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警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预警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预警制度

篇1

关键字:有效建立;企业;财务预警制度

一、企业财务预警的涵义

企业财务预警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机构通过专门的方法检测、分析企业经济活动和理财环境,提早警示企业现在及将来可能存在的重大财务问题的管理方法,它是整个企业经济预警系统的核心。财务预警活动由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组织,在企业内部设置预警机构,具体承担观察、收集信息及预警危机的任务,设置的预警机构均对企业最高决策机构负责。

二、企业财务预警组织体系

(一)完善组织方式

为使财务预警工作能够有效展开,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一一财务预警组织体系。该机构成员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并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该机构如同内审机构,相对独立于公司的组织体系,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

企业的预警管理部是预警职能的指挥机构,它由企业的董事会直接领导、负责研究预警方案、确定预警目标,然后由预警部门负责具体的危机监测工作,通过运用不同的考核工具定期将从企业收集来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工和分析,使原本杂乱无序的数据能反映出企业最近经营情况的概貌,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健全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财务预警制度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说来,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诚实有能力的员工、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并确保其能得以切实执行,这是预警制度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一个企业的会计制度若不具有内部控制功能,或不能切实贯彻实施,则企业内部人员很轻易在财务管理上违犯各项规定,并且会使企业的预警系统形同虚设。

一个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能够确保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集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必然采取分权管理体制。因为公司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它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提高公司经营效率。但由于经营管理权过度分散,有关的财务信息不能及时地传递到总部,致使监控乏力,造成公司财务失控的局面。因此,为了保证财务预警的时效性,需要通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地处理财务预警权和经营管理权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加大信息监控力度,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保证信息在各部门的畅通,为高效的财务预警奠定扎实的基础。

2.建立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有效实施需依靠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健全的内部控制的前提是高质量的内部审计。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其特殊性:集团企业内部审计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的第二道防线。集团企业预算控制、制度控制、财务流程控制、财务激励控制等可以说是集团企业控制的第一道防线,而内部审计则可以对上述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反馈绘控制者,因而可以说是集团企业控制的第二道防线。

集团企业必须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部门。当子公司规模不太大时,可只在母公司下设立审计部,而子公司不再设立;反之,母子公司均需设立。当为后一种情况时,应该注意母公司与子公司审计部门的关系问题。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机构,母公司审计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子公司审计部门的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子公司董事会间接的干预、领导。

内部审计的职责主要是: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有效性、合规性;检查各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i检查资源的安全性、增值性。以应收账款内部管理控制为例,它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方能较为有效的执行。应收账款管理不善,极易使公司陷入经营资金不足的财务困境,引起资不抵债导致公司破产。比如,若应收账款管理部门有贪污销货款现象,内部审计便能对照会计部门的报表数据发现漏洞。提高内审质量至关重要,必须保证它与其他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一旦到位,财务危机征兆便可在问题刚刚浮于水面时就已显现,及时挽救公司。

三、企业财务预警运作流程

(一)信息收集

1.设置财务预警指标,明确信息收集目标

集团企业的财务预警主要通过预先设置并考核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因此可以设置各类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根据不同行业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可选用不同的指标。财务指标中通常可选用能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现金流指标体系,具体又可划分为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获现能力分析指标等。母子公司的指标选择也应分别根据各自情况进行,不能套用相同模式。比如,当整个集团公司负债的额度和期限持续性不能维持合理结构,可能影响其还债负担加重,就可将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设置为母公司财务预警指标,而对各子公司就要进行具体分析是那方面影响到负债的不合理性。倘若是因为获现能力不足就可将获现能力分析指标设为其财务预警指标。财务指标的数量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选取。

财务指标的应用受不同企业条件的差异性、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及数据获取的难度与成本等限制,难以全面满足企业需要。非财务指标由于无需完整的数据资料,凭借人们的经验直觉对财务风险的趋势进行定性分析,有时比定量分析更加可靠和有效。

2.收集与加工信息资料

在明确信息收集目标后,就要进行信息采集,收集分别与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关的信息。受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影响,对原始信息真实性、可比性要求很高,企业应使其子公司定期上报真实的经审计无误的财务数据。同时对完整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整性要求不仅要收集企业会计财务、企业经营等内部信息,还要全面获取行业、国家宏观的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二)预警分析

1.对指标进行分类赋值

对企业已经确定为信息收集目标的各类指标进行分类赋值,从变现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等四个方面来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分别设置其单项功效系数,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警情预报,以此来对企业是否存在危机进行诊断。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单项评价指标的特点,按以下规则确定单项功效系数:指标数值(实际值)越大越好的,可定义为极大型变量,如总资产报酬率,应收账款 周转率等: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可定义为极小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可定义为稳定型变量,如流动比率;若在某一区间内最好,则可定义为区间型变量,如资产负债率。之后根据算得的综合功效系数的大小划分警戒值,将预警指标的实际值与警戒值进行比较,对已识别的风险发出预警。

2.运用预警模型进行分析

即用各种财务预警模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的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发出预警。常用的财务预警模型有一元判定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多元逻辑模型、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等6种。这些模型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由于每家集团公司在组织形式、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产品特点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构建财务预警系统在理论上没有固定的预警模型,应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设置,并不断进行修正,淘汰不适用的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时,必须注意不同企业的相同的信息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时,甚至出现结论相矛盾的情况。

(三)危机处理

在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之后,就开始对查找出的财务危机进行相应的处理。日常工作中要保证充分,适当的授权,使各部门人员不仅能实时发现预警情况,而且有权处理相关事件,控制警源,将风险扼杀于萌芽中。一般财务危机处理系统的建立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调整

首先是对企业经营方向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其次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再次是对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的调整。企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的不善,企业的发展战略应当随着市场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着眼于整个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着眼于大笔现金流量的匹配。

2.建立危机管理部和拟定财务危机应对计划书

危机管理部,是企业遭受重大打击状态下设立的临时性机构。此时,企业战略管理部和执行管理部的功能大都陷入不可靠状态,而预警部前期对的危机管理计划可能在此时发挥特别的效用。每一个企业都应当建立明确实用的财务危机应对计划,避免手忙脚乱的现象。应对计划书一般应当包括处置危机的目标与原则;内外部咨询专家;应急资金的来源以及授权和决策的程序等事项。

3.塑造卓越的企业形象和形成良好的信誉

篇2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效率 审计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经济责任审计与年度财务收支审计虽然审计计划、审计目的、审计重点和评价方法不尽相同,但其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有其相同点,从根本上说,财务收支审计也是一种经济责任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即是对单位负责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也是对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二者都具有维护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审计监督职能。如果能够做好二者的结合,可以避免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成果落实和应用。结合近几年开展的此类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年度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不但可行,而且提高效率。

一、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和重点内容

财务收支审计是对会计核算的合规性、合法性、相关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正确性进行监督和评价活动。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重点主要对被审计单位总体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与分析。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单位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应负的责任,为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效结合的必要性

维护年度审计计划纲性的需要。审计部在制度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都会将所属单位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纳入审计范围,按照审计工作计划有序开展审计工作。而经济责任审计则不同,由于单位负责人的离任或更换是受主管单位任命,由于多方面原因审计部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不可能将该年度的经济责任审计全部纳入年度审计计划,这就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统筹安排全年审计项目,整合审计资源。如果在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逐步形成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充分考虑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和内容,即可以避免重复审计,又节约了审计资源,一旦主管部门委托审计部开展某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年度财务收支审计中的审计底稿和审计结论,提高审计效率,强化年度审计计划。

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时效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为离任审计,由于审计部难以确定该年度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且主管部门对干部任免大都属于集中任免,往往一下委托审计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是一二个项目,而经济责任审计又要求审计报告的出具不能距离原单位负责人离任时间太长,否则失去审计意义。而一些负责人任期时间多则二三年,长则五六年,在短时间内要完成几年的经济事项审计工作,还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又要保证审计质量,这就往往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临时放下一切审计项目,集中审计资源去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如果能够在年度财务收支审计中做好这方面的审计证据收集和审计底稿编制工作,就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提高审计效率。如某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该单位负责人任期长达六年之久,如果按照常规审计,三四个审计人员至少需半月时间才能完成审计工作,改变审计策略后,审计人员首先调取了该单位六年的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和审计底稿,经过讨论分析,筛选出对经济责任审计有用的审计底稿,再对多年的经营指标、资产状况等进行对比分析,对重大事项和决策进行梳理,从而在审计人员未进驻该单位开展现场审计前已经做好了审前准备工作,并充分了解了该单位经营特点,确定了审计重点和具体工作范围。从而在审前调查阶段大大节约了时间,减少了被审计单位需要提供审计资料的范围和数量。进驻该单位后根据审计方案有序开展现场审计工作,避免了重复调取审计资料、重复取得审计证据,减少了现场审计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下面是某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单独开展和与年度财务收支审计二者结合的审计效率对比表。

提高审计成果应用的需要。原单位负责人在离任的同时也到了新的单位上任,只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存在重大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不存在重大决策失误行为,不存在损失浪费或负主要责任的问题发生现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原负责人在主管部门中考核依据的重要性已大打折扣,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程序烦琐,即要与离任负责人本人交换意见又要与原单位交换意见,原负责人认为自己已经离任,对经济责任审计不重视,推脱、延时现象时有发生,而新任负责人对原任负责人任期间存在的问题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以对原来问题不清楚等为由配合力度不够,对审计意见整改力度缺少积极性。如果在年度财务收支审计中按照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开展工作,对于发现的重大经济事项等问题,由于负责人尚在任中,对审计意见能够及时有效落实,审计成果能够得到较好应用,达到审计效果。

三、近几年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体会

篇3

关键词:财务预算;经济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DF436 文献标识码:A

1财务预算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财务预算与财务计划相联系,认为财务预算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财务预算没有必要,实际上这是对财务预算的一种片面的认识。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预算期内为规划资金的筹集和分配而编制的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它是企业对未来的以价值形式为主的定量描述为依据,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借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推行的、全面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之有序运行的一种管理形式,它是我国改革开发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必然结果。

财务预算的编制主要由财务管理部门利用各业务、职能部门传递来的各项经营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来完成的。在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财务管理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处于整个企业管理的枢纽地位。因为,在财务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考评等一系列环节,以及众多信息的搜集、传递工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是财务预算的中坚力量,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财务预算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凡事要想做好,事前都需要有一个谋划、概算的过程,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同的结果状态有一个充分的预计,进而做出不同对策,安排相关人、财、物等资源的配合,并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促成目标的实现。没有财务预算就是没有经营目标和计划,可见,财务预算编制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财务预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作为实现资源整合的工具,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越来越重要。预算即是对企业本身的未来经营做一个概估,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确定经营目标。没有预算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这个企业将来注定会被市场所淘汰。

2.1.1 将企业各部门分散的预算归为一个整体

财务预算的制定为企业各部门规定了收入、支出和利润等各方面的目标,涉及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企业各个层面,体现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社会化。并通过将各部门的数据汇总,使企业各业务、职能部门单个的、分开的预算成为整个企业的总体预算,从各部门的角度上升到整个企业的角度,立足于全局。同时,财务预算把各业务部门预算中的各项目的数据又重新调整顺序,使企业的整体概念更突出、更明确。

2.1.2、为企业最高管理层提供管理决策依据

财务预算是根据企业的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企业经济状况预期的综合反映,是企业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各部门自己的预算只反映企业各部分的决策情况,企业最高管理层在做出企业总体重大决策的时候,必须能既全面又细致地了解到本企业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收支,财务预算就为最高管理层提供了这种数据资料。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不仅可以进一步反映财务预算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计划服务的宗旨,还可以保证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预算,往往会在一个年度的前3个月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开始编制,以便在新的一年能执行该预算,指导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经营活动,真正体现财务预算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指导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1.3 为企业总体业绩的评价制定了标准

大到一个企业,小到每个人,都需要对一定期间内的表现做出总结,评价任务完成的好坏。财务预算就可以作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标准,因为它考虑了企业的总体情况、历史数据、未来发展,是对企业预算期间经营情况比较客观的预测。而且,财务预算采用的形式也与企业的实际年度报告形式相似,便于对比分析实际经营情况的优劣。同时,企业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的事前预测与财务规划,可以增强企业防范与化解风险的能力,强化财务监督,从而确保经营有序地进行,确保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1.4现金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

编制现金预算可以了解和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现金流转情况,揭示企业现金的支付能力。如果企业提前编制现金预算,就可以解释企业的现金从何而来,用到哪些地方;企业在未来何时需要现金,如何筹集用于到期支付的现金;如何通过现金预算避免不合理的现金支出;如何抑制现金流量的滥用。那么就可以及时察觉企业的银根紧缩情况,更好地安排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现金运用,防止企业因银根紧缩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比如银行在向企业提供贷款之前,都要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但是,一张详细的现金预算表比其他报表更为重要、有效,现金预算表能揭示企业希望得到的贷款金额、企业某一月份的现金收入以及企业某月或以后各月对银行贷款利息的按时偿还。

许多新成立的公司,在业务还没有完全开展之前就倒闭了,如果这些公司能够对开业后一年或两年、甚至更长期间内的经营情况做一份详细的全面预算,对公司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经营目标、成本、利润等做出一个科学的规划,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经营失败的机率。

总的来说,对社会整体利益而言,一家经营获利的公司就是一项很好的资产和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它可以将直接材料、劳务以及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再将它们转化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商品与服务。而一家经营亏损的公司消耗了社会上的直接材料以及劳务,但是产出的价值却小于其所消耗的直接材料和劳务的价值,这些亏损企业实际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但这些企业如果事前预先编制预算的话应该可以减少经营亏损的概率。

2.2财务预算对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篇4

论文关键词:医改 新财务会计制度 乡镇卫生院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乡镇卫生院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其担负着在广大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及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等责任。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推动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行,是实现医改目标的关键措施之一。为此,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财政部与卫生部专门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卫生部等5部门制定了《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试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财务管理、经济核算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通过对新制度实施前后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运行情况等进行比较,探讨多项新制度的实施对乡镇卫生院运行,对医改目标的实现的影响,分析现阶段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转所面临的问题。

一、推行新制度,促进乡镇卫生院改变运转模式

1.建立补偿机制,改变收入结构,转变经营运转模式、促进服务,体现公益性。乡镇卫生院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谈补偿。新制度实施前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依靠医疗、药品收入来实现运转,由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手段相对较少、技术措施相对落后,形成了“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的状况,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以扩大医疗业务收入为目的的经营运转思维。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活动中,逐利性医疗行为普遍存在,造成过度医疗、盲目医疗现象。新制度实施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1)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乡镇卫生院药品销售实现了零利润,作为替代,财政进行药差补助,药品价格及销售量均大幅降低,医疗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明显。由于有稳定的财政补助保障,生存问题可望解决,且不合理医疗行为已变得无利可图,乡镇卫生院开展“小马拉大车”似的大型手术、疑难重症救治、大处方、不合理检查等等趋利性动机已不复存在,转而开展基本医疗,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增强医疗服务手段、延伸医疗服务内容,根据自身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稳妥地开展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安全,获得合理的业务收入。(2)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财政予以补助,促进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成为乡镇卫生院主要任务之一,由于财政按服务项目及工作质量进行补助,防保工作经费有了保障,工作有了积极性,只要按质按量完成指定的公共卫生项目便可取得相应的财政补助。乡镇卫生院重新配备人力、物力,加强防保工作,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将形成医防并重的运营模式。(3)会计核算体现公益性。新会计制度增设了公共卫生支出科目,公共卫生服务支出核算具体,各项支出均能明确地对应分类核算,清晰地反映了公共卫生服务支出费用构成,为全面计量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等公益性支出提供了依据,也为建立建全公共卫生服务补偿制度提供了基础资料。

2.细化预算核算指标,强化预算约束,促使乡镇卫生院加强预算监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透明。新财务制度明确规定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加大对财政资金投入,明确使用考核办法,细化预算核算指标。对基本补助、项目补助收支分别进行核算,单独计算结余数,为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评价提供依据,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透明。(1)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根据其功能,核定任务、收支,将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乡镇卫生院规范运营。(2)在明确预算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强化预算执行。新制度对预算、决算编制、审批、调整、执行程序及执行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乡镇卫生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3)财政补助明细表设计科学,信息丰富。对财政资金进行全面反映,准确反映财政资金对公共卫生、基建等的投入、使用情况,依据支出用途进行分类披露,体现政府对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足额安排的补偿机制。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单独反映,并将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形成的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区分出来,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了各种补偿渠道的资金流程。完整反映财政资金消耗、结余情况。便于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考核,同时能够反映乡镇卫生院自有资金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情况,肯定了乡镇卫生院的社会贡献。(4)明确人员等各项经费的构成。按内容进行预算管理,并严格执行,切实解决了乡镇卫生院经费支出的随意性。

3.简化核算程序,强化会计核算与监督制度,加强管理,规范资产购置与使用,防范财务风险。(1)明确建立财政对设备购置、村卫生室建设等经费投入机制。乡镇卫生院简化核算,不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无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提取修购基金。(2)严格禁止对外投资,控制大型设备购置。明确财政对设备购置、村卫生室建设等经费投入制度,规定不得举债建设,不得发生融资租赁行为。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3)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并推行财务集中核算及委托记账制度。强化财务会计核算,加强了财务监督,有效保障乡镇卫生院经济活动的规范、透明。(4)把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进行落实,并将会计核算与预算制度进行衔接。达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4.完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1)制定考核方法,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如何评价财政资金支出效果尤其重要,新制度将财政资金的组织管理、资金分配、能力建设、人员培训、项目执行及实施效果、督导考核等情况全方位纳入考核体系,并通过量化积分等方式进行财政资金支出及其产出的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全面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考核内容除了实施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外,更重视过程性指标,讲求科学性,重视质量,强调服务对象满意度。保证支出和产出结果之间紧密的对应关系。(3)建立制度,确保资金合理、适当、高效使用。考核是确定乡镇卫生院使用政府投入的资金是否适当的重要办法,但并不单纯靠考核来保证,新制度还通过制度设计来完成这一目标。新制度明确了公共卫生服务等资金的使用范围、对象、支出渠道、支付方式以及会计核算流程、账务处理方法等,有利于乡镇卫生院对照执行,规范使用。(4)在专用基金中设置奖励基金,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执行核定收支等预算管理方式的乡镇卫生院,在年度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参与医改、服务医改。

5.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完善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1)完善治理结构。依据主管部门的授权范围制定管理层议事规则,明确院委会、工会等机构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制衡机制。对“三重一大”事项,坚持集体决策和申报审批制度。(2)完善管理责任制度,细化各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优化业务流程,对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的流程设计一方面要有利于管理效能提升,另一方面要保证量、质控制有效。(3)完善业务审批、执行相分离的授权控制制度,特别注意规范不相容职务的授权,加强对员工离岗、临时离岗的交接管理,明确责任。(4)完善业绩考核制度,业绩考核不能满足于经济效益指标,医疗业务还应重视床位使用率、次均医疗费、次均药品费,公共卫生服务业务要强调支出效果等效率指标,社会满意度等质量指标。

二、当前乡镇卫生院运转仍存在的问题

1.乡镇卫生院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1)乡镇卫生院业务的正常开展需接受多个部门的日常监管,但环保、物价、药监、技术监督、安检、防疫等多个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均要收费,其中部分部门没有真正帮助纠正和解决问题,而是以收费为目的。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性的机构,规费已成为乡镇卫生院的一项经济负担。

(2)基本医疗市场环境有待规范。乡镇卫生院处于广大基层农村,与非公立医疗机构(主要包括原乡镇卫生院民营化改制、新建等形式建立的非营利性、营利性的民营医疗机构、个体诊所等)共同构建了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市场的供方。但是即使是非营利性的民营医疗机构在现阶段也具有强烈的逐利性动机,部分机构通过广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夸大疗效、欺诈宣传,对介绍患者至其院就医的乡村医生、公立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等一切可能接触患者的人群支付一定比例的送诊业务费,甚至动用医托等方式招揽病员,在治疗过程中大处方、滥检查、巧立明目收费,并尽力鼓吹自己的能力、水平,诋毁其他机构。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侵害患者利益。笔者曾调查过一所只有25名(其中临床医生6名,专职市场运作人员8名)员工的民营医疗机构,2010年医疗业务额960万元,当年发生广告宣传费120万元、送诊业务费168万元(按患者医疗费总额的20%支付)。 转贴于

(3)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分配形式有待探讨。公立乡镇卫生院与民营医疗机构均可参与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民营医院有选择权,可以挑肥拣瘦,补助标准高的做,补助低的甚至零补助的不做,医疗业务忙时不做,闲时做。而公立医院往往没得选择。

2.部分服务项目经费不足。国家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已经有对应的完善的补偿机制,而一些突发的、偶发的服务项目支出则没有固定的补偿方式,发生支出的额度也常常不能正确预计,经常是做义工。而且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补助也不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资,从而形成了“以医养防”的现象。

3.部分业务收费标准过低。乡镇卫生院一些依行政指令开展的项目不能依据正常收费标准进行收费。比如某地由人社局组织退休人员每两年一次免费体检,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B超、血常规、尿常规等14个项目,正常收费标准284元,但财政仅支付40元,尚不足以补偿体检过程中消耗的医用材料,更别说人员工资了。这种赔本买卖业务常常发生。

4.各信息系统孤立运行、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增加管理成本及管理难度。目前,以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在乡镇卫生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职能管理部门、医疗保险部门也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加强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日常监管。但各信息系统大多独立运行,新农合结算软件、医保结算软件、救助结算软件、离休病人结算软件、药监系统软件、药品招标采购软件等均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开发、管理,互不兼容。大多数信息均要在不同系统中重复录入,各系统信息也成了信息孤岛,对各系统的维护、升级困难,对本就缺乏信息化人才的乡镇卫生院来说,困难重重。

5.医疗保险报销标准差异,医患沟通难度大。目前,基本医疗保险主要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方面三制度报销标准不一致,差异较大,特别是个人缴费标准与收益不成正比,引发群众不理解,增加医患沟通难度。笔者了解到某地居民原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每年每人缴费45元,住院报销比例为70%。2010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所在镇与县城驻地区划合并,社区居民只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每年每人缴费提高到110元,住院报销比例却下降为50%。患者对这种缴费提高、收益率却下降的现象常常不满意,也影响了医患关系;另一方面医保制度不配套,如有些收费项目明文规定由医保统筹金支付或部分支付(如一般诊疗费),但是由于职工医保门诊采用个人账户制度,门诊医疗费均从个人账户中支付,不能享受统筹支付。三大医保制度的差异还表现在财政对不同身份、不同人群的补助标准不一致,不同地区的乡镇卫生院面对不同的人群,乡镇卫生院也面对着不同的政府付费补偿方式及标准,影响了正常的收费补偿机制。

6.基本药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商榷。合理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看病贵”的问题,但是一些习惯用药、甚至个别常用药并不在基本药物目录中。另外,虽说大部分药品的价格是下降了,但也有极少数药品,价格比过去加成之后的价格还要高,基本药物的中标价比市场上同品种的批发价还高的现象屡见不鲜。基本药物制度的效果受到影响。

三、实施新制度,完善配套措施,确保乡镇卫生院转换职能的几点建议

1.尽快落实新制度的各项实施细则,对制度中确定由政府投入的部分加快补偿机制的形成、完善。谨慎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财务集中核算对财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人才缺乏的乡镇卫生院加强财务核算与事后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对其他乡镇卫生院来说,却可能削弱了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计划、决策及事前、事中监督的能力。而提高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对维持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的作用不可忽视。对财务人员实行委派制,适当提升财务人员在乡镇卫生院中的管理地位,可迅速提升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能力,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意义重大。

2.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管,对其业务范围进行规范,治疗措施进行论证,开拓医疗市场的方式进行监督,净化医疗市场的环境。加强对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管,对出资人一方面享受非营利性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却大肆享用业务结余的现象进行打击,消除其趋利性动机,确保“非营利性”名副其实,促使其公益性回归。

3.界定基本医疗的范围及乡镇卫生院在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角色、业务要求、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尝试城市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集团管理模式。既防止乡镇卫生院截留危、重、疑、难病人,也能防止乡镇卫生院在享受政府补贴、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消极对待医疗业务的开展,将病员推向城市医院,造成“看病难”的问题。建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在基本医疗中的双向转诊、分工协作机制。

集团化管理还有利于城市医院通过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扶持等方式,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以适应多种形式的乡镇卫生院管理模式也十分重要。

4.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缩小直至统一不同人群的财政补偿标准及险种报销水平,以体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公平性。

现有制度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最高,其次是居民医保,再次是职工医保。最初的设想是按居民支付能力大小确定补偿标准,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取消门诊账户制度,医疗保险是针对患病居民的保障制度,对未发生医疗费的居民本就不应给予医疗基金补贴,造成不需要的想办法用,于是就出现了医保卡可刷大米等极端现象,而需要的却不够用。

缩小甚至可以统一门诊、住院报销标准(目前除了个人账户制度,门诊报销比例大大低于住院报销比例),只要是基本医疗,不应区分就医形式,现有制度对慢性病患者尤其不公平,促进、鼓励住院治疗,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看病贵、看病难。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集医疗保险、救助、管理、居民健康信息等于一体,实行居民就诊、约诊、转诊、结算、接受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将居民就诊、接受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费结算、医保报销、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任务管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使乡镇卫生院规范收费行为,确保医疗费报销数据准确,杜绝套保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实时反馈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夯实乡镇卫生院业绩数据,简化考核方式,防范“笔头”服务,保证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篇5

从贸易型企业的资产特征和经营特点来看,流动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较高,体现了“轻”资产的特点;在实际经营中,国际贸易周期长、环节多等使得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风险事项特点集中在业务运营、资金支付流动性风险、财务杠杆使用及经营规模控制等风险:

(一)业务运营事项风险

一般而言,我们经常会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其他等四个方面来度量企业的风险,而贸易型企业的特点是来自业务运营产生的风险事项较多,以某集团公司为例笔者统计了其控股范围内企业自2004年至2012年风险事项的分类事项,其中与业务经营相关的事项占到60%左右,这一方面是贸易型企业作为“轻资产”公司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企业对重大投资、重大资金运作方面严格管控的结果。

(二)营运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管理风险

从总体情况看,贸易型企业在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要求对营运资金作出安排、加强管理控制,保证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特别是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回笼,防止资产固化等方面,存在流动性管理风险的情形。

(三)资本结构、财务杠杆与业务规模风险

一般而言,企业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结构相适应,但在贸易型企业往往存在业务总量偏大,单项业务或单一客户业务量偏大,和自身净资产规模、资本结构不相匹配,客观上造成财务杠杆过度使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造成“短债长用”的风险。

二、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思路

国外理论界对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财务指标的分析上面,通过建立一定的财务指标分析模型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作出预警,如比弗(Beaver,1966)提出的以盈利性、短期流动性风险以及长期偿债风险为指标的单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奥尔特曼(Altman,1968)采用的以多变量(盈利性、流动性、偿债能力等指标)为基础的Z积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及奥尔森(Ohlson,1980)采用对数分析法的多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斯蒂克尼和布朗(Stickney,Brown,1990)则提出了财务危机预测要从投资(资产的相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率)、融资(资本结构中债务、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经营(盈利性的相对水平、经营波动)以及其他解释变量(规模、成长性、审计保留意见)等四大类九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徐光华和沈弋(2012)则从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两大系统的本质出发来研究影响企业风险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控制策略,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应该统一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构建了两者耦合的分析框架体系。基于以上理论研究,结合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设计思路:第一层次:指标预警。以通用的预警指标为基础,结合企业内不同业态设计个性化的风险预警指标,以业内指标平均水平为基准,设定不同的区间提示不同程度的风险预警。第二层次:事项预警。按日常运营、投资、融资及其他等类别设定风险事项的基本标准,一旦发生符合该类情况即提示预警并上报。第三层次:制度防控。根据贸易型企业风险类型的具体特点,设计研究重点的业务流程内控建设,财务重点从流动性风险控制、偿债能力风险控制以及防止过度使用财务杠杆等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也是财务风险预警管控关口层层前移的关系:指标预警是通过财务指标的变化和波动情况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挖掘指标变化背后的具体因素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来控制风险;事项风险则是在具体风险事项发生时即行介入,及时应对,而此时反映到财务指标方面可能还不能看出财务指标的具体变化或向坏趋势,在预警时间上会比指标预警更早提示;制度防控则更是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确定企业风险控制重点环节和领域,从经营理念和风格、流程设计、授权制度、职责分离、信息处理、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布控,从源头上进行风险防范,突出了“预”字,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制度防控越完善,内部控制各个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监督)做得越到位,风险事项发生的几率就越小,财务指标预警提示就越少;反过来,从财务指标的预警提示可以倒过来分析企业风险发生的具体原因,是哪些事项导致财务指标出现预警,从而来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协同,形成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机制,将会有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避免导致企业危机和经营失败的发生。

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

(一)指标预警主要内容

1.选用预警指标

根据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要从投资(资产的相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率)、融资(资本结构中债务、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经营(盈利性的相对水平、经营波动)以及其他解释变量(规模、成长性、审计保留意见)等四大类九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其中涉及投资因素的指标包括现金总资产比、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净营运资本占总资产比、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六项;涉及融资因素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权益比、流动负债占总资产比等三项;涉及经营因素的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占总资产比、营业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总资产比等四项;涉及成长性的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净收益增长率等三项。2010年上海市国资委推出了四大类(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投资风险)十四项反映企业生存性质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包括债务风险指标四项:资产负债率、速动比例、担保净资产比、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风险指标四项:现金总资产比、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利能力风险指标三项: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主营业务利润率;投资风险指标共三项:金融类投资收益率、资产类投资收益率、投资现金收益率。仅从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前三大类(投资、融资和经营)和上海市国资委财务风险预警前三大类(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指标来看,这些财务指标是高度重合的,都反映了流动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三方面的情形。根据实际情况,贸易型企业选用上海市国资委财务风险预警四大类十四项预警指标作为通用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也是可行的。

2.设计并优化个性化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特点不同、风险防范的重点也不同,推行财务指标预警管理就不能搞“一刀切”,预警指标应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实际,这样才更能发挥出有效的预警作用。因此,应根据企业内不同业务板块的特点,研究设计个性化的分行业板块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某贸易型企业为例,其旗下有进口、出口、物流、资产管理等业务板块,在基本指标外,分别增设了一些符合行业特点个性化的财务预警指标,例如:(1)对于以进口为主的外贸板块,如主营进口业务以进口业务为主,则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但并非就表示存在债务风险,如能利用好客户的预收账款、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对公司资金面是有利的;而真正会对此类公司造成债务风险的,则是有息负债,为此设置了“有息负债比率”这一指标(有息负债合计/负债合计×100%)。(2)对于以货代业务为主的物流板块,由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特点决定了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应收账款规模较大,根据实际情况应重点控制的是现金流中的应收账款风险,在已经设置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外,增设“应收账款与月营业额比率”指标,以实施对应收账款总量的控制;“应收、应付账期差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付账天数)指标,以控制和减少垫付资金数额,降低资金成本,等。(3)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又另设了“销售边际利润率”指标(营业利润率-费用水平),来分析营业利润整体覆盖总费用情况的程度,通过该指标来更为实际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

(二)事项预警主要内容

根据贸易型公司的运行特点,按照业务运营、投资管理、担保管理、筹融资管理、其他预警事项分别设置预警项目。如业务运营设置呆滞存货(账龄6个月以上)、逾期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重点客户情况(占应收账款总额10%以上单一客户)等三项;投资管理设置风险投资(企业在报告期内从事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买卖、期货及委托理财等对外投资业务,且占本企业本期末净资产5%以上的投资业务)、长期股权投资单位净资产低于投资成本情形两项;担保管理则设置对集团外单位担保和有迹象可能要承担清偿或损失的担保等两项;筹融资管理则设置逾期贷款及其他融资风险事项两项;其他预警事项则设置反映应收款、被投资企业、担保企业、资金运作有关方面的意外情况,包括破产、资不抵债、清算、重大资产损失、管理层非正常变动、出走、遭受司法调查、发生重大诉讼等影响持续正常经营的重大事项;以及进口垫付资金、货物灭失等风险事项。一旦发生以上设定的风险事项,必须马上采取应对措施,并报告上一级母公司,对预警事项实施全程跟踪,持续上报预警事项的后续进展及处理情况,直至风险解除或处理完毕,全面反映和跟踪预警事项的发生、进展及最终结果的全过程。

(三)制度防控的重点内容

根据贸易型企业的风险特征,着重加强业务流程控制制度、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财务杠杆使用及偿债能力等三方面的制度:一是重点建立完善以授权、审批、业务运作为主的ERP业务内控流程制度,特别加强对应收款的管控,严格评估客户信用,加强放账额度的控制,严密监控跟踪逾期应收款,落实催收责任;二是建立流动性风险防范与预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资金周转率,另一方面在筹资结构上要防止“短贷长投”的资本错配,同时将远期信用证等表外负债作为控制重点在内部管理时计入表内,提高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以流动资产清偿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避免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三是建立授信额度总量控制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合理运用财务杠杆,公司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结构、发展战略、业务特点相匹配,切忌盲目扩张。

四、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治理层面重视,发挥各方合力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应明确风险预警管理工作由董事会领导、董事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对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及状况进行定期评估、经营层组织落实、监事会定期监督检查。在财务管控层面上,财务部门作为财务风险预警工作的责任部门,授权专人负责落实预警信息的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预警事项的不同性质配合做好预警应对等工作。在子公司层面上,子公司总经理对本公司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财务总监负责组织并承担监控职责,并层层监督、落实,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全覆盖。

(二)对预警提示合理分析,落实好预警应对工作

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出现的预警提示信息应进行原因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风险预警是属于阶段性的(如有些业务有季节性特点),短期内指标就可改善;哪些风险预警是属于近期内比较难以改善的,需要通过中长期的行动规划如业务结构的调整、盈利模式的改变等来进行逐步调整。哪些风险预警提示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不采取措施将会影响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哪些风险预警指标虽然连续提示,但短期内可能对企业并不构成威胁的。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控制手段,也是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如通过开发财务信息化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各板块企业的预警指标值、并显示预警结果,一方面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流程设计,使得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更规范、受控。

五、总结

篇6

关键词:乐山市旅游企业;财务预警;财务预警体系

1 乐山市旅游企业概况

乐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与眉山接壤,东与自贡、宜宾毗邻,南与凉山相接,西与雅安连界。中心城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00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15′-104°15′、北纬28°28′-29°56′之间,平均海拔50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幅员面积12827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66.5%、21%、12.5%,呈“七山二丘一平”地貌特征。辖4个区(市中区、五通桥、沙湾、金口河)、1个县级市(峨眉山市)、4个县(犍为、井研、夹江、沐川)和2个彝族自治县(峨边、马边),户籍人口354.4万,常住人口324.3万。

乐山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山、名佛、名人、名城四位一体,亿年峨眉、千年大佛、百年沫若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品位一流,旅游经济总量连续10年居全省第2位。峨眉山―乐山大佛蜚声海内外,是全国四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峨眉山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秀甲天下的生态王国,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普贤菩萨道场,以雄、秀、神、奇、灵著称。乐山大佛始建于唐开元初年(713年),脚踏三江,远眺峨眉,近瞰乐山,是世界最大的古代石刻弥勒坐佛。乌尤、凌云、东岩三山联襟而成的巨型睡佛仰卧三江之上,形成“心中有佛、佛中有佛”的奇观。境内还分布有峨边黑竹沟、金口大峡谷、犍为嘉阳・桫椤湖、沫若故居、嘉定坊等景区景点,以及寺庙古刹、战国离堆、汉代崖墓等众多文物古迹。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1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9亿元。乐山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28家;旅行社40余家;其他旅游企业130多家,其中,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3万多人。

2 乐山市旅游企业财务预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财务风险识别不足

财务风险识别是指以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为导向,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按成本效益法则建立最佳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乐山旅游企业在经营中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明显不强的问题。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和分配资金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而在乐山市现有的旅游企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具有比较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对风险有预测,而其他中小型旅游企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以为筹到钱就一切大吉了,往往将其存在的财务风险抛之脑后,缺乏对风险的预判、识别、预警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

2.2 财务预警制度缺失

很多中小旅游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领导成员之间容易沟通、决策快、成本低、容易保守商业秘密,但同时也会出现管理者对企业内各种制度的建立实施和执行不够重视,而财务预警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领导者主观愿望的影响更大。

2.3 财务预警模型不完全适用

目前,国内旅游企业对财务预警模型的运用仍处于早期的不成熟阶段,大多数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导致模型本身的发展和创新方面都比较弱。而乐山旅游企业对财务预警模型的运用也是如此,运用财务预警模型专门对乐山旅游企业的财务从总体上进行预警的运用还非常少。运用较多的预警模型是z值模型,而对个别旅游企业而言,对企业某一方面的分析则普遍采用单变量模型。这二种模型的运用都离不开具体的应用条件,而且都是率先结合国外的情况进行的,与乐山旅游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差异很大,所以此两种模型的运用无论是从指标的选取、样本的确定以及评价标准的高低上都不完全适用于乐山旅游企业所面临的实际发展环境。

2.4 财务预警时效性差

虽然乐山旅游企业中,有的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构建和使用财务预警体系可以成为防范和控制财务危机的有效手段,但是作为直接面对市场的企业而言,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的缺乏,往往导致愿意构建财务预警体系,但无钱来支付相关的费用;有的企业花钱构建了相关的财务预警体系,但只是一个“空架子”,财务预警体系在使用和维护中得不到有效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使得财务预警的信息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现时的状况,从而导致预警信号时效性差,准确性不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财务预警体系也就被“解除”了。

2.5 财务预警方法使用单一

目前,旅游企业运用财务预警模型时,都是选用可量化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只是定量加以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财务预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而且还应对其进行定性分析,结合非财务指标,使其财务预警方法更加丰富,从而更加全面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态。

2.6 财务预警监管力度不够

旅游企业财务预警是一个过程,需要纳入管理过程中形成管理制度和作为管理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要确保财务预警系统有效地执行,必须要对财务预警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而从乐山市旅游企业来看,对财务预警的监管,无论是从企业自身,还是从政府及社会角度而言,都是比较薄弱的地方。就企业自身而言,认为有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的管理,有主管的监督就足已了;而政府则例行公事的放行企业自行处理;社会对旅游企业财务预警的监督相对而言就更淡化了,力度也就更小了。

3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3.1 强化风险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是财务预警体系能够成功建立并能有效运行的前提。我市很多旅游企业在管理中仍然沿用过去家长制、作坊式的管理模式,一人说了算,发展靠运气。因此必须从自身改变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风险意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在市场中感受风险、检验自我。这些都是旅游企业构建财务预警体系的前提条件。

3.2 建立健全财务预警体系

财务预警体系是指企业运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并以此为核心组成的信息反馈网络,加强财务监督和控制,从而确保生产经营良性循环管理的运作体系,它是由各个相互关联的子体系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企业理财的有效的方法和管理体系。

3.2.1 费歇尔判别法的应用原理

费歇尔判别法的思想是通过将多维数据投影到某一个方向上,投影的原则是将总体与总体之间尽可能分开,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判别规则,将待判别的样品进行分类判别。在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中,该法主要是将总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财务预警,另一部分为非财务预警,并分别取这两个部分的均值,并假定这两部分协方差阵与总体协方差阵相等;而后根据旅游企业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财务预警模型进行预测。

3.2.2 费歇尔判别法在财务预警中的应用过程

z值模型它是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多变量模型)最典型的一种模型。它是由美国奥特曼(1968年)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体,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对企业整体风险的影响作用也不一样。他在该模型中以5个财务比率为代表,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有机联系起来。表示为:Z=1.2X +1.4X2+3.3 +0.6X4+1.0X5其中,Xl=(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总资产;X:=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收益/总资产;)(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负债总额的账面价值;X5=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而应用此模型确定费歇尔判别函数时,各个变量之前的系数需要结合总体的斜方差阵来重新确定,指标的选取可以不限于以上列举的5个指标。判别法则是:当判别函数与总体两个部分均值在投影方向的中点距离进行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所选情况属于总体中的第一个部分,则说明该企业总体财务状况较差,会发出预警信号,预警级别会根据差额的大小来确定;反之,若前者小于后者,所选情况属于总体中的第二个部分,则说明该旅游企业总体财务状况良好,发出良好状况的信号,同时也会根据差额的大小来确定状况良好的程度。

3.2.3 在财务预警中应用费歇尔判别法的优缺点

首先,在财务预警体系的构建中,利用费歇尔判别法,扩大原有财务预警模型的可运用的数据范围,它不仅利用财务指标,而且还考虑到不可量化的非财务资料对旅游企业财务预警结果的影响;其次,此法还能与现有的财务预警模型,如单变量模型、z值模型、F值模型等结合进行分析,克服了财务预警模型使用方法单一,单纯借鉴国外的不足,极大的丰富了财务预警模型的运用范围和使用空间;最后费歇尔判别法作为财务预警体系构建的基础,能结合旅游企业散、广、零、小的特点,对相同类型的企业均可适用,能与任何一种模型进行组合,使用方便、灵活、针对性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财务预警体系中运用费歇尔判别法,对各种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要求很高,如果旅游企业提供的信息是不真实的,或数据缺乏,就会给管理者提供不可靠的预测信号。另外,在此法的使用过程中,要求有专业技术人员,会操作、会分析,对其预测过程时时进行整理,并能将预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

3.3 加大监管力度,协调相关配套措施

财务预警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不单单是旅游企业中某一个部门的任务,应该举企业之管,政府之助,社会之力共同完成。所以构建完整而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必须要加大政府、社会的监管力度,同时旅游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配套措施的管理,这是财务预警体系建立和实施的保障。财务预警体系应与旅游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乐山市旅游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有着其特殊性。旅游企业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取得一席之地,一直备受关注。■

参考文献

[1]康晓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探讨[J].冶金财会,2010,(11).

[2]才元.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

[3]周骏.我国企业在构建和使用财务预警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4]张洪君.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设[J].财会通讯,2012,(1O).

篇7

一、中小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

财务危机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企业持续的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加剧,出现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信用危机,直至最终破产的一系列事件的总称。财务危机具有客观性,一个企业从设立到经营,财务危机伴随着企业成长的每一阶段,财务危机又具有多样性、累积性和爆发性、总与损失相关联,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前景。财务危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主要有:

(一)融资不畅,财务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 中小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差、贷款量大、贷款频率较高、筹资风险较大,融资比较困难。其中,逾期贷款与交叉担保是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资产负债率偏高,而长期负债比率又偏低,依靠短期负债来填补长期资金的不足,这种激进型的财务结构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加大了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二)投资失控,盈利水平持续下降 中小企业投资能力比较弱,阵发性投资决策失误使企业投资比例失调,投资结构严重不合理。叠加上财务控制薄弱、危机识别和危机管理能力差,使企业投资风险长期处于红灯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经济大环境之下,企业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盈利额不断减少,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投资者面临的财务危机进一步加大。

(三)现金净流量减少 中小企业能否维持生存,是否盈利固然重要,但最主要的取决于是否以收抵支,能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赊购使得应收、应付款项大幅度上升,应收款项不能及时收回来,应付款项没有资金及时支付,企业生产经营陷入恶性循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来越少,企业获利能力受损,财务危机进一步膨胀。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构建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预警理论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是从企业微观角度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报警的系统。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以企业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会计、金融、营销、管理、统计等理论知识,采用指标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向经营者示警,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一)财务危机预警体系作用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功能是为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以便作出正确决策判断,对于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有利于对企业进行阶段性评估总结,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投资决策时评价中小企业业绩,避免投资失败;对于政府监管部门利用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加强并完善中小企业监管;对于社会中介部门可以利用财务危机预警体系顺利实施注册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审计鉴证的各项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现状 我国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建立起步晚、建设慢。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未认识到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尚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即使已经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中小企业,也是流于形式,预警机制简单、功能不健全,未能充分利用财务预警体系提供的有效信息,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没能在关键时刻把握时机扭转不利局面。

(三)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构建途径 具体为:

(1)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预警管理组织机构。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在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对潜在的危机应高度警惕。中小企业应建立相对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财务危机预警管理组织机构,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只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可以由熟悉企业管理工作、拥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与一定数量的外聘管理咨询专家组成,对一线岗位职工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分析和选择采纳。预警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确定预警对象、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方案,制定对策方案,及时解决经营过程中预警的问题。负责财务预警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负责财务风险监测和预报工作及各种危机的处理。

(2)规范财务会计信息,建立企业财务预警信息系统。企业财务预警工作建立在会计资料、财务资料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企业会计信息是否全面、真实、及时和规范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质量。财务预警组织机构应建立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制。明确信息收集人员的职责、从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到使用、反馈各阶段的工作任务,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汇总、分析研究,挖掘资料中所隐含的信息、启示以及挑战、机遇。由于财务预警所需信息与其他管理行为所需信息不同,单纯利用传统会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预警机制的需要,目前中小企业可自行开发或以外购方式建立一个专门的预警信息系统,依靠原有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各系统之间共享,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流畅,使信息使用者及时提取需要有效的信息,减少企业风险。

(3)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改善预警处理机制。要保证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有效运作,财务危机分析是核心和关键。预警组织机构成员结合企业行业特征,采用科学预警分析技术和定性定量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表内外能衡量企业财务危机大小的各项分析指标,构成预警分析指标体系。通过预警信息系统提供的实际的预警指标,与预设指标进行比较。当偏离预警指标不利于企业时,表明企业财务状况不佳,企业管理当局应及早依据预警指标提示的经营状况作进一步的深层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以防止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处理机制应有以下功能:一是识别危机与否:对于运营状况不佳的财务预警指标,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会引发财务危机,一旦预警指标达到超过预定指标临界点,则判断危机产生形成。二是确定危机程度:根据实际指标和预设指标的对比,把预警分为由低到高的等级,确定预警级别: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还是红色预警。三是及时预报险情:随着危机程度预警级别的变化能及时反映实际状况。四是应对紧急危机:面对财务危机,应该有一定手段去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使企业在危机中恢复,重获生机并保持良好发展趋势,避免类似财务风险再度发生。即使是危机不可避免,也能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健全的财务危机预警处理机制能预先告知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有关企业财务营运体系隐藏的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清晰告知企业经营者发生危机的根源,及时提醒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危机进行管理,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企业发生不可避免的财务危机时,能使企业损失降到最低,争取企业价值最大化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危机预警管理。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需与其他管理系统、各项制度建设衔接起来,协调一致,才能使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充分应对财务风险,实现其价值。所有财务危机的控制还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其他管理制度的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的实施,才能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营效率。

(5)适时调整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财务危机预警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过程,在分析现有资料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把握企业未来经营的发展趋势。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会影响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预警指标体系、补充预警的指标内容,确保财务预警系统的适时有效性和先进前瞻性。

财务危机预警作为企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重要性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是,财务危机预警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重要的是在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的同时,要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通过其详细的记录作深入的剖析,追究其根源,寻找应对措施,使企业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

篇8

一、国外财务预警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财务预警研究起步较早,通过学习和对比,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继续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思路。尽管到目前为止,财务比率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的预测能力还没有得到任何一个理论说明,但财务预警模型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有着诸多启示。1.选取与财务危机相关性较高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比率。对比国外财务预警模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在模型中均运用了会计数据和财务比率。国外以破产做为界定财务危机的标准,学者们纷纷选取那些在债务契约中经常用来限制管理人员行为的数据和比率,并把它们做为破产可能性的计量指标。他们普遍认为,违反契约并不必然导致破产,但那些数据和比率的恶化,将会导致债务人违约,债权人就有权迫使企业破产。因此我们在研究中,首先应当以适当的标准来衡量财务危机,同时应当选取那些与财务危机高度相关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比率。2.单变量模型与多变量模型相结合。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各有优势。单变量模型简便易操作,而且可以同时选取多个适当的指标进行分析。多变量模型则建立在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基础上,能较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我们在研究和运用财务预警模型时,应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模型的使用效果。3.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中国实际。国外的预警模型是基于国外的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背景。我们在借鉴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国内上市公司的具体特点,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预警模型。到目前为止,在这一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的仍数国外最具权威的爱德华•奥特曼的Z模型。

二、建立和实施财务预警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从国内目前的情况看。为了保护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各利益方的正当权益,上市公司建立和实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势在必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和实施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过程,为了提高模型的预警效果,在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力求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和及时。财务预警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处理和分析基础上,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功能和质量。作为企业,首先必须严格遵守有关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财务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2.确定合理的预测期间。由于企业的财务指标在破产前两三年才开始发生变化,过早预测财务危机可能会影响到预测结果的准确程度。对此,应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选择适当的财务危机预测期间,以保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财务预警分析中不应该缺少定量分析,但也不能过分强调其重要性。这是因为财务预警本质上是保守的。事实上,任何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只是能提供一个关于企业财务危机发生可能性的线索,而并不确定财务危机是否真的会发生。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定性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如当企业过度依赖贷款、过度依赖某家关联公司、过度大规模扩张、总资产和收益急剧下降、企业股价急剧下降、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等情况,则预示着企业存在着发生财务危机的潜在可能。为此,企业不但要通过定量分析对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把握,而且要结合定性分析作出专业判断。4.正确认识和处理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的关系。(1)加强信息系统管理。财务预警系统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向其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因此在企业内部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2)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财务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各子系统之间应实现数据共享。(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预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以满足财务预警的需求。

作者:张慧君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篇9

关键词:信息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预警系统

一、财务预警体系框架构建

(一)以风险控制为预警目标。在当今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很多企业进入成熟期后,风险管理在企业的高速健康发展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在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系时,应当将风险控制纳入到构建范围之中。当指标达到或者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代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此时财务预警系统会向管理人员发出高级的预警信号,管理人员需要分析当前的形式,采取相应措施来化解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控制。(二)以信息系统为预警基础。财务预警信息系统中应包括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信息加工与分析和信息预测与应用三个环节。其中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是信息系统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信息加工与分析是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信息预测与应用是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企业只有结合实际,将分析所得的理论数据应用到实践中指导工作,信息系统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三)以财务信息为主要对象。财务信息是以货币形式为计量的数据信息,具有客观性。及时获取完整的、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关乎财务预警系统能否正常的运行,也可以从源头上保障财务预警系统准确性和可信度。财务预警信息中的信息对象应当以财务信息为主,非财务信息为辅。财务信息应当以本年信息为主,以上年度信息为辅。(四)以运行机制为预警流程财务预警体系中的预警体制是财务预警工作的内在技能及其运行方式,是财务信息、信息系统、财务指标及模型和组织及机构之间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运行方式的综合。它可以表现为对财务信息重要性的区分机制、财务徽标的筛选机制、预警信号的传递机制等。

二、财务预警体系应用的建议

我国的企业在财务预警体系中仍然停留在建立预警体系这一阶段,各组成成员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并未形成一套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预警体系。(一)培养风险意识,形成企业预警文。化风险防控意识是企业维持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的体现,而只在企业的创造核心价值上都不可或缺。企业不仅要对员工在风险意识上加以培养,同时要提出各种契合自身实际发展的预警文化,将预警文化深入人心,提高忧患意识,形成良性循环。在培养风险意识时,既可以通过极具概括性的语句口口相传实现效果,也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纳入公司章程的形式强化整体风险意识,更可以将二者结合,双管齐下。(二)创新信息系统,搭建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整合预警资源信息系统是企业预警机制的“基础设施”。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一身。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要保证企业现行企业制度之间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相容性,同时又有助于其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如何设置信息被输入和输出的方式,如何形成系统自身的错误辨别程序都显得至关重要。在构建财务信息系统时,既要根据员工的工作层级进行授权,又要设置完备的防护措施,使这些信息免遭泄露。(三)设计个性指标,优化预警效果。设计个性化指标时,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经营状况、所处行业的特点、产品的生命周期、历史经营因素等各因素。不仅指标项目的设置要努力贴近企业的特点,各项指标的阈值区间设定也应该量身定做。(四)健全运行机制,提高预警效率。在完善预警体质时,也要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差别。比如在建立商业银行预警体制时,不仅要考虑信贷业务的贷前管理如何开展,还要考虑到贷后管理这一环节。由于需要在商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作后,继续提供售后服务,所以应考虑建立售后服务机制,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这样企业运行机制才能完整。

作者:宫承利 单位:邹平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丁广好.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5),35-37

篇10

摘要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财务运营状况做出预测预报,无论从哪个立场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避免更大的损失;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种预测,帮助做出贷款决策并进行贷款控制;审计人员则利用这种预警信息确定其审计程序,判断该企业的前景;投资者可以利用财务预警系统指标动态分析为其投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相关企业可以在这种信号的帮助下做出信用决策并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系统财务决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获取更多经济资源的同时,也承受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巨大压力。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我国,伴随着入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竞争加剧,财务失败以及由此导致的破产清算已成为许多企业可能面临的问题。

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企业经营者决策失误,也可能是管理失控,还可能是外部环境恶化等。历史情况表明,财务危机并非是短时期内生成的,而是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从而使得财务危机预瞥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

一、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建立的基础

(一)企业财务预警的起源与含义

“预警”一词来源于战争中,即军事预警,是指对将要发生的不良事件或风险做出前提报告与预测,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损失,军事预警在军事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预警开始逐渐走入企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企业财务损失,在军事预警的基础之上,创新出了经济预警以及企业财务预警,二者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经营计划以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以比率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因素分析为主要方法,以财会、金融、企业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为主要引导理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各项财务活动的预警机制。惬意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不仅仅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而且树立了超前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运作过程中的偏差,现行的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即整体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等等。

(二)企业财务预警相关概念的界定

现行的企业财务预警相关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即财务风险、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以下将针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1、财务预警与财务风险。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涌现到我国各企业中,其中以财务风险最为显著,财务风险是企业最主要的分析概念,现行的财务风险一般可分为两类,即狭义的财务风险和广义的财务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所引起的;广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因筹资、投资、营销或者资金运作不当所引起的。因此,无论是哪一种财务风险都企业均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运用财务预警机制进行分析财务风险,最大限度上遏制财务风险的出现。

2、财务预警与财务预测。财务预测是财务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预测即指对企业财务的实现估计和测评,它有利于企业运用销售百分比法、量本利分析法、弹性预算法以及回归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主观判断,对企业外来的财务运营状况的一次预测。

3、财务预警与财务控制。财务控制即财务监督与考核,该过程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实施监督和调节,确保企业所进行的财务支出合理合法,同时,财务预警机制中也存在着同样功能的预控措施和排警对策。

4、财务预警和财务评价。企业财务部门财务评价划分为三个环节,即确立评价的目的及参照系统、获取评价信息以及形成价值判断;同时,财务预警机制中所设立的警兆、确立标准以及预报警度与财务评价的三个环节极为相似。因此,总结来说,财务风险、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可视为企业财务预警中的一部分。

二、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

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在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来说,存在着四种作用,即监测作用、诊断作用、治疗作用以及健身作用。首先是监测作用,监测是全程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偏差,及时的做出警告,让企业管理者及时的做出解决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其次是诊断作用,诊断作用是财务预警机制的主导功能,当财务预警机制监测到问题之后,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优劣做出判断,并寻求其产生原因;再次是治疗作用,财务预警机制实施监测与诊断之后,发现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继而,财务预警机制实施治疗作用,针对于存在问题对症下药,使企业恢复到正常运转的轨道;最后是健身作用,健身作用是财务预警机制的最后一项功能,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对所发生的以及解决之后的问题进行重复,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1、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性质。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四个特殊性质,即参照性、预测性、预防性以及灵敏性。首先是参照性,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运用财务理论和数量分析方法,进而,筛选出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为更好的表达企业财务运营状况提供参照;其次是预测性,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能够根据财务的运营状况,进行有效的预测,确保能够及时的监测出不良征兆,进而,及时的寻求对策;再次是预防性,预防性主要针对于简单的财务问题,其防止财务运行问题继续恶化的作用;最后是灵敏性,财务预警机制可根据企业财务问题自主的进行有效处理。

2、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企业只有在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状况下才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的经济制度不断涌现我国市场,给予我国诸多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再加上,我国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增加,更进一步加深了财务管理给予的种种挑战,若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财务管理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势必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顺利高效进行。为此,基于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种种优势,现阶段内,我国各企业迫切需要开展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将财务预警机制全面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企业中起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及早识别以及合理度量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了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使其风险抵抗能力以及竞争力不断增强,确保企业得以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一为适宜性原则,即要合乎企业实际生产、发展的特点;二为系统性原则,即要把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考虑;三为实用性原则,即要通过明确、简单、细化、量化的指标设计确保机制真正起到预警的作用;四为重要性原则,即要抓住采取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向;五为前瞻性原则,即要以发展、动态、创新、前馈为根本,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随时补充、修改、完善,最大限度地克服财务信息的滞后性;六为先进性原则,即要以高新技术与强大信息为手段,不断提升预警机制的自动化能力,以确保预警的时效性。

(二)构建方法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构建的方法有很多种,在组织架构层面上应建立专门机构负责财务预警的具体运作,并由企业最高决策层直接监管;在技术层面上应选用如单变量预警、多元判定分析、多元概率比回归及多元逻辑回归等多种数据分析模型。

(三)构建内容

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生产提供经营服务的财务观念;第二,充分调配企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处理好资金和成本费用的供求关系、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以确保全年利润目标的实现;第三,在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据其新经营环境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由企业经营管理者、财务管理人员及一些外部管理咨询专家组成的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第四,作为保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良性循环的基础―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应建立在对如企业内部数据、外部相关市场、行业、会计等大量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第五,建立能够反映企业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以现金流量类指标、会计类指标及非财务类指标相结合为基础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第六,在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评估,并深刻分析风险的产生原因、找出补救办法,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第七,编制可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的财务风险报告和分析报告,以使管理者据此对企业财务经营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方案,并加以实施,进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次发生。

四、石油销售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创新点

1、开展油库成本费用分析,确定油库经营管理盈亏平衡点,将库存降至合理水平。盈亏平衡点法。油库成本费用按其成本形态特性,可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盈亏平衡点也称为保本点。盈亏平衡点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①保本销售量,以实物量来计算保本点;②保本销售额,以货币金额来计算保本点。油库经营管理也应该测算一个盈亏平衡点周转量,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在保证炼化企业生产后路和资源均衡稳定供应的前提下,通过安排合理的库存周转量,提高油库运营管理效益。

2、石油公司必须建立起严密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堵塞资产流失的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首先要结合石油销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实行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监督,维护国家利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然后要大力推广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强化内审工作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实时监督,并将内审与外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所有者权益不受侵犯,杜绝财务信息失真现象。

参考文献:

[1]王贵霞.企业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讨.中国城市经济.2011(11).

[2]杜馥君.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1).

[3]谭春海.公司财务预警浅析.经营管理者.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