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技巧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护理技巧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护理技巧与方法

篇1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护理 护理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37-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老龄化问题也呈现出了日益加重的趋势,各项老年人问题也成为了我国现阶段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其自身的身体机能也有所下降,各项疾病的发病率都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口正常的生活,给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自尊心过强。老年人通常希望身边的人对其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感,特别是老年人的儿孙子女们,更是要充分尊重老年人,一旦身边人有任何的不尊重的行为或举动,老年人就会像孩子一样发脾气,甚至为不如意的小事而发火哭泣,或是为一些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而生气。

1.2 孤独感和无价值感。老年人随着其年龄的增大会逐渐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和沟通,有些老年人甚至长期独立居住而出现孤独感。还有些老年人忽然从较为忙碌的工作单位上退休出来之后,难免会失去生活的目标,加之同事间的往来逐渐减少、自身患者有各种疾病、子女长期不在身边、老伴去世等,难免会出现无价值感和寂寞孤独感,因而通常会表现出烦躁、易怒和情绪低落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进而导致老年人出现异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尤其是一些深居简出、爱好较少、兴趣孤僻的老年人。

1.3 心理烦躁焦虑。有些老年人因其自身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且迁延难愈,因而给患者家属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和麻烦。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通常会出现烦躁、焦虑的心理,一般表现为大小便意增加、潮热感、血压升高、脉搏及呼吸加快、心悸、睡眠差、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内心紧张等,有些情况下还表现为怒气冲冲、暴躁易怒等,一旦遇到一些不顺心的小事就会发脾气甚至哭泣,对生活感到悲观失望。

1.4 悲观与恐惧。很多老年人都患有老化性疾病或是慢性疾病,因其行动不便、体弱多病,做很多事情时都会有力不从心感,一旦自身病情加重,老年人就会出现悲观、消极、恐惧,甚至抑郁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疾病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主要表现为厌世、疑病、自责白罪、痛苦联想增多、主动性语言减少、思维迟钝、悲观失望、抑郁寡欢、躯体不适、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等,进而影响患者的语言能力、判断能力、理解力、计算力和记忆力,甚至会出现自杀心理和痴呆状态等。

2 老年人心理护理技巧

2.1 体贴和理解。老年人患病后在情绪和精神上通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差、悲观失望、易怒或情绪急躁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周到、体贴和耐心细致,以爱心来打动老年人,以得到老年患者的合作和信任,所以,护理人员要在操作手法和服务态度方面不断改善,对老年患者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并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尽量忍耐患者的脾气,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护理环境,多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倾诉。

2.2 建立信任感,全面护理,消除患者寂寞和孤独心理。针对老年患者易出现的孤独、多疑、烦躁等心理,护理人员要在老年人入院后以积极、关怀、热情的态度为其提供服务,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理解和重视,从而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慰籍,快速消除老年患者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缩短医患之间的距离。其中,尤其要注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开导和安慰,使患者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治疗和护理过程。

2.3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由于不同的老年患者来自于各个不同的社会背景,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工作、家庭和自身性格等都会有较大的区别,所以,护理人员在为老年患者提供服务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个性特点,深入到病房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患者情况,以及会对患者康复和治疗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与合作,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一起,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2.4 充分尊重老年患者的自尊心。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要做到不伤害患者自尊心,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各项需要,耐心回答患者问题,认真倾听患者倾诉,行为举止要文雅,使用礼貌用语,充分尊重患者,以帮助患者树立对待疾病的信心,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工作经历、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文化程度等自然情况,和患者交朋友,从而间接地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并结合患者的特点给予其鼓励和关心,在护理中体现其自身价值。

2.5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应以拉家常的方法展开话题,如询问患者的工作情况、单位同事、家属和病人的自身情况等,护理人员还要仔细查阅患者的病例,对患者的疾病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护理人员才能够真正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他们通常将护理人员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认为其与自己有一定的距离和代沟,而以拉家常的方法开始护患质之间的交流能够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打消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隔阂。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从而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同时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临床护理技术,用爱心去帮助和护理老年患者,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尹梅君.心理护理融合治疗性沟通方法在老年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09(12):83

篇2

【关键词】脑卒中;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71-02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为了更好的了解高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本研究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50例高龄脑卒中病人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0例均为住院高龄脑卒中病人,男25例、女25例,年龄80~92岁,平均(82±1.64)岁,均符合脑卒中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行头颅CT、MRI确诊。并且所有患者意识清楚能配合。脑出血8例,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30例、糖尿病12例。文化程度:文盲31例,小学及以下19例。婚姻状况:有配偶28例,丧偶22例。生活不能自理者15人。平均住院15天。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以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 [2]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两表分别由30条和20条条目组成,内容包含情绪低落、痛苦等消极的评价。

1.2.2调查方法:患者入院1周后进行评定。有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每个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共发放量表及问卷各50份。收回有效量表和问卷各50份,回收率100%。

1.2.3评价标准:GDS评分,1~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SAS评分,≤50分为正常,>50分为患有焦虑症状,分值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2]。

1.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统计描述。

2 结果

2.1评定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存在焦虑状态34例(占68%),其中轻度8例(24%),中度16例(47%),重度10例(29%);抑郁状态46例(占92%),其中轻度抑郁5例(11%),中度28例(61%),重度13例(28%)。

2.2 高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原因 例(%)

3 分析与心理护理

本调查显示,高龄脑卒中患者焦虑的发病率为68%,抑郁的发生率为92%,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关系不和睦、经济窘迫、丧偶、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者,以及外带一些其他疾病如褥疮、高血压、糖尿病等,我们结合患者的病情,将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分为3个层次进行相应心理护理。

3.1 轻度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分析与相应心理护理

高龄脑卒中患者往往都有好几种慢性病缠身,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且大多数有偏瘫或肢体障碍等症状。再加上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子女也已步入老年人行列,其体力和精力都不比年轻人,以至于送患者入院后,就请护工照料,自己很少来看望。老年人就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自己行动不便,使其丧失自信,感觉自己没用,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其相应心理护理如下:①陪伴关心老年人:鼓励家人多陪伴老年人,给予老年人各方面必要的帮助,多陪老年人外出散步,或参加一些学习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使之去除孤独、寂寞感,感到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快乐。②开导老年人:多安慰、支持、鼓励老年人,遇到病人情绪悲观时,应耐心询问原因,予以解释,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以活跃情绪。③维护老年人的自尊:注意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对话时要和颜悦色,专心倾听,回答询问时语速要缓慢,使用简单、直接、形象的语言。多鼓励、赞赏、肯定病人在自理和适应方面做出的任何努力。切忌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使用呆傻、愚笨等词语。④不嫌弃老年人:要有足够的耐心,态度温和,周到体贴,不厌其烦,积极主动地去关心照顾老年人,以实际行动温暖老年人的心灵。⑤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分析焦虑抑郁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引起焦虑抑郁的原因,如是家庭关系不和睦引起的,应告知其家属,想法解决问题;⑥作为护士,应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其病情和心理反应;在交谈过程中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⑦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⑧帮助老年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年人。⑨高龄脑卒中后更容易造成肢体残疾,生活能力下降[3],应制定适合高龄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使其恢复自信。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给予按摩患肢或背部,使肌肉放松。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可以让患者听轻音乐或喝杯牛奶[4]。⑩让老年人和病房里的老人多聊天、多沟通,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一起度过焦虑抑郁期。

3.2 重度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

高龄患者在思想上较偏激,易钻牛角尖,常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或事物保持负向的看法,如不及时沟通或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就很容易从轻度转化为重度。其相应心理护理如下:①我们必须了解事态的严重性,告知其家属多陪伴老人,多与其沟通。重度焦虑抑郁的病人往往有自杀企图[5],因此要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且24小时不应该离人。②应该协助病人确认这些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可以帮助其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的看法。③要协助病人检查其认知、逻辑与结论的正确性,修正不合实际的目标,协助病人完成某些建设性的工作和参与社交活动,减少病人的负向评价,并提供正向增强自尊的机会。④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这样不仅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同时在精神上给以关心,提供精神赡养。和睦、温暖的家庭和社交圈,可以缓解老人的病情。⑤严重抑郁病人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病人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同时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协助病人表述其看法。⑥为病人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病人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和增强社交的技巧。并教会病人亲友识别和鼓励病人的适应,忽视不适应行为,从而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⑦在必要时给予精神用药,用于治疗疾病,但注意要做到看服到口,以免患者藏药而发生意外。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龄脑卒中患者往往因缺乏家庭的关心、生活无法自理、疾病带来的痛苦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我们必须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仲迪、周瑾、刘红英、马兰,《高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杂志,2008(8).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42.

[3] TclrajW,SlowikrA,SzczudikA.Firstischemicstrokeintheveryold:etiology,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J].Przegl Lek,2003,60(8):512―515.

篇3

关键词:养老院;抑郁;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突出。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和精神疾患[1]。相关研究显示,老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39.9%,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老年人患躯体疾病的风险[2-4]。目前我国对老年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和效果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本文对养老院老人抑郁状态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索老年抑郁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和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陕西省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和其他养老院老人376例老人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筛选,筛选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GDS>10分),入选标准为:①年龄>60岁;②GDS>10分。排除标准:①正进行抗抑郁治疗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无法配合者;③有精神障碍疾病者;④有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者。确定干预组27例,对照组30例。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老年抑郁量表(GDS):1982年Brink等人创制,30个条目代表了老年抑郁的核心,包含以下症状:情绪低落、活动减少、易激惹、退缩痛苦的想法,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消极评价。筛选标准:在最高分30分中0~10分为正常范围,即无抑郁,11~20分显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重测信度为0.85[5]。

1.2.2研究方法 首先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筛选,筛选出存在抑郁的老年人57例,其中干预组27例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未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测定。

1.2.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对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如表1所示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老年抑郁量表(GDS)得分独立样t检验结果。

3 讨论

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任何应激状态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抑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性疾病,老年期抑郁症的危害不仅仅可以造成老年人身心痛苦,降低晚年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还对老年期患有的其他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老年期抑郁的发生。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t=0.56,P=0.29),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5.57,P=0.03)。说明对有抑郁状态的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良好,在养老院提倡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要做到责任制心理护理,这就需要养老院护理人员要学习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拥有专业的服务态度,以及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耐心的倾听技术。在养老院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一方面对有抑郁的老人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抑郁;另一方面对有抑郁倾向的老人做到提前预防。

建议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到养老院养老日趋呈现,重视和做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对于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症状是十分重要的。[6]为了更好的做到心理护理干预,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老年抑郁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然后加强养老院建设,养老院是一个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场所,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是必要的。

总之,关注养老院老人的身心状态,使老人能够幸福的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Unfitser J-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lder adults with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J].Bid Psychiatry,2002;52(3):285-92.

[2]Chan SW. Chiu HF, Chien WT, et al. Quulity of life in Chinese ddedy people with depression[J].Int J C, Eriatr Psychiatry,2006;21(4):312-8.

[3]彭慧,傅华.社会支持对上海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2):92-94.

[4]Katon WJ, Lin E, Russo J. d a/.Increased medical cmsts of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depressed eldedy patients[J].Arch C,en Psychiatry。2003,60(9):897-903.

篇4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沟通; 技巧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087-02

南丁格尔曾说过“要使千差万别的人能达到治愈和康复,这本身就是精细的艺术,沟通技巧至关重要。”[1]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意见、观点、情感的过程,它可反映人的思想、情操、道德、文化和修养,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护理程序的基础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通过有效沟通可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并获得患者的其他信息,使患者的要求最终得到满足,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之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年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年轻人不同,对疾病的表现也有其特点,而不同的老年人其生理功能、精神状态以及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大多数的老年人性格温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年人性格古怪,难与之沟通及交流,还有些老年人由于缺乏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温暖,缺乏同家人的沟通交流,,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困难使他们易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2]。因此,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采取有些的沟通技巧,增进理解,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为目标,进行全面的护理,以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

1 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

1.1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组织器官的衰退而导致整个机体的调节功能衰退,特别是脑细胞的萎缩,大脑皮层退化,导致感觉功能下降。由于听力减退,对言语的理解能力下降,以及视、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以及意志行为逐渐减退。

1.2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有其特殊的心理性,表现为行为迟缓、活动减弱、小气、爱唠叨、疑心重、固执,听不进他人的意见,有时甚至不近人情。他们喜欢周围人都尊敬他、恭敬他、依从他。一旦生病住院,就会产生依赖,需要家人及医务人员重视,一切生活均需要靠他人照顾。

2 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中存在的缺陷

2.1 语言失度,缺乏人文关怀 很多护士在与老年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对于老年人喜欢多问的特点显得不够耐心、仔细、细心、语言生硬,特别容易忽视形体语言在老年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缺乏换位思考和情亲服务的主动性,礼貌用语常被忽略,不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和交流的要点,不注意特定个体、特定文化和不同文化间的差别,回答问题时简单敷衍,使老年患者产生不满或误解。

2.2 业务不精而导致的沟通失败 在护理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尽管我们态度和蔼,但对患者的疑问解释得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等也容易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工作的小小不当也不能得到老年患者的谅解,产生不满,甚至纠纷,导致沟通失效[3]。

2.3 护士工作繁忙 现如今的医院护理体制,护士人员与床位比严重缺编,护士在日常健康教育给予患者沟通的时间相对少,更多忙于日常治疗,文书书写及一些繁琐事情。

3 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

3.1 尊重病人 心理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老年人。因此,关心和尊重老年人是建立友谊、增进沟通的基础。所以在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时,首先要做到满足病人对尊重的需求,称呼要得体,一般可用过去的职务、职称称呼。其次,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要认真积极倾听患者的诉说,启发他们谈问题,甘当“配角”,不可中途打断讲话,不可东张西望,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对谈话内容的重视。这样病人就愿意与你交谈,有助于发现患者的实际情况,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3.2 掌握好沟通的方式

3.2.1 语速要慢 因为老年人反应慢,所以与老年患者沟通时,语言要柔和悦耳,平和且沉稳,说话速度适当减慢,说完一句要给一定时间让老人反应,切忌催促。说话语调千万不能生硬、粗暴、语调过高会让病人感到刺耳,容易引起病人反感[4]。

3.2.2 简单、重复 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注意语句简短,一次交待一件事情,以免引起老人的混淆。对典型絮絮叨叨的老年患者,护士要平和、温柔,要有极大的耐心听取病人的叙说,然后给予一一解释,以消除病人焦虑心理。

3.2.3 非语言沟通 (1)自信与微笑。有人说:“微笑是最美好的语言”这话颇有道理。笑既可以帮助减轻与压力有关的紧张和疼痛,又可以增加护士为病人提供情感支持的有效性。护士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剂。当护士带着真诚关切的微笑与病人交谈时,对病人的安慰可能会胜过良药。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态度要从容镇定、充满自信。护士的自信,可使病人有信任感。反之,一个没有自信和微笑的护士,会使病人敬而远之,不愿意接受与你交流。(2)亲切触摸。触摸是人类情感表露的方式之一,也是护患交往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为了鼓励和安慰患者,,护士可以采取轻轻的抚摸,使不安的患者安静下来。适时的抚摸可使患者获得被关心、理解、安慰和支持等情感。护士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翻身、扣背、按摩,患者可产生温暖和亲切感。手术患者一般不希望更多的声音,护士除了轻声安慰“别紧张”还可以触摸患者,使患者增加安全感,消除紧张恐惧情绪。这些无声的动作都将倾注着护士的体贴。(3)倾听。倾听不仅是指听到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生理过程,而是生理的、认识的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倾听,并保持目光的接触,得体的姿势,用柔和的、整套的眼神和病人交谈,必要时可通过点头或语言使谈话继续。如“是吗”“嗯”“喔”“知道了”或者“今天听了你的情况,我对你的病情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下次再交谈。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恢复健康”。认真倾听是护士对患者关注和尊重的表现,有助于护患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3.3 把握沟通的时机 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彼此间身心感受也最多。因此要把握每一次与患者的接触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护士可以床头交接班、晨间护理、入院宣教、打针、发药、基础护理时融洽沟通的气氛,坚持不懈,主动积极地与患者沟通。当患者愤怒时,应先分析原因,消除误会,使患者满意,待心平气和后,再进行沟通;当患者不合作时,护理人员切忌指责或表示不满,分析原因后,应给予积极疏导,找空闲时间进行交谈,使其配合治疗;当患者态度冷漠时,应多做解释性工作,使患者积极主动,使护患关系更融洽;当患者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时,护士应同情,体贴患者,给予心理支持。总之,通过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想法,使患者双方在情感和心理上相互沟通,促进彼此了解,取得患者信任。

3.4 关于回避、协调矛盾 老年患者慢性病较多,住院时间较长,有的干脆以医院为家,由于病人身体、心理有退缩行为,老人之间在一起常为一点小事生气、闹矛盾。在与病人交流,接触到病人之间的矛盾时,应用安慰语言,积极引导病人向促进健康方面想。万万不可直接入到矛盾中,不评论矛盾中的谁是谁非,语言语调,点头的表示不可随便使用,以免引起误解,使其认为是找到知音,因无意识的点头、微笑等动作,都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认同,致使矛盾越积越大。

3.5 理解病人 护理工作是对患者的身与心、体与灵的护理,同情和理解是沟通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纽带,没有宽容和接纳,交流只能在表层进行。由于疾病使老年患者身体各方面精神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正常情况下的自己,有的病人变得焦虑、抑郁、固执、狂躁、蛮不讲理,甚至会对护士横加挑剔。因此在与老年患者沟通时,应以宽容和理解,应以换位的方式理解对方的情绪。对于情绪急躁的有心理压力时,常表示发怒,遇到这类问题,要冷静对待,不要过于计较,表情上不要流露不耐烦或反感,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以病人的角度思考,努力去理解病人的态度。因为他发怒、用言语伤害人、有意贬低人,可能是在发泄,并不一定是针对你。从他无理的一面到合理的一面,从他冷酷中看到他的软弱。用我们自己的爱心,尽职和真诚,使患者感受到在为他排忧解难。表示出理解和同情,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发泄。注意交谈时自己的情感始终要跟随病人的情感,要有意识拉近护患间的情感距离。

3.6 良好的护理道德修养及操作技术 护士应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对老年患者充满爱心、耐心和诚心。良好的技术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护士应注意自身的技术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娴熟的技术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并与语言交流是相辅相成的[5]。当护理技术尚存缺憾时,完善沟通和优良的服务态度是弥补缺憾的重要手段,娴熟的技术又可增强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也由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送药、翻身、扣背”等技能性活动,而是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所以要求护士不但要有娴熟的护理技术,还要有心理护理能力。护士如没有恰到好处的沟通技巧,面对患者时就会感到无助。怎样面对患者是现代社会发展对职业护士的挑战,因此,护士要加强学习锻炼,多学习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操作锻炼,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6]。另外,平时还要学习多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过硬的素质赢得患者的满意和肯定,增强亲和力,把握护患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沟通效果,达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翁平.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1395.

[2] 王芬芬.社区护士与老年患者的沟通技巧[J].当代医2007,12(131):138-139.

[3] 孙瑞卿.门诊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4):59-60.

[4] 吴娓星.护士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J].蛇志,2004,16(4):77-78.

篇5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的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是护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

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化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09%[1],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预测到2015年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2]。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高龄、高速、数量大的特点[3],这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提出了严峻的

挑战。

2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4]有5个方面。

2.1心理状态良好情绪乐观,精神愉快,热爱生活和家人,幽默豁达,助人为乐,有好奇心,对自己的健康懂得珍惜,对老年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2.2智力正常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生活目标。

2.3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以及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想办法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2.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及晚辈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2.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正确扮演符合该年龄在各种场合内的身份和角色,其对社会的看法,对道德伦理的认识,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即与社会协调一致。

3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和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心理健康[4]又称心理卫生,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3.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1.1生理因素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接受速度及接受质量均明显降低[5]。老年人因衰老引起的各脏器功能减退是多脏器衰竭的基础[6]。多数老年人记忆力下降,语言活动及思维范围窄,难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产生听觉理解和判断力的障碍等。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增加、自理能力下降、视听功能障碍、认知老化、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随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3.1.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生活事件、经济收入与文化教育、婚姻与家庭、体能与文体活动等。如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3.1.3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个体参与社会闲暇活动、老年社区卫生服务[7]。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由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有益于更好地适应机体和环境的变化[8]。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生活、身体状况、睡眠、文体活动、经济收入和住房等满意度呈正相关[9]。

3.2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征

3.2.1孤独的心理老年人的脑及体内其他器官均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处处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心理上产生老而无用、孤独寂寞感[10]。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少、社会和家庭地位改变、生活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

3.2.2焦虑、抑郁的心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有文献报告,正常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23%,而老年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转性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部分老年人有负性情绪,家庭不和睦的老人负性情绪较严重[11]。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对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容忽视的[12]。抑郁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通常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表现形式多样,可有轻度的忧愁到严重的痛苦[13]。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3.2.3敏感和猜疑的心理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可能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某一相似症状而产生疑心时,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悲伤哀痛、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大发脾气。

3.2.4恐惧与害怕的心理这是老年人进入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怕连累家庭,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从而产生恐惧感。

3.2.5疑老和绝望的心理 认为自己老了,病后前途渺茫,已濒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甚至不接受治疗。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束手无策,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4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所独有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护士除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外,更重要的还要应用心理护理程序进行心理评估及诊断、实施护理及评价,通过心理对生理的相互作用,心理对疾病的能动作用,为恢复和增进病人健康服务。

4.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病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病人交谈,二是通过和病人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4.2心理诊断分析病人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应不断完善。

4.3实施措施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4.3.1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心理护理的前提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能使老人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所需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①与老年病人沟通首先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主动与老人交谈,了解他们心中的悬念问题,对其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以取得更好的合作。②尊重病人的人格,对老年病人有适当的称呼,护理时征得他们的同意,态度要和蔼,避免发生伤害病人自尊的事情。③以精湛的技术赢得老年病人的信赖,消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主动配合治疗。 ④护士应理解病人的情感需要,主动多接触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满足医疗保健需要。注意文明行医,礼貌待人[14],时时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入院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让他们视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15]。

4.3.2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爱护是心理护理的关键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病人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 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4.3.3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使他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同时,加强社会联系, 鼓励其亲友、老同事及单位人员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16]。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报刊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

4.3.4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的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4.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多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调查、认真听取家属意见等方式,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病人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5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心理护理是目前心理护理研究的重要部分,心理护理不同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经常方式。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在护理过程中,只要建立了信任、和谐的医患、护患、家庭及社会关系,再配合必要的耐心和技巧,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丹,胡亦心.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杂志,2005,22(4):54.

[2]李嵘.浅谈老年心理保健问题[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38-39.

[3]曾毅.中国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70.

[4]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55-56.

[5]郑玲,吴渭虹,赵铁梅.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新观点[J].护理杂志,2005,22(7):33.

[6]杨文,初荣,刘淑荣,等.老年人不典型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5,22(12):62.

[7]杨纾加,温玉洁.影响老年人健康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华夏医学,2003,16(4):595.

[8]孙淑梅,张红莲.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个性测评与干预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12):100.

[9]林冬岩,韩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医药,2006,17(1):114.

[10]王敏霞.影响老年身心健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护理杂志,2008,25(4):36-37.

[11]周运生,刘兰.银川市公寓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3,25(1):19.

[12]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 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30.

[13]宋桂云,刘宇.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应对方式与 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2):4.

[14]郭军英,杨宇彤.对军队疗养老干部心理护理方法的 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59.

[15]吴岩.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J].齐齐哈尔 医学院学报,2008,29(2):35.

篇6

关键词:门诊护士 老年患者 有效沟通

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根据我国城市老年人医疗服务调查,老年人2周就诊率为2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4.36%高得多。门诊就诊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门诊护士不仅要提供疾病护理,同时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针对老年病人的共性与个性,做好心理护理。那么,门诊护士如何与老年病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尽量减少护患矛盾,是我们思考、应对、解决的课题。

1、内修素质,外塑形象

作为一名门诊护士,首先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和蔼可亲、有气质、有内涵,稳重大方,极具亲和力,,给人以信赖感和安全感,以向上的人格魅力出现在沟通场合,才能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和接受。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我们门诊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病人进行初步诊断,确定在门诊治疗还是住院治疗的场所。因此,门诊护士不仅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耐心询问病史,同时,还要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全面观察病人的能力及宣传健康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门诊护士这一工作,才能得到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及尊重。

2、尊重患者 理解家属

在医疗过程中,通常医务人员处于主导地位,患者处于被动地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更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医院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门诊护士与患者沟通时要“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人格、、个人生活习惯,尊重患者在医疗中享受的权利,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避免泄露。作为一名门诊护士随时都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护士言行的好坏不仅仅是个人的文明礼貌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门诊护士不仅要对自己语言本身负责,还要对语言产生的效应负责。要分清什么是暗示性语言、安慰性语言、刺激性语言,注意语言的情感性、道德性、语言环境和对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品质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是维护好护患关系,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条件,能否正确使用语言是护患沟通成功的关键。

3、掌握生理 洞察心理

老年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迟钝,听力、视觉、嗅觉、皮肤感觉等功能减退,而致视力下降,听力减退,健忘、耳聋和眼花,灵敏度下降;再有是动作灵活性差,动作不灵活,协调性差,反应迟缓,行动笨拙。心理上总是会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也是非常的大,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变得幼稚、焦虑、抑郁。患病时情绪反应更为激烈,明显对身心健康有影响。门诊护士只有掌握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运用沟通技巧,才能使沟通效果最大化。同时,门诊护士要细心观察、耐心解释、周到服务。加倍关心、格外尊重丧偶或无儿无女的老人。这样既表现出对沟通对象的尊重,又能使病人的心声得以充分表达,进而使沟通更加和谐。

4、注重交流,态度诚恳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得到老年患者信任的前提。门诊护士作为沟通者,要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尤其是空巢家庭和失偶老人,长期孤独、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对不同的患者应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善于询问、准确解答,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沟通中要多用礼貌性语言,少用指示性语言,忌用损伤性语言。护士在与患者的交谈中还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共同搭建护患沟通的和谐平台。在工作中要多“换位思考”,这样护患沟通更和谐、护患关系更融洽,避免了与患者发生冲突。

5、准确解答、熟练操作

篇7

【关键词】老年人;肺炎;护理

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腺体萎缩,分泌减少,病原体易在呼吸道停留繁殖,导致肺部感染[1]。为了探讨老年人肺炎的护理特点和作用,笔者对61例该病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1例老年人肺炎患者,男35例、女26例,年龄60~77岁。经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本组痊愈51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100%。

2 护理方法

2.1 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内阳光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嘱患者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加衣物,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机体抵抗力。若伴有心功能不全者,体温调节能力差,对冷热的耐受力较差,更要适当加强保温措施。老年患者体力差,咳嗽往往无力,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应及时鼓励和指导患者咳嗽,帮助患者翻身、拍背或辅以祛痰药、雾化吸入等方法促进排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对体温高于38.5℃的高热患者,及时进行物理降温;如头部置冰袋,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擦腋下、掌心、腹股沟、胭窝等处,应稍用力,时间稍长,使之潮红充血,以促进散热。禁擦胸前区、腹部、颈后等对冷刺激敏感的部位。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热、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3次,经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对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盖住口鼻部,吸入湿润空气,防止干燥。由于老年人皮肤抵抗能力低,弹性差,易损伤,故应保持床单位清洁、柔软、干燥。对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用热毛巾擦洗皮肤,做骨突部局部按摩,以防褥疮发生。

2.2 心理护理现代医学已向“生物-生理-社会”模式转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心理状态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增强药物的疗效,反之,心理状态不良时,人体抗病能力减弱,细菌、病毒在体内繁殖力增强,药物虽对症也难以发挥疗效。老年肺炎患者体质弱,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思想顾虑多,对治疗和护理常产生抵触情绪,常常有诸如焦虑、恐惧、孤独、忧郁等有害心理。笔者主动热情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介绍肺炎方面的知识,采用倾听、解释、建议等技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教育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3 饮食护理嘱患者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发热期间,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使各种治疗措施能充分发挥,促进病程好转、康复。

2.4 输液护理老年患者心功能差,并常伴有多种并发症,要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和输液量,防止大量输液而引起急性水肿。同时,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2.5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呼吸衰竭是老年人肺部感染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意识模糊等,血气分析监测是早期发现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措施,一旦确诊,要积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

2.6 出院指导为了避免老年人再次感染肺炎,出院前应做好宣教,重点指导下列几个方面:(1)体弱多病的老人,应接种肺炎球菌疫苗;(2)患有老年性慢性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应经常和坚持耐寒锻炼,防止上呼吸道感染;(3)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4)有吸烟习惯应坚决戒掉;(5)积极治疗原有的呼吸道疾患。

总之,笔者认为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疗效,明显降低老年肺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篇8

关键词 长期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状态;护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观完善以及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正在逐渐延长,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老龄化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的主题。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因他(她)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习惯,从而造就了多种心理特点。我科是以收治老年慢性病为主的科室,且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住院患者较多。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早日康复,成为临床广为关切的问题,这就要求护士针对老年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及其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护理。因此,保持老年慢性病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我科对长期住院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老年人的身体变化

老年患者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体素质、心理状态、体内各脏器以及感觉器官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表现为感觉迟钝、行动受限、思维及记忆减退、血压增高、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有的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心律失常等一些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在我国,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前五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老年人患病的特点病程长、恢复慢且致残率高,受心理-精神因素的影响明显,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综合医院内老年住院病人心理障碍的患病率高达60%。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导致老年人顾虑多,遇挫易怒,常有孤独感和被抛弃感,身心难以忍受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

2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

老年人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早在1987年对家庭老年人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老年人不愿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疾病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统症状。一旦患病严重,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影响疾病的康复。异常的心理状态的产生与年龄有着明显的关系;年龄越大,发生异常心理状态的越多越重,这可能因年龄越大,机体自身抗病能力相对减弱和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相同疾病与年轻人比造成的损失较重和较多的功能紊乱,因而轻易产生异常心理状态。老年病人中,异常心理状态以焦虑、情绪易激动、抑郁、恐惧不安;神经衰弱、高度健忘、老年性痴呆,孤独和寂寞感多见,患者表现为:依赖性增强;性格固执、多疑,这可能与老年病人大脑皮层退化、萎缩、机能下降有关。就异常心理状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而言,多与医护合作欠佳或不合作。因此,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细心观察与照料,诚恳交谈,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以便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之配合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身体早日恢复健康。综上所述,要提高老年病人的治疗效果,就必须重视调理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重视心理护理与指导,使老年人身心尽可能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

3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老年人随着机体的生理性老化,焦虑、孤独感和无价值感的产生,情绪变得幼稚,像儿童一样稍有照顾不周和不顺从他的意愿时就生气。他们最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被尊敬。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而性格的改变,大多是外界原因引起。由于长期住院与亲人的沟通交流较少,得到的关怀也较少,加上住院环境使得患者几乎与社会环境脱离。因此,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尊重、倍加关心老年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心理护理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

3.1焦虑、恐惧心理

3.1.1相关因素

焦虑、恐惧心理与环境改变、人际关系的陌生、健康知识的缺乏、慢性病程,迁延不愈、自理能力缺陷、活动能力下降等有关,从而产生精神的高度紧张、感觉过敏,惧怕死亡。

3.1.2护理目标

患者能感觉和说出恐惧、焦虑的感觉及对疾病的影响;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所认识;尽快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

3.1.3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从病人进病房即开始。责任护士主动热情与病人打招呼,搀扶病人坐到床旁,并帮助整理用物,亲切自然地介绍病房环境、休息时间,入院须知、管床医生、责任护士和相关疾病知识宣教等。立即帮助病人建立病友关系,介绍同病室病友,向家属了解病人病因所在、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做好入院后心理护理打下必要的基础。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接触中,可使老年病人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把焦虑恐惧的心理转移为积极行为中,解除心理负担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关键。

3.2依赖心理

3.2.1相关因素

依赖心理与自理能力部分丧失、老年人价值感丧失和孤独寂寞等有关。致使患病后不能照顾家庭和得到家庭成员的过度保护。

3.2.2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适应患者角色,且能够参与自我护理。

3.2.3护理措施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尽快适应环境和患者角色,加强生活护理,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细心的照料,并从心理上、精神上关心鼓励他们,使他们从心里感到身心舒适。①向患者说明活动的重要性,介绍患者的病情,鼓励其在护士的监护下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并说明不活动的危害。②鼓励家属一起参与活动,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同时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对家人的重要性。提供给患者探求和改变应对方式的机会,鼓励患者行为的转变,如自我护理。

3.3抑郁、悲观心理

3.3.1相关因素

①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使患者对治疗缺乏信心;②因长期住院得到的家庭关爱减少,悲观失望,消极对待。

3.3.2护理目标

使患者能表达悲观、缺乏信心的原因及时使患者摆脱消极心理,对治疗产生信心,并能参与制定护理计划。

3.3.3护理措施

反复耐心的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现代医疗技术的提高,强调治疗目的和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表达出此时的感受,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讲解慢性疾病通过治疗得到控制后可以正常的生活,在交谈中注重语言的艺术、平时的称呼,并且多关心、多问候。同时与家属能够及时沟通,一起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尽量抽出时间陪伴老人。鼓励患者与病友交流沟通,相互回忆往事,得到精神支持。注重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与患者一起商讨选择最佳护理措施,并请经过治疗已好转的患者现身说法,消除思想顾虑,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地创造“陪伴”条件,与病人聊家常,关心爱护患者,让他感受到生存的价值,生活乐趣。

3.4自尊心理

3.4.1相关因素

医务人员言行举止不当,环境与角色的改变。

3.4.2护理目标

使患者能说出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得以满足。

3.4.3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要言行举止得当,视患者如亲人,注意称谓、语气,避免使用带嘲讽意味的语言,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人格,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对他们的关心,尊重,并且不嫌弃他们,使患者用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热情帮助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业务操作技术,处理好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对特别敏感者,可由他选择自己最信赖的护士为其治疗。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根据其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施展、发挥,陶冶情操,让患者找到自身的价值,有成就感。

3.5固执、多疑心理

3.5.1相关因素

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缺乏了解;老年人生理性改变所致,与医务人员的语言、暗示有关,长期住院与病友间造成人际关系的摩擦。

3.5.2护理目标

患者能够理解有关的病情、治疗和预后。患者能够克制自我,配合治疗,服从护理,并与病友能和睦相处。

3.5.3护理措施

热情接待患者,介绍相关知识,尽量把同一种类型疾病的患者安排在一起。有些患者敏感性较强,易产生多虑和多疑。他们对每天每次的口服药共有多少粒、什么颜色,哪种颜色的有几粒,都非常清楚。如遇改药,在发药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细致的解说清楚,必要时我们还需要医生配合我们一起解释。对实行保护性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言行举止,避免造成医源性损害。恰当解释疾病的发病过程、特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保持心情舒畅,服从治疗和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尽量解除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感到身心舒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赖,消除患者的疑虑。对多疑的病人的异常行为,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除宽厚和谅解外,要主动关怀、体贴,对病人忍让关心可使其平静而改变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劝慰长期住院患者,与病友间应态度和善,以宽容之心对待人和事,长期生活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也会滋生亲情,应相互帮助、扶持、鼓励。

篇9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沟通技巧

老年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年轻人不同,对疾病的表现也有其特点,而不同的老年人其生理功能、精神状态以及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大多数的老年人性格温和,易于交往,但有些老人性格古怪,难与之沟通及交流,还有些老年人由于缺乏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温暖,缺乏同家人的沟通交流,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困难,使他们易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因此,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沟通技巧,增进理解,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为目标,进行全面的护理,以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

1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行动迟缓、活动减弱、小气、爱唠叨、疑心重、固执等。随着年龄增高,精神活动、功能自然趋于缓慢和欠灵活机敏,由于器官功能的减退,感觉能力特别是视、听、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以及意志行为逐渐减退,生病住院时诸多顾虑,情绪低落、焦虑等。

2老年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

老年患者心理变化除了躯体疾病影响外,很多外界因素亦可引起,如退休后社会交往少,生活方式单调,生病住院不适应环境,或因丧偶等致孤独、寂寞、情绪的低落、焦虑,使忧郁症、癌肿的发病率会相应地有所增高,老年人生病住院后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下降,经济不富裕等。

3与老年患者沟通的技巧

3.1同新入院老年患者的沟通交流技巧

新入院老年患者的心理表现为焦虑、恐惧与疑惑。而患者刚刚入院,面对陌生的住院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对疾病的担心,这时,护士应该首先主动接近病人,安排新入院病人住到合适的床位,热情地介绍住院须知、病区环境、住院医生、负责护士等,同时询问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尽可能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并解答患者的疑问,陪同并指导其做各种辅助检查,使患者入院后安心放心。

3.2尊重老年患者、平等关系

只有尊重患者的权力、人权,维护患者的权益,进行平等、真诚的交谈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如:老年患者特别喜欢受人尊重,护士在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给予患者一个恰当的称呼,使患者心情愉快、自尊心得到满足。 3.3耐心倾听、语言交流

由于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精神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脾气暴躁、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等,很容易对护士产生依赖、信赖和敬畏的心理变化,为此在与患者交流中力求亲切大方,以热情友善的目光正视病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切不可粗暴、打断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用真诚的行动与细致、周到的护理去换取其信任。使他们愿与你接近、沟通,为进一步治疗、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3.4言谈举止要适宜

面带微笑是进行沟通的第一步。患者来到医院,在接待的过程中, 护士言谈举止要适度,要面带微笑,言语要尊重,注意吐词要清楚。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可使患者感到亲切。相反,如果在交谈时,护士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出匆忙的态度,可使患者感到不被尊重和重视,将会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

3.5正确使用语言,掌握语言艺术

与老年患者沟通时,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要用建议和商量的语气,不要用命令和强迫的语气。老年患者往往考虑问题较多,渴望对各项治疗操作有更多的了解。在回答与患者病情有关的问题时,在不影响保护性医疗的情况下,适当给予通俗的解释,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过程中应指导患者如何配合,并用安慰性的语言,转移其注意力,减轻不适。操作后询问患者的感觉及交待必要注意事项等,使每次护理操作成为护患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

3.6把握沟通的时机

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彼此间身心感受也最多。因此要把握每次与患者接触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沟通,护士可以在床头交接班、晨间护理、入院宣教、打针、发药、基础护理时融洽沟通的气氛,注意坚持不懈,主动积极地与患者沟通。

3.7良好的护理道德修养及操作技术

护士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对老年患者充满爱心、耐心和诚心。良好的技术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护士应注意自身的技术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娴熟的技术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并与语言交流是相辅相成的。当护理技术尚存缺憾时,完善沟通和优良的服务态度是弥补缺憾的重要手段,娴熟的技术又可增强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

护理工作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中,更有许多独特之处,要求护士把自己所学的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把这些融合在平时的沟通中,才能更好的为老年患者服务。同时护士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对老年患者要充满爱心、耐心、诚心,给予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上的帮助,使老年患者在一种亲切、友好的气氛中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1 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 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 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