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5 07:2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早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早期教育

篇1

早期教育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学前教育 早教机构

一、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是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目前大家对早教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早期教育以为学龄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岁,然而目前我们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规定的是0~3岁才是属于早教范畴,大家比较认可的归纳为对0~3岁的孩子教育称为启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岁孩子教育为大童教育。

目前除了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有官方的早期教育机构外,其他都为商业早教机构,根据迪杰特2011年度上半年的数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有早期教育机构12450家,其中外资投资占比17.8%。

目前全国早教市场最活跃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个城市,根据数据,这四个城市2011年上半年度早教中心同比新增33.6%,达到5112家。新增英语类早教中心达到48.6%,启蒙类新增23.5%,思维类新增21.8%,其他运动类、益智类、音乐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早期教育儿童年龄的分界,学界有以下两种看法:早期教育广义指从人出生到6岁入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对0~6岁儿童进行的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而一般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所以3~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又称为幼儿教育。狭义主要指0~3岁幼儿阶段的早期学习。

早教的意义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二、什么是幼儿早期教育

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三、对儿童进行早教的必要性

早教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早教必要性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四、早教的基本原则

(一)兴趣原则

我们不可能期望二三岁的宝宝用意志和努力来学习,但只要引起孩子兴趣,他们也可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项活动。只要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创造很多教孩子学习识字和阅读的情境。

我儿子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一到天气预报时就全神贯注跟着电视里的播音员念词。我突然想到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也认识一下各个城市的名称呢,于是在预报员说“北京”时,我就指着荧屏上“北京”两个字念一遍,于是他知道了他每天读的城市与荧屏上出现的汉字的关系。

我儿子还是个车迷,带他逛街,看到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就手舞足蹈,嘴里念叨着:“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从认识数字时起,他的一大爱好就是读车前车后的牌照,这种兴趣帮助他早早就能流利地读阿拉伯数字。

我们也很重视他的这一爱好,我先生买的一本“小小车迷”成了儿子长久喜爱的读物。他不但认识上面的各种车辆,而且连车名都认识,即使手写在纸上他也能流利地读出来,像“重型运输车”“搅拌车”“工程维修车”“英国摩根概念车”“日本丰田考斯特中型客车”等等。走在街上,儿子常常连喷在车体上的字也会念一遍。

但是,对于故事书,那就得看他那天是否有兴趣了。我给儿子买了些诸如《渔夫和他的妻子》《宝宝睡前故事》之类的书,他几乎从来不看,但我先生给他买的一些图画简单,字又不多的书如《小熊胖嘟嘟》《狼来了》等,他都非常喜欢看。有时居然能自己趴在沙发看上40分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求助:“爸爸念念”或“妈妈念念”。

(二)生活化原则

不要听到“阅读”就想到书,其实,生活中,现成的“教材”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而且孩子对他们非常感兴趣。让孩子阅读各种生活用品上的文字不但能培养他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他拓展生活空间。例如有位妈妈会问:“你吃的是什么啊?”和儿子一起读一读包装盒上的字,等他会读了她才让他吃,通过这种锻炼,儿子很早就会读“旺旺雪饼”“南瓜饼”“阿尔卑斯棒棒糖”“大白兔奶糖”“福满多方便面”了。

在时间充裕的时候,这位母亲会带儿子到超市去,让他坐在手推车上,从货架上随手取下商品让他读一读。现在,孩子在超市已经很“老练”,他指着商标大声念:“洗发露”“花露水”“钙片”……

家里买了洗衣机后,包装箱放在客厅里让孩子玩了很多天。先是读上面的字,然后把大盒子当房子玩。

(三)教育性原则

二三岁的宝宝正是观察、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但他们对行为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教他们识字阅读也要注意教育性原则。

笔者带儿子在街上散步时,每次看到垃圾箱或垃圾车儿子都很感兴趣:“这是什么?”其实他每次都是明知故问。我则每次都和他在垃圾箱边站一会,指着上面的字让他读一遍,然后问他:“垃圾箱是干什么用的?”儿子吃了饼干、雪糕或喝了饮料后,我都会提醒他把包装盒拿着一直走到垃圾箱附近才扔进去。扔之前,我会让他把盒上的商品名称再念一遍,然后说:“咱们把空的‘汇源果汁’的壳子扔进去吧。”

如果儿子偶尔随手将不用的东西扔在路上,我会捡起来拿着,走到垃圾箱旁时再交给儿子投进去。现在,他基本上养成了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

儿子喝牛奶等保质期短的饮料时,我会问他:“过期了吗?”然后找出写有保质期的一行字,让他读一遍,之后我会告诉他已经生产几天了。现在,每次带儿子到超市买食品的时候,儿子都会问我“过期了吗?”这样的好处是,现在我买的东西都不会过期!通过这种锻炼,我相信“保质期”的概念已经在儿子幼小的脑子里扎了根。

草坪、花园边的告示牌,是既方便又有教育意义的阅读材料。每次带他路过草坪前的告示牌前,我们都停下了脚步,现在他已经认识和明白“保护”这两个字及其意思了,然后我教他读下一行“仅是多走一步”。等他学会以后,我就给他解释是什么意思。在我撰写本文的时候,儿子在我身旁玩积木。我用钢笔把这几个字写出来让他读。结果他马上很流利地读出来了。

(四)孩子的格调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培养

大脑知识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大脑的发育,包括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家庭环境,日常经历和身体锻炼。过去,一些科学家们认为大脑的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拥有什么样的基因就发育成什么样的大脑,发育的过程遵循一个既定的程序。但现在越来越多人相信,早期经历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大脑和特定回路的形成。

外界环境通过感官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婴儿第一次闻到妈妈皮肤传来的味道(嗅觉),父亲浑厚的声音(听觉),房间里色彩明亮的一件玩具的颜色(视觉),或者温暖大手的轻柔抚摸(触觉),这些感受都会传入大脑,共同塑造大脑回路的形成。

若把孩子的大脑想象为一栋房子。在生命的前三年中已经拥有成年时80%的脑体积的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它80%的造房子工程――庞大的地基,添砖加瓦,屋顶房梁。下一步就是内部装修。买电线,装开关,连接各个房间电路,确保房子的正常运行。只不过大脑的回路要复杂的多得多。我们仿若置身于神经细胞形成的巨大星系之中,但这些细胞之间的连接还并没有建立。此时的大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每一个回路的连接正确建立,让它们最大效率的运行,并不断完善它们。

人类的大脑拥有超过千亿的神经细胞。这个数字可能很难想象,它是整个银河系恒星数目的10倍,或者地球上所有人口的20倍。神经细胞会分出很多枝杈(树突),和其他的神经细胞形成连接,传递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决定了这个细胞是否活跃或沉寂。因为正常的大脑发育在3岁以前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儿童脑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

第一年未时,脑重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第二年未时,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宝宝一生下来就有很多潜能,如果不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这些能力发挥出来,就会受到窒息,永远发挥不出来了。所以宝宝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从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爱乐祺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对于人来说,无论学习蒙氏半日制国际班、音乐、还是创作坊、外语,都是早期好。因为在人的这一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智力发展,年龄愈大愈慢。

所以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的早期教育。

四、关于早教的误解

早期教育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

(一)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二)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三)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错误必然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四)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五、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 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掰手指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3.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六、早教注意事项

很多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在早教中心报了很多课程。

爸爸妈妈们以为学习越多的课程,越能让宝宝全面发展。其实只是把自己和宝宝弄得疲惫不堪。如果宝宝喜欢课程内容,上课的时候就会特别积极和老师互动,进步也不小。如果早教课程报得太多,从表面上看是各有侧重,但对宝宝智能的提高并没有加倍收效,还会造成宝宝的大脑疲劳,不如悉心选择一两门宝宝喜欢的更有效。

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爸爸妈妈们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你的宝宝一直在接受早期教育而没有任何进步的话,不要去怀疑孩子是否天分不够,可能是作为家长的自己,没有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做到以上一点,并选择一家专业可靠的早教机构,那宝宝一定回馈一些惊喜给你。

孩子在家里和父母交流对孩子来说是不必可少的。尤其是通过谈话,做游戏,做运动等方式来实现和父母的良好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这样对于孩子以后注意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非常重要。早教机构提供了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也能学到一些促进亲子互动的知识,是否去参加学习还需要是家长根据自己的需要权衡。

如果准备上早教班,要注意早教班的课程的内容、上课的形式还有教学环境等。一个好的教育机构不是只培养孩子的技能,而是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培养。宝宝创造力的培养也很重要,重点要选择不会限制孩子想象力的早教机构。根据果果街专家的分析,宝宝的成长离不开运动,所以早教机构的活动场地的空间和卫生环境,设施的安全程度,都是要达到一定标准的。错的宝宝在某早教机构上课,他们有音乐、艺术和欢动3个课程,上课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在宝宝玩的过程中又会加入纪律性原则,让宝宝自然而然的形成纪律感;我觉得对宝宝的学习兴趣跟潜能的培养特别有帮助。

早教不是单纯的找老师给孩子上课额外强加给孩子训练,家长要做到“以情为先”“以养为主、教养结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时与孩子语言交流,与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良好互动等。

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

进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相关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过早的早期教育开发只能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无端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压力。因此建议家长谨慎选择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进行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或教员应以安全为第一。不可为了达到某个课程目的而不考虑安全隐患。

篇2

父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早期教育目前有三种令人担忧的倾向:

1.过分地强调知识灌输。有些父母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他们不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

2.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孩子的天性,办事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考虑周全,犯错误当然时有发生。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事事办不好,事事都难办,从而失去前进的信心,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不少父母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班里接受强化训练。高强度的训练挤去了孩子应有的玩耍时间,使孩子过早失去玩耍的天性。如果孩子对训练内容不感兴趣,训练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孩子不仅学不到东西,而且心理、性格还会受到扭曲,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篇3

年轻的爸爸妈妈听人说要在贝贝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于是贝贝2岁时就开始被灌输数的概念,再大点的时候又给他讲时间、长度等概念。爸爸妈妈还特意制定了每天的计划,逐步加码,层层深入。

这种方法是不是好呢?它是否真能开发贝贝的智力呢?回答是否定的。从心理学上来讲,人的感知是受客观实践制约的。研究发现,4岁的儿童认知一日之内的时序还很困难,5-6岁已能认识一日之内及一周之内的时序,但对一年之内的时序认知还有困难。5岁儿童估计时间极不准确、不稳定,根本不会利用时间标尺;6岁儿童短时距知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7岁儿童开始利用标尺但尚不能主动利用标尺;8岁儿童已能主动利用时间标尺,时间的知觉准确性和稳定性开始接近成人。

可见,二、三岁的贝贝的感知能力还较差,这时候如果把稍微复杂的时间、区间、长度等概念硬性向孩子灌输,其结果必然事倍功半,甚至会造成贝贝感知的错觉,影响到后来的智力的正常发展。进行早期教育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急于求成,凡事还应遵循贝贝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而行。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篇4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因为我国的特殊情况,独生子女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一些人从小就被父母照顾的无微不至,养尊处优,一切全不用自己费劲,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爱心,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更不觉得应该同情别人。他们不爱别人,更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稍一碰到挫折,就觉得自己委屈的不得了。不能认真的对待困难。一切从自己方面着想,不了解别人,也不想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变得自私、霸道、冷酷无情。这样的人走向社会往往不能搞好人际关系,他的事业也不会成功。要知道一个人事业成功,20靠智能,80靠情商。高智能的人不见得情商高,而高情商的人往往智商也不低。

我常常听有的父母说:某某的孩子又学会了说什么唐诗,宋词;会算什么数学题。但是很少听到:我的孩子吃任何食品,都知道把好的先让大人吃。我的孩子知道和小朋友玩时,让着小的弟弟妹妹;我的孩子知道制止别人破坏公园的花木。

我曾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拿着教具,不留神摔倒了。大多数的孩子一起拍手,欢呼:老师摔到了!老师摔到了!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说:“老师,我搀你起来,您摔疼了吧?我给你掸掸土。”然后对大家说:“你们还笑!”老师流着泪,抱着这个孩子亲了又亲。我佩服这个孩子的父母,她注重了情商的教育。

所以说,我们从孩子一出生时,就应该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做人,然后再考虑立足于社会中的本事。

婴幼儿时要教孩子学会“等待”,要延迟对孩子的满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诚实的品格。让孩子明白:“爱”是双方面的,不但索取也要奉献。只有这样,以后才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当然,我们父母要树立楷模形象。

还有的早教工作者认为:应该给予孩子自由,孩子爱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让孩子自由发展个性。但是。孩子出生下来,面对复杂的世界,他们的头脑象一张白纸,需要他去认识,去辨别,去学会遵守制度或规矩,融入到社会中。这些就要靠我们成人去引导,去教育。掌握立足于社会的本领,使他们的行为更加规范,更加符合社会公德。允许孩子思维离谱,满足好奇心让孩子勇于探索,就是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自由”和“限制”是相对的,限制是为了更大的自由,自由没有限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懂得遵守规章制度这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大的自由。

6岁以前应该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阶段。

篇5

关键词 感觉统合 早期教育 幼儿发展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2到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时期;4到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4岁之前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时期;5岁之前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革新,双语、艺术、感觉统合、早期智力、个性培养逐渐成为幼教的热点,不仅受到幼教工作者重视,很多父母也参与到其中。在一系列教育热、培养热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早期教育科学性为我们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依据,选择社会孩子发展的内容逐渐成为早期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必须保持冷静与清醒,创设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愉悦的成长环境中,领悟生活真善美、假丑恶,从而开启孩子健康成长的大门。

1 感觉统合训练

1.1 感觉统合训练含义

感觉统合①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爱尔丝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对脑功能进行研究提出的,他认为:感觉统合是把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感觉信息进行整合,再反馈给大脑,大脑得到信息后传递给身体,让身体作出反应的过程。感觉统合作为大脑必备的功能,对人体动作、认知、身心健康以及适应外界环境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在身体内部有效利用自身器官,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得到不同的外部信息,再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的过程,当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解释、抑制、统一、联系、放大后,得到适合反应的能力。该功能包括脑功能发展、学习以及学习障碍治疗纠正等内容。感觉统合训练是让孩子通过各种专门器械,有指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活动,在输入很强的刺激后,诱发顺应性改善或者增强大脑整体功能。幼儿的感觉统合训练是在幼儿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将单纯的感觉发展到初级感觉统合。

1.2 感觉统合训练作用

感觉统合在早期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组织作用。当大脑受到各种刺激反应时,在下达命令的同时,还会对各种感觉信息综合整理。在信息渠道传达的过程中,信息整体上会进行协调,从而让神经系统根据复杂的信息量,确定认知能力。其次,感觉统合训练还具有良好的筛选功能。②从刺激大脑的类型来看,刺激分成多种形式,人脑也不可能对大脑作出对应的反应。此时感觉统合就会发挥筛选作用,将最重要、最有用的信息从整体中筛选出来,再让大脑作出明确的指示。

然后,感觉统合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③拥有良好的感觉统合的人会很容易适应环境,让人产生满足、积极的情绪,从而帮助人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时常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在面临问题时,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同时,开心对幼儿健康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感觉统合还具有良好的综合作用,人体感觉虽然是分散的、局部的,但是外界环境通常以整体的形式展现在人类面前。此时,就需要人类用感觉统合的形式,将分散的、局部的感觉整合起来,形成整体后再具体反应。

2 感觉统合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意义与存在问题

2.1 感觉统合在早期教育中的运用意义

2.1.1 有助于解决心理障碍

目前,大部分子女都属于独生子女,孩子对家长过于依赖,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随着学习压力加大,让很多孩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统合失调现象,如:写字东倒西歪、行动笨手笨脚。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感觉统合失调也会随之改变,但是感觉统合心理失调④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孩子发展,如:胆小、自闭、害羞、人际交往淡漠等,尤其在学习方面,统合失调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通常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一旦恶性循环就会对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感觉统合作为一种快乐的学习方法,通过各种趣味游戏,把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让孩子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得到快乐,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做游戏。

2.1.2 有助于改善大脑功能,促进智力发展

大脑作为人体所有器官的总指挥,它是心理、情绪以及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大脑活动也意味着心智的成熟与完善。大脑活动能将基本信息处理,再将分散的信号形成完整的信息,帮助大脑功能完善。由于整个统合训练对大脑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对促进孩子智力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2.2 感觉统合在早期教育中存在问题

2.2.1 统合训练缺乏科学性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方针与计划,只是盲目地减少孩子活动量,从而缺乏对幼儿实际状况的了解。由于孩子心理、生理发育⑤在幼儿阶段存在很多局限,所以必须给予孩子充足的玩耍、休息时间,帮助孩子成长。

2.2.2 练习过于盲目

在统合训练中,由于没有结合孩子实际情况,在幼儿差异中,盲目统一训练。而这一练习对于个别孩子也是不能接受的,长此以往就会对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孩子参与游戏的信心,甚至影响孩子心理发展。如:某个孩子的特长是唱歌,却让她跳舞,这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还会对积极学习造成影响。

2.2.3 统合训练解读错误

由于对统合训练的理解不太到位,在简单增加活动难度以及训练幅度的过程中,会忽略很多细节性教育。在这种不能正确解读统合训练的教育方式中,大部分教育都只能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性效果。

3 开展感觉统合教育的具体途径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感觉统合训练在早期教育的应用,必须结合孩子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孩子的特长、性格,合理、科学地实施。

3.1 科学系统地玩,增强游戏难度和深度

幼儿作为性格、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喜爱游戏是每个孩子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生动有趣的游戏,用不同的游戏激发孩子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孩子感悟到统合训练的乐趣,从而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到统合训练中。在这过程中,也可以选择孩子喜爱的音乐配合各种感觉统合训练,通过不同的道具,集中孩子注意力。

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应该根据入学状况不断加深游戏难度,在完善游戏各个细节的同时,让游戏蕴含更多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乐趣。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教育也是,所以在游戏配置中,应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在逐步增加难度的过程中,让孩子始终以饱满的自信与兴趣参与。⑥

另外,在早期统合训练中,一定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发展特点,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实时领略新鲜信息,例如:“世界第一座玻璃桥”、“不换片的电影”、“头发上雕刻的图案”等新鲜的事物,激发孩子对社会与自然的热爱和关注。在学习中,为了培养合作精神,使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促进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意志、情感、行为等)⑦发展。

3.2 科学练习,增强早期教育服务体制

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待教育工作,正确理解早期教育的教学目标、理念。在统合训练中,根据学生特长,陶冶学生情操,而不是学生学习就必须有造诣,成为舞蹈家或者音乐家。在统合训练中,根据学生性格特征,让孩子以生活情趣为出发点,进一步带动孩子智力和身心发展。如:双语教育,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多说多听,而不是为了学而学。

另外,好奇心作为孩子上进的动力,只要有兴趣,学习就会持久、主动,而儿童智力发展正是从冲动、好奇心开始的。因此,在早期教育中,老师应该在编排游戏趣味性的同时,融入适当的知识教育,开发孩子智力。

3.3 增强早期教育科研力度,让领域教育和感觉统合相互融合

在早期教育中,感觉统合训练还可以和健康教育相融合,进而不断提高孩子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早期教育作为感觉统合训练顺利开展的环境,应该讲早期教育活动与感觉统合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让早期教育与感觉统合训练相互融合。感觉统合训练和早期体质训练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发现美、感受美,还可以培养孩子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通过艺术领域和幼儿训练的融合,在锻炼孩子本体感觉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4 结束语

科学有效的早期教育对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早期教育,感觉统合训练也受到相关研究人员和家长的关注。因为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在促进幼儿骨骼发展的同时,能带动身体机能、大脑机能发展,它对幼儿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与认识分析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因此,感觉统合训练被应用到早期教育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在整合存在问题与国内外幼儿教育经验的同时,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从而进一步带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注释

① 唐丽华.早期教育需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2012(29):65-66.

② 何娜,张金凤,卢志敏等.感觉统合教育进入幼儿园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7):100.

③ 张银波,代光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感觉统合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J].四川医学,2011.32(11):1815-1817.

④ 李红.国内外感觉统合研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价值[J].金陵瞭望(教育),2011(5):124-125.

⑤ 郝丽丽.早期教育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3):153,177.

篇6

【关键词】儿童绿色教育;教育本真;自然本性

与整体的绿色教育理念不同,儿童绿色教育更注重个性的差异性、发展的阶段性、内容的适宜性、方式的主动性和自然的应用性。绿色教育会将环境保护作为首要的教育目的,而在儿童绿色教育中这只是作为必要的内容而存在。同样,在具体的教育本质、原则、内容和方式中,儿童绿色教育更加突显教育对象本身所对应的哲学关系以及早期教育自身规律性的内容。解读儿童绿色教育需要了解它的教育目的、原则、内容、方式和实践载体,阐述其回归本真的早期教育理念。

一、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原则

儿童绿色教育的本质是将自然同教育结合起来,即尊重自然,施法自然和道法自然,并以此为原则构建生命教育、自然教育、成长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理论。尊重自然是指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并适时体验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环境信息;施法自然是将教育方式同自然规律结合起来;道法自然是指儿童在各年龄段进行自我生成构建时的自然导引。它本质上是用自然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引导儿童关于教育本身和与人相关的本真思考,即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思考。它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知识和内容,它是一条绿色之路,指引不同个性儿童自我生成的路径方向。

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目的应如同雅斯贝尔斯所言,是认识理解其教育本质,并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这种教育目的否定了个性发展的目标统一性,只是在教育内容上保留各年龄阶段所赋予的计划性,使教育的目的不再复归传统的功利性和简单的知识传输性定位。因此,儿童绿色教育是无功利的教育,是自由个性发展的教育,是自然与天性结合的教育。而教育者所做的工作是采用合乎规律、合乎自然的方式来激发和唤醒儿童对自我生成的需求。

儿童绿色教育的原则是遵循生命、自然和成长及其所体现的客观性。对待生命,须明确生命个性的差异,生命发展的差异,自我生成途径的差异。儿童会在教育学中呈现不同的个性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揭示了不同智力形式的表现,如果单纯以功利的心态去要求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公平体现,亦是罔顾生命个体本身的意义和成长规律。对待自然,需要遵循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运用自然法则,并将自然法则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结合起来,提炼合适的教育法则。对待成长,须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儿童的脑发育等生理发展科学理论,必须符合在不同阶段所体现的心理认知发展和思维模式,必须符合各个阶段的成长敏感期。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原则进一步限制了教育的功利性,思考了教育本真,以及对健康、合理、适宜、快乐教育法则的探寻。

二、儿童绿色教育是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

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依据自然法则所提炼的教育法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载体、学校及老师等元素的构建。它的主体内容包括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生命教育是基于教育本真思考而探寻和构建人的自我生成。生命教育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构建,唤醒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思考,同时以人本身所存在的不完善性和有限性来完成自我生成的探寻。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于生命教育认识你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生命天性所赋予儿童绿色教育的对象和条件,自然和成长教育是儿童绿色教育的具体操作手法和教育方式。在宏观上说,生命教育和成长教育都可以归属自然教育中,所以依据自然法则提炼的教育法则正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直接载体。

教育是一种科学包涵各种理性的思考,亦是一门艺术融入各种自然之道的教学之美。纳奇安贞的名言:“教育一个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最神秘的。”自然教育正是演绎这门艺术的最佳载体,如夸美纽斯所言,现在,很明显,规则,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中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应当能够、也只能从大自然运转的源泉中借鉴 ,而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以自然为向导,对原理的探索方面。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一致。基于这种对自然为向导,对原理的探索,夸美纽斯总结如下5条原理,作为教育方式的具体表达:

延长生命的原理;

精简学科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快的获得;

关于把握机会的原理,使知识能有把握地获得;

关于开启智力的原理,使知识更容易地获得;

使判断力更敏锐的原理,使知识可以彻底地获得;

在后续的展开内容中,夸美纽斯用丰富的自然案例同教学结合起来,深化上述原理并体现其教育方法和目标。

因此,结合儿童绿色教育对生命、自然、成长的价值导引,其教育方式的表达需要满足以下内容:第一,孩子天性和自然成长决定知识传输内容和方式,以及凌驾于知识的灵魂唤醒方式;第二,提供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教学工具和场所;第三,自然规律,如自然的生成、因材施教、路径依赖等规律在具体教学途径中的应用;第四,教育评价和效果指标必须体现合乎自然和成长规律的目标。在横向上儿童绿色教育表现为:哲学和思维的绿色启蒙,品格与个性成长的绿色导引,艺术与审美的绿色引领,自然和科学的绿色引入,语言和技能的绿色认知,健康和运动的绿色参与。在纵向上它表现为:自我生成的绿色教育体系构建,健康快乐的绿色生活方式导引。总之,儿童绿色教育是给儿童在自我生成的体系构建中,提供给他们关于认识你自己、优质的思维方式、健康的体魄和心态、自由的个性、良好的习惯和品性、广博的知识结构等领域的自然导引模式。

三、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实践

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模式运用上,传输知识的内容和方式,产品载体渗透的相关理念。具体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直接表达,儿童绿色教育强调尊重自然、施法自然、道法自然,这就决定具体的教学模式是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具体行为应采用自然法则模式,最后的教育结果评价应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如2岁以前的孩子智力是以直觉体验为中心来发展对世界的认知模型的,这个时候就不能以成人知觉思维的方式给幼儿传递导引元素,只能以图片、声音等五觉感知的方式来传递相关信息。

其次,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体现在环境、教育主体和各种外在元素载体上面,如幼儿园、教师、家庭及父母、国家、企业等方面。绿色幼儿园是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载体,它将教育理念、原则、内容和方式综合的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最能直接代表和反馈儿童绿色教育的理念。另外它也是教育的环境载体,并有责任采用自然环保的人文化设施,让儿童充分体验绿色自然的健康环境。教师和父母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主体,他们须明确教育目标,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知道选择自然的方式来获得自然的结果,他们需要在关键时刻中理解和支持儿童对自我生成的构建。国家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政策守护者,它保障整体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明确自然与“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方向。企业是儿童绿色教育产品载体的提供者,绿色决定企业研发人员或培训师的教育观念,绿色决定产品研发内容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原则,绿色决定企业的生产标准,绿色决定着产品的功能和应用。

最后,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还体现为该理念所产生的生活影响,即绿色生活模式。绿色生活模式是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大家使用绿色产品,引导人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主要在两方面体现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第一,儿童绿色教育能够通过激发人对绿色理念唤醒,主动地学习和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第二,儿童绿色教育的产品和成果直接构成绿色生活的物质环境体系。前者是绿色思维、绿色出行、绿色居家、绿色消费等行为的直接体现,后者是以绿色教育产品为主构建的教育载体表达。

参考文献

[1]倪梁康.“我所理解的‘哲学’ ――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胡塞尔说开去”.哲思杂志,1999年2月第1卷第4期。

[2]蒙台梭利著,祝东平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3]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王延问,王光明.《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6]王萍.“感悟‘绿色教育’”.绿色中国,2006年第11期

篇7

什么是窒息新生儿和早产儿?

窒息新生儿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血液循环气体交换发生障碍,使新生儿血供给不足,造成各个内脏的损害,特别是脑的损伤。由于缺氧程度不同,造成脑损伤的程度有轻有重,严重者会死亡。经抢救成活的新生儿中,由于脑缺氧缺血,不同程度地会影响智力发育。据研究,有9%窒息儿发展为智力低下,其余的智力平均水平低于正常儿,少数还可出现癫痫或脑瘫。早产儿是指妊娠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早产的小儿愈早出生,发育愈不成熟,新生儿期发生疾病也愈多,最常见的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感染、营养不足等等。这些可引起大脑缺氧,使大脑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据统计,存活的早产儿中有7.8%智力低于正常儿童。其余的平均智力水平也明显低于正常儿,早产儿还常发生脑瘫等其他后遗症。我国每年新出生婴儿约2000万,窒息儿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平均在5%左右。根据这个比例计算,每年就有200万窒息儿和早产儿出生。

早期教育可防治窒息儿和早产儿智力低下

为了防治窒息新生儿和早产儿的智力发育低下,全国窒息、早产儿早期教育协作组从1991年开始进行了协作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我们将出生在各协作医院的足月窒息儿、早产儿按收治的先后,分别随机分为窒息儿或早产儿早期教育组,窒息儿或早产儿常规育儿组,并设正常儿对照组。按照我们编制的教育大纲对早期教育组进行早期的干预、训练。内容包括运动发育、认知能力、语言发育和交往能力等。详见下表:

为了说明早期教育的真正效果,我们将影响小儿智力发育的其他因素作了比较,如早期教育组和常规育儿组的母亲妊娠期间的疾病、分娩方式、母亲年龄、小儿的胎龄、出生体重以及在新生儿期间患病比例和住院天数、喂养方式、婴幼儿期体格发育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等作了详细比较,两组均没有明显差别。因此,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防治新生儿和早产儿智力低下是有效的。

篇8

一、儿童强壮的体格是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的物质载体。

身体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儿童的体质不仅直接影 响到游戏活动和智力开发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日后学业与事业的成功,甚至有可以通过遗传基因影响到下一 代人的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长期处于体弱多病、无精打采状态下的孩子,怎能坚持正常的生活,怎能享受各 种游戏的乐趣,又怎样能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当然,更谈不上开发智力、培养人格了。如果一味地只强调智 力开发和识字阅读,很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

二、儿童的抗病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或受到伤害。

儿童的身体非常娇嫩,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我国流行病学的调查说明,我国人口死亡率中,儿童死 亡率居前列。这是因为,一方面儿童年龄小,免疫系统的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差,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另一方面,是他们的好奇心强,什么东西都要亲自探索一番、体验一下,都要去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嗅 一嗅、尝一尝;但是,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很有限,不可能认识到事物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和估计到自己行为可 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很容易造成意外伤害。

三、儿童期是身体和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一旦有所失误,会贻害终生,将悔之晚矣。

孩子从出生到满1岁,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期,各种器官和组织迅速发育。以大脑为例,出生时,大脑 皮质的沟、回还不明显,神经细胞体积很小,神经纤维的长度和分支较短、较少。脑的平均重量约为370克,相 当于体重的1/8—1/9,到6个月时,即达700克左右,1岁时达900克左右,成人的脑重约为1500克,相当于体重 的1/38~1/40。3岁时,大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纤维变长,分支增多,机能基本成熟。在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 的时期,最需要充足的营养,氧和活动量。如果儿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导致身体或大脑发育障碍,甚 至畸形,贻误终生。

四、严酷的现实告诫我们,把体育放在儿童早期教育的首位,非常必要。

(1)1994年编制的《中国儿童状况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0.03‰,大城市为20. 86‰,农村为71.08‰,在极为落后的农村(四类县)高达99.69‰。”这是一组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儿童在生长发育曲线在6个月以内基本上接近国际参考标准, 而后则明显地向下偏移,农村尤为突出。这就说明,我国儿童在6个月以后的体质发育水平明显下降。

(3)少数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营养不良的比率在40%左右,其中城市比农村严重、女孩比男孩严重。 儿童缺铁性贫血比率在50%左右。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孩子缺锌。缺铁、缺锌都直接影响儿 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

(4)许多地方的调查说明,肥胖儿的比率逐年上升。肥胖儿童中的50—70%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功能 下降,成年后极易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预防肥胖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

(5)由于营养不均衡和用眼卫生做得不好,我国城市小学生近视率达20%,最高达32%。

(6)许多调查表明,当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据两大城市对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调查,心理变态率超过 50%。患孤独症的儿童,约有50万人,并以每年千分之几的速度增加。打骂体罚儿童,不仅给他们带来皮肉之苦 ,还会带来精神创伤,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为对于心灵的伤害,远比皮肉的痛苦,更加刻骨铭心 ,还有什么舔犊之情可言?

把体育放在首位,并非成天都要孩子去搞体育和游戏活动。它的本质涵义是要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它 不仅要求孩子能成活,保证孩子有强壮的体魄,而且还要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聪慧的大脑和健康的心理、较 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新近制定的世界保健大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 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又指出:“如果家长和儿童能重视自我保健,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全世 界可望减少1/3儿童疾病的发生。”为此,家长应给孩子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保证孩子有良好、充足的睡眠, 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三大功能:有利于生长发育,22点至凌晨1点是生长激素 分泌的最高峰,但必须在熟睡后1小时才能进入高峰期;加强新陈代谢过程,有利于消除疲劳;有利于开发智力 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据统计,7岁的小学生,每天少于8小时睡眠者,有60%的人跟不上班,39%的人勉强达到 班上平均分数线,没有一个人名列前茅。

美国一位早期教育学家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努和不满,这些情绪和 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引起身心虚弱。同时,孩子会由于这些情感而患病,影响身体健康。要让孩子寄喜悦 于明天,高高兴兴地进入梦乡,抱着喜悦的希望早起。”

篇9

一、抓好宣传,营造氛围

新一代的父母年纪较轻,社会竞争压力大,学习如何科学育儿的机会少。年轻的父母缺乏一定的教养经验,只能向长辈请教一些传授的育儿经验,或是简单从书本中寻找或是模仿成为主要的育儿经验学习方式,而所知所懂大多是生搬硬套,简单了事,对于婴幼儿的科学教养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还有部分祖辈照看的和年轻父母,他们却认为人的成长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象“瓜熟蒂落”。对于婴幼儿开始进行的早期教育还不能完全接受。因此,为了打破常规,让早期教育有着生命的活力,作为早期教育的主阵地——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就必须积极为社区、为家长服务,积极营造科学育儿舆论宣传,使更多的人能正确认识0-3岁的教育。

我园从“走好人生第一步”的社区早期教育的宣传、咨询活动做起,每学期在开学之际,社区和教育局的相关领导配合我园,一同参加并指导了宣传活动。活动吸引了无数的家长与孩子,有趣的礼品让宝宝们兴奋不已,在场的幼儿园老师及保健医生耐心地解答了家长的疑难问题,并主动向参加活动的家长提供了早教咨询联络方式,分发了有关“婴幼儿发展水平、内容与要求”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参考资料。每次活动触动了社区群众认识并关注0-3岁的婴幼儿的教育,为早教教育活动打开了光明之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了让早期教育气氛更加浓厚,我们还把它纳入教研计划中。2011年1月8日,我园承办了全县首次《永春县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现场会》,与会人员观看了“婴幼儿的科学护理与指导”的育儿录象,观摩了两节1-2岁、2-3岁婴幼儿亲子游戏活动。期间,与会者依据各自开展的早教活动进行经验介绍与交流。活动对全县幼儿园开展0-3岁早教活动提供了示范参考,对全县幼儿园全面开展早教活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桥梁作用。在观摩互动交流研讨中,也构成了幼儿园早教工作的新思路,从而让早教活动充满活力。

二、抓好建设,创设环境

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需要一个美好的氛围;建设,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建设,需要一个大爱的维护。为了抓好早起教育的建设,让早期教育充满活力,我们在幼儿园内新增设了固定式和流动式的早教宣传栏,充分利用空间,设立一间约50平方米的专门早教亲子活动室“聪明屋”,一处“婴幼儿体能训练区”,在墙面与地板均铺设了软垫,添置适宜的中型游乐器械和教玩具,提供符合0-3岁儿童年龄特点的各种玩具、图书、矮小的桌子、椅子、玩具柜、娃娃家小屋和幼儿手头操作探索玩具等,为早教宝宝的学习、锻炼提供了温馨的室内环境,给家长和孩子提供安全、优雅、舒适的活动环境。

除此之外,为了早期教育不仅是一个幼教机构的工程,更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成立“永春县0-3岁婴幼儿早教基地”,这基地得到了市、县、镇等各级领导及其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关爱,这样更扩大了早期教育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的方式,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我们请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高级讲师、启明星国际教育集团早期教育专家林吟玲老师进行《0-3岁婴幼儿早期智能发展专题》讲座。建立了影响力颇深的早教基地,促使了我园0至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和正规的道路,从而让早期教育充满了活力。

三、抓好活动,提高质量

活动,是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关键;活动,是焕发早期教育生命活力的主渠道;活动,是寻求早期教育模式科学有效的途径;活动,是打开孩子和家长一起进步的窗户。因此,我们举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早教宣传活动,集体示范讲解活动,分发材料阅览活动,个别交谈指导活动,与临近园进行互动教研活动,走出去学习或请进来讲座活动,园中班与班老师收获交流活动,亲子活动等。

早期教育的每一次活动,对于孩子、家长、教师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观念的更新。我们举行的全县性示范活动——亲子游戏观摩:“我快乐我成长”欢乐亲子游戏大比拼,整个游戏活动有20多位早教宝宝和爸爸妈妈共同参与。亲子间的游戏让爸爸妈妈更好、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宝宝的成长,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帮助宝宝们锻炼动作协调发展,智力不断得到提高。整个游戏过程紧凑有序,宝宝们可爱有趣的动作,不时引起现场来观摩的专家、与会老师、家长开心的欢笑。家长们积极参与整个早教活动过程,通过和孩子们一同游戏,在活动体验育儿的快乐,获得教育行为的改善,家长有效的行为指导能力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早期教育的质量,从而让早期教育充满了活力。

四、抓好培训,提高成效

早教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因此,教师全方位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早期教育成效的重要措施。这样,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别人之长,带回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园中实际,为之所用是一条有效之路。

为更好地开展和指导早期教育工作,我们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主动进修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我们让教师到福州、泉州、晋江等地参观早教现场,学习培训早教知识,还推荐4位骨干教师参加泉州市高级育婴师培训考核,她们均以优异成绩取得合格证。更重要的是,我们幼儿园成立由四位高级育婴师为骨干,规范早教亲子活动的培训,于2011年12月分两批组织开展了较为科学规范的2-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观摩研讨培训。在研讨基础上,由育婴师每月定期组织亲子活动进行培训。一些孩子进入亲子园,经过2~3次活动培训之后,明显地从怕生、哭闹、不配合转向乐意、开心、投入地参加活动,家长也由刚开始的不适应变适应,教师从照教材上课转向自主设计、重组、创新,多方的配合与努力,使教师和家长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10

一、引言

在婴幼儿的成长阶段,早期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80后父母对于早教的认知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与他们自身的家庭经历、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仅关注儿女的教育发展,更重视儿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及各方面的长远发展。8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育儿方式与80前父母有着很大区别,80后父母较依赖隔代教育,却也与老一辈的教育模式经常产生冲突。

二、研究意义

幼儿的早期教育程度影响着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国80后父母也正深深地相信这个观点。近年来,早教事业在世界各地得到重视,人们渐渐意识到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必要性。

80后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的一代,关于80后男女的话题层出不穷。如今,80后也渐渐步入适婚年龄并组成自己的家庭,陆续渐成为了人父人母。社会关注点渐渐从80后人群的成长特征转移至80后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研究这个项目,不仅仅能够引导其促进家庭和谐,更能为幼儿早期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首先,我们要先分析人们对于幼儿早期教育的传统理解误区。其次,为培养80后父母的早教意识,应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知识。最后,了解80后父母对其子女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后,给孩子带来的改变。

三、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

1.基本内容:

(1)早期教育的基本含义;

(2)幼儿成长特点;

(3)80后家长教育观念;

(4)80后父母的教育误区;

(5)对比研究80后父母与80前父母对子女的培养方式及教育观念;

2.重点:研究80后父母的多种教育观念及其教育方式中存在的优缺点

3.难点:该群体人数过多,调查数据被局限。通过对参考资料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很难全方位的为80后家长提供正确的早期教育观念方面的建议。

四、项目研究创新点

1.“80后”父母概念

80年代,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发展的新时期,“80后”父母出生在这一时期,成长于这一时期。他们有着不同于“80前”父母的教养观念,他们更注重儿女的全面素质发展,这便源于他们这一特别的成长背景。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影响,多数的80后父母都是独生子女,“80后”男女组建的家庭也多为“421模式”(双方各两位老人、“80后”父母及一个孩子)。许多家庭都表示这唯一的孩子就是全家的希望,人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领先于他人,成为杰出的人才。所以在子女的幼儿时期,这些80后父母便开始注重早期教育,使得重视早期教育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2. “80后”父母的消费需求特征

80后这一代人与其父母的生活理念和人生追求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80后父母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1)80后父母高消费育儿。80后这一代人与改革开放同步成长。国家经济水平持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改变了许多。80后父母在育儿方面的消费更崇尚品质和品牌,在对子女教育消费方面,他们更是不受物质的控制,舍得在早教上花钱。他们认为对孩子在任何一方面的投入都应该格外注重。

(2)80后父母独立的消费理念。80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做事多有自己的见解。在育儿消费方面往往多以自我的认知为基础,在选择早教机构时,也是多以自我的判断为主要原则,不受他人的选择限制。

(3)80后父母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需求较高。大部分80后都肩负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过人的能力和较高的学历能使他们在社会中很好的立足,他们深知学习是十分必要的。80后父母认为给子女进行合理的早期教育是为孩子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不再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久可以了,而是从幼儿时期就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思维发展、学习能力、才艺、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培养。

五.项目研究基础

1.当前市面上早教机构多种多样,消费者对于早期教育认识逐步提高。消费者对于不同的早教机构选择性灵活。

2.近年来,生育水平逐年增长,研究幼儿早期教育问题基础良好

3.儿童在3岁以前脑部吸收能力最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深受早期教育的影响。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早教研究。

六.校内外研究现状及结论

子女的综合素养发展是80后父母最为关注的。与80前父母的教育侧重点相比,两个群体间有很大差异。孩子的智力发育、心理健康成长、社会交往能力、独立意识等是80后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多数80后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集全家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个性极强,很多人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较弱。所以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认为要多给子女在幼儿时期就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胆量。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不再是学习一定要优秀,而是更加关心子女的综合素质。此外,80后父母对于子女学习成绩的要求也趋于合理。同80后的学习成长环境有关,他们认为能力要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时,会在正确的引导下,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在成绩方面,许多80后父母表示,只要孩子尽自己的努力去读书就好。

80后家长选择早期教育的理念从过去的盲目性已经渐渐转为合理性。许多家长在孩子未出生前就去寻找专业的指导,并从那时就开始学习塑造孩子健康身体、心理、行为方面的学习方法。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80后父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一定的要求。他们对市面上的早教机构进行客观的衡量。更加注重机构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并且迅速,80后父母大多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各早教机构。80后父母较80前父母不同的是,他们面对诸多现实问题时。在选择上他们的考量是较为理智的和全面的。

在面对“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上,80后家长有自己新的见解。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式更加科学化。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与孩子心平气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引导子女改正。在遇到孩子求助时,许多家长不会全权接管过来替孩子做,而是锻炼孩子独立地去面对困难。80后父母在引导子女的方式上,较前人有很大差别。他们更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善于倾听孩子的内心,更加尊重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