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e ecology demonstrational area of Puxi Lake is located in Wuhu, Anhui Province, to the middle of Nanling County, the northeast of Xu town. The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ecology demonstrational area of Puxi Lake is surveied, and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i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tourism resource;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77-02
1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1.1 地理位置本项目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至南陵县城的中段、许镇镇东北部,东至上潮河大堤,南至浦西湖南岸,北至浦西湖北岸,西至205国道,规划面积约161公顷。
1.2 地形地貌规划区属于沿江平原圩区,属下林都圩,地势北岛较高,南面的岛较低,靠近205国道的入口区地势最高,地面高程(黄海高程)在7.5-9.5之间。上潮河从规划区东部边缘流过,区内湖泊名为浦西湖。
1.3 气候气象规划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6度,1月份平均气温2.8度,7月份平均气温28.5度;全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年均降水量1200-1400毫米,11-4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35.4%,5-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4.6%;全年无霜期为219-240天;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季以偏东风为主,秋季以东北风为主。
1.4 河道水文规划区内水资源极为丰富,浦西湖水面面积约为1250亩,年蓄水量约为300万立方米,周边还有上潮河、池湖、奎湖等大大小小多个湖泊及河流水系,水资源条件良好。
2交通区位分析
2.1 铁路芜湖境内有芜宁、芜铜、皖赣、淮南、宣杭五条铁路干线交汇连接,向外可通达全国各地的火车站,项目地距芜湖火车站仅20公里,铁路交通十分便捷。
2.2 公路项目地隶属国家级开放城市、安徽省经济强市芜湖市南陵县,距芜湖15公里,距南陵20公里,距铜陵40公里,距马鞍山90公里,距南京140公里,距合肥150公里,是南京、合肥前往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旅游区的必经之地。紧靠G205,20公里范围内有G318,沿江高速,芜宣高速,芜铜高速。
2.3 航空项目地距南京禄口机场140公里、合肥骆岗机场150公里,距两机场都只有1个半小时车程。交通极为方便。
3用地现状分析
规划区域主要有居住用地、农田和水域三种土地类型。其用地现状统计如表1。
规划区内分布有池湖行政村中的一个自然村――李村周。规划将规划区内的村庄外迁,安排在规划区南部的居民安置区内。
规划区内靠近205国道的入口区地势较高,而且比较平坦,适宜搞永久性建筑;最北面的岛屿上,地势西高东低,高程大多在8.5-9.5之间,较适合建设永久性建筑;中间的岛屿地势较低,高程大多在7.5-8.5之间,部分区域高程在8.5以上,不适合大量建设永久性建筑。
4基础设施分析
项目地内部交通条件较差,现有4条东西向的水泥路通往规划区,1条南北向的水泥道路贯穿规划区南北,道路宽度约为5米左右。进入规划区北部两个半岛的道路均为3米左右的土路,可进入性差。
项目地,现状没有给排水设施,更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废水直接排入浦西湖内,造成湖体水质的恶化。现状规划区内有变电室四个,供电容量均为10千伏/0.4千伏安;区内电话普及率为90.7%(按户数计算)。
5景观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有自然形成的浦西湖和三个半岛,其中有两个半岛为修规的范围。
大面积的湖面和岛屿景观是本项目的主要景观资源,岛屿上是大面积的农田和菜地,部分苗圃地和蔬菜大棚,少量的大的乔木主要分布在现有的道路两侧。
6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的植被资源主要为农田和菜地,高大乔木比较少,现有的绿化资源不成系统,乔灌草搭配不合理,不能构成稳定的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差。
现有的绿化树种主要有:
6.1 乔木雪松、桧柏、马尾松、罗汉松、红豆杉、紫玉兰、白玉兰、广玉兰、灯台树、含笑、香港四照花、青枫、红枫、枫香、五角枫、罗汉松、金钱松、木荷、合欢、石楠、银杏、无患子、黄山栾树、重阳木、喜树、垂柳、龙柳、柽柳、国槐、黄金槐、榔果、紫花泡桐、佛顶桂、月桂、丹桂、金桂、木瓜、海棠、香樟、大叶樟、马褂木、梓树、鸡爪槭、柿树、刺槐、苦楝、枸树、乌桕。
6.2 灌木海桐、小叶女贞、月季、杜鹃、牡丹、紫薇。
6.3 水生植物
挺水植物:水葱、芦苇、野芋、黄菖蒲、慈姑、芦竹、香蒲、再力花;
浮水植物:大漂、凤眼莲、槐叶萍;
浮叶植物:睡莲、菱;沉水植物:黑藻、穗状狐尾藻;
湿生植物:斑茅、野荞麦、蒲苇。
7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的植物种类较多,但是分布不合理,而且水域的水质一般,水生植物不够丰富,在规划区可以不时看到水鸟的起起落落,总体来说现状的生态环境还不错。
由于项目地水热条件优越,利于动植物繁衍生息,规划中注意调整植物配置和生物廊道的建设,使生物资源日趋丰富,生物多样性日渐增多;使区域的生态环境趋于良好,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理想场所,是可行的。
8旅游资源分析
8.1 项目地旅游资源概述
8.1.1 历史人文资源
8.1.1.1 以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为代表的冶炼文化南陵历史悠久,人文炳蔚。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古人类栖息生衍,西周至汉代,这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长达千年的炼铜历史所留下的大工山古铜矿冶遗址与周朝时期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8.1.1.2 以周瑜为代表的三国文化西汉时期开始设县施政,名为春谷,三国名将周瑜曾任春谷县令,黄盖、小乔墓葬于境内。
8.1.1.3 以李白为代表的唐宋文化南朝梁帝(公元525年)时置南陵县,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两度携家寓居南陵,并在此娶妻,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等诗作14首,其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千古留传。杜牧、王维、王昌龄等名家也曾流连于南陵的灵山秀水,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
8.1.1.4 以徐乃光为代表的近代名人文化近代,南陵人徐乃光曾出任清朝驻美国纽约第一任首席领事,文学博士梅光迪在美国学术的主流社会,保持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力,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8.1.1.5 以目连戏、十兽灯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南陵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了当地古代的民俗民风与伦理关系同时也是当地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让这些文化借助景区的宣传而发扬光大同时也增加景区的知名度。
8.1.1.6 红色文化时期,、谭震林将军都曾在南陵指挥作战。
8.1.2 自然景观资源南陵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现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旅游资源有集溶洞、石、峰、泉、花、树、禽、兽为一体的省级西山风景区,古秘幽邃的省级重点保护寺庙乌霞寺,烟波浩淼的奎潭湖,自然风景迷人、人文景观丰富的小格里森林公园等。南陵历来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美称。有耕地3.5万公顷,盛产优质大米、木材、丹皮、蘑菇、莲藕等。矿产资源有铜、铁、锑、煤、金、白云石、石灰石、氟石等。
8.2 项目地可以依托的资源
8.2.1 水资源项目区的水域面积不是太大,水资源在江南地区,甚至在周边地区没有特色和竞争力,但是水质较好,为发展渔业生产、开展水上游乐项目提供了保障;项目地水、湾、岛自然形成,为打造亲水景观、增加景观层次都有利;地势比较平坦,对于景观的打造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局部水比较浅,对于项目的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8.2.2 气候气象资源规划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16度,适合南北大部分植物的生长,在绿化景观的打造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规划区无霜期长,适合旅游的时间较长。
8.2.3 人文资源项目地有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传说,故事的主人公是南生和水凌,南生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水凌是和南生青梅竹马的有情人,他们的爱情受到种种阻碍,最后双双死去,水凌因病延迟了治疗而死,南生因救人而死,死后幻化成现在的浦西湖。
南生牺牲的地方就形成了今日的湖泊,人们都说那是南生幻化而成的,湖泊的形状也象一个美丽的睡美人。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对爱情坚贞不二、以德报又善良的姑娘,称此湖为浦西湖。
此地的风俗六月六龙舟赛也是为了纪念这个美丽的姑娘,而不象别的地方是端午节赛龙舟的缘故了。
综上分析,该项目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有较强的可开发性。项目规划应从全局着眼,合理布局食、住、行、游、购、娱所需建筑和设施,让游客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驻足人文景观,,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同时要通过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努力打造旅游精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芜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芜湖市年鉴[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
[2]芜湖市旅游局.芜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2006,(1).
[3]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陵县志[M].黄山书社.2007,(9).
篇2
【关键词】吉林省 生态旅游 发展 对策
生态旅游是近来吉林省大力倡导发展的旅游策略,做好生态旅游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旅游发展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吉林省确立建设生态强省战略
2001年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吉林省人民政府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强省,推动并实现吉林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就有了省政府的支持
(二)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空间良好。吉林省的生态旅游资源有:自然遗址、荒漠、草原、水域湿地以及森林,有将近40个省市级和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10多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约30个景区、100多个景点,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良好。在吉林省东部分布着火山山水森林旅游资源,比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在吉林省中部分布着湖泊水源涵养林旅游资源,比如净月潭和松花江等;在吉林省西部分布着草原、沙地和湿地旅游资源,比如松嫩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等,而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将这些旅游资源联系了起来,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具有多样性的旅游享受。
(三)森林、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长白山绵延千里,横跨过吉林省的多个县市,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有“长白林海”的美誉,多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龙湾群、五女峰、白鸡峰等;多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伊通火山群自然保护区等,特别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仅面积大,而且质量高,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吉林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也比较明显,吉林省不仅是“东北三宝”的主产地,它还拥有十分丰富且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其已探明的野生动物种类有437种,已探明的野生植物种类有5284种,其中包括:珍稀野生动物金钱豹、梅花鹿、丹顶鹤、紫貂、东北虎等;有用药用植物1452种,珍贵药用植物天麻、人参、细辛等,特别是长白山地区天然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
吉林省西部的草地资源丰富、草场面积较大、分布连片、草质优良,是我国的牧区之一,也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四)发展生态旅游后发优势突出
生态旅游这一发展理念提出的时间较早,西方一些国家有更长时间的发展经验,与这些国家和国内的一些地方相比,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虽然较晚,但是这些年来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民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吉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就更具有政策支持和民众支持优势,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限制因素分析
(一)客源竞争不断加剧
这些年来,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意识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环保效益,尝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甜头,也就都想方设法地改善和调整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客源竞争变得更加剧烈,这些都加大了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客源竞争的压力。
(二)旅游需求差异化程度日益提高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有充足的旅游资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而交通的便捷和快速化为人们远距离的旅游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民众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能力的提高,以及各地旅游宣传力度的增加,民众旅游的选择性更强,呈现出的旅游需求的差异化程度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时客源上的竞争压力。
(三)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吉林省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负责其景点宣传和生态旅游产品宣传工作,导致吉林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不充分、后续营销和服务工作不完善等,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发展效益的增加。
(四)生态旅游开发资金不足
生态旅游是将生态自然和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产业,其中涉及到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交通条件的创造和改善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和提升都要有大量资金支持。然而政府能够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
三、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总体思路
要充分利用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且得到良好的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要对游客的消费趋势以及旅游喜好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细化旅游市场,建立和发展符合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项目;
要最大化地发挥出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殊性,开发体现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生产和销售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出只属于吉林省的生态旅游特色,与其他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从而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获得更多的游客。
(二)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1.开发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充分利用吉林省充足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国家地质公园、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等进行生态旅游规划,重点管理湿地、森林、湖泊等较为脆弱的旅游资源,不仅要将这些区域单独隔离出来,划分严格的游览区和保护区,还要为这些地区配置专门的保护设施。
2.开展对生态旅游的促销工作,提高目的地知名度。将多种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生态旅游营销机制;鼓励企业对吉林省的特色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调动企业的力量加大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并逐渐形成吉林省自己品牌,提高旅游产品名气的同时,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
3.广泛吸引多方资金,加快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除了政府出资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机构捐助、民众集资的方式获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适当将生态景区的部分建设与管理工作交给相关企业。
4.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技术和手段的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并加大对民众和游客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力度,调动起民众自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和积极性。
四、结语
只有了解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握利用自身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提出并实行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提高吉林省生态旅游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源,推动建设生态旅游强省。
篇3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卡瑞在1983年以西班牙语的词汇“Ecotourism”首先提出(Fennell,1999),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拉斯卡瑞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有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Boo,1900,14页)。我国学者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如明庆忠、李宏、武友德(200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杨桂华(2004)从可持续性旅游和责任性旅游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美景观为吸引物,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了解、认识、学习、欣赏、研究生态景观而展开的旅游享受,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生态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取向,强调生态可持续性,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度假、求知、欣赏、研究而展开的旅游享受,以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伦理素质并切实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的旅游。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必要性
1.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广东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但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生态”现象,全省多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当地有关部门违法占用,大搞开发区、度假区,开发房地产,使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遭到人为开发建设的严重破坏。被誉为“广东喀纳斯”的广东英德长湖景区的林木正遭受无序的砍伐破坏。长湖景区是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部分,林木资源为当地林场所有。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林场对林木资源无序开发,直接造成动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减少,旅游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出现风景区内大量违章建设和不适当的开发,如白云山的某山庄违法占地达2万多平方米,丹霞山不顾禁令大建大型开发区,西樵山的7个自然村居民住宅堆到半山腰,星湖景区处处可见休闲山庄疗养院招待所,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广东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粤北地区,森林、温泉、植被资源相当丰富,仅乳源县就有华南最大最美、唯一原始森林留存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大野生红豆杉主题公园———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等等。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超负荷游客量和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模式肯定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东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道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达到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旅游目的。从而,有力保护粤北山区珍贵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2.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东省的旅游势态良好,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80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3亿美元,增长速度均超过20%。主要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仅广州市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254.61亿元,同比增长26.21%,但相比之下拥有浓郁民族风情、良好生态环境和大量温泉旅游资源的粤北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粤东等各地区。面对粤北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窘况,被称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无疑是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生态旅游更是民族地区维持生态环境和摆脱贫困的首选之路。首先,粤北民族地区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浓郁的民族风情、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如自然生态之旅就有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乳源温泉、粤北西湖———南水湖、广东最高峰———石坑崆等;人文生态之旅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必背瑶寨等。其次,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能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开发生态旅游既是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培育地方产业的途径,也是当地老百姓自主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模式。
3.生态旅游能有效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真实性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过程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双向交流的过程。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接受新信息和新鲜事物。旅游过程中,外来旅游者会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和习俗带入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带来影响,当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都发生改变。一方面,文化古迹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除自然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山地灾害、水体侵蚀、虫蚁蛀蚀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外,更多是人为因素对文物古迹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如开发建设中没有保护好少数民族物质遗产;少数游客不遵守旅游区管理规定乱刻乱画,致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甚至建筑都受到外来游客文化的影响。在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开发过程中,由于包装过度,很容易破坏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真实性和淳朴性。与传统旅游模式不同的生态旅游则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模式,这些责任不仅是满足旅游者在实际旅游中亲身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完整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确保民俗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瑶族自治县属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南麓。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设置乳源县,历史悠久。因县北有溶洞产钟乳,洞中有源泉流出,故名乳源。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
(一)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乳源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境内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世界红豆杉之乡”。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按照大南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定位,挖掘人文特色,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强力打造广东省旅游强县,2008年7月底通过省创强验收,成为广东省第十个旅游强县。2010年,由国际旅游管理协会、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中国县域经济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旅游精品国际推广盛会”在首都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乳源县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旅游县参加了此次盛会,凭着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旅游文化,经过各专家组评审团综合评审,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并颁发牌匾。随着乳源县投资生态旅游的资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尤其是每年在珠三角、红三角、港澳地区和武广沿线城市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乳源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乳源县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后,2010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为186.24万人和116215.45万元,同比增长32.22%和50.67%(见表1)。
(二)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全县有山地2153042亩,植被森林资源丰富,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强县。同时,该县的地质结构以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为主,最老的岩石大约有7亿年的历史。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乳源县丰富多彩的峡谷岩穴、温泉景观等(见表2)。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是必背瑶族的聚居地之一。瑶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必背瑶寨是乳源民俗风情观光的好去处。必背,原叫“鳖背”,位于乳源县城东北约50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必背瑶族属过山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游览必背瑶寨,可以欣赏迷人的瑶山风光,观看欢快热闹的瑶族歌舞,领略古老的民族风俗,品尝独具风味的瑶家美食。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尤其吊脚楼别具一格。瑶区除瑶语外,客家话也通用。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筒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歌谣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瑶族音乐、舞蹈与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民间保留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山、武术等。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为乳源过山瑶的“十月朝”节,又称“十月社”,是乳源过山瑶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乳源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除了千年瑶寨以外,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它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创建于五代后唐(公元923年),是全国重点寺院。还有被称为古代“高速公路”的西京古道、东华寺遗址、双峰寺遗址、瑶山情韵———黄龙景区等。
三、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2010年至2011年的田野调查和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访谈,认为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有待提高
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保护作为前提,并注重普及保护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它是高层次的新型的旅游活动。对开发者及游客提出的要求很高。虽然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对生态旅游的实践研究才起步,开发者没有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导致我国很多生态旅游景点并没有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乳源县虽然把发展生态旅游写入了政府规划纲要中,但由于交通不便,对外开放交流受到很多限制,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经验。目前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仍局限于发挥其旅游功能并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旅游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启发智慧、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发展生态旅游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对发展生态旅游与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认识不全面。
(二)生态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广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很多,如粤东南潮汕文化、海滨风光森林旅游区;粤西海滨风光、果林休闲森林旅游区;粤中休闲保健、综合旅游观光区等。上述地区都将生态旅游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已取得一定的旅游经济效益,但是也使生态旅游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面临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的竞争;在生态旅游经营方面,面临游客市场份额的竞争。由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目的地选择增加,将导致生态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对乳源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挑战。由于乳源瑶族县与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同处粤北且都是瑶族同胞聚居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的同质性,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势必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易被模仿的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乳源县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自然观光产品为主。除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等为垄断性观光产品外,像温泉这样的旅游产品很容易被模仿。部分旅游产品目标市场定位还不够准确,特色还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还不够深入。乳源县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古老的民族独特文化以及过山瑶神秘的宗教、婚姻、节庆等信仰习俗对游客更有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模仿性。但是,目前除了必背瑶寨的民族歌舞晚会以及自然观光游览外,其他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比如乳源瑶绣产品的开发。虽然目前当地旅游部门已认识到过山瑶文化是乳源县今后旅游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仍然存在关注很少、投资力度不强的问题,大部分还是集中于观光型产品的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乳源县的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存在自然和文化生态脆弱区的问题
自然生态脆弱区通常是指那些抗干扰和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脆弱生态系统分布地区,或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和转换的地区。文化生态脆弱地区同样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系统自身的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弱;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接地带。乳源县正是这样一个自然与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乳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水力资源、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为52.86万千瓦,仅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就有两座,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动物有76科,196属,275种,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以恢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地是以瑶畲为主的少数民族交汇区,其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都与广东其他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明显差别,而与相邻的连南排瑶既有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处于较为脆弱的文化生态区。因此,乳源县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开发和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
(五)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乳源瑶族自治县内旅游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从事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较少。管全县旅游业的县旅游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事业编制1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正副股长3名,内设人秘股、质量规范与管理股、资源与市场开发股三个职能股室。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是直属县旅游局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所长1名;乳源瑶族自治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旅游管理处是归县旅游局管理的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水平较低,讲解技巧不够娴熟,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各类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如导游、旅游酒店管理与营销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旅游发展需求。乳源的地接旅行社有3家,星级酒店只有2家。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全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因此该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将旅游人才的培养列入重要议程。
四、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开发者对生态旅游认识,实现旅游可持续性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引入生态旅游理论,因此,许多旅游开发者对它的认识较浅,仍然受到传统旅游开发的影响,盲目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乳源县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开发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生态和旅游。生态旅游开发前,开发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确立景点(区)接待量的上限和下限或门闽值,在技术和资金等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选择有利时机介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善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原有风格,尽可能减少对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生态旅游开发后,要定时进行对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审计,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跟踪观测与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保持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生态旅游产品。乳源县要实现在众多生态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首先,合理整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打造以感受过山瑶民族文化和观赏自然风光并重的旅游精品体系。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古村落挖掘保护。对必背口村、必背大村、桂坑尾村等瑶族古村落进行规划和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瑶家乐”旅游项目,使其与必背瑶寨景区浑然一体,形成过山瑶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其次,大力开发瑶族刺绣、手工艺品等民俗商品。瑶族刺绣多用于服饰上,如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小孩的帽子;还有挂包、伞袋等都绣有各式各样的鲜艳夺目的图案。它能够真实反映出瑶族的历史、经济、家族、宗教、生活等。除了刺绣,还有雕刻、长鼓和花鼓制作、银饰制作、竹编、线织、纸塑醒狮、棕编等手工艺品也是独具特色。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充分发挥乳源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和污染少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扩大香竽、巴西果、竹笋、有机稻等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不仅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也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引导社区参与,促进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生态旅游脆弱区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开发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也包括这些资源所在的社区。社区的文化、生活、生产方式等人文景观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成为互补资源。然而,许多旅游开发景区在带给旅游投资商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及给政府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的同时,忽略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分配,社区生活水平甚至存在下降的问题。由于社区的利益被忽视,出现了开发商、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因此,乳源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需要积极引导当地社区的全方位参与。首先,一旦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形成以经济收益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他们就会主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而提供更好的生态旅游服务,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其次,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能有效减少居民对有关生态旅游项目的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最终把生态旅游嵌入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系统之中,促进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篇4
一、前言
近些年来,农业的无序发展导致农业环境恶化,资源开始枯竭,引起了土壤板结、土地荒漠化、土地失去耕作价值等。生态农业是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和生产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同增进为目标,以市场机制和有关法规为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社会、自然的共同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综合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农业生态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农业生态、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衢州市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气候气象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地处浙、赣、闽、皖四省的交界处,素有四省通衢的美称。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优越。随处可见青山绿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衢州农业生态环境优美,既有田园景观,又有山野民居,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总的来说,衢州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能够满足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农事参与、民俗体验等多种目的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二)经济发展现状
衢州的生产经济总体来说不发达,2011年全市GDP只有890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在地级市中经济发展总量不算太大。从产业结构来说,衢州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加上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政府对于发展对外旅游经济显得力不从心。2007年大雪灾,2008年大地震,给衢州以农为主的产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衢州的支柱农产品销量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旅游发展现状
衢州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旅游人气旺盛。衢州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家文保单位,7个国家4A旅游景区,2个全国工农旅游示范,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休闲旅游及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前景良好。
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是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的有机整台,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有机耦合,把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其后续性加工的紧密衔接等,并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各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影响:1、完善的技术体系;2、激励政策的支撑;3、农产品市场的发展;4、农业产业化水平;5、推广力度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生态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衢州市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财政收入97亿,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2)旅游产业发展低端,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价值链没有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生产要素的整合非常欠缺,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与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的市场需求明显不对应。
3)旅游景点小、散、弱、差,管理水平和要素配套都比较低端。4)人力资源明显不适应现代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运营能力较差。5)核心吸引物尚未形成,急需通过大项目包装修成区域核心吸引物,突破形象遮蔽。
(三)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相互关系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才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资源。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旅游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找到了市场,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并且丰富了农村精神生活。增加乡村经济收入,增加当地税收,提高就业率就业率,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对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准确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过不同的定义[1-3]。一般来说,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从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有一定的共性,衢州市的发展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首先,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自然方面见长,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是非常有利的。再加上周边的黄山、三清山等,包括风景秀丽的江郎山,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内著名景点的集群所在地。
再者,衢州的宾馆建设相对落后,住宿是旅游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衢州酒店建设上要形成总量与类型上的优势,应有五星级、商务、快捷等各种类型的酒店,再通过价格竞争,形成质量高地和价格洼地。这样会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其次,对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一般来说,重量级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宣传力度较大,针对性较强。进一步加大对衢州农业生态旅游宣传推广,可以参考像“三亚比美”的宣传,就带动了观众观看,并对当地的美景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很好。
最后,与重要旅行社合作不够。一般火爆的景点与重要旅行社的合作都很紧密。例如,国旅、中旅、青旅、上海春秋等大社拥有全国营销网,先后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一起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如果能充分利用大社良好的营销网络和各分支机构强大的分销能力,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会发展得更快。
(二)衢州市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旅游活动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同样也不例外,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所决定的。
农业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活动场所,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开发为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加强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合理培育农业旅游资源,建设良好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规划,是实现衢州农业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是发展衢州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硬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及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地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加强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的建设。
(三)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与对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对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容量实施有效控制,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农村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是农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相关部门经济投入的回报,这是农村社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之一,也是维系农村旅游供给的重要因素。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益分配是旅游开发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协调各主体间利益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产权管理与利益分配机制探讨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的产权管理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中央政府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种形式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归地方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管理。一般认为第二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的收益较大。这种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环境损失、社会福利损失算入,实际上,地方政府的收益要小的多。
国内外研究表明,分配方案应让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得到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成正比,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农业生态旅游伙伴间“投资分摊、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以及“多劳多得”的原则。实际上,只有农业生态旅游系统维持长期有效的运行,把“蛋糕”做大后,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才会实现真正的利益增长。
五、结论
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6
摘 要: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著名的农牧生态旅游国家,通过对澳大利亚农牧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分析其葡萄酒旅游、牧场庄园旅游等主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得出澳大利亚在政府职能、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资源保护等方面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经验,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葡萄酒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07
农业旅游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欧洲,是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产业相融合的新业态旅游形式,其发展动力源于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农业旅游已具相当规模[1]。农业旅游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农业景观、休闲娱乐、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业产品以及购买农业产品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产物,也称观光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2]。
1 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国土面积769万 km2,人口稀少,除沿海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外,广袤的内地基本都是小城镇和乡村。农业人口约90万,占总人口的4.5%,农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新南威尔土、维多利亚、南澳、昆士兰及西澳。全国牧地面积为43 860万hm2,林地约10 600万hm2,可耕地4 800万hm2,灌溉地162万hm2。
1.1 独特的动植物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拥有超过378 种哺乳类动物、828种鸟类、4 000 种鱼类、300种蜥蜴、140种蛇类、2种鳄鱼以及约50种海洋哺乳动物。其中超过80%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蛙类为澳大利亚所独有,尤其是袋类异兽类,如袋熊,袋鼠等为世界独一无二,只吃桉树树叶的树袋熊,卵生的哺乳动物鸭嘴兽,酷似鸵鸟的食火鸡,此外,黑天鹅、塘鹅、鹦鹉、鹦哥等鸟类种类繁多。同时,澳大利亚还是植物的王国,植物有12 000种以上。丰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发达的畜牧业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全球为数不多的优质牧场,羊毛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63.6%。以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3%,是一个典型的“草地畜牧业王国”。该国的版图很像一只大绵羊,故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为减少人为因素对于环境的扰动,牧场管理和生产完全实现机械化,例如在悉尼大学附属农场,只需2名工作人员利用现代设备可以为300头奶牛挤奶。所以,高度发达的畜牧业加上天然的田园风光使农业生态旅游得天独厚。澳大利亚著名天堂农庄便是典型代表。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牧场旅游在所有的旅游收入中大约占35%。
1.3 较高知名度的葡萄酒旅游资源
1788年,澳大利亚开始种植葡萄,到1810年开始进行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葡萄酒产量达125 714百万L,出口量为71 417百万L[3]。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区巴罗莎谷位于南澳大利亚,共有40个葡萄种植园,欧洲移民于1842年开始在此定居,所以充满魅力的旧世界风情在这里依然保留着;巴罗莎谷拥有150处葡萄园和超过70个酒窖;亚拉河谷有40家葡萄酒庄;猎人谷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葡萄酒酿制区,以出产赛来雄和设拉子而享誉天下;天鹅谷位于宁静的天鹅河畔,柏斯的北面,是西澳州最古老的葡萄酒产区。2009年,有66万国际游客到澳大利亚参加葡萄酒旅游,有410万国内萄酒旅游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澳大利亚主要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2.1 葡萄酒旅游
澳大利亚大部分葡萄酒庄园将葡萄资源优势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对葡萄酒厂及葡萄酒产地的游览、参观以及访问,以体验其独特的葡萄酒相关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景观及文化活动[4]。2004年澳大利亚共有1 798 家酿酒厂,其中78%涉及旅游业务,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到澳大利亚远离城市的偏远酒庄,欣赏美丽幽静田园风光;参观各种葡萄酒生产工艺流程;参与各种葡萄酒活动,例如自己采摘葡萄,并在葡萄酒专家的指导下亲自酿造葡萄酒;学习葡萄酒及品酒知识等各种富有体验、休闲、科技、文化内涵的葡萄酒旅游。
2.2 农场、庄园休闲旅游
澳大利亚有风格不同、大小不等,既具有欧洲大陆的古老传统,又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场。在农场内有羊和牛、马、鸸鹋和花卉、苗圃等各种动植物资源。游客在农场里进行各种体验活动,如:采摘水果蔬菜、喂养动物、剪羊毛,学着挤牛奶、制作果酱、甩羊鞭,用农场的牛肉吃烧烤等。通过一系列参与性强的活动,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澳洲农庄的独特之处。游客还可以在大的农场里乘坐经改装过的拖拉机或干草车去牧场的田野中旅行,欣赏绿色的草原、湖面、辽阔的田野,呼吸新鲜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2.3 特色主题旅游:“内陆赶牛大行动”
游客戴上牛仔帽,穿好靴子,可以一连5 d像真正的牛仔那样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内陆地区。沿着200多年前拓荒者前行的沙漠古道,从南澳州的乌德纳达塔到马里400 km的路途,将经过布满碎石的平原、隆起的沙丘、古老的丘陵、冒泡的泉水、神秘的咸水湖、干枯的河床和历史遗迹,帮助驱赶几百头牲畜,夜宿帐篷,体验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情怀和剽悍粗犷的生活方式。澳大利亚人崇尚自然,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离不开自然,应该和自然和谐共处。澳大利亚人非常重视对子女在这方面的教育。人们参加“赶牛大行动”这样的农业旅游,也是试图做到“不忘本”。
2.4 专项的旅游活动
澳大利亚皇家农展会是澳大利亚的一项独特且传统的大型国家级农业展览会,将特产、游乐、特技、娱乐、传统结合在一起。时间为每年四月上旬开始,为期2周。目前,澳大利亚农展会每年都在奥林匹克公园内进行,整个展会包括传统娱乐项目、购物项目以及现代娱乐表演等。传统娱乐项目主要结合澳大利亚的农牧技术进行表演,比较有特色的有剪羊毛竞赛、挤牛奶、各种动物比赛等;传统展览销售主要以澳大利亚特色农作物为主,既有土特产还有土著艺术展;除传统的一些项目外,现在展览还有各种大型的游乐设备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让活动更加富有内涵。
3 澳大利亚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及启示
3.1 充分发挥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效应
农业旅游发展不是简单的农业开发加旅游开发,农业旅游的很多项目都涉及创意农业的范畴,其在普通的农业生产之中体现了旅游的特性,其在传统的农业开发和旅游开发之上又加入了其独特的创新性,澳大利亚的葡萄旅游就是加入了葡萄农业的创意[5]。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产业融合理论为指导,注重农业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效应,从而提升我国农业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3.2 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整体开发
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都非常注重对农业旅游的投入发展,重视葡萄酒旅游科学规划、进行整体开发。早在1997年,联邦政府国家旅游办公室就对澳大利亚葡萄酒酿造商联合会(WFA)提供了7万澳元的专项资助,制定并实施“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业发展战略(NWTS)”[6]。我国政府要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科学规划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明确开发重点以及空间布局,建立相关法律,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完善交通、现代信息技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功能体系的优化,提升产业整体价值水平[7]。
3.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综合作用
在澳大利亚,各种农业协会十分普及,既有按行业组建的,也有按地域组建的,并且农业协会与其他行业协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最终形成了多行业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协会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只是依靠农民自身单打独斗,在市场经济中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我国必须要组建相应的农业旅游行业协会,为农业生态旅游组织提供相关技术推广、共享信息、教育培训等服务支撑,并且加强了农业旅游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3.4 加大对农业科研投入与经营者的培训
澳大利亚农牧业之所以发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非常重视农业的科研投入以及科技推广。每个州和大学都建设有关农业方面的科研机构以及推广示范中心,其中50%的经费主要由州政府承担,26%的经费来自联邦政府,高等院校自身投入14%经费,还有部分来自商业企业投入;澳大利亚的农业教育十分普及,针对不同的对象分为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以及农业职业培训三大类,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市场机制,根据农业发展的特定需要,对农民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专题培训。
3.5 注重生态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澳大利亚农业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对农业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却丝毫没有懈怠,在各方面都没有因为要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就肆意地破坏农业环境和旅游资源。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破坏文化遗产为条件,必须注重以生态多样性保护为目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对于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的开发,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独特属性,用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另一方面,开发旅游资源的时候对农业资源要进行良好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要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农业旅游的时候对自然环境一定要有特殊的保护,将农业旅游对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得生态环境与旅游环境达到一定的协调[8]。其次,要注重生态旅游的文化和教育的研究和传播[9],同时加强村风民风改造,引导和教育村民发扬热情、淳朴、好客的传统美德[10]。休闲农业要可持续发展,除了坚持走生态路线外,还要多从他人经验中汲取精华,多创造条件,学习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11]。
参考文献:
[1] 林源源.国外农业旅游的运行经验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101-103.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 (5):468-472.
[3]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10(6): 106-109.
[4] Winemakers' Federation of Australia.Australian wine industry fact sheet: Wine industry at a glace―1998[M].Adelaide: Winemaker' Federation of Australia, 1998.
[5] 车晓军,张胜男,张迈.葡萄酒创意体验研究[J].旅游论坛,2013(1):81-86.
[6] 翟雨芹.国外工业旅游规划研究――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规划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8):66-67.
[7] 单福彬.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模式[J].天津农业科学, 2012,18(4):62-64.
[8] 王洁佳,陈巍.国外农业旅游及发展实例分析[J].世界农业,2001(5):99-101.
[9] 张曼玉,梁峙,窦杰,等.生态旅游发展进程分析及展望[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61-63.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哈尔滨市;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43-03
生态旅游的发展宗旨是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前提下对环境具有教育意义,是促进自然保护的一种高级旅游活动形式 [1],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旅游和人文生态系统旅游。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了游览、休闲、疗养保健等内容。对资源的低影响利用,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态旅游不只是一种形式,更应该将其看做是旅游开发的一种战略,其战略目标就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当今哈尔滨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就要抓住这一战略目标寻求发展有哈尔滨特色的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兴起
所谓“生态旅游”(Ecotourism)名称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来的。他是以大自然为主要对象,把生态、环境的科学考察与自然、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寓教于游,促进两大文明建设的一种高品位旅游活动,其特点:在对象上是具有生态学意义或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自然环境,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在目的上是为普及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增强生态环保意识的作用;在效益上不追求单纯高额的旅游效益,而是追求环境、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统一;在形式上讲究接近大自然,旅游设施以简朴、轻便为主,因地制宜,尽量保持与大自然的和谐;在规模上以小型为主,不追求旅游者的数量,而是重视旅游人员素质、文化的质量及达到教育的效果。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近年来生态旅游在国外已受到相当的重视,发展极为迅速,例如拉美地区参加生态旅游的人数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法国去年山林、乡村旅游的人数已占总旅游人数的46.6%。中国虽然晚了一步,但也引起各方面的注意,正逐步发展。1995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哈尔滨市的生态旅游业也正逐步地建设着 [2]。
二、哈尔滨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1.生态旅游发展优势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将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状况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使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旅游的发展必须依靠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资源环境及丰富的客源,这是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它的发展除以上基本发展条件外,还有其特有的优势,如哈尔滨的生态旅游发展不仅要有这些基本条件,还具有其特有的自然、人文条件――冰雪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科技化优势为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化的管理及有效的运作。
(1)区位优势: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地处中国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南与吉林省交界。哈尔滨位于东北亚腹地的中心,是沟通东北亚的交通枢纽。京哈、滨洲等五条铁路在此并轨,并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同江至三亚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哈尔滨港可沿松花江通往俄罗斯进入日本海。哈尔滨是东北最大的航空港之一,构筑了连通国内主要大城市和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地区/国家的空中航道。哈尔滨的交通枢纽地位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持。
(2)资源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是生态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哈尔滨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差较大,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土质肥沃,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自然资源,还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现代农业园区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3)客源资源:丰富的客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在哈尔滨市发展生态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发达地区,由于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生态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娱乐的首选。此外,2006年哈尔滨市居民的人均GDP超过2 705美元,年均增长13%,春节黄金周期间黑龙江省接待旅游人数326.4万人次,旅游收入20.1亿元 [3],就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客源市场,哈尔滨市发展生态旅游已具备了明显的客源条件。
(4)科技优势:科技是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发达的哈尔滨发展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优势。哈尔滨市种植业中有农业科技人员2 700多人,绿证人员多达11.3万人,新技术覆盖面达90%以上,尤其是近两年,哈尔滨市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建立高新科技园区,这些科技园区的建立为哈尔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科技保障。
(5)冰雪文化优势:黑龙江省地处寒温带,雪期长达一百多天,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近年来,全省冰雪旅游发展迅速,冰雪旅游业更是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独特的冰雪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据统计,2000―2004年冰雪创汇收入从1 135万美元跃升至3 029.9万美元,接待冰雪旅游人数从160.8万人次攀升至626.3万人次。2004年哈市冰洽会交易额153.2亿元,冰雪旅游收入40多亿元。截至2006年春节,中国已度过17个黄金周,出游总量累计达12.58亿人次,旅游收入5 123亿元人民币 [3],旅游客流量累计如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近几年哈尔滨市旅游城增长的趋势。利用地理优势,凭借哈市冰城美誉,开发狗拉雪橇、学景观光、雪地篝火晚会等特色旅游项目,哈尔滨冰雪继冰灯、雪雕之后,将会成为又一知名旅游品牌。
2.生态旅游的发展
哈尔滨市生态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建立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领导体系,编制出开发规划,组织具体旅游项目,按市场经济规律,调控计划,协调各部门各旅游点关系,使生态旅游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
生态农业旅游吸引着大量的游客。领略淳朴民风、享受田园情调的乡村游,“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新宠,使游客置身于“农”的环境中,居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感受返璞归真的乐趣。可学习识别农作物,欣赏珍禽、畜禽养殖,参加犁地、摘菜、采果、推磨等。文化是核心,旅游是载体,以文兴旅深度挖掘哈尔滨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民间绝活、民间技艺等本土文化,赋予乡村旅游以时代特征和内涵,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
三、生态旅游对哈尔滨市环境的影响
哈尔滨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发展生态旅游,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生态旅游通过自身的行动、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促进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利用经济手段使其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其收益的一部分用来维护生态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生态旅游在旅游活动中能起到促进旅游环境良性循环的作用,但如果利用不当也会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1.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的建立加强了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这是在人类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下遗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由于生态系统保护良好,景观及环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与环境。同时,对周围群众和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增加物种保护经费,及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4]。例如,哈尔滨东北虎林园、北方森林植物园及各处的休闲公园就是利用这样优越的资源,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满足人们观赏游览休憩的需要又对资源进行了保护。
2.区域经济开发的影响
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一样,其产业的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以其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吸引外地资金与经济联合。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为生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撑。据统计:
从上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国际化,正日趋成为具有优势的经济开发项目。改善了区域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使生态旅游地向开放型经济转化,促进生态旅游地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哈尔滨第八届冰雪大世界以“中韩友好冰世界”为主题,打造国际品牌促进哈尔滨旅游与国际的合作,使经济发展国际化。
3.社会文化的作用。旅游者流动将带来信息资金人才,将对社会文化具有以下四点促进作用:首先,增加了就业机会,稳定了社会秩序,按国际惯例,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是1∶5,吸纳了社会换业,下岗人员,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造就了良好秩序。其次,提高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人才,促使人们从被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转变为主动积极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为今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促进生态旅游地政治环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最后,促进民族、文化生态发展,增强民族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通过科技文化交流提高生态旅游地居民文化水平,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如“农家乐”、北方民俗园、“葡萄采摘节”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一样使旅游者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可持续发展对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
由于过去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较弱,旅游业长期被视为“无烟工业”和“无形贸易”,在旅游景观的建设和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均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影响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哈尔滨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
1.除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二龙山风景名胜区、金上京博物馆外,全市旅游区(点)大多数属于浅层次、低水平开发经营。滑雪场、度假村、水上漂流等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缺少全年开放的冰雪主题公园;森林公园缺乏特色;水库开发基本雷同;东北民俗旅游没有规模和深度;农业旅游初步开发;工业观光尚未起步。全市旅游景区(点)数量虽然多,但普遍规模小、档次低,缺少精品与亮点。
2.无序的旅游开发实际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部分景区(点)的无视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太阳岛建筑密度过高,建筑风格杂乱,与“绿岛”的“城市之肺”功能相差甚远。
3.加强市内外的旅游区域合作意识差、动作少,基本处在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的状况。哈尔滨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以及与沈阳、大连、长春的协作也有待进一步强化。
4.冰雪节、哈夏会、哈洽会等大型节庆活动中城建、商贸、文化、体育与旅游部门的协作有待加强。
为了使哈尔滨旅游能够有序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在保证生态良性发展的同时,利用自身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大新兴旅游的开发,提高发展本地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如农业生态旅游,将无序的旅游变为有序的,增强区域旅游合作,强强联合,使资源与开发达到最优化,保护生态,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哈尔滨市在发展生态旅游时要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统一,保证旅游开发与管理相协调,实行宏观规划和微观详规相结合。保护生态,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最终目的不仅要使旅游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利益,同时永久持续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哈尔滨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是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欧亚大陆桥上的咽喉要塞,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随着哈尔滨战略格局的调整,生态旅游将成为其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业的国际化进程,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明庆忠 ,武友德,李宏.论生态旅游促进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 ,1998,(18):4.
[2]王勋陵.甘肃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J].甘肃环境研究与检测,1997,(4).
[3]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4).
[4]叶文,明庆忠,杨志耘.云南山水景观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
[5]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6]赵光洲,刘振萌.旅游地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8,(4).
[7]沈国舫,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8]刘晖.哈尔滨市旅游经济国际化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4).
篇8
随着近些年气候异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行为的反击力度,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清醒的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学者对湿地系统研究较晚,近二十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才被重视。但也多集中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笔者以向海自然保护区所实施的“引洮入向”的调水工程为机遇,分析向海湿地的资源优势、管理劣势及其存在的潜在生态平衡的威胁,通过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协调发展。
2向海湿地生态旅游环境
向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67万公顷。地势由西向东微微倾斜,海拔在156-192m之间,垄状沙丘与垄间洼地交错相间排列,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表现为沙丘榆林-茫茫草原-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的自然景色。向海湿地年平均蒸发量大约为降水量的五倍。区内有向海水库、兴隆水库、尖底泡等水库及自然泡沼22处大型的和上百个小型自然泡沼。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及珍稀水禽保护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3向海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
3.1优势
3.1.1景观风貌原始自然。许多国内外学者专家赞誉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如“人间仙境”。向海拥有优越的水文条件,特殊的地貌,多种生物类型、复杂的生物区系与生态环境。向海的生态旅游景观可谓是“贵在原始,美在自然”。区内广阔的湿地景观,姿态各异的蒙古黄榆,绿浪翻滚的蒲苇不仅呈现出原始野趣,更添诱人的风采。
3.1.2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通过参考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相关调查。
①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向海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景观,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有野生植物约600种,其中药用植物263种,隶属76科256属,木本植物以蒙古黄榆为主,拥有我国半干旱区唯一集中成片、生长较好的黄榆天然林。保护区内总计有鸟类17目53科132属286种,其中8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②人文资源的特色性。通榆县境内有26处古代文化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敖包山遗址和乌兰塔拉遗址,香海庙是藏传喇嘛庙,有着浓郁的宗教神圣感。通榆县内有三个蒙古族乡,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气息。向海水库的鱼儿肉质鲜美。当地放养的蛋鸭常年以鱼虾为食,所产的鸭蛋是纯绿色有机鸭蛋。
3.2劣势
3.2.1旅游开发度弱,景观欣赏度低。第一,景点的可观赏性较差。向海自然保护区较具有特色的景点只有仙鹤岛和博物馆,其他的博物馆、蒙古黄榆、千鸟巢等都是少有人问津,缺少自然美感,难以激起游客的观赏兴趣。第二,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不强。向海主要的旅游活动就是观赏,观赏向海湿地地貌特征,观赏鸟笼里的各种鸟类,观赏蒙古黄榆;第三,缺乏对辅助资源的利用,已利用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湿地景观和生物景观,而向海的大水库水质清澈、水面辽阔、沙质细软,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包括周边的民俗风情等都没有和向海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圈。
3.2.2环保意识淡薄,监测手段缺乏。向海核心区边缘的缓冲地带坐落着自然屯15个,从事农牧渔业的居民千余户,野生动物的活动严重受人类影响。部分环保意识匮乏的当地居民和经营者受利益驱使过度开发湿地资源,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也有部分游客缺乏文明旅游意识,会随意采摘湿地植物,驱赶鸟类、随意丢弃垃圾等。开发保护区旅游资源时,未兼顾对游客行为的管制,不能从监管制度上对游客行为加以约束,无形中对景区环境的维护造成了巨大压力。
3.2.3基础设施落后,专业人才缺乏。向海的景点较为分散,交通的可达性较差,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备。向海保护区由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统一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员相对匮乏,使得景区在经营和管理方面缺少专业规划,景区自然环境维护缺乏专业措施。
3.3机遇
3.3.1生态旅游发展得到重视。据调查,向海自然保护区吸引了国内大多数游客驻足,所创旅游收入在国内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高达95%。该地区以生态旅游为主,而国际旅游则以国外专家为主体的科考旅游为主。由于白城市周围分布着东北三省的几大城市,位于科尔沁草原西部,倡导生态旅游无疑是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主要途径。国内外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因而越来越受到各国旅游界的重视以及人们的欢迎。
3.3.2调水工程的成功实行。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向海湿地面积的锐减,国家先后两次从察尔森水库为向海湿地应急调水。2011年6月,由察尔森水库放水,通过洮儿河、引洮入向工程实现向向海水库及湿地调水,“引察入向”调水工程中进入向海湿地水量达7296万立方米,恢复湿地面积15000公顷。及时挽救了向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为“长吉图”的发展提供生态保障,这给白城市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3.4挑战
3.4.1生态旅游与传统农业发展的博弈。白城市的主要产业发展是农业,农业生产在GDP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农业在资源利用上存在差异,发展生态旅游必然会暂时削弱掉传统农业的一部分利益,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当地传统农业生产者正常生产,从而产生抵制情绪,以短视利益排挤生态旅游,不利用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3.4.2同质化湿地生态旅游区的竞争。白城市处于科尔沁草原,湿地景观较多,如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查干浩特等,周边的城市湿地资源较为丰富,开展的旅游项目也趋同,甚至知名度更大,如齐齐哈尔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大庆的龙凤湿地等。由于旅游业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地政府积极开发旅游市场,使得其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4结语
篇9
关键词:湿地生态旅游;内涵;定位;二源导向;功能分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52-05
湿地指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它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养育了高度集中的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摇篮。湿地包含大量的自然资源,拥有完整的生态链,是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生态净化作用,有着“地球之肾”的美名。
当一种资源相对稀缺且具有一定的观赏、体验价值时,它就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一词并于1986得到国际确认以来,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发展极为快速,目前已经占全世界旅游总收入20%以上。伴随着“生态旅游”发展的深入,2002年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被提出,近年来逐步发展,但同时仍存在不少误区。
一、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
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资源为基础,是生态旅游中的一种旅游模式,它具有生态旅游的一些共性,同时又具有湿地生态的一些独特之处。在许多地区,旅游开发一直作为一种致富门路,作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各地伪湿地开发方兴未艾,在某公园边扩一些规模,围一滩空间,建设一些设施(如游船码头、钓鱼长廊等),形成诸如 “水乡游”、“休闲垂钓”等旅游产品,对外大打湿地生态旅游的招牌。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价值取向,“原生态”渐变成一种时髦,湿地生态旅游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方式,许多旅游景点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做着不生态旅游的项目,误导了游客、扰乱了市场,打击生态旅游开发经营的信心,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
许多旅游者、甚至旅游从业者、旅游开发经营者并不了解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大量的湿地生态旅游往往虚有其名,旅游开发违背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初衷,旅游发展恶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界定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就要理解湿地、理解生态、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从旅游、生态旅游的大环境,依托湿地生态旅游等实践来研究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归属、功能、市场、开发等内在特性。
(一)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归属
从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与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等生态旅游资源一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属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中的生物生态旅游资源。目前中国不少地区兴建了很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如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城市公园等)、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如民族风情体验馆、文化体验馆等)。湿地与森林、草原等同属于自然生态,湿地生态旅游是在保护比较完整的原始湿地自然区域以及与之和谐相伴的特定的文化区域开展的,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包含人工自然型的旅游区域,但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仍然属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二)湿地生态旅游功能
作为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应该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协调好人类与湿地、旅游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多方共同目标,共存共荣协调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湿地生态旅游在实现生态保护、教育功能中要注重自然趣味性,特别是设计合理的体验式旅游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主动获取、增长见识。
(三)湿地生态旅游市场
湿地生态旅游让我们们回归自然,与湿地亲密接触,人与湿地融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与精神追求。湿地生态旅游要求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有着较强的生态意识、在开发中保护湿地、在旅游中亲近湿地、在管理中维护湿地的生态。湿地生态旅游不是单纯的休闲旅游,游客要摈弃花钱买享受、游客是上帝的观念,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中湿地生态系统才是真正的上帝。通过湿地生态旅游,游客获取大量生态保护知识,认识湿地的奥秘和当地的人文,同时倡导为湿地生态保护做贡献的理念。中国人口多,旅游市场广阔,湿地生态旅游市场仍采用大众旅游的的开发模式,景区对游客没有选择的余地,游客文化素养和个人素养不平衡。湿地生态景区通常面积较大,管理十分困难,如何提高游客生态环保意识,让游客“生态”的认识湿地、享受湿地成为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开发商通常会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财务目标,开发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许多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与一般休闲、娱乐性旅游资源开发相比较,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湿地。因此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要着眼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着眼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倡导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旅游开发中注重功能区的划分,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影响生物生态环境,将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有机整合。
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综合评价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国著名的三大洼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区,位于泰州市东北部,古长江与淮河曾在此交汇入海,形成了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溱湖风景区先后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自然风光秀丽
溱湖风景区规划面积 26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风景区湖泊、河流等面积占到总面积的 37%左右,溱湖湖面开阔,湖中岛屿星罗棋布,湖水清纯甘洌,是江苏省内外难得一见的未被污染的水体。
(二)生物类型多样
溱湖湿地生态属于淡水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现有各类植物113种、野生动物73种,以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还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麋鹿,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白枕鹤、白鹇等。
(三)绿色产品丰富
溱湖湖区特产丰富,盛产鱼虾、菱藕、水瓜等无公害绿色食品。以溱湖鱼虾制成的鱼饼、虾球,白如玉壁,红如珊瑚,被称为“溱湖双绝”;名闻遐迩的“溱湖簖蟹”更以其肉质腴嫩、膏体丰厚被评为蟹中上品。
(四)人文底蕴深厚
溱湖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麋鹿的故乡;是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景区所在地溱潼镇有着深厚的人文资源;这里有享有天下第一的会船节。溱潼会船节与云南泼水节一道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又是江、浙、沪旅游节的重点项目、泰州唯一的国家级旅游项目。
(五)规划开发有序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遵循“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先后聘请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度假湾、中国东南建筑设计院、南京林业大学、杭州园林设计院等先后对总体规划、湿地资源综合应用、湿地公园工程等做了详细规划,对景区的定位、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一)科学定位、优化财务目标
景区定位决定景区的未来走向,决定景区的财务目标,决定景区未来生存与发展空间。近些年,中国不少地方人造旅游景观泛滥,以利润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什么赚钱就吆喝什么,大家一哄而上,比大、比古、比新奇、比人文,经营过程中盲目提高票价、形成各种票中票。结果繁华过后成一梦。各地“休闲垂钓”类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开来,但往往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后劲,很难做出有影响的景区品牌,不少惨淡经营、甚至关门谢客。与一般人文生态资源和纯人造景观不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是湿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在突出湿地自然生态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溱湖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里下河地区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民俗文化。
现代企业科学的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最大化,景区要充分考虑资源所有者、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相关利益者。随着旅游市场的日渐成熟,旅游的口碑日益重要,旅游不再是一锤子买卖,不少的游客将成为回头客、或者作为新朋好友的“导游”组团再次光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在考虑相关利益人的因素的同时,更要考虑生态系统这一重要相关利益者的效益。只有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溱湖风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得以维持;只有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游客才会源源不断地光顾;只有客源不断,湿地生态保护、旅游才能够良性循环。放眼长远,充分考虑人和生态的和谐,协调投资方、经营者、当地居民、游客等利益、认同并实践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关系风景区的未来。
(二)二源导向、保护性开发
根据旅游开发的主导因素不同,旅游开发导向模式有资源型与客源型之说。一些具有独特、不可替代性的自然及人文资源通常运用资源型模式,该类景区数量相对较少,景区自身具有极强的排他性,一般都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大部分景区没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从游客的角度,制造旅游资源,拉动旅游消费,客源型模式更适合开发在交通、商务、金融优势较为明显的大城市,主题与时机的选择特别重要。资源优势决定景区优势,区位优势决定客源优势,如同时具备景区、区位两源优势,旅游开发“比翼双飞”,旅游景区将长久繁荣。
完全适合做资源型一源开发的景区并不多,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稀缺的资源甚至泛滥,将资源型景区陷入艰难的处境中。水乡古镇、文化古街道等曾经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但众多地区大量先建、重建仿古文化景点、不少水乡都在翻新、扩大古镇规模,原本稀缺的旅游资源忽然多了许多,物以稀为贵,大众游客很难鉴别真伪,原本独特的资源优势淹没在一片人造仿古建筑中。客源型旅游开发的最大优势是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但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要长盛不衰就需要不断的输血、不断的出新,要成为客源中的精品。
溱湖风景区湿地生态资源为依托,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但不具有唯一的排他性,不能够完全采用资源型开发模式。溱湖风景区离上海、苏锡常、宁镇扬通等大中城市均在2小时车程之内,区位优势良好,湿地生态具有一定的源型优势,适合“保护+资源+客源”的组合开发模式。保护第一、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保护当地的人文风俗;湿地生态是溱湖的核心优势,是溱湖发展的后劲,不仅在开发生要讲究生态、旅游宣传和管理上也不突出生态特色;针对客源特点适度开发一些娱乐项目或主题项目,但千万不要仅仅为了追求一时的火爆而本末倒置,要保护好热爱生态旅游的客源群体,同时通过一些主题项目调整、完善吸引潜在客源群体。
(三)功能合理分区,合理规划路线
国外的生态旅游发展表明,科学的功能分区规划是景区成功开发的前提与基础。科学的功能分区规划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利于景区更好的管理,利于景区利用效率的提高,利于游客的旅游与分流。下表为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从表中可知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较好的体现了保护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了生态、资源、客源三方因素。
与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不同,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商贸繁荣的里下河中心地区,周边居住不少居民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所占比例偏低,功能区分区不合理、不清晰。自然风景观光区主要集中在湖东核心区、娱乐区中的湿地探险乐园(采用环保材料)也在此区域,这是平时游客最为集中的区域;娱乐区中军体乐园是溱湖拓展休闲基地、自驾游中心,有小型娱乐项目区、拓展训练区和彩弹射击区等;公园入口处是公园旅游业务管理的中心,虽然也有一些食宿、购物服务,但离镇区较远、摊点较少,没有商业氛围、大部分游客只是路过后从停车场返回,没有能够承担游客食宿、娱乐和购物的重要功能。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湖东核心区不适宜大规模开发食宿、娱乐和购物中心,公园入口处也缺乏商业文化氛围,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要与溱潼古镇一起综合规划功能分区,未来可考虑从公园入口处进景区、登船,从溱潼古镇下船、吃饭、购物、品味水乡人文风情的旅游线路设计,食宿、娱乐和购物功能安排到古镇、湿地公园主要承担绝对保护区、杜绝人类干扰的荒野区、自然风景观光区及部分娱乐区的功能,既拉动了人气,又利于环境保护。
(四)树立生态理念,全方位生态经营管理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如果媒体不能够给社会正确的信息传播,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管与引导、业界不能够科学的经营,社会不能够正确的认识,最终会误入歧途。景区经营、管理者要恪守职业操守,不能乱挂生态旅游的大旗;政府对于项目审批要严格把关,不能随便签发生态旅游的通行令;旅游企业要科学经营,生态运营,生态管理;旅游服务人员要做生态保护的先行者;当地居民要做生态家园的维护者;广大消费者要文明旅游,做到旅游行为的生态化。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在湖东建立了湿地科普馆,让游客感受人鸟共存、亲近自然的和谐氛围,了解地球之肾的科普常识,同时加深对溱湖会船、溱湖砖瓦等人文知识的了解,对游客产生了很好的教育功能。
全方位生态经营管理要求景区从管理模式、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人数等方面全面审视经营管理中的不生态行为。湿地生态资源的开发在中国时间并不长,主要是近十多年的事,随着“生态”理念深入人心,顾客大量拥入,势必加重景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旅游旺季更是如此。溱湖风景区要吸取部分旅游景区游客井喷而管理、环境失控的教训,理性控制承载量,把将游客的人数、活动强度控制在资源及循环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在游客总量范围内对游客所处功能区进行合理输导,确保生态环境最小化受到破坏。
(五)区化调整、优化、提升服务水平
溱湖湿地是里下河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是周边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水源,溱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开放工程,与周边湿地、水系的保护状况息息相关。自2005年,已经累计投入数亿元用于湿地保护建设,关闭了沿湖和上游的部分企业、核心区居民外迁等大量工作,但是溱湖沿湖及周边部分乡镇工业迅猛发展、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业污水的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水产养殖业和渔业的盲目发展、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都将严重威胁溱湖湿地生态的保护。溱湖风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形成了湿地公园为主、集溱潼古镇、(泰州华侨城)温泉、古寿圣寺、沈高河横等几个重要景点,含生态、乡村、人文、休闲等类型,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景点同处里下河方圆数十公理,景点间最远距离不超过20公理,离上海、苏州、无锡、南京等特大城市均在200公理左右。目前溱湖旅游组合效应、旅游地综合吸引力没有显现,从生态旅游圈看,交通方便、驱车两小时即可,适宜开发2日游旅游系统设计。
泰州旅游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将泰州市打造成为知名的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目前,景点各自为政,营销策划缺乏统一的管理,景区间往来不便,有点不成面,旅游品牌形象模糊,产品缺乏竞争力。为了更好地系统保护溱湖湿地,打造品牌形象,将溱湖地区建设成长三角知名的以生态、文化、休闲、美食等为主题的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增强泰州市旅游的综合实力,有必要对溱湖的地区区划进行调整,可以考虑以溱湖、溱潼古镇为核心,沈高、淤溪等周边部分地区从姜堰区划出组建溱湖风景区(泰州旅游新区),在华侨城以南、溱湖大道以西建设溱湖新城区,溱潼古镇区仍以保护古镇、文化、传统商贸为主,新区以提供休闲度假旅游区配套综合设施为主,长远看,东南与姜堰区、西南与海陵区主城区连成一片。各景区之间可考虑开通两个环线,一个小环线在溱湖风景区各景点之间循环,一个大环线在海陵、姜堰、溱湖新区(含各景点)间循环;推门票通票制度,数日内有效,各景区限入一次,让游客根据需要安排游玩时间,除年卡外还可以推出实名票通票,可在一到两个星期内多次出入各景点,适应不同目的游客需求。整合后,景区通票价格要制定一个合理上限,景点门票也要生态,门票是旅游景区重要但不唯一的收入来源,要通过休闲度假胜地品牌的打造,提升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溱湖风景区再从综合收效中安排适当的资金为各景区建设提供更好的配套建设与服务与生态保护。此外,在旅游纪念品开发、旅游宣传等方面都要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
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溱湖国家湿地公园要遵循“保护优先、开发为了更好的保护”的理念,紧跟旅游发展新趋势,把握生态旅游的精髓,综合整合周边资源,争取早日成为生态良好、优势明显的长三角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
参考文献:
[1] 彭兆荣,闫玉.论生态旅游、原生态旅游与原旅游[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130-134.
[2] 蔡志勇.湿地公园建设对环境的保护作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0,(7):73-75.
[3] 刘忠伟,王仰麟,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2):206-212.
篇10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旅游、天津市
生态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城市的实现,需要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层面共同提升,通过开展城市生态旅游,使区域特色产业、文化与自然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从而展现城市人文风貌,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旅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活动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生态旅游,也包括了人文生态旅游,提供本地居民就近的游憩空间等。
城市生态旅游基于城市旅游系统,吸纳生态旅游理念,并结合城市旅游的实际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和城市生态经济产业的发展进程,促进城市旅游系统的发展,同时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持,以取得旅游持续发展为直接目标,并协同其他产业,取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天津城市化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天津城市化进程和天津社会环境发展状况、路线和政策的选择关系极为密切。解放初期,全国上下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从而使当时的城市成了“工业生产基地”。天津做为华北最大的工业城市,形成了市中心工业用地增加,商业服务业、文化教育和游憩用地减少的局面。
2.天津市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2.1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天津构建城市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拥有山地651平方公里,集中林地1702平方公里,实地1718平方公里,海域300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少有的上、田、河、湖、海、冲击海积平原地形地貌兼备的大都市。二是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而有特色,蓟县境内的盘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5A级旅游区;市域南部湿地是东亚地区数百万只候鸟跨州飞行的“国际驿站”;渤海湾海岸带也是全球淤泥质海岸带的典型,分布着四道贝壳堤,生活着特殊的生物群落。三是天津由海而陆、沿河向海,走过了5000多年漫长的蓝色文明历程,沧海变桑田,退海之地崛起现代化港口城市。因此,我市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具备了极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2.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天津市自然人文生态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内外著名的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发展潜力巨大。除了拥有风景独特的山地生态资源,如:盘山风景区、八仙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中上元古界自然保护区,还拥有,大量的林地生态资源2204.28平方公里、湿地生态资源1718平方公里、以及海洋生态资源3000平方公里。这些都是天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旅游资源,被誉为“京津后花园”。
2.3旅游配套环境良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天津市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天津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贯穿南北、纵横东西的综合交通网络得以完成,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3.天津城市生态旅游的分类
天津作为中国一线城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
3.1观光农业游
观光农业旅游是旅游市场中的一种新产品,游为主题,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旅、组合旅游产品,以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以及参与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简称观光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项目,观光农园这一旅游新产品不仅日趋活跃,而且日渐显示出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开展的”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观光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已搞得红红火火。游历了名山大川的都市旅游者,在农业旅游中找到了一种真正接近自我、回归自然的乡土感觉。观光农园以其山清水秀,花果满山,鱼跃禽鸣,荷塘万里,凉亭竹棚,蕉林蔗林成片的农耕景观,从另一方面圆了许多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以农业生态的独特魅力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
3.2湖泊湿地旅游
湿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因为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往往是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地,拥有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天津湿地由于近几年的恢复,湿地动物逐年增多,湿地植被也越来越丰茂,湿地景观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越来越强,随着人们生态旅游意识的逐渐增强,季节性到七里海抓蟹、钓鱼及到团泊洼观鸟、到海滨浴场休闲的旅客越来越多,极大的带动了天津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4.天津市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难点
4.1缺乏全市统一科学规划 规划是建设的蓝图,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更需要根据城市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等资源条件,从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和倡导低碳旅游两个方面进行统一的科学规划。天津市现有的城市旅游、大众旅游、生态旅游和自然观光旅游等相关建设发展规划,均是侧重于城市旅游或生态旅游的某一个方面,对指导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尚缺乏由多行业、多部门、多区域联合制定的用于全面指导城市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景区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生态旅游服务业的全市统一的科学规划。
4.2尚未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天津市的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在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地区间明显的独特性和不平衡性。与周边城市相比,一些县域城市由于没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将难以获取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
4.3城市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染以及市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对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城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和生活污染;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文化层次不一,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借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合作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的环保绿色模式,大力推行绿色出行、绿色建设、垃圾绿色处理等先进理念,为天津市构建城市生态旅游打下良好的基础。
5.结论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共生,追求的是城市经济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是从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城市旅游系统,以取得旅游可持续发展,并作用于城市总体发展。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间的相互作用来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不仅作用于城市的资源环境,又维系着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城市旅游系统的运行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系统能否取得一种动态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最终也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