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素质的文化素养

篇1

关键词:综合素养;高职;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54-01

数学素养是每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高职院校,应以职业综合素养为取向,进行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建设。本文从教育特点、课程模式、师资力量和教材选择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应加强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建设。

一、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应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1、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应以数学文化内容为主

数学文化课程与数学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性。数学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于讲述数学思想和逻辑思维,同时也涉及到数学名家等人文内容。例如,北京大学曾经开设选修课“数学的源与流”即属于数学文化课程。这种类型的数学文化课程也是普遍各大、专以及职业院校所采取的课程形态。向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想、理性逻辑和数学文化的发展等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数学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即文化性和科学性,一旦学生深入了解,就会发现数学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魅力[1]。

2、数学文化内容应与高职学科内容相关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重点在于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内开设的数学文化课程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科进行调整。一般来讲,多数高职院校有软件开发、建筑工程、设计和会计等专业,这些专业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例如,在设置会计专业的数学文化课程内容时,应该考虑到会计学科的特性,以账目和经济问题等作为案例,讲解数学文化。采用学生熟悉并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数学文化,可以提高数学文化课程的有用性。

二、建立新型高职数学文化课程模式

建立新型高职数学文化课程的模式,可分为三个过程:首先,初级数学文化课程可以作为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开设。第二,为设有数学必修课程的专业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第三,为未设有数学必修课程的专业开设数学文化课程。

1、初级数学文化课程可安排为选修课程

在初级阶段,数学文化课程可不必安排为必修课程,应安排为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以融入式和讲座式为主,融入式表明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充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讲座式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法,课堂更具有灵活性,不必照本宣科,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更强[2]。在初期,将数学文化课程安排为选修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无外界压力的条件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程设置应遵守固定原则

无论是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的数学文化课,其课程设置都应该遵守广泛性、创新性和适应性。广泛性意味着课程设置应照顾好所有学生,满足全部学生学习数学文化知识的需要,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创新性意味着数学文化课程的内容设置和上课方式不落俗套,具有创新性。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设置生动有趣的数学案例以及文化知识。在上课形式方面,可成立讨论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和内容展示,充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适应性意味着数学文化课程应与职业教育和就业方向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只讲一些大而空洞的数学知识。

三、做好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建设应提高师资水平

由于数学文化课程需要数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且教学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而对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数学的历史以及数学和文化的联系,同时也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一个优秀的数学文化教育师资团队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教师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派遣教师到其他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高等院校进行学习,汲取其他院校的教学经验。也可以组织本院校教师进行研讨和座谈,商讨教学方案。通过交流、学习和研讨,可有效提高数学文化教师的水平。

2、开展数学文化课题的研究

除了向外部院校学习以外,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便是课题研究。高职院校负责人设置课题题目,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也促进了数学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四、选择优质教科书作为数学文化教材

教材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之一。在高职数学文化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数学融合文化”为指导思想,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哲学、历史和文化三个方面展开进行内容讲述[3]。教材中数学理论和公式等不能过于高深,应配合适量的事例和图片。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不必做到面面俱到,而是挑选侧重点,做到有点有面。通常来讲,只依靠教材无法完成教学过程,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经验进行发挥,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文化的内容。

总结:在高职院校开办数学文化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掌握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从而服务于专业领域。本文认为,高职数学文化课程应以数学文化内容为主,并辅助学科内容。在课程模式方面,初级阶段应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并遵循广泛性、创新性和适应性原则进行设置。在教师和教材方面,应全面进行培训和筛选。

参考文献:

[1] 余惠霖.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2,05(16):183-185.

篇2

关键词:校园;音乐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

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等艺术文化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能够开发其智力。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属于独特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文化,其主要起源和发展在校园环境之中,而校园实际上属于一种封闭性的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学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音乐文化,在实现相关教育发展目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形式素养。作为教育发展领域的重要影响因素,艺术教育对于综合性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道德教育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的营造也将影响校园的风气形成,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特点,从而实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资源的运用以及空间上的保留,发挥校园文化中存在的导向性作用和教育,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建音乐社团或者乐队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实际的交往能力。例如,可以开办音乐相关的主题性晚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与实践之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社交能力。参与音乐活动能使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认识自身,充分地了解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和音乐方面的修养

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能够不断地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加地了解经典类的音乐,在不断的感受过程中了解到中西音乐发展历程以及表达思想方面存在的差别,明确我国的民间音乐与西方经典音乐的实际内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音乐品味。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舞蹈和音乐,随着人们意识形态以及思想认识方面的不断变化,因此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能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同时还能够在学习中领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精神文化,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学生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乐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

3.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音乐方面的艺术感,利用音乐旋律和形式等,让学生慢慢体会到生活中的无限风景。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促使学生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生辨别能力比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审美取向方面的扭曲,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建设能够让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复杂的信息,实现理性与个性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 晔.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02).

[2]王艳梅.校园音乐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J].前沿,2012(08).

篇3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方法

现今,中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普遍存在过分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而无视其文学素质升高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前进与科学人生观的树立而言具有特别大的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地改变这一现象,各高职院校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选用一系列与自身实际相符的措施,给予学生文学素养充分的重视,增强其文学素养,最终推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增强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高职学生高尚人品及气节的养成。纵览中国数千年文明史,浓郁的文化底蕴及各家思想的熏陶,让历代文人均拥有了一种文士风骨及气节,让他们的生活充斥着夺目的色彩。千百来年,此种气节始终影响着国民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由于受我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特别深,所以我国的文人们均拥有了一种与西方民众不同的人生追求,同时其品格及气节亦与众不同。

(二)有助于高职学生审美眼光的提升。人们鉴赏文学作品,通常不是有目的地接受知识,提升认知水平,而属于寻找一种精神的慰藉及情感的满足,以期于一种短暂的“忘物”境界中收获心灵的及栖息。读者于艺术世界里尽情地翱翔,直到忘却世间诸般烦恼,此种无意识的效果能够让人获得满足,让其灵魂获得净化及升华,能够让人于长时间的文学感染里,眼光变得开拓,境界获得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品读,能够重塑高职学生的灵魂,让他们领会到人生的终极意义;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当中。

(三)有助于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人类的需求理应创建于物质及精神生活之上,二者应当同时具备。于追求物质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行为正不正确,高不高尚均与其素养高低有着异常紧密的联系。在现今倡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高中学生心态的好坏、行为的正确与否均会对他人及社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当前,因为信息时代的迅猛前进,人们慢慢领会到文化知识及文学修养的重要性。此外,鉴于高职院校文学课程的开设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及文学修养的提升,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自现实情况出发,增设文学课程。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

近年来,鉴于社会对文学素养重视度的提升,怎样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亦变成了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属于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所以各高职院校文学老师理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并在“灌溉”学生的过程中,采取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鼓励学生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各高职文学老师理应提倡学生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品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拓宽其阅读面,促进其乐观豁达精神品质的形成。阅读属于学习的前提,而文学作品的品读则属于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的前提,没有品读,学生便无法具备文学的积淀,也无法形成对文学的领悟力,文学素养的提升便成了纸上谈兵之举。

(二)创建文学社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文学社系由诸多拥有相似文学喜好的人汇聚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社团。在此社团里,社员们互为知己,共同学习交流,好比于沙漠中行走的人们见到了水源,失去方向的航船遇见了指明灯。学生于文学社活动里获得了精神慰藉,更收获了实施文学学习的勇气及信心。文学社团的创建不但能够将喜爱文学的学生汇聚在一块,让他们彼此鼓励,共同进步;同时还能够形成一种文学效应,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文学的学习当中。所以,各高职院校理应为文学社团的创建供给诸多帮助,并指派专业的指导老师实施文学的管理,对其诸类文学活动进行指导。

(三)定期举办文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学眼界。文学品鉴属于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对于那些领会了文学奥妙的人而言,即便是独自一人待在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只要给他一本书,他也能够怡然自得,获得专属他的欢乐。然而,就刚刚接触文学的高职学生而言,个人独处便如同于旷野里歇斯底地里地呐喊也没有人会听见一样,最后他们便会慢慢丧失呐喊的勇气及信心。文学活动好比为爱好文学的学生供给了一个舞台,此处灯光闪耀,知己者甚多,在此种文学舞台上,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及兴趣便能够充分地被激发出来。

(四)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评价系文学课程落实的关键构成部分,它兼具导向及教育意义,正确的评价能够较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及成长。近段时间来,与学生评估相关的内容获得了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且于高职学生培育中取得了运用及落实。以前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评估普遍重视终极评估及知识评估,此种评估方式极具片面性,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诸多阻碍。现今,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学生形成性评估及素质评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前进是特别有利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及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前进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理应给予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充分的重视,以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前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高职学生文学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途径[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08).

篇4

【关键词】大学 音乐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类在人文方面达到一定发展程度所拥有的综合品质,大学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众多大学中,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主要培养途径都通过音乐教育完成,音乐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气质的塑造、情感的表达、审美的培养等精神构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虽是一门艺术,却无处不在的对人文素养进行了体现。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以实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以及人文精神。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1、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大学音乐教育教学中,音乐艺术的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与感化,以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极可能影响学生对音乐教学中精髓的吸收,一个大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较弱表现在音乐审美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等方面。因此,在大学音乐教育中为不仅应进行音乐教育,同时应对大学生的人格进行不断完善,使其成为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具有高素质以及高品味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

2、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在我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界与社会大力关注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注重全方位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除对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专业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通过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可以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使大学生音乐教育接受能力提升

大学音乐教育中,以民族音乐与传统的美声为主体构建了多种多样的音乐种类,其中也包括一些音乐欣赏课程等。除此之外,大学生接触最多最喜爱的是当下的流行歌曲。五花八门的歌曲类型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不容忽视的影响。当下流行歌曲以歌唱爱情为主,有激励人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有一些影响学生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消极作用的音乐存在。当前流行歌手素质各有高低,但在唱片公司的极力包装与推销下,容易使学生被错误引导。而在大学音乐教育中通过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新兴事物,在音乐的选择上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如何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

2、 加强思想道德培养,优化人文课程设置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工作者,当前大学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为学生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在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即要保证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及合理性,与此同时也要兼顾在音乐教育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进行相应的教学举措。例如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加人文方面课程设置,安排学生阅读积极向上书籍等活动渗透进音乐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计划内。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在掌握音乐相关基础的同时对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素养带入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艺术与综合课程结合使大学音乐教育真正实现综合素质培养,建立规范严整的文化素养教学模式。

2、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培养拥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教师群体

大学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对自身教学能力、心理素质等能力应进行不断提升。不仅仅在专业教学上要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应具备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使学生信服的教学能力及水平,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能力的不断加强,以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崇高使命。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相比于其它专业学生因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因此文化水平相对较弱,这种状况直接导致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不高。大学音乐教师人文素养直接关系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学校应注重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不断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以完善的知识结构与人文素养,潜移默化中带动大学生在其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3、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

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的形势下,科技给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先进的教学成果进行大学音乐教学,将使音乐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更充实与满足现代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利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对电视文艺节目进行播放,展现给学生音乐形式表现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与现代化的文化氛围中,将教学过程中具有感染力的、闪光的点发掘出来,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自身感受美、发现美与鉴赏美的能力。不仅仅是对音乐演唱、演奏学习上的进步,更能帮助学生对作品深入了解,感受作品,随着学习尝试的增加,最终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

4、思维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控制人文要素

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思维的转换,将可能从教学过程中挖掘出更多的人文要素。利用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通过改变传统的背题、画书作法,发挥文科的欣赏性作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在欣赏中体会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启发,培养学生人文兴趣以及理性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政治信仰的树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进步,要求大学音乐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应重点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将人文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音乐艺术学科特有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明霞.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8).

篇5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职语文课程;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是在培养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基础文化教育课程,语文课程在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受到了很大排挤,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十分不利的[1]。因此,加强高职语文课程的构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课题。

一基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高职语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人文素养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高职院校主要为国家及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它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于一身,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以及思想境界的升华逐渐形成的。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树立良好的信念,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逐渐形成坚强稳定的性格特点,促使自己不断努力,全方面发展,成为一名具备高素质才能的优秀人才[2]。

(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行业、各层次的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这就要求专业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的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要拥有坚强乐观的心理素质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社会人才,构建语文课程时,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家发展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发展才能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都很小,没有正确的生活及学习态度,这就致使人文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除了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与高职语文课程进行有机融合,相互渗透。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高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针对社会上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尽管对我国的发展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大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以学生的未来就业为导向,仅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渐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设置教学课程中也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建设。由于技能型及应用实践型的课程能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对接,大多学生也只关注这些适应型课程,而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语文基础课程几乎没有学生关注,甚至一些理科类课程中的理性原则使部分学生直接放弃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建设,致使他们人文意识缺乏,道德素质低下,且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差,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现今大多高校严重忽视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比较落后

目前,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高等院校,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比较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都选择调换岗位或转到其他高校教学。由于高职院校在评定职称及编制方面局限性较大,也有部分教师为了进入更好的教学环境或寻求更好的发展,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都纷纷调往其他高等院校。致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综合素质较低。其中大部分是从中学或技校调转而来,其专业知识水平及人文素养都十分欠缺。除此之外,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教师队伍的建设速度远远无法赶上高职学生增长的速度,致使很多高校优秀教师严重缺乏,专业能力不足,教学手段落后,人文思想缺失。这也就致使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也不会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忽视了语文基本课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大多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设计教学课程时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忽视了人文课程的内容。尤其是随着各社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相关的人文教育课程受到了严重的排挤。尽管思修、毛邓等相关人文类课程的课时所占比例不小,并且选修课程中也没有设置人文类的课程,尤其是五年一贯制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十分落后,教学设施设备也十分欠缺,有时会直接忽略了选修课程的设置。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发展性,学生仅能学到基础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起不到任何作用,这就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无法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久而久之,对教学课程产生了厌倦。最终致使学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进入社会的信心,同时无法将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与自身能力联系起来,缺乏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低下。

三通过语文高职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一)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学生升学压力小,致使在实际教学中过于追求专业课程的发展,忽略了基础课程的建设,甚至直接取消了部分基础课程。语文课程能够通过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知识含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十分有必要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学校的正常教学基础上保证语文课程的课时数量,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进而顺利开展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新课标要求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学生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应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渗透,通过创建良好的语文课程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文学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建设应强调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首先要提高教师人文知识的含量以及思想道德的建设。高职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多给予其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使其感到学校的人文关怀[3]。知识内涵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主要部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而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做好人文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丰富的知识内涵,才能保证人文教育的顺利进行。教师在建设语文教学课程时,更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陪养,通过自身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师生之间也可就某方面内容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高职教育当中,应将语文基础教学与专业课程进行合理分配,使语文基础课程能够更好的为专业课服务。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名词和生僻术语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专业课程中所讲的知识点。同时,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其专业素质。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自身人文素养与未来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工作岗位。然而,自身素质的提升又会要求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使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进行不断的良性循环,以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彭露.高职语文课程目标取向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82-84.

[2]邵晶.浅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知音励志.2016(01):61-63.

篇6

(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从春秋时期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带动科学技术不断深化,致使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迈入大学的殿堂,实现心中高傲的理想。大学教育的普及,导致人文素养方面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局面。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着我国的高校,对音乐教育本身的轻视,必然加重对人文教育的轻视。

(二)重视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目前我国很多音乐学校仅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但却没有看到人文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养成的影响与意义。“中国好声音”学员李代沫,由于其特殊的嗓音以及节目的打造,他一夜成为了国内熟知的歌手,然而由于素养与品质的缺陷,以及人文关怀的缺乏,导致他步入歧途,走上吸毒的道路[2]。这件事情在演艺圈中屡见不鲜,然而给我们的提示是人文教育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加大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二、人文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素质养成的影响与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

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至高无上的华夏文化,同时也造就了中国的音乐文化。然而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现状是教育中的人文正在一点一点的流逝,这所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致使学生缺乏责任感,更严重的结果可能是导致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甚至整个国家都因缺少集体责任感而陷于混乱之中,所以加强人文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重中之重。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也是民族的未来,只有大学生担负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道德感,我国的音乐文化才会健康、持久的发展。

(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与音乐内涵的理解

丰富的人文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对音乐文化内涵的感悟力,甚至对音乐的创造力、感染力以及抒情的能力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像哲人雅斯贝尔斯说的那样“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缺少灵魂内涵的塑造,必然少了音乐本质的理解。人文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文化背景,更多的是对音乐精神内涵的解读与诠释。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

在未来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倘若存在了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坚信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将会成为世界的屋脊,到那时我国的人民的整体素质将会大幅度的提升,延续古老人文理念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4]。面对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满足不断竞争的市场,才会提供给学生不断发展的平台。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让学生不仅音乐技能有提高,且人文修养、品格也会得到完善。

三、加强高校音乐人文教育的措施

笔者认为要想加强高校音乐教育首先应从根本出发,即加强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个人人文素质,硬件设施的提高只能增强音乐教育的外部美观,所以关键在于个人的内涵,而内涵的培养需要人文教育。首先,可以通过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将人文教育与高校的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不断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和知识。其次,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老师在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养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素质的教师进而对学生产生健康、人文的影响。最后,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培育人文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能亲身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让和谐的校园塑造学生身心的发展。

四、结语

篇7

一、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口语基础不扎实等等。

(二)很多高校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日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严重匮乏,在文明礼仪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这种种现象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能标准,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是考研等压力时,他们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有事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综合素质欠缺的表现。

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德育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功利化的观念,使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敏捷的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拔和录取学生时,要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择优录取。对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择优录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要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日语专业学生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教育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结合。把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素质培养教育等等课程的训练,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贯彻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自觉地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开展一些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通过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这样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建立综合素质考评机制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考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考评、思想道德考评、身体素质考评、创新能力考评以及人文素养考评等等。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考评内容。在进行考评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地考评标准。

(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思结合,多参与,多讨论,多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如可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既传达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增加教育效果。

三、结语

篇8

一、指导思想

(一)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标。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描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状况、社会公益活动和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为高等学校录取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并逐步成为高等学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同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探索,稳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综合素质评价坚持内容的全面性,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实现有个性、有特长的发展。通过对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探索科学可行的评定方式方法,加强评价制度建设。根据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评定方式、方法和规范,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公示、监督、申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的实效和公正。通过探索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高中教育正确的导向。

(二)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为普通高中学校、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要使普通高中教学组织、考试考查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方案的指标体系制定要合理,有较强的可评性,评价要有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操作要实现信息化。

(三)公平性原则。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度建设,提前公布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有关规章制度,并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的意见。保障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四)发展性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适当收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的描述与实证材料。正确发辉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客观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的全面指导。

(二)各市成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学校评价工作的监督指导,咨询、投诉、复议等事宜的处理。各市的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报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学校实施,校长是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校综合素质工作的实施细则和规章制度,对学校的评价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审定评价结果,受理咨询、投诉和复议申请。

四、评价内容和方法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模块修习记录、基本素质评价、实验操作考查和信息技术等级等四个方面。模块修习记录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和各科目各模块修习情况。基本素质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各方面情况。实验操作考查反映学生在科学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技术等级反映学生在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一)模块修习记录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根据学分管理的要求,学生修习课程的情况通过三年学分进行管理。学校通过学分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学生学业状况通过学分记录予以量化反映,通过适当的描述反映学生成长发展过程。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粤教基[*]47号文“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要求,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要求:每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内必须获得必修学分116分(包括综合实践活动23学分);学生毕业的选修学分要求:选修学分在28分以上,其中选修二至少获得6学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中要将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和各学分对应修习的模块名称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二)基本素质评价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基本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五个方面。

1.评价内容

具体维度、要素和评价内容见附件一。

2.评价方法

采用学生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以写实性文字描述为主,提供实证材料等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根据基本素质的不同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

(1)道德素养

学生道德素养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成长记录、教师和同学的评价等,由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同学互评为辅。

(2)文化素养

学生文化素养的评价,根据学生学分管理档案,对学生所得学分的总量、学分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综合实践

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完成情况,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证材料等,客观反映学生在综合实践方面的表现。

(4)身心健康

学生身心健康的评价,根据学生在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客观反映学生身心健康状况。

(5)艺术素养

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根据学生在学校参加艺术活动的表现及作品,客观反映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3.评价结果呈现

基本素质评价由学生本人描述性记录和具体作品名称等呈现,学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学生的描述或记录予以确认或补充,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潜能。同时提供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典型材料。

(三)实验操作考查

1.考查内容

实验操作考查内容涉及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中通用技术科目的必修学分对应的模块内容。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由省制定《普通高中实验操作考查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在实验范围内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2.考查方法

各地级以上市统一命题,由各学校设立实验考查考场,负责实施考查。

3.考查结果呈现

实验操作考查成绩按以等级呈现,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将考查结果的等级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四)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1.考试内容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科目的必修和选修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由省制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规定各个等级考试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具体目标要求,公布试卷结构和题型。

2.考试方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由广东省考试中心负责提供统一的试题及考试系统,各地级市教育局的考试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学校负责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3.考试成绩呈现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成绩按以等级呈现,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等五个等级。将考试结果的等级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五、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的结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反映,学校将评价结果通知学生个人及其家长;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依据之一;评价结果作为高等学校录取或退档的依据之一。

六、保障措施

为确保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能公开、公正、公平、科学地进行,发挥评价对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工作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

(一)各市在评价工作开展前,将评价的内容、方法、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向学校做出明确的说明和解释,对学校进行评价工作实施的培训。对学校的评价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接受社会及学生家长对具体学校评价工作的投诉及情况核查。

(二)学校在评价工作开展前,将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具体程序、工作小组人员构成进行公示,对以班级为单位的评价小组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审定、公示评价结果,受理咨询、投诉、复议申请,对评价过程中行为不当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处理。

篇9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文素养 机制与途径

“一个高职大学生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培育出良好的人文精神,不仅为其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还为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随着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移与关注,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职学生能力素质的教育日益重视,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失落与危机

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曾说:“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目前,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就业导向的职业技术培训,忽视对学生人格和心灵的指引与引导。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2013年《职业教育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抱怨更多的并不是技术技能问题,而是诸如“忠诚度,岗位能力,发展后劲”等能力素质问题。

根据笔者所在的项目组调研分析,目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形式大于内容,实践滞后于理论。

一方面,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日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未落实,不少高职院校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模块设置的随意性,根据整体课时的多少随意删减,更不用说形成完整合理的人文教育体系。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

调查显示,41.2%的大一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比重不足与严重不足,高年级的学生持此种认识的比例高达60%。这个数据说明,一方面学生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对人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没有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尤其对高年级过分强调专业技能。

(二)人文素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先进的机制和体系。

有些高职院校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有些随意设置一两门人文课程;有些则只体现几次实践活动;有些虽把素质教育模块,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却缺乏可操作性,流于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一些高职生甚至认为专业以外的其他学习都是在浪费时间,导致知识面狭窄,更谈不上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远的精神境界了。

(三)人文素养教育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把人文素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种通识教育,没有与学生的专业及未来职业联系起来,甚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忽略了高职教育“职业”的特性,使人文素养教育很盲目,对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现不出明显的作用,学生认为学得没有意义,老师觉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四)缺少一支高质量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师多为基础课程老师,他们没有自己的专业,在项目申报等方面不占优势,常会感觉边缘化,缺少增强教学效果的动力;二是部分专业课老师人文素质不够,无法从专业课领域影响学生;三是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人文素质课程老师缺乏沟通,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与职业能力紧密联系,大大削弱了培养效果。

二、协同创新,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笔者所在的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一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各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日益凸显能力素质的培养。人文素养课程课教学团队、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院团委以及学院各系部多年来携手合作,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学生通用能力素质培养机制,构建了通用能力素质课程体系,并将其与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融为一体,实施素能本位、项目载体的通用能力素质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第一与第二课堂、教学与活动,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效结合,推进全面、全员、全程育人。

(一)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和体系。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在本文中,“协同创新”指的是人文素质教学团队、学院院团委及各系部在学生通用能力素质培养上经过信息传递与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整合后一致行动、融合发展的规律性运作模式。“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了“1+1+1>3”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了,无论是在实践活动、技能大赛,还是创业、就业等等活动中,均有出色表现,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图1 高职学生能力、素质模型图

如上图,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麦克里兰的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属于冰山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竞争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等属于潜伏在冰山以下的深层次的基础部分,诚实守信、责任意识、道德品质则属于冰山下重要的品质部分。冰山下的能力属于鉴别型素质,从事某项工作最基本的素质即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被称为基准型素质,而能够区分优秀者与普通者的部分则为鉴别型素质。“素质中的潜能部分对于未来指导企业有效利用、培养与开发其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将对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上图中冰山下的鉴别型素质即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切实优化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我们构建了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教育体系:

图2 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如上图所示,人文素养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理念与目标”、“机制与途径”、“实践与活动”三大块。“理念与目标”是:协同创新,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最终实现四个满意,即“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单位满意”、“社会满意”。理念与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多元联动、七个对接、一个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特色品牌――工商大讲堂”,“创新素质课堂”,“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各种学生实践活动。

这个体系是院人文素养教学与实践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学目标与任务,改革了传统教育模式,链接了资源,实现协同创新。人文素养培养不再是上几次基础文化课,而是在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将课堂内容、岗位需求、实践活动、技能大赛、校园文化等对接起来,使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成为整体,满足了“高等性”和“技术性”的双重需要,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术,还要“能力强、素质高、会做事、会做人、会生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学生通用能力素质培养机制,合力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为打造人文书香校园,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打造文化精品,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宣传部、院团委自2012年成功开办“工商大讲堂”,现已经举办了十六讲。

工商大讲堂在开办过程中,人文素质课程老师积极参与主讲,各系向学生宣传,形成了由“宣传、团部门委编导设计、基础文化课老师主演、各系参与”的合作形式。大讲堂的成功举办,得到师生、社会的一致好评,在安徽省高职院校中颇具影响力,成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品牌,也是极具影响力的校园文化之一。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机制,携手搭建学生人文活动系列平台,形成素质课堂的立交桥。

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能力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科学、有效的素质实践增强培养效果。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人文素养课程老师与院团委、各系部合作,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推动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近年来,由院团委牵头主办,基础课老师协办、各系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感恩书信大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青春助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才艺大赛等。

丰富的人文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对接,素质教育理念得以广泛宣传,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以增强,形象气质也得以提升。

(四)组织、指导开展系列社团实践活动,拓展素质教育活动领域。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能力素质教育拓展活动的主阵地,也是与第一课堂能够有效对接的第二课堂。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社团活动还充实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让他们更自信、阳光和快乐。

人文素养课程老师与院团委合作,承担学院社团的指导老师,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读书协会、青藤文学社、辩论协会、音乐协会、“暖阳”社工协会等。这些社团在人文素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近年来,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在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带领下,学生社团的规模、种类及活动质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学生社团人气日盛,影响力逐步增强。

(五)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普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积极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竞争、创业等各方面意识,使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在学院人文素养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挑战杯B中国联通”等大赛中多次取得金奖、银奖等优异成绩。

(六)以项目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会,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集体荣誉感及爱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在家养尊处优,不仅独立做事的能力差,还不会关心别人,甚至自私、冷漠。对于教师来说,教书和育人都是责任,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老师,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及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责无旁贷。为此,我们以社团、志愿者活动的方式,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走进儿童福利院,开展公益活动,所到之处,深受欢迎。他们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唱歌跳舞;给孩子们讲故事,指导孩子们学习;为社区整洁环境、为社区调研;为公益活动做志愿服务……学生说虽然很累,收获却很大,这收获不是物质的,而是永远的精神。

(七)深入教学改革,创新人文素质课堂。

打破“学科”中心模式,注重基础文化课程与专业职业能力的渗透,做到与专业对接、与岗位对接、与职业发展对接。担任文化素质课程的公共基础教研室老师多次开会研讨有效的改革方案。针对我院不同岗位群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生活性”的设计理念,着力使课程教学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从而彰显出职业院校基础文化课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应有的“姓职”的课程特征。

三、协同创新,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效果分析

(一)立体化建设人文素质课堂,实现七个对接。

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有效地链接了学院各方资源,与院团委、各系部携手合作,使人文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学生实践、社团活动、技能大赛及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我们完成了从单一的课堂转向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教学与校园活动对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对接,通用能力素质课与专业技能课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与商科文化对接。

人文素养课程老师与院团委、各系部合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界各类“挑战杯”创业创新大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

(二)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了“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模式。

近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做相结合。应用文写作、演讲口才、传统文化、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旅游文学、艺术赏析等课程教学都与实践活动、真实项目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及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语言表达、书写、思维、创新等能力。

(三)形成了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创新的人才培养环境。

“协同创新”的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模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成果显著。“工商大讲堂”、“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精品课程”等受到学院师生的欢迎和一致好评,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更阳光、自信了,受益的不是个别学生、不是某个专业,而是全院的学生。对于学院来说,各职能部门、各系部不再是孤军奋战,相互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参考文献:

[1]柯晓扬.悦纳与超越:高职院校学生人格陶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一、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价值;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价值等方面。

(一)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价值

音乐艺术教育能够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的分辨是非,认识善恶美丑,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比如在指导学生对《黄河大合唱》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便能够通过斗志昂扬的歌声,形成巨大的力量,感到热血沸腾,深切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并在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将振兴中华作为使命。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价值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平衡和协调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清华大学合唱队通过实践研究证明,紧张的8小时学习中,虽然合唱占据了1小时,但是却获得了比8小时全部用来学习更佳的学习效果。所以清华大学合唱队提出了8-1大于8的理念。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人情感和智力的发展均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学生,他们有着独立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观念,情绪易于出现大幅度的欺负,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抗挫折的能力非常必要。音乐艺术教育能够给人以力量,在不干扰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自信。

(四)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价值

音乐和体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增强体魄,使人能够具备更好的速度、耐力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等。音乐中的律动能够使人们的运动更加富含节奏型特点,有助于人体动作的调谐,在运动中听动感十足的音乐,能够提升运动的感染力,使运动更加和谐与快乐。正如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所言:“教音乐和体育主要是为了心灵,那些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文艺的人又不免变得过度软弱。”柏拉图主张将音乐与体育相结合,借助音乐填补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借助体育改善音乐教学中的弱点,实现最佳组合。当前我国已然认识到音乐与体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例如广播体操、武术以及艺术体操等项目均为将音乐与体育相结合的最佳表现,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相关建议

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发挥第二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方式开展。

(一)重视音乐艺术教育,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我国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影响,高校教育中较为重视对学生英语、语文以及数学等基础文化课程的指导,而忽视了音乐艺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很多学校中音乐艺术教育的比重较轻,高校相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果。同时,当前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学习音乐的价值较小,也常会听到长辈所言:“学习音乐长大了能做什么”等言语。社会大环境中对于音乐的认识程度不足。同时,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于人才的文化课程掌握程度要求较高,却没有重视人才综合素养以及音乐素养的形成情况,使得音乐艺术教育在当前教育中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要注重音乐艺术教育,明确音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活动当中,结合学生当前的校园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生活,进行灵活的融合,真正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

(二)创新音乐教育方法,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

音乐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为目标的,在学生开心的时候能够以欢快的歌声来彰显,在学生难过的时候可以以悲伤的情歌来抒发,使学生能够大胆的表述,勇敢的歌唱,并缓解各种不良情绪和状态,获得更好的精神状态,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十分喜欢学习音乐,并能够在音乐中找到快乐。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做到如此,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或者是一些随意为之的情绪,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艺术教育的价值。针对这种问题,高校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创新音乐教育方法的形式,真正展现音乐教育的丰富魅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喜欢上音乐,在音乐中找到乐趣和力量,并产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效果。在音乐的选材方面,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大众性,也要注重时代性,既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关注流行与时尚、健康向上的音乐。同时在教学中,可以使我国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相融合,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在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最佳状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

(三)发挥第二课堂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