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心理疏导教育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初中生;叛逆心理;引导

不同于理工课程的理性和逻辑性,语文是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并且感性的课程,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出来的语文素养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这对于让初中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如今学习的重担和学校以及社会的高素质要求,当代的学生无不都是压力满满,久而久之的积压造成的叛逆心理现如今也成为了教育界的关注重点,叛逆心理造成的负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更应该认真对待,利用语文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对初中生心理进行排解和疏导

1多数语文教学中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不足

出生在新时代的初中生,思维和想法与以往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现如今的学生见识更高,思维更广,不甘于被长时间的约束,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因而表现出的叛逆也更甚于过去的学生,面对这种现象,如今的初中教学工作者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明显的感到力不从心,管理难度大,对于这些精力充沛的学生感到没办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语文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老师的个人演讲,简单地向同学们灌输着书本上的知识,强调字、句、章的结构和内涵却忽视了中国文学的精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实际教学中的老师多数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再拓展或者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较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上也形成了阻碍。

2对于疏导学生叛逆心理教学中的合理做法

2.1掌握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教学过程中,课本内容是进入教学活动主题的根本和依据,但是轻松活跃的氛围则能够对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仅要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讲解,同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更好更为有效的疏导,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学习和探讨的空间,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更能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需求和想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构建出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学中,适当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课堂小活动,带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针对学生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与鼓励,通过认真倾听,逐渐渗透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对学生缓解叛逆心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引导。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更能让学生感到到教学工作者对其的尊重和理解。

2.2结合课文内容,对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进行渗透:语文是个丰富多彩的存在,充满了积极性和正能量,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对不同内容之间的理解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中的美好描述转移注意力和思考的方向,联想到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教学结束后,为学生有意留下专门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通过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叛逆心理寻找释放点和解决办法,逐渐学会去体谅理解他人,懂得去调节自身情绪,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生活的趣味性并逐渐融入其中。

2.3课后与学生真诚沟通,构建信任与情感基础:课上课下的交流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挚友,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与长处,积累的多了,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信念更加明确和坚定,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相处,不知不觉中就可以使学生改正一些缺点和错误。学生产生的亲近感、信任和尊重是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的关键点,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情感的了解,当然也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目的。

3结语:

语文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上处于良师益友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能够有效排解学生的负面心理,当然需要结合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以自己深刻的见解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相应的回复,要充分的认识到叛逆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对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出发,通过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逐步去引导学生的真性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自身偏激不成熟的心理这一成长进程中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史云铃.《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综合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4):112-115.

[2]窦辉.《初中教学中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思考及探究过程》[J].成才之路,2016(58):104-110.

篇2

基础。

一、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要求教师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为此,教师应当秉持生本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都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主题,例如《信息与信息技术》《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微型计算机系统》等等,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从另一方面来说,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事实上,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唯有带着十足的好奇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发展。

二、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大部分校园。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许多学生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然而,由于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的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出现了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经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教师在教授“微型计算机系统”这一课时,可以运用导入新课、展现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活动、评价总结等多种教学策略。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入了所要讲的课题和主要内容,并将计算机系统与人类进行了对比,结合教材,分析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的关系;在展现目标和任务环节,教师首先讲解了基本的知识点,接着讲解了软硬件系统的分类,最后根据教材内容,列举了常见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在组织学生活动环节,教师向学生布置了两项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解决问题;在评价总结环节,教师归纳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就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了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抓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思考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

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6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阳光、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会非常有动力;相反,消极、悲观、自卑的情绪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与困惑,教师只有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1 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1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从小学升入到初中是学习生涯中一个很大的转折,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的很多不同,也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面对学校和家长的期待,学生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是面对自己的成绩排名又会觉得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稳定、自我期待过高等综合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焦躁、厌倦、抵触、疲惫的心理,从而使学习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的严重问题。

1.2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无外乎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三方关系,但每一方的关系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同学之间起外号、嘲笑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者会害怕、拒绝与人交往,并将自己的内心关闭起来。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批评学生,自尊比较强的初中生会感觉到很没面子,从此就变得非常抵触该老师和这门课程,严重影响学习。还有面对父母的唠叨,初中生感觉自己没了自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等。

1.3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老师

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都没有正规的心理老师,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并不是很专业,也很少有中学会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学校普遍比较重视语数外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像心理课这样的副科并不以为然。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受到学校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乏。

2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2.1制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使学生生活在阳光下,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堂认识自我的课程,通过让学生画自己的自画像,鼓励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并接纳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和树叶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然后引导学生将审美的眼光转向世界,多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感受生活的意义。

让学生以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困难,每跨过人生中的一个坎我们就踏上了成长的一个新阶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人战胜挫折与困难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学到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还以通过跨越障碍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跨越一个个障碍物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体验战胜困难的与信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普遍不喜欢过于严肃、脾气很凶的老师,相反,温柔、幽默的老师会很受学生的爱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即是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又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被关爱、温暖的感觉,从而在老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2.2丰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专题讲座的形式。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易于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困惑,然后将学生普遍面临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和所关心的问题集中起来设计一个讲座专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调查问卷显示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学习困扰、认识自己等几个方面,专题讲座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系列展开。

课程辅导的形式。在心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精心策划选择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活动需要展开教学,丰富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心理测试、游戏、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如通过一则压力小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然后再通过一个减压游戏帮助学生放空自己。

个体咨询的形式。个体咨询形式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做好保密工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仿佛去找老师做心理咨询就会被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因此在个体咨询形式的健康教育上,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发放调查表,让有意向的学生在表上打上勾,然后为学生预约好时间,并做好保密工作;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信箱投稿,与心理老师直接预约时间。

网络交流的形式。网络交流的好处在于可以不限时间、地点,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用QQ、邮箱向老师请教、诉说烦恼,对于那些有所顾虑、内向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咨询途径。

3 结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需要教师多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潜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明显的情绪低落、过于敏感、过度自卑、内向封闭等,当发现学生的状态不太正常时,要及时找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呵护,喜欢被爱与温暖的感觉,因此教师还要多去关心、关爱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找到自信心,肯定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另外,教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问题;发生原因;应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25-02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心理问题本身如果相对较轻,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而如果心理问题恶化,则可能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严重者还会威胁到他人的身体健康。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从而引导其健康成长。根据笔者观察,当前,初中生呈现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无论出现哪一种,都会导致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不正常,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与健康成长。

一、处理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很多教师认为,心理问题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教学中知识才是主体,因此,不应该过于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但事实上,初中生心理问题并不是其个人问题,而是教学乃至整个社会的事。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这个心理问题就可能会扩大化:在心理存在问题的初期,其可能只是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无法达到对应的学习目标。但越加发展,该种心理状况就可能会不断扩大,甚至演变成为畸形心理。而这种心理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某些社会问题时,心理状况极端化,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初中生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在一个群体都出现该种问题时,就可能导致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重点是,青少年心理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辨别能力还相对缺乏,而相互交流却相对较多。在这种状况下,其引导就相对不正确,长期存在很容易导致一个集体的心理恶化。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自身原因

初中生多在11岁到15岁之间,从成长来说,这是人身体与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段,其激情、浪漫、创造力等多种思想也相对活跃。而也正是因为该种状态,会使得其具有一定的主见,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会从依赖逐渐独立化,在面对父母意见时,会产生反感、反叛等行为,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问题的发生,也与学生本身的性格有一定的联系。此外,中学生因为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够成熟,其关系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这也是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2. 学校因素

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知识相对简单,而进入中学后,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从广度到深度都有所拓展。在这个阶段,若学生的学习遭遇困难,就容易出现自卑等心理。此外,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都缺乏提前认知,一些教师即使已经意识到学生具有该种问题,但由于心理学知识的缺乏,也容易处理不当,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差。

3. 家庭因素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引导性教育相对缺乏,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学生长期是与隔辈的家长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而导致其心理相对孤僻。调查发现,多数家长都相对重视孩子的成绩,并以分数作为评价其优秀与否的主要参考依据,进而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此外,我国家长通常都带有一些专制思想,他们认为自身作为家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全,所以需要以自身的意见作为主要参考,甚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4. 社会因素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来说,基本是侧重于校园教育,也就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都相对关注学生的知识性教学。然而,成功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人才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需要适当从教育者着手。当前,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其多面向校园教育本身,这就导致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程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失。此外,社会节奏相对较快,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更多的是物质层面,这就导致其本身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价值误区,若家长再进行错误价值观引导,就会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 建立心理疏导课程

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笔者认为,在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下,学校需要建立对应的心理疏导课程,使其心理问题能够得到相对专业的处理。

2. 提高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性

笔者认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学校的占比相对较大,但根据教育学原理可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也需要提高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可就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并实现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提高与孩子交流的默契,实现对学生的正确、有效教育,从而降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3. 开展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相对小学生来说,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间的关系会相对冷漠化。为了改变此种状况,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以促进学生关系的和谐化。

4. 增强教师的心理知识储备

传统的教师培训注重对教师本身知识的培养,而缺少如何与学生沟通、了解与处理学生心理状况等应用性知识的讲解,这就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已发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太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使其负面心理不断滋长。

5. 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心态和观念,从而导致问题不断累积,到最后发展成为相对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加强德育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德育培养的目的。

6. 注重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中学生,其本身的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在很多时候,其面对事物难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需要适当净化初中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之多接触一些正面的东西。另外,对于某些引导性社会事件,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进入误区。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对知识的积累还是其身心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发现,我国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差,这对于学生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以规避。本文针对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霞,张跃兵,马俊卿,魏衍传,赵丽丽.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6):422-424.

[2] 姬成伟,刘华平,窦路明,邢玉梅,郑玉华,王晓成,邢锦.城市初中生应对方式对其发生心理问题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2):54-56+59.

[3] 余欣欣.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17-20.

[4] 刘燕,田凤娟,陈旭.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倾向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96-99.

[5] 刘霞,张跃兵,马俊卿,魏衍传,赵丽丽.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6).

[6] 周丽,高玉峰,邱海棠,杜莲,郑玉萍,蒙华庆.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1).

[7] 赵永进.留守初中生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自我心理干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49-54.

篇5

一、诱因剖析

初中生的反学校文化问题行为,其诱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失衡、心智不成熟等内在因素的制约,也有学校教育、家庭成长环境及社会不良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1.身心发展失衡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初期,身体快速成长。然而,相对于生理发展而言,心理发展明显滞后。常常会出现莫明的困惑和烦恼,叛逆心理明显、好奇心加重、敏感多疑、情绪波动大。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其心智能力不能有效控制因身体渐趋成熟而衍生的冲动,若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极易发生行为偏差。

2.认知能力局限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快速形成期,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也能够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是,由于其心智尚不成熟,生活阅历浅显,认知水平不高,看待问题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而往往事与愿违。愿望与现实的落差,极易生成怨恨、不满等消极情绪,引发对立、迁怒、发泄等行为。

3.教育方法失当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尤其是讽刺、挖苦、辱骂、体罚等极端方式,极易挫伤其自尊,引发对教师逆反、对抗等消极情绪,进而常常做出一些过激举止,宣泄内心的愤懑。

4.家庭成长环境影响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包办一切,满足一切,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唯我独尊等不良性格,往往会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对制度与规范不屑。与此相反,一些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致使对父母渐生怨恨,产生叛逆心理,变得脾气暴躁、冲动任性、难以沟通,加之缺少有效约束,极易诱发反学校文化的问题行为。还有一些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使孩子产生消极、悲愤情绪,容易生成一种狭隘和偏激的心理特质,更多地会表现出对社会或他人的不满和敌对[4],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5.不良网络文化诱惑

初中生有强烈的“成人感”,摆脱父母监护和成人关照与约束的愿望强烈。但是,其独立能力远滞后于独立意识,同时也不可能真正摆脱成人的约束。于是,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反差,转而乐意与同学及同龄人交往、结友,寻找心灵的慰藉。交往活动的内容大都属于沟通性的、娱乐性的,好聚集于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在不良网络文化的诱惑下,往往通过模仿网络游戏中的一些攻击性举止,以期引起他人的关注和重视,容易滋生打架斗殴、逃学等不良习惯。

二、干预措施

初中生出现的反学校文化行为,外显虽然相似,但是诱因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质、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情况,认真分析其诱因,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科学矫正。

1.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基于学生心理层面,运用心理学方法来化解学生心理矛盾、困惑和问题的一种方法和艺术。因此,不能用政治说教和理论灌输的方式,要立足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关注内心需求入手,真诚帮助他们实现合理的诉求。同时,要细心剖析失范行为的危害性,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帮助其掌握克服不良心理倾向的方法。要畅通沟通渠道,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冷暖,针对其心理症结,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角度引导他们释放心中的压抑、忧郁和烦恼,消除他们的叛逆、焦虑、冲动等心理障碍,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

但也应该看到,思想教育也具有心理疏导的功能,二者具有内在关联性。因此,心理疏导要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相得益彰。

2.赏识激励

初中生反学校文化行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其自主意识不成熟,内驱力不足引发的。然而,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且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5] 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不同个体的个性特点,找准唤醒其主体意识的切入点。尊重他们的天性发展和尊严,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做他们的良师和挚友,拉近心理距离,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善于发现并适时鼓励其取得的进步,挖掘其优势,激发其潜能,促使其树立信心,找回自我,培育其积极向上的情感。

3.文化引领

从文化的特质来看,文化就是人给自己的社会行为编制程序,而有序化的人类生活在根本上依赖于文化的程序。[6] 显然,健康向上的文化能规范人的自然天性,扼阻混沌的、盲目的本能。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主流文化的促进导向功能,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组建各类社团或兴趣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为他们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引导他们开展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

4.亲情教育

家庭是矫正初中生问题行为的重要阵地,要提醒家长避免出现过分放纵和无情惩罚两个极端。对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反学校文化问题行为,要有理解之情、宽容之心,不抛弃、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教育,循循善诱,在亲情交流中,促使他们将客观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道德要求。正确对待个体差异,不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当孩子有进步时,及时鼓励,着力发掘其潜能,培养积极因素。

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心灵滋润。充分利用校内留守儿童之家这一阵地,广泛开展体验亲情、感恩教育等活动,用温情抚慰他们孤独的心灵,促使其对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从而打开其心灵之窗,化解其心理困惑和冲突。

5.言传身教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但他们的人际交往仍保留一定的向师性,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敬佩、钦慕和积极关注等。[7]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作为自己效仿的榜样。为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遵纪守规,履职尽责,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引领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这样,学生就会在效仿中不知不觉地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6.善用批评

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指出,老师不敢批评,不敢管理学生是渎职。[8] 对于初中生的反学校文化行为,教师不可采用斥责、辱骂等粗暴方式,但也决不能姑息迁就。批评责备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才可避免重蹈覆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会影响其对事物的接受程度,情绪愉悦时,容易接受批评。因此,要选准时机,在学生情绪低落时尽量少批评学生,同时,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讲道理、讲危害,重在指出改正措施。切忌大声嚷嚷,更不可污辱学生的人格。

采用心理疏导、赏识激励、文化引领、亲情教育等策略,矫正初中生的反学校文化行为,要根据其诱因及不同个体的性格特征,因人因时而宜,不可僵化。关键是要培育其主体意识,增强自律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激发积极向上的内驱力,从而化外在他律为内在自觉。

(作者单位:庐江县白湖镇中心学校,安徽 庐江,231552)

参考文献:

[1]章永生.学校管理心理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张宝贵.从教育本体的角度审视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天津教育,2006(1).

[3][5]徐光兴.学校心理学:教育与辅导的心理[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刘绮.家庭环境与初中生心理成长研究[J].科技资讯,2008(14).

[6]李丽.扰动文化的逆流:对“反文化”现象的哲学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初中生心理健康育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下面结合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就怎样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粗浅地探讨。

针对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大力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编排了丰富又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何利用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1.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资源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所以教师应该真研读教材,从中挖掘出适合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情绪的多样性,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正确认识困境、逆境、挫折,磨练意志,锻炼个性;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养成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品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等。这些内容无疑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典型事例评析和榜样人物故事等,结合初中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心理导向,以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2.教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人格和健康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应该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更不能把生活中的不愉快带到课堂和工作中。作为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渊博的知识和宽容之心,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并且不断地把教育教学引入到学生们感兴趣的领域,这样既有利于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又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有利于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情景。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地鼓励学生和感化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良好的精神品质如春风化雨般沐浴着自己的心灵。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学会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3.巧妙运用典型事例铸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巧妙地运用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典型事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独到的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上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节有关“自信走向未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内容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下面几个事例:小巨人姚明自强不息终成为一代篮球巨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在比赛中不慎受伤,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坚强健康的心态迎接困难,磨砺坚强意志,自立自强,勇敢自信地面对挑战,书写了感人的篇章;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战胜重重困难,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学生们听后无不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魅力所感动,进而把内心的感动升华为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4.教师要学会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

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滞后,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教师有责任充当“心理辅导员”的角色,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热情、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平等的姿态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赞赏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知己,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歧视,而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倾听,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挫折与压力。

总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面对日益突出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更应尽的绵薄之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这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耐心地教育疏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课外活动;网络

现在的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然而,初中学习是集体活动,学生所存在的自我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一些问题,如他们不习惯老师关注其他学生等。再加上学生的生理、心理都会在初中阶段发生重大改变,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些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帮助学生,疏导他们的负面心理,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让学生全面、健康地学习。因此,我们要针对初中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展开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帮助初中生获得健康发展。本文从深入了解、开展课外活动以及利用网络技术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浅谈在初中实施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了解学生心理

学生在初中阶段会发生身体变化,性发育也逐渐成熟,这使得他们在外形上越来越接近成年人。这种变化会让学生希望摆脱家长与老师的管束,他们渴望被当做一个成年人来对待。然而,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矛盾使得他们出现情绪偏激、叛逆等情况。如果老师无法深入分析学生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指导学生时就会不得其宗,无法真正帮助学生。因此,老师要关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与帮助。如果老师不是真正关爱学生,那么,他们就不能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无法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有一段时期,我们班有两位学生总是顶撞老师,违反课堂纪律。在了解之后,我发现其中有一位学生因为压力过大,从而出现这种反叛心理,另一位学生则是因为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受到老师的轻视。于是,我帮助前一位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帮助他找到学习的乐趣;对于另外一位学生,我会多关心他,不仅在课堂上为他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还会对他进行课外辅导,并在生活中帮助他。如果老师无法深入分析他们的心理问题,采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就无法帮助他们真正解决问题。

二、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新课程强调要让初中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传统的初中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并且会让学生感受到压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老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调查初中生的特长,并根据他们的爱好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老师可以为具有书法才能的学生设计一个书法友谊比赛,让这些学生通过书法竞赛来发展自己的特长;老师还可以鼓励一些具有辩论才能的学生加入学校的辩论社;让一些喜欢唱歌、跳舞的学生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明白除了学习,他们还能够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可以让他们在选择未来的学习方向或者职业规划的时候做出更好的判断。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能够帮助初中生树立自信心,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工具。网络中包括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及时、最广泛的资讯。因此,老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未成年人遭到拐骗等的案例,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另外,现在初中生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在面临学业压力或者是人际交往问题的时候,不愿意告诉老师或者是家长,甚至是无法对自己的同学表露情绪。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老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通讯工具,建立一个班级群,鼓励学生在群里畅所欲言,或者是与老师单独聊天,把他们在生活中碰到的困难抒发出来。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平时十分安静,不爱说话。有一次通过微信与我聊天,倾诉她的心事。原来,她与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吵架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和解。我为她提供了一些建议,鼓励她主动找她的好朋友进行沟通,如果是自己的错误,就要主动认错,还可以为她的好朋友准备一份小礼物。这位学生采取了我的建议之后,与朋友和解了,我对她保证会保守

秘密。

心理健康教学对于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教学活动。因此,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且利用网络来促进初中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心理教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方法

心理教育作为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全新的教学话题,通过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释放自我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养。为此,笔者在文中对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进行分析。

一、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际情况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关键的教学内容,其核心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简单的说,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初中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自我心理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教育院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提高自身对其的重视意识,继而将其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方式

(一)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其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院校或教师若是想使其心理教育获取良好成效,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初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发展情况。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出一调查问卷。其问卷必须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绪、心理情况、与其他同学及教师之间的相处情况、对自我的科学评判等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并认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情况及自我健康心理的发展情况等。教师需要基于以上几个内容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构建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平台,为日后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大量可以参考的专业理论依据,进而更加全面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二)全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当前阶段,虽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一些区别,在具体教学手法与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其教学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全部都是为了可以更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初中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心理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其心理成长特点的把控变得更有针对性;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侧重强调和谐发展的教学方针,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出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三,学生部分不良行为与学生错误的心理认知是具有直接关联的,教师在实际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推进学生实现正确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教学目标[1]。

(三)深度剖析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育院校及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挖掘并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效的归纳总结初中生的心理规律,进而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需要内容,以此来全面保证其心理教学活动可以完全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的高度融合。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其调查内容必须要涉及到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情况、自我观念以及学生这几方面的关系。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必定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在教学课程中渗透式进行心理教育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整体教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院校需要将其作为开展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内容,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其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引导;其三,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素养[2];其四:全面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发展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五)设立心理咨询室

教育院校需要在自身条件的允许下,设立一个专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留言板、心理老师辅导专线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相关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灵活的渠道,使学生把心理问题进行倾述。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则可以通过此渠道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3]。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院校需要聘请部分心理教学方面的专家,对班级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而真正做到一对一的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任课教师则需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依据班级中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实际辅导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行培养。借助心理辅导热线和交流信箱,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这方面比较不擅长面谈的学生而言,是十分便捷的。综上所述,笔者在文中紧紧围绕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这一主题,分别从实际发展情况及具体使用策略进行论述,以期可以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杨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2015.04;23-24

[2]陈惠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5.05;89-90

篇9

一、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是“00后”,这个时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阶段,由于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当代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和以前的初中生有很多的不同,相比于以前的学生,他们具有热情和激情、具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具有更加强烈的生活欲望。但是,由于在初中这个阶段他们的心智和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使得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都比较不稳定,并且体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上的叛逆性。当学生生活在客观的环境中时,出现了和环境不相符合的心理活动,就会对客观环境产生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就是叛逆心理的初期形态。叛逆心理是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常见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却对每一个学生以及家庭都有很大的影响。初中老师对学生的管教会让学生更加容易叛逆,这让老师的工作更加辛苦和力不从心。但是,面对这一问题,老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手段,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忽略了语文教育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程的标准有了明确的说明:语文课的开设和改革,目的是要让语文教育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同时要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发展,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通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的教学很拿手,缺少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教育方法,对叛逆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策略

1.善于利用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品味作家的思想和心境,给他们以最大的自由空间,从而让他们的心理受到一个良好的熏陶和影响。相比于老师和家长苦苦相劝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更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作用。老师在课文讲授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和课文相关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流行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和思考,能够体会作者更加深层的含义,对自己的心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然后老师再进行一些讲解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就会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同时,一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杂志和中外名著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中学生阅读》《名人传》《飘》《简・爱》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开阔他们的眼界,也可以很好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他们能够自己分辨善恶,树立远大的志向。

2.关爱学生,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处在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他们对于很多的事物和行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说教以及管理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不成熟群体,教师要更加地关爱他们。而要想了解学生的想法,首先要做到的是和学生成为朋友,被学生接纳。因此,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和师生关系,要主动和学生做朋友,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苛责和管束。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更加的关注,不让他们对学习和老师产生排斥,不要总是一副严厉的面孔来面对他们,要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他们才更加愿意讲出自己的心里话,打开心结,积极地面对自己成绩的问题,进而改正学习上的不足和缺点,提高自己的成绩。

在生活中,老师也要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课堂上要多进行鼓励和表扬,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坚定他们的信念,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干预和疏导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需要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特点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同时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语文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中学生经历了小学的懵懂时期,身体上、心理上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心理上,初中生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这个时期是教育教学的良好时期,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初中生心理发展极不成熟、不平稳时期,对人身的初探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体育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增强自信、磨砺意志等成为教学重点。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

初中相比较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骤然增加,学习压力也随之而来,加之这个时期使学生心理变化大,承受能力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这就是为什么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负担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而体育能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调节初中生的内心矛盾,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大脑思维活动,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正常知识学习的效率,驱散初中生存在于内心的阴霾,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体育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阳光的内心。

(二)使学生的肢体与内心同时得到锻炼

体育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尝试,这样才能获得体育带给身心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以其主动的、积极的外在形式,要求学生身体协调,精力集中,感知动作的强度,活动自己的身体,完成要求。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环境下,定期接受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又可以影响学生的内心,增加思维敏锐度与身体灵活性。

(三)磨练初中生的意志

体育活动要求人有毅力,有耐心,一个心理素质不高的初中生经过锻炼、意志会得到磨砺,在体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另外,一个人从内心散发出真正的正能量、阳光的气质会吸引身边的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技巧与能力。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坚强意识、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体育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生理极限,锻炼自己的意志,形成健康的意志与品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选择运动量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期,体育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承受能力,合理安排运动量,既不能过于繁重,破坏学生的身体机能,又不能过轻,起不到锻炼身心的效果,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合理调配运动量。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如,利用网络学习最新的体育教授方法,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运动心理与承受范围,还可以参与学校之间举办的运动会,交流体育教学心得,不断获取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对适合初中生的运动进行合理归纳、分类,并总结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动向,利用体育运动疏导学生的困扰。

(二)体育教师要将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最佳时期,体育教师应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施不同类型的教育。首先,对于运动能力差,肢体协调能力不好的学生实施鼓励式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信息,避免学生因为自己运动能力差就否定自己,影响心理成长。其次,对于表现突出,并且承受能力不稳定的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对于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过分宣扬其成绩,也不漠视其成绩,适当加以提及,提出这类学生在运动中的缺陷,磨练其心理素质。

(三)利用竞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技是一种较好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手段,正是由于体育竞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相互帮助的精神,才可以矫正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不良端倪,帮助学生在竞技的刺激下学习思考、提高能力。体育集体性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团体合作中,初中生能够体会团结的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让竞技中成败磨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体育教师组织一场拔河比赛,两队学生都要拉住手中的绳子,奋力将绳子拉向自己的那一队,如何哪一对的成员消极比赛就会影响整个队伍的成绩。在比赛后教师给予赢得那一对讲评,给输的那一对鼓励,如此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利用体育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黄金时期,体育教师要充分把握机会,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要积极利用体育运动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磨砺初中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鞠才雄.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J].高考(综合版),2014,11:127-128.

[2]王楠.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