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法制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工法制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工法制教育案例

篇1

【关键词】重整;减资;治理机制

一、前言

重整制度,又称公司重建更生制度,指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破产原因但又确有重建希望的企业,在法院的介入、监督下,由各方利害关系人协商可决(或依法强制通过)重整计划,进行公司企业的经营重组、债务清理和资源活水导入等,以挽救企业、避免破产并获得更生的法律制度。就有效性与积极性而言,重整制度在预防企业破产(1)的思考面向下,至为重要。

综观各国立法沿革,以美国1978年《联邦破产法》为滥觞,至法国1985年《司法重整与司法清算法》、英国1986年《无力偿债法》、德国1994《新破产法》及,《支付不能法》等欧陆法系的发展,以至亚洲邻国日本《会社(即公司)更生法》、韩国《统一倒产法》、《公司重整法》,及台湾的《公司法》,都引进了重整制度。在称谓上,美国称为“公司重整”(Corporate Reorganization) ,英国称为“债务整理及重组”(Arrangements and Reorganization) ,法国称为“司法康复”(Redressment Juaiciaire),日本称为“会社更生”,台湾则称为“公司重整”。另外从立法体例上讲,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美国法模式,将重整制度规定于破产法中;二是日本法模式,以单独的会社更生法设立重整制度;三是英国法模式,将重整制度纳入公司法的体系中,使重整制度成为公司法的组成部分。

本质上来说,重整制度体现了国家公权力透过司法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适度干预,考其目的,应在于维护社会的整体经济利益;从独特性上观察,重整法制则综合适用了各类法律规范,期待解决企业破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为了配合经济构造之变化与发展,并且健全经济机能之制度根基,中国有关部门于1994年开始积极展开新破产法的起草(2),直至2006年10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中国《新破产法》),全面翻新了和解与整顿(3)的制度思维,建立了体系明确的重整制度(该法第八章,第70~94条参照),乃为破产法制上的创新(4)。依据新破产法规定,该重整制度固可以适用于所有企业法人,惟从各国的司法实践观察而言,重整程序复杂、费用昂贵且历时甚久,至法院监管阶段,更需谨慎而精确,始能兼顾各方关系人之利益,由于此牵一发即动全身之企业体质再造工程,故通常也仅出现并适用于大型企业,如股份有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5)。

新破产法采用了美国法模式,在破产法中引入重整制度,将重整与和解、破产清算程序并列,赋予债权人、债务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选择的权利,给予具有挽救希望的企业重建更生的机会,填补了场经济规则体系中关于“退场”与“再生”的缺口。此固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不可讳言地,新破产法对重整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笼统,很多具体问题没有涉及,需要进一步研究、比较和探讨。

相较于中国新破产法下的重整制度,台湾公司法下的重整专节的实务适用,随着过去数十年台湾的经济与工商发展,则已有了较为显着的案件数量与经验累积,足堪比较与借鉴。当然,从企业重整法制总体建置的发展轨迹来看,破产与重整制度的单一法典化(或是合流),无疑是近十年来学说与实务探讨主流之一,以台湾目前的经济转型与实务需求而言,确实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且饶富意义的议题。

二、两岸重整制度之主架构与内涵综览

1.中国新破产法中重整制度之主架构

中国新破产法规定的重整程序,主轴在于调整债务人、债权人与公司股东等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债务清偿等利益关系且强调对企业业务、资产、债务加以重建的具体措施和作为。其主要有几个架构特色:

(1)重整时机提前,期能契合重整制度设计之目的

依据新破产法第2条的规定,债务人不仅在已经发生破产原因时,而且在可能发生破产原因时就可以申请适用重整程序。

(2)担保物权受限,形成特种程序之制度设计态样

在重整程序中,物权担保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受到限制,此与破产法上其他程序大不相同。限制担保物权的目的,在于避免因担保财产的执行而影响债务人经营与重整的进行。

(3)启动主体多元,使重整程序与制度不再难以运作

根据新破产法的规定,不仅债务人、债权人(6)可提出重整申请,债务人的股东亦可在一定条件下提出重整申请(新破产法第70条参照),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金融机构进行重整申请。

(4)重整措施多样化,提高重整计划的弹性与可行性

债务人可以交互运用多种措施以达到恢复经营能力、清偿债务及重组再生的目的,不仅可采取延期清偿或减免债务的方式,亦可实行减资或增加公司注册资本,将债权转化为股份、进行股权让与或收购(7)、向特定对象发行新股或公司债(8)、转让营业、资产等方法(惟目前中国在立法虽然对于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购买、置换等问题做有一般性规定,但缺乏针对重整程序的特殊规定,此在重整程序进程与运作上,无疑将生疑义),并设立重整管理人负责公司的重整、监督活动。其目的在于维持公司之实质营运,故必要时还可采取公司分立、合并或解散原有公司,设立第二公司等方式,以达重建与更生。

(5)参与主体多元化,赋予债务人参与企业重建更生更大的空间

债权人(包括有物权担保的债权人)、债务人及债务人的出资者(股东)等各种利害关系人,均得参与重整程序的进行。新破产法另引进“占有中之债务人”制度,参照该法第73条规定:“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依照本法规定已接管债务人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管理人应当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本法规定的管理人的职权由债务人行使”。此等设计之出发点,在于减少债务人或其出资者、董事、高阶人员等对于公司进入重整程序的抵制或反抗情绪,进而维护其原本所拥有的“既得”利益,激励其发挥积极性,以协助推动重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6)建立强制批准重整计划制度,使公权力介入调整重整目标与关系人利益间的平衡

新破产法中的重整程序具有强制性,只要债权人会议各表决组及出资人组以法定多数通过重整计划,经法院批准,即对所有关系人(包括反对者)均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在重整计划草案未获全部表决组通过时,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批准。法院可在保障反对者既得利益等法定条件下强制批准重整计划(9),以避免因部分利害关系人的反对而无法进行正当的重整(10)。

(7)重整计划提出权实行多轨制,并给予出资人(股东)一定参与程度之表决权

对于重整计划的提出主体,各国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单轨制、多轨制之分。台湾公司法系采单轨制(11),将提出重整计划的权利仅授予重整人,强调重整计划执行人与拟定人之一致性,以提高执行效率。美、日则采用多元主义,美国破产法规定,一般由债务人提出重整计划,但如在法定期限内未能提出,或者提出的重整计划未为所有关系人(包括债权人及股东)接受,则不仅公司,且债权人委员会、股东委员会、债权人、股东,乃至于任何公司债受托人,均可提出重整计划;日本《会社更生法》更规定,重整计划应由管理人提出,同时公司、已进行申报之更生债权人、更生担保人及股东,也得以向法院提出重整计划。中国新破产法第79、80条则将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主体范围限定为管理人或债务人(12)。再者,中国新破产法第85条规定:“债务人的出资人代表可以列席讨论重整计划草案的债权人会议。重整计划草案中涉及出资人权益调整事项的,应当设出资人组,对该事项进行表决”,亦给予出资人(股东)一定参与程度之表决权。

2.台湾公司法重整专节中之主架构

台湾公司法重整专节,主轴在于公开发行股票或公司债之公司于面对债务清理时,选择进入重整程序(13),其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在利益对立本质下的运作规范,台湾公司法非但赋予重整程序调整债权人、公司股东等利害关系人间利益关系的职能;且更强调由法院适当介入以弥补重整公司内部或外部治理的失灵或不足。其主要有几个架构特色:

(1)重整时机之设计具体务实,强调重建更生之契机(14)

对于申请进入重整程序之初,公司法即要求应提具对于公司所营事业、业务状况及公司重整之具体意见(台湾公司法第283条第1项第5~7款参照)。

(2)法院为重整裁定前选任检查人,作为裁定前之准备

检查人制度之所设,在于藉由具备专门知识与经验之非利害关系人,依其调查,作为法院判断之参酌,在实务规划重整破产专庭尚未养成、设置之前,得与法院职能相辅相成(台湾公司法第285条参照)。

(3)重整裁定前之紧急处分,为保全重整程序关系人间利益均衡之重要制度

重整裁定之作成,事涉公开发行公司股东、债权人之重大权益变动,对于即将进入重整程序公司之营运或资产,厥以保全(或亦可称为债权人与股东在公司资产利益争夺下的缓和)为要,俾能完整地呈现公司整体价值,而为重建更生之基础(台湾公司法第287条参照)。

(4)重整计划之内涵与执行,范围具备弹性

由实证之角度分析,台湾近十年来较受瞩目之重整案,诸如: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桂裕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台中精机厂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维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正义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久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月眉国际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展茂光电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顶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其重整计划方案之面向广及于减、增资(含以债作股)、股东权益变更、减债利益处理、所得税变通处理、资产估价、处分与标售等,本文认为,重整案件于合乎公司法第304条规范目的下,运用重整计划所呈现的诸多面貌,殊值持续累积经验,以供借鉴。

(5)重整计划提出权实行单轨制,并以关系人会议之设计,增强重整计划可决时的代表性

台湾公司法重整专节中对于重整计划的提出权,系采单轨制,主要着重其执行效率,由重整人提出,期能在关系人会议可决重整计划后之一定期间,完成重整(台湾公司法第303~305条参照)。不过,依台湾公司法之规定,债务人之董事可以担任重整人,此又与美国法之规定有相类似之处(台湾公司法第290条参照)。至于关系人会议之设计,则藉由优先权债权人、有担保债权人、无担保债权人、股东等之分组可决重整计划,增加通过与执行的共识。

综合上述,重整计划的提出主体上有两种典型的做法,即多轨制或单轨制。多轨制之优点是导入监督机制和竞争机制,除得以敦促债务人尽快提出重整计划之拟定,其所提出者亦较能承受不同草案的挑战和考验;另一方面而言,单轨制则有助于高效率。重整计划究应是采取群策群力、反复比较的集体智慧;抑或是追求高效率,由主体提出应以何做法已达利多弊少,值得吾人藉由实务运作发展,持续研究观察。

三、以重整计划拟定者为中心的外部治理机制

在法制上,重整计划的提出主体不外乎:债务人、债权人/股东(或其推荐的代表)及管理人,本文对各主体制定重整计划的利弊进行分析。

1.以债务人拟定为原则

债务人作为重整计划的拟定人,是指由债务人的董事会等经营管理人员拟定重整计划,故又称之为自我重整人。由债务人作为重整人,赞同者认为,董事会等经营管理人员拟定重整计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董事会对于公司的营业、财务状况以及业务执行情况最为熟悉,其最能对债务人之债权债务关系做出妥适安排亦更加符合实际,这样既能降低重整成本,又能收取事前预防及事后补救之效;另外,董事会等为保有他们的工作,避免失去其公司特定人力资本,也有拟定一个良好重整计划取得公司重整成功的强大经济诱因,如果债务人的关键管理人员对企业的成功必不可少或在短期内难以取代,这种做法的好处亦显而易见。由该等人提出重整计划并执行,有利于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使其通过调整,早日度过难关,应具有较良好之效率。然而,反对者认为,公司发生重整开始的原因,多因董事经营能力不佳,故仍旧由其拟定重整计划并非妥适,而且董事会等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难免偏向于股东利益,使公司债权人更加对之怀有成见,从而势将影响重整程序的进行。

各国破产法中,有要求由债务人提出重整计划,甚有规定债务人应与破产管理人、债权人、律师、会计师或其他金融顾问等其他方合作提出重整计划。令债务人得参与之做法,好处系可以鼓励债务尽早启动重整程序,并在计划设想债务人继续经营的情况下,能最有效利用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盖其熟悉债务人业务及了解采取哪些方式能活络企业,使其复苏。

赋予债务人这方面自由的同时,当然还须兼顾确保债权人对债务人及债务人重整计划抱有信心,自不待言。

2.债权人

在许多国家的公司重整法制下,当重整计划的拟定人无法按时完成重整计划的拟定或所拟定的重整计划不能在规定期限内获得表决通过时,债权人也可拟定重整计划,此法律规定的宗旨是为加速重整程序的进行,以降低重整成本。如《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21条(c)的规定;《韩国会社整顿法》第190条、《日本公司更生法》第190条也作了类似的规定。然而实际上,由债权人或股东制定重整计划的情况十分少见,因为债权人或股东未必具有公司经营管理技能,而且其一般不干预公司经营,是故也未必能全面把握重整公司的实际业务状况。

对于需要债权人批准计划的情形,始终存在着债务人提出的计划不被接受致使重整失败的风险。例如,债权人可能只想批准一项剥夺债务人的股东在企业中的控股权益和剥夺现任管理部门的任何管理职责的计划,如果债务人享有提出计划的独享机会,而债务人又拒绝考虑这类安排,那么重整就有失败的危险,受损害的还是债权人和债务人本身。为解决这种情况,有些破产法规定,债务人在指定其计划时,应与债权人合作和商讨,如果债务人未能在专为其提供的期限届满之前提出一项可让人接受的计划,则债权人应有机会提出计划(可以透过债权人委员会提出)。这种办法可为各参与方之间达成妥协,提供必要的制衡。

3.以管理人拟定为原则

以管理人为主提出重整计划,日本《会社更生法》采用此种立法例。依该法第189条、第190条之规定,原则上由管理人向法院提出重整计划,惟债务公司、已进行申报的更生债权人和更生担保人及股东,亦可向法院提出重整计划。所不同者仅系前者为法律义务,后者则为法律权利。由于管理人的非利害关系人身份,管理人可以本着客观、超然的立场,从着眼于公司重整成功的目的出发,拟定重整计划。鉴于管理人在程序启动后将有某种机会了解债务人的业务,管理人可能完全有条件确定为保证企业的存活将需要采取如何之措施。管理人还可能具有充分的条件便利债务人和债权人就计划进行谈判。然有学者反对由管理人拟定重整计划,认为非利害关系人担任重整计划拟定者其可能持事非关己之心态进行重整工作,从而难以拟定良好的重整计划或缺乏贯彻重整计划的决心,势将影响重整的结果。

4.单纯以重整人拟定

台湾公司法采用此种方式(台湾公司法第290条、第303条参照)。赞同的学者认为,由重整人制定重整计划最为可行。重整人一般是将来重整计划的执行人,由重整人来制定重整计划将使执行人与制定人为同一人,这样较能切合实际,执行时也没有可以推诿的理由存在。

四、以重建更生为导向的减资机制

资本减少是为便于新资金之引进、第三人收购重整公司,谋求重整公司的迅速、有效的重整、再建,使包括重整债权人在内的利害关系人等与国家社会的全部经济损失最小化。本文在此以台湾为例,对减少资本的方式与内涵进行介绍。

1.减少资本的方式-注销股份

依台湾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八条第一项,“公司非依股东会决议减少资本,不得销除其股份;减少资本,应依股东所持股份比例减少之。”即为减资之明文规定。公司办理减资大致上有三种原因,一是公司发生严重亏损,欲藉由减资打掉亏损,二是公司欲销除其本身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取得的原因可能是库藏股的实施、受赠与等),三则是公司拥有过多闲置资本,故以现金发还予股东。与本文较相关的即系公司发生严重亏损,欲藉由减资打掉亏损,方便后续引进新资金(包含以债作股),让公司有重建更生之希望(15)。

2.注销公司股份的范围

提出公司重整申请的情形下,注销现在股东所持有的部份股份时,注销多少股份成为一个问题。因为股东尽可能注销多数股份的情形下,现有股东应将经营权转给第三人,所以现存股东可能不会认真地制定公司重整计划或致力于重整公司再生。与此相反者,现有股东注销少数股份的情形下,处于亏损状态或资金状况不佳的公司为债务免责申请公司重整的事例较多,债权人也可能遭到较大损失。而关于股东股份注销范围则有下列方式:第一,股东所持有的股份的注销范围采取反映公司重整申请时,债务人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状况的财务比率的方法。第二,以资本对总资产比率减资的重整计划为原则,如此在做出更为有利的计划的情形下,较可得到债权人的同意。

3.先减资后办增资的减资幅度

台湾公司重整的个案中,几乎全部重整计划都包含改善财务结构的条款,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即为“减资后办理增资”。值得探讨的是,先减资后办增资,减资幅度究竟为何,台湾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认为,公司资本经减资之调整,承认亏损之事实而削减股份数量,公司因此得取消虚浮之股额,对于吸收新进资金,理论上容有必要。

在台湾的公司重整个案中,各重整公司于公司已亏损至无资本净值时,有将减资幅度定为100%者,如东亚纺织厂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国纸厂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案;有将减资幅度定为一定比例,保留部份股东权益者,如和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减资部份定为40%、实隆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减资幅定为86%、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定减资幅度为50%、津津股份有限公司定减资幅度为70%。学者有谓公司之财务状况,如因亏损致已无资本净值者,其意义即原有股东之权益已全部丧失,则减资幅度定为百分之百,非但符合事实,亦较容易达到重整之目的。但亦有学者认为公司重整程序与破产程序不同,若将公司重整程序视同破产程序之一种,则债权人与股东系立于完全对立之地位,公司即无资本净值,股东于重整计划则无得以受益之余地,与股份有限公司破产时股东不得参与分配者同。但两者程序毕竟有所区别,重整债权人与股东虽利益不同,惟均朝向同一目的,即均以重振公司为唯一目的。虽其利益系相对的,然而重整计划中公司无资本净值时亦不得煞股东之权利,亦即减资幅度不宜为100%。另有学者认为维持公司最低资本额之规定(16),本为公司设立时,为保障与公司交易第三人权益,维护交易安全所订立,而台湾公司法第309条公司重整得排除之法条并未将同法第156条列入,虽重整计书减资后同时配合办理增资,惟如减资幅度不低于资本额,对第三人权益当更有保障。若减资百分之百完全将股票权益排除,易使股东处于抵制重整计书之可决与认可之地位,而争执不休。依循公司重整之目的及促进公司之重整更生,保留部份股东权益,易使股东,尤其是仍将负责业务经营之股东有参与感,而共同致力于公司重整之执行。因此减资幅度不宜定为100%。

于实例上前述减资幅度订为100%者,于施行时并未遭至困难,直至大德昌石油化学公司重整案,该公司鉴于重整裁定日之股东权益为负值,其重整计划乃定减资幅度为100%,完全排除股东权益之条款,而重整计划亦已经关系人会议可决,但法院谓,关于“增资减资部份”于法尚有可议,函知重整人及重整监督人再加检讨。其所持理由乃依公司法第156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有最低资本额之规定,最后该公司乃依据经济部之“有限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最低资本额标准”第2条第2项,与建国民住宅出租出售业等以外之股份有限公司实收之最低资本额为新台币100万元之规定,修正重整计划将该公司之资本减至1,008,780元后再办理增资4亿元,并经关系人会议之可决,始获法院认可其重整计划。由此可知法院实务上之态度乃认减资幅度订为100%并不合法,即公司仍须维持其最低资本额。

依前所述,重整计划的提出,在中国新破产法的立法上采取了比较类似台湾公司法的立法技术(即单轨制地由重整人提出重整计划),就此一重整程序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文件,关系到重整程序的有效进行,其居于核心地位,不言可喻!本文爰就此一主轴,分别从外部治理及资产处分二个层面,探讨在重整计划的设计与拟定。法律的巨大变革带来破产、重整案件数量的大幅度提升,从事破产法律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无疑面对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复杂挑战。其次,本文也观察到,管理人制度的设置,广泛地运用于中国新破产法之中,专业管理人有了执业和债务人公司接受管理的制度依据,也将会持续推动管理人专业化的发展(17)。而在台湾,在破产重整法典单一化倡议修法时程尚未完成之际,无论就本文所未论及之破产法中的破产管理人,或是公司法重整专节中之检查人、重整人、重整监督人等职务设置,同样地也都提供了一个印证学理与实证的场域。

五、结论

全球资本的快速流动所造成市场效率和风险的增长,以及近年国际上接连发生许多重大破产案件,破产法的改革遂成为今日国际上热门问题。而重整制度在具有最能减低债权人因债务人破产清算中所造成之受偿损失、降低企业破产对上会和企业职工的不力影响,存在着极高的实践与理论价值,更是破产制度中备受瞩目与探讨的一环。

本文从现时两岸重整制度的主架构出发,聚焦于重整计划的具体实践者的问题以及重建更生关键的减资机制,两方面加以观察。在大陆新破产法的制定和台湾公司法的重整专章二者之制度及运作间,探究在两岸不同的法领域或法制环境下,各自所具有之优、缺点,相互映照,期以完善重整法制,在各方关系人利益间寻求适切之平衡点,达到公平合理原则之落实。

在重整计划拟定者部分,由于重整计划的拟定与提出,可以说是整体程序之重心所在,其内容之制定,紧密地影响各方利害关系人如债权人、债务人及股东的利益,如何确保拟定者之重整计划,同时兼顾重整人之重建更生希望,与保护债权人之权益,取得公平、公正之平衡,即为重整程序之核心问题。而重整计划既在追求重整公司重建更生之前提下,得以维持各方利害关系人之原有权益,故由何人拟定与提出,能达成此一任务,更系一重要议题。

另外,以减资方式销除公司债务,以达到公司重建可能部分,基于吸引新资金之进入、便于第三人收购重整公司,谋求重整公司的迅速、有效的重整、再建,使包括重整债权人在内的利害关系人等与国家社会的全部经济损失最小化等理由,减资实为重整制度中有效之手段。然而,诸多值得深究之疑虑,亦随之而来,例如销除股份之范围,不仅涉及股东权益,更牵涉股东于重整程序中之心态;在“先减资后增资”之情况,实务上,有减资幅度达100%之案例,惟此在学说间仍多所争议,亦值得吾人关注、留意此一发展趋势。

现行重整法制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很多,惟回到最基本的观察,在两岸商贸往来交流日益频繁,相互投资日益密切的今天,资本市场的顺畅运作与发展,无疑是安定经济民生的基石。而当动见观瞻的公司企业经营出现危机,甚或波动而濒临破产,其影响程度势将遍及金融、债权人、投资大众,甚至企业员工生计,程度与范围既深且远,相关问题不可不审慎处理。

注释:

(1)破产制度虽在确保债权人公平受偿,切断债务膨胀,以减少社会代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惟其本身仍存在如偿债率低、破产分配消灭了破产企业赖以经营的经济基础及工人失业生产率浪费等缺陷,对债权人、债务人和员工皆造成伤害,而重整制度可适度缓和上述制度内的问题。详细介绍,请参照,张小炜、尹正友《企业破产法》的实施与问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158页。

(2) 有关起草的背景,请参照,李永军《破产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20-27页。

(3)中国旧的破产法律制度未对公司重整制度进行明确规定。整理发展轨迹而言,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试行)》第四章规定了破产程序中的“和解和整顿”;1991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19章将中国境内所有企业法人破产纳入法制轨道,并对和解程序作了基本的规定;1992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33条对停产整顿作了规定;1994年国务院的《关于在若干城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则简单规定了重组措施;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和解和整顿作了相应解释。上述法律法规初步搭建起了企业重组的规范架构,并在企业经营机制转变过程中被当作整顿企业的法律依据。但是,这些规定在架构上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操作机制(或称配套措施),尚不能全然地将之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重整制度。

(4)本文所欲探讨之关联议题,例如:管理人制度、企业重整制度等,就该等创新制度的评价或评论,请参照,李曙光《中国大陆新破产立法关键问题的探讨与思考》,月旦民商法杂志,2003年12月第2期,第147-155页。

(5)有关中国的破产制度,除1986年企业破产法之外,1991年增补民事诉讼法第19章中,亦订有对企业破产的清算程序。另外,部分地区也有“区域性”的破产条例,例如广东省等。有关此等制定背景,请参阅,王卫国《破产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第35-48页。

(6)对此,学者有认法律文本对债权人恶意申请重整程序的法律限制规定存在不足,并提出修法建议。请参阅,李曙光《破产法的转型》,法律出版社,2013年,第91页。

(7)在中国《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范中,为使上市公司收购制度更为完善,在上市公司的重整程序中,有豁免要约收购之制度设计。依证券法规定,当收购人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30%时,若持续进行收购,依法应向该上市公司之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公司全部或部份股份之要约。惟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62条另有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收购人可以向中国证监会提出免于以要约方式增持股份的申请:……(二)上市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困难,收购人提出的挽救公司的重组方案取得该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且收购人承诺3年内不转让其在该公司中所拥有的权益;...”。核该条所谓“重组”,本文认为应包括依新破产法进行之重整程序。亦即公司在重整程序中,若有股权收购,可豁免要约收购,俾有利于上市公司重整的进行。然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规定要求重组方案(即重整计划)必须取得公司股东大会的批准,则与新破产法有所格。进一步言,新破产法规定之重整计划草案,应由债权人会议分组表决通过,即便涉及股东权益事项,制度设计上亦是在债权人会议下另设“出资人”组进行表决,根本无股东大会批准之可能!甚且,在出资人组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时,法院还可以无视其反对强制批准重整计划草案。据此,前述证券法或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相关立法,似有必要根据新破产法重整制度之规定做相应调整,以求一致。

(8)重整中的上市公司显然不具备中国证券法第13条及第16条规定之盈利能力、净资产规模等发行条件。为能够顺利重整,法律自须为其开拓融资渠道,在发行新股(债券)方面做出特殊规定,放宽条件。参阅,王欣新、徐阳光《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第68页。

(9)新破产法第87条参照。

(10)在旧破产法中由于缺乏重整制度,致使司法实践中的企业重组挽救活动遇到诸多法律难题,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上市公司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事件。在当时,郑百文公司重组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司全体股东将其所持股份的50%无偿转让过户予第三人三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为使公司流通在外之股份的50%能够顺利过户,在郑百文公司召开之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了修改公司章程的议案。该议案在公司章程中增加如下内容:“股东大会在作出某项重大决议,需要每一个股东表态时,同意的股东可以采取默示的意思表示方式,反对的股东需作出明示意思表示。”核此等“默示同意”原则,法理上究竟有无侵及“资本多数决”原理?在当时民商法制与重整法制的思维观点下,产生了极为重大的见解歧异,持正反意见之学者,各有论述交锋,在今看来,此等背景对于其后之新破产法翻修,饶具指标性意义。另参阅,王欣新《破产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50页;王欣新《郑百文重组何其难,只缘法律不完善》,载证券日报,2002年9月4日。

(11)台湾公司法第303条参照。

(12)惟中国新破产法第70条却规定“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提出重整申请,与重整计划提出权之设计不相协调,恐将出现重整申请系由股东提出,然管理人并不积极制定重整计划草案之现象,影响重整程序顺利进行。

(13)目前台湾关于公开发行股票或公司债之公司走向债务清理程序,分见于破产法与公司重整专节两套程序,在现行法之架构下,两相并无转换之机制以及承认前程序效力之规定,显然无法一次解决财务困境公司之债务清偿问题,程序拖延之外,对于公司经营效能或生机,更无异雪上加霜。目前刻正研议之重整与破产之法典单一化及程序单一化,应为值得赞同之方向。参阅台湾经建会委托寰法律事务所《公司重整与破产单一法典之研究》研究计划案,第三次座谈会报告, 2005年3月16日,第27页;期末报告第一册,2005年3月25日,第117页以下。

(14)台湾公司法第282条参照。

(15)关于减资之问题,本文着重于和重整有关之部分,如欲对减资有更深入之讨论,请参阅,芳,论公开发行公司之资本结构重组与公司治理:以形式减资与私募增资为核心,台大法学论丛,第37卷第2期。

(16)应予注意者,台湾公司法已于2009年修正删除最低资本额之规定。

(17)2007年4月4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另出台了“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关于企业破产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等二个规定,明定了管理人名册的编制、置备以及报酬的支付等,使得管理人制度有了实施和操作的规则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欣新,徐阳光.上市公司重整法律制度研究.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第65-67页

[2]赵芬萍,王欣新.论债权出资.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3]林晓君.公司破产重整与现代立法理念――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探讨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中国商法评论(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张小炜,尹正友.《企业破产法》的实施与问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160页,第163页

[5]王延川.破产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6]廖郁晴.公司重整制度之再省思.万国法律,2007年2月,第6页

[7]江华佑.中国企业破产法中重整制度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法律学系硕士班学士后法学组学位论文,2007年,第59页

[8]王文宇.我国公司重整法制之检讨与建议.金融财务,1990年10月第4期,第63页

[9]黄虹霞.公司重整制度之检讨.企业与证券法规系列座谈会,月旦法学杂志,2002年6月,第196-197页

[10]罗建勋.公司如何重整.永然文化,1992年9月,第29-299页

篇2

关键词:BIM;交互机制;工作坊;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由美国的查克・伊斯曼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业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一些大型设计单位和企业开始初级阶段的应用,建筑业缺乏掌握BIM应用技术的专业人员成为建筑业进入BIMr代的瓶颈。

建筑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推进BIM的应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高校对BIM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教研体系,因此,本文将结合BIM技术应用特点对“基于外部思维交互机制下的BIM工作坊案例教学法”进行探究 。

二、建筑类高校推广BIM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BIM技术在国外建筑领域的不断深入应用,BIM理念也在我国建筑领域越来越普及,同时,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不断推动、BIM应用软件开发商的不断宣传以及建筑领域对信息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领域的相关机构已经开始进行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因此,高校毕业生是否了解并掌握BIM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成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因素。

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以及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筑类高校作为建筑领域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需要时刻把握BIM发展走向,有效促进BIM技术的健康发展,培养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随着BIM技术在建筑业的不断应用推广以及在建筑业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建筑类企业和科研院所都急需懂得和掌握BI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社会人才输送的主力军,为社会输送掌握BI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国内建筑类高校BIM教学应用情况

由于国内对于BIM技术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高校针对BIM的教学也处于尝试期。根据对高校BIM教学情况调研发现,我国建筑类高校的BIM课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同时,BIM所包含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导致教育界并没有确切的共识要将哪些知识列入课程体系。因此,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BIM课程,但其课程设置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BIM介绍,并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BIM应用授课。在此情况下,有必要根据学生兴趣以及BIM应用所需的协同性,利用外部思维交互机制建立BIM工作坊,以外部思维提供的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BIM的材料,建立科学合理的BIM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

四、BIM教学体系设计

1.BIM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3D的BIM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细节,通过4D的BIM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施工过程并进行仿真施工,通过5D的BIM模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建筑成本等问题并进行工程量计算。

(2)BIM技术的相关软件有Revit、ArchiCAD、Archicad、Bentley等,根据学校有能力提供的BIM软件,学生需要熟悉并掌握其中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以进行空间冲突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

(3)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项目团队完成项目,以期增进学生对项目寿命周期以及管理任务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BIM课程内容设计

在开展此种教学方法探究前,需设置BIM的相关课程,以期在学生进入案例项目前对BIM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在项目实践后进行理论知识点额反哺,提高BIM的专业素养。同时,BIM课程内容设计环节需要考虑现有的专业课程来进行课程内容配置。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有:BIM的发展与简介、BIM软件与建模方法、BIM与建筑结构、BIM与建筑施工、BIM与空间管理、BIM与进度管理(4D进度管理)、BIM与成本管理(5D成本管理)、BIM与现场安全管理等。

3.BIM课程的组织形式设计

当前高校对于专业课程的教授过于侧重理论设置,因此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练习。此外,学生学习过于依赖教师,进而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减弱。考虑到BIM技术的特点以及发展情况,因此“基于外部思维交互机制的BIM工作坊案例教学法”将以“外部思维交互机制”作为前提,以“BIM工作坊”作为基础进行开展。

(1)“案例”是教学法的灵魂。摒弃传统的高校教学方法,将BIM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部分,即在BIM课程教学中,引入真实案例作为实践教学的资料,让学生利用BIM软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现自己“管理者”的身份,实现项目的真实建模、造价、仿真施工以及计划编排。真实案例保证了BIM操作的真实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外部思维交互机制”是教学法的前提。“外部思维交互机制”强调案例的“外部性”,即利用建筑行业内相关企业的BIM项目或者相关比赛项目作为学生进行BIM实践的题材。来自外部的项目保证了“案例”的时效性,在此基础上引入业界具有BIM应用经验的工程师进行BIM辅导教学确保了所输入理论知识的权威性,并且为BIM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3)“BIM工作坊”是教学法的基础。“BIM工作坊”强调形成BIM专用工作室,工作室硬件及软件需要满足BIM应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按项目的实际大小以及所需专业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部分学生作为业主方,在项目进行中和完成后对项目进行审核。“BIM工作坊”运行参照业内BIM设计单位的运营方式。

针对当前高校的BIM教学现状,本文在调研考察同类建筑院校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外部思维交互机制的BIM工作坊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利用真实案例进行教学,保证了学生设计技能与设计成效的统一性,不仅改善了相对封闭的教学体系,更利用“外部思维交互机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改变了低效率的传统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张 尚,任 宏,Albert P.C.Chan. 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一)――基于美国高校的BIM教育分析[J].建筑经济,2015(1).

[2]郜军艳.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作用与体系设计研究[J].时代教育,2016(3).

[3]张 尚,任 宏,Albert P.C.Chan. BIM的工程管理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二)――BIM教学改革的作用、规划与建议[J].建筑经济,2015(2).

[4]刘 成.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1(10).

[5]蔡小萍.探讨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6(3).

篇3

关键词:“破窗理论” 职工教育 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83-02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他摘掉车牌,并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据此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对抓好职工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重点从制度规范、教育引导、人文关怀、典型示范和违法必究五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不足之处请专家商榷。

一、制度规范要突出“全”,塑造“砸不烂”的钢窗

制度是基础,各种法律法规、办法条例等构成了职工的行为准则。健全的制度犹如一扇“砸不烂”的钢窗,时时处处规范和约束着职工的行为,不给有不良念头的人以可乘之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首先,要符合生产经营实际。要认真梳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找准易出现问题的控制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程序、标准、监察、制约以及责任制度,使制度体现经营、工作有章可循、监督制约有力、责任落实到人。其次,要认真征集职工群众的意见。各种规章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通过约束职工的行为来体现。要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下发调查问卷、与职工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倾听职工对规章制度草案的看法,让职工立足岗位谈体会、提建议,使制定的每一项制度既赋予惩戒的力度,又充满人情味,能够让职工接受。第三,要配套建立日常检查督导机制。明确专兼职机构和人员,严格执行既有的规章制度,经常督促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牢固树立规章制度在干部职工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否则各种规章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二、教育引导要突出“常”,约束“我想砸”的欲望

教育是最常见又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经常性宣传教育,消除职工头脑中的违纪违法念头,增强职工的职业道德观念,强化职工的责任意识,从而实现职工的自我约束,最终限制甚至消除职工“我想砸”的欲望。一是要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向职工不断灌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理论,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职工的理想同建设和谐油田、实现油田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职工自觉遵纪守法,在追求成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中努力做一名好员工。二是要扎实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采取“爱我油田,奉献岗位”演讲赛、忠诚企业征文等干部职工乐于接受的形式载体,长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干部职工知道什么样的事能做,什么样的事不能做,培养忠诚企业意识和敬业精神,自觉抵御非法利益的诱惑,增强其抵御外界各种致罪因素的免疫力,构筑起一道“不越雷池一步”的心理防线。三是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经常性地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培训班、典型案例剖析等形式,使职工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灌输,强化全员的普法教育,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加大日常法制宣传力度,在利用橱窗、黑板报、标语、法律法规宣传资料等传统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针对油区分散、点多面广的现状,要善于利用职工班车通过车载VCD播放法制讲座和法制案例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午餐时间职工相对比较集中通过播放法制教育录像进行集中教育;同时要注意通过送法律书籍到单井点做好驻守单井工人的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法纪观念。四是要开展心灵震撼实践教育。分批分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农村、监狱等场所,通过了解和体会农村生活,体会农民的生活境况,感受自身生活的幸福,从而更加珍惜工作;通过参观大型监狱,目睹犯罪分子的改造生活,感受到自由的美好,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三、人文关怀要突出“疏”,理顺“不要砸”的情绪

随着油田移交办社会、改制分流、职务消费和福利制度改革的推行深入,越来越多地触及到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进程中潜在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有所凸现。从预防角度考虑,长时间心态上的失衡会导致物质上的追求,而物质上的追求一旦超过了道德的约束力就会产生违纪违法行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畅通渠道纳谏言。通过设立厂长书记信箱、开通热线电话、组织谈心谈话等途径,为职工理性表达利益诉求搭建平台,妥善处理职工的来信来访和来电,理顺职工的情绪,把不稳定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发挥网络作用,通过开通论坛、博客等形式,个人合理表达,版主因势利导,及时消除隔阂。加强心灵互动,通过开办心理咨询课堂、举办健康保健讲座等形式,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增强情感共鸣。加强各类协会建设,党委办公室负责写作、摄影协会的运作,工会负责书法、舞蹈及球类等文体协会的运作,计生办负责计划生育协会的运作,充分发挥各类群众组织凝聚人、鼓舞人的作用。各级班子和党员干部从思想认识、创新意识、自律意识、工作标准、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六个方面出发,开门纳谏,广泛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并通过对照整改弥不足,整改问题发动群众全程监督,使问题解决始终处在职工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要深入群众解难题,加强“两堂一舍一室”建设,改善一线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加大对外部市场职工家庭的帮扶力度,建立定期联系、定期走访、定期座谈的“三定制度”,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姐妹献爱心”等活动,形成完善的外部市场职工群众帮扶救助体系,解除外闯市场职工的后顾之忧。加强对职工家属的安全教育和家庭的安全整改,深入职工家庭送去安全知识、查安全隐患,促进家庭用水用电用气安全;深入实施“三不”工程,广泛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党员干部和困难群众结对子等活动,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生活保障体系。开展文体活动,挤压不稳定因素产生的土壤,做到月有活动,季有比赛,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排挤不稳定因素滋生的土壤。要认真落实承诺办实事制度,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

四、典型示范要突出“率”,树立“都不砸”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坚持弘扬主旋律,认真挖掘法制教育活动中的正面典型和反面素材,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和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以正面的典型引导人。充分利用网站、内部简报、宣传橱窗、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创建和谐油区过程中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并对见义勇为典型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营造学典型、赶先进的浓厚氛围。采油五厂原采油三矿赵1井守井工人刘福迎抵御了“金钱+美女”的诱惑,在五厂和油田传为佳话;采油五厂原边缘井开发事业部H109守井职工叶正国、宋舰则将不法分子塞进值班房的500元钱扔出门外。要以反面的案例警示人。正面的典型能催人奋进,反面的教材则让人勤勉,通过反面典型的现身说法,使职工群众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具有极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郭某和周某某同是某采油区的职工,前者向老乡卖柴油40公升,从中牟利140元,后者与不法分子里勾外联盗卖原油,非法获利300元。该单位组织二人在全厂做了巡回警示报告会,共报告5场。在每一场的报告中,他们声泪俱下,决心痛改前非,从新做人。通过警示报告会,使当事人在心灵上受到震撼,使职工群众在思想上受到触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违法必究要突出“严”,构筑“不敢砸”的天网

建立健全严厉惩处机制,提高违纪违法成本。一是惩处上要突出“严”字,对任何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让职务违纪违法分子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使那些有私心杂念的人引以为戒,不敢以身试法。二是要坚持案件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对案件质量进行检查,发现“人情案”、“关系案”,严厉追究。充分发挥、举报的作用。定期分析本单违纪违法线索,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利益,奖励举报有功人员,使违纪违法分子无藏身之处。三是要做好个案预防工作。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发现类案;通过对个别发案单位存在的问题发现行业、系统存在的问题,协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与有关单位积极配合,找准薄弱环节,帮助其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搞好预防措施。做到每起案件办结后,对违纪违法嫌疑人进行深刻的自我教育;到发案单位召开座谈会,分析发生职工违纪违法的原因,商量预防职工违纪违法的措施;发现发案单位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口头或书面的检查建议;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给案发单位的有关人员上法制课,进行教育;在案件办结以后,为落实检查建议、整改措施等对案发单位进行回访,进一步落实案发单位的预防违纪违法工作。同时要坚持实行一案一档,规范个案预防管理。四是要严格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把职工违法违纪情况、领导干部管理责任、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与单位领导业绩考核挂钩,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和干部考核晋升。同时,党委办公室、组织科、人力资源科、纪检监察科协同负责,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发挥职工参与监督的积极作用,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对举报内容进行认真核实和责任追究。

篇4

一、社会发展需要和平环境,只有在和平状态中才能顺利进步。一个企业也必须在和平有序的状态下才能继续发展。这些和平和谐是有一定规则为前提的,是由我们每个人共同创造的。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如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如何大力推进依法治企已成关键。如今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媒体,那些大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典型案例让我们沉思,对法律的无知相当可怕,甚至还有许许多多为了利益而知法犯法的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思想不健康的一面。这些案例就是从思想上给人们警示,从道德行为,人的本质去启发人们开展普法宣传的必要性。企业内部保卫工作,主要任务是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各项保卫工作,保障内部单位的安全是保卫工作的基本任务。从事内部保卫工作的保卫人员是保卫行为的实施者,担负着保卫企业安全的责任。企业保卫部门的普法教育,保卫人员更应积极参与,普法、懂法、学法,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企业保卫人员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治企的能力和水平,给职工群众创造治安安定的环境,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普法宣传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理性的法治观念,本质上是创造人主观世界的工作,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人来说,法律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又是维护自己权利的一种工具。每个人都渴望自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事情,但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还需要在一定制度约束下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如今社会更注重人性、提倡自由、个性,仅用自己内心的自律、自制力来克制不良行为是不够的,正是由于这些规定,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和谐融洽。

三、普法宣传教育,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于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是我们的宗旨。在现代化的企业中,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尤其需要那些知法、懂法的高素质职工。如何更深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法律素质,将会成为将来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因而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具体需要加强对职工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和消费者权益,学法守法不违法为主题的《宪法》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法制教育。在培训时,按照全员参与、全面提升的原则,做到思想观念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并重,从而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以法律为依据,建立学法用法机制,积极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深入开展以法治企活动;强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意识,形成在改制中学法,以法律促改制的良性机制。广泛开展争创“诚信守法企业”活动,推动企业依法经营。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和规范企业运行机制,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水平。通过培训,培养团队精神,磨炼团队意志,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精品的职工队伍,以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来报效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和智慧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打造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

四、在以安全为核心的企业中,领导干部是各项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明智的决断,将对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安全运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范围内兴起,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国有企业管理层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普法教育、合规操作是现代化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把普法教育与生产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激励与约束考核非常地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只讲生产效益不讲普法教育的误区。作为一个服务性的部门,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以安全为前提,不断提高依法决策和经营管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要结合企业管理工作需要、职工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有效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考试考核制度以及大力推选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做到学习一个方面法律法规,解决一个方面的违法问题,健全一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促进一项事业依法管理。增强普法的实在效益,不断打造企业的有效法治治理理念,激发职工正确学法用法的工作热情。

五、普法宣传教育本质上是做人思想观念的工作。但人的思想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应懂得积极宣传法制教育的责任,要清醒认识到普法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些社会共同认知的常识,我们有必要了解和运用这些常识,并将法律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大脑中,从根本上纠正治标不治本的难题。“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人们在不同时期思考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教。要把“灌输转变为引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要积极引导,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是非,获取法律素养。普法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要着力开展关心民生与发展问题,员工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员工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案、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员工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同时,我们应充当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地向更多的人宣传法律,让更多的人透彻地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杜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我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是少之又少,我们缺少的不是时间,而是积极的行动,缺少的是去主动学习和了解法律的行动,因而不能将普法的口号作为一句空话,不能消极地被动地了解法律。对法律的了解是我们每个人的工作,让法律教育普及到“家喻户晓”,走进每个人,走进生活,走向现实,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六、物质文明的进步是比较容易的,而且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满足了大部分人们物质的要求,而对人们的精神的改造却似乎困难的多,精神上的食粮似乎也很匮乏,发展相对慢得多。普法作为人们最基本的食粮,让我们有了更高的思想觉悟,对我们的思想给予了更深刻的定位。应从法律角度来提倡我们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怎样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篇5

(一)高校消防、安全及环境卫生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高校消防、安全及环境卫生管理指高校对供电照明设施及线路、消防设施设备、可能威胁人员安全的安全隐患的管理。高校中的供电照明设施很多,一旦线路老化破损漏电会给学生等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地威胁。学校的场地、道路、绿化植物等存在缺陷也可能引起伤害事故。此外,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宿舍内使用热得快、电熨斗等大功率电器,离开宿舍不切断电源,使用劣质的插座、线板,吸烟并乱扔烟头等行为均严重威胁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消防常识、自救及逃生技能了解较少,也成为了学生摆脱威胁的障碍。

(二)后勤用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高校后勤企业不规范的用工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极大地冲击了高校后勤企业传统用工方式《。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将使高校后勤企业职工的维权意识得到加强,这也同时是后勤企业的违法用工成本显著增加《。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彻底结束了高校后勤管理中用工的“低成本,无标准,无依据辞工”的状况。新《劳动合同法》明确要求高校后勤企业合法用工,将以往违规用工的做法列入禁止的条款中,这从某个角度增大了高校后勤企业的违法风险和用工成本。第一,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前,高校后勤一般通过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来规避用人成本风险。工资支付弹性也很小,基本与当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持平。另外加班工资的计算方法也极不规范,社会保险也难以到位。新劳动法实行以后,高校后勤企业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严格规范用工关系,保证工人足额兑现工人工资和社会保险等。第二,实施《劳动合同法》后,高校后勤工人的利益得到了极大地保护,收入也相应的增加,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劳资关系,进而提高了工人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减少了职工过多离职带来的成本增加。第三,随着后勤用工方式的多元化,人事制、非全日用工制、劳务派遣制等成为选择《。劳动合同法》对后勤的这些用工制度进一步规范和鼓励,后勤为降低用工风险、减少用工成本,也将更多地考虑劳务派遣和非全日用工制。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要注意连带责任承担问题。

二、规避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法律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高校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的高校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是如何规避高校后勤管理法律风险的重要环节。很多发生的事故表明,大多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正是由于安全工作责任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楚造成的。因此,高校及高校后勤管理者应牢固树立安全责任意识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同时也要制定系统的责任追究制度及奖惩制度。高校后勤各个部门要层层负责,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其次,完善事故处理责任制。尽管高校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采取了安全防范措施,但仍然避免不了突发性的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除了必须加强防范管理外,还必须完善事故处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事故处理机制。确保突发事故发生时,处理的及时有效,将突发事故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再次,加强和完善安全工作通报制度以及事故上报制度。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通报制度以及事故上报制度,有利于对高校安全工作、安全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和安全工作责任的落实;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学生伤害事故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及时找到应对的措施来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防止事故的恶性循环。

(二)建立健全高校的后勤安全管理制度规避高校后勤管理法律风险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是建立和完善校内各种后勤安全规章制度,建立一定的隐患排查机制。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定期自纠自查内部管理中的隐患并及时消除。部门责任人要具备预见能力,能及时预见隐患事故,防范于未然。另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安全保卫、消防、生活设施、教育教学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向学生提供符合行业或国家的有关要求与标准的食品、饮用水、药品等;高校的公共设施、校舍、场地及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以及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实验室等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高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等安全管理制度清晰,尽量避免造成伤害事故。要饮食饮水卫生,防止食物中毒。注意疫情,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要加强后勤人员的安全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对安全事故处理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注意搞好校园内的安全保卫工作。要提高门卫的素质,使之掌握和落实防范工作的规则和法规,做一个好后卫的接待和登记工作。夜间保卫应作为重点工作,坚决杜绝不法分子夜晚作案。关键岗位,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预防。在上班时间内,也应安排校园的检查,以防止犯罪的不法分子。另外还要注意调整和加强安全保卫措施。同时也要加强对进出校园车辆的管理和登记。应划定专门在校园区域停车,保护秩序井然的学校,治安的安全。

(三)加强高校学生自律教育高校消防、安全及环境卫生管理指高校对供电照明设施及线路、消防设施设备、可能威胁人员安全的安全隐患的管理。高校中的供电照明设施很多,一旦线路老化破损漏电会给学生等人员的安全造成极大地威胁。学校的场地、道路、绿化植物等存在缺陷也可能引起伤害事故。此外,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在宿舍内使用热得快、电熨斗等大功率电器,离开宿舍不切断电源,使用劣质的插座、线板,吸烟并乱扔烟头等行为均严重威胁了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消防常识、自救及逃生技能了解较少,也成为了学生摆脱威胁的障碍。

(四)加强高校后勤职工法制教育加强后勤职工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要定期对职工进行《民法通则》《、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加强对《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刑法》《、侵权责任法》等新颁布、新修改法律法规的学习;第二,注重身边案例的总结、以案说法,注重加强后勤职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三,注重对结合职工本职工作的法律知识考核,以求对法律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

(五)切实树立高校后勤用工新观念《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高校后勤用工影响是深刻的,所以高校后勤用工更应该树立新观念,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第一,树立依法用工的观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今天,高校后勤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招聘用工制度的全面的突破,聘用制度、劳动合同制度等新用工制度广泛实施,为高校后勤带来的活力。但是,当今的高校服务仍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违规现象。通过《劳动合同法》颁布施行,高校后勤必须真正转变观念,坚持依法用工,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树立良好形象。第二,树立科学合理用工的观念首先是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劳动合同法实施,标志着让人的价值的重要性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实体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使劳动用工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做到严格选人,严格控制用人的进口环节。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一旦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合同,那么人员的辞退就变得极为困难,所以,严格控制进口关闭是更重要的。再次是要做到用工的合法辞退。劳动合同法颁布,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将成为劳动合同的最主要形式。虽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等于不可以辞退用工,但却需要极为严格的程序和足够的理由。第三,因地因时因事,灵活经济用工的观念高校后勤实体劳动和社会企业相比较而言还是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的,诸如:大学近三个月的寒暑假,大部分的学生和老师不在学校学习、工作,这就是后勤企业的工作量大为减少。因此,高校后勤企业应该根据这些特点,树立灵活、经济的用工观念。首先是要充分利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高校后勤企业可以再一些辅的服务方面选择这种形式来解决避免人员规模过于迅速,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过快增长的问题,这样既确保了服务质量,又减少劳工用工的风险,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其次是充分利用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的解除合同、终止合同均无需理由,并无需支付经济补偿,所以,高校后勤实体应该更灵活地选择使用。

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一是健全普法领导机构。成立了以总段长为组长,以其他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五五”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下设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基层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由各支部书记牵头的普法组织机构,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普法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层层落实了普法领导责任,确保机构、责任、措施、工作、普法五到位,为普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二是抓好规划制定和工作落实。根据《市依法治市办关于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结合总段实际,科学制定了《公路总段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要求和进程,领导小组坚持每年至少召开2次以上会议专题研究普法工作,审定全段普法教育宣传计划、总结,及时向干部职工传达贯彻上级有关普法的具体要求,研究解决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工作等。三是加强检查督促考核。坚持把普法情况纳入整体工作检查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年度检查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等各种方式进行督促检查,检查中主要采取听、看、查、谈、评的方法,每季度进行一次指导、半年一次督查,全年一次考核,每年进行一次法制考试;并将普法工作检查结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范畴,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对普法工作考核不过关的,不能评为年度工作先进单位,单位领导不能受表彰奖励,有力的推进了全段学法、用法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全段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意识。

二、完善管理制度,开展法律法规教育

一是建立健全了法制学习制度。从2006年开始,根据总段关于“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的通知要求,在认真分析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公路总段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干部自学法律制度》、《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职工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办法》等制度和办法,为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干部职工法制观念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证。二是加强自身学习。为职工配发了普法学习笔记,根据“五五”普法学习计划,结合单位管理工作,先后征订购买了《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甘肃省五五普法工作手册》以及《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等各类法律法规单行本和教材520余份,以领导干部、机关管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对象,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段务会议、每周一例会等时间,认真学习了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的重要创新理论,学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政治文明”、“依法行政”、“人权、物权保护”等新思想、新理论,学习了《宪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公路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知识。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带头学法、用法、守法,牢固树立了依法运用权力和制约权力的观念,增强了法律素质,提高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水平。路政人员作为执法重点培训对象,在冬训期间,集中对《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公路法》、《甘肃省公路路政管理条理》等基础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培训,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三是学习形式多样。针对养护班站点多线长,施工单位分散的特点,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家讲座辅导与集中研讨交流相结合,巡回授课和图片展览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要求规范学,经验交流互帮学,联系实际深入学,开展竞赛推动学,以案说纪警示学,并聘请常年法律顾问、或由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职工作法律知识讲座,经常性对职工进行与公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辅导,积极指导路政法律文书的制作,规范行政诉讼的程序,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极力为公路行业依法行政保驾护航。据统计,全段领导干部每年累计集中学习法律法规4次以上,参加市组织的法制讲座8次,举办了《劳动合同法》、《消防法》、《物权法》、《公路法》等法制讲座4次,播放典型案例电教片4次,集中观看“扬正气、促和谐”廉政公益广告2场,举行“全民禁毒”图片展览1次,职工每年自学法律法规时间达到了45小时以上,参加了市法治办组织的法治考试2次,职工参试率97%,考试合格率达到了100%。

三、开展法制宣传,实施法律六进工程

根据省厅及市依法治市办有关要求,总段两级组织开展了以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六进”典型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努力营造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良好氛围。利用春节、元宵以及“路政宣传月”等时机,派出宣传车28台次,在公路沿线100多个乡镇和280多家厂矿企事业、各中小学校进行了社会宣传教育,散发以《公路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为重点传单1.36万份,签订路政管理责任书900多份,制作刷新永久性宣传牌24块,法规宣传专栏48期,书写各类宣传标语500多幅,培训专职执法路政人员60人,兼职路政人员90多人(次),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使法律法规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各类人群,提高交通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增强了广大群众爱路护路的法律意识,有效地维护了路产路权完整。在2006年“6·25”全国土地日期间,印发了与公路用地有关的宣传资料,重点宣传了“公路用地范围及跨越公路的审批”等群众最为关心的内容,并在市、县繁华地段设立公路法律法规知识咨询台,发放宣传单90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在2007年“6·26”全国禁毒日,我们举办以“拒绝,善待生命”、“手拉手筑禁毒长城,心连心建和谐行业”为宣传主题,制作展板14面,将禁毒、防毒、拒毒宣传画资料和近百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免费发给群众和职工,让群众职工认识到的巨大危害,增强了全民禁毒的意识,做到了人人拒绝、远离,珍爱生命。2008年“5·12”四川地震发生后,针对广大群众和职工心理惶恐、思想动荡的实际,开展《刑法》、《民事诉讼法》以及预防地震知识的宣传,制作科学应对地震灾害宣传图板,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连续宣传20余天,帮助群众和职工掌握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知识,促进了单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进一步密切了与新闻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每年在《中国交通报》、《甘肃法制报》、《甘肃经济日报》、《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稿30余篇,重点报道依法行政、加强路政管理、整治“马路市场”、公路绿化美化、超限运输治理,及时宣传整治动态和成效,曝光典型违章案件及查处结果,为法制宣传教育和路政执法工作起到了宣传舆论“鸣锣开道”的作用,营造了依法行政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坚持依法决策,认真推行政务公开

一是坚持依法决策。建立完善了法律顾问制度,制定了《公路总段重大决策事项法律咨询制度》,继续聘请甘肃璞义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负责为全段各单位提供组织管理和业务活动法律咨询,起草公告、声明、诉讼有关法律文书,审定经济合同,案件诉讼等服务,大力推行了行政执法听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坚决纠正没有合法依据行使行政执法的行为,不断提高了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管理制度。针对群众关注、行业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依法治理与建设“平安交通”、构建和谐行业相结合,相继开展了“管理年”、“基础管理年”、“规范管理年”活动,成立了总段制度清理工作小组,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本着精简、规范、适度超前的原则,周密调查研究,对以前的制度重新进行立、改、废,重点修订完善了党员干部队伍教育、财务资产、专业技术干部绩效考核、公路安全设施维修、养护机械设备维护保养、高等级公路养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办法107项,形成了科学、规范、合理的制度体系。三是推进了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总段及各基层单位已形成了良好的决策氛围,两级班子按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凡大宗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采购、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民工队伍的使用等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干部的任期、离任进行认真审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党务、段务为重点的政务公开制度得到推行,总段党委会、段务会等已经形成制度,并将公开范围和内容延伸,干部人事工作增强了透明度,公开竞争,择优上岗的用人制度,选拔干部、发展党员等工作都实行公示制,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四是强化处理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管理和回访登记制度,作到来信来访有人接待,设有专门的来信来访登记簿,依照有关规定推行了首问工作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加强了对群众投诉举报案件的依法及时处理,做到有来必接,有访必答,有事必究,落实答复。

五、严格办事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是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交通行政执法责任九项制度,每年都与路政支队和各路政大队签订执法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职责,层层分解责任。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普法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不定期地检查或抽查,年底进行评议考核,对评议考核较差的单位和个人,责令限期进行整改。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执法责任制的落实。近年来,没有发生执法人员违纪或单位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不当的情况。杜绝了、徇情枉法、执法犯法等行为,以及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现象的发生。二是严格遵守行政许可权限。认真处理路政诉讼案件,共办理各种路政许可案件4起。在审批过程中,做到了审批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办理人员、办理结果、执法监督“六公开”,对许可过程中应缴纳的费用严格按照省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予以收取,杜绝了超越职权、审批行为的发生。三是规范行政执法程序。按照规范化建设工作“六个统一”、“四个规范”的要求,路政人员严格执行《公路法》和《甘肃省路政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坚持佩带胸牌、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依法加大对堆放粪土、占路为市、乱设广告牌等侵犯路产路权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和控制力度,重点整治侵占路产路权案件,查处超限车辆。四年共查处各类路政案件2704起,查处拆除违法建筑5186平方米,查处超限车辆1.56万辆,卸载货物0.24万吨,使国省主干线公路车辆超限率控制在4%以内,路政案件查处率连年达到100%,结案率达到98%。四是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建立了票据领用、保管、上缴的管理机制,做到罚缴分离,各路政大队收取的赔补偿费必须当日上缴财务,杜绝了票款收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廉洁行为以及坐支挪用现象。五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在总段和基层段、所的路政大队、各养管站、监控站均设置了公示栏,将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执法程序、处罚依据和幅度、收费标准和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及监督电话向社会公开。由总段主管领导带领有关部门成立监督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对路政和收费等窗口单位的行风、作风建设及执法队伍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不手软、不护短,及时纠正处理。聘请了社会义务监督员,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认真落实路政执法举报投诉制度,对当事人的举报、投诉及时受理。近年来,总段共受理当事人投诉5起,均进行了妥善处理,并及时进行了答复,当事人对答复意见均表示满意。

六、正视自身差距,及时完善整改措施

篇7

作为民主法制建设基础性工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如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新型公民,这是摆在我们农行广大员工面前的重要课题。回忆过去20多年的普法,对广大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无疑取得明显成效,但从现实和长远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表现在确立工作思路上,“一个调”,科学性不够;在制定工作目标上,“一般高”,讲远近不够;在宣传教育对象上,“一锅煮”,分彼此不够;在宣传教育活动上,“一阵风”,抓经常不够;在宣传教育方法上,“一副样”,出生动不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现实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改进和创新的着力点。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农业银行将践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回报股东,成就员工”的企业使命,传承“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的企业愿景,坚守“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全行将秉持“五大理念”,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细节决定成败,合规创造价值,责任成就事业”的管理理念,“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的风险理念,“德才兼备,以德为本,尚贤用能,绩效为先”

的人才理念,普法教育将贯穿农行全部的改革与实践活动。因此,仅就农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分析行情,理清思路,在精心打造好普法系统工程上狠下功夫,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来在银行普法教育中的亲身感受,从农行员工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和怎样深入根治方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我行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历史分工和市场定位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仍然影响着现阶段农行人的行为方式。农行恢复初期员工构成主要以乡镇营业所人员为主,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等形成了农行主体文化,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色彩和农耕文化特点。农业银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人才培养方式,使其独特的文化不断延续,既延续了传统美德,又夹带着负面因素影响着现代化步伐,表现在普法教育及合规操作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个别人忙于事务,产生普法教育可有可无或者与己无关的糊涂观念,不理解普法教育正是一项事前“防火”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不让“火灾”发生。

(二)独特的员工结构制约着法制观念更新速度。目前我们商洛农业银行员工基本上是两大结构群体:新入行青工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员工,即一部分是学生出身和转业军人构成的青工队伍,人员成分复杂,思想不稳定,可塑性强,且每个人的知识层次.生活阅历、思想觉悟、业务技能千差万别;另一部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招工入行的老职工,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历史变革,青春韶华献给农行,同时也得历炼国有银行改革上市前的阵痛,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和市场开拓环境,法律知识与思想观念倒逼着,非更新不可,这部分人接受的普法教育基本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理论,虽然后期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普法教育和实践锻炼,有相当多的人员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也出现了部分精英人才,但就员工队伍整体结构而言,新鲜血液补充太慢,员工年龄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尤其在县域,人员老化、合适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普法教育速度和依法管理手段的应用程度。引导这两股力量成为农行大厦的“栋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银行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滞后致使普法教育忙于应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产品种类、客户构成、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各种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不断出台,但由于缺乏超前性、相互关联性、前后衔接性和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漏洞预见性,在普法教育中表现为不顺畅、不自然,难以国家法规有机地结合起来。内部风险防控总处在亡羊补牢状态,依法合规监督对同样的问题重复着检查—纠改—再检查—纠改的路径。

(四)自卑心理拉开了与普法教育理念的差距。农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改革的步伐较其他国有银行相对慢一些,自然从形象、环境、影响、乃至员工待遇等方面也略逊一些。这样部使分员工在攀比中产生了自卑感,特别是习惯了“吃大锅饭”的那部分员工,把抱怨、牢骚等情绪带到工作之中,对普法教育新理念抵触,对普法教育知识不求甚解甚至排斥。这就是自卑心理使然,是推行普法教育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最大障碍。

二、我行普法教育的具体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农行经营管理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农行管理层和员工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普法教育、合规操作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把普法教育与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激励与约束考核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对一般员工培训只讲业务不讲普法教育的误区,破解纠正治标不治本的难题。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做到“一个确立”。就是要确立普法教育也是创造价值的科学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一个创新的、科学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从1986年至今,农行普法与全国各条战线一样,经历了“一五”探索、“二五”实践、“三五”重在建设、“四五”依法治理、“五五”全面建设以法治行等五个阶段,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不断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六五”普法初期,根据普法依法治理的形势和任务,我行提出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典型引路,分类指导;拓宽渠道,活化形式;普治并举,整体推进”的普法教育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条思路是科学的、可行的。确立法制宣传教育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大力宣传“依法合规、诚实守信”、“内控优先”、“内控与发展并重”为主要内容的内控理念,将法制宣传教育意识渗透到各项业务发展中,让员工的社会意识和责任心与银行的社会责任相契合,使他们的 综合素质因法制宣传教育的增强而得到提高,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性与创造性,为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坚持加强领导与普法教育并举、突出重点与全力推进并举、内控建设与外部监管并举、责任追究与整改提高并举,引导和教育员工算好“七笔帐”(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积极争做“七型”干部:勤奋学习,争做“学习型”干部;开拓进取,争做“创新型”干部;淡泊名利,争做“务实型”干部;廉洁从政,争做“自律型”干部;令行禁止,争做“守纪”型干部;有法必依,争做“守法型”干部,着力培育员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职、依法合规”的职业操守,积极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抓好“两个强化”。即:强化职能定位,强化工作手段。强化职能定位。就是根据国家《“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行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职能的实际情况,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将农行各职能部门的抓普法工作职责用文件分别固定下来,达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责权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目的,克服过去单靠各行工会或人力资源办公室“唱独角戏”和“小马拉大车”现象,形成强大合力,从而构成“条块结合、纵横相融”的大普法格局。

强化工作手段。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具体就是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按照不同类别、实现时间和可能程度,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本目标可分为组织领导重视程度、基础工作、普法工作、依法治理和超前工作五个方面,具体目标可分为若干条,近期目标就是当年可实现目标,长远目标就是五年可实现的综合目标,由近及远、阶梯式、连贯性将员工法制宣传教育导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由办公室牵头,汇同组织、宣传、审计办等部门,采取平时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标相结合方式进行分类严格考核,逐项逐条兑标。强化激励手段。就是要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既要制定好方案,又要组织好每年度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大力宣传、树立、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以此来带动中间,激励后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工作浓厚氛围。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突出“三个结合”。即: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普法与内控管理相结合。突出这“三个结合”就是打破过去就普法而普法的工作做法和工作方式,跳出固步自封的工作怪圈,拓宽渠道,活化形式,寻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一是普法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围绕法律服务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开展法律服务中找准普法工作方位,才能使普法与法律服务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普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员工最关心的就是我们普法工作正要搞的。法律服务也是如此,目前要着力开展关系民生与发展问题、员工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内部矛盾调解问题、员工权益保障问题和贫弱群体法律援助问题等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广泛开展法律服务和结合个案调解,有针对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增强当事人及周围员工的法律意识,以此达到普法与法律服务双丰收。二是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文化建设是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文化建设中找准普法切入点,才能促进普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结合城乡网点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员工业余宣传队的作用,深入基层,创作编排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法制方艺作品,在城乡各网点巡回演出,使法律条文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三是普法与内控管理相结合。倡导和强化全员法制宣传教育,通过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全体员工树立对法制宣传教育的认同感,要细化和修订《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规处罚办法》,分层次、按环节对于有制度不执行的,追究经办人员责任;对于有制度不要求、不坚持的,追究主管人员责任;对于该查未查或未查出的,追究检查人员责任;对于查出问题不按规定及时处理的,追究高管人员责任。真正意识到法制宣传教育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控制人人有责,使法制宣传教育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普法“盲区”,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实现“四个突破”。即:人力资源、设施资源、平台资源和经营管理上有新突破。就农行实际而言,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普法骨干、普法联络员、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这四支队伍。全行上下普遍建立健全普法“三员”骨干队伍(宣讲员、辅导员、内训师),并分期分批进行集中轮训。各支行都要设定一名普法联络员,定期汇报工作,反馈信息,真正做到普法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在平台资源上实现新突破。全行以“分行网站”宣传形式为载体,搭起具有本地特色法制宣传教育平台,定期开展法制宣传。充分利用各行公开栏目,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