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9 22: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在中学阶段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足够面对今后的幼教工作,简单地认为学前阶段数学启蒙仅仅是为小学做准备,对于数学课程的深入学习认为必要性不大,尤其认为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只不过需要成绩达标即可,跟未来工作的联系少,实践性不强。由于这些认识的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数学的目标只是保持成绩及格,数学学科的价值不被认识,其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被重视。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过多地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追求按计划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对数学课程的需求,数学课堂多是教师刻板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课堂氛围缺乏活力,消耗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容易使数学课程的教学走入困境。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作用
用成绩来评价学习结果是由来已久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评价对象上过于注重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主要是封闭式的测验,所用的考试题记忆性的知识较多,靠程式化和技能来解决的问题较多,需要创造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较少。这种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但失去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更严重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不正确的指引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将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包括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科研与管理工作能力。而数学这门学科承担着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幼教岗位中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角色[1]。基于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数学这门课程逻辑性强的特点,设法在课堂教学或活动中突出数学学科的思维训练价值,使学生能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及创新思维的方法。例如,结合幼教专业必备技能“说”的训练,教师根据要讲授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讲故事环节,讲数学小故事、讲数学家轶闻趣事。或是在讲等差数列求和时,教师布置课前搜集数学家高斯的有关资料的任务,请学生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说”的技能,另一方面为整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针对“手工制作”的技能训练,在立体几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拆分空间几何体,学生通过动手既掌握了空间几何体的特点,又锻炼了“手工制作”的技能。
(二)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辅以形式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开展模拟课堂教学、创意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游戏设计、数学游戏小工具开发等教学活动。例如,在“认识数字宝宝‘1’”的模拟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巧妙的手工制作、有趣的游戏互动完成认识数字“1”和序数“1”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自然又充满童趣;在制作数学小报的活动中,学生用画笔描绘了数学小知识,发挥学前专业的特长,制作出了精美的数学小报;在数学小游戏设计活动中,学生自由组建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数学小游戏,设计出了明确的游戏方案,包括设计意图、设计思路、实施步骤,最后各团队试玩、互评,选出最佳设计。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趣味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学前专业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只有丰富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幼师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数学课程的教学应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热爱专业,提升职业自豪感。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移动互联时代来临,智能手机已在身边普及,数学概念讲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手机教学App,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即时沟通和分享,可以使学生感受更轻松、自在、有趣的课堂。笔者使用超星学习通App来辅助课堂教学,利用这个手机软件可以轻松实现班级管理、课程资源包的共享及课堂互动等。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安装学习通App,再新建一门课程,在课程下建立班级群,学生扫码进入即可实现。班级群建好后,教师便可利用互动中的小功能轻松实现课堂管理,随时设问,学生通过手机抢答并能快速查看答案的统计结果,也可参与话题讨论、问题回答,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刻点评、打分。同时通过随机提问等小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例如,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一课中,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App中建立的班级群在课前浏览任务“点到直线的距离”短视频,以动画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课堂上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做好准备。学生扫码进入班级群,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说说自己对公式的推导思路,教师还可以利用资源中的PPT向学生多介绍几种公式的推导方法。随后教师通过随机提问功能布置学习任务,即利用这一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利用了信息化手段的数学课堂可以高效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能实现对课堂的适时调控,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学生也能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了解更丰富的知识。
(四)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现行的数学学科评价方式仍然突出试卷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改进现有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很有必要。要做到科学、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部分,前者包括课堂表现(结合学习通App对课堂参与程度的统计结果)、合作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数学实践、活动的成果等方面。形成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作业等书面成绩。两方面评价结合反映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促使教师完善教学。教师平时要注重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指导其努力方向。
篇2
1.轻视课程价值。曾几何时,读史使人明智一度被人们信奉并推崇为至理名言,历史的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在现实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教育界包括学前教育界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外学前教育史研究的性质和功能存在着片面认识,由于教育史学课程立足于理论性和历史性,伴随着强烈的时代文化背景效应,对应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往往使人感觉历史本身的滞后性和脱离性。对当前的教育研究、教育发展、教育改革没有实际的效用。更有甚者误认为研究学前教育史就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单的概括和筛选,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背这些古老的理论,是当代提倡自由、个性学习的樊笼。加之学校对课程开设的认识良莠不齐、组织管理不规范、教学内涵界定不清晰等极大地影响并制约着本门课程的开展, 这也导致学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而对学习本门课程持消极态度。《中外学前教育史》是我校学前教育(师范)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本科共51个学时,3个学分。专科共30个学时,2个学分。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来看,学校更重视本科学生理论知识的建构。这也符合学前教育对本、专科培养目标上的区别。
2.僵化的教学模式蔓延。中外学前教育史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应然与实然的背离, 课堂不能很好地体现该课程原本价值,其中重要的一环即传授方式出现了较大问题。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僵化一直遭到诟病, 老师们往往在课程的讲解中趋向对知识的陈铺直叙、对问题乐此不疲地解释分析,却很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搜集资料、探索原因、理解知识内容,更鲜有对知识的验证,辩证思考问题仅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实践教学趋向形式化。因此出现课堂上要么是教师独角戏的表演,要么是教科书的重复,教学难以摆脱条条框框的禁锢与束缚, 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在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功效有无作用的摇摆中偏向了无用的一方,某些学生失去了对其探究的动力。近年来,尽管有各种教育模式大行其道,但往往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味地照抄照搬,导致课程教学学科领域内知识特殊性的简单化、形式化。最终只能导致课程教学从一种僵化到另一种僵化的换位, 而不能真正让教学走向灵活,更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一厢情愿的标准化,最终师生们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创新能力逐渐单薄甚至消弭。
3.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超越不足。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内容不仅囊括各个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还包含国内外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前进历程, 涉及的领域可谓学前教育史学知识的饕餮盛宴。因此,教师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支撑静态教材的不足。在课堂中,教师普遍存在尊重教材文本有余,而超越不足的现象,局限于教材的条条框框,畏惧理论联系实际所产生的矛盾。例如在讲某位教育家的思想时,仅停留于教材内容, 忽略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与实际情况的辩证思考, 导致学生学习不深刻, 无法产生与所学知识的共鸣。实际上,尊重教材是对知识完整性和逻辑性的传承,而超越教材是为了谋求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 二者并不矛盾。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各科目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次应帮助学生对有经验进行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基于经验主义知识教学思想浓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了解不够, 因此对于同一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或疑难点的认识情况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于是教学中经常充斥着老师这样的话语,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粗略理解下该问题所涉及范围太广, 我们看看书就好了。事实上,老师对于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大多来源于自己经验的判断,教师所认为的简单,或许是很多学生的疑惑,教师费劲尽心思解释的内容, 恰是学生认为毫无价值可言的形式。问题的本质实则为学生的经验已然超过了教师预测的范围。学前教育史的知识,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思考后所碰撞出的火花, 教师过于自信于自己的判断而遮蔽了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渐行渐远。所以,教师绝不能成为孤独的说书人,应与学生建立共同合作、互相沟通交流的教学关系。二、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生成路径
中外学前教育史学是史学的一个分支, 其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的学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动在历史演变中的过程,探究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学当中对史学知识的传递更需注重学生辩证思考能力,而不是让学习沦为考试的附庸。面对以上困境,如何转变对课程的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所有教育者的工作重点所在。
1.根植于社会实践中的价值教学。教育史学家滕大春曾经对教育史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史能培养人们较为远大的教育眼光和对教育课题的领悟能力, 而这种眼光和能力往往会产生人们意识不到的威力。一方面,课堂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底蕴, 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鲜事物对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挑战,因而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引导解决学生深层次的认知与价值观冲突。诸如学习一些教育名家的观点、理论时,受历史背景的局限,一些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教学环境,那就应该让学生变通领悟新时代赋予其的新特点。像卢梭的自然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以往更强调亲近自然、社会,而实际上很多城市中的幼儿园并不能满足需求, 这就需要幼儿老师们能领悟理论的实质,而不是对教育史书本课例的照抄照搬。树立正确的教育史学观念, 不是新瓶装旧酒式新包装下依然老套的基础层次学习,而是赋予史学知识新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2.秉承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的灵活方式。教学方式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容易关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该学科内隐的思想方法的提升训练,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容易程序化甚至僵化。有些老师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不足,讲课时容易照本宣科,课堂毫无生气可言。还有一些教师上课时更多采用讲授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注,认为偏理论性的东西就应该一遍两遍不厌其烦地去解释和记忆等。针对以上情况,除了老师本身要拓展知识面外,还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方式上可借鉴其他课程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简单说教的方式,多利用诸如进行合作问题探索、讨论、结合重难点讲授及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使得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近年来,幼儿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社会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也相应地广受关注。在学前教育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中,钢琴教学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幼儿艺术涵养、提升学前教学质量。但是,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而如何结合学前专业特点开展教学活动,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钢琴演奏和伴奏水平,提升钢琴教学总体质量,是当前摆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这使得与专门的音乐院系开设的钢琴课程以培养钢琴精专人才有所不同,它侧重于培养以后能从事幼儿教育活动,胜任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才,因此根据这一目的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钢琴和音乐教学,使学生掌握钢琴基础弹奏技巧及基本伴奏能力,具备弹奏和编排儿歌简易伴奏的能力,提升艺术涵养,陶冶学生情操,从而为以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上课主要采用传统一对一教学模式,从而容易导致不认真备课,随意讲授的情况,同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倾向于“灌输”式教学,只顾自己讲课,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出现唱“独角戏”的现象。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音乐知识,难以真正参与教学实践,从而无法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死板,课堂教学趣味性不足,不但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增大学生学习压力,最终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偏难
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忽略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在平时的教学和曲目练习过程中,选取难度很高的曲目配合教学,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基础训练的强度也不够,比如说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表现、识谱认音、节奏节拍的把握等。由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专业侧重培养从事幼儿艺术教育工作的人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更强调学生具备基本的钢琴弹奏的知识和演奏能力、伴奏技巧。
(三)教学实践不足
目前学生对所学知识实践的机会偏少,主要依靠考试来进行艺术实践,平时相对重视钢琴弹奏技术方面的教学,然而,学生要掌握基本钢琴演奏和伴奏技巧,只是依靠课堂时间练习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外大量地实践和不断地揣摩。艺术实践训练的缺乏,一方面难以培养学生的乐感,另一方面导致欠缺知识运用的灵活性,无法应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实际及变化。教学实践的不足,会产生课堂效果不明显、学习效率低、学生的依赖性强、整体教学质量低下等后果。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对策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面目前主要问题表现在上文提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笔者根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实行多样化教学方法
当前,在地方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要学会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要不断尝试、创新和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比如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愿成立合作小组,共同探讨、交流钢琴演奏基本问题,互相敦促互相监督,不断锻炼提高钢琴演奏及伴奏能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钢琴教学中,广泛开展探索性教学,教师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并及时纠正在弹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突出基础性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来源较差,学生的音乐基础底子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基础教学。同时,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幼儿教学工作,所以他们不需要像专业钢琴演奏者那样学习钢琴,要求基本能完成幼儿歌曲伴奏即可。所以在钢琴教学中,一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难度适中、实用性强的教材,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钢琴基础课的学习,强化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服务于幼教工作的理念,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敦促学生加强自主练习,在这些练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基本技能。
(三)培养实践性综合能力
艺术实践活动将钢琴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进行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实际教学能力及艺术实践能力,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要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音乐专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接触面,因此视听能力的增强利于加快学生识谱读曲的速度;二要提高学生的伴奏能力,钢琴即兴伴奏是兼有即兴创作和即兴演奏的活动,是钢琴教学实践阶段的基本要求,它体现着学生钢琴应用能力的高低。而通过钢琴伴奏的学习和实践,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钢琴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水平和应用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李木一.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
[2]谢姿媚.地方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1,(12).
[3]李爽.浅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12,(08).
篇4
根据笔者的了解,职校学生大多数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舞蹈训练,对舞蹈的认识是很匮乏的,而学生的年龄都在15-17岁之间,学生的柔韧性、灵活度和速度等舞蹈素质都还有训练提高的空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在重视基础之上开展因材施教,不放弃素质稍差的学生,不断的提高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
笔者认为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舞蹈可以多样化一些,但无论如何都应从芭蕾舞形体训练开始,这是训练形体最好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形体训练的方法以后可以开始尝试学生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民族民间舞的独特民族韵味,最后学习幼儿舞蹈及创编。只有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并对各种舞蹈都有所了解,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丰富的创编素材。下面笔者将从形体训练、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以及幼儿舞蹈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教学。
1 基本形体训练
基训是舞蹈的必修课,是学习舞蹈的基础。首先,教材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基础。设计的动作应适合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动作做的好坏程度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基本训练内容应把杆和地面训练相结合。地面基本上以开垮、坐压前、旁、后腿,躺身抬(踢)前、侧、后腿,跪下中腰为主。把杆训练学习芭蕾舞手型手位、脚位、擦地、蹲、小踢腿、大踢腿,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活动起来。在掌握了以上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学习简单的身韵组合,着重进行腰的训练,以上训练方法均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包括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动作选择适合的音乐,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会觉得过于枯燥无味。
2 民族民间舞风格的动律的学习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在每教授一个新的民族舞蹈时先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了解该舞蹈的宗教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舞蹈基本动作和技巧的基础训练中,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反复训练,掌握分解动作及要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具有代表性特点的基本动作,至少要让学生能通过舞蹈动作分清是哪个民族的舞蹈。例如维吾尔族舞,可以抓住它的切分节奏特点以及移颈舞蹈动作;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展示了女性柔美的身姿;藏族舞蹈的有节奏的屈伸,教师用示范的方法将不同的屈伸演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对比,了解腿部屈伸的区别和内在的感觉。屈伸是膝盖一弯一屈的过程,但屈伸又有所区别,如藏族踢踏舞膝盖的感觉是颤动的,弦子舞的屈伸则要求脚有踩在棉花上柔软之感等。这样用形象的说明和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各种屈伸动作。
3 学习各类幼儿舞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地具备创编能力
多欣赏幼儿舞蹈,学习幼儿舞蹈动作,掌握幼儿舞蹈的特点,再逐步培养对儿童舞蹈的编排能力,激发创造力。学习幼儿舞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舞步,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幼儿舞蹈组合以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扒带子。先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给每个组不同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自己看着视频学习舞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训练之后,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创编,对儿童舞蹈的编排能力也是教学能力之一。我会给他们一段音乐,分组创编,最后展示成果。
篇5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幼儿园培养和输送合格幼儿教师的重任。为了培养出健康、活泼、开朗的幼儿,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除必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外,还更应熟练地掌握唱、跳、演、画等实践操作的技能。尤其是为了适应幼儿爱活动的天性,要求幼儿教师应具有较为扎实的舞蹈功力,才能带动幼儿园孩子们开展经常化、个性化的舞蹈和游戏等活动。作为长期从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师,笔者就如何开展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技能要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舞蹈课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必修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笔者认为,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技能方面应该具备“四个具有”。
1.1具有比较丰富舞蹈知识
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加强舞蹈基础理论学习和理解,要对舞蹈基本知识进行比较深入地学习,掌握其基本规律和训练方法。要懂得舞蹈的动作性、节奏性、抒情性等艺术特征。
1.2具有扎实基础舞蹈技能
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想用美的形象感染幼儿、教育幼儿,给幼儿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除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外,更应不断提高自身舞蹈技能,规范自己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语汇。只有具有扎实基础舞蹈技能,才能在今后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开展舞蹈教学。
1.3具有一定审美感知能力
舞蹈是用肢体动作塑造艺术形象、抒感的一种视觉表演艺术。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第一任老师,其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事关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通过舞蹈课训练,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感知能力,不断提升自身气质和亲和力,以自身良好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愿意亲近和愿意接受教育,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得到教化,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1.4具有较强幼儿舞蹈表演、创编能力
幼儿的学习和感悟能力不像成人那样强,需要幼儿教师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和反复示范教学。因此,作为今后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幼儿舞蹈表演、创编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今后幼儿园教师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幼儿舞蹈教学。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
2.1学生生源、身体素质及思想认识的影响
(1)学生生源影响。中职学校为了生源,对选择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面试考核,往往来者不拒。因此,绝大多数生源舞蹈基础差,素质参差不齐,这给教授舞蹈课的教师带来了极大压力。(2)身体素质影响。学生进校时都已十六、七岁,其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在软开度、柔韧性等方面的可塑性也大大降低,开展舞蹈课教学,这对学生是极大的考验。(3)思想认识影响。部分学生对舞蹈课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困惑。
2.2教材针对性不够强、教学课时偏少的影响
(1)教材针对性不够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大而全”且难度较大,有些内容脱离了中职学生的实际,针对性不够强。(2)教学课时偏少。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课统考科目较多,因此,中职学校往往对舞蹈课时安排偏少,舞蹈教学只能浅尝辄止,影响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2.3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脱离实际的影响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现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毕业后即到中职学校任教,由于缺乏幼儿园行业工作体验,对如何开展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经验不足,从而导致教学实践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进途经
3.1明确舞蹈教学目标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遵照教学大纲总体要求前提下,应进一步明确舞蹈教学目标,突出其“两性”特征。
(1)突出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舞蹈技能是今后成为一名合格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鼓励学生按照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学习,教育学生学好舞蹈,有助于树立良好外在形象,有助于提升自身女性气质。从思想上,不断地??化学生对舞蹈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爱。
(2)突出舞蹈教学的需求性。充分考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必须适应学生今后在幼儿园教学需求这一重要特性,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基本技能,真正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而学的道理。
3.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舞蹈教学应着重从基训形体训练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学习、幼儿舞蹈学习、幼儿舞蹈创编四大板块来展开。
(1)基训形体训练学习。?P通过基训形体训练学习,发展学生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舞蹈动作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结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特点,主要以应地面训练为主,着重训练学生站姿、坐姿、躺姿、仰姿、俯姿和跪姿等形体动作。?Q避开学生生理条件的局限,对跳、转、翻等方面的难度要求适当降低。如开展民族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蹈的手位、身韵、脚位组合训练,以及幼儿基本舞步、韵律操组合训练。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和强化,从而使基训形体训练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民族民间舞蹈学习。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之前,?P是让学生对该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及该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有个大概的了解,?Q进行单一的基本体态、动律、手位、脚位的训练。其次是将该民族民间舞蹈最具代表性的、简单易掌握的动作元素提取出来,编成复合性舞蹈组合进行训练。?R选取一些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片断进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民族民间舞蹈的舞蹈语汇。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课时少、任务重的特点,教学时必须抓住重点,不断锻炼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不断丰富学生的舞蹈语言。?S将舞蹈赏析贯穿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力和审美力。
(3)幼儿舞蹈学习。作为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这是今后工作应用中最基础、最广泛的。在学生各项基本功、身段训练组合、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学习基础上,结合幼儿园行业工作特性,从幼儿心理、幼儿舞蹈特点、幼儿舞蹈编排要点上,悉心给学生进行认真传授。通过幼儿舞蹈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天真活泼的性格,有助于提升学生作为幼儿园教师的气质,这也为学生今后尽快适应幼儿园教师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4)幼儿舞蹈创编。在教会学生大量幼儿舞蹈的同时,应逐步培训学生开展对幼儿舞蹈的创编。在教学中,可以先将一段幼儿音乐或歌曲放给学生听,让其先理解音乐或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根据每段音乐或每段歌词所表现的意义,引导学生以恰当的舞姿进行展现。在幼儿舞蹈创编中,引导学生以单人或多人等方式开展,提示学生用正确的舞蹈动作表现内容。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这为学生今后得心应手地适应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大有裨益。
3.3开展多种形式教学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舞蹈兴趣、提升舞蹈课教学效果,应从“三个注重”入手。
(1)注重背景知识介绍,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授民族民间舞蹈时,教师可将民族知识和到民族地区旅游观感相结合,先给学生大概介绍下民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趣味轶事等,这既让学生了解了民族知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所学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点,让舞蹈课内容更加充实,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现代手段运用,不断提升学生音乐美感。在教授舞蹈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开展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对音乐舞蹈直观感受,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授藏族、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时,考虑到学生对西藏、新疆的情况了解不多,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这两个民族的舞蹈录像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特色和舞蹈特点,然后再着重教授其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方法等。通过形象的多媒体开展舞蹈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注重教师示范教学,不断展现舞蹈表现魅力。教师准确、优美、具有感染力的示范表演是舞蹈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中职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往往对基本舞蹈动作还是能够比较快地学会,但对舞蹈动作所应表现出的韵味,往往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这时,教师的示范教学就相当关键了。在示范教学中,着重通过舞蹈动作的准确性、优美性、面部表情恰当性等方面进行重点示范,让学生体会到舞蹈所展现的内涵,帮助学生克服为跳舞而跳舞的倾向。通过示范教学引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比较快地学会舞蹈的表现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欲望,还可以使师生之间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
3.4强化学生表演实践
加强学生表演??践,是检验舞蹈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为此,应着力“三个强化”。
(1)强化课余训练,弥补课时不足。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课程较多,舞蹈课时也受到限制,若学生仅仅利用舞蹈课时间进行舞蹈训练,显然是不够的。针对舞蹈要多练习、多巩固的特点,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午休和晚自习等业余时间进行自己训练和复习所学舞蹈课程。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弥补了舞蹈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舞蹈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课余训练中,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锻炼了学生,增进了感情,也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精神。
(2)强化模拟教学,实现学以致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幼儿教师的基础知识外,更应具备幼儿舞蹈创编的能力,才能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P在课堂上模拟幼儿园场景教学中,强化学生幼儿舞蹈创编,实现学以致用。要求学生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广泛收集和提取动作元素,选取合适的音乐和内容进行即兴创编。在创编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编出集趣味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幼儿舞蹈。?Q组织学生到辖区示范幼儿园参观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当时教学环境,即兴编排一些短小舞蹈节目,即兴模拟上课表演。通过这些“实战型”的锻炼,从而缩短“学”与“教”的距离,加快学生从“学生”向“教师”转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强化参赛意识,提升表演水平。学生学习舞蹈的效果如何,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来体现。为此,应强化学生参赛意识,提升学生表演水平。?P在每年学校组织的“元旦文艺晚会”、 “五四校园之春文艺汇演会”、“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专业技能比赛”等文艺表演活动中,积极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赛,编排舞蹈参加各种演出活动。?Q积极选拔学生参加“重庆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近些年来,通过悉心培养,学生多人次在“重庆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中分获一、二等奖的殊荣,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了示范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通过强化学生参赛意识,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能力,提升了学生舞蹈表演水平,展现了舞蹈课教学效果。
3.5加强教师行业体验
篇6
根据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课程开设情况,钢琴的学习应该从第一学期开始,共计5个学期。因为一年级学生没有学习过乐理视唱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钢琴会较困难。第二、三学期要参加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学生学习钢琴共4个学期,每学期周课时2节,共约144课时。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注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建议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第一年重点对学生进行钢琴基本弹奏技能的训练,即弹奏简单钢琴练习曲和小乐曲;第二年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技能为主,辅以儿童歌曲伴奏的练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儿童歌曲伴奏和即兴弹唱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计划,符合学生学习钢琴的一般规律,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后学习歌曲的配奏,他们才有能力去完成简单的配奏。而且,在学习儿歌弹唱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钢琴弹奏技能的学习。拥有更加全面的钢琴演奏技能后,就能更好地配奏儿童歌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钢琴学习的过程中。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
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为每周2课时,课时与学生人数的限制使中职学校不可能选择音乐专业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而是在以小组课为主的基础上加上集体课和个别课。
集体课,其优点是节约教育教学资源,适合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或初学者。但是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弹奏技能时,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会造成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
小组课,是指根据学生的学情,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组。每个不同的小组进度不同,教学内容也不相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但会挫伤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个别课,就是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较多,课时量少的情况来讲并不适宜,耗费了教学资源。
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等相结合的形式授课,在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互动,多增加学生动手演奏的机会,既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篇7
一、幼儿园教师职前职业认同感培养的意义
职业认同作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可视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1]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前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有目的地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好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能够顺利地度过从业之初的适应阶段,尽快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加大职业认同的培养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还应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这样才能将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就业相衔接,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些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从中找到乐趣、体验到职业幸福,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呢?
二、加强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教育途径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可以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课程设置及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影响学生职业理念的形成,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1.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角色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所学专业缺乏正确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就是看孩子的,不学都会;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女孩子的职业,是吃青春饭的等。这些误解大多源自于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偏见,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研究表明,对幼儿教师角色的正确认识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幼师毕业后进入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2]可见通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专业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定位幼儿教师这个角色。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阶段,学校就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且要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明白自己即将要担负的责任,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应当使儿童感到温暖和有安全感,要安排一个适合每日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你得计划课程,教导儿童和他们建立关系并提供学习的来源,在一天之间,你既是个朋友,又是个母亲、同学、护士、管理人员和教师。”[3]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幼儿教师还应该是家长的合作者,要积极引导、影响他们,并相互交流学习,使家庭教育能与幼教机构配合一致,共同担负起促进幼儿发展的任务。此外,幼儿教师也应该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幼教改革的进程中,逐渐摒弃封闭式的班级教育,把家庭、社区融入教育的行列,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大环境。
2.增强专业情感,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1988~1992年间,美国有70%的幼儿教师由于没有得到基本的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而离开了工作岗位。关注为什么同样条件下有些幼儿教师没有离开岗位的研究发现,这些没有离开岗位的幼教工作者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将这份工作视为“助人的专业”,对其怀有特殊的情感,并不单纯以金钱衡量其价值,而是能够从工作中享受到快乐。[4]可见情感因素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我国目前幼儿教师普遍工作量大、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的情况,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修正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关注经济收入过渡到职业上的自我发展,激发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不是把幼儿教师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事业来经营,树立起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价值观和信念的养成绝不是仅靠一些特定科目的学习就能够实现的,榜样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专业思想观念,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邀请优秀幼儿教师、校友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跟学生交流,以榜样的作用促进这些未来幼儿教师职业认同观念的形成。
3.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教学,忽略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脱节,导致了学生对幼儿园的工作常规缺乏基本的了解、从业能力不足等入职适应不良现象,由此也引发了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畏难、消极情绪。为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转换,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贴近幼儿教师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拓宽实践课程的范围,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并逐步形成坚定的职业自信心;在专业课程中通过实验教学、模拟授课、技能训练等形式增加理论课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情形,对幼儿园有充分的认识。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从而更快地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
篇8
1.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进行设置
技工院校所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因此,在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引导,需要教师明确地规定好所有练习的内容,并按步骤演示给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把成品范画展示给学生,然后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讲授相关知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绘画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绘画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学生对理论、技能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让其挑选简单的图例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遇到问题后教师再通过修改和示范的形式解决。例如教师教授学生彩色铅笔技法时,可以先展示给学生一副彩色铅笔作品成品,接着讲授彩色铅笔的特性、配色原理、涂色技巧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通过图片及播放视频的方式分步骤讲解这幅作品的完成过程,以及在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临摹这幅作品,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纠正错误。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到了展示范例、理论讲解、播放视频、学生练习、教师演示等多个步骤,教学的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更易接受。
2.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进行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时没有美术方面的考核,对美术相关专业的技能没有要求。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美术基础的,美术课程开设时需要教师从初级的美术教学开始。教学内容要包含素描、色彩、各种美术工具的运用、各种画画种类的介绍等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多。
3.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设置
对于主攻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通常情况下,美术课程的学习一般从几何石膏、素描静物等课程开始,逐步展开美术专业的学习。但是学生在学习初期很枯燥、单调,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较难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很难有愉快的体验。如果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开设的初期也按照上述方案进行教学,学生很难体会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在多次的挫折下很多学生往往就选择了放弃。因此,在美术课程开设的初期可以选择《秘密花园》涂色练习这样简单易学的课程作为开始,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色彩搭配、调色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较高,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教学效果良好。
二、结合托幼机构的实际工作设置教学内容
检验美术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毕业学生能否满足托幼机构的教学要求、能否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需求。在托幼机构实际工作中,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美术及美术课程的作用。
1.幼儿园美术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托幼机构工作后,首先要能够完成托幼机构的美术教学任务。通过开设美术课程,让幼儿学习色彩、素描、国画等内容,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要通过油画棒、泥塑、等多种工具的使用,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及感知能力。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多种绘画工具及技法,这样在毕业后才能胜任专业对应的各项工作。
2.幼儿园环境创设
环境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育资源,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更像是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作用。班级环境创设上又有主题环境的墙面创设与游戏区域环境创设。通过环境的创设,可以把班级的墙面设计作为课程教学的延续。如在墙面上绘制各种卡通人物,让幼儿自己将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从而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时,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也可以废物利用,让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环境布置,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及动手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让学生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环境创设的技巧,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3.幼儿园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也是幼儿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它的特点是有核心、有主体、有连续性和发展性。在主题活动中需要教师运用到较多的美术技能去制造道具,绘制各种动植物,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具体操作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学会方法,能够独立开展活动才是根本。
三、结合美术课程特点设置教学环节
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的教材范例,不同的学校在美术教学中选用的教材版本也不相同,教师们在美术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挑选一本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教材的内容不宜过深,过深的教材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工作中所教授的对象年龄较小,浅显易懂的内容更为合适。再次,幼教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涉及蜡笔、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多种画具的美术技能。因此,教材所涉及的面要广泛一些。
2.结合实际准备作业范例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美术教材往往以理论讲解为主,教材中穿插范画。教材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一是范例太少,无法满足学生临摹练习的需求;二是范例往往只有成品,没有作画的步骤,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教材之外再准备一套适用的图册,图册的内容可以包含范例及作画步骤、使用的具体工具及方法等内容,内容越详细越好。这样可以有效、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
3.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实际的技能操作,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动手能力差,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如果只强调实际操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水平提高较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理论加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最为合适。
4.课程设置以课题形式进行
篇9
一、培养学生正确识谱、唱谱的习惯
学生最初学习钢琴时,识谱能力比较差,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把五线谱标记成简谱。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动手制作一套音符卡片,正面记录音符,反面记录音名、唱名等(见图1),要求学生多读谱唱谱,加强识谱练习。确保正确、快速地读音符唱乐谱,并在钢琴键盘上相应的位置正确弹奏。
二、加强节奏节拍训练
初学阶段有部分学生很容易忽略乐曲的节奏、节拍,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准备弹奏一个新作品时,先打拍子唱谱,对乐曲的节奏节拍有一定的了解,对节奏感不好的同学,可以建议多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作品或借助节拍器来协助专项训练。
三、重视钢琴弹奏的坐姿、手型和指法
钢琴弹奏的坐姿(见图2)以自然、端正、有利于弹奏为原则,不要僵硬、紧张或过于松懈。一般来说,弹奏者只应坐到凳子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不要把座位都坐满,或把身子往后躺。上身直立略向前倾,腰不要塌陷,使重心略靠前,便于将力量向前传送至手指。图2坐姿图3手型手型(见图3)的基本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手指自然弯曲,同手掌一起构成一个半圆形,呈空握球状。第二,所有手指关节都应向外凸出,应避免和纠正最易出现的手指第一关节(即指关节)和第三关节(即掌关节)塌陷呈凹状。第三,手指应自然分开,原则上刚好一个指头对准一个琴键。第四,手指触键应取在白键与黑键距离的约二分之一处。当触按黑键时,整只手应向黑键位置前挪,黑键应弹在键前端位置。第五,手指的第一关节一开始就要训练独立站稳的能力。手型和手指指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今后能否弹好一首乐曲。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对学生提出正确的手形和弹奏要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初学者要先做好五指定位练习,再根据学习进度进行穿指、转指训练,一般乐谱上会有指法标记,学生可以根据乐谱上标记的指法进行弹奏。
四、保持科学、合理的练琴方式
1.训练手指独立性。法国钢琴家玛格丽特•朗曾指出,训练手指独立性目的就是要“统一强指和弱指的力量和弹性,使它们能够对付同样的困难”。断奏又称断音弹奏法,是钢琴弹奏中重要的基本弹奏方法之一,能较好地训练手指的独立性,也是其他弹奏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断奏的弹法练习,可以分为四个动作过程,即:①把手型摆好;②手臂自然提起;③手臂自然下落;④指尖肉垫部位着力触键。这四个动作过程是一个自然连贯的有机整体。在断奏练习手臂自然提起时,肩膀放松,大臂带动手肘,肘部自然带动小臂和手腕,让手抬起,自然重力落到相应的琴键上,手指处于积极主动的弹奏状态,保持正确的手形,指尖立住站稳,让每一个手指得到练习,达到平衡发展。2.分手慢练、注重细节。随着教学的推进,左右手会分别承担着钢琴作品中不同声部、不同节奏的弹奏任务。分手慢练,能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将思考和练习相结合,有利于让学生把握作品的细节,提高弹奏的准确性,体会手指在弹奏音符和乐句时需要表达的触键感,有针对性地分乐句、分乐段、分手练习,逐步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3.合手练习、做好协调。分手慢练将音符、节奏、指法、乐句等细节都能较好地处理了,还要考虑声部和手指的协调配合。初学者在做双手组合练习时,总是显得很生硬,甚至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遇到类似的情况,教师要循序渐进,重点讲解纵向对位法,让学生能按照指法和旋律走向,做好协调配合。4.注重内涵、善于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讲解、示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内涵,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弹奏逐步具备完整性和艺术表现性。5.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技工院校生源情况和教学实际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人潜在素质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学生之间在学习进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此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其分为若干个小组,并根据划分的小组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做好培优补慢,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让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把演奏技巧和作品内容、风格更好的结合到演奏中来,学得慢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放弃。6.定期举办教学观摩交流。钢琴教学是一门技能实践课,通过弹奏来传递声音、表达情感,让观众从感官上体验声音艺术。定期举办教学观摩,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与感悟,逐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多种音乐形式,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加强学习。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将专业知识和弹奏技巧相结合,探究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应用,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和教学条件内,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阳燚 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篇10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发展与指南》正式实施,强调幼儿教育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并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幼儿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职业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幼儿教师职业收入的相对稳定性、工作性质的活泼性、教师心态的年轻性,都是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作为首选从业职业的理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下事实: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很大,教师从业中职业认同感不强;公办、民办幼儿教师工资收入、社会认可度、工作强度、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等方面差异太大;幼儿教师的责任越来越大,家长要求越来越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着当前幼教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学生专业认同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包含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所以,在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职前培训,树立坚定信念
每一个走入幼儿教师行业的人,入职前必将接受严格、科学的职前培训,才能在入职后尽快地适应、接受、认同该职业,这势必对高校学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接受良好的职前培训,通过系统、深入的专业教育和从业指导,在入职前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将关系着其入职后的从业态度和情感。
(二)储备坚实力量,输送合格幼儿教师
强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特点,在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歌舞游戏、手工制作中提升艺术涵养,在理论课程中充实内心,为幼儿园储备坚实的人才力量,输送合格的一线幼儿教师。
(三)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形象
幼儿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面对天真活泼的孩子,教书育人是其本职。有着坚定职业信念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幼儿教师行业,不仅能将其个体的专业认同感转化为职业认同感,坚定其从业态度,还将以其较高的职业意识影响同行、家长,提升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成为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四)提高办学质量,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专业思想稳定、职业素养高尚、专业技能过硬、理论知识扎实的准幼儿教师,是高校学前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解决家长后顾之忧的有力保障。
(五)提升个人修养,做孩子的忠实朋友
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喜欢活泼可爱、能歌善舞、会讲故事、愿意陪他们做游戏的老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在不断成长,个人修养在不断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不断加强。通过系统地学习幼儿卫生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深入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将之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幼儿交往时更能了解儿童的需求,做孩子的忠实朋友。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认识
1.专业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考志愿中并没有填报学前教育专业,因调配进学前教育专业,思想上有偏差,学习中带有情绪。即使是第一志愿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进校时都不了解学前教育的性质,更不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出现专业认识模糊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动力,没有理解专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2.对教育对象缺乏深入了解。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下园见习中最初都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喜爱,但是时间稍长就缺乏耐心。将教育对象美好化,只看到孩子活泼可爱的一面,而忽略了孩子是不成熟的,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幼儿教师专业引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多地把孩子看成了玩伴,而没有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孩子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
3.学习兴趣呈现表面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学习理论课程,还要学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歌舞游戏、手工制作等艺术课程,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来自于课程的广泛性。一旦发现学习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加大,很容易丧失学习信心,学习兴趣不稳定、表面化。
4.学习方式上存在认识偏差。
学前教育专业的很多课程实践性很强,特别是艺术技能、教学技能课程需要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来自于普通高中的大学生,习惯了高中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学习方式,遇到技能课程,需要自我强化学习才能有成效时,部分学生存在认识偏差,出现老师没有检查就不练习、分组练习就是自己没事、老师没有讲的就是不需掌握等错误认识。
5.对高校教师期望值过高。
很多学生入校之前对高校教师报以美好的期盼,想象高校老师都学识渊博、有学者风范,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老师与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存在较大差别时,就不能很好地调整学习心态,由期望变成失望,严重影响着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6.缺乏专业前景憧憬。
专业认同感将影响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心目中的印象,如果该职业符合自身终生之向往,从而认定其非常有意义和价值,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能从中获得乐趣。但是,学前教育专业在很多人看来是豆芽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学前专业学生毕业前景到底怎样,还有部分学生在家长的不满中进行学习,认为大学四年读书,就是为了当孩子王太不值。其实,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今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早教机构等就业率几乎是100%,而且进入小学低年段从事教学工作,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都是较好的选择。
(二)幼儿教师职业认识
1.从业信念不坚定,缺乏社会信任感。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高校学生在择业时机会更多,诱惑也更大。很多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看到幼儿教师工作的艰辛、责任的重大,产生畏惧心理,动摇从业信念。
2.职业特征了解不足。
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学前教育的不重视,导致社会中部分人士没有将幼儿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看待,一方面高标准要求幼儿教师要为人师表,另一方面又不重视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幼儿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教师行业中相对较低的,而且还不稳定,这些都影响着学前专业学生对选择幼儿教师职业做出正确判断。
(三)自身专业水平评价
1.自身专业技能评价。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评价自身专业技能时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认为当幼儿教师只要会唱歌、跳舞就好,天天带孩子玩就行了;要么认为只要多教给孩子知识,教学技能强就够了。其实,幼儿教师是众多教师中专业技能要求最全面的职业,不仅艺术技能要高,教学技能也要强,偏颇某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2.职业素养评价。
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活泼开朗、年轻就能当好幼儿教师,却没有真正从教师职业角度认识到幼儿教师的素养包含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对自身职业素养评价不全面。
三、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会影响到他们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信念,也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入职、离职率。为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一)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澄清专业认识
高校应在新生教育中加强对新生专业认同的教育。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召开学前教育专业座谈会。
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就专业疑问进行解答,并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2.完善双导师制度。
在校导师了解新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引导,为新生了解专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幼儿园实践导师引导学生真实、全面了解幼儿园环境及幼儿教师工作现状,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3.增加职业导论课。
通过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以及就业方向等问题,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4.进行专题讲座。
请有经验的高校或幼儿园教师做专题讲座,散发正能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专业信心
幼儿教师对“助人的专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并不是单纯以金钱衡量其代价,而是因为能够从中享受到快乐,这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多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调动积极的情绪情感,比如:我们的学前专业是当地同类学校中最好的;毕业生是当地幼儿园最受欢迎的;学生就业率是全校最高的;考研究生是很好的出路等等。在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认识度,树立专业信心。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专业兴趣
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敢于表现自己的心态,学校应利用专业特点组织各项活动。比如:专业技能汇报演出、展览,提供学生表现的机会;五项(唱歌、舞绘画、讲故事、弹琴)技能比赛,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幼儿家长咨询,提供学生应用理论的时机;主题班会,形成常态展现心理;师范技能大赛,强化学生教学技能。
(四)建立实习基地,了解工作环境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与当地知名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尽量采用集中见习、实习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加学生了解今后工作环境的机会,为今后入职形成合理期待奠定基础。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情形,对幼儿园有充分的认识。
(五)合理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专业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个模块:理论课程、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虽然学校也很重视技能课程,但是理论课程的比重比较大,教育实践课程及理论课程的实践层面也比较少,从而出现了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欠缺的问题。当学生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技能欠缺时便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信心的把握,也会影响到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安排上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应有指导学生如何把幼儿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课程。教学法类课程可以在授课方式上更多地采用实验教学、观摩公开课、模拟授课、说课训练等形式。技能课程中的钢琴、舞蹈,美术等要贴近幼儿实际需要,重点应放在儿歌弹唱、幼儿舞蹈创编、简笔画等方面。
2.优化软硬件设施和条件,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学校基础设施条件是否完善会影响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继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学校硬件设施与学生人数不能匹配,如钢琴太少,舞蹈房狭小,设施简陋,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师资的紧缺,导致一个教师教授的课程太多,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六)建立双导师制,培养双师型高校教师
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培养市场经济下的实用型幼儿教师,高校与当地幼儿园合作时,应建立高校、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双导师制,从思想、生活、理论学习、实践指导、就业选择等方面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与幼儿园实际相结合,既能传授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成为双师型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七)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专业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