分为护理专业与工作、工作量与时间分配、工作环境与资源、患者护理、管理与人际关系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7个条目,共计35个条目,分别采用1~4级评分法进行评定,满分140分,自制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分数越高,被测人员的工作压力越大。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10],自制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具体内容如下:将其分为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独立性方面、社会关系方面、环境方面、精神方面六个领域,每个领域包括4个条目,共计24个条目,分别采用1~4级评分法进行评定,满分96分,自制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的分数越高,被测人员的生活质量越好。
参考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10],自制工作倦怠量表,具体内容如下:将其分为情绪疲惫感、工作冷漠感、无工作成就感三个维度,其中情绪疲惫感包括9个条目,工作冷漠感包括5个条目,无工作成就感包括8个条目,分别采用0~6分进行评定,情绪疲惫感满分54分,工作冷漠感满分30分,无工作成就感满分48分,共计132分,自制工作倦怠量表的分数越高,被测人员的工作倦怠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职称间护士的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工作倦怠情况分析
不同职称间护士的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工作倦怠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表1),依副主任护师及以上、主管护师、护师、护士顺序,工作压力评分、工作倦怠评分显著升高,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下降,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不同岗位间护士的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工作倦怠情况分析
不同岗位间护士的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工作倦怠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表2),依护士长、护士组长、护士顺序,工作压力评分、工作倦怠评分显著升高,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下降,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胸外科护士工作压力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矩阵分析
胸外科护士工作压力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矩阵分析结果显示(表3),工作压力各指标与生活质量各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均P < 0.05)。
2.4 胸外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相关性矩阵分析
胸外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相关性矩阵分析结果显示(表4),工作压力各指标与工作倦怠各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均P < 0.05)。
2.5 胸外科护士生活质量与工作倦怠相关性矩阵分析
胸外科护士生活质量与工作倦怠相关性矩阵分析结果显示(表5),生活质量各指标与工作倦怠各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均P < 0.05)。
3 讨论
护理人员是一组特殊的职业群体,不仅日常的工作量非常大,其工作时间也会很长,工作性质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随着现代护理模式和观念的逐渐改变,社会与患者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使得医患关系更为紧张,造成部分护理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工作压力,大幅降低了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使得护理人员容易出现工作倦怠情况,对工作非常消极[11-18]。工作倦怠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出现的与个人的心理压力相关的综合病症,可表现为情绪耗竭、无工作成就感、人格解体等症状,会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后续的工作,发生消极工作后,护理人员会失去应有的工作效率,增加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也会大幅降低,进而降低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因而正确解读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此次研究表明,依副主任护师及以上、主管护师、护师、护士顺序,工作压力评分、工作倦怠评分显著升高,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下降,说明护士的职称水平越高,工作压力会适度减少,诱发产生的工作倦怠就越轻微,生活质量得以适度提高。依护士长、护士组长、护士顺序,工作压力评分、工作倦怠评分显著升高,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下降,说明岗位不同护士的工作压力也不同,高级别岗位护士工作压力较小,主要从事于管理,其产生的工作倦怠就会相应减轻,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工作压力各指标与生活质量各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护士的工作压力越大,生活质量越差。工作压力各指标与工作倦怠各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护士的工作压力越大,工作倦怠情况越严重,工作压力是工作倦怠的直接诱因。生活质量各指标与工作倦怠各指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护士的生活质量越差,工作倦怠情况就会越严重,生活质量也可作为工作倦怠的指示指标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定期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工作量超负荷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影响,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科学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避免工作量超负荷的发生,同时加大对护理人员的正面宣传,让社会更加认可护理人员的工作,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在护士同事间也要开展相互鼓励和支持,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院的管理层与卫生部门要关注护士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其物质和财力的支持,多给护理人员提供一些培训与晋升的机会,从精神上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可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鹤媛,崔映娟,胡春燕,等.某三级甲等医院低年资护士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2):81-83.
[2] 刘国强,王志芳,贾润霞.儿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工龄比较分析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758-760.
[3] 温从美,周文君.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2):4209-4210.
[4] 王慧,刘华平.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98-299.
[5] 余华,许秀峰,宋建华.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4-27.
[6] 贾梦楠,钟真,汪芹,等.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690-692.
[7] 王冬,许军.东莞市不同护龄的护生生活质量与工作压力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36-938.
[8] 黄惠根,符霞,徐加加,等.广东省三级医院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的生活质量调查比较[J].护理学报,2011,18(11A):15-19.
[9] 罗鸿超,黎燕英,孙妍,等.组织支持感与心理授权对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39-641.
[10] 余华,邬丽琼,金婧.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与工作倦怠的典型相关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10):49-53.
[11] 耿东丽.护士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61-67.
[12] 潘文峰.重庆市高校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30-231.
[13] 谭健烽,蔡静怡,万崇华,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生活质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6):812-814.
[14] 郭秀珍,高雪华,张丽平.我院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技能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J].西部中医药,2012,25(11):67-70.
[15] 徐加红.急诊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原因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2,25(9):94-95.
[16] 袁华琴,郭鹏飞.护理人员职业倦怠与护理人员工作环境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7):14-16,19.
[17] 董虹,宋楠,孔虹.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0,(8):1409-1410,1412.
篇2
1教学设计
1.1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教材为曹伟新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外科护理学》第九章第二节烧伤内容,课时40min。内容包括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处理、护理等。其中部分内容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休克、感染等相关章节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注意将相关课程内容融合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其中的护理规律,融会贯通地学习。授课对象为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根据其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烧伤病理生理,掌握烧伤面积计算和分类,掌握并发症预防和护理。②能力目标。准确进行输液护理,维持有效呼吸,会妥善护理烧伤创面,促进患者舒适,掌握烧伤病情观察方法和要点。③情感目标。重视患者情感和自尊需求,提供人文关怀。
1.2教学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
以教学目标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在讲解烧伤抗休克治疗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输液管理。为达此目标,将教材中抗休克治疗和输液相关护理内容整合,综合为5个问题系统讲授:什么时候开始输液、部位及液体种类选择、液体量计算、如何安排输液、输液效果观察,使学生明确重点,掌握输液时机、输液通道选择、输液量的安排以及病情观察等临床护理技能。在讲解重度烧伤内容时,配合临床实例图片,以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讲授,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同理心,培养爱伤观念,提高其人文修养。
1.2.2比较法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容易混淆、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如在讲解不同深度烧伤体征特点时,分别将Ⅰ、Ⅱ、Ⅲ度烧伤进行比较,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进行比较,并将Ⅰ、Ⅱ、Ⅲ度烧伤特点分别归纳为“红斑”、“水疱”、“焦痂”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关键词掌握重点。
1.2.3案例练习法
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如在讲解吸入性损伤时,先以案例讲解,然后播放临床典型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其临床表现、提出护理措施,使学生感觉自己置身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学会以科学的思维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
1.2.4数据延伸法
烧伤课程知识点分布零散,采用数据延伸法进行课堂小结,如提问学生“5、6、7”、“1.5mL”、“30~50mL/h”等数据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学生就能够立即思考“5、6、7”是指成人的双上肢体表面积,“1.5mL”是指成人烧伤后第一个24h的输液总量为每1%烧伤面积(Ⅱ°、Ⅲ°)每公斤体质量应补充胶体液和电解质液共1.5mL,“30~50mL/h”代表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后成人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50mL/h。数据延伸法可有效的突出重点,提高学生辨析力,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1.2.5教学过程
以临床烧伤病例导入本次课程,多媒体课件封面选择红色火焰为模板,凸显本次课主题。烧伤分类和临床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播放典型图片,简易口诀、板书、对比举例、体现关键词等方式讲解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病理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讲解时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章节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并拓展讲解不同阶段护理工作重点,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介绍目前国内外对烧伤瘢痕预防和治疗新进展,体现学科知识更新;在讲解烧伤处理和护理内容时,将两部分内容整合一起,综合为烧伤急救、维持有效呼吸、抗休克治疗与护理、创面处理与护理、营养支持与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使教学安排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结构合理、知识一体化。讲授时插入大量的临床护理图片,如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导管建立及维护、烧伤翻身床使用等,以临床病例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授课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牢固。教学结束前采用数据延伸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留思考题,让学生温习并巩固知识点。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外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15-02
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但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的问题。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的专业化水平;为了让中高职人才需求更明确,让中高职办学和人才培养更规范,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更加系统、科学,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学习更系统,有新的知识点,没有重复学习的问题,进行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开发是很有必要的。
《外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护理学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外科护理是研究如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外科护理岗位的主要任务是对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外科护理技术在外科护理岗位上对常见病、多发病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本课程具有专科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内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一起构成临床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是后期进行临床实习的基础课程。本文现对中高职衔接外科护理教学标准的开发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设计思路上,中职主要对外科护理基本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同时兼顾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确立了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外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外科日常护理工作中正确执行医嘱,独立完成基本外科护理任务,也为今后在外科护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能够运用外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由一名学生过渡成一名护士;适应由学校内的模拟环境到医院临床真实场景的转变。设计的各个学习任务循序渐进,又相互有着必然的联系,内容简洁,突出了重点,符合国家对医疗行业的规定及各级医疗机构的实际规程,并能适当地体现出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发展状况。这些目标的确立,使其教学具有了鲜明的特点,更加强调了能力培养要求,该教学目标也为以后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衔接奠定了基础。而高职是在中职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主观能动性的灵活应用,特别要求对外科护理方面新成果、新技术的吸纳和应用,保证其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前列。
在课程目标上,中职要求掌握外科护理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医嘱,独立进行外科的护理操作、知道外科常用的手术护理配合要求;运用各种医疗手段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将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在健康教育方面能够对病人进行指导,并协助病人进行必要的家庭护理。素质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伦理意识、法律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从事医疗服务工作的文化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热爱护理专业,具有医疗安全意识;能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相互理解信任,能很好地融入团队协作。高职要求能运用常规护理程序,对外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护理评价。能够独立进行外科的各种护理操作技术、熟悉外科的手术护理配合相关知识;工作中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并能根据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做出应急处理;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适当进行一些家庭和社区护理的工作。素质目标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仁爱精神。在评估病情和进行护理操作时,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每项护理技术操作都要精益求精,准确而规范,并通过动作传递关爱之情,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从这方面来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层次区别。
在具体的内容衔接上,通过下面的列表加以说明。
在教学方法上,中职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病案分析法、小组讨论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一些临床病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适当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引导教学的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高分低能的情况发生,也为他们以后的实际临床工作打下基础。高职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破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和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外科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与发现创造的积极性,并培养其独立推理、分析、决策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可以看出,中职主要是知识与技能学习,高职坚持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上,中职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把图片、实物、录像观摩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从而有利于对复杂医学知识的表达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多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职可以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一些观摩教学录像片,强化知识点和技能关键步骤,在每次理论教学、教师示范后针对性播放录像片,同学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后反复学习。使用教学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结合动画讲解。一些复杂的内容在融入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后会变得简单明了,可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以利于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及记忆。通过传统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形式由呆板变得有趣,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篇4
关键词:解剖学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知识模块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对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护理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有限的学习阶段怎样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此,笔者在近5年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将外科护理学知识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进行讲授,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浅析如下:
1.相关解剖学知识模块的强化
《人体正常解剖学》是在第一学期讲授,而《外科护理学》是在第七学期讲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解剖学知识已经生疏。根据学生已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解剖学知识的多少设计一个教学框架,即“已知的基础解剖学知识(学生复习)-疾病相关的解剖学知识(整合后交学生预习)-解剖学知识的应用(课堂教授)”。同时也对每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即解剖学知识的应用只讲授3~5分钟,剩余的时间讲授《外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
2.将外科护理学知识和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
2.1临床表现与解剖学结构、功能特征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巧妙地设计解剖学知识与外科疾病临床表现的转化点,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即知识-能力,以症状推导病机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例如讲门静脉高压症护理一章,运用解剖知识分析“呕血”“便血”“腹水”“脐周静脉曲张”“脾肿大”等症状产生机理,巩固和加深了门静脉的组成及与腔静脉交通的知识。
2.2护理体检与腹部体表标志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的一些阳性体征要靠体格检查方能获得,根据人体体表的标志,可以准确地描述患者症状和体征的部位。例如:阑尾点(麦氏点)位于脐至右髂前上棘的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亦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始终表现为一个固定位置的压痛[1]。再如:胆囊的触诊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将拇指置于此点,嘱患者缓慢深吸气,使肝脏下移,若患者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2],是胆囊病变的典型体征。
2.3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组织结构特点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工作的核心构架,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应用护理诊断是搞好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将护理诊断和解剖学知识融为一体,既锁定了护理诊断的分类又明确了相关因素,进而使护理措施的制定也更有针对性。例如:外科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内容,把人体浅表组织的结构特点和护理诊断及皮肤护理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提出护理诊断为“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骶尾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指导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在骨突处置小垫,以防局部受压;每天用红花乙醇按摩骶尾部,预防褥疮的发生;给予充足的营养。
2.4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结构、功能改变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手术后,局部的解剖学关系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术前、术后的护理诊断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而护理重点必须随之转移。例如:癌患者,术前主要的护理措施是常规护理、皮肤准备、心理护理(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对癌症恐惧的心理压力)等;而术后主要的护理措施是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因躯体形象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解剖学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等。
2.5外科护理技能操作与解剖学结构特征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把常用的外科护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在讲授外科护理技术的同时导入该知识点与解剖知识的联系。例如:把从鼻腔到胃所经过各个器官的解剖学特征和鼻饲术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等,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讲授鼻饲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做到清楚的、有目的操作,避免或减少因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不当所带来的护患纠纷[3]。再如:将解剖学方位术语上下应用于外科护理实际操作,遵循从上到下的原则,就不会漏掉细节[4]。
3.注重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相联系的解剖学知识
《外科护理学》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解剖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与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解剖学内容相联,为学生能顺利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4.小结
以知识模块的形式讲授《外科护理学》,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清晰地显示了外科护理学与解剖学知识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造就适应2l世纪需要的合格的护理人才。其次,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外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解剖学知识,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教学基本功,有利于督促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知识水平,紧跟当今护理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1
[2]曹伟新.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0
篇5
短短一个月的泌尿外科实习生活已接近尾声,回顾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我感受很深。
在泌尿外科实习期间,通过宋玲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及自己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泌尿外科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了膀胱冲洗、静脉造影穿刺术、尿道口护理、留置导尿术等专科护理操作,严格遵守泌尿外科要求的无菌操作原则,进一步规范熟练了静脉输液,皮下注射、皮内注射等基础护理操作.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我学到了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
在泌尿外科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对我来说每个部分都是一种考验和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在这个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的今天,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要求现代护理质量更加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还须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有一定提高.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特别感谢各位老师前辈的悉心指教,我会牢记她们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并将不断鞭策自己,不断提醒自己,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自己的优点,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短短一个月的泌尿外科实习生活已接近尾声,回顾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我感受很深。
篇6
【关键词】外科护理 教学过程 项目化教学 思考
外科护理教学是一门临床教学,既要保证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外科护理基础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项目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的内容与专业的职位进行的有效的制定项目的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解决问题,创新研究等活动,学生提高参与实践活动,更好的掌握知识与运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学校中二年级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在年龄、成绩、学科基础等方面都基本一致。分别将两个班作为理论班与实践班。
(二)方法
1.教学的方法
这次实验教学是将外科护理专业中的外科护理课程为主要的目的,两个班的课时设置都是54节课。理论班按照传统的外科护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实践班要采取项目化教学的模式,进行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具体思路如下:
首先,将课堂设置在医院的临床中,将外科护理的理论与实际的外科护理技术相结合,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通过实际的操作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分析,按照外科护理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其次,有效的将外科护理的具体工作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很好的完成外科护理的工作,达到医护人员的水平。通过外科护理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专业的护理知识。通过护理的操作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爱心等,保证学生具备专业护理人员的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最后,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进行项目化教学方法的安排,将实践班长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配好每一个学生的角色,结合情境教学、角色教学等模式,给学生设置一个真实外科护理的学习环境,分配好学生的任务,利用PPT观看外科护理处理的视频,并让学生总结观后感,最后,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点的总评与归纳。
2.评价的方法
设置一套外科护理的理论卷子,让理论班与实践班的学生一起回答。在两个班级授课完毕之后,老师出一套针对实践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要根据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经历,回答问卷中的问题。
(三)结果
通过对两个实验班级考核成绩的对比,实践班级的考核成绩明显的高于理论班级的成绩。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分析,得出98%的学生都认可、喜欢、接受项目化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更好的激励了学生对外科护理专业的认识与掌握。
二、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思考
(一)项目化课程设计的优势与意义
首先,这种教学方法添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实践课程为主体,对人才进行了专业性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够更好的掌握与理解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添补了传统的外科护理教学中没有专业细节与内容的缺陷。
其次,项目化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转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将理论教学模式转换成实践教学模式,更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性。
最后,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实践班的成绩明显的高于理论班的成绩,98%的学生提高对外科护理专业的实践,更好的掌握了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践活动,学生自愿的进行探讨、学习等,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二)项目化教学的不足
项目化教学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同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应用的不够广泛,研究问题的深度不够,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时候,要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实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不同,不能按照课本内容的顺序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使用很多的医疗物品、设备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不能完全的满足需要。所以说,在进行外科护理教学的实践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要不得的进行完善与研究,保证项目化教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外科护理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外科护理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的实践验证,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主体,适合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专业外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满足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项目化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突出了教学的效果,体现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专业性。
【参考文献】
[1]严鹏霄,苏纯音.外科护理学项目教学设计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3):92-93.
篇7
[中图分类号] R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1(b)-0168-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icro-lesson combined with PPT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 in the nursing teaching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Methods 86 nursing students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ursing practiced in our academy from September 2015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PPT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micro-less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est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of micro-less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scores of operating skill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Micro-lesson;PPT multimedia teaching mode;Cardiothoracic surgery;Nursing teaching;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心胸外科?o理学是一门护理主干课程,涵盖了多系统及多学科,具有“深、难、散、多”等特点,加重了护生理解和记忆的困难程度[1],故选择合适的方式促进心胸外科护理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课前预习的重要载体,微课是一种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主要针对某一学科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设计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2],并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有助于预习和复习,提高自主学习效果[3-4]。本研究为探讨微课结合PPT多媒体教学法用于心胸外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对我校2012级大专护理1班的86例护生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2012级大专护理1班的86例护生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3例,女40例;年龄18~20岁,平均(19.56±1.34)岁。观察组中,男2例,女41例;年龄19~21岁,平均(20.58±1.35)岁。两组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方法
所有护生均由同一教师授课,选取第5版《外科护理学》中心脏疾病患者护理、食管疾病患者护理、肺部疾病患者护理、脓胸患者护理及胸部损伤患者护理作为教学实践的内容,6个临床见习学时,8个理论学时。对照组行传统PPT多媒体教学法,由教师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给定的教育目标、计划、教材及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行总目标的阶段性分解及重点讲述,课后根据教师的要求自行复习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微课辅助教学,具体如下。①根据微课的特点,外科护理教研室组织外科老师分析以往学习者特征和教学任务,梳理、斟酌、筛查及整合心外科护理的知识点,将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肺癌术后护理等心脏疾病、肺部疾病、脓胸、食管疾病、胸部损伤患者护理教学的疑点、难点、重点及术后难度较大的操作作为微课开发的内容,并进行微视频制作,时长10 min左右;同时也可在教师授课结束后,由学习委员集中向教师反映难点及重点,教师制作针对性的补充微课视频,需要注意的是在视频录制过程中,要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尽可能实现PPT的简练生动。②创建学习平台,由教师建立QQ群,并在QQ群中上传微视频。③课后护生可使用电脑或手机下载相关的微视频复习,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自主学习微视频中的内容;同时,教师可在微信群或QQ群内与护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解答护生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分解教学微视频中的内容。教学结束后评价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以临床见习技能操作、闭卷理论考试为主要内容。
1.3评价指标
①考试成绩:根据教学内容制订理论考核内容,并由教研室老师进行流水批阅,操作技能主要以胸腔闭式引流护理技术考核内容并由科研室老师制订考试评分标准;②微课辅助教学评价: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学生不记名填写调查问卷,当场收回问卷,统计调查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考试成绩的比较
观察组的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大部分护生认为微课教学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重点、难点知识掌握及更适合课后自主学习,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由于心胸外科护理内容较为繁杂,造成课时时间安排较为紧凑,且涵盖信息较?楣惴海?故护生很难掌握相关知识的难点、重点及疑点,进而加重学习的困难程度[5]。传统教学方法以“教”为侧重点,仅告知护生学习的内容,无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教学效果。微课由美国David Penrose在2008年首次提出,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目的,录制60 s视频音像或声频课程,以某个简要明确的主体或关节概念为教学内容;而国内学者认为课堂教学视频为其核心内容,相关教学设计、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教师点评及素材课件等教学支持资源为视频主要内容[6]。
徐丹凤[7]的研究显示,10 min左右为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传统教学方式护生的学习效率仅为20%,而在视、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可提高学习效率至7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操作技能及理论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微课结合PPT多媒体教学法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传统PPT多媒体教学法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理论授课,通过老师讲授及示教的方式进行临床操作,虽然其直观性及操作性较强,但因护生人数较多,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护生无法将教师的具体操作看清[8],影响护理教学效果,进而对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影响。而微课时长多在10 min内,且以5~8 min最为常见,内容要求“小而精”,可通过多媒体终端设备播放;同时,针对心胸外科护理学知识和教学环节,微课设计一种趣味化、情景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9],对授课过程中的抽象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演示及讲述临床操作技术,进而有效提高护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程度,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拓展教学空间,延长教学时间[10-11]。此外,微课辅助教学可使护生在课后通过手机和电脑随时观察课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摆脱传统课堂灌输的枯燥性,有效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护生各方面技能[12]。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中认为微课辅助教学可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记忆约占93.02%,更适合课后自主学习的约占95.35%,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有利于重点、难点知识掌握的护生均占97.67%。分析其原因为微课支持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翻转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具有随意性、自主性及开放性的特点,可有效提高护生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微课辅助教学符合90后学生的认知习惯,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护生理解实训操作的能力,及时发现操作的难点及重点,最大程度地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13];此外,微课辅助教学可延伸传统课堂,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可及时巩固和强化护生所学知识,提高护生的理解能力[14]。因此,在心胸外科护理教学中行微课辅助教学可促进护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可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和有序性。
篇8
1.对象。研究对象为云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2010级215名护理专业大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女生192人,男生23人,年龄在20-23岁,按入学时编班随机分为对照组(2010级护理1、4班,105人),实验组(2010级护理2、3班,110人)。两组护生间入学成绩、年龄、性别及基础课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第五学期开设外科护理学课程,采用王雪文主编的《外科护理学》,实验学时18,均由笔者讲授。
2.方法。
(1)教学方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示教+护生分组练习+教师总结”。实验组采用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即“一个教学框架+一个实验步骤”。根据护生已学过的、技术操作所涉及解剖学知识的多少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框架,“已学过的基础解剖学知识,即要点(护生复习)+将局部解剖特点与技术操作要点进行整合,即重点(护生预习)+解剖学知识在技术操作中的应用,即难点(教师指导)”;一个教学步骤,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2)评价方法。①问卷调查:由笔者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为10个项目,回答方式为肯定或否定,在实验教学结束时发放,当天收回。发出问卷215份,收回问卷215份,有效问卷为100%。②技术操作考试: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护生考核方式、考核项目相同,均聘请院外护理专家进行考评,教考分离,对操作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③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1.两组护生学习主动性的比较。对照组护生课堂气氛相对沉闷,与教师互动偏少,大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提出专业探索性问题较少;实验组护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教师互动积极,并按照整合式教学模式主动地串接起与相关学科的知识链,经常提出有一定深度的专业探索性问题。
2.两组护生对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对照组护生的正面评价仅有2项超过70%,即“有利于引导理论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实验组护生对10个项目的评价均超过70%。
3.两组护生技术操作考试成绩的比较。对照组平均成绩(79.51±8.82)分,实验组(85.36±7.38)分,两组比较,t=3.46,P<0.01,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
三、讨论
1.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思。外科护理学是我院的精品课程之一,笔者为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在近六年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尝试“知识模块”教学法,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同时深受启发,故构建整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外科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中。该模式以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即知识+能力)为前提,以简化难点、突出重点、强化要点为原则,通过巧妙地教学设计,清晰地显示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循证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学效果,创新了教学模式。
2.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1)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效果。实验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而是建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笔者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授课中简化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强化了“要点”。所谓“难点”就是要解决护生盲目操作的步骤,提高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所谓“重点”就是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所谓“要点”就是要明确技术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避免临床工作中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笔者根据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转化点的多少,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尽可能地使技术操作、解剖学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使单纯的技术操作转化为内在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由问卷调查结果可见,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得到了实验组护生多方面的肯定,其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护生(P<0.01),获得了满意的实验教学效果。
(2)提升了护生的整体素质。整合式教学模式在讲授技术操作的同时还注重培养护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能力。例如:讲授三腔两囊管的插管法时,将技术操作的要点与食管的解剖学特征进行整合,运用解剖学知识来讲解“在插管过程中如何避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诱发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技术操作步骤变得生动有趣,唤起了护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思变、探研能力的培养,启迪了护理科研的意识,同时还巩固和加深了食管的解剖学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护生循证思维、临床思维的方式。
(3)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培养。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及教学设计等诸多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精通外科护理学的知识点,又要结合相关的解剖学知识进行整合,准确地剖析出二者之间的知识链接点、知识转化率,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地努力,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紧跟当今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
(4)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交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激增,合作交流将是任何一个领域取胜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得不同学科的教师(护理学与解剖学)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互相取长补短,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给外科护理学的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跨学科、大范围、多层面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对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与成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整合式实验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参与形式,也是一种教学改革方法,更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这对于教研的动力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护理教学 急救护理学 迁移教学法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的某一内容对将要学习的另一内容的影响,即指人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先前掌握的知识,包括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以后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体验。据此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对再学习活动产生促进作用,称之为正迁移;如果已有知识对再学习产生妨碍作用,称之为负迁移。在教学中学习迁移是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理论的热点之一,随着迁移教学策略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我们在护理本科《急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一定效果。
一、目的和意义
《急救护理学》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等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强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评估、正确决策和果断实施的综合急救能力。学生在学习后能处理多种突发事件,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能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迁移教学要求教师应用临床思维来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生、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等相关知识,来理解、学习新知识,逐渐提高学生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并掌握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迁移教学的内容
迁移主要受三种认知结构变量的影响:一是学生原有知识的内容特征,即其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理念;二是学生原有知识的组织特征,即其知识结构是否层次分明;三是它的巩固性。根据这一原理,教师不仅要熟悉将要讲授的新知识点,而且要清楚新知识点间以及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反复揣摩,把握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合理的迁移教学内容。
1.与基础学科的迁移
《急救护理学》中的“重症监护”、“休克”、“创伤”等章节与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有许多共同因素,可利用这些相同的因素,引导学习进行知识的迁移。
2.与其他临床学科的迁移
引导学生利用前期学过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知识,解决《急救护理学》中的“休克”、“创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常见临床危象”等章节中的问题。
3.课程中相关章节之间进行迁移
先讲授“重症监护”,以利于学生在后续的“心肺复苏”、“休克”、“创伤”等学习中灵活运用,实现学习的迁移;而“院外急救”和“多发伤、颅脑损伤”先后授课,则有利于学生对院外救护及转运中的护理等这些共同要素的掌握和迁移。
三、迁移教学的实施
1.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系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熟悉学生课程设置与安排,通过交流、作业及开课前测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某一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明确通过学习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根据迁移的要求,把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合理安排教材中各章节间的次序,在学习中产生横向迁移。因此在《急救护理学》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意体现各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做好整体安排,以提高教学效率。
3.培训学生
在“绪论”讲授中,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该课程不只是听教师讲课,而是怎样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处理现在遇到的问题,从而介绍什么是迁移,为什么要进行迁移,如何进行迁移,并注意排除干扰。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布置的相关内容。
4.确立合理的教学程序
(1)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概括水平的高低是决定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越多,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理解新事物的实质,顺利实现迁移。根据教师的要求复习相关基础课知识和其他临床课知识,提高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2)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依据大纲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制定出学习前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于上课前一周给学生。
(3)课堂讲授
在上课前半小时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答本章节的相关问题,并详细叙述解答思路。在随后的教学中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并总结、提问。
四、效果
在本科年级的《急救护理学》必选课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灵活。如护理本科2008级学生在学习《急救护理学》时,由于学时限制,创伤中的颅脑损伤与胸腹部创伤,未在课堂进行讲授,为考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该课程的要求,在考试中的病案分析题是高空坠落后的颅骨骨折、头皮撕裂伤伴颅内高压病人,要求学生写出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需要做什么进一步检查及监护重点是什么。通过试卷分析,学生正确回答诊断的占30%,而正确回答需做进一步检查及监护重点的占70%。由此可见学生虽然未学习过颅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但基本能根据前期知识,处理新遇到的难题,达到该课程的教学要求。
五、讨论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课堂不是由教师讲授,而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由等待教师讲授得到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去提出问题,达到由旧知识推出新知识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有效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2.教会学生学习
要求学生学习后能树立良好的急救意识,培养科学的急救思维,具备扎实的急救理论知识,掌握常见实用的急救技术。通过迁移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所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把设计问题的方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提出、自我解答问题,训练学生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帮助学生达到持久的迁移。
3.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对基础理解错误、逻辑思维不严密的学生,易产生负迁移;而对于基础理论理解不深刻的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故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给予补救措施。如对基础差的、容易产生负迁移的学生,单独补习等。如此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反应定势等消极心态产生的负迁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普外科患者; 满意度; 术后疼痛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114-03
doi:10.14033/ki.cfmr.2016.28.063
疼痛是由于患者的器官、组织受到损伤后释放出的一种不愉快的信号,是普外科手术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1]。对于疼痛较为严重者,常常会让患者感到焦虑、压抑、恐惧的心理,这不仅会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疼痛感,还会提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因此,做好普外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及身体的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术后的治愈率和患者对手术过程的满意程度[3]。为了分析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术后满意度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本文对从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240例患者进行了分析,来探讨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术后满意度及术后疼痛的影响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24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20例。对照组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16~65岁,平均(36.4±8.4)岁;32例患者为泌尿科手术,21例脑科手术患者,42例阑尾炎患者,9例肠梗阻手术患者,剩余的16例患者为其他类型的普外科手术。试验组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14~61岁,平均(35.9±8.8)岁;31例患者为泌尿科手术,22例脑科手术患者,43例阑尾炎患者,11例为肠梗阻手术患者,剩余的13例患者为其他类型的普外科手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给予常规护理,而试验组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
1.2.1 疼痛知识的宣教 成立疼痛知识宣教手册,主要介绍疼痛原因、护理以及止疼方法等知识点,并简要的说明疼痛护理与疼痛评估,告知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对待疼痛常用的镇痛方法。对患者进行疼痛宣教有助于缓解患者面临的压力,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减轻患者恐惧、焦虑的内心[4]。
1.2.2 心理护理 由手术带来的疼痛是无法避免的,在手术结束后所带来的疼痛常常加剧了患者焦虑的情绪,因此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并且有助于患者手术治疗的进行及预后的改善[3]。
1.2.3 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患者入院时,就要尝试着与患者建立起信任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意识、理念,医护人员要全方位的对患者的饮食、起居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护理,了解患者内心的需求,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5]。
1.2.4 疼痛评价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患者切口处的状况、切口处包扎情况,并注意分析患者切口处是否有感染、出血以及渗出等现象,对患者的情况做出客观的疼痛评估,并为每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疼痛护理,以消除和减轻外科手术患者的疼痛感[6]。
1.2.5 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在手术完成后,让患者采取舒适的卧床休息,当患者疼痛时让患者放松、深呼吸等活动。对患者的注意力进行分散,让患者身心保持愉悦,降低对疼痛感的灵敏性;谈心、听音乐、看电视等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疼痛的效果。
1.2.6 止痛药的合理使用 对患者疼痛部位、时间、症状等作出详细的记录,对患者临床症状作出详细的观察,以免发生很多不良反应,对于持续疼痛没有缓解迹象患者,要及时的分析病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1.3 观察指标
患者疼痛度的评估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CVAS)进行评判[7],分别记录患者在24、48、72 h的疼痛症状,疼痛严重度利用数值法进行分析;无疼痛:0分;轻微疼痛:1分,能够正常生活;中度疼痛:2分,服用止疼药;重度疼痛:3分,麻醉止痛;剧烈疼痛:4分,无法正常生活;难以忍受:5分。
另外,还对患者是否存在着抑郁、焦虑等心理状况,患者的活动能力以及患者的睡眠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评分表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与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术后24、48及72 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心理状况、活动能力及睡眠质量比较
对照组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出现活动能力障碍以及睡眠质量出现问题的患者例数,均多于试验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有98例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22例对护理感到不满意,满意率为81.67%;试验组有116例患者对护理结果感到满意,4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普外科手术后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是患者压抑、焦虑和手术创伤的综合反应结果。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患者需求的提高,普外科术后的镇痛护理要求也逐渐的提高。然而,在临床中对患者疼痛主要是采取止痛药物和患者忍受[5-7]。因此,医护人员要变更治疗护理观念,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提前预防和教育等。在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正确的分析患者疼痛产生的原因及疼痛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积极预防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本文中对普外科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为患者的疼痛护理提供良好的协助作用,对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护理质量有着很大的益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患者手术后疼痛症状,让普外科患者的护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娴,杜嫣妮.骨科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48-50.
[2]李云,刘质斌,杨著.试论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72-75.
[3]程金众,沈洁.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40-142.
[4]刘振宇.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41-144.
[5]周海燕.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81-83.
[6]潘建琴,范利平.外科术后疼痛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