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1-04 09: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投资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直接投资的利弊

篇1

图1 2002-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增速

数据来源:人大重阳网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为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并购两种主要形式。绿地投资是指我国企业通过在国外或港澳台等地区直接出资建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跨国并购是指我国企业收购或兼并外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其资本移动的复杂程度远远大于国际间接投资。股息和分红是对外直接投资者获取收益的主要方式。投资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也往往大于对外间接投资者。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影响

1、可以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可以更好地充分地利用东道国当地的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势,不断开拓国外市场,通过规模经济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2、越过贸易壁垒,保护出口市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外来企业的冲击,通常设置各种各类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而中国企业、政府或个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投资国直接建立企业或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很好的越过这些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对本国市场的保护。

3、推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水平,优化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格局。此外,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的迅速发展也必然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对外资本输出,有利于改善由于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外汇储备量较大等问题。

4、谋求低成本,分散风险。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国外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比如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是因为那些地区人力资源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等。此外,那些落后国家一般来说会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或扶持。这样,我国的投资者就会以低成本进入外国市场,从而获得取得较高利润的可能性。此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区分开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

5、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但在一些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通过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然后将这些生产技术和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发达国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在我国处于产品周期末端的产业转移出去,为新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弊端

1、投资金额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东道国或地区直接建立企业或取得东道国企业的占有绝对优势的股权等方式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所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投资周期也相对较长。

2、东道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东道国一般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比例,投资期限,投资领域等进行限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3、如果是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采用非股权合作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授权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将会收到一定威胁,并且将失去非核心业务及其相关的利益。此外,通过非股权方式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将会使信息交易成本增加,减少企业的可得利益。非股权合作方式的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可能会使自己的专利,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等被别人学习了解,从而培养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篇2

近年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舞弊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可以用“舞弊成风”来形容。企业舞弊行为给投资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后果。法务会计人员应该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各企业的舞弊行为进行检查与鉴定。本文针对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的现象、手段和方法的法务会计检查与鉴定展开论述。

[关键词]

舞弊行为;法务会计;检查与鉴定

一、企业舞弊行为的种类

舞弊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通常按照舞弊主体的不同,即作弊者身份的不同,将舞弊划分为管理舞弊和非管理舞弊两类。这种分类有利于深入剖析舞弊的根源,并寻找防舞弊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舞弊

是指管理阶层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舞弊。与管理舞弊相近,还有一种难以辨别的盈余管理概念,其实质是指因会计准则留有较大的判断空间,公司管理者可以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二)非管理舞弊

也称为员工舞弊,是指企业中的职员利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漏洞,采用涂改或伪造单据账册及其他手段贪污、盗窃或挪用财产的不法行为,常常表现在将现金或其他资产窃为己有。

二、舞弊的手段和方法

(一)歪曲会计准则

歪曲会计原则,是指故意滥用和误解会计原则,以反映管理层所需要的财务申报业绩,而并非真实的经营业绩。典型的歪曲会计原则的行为主要有:1.粉饰变现偿债能力。2.粉饰营运能力。3.粉饰获利能力。

(二)利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

在会计原则规定得相当明确,不给企业以任何变通或歪曲的机会,企业仍然可以利用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盈余操纵的目的。如果企业想多计当期利润,可以采取的手段有: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确认附条件收入、滥用销售截止日期、错报完工百分比、未授权配送或渠道填充、寄售收入。

(三)利用特殊业务

除上述两种方式虚构财务报告外,许多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虚拟资产等特殊业务来进行不正当的应用操纵。

1.利用资产重组,实现“置换”目的

这种情况在上市公司中较常发生。一些企业往往利用资产重组之机,将非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交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或把获利能力强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或者由上市公司把一些闲置资产高降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最终达到操纵盈余,粉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目的。

2.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控“账面利润”

常见的关联交易有:利用转移价格,实现利润转移,将费用转移给关联方;改变投资核算方法,在成本法、权益法上做文章;置换资产,改变获利能力。

3.利用虚拟资产,虚构企业利润

虚拟资产是由于企业缺乏负担能力,而将实际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而形成的。将虚假资产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已是我国企业操纵盈余的惯用手法,他们常以各种借口,不及时确认摊销或不摊销已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从而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四)现金收入的贪污

现金收入的贪污是指企业员工从企业的现金收入中盗取一部分现金的舞弊行为。主要发生在那些能接触到现金收入的员工身上,尤其在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的小型企业常常发生。

(五)虚构职员工资名单

虚构职员工资名单,是指虚报职员人数,并把虚构的职员姓名纳入工资系统发放工资,舞弊职员再以虚构的职员名义以某种方式取得其工资的一种舞弊行为。这种舞弊行为在那些职员流动速度快的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极易产生而大型企业如果设立分离的人力资源部门、工资部门和职工福利部门对职工进行严格控制,这种行为一般较难发生。

(六)虚列加班时间

虚列加班时间,是指通过编报根本不存在的加班时间来计算和获取收入的舞弊手法。这也是一种通过工资系统进行职员舞弊的较常用的方式,通常发生在经理、董事的助理人员及其秘书身上。这种舞弊行为几乎在每个企业都会发生,但相对而言,大型企业中更易实现,因为填写工时记录卡控制不严格给了他们舞弊的机会。

(七)虚构卖方舞弊

虚构卖方舞弊是职员通过企业账户直接支付或对虚列的应付账款进行支付的一种舞弊行为。在小公司中,舞弊员工可简单地给自己开出现金支票提款,待银行对账单到来时,就用伪造的或作废的支票注销或替换用来舞弊的支票,因而,这类舞弊行为通常发生在那些调整银行账户或知道企业账户与银行账户不一致的员工身上。

三、企业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一)了解企业的整体状况

1.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是否完善

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做到实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充分的职责分割,定期进行独立考核,等等。这些措施的贯彻实施,对企业内部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若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或者没有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那么应该引起法务会计人员的密切注意,因为内控的缺乏使企业内部丧失必要的监督,留下了舞弊发生的隐患。

2.企业外部经济环境是否恶劣

经济环境的恶劣和行业不景气、市场疲软等,必然给企业造成极大影响,管理层会遭受异常的压力,要抵抗住环境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继续实现所要求的目标利润,仅靠原有的手段和方法就显得不够,这时企业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抵御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而报表上仍显示出不相称的利润水平时,就可能有操纵利润的舞弊行为存在。

3.企业是否经常更换会计主管

管理舞弊要依赖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来实现。这时,企业的会计主管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遵守财经法规;另一方面又迫于最高管理层的压力,坚持原则可能会遭受被解雇的危机,常常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如果企业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连续更换会计主管,法

(二)实施具体的法务会计检查策略和方法

1.剔除不良资产分析法

不良资产剔除法是指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即说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或者将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增加幅度)比较,如果前者超过后者,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有“水分”,可能存在管理舞弊行为。

2.剔除关联交易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与关联企业,法务会计人员就应该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企业发生交易,从而虚增企业利润,粉饰经营业绩,达到舞弊的目的。

3.剔除异常利润法

这种方法是从企业利润中剔除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因为企业很多异常的利润都要通过这些项目体现出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识别舞弊。

4.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表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总体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企业净利润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

(三)现金收入贪污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1.现金收入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是否完备,职责分工是否明确。一个人职责太多,特别是这些职责中包括既保管资产又核算资产,既参与现金管理又参与调整银行往来账户,垄断与银行或与卖方的联系,这些都是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容易发生职员舞弊行为,应该引起注意。

2.检查现金收入短缺的事件是否有合理的解释,是否经常重复发生。现金收入短缺事件偶然发生应该是一种较为正常的现象,然而,重复发生又无法解释的短缺就可能隐藏着职员贪污现金的舞弊行为。法务会计人员在调查时,应该对这类现金短缺加以重视。

3.查证已注销的坏账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已注销的坏账是否已经收回,收回的坏账是否被截留。

4.针对大型企业的非正常经营收入的舞弊,法务会计要注意检查有关凭证是否完备,收入是否被人截留;查证有关财务是否已经出租,租金是否已登记入账;查证销售折扣、折让或现金折扣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和规范,验证销售折扣、折让或现金折扣的金额是否计算正确,是否都已登记入账。

(四)虚构工资名单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调查企业固定职员的实有人数,并和工资名单上列示的固定职员人数相对照,验证两者是否一致。如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说明可能存在伪造工资名单的事实。

(五)虚列加班时间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1.检查工时记录卡,查实是否有加班时间,加班时间数额是否较大以及是否经常发生。如果某一人经常有加班时间并且数额较大,说明可能存在虚列加班时间的舞弊行为。

2.询问公司老板,其经理、董事的助理人员及其秘书身上,是否需要经常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同时要询问老板是否过问加班时间,是否亲自在工时记录卡上签名等。如果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法务会计就要提高警惕,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六)虚构卖方舞弊的法务会计检查

1.函证企业开户银行,查询各种票据的号码和金额以及支付业务的手续和凭证是否齐全,并和企业的票据存根、发票存根进行核对,检查两者是否有相同之处。如果两者不相一致,就可能存在以伪造的或作废的票据注销账户的可能性,由此可以查出职员的舞弊行为。

2.对企业已经支付的款项进行函证,验证器支付的真实性。如果收不到回函,或投寄地点、投寄单位不存在,此时法务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需要采用相应的替代程序,验证其真实性。

3.通过盘点存货、固定资产,验证交易的真实性。如果企业账户上记录的存货或固定资产根本不存在,说明可能存在虚构卖方舞弊的行为。

四、企业舞弊的法务会计鉴定

(一)认定虚假会计报表的受害者及其所受的损失

虚假会计信息的受害者是指因受虚假会计信息的误导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并且其投资损失和虚假会计信息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对受害人进行确认时,应将下列人员排除在外:1.没有看到或不知道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而投资于该公司股票从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2.不在虚假会计信息期间投资了该公司股票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3.不在正规证券经营机构买卖股票而遭受损失的投资人;4.没有货丢失能证明损失源于虚假会计信息证据的投资人。

(二)认定虚假会计报表的责任主体

1.上市公司的责任。上市公司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他们是会计作假的最大受益者,通常采取虚增利润,虚增资产,虚增注册资本的手段虚报会计报表,属于上市公司的管理舞弊,上市公司应当为其承担责任。

2.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如果注册会计师明明知道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仍然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者因为没有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未能发现公司的造假行为而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报告,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3.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政府监管部门对监管处置违法违规上市公司不利,不严格按《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清除证券市场的混乱现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4.新闻媒体的责任。新闻媒体夸大歪曲事实,进行误导性宣传,故意提前或延后进行报道,以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对于这种行为,新闻媒体也要承担责任。

(三)检验法务会计检查结论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正确性

法务会计检查结论是否合法、合理和正确直接影响到鉴定结论的质量。法务会计应该从检查结论依据的证据材料的客观性、完备性以及与结论的相关程度这几个主要方面来作出判断。

(四)认定职员舞弊的行为主体

无论是哪种舞弊行为,都有相应的行为主体。法务会计要从繁杂的会计记录和其他相关资料中,进行判断和鉴别,查证舞弊行为是否为嫌疑人所为,或是其他人所为,找准真正的舞弊人,从而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

(五)认定被私占财务的类别及财务的价值

首先根据法务会计检查得出的结论,判断职员私占的财务属于现金还是其他资产;其次要对私占财务的价值加以认定。如果是私占现金,具体金额可以直接从会计账目上计算汇总得出;如果是其他资产,还需要根据资产的性质、新旧程度、贬值程度、消耗磨损程度等方面来确定。财物价值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职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大小。因此法务会计在对财务价值进行计算确认时,要持客观、科学、公正的态度,认真验证每一笔会计账目和其中的每笔数额,从而确保准确无误,达到万无一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霞,齐兴利.我国法务会计发展问题研究.商业会计,2011,18

[2]杨学华,涂迪清.浅议舞弊控制视角下的法务会计研究.商业会计,2011,10

[3]许东霞,阎洪玉.解读企业舞弊信号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从法务会计视角.商业经济,2013,3

[4]杨烁.基于法务会计的企业舞弊治理研究.财会研究,2012,8

[5]吴雅琴,李湃.从法务会计角度审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金融经济,2012,9

篇3

    关键词:财务舞弊;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

    2001年11月,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全球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的12亿美元假账被公之于世,这是席卷全美国的会计丑闻。2002年6月25日,世界第二大电信公司——世界通信被确认虚增16亿美元的利润,成为美国历史上利润造假的最大案件。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丑闻不断。从最早的“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东方电子”等,到后来的“蓝田股份”、“格林柯尔”、“科龙电器”等案件。这些财务舞弊行为的泛滥,不仅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动摇并挫伤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严厉打击并治理财务舞弊刻不容缓。

    一、财务舞弊的成因

    财务舞弊主要源于舞弊主体对利益的非理性追逐,舞弊主体常常表现为一些小团体或个人。监管弱化是财务舞弊现象产生的重要外部条件,主要表现为:

    (一)内部监督职能的弱化

    1、监事职能弱化。监事会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职能的合理安排及监督权的有效实施,是防止董事会独断专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监事会作为上市公司的常设机构,应代表股东大会行使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权,维护股东合法权益,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但纵观国内财务舞弊案例不难发现,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给公司和投资者均带来巨大损失时,很少有监事会提前发现并予以制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督主体是由处于被领导地位的职工代表和少数的大股东组成,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名存实亡,本用以防范财务舞弊的机构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2、内审职能弱化。一些公司尽管在形式上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也名义上赋予了相应的职权,但实质上却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摆设,聘用一些非专业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或者专业内审人员无所事事。

    (二)外部监督措施的弱化

    1、外部监督相关法规不健全。《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这些法规尚存诸多待完善之处。特别是一些条款的表述模糊。如,《会计法》中第四十三条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外部监督主体执法不严。我国《证券法》、《公司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对上市公司退市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如,《证券法》中的第五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证券交易所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交易:公司不按照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者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可能误导投资者;公司有重大违法行为。”但事实上因财务舞弊而退市的公司少之又少。显然,这是与其密切相关的证券监督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力度弱化所致,才会使其死里逃生。

    二、财务舞弊的识别

    (一)财务指标识别

    1、获利能力明显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在成熟行业,由于其技术较成熟,供需较充足,企业间很难拉大差距,企业的获利水平基本相当,不可能存在远远高于同行业获利水平的企业;在新兴行业,有些企业可能会凭借技术或经营优势,短时期内达到较高的获利水平,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其获利水平将不断向社会平均获利水平靠拢。如果某个企业的获利水平长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可能会有财务舞弊现象。

    2、流转税金与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合理。流转税与营业收入通常应保持一定比重,该比重一般不会太大。所以,当流转税与营业收入的比重明显降低时,就应持谨慎的态度。如,黎明股份(现称联美控股)199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942.56万元,而主营业务税金仅为82.43万元,比例只有0.2%,明显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和上年比例,经查的确存在虚增收入的舞弊行为。

    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营业收入不协调。从正常理财的角度看,在营业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一般也会同比增加。所以,当出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额与其主营业务收入额严重背离时,就有可能出现虚构收入或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

    (二)经营信息识别

    1、公司产能与其经营能力不对称。若公司的产能与其经营能力明显不对称,其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将值得怀疑,财务数据良好的背后很可能暗藏财务舞弊。如,1997年7月“银广夏”第一条500升的生产线开始投入使用,但它在当年却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2.2亿元的萃取产品。专家一致认为,以天津广夏萃取设备的生产能力,即使通宵达旦地工作,也不可能出其所宣称的数量,即“银广夏”的生产能力不符合账面上体现的巨额利润。

    2、企业经营规模非正常极速扩张。相关实证研究表明,经营规模的急剧扩张是滋生财务舞弊的温床。一些企业不论是采取大量举债扩大规模还是采取收购扩大经营规模,都无法回避由此带来的磨合期。那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或难以逾越磨合困难期时,往往会采取财务舞弊手法,以达到扩张的目的。

    (三)其他信息识别

    1、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尽管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会计师事务所担心潜在的诉讼风险而拒绝继续审计;二是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被客户解雇。所以,无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变更,均存在财务舞弊的可能。

    2、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就各年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看,标准审计报告一般在95%以上,一些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也常常是标准审计报告。因此,如果注册会计师给客户出具了非标准的审计报告,如带解释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达意见等,就应引起注意。

    三、财务舞弊的治理措施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1、约束治理层与管理层人员身份重叠的现象。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身份或职能的重叠,将会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这必然会弱化

    监督职能,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因此,应尽量避免出现董事长兼总经理现象的出现。

    2、约束大股东权益的行使。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即所说的“一股独大”现象较普遍。这样,控股股东在股东大会上享有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直接操纵股东大会,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出台相关规定适当限制控股股东的表决权,即不管控股股东的出资比例是多少,其最多只能行使一定比例(如国外通常是20%)的表决权。这样的限制既可有效防止控股股东权利的滥用,又不会影响控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因而是切实可行的。

    3、完善监事会制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监事选任制度,对监事的任命程序、任职资格、人员构成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防止董事会或经理直接任命监事行为的发生,避免监事会成为董事会的“傀儡”。另一方面,强化监事会职权,具体包括财务检查权、职务监察权、损害行为纠正请求权等等。通过权利的强化,使监事会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4、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隶属于董事会之下,使其具有良好的独立性;聘用专业、专职的审计人员,以胜任审计工作;董事会应授予内部审计人员充分的监督权,对公司各部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并使其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以有效遏制造假、欺诈行为的发生。

    (二)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1、强化证券监督委员会的监督职能。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者和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者,证券监督委员会应在治理财务舞弊中发挥核心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证监会的基本职能,保证资本市场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严格执行上市公司的准入资格;另一方面对严重舞弊的公司,推行有效的退出制度。

篇4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财务治理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财务信息的不真实主要由财务舞弊引起的,财务信息的质量通常能反映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同时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证券市场持续的健康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稳健发展,社会各界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是越来越大,所以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备受关注。然而,最近几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频频出现财务舞弊的丑闻,却又让人一次次为之震惊。

一、相关理论阐述

美国的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对财务舞弊的定义是“为了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有意地、有目的性地隐瞒重要的财务事实,提供误导性的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这是从审计师舞弊的角度对财务舞弊进行的定义,一般认为舞弊者为了获取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而做出的欺诈隐瞒等不良行为。财务舞弊的主要群体行为人是单位管理层,他们为了获取不义之财,有目的性地违背真实性原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政策制度,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失真。财务舞弊的实质就是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利用各种方式,掩盖公司的经济发展事实,提供一种假象,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财务舞弊的主要特征主要涵盖如下方面:⑴财务舞弊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盈利,虚构的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济情况,相反,反而会干扰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恶性的循环,最后导致公司不能正常运营;⑵财务舞弊使用的手段一般都比较隐蔽,难以被及时发现;⑶财务舞弊主要是企业的领导层操控,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内控系统,只是单纯的普通员工舞弊,企业的内控系统会有效的阻止。但是如果是管理层所组织实施的,作为公司的领导机构,管理层有能力去动用手上的权利和关系来实施造假,在这种情况下,舞弊就会发生。尽管财务信息的错报不是只有财务舞弊才会导致,其他的失误比如财务差错也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有问题,但是它们是有本质差别的。前者是主观操控的,是行为人故意的行为,后者是由于客观上的失误或者疏忽导致财务信息的失真,是可以在后期的复核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做出相应补救措施来改正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探析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三十几年里,我国逐渐开始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治理上市公司这一方面,我国的相关部门也是在摸索中逐步制定和修改,所以,在此期间,很多上市公司利用了我国法律上的漏洞,为了一些不正当的经济利益,不惜违反规定,作出了许多非法的活动,特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大批公司开始上市,虽然促进了我国证券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

现在,伴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有几百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组织都在执行财务工作。对于我国财务舞弊行为的发展有如下的总结:范围很广,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包括企业组织和国有企业甚至有政府和事业单位;手段变化多样,使用的手法种类繁多,层出不穷,获得的非法利益也在变大,甚至可以在九位数以上;而犯罪主体也在变化,有职务在身的舞弊者利用手上的权力和职务之便进行犯罪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放眼望去,全球证券市场中这样的案例到处都是。2012年被我国证监会与证监局分别调查的万福生科公司,曝出财务造假和信息披露违规的丑闻,同时还创造出了多项负面记录,在当年年度半年报中,虚增其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利润,这一连串的报道除了让人为之震惊之外,我们应该意识到:财务舞弊已经“蔚然成风”,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成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公司内部缺乏强大的制衡机制

一个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而公司法人的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主要是要看董事会是否能使用好他们的权力。然而当前在我国,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了规模,但是在实质上还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特别是董事会往往只是一个表决的工具,没有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在改革过程中,很多企业盲目地放权,导致原来是管理层的人进入了董事会,使得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形成了权力上的重叠。而董事会作为所有者的代表,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从而导致内部控制错综复杂,形同虚设。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力大大削弱,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2.经理层中间拥有大量官员

这样的现象大多存在于国有上市企业中,长期以来,国企的经理人大多由党政部门委派。这些被委派到国企的经理人本身的社会身份就是政府官员。这样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导致了他们追求的发展目标是朝着非商业化的方向,更多的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政绩;另一方面,作为行政区域的领导者,他们觉得适量的财务舞弊行为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且即使出了问题,政府也会出面解决。而且在我国,自己不贪污受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什么大错的观念长期存在,甚至是根深蒂固,所以这种自我安慰也促使着官员为自己的舞弊行为开脱。

3.对上市公司负责人的监督形同虚设

财务舞弊的最大的主体主要是公司掌握实权的领导层,如果领导机构的目光不能放的长远,只是着手于眼前的利益,为了追求企业的短期利益的最大化,无视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不按照财务准则办事,违反财务政策和相关的规定,甚至还去指使公司的财务人员做假账,让他们变造伪造会计凭证,向外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这样带来的就是管理层对财务工作进行了管制,财务人员的工作不能独立进行,财务人员相应的监督职能也是形同虚设,最后造成日常的财务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所以具有监督义务的股东会应该就这个问题采取解决措施,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尽可能地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财务信息进行掌控,一旦发现经营者有违背股东意愿,偏离股东目标的行为时,就会利用报酬和福利的手段实施惩戒,严重的甚至解除劳动关系;另一个方法就是激励制,让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在企业财富增加的同时获利,用这种方法鼓励经营者朝着与股东的共同利益方向前进。但是,监督和激励都会受到成本的制约。股东必须在监督经营者,激励他们赚取最大利益以及经营者会违背股东目标造成损失之间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现如今的许多企业,尤其在国有企业和政府控股的企业中,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对称的情况特别严重。一方面经营者觉得自己为企业的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没有丰富的物质报酬,心中难免不产生抱怨,这也为个人实施财务舞弊行为带来了动机;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很多企业相应的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制度的条款也没有得到完善。因此,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实施力度也不够强大。有时候股东发放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后期也没有进行有力的监督,所以才导致了腐败的产生,真真是应了那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4.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

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评价绩效的主要方法,是营业利润的好坏。权责发生制是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但是这样的制度下产生的营业利润经常会受到成本费用分配的影响,而这种分配往往取决于经营者对企业经济事项的预计是否准确,这是有一定的波动的。所以对成本费用的决定是否科学可行,外界无法准确的了解。因此这样的漏洞就使得经营者有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可乘之机,作假行为也不会被及时发现。

5.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对称

在现阶段,我国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企业普遍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所以股东与经营管理者掌握的财务信息详细程度有所不同。经营者是直接管理着企业的,他们直接负责企业的经营运作,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在信息的获得上有优势。而这些经营者通常会优先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而作出财务舞弊行为,有意对财务信息进行造假,使得股东对企业发展计划的制定产生便宜,从而造成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受损。

(二)外部因素

1.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化行为

(1)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违法成本过低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是审计财务数据,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的独立审计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导致了很多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产生了个人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信誉机制的缺乏,再加上政府监管力度不够,惩罚违法行为的举措的威慑力还不够等使得违法成本一直很低。在成本很低的前提下,一些注册会计师在权衡了收益和损失之后宁愿冒险,明明已经发现了企业存在财务舞弊的行为,也与舞弊者合谋,分取不义之财。

(2)事务所业务范围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有些上市公司直接是从最原始的发票就开始造假,比如银广夏。中国证券监管会对银广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披露,银广夏虚构销售收入,导致利润的虚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结底还是事务所业务范围问题。事务所一般有两种业务:审计业务和咨询服务业务。咨询服务包括了财务业务,而且通常还包括了纳税计划的申报、法律的援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力资源的招聘方案等等业务。咨询服务往往会超过审计业务,成为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所以事务所在对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通常会考虑与自身经营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因此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2.地方政府的局部短期利益行为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不那么偏爱国有企业,渐渐地在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中做到一个平衡。从理论上讲,中央政府是不允许财务舞弊行为的,但是他们自身又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身为政府机关,本身就要行驶好监督管理的职责,一旦发现财务舞弊的行为就要及时制止并且做出相应的举措;而另一方面,又想推动自己地方的经济发展,希望能依靠本地经济的良好发展赢得升迁的机会。这两个想法使得地方政府在实施中央政府下达的政策时通常会进行一些策略上的筛选。地方政府不会像中央政府那样具有宏观的经济实现,更多的可能会去关注本地的经济发展、民生和就业问题。所以,地方政府通常会对本土企业以及政府控股企业赋予很高的期望,尤其是希望上市公司能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筹措资金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地的就业机会。为了到这一点,他们会给予本土企业很多支持,甚至有些事情根本不用企业去做,亲力亲为。当地政府甚至对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操纵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不规范的交易等行为视而不见,呈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姿态,直接助长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不良行为。这样的案例在已经曝光了不少。地方政府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利益,表面上看是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发展,为本地的经济带来收益,但是依靠这样发展起来的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靠虚假财务舞弊起来的企业,本不够资格上市,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必然是泡沫企业,一瞬的光辉。这样的企业上市之后还是得靠圈钱才能维持泡沫,怎么样才能圈钱呢?只能继续靠财务舞弊的行为来造假财务信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

3.财务舞弊行为的惩罚制度不健全,处罚力度不够

为什么上市公司敢于舞弊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他们觉得舞弊给他们带来的预期利益会大于事情败露后他们的损失。《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所有者和社会公众提供的财务报告是虚假的或者隐瞒了重要事实的,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会被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还有很多条款只是说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将会怎么处理的明文规定。这种条款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舞弊者觉得舞弊行为的成本上限是可预计的,不仅不能让其感到害怕,反而会让他们宁愿为了不法利益去冒险。另外,我国目前的相关制度还在逐渐完善中,很多的条文还没有得到实践,而且在有的国有企业以及法人股东绝对控股的情况下,不能完全认定财务舞弊的动机是追求个人利益,因此可能会在追究谁是责任人时认定企业法人。同时,对参与舞弊的人处罚力度相对不强,导致他们“好了伤疤忘了疼”,以后同样的舞弊事件再发生的几率非常的高,这都是财务舞弊蔚然成风的成因。

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措施研究

财务舞弊问题是会计行业内甚至是政府都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内和国外都如此。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会严重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操控,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后期的有效运行,损害了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使得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不能顺利发展。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泛滥,已然成为一个烫手山芋。国内外经济学者就如何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结合我国国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对财务舞弊进行防范和治理。

(一)完善产权制度

为什么财务信息会失真?究其根本是产权分配的不清晰,激励和约束的机制尚不健全。原来的很多国有企业,通过改变成为了现在的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占有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股东和经营者往往高度重叠,权力不能相互制衡,董事会的成立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人一人独大,董事会不能诚信监督经营者,使得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这也许是财务造假案件频频出现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明确产权关系,股东才能有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激情,才会增加对公司的监控力度,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才能真正形成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制约机制。

(二)加强建设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公司的治理中,只有在具备了有效的权利制约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对财务舞弊的发生进行有效的制约。公司只有有了健全的治理结构,对各个审计监督机构严格按相关法规要求设立,增强公司管理层的监督力度,才有可能从根源上解决内部控制的问题,减少和及时制止舞弊人员作出损坏企业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大力改进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公司运行的现状进行公开,目前已经在市场监管者中达成共识。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对公司股权结构进行优化,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范围,以此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制衡,从而使得董事会可以发挥他的职能;其次,加强建设公司的文化治理,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内部应该有一个和谐健康的工作氛围,而不是勾心斗角;再次,建设强有力的外部机制参与公司的治理,在提高审计单位监管效率的同时也要对舞弊行为进行严惩。

(三)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单位负责人监督方面的职责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是否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务舞弊,所以要建立健全公司管理各个方面的控制制度。建立起来的监督部门有责任评价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企业管理层制定的实施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内部规章制度是否公正合理,进而能给企业的搜有责客观及时的财务信息。

(四)加大财务舞弊的成本,增强打击的力度

我国政府应该加大财务舞弊成本,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强力惩处。首先,当受害人的权益被损害时,可以建立赔偿制度来对财务人员进行制约,赔偿制度对造假人员有很大的约束作用。同时受害人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得以保障。其次,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对造假人员的惩罚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选择。为了能够彻底的来制止财务舞弊,在舞弊行为曝光之后对舞弊者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最后,财务信息公开透明。上市公司应当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对于执法情况自然也是如此。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这些行为进行披露,比如说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这些媒介,对于一些财务造假和财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更要对这些违规行为来处罚,进一步来提高约束力。根据外国的做法,我国可以提高财务舞弊的成本来减少发生的次数,也可以加大惩罚力度来抑制这些需求,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加大对舞弊人员的经济和刑事处罚。

(五)提升投资者对舞弊的分辨能力

市场投资者作为市场监督的主要力量,利益最容易受到伤害,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在我国,我国投资者已经对财务信息缺乏信心,也失去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再者,赔偿制度没有有效的建立,使得投资者的总体素质也不高,也就失去了监督的主体地位。对于这一现状,投资者要提高自身的利益意识,要重点对投资者的发展进行支持,对中小投资者进行教育。提高投资者的监督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水平,并且还可以促进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当把对投资者的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投资者的教育的主要的意义主要是使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也可以有效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

(六)推进审计部门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公正的精神态度。作为专业的财务机构,会计师事务在审计时,最能发现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并加以制止。但是现在我国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在民事赔偿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很多财务机构为了自己的经营利益宁愿去冒险造假。

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如下几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对出现重大过失和故意舞弊的注册会计师依法追究责任,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风险意识以及法律责任意识,同时还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要让注册会计师时刻意识到自己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负责任;其次,应该讲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和咨询业务分离,避免事务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发生舞弊行为,并且对审计人员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再次,通过严惩和舞弊者苟同的注册会计师建立对整个行业中的威慑力,让其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准则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真正做到公正、公允、公开,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最后,增强财务人员的道德操守,要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面,了解最新的法规制度,才能够防御未知风险,做出理智的判断,并进行好财务方面的监督。

[参 考 文 献]

[1]陈关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7(5)

[2]郑艳茹.内部控制与管理舞弊[J].山东商业会计,2006(1)

[3]周志红.试论如何应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J].现代商业,2010

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2-02

财务报告是证券市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是证券市场有效运行、发挥合理配置资源功能的基础。然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已经成为全球证券市场上的一种普遍现象,给投资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探讨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报告舞弊概念

财务报告舞弊是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取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纪、违法行为。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通常表现为: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1]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现状

在国外,18世纪的南海公司舞弊案揭开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序幕。随后,2001年能源帝国安然公司被迫承认虚报盈利接近6亿美元的事实。此后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丑闻不断,特别是2002年的世界通信公司会计丑闻事件,彻底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在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同样十分严峻:从90年代初的原野公司舞弊案开始,继而又是琼民源、银广夏、科龙电器等,而后中国铝业、五粮液等也卷入了造假风波。这一系列的财务舞弊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转,大大降低公众对证券市场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严厉打击和治理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已刻不容缓。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频发,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外在动机,即上市公司面临的经济压力,它一般表现为上市、筹资、融资等压力;其二是内在动机,企业及其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自身利益或需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舞弊。具体表现为:

(一)外在动机

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受到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制约和政府的调控,这些外在因素易引起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例如我国证监会、证券法和公司法对上市资格、挂牌、配股等都做出了明确财务指标规定,促使那些未达到标准的公司蕴藏着财务舞弊的潜在动机,通过舞弊进行利润操纵,使公司扭亏为盈或隐瞒亏损的事实,以达到政策要求。另外,上市公司若出现亏损情况,将面临证券监管部门的其他特别处理、退市风险警示、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处理,因此,为了避免退市,亦存在舞弊的动机。

(二)内在动机

财务报告舞弊的内在动机主要是满足上市公司自身、管理者、大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同利益和目的。[2]引起内在动机,主要是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驱动。首先是管理者的个人价值与其业绩挂钩,绩效考核结果直接决定其报酬,同时也是管理者能力与价值高低的体现,这直接导致存在舞弊动机。其次,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大股东关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关注财政收入和税收,债券人关注本金和利息,投资者关注公司业绩,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告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为了迎合这些要求,必然存在舞弊的动机。

四、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乃至世界范围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日益猖撅。在这里,笔者对广泛使用并具有共性的一些财务舞弊手段进行归纳,将其分为财务数据舞弊和非财务数据舞弊。

(一)财务数据舞弊

财务数据舞弊的财务报告是最常见的,主要是编制虚假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的手段通常有:1、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少提各项准备、少计费用、跨期调整费用、滥用费用资本化、舞弊应收项目、少提减值准备等;2、虚构收入、经济业务,虚构资产评估、交易等高估资产,通过账外账、特殊目的的实体等低估负债进而操纵利润;3、推迟确认收入、多转成本,多提各项准备等使利润最小化,对某些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等方法清洗利润;4.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核算和估计方法,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2]如: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式、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等方法来有效操纵利润,以达到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目的。

(二)非财务数据舞弊

非财务数据舞弊是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表述。如虚假陈述股票托管、大股东的持股份额,篡改审计报告、股本金和股份数虚假、虚假募集资金用途等。对不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事项有意漏报、迟报或假报,如:对关联方关系、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虚假陈述、虚假披露募集资金用途、隐瞒或不及时披露诉讼、委托理财、大股东占用资金、关联交易、违规为关联方提供资金或担保,以及关联方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事项等。

五、财务报告舞弊治理的对策

篇6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机制;资产重组职业道德

    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常用手段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的舞弊,从真账假作到假账真作的过程。

    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中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1)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无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2)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起了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3)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4)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5)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2. 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的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剥离与模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 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事实上,中国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如广电股份、陕长岭、波导股份等。

    4. 地方政府“援助”舞弊。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忍目睹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5. 虚构经济业务舞弊。(1)虚构销售。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的虚构行为更是百密无疏,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2)虚构资产评估。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琼民源就对未具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巨额的资本公积。

    二、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反思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不仅给投资者、债权人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公司形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1.治理机制的缺陷削蚀了防弊纠错的免疫能力。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是确保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内部制度安排,通常包括董事会运作效率和内部控制结构。然而,许多上市公司用于确保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公司治理机制存在致命缺陷。在中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中,国家股、法人股占绝对比重(国家所有者长期缺位),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另外,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内部控制人”,使得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全丧失效力,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大股东自身的利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助于防弊纠错,保护资产的安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目前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诸多内容非常原则,现实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规范的缺失与失效都会影响规范的有效性。再者,中国企业之间大量收购兼并,经营规模急剧膨胀,业务日趋复杂。许多高管人员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导致被收购兼并公司在管理体制、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人事政策等方面未能有效地与收购方实现整合与优化,弱化了组织控制和内部控制,为高管人员逾越内部控制和从事财务舞弊埋下了隐患。

    2. 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的缺失是导致重大审计失败的根源。如果说内部审计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第一道闸门,那么,独立审计就是防范重大会计差错和舞弊的最后一道防线。注册会计师要想避免审计失败与法律诉讼,最基本的是要苦练内功,注重知识更新与积累,加强个人职业道德与专业胜任能力修养。在执业过程中,一定要全面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客户管理层的品行、公司内部治理机构设置、财务人员所遭受的异常压力,当所审单位处于财务困难时期尤其是要被ST或PT时要予以特别关注,要有合理怀疑的思想、不迷信客户,时刻关注所审单位的变化和外界对其的反映,尤其要注重收集关键客户的信息,在发表审计意见时要慎之又慎,切勿为一时一己之利断送个人、事务所、甚至行业的前程!同时,对签字注册会计师及其家属实行财产申报制度,避免注册会计师通过不正当交易换取上市公司或庄家的不正当利益等审计寻租行为的发生;加强行业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将职业道德、诚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使每一个投身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从业人员牢记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提出的十六字准则:“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逐步摒弃“一夜暴富”的心理,逐步树立正确的从业价值观。

    3. 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证券市场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威慑。而制度的先天性缺陷是无法遇见到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而不可能预先在有限的规则条文中一次性罗列所有需要遵循的条款。如果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不讲正直诚信,制度安排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表明,诚信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注册会计师需要诚信教育,律师、证券分析师、投资银行、信用评估机构以及中小投资者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政府官员、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也需要进行诚信教育。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在于真实地反映特定主体与其经济环境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财务会计所处环境的制约。如果不通过诚信教育净化会计环境,即使财务会计系统再完整,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必定被歪曲。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的财务舞弊,都是诚信缺失的具体体现,都是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只有进行全方位、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才能根除财务舞弊这一顽症。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舞弊,比较

 

一、研究背景

2008年,是警醒的一年。美国五大独立投行无一幸免遇难,华尔街神话破灭,经济危机根源之一在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和滥用,把难以准确估价的金融产品包装的精美堂皇,花言巧语的欺骗投资者;另一方面,人们热衷于投资,在没有实际考察和缜密思索后盲目听取投行的一面之词,结果损失惨重。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灾难无法避免。中国政府在积极采取措施,温家宝做重要讲话。在这一背景下,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一览无疑。投资者在听取投行方面意见的同时,也要时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认真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对财务报告中易出现违法舞弊的事项多加注意。

二、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比较研究

本文对2007-2009年间,证监会对103家上市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处罚通知的案例进行研究和统计分析。通观中美上市公司舞弊现象,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的异同处:

(一)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似点

1.拓宽业务范围,寻求最高地位

公司得以上市,需要满足一系列苛刻条件。当公司历尽千辛万苦成功上市后,大股东们往往会希望得到更多报酬。这就促使管理者们制定更高的公司战略。论文大全。当年德隆提出:3-5年内快速进入世界五百强,谋求成为中国制造业新价值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当时已是美国第一大能源公司的安然,不甘心只限制在美国,妄图成为世界第一。从美国到印度,从能源管道到宽带网络,处处是安然的身影。过于冒进的公司战略和过高的战略目标,促使他们在无法按时完成预定目标的的情况下只好粉饰报表,以维持其光鲜的形象。

2.利益驱动

利益,永远是商人不变的话题。为保住有红可分,为一己私利,安然管理层“偷窃”公司员工和广大投资者的财富。当漏洞越来越大无法弥补时,安然虚构了12亿美元的利润。最终无法摆脱破产的命运,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破产企业。一个公司的上市,涉及关系复杂,涵盖了众多利益。对股东而言,股东价值最大化,持有的股票有保值升值的能力最重要;管理者倾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者收入来源以公司的经营成果为依据,直接取决于公司的经营发展;而员工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公司。外部环境,则有广大分散小股民、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单位和社会团体组成。股民们希望跟着上市公司赚取收益;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主要来源靠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政府需要若干知名企业带动地区发展,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这些利益者向公司施加压力或抱有太多期望时,对公司而言就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当各项财务指标没有达到要求时,公司就只能通过一系列舞弊手法粉饰报表,稳定人心。

(二)中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不同处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与美国的相比,在“普遍性”里又存在“特殊性”:

1.背景方面——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

美国的资本主义市场发展较为完善,市场经济引领美国发展。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美国有五大独立投资银行全部葬负于危机中,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在此之前,美国市场一直由市场自由调节。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持续时间较长,国有企业改革不完全,遗留下不少“后遗症”。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其不惜编造虚假财务报告以争取上市资格的动机之一。

2.内部管理方面——我国公司管理体制带有浓厚行政色彩人事制度

能被形象得分成几个“圈子”不仅是在社会大环境里的社会关系,中国的公司内部管理上也可以划分为一个个“圈子”。公司内部的升迁制度,薪酬管理制度,上司和下属之间、同事之间的交际关系等,都是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虽然规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亲属这种亲人关系对报表舞弊也产生一定影响。

3.与中国特有的政策紧密联系——上市保“壳”

“壳”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我国目前实行特有的“标准控制”和特别处理制度。它在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同时,又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压力。国交易所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亏损、亏损1年且净资产跌破面值、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等情况之一,交易所对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如果再出现问题,则进行PT处理。上市已属不易,在证券市场上“保市”难度更大,为了能够在证券市场上长远发展,公司上市后往往也会采取些舞弊手段,以确保公司平稳发展。

4.监管制度上——起步晚,条例不完善,操作、执行有一定困难

1985年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成立,致力于有关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的研究。2002年通过了独立于政府的SOX法案,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对行业监管、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等做出具体规定。而我国1988年成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2年9月8日建立了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2002年11月,财政部下发相关文件,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和会计管理机构的工作要求。尽管有了明确的条款,但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证券市场起步晚等原因,我国证监会的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

三、财务报告舞弊防范预警、治理方法的探讨

财务报告舞弊是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其防范、治理方法需要国家、上市公司主体、社会公众的齐心协力,共同防治。

(一)加强上市公司外部监管

1.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公司管理当局往往会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进行舞弊,所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2.完善政府监管,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对违法行为最一般的处罚就是罚款,在数额上,明显偏低。证监会处理时间滞后,工作效率有待加强。当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检查,报表使用者们只能看到上市公司舞弊的最终结果。但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并不熟悉中间检查的流程。如果证监会能够让工作流程更“公开化”、“透明化”,相信投资者们能够更及时的发现问题,避免盲目投资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3.投资者适时改变角度,不仅要对钱财投资,更要对知识投资

上市公司报表公布时,要仔细注意容易舞弊的报表事项。关注利润也不能忽视资产和负债的比例结构,尤其是报表附注内容。很多投资者往往不注意报表附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报表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附注往往可以体现舞弊倾向,投资者关注这些细小环节,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防范意识,防止被骗。

(二)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

1.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所实施的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审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加强对大股东的控制。公司是股东的公司,财务报表总体上受大股东的主观影响。要维护员工和小股东们的利益,就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组织机构。而当前我国大量的中小股东由于势单力薄,加上受业务素质和技术条件等的限制很难做出有影响的决策,因此往往只有名义上的发言权,使得股东大会被大股东所操纵,对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无从实现。因此,要限制大股东的权利就要实现“权力制衡”,通过提高小股东们的权利来制约大股东的行为。其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可以由大股东先提出候选名单,股东大会表决时采取回避制度,尽量减少大股东对选举的影响。最后,加强和改善监事会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大全。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可以进行监事会人员构成改造,改变监事会成员的产生办法,控股股东代表在监事会上的席位,增加相关利益者代表在监事会中的席位,同时提高候选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监督能力,使监事会的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3.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

当前危害最大的是会计人员协同舞弊,即企业内部高层、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伙舞弊,预防这种类型的舞弊,仅从企业内部采取预防措施效果已经不大。必须加强政府和注册会计师合作,共同实施监督以对其进行控制。论文大全。对外需要政府要出台严格规范的审计准则,加大处罚力度;对内则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用道德的约束力时刻提醒注册会计师的任务责任,警惕违法行为的发生。

四、结束语

财务报告舞弊三百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探讨对财务报告舞弊的防范和治理,不仅是政府、金融界思考的问题,更是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时刻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中国的财务报告舞弊技术并不高端,在政府、会计师事务所、社会公众的共同协作下,把舞弊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最大限度的将损失降低。

参考文献

[1]家宜宾,美国上市公司典型舞弊案例分析,财会学习,2009,8(302),27:29

[2]刘一天,张大为,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 ,5(344) 48:50

[3]秦文娇,王清峰,逯统明,上市公司年报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财务与会计综合版, 2009,3(29),56:60

[4]万里霜,阎至刚,高莹,审计学原理及实物,2005,11,105:138

[5]赵治纲,财务报表分析的九大误区,财会学习,2009,9(34),12:14

篇8

关键词 财务报表 财务舞弊 上市公司

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从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的过程。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1.1.4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1.1.5 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1.2 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

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

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一方面,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但是剥离与模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3 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

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1.4 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1.4.1 虚构销售

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的虚构行为更是百密无疏,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1.4.2 虚构资产评估

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琼民源就对未具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巨额的资本公积。

1.5 税务舞弊手法

1.5.1 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的陷阱

目前一部分上市公司执行地方财政返还18%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返还的所得税款,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有的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亦即于实际收到所得税返还款时确认收益。如确认政策有变动,则不同期间的所得税返还款确认金额就存在较大弹性。此种手法在那些“经常”得到“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也很常见。1.5.2 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规避增值税

对于实行垂直一体化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上游环节免交增值税,但其免交的增值税额仍可作为下游环节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则上市公司可通过提高上游环节的内部转移价格,提高进项税额,从而达到规避增值税的目的,对于免交增值税的企业,其被抵扣的进项税额将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1.6 利用成本进行舞弊

1.6.1 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

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比如销售折扣,有的将其单列为一个项目,有的将其归为销售费用,作为给分销或零售商的销售佣金。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的波动。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随意性,如对销售办事处的租金及折旧支出,有的将其归入管理费用,有的将其归入销售费用。如果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归类发生变化,则费用比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6.2 相互间或在不同时间和项目间转移费用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不少费用经常不当期入账,或交由母公司承担,更多的是通过折旧的计提方式、存货的计价方式和其他的一些跨期摊派项目来调节利润。常见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其母公司就会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1.6.3 随意改变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的性质

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人当期销售费用,或者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而对于使用控股公司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种情况是由控股公司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则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公司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1.7 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愿让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2 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

2.1 巨大的利益诱惑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监委的审批。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造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2 信息不对称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r.瓦茨和j·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制: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代理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引发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由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2.3 监督体系不完善

2.3.1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部门间各自为政,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和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但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2.3.2 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

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不很好履行职责,有的违背职业道德。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为造假者服务。

2.4 会计人员没有履行职责

2.4.1 会计人员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造假

目前,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于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的发挥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造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是主观故意的。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因缺失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人在幕后指使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都是由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的。

篇9

根据财务舞弊的概念可以将财务舞弊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财务舞弊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行为;财务舞弊行为是行为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财务舞弊行为违背了会计可靠性原则;财务舞弊行为直接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对信息使用者起到了很大的误导。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

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手段可以说是有很多种的,具体的手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

(一)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要符合相关的规定,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获取融资资金或者是提升自身股价的目的,会利用会计政策进行财务舞弊。利用会计政策进行财务舞弊的方式有以下几点:新的会计制度允许在实际会计核算中进行职业判断,这就增加会计政策和方法选择空间,管理者的想法对会计核算影响越来越大。通过经济业务创新来利用会计准则空白领域,来达到自身利益的目标。另外会计准则存在很多模糊空间,被我国企业利用进行财务舞弊。例如资产减值准备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很多企业采用资产评估、改制、租赁改组抵押、会计政策变更等方式减少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计入资本公积,规避利润变动,从而达到财务舞弊的目的。我国企业可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以计提准备手段追溯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或者在以后年度加以转回,使得以前各期间的利润被平滑,使各期财务报表看起来是我国企业稳步发展的假象。首先是在长期股权的确认和计量上。按照我国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时,可以采用成本法或者是权益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共同控制、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可以采用成本法;相反对具有共同控制、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可以采用权益法。但是一些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则的规定进行核算,例如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的时候,本应该采用权益法却使用成本法,被投资单位发生盈利的时候,本应该采用成本法却使用了权益法。其次是体现在公允价值的适用上。我国会计准则借鉴了外国会计准则的经验,在外国会计准则中比较侧重的公允价值,因此我国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例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变革。但是因为实现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存在活跃的资本市场,我国市场缺乏公允价值形成的机制,市场文化程度还有待于提高,这些都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不具有公允价值,有些上市公司的领导层也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加大对利润操控的空间,成为财务舞弊的手段。最后,体现在信息的披露上。主要体现在虚拟资产挂账、隐瞒诉讼事项、不公开对外担保等。虚拟资产挂账是指对那些不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的项目仍然保留不予注销的行为,其中不公开对外担保是最常用的的财务舞弊方法。很多企业利用会计制度的灵活性,通过调整收入的确认方式,提前或者推后收入的确认,对利润进行调节,以达到逃避税款等目的。因此我们要对企业确认收入的方式进行识别,看其是否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调节利润

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对财务报表作假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方式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通过高息或者低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第二,股权置换、资产置换、购销活动采用非公允价格进行;第三,交易量通过关联企业“对调”来提升,创造利润。

(三)操控现金流

近年来很多企业通过操控现金流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与利润相比现金是可以触及的,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利益。例如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转移高价产品到“皮包”公司,再以低价收回,这样就造成了现金流活跃的假象,同时也可以虚增利润。由于一些企业通过虚开增值税发票来提升收入和利润,这样一方面提升了收入,另一方面也使销售成本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异常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急剧下降。企业往往通过将应收账款向应收账款转移,来降低财务异常给投资者带来的怀疑,例如企业可以先利用把资金打给客户,再作为货款打回来,这样就导致收入上升,因此在判断财务报表是否作假时,要特别注意应收账款是否额度过高,企业是否存在虚假销售的问题,有些企业为了提高存货的周转率,推迟了存货的入库手续,将存货挂在预付账款上。

三、治理财务舞弊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有利于预防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惩治财务舞弊行为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惩治的力度来看还是比较轻的,例如2009年岳阳兴长在会计核算、税收等方面存在着违反会计法规的财务舞弊行为,仅仅处以10万元的罚款,这样导致有的企业的领导人在衡量财务舞弊行为所能产生的利益和成本的时候,当利益大于成本就会选择进行财务舞弊。因此加大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惩治力度可以加大相关法律的震慑力,降低企业选择财务舞弊的概率。同时,企业如果进行财务舞弊的时候,对其进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不可能不知道,有的注册会计师为了保留客户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隐瞒。因此对审计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过小不利于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只有加大对审计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才可以有效的预防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财务舞弊的动机

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获取融资,那么我们可以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例如可以完善企业发行债券市场、积极培育发行债券的二级市场等,实现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和债权并重。同时也要通过对企业多种指标进行评价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例如可以结合企业的各种财务比率和现金流量来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就会改变原来仅仅通过利润来评价的局面,降低了企业领导操控利润的空间。

(三)发挥社会和国家监督的作用

社会和国家的监督有利于遏制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在社会监督方面,外国的注册会计师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也要提高注册会计师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监督职能;在国家监督方面,要转变监督的思维方式和目标,要从原来单纯的进行检查向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转换,执法人员要提升监督意识,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监督。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审计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常用方法

1.关联方交易舞弊。所谓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生成的信息将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极大误导的一种舞弊方法。通常,上市公司会采用以下几种关联交易来虚构利润。

(1)关联购销舞弊。所谓关联购销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之间的购销活动进行的舞弊。根据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当上市公司和子公司、兄弟公司之间发生购销往来时,需在合并报表中予以抵消;当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发生购销往来时,由于上市公司提供的是单个报表,而非合并报表,因此无法抵消,但需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内容。

(2)受托经营舞弊。受托经营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我国目前缺乏受托经营法规的制度缺陷,采用托管经营的方式服务于利润操纵的目的,它是报表欺诈的一种新方法。在实务中,上市公司往往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方经营,按双方协议价收取高额回报。这样就不仅避免了不良资产生成的亏损,还凭空获得一块利润,而这笔回报又常常是挂在往来账上的,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入,因此只是一种虚假的“报表利润”。

(3)资金往来舞弊。尽管我国法律不允许企业问相互拆借资金,但仍有很多上市公司因募集到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就拆借给母公司或其它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关联方,并按约定的高额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以此虚增利润。

(4)费用分担舞弊。所谓费用分担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与关联方之间应各自分摊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实现调节利润的目的。在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常常存在着关于费用支付和分摊的协议,这就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当上市公司利润不佳时,集团公司会通过种种手段,如调低上市公司费用交纳标准,代替承担上市公司各项费用,甚至退还以前年度交纳的费用等,“帮助”上市公司提高利润。

2.资产重组舞弊。资产重组有资产置换、并购、债务重组等形式,多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我国自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易取得的资产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项规定封掉了公司利用资产转让、置换和出售进行欺诈的空间。下面主要讨论利用并购和债务重组虚构利润的两种舞弊方法。

(1)并购舞弊。所谓并购舞弊,是指通过操纵并购日期、交易内容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对于并购的会计处理有购买法和权益联营法两种。在购买法下,只有购买日以后被购并公司实现的利润才能纳入收购公司本期利润中;而在权益联营法下,收购公司可以合并被购并公司的全年利润。由于权益联营法容易操纵利润,所以西方国家要么禁止使用权益联营法,要么对其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但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出台有关并购的会计准则,相关法规也未对其做出详细规定,这就给了管理当局可乘之机。

另外,购买法中对于购买日的确定也常常是舞弊者钻空子的地方。整个并购过程中有很多关键时点,如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尽管财政部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补充规定中对购买日的确定做出了规定,但在实务中,如何确定购买日仍然具有弹性。这就使许多上市公司有

机会在临近资产负债表日时,利用突击购并虚增利润。

(2)债务重组舞弊。债务重组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债务重组中产生的收益对利润进行调节的一种舞弊行为。由于在债务重组中会产生一定的重组收益,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就在债务重组上做起了文章。

3.地方政府援助舞弊。所谓地方政府援助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凭借地方政府的援助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地方政府援助的主要形式有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两种。

(1)税收优惠。按照税法规定,特区企业、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和内地企业所得税税率各不相同,所得税的减免权除税法统一规定外,地方无权减免。但为了扶持上市公司,许多地方政府相互比照,越权给上市公司税收返还政策,使得很多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率甚至比15%还要低。

(2)财政补贴。地方政府还常采用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

4.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管理当局还常常通过选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法操纵利润。从实践中看,上市公司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无关的借款费用,计入开办费;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借款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上市公司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以调节利润。如渝钛白在1997年将钛白粉工程建设期间的借款和应付债券利息8604万元资本化为在建工程,但实际上这一钛白粉工程早在1995年已经开始试产,于1996年已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做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是很多公司却在这两种方法上做起了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

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3)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与长期股权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例如,南洋实业在1996年将其控股子公司南洋期货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纳入其合并范围,但在1997年又将其排除在外。该子公司1996年已经亏损700万元,1997年亏损多少,由于未纳入合并范围,我们不得而知。

(4)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也是上市公司最常使用的一种操纵利润的办法。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例如,ST湘中意在1995年的财务报表中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由加速法改为直线法,“帮助”公司增加了996万元的利润,由亏损变成盈利。

(5)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费用也是上市公司普遍采用的舞弊方法。例如,国嘉实业在1997年12月5日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协议,以3500万元的价格向美国公司购买了一批软件和硬件,同时美国公司同意以1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国嘉实业开发出的软件,合同约定交货的时间为1998年6月和9月,1998年2月质量鉴定后予以验收。但国嘉实业在1997年12月25日与一家外贸公司签订协议,以9600万元的价格“卖断”软件,据此确认了5100万元的利润。显然,国嘉实业在尚未提供商品时就确认收入是不符合准则规定的。

5.掩饰交易或事实舞弊。掩饰交易或事实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利用会计报表项目掩饰交易或事实真相,或者在报表附注中未能完全披露交易真相的一种欺诈方法。

众所周知,“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垃圾桶”和“利润调节器”,管理当局常常利用这两个报表项目操纵公司利润。一般地,“其他应收款”明细账中的内容经常涉及收不回的坏账、已经支付的费用或失败的投资,所以它是隐藏潜亏的“垃圾桶”;而“其他应付款”则常常是调节各期收入和利润的“调节器”,当收入多的时候,先在这儿存放一下,以备不景气的年度使用。

二、审计策略

上述这些独特的报表欺诈手段无疑增加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难度,但是只要方法得当,还是有可能发现这些舞弊的。

1.保持适当的职业质疑。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造假成风的现状决定了在当前一段时期内,对舞弊的审计,尤其是对管理舞弊的审计应成为注册会计师工作的重点。审计人员无论在审计计划阶段,还是实施阶段,都必须保持必要的职业质疑。一个称职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看似无关的现象中发现出舞弊的线索。

2.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能够使审计人员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发现舞弊。所谓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仅包括了解客户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竞争优势和劣势,还包括了解整个国家的、区域的、行业的竞争对手的情况。管理当局舞弊必然有其动机,如整个行业不景气或新竞争对手的出现等都会使企业的营业额减少、毛利率降低,要想维持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良好形象,或保证自己的薪金不受影响,高层管理者往往会通过披露欺诈性财务报表达到目的。因此,只有对客户整体情况有深入了解之后,审计人员才有可能抓住管理当局的心思,发现其潜在的舞弊动机。

3.分析性复核。当审计进入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分析性复核成了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从整体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往往更注重于加总合计,摘抄明细,太过于“埋头苦干”,从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套完善的分析性复核体系不仅包括对企业财务数据的会计分析、财务分析,还包括更高层次的行业分析和前景分析。如果注册会计师能恰当地运用这一程序,就可以把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认定的总体合理性,从而事半功倍地发现舞弊。

4.现场调研及利用专业机构的帮助。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在外勤工作中,很少进行现场调研,往往是到了客户处就直奔账簿、凭证而去,先将总账、明细账加总核对,然后就忙于抽查凭证和复印资料。但是数字只能是数字,凭证也可以伪造,它们不能告诉注册会计师全部的故事。相反,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够到各个车间、营业部、管理部门去转一转,那么他会从员工的工作士气、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部门的设置与运作等方面得到对企业经营情况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这些都有助于审计人员发现潜在的舞弊。

另外,审计人员还应该学会利用专业机构的帮助。发达的互联网、各种各样的专业机构和中介机构都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得到凭自身力量难以得到的信息。

5.仔细寻找关联方及其交易。我国的上市公司背后大多都有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而整个集团公司就像一个大家族,存在着难以理清的子公司、孙公司、兄弟公司的错综复杂关系。加之,有的公司为了这到一定目的,会通过各种办法安排和改变股权结构,致使一些关联交易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两个独立法人之间的交易。另外,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披露终极所有者的规定,而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关联方时,也很少会关心到公司的“爷爷‘’是谁,”曾爷爷“是谁,因此往往看不出公司安排的圈套。所有这一切都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审查关联方及其交易的难度。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理顺整个上市公司的产权关系,遇到异常交易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审阅公司的会议记录,有策略地向管理当局询问,多研读一些关于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的案例,就会增强发现关联方交易舞弊的能力。

6.关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前已述及,“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是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器”,因此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对这两个账户的审计。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审计程序:

(1)特别关注长期挂账的“其他应收款”明细科目。长期挂账的“其他应收款”往往是收不回来的坏账或投资、或早已发生的费用,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对于账龄比较长的应收款,要追根刨底,彻底弄清它的内容和性质。

(2)不能轻易相信函证结果。众所周知,审查应收款时最常用的审计程序就是函证,但是对于特殊的其他应收款,审计人员不能轻信被函证单位的确认结果。这是因为与客户发生往来款的单位往往是与公司有或多或少联系的关联方,他们很自然地会帮助客户提交虚假的证明,所以审计人员不能只凭一张确认函就相信了大额应收款的存在。如果有条件,最好亲自到被函证的单位了解情况,并向其索取承认此笔债务的声明书。

(3)将“其他应付款”与“应收账款”的明细科目相核对。因为“其他应付款”常常会隐藏收入,所以审计人员应将“其他应付款”明细科目与“应收账款”明细科目互相核对。如果发现“其他应付款”中的债权人实际上是购买公司产品的购货方,则应进一步审查这是否意味着公司有隐瞒收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Bell.TandJ.Carcello.Adecisionaidforassessingthelikelihoodoffraudulentfinancialreporting.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Spring,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