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就业
众所周知,目前的中职教育定位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与市场保持零“距离”,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求职中具备充分的竞争力,要求学校这个人才加工厂生产出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当今社会需求各层次人才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企业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始步入了一个普及的,重实用应用的与就业接轨的深化改革阶段,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原有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硬件设置诸多方向都要适应这个大方面。在此,笔者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如何适应就业的需要,如何为就业服务谈几点意见。
一、教学内容方面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个内容庞大的知识体系,它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是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尽量系统地介绍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根据应用的需要,需要什么才学什么,把计算机知识不当成一门学问,一门学科,而是处理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比如: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进制及与其它进制转换方面是一个老师必讲的基础知识,其实中职生一般却不需要过多了解,需要转换时也可直接使用附件中的科学计算机器来完成。类似这样的知识,我们可以舍弃不讲或一带而过。
那么目前中职生应具备哪几方面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才能适应就业呢?就我多年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项内容中职生需要熟练掌握:其一、日常工作、生活中熟练使用计算机需要的基本应用知识。其二、与本专业有关或工作需要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其三、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自学新软件的能力。其四、网络上获取新信息、知识的能力。明确这几点,我们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就要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取舍和开展,而不必过多考虑计算机基础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学习方法上应采用应用为先的教育方法,要通过应用引出概念和理论,围绕应用让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有关概念。而不是以往的先学理论知识然后开展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操作,我们应强调“会不会”,而不是“懂不懂”。例如,我们在介绍鼠标操作的知识时,传统教学中先讲什么是鼠标指向、单击、双击、拖电、右击、右健拖动的概念,然后再每个演示一个例子。基于应用的教学是通过学生在窗口的基本操作中,比如窗口最大化、窗口最小化、调整窗口大小、移动窗口以及滚动条的拖动中自然学会鼠标操作即可。又如关于计算机病毒这个问题,我们费尽苦心地讲述什么是信息安全,病毒的概念、种类、传染途经,防治和检测等这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不如把精力花在如何使用常用的杀病毒软件,把目前最常用的例如瑞星或诺顿杀毒软件教会学生使用。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教材在编写上要考虑完整性,系统性,必然充斥各种概念、理论,而教师不应简单的依葫芦化瓢,应灵活多变,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
三、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渐完善和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校在有限的计算机课时里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面面俱到。更加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无论在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理论方面都变化非常快,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新技术、新的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所以计算机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使学生掌握几个孤立的知识或者是几项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力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构造具有个性的、具有可发展潜力的知识框架和支持这种框架的学习能力。“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个道理在计算机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去灌输某个软件如何用,而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学使用软件,培养他们的自学和应用能力。教学组织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学生练而不是教师讲,按自学的方式辅导学生学习一、二种较为常用的软件的使用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自学使用和尽快掌握新软件的应用方法的目的。
四、结合专业特点,面向专业开展应用教学
随着计算机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因此以前的计算机基础课全校所有专业统一课程和内容、统一要求和学习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中职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特点来进行,面向专业应用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以及专业应用和就业方向,满足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实每个专业对计算机基本要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印刷专业对打字、排版要求较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对程序设计要求较高;而电子商务专业则侧重于网络知识。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需求,我们中职教育应着重训练该种技能,使该专业学生这项技能达到较高水平,甚至还争取拿到国家认可的证书,从而在专业技能训练之前先拨一筹。另外,还应适当安排与本专业课相联系的综合性案例作为和其他专业课程“整合”的示范,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例如: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用幻灯片汇报自己本月的销售业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从internet网上获得最新服装设计图片等等。
五、注重启发学生对计算机技能课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遍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学生入校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其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某方面的能力并不比继续深造的同学差,甚至超过他们。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可喜的是,社会对技术人才需求回暖,中职学生不仅比本科生更易就业,高级技术工甚至在沿海地区拿到相当高的薪水。这种现象使中职生也看到了自己有优势的一面,也希望在未来干出一番成就。中职学校要善于抓住这种很好的教育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我们看到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往往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技能课,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学习其它的专门技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发现自身的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入校之初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对整个中职以技能课为主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生入学之初开设的课程宜重点强调趣味性的课程,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强烈的探索愿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练习打字通过QQ、E-mail等方式,学生不仅不会觉得枯燥,相反乐于参与。通过上网聊天、发E-mail,可以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打字兴趣,以致同学们说打字速度是聊天聊出来的。另外,质量较高的游戏型学习软件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教学中,老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自己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的潜能,防止对学生进行多干预和过早的判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看成具体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人翁。对学生及时充分给予肯定和赞誉,启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兴趣和创新精神,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心情舒畅,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天地。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六、加大计算机课教学的投入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往往把讲解和上机分开,先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演示讲解,然后上机。 实践证明,该摸式不太适合操作性极强的计算机教学。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加上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到上机操作时就好象什么都不会了,显然前面在教室授课效果很不好。另外,中职计算机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角色是以辅导、点拨为主,这种新变化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尽量安排在机房进行教学。教师有关演示利用局域网操作演示给学生看,因此机房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大大增加。另外,众所周知,计算机软、硬件发展非常迅速,计算机的应用也往往是建立在新的硬件和软件操作基础之上,如果计算机配置太落后,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操作和应用,因此在计算机课投入方面学校要尽量跟上。有条件的学校应在学校开设多个电子阅览室或建立局域网供学生上网代替周边网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上网学习。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轻网络的负面影响。
七、师资方面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基础数学课专业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本人现就职于一所以土建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基础数学课本应是该职校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但近年来基础数学课却遭到学生的冷遇。主要由于现在的职校生数学知识及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现行的课堂教学方法已无法有效组织教学,目前的考试和辅导制度已经基本上流于形式,教学效果甚微,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势在必行。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加快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级各类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的一线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基础课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与时俱进,才能提高基础课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下面就谈谈我对基础课数学课在职业教育中为服务专业课进行的教学改革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革新
目前职校生对基础课数学课的冷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需求、兴趣与数学课程本身的目标要求不相不吻合,因此,数学课要想被学生重视,就要切实发挥好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功效。
1、履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生活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2、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改革传统实行课程逻辑推理的思想体系,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知识内容体现对于职业学生适度、够用的教学知识。
3、要求知识内容层次分明,加强基础,增加拓展,为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课堂教学的革新
为了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施很关键。
1.钻研教材,淡化基础数学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现在的职业学校使用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大多是国家统编的教材,国家统编教材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范围,教材编写过程中考虑各行各业的特点和需求,所以教材内容多是基础性的东西和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而且使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紧密,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和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为此,作为一名基础数学课的老师,我会积极与专业课老师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有了这些沟通和交流,备课时我就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课程需要、学生水平和专业特点对教材进行补充、删简,面对实际讲究实效,力求教学的高效、优质。比如,这学期我所带班级的学生为中专工程路桥专业的学生,他们这学期开设了专业课程《工程测量》,在讲授基础数学课的过程中,与专业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我会指明在专业课的哪方面用到。如:当数(分数、小数、实数)及基本运算讲完之后,及时给上测量课中求高差和高程的知识点;当乘方与开方、角的定义及加减运算讲完之后,及时安排测量中水平角平均值的口算方法;当比率、比例和锐角三角函数讲完之后,及时讲解坡度与坡角实际问题的计算。这样,教学内容可淡化理性抽象思维,淡化数学技巧训练,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且其中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易被中职学生所接受。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新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若将数学理论知识比作盐,那么教学过程就是美味可口的汤。基于以上理解,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烹饪佳肴的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和。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传授知识和技能,与此相对应教学方法是立足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着眼点是教师的教,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职业教育中基础数学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情况确定,选择教学方法应从多方面考虑:如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启迪思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曾为课堂教学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方法一:教学语言求活,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语言是调控课堂气氛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活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地位,相应地变化语调、语速,包括准确、形象、练达的和幽默风趣的比喻等等。特别是对于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数学课来说,直观形象的描述,生动贴切的比喻,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第一章,集合的概念的教学中,在讲解什么叫集合时,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事说起,就是一堆东西的全体。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然后再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描述集合的概念。在讲解两个集合并运算时,可比喻为:你有一筐苹果我有一筐梨,现在把它们倒在一个筐里。对空集的概念,许多同学理解为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意思,我会告诉学生,空集就像一只提包,里面虽然没装任何东西,但毕竟还有个包。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学生会出现α=2kπ+30°(k∈z)这样的错误,可诙谐地提醒学生在这里可不能“一国两制”(一式两制),在愉悦中增强兴趣、引起兴趣。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课堂教学语言活来自于教师的渊博知识,教师平时要不断扩充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中多考虑几种表达方式,恰如其分的比喻和充满情趣的话语常常能画龙点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方法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习信心
45分钟的课堂上课时间,老师不能占为己用,而应把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要准备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在其回答时多给他们暗示指导,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到黑板做练习。对做对的学生要表扬,对做错的学生更要表扬和鼓励,哪怕作对一点也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感到“我也有能力,也能学好数学,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参与意识。也可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多面体的几何性质时,要求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按要求制作正三棱柱、正三棱锥、正三棱台的纸质模型,学生可互相讨论,互帮互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自己产生对知识学习的成功体验。但教学组织上也要克服“平均主义”,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素质教好的学生给他们提出高一些的要求,注意开拓他们的视野,适当选择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分析和推理,同时为他们下一步进入更高一层的学习打基础。
方法三:采用多种辅助手段形象、直观化所学知识
在基础数学课教学中遵循“直观化”原则,尽可能地运用实际模型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抽象。比如,专业课《工程制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那我们数学教学讲解学习几何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如:介绍立体几何的点、线、面、体时,可以选择让学生实地观察教室、大楼、桥梁等,再对应学过的线、面、体和曲线,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学习空间几何体时可以通过茶杯、粉笔盒等直观实物展示,也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直观演示,这些都会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的由平面向空间过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考核方式的革新
考核对数学的教与学生的学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教学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校理科教研室自2011年开始,对在校的学生数学课程尝试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坚持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成绩评定由知识、技能与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组成。其中a、知识考核取消传统教学活动中,课程结束后的闭卷统一考试(期中测验、期末考试),而是安排阶段性的竞赛,竞赛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加,竞赛结果评定个人一、二、三等奖和班级平均成绩的年级排名,对于获奖个人和集体给予公布和奖励。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此项竞赛成绩在学期成绩总评中的所占比例为30%。b、技能与能力考核主要是实践性操作的考核,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基础数学知识来解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例如,路桥专业学生本学期在学习《工程测量》,我们数学课程在学习了解三角形这部分之后,要求学生完成户外实际测量中相关角度测量的问题。实践过程老师要巡视,并及时根据实践情况计分(为了能胜任此实践考核的指导,我们理科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利于课余时间学习测量知识,并取得了中级测量工技能证)。此项实践成绩在学期成绩总评中的所占比例为20%。c、态度即平时表现,属于过程性评价,已成为考核中的重要部分。其计分方法按考勤(是否按时上、下课为准)和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来打分,教师每课一记,每周公布一次成绩,期末进行累计。态度考核内容更加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良好道德风范,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途径。此项平时成绩在学期成绩总评中的所占比例为50%。
考核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
学期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50% + 竞赛成绩*30% + 实践成绩*20%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在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上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基础数学课程只有紧跟职教改革的步伐,突出基础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现有教材的结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降低知识难度,减轻学生负担;突出职业性——选择与专业相关的素材,与职业岗位的数学实际应用相结合,体现数学知识在职业中的应用。既要合理定位、明确数学课程在职教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基础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数学作为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摆脱基础数学课在职业教育中的边缘化处境,彰显基础数学课在职业教育中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专业课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计算机技术在音乐、绘画设计、艺术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前景广阔。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应针对其专业特点,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好的服务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应用技能高的艺术类人才。然而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通常是依据计算机专业制定出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虽然专业不同,但是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缺乏专业特色。但是众所周知,不同行业所要求使用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专业应运用与专业特色相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尤其是学习时间紧凑的高职院校更应如此。本文就根据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究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结合的可行性途径,旨在为今后的艺术职院计算机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1艺术职院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
艺术类职院学生相较于其他文史或理工类院校学生,其对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有着鲜明的专业特点。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中,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其中。例如,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计算机的引用可使设计制图与创作更加便捷、高效、直观、准确,其优势作用凸显。艺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实践学习中,借助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与创作是艺术职院学生的必备技能,如在工业、平面、网页、动画、包装、标志、产品外观等的设计上都需要运用Photo shop、Flash、3DMAX、Coredraw、PROE、Freehand等设计软件。对音乐艺术专业而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便开始融入并服务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表演类学生可利用电脑音乐软件,模拟乐队进行音乐演奏,不管是复调、配器,亦或是和声、乐理,都因计算机的引入使音乐表演从原先的繁琐、抽象转变为直观、形象。电脑音乐的发展对于音乐演奏及制作而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势必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在艺术职院的专业教学中,不管是音乐类、设计类,或者其他专业,将计算机基础知识融入其中,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自身竞争能力与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显而易见的。
2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的途径
2.1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计算机教学计划的制定,明确教学方向
由于各专业计算机教学内容大致相同,致使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不强,无法达到专业课的教学需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应邀请专业课骨干教师或负责人参与其中,依据专业课教学要求,及该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相应的教学意见与建议,使计算机授课教师可更加充分的掌握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要求,这样教师便可有针对性的对专业教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恰当的与专业课进行结合,增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2洞悉专业课教学重难点,辅助专业教学
对于专业课教学中急需解决,且是专业课中的教学重难点内容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相应的找寻,并了解到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可协同专业课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专业课重难点内容,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赋予静止固化的理论知识以生机与动态,活跃专业教学氛围。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应常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洞悉彼此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力争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院校教学应以实践为中心,抓住课堂实践教学时机,着力强化学生的艺术实践操作及动手能力,可布置有针对性的实践作业,例如,在教授WORD文档这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制作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求职简历;在教授PowerPoint幻灯片时,可指导学生制作介绍自己家乡特色的幻灯片,这样既贴合学生实际进行实践,又紧扣教学理论内容,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较好。学校还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与各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竞赛: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竞赛、广告设计作品制作大赛、计算机音乐制作大赛等等,以“赛”推动与专业课的融合;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网页设计、动画设计、音乐视频制作等讲座或比赛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计算机能力的同时深化专业学习。
3结语
艺术职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应针对艺术院校专业特点,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潮流,契合学生发展实际,积极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及实际操作技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艺术专业的能力,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类人才。
篇4
【关键词】需求分析 专业开发 课程设置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均是按学科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关联性,专业教师每个学期的工作重点就是分析、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找出、确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再按专业计划与学期教学进程给出的学期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的讲授程序、布置练习和课外作业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授课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教学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感到空泛、枯燥从而厌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也只能是记下一些有关概念、意义、原则之类的理论知识,在这种职业教育方式下,很难使学生形成真正有用的动手能力,培养出的学员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特别是在生源质量下降、外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负面影响加剧的情况下,该教育方式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学中专业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厌学等缺陷凸显。教学活动实施艰难,许多老资格的教师也感叹:“这书真不知道该如何教了!”,究其原因,皆因未根据社会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而进行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要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这些被动局面,必须将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重点由分析教材转移到分析社会需求、分析岗位能力需求上来,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发打造社会所需专业和打造针对相关岗位所需技能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
社会需求的分析,应包括社会发展对专业需求的分析、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渠道的分析、社会对某专业人才供应总量及去向的分析。比如我所在的职业学校开办的传统的四大专业:机械制造、会计、建工施工、化学分析等,虽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确定,但能够在五、六十年内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乃是这些专业的确立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认真分析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职业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地设置专业及其相关教学内容。我所在的职业学校也曾经开发过一些新的专业,但皆因未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结果只能是铩羽而归。如1980年化工专业科开办的“化学工程”专业,因未深入了解企业对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虽然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学生不愁分配,但企业反馈无从安置这些毕业学生的工作,结果培养了两届学生后,在化工局的要求下学校只好停办该专业。2000年会计专业科开办的“经贸英语”专业以及以后建工专业科开办的“物业管理”专业,皆因为未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需求的调研,或因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短命、或因未深入了解岗位对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致使毕业学生的分配相当困难,结果只能是均以取消这些专业而告终。
分析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渠道,能够了解到竞争对手的市场范围及竞争能力的大小,知己知彼才能制定正确的职业教育经营战略。比如,了解到当地某些大型建筑集团、建筑企业与某建筑职业学校订有紧密协作协议,我校若开办建筑专业,就必须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与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密切协作,与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挂钩进行校企协作;若调查得知:当地大量企业的仪器仪表操作人才主要来自某仪表职业学校,而我校又不具备开办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碰个头破血流不如主动放弃而转攻自己的强项专业;若要开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数控机床”专业,首先应明确我校培养的相关人才是“面向全国”还是“面向本地”,若仅是“面向本地”那么本地有多少企业有多少数控机床及其操作工人、现有数控机床操作工人技能水平如何、总量与构成的需求缺口有多大等方面信息一定要心中有数,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到该专业开办的成功同时也造成大量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此,只有通过认真、深入地进行社会对专业需求的调查研究后开办的专业,才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顺利地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才有利于毕业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能落到实处。
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同的岗位不仅仅是操作技能不同,不同的岗位还可能存在对职工身材、长相、心理素质、沟通能力、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比如,“化学分析”与“会计”专业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细心”和“沉稳”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就要强过其他专业;“会计”专业除了要求掌握必需的记账、算账技能外,对“文字书写”质量有其特别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却对学员的美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而“酒店与旅游服务”、“会展管理与服务”、“轻轨营运与管理”等专业对学员的长相与身材有其特殊的要求等等。
篇5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基于岗位需求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并尽可能地体现在校学习与职场应用的一致性。
行业英语是指在某种特定职业或岗位背景下所使用的英语。行业英语教学兼顾了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是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延伸,充分体现了语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然而,由于受等级考试及行业英语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制约,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将重心放在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考试训练上,偏重以应试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该现状导致绝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无法达到岗位的语言要求。鉴于此,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最佳结构策略是:以需求分析为指导的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掌握与自己语言基础相匹配的职场英语交际能力。
一、需求分析的涵义
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其理论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课程开发理念,但直至70年代才得到广泛关注。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可以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依据,也因此成为外语课程实施的核心步骤。
“需求”的涵义会因个体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同样,在外语界,“需求”也是一个总括性的术语。查阅文献可知,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背景往往意味着“需求”的内容和分类也不尽相同。几种有代表性的“需求”分类有:Berwick的“觉察需求”和“意识需求”;Brindley的“产品导向需求”和“过程导向需求”;Hutchinson & Water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以及束定芳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上述分类界定尽管出自不同的研究视角,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共性。一是“觉察需求”源自于外在因素,而“意识需求”则源自于学生内在的需求;二是“产品导向需求”注重职业目标情境中的客观要求,而“过程导向需求”则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三是“目标需求”包含学习者必备知识、尚缺知识和想学知识,而“学习需求”则是指与学习者学习态度、动机及策略相关的个人需求;四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分别指社会、行业对从业者外语能力的要求和学习者当前外语能力基础与其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虽然表述不同,定义有别,但这几种“需求”的分类原则几乎是一致的。
二、外语教学与需求分析实证研究
近年来,国外需求分析实证研究在外语教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Vandermeeren对112个芬兰公司的德语需求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半数的员工无法满足岗位德语能力的需求。同时,他还发现德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商务交流中的首要外语技能。Chaudronetal对84名韩语学习者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集目标情境和语言技能为一体的韩语任务教学模块。尽管这些研究中不乏某些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但国内外语需求分析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此方面的研究基本集中于课程设置和语言目标情境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例如,赵梓岑在对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调研中发现了课程教材与教学目标不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某些语言技能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闫莉等人对144名理工科硕士毕业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60%的受试者在工作中基本不使用英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阅读技能,听说技能使用频率最低。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无论从数量还是从深度上都与我国外语教育巨大的受众面及其不同的需求不相符。有关该理论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则更不多见。笔者通过教学实验和问卷调查,验证了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融合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旨在进一步研究促进高职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分析问题,为高职语言类课程的优化与调整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调查具体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能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其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帮助学生接近其就业岗位的英语目标情境需求?
(二)研究对象
我校2012级商务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共80名学生参与了本次研究,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班(A班)和控制班(B班)。由于受试者前两个学期均以基础英语授课为主,因而我们选取其第二学期综合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反映他们英语基础和词汇量的原始数据。将两个班的成绩输入电脑,经SPSS16.0统一分析后,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成绩虽有不同,但差距甚小,且由于P值?0.05,因此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同时,根据两个班期末成绩的标准差可以看出,其期末成绩离散度差别也不显著。由此可见,两个班级实验前的英语起点水平基本一致,符合实验的要求。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取两种工具:测试和问卷调查。测试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其中,笔试部分涵盖了语言基本知识测试和行业英语技能测试,每部分各占50%;口试则重在考察学生某些典型的职业情境中英语的交际能力。内容分为工作场景角色扮演和商务报告陈述两部分。两种测试均由本校任课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结合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共同命题。笔试客观题由计算机阅卷,主观题写作部分由双人评分。同时,为了提高口语测试的效度,口试的评价则由我校两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师和一名企业教师完成。评价基于四个方面展开:语法和词汇40%、话语组织20%、语音语调20%、互动式交流20%。
由于本次研究在受试者第二个学年开展(第三学年将进入毕业定岗实习阶段),为期一学年。实验测试结束之后的两个月,我们又对受试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基于需求分析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英语目标情境需求。问卷的编写参考了束定芳和陈冰冰等人的社会需求分析模型。其内容包含四个维度: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实习单位、实习岗位等;二是工作中英语使用情况,包括工作中英语的重要性和工作中英语使用频率两个子类,共有8题;三是英语水平自我评价,共有9题;四是当前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的适用度,包括岗位英语需求和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质量两个子类,共7题。为便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问卷完全按照5级量表的形式设计。
(四)研究过程
本次教学实验在受试者的第二个学年开展。希望通过前一个学年单纯的基础英语学习,学生对行业背景的专业词汇可以有更好的感知和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在教学实验期初,首先对本校前两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信息进行了梳理,将细化的相关行业归并整合,划分出行业大类。对典型的行业类别中1至2名具有代表性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确定行业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基本内容。另外,我们还对受试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其学习能力差距、学习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
在实验实施阶段,我们根据需求分析的成果对实验班的教学模块进行了重新整合,围绕行业典型的工作情境所需具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设计语言学习任务,突出行业技能与语言知识的有机融合。而在控制班,我们则采取以传授语言基础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个学年的课程结束后,我们对两个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进行了效果对比,目的是检验两组样本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表现的差异性以及差异是否显著。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测试结果讨论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对实验班(A班)和控制班(B班)的学生的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在笔试和口试两个方面的平均分均高于控制班的学生,而标准差则低于控制班,两样本间的无差别概率P值也均未达到P≤0.05的显著水平。因此,我们可以拒绝无关系的零假设,两班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两方面成绩普遍高于控制班学生,且成绩分布较控制班更集中。这说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型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第二次问卷调查
鉴于受试者在测试之后均需参加学校规定的顶岗实习任务,我们又向两个班的学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了调查问卷,以进一步了解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和工作的影响。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
对问卷的三个维度进行信度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4个子类的Alpha值介于.626~.82之间,三个大类的alpha值分别为.865、.871和.781。由此可见,本问卷信度较高,各个部分均达到统计要求,且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见表4)。在评价工作中英语的使用情况方面,两个班的学生都认可了工作中英语技能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目前的英语水平对薪资收入、职位升迁及未来发展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差异不明显。然而,两个班级学生在英语水平自我评价这个维度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相对于B班,A班大多数学生对当前自己的英语水平更有自信,对自己英语各项技能的总体满意度也更高。同样,在当前英语教学的评价方面,A班和B班的反馈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000)。A班学生认为,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渗透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对他们的就业和工作都有较大帮助。而B班的学生对学校的英语教学评价则表现出消极态度,他们普遍反映学校学到的英语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为了进一步研究两个班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和当前英语教学二个维度评价的差异性,本研究再次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5、表6和表7)。
表5结果表明,A班较B班的学生对自己工作中的英语表现具有更高的满意度。涉及具体技能方面,A班学生对听、说、读、语音、词汇这几项技能的自我评价与B班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2、.001、
.001、.006、.000)。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一定范围内的需求分析,A班的英语教学更加关注岗位目标情景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突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写作、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A班和B班的自我评价差异却不显著(P值分别为.069、.121、.092)。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两个班学生的自我评价都普遍较低(均值分别为2.875、 2.5),且不具有差异性(P=.092)。北方课题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对外语技能的满意度,他们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宽厚知识型”。此次调研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情况与这一发现基本吻合。由此可见,高职英语教学不但应关注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需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涉猎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从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适用度这一维度所包含的两个子类目(见表6和表7)回答情况来看,A班和B班学生对“当前英语教学质量”中所包含的四个项目的反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8、.002、
.000、.001)。B班学生普遍认为,当前英语教学的内容与岗位应聘时的英语需求有偏差,且难以满足他们在工作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职业英语能力的训练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学生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交流,很难用外语从事工作。另外,尽管两个班的学生调查中都表示岗位英语培训有必要,但B班的需求明显大于A班,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余樟亚调查中也发现员工对于大学期间没能很好地习得相关英语技能感到遗憾,希望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相应培训与提高。
五、研究结果对教学的启示
调查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阅读相关专业的英文资料,进行商务洽谈、涉外接待或浏览英文网站等。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满足高职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需求。因此,在设置外语课程时很有必要进行需求分析。忽视需求分析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犹如闭门造车,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一方面应充分了解英语在工作中的真实使用情况,对行业岗位英语能力的需求展开分析;另一方面,还应该诊断出学习者具体的语言技能需求,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唯有如此,方能选择与当前英语教学条件、学习者认知水平及其学习动机等因素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目前,国内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信息技术能够运用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相关的教学工作人员将信息技术学科进行了相应的整合。这里所谓的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主要就是指把相关的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与和学科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相应的融合。简单来说,就是在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甚至难题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遍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理念开始变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成果以及原理被证明是科学可行的。所以,职业教育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但是,由于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工作相对来说还处于非成熟阶段,所以,它们之间的整合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或者难题,有待解决。只有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工作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工作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工作,依然以教师为控制主体
目前,很多职业教育教学过程都运用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大部分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然而,他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利用鼠标切换课件而已,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及分析。这样就使得大部分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降低。与此同时,学生对所讲授的相关内容,会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所以,当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将信息技术真正地运用到学科教学工作中,而不是将信息技术或者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辅的教学工具来看待。具体来说,职业教育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学习氛围。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科知识和资源的共享。
(二)职业教育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其整合工作不彻底
部分职业教育学校所安排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这样就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者不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间的良好整合。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的创新理念都会被课时安排等因素所阻碍,这样就使得教师对其整合工作无可奈何。
二、如何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工作
(一)寻求丰富的教学资源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更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
(二)学教并重
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各科教师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结合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和目的。
(四)全面推进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篇7
关键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19-02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用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素质在他们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融合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1]作为一个综合概念,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的核心是指从业者要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职业素质包含4个方面: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可以通过相关专业课和实训实习获得,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质的根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它的培养是一个养成性教育,需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因此,“基础”课能够更有效地吸收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还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3]“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它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涉及做人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知识,目的是要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成为合格的现代人。[4]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精专化,人的现代化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成为人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性在某种意义也就成为现代人的规定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基础”课具备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基础”课中的诸多内容,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责任担当等都是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职业中的渗透和延伸。所以,“基础”课能够为职业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3.有助于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5]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可学生未来追求和发展,以生活化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来组织教学,解答学生最关心最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求学期间最关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及其职业发展能力。在“基础”课中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人生境界,这既保证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基础”课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基础”课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基础”课的职业素质教育功能。“基础”课中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设计,是一定社会理想在人格上的反映。新入学的高职学生,理想往往处在“迷茫期”。为此,教师在“基础”课适应人生新阶段和理想信念教育篇中,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发展特色向学生介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本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未来发展的方向,树立明确的职业动机。然后从高职学生关心职业理想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职业理想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以自我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为客观基础,不能急功近利,人云亦云。由低到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中华民族的振兴,从而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最后明确“立志须躬行”,要求学生把实现理想的起点与平凡的岗位和踏实地学习联系起来,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而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2.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中,更具体一些就是体现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当前,受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高职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存在轻责任、重报酬,轻贡献、重享受的职业选择标准和从业态度。所以,教师在“基础”课人生价值篇中,首先将价值观教育具体化为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评价方法和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绝对的高低贵贱,也不能简单以报酬高低来衡量其价值,只要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值得尊敬的。然后,进行价值观教育,强化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这样不仅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3.职业道德教育。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基础”课道德教育篇中,首先要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需要开展教学,将一般性职业道德融入到行业职业道德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的专业或岗位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敬业、责任、细心、合作、奉献等职业道德品质;然后,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整体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4.法律素质教育。高职学生的法律素质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课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培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并能够形成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和用法的法律素质,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体现在职业法律意识中,就是要让学生遵守行业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用职业生活中的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三、在“基础”课中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认识“基础”课的双重任务。“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在高职院校中,为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赋予“基础”课一项新的任务,即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基础”课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侧重于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教育,主要是帮助解决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困惑与矛盾,使其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明确“基础”课的双重任务,切不可顾此失彼,用职业素质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把“基础”课完全变成职业素质课。如果这样,不仅课程性质变了,而且由于缺少理论基础,职业素质教育也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动力学理论表明,需要是教与学的动力源泉。一般而言,教学动力主要来自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学生个人意志。[6]只有这三种种意志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并且有效整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基础”课要想动力十足,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反映国家、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过去,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的是国家意志,而忽视了学生个人意志,使有些学生“学”的动力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起点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然后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精神境界。
3.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职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即将职业素质的相关知识内化为自我意识,然后将其“外化”为行为实践,并逐渐形成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过程规律,教师在“基础”课过程中,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视频案例、情景设置、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多视点、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此外,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形成需要“知行统一”,而实践教学有利于推动由知到行的转化。根据课程内容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企业参观、企业文化调查和优秀毕业生访谈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生活和职场法则,而且也进一步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国发[2014]19号.
篇8
论文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是英语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效果,所以基础阶段的教学受到格外的重视。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学生基础阶段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强调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第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第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从目前来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还不尽如人意,出现了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表现在教师对人文素质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就教材内容深入探讨人文思想,学生只学到了表面的词汇知识和语言知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2008年于上海召开的一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修班的研讨会上,知名学者何兆熊教授多次强调“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并重”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能将教材内容与社会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用社会现实来解决书本中的疑惑,用书本知识解释现实社会的难题,将学生培养成思考型的学习者,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是人们在实践中体现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受知识、年龄等的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愿意质疑。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课堂上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和既得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上或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果我们将这五项技能细分的话,说、写、译是语言的输出行为,而听、读是语言的输入行为。听、读能力的训练固然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并非终极目标,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诱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然后从各个小组中推荐出一名学生阐述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督促了学生必须积极思考。
三、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程晓堂教授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指的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一般说来,影响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没有了往日的紧张,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轻松地度过大学生活,因而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第二,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英语课堂上一味地说教,不能就事论事地创造机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依赖性,会扼杀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不利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获得,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也影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使学生通过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才能得以实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支撑,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完善该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参与教育的各方积极互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ampbell,C.&Kryszewska,H.1992.Learner-based TeachingM].Oxford:OUP.
[2]Hadfield,J.1992.Classroom Dynamics[M].Oxford:OUP.
[3]Heloc,H.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6]张欢.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平衡与交叉[J].惠州学院学报,2010,(2).
篇9
[关键词]攀枝花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相关性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7.15.233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涉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运行和发展全过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产业,该领域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会对该领域产生促进作用,揭示该领域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关性有利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
1 基本情况
由于第二产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大、城市化水平较高,因此长期以来攀枝花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较为平稳。2015年攀枝花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5.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1亿元,增长4.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61.03亿元,增长8.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2%,拉动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5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73.8∶22.8调整为3.4∶71.4∶25.2。第三产业实现较快增长,占GDP的比重达到25.2%,比上年提升7.2个百分点,对攀枝花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3%,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2015年攀枝花市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9232万吨,货物周转量502272万吨公里、铁路货运量2232.67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990万吨公里。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11.55亿元,其中,电信业务主营收入9.92亿元,邮政业务主营收入1.63亿元。全年函件453.72万份、快递业务量528.51万件。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货运总量在四川省居于前列。
2006―2015年攀枝花市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
2 相关性分析
2.1 GDP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相关分析
从表2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977,两者显著正相关;从表3得F的值为F=167.472>F0.05(1,8)=5.32,表明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F检验;从表4得回归方程为:y=26315.003+0.0269x1。
2.2 第一产业增加值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957,两者显著正相关;从方差分析计算得F回归的值为F=87.694>F0.05(1,8)=5.32,表明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F检验;从而得回归方程为:y=-51827.334+1.0426x2.
2.3 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962,两者显著正相关;从方差分析计算得F回归的值为F=98.713>F0.05(1,8)=5.32,表明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F检验;从而得回归方程为:y=32305.678+0.0353x3。
2.4 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998,两者显著正相关;从方差分析计算得F回归的值为F=2489.366>F0.05(1,8)=5.32,表明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F检验;从而得回归方程为:y=26429.245+0.1172x4。
2.5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相关分析
根据数据分析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996,两者显著正相关;从方差分析计算得F回归的值为F=992.934>F0.05(1,8)=5.32,表明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F检验;从而得回归方程为:y=45386.665+0.0871x5。
2.6 归纳总结表
对上述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的归纳表如表5。
3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数据预测
3.1 基本数据预测
根据上面2006―2015年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公式y=ax+b其中y表示预测值,x表示预测年年序,a为斜率,b为截距,如表6;预测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2016年到2020年的数据如表7。
3.2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规模预测
根据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在2016年到2020年的预测值为原始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程分别得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预测值如表8。
根据计算比较,不同产业对该领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二产业的相关系数最大,因此第二产业对预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来说属于较为敏感的影响因素,所以在决策过程中应该适度加强对第二产业的关注。
4 结 论
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来看,由于从一定历史时期积累而来的发展惯性和资源依赖使城市经济发展呈现相对稳定性,因而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发展影响也相对稳定。
根据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未来攀枝花市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中,主要由工矿业构成的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所以在未来发展中攀枝花市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重心应向第二产业倾斜的同时以服务于工矿业为重心。第一产业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同样不容忽视,搞好针对第一产业发展的相关服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且由于第一产业本身所具有的政策性特点,因而该领域提高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服务水平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从第三产业发展来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构成了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攀枝花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来看还比较低,因而政府应发挥作用,加大对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行业的支持,不仅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推动该领域发展,也要关注该领域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晓艳.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技能包模块化实施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技能包模块化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基础技能。教师不妨通过对专业岗位与计算机基础专项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为如下六个技能模块:
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社会、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数据间的相互转换、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二模块:计算机系统操作。以Windows XP为例:包括操作系统简介、Windows XP基本操作、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Windows XP的磁盘管理、Windows XP控制面板、Windows XP的附件、Windows XP的中文输入方法。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三模块:Office 办公软件。重点是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据专业而定。理论课:实践课=1:2。
第四模块:Internet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与应用(IP地址概念;连接Interne;Internet基本操作、浏览、下载、上传;收发电子邮件)。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五模块:计算机系统安全。包括计算机病毒,防火墙技术,常用防、杀毒软件的使用。理论课:实践课=1:1。
第六模块: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压缩软件WinRAR和WinZip、看图软件ACDSee、抓图软件HyperSnap-DX、播放软件、电子书阅读软件。理论课:实践课=1:1。
二、精心实施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举一反三和自学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个性的学习计划;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教师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定。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我们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⒈采取一体化、分层次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六个模块的教学中,要实行集中学习、一体化教学。教师上课时要少讲理论多传授操作技能,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便于对学生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⒉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爱好、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4-6组,每组5~6人,并让技能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平时授课和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相关学习任务,让各组之间展开竞争,让同学们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内容,按时完成实验,在学生上机时,教师应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代表性的问题要统一讲解。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⒊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
我们应选择具有典型性、最好能举一反三的例子,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平时普通的教学过程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在筛选案例时应挑选与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基础相适应、同时在示例中保留少量基础性和扩展性的内容。让整个示例的知识点内容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技能模块精心设计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面对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机操作时,学生可能感觉到无从下手,但是通过教师的“任务分解”,将一个大的任务层层分解为小的基本操作,然后学生再进行逐步的学习和任务的实现,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每个技能模块设计一个或者几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合适的小任务。例如:学习“第三模块:Office 办公软件”时,将“Office办公软件”分为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三大任务。以“Word文字处理”任务设计为例: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自我简介。此任务中隐含的技能要点如下:①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②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③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④Word的图形功能;⑤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技能要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收获一个技能要点,多个技能要点就形成了一个技能包。
⒌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模式
曾有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深奥莫测,对他们以后用处不大,而不重视理论部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缺乏计算机基础理论,必然会影响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形成以及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通过全方位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学校开设该课的真正目的。比如:学习“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为了使理论知识便于理解,可以先将计算机硬件系统放在最前,甚至可以第一堂课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一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一边演示组装计算机,学生动手跟随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技能,产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精简地传授必要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早日学以致用的需求,又能避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枯燥的理论知识打压,而且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直观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理论也可事半功倍。
⒍做好该课程的考核工作,处理好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
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正常的教学和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出勤情况及参加课程实践等各种分数的累加可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上机实验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可在期末安排笔试考试,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可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的,且在进行上机考试时考生随机抽取题目的难易程度有时相差甚远,所以不能按等级考试的要求来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如果学生自身有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并上机强化练习,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技能包模块化教学,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化成一个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每个模块的环节中收获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逐步具备各模块的技能包,能真正利用计算机技术独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傲立信息化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⒈孙丽萍: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讨论[J],科技信息,2009(0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