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农意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
小农意识在中国具有数千年的深厚根基,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小农意识中的用人唯亲、自私自利已根植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中,越来越制约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用人唯亲,排斥外来人才是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家族成员的参与是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最需要的低成本组织资源。但是,企业发展后,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变迁,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家族成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有限,开始考虑吸纳外来人才。
但是,家族成员与外来人才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由于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忠诚度很高,经过长久的发展,企业对这些人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这反过来造成对外来人员的不信任,使那些有才干的外来人员很难在企业中得到重用,影响企业长远发展。自私自利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也尤为明显。自私自利的消极表现就是目光短浅和保守意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不够,创新求变意识淡薄。一些企业的领导重规模、抢速度,轻视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看重企业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
篇2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指数;区域化
一、引言
2015年国庆期间,我国离岸人民币汇率大幅飙升,5个交易日累计升幅超过1000点,并一度超过在岸人民币报价,形成“汇率倒挂”现象,这与我国资本项目未完全自由兑换有关,也说明如今的人民币汇率已备受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以及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与他国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密切,尤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与地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较高的信誉。虽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距离货币国际化还很遥远,但显然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良好开端。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裕,资本管制也日趋宽松,汇率形成机制越发完善,这些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人民币国际化有时也是一柄双刃剑,收益与风险共存其中,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当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尚未完全放开,也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且我国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尚需规范和完善,若过快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给国内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吸取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论证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路径选择及实施步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简述
什么是货币国际化?学术界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被誉为“欧元之父”的蒙代尔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了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时,该货币就可以认为已经国际化了。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Kenen对货币的国际使用按货币功能划分提供了较早的理论探讨。Chinnand Frankel编制了国际化货币所具备的国际功能的一份清单(见表1)。根据这份清单,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即这种货币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文献指出: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越过本国的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兑换和交易,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上述定义分别从货币国际化的静态和动态角度来考察,其本质含义基本相同。因此,货币国际化可以描述为:一国货币越过本国法定的流通区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挥流通、交易、兑换和储藏的职能,并最终成为国际化货币的过程。国际化货币在世界经济中仍然具备货币的四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RⅡ)是指从国际货币职能角度出发,综合人民币各项职能的全球占比,客观、动态、科学地描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标数据。在国际化指数中,贸易计价、金融计价与官方外汇储备功能并行,所占权重均为1/3。具体指标见表2。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假如人民币是全球唯一的国际货币,则RⅡ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数值就应该等于100%,此时RⅡ为100;反之,如果人民币在任何国际经济交易中完全没有被使用,则其各项指标的数值就等于0,此时RⅡ为0。如果RⅡ的数值变大,则表明人民币发挥了更多的国际货币职能,其国际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向松祚认为,每一个时代,必定都有一个或少数几个货币主导或垄断国际货币体系。易言之,国际货币体系或区域货币体系始终是一个垄断体系或寡头垄断体系。李志刚等分析美元取代英镑的国际化进程后指出,由于先被使用的货币具有网络外部性,所以国际货币具有一种自然垄断趋势和“先发优势”,其统治地位一旦确定,转换成本很高,改变非常困难。何帆、李婧详细分析了美元统一的背景、二战前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崛起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认为庞大的美元支付体系形成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衰落将是长期和缓慢的。根据麦金农的研究,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一度放弃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但随后又陆续回归了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说明美元仍在发挥主导货币的作用,美国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秦月星认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尚无可挑战美元的货币,未来美元的霸主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应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走从实体到金融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王鸿飞认为“美元惯性”会对人民币国际化造成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比较。更是各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较量。美元于20世纪30年代成为国际货币后,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如何让世界接受一种新的国际货币,这对人民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美国而言,也不会甘心放弃货币国际化带来的巨大收益,定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阻挠。杨涛、张萌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产生各种系统性风险,应优化设计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与构建系统性风险应对机制,维护经济金融稳定。韩龙认为政府要转变思路,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不适应的制度和做法。人民币成为当前货币体系中两极或多极中的一极是其国际化的现实目标。张宇燕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支持论者和怀疑论者的观点,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定位是高度路径依赖的。
从以上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观点,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由于欧洲货币联盟的各种问题及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亚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可能面临很多难以预估的难题。因此,本文借鉴美元国际化的成功经验,阐述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现状及实现路径。
三、美元国际化进程及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一)美元国际化进程
1.美元统一及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当时美国国内的货币体系相当混乱和脆弱,到美国内战爆发前,其国内大概有9000种不同的货币流通。为筹措内战经费,林肯政府于1862―1863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变革,包括发行新的货币、建立商业银行的审批权和发行银行券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政府公债等,这些都让联邦政府得以集中金融系统的监管权。至此,美国才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内货币体系。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生产率和国民收入超越西欧。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完成,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一战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全世界的1/3,超过英、法、德、日四国的总和。而19世纪以来持续的贸易顺差则为美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两次世界大战及19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英镑元气大伤。一战期间,美国远离战场,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美国,这给其国内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美国通过军火贸易和物资援助,积累了巨额财富和大量黄金,美国也借此完成了由债务国向债权国的转变,美元获得了与英镑相抗衡的地位。19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此时,英国主动寻求美国支持,英镑颓势尽显。二战对美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与一战相似,期间以英镑计价的国际储备下降,相反,外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却大幅上升。英国为了获得更多的战争援助不得不对美国让步,被迫接受《租借法案》和“怀特计划”。美元逐步取代英镑成为事实。
3.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制度上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则加速了美元的国际化。1944年7月,由4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争执的焦点是英国提出的“凯恩斯方案”和美国提出的“怀特方案”。由于英美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最终英国大幅度让步,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会议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建立起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得以确立。1947―1951年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加速了美元的国际化,美国通过向欧洲提供贷款,复兴欧洲经济,缓解西欧战后重建的资金难题,转移国内的过剩产能。马歇尔计划扩大了美元在国外的流通规模和流通范围,使美元畅行欧洲,增强了欧洲对美元的依赖,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特里芬难题”最后导致了美元危机的爆发。1971年,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正式取消黄金官价,并实施黄金非货币化。美元依靠其作为国际货币的“惯性”和自然垄断优势,以及自身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发达的资本市场继续掌握着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
(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1.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总体特征。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具体内容包括:各国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货币金融事务协调机制和协调、监督机构的建立;世界主导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的确定;确定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及履约机制。
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大致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各国相继实施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直接加速了资本的跨境流动,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虽然美元的国际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得以延续。当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这一时期,金融资本迅速增值和膨胀,并部分表现出“脱实就虚”。美国则凭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成为“唯一完全可以根据国内目标而无视美元汇率的浮动情况来推行国内政策的国家”,与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相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一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本与现实脱节、汇率不稳定、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失衡、区域货币合作是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
2.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指数及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见表3、表4)。
从表3可以看出,2010―2014年主要货币的国际化指数排名相对固定,依次为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只有2013年和2014年英镑的国际化指数超越日元排在第三位。2010―2014年,排名靠前的四种货币的国际化指数合计分别为:87.52、87.78、88.39、92.06和89.32。其中美元的国际化指数均超过50,这意味着全球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交易活动中,超过一半的交易额使用的是美元。
从表4可以看出,2010--2014年,外汇储备全球份额排名前四位的货币分别是: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货币合计占有全球外汇储备份额的94.75%、94.48%、93.60%、93.58%和93.77%,全球外汇储备几乎由上述四种货币构成,而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占比超过60%。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及路径选择
(一)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及现状
1.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从国际货币演变的历史来看,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必要和基础性条件是该国经济实力强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率,近两年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7%以上。目前我国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已稳居世界第二,虽然如此,我国经济内部仍存在诸多问题。(1)产业结构落后。从2014年测算的GDP产业构成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83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13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6739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大致为:9.17:42.64:48.19。而美国同期GDP三次产业的构成比重为:1.45:20.50:78.05。从纵向数据比较,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已出现明显优化,但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居民消费率过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2%,自2001年以来14年的平均值是45.55%,其中政府消费还要占去约三分之一。而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则占到GDP的70%左右。另外,据估算,美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68,而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投资、消费和出口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但投资市场不够成熟,投机氛围浓厚,而缺乏消费支撑的投资只会产生更多的泡沫。受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也出现了困局。因此,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率。(3)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除了产业结构落后和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说法相去甚远。显然这种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数量扩张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相比而言,美国走的却是集约型经济道路,资源利用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Searehina的统计显示,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的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却只有40%左右。
2.国内金融市场化水平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自由的金融市场,这有利于发现资金的价格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1月的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报告,2014年,我国金融市场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稳步推进,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产品创新不断深化,市场结构逐步优化,市场制度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对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但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也很明显:(1)金融市场垄断程度高,竞争不够充分,金融效率较低。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必须让位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最终确立市场化的融资模式。(2)我国金融体系的微观结构尚未健全与完善,金融结构的弹性低,平滑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弱。(3)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不够,国际化水平低。
3.人民币国际化的各项指标不断提高。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FT)的统计数据,2014年12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第6大外汇交易货币。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2014年,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顺利推出,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加便利,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进一步简化。我国距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为3.1万亿元人民币,并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
近几年来,人民币在全球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与全球占比稳步上升,全球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中人民币债券和票据占比不断提高(见表5)。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能够综合反映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即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由图1可知,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提高很快,从2010年的0.23提高到2014年的2.47,年均增长率高达85%。但相比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减少人民币汇价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还能获得铸币税的收入。但货币国际化也有其弊端,最主要是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了人民币的监管难度。所以,我们应该借鉴主要货币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积极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控制好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探索出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大致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区域化;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1.推进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国际贸易、投资规模的增长、金融市场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都要求人民币早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首先,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即是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利率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资本的流动,对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自2015年8月26日起,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也已经取消,利率市场化正在积极推进中。其次,实行弹性汇率制度。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为继续保持对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必然要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使之真实地反映货币之间的比价。市场化的汇率可以有效地调节人民币流通,方便其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弹性汇率制度改革必须与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结合,稳步推进。最后,人民币经常项目已经放开,如果资本项目实现自由兑换,则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一是使境内境外的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二是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的发行者,未来的自由度将更大,可以选择境外投资者在境内发行,或境内投资者在境外发行,选择的币种是可兑换货币或人民币;三是按照人民币变成自由使用货币的要求来审视和修改《外汇管理条例》,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同时加强监测体系建设,使人民币有序流通和使用。另外,抓住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为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2.努力提高人民币在区域经济中的计价和结算比重。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人民币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争取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目前,人民币在韩国、俄罗斯、越南、朝鲜、老挝、巴基斯坦、中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广泛流通,认同度高,成为名符其实的硬通货。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积极同亚洲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消除贸易壁垒,发挥中国作为亚洲主要进口国的优势,扩大以人民币进行贸易计价结算的范围和规模。人民币国际化肯定会冲击日元在亚洲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人民币与日元的协调和合作将是区域经济货币合作开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民币能否顺利实现区域化的关键。可以预见,人民币和日元将,共同推进亚洲区域货币的合作。另外,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应汲取日元国际化的教训,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降低在摆脱美元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2013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约合12429亿元人民币)。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快速发展的贸易、不断增加的中国企业直接投资以及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的财务援助和补贴贷款,为人民币在非洲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人民币在非洲国际化的优势,我们应积极推动人民币在非洲经济体中的计价和结算比重。
篇3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调控下,不少金融中介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事民间借贷活动。2011年下半年以来,与民间借贷相关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涉及到浙江、福建、河南、江苏和内蒙古等不同省份的金融中介公司和借贷企业。
民间借贷活跃的成因
1、资金供求的失衡。资金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短缺状态,并且长期以来资金的配置存在不合理之处,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呆、坏账比例居高不下。一方面,个别行业的贷款利用效率不高,形成浪费;另一方面,农村正规金融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面向农村和乡镇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而且网点不断撤并。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惟一一家面向农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农村个私经济的发展中却发挥不了大作用,主要是由于门槛太高,农民贷款太难。即便是农村信用社,其贷款的90%左右也集中在乡镇企业,“垒大户现象”普遍存在,而绝大部分农户却告贷无门。这种严重的资金不平衡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快速膨胀。
2、信贷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多种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存贷差在增大,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负增长,进而造成了一方面有不少资金在银行沉淀,另一方面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贷款。一是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信贷权限上收,对中小企业、个体户发放贷款慎之又慎。二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过高:表现在贷款手续复杂,一笔贷款需要经过调查、担保(抵押、质押)、审批等多个环节,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满足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另外贷款条件高:由于一些小企业、个体户、农户资信程度不够高,又没有足够的财产作抵押,也难以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作担保,所以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因而,那些无抵押而又急需贷款的个人(主要是农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无奈只好求助于民间借贷。
3、盈利思想的引动。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民间借贷可以获得比在金融机构存款高得多的收益。绝大多数借高利贷者都是为了做生意赚大钱,或者是在商场上一时亏损为了“翻本”,而放贷者则是为了牟取暴利。对于有钱者来说,将钱存入银行利息太少,投资股票风险太大,投资房地产时间太长,投资钱币、邮票等专业知识又不够,而放高利贷则使他们既能较快获取暴利,又能逃避工商、税收等部门的监督,这是其存在并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4、手续简便的驱动。我国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的固有优势适合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之间的资金调剂,与银行信贷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借贷方式。
当前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借贷资金收紧的背景下,尽管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但其固有的趋利性、隐蔽性、分散性和无序性导致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民间借贷潜在风险比较突出。一方面,民间借贷建立在以私人关系为核心的文化观念之上,贷款人对借贷人多是基于以往经验判断,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也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系统,派生出的契约约束关系较为脆弱,往往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在当前信贷趋紧的背景下,愿意给出更高利率水平的借款人数量不断攀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贷款人出现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行为,从而隐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和经济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民间借贷多采用借条或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机制,以及妥善的担保机制,一旦发生纠纷,在举证上存在问题,借贷资金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2、破坏金融秩序,容易诱发社会问题。一是由于民间借贷通常具有较高的利率水平,一些放贷机构(个人)利用这点进行高息揽存,破坏正常的金融秩序。同时,一些企业通过付出高息成本获取资金后,尽管可以解燃眉之急,但财务支出明显增大,若遇市场风险很容易导致企业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如此通过拆东墙补西墙,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如此循环往复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民间借贷这种交易性质就决定了带有一定的矛盾性,由于利益所致,很容易导致家庭、亲朋怨恨,甚至酿成祸患。加之民间借贷手续不健全,违约事件时有发生。据了解,因民间借贷引起的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个别地方的民间金融组织常运用特殊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暴力催收、与黑社会勾结等方式强迫欠债企业还款,给社会安定带来了巨大风险。
3、民间借贷总量和投向不易控制,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由于民间借贷游离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之外,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使得国家对全社会资金供给总量和结构无法准确把握,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松散性、盲目性、不规范性和随意性较强,对于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方向考虑不多,容易在利益的驱动下将资金投向“两高一资”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助长了受限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实施效果,阻碍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完善民间借贷的几点建议
民间借贷尽管门槛低、手续简便、快捷,但其高利率加重了借款人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建立有序的金融环境,而且企业民间借贷逃避金融监管,如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容易冲击金融市场秩序,不仅会抵消宏观调控效果,也会对社会稳定带来潜在威胁。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支持、规范、引导、监督民间借贷。
1、要对民间借贷给予法律地位。要加快立法,依法确定民间借贷的定义、适用范围、期限、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合理的税负、纠纷处理适用法律规定等,明确规定什么是合法的民间借贷,什么是非法的民间借贷,对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予以保护和规范,对非法的民间借贷则要严厉打击,这样,使社会公众能够比较清晰地把合法的民间借贷与非法借贷区隔开来。通过从法律上确定民间借贷的地位和行为,合理控制民间借贷风险,减少政府对民间借贷高成本、低效率的管制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优化民间金融的生态环境。政府切不可忽视民间资本,要对民间资本予以充分的重视,政策方面要制定与外来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使民间投资获得较多的宽松政策和有效的支持,使其更好地为不同经济成份的主体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发展,要继续拓宽对中小企业借贷的渠道,创造公平的借贷环境。要以市场利率为导向,加快利率改革,实行存款浮动利率,让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在直接借贷与民间借贷之间合理分布。同时,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强的服务体系,为民间借贷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比如信息服务、担保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等。
3、扩展民间借贷的渠道,规避民间借贷风险。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服务,加强经营管理,在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以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同时,推动民间借贷的正规化运作,应积极尝试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等履行委托贷款业务。可以组建各种信用中介机构,同时允许和鼓励现有的各种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为金融部门提供信用和担保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使资金投资者的风险变小,而且可以有效地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促使民间借贷的正规化运作。
篇4
【关键词】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主体;赔偿数额
一、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
(一)我国关于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
关于精神损害的涵义,理论上我国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争议的学说。广义说认为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与精神利益的损失。精神痛苦主要指公民因人格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心理、生理上的痛苦,导致公民的精神活动出现障碍,或使人产生愤怒、绝望、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精神利益的损失是指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利益遭受侵害。狭义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公民因其人格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损害。也就是说因公民的人格权遭受侵害而使其产生愤怒、绝望、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的情绪,在学术上统称为精神痛苦。这两种学说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精神损害是否应当包括精神利益或称为人身利益的损失。第二,法人是否具有精神损害。按照狭义说,法人是没有精神痛苦的,因而不存在精神损害问题;而广义说认为法人虽然没有精神痛苦,但也有精神损害。[1]从我国的法律规定来看,我国不承认法人存在精神损害,因此,我国精神损害的涵义使用狭义的学说。从这可以看出,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由于遭受精神痛苦而获得的损害赔偿请求。
(二)国外一些国家关于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
从国外一些国家的法典来看,如英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规定了比较宽泛的内容,即只要亲身经历了灾难事件,并遭受了创伤性神经机能病痛,任何主体都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德国民法典》则称“精神损害”为“非财产上的损失”,南斯拉夫《债务法》第155条把“精神损害”规定为:“对于他人造成的心理的、生理的或引起恐惧的损害”。[2]
二、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最初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在对《民法通则》的一系列司法解释中重申和阐发了第120条的精神,基本上肯定了该条是作为侵害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产生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同时公布了“精神损害”、“精神损害赔偿”和“赔偿精神损害”的两个司法解释:一是1993年8月7日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第10条规定: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二是2001年3月10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这一解释针对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标准和数额确定、审判实践等社会各界长期存在的理解不一致、适用法律不统一导致的对当事人利益的司法保护不够统一和均衡等问题确定了法律依据。[3]
三、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
(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目前,根据《解释》的阐述,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份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遭受他人侵害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侵犯监护身份权,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给监护人造成精神损害的,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3.侵犯死者人格权或非法利用、侵害遗体、遗骨给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死者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4.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可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
5.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在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当公民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生命及健康权受到损害时,还可以对其近亲属遭受的精神痛苦和精神创伤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予以抚慰。[4]
(二)国外一些国家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从外国立法来看,《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项规定了生命身体健康自由等具体人格权受到侵害后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权利种类上欠缺名誉权等人格权。二战以后,德国人的人格遭受侵害的度也大大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人格权保护的意义,因而民法典中人格权条款的欠缺也就日显其弊。于是法官通过具体判例创设了一般人格权制度。所谓一般人格权是指:权利主体依法所享有的人格利益的抽象概括,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格权的各种属性和联系的抽象。一般人格权可以说是一种渊源权,由此引导出各种具体的人格权。一般人格权已经成为德国判决的依据,由其发展而来的可以获得抚慰金赔偿的具体人格权有肖像权、谈话的权利、名誉权、秘密权、尊重私人领域的权利、尊重个人感情的权利等[5],这与我国目前规定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格权范围相比有着更加宽泛的边界。而《法国民法典》1382条规定的请求赔偿范围不仅包括了能以金钱计算的损害,也包括那些不产生物质后果,但确实能引起受害方巨大精神痛苦或个人尊严的损害,如对信仰、名誉、美观的损害和感情损害等。同时,法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因违约所导致的精神损害获得赔偿。此外,《日本民法典》710条更是规定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受到侵害产生精神损害时,可以提出抚慰金赔偿请求权,基于这一点认识,日本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客体已经扩大到了无形损害的领域,这是在我国法律中所没有规定的。综上,可以看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比较狭小,立法上的缺陷较多。
四、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
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主体的范围有着一定程度的限制。
(一)关于自然人赔偿请求权的问题
自然人请求主体主要是直接受害人,而对间接受害人的保护有较多的限制,而间接受害人也仅仅限于近亲属,近亲属也只有在直接受害者在交通事故中重伤或死亡、侵害死者人格权以及非法利用、侵害遗体、遗骨这三种情况下给死者近亲属造成损害的,才可以获得精神赔偿。而从美国保护的范围来看,不仅规定了直接和间接受害人可以请求赔偿,而且对于间接受害人的请求权也并不局限于近亲属,它还包括了旁观者,即目睹直接受害者受伤或死亡造成精神损害的,也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法律不应局限于直接受害人及以上三种情形直接受害人的近亲属请求赔偿,而应扩大一些直接受害人的近亲属请求赔偿的适用范围以及间接受害人的范围。
(二)关于法人赔偿请求权的问题
法人能否成为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这个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而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我国并没有规定法人享有精神损害的赔偿请求权。最高人民法院于1993年在《审理名誉权案件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明确否定了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在2001年的《解释》第5条中也明确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6]但是笔者认为,《解释》未将法人纳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欠妥。首先,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另一类民事主体,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之所以能够独立地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是因为它具有法律上的人格,因此法人就其本质特征而言,体现为团体和独立的人格性。法人的一般人格权的主要是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这一人格权主要包括姓名权、商业信誉权、荣誉权、企业秘密权等。而法人的拟制人格权在本质上与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份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有着相似之处,其人格利益也会受到损害,所以根据一般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原理可得出,法人一般人格利益受到侵害,也可以用精神损害的方法进行民法救济;其次,法人人格权侵害的实质是无形损害,可能表现为财产损失,也可能不表现为财产损失,各国实践中也将法人的名称、商誉等人格利益作为无形资产。当无形资产受到侵害时,可以产生无形损害。精神损害也因其本质的无形特点才与自然人的生理特征相结合,发展成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将侵害法人人格权的情况定性为无形损害,既可以避免强行套用自然人精神损害制度的法律障碍,也可以使法人的人格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救济。[7]再次,虽然法人不具有象自然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不会产生精神和生理上的痛苦,但其毕竟还是由若干自然人组成的统一体,这些自然人与法人之间主要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同时也会存在感情上的依托关系。假如法人的商业信誉权、荣誉权、企业秘密权等受到了侵害导致法人各方面情况出现问题时,自然人,尤其是法人代表就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最终的后果是社会会对法人产生一种不良的评价。可以说法人的这种损害与自然人因精神损害所带来的痛苦是十分相似的。因此,法人也应该存在着精神损害,其法定代表人也理应可以代表法人要求精神损害的赔偿。
五、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的确定
(一)我国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考虑的因素
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是指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所应折价的数额。当前,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之中并没有规定出具体的赔偿数额的标准和额度,而只是通过《解释》规定了赔偿数额所应考虑的因素: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3.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4.侵权人的获利情况;5.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6.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此外,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有明确规定的,适用其规定。[8]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主要是赋予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利来确定赔偿数额。
篇5
【关键词】流域;水资源;生态需水;供需研究
1、流域概况
奎屯河流域位于新疆天山北部,准葛尔盆地南部,流域气候干燥,其中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61.5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85mm,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流域水系主要由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三条河流组成,均发源于天山北麓,属山溪性多泥砂河流,三河流经奎屯市、乌苏市和农七师灌区后,在下游汇集于奎屯河,最终注入艾比湖。三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58亿m3,其中奎屯河6.43亿m3、四棵树河2.90亿m3、古尔图河3.25亿m3。流域中下游属塔城地区乌苏市林场和博州精河县林场,是我国最大的野生白梭梭自然保护区的所在地,保护区之外约600万亩范围由河谷林、梭俊林和其它旱生型植物琵琶、琐琐、红柳、蒿属、胡杨等形成的荒漠植被区,是奎屯河流域西北部的天然屏障。这些天然荒漠植被区主要依靠适宜的地下水位提供水源,同时当地的天然降水也为其提供了部分的水源。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河道上中游引水量大大增加,在正常年份已无水进入艾比湖,进入三河下游的甘家湖水量也大量减少,国家级白梭梭保护区已呈现衰败景象。山区因过牧,使流域水源区的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灾害性洪水增加。 新兴工业及城市水资源极度短缺,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制约严重。近年来,流域的小城镇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山区缺少控制性工程,洪水灾害严重,现有平原水库带病运行。
3、奎屯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及方案研究
在现有水资源配置格局下,对奎屯河流域水资源现状水平年进行供需分析,可以充分了解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规划水平年合理配置水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掌握资料,对水资源供需“四次”平衡分析,形成四个方案(详见表1)。
第一方案:在优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条件下,在不同规划工程组合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需水预测提出的“一般节水”方案进行各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提出流域不同水平年的生态环境缺水量和国民经济缺水量。奎屯河流域水资源第一方案“一次次平衡”分析综合成果。多年平均总缺水量由现状2.41×108m3增到2040年4.68×108m3,P=75%总缺水量由现状m3增到2040年6.51×108m3。在该需水方案下,奎屯河流域缺水延长到了几乎整个灌溉期,流域缺水主要集中在4-7和11月份,本流域的水资源已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也在进一步恶化。
第二方案:优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条件下,在不同规划工程组合的情况下,对国民经济需水预测提出的“强化节水”方案进行各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提出流域不同水平年的生态环境缺水量和国民经济缺水量。第二方案奎屯河流域“二次平衡”分析综合成果,多年平均总缺水量由现状2.41×108m3增到2040年3.84×108m3,P=75%总缺水量由现状3.16×108m3增到2040年5.66×108m3。在该需水方案下,奎屯河流域缺水延长到了几乎整个灌溉期,流域缺水主要集中在4-7和11月份,本流域的水资源已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也在进一步恶化。
第三方案:在优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条件下,统筹考虑外调水与当地水资源联合运用和合理配置,在不同规划工程组合的情况下,分别对“一般节水”下的需水方案进行各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由此提出分期的调水时间、需调水量和调水量的分配。第三方案分析综合成果可以看出:调水6×108m3多年平均总缺水量由现状1.56×108m3降到2040年0.46×108m3,P=75%总缺水量由现状2.62×108m3降到2040年0.51×108m3。在该需水方案下,奎屯河流域仅个别月份缺水,基本上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四方案:在优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条件下,统筹考虑外调水与当地水资源联合运用和合理配置,在不同规划工程组合的情况下,分别对“强化节水”下的需水方案进行各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由此提出分期的调水时间、需调水量和调水量的分配。调水5亿m3。多年平均总缺水量由现状2.41×108m3降到2040年0.02×108m3,P=75%总缺水量由现状3.16×108m3降到2040年0.18×108m3。在该方案下,奎屯河流域不缺水,可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供需方案比较及评价:奎屯河流域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表明,流域P=75%缺水量3.16×108 m3。其中,国民经济缺水量1.51×108 m3,生态缺水量1.65×108 m3。考虑到国民经济用水现状和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在节水和开源方面虽能节约一定的水量,但从总体上看,奎屯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同时,在充分考虑节水、利用回用水的不同方案下,如果不从外流域调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河道外耗水将进一步增加,将挤占更多的生态用水,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结论与建议
(1)应率先建设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的高效、科学、持续利用,关系艾比湖流域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因此在奎屯河流域应率先在新疆甚至为西北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全社会必须转变观念,将节水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应成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核心和水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
(2)加强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奎屯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水资源利用布局和利用方式不尽合理,国民经济发展严重挤占了生态环境的合理用水要求,造成极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以流域为基础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地方和兵团、各部门之间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重发展而轻视生态环境保护。要实现奎屯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加强以流域为基础水资源统一管理。
篇6
【关键词】建筑经济;现状;对策
一、前言
目前,建筑行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建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为了促进建筑经济的稳健发展,实施有效的发展对策是必要且重要的。
二、建筑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现如今,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结构分为公有制建筑经济结构和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结构两种,其中公有制建筑经济在促进社会就业、加快任务完成、提高国民经济、增加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加强市场管理、优化市场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个别建筑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长、经营范围较广,并且自成立初,一直坚持诚信经营、合法管理,在促进建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实现了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三、建筑经济的现状分析
1.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基本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者为了从国家经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经常通过公司改制、亲自控股、发展分公司等形式转移资金,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企业存亡对于领导者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2.非公有建筑经济的基本现状
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面临随意收费、随意罚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建筑行业的市场环境不规范,建筑经济的制度保护不健全。此外,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模式传统、资金融合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风险系数。
四、建筑经济的发展对策
1.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筑经济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加大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份额。建筑经济可以积极开发国际领域内的工程项目、参与国际贸易,因此,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建筑市场中能够及时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劣势,从而优化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例如,虽然我国某有限公司的业务在国内较多省份广泛扩展,并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好评。但是,该有限公司不能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而是要将目光放远,将发展目标投放在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进而促进本公司产品质量深度优化,降低本公司的生产成本,提高该有限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创新发展观念,加强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一定要协调好公有制建筑经济与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关系,促进二者平衡发展。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观念是高度重视公有制经济,进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因此,建筑企业务必要创新发展观念,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并且为非公有制建筑经济营造规范的市场环境,完善建筑经济在竞争中的保护制度,进而充分维护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发展利益。此外,非公有制建筑经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强化运营管理观念、创新经营模式、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融资能力,进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深化公有制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首先,公有制建筑企业要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促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投资,减少企业领导者完全控股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大公有制建筑企业的创新力度,促进企业改革实现多元化,促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化。然后,健全公有制建筑企业的经济政策,强化建筑经济的科学经营和合理监管,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后,公有制建筑企业要适当的进行产权改革和兼并,通过产权改革和兼并扩大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促进企业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公有制建筑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结论
我们在对建筑经济现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经济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与此同时,协调好公有制建筑经济和非公有制建筑经济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林. 我国建筑工程投保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A]. 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1.
篇7
第三产业,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诸如商业、金融、旅游、运输、通信、房地产、贸易、饮食、卫生、文化、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业及各类技术服务业等)[2],是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的需要,如生活中的便利、娱乐等各种精神上的需要。
2.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技术
2.1贡献测度技术的提出
2.1.1概念所谓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在下文中简称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的测度),是指基于第三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决策引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总量和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对国民经济的正面影响。然而变化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即如决策者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决定提高文化行业的就业率,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工作者的就业政策,这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则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就业形势的改善。优秀的文化实力能提高国民的精神力量,文化行业的发展必然会提高人民的精神状态,使之更加积极地投入生产生活中,其必然波及各行各业,从而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这就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典型案例。
2.2模型的建立
2.2.1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测度技术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最直接的测量方式就是观察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也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假设,Yt表示国民生产总值GDP,Y'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那么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总量贡献率则为:A=Y'Y式(2.1)2.2.2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速度贡献测度技术本部分的测度技术设计灵感来源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的增长方程,古典增长理论是把经济增长因素分解为资本、劳动、技术等,而本文的速度贡献测度模型则将用于第三产业的资本和劳动作为独立的变量从模型的资本投入变量与劳动投入变量分离出来,以测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假设生产函数为:Yt=At?f(L,K,Y')式(2.2)其中,Yt表示经济总量,At表示随着时间t变化的社会技术进步,L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量,K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量,Y'表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对式(2.2)两边求全导数,可得:dYtdt=f(L,K,Y')?dAtdt+(YtL)?(dLdt)+(dYtdK)?(dKdt)+(dYtdY')?(dY'dt)式(2.2)两边同时除以YtdYtdt?(1Yt)=f(L,K,Y')?dAtdt?(1Yt)+(YtL)?(dLdt)?(1Yt)+(dYtdK)?(dKdt)?(1Yt)+(dYtdY')?(dY'dt)?(1Yt)式(2.4)dYtdt?(1Yt)=dAtdt?(1At)+(YtL)?(1Yt)?(dLdt)?(1L)+(dYtdK)?(KYt)?(dKdt)?(1K)+(dYtdY')?(Y'Yt)?(dY'dt)?(1Yt)式(2.5)符号替换y=a+α?1+β?k+γ?y'式(2.6)其中,y=dYtdt?(1Yt)表示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a=dAtdt?(1At)表示全社会的技术进步的速度,α=(YtL)?(LYt)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量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弹性,1=(dLdt)?(1L)表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量的速度,β=(dYtdK)?(KYt)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量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弹性,k=(dkdt)?(1K)表示第三产业的资本投入的速度,γ=(dYtdY')?(Y'Yt)表示第三产业的对国民经济的弹性,y'=(dY'dt)?(1Y')表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式(2.6)表达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由全社会的技术进步速度、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速度和资本投入的速度,以及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四大部分组成。那么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增速的影响则是由式(2.6)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的系数,即其弹性指标来衡量,即γ=(dYtdY')?Y'Yt。
篇8
【关键词】房地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已从崛起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对房地产业产生了旺盛的需求。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部门,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来看,房地产业无一不是该国或地区的先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业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部门。它本身有着开发周期长,投资量大,房地产位置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差等特点。房地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
当前我国的住宅发展处于住宅总量的高速增长期,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我国原有的土地和房屋资源非商品属性的桎梏,最终被客观现实所突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新的房地产资源——商品房成为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房地产业发展达到,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业从1994-1996年进入一个缓慢发展时期。1996年下半年房地产业初步显露转轨迹象,尤其是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已形成国有、集体、民营及股份制和外资企业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商)队伍,日趋发展壮大,并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据统计人均土地面积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用地,高度集中各项城市机能,推进城市的综合开发。目前,房地产市场已从幼稚走向成熟,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房地产从单项获利,转向规范化的经营总体利润的转变。住宅在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地位越来越突出,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房地产业每年开发量的50%以上。房地产市场的优势与经济增长的趋势、波动是紧密相关。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属于先导性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机电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以及金融、旅游、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是新一轮经济启动的先锋,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房地产业不仅能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又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必然性
“九五”期间房地产业是我国五大重要产业之一,为促进住房消费,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等,促进了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经济增长,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住宅业作为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据零点公司最新进行一项调查表明,买房作为个人支出的首选比例达到43%,而目前已购置房地产的个人仅占有1.7%,两者相差悬殊。由此可见,个人购房能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人民住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金融业的发展,是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必然。房地产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房地产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增加1万元房地产的产值,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万元的产值。另一方面,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调整和消化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已从过热的非理性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承担起经济发展领头羊的重任,必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政策的支持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政府将住宅作为新的消费热点进行培育,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1997年初国家取消了房地产开发中的48项收费项目,并拟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全面开放住房市场,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的主线。
第二,在住房分配上实现由福利性分房向货币化分配的转变,实现住房商品化。如果把企业和国家的住房建设资金转化为劳动者住房消费的货币分配,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将上升到工资比例的30%,由此为基础,银行就可以比较放心地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住房商品化的步子就会大大加快。
第三,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房地产业是一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周期长、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因此必须要有明确、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和义务。
第四,要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业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后盾,只有通过发展住房金融事业,以住房消费信贷增强消费者的有效购买力,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带动房地产业的稳步发展。
四、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加大房改力度,转变人们对住宅实物分配的依赖观念,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使住房社会化、商品化。房地产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正在由单纯的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的双向拉动转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机制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措施和政策调控向市场机制和自身调节转变。
其次,根据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及居民的消费水平,为达到消化存量、盘活资金、促进发展的目的,必须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增强有效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流通和活跃。
篇9
关键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剥离系数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17-05
引言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即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准确的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其核算有利于了解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变化、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海洋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与新的增长点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影响。
2006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海洋局正式发文启动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目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国内研究学者不多,张莉 [1] 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综述;郭越[2] 对影响海洋经济数据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乔翔 [3] 探讨了海洋经济核算的宗旨与原则问题,指出海洋经济核算是以人类利益导向和自然利益导向为宗旨,并给出了核算的七项原则及基于人类利益导向下的五项原则;舟山统计局 [4] 借鉴国家和浙江省的海洋经济核算方案并结合舟山实际对舟山海洋经济核算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中涉海性划分标准、层级确定、涉海系数确定几个问题,以技术规范和核算手段分析建立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并以专业核算和专项核算作为核算具体手段;王克桥、朱杰 [5] 简述了海洋经济核算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对应关系,然后详细阐述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与思路;何广顺 [6~7] 在比较全面地分析国内外海洋经济核算现状基础上,确立了海洋经济核算总体框架,重点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核算理论体系,但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海洋经济核算技术路线出发,按照海洋经济核算原则,分析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初始公式,找出重点与难点,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方面,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显然,其核算原则也需遵循权责发生制、现行市场价格等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另一方面,海洋经济核算是为了衡量自身发展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在核算过程中,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的问题,因而,其核算应当遵循:(1)可比性,即海洋经济核算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参照系,在总体框架、计算方法等保持一致;(2)全面性,即海洋经济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涵盖海洋经济主要内容,对于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可以暂不涉及;(3)可行性,即核算方法上可行,可以实际操作得到核算结果;(4)无重复性,即海洋产业在分类核算时,不能重复从国民经济中剥离;(5)无夸大性,即按照海洋经济范畴核算,容许核算误差,但不能过多纳入非海洋经济概念的部分。
二、海洋经济核算技术流程
海洋经济核算分为基础阶段、预处理阶段和核算与审核阶段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包括明确海洋产业构成部分、弄清相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以及收集基础数据;预处理阶段包括数据质量的审核以及核算方法的选择;核算与审核阶段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及数据结果校检。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一)核算内容与范围
核算内容应当依据现实需要及其核算意义的重要性来选择,满足管理决策者的需要。从核算框架来说,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两者采用的分类标准所依据的都是国际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海洋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向海洋领域的延伸。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是简单地以地域概念来区分。从核算内容来讲,海洋经济核算包括三个部分,即12个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员和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生产总值反映的是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并且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可比性。从核算范围来讲,海洋经济核算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和313个小类,将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所有涉海行业均纳入其中。
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选择,参照《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等。
(二)数据收集与审核
数据收集包括:地区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值,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投入产区表等。主要来源有:《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工业统计报表制度》、《海洋统计报表制度》、《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其他资料,包括石油公司资料、盐业总公司资料、旅游部门统计资料、投入产出表等。
数据审核要求:(1)真实性,分析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审核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计量单位是否符合报表制度的有关标准;(2)逻辑性,从当前面板数据分析总分关系、平均关系、因果关系等是否合理;从历史数据发展分析是否合理;(3)时效性,对于所收集的数据满足计算过程中对于时间上的要求。
(三)核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核算方法依数据收集和产业自身特点来选择,同样,核算方法指导数据的收集,主要核算方法有:企业核算法、增加值率法、行业剥离法、投入产出法、模型外推预测法。其中,利用产值作为剥离系数与增加值率法等同。
①企业核算法:海洋产业的涉海企业数目较少,且企业涉海的部分区分清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其精度取决于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②剥离系数法:容易获得产业相关数据来计算剥离系数,如产量、产值、面积等,其准确度依赖于国民经济行业数据分类细致程度。③增加值率法:与海洋产业相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有数据的行业类别)比较单一。④投入产出法:涉及产业众多,其他方法难以核算,准确度依赖于主要海洋产业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代码关系及上述原则,下页表1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及数据来源。
(四)结果核算与校检
数据质量和核算方法是影响结果准确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核算前需要做好数据审核和核算方法的合理选取工作,对于核算的结果,需要进行校检。根据前面获得数据与选择的方法进行核算,并利用国家级、省级海洋经济数据以及国民经济数据对结果进行校检;利用产业间内部关系的合理性进行校检;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的发展规律建立预测模型外推校检。例如国家海洋生产总值中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满足一定关系:比重维持在40%左右,变化幅度较小;与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满足一定的线性组合关系;呈指数型曲线增长。
三、海洋经济核算难点
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之间的对照关系并非一一映射,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交错关系,海洋产业分类不是国民经济行业前面冠以海洋名称那么简单,有些产业是把国民经济行业中某些小类(四位码)组合在一起,某些海洋产业包含的内容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同一内容(四位码),因而在核算过程中带来诸多难点与问题,在选择对应行业计算时须谨慎考虑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某些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难以选择
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须遵循可比性、无重复性与无夸大性,因而在某些海洋产业在选取对应国民经济行业时较困难,例如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业(如表2所示):
行业交错、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都有国民经济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若采用增加值率法,只能计算总体来代替部分,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各个部分的增加值率差异很可能较大,也就是说不能用全部的增加值率来代替部分的增加值率;若采用剥离系数法,同样只能寻找剥离总体的部分,并且有非海洋经济的部分纳入。
(二)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难以计算
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与国民经济行业的差异较大,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增加值率不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说不能够体现海洋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差异。如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见表3),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中大类码(二位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三部分: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根据数学常识知道,a/b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较小的数α,β时,(a+α)/(b+β)与a/b相差不大,但是α,β相对于a,b是同一数量级时,其合理性大大降低。所以,在利用该方法核算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部分容易失真,进而失去核算意义。此类问题容易出现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二位码数据没有,只能采用门类码数据的海洋经济产业,如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矿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
(三)某些海洋产业的剥离系数难以计算
海洋港口中海港装卸搬运和海港仓储、海底管道运输、海洋运输辅助活动中海洋运输服务,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为装卸搬运和运输业、仓储业、管道运输业,可获得数据信息量较少,导致计算剥离系数的对比变量无法找到,类似的还有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此外,有些剥离系数计算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四)统计口径不明确
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融合、渗透,其界限越来越难以确定,统计口径难以确定。如滨海旅游业,滨海国际旅游若采用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应,无增加值,若采用细分的住宿业、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艺术业,其统计的范畴与口径没有明确,并且增加值率也难以合理核算。
(五)其他问题
海洋科学研究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和海洋地质勘查业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并且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同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这一大类码中,无细分的数据可获取,因而在海洋经济部分核算时,不能得到各个部分的值,只能核算出四个的总体值。
某些海洋产业可获得数据信息多样化,由此可以选择的方法也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增加值率法与剥离系数计算法)的误差比较只能从定性上凭感觉分析,不能从定量上评价得出方法的优劣。
结论与建议
海洋经济核算是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依据核算数据合理地制定海洋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合理的核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客观所需。海洋经济核算的准确性若不能保证,其核算将失去价值和意义。针对前述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借鉴外国的海洋产业分类,将某几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重新划分,便于核算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对比分析。例如,将海洋管理业对照国民经济行业重新划分到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设置新的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公共管理、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2)某些产业根据企业单位个数来开展抽样调查或者全面调查的方法。例如,海洋港口、海底管道、海洋运输活动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中管道运输业的部分,管道运输业企业法人单位较少,可以用企业核算法核算。(3)结合国民经济行业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率(投入产出表数据较细),用历史投入产出表数据预测当前增加值率;结合投入产出表中行业产出的关系来核算。(4)改进剥离系数测算方法:纵向考虑,利用历史数据寻找规律递推当前值;横向考虑,利用面板数据,产值、产量、面积、职工人数、企业数等相关数据,参考其他省市标准;利用各种方法所得系数加权。(5)充分挖掘海洋产业的相关数据信息量,寻找有效的相关可比变量,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特点,更改难以实施的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构造新的核算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6.
[2] 郭越.中国海洋统计数据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信息,2009,(3):12-14.
[3] 乔翔.海洋经济核算宗旨与原则刍议[J].中国统计,2011,(2):55-56.
[4] 舟山统计局.海洋经济核算方法探索[J].浙江统计,2007,(12):37-39.
[5] 王克桥,朱杰.对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J].统计研究,2008,(11):92-95.
[6] 何广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篇10
1.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据统计人均土地面积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用地,高度集中各项城市机能,推进城市的综合
开发。目前,房地产市场已从幼稚走向成熟,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房地产从单项获利,转向规范化的经营总体利润的转变。住宅在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地位越来越突出,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约
占房地产业每年开发量的50%以上。房地产市场的优势与经济增长的趋势、波动是紧密相关。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属于先导性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机电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以及金融、旅游、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是新一轮经济启动的先锋,可以为国民经
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房地产业不仅能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又可以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必然性
“九五”期间房地产业是我国五大重要产业之一,为促进住房消费,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等,促进了住宅建设与房地产业可持
续发展,促进投资和消费双向拉动经济增长,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住宅业作为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据零点公司最新进行一项调查表明,买房作为个
人支出的首选比例达到43%,而目前已购置房地产的个人仅占有1.7%,两者相差悬殊。由此可见,个人购房能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人民住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金融业的发展,是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必然。房地产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房地产业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增加1万元房地
产的产值,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增加2万元的产值。另一方面,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调整和消化后,我国的房地产业已从过热的非理性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承担起经济发展领头羊的
重任,必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房地产业是指从事房地产业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部门。它本身有着开发周期长,投资量大,房地产位置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差等特点。房地产业被称为国民经济的“风
向标”和“晴雨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
当前我国的住宅发展处于住宅总量的高速增长期,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我国原有的土地和房屋资源非商品属性的桎梏,最终被客观现实所突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房地产
市场,出现了新的房地产资源——商品房成为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房地产业发展达到,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业从
1994-1996年进入一个缓慢发展时期。1996年下半年房地产业初步显露转轨迹象,尤其是香港的顺利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已形成国有、集体、民营
及股份制和外资企业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商)队伍,日趋发展壮大,并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政策的支持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政府将住宅作为新的消费热点进行培育,加强宏
观调控和政策引导。1997年初国家取消了房地产开发中的48项收费项目,并拟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全面开放住房市场,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的主线。
第二,在住房分配上实现由福利性分房向货币化分配的转变,实现住房商品化。如果把企业和国家的住房建设资金转化为劳动者住房消费的货币分配,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将上升到工资比例的30%,由
此为基础,银行就可以比较放心地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住房商品化的步子就会大大加快。
第三,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房地产业是一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周期长、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因此必须要有明确、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和
义务。
第四,要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业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后盾,只有通过发展住房金融事业,以住房消费信贷增强消费者的有效购买力,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带动房地产业的稳步发展。
四、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加大房改力度,转变人们对住宅实物分配的依赖观念,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使住房社会化、商品化。房地产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由速度
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正在由单纯的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的双向拉动转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机制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措施和政策调控向市场机制和自身调节转变。
其次,根据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及居民的消费水平,为达到消化存量、盘活资金、促进发展的目的,必须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增强有效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流通和活跃。
参考文献:
[1]龚卿,陈碧琼.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J].经济师,2006,(11).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及其所具备的条件和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已从崛起迈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伴随而来的城市化对房地产业产生了旺盛的需求。房地产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