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超声诊断学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超声诊断学知识点

篇1

关键词:理论教学;教学策略;关联性;三步法

医学超声技术因检测快捷、经济、无辐射等优点,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医学院校大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理论教学仍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从事超声诊断工作的医生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所以通过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培养超声诊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从事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数年,一直在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不断创新、学习和总结,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就超声诊断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精品课程”这项以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超声诊断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重讲解,轻讨论超声诊断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课时相对少。多数教师不得不顾及进度,有限的课堂时间几乎全用于理论讲解,很少在课堂讨论。授课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因熟悉内容,教师讲得很透彻,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高强度的知识“灌输”已经被证明效果欠佳。讨论实际上是对知识的运用,但遗憾的是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常缺失这环节。2.对知识点关联性的关注度不够教师授课参考的就是教材,虽不至于照本宣科,但大多也仅是教学大纲的浓缩。教师把内容讲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由于课时紧任务重,教师需一节接一节的讲,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对比分析。学生孤立的学习知识点,没有建立起联系。3.学习兴趣低常规超声诊断理论授课的方式导致课堂教学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授课内容参考教材,学生即使不听课,只要认真学习教材,也可应付考试。所以,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知识点,且易遗忘。

二、对策分析

1.改变教学策略,加强对课堂的把控虽然很多教师认为“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不理想,但超声诊断学内容多,受限于学时,多数教师不得不继续采用。这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师授课累等问题。教师应改进教学策略,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学有所成。在教学策略上,笔者将“以讲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教师串讲+知识运用”三步法。首先,学生通过自学,对章节内容进行充分了解,课堂上给学生10分钟再次回顾强化。然后,教师对章节内容串讲,构建知识框架、阐述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所学内容。最后,以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应用训练。将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学生从单纯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各环节相扣,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2.强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点间的联系对于超声诊断很重要,因为任何案例都是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但掌握如此众多知识点难度不小。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对学过的内容反复涉及、对比分析的方法,加强知识点的联系,强化学生的记忆。同时,授课改节为单位为章为单位。通过教师串讲,学生快速建立起系统性知识框架。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将知识点添加到框架中,形成知识体系。3.适当运用PBL和CBL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是被动学习,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通过适当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和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知识用于超声诊断,理论与应用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PBL和CBL的教学方法可促进学生开放式探究、独立学习、团队合作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学生自学阶段运用PBL教学方法,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使自学具有较好的方向性,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小组讨论阶段,设计简单的超声诊断临床案例,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临床诊断技能。综上所述,“三步法”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能帮助他们快速把握教学内容。PBL和CBL教学法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超声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能为以后复杂案例的分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卓忠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

[2]刘卫勇,隋秀芳,康冰飞,刘力,叶显俊.LBL结合PBL在超声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3

[3]李颖嘉,崔忠林,文戈.超声诊断学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应用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

篇2

1.多媒体课件的总体设计

超声诊断学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同时它又是一项实时诊断技术,有些疾病的影像表现空间概念强,不便于单纯口头讲解或者讲解的效果不好。而影像诊断手段正日益先进,影像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为适应影像设备迅猛发展的需要,适应影像学科建设的需要,本教研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而多媒体课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开发的教学软件。合理选取并设计教学内容是制作好多媒体课件的关键,教师在设计课件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超声诊断学的特点。课件结构分为两种,教师对课堂教学应采用演示型: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要求,选用文字、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教学,这种教学环境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教师对课间实习应采用交互型[1]:以超声图像为主配合部分动画、三维图像和少量文字说明。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选用清晰典型的声像图,文字要精练,避免冗长乏味,字体应采用适当的颜色,突出重点,给视觉适当的刺激。教师要采用动画或变化图像的切换方式,增强动感效果,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表现条理清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应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在课前吃透教材,对松散的内容加以浓缩,取其精华;对教材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及图像资料认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理清授课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教师授课要熟悉教学大纲,纲举目张,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概念准确,条理清楚,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教师要在上课时解释好重点难点,逢重点难点,可以慢而有节奏地反复演示,来增强教学效果,对于非重点及易点速度可偏快,甚至一带而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难点问题,使问题解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医学影像学具体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在最短的时问内增加学生对具体检查的感性认识。

3.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主要优点

3.1形式多样,生动直观,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教师应运用音频、动画,使多媒体课件能生动、多层次地表现所讲授的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易于记忆。如教学所需疾病典型声像图,经过多媒体技术剪切编辑后投影到屏幕上,使图形、图像更清晰。另外,教师要把超声理论中所提到的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如“声影”、“彗星尾征”、“旁瓣效应”等编辑成图像后投影到屏幕上,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另外,在超声诊断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如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局部放大、颜色改变、动画闪烁、箭头指示等形式加以强调,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超级链接功能,回顾前面内容,使前后知识点呼应,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程的层次脉络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记,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

3.2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随着超声诊断学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学科发展前沿进展,教学传授知识的规模和内容不断扩大。目前,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2]。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绘图、卡式幻灯片投放等在授课时占用较多时间,例如讲述心脏病这一章,要把重点和难点讲授清楚,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不展开则讲不透,展开则时间受限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大容量的知识,能较好地缓解教学内容与课时存在的矛盾,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丰富相关教学信息,充分完善教学内容的表达,例如增加声像图的数量,融入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等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医学知识更好地认识疾病超声声像图特征,更好地理解获取从未接触的新学科知识。另外,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内容为基础的同时,适当增加超声诊断学前沿研究信息,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景,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多媒体在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应用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小庆.医学影像学专业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12(9):279-280.

篇3

教学效果评估方法:(1)主观评价:临床教学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参训医生进行教学模式效果调查,以此作为评价的主观指标,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2)理论考核:试题题型为名词解释、多选题及问答题,覆盖神经眼科理论知识、查体、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包括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扫描、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眼科超声等。(3)临床思维能力考核:由5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资历教师组成考核小组,选取神经眼科病例,让参训医生独立进行病例分析,提出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以考核小组成员评分的平均分计为考核成绩。

二、结果

临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医师对PBL结合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非常满意,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理论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其中90%学员成绩达到85分以上。临床思维考核环节中,参训医生能够对病例进行详细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分析,87%考核成绩达优秀,13%为良好。

三、讨论

篇4

    1临床路径的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指医院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项有严格顺序的、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是医院为服务对象(患者及家属)减少费用和有效保证高质量服务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与管理方法,是一种具有可计量性、标准化的单病种质量管理的临床诊疗规范。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医疗体系中,CP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其实施范围也逐步由单纯、简单病种向危重、复杂、疑难病种过渡,并且有了较成熟的效果评价方法。自1999年临床路径被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医院开展了试点和研究,这为临床路径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我国卫生部已于2009年12月启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组织各试点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工作。

    2临床路径引入针灸临床教学中的意义

    据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刊》报道,哈佛医学院等将CP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临床路径教学方法。此法显着提高实习医师临床动手能力、强化其在实施临床诊疗活动的同时注重成本效益的意识。他们将CP纳入教学计划,在讲课时将CP作为教学工具,探讨CP中有争议的临床环节,将CP与临床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CP在国内医院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和成熟,以CP为平台对实习学生组织教学方法引入国内医学临床教学过程势在必行。可以预见,将临床路径理念引入针灸临床教学将能取得满意效果,并可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针灸学是临床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不断强化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和建立临床诊疗规范是针灸临床教*通讯作者学的重点所在。我们像引进其他先进管理和教育创新方法一样,把临床路径和临床教学相结合,在临床带教中应用临床路径。通过引入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CP,有助于学生构建针灸治疗相应适应症整体诊疗思维能力,明确针灸临床诊疗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规范了带教老师的临床操作,减少由于每位临床医生的资历、水平、经验、针灸手法的偏好不同所造成的临床带教质量差异,进而改善针灸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路径教学模式使针灸临床带教更加有章可循,使教学目标和计划变得清晰明确。

    3建立针灸临床路径教学模式

    建立针灸临床路径教学模式是在针灸常见病症临床路径的平台基础上,结合临床疾病特点,设计详细的教学内容,并制订相应的教学步骤要求。

    3.1设计详细的针灸CP教学内容针灸临床路径教学必须根据临床路径的日程进度来设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每位带教老师都应该清楚何时该做哪些内容的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参与到针灸临床路径的诊断治疗的每一个阶段。这样针灸临床教学达到了可预见性、标准化、全面性和系统性。以针灸门诊治疗面瘫教学为例,第一阶段要求临床教学在帮助学生复习诊断学、神经内科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进而决定是否即时予以针灸治疗。这个过程一般为发病后第1周。第二阶段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带教针灸治疗,注重针刺取穴、手法操作、方药选用等相关中医针灸基础知识掌握,并能够增强临床操作实践能力。这个过程一般为发病后1~3个月。第三阶段是预后判断和后期调养,时间为>3个月。根据诊疗计划,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特别注重了前后衔接的顺序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信息传授量,有效规范了教学流程,加强了对临床教学内容和重要知识点的教授。

    3.2制定针灸CP教学步骤要求CP教学目标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临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提出问题,并加以引导和对问题进行分析,着重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替代学生回答问题,由学生自身根据所提出的方法进行解答和评价。对于针灸临床带教来说,制定出每个疾病相应的CP教学要求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保障。以脑血管意外(中风)的病房CP教学为例,教学步骤要求:①由带教教师预先向学生提供1份脑血管意外(中风)的CP文本(医师版),可根据CP中某些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固定程序展开渐进式的提问,如:某床位病人发病时的临床表现是什么?现在处于哪阶段?主要与哪些疾病鉴别?他的头颅CT显示病变部位在哪?影像资料是否符合患者表现出来神经缺损症状?目前经典针灸疗法有哪些?应该如何选择针刺穴位和针刺手法?②实习生首先应尽快熟悉该病种的CP文本,然后查视病人,进行医患沟通。通过亲自询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掌握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查阅教科书和参考书,将前期已学的基础和临床知识结合本病例融会贯通,围绕提出的问题准备发言提纲,并在此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③按照临床路径,参与该患者的治疗过程。尽快完善的相关准备(头颅CT、MRI、TCD、颈动脉超声、三大常规、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了解相关检查临床意义,然后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查结果与事先准备的资料相结合。④病例讨论,由带教教师随机选1名学生对准备好的学习内容针对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发言,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和纠正,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学员也可提出问题,允许学员再次深入病房向患者询问病史、查体。带教教师按照临床路径引导讨论的方向,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⑤最后由带教教师根据实习教学要求和实际讨论情况,对每一项设置问题进行总结发言,不仅要向实习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介绍一些新进展知识,避免填鸭式的长篇大论。⑥实习生随带教老师一起为患者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