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的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内科的护理问题及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神经内科;o理操作;安全问题;解决措施
神经内科患者疾病种类多样,因病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施护理操作中可能随时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对于这类特殊的患者,例如神经性狂躁、神经性抑郁、焦虑以及失眠等患者,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引起其病情加重,因而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要担负很大的责任[1]。我们需要将自身的干扰和外界的影响排除,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我院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诊治的87例神经内科患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总结护理操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诊治的87例神经内科患者,依据患者诊治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狂躁、癫痫、神经性头痛等。年龄在21~80岁,平均为(45.6±2.6)岁;所选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均有家人陪伴左右,因而引起的护理损伤相对较低。
1.2方法 对于本文提出的实验,实施全程护理措施,对于多发同时患者已经出现护理安全隐患的患者提升重视程度。通过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中出现的不足,给予相应的护理建议和意见。另外,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观察,进而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为神经内科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护理服务。
1.3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
1.3.1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有些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度不够,护理责任意识不强,有些护理人员甚至在操作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以及具体操作方法,进而给神经内科护理工作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另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需要逐渐提升,现今我国很多医院不重视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进而引起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培训时态度不积极,护理知识的更新能力不足,无法符合现今医疗条件发展的需要。对其真正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护理人员感觉自身生活压力大,社会地位低,工资福利没有达到想要的标准,使得其无法专心从事专业技能,更无法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
1.3.2患者不配合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患者积极配合和支持护理工作,但是在具体工作中,很多患者由于个人因素不配合护理工作,导致护理安全隐患出现[2]。例如一些患者认为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而给自己开偏贵或者不需要的药物,因而对医生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抵触性,由此也对护理人员产生抵触。此外,一些患者个性较强,不会顾及护理人员的叮嘱,擅自离开病房,这些行为都会对护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能引起安全隐患。
1.3.3医院环境因素 对于患者来说,医院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不良的医院环境可能对病情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病床的安全护理措施不足,可能引起患者坠床,医院的地面过滑或者不整洁可能引起患者摔跤,这些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3]。尤其是医疗卫生清洁不彻底导致的交叉感染,这是最主要的安全隐患。
2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神经内科护理操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包括患者配合度不佳、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以及医院环境不良等问题。
3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通过对护理操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了下述几点解决措施:
3.1制定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医院要定期及不定期的对护理人员工作成果进行检查,对于有些责任心不足的护理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护理人员要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护理操作制度实施,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以免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安全隐患[4]。此外,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要认真交代每个患者的情况,以免实施无效护理。另外,护理人员应定时检查操作仪器,确保其顺利工作,对于需要保养或者已经损坏的设备,应登记上报相关部门,以免对护理工作的进度产生影响。
3.2确保护理资源,提升护理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 对神经内科患者实施护理操作的难度性大,复杂程度高,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承担,因而会给护理人员带来很大的心理及生理压力。因而,要确保科室内护理人员流动数量,以免护理人员负担过重,避免出现休息不足,疲劳护理情况。要认真执行护理排班制度,以最少的人力投入完成最佳的护理操作。此外,医院要对护理人员给予重视,根据其劳动强度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最大的鼓舞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3.3阶段性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 因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因而其护理技术是保证安全的基础[5]。医院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技术培训,不断的更新知识,了解神经内科的发展情况,紧随医学发展,用扎实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服务。此外,因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复杂,护理人员实施护理操作时要具有针对性,当遇到紧急问题时要冷静思考,努力找寻解决的措施,将对患者的危害降到最低。因神经内科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护理人员可自行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能够使其更容易掌握患者的心理,与其进行良好沟通,降低护理负担[6]。
3.4做好医院护理环境的整顿工作 整顿对患者安危产生威胁的环境,例如病床不牢固行、污染品排放不严格、病房的卫生打扫不及时或者地面存水过滑、噪音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导致医院环境无法确保患者的安全,给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对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综合护理水平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安全隐患出现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春香.神经内科疾病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24(21):845-846.
[2]王淑芳.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0(08):63-64.
[3]李开美.试论神经内科护理中存在的隐患及解决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48(02):148-149.
[4]郑佳,王新艳,张倩,等.浅谈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与解决措施[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07):643-644.
篇2
关键词:安全隐患告知书;神经内科;护理效果
在神经内科中,大部分神经性狂躁、神经性抑郁、严重失眠或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一旦其周围的环境或细节发生了轻微的改变,就很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提高护患纠纷的发生率[1]。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相较于普通科室的护理工作而言,神经内科的护理中安全隐患更多,因此如何防止和杜绝这些安全隐患的发生,一直都是临床研究中的重点[2]。在本次研究中,对神经内科患者采用了安全隐患告知书的护理方式,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共118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在61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10.8)岁。观察组男34例,女25例;年龄在60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9±10.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护理人员的评估后,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签订相关的安全隐患评估表,并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掌握防范措施,相关的安全隐患护理如下。
1.2.1坠床或跌倒。
由于神经内科的患者年龄普遍偏高,因此如果患者存在头晕症状或者肢体活动障碍,那么将大大提高他们发生跌倒的几率,并可能造成髋关节骨折[3]。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并根据评估表当中的内容,在核对后如果患者具备危险因素,那么即为坠床或跌倒的高发人员。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签订坠床、跌倒告知书,在走廊、过道等较为醒目的地方设置防止坠床、跌倒的“十知道”。在卫生间、走廊等处都设置扶手,保持地面干燥,在患者的病床尾部设置标识,提醒责任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和观察。
1.2.2误吸或窒息。
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或者存在吞咽困难、雾化吸入治疗时痰液过多,因此容易引起误吸,甚至导致窒息。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观察,在患者进食时嘱咐家属不要催促,并嘱咐患者在休息时尽量将头偏向一侧,并将床头适当抬高。护理人员应定时为患者吸痰,如果必要可行鼻饲。
1.2.3压疮、冻伤或烫伤。
如果患者存在感觉障碍,护理人员应填写压疮、冻伤或烫伤告知书,并在护理中定时为患者翻身、更换尿垫、床褥,并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如有必要,可使用气垫床。
1.2.4管道脱落。
部分神经内科的患者会留置胃管、尿管等,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各路管道进行固定,并加强看护,避免由于管道脱落而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1.2.5自我损伤、走失。
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宣教降低患者出现自我损伤的几率,并通过加强监护,防止患者出现自我损伤或者走失。
1.3评价指标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对比,并由患者家属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调查表为本院自制,满分为100分,85分及以上为满意,70~84分为较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患者满意度=满意+较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卡方和t值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P值小于0.05表示本次试验数据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值大于0.05代表无统计学研究意义。
2结果
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4%,P均<0.05表示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具体情况如附表所示。
3讨论
由于神经内科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大部分都存在感觉障碍、行动不便、智能下降等症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4]。所以为了提高神经内科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必须将安全责任意识贯彻到整个护理服务工作当中,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和理解[5]。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的神经内科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加用了安全隐患告知书,而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护理和宣教,研究的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观察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为9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4%,P均<0.05表示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在观察组中,通过签订安全隐患告知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可能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而警示标识的悬挂则能够起到提醒和告知的作用。因此在护理中,不但责任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进行防范措施的宣教,其他的医护人员在看到警示标识后也会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叮嘱,从而强化了宣教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使患者感受到了尊重和重视,提高他们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和依从性,从而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融洽护患关系。而对照组患者虽然在护理当中也被告知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但是这样口头上的宣教无法有效地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重视程度,由于他们无法将宣教的内容全部记住,因此在护理中仍然存在疏漏,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无法有效避免。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使用安全隐患告知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及其家属更加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梅,殷晓菁.神经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7(10):2856~2858
2黄琳竣,张馨梅,陈柯,等.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71
3李勇珍.浅谈神经内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与解决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3(10):251~252
4赵红蕾,潘艳.神经内科护理常见的安全隐患问题分析及防范[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15):2130~2131
篇3
【关键词】规范化;健康教育;神经内科
健康教育是现代护理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1],健康教育能从患者的心理、思想等很多方面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和了解,不仅如此,还能使患者正确的对本身疾病有一个了解。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该系统的疾病致残率较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不仅要从药物方面入手,还要重视患者的康复锻炼及患者的健康教育[3],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220例患者,其中男性150例,女性70例,年龄在36~57岁,平均年龄(28.332.16)岁。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随机分组:干预组110例,常规组1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年龄、性别、病程)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常规组:使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解患者的病情外,还要对患者的疑问做到细心的解答。干预组: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健康教育小组。从神经内科选取3~5名优秀的护理人员组成专业的健康教育小组,对神经内科接收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解和总结,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和内容。②了解患者情况。自患者入院起就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果患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则要通过图文并用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对患者情况的详细了解。③健康教育实施。向患者宣讲神经内科的有关疾病知识,使患者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一个整体了解,并使患者及家属掌握康复锻炼的技巧,可以在出院后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1.3观察指标[4]: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对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等。
1.4统计学方法: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使用SPSS17.0软件,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结果
2.1干预组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显示,常规组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活质量总分评分分别为:44.64±2.45、55.53±6.21、52.17±2.26、48.83±5.26、201.47±16.28,干预组对应数据为:53.48±1.76、68.82±5.09、64.48±1.87、61.13±6.15、248.21±15.16,可见,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组与常规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干预组优、良、差分别为:96例(87.27%)、5例(4.55%)、9例(8.18%),明显优于常规组对应数据68例(61.82%)、25例(22.73%)、17例(15.4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108例(98.18%)显著高于常规组91例(82.7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耐心、细心、恒心是最基本的要求[5]。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具有较大的情绪波动以及病情的反复波动性,针对这些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尽的了解并做到足够的重视[6]。现阶段主张使用专业性、人文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尤其在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重视规范化健康教育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掌握优良率为84.55%,干预组患者掌握优良率为91.82%,干预组患者的掌握优良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掌握优良率(P<0.05);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中采取规范化健康教育的方式对神经内科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显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健康教育,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升,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掌握也达到更具体化,使得护患之间的沟通更为密切、协调。于患者而言,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对自身疾病有一个详尽的了解,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并能把康复锻炼做到最好。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中使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有了很好的掌握,不仅如此,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金菊.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认知行为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10):980-983.
[2]陈淑彦.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240-241.
[4]黄彩红,骆谏英,胡燕萍.试论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0):1424-1425.
[5]吕文艳.规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273-274.
篇4
神经内科的患者的特点是急、危、重。基础护理多、重、烦。所以护理要求特别高。对患者不但要细心、耐心、还要有责任心和爱心。护生在我科实习时间为6周,因此我制定了具体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要求了解、熟悉、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操作技能如下:①了解神经内科护士基本要求和素质。②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做好健康教育。③了解电脑处理医嘱的程序。④熟悉神经内科各种疾病的名称和护理常规。⑤熟悉各种护理记录的书写。危重患者抢救的配合及病情的观察。⑥掌握脑出血和脑梗塞急性期及康复期的护理重点。⑦掌握基础护理,中医技术操作。特别以下几种护理操作更为重点:鼻饲法,壁式给氧法,穴位注射法及预防压疮护理。⑧大专及本科生还要求每人写一份护理病历。实习结束前进行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考试。并要求完成实习小结。
2带教方法
2.1第1周熟悉及转变角色阶段:学生从学校到医院,从学生到护士,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新的角色。带教老师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地学习。因此护生入科的第1天,由护士长或带教组长介绍本科概况、环境、布局、物品放置情况,本科的规章制度,各级人员及各班职责,消除陌生感。第2~5天重点是学习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深入了解神经内科工作规范。重点掌握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强调查对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第2~5周临床实践阶段:采取“一对一”的专人带教方式选派经验丰富年资高的护士带教,让护生参加白班、夜班值班工作,全面掌握神经内科的护理知识。学会专科护理。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应不断鼓励护生地提出问题。总结工作经验,整体护理贯穿始终。协助护生搜集资料,做出护理诊断,书写护理病历;利用夜班空闲时间指导护生护理文书的书写。本院使用计算机处理患者一切信息。因此,还要教会护生用电脑过医嘱,输三测单,写交班,处理出入院病历等等。除根据带教计划完成本情况结合实际随时增加讲授内容。
2.3最后一周进行终末考核:实习期末,要对护生进行一次基本技术操作考核和整体护理理论考核,考试内容覆盖全部实习计划要求内容,带教老师认真填写实习鉴定,总结实习情况,征求护生对带教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
篇5
【关键词】 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 脑卒中 认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97-01
对脑卒中患者来说,康复护理是促进病情康复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实施整体康复计划时,护理人员为了让脑卒中患者在职业、社会、精神、躯体上获得全面康复,需要在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密切配合相关康复专业人员、康复医生,进行功能康复护理[1]。但是在实际的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护理误区与问题,为找出这些护理问题的发生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内科的50名护理人员的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工作的50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30.6±2.3)岁,其中本科15名,大专22名,中专13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37名。48名护士,2名护士长。入选护理人员在神经内科的工作时间在2~28年之间,平均为(18.6±3.2)年。本组护理人员均无专门的脑卒中康复护理培训经历。
1.2 方法
由我院康复科护理人员(2名)、康复治疗师(3名)和康复医学教授(2名),在结合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参考大量脑卒中康复护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脑卒中康复护理认知调查问卷表。同时在2010年4月~5月,应用该调查问卷表对我科室的30名护士做了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增补、删减问卷内容,其调查效度、信度分别为0.87、0.76。该调查问卷共包括20项与脑卒中康复护理相关的内容: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一般临床护理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联系与区别、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时期选择,等等。各项内容设有3个答案选项:不知道、不明确、知道。
由参与本次调查的2名护士发放、回收问卷,同时委托护士长协助开展此项工作,问卷为即发即收,50份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详见表1。从表1可知,本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均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组护理人员对自我护理概念的知晓率为16.0%,脑卒中康复标准知晓率为18.0%,脑卒中康复治疗、护理措施知晓率分别为38.0%和24.0%,康复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知晓率均为18.0%,此外,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及治疗的最佳时间,痉挛的概念、模式、应对措施,良肢位护理,功能位与良肢位的差别,肩关节及头部保护,偏瘫异常模式,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环境要求方面,知晓率也相对较低。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专门研究患者精神、躯体和康复护理技能、知识及理论的一门学科[2]。对于脑卒中病人来说,康复护理是在病人身体条件允许下,对患者进行的自理训练,也就是自我护理。“自我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基本理念,也就是在病人身体允许情况下,让病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增强生活能力的活动中来,护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帮助,让病人逐渐能够自我照顾、独立生活[3-4 ]。本次研究显示,仅有18.0%的护理人员完全知道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有40.0%不清楚这一概念,还有42.0%完全不知道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同时,康复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及脑卒中康复标准知晓率也仅为18.0%。若神经内科护理人员不了解脑卒中康复护理理念、护理措施和康复评价标准,也就无法正确、有效地实施脑卒中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病人的护理,也就仅能停留在普通临床护理层面,不利于疾病康复[5]。
总之,在脑卒中康复护理方面,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较为缺乏,医院科室应当重点开展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技能、知识及理念的教育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水平,以加快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 岳高杰,黄娟,程瑞莲等.神经内科年轻护士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1):27-29.
[2] 张雪,郭威,黄芬等.神经内科护士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38-42.
[3] 马依努尔・吾守尔.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认知调查[J].医药前沿,2013,(9):41-42.
篇6
关键词 神经内科;护理;伤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脑血管疾病,且年龄较大,常伴有意识或精神障碍,病情危重,进展迅速,较易变化,病程较长且预后较差,临床致死致残率高,任何疏忽均可导致严重后果,给患者及医院带来损失。
1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
1.1意外伤害方面
(1)跌倒。老年患者,自理能力不强,行动比较迟缓,常出现抽搐等现象,多在晨起及午夜如厕下床时出现跌倒的现象。(2)走失。神经内科患者多伴有认知、记忆力障碍或老年痴呆等症状,如看护措施不到位,容易导致走失。(3)坠床,高龄老年人对病床高度不适应,或夏天使用凉席,在凉席外移的情况下翻身而致坠床。(4)烫伤,感觉障碍患者使用热水袋,未掌握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
1.2技术方面
护理工作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护理技术风险增加,易造成护理安全隐患。特别是部分刚进入医疗系统的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估,未能及时向值班医师汇报,错失最佳救治时间。部分护理人员专业技术不过硬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对患者安全构成的威胁。
1.3管理方面
医院护理人员分配不合理,人员少,常出现一位护理人员同时照顾几位患者,不能保证患者的基本需要,特别是护理人员单独值班时,易出现因照顾不周全而来不及抢救的状况,造成安全隐患。部分护理人员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如有的患者入院后6h、12h甚至24h后才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改变,这都需要护士定时观察病情变化,若此时护士疏忽大意,违反护理常规,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护理工作中造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文书记录不规范、不详细、不全面,与医疗记录不一致,都将成为在今后的医疗纠纷甚至法律诉讼中的潜在隐患。
1.4环境方面
神经内科患者普遍存在住院时间长,病情复杂等特点,患者常会对病房产生依赖感,若病房环境不舒适,如床位过多、活动空间狭小、地面湿滑、厕所无扶手、墙壁颜色单调、灯光亮度不合适、室外噪音大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从而加重病情,造成安全隐患。
1.5患者及家属因素
患者与家属对于疾病特点,康复护理重点及可能诱发疾病复发因素等缺乏必要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有效配合临床护理治疗工作,增加护理安全隐患发生风险;同时经济原因也易导致治疗护理中断,威胁患者安全。
2 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2.1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具备较强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的前提。因此对护理人员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超负荷工作,使护士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确保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正确到位、规范安全。
2.2加强技能学习、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定期进行技术考核;对典型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讨论、交流、总结经验,拓展知识面;护理人员需熟悉了解神经内科患者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急的处理能力,当神经内科患者出现突发性事件时才能镇定自若,沉着应对,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
2.3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护理
对病情复杂、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提前做好应对方案,如易出现眩晕或者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醒来以后要等一会儿才能起床,起床后站立一会儿再行走,防止晕厥发生;对于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人、痴呆等患者,要警惕出现跌倒、烫伤、走失等意外;对于轻度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半卧进食或者以半流食为主,少吃多餐;对于鼻饲的患者,进食前要吸净痰液,身体半卧,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可以进行鼻饲。定期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安全评估,重新筛选高危险患者,做好针对性护理工作。
2.4创造优质环境
给神经内科患者创造舒适而且安全的病房环境。如病房内尽可能地留出足够患者活动的空间;地板要防滑,同时需保持地面的干燥;洗漱间增设防滑垫;墙壁应尽可能避免单调的白色,换用柔和的壁纸;病房要远离喧闹的地方,给患者安静祥和的环境;通风设施完备;在病房、走廊等活动场所安装扶手;在病区设置警示牌和指示牌,避免意外的发生,降低安全隐患。
2.5加强沟通交流
护士要积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向其说明诊疗计划及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意外。神经内科患者病情重、病程长,患者或家属可能出现一些过激的语言和行为,护士与其沟通时要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心平气和地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动患者,以提高其对护士的理解与信任,杜绝护理纠纷的发生。
篇7
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延续。神经内科的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意识、精神、视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基于神经内科的工作特点,就其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报告如下。
1 带教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护生方面
1.1.1 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 尽管医学基础课及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是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必须要掌握的课程,但神经系统知识较其他内科系统知识更复杂难记忆,很多内科教材中只是简单陈述,学校授课时更是较少,导致护生进入神经内科实习不能将以前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与疾病联系起来。对疾病的认识是“老师说是什么病就是什么病”,没有将这种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要点融会贯通。
1.1.2 理论与实际结合差 护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课程较紧,大部分课程到临床实习时已经生疏,且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理论多,实践少,部分操作技能不能亲手操作或操作不熟练,部分教科书内容与临床实际情况脱节,当今新的护理用品的广泛应用,护理操作方法的改进,高档仪器设备的引进,许多专科护理新技术、新项目更使护生望而生畏。
1.1.3 护生角色认识模糊 部分护生刚进入临床实习时对自身的角色分辨不清。多数护生对自身的“学生”角色过于依赖,担心操作失败,患者不满意,不愿动手进行护理实践;少数学生则过于强化自己的“护士”角色,对于各种操作,无论做过与否都勇于尝试。
1.1.4 护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 护生在校时很少接受法律知识教育,对自己应负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所以在实习中不注重护理与法律的关系,不能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护理工作,说话做事不够严谨,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1.2 带教老师方面
1.2.1 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带教老师缺乏综合知识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部分人员专业思想不稳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1.2.2 带教时间与精力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护士编制紧缩,神经内科基础护理工作量大,再加上各种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患者住院周转率的提高,对护理要求提高,使护理工作量极度饱和,每天忙于临床的护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耐心的指导学生。
1.2.3 带教方式陈旧 带教老师的带教方式陈旧,只重视对护生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权利,比如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隐私权。
2 改进
2.1 推选素质优良的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护生的实习效果,本科要求带教老师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技术过硬,具备较高带教能力和授课能力,由护士长推选,经护理部审核后才从事带教工作。
2.2 提高带教老师待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本科自2005年接受临床教学工作以来,对带教老师每月均有经济补助,护理部向临床带教老师有倾斜职称晋升政策。安排一对一带教形式,老师上什么班同学就上什么班,无论白班还是夜班同学都只跟随同一名带教老师。这样既有利于护生系统化学习专科知识,又增加了师生之间了解,有助于带教老师根据护生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实习进度。
2.3 理论结合实践的临床教学详细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实纲要求,结合神经科疾病特点制定,安排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及护理教学查房,尽可能多地提供实践机会,使护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的过程。
2.4 系统的临床带教
2.4.1 加强护生的岗前培训,培养法律安全意识 护生进入临床前,由护理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职业素质、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培训等,并在临床实习期间带教老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权利,使护生及早树立法律观念,尽职慎独,加强工作责任心。
2.4.2 入科教育带领护生熟悉病区环境、病房结构、治疗室、处置室、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的位置及相关要求,介绍科室的专业特点、宣讲实习计划以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情况等,消除护生的陌生感,增加自信心,为实习工作打好基础。
2.4.3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知识专题讲座 挑选科内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每周对护生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知识专题讲座,如:神经内科常见病病因。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宣教,出院指导以及常用药物的用法及用药注意事项等给予指导。
2.4.4 带教老师在协调“护”“生”的角色冲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护生的角色重点在老师面前是“学生”,在患者面前是“护士”。带教老师应在护生与患者接触之前,教师应充分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或在指导下完成工作,鼓励她们大胆实践,并保证患者的安全。另外,带教老师还应多与患者沟通,在其面前,强化护生“护士”的角色,消除其顾虑,顺利完成临床实习。
2.4.5 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 带教老师从护生进科起就要带领她们一起为患者做入院评估,连续的健康教育可融洽护生与患者的关系,使患者愿意配合护生实践操作,指导护生手把手练习,并逐渐做到放手不放眼,在每工作结束后,帮助护生回忆当天所学的知识,鼓励其记录临床笔记,将从而加深护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掌握。
2.5 出科考核 护生出科前一周在护士长指导下进行神经内科常用护理知识考试及操作考核,了解护生对神经内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核合格方能填写实习手册。
2.6 实行带教双向评估制度 老师从德、体、能、责、勤等方面培养和考评学生,学生从老师的带教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带教能力、教学讲课、教学查房及提问等方面考评老师。这样做既让护生了解自身不足,及时纠正不断提高,又让带教老师了解教学情况找出缺陷,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医院神经内科工作的31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7月起在神经内科安全用药护理管理实施口服药物模板,2016年6月~2017年6月为实施前,2017年7月~2018年7月为实施后。31名护理人员中,年龄为20~41岁;工作时间为1~14年;中专7名,大专16名,大学8名。研究期间护理人员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前神经内科实施传统用药管理办法。实施后通过实施口服药物模板加强神经内科安全用药护理管理效果:①制作科室口服药物模板:收集神经内科的各类药物片剂,按照首字母顺序进行排序,将药物合理归类到26个药名栏中,并使用彩色打印机制成药物图册。②评估护理人员对药物识别情况:将各类药物片剂随机抽取,交由各级护士逐一辨认。③对神经内科护理人员进行反复培训:将药物口服模板粘贴在治疗本上,方便护理人员核对,提高用药准确性。制成药物识别成绩登记表,记录护理人员在进行辨别时出错的药物,并编上序号。每周一次对错误药物进行考核,不断巩固,通过培训和强化,加深对药物的理解。④提高护理人员对药物识别能力,再次评估护士对药物识别情况[3]。
1.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对药物的识别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护理人员的药物识别评分高于实施前,不同能级护士对药物的识别能力均存在差异,护士级别主效应F=19.8,实施前后主效应F=106.9,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实施前后的用药安全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的用药安全事件、溶媒错误、皮试与抗生素不符等事件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医嘱纠正情况有了明显提高,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结论
3.1口服药物干预现状
口服药物的正确使用,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举措,是医护人员一直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护士口服给药错误率高达23%,这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最终的治疗效果。为此,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都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力求降低临床口服药物的错误发生率[4]。神经内科医生在进行医嘱时,应告知各种类型药物的具体情况,让医护人员时刻注意。护理人员在进行药物核对、药物发放时,应穿戴专用小马甲,严格遵守规范,如若有新型药物出现,应立即更新药物模板。由护士长带头,按时抽查各护理人员的药物识别能力和用药能力,保证在用药的各个环节都不会出现纰漏。在进行临床护理工作时,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完善用药流程和制度。另将患者自带药物进行管制,降低口服用药的错误发生率[5]。
3.2不同层级的护士在药物识别能力上存在差异
护士是医生与患者联系的纽带,更是神经内科用药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在保证用药安全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不同层级的护士在干预前后仍在药物识别能力上存在差异,N0层级的护士药物识别能力较低,而N2级护士的药物识别能力则较高。为了提高N0级别护士的口服药物识别能力,安排该级别护士进行培训,参加治疗班,通过跟随导师学习,尽快掌握科室情况。N3护士较之N2护士的药物识别能力较差的原因在于实践过少,由于长期在办公,直接接触药物的机会较少,故通过采取轮班制度,以方便护理人员接触药物,提高口服药物识别能力。但通过实验研究同样发现,经口服药物模板在神经内科中进行应用,护士对药物识别能力有了明显提高[6]。
3.3口服药物模板提高了用药安全性
神经内科用药众多,药物种类复杂,部分药物在颜色、外形、气味等方面都较为相似,容易在使用时混淆。另外,药物片剂上没有明确的药物名称和药物标识,也导致了用药错误率的发生。护理人员大多只能核对药物的数量,对药物的名称及类别缺乏辨别能力,直接影响了患者用药准确性。科室通过使用口服药物模板,让护士在进行核对时有所依据,确保了用药的安全性。另外,通过将各类药物的情况记录在册,按时更新,将药物知识纳入职业考核和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护士的药物识别能力[7]。
篇9
[关键词] 护生;带教;神经内科
[中图分类号] R642.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092-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毕业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阶段。通过神经内科的临床实习,培养和提高护生专科护理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如何在短期内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将他们早日锻炼成为合格的护理人才。结合我院神经内科护理专科性强、病情复杂多变、护理风险相对较高,我科在带教实习中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取得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制订科学合理的实习计划及实施方法
根据近几年护生出校的总体素质,神经内科工作的性质,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难点及易出现的护理缺陷,经全科护理人员认真总结、讨论,将实习计划修订为五点。具体实施如下:
1.1入科教育
由护士长带领护生熟悉病区环境、病房结构、治疗室、处置室、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的位置及相关要求,介绍科室的专业特点、本专科实习要求、整体护理的概念,以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情况等,第一时间消除护生的陌生感,使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增加自信心,为实习工作打好基础。此项工作于护生入科后第1天完成。
1.2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
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独立的操作能力,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介绍本科工作制度,如交接班制度、请假制度、查对制度、保护性医疗制度等。指导护生学习护士礼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此项工作于护生入科后与入科教育同时完成。
1.3神经内科常用操作技术演示及指导
每批新入护生实习的第1~2周,轮流挑选科内操作技能好、沟通能力强的护士逐一对神经内科常用操作技术进行演示讲解。主要包括:氧气吸入疗法、保护性约束带法、康复训练指导、介入溶栓护理等。再让护生在模型人上反复练习直到基本掌握,然后在实习期间逐渐熟练。护生出科前1周抽考1~2项,考核合格方能签实习手册出科。
1.4理论结合实践的临床教学
1.4.1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知识进行专题讲座 轮流挑选科内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对新入护生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知识专题讲座。讲课内容: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的评估,常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效果评价,出院指导,神经内科常用药物的用法及用药注意事项等给予统筹指导。此项工作于护生入科后第2~3周完成。
1.4.2临床实习中的理论指导 实习护生既有中专生,也有大专生、本科生,带教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平等对待他们[3]。实习中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实习护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晨会交接班、护理查房、业务学习、护理操作时多看、多学、多问、多练、多向老师请教,从而自觉获得知识;带教教师应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启发性地将护理的重点、难点及本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防范护理安全的知识传授给护生,随时提问和检查,放手不放眼,如出现差错,带教老师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尽快让护生熟悉本科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技能,从而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灵活贯穿于实习过程中,并用通俗、准确、清晰的语言与患者有效地沟通,既提高护生的交流水平,又给予患者更多关爱,取得患者信任,提高患者对护生的满意度。
1.4.3出科理论知识考核 护生出科前一周对他们集中进行神经内科常用护理知识考试,了解护生对神经内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核合格方能签实习手册出科。
1.5对带教老师的要求
严格选择护师以上职称,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护士担任带教,带教老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对专科疾病的治疗护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带教中既能态度严谨、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又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使用鼓励的眼光、激励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同时生活上又能主动关心、帮助护生,使他们在步入社会的初始阶段就得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熏陶[4]。护生出科时按“优、良、中、差”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科内对带教老师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
2结果
我科在多年的带教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带教体系,既对培养出合格的护生起关键作用,又提高了带教老师综合素质,促进科内护理质量提高,同时在新形式下对护生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强化法律意识,从多渠道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带教方法[2]。
总之,带教过程是我们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督促并激励我们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临床带教中。
[参考文献]
[1]赵国芝,龚玉泓.浅谈神经内科护生临床带教[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11(6):21.
[2]李静,况兰.浅谈带教实习护士的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9):838-839.
[3]吴素清,黄青霞.个性化临床带教模式创新初探[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4.
篇10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科室4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为在岗护士,护龄≥1年;(2)已经取得执业证书;(3)自愿参与研究(;4)均为女性(;5)身体健康,无严重的躯体疾病(;6)无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理障碍;(7)参加完整个管理过程。排除标准:(1)无需与患者沟通的技术岗位护理人员;(2)处于产假、哺乳假、病假、轮转进修者(;3)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4)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毒物或酒精等依赖或滥用史(;5)不愿意参加调查;(6)管理期间有家庭重大事件发生者;(7)护理管理者。年龄20-45岁,平均35.5±11.2岁。文化程度:中专5名,大专14名,本科19名,研究生2名。已婚32名,未婚8名。有子女者28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8名,护师15名,护士16名。
2.微信的方法
2.1微信圈的建立。要求科室内没有微信号的护士下载微信客户端,申请微信,由微信使用较熟练的护士对科内护士培训微信的使用功能,包括文字信息、语音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的接收,确保组内每一位护士熟练掌握微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为了保证微信群的合理应用、内容的清洁性、避免负面事件的发生,制定详细的使用规则。共同讨论确定微信群的名称,为“美丽天使”群,公布微信群的号码,要求科室内的护士加入微信群。由护士长担任微信群的群主,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安排工作任务,相关信息等。要求科内护理人员一周之间加入微信群,并修改自己的群名片为自己的姓名。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长之间能够随时随地的双向交流。另设一名辅导员,由沟通能力良好、专业知识强、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护师担任。护士长鼓励科内护士通过微信积极发言。
2.2信息传递。护士长利用微信语音对讲或视频功能定期组织科室会议,将各类信息整理好后在微信群内公布,包括简明通知、照片、护理管理新资讯等,护士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因信息沟通不畅而造成的护理工作缺陷、差错。同时可以通过微信临时布置工作任务,如一周之间的工作安排、院内人文精神的宣传、排班情况、学习通知、迎检通知和会议通知等,每周重点工作安排,护理安全警示和提醒等。每次晨会结束后,由辅导员将晨会的内容进行汇总后发送至微信群,方便科内护士能够随时查阅、学习,每位护理人员都能详细、及时的掌握晨会中的管理动态和工作要点。
2.3质量监督。将每周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公布在微信群中,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护理操作等问题,采用不记名提醒的方式供当事人及时了解,便于改进工作。科室内若有特殊事件发生,如纠纷隐患、患者隐瞒病情、危重患者需要特殊治疗等[2],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发送在微信群内。每天下班前护士长将一天的工作总结上传,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4业务学习。及时在微信群内发放一些护理新资讯、新技术、新知识、新仪器设备等,以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加强护理人员的印象,增加学习兴趣。理论课的授课老师按照年初既定的授课计划先查阅资料,写出授课讲义,同样备份在微信群内,护士可以利用上下班坐车等时间阅读,养成天天阅读、常常学习的良好习惯。成员之间闲暇之余可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对需要注意的护理安全进行提醒和警示,规避护理风险。实时上传与神经科护理工作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归类,以供群内成员随时学习、下载和查阅[3]。
2.5护士思想动态的管理。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护士近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做好护士的思想工作,以免情绪的波动影响护理工作,导致护理质量下降。通过微信语音功能指出护士工作中的错误,避免当面严厉批评。鼓励高年资护士在微信群中传授生活经验。发送节日问候与护理人员的生日祝福,发送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语言、图片、影像、祝福语及一些积极向上的链接,及时消息鼓励大家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4]。还可分享一些工作中的快乐等,通过微信群传播正能量。
3.观察指标。(1)微信的使用情况: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统计科室护士的发言人次,微信科会、微信业务学习以及各类通知的次数和转载率。(2)护理质量:根据《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神经内科护理服务规范制定护理质量考核量表,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基础护理(50分)、专科护理(50分)、危重患者护理(80分)、健康教育(80分)、应急能力(100分)和护理记录(100分),满分46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3)重要信息知晓情况、一周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护理方法及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均为百分率,转化为百分制的情况。(4)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跌倒、压疮、坠床、用错药、皮肤烫伤等发生的情况。(5)各抽取管理前后半年内的1000个病例,统计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6)患者的满意度:通过现场填写的方式调查患者或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
4.统计学处理。资料由专人录入软件SPSS15.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管理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微信管理后微信的使用情况。2015年1月至12月,微信发言人次为8700人次,转载率95%。微信科会12次,业务学习32次,各类通知350次,转载率均为100%。2.微信前后护理质量的比较。微信后,护士在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患者护理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微信群管理前后管理执行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微信后,重要信息知晓、一周重点工作的完成、护理方法及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均好于管理前,护理不良事件少于管理前,患者的满意度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致残率、病死率高等特点。神经内科的护理单元护士的责任重大。近年来,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越来越多,护士的工作量不断加大,护理风险也就随之增长。传统的护理管理下,护理人员信息的通知或通过电话、或通过短信,遇到临时有事或会议时要安排专人或护士长通知,浪费人力和时间[5]。而在以上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极有可能出现变化。传统的沟通交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患者对护理质量的需求。微信是一款现代化的即时通讯工具,可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具有使用方便、快捷、资费低廉、不受时间和地点控制的特点,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常用方式。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有微信用户超过6亿,全民已经进入“拇指时代”[6]。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现代医院的运营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将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智能的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接受和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将微信圈应用于护理管理后,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患者护理等均高于管理前。邓芬等人的研究显示,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7]。微信平台的使用将科室的管理内容轻松地转化为移动的“掌上科室”,学习信息、晨会总结信息、工作总结信息均可及时发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8]。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护理管理,管理者在进行护理监督时,能够将发现的问题、希望护士改进的措施及时公布,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9]。管理者还能在工作中不断征求大家的意见,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微信的及时通讯功能,护士之间将自己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在公共群内进行相互提醒,既增强了护士的防范意识,提高了责任心,使其能够对护理隐患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又增加了护士在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积极地上报,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10]。研究结果还显示,微信后,重要信息知晓、一周重点工作的完成、护理方法及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减少,护理满意度提高。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护士在护理中遇到问题时,可通过微信及时向其他护士求助,既避免了护理不良事件,也提高了自身的护理能力。而且微信共享信息能够使护士及时掌握科室的要求和工作部署,与其他护士保持工作的一致性,进而有效减少了护理缺陷[11]。而且,微信平台通过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减轻了护理工作的枯燥与无聊,增加了护士之间的情感和互动,提高了团队之间的凝聚力,改善了工作氛围,使护士能够将工作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为患者服务,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2]。综上所述,信息化手段用于护理管理更为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微信作为护理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可提高神经内科的护理管理效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改善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管理走向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林瑞端,陈莉,华美芳.微信信息传递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31):3159-3160
2王松峰,英静静,刘志明,等.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在患者PICC院外自我维护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3):215-216
3夏道娟,刘华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3,28(24):68-69
4胡玉琴,徐玲芬,陈娟丽.利用微信平台加强手术室内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3):35-36
5罗春燕,贾长宽,黄芳菲.微信群在临床护理人性化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177-179
6刘俏俊,朱元琴.利用科室护理微信平台提高护理环节质量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3):1193-1194
7邓芬,王秀菊,邓牡红.微信+QQ群在现代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9(4):382-384
8郑晓燕,罗梨芳,郑少梅.微信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0):100-101
9张兰珍,叶白如,徐武敏.微信服务平台在血透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8):75-76
10邵丽,李莉,薛靖.微信在小儿普外科护理单元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5):256-257
11钱小洁,高琳.微信平台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15,32(1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