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有效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动物的有效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状况;保护措施;浙江景宁
中图分类号:S81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70
1 基本情况
1.1 县域概括
景宁畲族自治县属浙南中山区,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地势呈西南向东北斜,境内谷深坡陡,源短流急;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土地总面积194665.40hm2,其中林业用的面积161598.67 hm2,竹林面积16210.87 hm2,森林覆盖率78.2%。现设4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2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营林场,1个省级森林公园,254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为1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8万人,非农业人口1.7万人。县域出境水一类、二类水质的占比达100%,境内没有不可游泳的河流,县域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景宁县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浙江省9个重点产材县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集体林区。
1.2 野生动物概括
据《浙江动物志》、《浙江林业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卷》、《丽水市志》、《景宁畲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等文献资料检索整理,境内有陆生野生动物274种,隶属26目84科。其中兽类8目18科43种;鸟类13目47科162种;爬行类3目11科40种;两栖类2目8科2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麂、云豹、金钱豹、金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鹳、中华秋沙鸭;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短尾猴 、穿山甲 、黑熊、水獭、金猫 、鬣羚、天鹅、白鹇、鸳鸯、勺鸡、锦鸡、大鲵;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毛冠鹿 、 豪猪、豹猫、狐、大白鹭、中白鹭、白鹭、戴胜、斑啄木鸟、凤头Gf、喜鹊、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大树蛙等。
2 有些野生动物数量逐步减少的原因分析
2.1 环境的恶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工业垃圾也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只能把垃圾倾倒在野外。久而久之,动物们赖以生存的那片青山绿水,就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垃圾场;从而导致了动物们失去食物、失去家园。还有,人们不太注重植树造林,肆意乱砍乱伐,导致绿地沙漠化,使动物没有了栖身之地。
2.2 人类的贪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为了美食,对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家为了利益,而大量四处捕杀野生动物,供人们食用、制作皮具、装饰品,毫无怜悯之心,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捕杀,然后再将其杀害。
2.3 人类无节的杀戮
如果我们杀尽了兔子、鸡、牛、羊等等这些食物链最底层的动物们,那么,可以想像一个这种连锁反应――它们灭绝,吃它们的鹰、老虎这些动物怎么活?最终还是因为没有食物供它们食用而灭绝。
3 保护措施
3.1 宣传教育
3.1.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加强林业宣传,提高农民的保护意识,增强农民爱林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调动农民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
3.1.2 加强环保意识
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要加强环保意识,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繁殖和生存条件。
3.1.3 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景宁畲族自治县引进工商资本,有多处人工繁殖和养殖野生动物基地,若大均乡伏叶村和梅歧乡鹤崇村人工养殖娃娃鱼,东坑镇白鹤村人工养殖梅花鹿,东坑镇深洋村人工养殖竹鸡,鹤溪街道三枝树村人工养殖石蛙,澄照乡张山村人工养殖野猪等等。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点,并进一步抓好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工作。在自然保护区安装了摄像头全天360°无死角监控保护区动态,以更好地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安全。给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配备了先进的林管通系统,随时定位工作人员的地理位置,配备巡护车辆,方便工作人员在区内的巡护工作。给工作人员配备数码相机,以便他们拍摄区内随时出现的野生动物,同时,在景宁中学建立生物馆,加强学生专业课实践教学、普及生物学知识以及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使人们在学生时代接受保护野生动物知识。
3.1.4 抵击不规范行为
抵击不规范行为,若乱砍伐林木,穿珍惜动物毛皮做的服装,滥捕滥杀野生动物,保护湿地资源和水质,参与非法买卖野生动物,见随意堆放垃圾,滥用农药和杀虫剂,购买野生动物宠物,比如野生的鸟类,去野外游玩时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巢穴,迷信那些昂贵的动物类中药补品等等。
3.1.5 开展爱护野生动物活动
自从1984年10月成立景宁畲族自治县, 该县经常性开展保护野生动物活动,每年均在县城石印山广场、府前桥桥头、林业局办公大楼门口等繁华地段,开展以“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守护绿色家园”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展示野生鸟类动物标本19种,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片38张,并发放介绍野生动物的文字资料手册21700余册,现场解答市民提出的各类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数千个。
3.2 森林资源保护
3.2.1 实行“封、管、造、改”四措并举
景宁畲族自治县重视生态林业的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建设目标,强化领导,合理规划,实行“封、管、造、改”四措并举,扩大绿化造林面积,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以采伐管理为重点,完善源头管理的工作机制,以防控、消防和保护、开发为重点,保护了森林资源;同时,切实抓好“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等重点工作,该县正在践行“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浙江省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浙江省也不再考核景宁县的工业经济和地区生产总值指标,而实行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使得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森林资源得到不断丰富,给野生动物创造了一片生存乐土。
3.2.2 生态移民
景宁畲族自治县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若红星街道新华村,2009年整村移民下山到双坑口,涉及81户、238人口、林地面积417.27hm2,将这些森林成为野生动物繁殖、活动、栖息好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野生动物生长繁殖。
3.2.3 严惩处罚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偷猎行为,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偷猎、走私和贩运国家保护动物的犯罪分子,实行对野生动物动物的重点保护。县森林公安局每年积极开展“亮剑一号”等专项行动,还实施“固本强基”和“高压态势”工作,从严从快从重,若县森林公安接班群众举报,有人在黄水坑地带捕杀野生动物,立刻组织警力,快速侦破了陈某某、吴某某等4人在2012年期间,利用猎枪杀害珍贵野生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2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20只。县森林公安侦办结束后,到县人民检察院, 县人民检察院对陈某某、吴某某等4人分别以非法持有枪支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野生动物罪提起公诉,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并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报道,影响力大,教育深刻,有力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犯罪分子,确保野生动物安全;同时,县森林公安联合工商、林政等部门,经常性对菜市场、餐饮店、酒楼巡查机制,若发现有野生动物销售或者经营,一律予以没收,并对销售者或者经营者,进行处罚。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县野生动物资源逐步得到丰富起来。
3.3 野生动物种群保护
3.3.1 栖息地的保护
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取食区域、繁殖条件、求偶或迁徙通道,是恢复野生动物种群的重点工作。景宁畲族自治县已经建立了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区2处即望东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大仰湖湿地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划定禁止区和缓冲区,并建立固定保护野生动物宣传牌几百块,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3.3.2 投放动物物种
要实现生物多样性,必须要有一定数量动物资源,近年来,若素有山区名贵“山珍”之称的石蛙,却招致大肆捕杀,野生资源急剧衰退,有一段时期石蛙数量聚集下降,于2010年开始,增殖放流石蛙活动,在大均乡、梧桐乡、秋兰乡、鸬鹚乡4个乡段小溪山涧增殖放流共1.3万只野生石蛙苗种。石蛙的踪迹几乎遍布该县山涧小溪,石蛙增殖放流活动是对石蛙资源的修复和增长,将景宁的山涧资源转变为“金山银山”。
4 结语
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宣传教育、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保护等多措并举,推动该县森林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尤其是近年来,该县加强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建设、“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生态移民”等措施,实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取得显著成效,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77.9%增加至78.2%,生态环境取得了有效改善和巩固,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适合野生动物生长繁衍,同时民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得到大大提高,执法人员加大巡查力度,促进该县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若景南乡的上标、忠溪、程田等村陆续发现“小娃娃鱼”,经专家初步鉴定这种“小娃娃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痣疣螈;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东方白鹳从2015年9月初景驻入景宁鹤溪河;梅歧乡桂远村、大均乡洋坑村、澄照乡米岩山村、英川镇香炉山等,经常有上百只猕猴活动;白鹇经常出现景宁的河、水库、港、溪、坑等;家地乡家地村发现野生紫背苇Z;标溪港、毛洋港、西坑港及炉西坑、黄水坑、毛师坑等地石蛙越来越多等等,促进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实现民众与野生动物共享景宁的绿水青山蓝天的环境,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保护,也促进景宁旅游业发展,推动景宁社会经济建设。可以说,野生动物保护和发展,为深入实施“三县并举”发展战略,确定“五个发展”举措,加快推进“四个新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畲乡、小县名城”的宏伟蓝图,贡献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景宁畲族自治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R]. 2009,3.
[2]县林业志[M].2001-2015.
[3]县林业局年度工作总结[R]. 2013,2014.
篇2
(二)法律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法律的制定与修改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法律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民主化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权利主体的范围也不同程度的得到了扩大,但是这些权利主体都是拥有理性的。他们运用自身的理性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步步实现自身的既定目标,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这可以说是人类社会活动与动物的最本质的不同。动物的世界是很简单的,他们不会明白人类所制定的法律,也不会去遵守,更谈不上参与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所以说法律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只有人类才会明白法律的规范作用,动物的法律意识是不存在的。
(三)勿将动物法律主体地位有限化
动物没有与人类一样的行为意识。有些人主张可以为动物指派监护人,代动物行使一定的法律权利,将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有限性。这种主张是存在一定争议的。既然动物已经获得了法律的主体地位那么它自己就有权利去行使一切法律权利,不需要监护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同时,监护人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并未真正考虑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所以,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的有限性是行不通的。
二、动物的法律保护之我见
(一)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动物的多重价值
在利益冲突下,法律随之产生。法律的产生使利益矛盾得到调节。所以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利益矛盾也离不开法律。动物对人类而言有哪些利益方面的诱惑呢?动物作为地球上与人类共同存在的生物,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动物首先具有商品价值,它可以为人类带来高额的利润,成为生产性的资产;其次动物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娱乐价值等都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保护好动物不仅可以给人类带来诸多的利益,而且还可以维持生态平衡,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动物保护法,扩大动物的保护范围
目前所存在的动物保护法不是很完善,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比如东北虎、大熊猫等还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法规的保护。随着食物的不断减少和人类的大量捕杀,这些野生动物的生存面临着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很有必要通过立法等方式来保护这些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加大动物的保护力度,严惩滥捕滥杀珍稀动物的行为
法律保护力度不够,惩治力度不够,这都使得许多的动物成为人们的桌上餐和获得巨额利润的牺牲品。所以,国家要明确动物保护法的各项文件,完善各个法律条文,严禁滥捕滥杀、残害动物,严禁进行非法的动物交易。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绝不姑息。同时,对不同种类的动物采取不一样的保护措施,对稀有的动物给予特殊的保护,提高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58.
篇4
一、生物资源
县境内植物资源有67科185属1000余种。县是西南地区重点林区,植被群落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为6个类型,其植被主要成垂直分布,共有草本植物342种,木本植物57科,119属、223种;有云杉、冷杉、铁杉、桦木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檀木;药用植物有227种,主要有无花果、党参、贝母、天麻、当归。常见经济木有苹果、梨、花椒、核桃、杜仲、厚朴等。森林植物产品丰富,有松茸、羊肚菌、黄丝菌、猴头菌、大脚菇、木耳等几十种可食用、药用的野生菌和野生食用植物。
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有6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30余种,省重点保护动物30余种,主要保护动物有白唇鹿、胡兀鹫、藏酋猴、黑熊、马麝、藏原羚、獐、盘羊、白马鸡、鹦鹉、藏马鸡、锦鸡、旱獭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纲12目16科25种。鸟类12科18种。
县境内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海拔悬殊大,立体气候明显,等5条河流穿流而过。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的必需资源,它具有科学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游乐观赏价值、文化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从自然法则上讲,野生动物的存在是极为必要的。
二、生态建设职能
负责全县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实施和监督全县造林绿化工作。承担全县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监督管理的责任。组织、实施和监督全县湿地保护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县防沙治沙、石漠化防治及沙化土地防治工作。组织、实施全县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负责全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承担推进全县林业改革,维护农民和其他经营者经营林业合法权益的责任。负责监督全县各产业对森林、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承担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县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负责全县林业经济工作。负责全县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科技、宣传、教育和外事工作。
三、林业资源管理
1.资源状况。我县是全州林业重点县之一,依据天保二期数据统计,全县公益林面积286.96万亩(其中:国有林面积143.23万亩,集体林面积143.73万亩)。全县森林蓄积量2642.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6%。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县集体公益林补偿基金管理使用办法》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保证和推动每年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资金发放及管理工作,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每年补偿资金2120.03万元
3.林地征占用管理。加强横向联系,严格林地保护和征占用审核审批,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相关科室的指导,规范审批的征占用林地项目在局内的运行程序,规范不合要求项目的退件手续,报件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加大对各类建设工程使用林地建设项目的执法监督力度,有效地防止了林地资源流失。在主动做好服务全县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各类建设工程使用林地的执法监督和案件查处力度。
四、林政管理
1.护林防火。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完善全县森林防火预案和扑救预案,加强巡山检查和值班制度,强化林区火源管理力度;通过开展林区施工单位防火工作专项治理,推行重点林区村建立森林防火专职巡山员制度和村民轮流值班制度,全面落实各项防火措施,重点加强基层基础、火源管控、队伍建设、责任落实四项工作,狠抓预案落实,确保森林资源安全。2014年11月17日召开了县今冬明春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专题会。总结了去冬今春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冬明春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切实完善了全县森林防火预案和扑救预案。
2.野生动植物保护。切实加强了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宣传,认真开展了“爱鸟周”、“护青保秋”等活动,使农牧民自觉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的意识得到了提高;按照《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切实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执法力度,在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林业执法专项检查等一系列集中行动和专项检查,依法打击了乱捕滥猎、贩卖盗卖野生动物的不法行为。
3.森林病虫害防治。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控灾结合,切实抓好以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工作,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达到85%,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深入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执法行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切实推行联防联治、无公害防治,确保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3%以内。检疫率达到100%。针对全县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早做好了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工作。迅速遏制并扭转高山松小蠹虫和云杉落针病等本土有害生物严重发生和危害的局面。松材线虫防控工作已经通过州政府验收。
五、林业经济发展
1.木材经营。为切实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用材和建设用材,将全县森林采伐限额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并结合县情实际,实行凭证采伐制度和严格采伐限额审核审批制度,做到严格把关,从严审批,限额生产,实行定量、定时、定点供应,对全县各乡村受灾户、危房户进行统计,由需建房用材的农户提出申请,乡林业站安排管护员到实地进行检查,督促农户严格按照采伐证所规定的地点、数量、树种、采伐方式进行采伐,采伐结束后资源股、林业站负责人进行检查验收并报县林业局。
2.林果产业。我县林果业建设重点加强实施核桃、花椒基地建设和基地苗木补植补栽。我县林果业建设重点加强实施核桃、花椒基地建设和基地苗木补植补栽。
3.林业技术服务管理。进一步抓好对林业科技人员的教育,并实行动态培训管理,大力培养懂科学、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农村林业实用人才,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速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六、生态环境建设
1.植树造林与绿化管理。狠抓工程造林,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绿化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春秋季营造林为突破口,加强生态建设。
2.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依法有效管护森林资源2857429亩。努力做到了森林管护“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抓好公益林建设,落实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补偿143.73万亩。着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切实加强森林抚育工作。完成国有森林管护(1361721亩)的管护协议书的签定。
3.退耕还林工程。主要以巩固历年7.9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积极探索退耕还林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责任制和规范档案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和省、州贯彻意见,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措施,切实加强了全县7.9万亩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退耕还林后期管护措施,严格造林实绩核查。截止年底,完成补植补栽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引导退耕户大力发展后续产业,着力改善退耕户生产生活条件。
4.重点工程建设。1.县五里牌植被恢复工程,项目建设周期4年(2012年至2015年)。项目建设总投资937万元。2014年年底已全面完成投资,接下来,将进行全面管护阶段。2.县高顶山聂呷片区植被恢复工程,项目建设期12个月,管护期3年(2014年-2016年),项目建设总投资1989.63万元。2014年年底已全面完成投资,接下来,将进行全面管护阶段。3.县太平桥至东谷绿色长廊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期3年(2013-2015年),投资902.17万元。2014年年底已全面完成投资,接下来,将进行全面管护阶段。4.东谷乡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2014年由我局指导建设东谷乡幸福美丽新村项目主要涉及一是村道绿化1000米。二是沟渠绿化1500米。三是村庄周围绿化400亩。四是村庄公共场所绿化5亩。五是庭院绿化226户。2014年8月9日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20万元。但由于2014年8月9日东谷乡发生泥石流,实施完工和正在实施的建设绿化成果已全部冲毁。目前,我局绿化造林股正在重新规划设计中。5.县三岔河后山植被恢复(一期)工程。建设期1年,管护期3年。项目总投资757.55万元,资金全部为返还2013年森林植被恢复费,植被恢复面积40公顷。2015年年初三岔河后山植被恢复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启动。
篇5
关键词: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 P9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97-03
Hebei 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Zhi Qiankun
(Mulan-weicha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Weichang 068450,China)
Abstract:Wetlan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urvival,reproduction,development,is enriched biodiversity,has great ecological,social,social benefits.Hebei 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nables wetland ecosystems and wildlife resource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protecting,to allow ecosystems to function more perfect,and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Wetland;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湿地是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2]。湿地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防止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3]。
我国沼泽湿地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4-5]。湿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是目前各种环境资源系统中受威胁最大的一类[6]。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湿地被转化为工业、农业、居民用地等,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2000年),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hm2以上,由于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350亿m3以上,超过了我国目前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因围垦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 000个;由于水污染以及水源储量的减少,造成湿地质量持续下降,功能逐渐降低。一方面,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和危害程度越来越大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湿地资源和环境的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以及湿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湿地资源和环境是多功能和多价值的,所以必须根据不同湿地类型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储存、湿地价值的替换和持续管理。
1 研究区域概况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汇接地带,行政区位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中西部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1°47′~42°06′,东经116°51′~117°45′,海拔高度在750~1 829m,距承德150km、北京384km、天津504km,东以滦河支流伊逊河为界,南临庙宫水库,西接卡伦后沟牧场和郭家屯镇,北与御道口牧场、棋盘山镇为邻。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位于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脉余脉的结合部,大体可分为侵蚀构造地形、构造剥蚀地形、剥蚀堆积地形、河谷阶地形四种地貌地形。土壤以棕壤、褐土、风砂土、草甸土、沼泽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分布。气候属于中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具有水热同季,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4~4.7℃,无霜期67~128d,年均降水量380~560mm,太阳辐射总量为533.30~560.51kJ/cm2,年晴天稳定系数65%,≥6级大风日数27d。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涉及御道口、老窝铺、南山嘴、西龙头等10个乡镇30个行政村。保护区周边现有882户,人口3 770人(含一个农业村)。据2005年统计,保护区内的人口达2 256人,其中满、蒙、回、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0.6%。这部分居民以放牧、采集山野资源、耕种部分土地、外出做工为生活来源,对资源保护管理影响不大。
2 湿地资源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 637.4hm2,由陆地和湿地两部分组成。其中:陆地面积40 13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9.25%;湿地面积10 50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75%。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独特、生物资源多样,多条河流在保护区内相连穿过,由此而形成的河流湿地、下湿滩、草本沼泽湿地与周边的林地、草地相接,为鸟类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区内分布有9条河流,包括小滦河、伊玛图河、伊逊河等,均属于滦河的支流,其中最大的支流是伊逊河,每年可为潘家口水库涵养和增加水源38亿t。同时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水泡子、河滩地、低洼地等。
区内生态系统完整,植被自然状态保持完好,生境多样,类型较多,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目前已知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 016种,其中苔藓植物201种,占全国苔藓植物总科数的27.2%、总属数的12.39%和总种数的5.83%;蕨类植物22种,占河北省蕨类植物总科数的60%、总属数的38.89%和总种数的22.49%;有野生种子植物90科、371属、793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782种),占河北区系科数的70.3%、属数的52%、种数的39.4%。保护区是河北省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中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在野生植物中,列入保护区保护的植物有22种,其中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4种。
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目前已知有各种野生动物1 278种。其中森林昆虫970种,隶属13目125科,以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为主,占区内昆虫总数的76.1%;鱼类21种,隶属4目5科,;两栖类5种,隶属1目3科;爬行类15种,隶属1目5科;鸟类228种,隶属16目5科,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5;哺乳动物46种,隶属6目14科。哺乳动物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7]。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7种,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貉、豹猫。
鸟类资源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165种,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15种,有白额燕鸥、普通夜鹰、三宝鸟等。
3 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3.1.1 物种保护 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将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更好地保护,人为干扰因素进一步减少或完全无人为干扰,成为野生动植物自然繁衍的栖息地和避难所。同时,通过积极开展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有目的恢复、培育湿地植物资源,繁殖、驯化、招引珍稀鸟类,使野生动植物资源进一步增加,确保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3.1.2 净化污水 湿地内植物茂盛,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同时水中生物种类繁多,大都具有富集氮、磷等功能。通过对上游水质和进入河北滦河上游湿地的水质进行分析比较,净化率分别为总氮47.1%、总磷63.4%、CODQr62.5%、BODs73.6%、硝酸盐氮60.8%、氨氮82.1%、总锰95.7%、总铁81.2%,可以看出河北滦河上游湿地不但对氮、磷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而且对铁、锰等金属具有极高的吸附性[8-9]。
3.1.3 调节局部气候 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水资源丰富,植物茂盛,对维持大气碳氮平衡,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起到一定作用。据研究资料统计,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每年每hm2释放氧气100t,吸收CO2137.5t,湿地面积10 507hm2,每年可释放氧气105.1万t,可吸收CO2145万t。此外,茂密的植被具有降低风速、蒸腾水分之功能,对局部气候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10]。
3.1.4 补充地下水 水由滦河上游湿地渗入地下含水层,不仅能恢复地下水的供给能力,而且能对废物和可溶性污染物产生过滤作用。据研究资料表明,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每年可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104万m3以上,对局部地下水的补充起到一定的作用。
3.2 社会效益
3.2.1 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和观鸟旅游业,向社会提供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旅游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高旅游接待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假日观光和休闲场所,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增强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9]。
3.2.2 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通过技术应用、资金扶助,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植,可以帮助、引导周边居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还可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周边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2.3 科研教学基地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使各种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将会进一步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得到更加有效完整地保护。类型多样的原生植被,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必然为研究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提供良好的科研教学基地。
3.3 经济效益
3.3.1 直接效益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展替代后续产业方面。通过发展湿地植物资源产业化开发、畜牧业、水产养殖、禽类养殖以及湿地生态旅游业等,不仅能够解决部分资源保护资金问题,为项目建设注入资金,而且对保护区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据初步测算,本项目具有较好的财务盈利能力,按每hm2湿地收入300元/a计算,保护区每年可增加收入300万元以上。
3.3.2 间接效益 基于绿色GDP的理念,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粗略估计,涵养水源调节空气减少风沙危害遏制土地沙化这几项年效益可超亿元。这种间接的经济效益虽不能直接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无可否认它确实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植被覆盖率的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类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有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即间接经济效益。对这种经济效益的估算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计算。因此,对保护区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估和量化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长期的研究。
4 总体评价与展望
河北滦河上游湿地保护与恢复将使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生物物种资源不断丰富,蓄水滞洪能力更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高效,保护管理和科研手段较为先进。同时,湿地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活动取得长足进步,自养能力和造血功能得到增强,职工生活水平获得改善,并初步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原生性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和科研教学实习基地,提高河北滦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促进整个河北滦河上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itschW J,Gosselink JM.Wetlands[M].NewYork:Van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1986.
[2]陈宜瑜,吕宪国.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的研究方向[J].湿地科学,2003,1(1):7-11.
[3]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6(3):81-86.
[4]赵魁义.中国沼泽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赵魁义.青藏高原沼泽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育[J].湿地科学,2003,1(2):82-97.
[6]汤国平,刘小青. 湿地功能及保护措施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6(13):4-6.
[7]赵建成,吴跃峰,李盼威.温带暖温带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研究―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彭有轩.湿地的功能探析[J]. 2008,1(15):29-32.
篇6
1蟒河自然风景名胜区森林资源概况
1.1动物资源蟒河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丰富,有昆虫6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70科、285种,其中兽类43种,鸟类214种。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黑鹳,Ⅱ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猕猴、勺鸡等28种[3]。特别是保护区内守护太行山的野生猕猴,群居数量已经达到8群近1000多只,每日有专职管护员对其进行喊话和投喂。
1.2水域风光蟒河的主要河流有洪水河和后大河,在黄龙庙汇集形成蟒河,全长约30km,流域面积1203km2,经河南济源,由北向南注入黄河。后大河源头的出水洞每年出水量933×104m3。水质纯净,含有硅、锶等多种微量元素,是矿泉水中的珍品。蟒河风景区水域以蟒河源水、源地资源为载体,依山穿洞顺道而行,有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库、瀑布、潭池、泉、井、溪流等景观资源,悬者为瀑,落者为潭,走者为湍,停者为泓。主要水景有水帘洞、瀑布、二龙戏珠、龟石池、三迭水等,景致秀丽,为黄土高原罕见的一处水景富集区。水的形态、声色、光影及其组合变化,使其成为蟒河风景名胜区的血脉,可开展漂流、划船、垂钓、潜水、游泳等旅游活动,增加景区吸引力。
1.3大气环境蟒河风景名胜区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4℃,无霜期200d左右,年降雨量7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每年7月—9月份。空气负离子、植物精气丰富,细菌等空气微生物含量低,霉菌数高,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等污染物少,保持着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是人们旅游、度假、疗养的最佳处所。同时,由于景区地形遮蔽和森林覆盖,区内太阳日照少、日射弱、气温低、气温日差较小、相对湿度大、静风频率大、平均风速小、气象景观丰富、美学价值高。
2蟒河自然风景名胜区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森林能涵养水源、净化大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以及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对繁衍生物物种、保护动物栖息地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能提供干净、舒适、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是理想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旅游、度假、放松的好去处。蟒河自然风景名胜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康体休闲游憩价值,数量多,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旅游区域景观奇特,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适游期长,在我国北方罕见,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生态环境资源优秀,属一级景观资源。
3森林旅游开发对蟒河生态旅游区森林资源的影响
森林旅游开发对蟒河自然风景名胜区森林资源的影响途径主要是旅游区开发建设活动,如旅游道路、停车场、饭店、宾馆、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如餐饮、住宿、娱乐业所产生的食物废渣、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旅游者的游憩活动,如车辆的噪声干扰、行人对土壤和植被的践踏、薪柴用火等。
3.1对生态旅游区植被的影响森林植被是生态旅游区的主要造景元素之一,但植被也最容易遭到破坏及毁灭。影响森林旅游区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者的践踏、采集、燃烧及旅游设施建设等污染。如,森林地被物易受践踏、火烧、折枝断叶等直接破坏的影响,也易受土壤压实等引起地被物变化的间接影响;灌木和幼树的影响多来自于人类活动有意地伐除,多数幼龄木植物因机械损伤和土壤压实受到的伤害比成龄木要大得多,幼苗受到踩踏可能就无法存活;成熟林主要会受机械损伤的影响,有些是因旅游者欠考虑造成的,如剥树皮、树干上钉钉子、引火、折断树枝做薪柴和做帐篷杆、砍树引起伤疤等,以及森林经营中为营建小径或野营地而砍光沿途及周边树木、除掉对人有危害的树种等种种影响。植被一经损伤和破坏,腐朽、生病、遭受虫害的概率会很高,植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等都会减少,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3.2对生态旅游区动物的影响森林旅游开发及森林旅游活动的增加会影响或破坏野生动物原来的栖息环境、繁衍习惯、生态习性等,尤其是狩猎会使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如果不加以调控则会造成生态失衡。例如,砍去树枝会损伤鸟巢,影响鸟类繁育行为;某些候鸟如果在筑巢地区遭到干扰或惊吓,常会弃巢而飞离至远方;土壤被压实会造成有机质损失,导致昆虫因缺少食物而转移活动区域等。各种动物的耐干扰能力和适应力不太相同,有些动物的容忍力和适应性较强,例如猕猴、松鼠等,可以以游客的丢弃物作为其部分食物来源,但同时也会因食物不卫生、变质等造成消化不良、肠胃不适,甚至死亡。
3.3对生态旅游区水体的影响森林旅游区的水经过森林的过滤作用,水质会更纯净。但是随着蟒河生态旅游区森林旅游业的开发,旅游者、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行社的不断扩展及频繁活动,也产生了很多生活、生产垃圾。如,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或蟒河,使河水受到了污染;游泳者会给蟒河水带入磷与氮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体成分含量的变化,导致水体内生物成分的变化。
3.4对生态旅游区大气质量的影响随着森林旅游业的发展,空气中的含菌量和含尘量会随着森林旅游活动的增加而增加: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铅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旅游宾馆、饭店的煤气灶、锅炉、小吃摊点等多无除尘设施,其排放的废气等对蟒河生态旅游区的大气质量影响很大;垃圾、厕所等污物排放处理不当会滋生细菌、病原菌。废气、废水的增多将彻底改变空气质量。
3.5对生态旅游区土壤的影响生态旅游区建设不仅占用耕地,还会对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土壤失去了保护,容易受冲蚀。同时,游客对土壤尤其是游步道和旅游沿线的频繁践踏,会降低土壤大孔隙的数量,减少空气和水分在小孔隙的流动,增大土壤板结程度,影响植被根系的生长,造成土壤面积增加。地表土层受摩擦会使土质干燥,造成土壤的夹带移动或土壤颗粒粉末化,易被风吹走或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严重流失。
4蟒河生态旅游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森林旅游活动对森林资源产生的负面作用,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管理,带来的破坏将不可逆转。
4.1加强对生态旅游区植物的保护主要是:①加强对景区道路两侧植物资源的管控,通过设立警示牌、隔离带等方式,提醒游客爱护景区中的各类植物资源;②加强对森林资源调查、野生药材采集等活动的管理,限定范围和次数,尽量把动植物栖息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到最低;③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养护,选择性地砍伐一些枯树、病树,以及不适宜景区生长的树种,适当增加一些更宜生长、具有更高观赏价值的树种,如蟒河景区可以适当多栽种一些侧柏、山杏等树种;④加强对景区名贵、濒危、珍稀树种的保护力度。蟒河景区中有不少珍稀树种,要为每一个树种设置标志牌,明确其名称、种类、树龄、植物特性等,指派人员定期进行管理和养护;⑤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规划。对一些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选择增加栽种树种,充分考虑森林生态的多样性,尽量丰富树种多样性,进行交叉栽种,形成一个贴近自然的、新生的森林生态环境。
4.2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动物的保护主要是:①加强对景区游客与动物互动的监督和管理。动物受到伤害最多的时候,通常是在与游客接触时发生的。要充分考虑和预见各种安全情况,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既要保证游客的安全,也要保护动物的安全。②加强对景区珍稀保护动物的保护力度,要采用科学手段(如植入电子芯片)等形式,跟踪观察珍稀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种群繁衍等内容,便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保护。③密切与公安、司法等部门配合,加大对偷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偷猎珍稀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4.3加强对生态旅游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是森林景区资源中的明珠,没有水的景区就缺乏一种灵气。同时,污水横行的景区更是噩梦。要加强对生态旅游区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人类生活污水要严禁直接排放入景区溪水中,通过警示标志、标语等形式,要求游客把各类生活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不能随意丢弃在水边,造成水资源污染。
4.4加强对景区空气质量的保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进行日常生活,限制使用煤炭、木材、汽油等会产生更多污染的能源。蟒河生态旅游区就可以使用当地储量丰富的煤层气供日常使用,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4.5加强生态旅游区病虫害防治森林是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核心资源,要加强对景区树种的病虫害防治,了解景区树种可能会发生的各类病虫害,做好应对处置预案和经常性的预测预报。如,针对侧柏,要做好侧柏毛虫、大蚜、双条杉天牛、红蜘蛛等害虫的防治,预防侧柏叶凋病、叶枯病等病害,通过农业防治(针对害虫的生态习性和发育规律,人工进行干预处理)、物理防治(利用各类昆虫趋光、趋热等特性,用灭虫灯等工具进行灭虫)、生物防治(投放一批害虫的天敌,减慢害虫的繁殖速度)、化学防治(主要是对病虫害比较严重的植物,喷洒化学药品进行治疗)等手段,及早进行处置,减少各类病虫害损失。
篇7
【关键字】公路建设,动物通道,理论研究
1.引言
作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和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路网完善的需求,高速公路更逐步进入山区,由于道路设计标准逐渐提高,地形地质条件更加复杂,暴露出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其中高速公路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高速公路的高车流量,强封闭性大大阻隔了公路两侧范围甚至是更大区域内的动物的通行和交流,使野生动物的基因交流和种群数量及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等受到影响。
2.野生动物通道的建设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是野生动物通道实践和研究的起步阶段。至今,已有成百上千个动物通道分布在全球各地,以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居多。荷兰建立的ecoducts( 生态桥) 已成功被多种野生动物使用。截至2008年,整个北美洲陆生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达到684个以上。其中,近25个科学研究项目评估了70个通道的使用情况,基于科学研究数据,欧洲和美国已制定了野生动物通道设计的相关指南。我国的野生动物通道研究和建设起步较晚,但已初见成效。例如,思小高速公路的动物通道选址参考了亚洲象固有的迁移路线,共设置了23处桥梁,2处隧道。根据2004年至2007年的监测结果,藏羚迁移使用的野生动物通道和桥梁有8处,其中可可西里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最高,平均达80%以上。在高速公路迅速发展的“十一五”期间,241个高速公路项目中涉及保护动物并提出相关保护措施的项目有63个,其中明确提出增设动物通道的项目有17个。
3.野生动物通道设置
在具体进行野生动物通道设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公路建设在什么地方。(2)当地野生动物的生理习性有什么特点,公路建设是否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3)哪些通道适合它们。(4)通道设置结果是否满足预期的效果。
所以,公路建设中的动物通道设计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问题:动物生理习性调查分析;动物通道使用的影响因素;动物通道类型;通道辅助方式和对动物通道的系统监测。
3.1影响利用动物通道的因素
Clevenge认为影响动物利用通道的因素主要包括:通道的设计特征(如通道尺寸、位置、类型),周围景观特征、附近人类干扰程度三大类。一般而言,人工建设的动物通道需几年后才能使野生动物适应。殷宝法等研究者对青藏铁路、公路研究发现:动物主要利用桥梁通道穿过铁路和公路,对水泥方形通道和清水河大桥基本不用。 动物在穿越公路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穿过公路后需要合适的环境来缓解放松,由于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是平行修建的,并且铁路的路基都比较高,如果两者之间的距离过近,动物在穿越公路时视线受到铁路的阻挡,会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需要一个熟悉的环境来缓解压力。南加州的研究显示通道两侧出现适宜生存栖息地是通道被使用的有效预测因子,同时也发现通道尺寸对于鹿和狼的通过也非常重要。人类的活动也影响到野生动物对通道的利用,殷宝法等对青藏公路的研究同时表明,青藏公路楚玛尔大桥1处和楚玛尔大桥2处的通道结构基本相似,但由于其下面住有施工人员而不能被动物利用。因此,在将来修建野生动物通道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动物通道的设置原则
(1)差异性原则:允许当前所采用的减缓措施与其预期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误差。越来越系统的监测和评估这些措施和动物保护之间的问题会给交通实施者提供更加精确的解决方法。
(2)经济性原则:最有效的缓解措施是在花费最小前提下达到保护目标的最佳选择方案。
(3)预先设计原则:公路工程的大量桥梁、涵洞建设是能使动物通过的最经济有效的通道。同时隧道建设也对动物保护非常有利。
(4)考虑累计和时滞效应原则:当规划和评估通道使用效率时,必须重点考虑道路对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累计影响和时滞影响。
(5)结构综合利用原则:在保持生境连续和减少道路致死方面,整合野生动物横穿结构和栅栏的缓解措施比单一使用动物横穿结构更加有效。
(6)通道尺寸因地制宜原则:对于通道大小尺寸没有固定标准,因为物种会自行调整生存习性以适应不同通道类型和设计结构。此外,设计还要结合目标物种个体大小、生活习性等来考虑。
(7)景观角度选址原则:动物通道的设置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基于道路致死率和动物行踪数据的位置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相比较而言,基于总体景观格局和能够创造有效的景观连接的通道位置才是能发挥长期效应的最佳选择。
(8)确保通道的可持续效应原则:动物通道要达到持续效应,物种的适应环境变化、数量特征、动物习性、栖息地条件和附近人类行为等都是对通道的可持续效应产生影响的因素。
4.结语
交通工程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在满足动物的空间需求、保证动物的安全、维持栖息地的连续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规划层面和工程建设层面提出,基础生态数据的缺乏、生态现状调查的不规范以及设计管理的经验不足是我国野生动物通道建设的制约因素,探索建立野生动物通道的评价体系以及设计指南是推进交通项目中动物通道建设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实现在发展中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硕,贾海峰.生态交通建设中的动物因素考虑[J]生态学杂志,2007,26(8)
[2]吴盛德,谈建文.浅谈公路建设使用林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05(6).
[3]魏刚.公路成中国野生动物最大杀手[N].北京科技报,2007-10-29(024).
篇8
关键词: 浅析; 天华山保护区; 管理成效
中图分类号: S75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16-01
天华山位于秦岭中部,地处宁陕县与佛坪县交界区域。这里是秦岭大熊猫六大局域种群―天华山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要的生态区位以及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中的重要廊道作用,2002年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了陕西天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8年 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建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了保护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制度,完成了划界立标工作,开展了本底资源调查,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制了总体规划,出版发行了《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初见规模。积极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大型宣传牌、解说牌、印发宣传册等。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天华山种群有效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栖息地质量明显优化,区内林政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已经显现。通过对两年野外巡护监测结果对比分析,进一步从量化指标探讨保护管理成效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一、研究地区概况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中段南坡上部、蒲河上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02′~108°14′、北纬33°30′~33°44′之间。东西宽约17.3公里,南北长约24.5公里,总面积25485公顷。辖区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森林茂密,良好的森林环境和气候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和食物基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保护区分布有野生种子植物137科,618属,1528种;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739种(许涛清、曹永汉,1996)的3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云豹、金雕和林麝等。
天华山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腹地,不仅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同时又是我省引汉济渭工程的直接主要供水地区;更是秦岭大熊猫种群之一天华山大熊猫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其保护价值尤其是生态区位、生态保护价值十分重要。
二、研究方法
保护区建立以来,十分重视保护管理工作,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较为系统规范的野外巡护监测,此后又分别于2006至 2011年相继在天华山保护区组织开展了16次野外巡护监测专项工作,其中:2004年4次(每季度进行一次),其余年份每年进行两次(每年4月、10月各进行一次),按照兼顾不同地形地貌,穿越较多生境类型的布点原则,区内机械布设监测样线23条,累计长度115公里,监测范围涵盖整个天华山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穿越了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三、监测数据整理
为了进一步研究保护管理成效,我们选择了2004年、2011年两年巡护监测结果为研究对象,将野外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统计与分析,并重点对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物的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2004年遇见羚牛活体48头,遇见率为1.04,痕迹38处,遇见率为0.82;金丝猴活体40只,遇见率为0.86、痕迹12处,遇见率为0.26;其他动物实体及痕迹计170处/次,遇见率为3.69;2011年遇见大熊猫粪便3处,遇见率为0.06,足迹4处,遇见率为0.08,羚牛活体128头,遇见率为2.78;痕迹93处,遇见率为2.02;金丝猴活体65只,遇见率为1.41,痕迹5处,遇见率为0.10;其他动物实体及痕迹计233处/次,遇见率为5.06;并且在户菜路秦岭梁段,过往车辆多人多次遇见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在2009年的全国森林资源一类调查过程中,也多次遇见大型或大群野生动物,如羚牛群、川金丝猴群、鬣羚、斑羚等。
四、保护成效分析
从上述统计结果不难看出:2004年保护区刚建立时,区内野生动物实体较少,遇见率低,发现活动痕迹较少;2011年,区内野生动物实体明显增加,其中:大熊猫痕迹较2004年增加3处,遇见率提高0.06%;金丝猴实体较2004年增加25只,遇见率提高0.55,羚牛实体较2004年增加80头,遇见率提高1.71,其他动物实体及痕迹较2004年增加63处/次,遇见率提高1.37;另外,人为干扰因子越来越少,干扰程度也越来越轻。
天华山保护区成立11年、巡护监测工作开展七年以来,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积极组织社区居民互动式参与保护管理,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野生动物活动区域不断扩大,遇见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曾经存在的盗伐和偷猎现象基本得到控制,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已经显现。
五、存在的问题
1.监测样线偏少,有些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没有布设监测样线,影响评估绩效。
2.监测时间不连续,监测数据可比性有待改进。
3.监测范围较小,没有将保护区周边社区纳入监测内容之中。
4.监测经费紧缺。
5.科研工作相对滞后。
六、建议
1.继续加大秦岭林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一是对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区且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尽快建立自然保护区,不断扩大保护面;二是不断加快已建保护区晋级步伐,尤其是晋升国家级的步伐,实现重点保护;三是继续加大对已建保护区的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保护管理层次。
2.适时开展巡护监测。从过去管理经验分析,除日常保护管理之外,野外巡护监测是提高保护管理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布设巡护监测样线、定时进行巡护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能够及时掌握保护区野生动物适时动态,为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是保护区发展的生命,保护区要发展就离不开科学研究,由于保护区大都地处交通欠发达的区域,食宿条件较差,环境艰苦,许多科研工作者不愿涉足,对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科研工作,吸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前来保护区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通过科研成果推广推动保护管理,提升管理层次;另一方面通过众多科研成果展示提高保护区知名度。同时,还要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带动保护区快速发展。
篇9
政府“买单”来解决动物‘肇事’事件
据自治区林业厅调查显示,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野生动物资源储量比20年前增长30%以上。随着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活动频繁,“扰民”事件也时有发生。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那曲地区双湖特别区,10年来野生动物累计给当地牧民造成的损失在数百万元以上。
近年来,藏北无人区的棕熊和野牦牛“肇事”比较频繁。野生动物的活动给当地农牧民造成了不小的财产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补偿野生动物对农牧民造成的损失。
这是自2006年自治区政府施行《自治区重点陆生野生动物造成公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暂行办法》后,为野生动物“扰民”采取的又一补偿举措。
据自治区林业厅介绍,2009年,已兑现那曲地区2008年野生动物肇事损失金额1059.94万元。
“这里野生动物丰富,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牦牛、棕熊等伤害牲畜,甚至伤害人的事件时常出现。政府给老百姓损失‘买单’,提高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积极性。”在藏工作21年的双湖特别区政法委书记赵多希说。
动物“肇事”多缘自环境得以很好保护
“地处保护区腹地的双湖特别区,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数量的逐年增多,不断发生棕熊袭击家畜、损毁房屋甚至伤人的事件,人熊矛盾空前加剧。”双湖特别区政法委书记赵多希介绍说。
赵多希还说,从80年代以来,他们制定规章制度,依法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同时,加强对枪支弹药的管理,对乱捕乱猎和倒卖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采取了有效措施,坚决予以制止。
上世纪80年代,冲突的方向是人对于动物,也就是猎杀。而今,冲突更加表现为相互的影响,既人和动物活动区域的重叠。导致相互间矛盾的突现。除了人类活动继续干扰野生动物和它们的栖息地之外,特别是随着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的财产也受到了来自野生动物的影响和破坏。
据双湖特别区林业局人员介绍,棕熊常常在房屋主人不在的时候闯入屋子,还会咬死羊圈里的羊只,由此给当地居民造成了许多损失。过去,这种破坏性的棕熊常常被射死。但是,近年来严格的保护政策和民用枪支被政府没收,即便是熊也意识到它们可以更容易地靠近人的居住区。
尽管棕熊能够在野外找到它们需要的食物如鼠兔,有的季节还有喜马拉雅旱赖,但是毫无疑问,房屋内和四周容易得到的食物及羊群对它们则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10多年前,棕熊侵害人畜、房屋的事情还极其少见,可近几年来,这类事件却惊人地增长。”双湖特别区人大主任昂杰说,每年都有200至300户牧民申报遭熊侵害,损失金额达到50万左右。2003年,有位62岁的牧民布琼甚至被棕熊袭击致死。
双湖特别区林业局森林公安分局局长才旺罗布告诉记者,2007年北措折乡一村扎彭家的羊圈,一晚上有64只绵羊被棕熊咬死。目前,按照一只绵羊补偿250元的标准,扎彭受损失的绵羊近期将拿到16000元补偿款。
尽管棕熊的“肇事”给人们带来许多不悦,但人们还是在呵护它们。才旺罗布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感人的故事:5年前,林业人员在巡护中,发现几天前牧民家中有一只被母熊丢弃的小熊,几次带着两只小熊多次光顾这户牧民家的母熊不知什么原因只带着另一只小熊走了,而将这只小熊抛弃。林业局人员为此将它带回来喂养,从小吃食堂剩饭和藏汉族干部送来的食物长大的棕熊。一月前撕破铁笼跑了出来,怕伤及周围的人们,双湖特别区的领导干部还为此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商定对策。开会结果是将它放回草原。后来,在警车的暗中护送下,长大的小熊自己安然回归山野了。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近年来胆子越来越大的野牦牛慢慢地也来到人们身边,甚至会做出一些“横行霸道”的事情来,令人心忧,也令人欣喜。
尼玛县森林公安分局民警江白罗布说,季节,野牦牛从雪山上下来,混在家养牦牛群中谈情说爱,霸占家养母牦牛,家养公牦牛敢怒而不敢斗。如此也就罢了,野牦牛上山还要强行把家养母牦牛带走,且一去不复回。在双湖特别区嘎措乡,还发生公野牛期时冲破网围栏,把雌性家牦牛赶到外面,占为己有。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牧民不干了,便与野牦牛不停地发生争斗。霸气十足的野牦牛怎容得有人阻挠,于是经常发生人与动物的冲突事件。
仅2008年,尼玛县因棕熊和野牦牛的“肇事”事件,国家给予的补偿资金就达105万元。
牧民烦恼:大量繁殖的藏野驴破坏了草场
据双湖特别区林业局森林公安分局局长才旺罗布介绍,仅在双湖特别区就有藏野驴4万至4.5万头,比10多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出现了藏野驴与家畜争草场的现象。
随着藏野驴数量的大幅上升,人们开始抱怨它们和家畜抢夺草场。当1OO多头藏野驴聚集在一个草场上,而这个草场是牧民用于储备冬季牧草的时候,;中突和抱怨在所难免。
藏野驴的取食习惯是它们被牧民抱怨的主要原因。双湖的牧民说,藏野驴不仅吃地面上的草,还刨地面下的根。
才旺罗布说,藏野驴对草场破坏极为严重,特别区多次向自治区林业厅提交了将藏野驴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降为二类保护动物的报告,要求将它作为经济性动物适量捕杀,控制其数量。
比如,在双湖的邻县申扎的一个村庄,牧户曾轮流用摩托车将藏野驴从村里的草场上驱赶出去。双湖特别区在几年前,也曾出现过在饮水处悬挂布条驱赶藏野驴。以上种种,揭示了对野生动物进行管理的需求。
10多年前,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大量的猎杀,以及保护意识的薄弱。而今,随着政府以及民间机构对保护的不断投入,已经有效地制止了对野生动物的破坏。目前动物种群数量的恢复,引发了新的矛盾――愈来愈多的野生动物与人类的纠纷。
人与动物和谐需要长久之策
在采访中,常听到这样的问题:藏北无人区野生动物受到保护后,繁殖速度很快。野生动物与家畜争草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还不时有野生动物伤人的消息。到底是野生动物与家畜争草,还是人与野生动物争地盘?是动物伤害了人,还是人伤害了动物?
比如30年前,人们只在双湖南部有季节性的游牧。而如今,双湖定居着1.2万多人,放牧着44万多头只牛羊。同时,这片生长着低矮稀疏植物的土地还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等动物的栖息地。
在双湖南部局部区域,野生动物已被赶出水草丰美的区域;在中部,它们正面临人类的竞争,已经建立的定居点和自然道路、将要建立的网围栏稳步占领了它们生活千百年的草地;在北部,野生动物仍能自由漫步,然而这里的气候如此恶劣、植被如此稀疏,连适应能力最强的人类都没有去占用。
野生动物并不是贫瘠土地的特产,它们一样需要良好的草地。人口在增长,牲畜和野生动物也在增多,并已出现;中突。而牧人的生活,几乎完全依靠牲畜。值得庆幸的是,这里还是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草地尚未退化,仍生活着健康的野生动物种群,牧民仍能维持数量较多的牲畜。
目前政府补偿的范围是野牦牛、棕熊造成的直接损失,而没有包括藏野驴等动物在牧户草场上职食造成的间接损失,尤其是那些破坏草场,数量激增的藏野驴。
在非洲的塞伦盖蒂,上个世纪70年代即开始计算野生有蹄类动物在私人草场上取食造成的损失。至今,双湖除了嘎措乡仍保留集体经营体制,其余乡镇大部分完成了牲畜、草场的家庭承包。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从牧户的角度来看,野生动物就是在家庭草场上取食。
位于保护区内的双湖特别区,现在已经主动把野生动物聚集的配种点、产羔点、生活点列入核心保护区,如巴岭乡南部是野生动物的繁殖生活点,他们将该地的10多户牧民群众搬迁到其他点,把生存空间让给野生动物,人与动物之间形成和谐相处的格局。
篇10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旅游是一种既要保护自然环境,又要维护自然保护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种旅游活动。由于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原始性极大吸引着人们的兴趣。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拥有高等植物333科1628属49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数量为5纲37目114科379属72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4种,此外,区内还有属伊洛瓦底江水系的五大江河。铜壁关保护区内众多古老生物类群和众多古老原始的动植物种类,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同时,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显得极为重要。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1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良好的资源和环境会充分吸引游客,在精心保护以及处在良好状态下的各种景观能更好地激发人们旅游的兴趣,能够有效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的消费方式的形成。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1.2 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和环境保护,促使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发展
(1)旅游业在资源消耗上较少,环境成本较低,对资源和环境很少产生直接的硬消耗,可有效促进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2)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一些资源消耗比较大的传统产业,有效降低污染的排放量,减少生态破坏。(3)旅游业可以有效促进生态脆弱贫困山区的环境保护。一般情况下,较为贫困的山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往往会破坏自然环境,比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砍伐等。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避免人们破坏环境行为的出现,从而使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4)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给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些资金支持。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景区收益的增加,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工作增加了一些资金投入,同时,有些地区发展旅游业还可以获得国家资金政策的扶持。同样增加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资金,使自然保护区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促进一些保护环境措施的有效实施。
2 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2.1 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因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涉猎的范围较广,因此,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遵守一些国家的法律,比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基础上,还要根据自然保护区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一些法律法规,使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前,明确开发步骤、目标以及各个部门的权责,使生态旅游的开展立足于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有效保护保护区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也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2.2 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特性。因此,建立健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要在全面了解保护区面积、功能以及保护对象等基础之上。比如,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应加强对龙脑香热带雨林极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加强对国家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以及对完整的山地垂直带景观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从而确保铜壁关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可以保证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2.3 适度建设,避免盲目开发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以服从规划和高效利用为指导思想,使旅游建设的规模适应游人容量,加强改造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的管理设施以及野外保护设施等。同时,要保证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环境容许的限度相一致,避免过分盲目地开发。在旅游旺季游客比较多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当地农民所具有的土地和房屋资源进行一些其它旅游项目的开发,比如,可以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开发农家乐体验游、采摘游等。不但增加了当地人们的收入,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容,同时,还缓解了自然保护区内环境保护的压力。
2.4 做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根据保护促进开发、开发促进保护的要求,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旅游发展生态化以及经济发展全面化的协调统一发展。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生态旅游a业的发展。
2.5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是要处理好保护、建设以及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生态旅游人才的储备,加强人才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对生态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得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得到共同提升。
2.6 加强内部和外部部门的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提高。因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相关内部部门相协调,共同合作,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和外界各部门的联系,加强各个机构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从而提高旅游开发工作者的科研水平,使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实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发展。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本身内部各个部门的合作,从而更好地发现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积极和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