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艺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环艺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环艺设计

篇1

关键词:建筑速写;环艺设计;重要性

建筑速写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建筑室外设计和景观设计,还包括人物作品设计和物品设计等。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环艺设计教学体系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绘图技巧,对于完善艺术理论知识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艺术专业学生对理性思维和知识的培养

环艺设计专业相较于其它专业而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非常重要,从环艺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以及授课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无论是环艺设计对象结构,还是环艺设计表现手法,主要是围绕环艺设计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而展开。但是环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并没有抱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判定客观事物的正确与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这是环艺专业学生和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需要学校针对此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建筑速写课程的开设,是有效解决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建筑速写课程的开放,不仅可以帮助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自身对待客观事物态度上的偏差,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并站在理性思维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角度的转变,是对即将学习的科目进行深人认知的实践和预习。比如,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透视专业体系中,在对透视专业学生不断展开建筑速写教学中,学生可以透过事物表象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透视规律,从而站在理性思维角度分析透视理论知识,为学生学好环艺理论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庞杂的环艺设计所囊括的各科目中,都无一例外地把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各科目要求制定教学方案。由于建筑速写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其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将建筑速写课程引入环艺设计专业体系中,通过长期的速写训练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和客观分析事物的态度。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感性认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观察力和敏锐度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环艺专业知识中不可或缺的2种基本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感观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建筑速写训练活动是有效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和敏锐度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认清视觉形式美的规律。众所周知,欣赏客观事物的视觉美和艺术美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的基本审美能力,平面和立体空间知识对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就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和平面知识而言,是分割艺术设计作品的关键点,是影响艺术设计作品分割是否成功和是否具有视觉美感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建筑速写课程中的构图知识对于环艺设计作品分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艺术设计学院对于年轻设计师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取舍态度方面,建设速写的练习在这方面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实践证明,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建筑速写训练,可以提升设计人员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和感性认识,并将这种艺术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或者设计对象中。

此外,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是艺术设计家们一直以来探讨的关键点,也是环艺设计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受时间和内容的影响,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平常只有在构成课程上才能接触到点线面的相关知识,也不能将点线面构成知识运用到其它课程中,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将点线面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在建筑速写训练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有关于点线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将点线面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训练课程中,从而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也使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建筑速写训练活动中,接触到更为详细化和专业化的点线面构图知识。

在日常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丰富多彩的线条表现抽象化和概括化的事物,或者运用细腻、生动的设计手法变现客观事物的内涵。比如,要想凸显设计作品的潇洒或者自由,可以运用单纯的线条勾勒与描画;要想表现设计作品的个性化,可以借助装饰变形手法。总而言之,凸显设计作品的美感和个性的手法形式多样,环艺设计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构图技巧和绘画语言后,就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出集美感和设计感为一体的艺术作品,有效发挥建筑速写准确、随意、明快和轻松的特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客观感性认识,还可以帮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不断临摹和训练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在这种艺术风格中可以凸显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力。

3有利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

建筑速写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在不断速写训练中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相关设计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创意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从事环艺设计首先需要具备快速准确勾勒草图的能力,因为草图是设计者设计艺术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关乎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将建筑速写课程与环艺设计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点线面构图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速写草图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运用在室外设计或者景观设计方面,可以帮助设计者快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另外。设计师还需要具备快速记录的能力,特别是在创作设计作品时爆发的灵感需要快速记录下来,以免突然忘记。草图不仅是设计师表达自己灵感和创意理念的外在表现,更是设计师创意设计技巧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建筑速写内容还包含手绘渲染图技法。因此,学生在速写训练中可以学习和掌握手绘渲染图技法,其表现手法与点线面构图方法大致相似。学生在速写训练中还需要读懂设计作品背后的意义,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艺术作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从而使设计专业学生将环艺设计工作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学会站在客观角度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篇2

关键词:装饰工程识图;预算教学;装饰材料构造;计价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31-03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设计行业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是针对室内及景观等环境方向的设计。因为,它比较注重造型艺术、环境心理学及相关人文知识的研究与表达,所以在学科体系上一直被划分在文科或者艺术学。但是,又由于它与工程项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类似建筑装饰材料、构造、工程预算等技术经济类课程中,也是这些课程的专业建设所绝对不能忽视的。无论在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的方案阶段,还是在设计师与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等过程中,这些知识都是将设计理论由图纸变为现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直接影响了设计产品最终的实用与美观。尤其是工程预算,设计方案往往成为是否被接受、工程是否能顺利实施的决定因素之一。可以看到,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求职时,如果能熟悉装饰构造、材料及工程预算等技术经济类知识,往往更受公司青睐,有时甚至是录取的必备条件。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难发现,由于环境艺术专业在各高校设立的历史并不长,师资又多以艺术学专业为主,所以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以《建筑装饰预决算》课程为例,本身具有浓重的理工科特点,而学习对象是以往以单一的美术练习为主的学生,这类学生对类似课程表现出轻视或学习能力的欠缺,再加上教师在教学安排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教与学都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因此,笔者将在《建筑装饰预决算》课程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教学方法及心得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心

针对环艺专业学生不了解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事实,授课初期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建筑装饰工程预决算课程的重要性。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为此在讲述专业知识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介绍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应用现状,展示装饰工程造价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强调本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在课程结束时能够运用计价软件完成一份完整的工程造价文件,增加就业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岗位培训和资格培训,争取毕业后能够持证上岗。实践证明,第一次课程的专业介绍和铺垫工作,为今后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如下:

在第一堂课上先撇开课本,主要从四个方面和学生讨论:第一,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这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只有在这方面让他们心服口服,才会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他们得知学完本课程所能从事的职业后,更会加深对本课程学习的渴望。第二,这门课的难易程度。当学生得知只须运用加、减、乘和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后,便会放弃"怕"的念头。第三,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当学生得知本课程与已学过的和今后将要学习的几门专业课都有关联后,更会加深对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使之不会轻言放弃。第四,课程内容。当学生得知整门课每个部分都只围绕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定额套用与换算后,更觉得有规律可循,学起来会更容易。这样,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道”。

二、装饰工程识图与预算教学有机结合

识图是建筑装饰预决算学习的起点,是学习《建筑装饰预决算》课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学生往往在识图环节就望而却步,还没有进入预算的学习就败下阵来,那么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即使使出浑身解数、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仍兴趣寡然。究其原因,连图纸都没看懂,当然就更提不上预算知识的学习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做到识图教学与预算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且把二者都落到实处。

制图识图是环艺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似乎并不应该成为预算的畔脚石。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一个方案是需要一个团队甚至几个单位的合作,很多时候一套图纸是由多人共同制作完成,由于绘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最终审图时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墙面装修立面不全,无详细剖面图;吊顶标高与实际高度不符;地面平面尺寸与原建筑施工图纸存在差异;框架梁的高度与原结构图不符;建筑做法及说明不详细,等等。有经验的预算人员只看图纸不到现场有时还会摸不着头脑,何况学生呢?在审核时,教师除了以图纸为依据外,还要与绘图者进行沟通,一些常见的标准图集要熟记于心,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测。还有一条最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原则,那就是实地现场测量才是验证数据是否准确、审核装饰图是否正确的最终依据。所以在识图教学中,建议增加现场教学的比重,即学生亲临现场,图纸与实物相联系,以图看物,以物解图,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由立体再回到平面。识图的学习与预算的学习不能割裂,两者应并行不悖、互相渗透,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尽量寻找一些简单而且已竣工的标准连锁化工装图纸,如中国建设银行或者肯德基餐厅,其装饰风格基本一致,类似工程随处可见,图纸既简单又有普遍性,随时可以现场应征。

篇3

关键词:建筑;环境;人;情感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心理元素(或心理过程)有两类:一类是感觉和意象,另一类是感情。关于感情,冯特认为包括愉快或不愉快,激动或沉静,紧张或松弛,即他所谓的“感情三度论”。这个理论为我们研究建筑环境心理情感提供了启示。

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显示着对事物刺激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艺术中的情感,作为从审美角度对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一种艺术的审美体验。它是以美感为核心的高级情感体系。它不是出于简单的生理需要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而是对复杂的社会需要、精神需要的体认而形成的高层情感。这种跃动在艺术中的情感,在事实基础上超越了自然局限,是在社会的人与人化的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在意识层次超越了主体自身的局限,是在社会意识个体化与个体意识社会化相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在内容结构上超越了片面感受的局限,是在以美感为核心,与理智感、道德感、功利感等相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

一、艺术中的情感

一切艺术,莫不传情喻理,是建筑在情理浇灌的心理基础之上。了解艺术的审美意识,展露艺术创作的奥秘,不可不解析其中的情理架构。情感是艺术精神的生命,渗透在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切活动中。艺术的创作动机来自强烈的情感,艺术的创作行为充满执着的情感追求,艺术的动人力量依赖激越的情感宣泄或深沉的情感潜移。艺术须臾不能离开情感,离开情感的“艺术”只能是虚妄的欺骗和疯狂的鼓吹。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没有情感,这个世界就会立刻失去热气和血流,变得苍白、暗淡、枯槁以至死寂;就会象坟场一样阴森,象魔城一样恐怖,因为那里只有鬼骨的磷光闪现,只有人形的躯壳舞动。然而,同样正确的是,艺术审美,作为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它又包含着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理智与认知,又不纯然是情感的世界。作为人性世界的情感,其情中有理、理寓于情。艺术的发生和进取,艺术的成功和价值,往往在于情动于理,理发乎情;以理养情,以情喻理;理为情宗,情为理纵;情理交融,一体无间。因而,离开理性的情感及其“艺术”,也只能或是动物本能的骚动,或歇斯底里的疯狂,或愚昧无知的蠢举。可以说,艺术是用形象把情感和理性有机结合起来,表达出来的一种独特文化方式。其中,如果说艺术是情感的载体,那么情感则是艺术的生命;如果说艺术在表现情感中直呈理性,那么理性则经由情感赋予艺术以灵魂。

艺术审美中的情感,贯串于艺术活动的各环节,诸方面。第一,情感是创作的动力,成为使人们进入情境,立意构思,写心于艺的强大精神内能。第二,情感是指导创作的重要坐标,也是同化或加工创作素材的心理熔炉。古人刘勰说过,“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人因情动而见爱憎,物因情观而见美丑,事因情系而见善恶,理因情通而见是非。故无情,便无真善美的褒扬与假恶丑的鞭挞,便无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感情结晶。第三,情感既是艺术表现的基本内容,又是展开艺术表现的心理舞台。艺术与表情形影不可离析,世界上不存在无表情的艺术。情感是艺术表现的直接对象。明清之交的李渔,回味他历游名山大川,吟咏自然的审美体验时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强调人心、天地、才情、山水不能判然无涉。人们在艺术中所表现的,在审美中所玩味的,就是情感化的山水,或山水化的情感。无论是对客观之物的反映,还是对主观之境的表现,在艺术对象中都直接、间接地体现着人的情感。第四,艺术中情景互生。自然之景,世态之景,固然能触发和派生人的某种情感;但人的情感,人的内心体验,则在更为深刻的方面把人性的亮光射入大千世界,使之作为各种独特景象在艺术之镜前面曝光。景物因情感而生动,因情感所定形,为情感所充实,依情感而立意,被情感所包容,生于情感,活于情感,藏于情感,现于情感,并成为表达情感的道具。有什么样的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甚至创作风格。

我们生活的环境离不开情感活动,其情感也是知觉情感。知觉情感是伴随着知觉活动直接产生的,而且总是被主体(人类)看作是知觉对象的一种客观性质,这种情感性质正像看红色的火焰或灰暗的天空,随之而感到的就是一种愉快的或阴沉的情绪,于是我们就称这种火焰为愉快的火焰,称这种气候为阴沉的天气。这种愉快性和阴郁沉闷性,与火焰的红色和天空的灰暗是不相同的。这些性质完全是主体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的联想,因为动物、植物、物质本身并没有什么情感,这些情感完全是主体根据联想赋予它们的,那树木的,风的怒吼,树叶的沙沙耳语,流水的潺潺嘟哝,花儿的飘零,浮云的来去匆匆,都是人类才具有的动作和情感。

二、建筑环境中的情感语言

“情感的或精神的内容可以在声音、形状、图像、线条和色彩等构成的物理结构中得到艺术的体现。”由于我们生命的大部分都是在这种日常生活状态中度过的,我们周围环境不管是家具的布置,还是建筑、树木和草坪,都具有其特定的情感意味(或性质),因而能影响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状态。每一种思维都有适合自己的领域,而对事物之情感意义的知觉当然属于审美意识的领域。

建筑环境是与物质形态和知觉相联系的,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是与人的经验和生活幻象相联系的。在形容一个人性化的空间时,不仅使人联想到一定的人与空间的功能关系,还包含了审美、想象、浪漫的、充满人情味的感情空间,人置身其中,必然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心理产生情感的波澜。空间因为人而有情,空间环境作用于人,有时人也将自己的心情作用于空间环境。人在凝视秀丽山色或如镜的水面这样一些自然景色时,似乎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十分宁静的心理状态中。

当人们居住在比较考究的住宅,起居室内往往安置壁炉。壁炉的基本功能是取暖。但这要在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中才有可能,所以,久而久之,它便成了安逸、舒适生活的精神对象。在壁炉上作许多精致的装饰,就使它更偏重于这种精神功能。人生活了多年的住宅,必然令人对这个建筑环境产生感情,所以壁炉又会成为寄情之物的语言。

人对客观对象的感受,因不同的情绪和心境而变异。这是一种“移情说”,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反映。建筑心理学所研究的是外界的建筑环境对人的影响,或者说是“情随景迁”。哥特式教堂的室内空间,其语言的形状、尺度、光线、色 彩等,给人的感受是神的伟大和人的渺小。迪斯尼乐园的五光十色的环境,活泼多样的形象,激烈明快的节奏,给人的感受是愉悦、欢快和畅神。这些都是人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产生的心理情感活动。

再如建筑环境设计在色彩的运用也引“以色传神,以色抒情,以色写意”,努力表达色彩的情感作用,色彩既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美化环境的手段。法国画家柯罗说指出,你所用的一切色彩要服从你的感情,没有感情的“色”,是激不起欣赏者的“情”的。

“人的感情(来自生活的)各异,它反涂于建筑的感情自然也各不相同。人对包括建筑在内的外在物态的高级心理感受(包括伦理的、审美的)人人都有,而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导致了差异性。建筑形式千姿百态,人的感情也多种多样,所以建筑的感情语言是复杂的,这里只能约略地讨论一些典型的感情语言。但这样一来,也许能进一步认识所谓的建筑文化,它的中心是一个‘情’字。这个‘情’,是广义的,包括人情味,包括伦理作用下的人情,包括现代社会结构下的人情,以及否定感情的‘无情’。”在现代,人们对建筑环境所怀的感情需求显然是人对大自然的感情和人对人的感情,人们希望这两个方面都能在建筑上得到反映,而不被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现代物质文明”所“奴役”。这种需求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当今的欧洲,有些住宅做成二至三层高的低矮且是坡屋顶的小型联立住宅,前面是小院,有水、绿化、小路,环境既宁静又能够相互交往,如台阶式住宅,其目的是很清楚的,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情感追求。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内部空间着意变化,并追求小洞投射的光感效果,具有相当大的摄灵性,运用特殊的建筑形态表达了特殊的情感特征。赖特说:“建筑是包含在人们自己建造的世界中人类对自己的伟大感受”。从他的草原住宅、流水别墅及古根海姆美术馆等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出他刻意表现建筑的“人情味”的用心。芬兰建筑师阿尔托则是直接地提出建筑要人情化,他说建筑设计应该“以解决人情和心理要求为目标”,认为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使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人人情和心理的领域。

另外,我国的传统民居街巷、日本住宅室内外环境布局都可视作具有情感味建筑。现代城市的市民广场,波特曼式的共享空间大厅、现代商业广场、商业步行街也都刻意表现与人的情感交流。因而,不论是物态化的艺术形象,还是非物态化的内心图象,都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都是情与景的统一。

三、建筑环境中的情感与审美想象

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谈到:“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之上以心象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说知觉是想象的基础,有两层含义:第一,从时间顺序看,想象是在知觉之后产生的;第二,想象活动要依靠知觉材料(或者是当前所获得的,或者是储存在记忆中的以往获得的知觉材料)。所以想象不能离开知觉。科学想象围绕逻辑符号展开,审美想象则围绕心象展开。审美想象出现的心象有三种类型,即知觉心象、记忆心象和想象心象。想象心象是前两种心象的变异、组合、加工而构成的新的心象,渗透了主体的情感,带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这就是审美意象。”建筑中的审美意象。如杜牧在《阿房官赋》中表述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就是建筑意象的表达。计成在《园冶》中,更是大量描述了“山楼凭远”、“轩楹高爽”、“窗户邻虚”、“奇亭巧榭”、“层阁重楼”等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建筑意象。

艺术创造的想象,是在脱离开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创造性想象的基础是无数次的感知、大量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当然还要有一定的天才。丰富的记忆形象及感知经验固然是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但却不是创造想象的动力所在,因为创造性想象的动力并不是某种极力想把某些记忆图象恢复和复制出来的愿望,而是它所认识到和体验到的人类的种种情感和创造需求。设计思想愈是深刻,洞察力愈是敏锐,设计作品就越具有灵性与个性。设计情感一旦在内心成熟,便会极力地去寻取某种方式呈现和表达出来。例如,有时候某些主观情感并不容易找到已有的形象去与它对应,这就会产生出某些用线条和色彩组成的抽象的形象。在这些抽象的形象中,线条和色彩的选择同样也不是随意的。如那转折突然和生硬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愤怒的感情相对应,那曲折多变和柔和的线条总是同某种温存的情绪相对应,方向向上或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方向向后和向下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消沉、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总之,在建筑环境中,只要线条、色彩、质地、形状相适应、协调,即使是抽象的形状,也不会影响主观感情的表达,有时甚至会使这种表达变得更为顺手和自由一些。

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想象是对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而展开的。当人的全部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设计作品时,当人们的心境、情感与大自然或艺术设计作品合拍时,人的想象活动便被激发起来了。比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厅堂中轴对称,序列关系,以及色彩和造型特点,使人一看到这样的格式就会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一看到黄色和故宫的太师椅,便会想到至上的皇权;一看到传统的大红灯笼,就联想到喜庆的节日气氛。再如中国画运用抽象的“以形写神、神寓于形”,“知白守黑、虚实相间”,无画处皆成妙境,意在空间。空白、省笔正是为欣赏者留下的空阔、茫无边际的美的想象。而在建筑环境空间中“少就是多”,这种以少胜多,以极简的表现力,取得炉火纯青的艺术和实用统一的效果。把空间组合元素综合形成一种无声的语言环境,表达出特有的意境和情调,使人们在环境中产生联想,思索出个中内涵,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篇4

关键词: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情感意义;研究

建筑环境艺术中所存在的情感,不仅是一种设计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一种设计态度的实际反映。一个优秀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出人们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从而对建筑不同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建筑环境的本身,属于一种建筑环境与人类内心的情感统一。帮助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与生活中解放出来,所以情感意义在建筑环境艺术意义十足。

1 建筑环境中情感意义存在的作用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包含着环境的物质形态,人的情感活动等等,优秀的建筑环境可以很好的将人们不同的生活经验以及在生活中产生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一个更加富有人性化的生活工作空间环境,让人们在建筑环境中充分的感受到情感的流动,增加建筑环境中的文化氛围。

建筑中的不同情感环境氛围决定着人们对建筑的不同感受,而这种感受和情绪可以也根据不同建筑环境随时进行变化,在心理学上,人们成长的情绪变化为“移情”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们的心理和思维上的活动,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设计师会在设计中尽量融入情感设计,以起到与人们心内产生共鸣的效果,但真正想要达到这种效果,不仅需要设计师对建筑环境有全面的了解,还需要设计师对人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将两者进行更好的融合。

关于建筑环境对人的情感影响,简单来讲,在我们生活或者工作的建筑环境中,许多装饰与花草树木的形态和摆放位置我们都能不自觉的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并对心理产生直观的影响。此外不仅只有环境会影响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也支配着建筑环境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与进步。

2 建筑环境中的情感语言表达

2.1 色彩

可以说色彩是建筑环境中最为直观的情感表达,许多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会利用色彩语言以及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来进行建筑业环境的艺术设计,其可以帮助设计添加艺术的层次感,增强建筑环境的整体艺术感以及情感意义,所以目前色彩已经逐步成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

一般在建筑环境中,色彩的使用和设计都使用在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因为需要协调整体所以不会使用过于突兀的色彩语言,在内部环境中色彩通常出现在较为具有艺术感的设计中,比如屋顶、墙面或者一些形状突出的设计上。要求设计是要对整体色彩的运用有严格的把握,对比不能过于强烈,造成人们心理烦躁,也不能太过单调,无法让人们产生情感反应,所以一般设计师在设计时都会基于美学与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

并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色彩方面的审美也在逐步增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能否产生情感认同,可以说直接取决人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所以色彩虽然是设计的基础,并且具有一定固定搭配,但仍然不能放松对其的不断探索。以促进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迸发出更多的情感意义。

2.2 图像

使用图像方式进行建筑环境中情感语言的表达是一种十分直观的表达形式,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建筑环境的情感意义。

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图像能够直观的体现设计主题,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进行穿行的图像设计,能够增加设计环境的意蕴以及深度。图像的合理科学使用,能够提高建筑环境空间的主题氛围,但是在使用图像的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环境周围的色彩以及图像形式,要使其与环境能够融合,选择能够很好体现建筑环境主题的图像,进行创新方面的设计,确保图像能够正确的反应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情感意义。

2.3 线条

建筑环境线条的变化也是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情感意义表达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通过变化线条的类型能够很好的体现建筑环境中的情感意义。

例如线条的设计中突然转折或者比较生硬的线条通常能够与愤怒的感情相互关联,而线条的曲折多变以及比较柔和的线条通常和温存的情绪相互对应;方向向上或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方向向后和向下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消沉、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些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考虑到,使用线条的不同就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建筑环境情感意义,因此这就要求必须要重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线条的使用。

2.4 符号

建筑环境中情感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符号的使用。在建筑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中,人们通常情况下由于视觉选择的作用,忽视外部环境选择的作用,因此,设计者就使用特殊的符号来进行增强建筑环境的表达意蕴,到达增强建筑环境信息传递程度的目的。

3 审美想象和建筑环境中的情感

通常情况下,审美想象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之上以心象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围绕心象进行开展的。在建筑环境中的情感意义的表达中,审美想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想象能够渗透到整体建筑的主题情感中,并能够带来不同程度的建筑环境的情感创造性。

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所具有的审美想象是对于和建筑相关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而展开的。建筑设计师必须能够体会各种类型的人类的情感的变化规律,并且掌握这些情感运动过程中的具体活动样式,并且将这些体现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形象之中,这就体现出建筑设计中的情感语言。建筑具有深度的情感语言,能够使人们产生想象的空间,建筑形象也就必然会带有创造、发现、组织或探索人类情感奥妙的审美想象特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想象能够使人的全部的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都能够去接近自然,用心去拥抱自然或者感受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心境、情感和大自然或者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实现完美的融合,人们的审美想象活动就能够得到极大的释放,产生极佳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情感意义。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建筑环境设计师而言,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情感意义是他们心中的终极追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要求在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要把建筑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象征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美的建筑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贾琳娜.探析情感内涵在酒店设计中的表达[J].艺术品鉴,2016(03).

篇5

光环境艺术设计是居住建筑内部空间装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环境的不断优化,装修档次的不断提升,光环境设计不仅能满足居住照明的要求,更借助光、影艺术,设计出舒适的灯光效果,表达空间形态,营造环境气氛,为室内空间增“光”添“彩”。

居住建筑内部空间的光环境艺术设计类型

居住建筑内部空间光环境艺术设计的四种类型即背景照明、装饰照明、重点照明、工作照明。

第一,居住建筑内部空间中的背景照明艺术。通过“气氛光”、“天幕光”等背景照明艺术使室内空间充满着柔和、迷人的光线,令空间更加人性化。背景照明艺术突出主体,为主体寻找一个较好的背景和环境,营造室内环境气氛和光线效果,如客厅的电视背景墙是主体界面,通过背景光环境艺术设计能凸显其形态特征,色彩和质感,为主体物电视机渲染了良好的艺术背景。

第二,居住建筑内部空间中的装饰照明艺术。通过一些不同色彩和动感的光,以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在满足基础照明的前提下,加以一些特殊照明来装饰,为环境渲染气氛,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照明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把灯点亮,而是要用华丽夺目的吊灯、形似烛台的壁灯、形式各异的落地灯,这种特殊“灯光语言”创造赏心悦目的艺术气氛。

第三,居住建筑内部空间中的重点照明艺术。强调某一特别目标物,如装饰画、盆景、艺术品等,或引人注意的视野中某部分的方向性照明。采用精心布置的较为集中的光束照射,主要目的是突出目标物,塑造良好的艺术效果。

第四,居住建筑内部空间中的工作照明艺术。工作照明是专为伏案工作和学习而设置的,应讲究灯光的局部照明效果,灯具的选择不仅应充分考虑亮度,而且应考虑到外形的色彩和特征,以适应平静、雅致的环境,不一定设置在中央位置。灯具的造型、格调不宜过于华丽、花俏,以典雅、简练为好,营造出安静、宁谧的环境氛围。

居住建筑内部主要功能空间的光环境艺术设计

根据各功能空间的具体性质的不同,需要营造的空间气氛也有所不同。下面就居住建筑内部主要功能空间的门厅、客厅、餐厅、卧室、书房等进行光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1.门厅的光环境艺术设计

门厅是家的门面,良好的采光和照明环境,使人一进入就有好心情。门厅的主要功能是换鞋、开门、关门及空间的衔接,光线不要太强烈,以装饰性灯光为主,以缓和人在进出时由亮而暗或由暗而亮的视觉感受,以射灯、筒灯或壁灯为好。如果有绿色植物、装饰画或艺术品等,可采用重点照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空间。

2.客厅的光环境艺术设计

客厅是集聚会、看电视、看书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型空间,为兼顾各区域的不同活动,采用复杂的灯光系统。客厅应设计三种层次的照明,一是直接照明,在客厅天花板上设置主光源,可采用节能型日光灯;二是间接照明,由于的光源容易产生直接眩光,而且光线比较单调,可以配上不同灯罩呈现出不同的光照艺术效果;三是辅照明,为适应某些特殊用途,如展示架、壁画等,都需要采用重点照明突出物体,配备射灯、筒灯等装饰性强的灯具。常见的还有在沙发旁放一盏落地灯,它的光可以向上照射到天花板,再反射下来,均匀地散布在客厅的每一个角落。看电视时需要一种特殊的照明艺术设计,为不妨碍看电视,客厅中其它地方的光线应较弱,营造柔和、适度的环境氛围。

3. 餐厅的光环境艺术设计

餐厅的照明亮度应充足,吊灯是餐厅灯具的首选,吊灯光可直接投射到餐桌上,将饭菜衬托得更加秀色可餐。此外,特殊造型的灯具,也能增添气氛。餐厅若无主灯的设计,可以利用间接灯光,如做隐藏于天花墙面、壁面的光源,将空间的亮度整体的提升,增添气氛光感艺术。在光的色彩上,多设计暖色的光源,营造温馨、舒适的用餐环境,其中橙色的光环境色给人的食欲感最强。

4. 卧室的光环境艺术设计

卧室是供人休息的地方,最适合自然采光,在进行人工照明设计时,灯与眼睛不要直接对视,应避免用主灯,间接光源为宜。一般分为普通照明、局部照明和装饰照明。普通照明用于起居作息;局部照明则包括供梳妆、阅读等;装饰照明最好选用暖光源营造卧室温馨的氛围。

儿童在卧室的活动量远比成人大,因此基本照明很重要,其亮度要高,以免长期灯光不足而影响儿童的视力。同样道理,老人房的亮度也要比较充足,因为老年人的视力开始退化,所需的照度可能是比平常人高一倍左右。

5.书房的光环境艺术设计

篇6

关键词:患儿关怀、方案创作、优化改进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儿童医院设计有别于一般的综合性医院。在设计的总体构思以及细节处理等方面如何能够做到处处为患儿考虑是儿童医院设计成功与否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因此,“患儿关怀”就成为儿童医院设计首要关注的问题。设计一座童话乐园般的儿童医院,一座让儿童不在恐惧治疗的医院是我们的追求。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中标后的优化工作也是努力向这一目标迈进。

1、项目概况

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选址位于晋源区新城的东南方,北临龙山大街,西临新晋祠路,东临规划新晋祠路,南侧为迎宾路。占地面积301.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2.2万m2 ,设置床位800张,日均门(急)诊4500人次。

2、设计理念

2.1 儿童医院是儿童治病的场所,更是为儿童成长服务的健康会所

设计方案应考虑儿童的特点与喜好,充分体现儿童医院的形象特色,使患者和家属感觉到建筑设计的童趣。创造吸引儿童的公共空间,美化诊断及治疗用房以及病房。通过环境设计,创造有利于患儿诊治、康复、休养的安静舒适的内外部环境。

2.2功能规划的可持续性,未来发展的合理预留

功能布局上,应以中央共享大厅为核心,各种功能紧凑布局;并结合近远期规模需求合理规划,门诊、医技、病房均预留发展空间。

3、方案构思与总体规划

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项目在方案设计方面力求展现对患儿的身心关怀,借用太原市市花――的意向来表达对城市的致意,并呼应了对于儿童天性活泼与率真的童趣特征。整体方案在场地中的构图充分展现出活泼性、灵活性与恰当性,同时又充分的考虑到了对于具体医疗功能的合理安排与工艺流线的紧凑性联系。在诸多现有的限制中创造出了一种符合儿童医院内涵与特质的独特方案。(图1)

(图1)

现代医院设计以简洁清晰的公共空间与医疗主街,将复杂的功能科室组合在一起,组织疏导各种流程,使之成为高效运转的医院综合体。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区建筑采用由一条弧形医疗街将门诊、急诊区域串联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将直线医疗街组合进入建筑中,作为门诊、住院患者与医技部的联系。以此对各个功能与医技部分的方便联系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医疗街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整体。设计中将庭院景观结合主街布置,使功能与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主线突出,局部重点的医疗区整体规划。

同时,结合现代医院发展迅速的特点,在整体规划中,我们考虑适当的预留发展用地和发展方向。方案设计考虑将各种功能紧凑布局,将用地北地块规划为预留发展用地,同时也形成院区集中绿化和并结合城市绿地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图2)

(图2)

4、方案改进与优化

设计方案在中标之后着手进行优化设计。结合儿童医院自身的特点以及对于患儿的人性关怀,我们在建筑的功能组块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形象整体形象塑造等三个方面均进行了优化调整和改进。

4.1 功能组块优化

4.1.1门诊区优化

优化策略:减少门诊单元的数量,缩短就医路程;同时将两个单元形成一组的花瓣造型变为各单元自成一组,将内庭院做适当的加大,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改善患儿就医的环境。( 图3)

(图3)

4.1.2 医技区优化

优化策略:将医技区一分为二设置,明确出门诊医技和住院医技两个部分。在化解建筑整体体量的同时,医技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医技的使用也形成各自独立且互不影响的格局,为门诊患儿和住院患儿进行相关功能检查提供方便。 ( 图4)

(图4)

4.1.3 病房楼优化

优化策略:患儿住院有别于成人,陪护和探望亲属急剧增多。因此病房楼从原先的一栋楼,每层两个护理单元,调整为两栋楼,每栋每层一个护理单元。有效的缓解了独栋病房楼所造成的垂直交通压力。( 图5)

(图5)

4.2 空间形态调整

4.2.1 中央庭院调整

优化策略:将封闭的中庭打开,形成开敞的下沉式中央庭院;将自然环境引入建筑,为患儿和家长提供清新舒爽的驻足空间,以及和谐共存的就医环境。( 图6)

(图6)

4.2.2“医疗街”调整

优化策略:整合缩短医疗街路线,将垂直交通、休息空间和候诊空间沿“医疗街”布置,交通流线简单、明确,使患儿及家长的就医路线不迂回曲折;同时医疗街的功能性极大增强。(图7)

(图7)

4.2.3 休闲空间调整

优化策略:1患儿游戏场所由集中大空间分化为独立小空间,以防止患儿及家长大量聚集造成交叉感染。2建筑内部沿医疗街布置超市、花店、书吧、咖啡厅等休闲服务设施,使患儿及家长放松心情,充满康复的信心。

4.3 立面色彩重置

儿童认知世界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两种媒介,而视觉观察是儿童对周围环境认识的第一步。缤纷绚丽的色彩会对儿童形成明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我们对原方案立面色彩稍显零碎不完整的问题做出调整,提炼出七种色系,使用釉面喷涂玻璃板作为遮阳格栅,将每种颜色分别赋予每个独立的门诊单元,形成一种整体大气的色彩渐变效果。(图8)

(图8)

5、结语

山西省儿童医院新院项目设计从初期中标方案的不成熟到最后的优化实施方案的基本满意,我们在过程中的修改和优化反复了很多次,也思考体会到了很多东西。儿童医院是关系到儿童身心治疗与康复的重要民生设施,现阶段国内各个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在针对患儿心理和生理角度的考虑都稍稍有所欠缺,使得患儿在医院中得不到些许的心灵抚慰。希望我们的建筑创作能够为今后的儿童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艺术;设计分析

现代风格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风格,追求时尚与潮流,非常注重居室空间的布局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这种技术美学的思想是本世纪室内装饰最大的革命。

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起源于1919年包豪斯学派,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无论是建筑设计师、工程师、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灯光师、园艺家、工艺匠师等,都可把环境艺术视为己任,并且基于各自的专长,从不同角度理解“环境艺术”,共识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自然是天然环境,即第一环境;城乡建筑及其建筑的室内空间是人造环境,即第二环境;园林、农场、水库之类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是指人造环境。

2.“环境艺术”中的“艺术”,是以美术为骨架的

造型、光色、尺度、比例、体重、质地等形式美,是环境艺术的基本语汇。功能、空气、声音、温度、气味等因素,也须综合考虑。因而所谓“艺术”既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和嗅觉的,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它是一项非合作不可的综合创造。

3.建筑是环境艺术的主要载体和体现者

对环境而言,建筑侧重处理自身与第一环境的关系。(切不可理解为艺术只是建筑完成后的添加和补缀)这一特性决定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筑师侧重的功能和艺术家侧重的审美完整地、有机地统一起来,环境艺术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环境艺术人才,应具有综合才智,避免建筑师多注重单体,规划师不顾及细节,艺术家漠视实用与技术的通病。

4.环境艺术的精神是“景”与“情”的统一

“景”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使环境融入风物,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或现代文明的集锦。鉴于环境艺术的巨大体量,包涵的丰富信息,存在时限的相对长久性,它不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表征。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创造中,设计师们总会不失时机地输入情感,体现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环境中的情调,烘托民族的风格,抑或也体现设计者的个性。

5.环境艺术的最高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处

“人是自然之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另方面,一切建筑又都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环境,都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环境艺术正是要在这种改善与破坏中,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人为主、物以人用”。建筑造址更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型、色、声、光、气的处理均为使人愉悦;道路、楼梯、门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家具、商场、车库、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得考虑人的行为习惯。

休闲会所最具体的综合表现就是整个的营业空间,至于如何使整个营业空间能够具有活力而显其特性,则有赖全店前勤与后勤作业的充分配合。对于一家休闲会所的店内营业活动,可以通过两个方向加以探讨。首先是促进客人能够在店内集中,进而将来店的客人能够促使其更多地饮用咖啡,以达成营销的效果。

在灯光效果的设计上,一般商店的霓虹灯,是用光效果最佳的代表。休闲会所的光当然不仅限于霓虹灯,灯光的用途首先是引导顾客进入,在适宜的光亮下品尝咖啡。因此,灯光的总亮度要低于周围,以显示休闲会所的特性,使休闲会所形成优雅的休闲环境,这样,才能使顾客循灯光进入温馨的休闲会所。如果光线过于暗淡,会使休闲会所显出一种沉闷的感觉,不利于顾客品尝咖啡。

其次,光线用来吸引顾客对咖啡的注意力。因此,灯暗的吧台,咖啡可能显得古老而神秘的吸引力。

咖啡制品,本来就是以褐色为主,深色的、颜色较暗的咖啡,都会吸收较多的光,所以若使用较柔和的日光灯照射,整个休闲会所的气氛就会舒适起来。

一般室内装饰设计,彩调最好用明朗的颜色,照明效果较佳,不过,也不是说凡深色的背景都不好,有时为了实际上的需要,强调浅颜色与背景的对比,而另外打投光灯在咖啡器皿上,更能使咖啡品牌显眼突出或富有立体感。

灯饰有纯为照明或兼作装饰用,在装置的时候,一般说来,浅色的墙壁,如白色、米色,均能反射多量的光线,达90%;而颜色深的背景,如深蓝、深绿、咖啡色,只能反射光线5-10%。

二、设计理念上主要要点

1.回归自然

在具有现代感的室内装饰设计中,一些具有民俗特点的物品也常常会勾起人们思乡、怀旧的情节。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使我们也来越远离了淳朴的、率真的、夹杂着泥土芳香的田园生活,不见了昔日的山野溪流、古道茅舍,到处都是都市的喧嚣,满眼都是林立的高楼,人们只能靠数字和图形标志来识别自己的家门。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喝天然饮料,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流派由此兴起,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在住宅中创造田园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创造新的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

2.整体环境艺术化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室内环境设计是整体艺术,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成功的室内设计实例都是艺术上强调整体统一的作品。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人们不能不常常涌起重温昔日的渴望,于是,每当我们见到渔民的蓑衣。农村的油灯、挂在门边上成熟了的老玉米、红辣椒、汲水的轱辘等,这些留在我们儿时记忆里的东西的时候,总会陷入温馨的回忆和深深的沉思之中。这也许就是沈天游先生设计北京亚洲大酒店老船坞的初衷吧。

3.高度环境现代化

以环保为主的设计理念,室内的有害气体、超标辐射等污染一般是由装饰材料造成的,已经成为室内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环保的因素。要选择通过国家环保认证的材料,千万不要使用国家已明令禁止的或淘汰的材料,宁可不装修或少装修,也不用那些对人体有害的材料,把好室内装饰装修第一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在设计中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实现高速度、高效率、高功能,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赞叹的空间环境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室内设计面临的课题越来越多因素化与复杂化,现代的室内设计给予未来的室内设计师是一种能力;一种创造精神;一种把握环境空间的观念和方法,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艺术的风格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建筑工程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建构主义导学课环境

一、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设计的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皮亚杰对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反应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恩伯格(O.Kernberg)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导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员为中心,强调学员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员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导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导学理论和导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导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导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所蕴涵的导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员观、教师和学员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等5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直接地传授给学员,而是由学员对知识建构的过程。学员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替代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知识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过程,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外部知识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员观

(1)建构主义认为:求知者不会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工作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根据经验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时,他们还是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导学重视学员的已有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员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员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新的知识。导学是引导学员学习,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

(3)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共同探索某些问题进行,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员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不同的。其实,在学员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可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导学作用。

4.教师和学员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1)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转变为学员学习的引导者,成为学员学习的伙伴或合作者。教师要设置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员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进行他们的学习。教师要使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要设置学员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员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和自己建构知识和认知的心理模式。教师要认识导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导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员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

(2)教师应该是学员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应当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员的学习动机。通过设置符合导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启示,引导学员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员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建构主义要使用权学员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员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导学比传统导学要求学员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要让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员最近发展区”,并为学员提供一定的引导。

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导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形式。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导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员建构意义就是要引导学员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模式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导学模式为:“以学员为中心,在整个导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指导、促进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员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员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导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媒体也是帮助教师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员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员、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导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导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的导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导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支架式导学

支架式导学被定义为:“支架式导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导学方式,学员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员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员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构建新的能力。支架式导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导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员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员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支架式导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员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员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员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员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员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导学

这种导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导学内容和导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导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导学”或“基于问题的导学”或“情境性导学”。抛锚式导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员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员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员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导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员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导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导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员的表现即可。

3.随机进入导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导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导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导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导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导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员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员“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员逐步学会自己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通常比较复杂,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这类学习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发展学员的思维能力。

(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员的观点在和其他学员以及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同时每个学员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并作出反映。

(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导学课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员为中心,认为学员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员的意义建构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建构主义使用的导学课设计如下:

1.强调以学员为中心

明确“以学员为中心”,这一点对于导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员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员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员的首创精神;要让学员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员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员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员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员完成意义建构。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导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员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员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员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导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导学环境的设计。因为,导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员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导学目标)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员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员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导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导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员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导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员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王中蝶郭广忠:《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关于开放教育学员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思考》

[2]杜骏震:《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山西电大导学群网络教学环境的构》

[3]刘建杰:《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开放教育辅导教师的备课“三部曲”》

[4]舒存叶赵 蔚张 雷:《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第03期《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交互设计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建筑;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传承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和建筑元素存在较大的差异,如蒙古族独特的蒙古包、维吾尔族由土墙堆砌的平顶、苗族与土家族的吊脚楼等,都带有独特的建筑元素,成为少数民族建筑中的瑰宝。设计师往往会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将少数民族建筑特色与现代环境建筑特色融合。

一、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

1.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

地形差异与民族差异共存,其中占主导因素的是地形差异。中国的地形具有多样性,如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江南水网、热带林区等,导致各民族的建筑也具有多样性。如,同是汉族,四合院是常见的北京民居,台门是宁波的民居,土楼是广东、福建、江西地区的客家人民居,独特的沿河建筑是江苏水乡的民居。再如,侗族的门楼是迎宾送客之门,建造非常讲究,雕梁画栋,多姿多彩。侗族木屋的建造不用铁丝、铁钉,从底层到楼顶以木钉穿过木柱,用全木构造而成,具有防寒、防潮的特点。虽然各民族有自身的民族特色,拥有独特的风俗、信仰、生活习惯,但自然条件、建筑材料等因素对建筑元素影响很大,使地域性与民族性产生了复杂的关系。

2.各少数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吸收、融合

我国各个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建筑,各民族建筑相互融合。如,布达拉宫的建筑中出现了汉族的斗拱设计,湘西地区的建筑中出现了吊脚楼的设计。我国各民族建筑相互影响、吸收、交融的情况十分明显。

二、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应用逐渐增加,室内空间环境中对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运用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基础装修时,在整个设计中将少数民族元素作为装饰元素,主要表现在墙面、门窗等处;另一种是把带有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物品作为装饰物,可以任意调换位置,如陈列品、家具等,具有灵活性。在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构成中,少数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配饰、灯光、墙面、天花板等方面,少数民族建筑特色与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相融合,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对建筑个性风格的体现。

2.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休闲娱乐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旅游景区、城市公园、娱乐广场等地属于休闲娱乐空间环境。由于休闲娱乐空间环境具有公共性,因此要求休闲娱乐空间环境设计具有亲近自然的特点,还要拥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在休闲娱乐空间环境的亲近自然设计中,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最合适不过。如,在公共休闲娱乐空间环境设计中,为了营造自然、轻松的氛围,往往可以选择竹、木等具有少数民族建筑特征的自然材料。也可以对休闲娱乐空间建筑的入口处进行设计,对竹材、原木等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装饰建筑入口。此外,民族元素对广场、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根据少数民族建筑原则对公园整体或独立景观进行设计,不仅有利于休闲娱乐场所的美观,还有利于引起少数民族市民对故乡民情风俗的怀念,缓解其思乡之苦。

3.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建筑美,这促进了我国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在现代环境建筑艺术中,雕塑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些造型精美的雕塑已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雕塑与现代建筑环境艺术结合,成为建筑领域中的艺术品。

结语

文章研究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分析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室内空间环境、休闲娱乐空间环境和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我国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一亨,石华龙.试论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社科纵横,2012(9).

[2]杜宏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再开发.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

篇10

在民族主题建筑设计中,其设计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在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给游客提供一个较为特殊的环境,能够营造一个有别于人们一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情景情节化的场所,吸引人们到此的感受体验。此时,民族风格的展示类建筑对于到此的人们传达民族文化与主题信息就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常用的展示方式有陈列和模拟两种。在民族主题建筑的设计中,民族文化可以说是设计方案成立的主题思想和中心主旨,是设计的灵魂。所以在陈列展示的建筑中,需要展示的是民族工艺品、反应民族宗教思想的器具、民族日常用品、服装、食品、和象征符号。传统深邃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透过这么一些点点滴滴反映给所观看的游览对象。在民族主题建筑中,各个民族的展示物品可以设置在一个主题建筑中。好比一个综合性质的展馆。如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的设计。这时候,所要阵列展示的方式主要以各个民族为区分,常用的方式以所相关的民族传统民居的方式呈现展示场所。

二、亲身体验类建筑

主题建筑的设计是为了传达信息。从一般的设计经验来讲,身体力行的体验要比五官视觉和听觉等相对单一的感觉的信息传达更有效果,让观赏者体验也更加深刻,并且更能创造新鲜感和兴奋感。而今,体验效应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不可估量和忽视。利用民居的原始原貌给游客提供住宿的环境,不仅起到了民族文化的宣传作用,同时也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在原生态的民族村落中,民居既是少数民族建筑原貌,又是供游客休息的客栈。这时,原生气息十足、环境优美、充满田野气息、富有特色的民族住宅,相比起城市的宾馆酒店更多了一翻别样的体验。经常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以少数民族生活的方式体验一次本地的生活,必将加深对本民族探访的理解。此刻,作为设计师进行设计的时候同样也要考虑到既要符合原始原貌的建筑和民居空间的设计,又要满足住宿功能的需要。

三、观演类建筑

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音乐舞蹈是其文化中的一项特色资源。在西南少数民族的片区中,每个民族都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总结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风情,在艺术上留下了很多较高的艺术文化遗产。当中,民族音乐、歌舞,结合自己民族的风俗特色,变成了表达民族主题的中心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观演建筑的设计可选择民居方式的住宅单体建筑,内部的设计如游览路线,游客茶座等,可与住宅空间结合考虑,尽量的保持原始民族民居的环境气氛。

四、建筑小品与构筑物

除了主题建筑的设计,以之相呼应的还有小品构筑物的设计表现。单体建筑更加关注的设计语言是原生原貌的设计或者说是重现。那么,相呼应的构筑物可以稍微考虑一点艺术创新的设计手法,可以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语言来加以提炼式的引用转义到设计中去。如图1的藏区石刻艺术。当然这是宗教所留下来的,但是如果把这笔宝贵的艺术形式再加以提炼应用到小品设计中,作品本身就已经足够有吸引力了。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