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锻炼思维能力的问题

篇1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不是死的教条。她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来采取不同的方法.而职高的学生普遍在语文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有很大的缺陷。要弥补这些不足主要靠老师想办法积极应对。而思维懒惰.学习积极性不足是学生的通病。因此教师要从思维锻炼.提高积极性做起,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力和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课堂抓起,注重思维锻炼的方式方法,把学生放到主置上去;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创造性思维。

在多年职高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常旁征博引.但即使教师是满腹经纶也未必奏效。而学生对一些稍加阅读就能够归纳的问题。却依然无动于衷。

我想这种尴尬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在少数。究其原因,其中少不了学生懒于思索。而人怕的就是没有思想,缺乏思考的习惯怎谈学习效率?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地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要承担起这一任务,教师首先要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唯教参是从。教师要读懂每篇文章,要钻研教材的精神。纵观当前,各种理论纷至沓来,很少有人能够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好好研读教材。而没有深究教材,再好的理论只能是空架子。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想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包括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策略必须转变: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发展,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具体可分为两部分进行:

1.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一堂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导人,让导人起到影响全局、辐射全课堂的作用。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精彩的导语——《长亭送别》的导语:“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登上新征程,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在众多的别离情里,最令人牵挂的、最难分难舍的却还是恋人。……”这样的导人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进人自主的探究学习阶段。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教学策划的总设计师,指导他们怎么样找资料,怎样分工,等等,当好学生学习行为的教练员。学习从本质上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内化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探究中出现的问题。

2.疑点点拨.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足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都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集中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只要综合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就可以。合作探究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以获得更准确的结论。我在教学《致橡树》时,抓住“攀缘”“痴情”,让学生好好体会。难道“攀缘”本身错了吗?这里错不在于攀缘,主要的错是在“攀缘”之后还要“炫耀”自己。一方对另一方痴情不好吗?不好的是“重复单调的歌曲”。于是我告诉学生,别以为好懂就简单地以为自己读懂了,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能力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创造性思维从他们内在因素来看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在训练中要全面抓好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而思维的落实要结合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侧重形象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则可侧重抽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可进行扩散性思维的训练。扩散性思维能突破现有知识圈,克服固定性的思维障碍。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综合利用以上几种思维方式能够有助于开阔思维,找到更多的源头活水。总之,一旦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形成了.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问题的设计

无论老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都不能忘记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才可能真正融人课堂。积极开动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很多老师都做了很多尝试.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的恐怕则是课堂形式的单一性。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确实是摆脱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状态,但他们又都陷人了另一种形式:课堂只限于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不上来,则由老师代答,更有甚者大发雷霆,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其实提问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个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考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样会使其他同学积极思考,不至于认为与他无关。如果连续几个学生都不会.那就是这个问题本身不适合他们回答,或者是教师的点拨不到位。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适当考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中有所领悟。

篇2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固然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使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1.老师不能准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思维能力培养基础薄弱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好奇心的捕捉,如此才能抓住契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不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不能从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方向考虑教学,从而教学中存在瑕疵及问题。最终,学生的思维能力丧失了培养的基础条件。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思维能力培养缺乏环境条件

学习兴趣是培养并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引导。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旦兴趣不能被激发,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心理,无法体现出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热情。最终,思维能力的培养丧失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思维能力往往与创造力挂钩。因此,注重创新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然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彰显个体优势,无法呈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老师更注重学习成绩,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有效的个体交流,严重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所需要的人文环境。

4.机械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 教学方法仍是难题

如今,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个难题,不能跟进教育发展的步伐,不能体现出时代特色,导致教学模式仍然以机械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忽略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创新意识的内在联系,无形之中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设置了障碍。

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的形成原因

很多时候,面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我们往往不愿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其实,对现状所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的找准解决问题的方向,便于更加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

1.老师的视野目光相对过窄

老师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进程的重要推手。然而,很多老师习惯将数学知识通过机械式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并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其思维是否得到锻炼。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老师的高度重视。学生成为老师工作的直接对象,而不是老师精心雕琢的对象。

2.学生自身思想不够灵活

学生都希望通过学习进入大学校门,继续深入学习,殊不知,在任何一个阶段学习,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加熟练的进行独立思考。然而,学生的思想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个层面,致使自己在思维能力锻炼培养方面缺乏了主动性。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习及成长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高中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

1.从学生好奇心入手,注重思维能力培养基础

高中生对崭新的事物仍然充满好奇心,也会在好奇心的鼓励下去发现创造。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教授“数列组合”时,老师可以事先演示一些计算过程,并对演算过程进行提问,让学生感到惊讶之余,同时形成好奇心理,如此,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很好的利用,让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主动性。

2.以学习兴趣为先导,贯穿教学整个过程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往往来源于强烈的兴趣,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应当习惯引导学生去逐步的探索问题,让探索的过程牵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要熟知数学学科的特点,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有趣之处,注重教材中有趣之处的发现,可以使数学的枯燥性被逐渐的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探索的趣味性。此外,老师还要在问题提出环节狠下功夫,学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3.在心理上强化创新意识,注重打造人文环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当着力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当格外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助推力。在学生的心理上强化创新意识,老师应当注重人文学习环境的打造,可以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穿插陈景润、华罗庚、祖冲之等数学家的故事,老师可以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阐述一些内心的想法,让学生在心理强化景仰之情,学习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4.在教学中找准机会,促成学生的思考动机

思考动机要求老师给予学生更多主动发现的机会,让学生自觉的去挖掘更为有趣更为实用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时?g,还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双重的提升。比如,老师若想让学生理解思考的重要性和价值,就可以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提前接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了解和理解内容,鼓励他们能否另辟蹊径,寻求更为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努力了解学习内容,并尝试用其他途径解决问题,或许他们找不到其他方法,但是这个思考的过程无疑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最终,学生在较为自然的思考过程中自觉的使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篇3

关键词:数学思维 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一个最活跃的时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升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能力和判断数学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两方面着手。

1 创新传统教学模式,重构思维型初中数学课堂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成为教师“填鸭式”的一言堂,学生只能够被动地去“听”课。教师只关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情况和掌握情况,学生这样的学习模式成了一种“照葫芦画瓢”的套用,无暇去探索知识的本真,从而失去了新课改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教师应当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打破中考的无形压力,在课堂教学当中寻找突破点,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比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当中,如果数学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概念的灌输的话,学生掌握起来就有很大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关解法,并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课上,分别将开平方、配方、因子式分等等多种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思路分配给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概括总结并讲解。如此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概念讲解和解法归纳展示的过程当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次,加强课堂互动,融入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当中的重要目标,学生在初中阶段这个情感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避免“填鸭式”的一言堂,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上加强互动,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要巧妙,要尽量贴合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是师生关系融洽的重要基础,学生对教师感兴趣才能对课堂更加有兴趣,才能够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效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引导数学解题过程,注重思维能力锻炼

首先,在解题过程当中要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纵观中考答题试卷当中,审题出错导致丢分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解题的首要步骤,要增强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程度,培养审题意识。在方法上,可以在平时的练习当中让学生在审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语句,或者让他们小声朗读题目,读不懂的情况下可多读几遍,这样便于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其次,在问题设置上,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型的问题,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习题设置要做到这点,课后练习的设置上也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拓展。这也就给数学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问题设置上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能够吸引学生、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问题当中锻炼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思维发散型题目有利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思维发散型题目通常形式新颖,学生对这类题目的印象也更为深刻,有利于学生对其中相关知识的捕捉和吸收。

比如,设置习题:“小王手中有一份盐水200克其中含盐度15%,另一份盐水150克其中含盐度40%,现在有足够的水和盐,如何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问题一:现在要求使用现有的盐水,如何设计配置方案才能够尽量少用水和盐?问题2:是否还有其他配置方案? ” 以上问题就属于思维发散类的题目,问题一的设置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根据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结合当前所学知识探索合理配置方案。问题二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在问题一解题思维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可适当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相关探讨,培养每个学生的求异意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在这样的解题过程当中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第三,要提高学生对于错题的反思意识。错题整理和反思无疑是纠正所犯错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提高日后的学习成绩的最好方法。然而,由于初中生自主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在错题反思上做的还不够好。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关于错题反思意识的培养,必要情况下可对错题整理这样的学习习惯做硬性要求,让学生能够在规矩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解题过程,此间继续发散思维,得到新思维、新印象、新启示。学生在解难题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读题以后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但是经旁人稍一点拨,立刻茅塞顿开。这种现象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在知识体系建构上出现了断层。因此,通过错题整理和反思,既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基础上重点记忆不熟悉的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解题障碍的环节上重点下功夫,收获新的解题技巧,加深对题目和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数学思维培养和课堂教学的衔接,既要准确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又要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总结,锻炼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和乐趣的过程,教师应当抓住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情感型和思维型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初衷,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周俊霞. 数学课堂上的“思路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2)

篇4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要有效训练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体育教学中训练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现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本文通过分析儿童创造性思维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的培养,对如何在体育课程中锻炼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探讨,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借鉴意义。

一、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在学习各类学科的过程会产生疲倦感,这时,体育老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避免枯燥,不使用教材,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进行教学。在体育教学时,老师可以选择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多元化的游戏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体育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跑步比赛,这样既锻炼了小学生的身体,缓解了小学生学习的压力,同时小学生在比赛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在跑步比赛中设置不同形式的项目,可以进行接力赛,也可以是个人比赛。老师对比赛的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很好的锻炼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教学生武术和健美操等项目,老师可以在讲授之前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老师进行动作的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动机

体育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基本水平来进行备课,并在课程的讲授中积极调整课程设计,使课程不断完善,课程质量不断提高。老师在体育课程的讲授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动机。在体育课堂上,老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创造合适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体育活动的训练中,老师不应过多的限制学生,让学生自主发挥。但是,在活动中,老师要进行讲解和示范,对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及时的进行纠正。老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合适的时机要进行点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

三、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有些小学生对体育活动很热衷,对体育学习的接受能力强,但是有些小学生不擅长体育活动。体育老师针对小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对课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让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灵活的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体育老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感悟所学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小学生在其个性化的感悟下能提高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从而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四、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条件

老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跳皮筋等,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动作的创造,学生在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提供场地和器材,让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体育器材,让学生自行进行体育活动的编排和设计,学生可以进行竞赛的编排,也可以进行游戏的编排,在轻松的活动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很好的发挥和运用。

五、老师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在平时的体育课程中,老师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带着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在游戏和比赛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养成一种勤于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语:

篇5

关键词:课堂练习 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

课堂练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锻炼,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巧妙合理地设计练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设新课授课练习,促进思维的迁移

1.课前激趣启疑,激发思维活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探索、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启发引导,激发思维活力。课前练习是以重现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引入而组织的。它重在激发求知欲,激发兴趣,企盼“探个究竟”,启发学生思维,指点思路,促使知识的顺利迁移。如在《血栓形成》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血液中参与血液凝固的成分有哪几种?既然血液中有凝血物质,为什么血液正常情况下不发生凝固现象?学生已有血液成分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基础,通过这两个问题既承上启下,启发学生思维引入新课,又激发学生要“探个究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认知与思维的顺利迁移。

2.突破教学难点,锻炼逻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巧设练习,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内容,既掌握知识、技能,又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药物的一般知识》的教学中,对教学难点:药物、药品、剧药、毒药、普通药、等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设计的练习为:(1)毒性较大,极量与致死量比较接近,超过极量也可以引起中毒或死亡的药物是( )。A.药品 B.普通药 C.剧药 D.毒药。(2)在最小的剂量中毒性最大的一种是( )。A.药物 B.剧药 C.毒药 D.。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些内容予以充分重视,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记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课堂巩固练习的设计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层次性,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如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习题。

(1)首先是基本题:①鸡法氏囊炎病的病原是什么?②鸡法氏囊炎病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什么?③鸡法氏囊炎病的典型病理剖检变化是什么?④判断题:鸡法氏囊炎病的病毒仅存在于消化道中。这4题在教材中直接能找到答案,比较简单。

(2)接着是综合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参照鸡新城疫病的诊断方法,你认为如何正确诊断鸡法氏囊炎病?②预防鸡法氏囊炎病的措施有哪些?这两个题目需要在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答案。

(3)最后是一个实际问题的思考题:本镇李村有一养鸡户,家养蛋鸡500只,今为40日龄,昨天起有一只鸡发病并死亡,今天又发现病鸡,表现为不吃食、精神沉郁、拉稀、排白色水样稀粪、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请同学们帮助诊断、治疗。这一题要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巧设复习课练习,促进思维的提升

1.复习巩固,提高分析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对一节、一章或一学科的重点知识进行提炼、巩固,因而巩固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如在复习《配合饲料》一节内容时,因本节重点是配合饲料的类型、原则,因此在复习时,笔者设计出的练习为:(1)配合饲料的类型有哪几种?(2)配合饲料的原则是什么?(3)各种类型的组成是什么?(4)比较各种类型的不同之处。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配合饲料的类型与原则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各类配合饲料的共性和不同特点。通过对重点进行提炼、比较,巩固知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灵活运用分析,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练习是在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练习。如在《传染病诊断》的教学中,发热与皮肤出血的症状可能是猪瘟与猪丹毒等多种疾病的症状。要想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就需要学生考虑到多种可能,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诊断。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设计的练习为:(1)在猪的传染病中具有发热与皮肤出血的症状的疾病有哪几种?(2)各种疾病还应具有哪些症状?让学生尽可能地联想,通过联系多种类似的情况,全面地考虑各种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此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诱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在培养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设置问题,其次可以适当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然后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例如,在讲到“不等式”中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1)(x2-3x+2)(x2-7x+12)0的解集,而偶数号区间的并集就是不等式f(x)

二、锻炼数学思维,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时常会遇到一种题型为学生讲解多遍,但是在下次遇到相似题型时,学生依旧不会的现象。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数学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经典例题,拓展能力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集合与函数的概念”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经典的基础题,如:“假如定义域x满足,f(x)=4x2+5x+6,求f(x+1)”。这道基础题侧重于学生对以集合概念来理解函数的认知考查。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这道题其实就是由定义域集合A,到值域集合B上的映射概念。”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f(x+1)中(x+1)替换f(x)中的x,可以得出f(x+1)=4(x+1)2+5(x+1)+6=4x2+3x+15。得出这个式子后,就符合集合f(x)中所有元素f(x)=4x2+5x+6与集合f(x+1)中的未知数(x+1)相对应。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就可以轻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在完成这道题的讲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拓展能力题,如:f(x+1)=x2-4x+7,f(x)是多少。通过上面的例题讲解,学生就知道举一反三,根据教师的讲解可以推出:f(x+1)=x2-4x+7=(x+1)2-6(x+1)+12,然后再将x替换x+1,一步步简化并得出结论。这样的解题过程,就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运用的呈现。同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解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数学实践,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讲解之外,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数学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数学思维,强化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外实践中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算法初步”这一教学内容时,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首先让学生画出这节内容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分析例题,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展数学思维。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如,超市促销活动,每张唱片售价为25元,顾客购买5张以上(含5张),按九折收费,购买10张以上(含10张)按八折收费,请按计算法步骤画出程序框图,要求输入张数x输出实际收费y元。在做这道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y=25x(x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应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为途径,在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白慧明.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篇7

    1.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善于从事物关系和问题描述中,抽象总结出具有特定的关系和结构的一般关系模型,做好事物的数学模型化. 通过概括能力,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通过渐进的示例和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从例题和练习的讲解过程中突出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如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或函数的定义等都是将多种问题的共性统一和概括出来,利用抽象的思维方式,将多种问题概括成一类模型.

    通过多方位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使用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习惯,在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时,能够总结和善于总结出共性的思路.

    2.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选择判断能力反映了一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它首先往往凭直觉认知,而后判定并获取信息,再对信息筛选,评判之后采取策略等过程,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对事物进行选择判断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判断能力具有指导作用.

    在解题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和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去探求最佳答案,并分析解题过程,掌握思维方法,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求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绷紧克服学生思维定式的这根弦,经常在定义、法则、思路等方面做一些变形的练习,鼓励学生多设想,以消除学生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养成进行发散思维的习惯,同时要使学生多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具体的探索方法,让学生能够将日常事物的数学模型,通过概括和抽象的方法,转换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一般性数值关系. 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和掌握各种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常常用到的反证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特殊化法、归纳法、类比法、联想法、演绎法等,其中以综合法和分析法为重点.

    4.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正确理解逆向思维的概念,只有正确领悟了逆向思维的定义才能有助于学生去应用它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题方法上多鼓励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像证明题中的反证法就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同时加强公式逆向应用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不等式的性质时会经常用到. 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进行逆向思维的习惯.

    二、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1. 善于激发调动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所以在设计每节课的时候,尽量把要讲授的知识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设置动人的情境. 有了兴趣学生就愿意寻求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用多媒体讲课的时候,我会寻求一些和本节课联系起来的图画,或利用大学学的一些知识设计一些简单的动画,让学生去寻求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起,他们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抓基础,重课本,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学好高深的知识做储备. 比如看到一道数学题,我要求我的学生学会审题,首先去判断它是属于哪一类型的题,是集合的题,还是函数的题,是几何的题,还是导数的题等,然后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与所隐含的条件,接着就得利用自身知识的储备去搜集解题时所用到的一些定理、公理或计算公式或一些性质及证明方法. 而要做到这样首先就得抓基础,所以我经常让我的学生多翻看课本,多看定义,理解概念,温故而知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化. 这样逐渐地帮助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给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还应当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和引导.

    3. 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

篇8

一、逐步认识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必然联系

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是直接联系的运算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理解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去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过去,我们在教学时,往往重结果,轻思维,淡化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地培养,现在我们应重视思维过程,教师要设法把过去的方法模仿转移到解题时的思维模仿上来,从而搞好学生的思维训练。

因此,运算过程就反映了运算思维能力的几种因素,即:运算的理解能力、运用法则、掌握规律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像的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启发学生在思考计算方法的时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是从同一问题出发,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探求问题解决的不同途径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思维是在思维发散的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发散思维要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多解决方法。

比如,在学会“乘法的意义”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20+8+20+20+ 20=()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自已的算法,有以下几种:

①20×2+8+20×3=108

②20×5+8=108

③20×6-12=108

④20×4+20+8=108

显然,学生的多种设想,突破了原来的知识圈,正确地解答了问题,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2、充分挖掘教材功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性人才的智力因素,是创造活动的灵魂,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一种主动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的具有创见的思维形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材是根本,教师要挖掘其功能,训练学生的逆向、发散联想、直觉等思维,从而提高创造能力。

如在进行梯形教学时,要让学生实现实物与教具的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清晰地理解有关梯形的知识。

三、组织学生进行重点练习和“变式”练习,对典型问题可进行讨论、交流,培养计算技能和掌握计算技巧

1、在重点题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进行“变式”练习,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思维品质。在练习中,要善于练得得当,不在于练得多少,要练在关键处,要学会“善练”。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精彩课堂;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迫切地需要高素质人才。而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精设疑问,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也是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设计疑问,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开发其智力,激活其思维意识。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教师在给出学习有关3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时,为学生设置疑问:从1到100这些数字中,哪些数字是3的倍数?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问题的刺激下,被充分调动起来,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开始思考、探究。有学生给出自己的想法:根据我们所学的2的倍数以及5的倍数的知识内容,我猜想,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数字是3、6、9的数。但立即有学生对其反驳:按照你所说的我可以给出反例13、19、23,这些数字根本就不是3的倍数。而且还有很多个位数字不是3、6、9的数字,是3的倍数,比如:12、15、21。学生很积极地探讨研究,在探讨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进步。还有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推动下,先写出了一些3的倍数:3、6、9、12、15、18。之后,从这些数字中自己探索规律……

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联系实际,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生活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促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将其解决,进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联系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引入了一些实际问题:一天,爸爸买回三张桌子和四把椅子,一共花费668元,并且每把椅子32元,你知道其中每张桌子多少钱吗?教师在给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知识内容,去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这一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讲感到很熟悉,学生也对其充满兴趣。由此,学生都很积极地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知识内容,设每张桌子X元,之后,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X+32×4=668,最后,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内容,解出方程结果,最后求得X=180,这样学生就可以很清楚地得知每张桌子180元。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内容,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活跃了学生数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巧设练习,灵活学生思维能力

练习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恰当的练习能够促使学生更上一层楼。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有效开发利用练习这一学习资源,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以打破学生固定思维模式,灵活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内容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练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师:请在下列括号内,填写你喜欢的数字,但最终要使得等式成立。3.5―( )=( );5.9+( )=( );( )-( )=1.6.这些练习都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这时,有学生给出答案:3.5-1=2.5,3.5-3=0.5。还有学生给出答案3.5-2=1.5,

3.5-0=3.5。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各有特色。这种练习题,充分活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充分思考,大胆创新。

开放性练习的设计,有效地活跃了学生数学思维,开阔了学生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成功地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数形结合,强化学生思维深度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数学内容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由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促使学生理解、吸收,从而强化学生思维深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有一面墙需要被粉刷,一位工人每小时可以完成这面墙的三分之一,请问四分之一小时后,这位工人粉刷了这面墙的几分之一?很多学生在拿到这道题时,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作图,为其渗入数形结合思想。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一个长方形,将其代表题中的那面墙,之后,学生将其平均分成三份,并取其中的一份作为工人每小时所完成的工作量,之后,继续思考,从中画出四分之一小时所完成的工作量。学生在做完图后,不仅对题意一目了然,还能够很清楚地发现其所求的结果,并轻松地列出相应的算式:1/3×1/4=1/12。

数形结合的运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地强化了学生思维深度,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运用,多给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机会,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生今后的发展的一项必备的技能和工具,小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正确地运算,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顺应新课标改革的形势,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一、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对所有的事物都存在非常强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大,不断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的实践及亲身经历感受到新知识的吸引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圆周率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圆的组成,并且让学生对一些需要实际计算和测量的作业进行亲手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新知识。例如,学生在教学长方形的概念的时候,不应该直接给学生画一个长方形让学生确认,而是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室的屋顶、黑板檫、黑板等,让学生从边角上找规律,对长方形的特征进行概括,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推理、归纳的方式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二、从感性着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定律、概念、法则等进行讲解,这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锻炼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概念性的知识是相对抽象的。因为学生的年龄小,生活阅历少,所以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弱,在学习过程中是比较吃力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对抽象的知识进行转化,使学生从感性上得到认识,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讲解“角”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体,例如五角星、扇子、三角板等让学生进行认识,可以让学生将木条等连在一起进行旋转,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角的演示,直观地感受到直角、平角、圆周角的概念,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感性认识中得到锻炼。

三、结合新旧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是前后相连的,处在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中,学生学习到的新知识本身就是对旧知识的延伸,同时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回顾旧的知识,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并对知识进行归纳,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四、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是在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进行的,并且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和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是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情况下应该先借助一些问题,通过问题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使学生可以将所有的思维及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想要让学生灵活、全面并稳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的掌握,使学生可以将问题的前因后果搞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有目的地选择问题,对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概括和综合分析,使学生掌握一系列有效的逻辑思维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有吸引力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故事、动画中的情节及生活化的问题进行提问,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学生在问题中得到锻炼。

五、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课程进行设计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需要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使得每一节课都可以生动、有趣,使每一个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旧的知识进行回顾,对新的知识积极地思考探索,并且从中获得成功、发现、探究的乐趣,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探究。例如,在讲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有的学生会通过将其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也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使学生通过求矩形的公式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自主地将公式归纳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的独立性是比较差,往往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往往是比较直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活动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

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实际,并从感性的角度着手,将抽象的概念性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多方面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探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球.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学周刊,2012,23:66-67.

[2]詹志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60.

[3]高斐.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3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