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会计的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会计的的课程

篇1

【关键词】 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到来,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也逐渐扩大并受到各界人事的重视。如作业成本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已经成为企业界津津乐道的企业管理模式。然而,经常有人问道,这些管理模式都是属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似乎无所不包。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会计学科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教科书中,又有许多交叉与重复之处。

一、管理会计及其学科边界界定不清

(一)当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会计等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

“培养优秀人才要出优秀教材。”这是一位教育名家的话。会计人才培养与发展需要不断出优秀会计教材。然而,会计专业及其相关的学科内经常出现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管理会计与各个学科内容上的交叉与重复。如: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集中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存货控制(EOQ模型)。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差异,以至于有的西方专业教材中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统称“成本管理会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

(二)强调发展与变化从而淡忘了对各个学科边界的认定

当前,有不少人认为,变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没有必要要花精力去对各个学科边界进行认定。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理由如下:

首先,边界模糊与不清是当今学科发展的障碍,约束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虽然,变革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旋律,财会学科与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但是,在认同这种快速变革与整合的同时,也必须保持应有的理性。一门管理科学或者一种管理活动如果没有明确的“内涵”和清晰的“外延”,对于崇尚“权责到位、岗位明确、流程清晰”的管理科学来说,这是个致命的不足。因为,学科边界的模糊必然会对企业的实务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模糊,就能导致许多实务工作者产生“取消管理会计”的想法与行为。在我国会计师职称考试的课程里面,就出现取消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现象。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中也是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统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但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及其管理会计学科不仅不能取消,而应该和必须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学科边界的界定,并不会阻碍学科的发展。物理、化学、数学等许多学科都有其严格的学科边界与规范,这并不会导致它们不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相反,由于边界的清晰更会激励人们去创新,应用各个不同学科的思想与方法来融会贯通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科学地认识会计领域的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这对推动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等学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三)学科边界认识的模糊是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的源泉

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就是它们质的差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甚至财务会计学科内容交叉、重复,是由于对它们的外延与内涵的认识模糊。而事物的内涵与外延是由事物的本质来决定的。任何一门学科是否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应该有它的边界,没有边界就没有系统。应该承认,许多教材,由于没有按各个学科的性质来安排内容,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了模糊的概念,混淆了学科的边界。

二、对管理会计及其学科边界的再认识,是学科教材划分的依据

本文通过学科概念隶属关系的不同层次的分析,对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的性质进行各个学科边界的确认。

本文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都是管理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两门并列的子学科,它们之间是有泾渭分明的边界关系。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是会计下属的子学科,如上图所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清晰的界限,成本会计不但有财务会计中的成本会计,也有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

会计本质是什么?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是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并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汇总报告,其目的是向各方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信息已经考虑到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而财务管理是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来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从而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理财目标)。财务管理中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包括对资金的核定、筹集、运用、收回、分配,它的目的是优化财务状况和提高财务成果。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并列列示在管理学中工商管理学科下,这为两学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在层次上,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重复”现象特别严重。从目前教学现状分析,两者的重复集中在:①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②本量利分析与经营杠杆分析;③存货控制(EOQ模型)。

在处理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重复问题上,笔者认为,管理会计侧重于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管理会计所提供信息依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选择方案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资本预算的方法(如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和存货控制模型这类知识在管理会计课程中侧重信息的确认、加工、分析报告的方法。而财务管理应该是从理论上或方法上进行科学选择并提供合理的依据与指导。比如在投资决策中,管理会计侧重于收集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资料,以及进行现金流量的各种分析(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等。而财务管理侧重于利用净现值法或内涵报酬率来判断应该选择哪种分析方法更好,应该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方案的取舍。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应该同样是会计学下面的子学科,不应该把成本会计认为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个学科下面的子学科。只是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所确认、反映的内容范围因有差异而不同。管理会计是以决策相关性为目标,向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内容里面包括以决策相关性为目标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是面向将来,为企业内部决策者提供信息。财务会计是以受托责任为目标,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里面包括受托责任的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确认的交易、事项的前提,它们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项。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始终以表内信息为核心,适当的表外信息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分散报表使用者的注意力。管理会计在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定量信息时,除了价值单位外,还经常使用非价值单位。此外,还可根据部分单位的需要,提供定性的、特定的、有选择的、不强求计算精确的,以及不具有法律效用的信息;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提供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这些信息满足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综合性、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原则和要求。

成本会计则是提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与企业成本有关的信息,它不仅提供以决策相关性为目标的、向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成本会计信息,而且也提供以受托责任为目标的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也就是说,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管理会计信息的特征,也具有财务会计信息的特征。如上图所示。如产品成本计算中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等主要为财务会计编制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提供信息。财务会计下的成本会计,主要是满足受托责任的要求和审计工作的要求,它具有稳定性、不变性,历史成本的特征。成本会计不是单独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目标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成本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它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部门成本的多项信息,这些信息既为财务会计提供资料,又为管理会计提供资料。

三、在清晰界定管理会计边界的基础上,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人们一般不去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等进行边界细分而是综合性地进行工作。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到来,以及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前,REAL会计及网络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开始实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融合。但是,任何问题交给计算机处理都要先建立一个形式系统,就是“形式化处理”:让计算机从预定的符号串出发,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直到达到预定的符号串为止。因此,在设计计算机工作系统中,人们的思维必须实现以下的转变:(1)思维方式从“模糊性”向“明晰性”转变;(2)处理问题从“回顾性”向“预见性”转变;(3)解决问题从“有限性”向“无限性”转变。而要实现这些变化,人们必须清晰地明白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边界。只有对它们边界的清晰认识,才能设计出运行有效的软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改革

能力本位是20世纪末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论认为,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已经开始能力本位的实践性教学探索。在《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实践中,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基础,既重视学生就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具备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能力本位教学的灵魂。

一、《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设置的理论基础

能力本位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力本位教学重点是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力本位教育的实施以能力本位课程理论、能力本位学习理论、能力本位教学理论、能力本位教材理论四大理论体系做支撑。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学的重要分支,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改制结合其他的信息,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一门技术性、实用性、综合性很强的新兴边缘学科。

能力本位课程理论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管理会计》将现代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是一门以企业管理方面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以及业绩考核为主线的综合叉学科课程。

能力本位学习理论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管理会计》的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展开案例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学以致用,为将来从事会计或其它经济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管理会计》的教学需要把握管理会计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管理会计领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案例的分析,掌握管理会计信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其能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能力。

能力本位教材理论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习主体对其进行信息加工的客体,是教师用以构建学生心理结构的外部工具或手段。《管理会计》的教材需要贯穿管理会计为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坚持全部工作按“成本效益分析”的原理进行,理论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组织内容,结构清晰,易于学生把握课程的脉络。

二、《管理会计》课程能力本位体系的构建

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必须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综合开发课程体系。充分调研企业对会计专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要求,与相关企业的会计和财务人员一起进行工作分析,把实际工作要求作为设置课程和确定课程内容的根本依据,明确教学目标,设置课程模块,确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模块组合。

(一)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管理会计》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为此,应该解构学科体系,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专业课和基础课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

为适应“能力本位”的培养,《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共十三章,按4学分计算共计76个学时。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括号内为学时数):

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是: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前两个模块是学生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属于学生应当了解的新内容。

各模块及章节具体内容、课时安排如下表所示:

(二)明确能力培养目标,遴选课程内容

目前,高校采用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率非常高,有的学校甚至主张将管理会计课程取消。笔者认为,仍应保留管理会计课程,不能简单地将其取消,应把会计专业基础课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门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突出《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重点。

首先,《成本会计》作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基础课程应以成本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分析为主,而有关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应纳入《管理会计》课程。

其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一个重复点,《财务管理》课程应侧重于讲述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考评;《管理会计》课程应从全面预算角度出发,围绕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来展开。

最后,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课程的重复点。《财务管理》课程应以证券投资为主,《管理会计》课程应以项目投资为主,这能够与全面预算中的资本预算内容实现有效衔接。由于二者的内容均以时间价值为基础,出于对教材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二者都应保留时间价值内容,可通过教学计划,根据授课时间先后调整各自的教学内容。

三、《管理会计》能力本位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在高职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不仅需要实践者对能力本位体系的理论基础进行不断研究与发展,还需要得到高职教育主体及其相关部门的系统支持,这样才能确保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上发挥作用。

(一)《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硬件支持

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大量的硬件需求,涉及到对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物质支持。教育政策在教师进修等教学准备上,应给予教师更大的时间与物质空间,从而完成教师在教学上由逻辑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变。能力本位体系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体验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将使学生对实验(或实训、实习)设备、图书馆、信息网络室等的硬环境使用率大大增加。例如《管理会计》和ERP软件的结合是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创新点,传统的会计模拟实习和管理会计的教学完全是割裂的,而如果能够利用ERP软件结合管理会计的内容进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软件利用能力,进一步掌握管理会计的重点内容。

(二)《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师资保证

师资是保证能力本位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无法达到综合化与实践化,对学生的指导则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管理会计》能力本位体系既要改变传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授受模式,形成以实践促认知的新思维;又要求教师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管理与财务实践,获得实践体验,并建构初步实践理性的知识结构。主讲教师有以实践企业基地为依托的科研项目,通过把从科研和企业实践中得到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中的生动内容,将管理会计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主讲教师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预测、决策、控制和责任考核所积累的心得、体会与理论传授相契合,开拓师生的视野,充分达成“市场经济越发展,管理会计越重要”的共识。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思维模式与教学方法,这正是建立《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体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对当前师资教育体系提出的重大挑战。

(三)《管理会计》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评价导向

当前的《管理会计》教学评价标准是学科专家提出并认可的,较多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而缺乏知识、技能、态度等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之间的联系,忽视知识在职业活动中的实际应用,而后者正是能力本位体系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因此,《管理会计》能力本位体系对学生提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要求应在教学评价标准中得到切实的体现,这既是对能力本位体系在行动上的支持,也是对职教教育改革方向的转变。冲破传统教学评价标准对逻辑理性的桎梏,渗透更多的实践理性标准是促进能力本位体系深入开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市场调研、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小组辩论等新型方式,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责任考核的专业知识,综合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学原理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掌握分析、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发端于职教领域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经过改造能够适合高等会计专业《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该模式在不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实施教学中心的转移,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具有适应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会计专业人才,使管理会计在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项目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淑娟,候金柱.论能力本位教学体系的支持系统[J].职教论坛,2003(6).

[2] 陈庆合.能力本位教育的四大理论支柱[J].职教论坛,2004(12)下.

[3] 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CDIO教育理念 《成本管理会计》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我国,《成本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步较晚,以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标志,《成本管理会计》从《工业企业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成本管理会计》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是以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据,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课程。要学好《成本管理会计》这门多科性、综合性、边缘性学科,仅仅以“讲授”为中心、以“教材”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成为高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现状分析

1.课程性质。《成本管理会计》是高校财会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社会应用性,主要讲授成本核算方法及预测、决策、控制、业绩评价方法,旨在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将来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2.教材状况。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教材大多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教材内容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偏重技术方法、数学模型,应用价值不足。书中公式多,计算多,表格多,实际工程案例较少,过于强调计算能力的训练,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岗位技能训练重视力度不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学效果。我国高校中,《成本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一直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师生缺少沟通,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内容大多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背离,只管“教”,不管“用”,未能实现培养其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与开拓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三、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

1.CDIO教育理念。CDIO教育理念是2000年以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从2000年起,瑞典皇家工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历经四年的研究与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CDIO教育理念。该理念是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该理念提出了一个教学大纲(能力要求)和12条标准(课程设计要求),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确保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CDIO教育理念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国内某些大学相继开展了CDIO教育理念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尽管不属于工程类课程,但其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决定了该课程同样可以吸取CDIO教育理念的精髓,将基于项目训练的“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教学中。按照CDIO教育理念,将成本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现自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体系(见图1)。

四、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1.项目构思。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是围绕多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载体,围绕具体的项目逐渐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技能,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通过“做中学”,将教育过程放到具体情境中体验学习,将学生探索兴趣、解决问题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2.项目设计。根据成本管理会计核算要求,《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教学项目:将课程知识点融会贯穿于各个教学项目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见图2)。

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就是以项目带动“教”与“学”。在项目开始实施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以项目团队的形式组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通过轮换岗位,让学生熟悉各岗位工作,营造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岗位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方式进行交流,启发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判断问题。通过收集、编写、讨论分析教学案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借助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有机融合,让学生逐步掌握教学项目操作流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学习与训练,最后独立完成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见图3)。

4.项目运作。项目运作过程就是考核评价过程。以往考核评价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CDIO理念强调的是对全面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强调理论、实践与能力考核评价三者并重,考核评价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见下表)。具体来讲,(1)考核评价主体多方,包括小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及涉及素拓与研发的第三方评价;(2)考核评价内容多样,包括出勤情况、操作态度、团队沟通协作、操作技术与水平等;(3)考核评价方式多种,包括成果展示、汇报答辩、报告撰写及知识测试等。

能否作好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是这种方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均融入考核中,通过多元评分体系使考核覆盖整个教学过程。这种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杜绝实践操作抄袭现象,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和项目的训练之中。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与小组荣誉感,鼓励创新性和创业精神培养。

五、结语

作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CDIO教育理念颠覆了沿袭多年的以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CDIO教育理念,进行《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对项目构思、设计、实施与运作,把离散的知识点和操作技术组织成面,增强学习效果。通过项目学习各知识点并综合运用,树立系统化、工程化的理念,将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项目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雪琰.基于CDIO理念的成本管理会计教学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3,(6).

[2]汤孟飞,许义生,步瑞.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3]赵迁远,田旺军.高职院校基于CDIO理念的企业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酒店行业培训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4]周利芬.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

[5]潘红艳.基于CDIO理念的环形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篇4

[关键词] 管理会计学 企业核心能力 作业链 价值链 

管理会计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并随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实践而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基于管理实践而产生和发展的管理会计学一直存在许多重大而未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及课程体系应如何架构等一直妨碍着对管理会计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管理会计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管理对象和目标的不明确。不同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内容体系。 

目前在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课程体系;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为企业会计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在当代会计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管理会计学纳入到高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成为必然,如何设计和构建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管理会计的内涵并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从学生学习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大军老师、牛彦秀等老师编著的《管理会计》 

(一) 背景资资料 

管理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标准成本系统是成本会计向管理会计过度的分界点,成本性态分析则是管理会计的起点,因此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余绪婴)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更为重要,作为对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学对成本的分析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 内容体系 

全书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阐明以企业为主体,密切联系现代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评价等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实用操作技术。本书第一部分交待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讨论了管理会计各项职能在实践中的应用程序与具体操作方法。最后集中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 

(三)我认为本教材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内容的组织、体系的安排等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而且本书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教材新增加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站在 前沿的角度介绍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应该说是传统教学型管理会计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会计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对企业组织的结构或体制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具有依附性。胡玉明老师编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从环境入手,以企业核心能力培植为主线构造了21世纪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 

(一)背景资料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我们面对一个崭新的经济环境,21世纪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宏观上看具有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特点;从微观上看,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有三种力量,它们或者独立或者合在一起,正在驱使今天的企业越来越深的陷入令多数大董事和经理惊恐的陌生境地。”(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1998)。这三种力量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c,即顾客化(customers)、竞争化(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面对这样的宏微观环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分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即企业面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胡玉明老师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评估、培植和提升,构架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在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的新发展,讨论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主题的转变,构造了21世纪成本管理会计的基本构架,并以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依托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管理上的重大开拓性;第二部分对质量成本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企业激励机制与经理人激励报酬设计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展示了中国企业成本管理会计制度的变迁及特色。 

(三)这种课程体系应该说以环境作为论述的起点,突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全面阐述了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服务的方法,即采用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并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有助于促进企业竭尽全力,鼓足干劲,沿着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塑造企业核心能力,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21世纪的高级管理会计来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为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架构管理会计体系 

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国际化,使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要求企业进行顾客化生产,采取差异化战略。孙茂竹老师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了管理会计体系。 

(一)背景资料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 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并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买方价值链,基于此我们将此概念推广并根据经营活动的有机联系,将价值链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 

纵向价值链就是把供应商和顾客分别视为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彼此出售和购买产品的各种联系,构成的一种链条关系,这一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最初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商)也可以向下延伸到最终产品的最终用户。这一概念将最终产品看做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是作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这样企业可以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这一整体价值链的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合理分享利润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 

横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中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具有潜在关系的链条。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纵向价值链分析和横向价值链分析的交叉点。它是提供给顾客的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对该价值链形成的认识使企业的管理深入到作业这一层次,使企业能够在所有环节上对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价值增值水平,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容体系 

首先将管理会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把管理会计分为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企业管理会计和只对特殊情况适用的的高级管理会计。第二层是按价值链结构把企业管理会计分为战略管理会计和战术管理会计两部分,其中将企业纵向和横向价值链分析作为战略管理会计内容,内部价值链分析作为战术管理会计内容。第三层是战术管理会计部分将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并体现不同企业的特点和要求。 

在章节上可以分成理论部分包括理论框架和价值链分析原理、价值链分析包括横向价值链和纵向价值链、决策分析包括品种决策分析、生产组织的决策分析、营销管理决策分析、服务管理决策分析、人力资本的决策分析。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管理会计报告和业绩评价。 

(三)作者发展了波特的价值链概念,把企业内部价值链看做是提供给顾客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与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一致,进一步发展了纵向价值链观点,认为纵向价值链是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提出了横向价值链,认为这种横向联系实际构成了产业的内部联系。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以竞争优势的获得为核心,以价值最大增值为目的,站在战略角度架构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对于我们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学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述不同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得分析,我们觉得在不同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考虑出现的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站在战略的角度构架我国管理会计学的课程体系。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管理会计学学科体系不规范,很多教材实际是管理会计方法和内容的混杂体,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其内容串起来,体系残缺的事实面前,以作业链的设计和价值链的分析为主线,站在战略角度重新构架的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牛彦秀、王满 编著《管理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胡玉明 著《高级管理会计》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一、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理论的研究。这门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是财会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才能够学习的专业课程。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涉及的财务理论,需要学生全面掌握了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实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学、财政学、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才可以较好地领会和掌握的,因此,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了财务理论研究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由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还反映在财务管理方法上,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包含了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对各类企业都有的通用财务管理业务适用的通用财务管理理论(如,投资理论、筹资理论、分配理论和只对特定时期、特定企业才有的特殊业务适用的特殊业务理论(如,并购理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跨国业务的财务管理。这些理论分别反映了财务管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高级财务管理针对的是特殊业务理论和发展理论,居于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应用研究性很强。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如,中级财务管理相比,高级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设计和安排的侧重点是那些突破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有关内容。其内容更具有探讨性和研究性,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活动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完善,在本课程都得以很好体现。本课程的开设通常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对高年级学生确定毕业前论文写作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理论研究学科,在教学方面不可仅仅局限于目前通行的传授式言堂”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在有限的授课课时中讲授了丰富的知识,但是不符合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定位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加以改革,应在使用传授式言堂”方法之外,还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等创新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采用该教学法的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就某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必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后可即时讲出自己的想法。该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跟随教师授课内容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专业的课程中被运用得较多。该方法通常的做法1般是先由教师对某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讲授,然后给出学生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其不足之处表现为有的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不甚重视,对案例分析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来说,这种先讲授后案例分析的方法仍可运用,但不可频繁,避免学生得案例分析运用疲劳症。

考虑到修学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生都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财会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统计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等,所以,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先案例后讲授。教师可对某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先给出案例,让学生运用以前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先对案例分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针对其不足,将本案例中所需要的本章节内容讲授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丰富的知识结合案例传授给学生,也规避了学生案例分析应付和知识内容重复、课堂时间浪费等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并购管理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两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广泛,都各包含两章以上甚至三章内容需要讲授,其中的大量案例都是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所以,并购案例和企业集团筹资管理案例、投资管理案例等都需要学生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应将先讲授后案例方式和先案例后讲授方式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

作为财务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出现的资金问题。所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1样,都要求学生在学修该课程后能具有很好的财务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应作出课时的科学安排,应给学生到公司财务部门顶岗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安排。这个实习任务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授课学期的前一个假期或授课学期开学之初,让学生对财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企业财务活动有感性认识之后,带着对相关知识的渴求在课堂听课,事半功倍。

(四)授课方式与课程考试方式相结合

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知识注入式授课方式下对应的考试方式往往是考卷测试,但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只通过一纸试卷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然有失偏颇。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测试方式,可以在学期内就同步进行。每堂课或每个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就可采用实习报告、学习心得、案例分析报告、问题论述、问题简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考核并计入平曰成绩,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测试、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考核,对平曰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计算,最后得出学生的本门课程的总成绩。该种课程考试方式和成绩计入方式不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更是促进教与学、提高听课率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认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结语

篇6

自SRI(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1963)、Rhenman(1964)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也被学术界和实业界广泛认可。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深入和管理实践的进步,出现了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研究(即利益相关者导向研究)。利益相关者导向是指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集合关注的积极有序态度,并通过组织资源和能力分配来满足这些利益要求的一系列管理行为,是组织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对措施。从战略的角度来看,组织必须关注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实际需求的变化,倘若组织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程度不够则可能不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Greenley & Foxall实证检验发现,公司对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水平越高则企业业绩越好。Berman等(1999)提出了战略利益相关者导向模型和承诺利益相关者导向模型,战略利益相关者导向是指组织是否关注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程度取决于这种关注能否改善组织绩效;承诺利益相关者导向是指基于道德的考虑,组织承诺应该积极关注各利益相关者。并对两种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战略利益相关者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显著,而承诺利益相关者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不显著。利益相关者导向不仅仅是组织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组织行为,而且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与管理实践融合的一种组织管理创新的体现。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被引入到高校组织管理中。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组织,在专业课程群建设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如何识别利益相关者,深入分析专业课程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以促进专业课程群建设满足并超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会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为例,基于利益相关者导向探索课程群建设,打破传统的观念,将课程群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以课程群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带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建设。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课程教学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因而各高校将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的建设任务之首。现有的专业课程建设是以国家、省级、校(院级)精品课程引领为主,学校网络课程(课堂)课堂建设为辅的二大建设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的课程体系,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也是体现出院校差异和学科特色的标志。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内涵建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现有的课程建设思路忽视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缺乏与利益相关者沟通和交流,出现了课程群建设与利益相关者诉求错位的现象。

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影响组织的经营目标,并被组织经营目标所影响的人群”。具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组织所处的社区等。Pfeffer & Salancik (1978)认为利益相关者控制企业或者组织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促进或提高组织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而影响组织绩效。会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有哪些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是什么,他们对专业课程群建设有哪些影响,会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应如何制定战略和措施应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待明确。一般而言,从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所处的环境将其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两大类。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教育管理部门(教育厅、教育局等政府管理部门)、其他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等教学协助单位、社区、媒体、校友、公众、高级中学、学生家长等。 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学生、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相互依赖、 相互冲突的社会显性或隐性契约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

三、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会计学专业课程群建设

篇7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是电算化的应用型人才,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即财务软件的操作上,使学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同时使学生熟悉各项会计电算化制度。

一、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电算化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1.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会计信息系统由手工向电算化转变的过程,鉴于此,会计电算化理论教学的内容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上。其内容主要包括:

电算化信息系统硬件的配置;微机的选择购买;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结构;财务软件的取得方式;商品化财务软件的选择购买;电算化人员的配备;数据准备组;数据处理组;财务管理组;电算化信息系统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硬件控制;软件控制;管理制度控制;计算机病毒防范;计算机审计。

2.财务软件的开发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存在很大争议。有人主张讲,有人主张不讲,有人主张讲深一些,有人主张讲浅一些,各个教材的内容也相差很大。笔者在电算化的教学中发现,有选择的讲其中的一部分还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财务软件的开发方法及各个系统设计的介绍,使学生对财务软件的开发方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加深学生对财务软件更深层次的理解。但这一部分内容不应该过深的加以介绍,具体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

财务软件的开发方法;各个系统设计(账务、报表、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等);各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各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各系统的代码设计;各系统的输入设计;各系统的输出设计;安全可靠性设计;简单的程序设计。

二、 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其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为此,电算化教学的课时应用一半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做实验:在微机上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使用。

1.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财务软件的操作和相应的计算机知识。目前,学生所学财务软件大多为核算型财务软件,管理型财务软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设。因此,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详细介绍核算型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电算化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账务系统、报表系统、材料系统、销售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工资系统等,每一个系统操作方法的介绍可以按照功能模块的顺序来进行:初始化、数据输入、记账、结账、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等。在每一个功能模块的介绍过程中,要把其中注意的问题、使用要点、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讲清楚,然后让学生反复操作直到熟练为止。在讲授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手工和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手段、方式进行比较。由于计算机的知识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学,而会计电算化一般在二年级下半年和三年级上半年才学,所以,对于财务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论是软件的原因还是硬件的原因),教师都要教学生怎样处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单位不设系统管理员这一岗位,所以平时的实验中,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处理常见问题,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后能迅速的适应其工作岗位。计算机一些硬件故障的处理和一些系统软件和操作软件的使用(如:局域网、EXCEL、WINDOWS、DOS、FOXFRO)也应是实验的教学内容。财务软件的编程和上机调试可以作为学生的选学内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进行。

2.实验教学方式

(1)实验地点。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地点最好选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一边讲授一边操作以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有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着重给学生讲授。有条件的学校应为电算化专业单独配置机房,因为一般的财务软件兼容性较差,如果和其他专业合用机房,财务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2)实验资料。电算化的软件操作一般需要两套实验资料。一套实验资料会计分录已经做好,没有原始凭证,学生只需根据填制好的凭证进行输入,按照程序操作即可。采用这种方法,学生不用考虑会计凭证是否正确,有利于学生尽快熟悉财务软件,一般适用于学生平时上课实验用。另一套实验资料只给出原始凭证,由学生自己编制会计分录,自己输入、自己操作,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复习所学的会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一般适用于期末学生的综合模拟实验。

(3)实验方式。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验可以分为单项实验和系统实验。单项实验可以分为:财务报表系统实验、工资系统实验、材料系统实验、产品销售系统实验、成本核算系统实验、固定资产系统实验等这几个单项实验可以随教学进度分块进行,实验资料应采用编制好的记账凭证,主要帮助学生熟悉财务软件使用。同时也可以和手工会计单项实验相联系,对同一套会计数据,一方面用手工方式进行核算,另一方面采用电算化方式进行处理,最后把二者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电子数据处理的感性认识。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实验一般在期末或毕业时进行,此项实验要注重综合性,应把几个单项实验有机的融为一体。实验资料的准备应全面具体,所给出的应是会计原始凭证,以便使学生熟悉整个电算化数据处理的流程,更好的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知识和提高对财务软件的进一步理解。此外,系统实验还可以按照电算化的岗位的分工来进行,在实验时,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每一组的学生按照电算化岗位的划分各司其职,一段时间后相互轮换岗位,使学生在各个岗位上都得到锻炼。

篇8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和家庭理财方面的重要性日趋重要,因此财务管理课程被纳入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通识教育体系,甚至纳入了工科学科专业的素质拓展类课程。然而,由于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还未成熟,仍沿用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未形成独特有效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教学设计的初衷,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高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现状

根据笔者多年承担高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经验、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每年对学生的教学反馈及毕业调研,发现该门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普遍不高,教师教学效果也不甚满意,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专业缺乏联系,教材选用不合理。

目前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未有效结合特定专业的职业需求,未将财务管理和学生专业结合起来,仍沿用传统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管理的基本技能,能解决企业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等管理活动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是普遍的目标,而对非财会学生而言,其职业需求不是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与专业契合度不够,缺乏学习动力[1]。

在这种教学目标下,选用的教材也仍沿用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材。首先,传统教材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一定的财会基础,而非财会学生或者理工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开设过会计基础等课程,对会计要素、会计报表都没有基础的认识,而直接在财务管理中讲述项目投资评价及财务分析等,学生对抽象的财务概念、财务函数等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系统的课程及教学设计

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基本为素质拓展课程,因此教学设计课时量不超过36个课时,而每周2节,老师讲授教学内容时还要兼顾财务专业知识的弥补,而结合专业部分的素质拓展内容就没有时间展开。因此,大部分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动力,教学互动就很难实现。

传统财会专业的课程是以设计前提是学生已经综合掌握了会计学、统计学及金融学等专业课程,因此教学设计上技术性内容、数学分析等较多,而职业适用性却大大降低。而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非财会专业学生,其会计基础比较薄弱,职业需求也与财会专业不同,比如,针对物流管理学生,进行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意义可能不大,而更应该强调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及杠杆效应对企业的影响,用更多的案例去启发学生懂得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理解“看不见的手”对企业的影响。

(三)考核方法单一而缺乏有效性

目前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很多都是素质拓展课程,因此教学考核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内容基本上为传统的概念、公式及财务分析等指标计算,而学生解决实际职业中的问题的能力却还是很欠缺。

二、高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研究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收集学生的教学反馈及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把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建议融入到教学改革中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和教材选取根据专业进行调整,体现针对性、实用性

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教学设计的起点。高职非财会专业开设财务管理的课程目的应区别于财会专业,其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财务理念的学习,掌握财务管理的规律,教师不是把自己在某个领域内的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天花板,而是做好引导,让学生拥有自学的能力。因此,课程的侧重点应该是财务管理理念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了解财务管理的框架体系、基本的原?t和方法。减少具体的技术方法与模型的大量讲授。

教材的选取应该考虑专业和学生前导课程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可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编制校本教材,另一方面可以选择难度系数较小的基础性书籍,案例要丰富,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再重点讲解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学生能循序渐进的学习,掌握的效果会更好。

(二)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和综合性

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统一是职业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课程内容一方面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以保证职业教育宗旨的实现;另一方面应以综合课程为主,把各类知识和技能综合一起,形成能反映专业特性并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旦明确,课程与教学设计就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设计上结合专业特点,有所取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自成体系,但教学中由于学时较少,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兼顾课程系统性又侧重学生职业需求;第二,在教学设计中,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2]。案例的选取上最好结合专业特点。如财务分析章节,把案例的主角设计为专业相关企业,财务指标选取要结合专业,如物流管理学生可重点分析存货周转率指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第三,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教师要能做到“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出现全部课时都是讲授为主。虽然学生财会知识背景欠缺,但教师应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查询资料,积极参与教学讨论,主动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吸收和理解。

(三)考核方式应多样性并体现实用性

目前由于课程性质和课时较少,很多都是采用期末考核的方法,且期末考核多为闭卷考试。这样学生在考前就大量的死记硬背,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面临实际问题是仍不会解决问题,仍缺乏财务素养,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3]。因此,教师在考核中应重点体现出综合素质。如,第一,在考核中加大平时考核所占比例,平时考核包括考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这样会促进学生在平常就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这种开卷题目不是简单的考核课本上的知识,而是给一些实际企业的案例数据,让学生自己去通过查询书籍运用财务管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手段要先进,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积极性

篇9

一、管理会计课程的特点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一般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战略、预算、成本、营运、投融资、绩效等管理,教学方法一般采用理论讲述、案例分析等,教学学时一般50学时左右,教学采用“多媒体+传统”方式。该门课程与财务会计相比具有四个特点。(一)以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基础。财务会计通过特有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法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管理会计正是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加工,用于组织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方面,以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为目标。技术方法用到较多复杂的数学计算,如回归模型、指数平滑、方案评价指标等。与财务会计相比,都是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数学基础,方能学好。(二)将管理理论和思想融于会计。管理会计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在会计中融入了管理的理论和思想、理念。通过不同方案、不同指标的对比(静态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动态指标如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帮助企业选择最优的方案,这是管理会计决策部分的主要内容。(三)方法程序灵活多样。管理会计是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严格的会计准则、财务程序并不完全适用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方法、程序、工具,灵活多样,可以交叉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二、管理会计指引的实施有助于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管理会计指引的作用。为促进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2016年6月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改变了管理会计缺乏“规范”的局面。管理会计指引是从政府层面提出的应用管理会计的指示和引导,具有感召力和强制性,有助于促进单位充分利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增强竞争力。(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构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包括基本指引、应用指引和案例库。基本指引、应用指引与案例,是管理会计龙头上的眼睛(于增彪,2016),用以指导组织管理会计实践。其中,基本指引在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中起统领作用,是制定应用指引和建设案例库的基础,而应用指引则是对具体业务活动的详细要求,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会计的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全文共6章29条,包括制定的目的、应用原则与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报告等。该指引在遵循战略导向、融合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等原则的基础上,借助内外部环境因素,其中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与管理会计建设和实施相关的价值创造模式、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资源保障、信息系统等因素;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市场、法律、行业等,通过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管理会计活动的运作,运用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模型、技术、流程等工具方法,进行战略、预算、成本、营运、投融资、绩效、风险等管理,提供具有相关、可靠、及时、可理解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综合和专项报告,最终提高管理水平。之后,陆续实施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见下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是对单位实施管理会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具有指导性和较强的操作性。20世纪90年代后,河北邯郸钢铁公司实行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可谓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典范。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设计以企业战略、预算、成本、营运、投融资、绩效、风险等七大领域的管理为依据,每一领域都有各自适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三、互联网、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的应用给管理会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管理也是生产力。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从会计凭证制作、记账到会计报表形成,计算机都能在程序语言的基础上全部完成,且快速准确,这样会计核算人员的需求数量相应的减少。更多的会计核算人员可以转岗从事管理会计工作,分析、重整财务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人工智能用于财务领域,一些程序化、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会计人员可以从重复的、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云计算处理财务数据,提高财务数据效能。这些新的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会计人员可以将精力用于开发思想、管理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真正实现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这为管理会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顺应新技术时代,改革管理会计课程教学

经济发展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必须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而管理会计人才的摇篮主要是高校会计学专业。因此,应该与时俱进,从培养方案修订做起,通过优化大纲、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资水平、拓宽教学资源等,探索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培养优质的管理会计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应用。(一)师资培训与提高。从高校会计学教学实践看,管理会计师资相对紧缺。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会计专业,但大部分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税收、会计电算化等方向,管理会计的师资储备并不充足。管理会计课程“管理”的特点,也对管理会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还要具备较丰富的管理学知识、高等数学的知识等。尤其现在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方面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具备相关知识的管理会计教师。建议通过培训、专业跨转等形式,提高、充实管理会计师资,以满足新技术时代管理会计发展对师资的要求。(二)修订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具有目标导向性。针对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环境,要充分调研兄弟院校的教学现状,实时修订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突出管理会计的重要地位,整个培养方案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型向管理型转移。聘请业内专家,对初步拟定的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注意吸收来自会计实务界、毕业生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不断优化完善。(三)削减财务会计的课程及学时。一般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涉及财务会计的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这些课程都是利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特有的程序,用借贷记账法记账,实现会计核算的职能。它们之间的差异仅仅是核算具体内容的区别,其所用的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一致的。只要学生掌握了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就能很容易通过自学扩展不同领域的会计核算问题。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合并或删掉某门课程,如将中级、高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合并为财务会计,在基础会计学习的基础上开设。(四)增加管理会计的课时或增加相关课程。因国家对高校培养方案总学时有明确限定,现在总的趋势是压缩专业课比重。因此,在总学时数一定的情况下,压缩的财务会计的课时,可以用来增加管理会计的比重。通过增加管理会计课程的学时,加大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比重,剖析管理会计应用的成功案例及失败的教训,提升管理会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管理会计实践。(五)优化教学大纲。依据所修订的培养方案,撰写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简介和课程教学大纲两部分。课程简介部分重在说明课程的类别、学时数、先修课程、所用教材、课程主要内容、参考文献及网络资源等参考资料,起到总括认识该门课程的作用。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及任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及分工、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教学基本要求、成绩考核说明等。课程内容应该按照章、节、问题等,尽量细化,并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以便于课程的讲授。课程的考核应该明确具体,包括考试成绩、论文、案例分析等作业所占比重等。明确课程的主要参考书及网站,以便于学生课外研习。(六)选用优质教材、拓展学习资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书,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应该优先选择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注意选择与管理会计课程、教材相适应的参考教材,促进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所学管理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避免因某种利益关系而选用质量低劣的管理会计教材。同时,借助主流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管理会计课程的学习。如通过大中型企业的网站,查阅其管理会计实践做法,用所学理论分析、验证、反思企业管理会计实践。通过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网站,学习了解管理会计的学术前沿与管理会计面临的新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浏览会计专业期刊网站,搜索研究有关管理会计论文,从中吸收管理会计思想和实践的营养,提高管理会计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七)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级优秀教材《管理会计学》(第七版)为例,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经营决策、存货决策、投资决策、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全面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评价。既包括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业绩评价,这些内容要求管理会计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包括对理论部分的教师讲述,还应该包括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案例教学要求教师通过案例内容的陈述与分析,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管理会计理论融入其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实践感知性。案例的来源可以多样化,可以选用中国管理案例库、期刊杂志中的案例等;也可以因地制宜,对案例进行修改,以便符合教学需要;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或与企业合作课题等机会,深入企业实际,自行编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案例。这些案例,既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方案修订、学时的增加,使得类似“咖啡屋”、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成为可能。教学手段则可以根据内容,采用传统方法与多媒体相结合,(八)网络资源的学习引导。现在网络无处不在,网络资源丰富。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如微课、慕课等,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中国会计学会、中华会计网校、各种期刊杂志网站、各级财政部门关于会计师职称考试网、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网站、教育中介机构网站、大学精品课程与在线课程网站等,都具有丰富的管理会计学习资源。只要愿意学习,总能找到学习资源。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渠道和获取资料来源已经做到充分多元化。

五、结语

管理会计是价值创造的信息系统,国家要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企业,企业要强大必须要用管理会计(于增彪,2016),但管理会计是我国的短板(楼继伟,2016)。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新技术,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管理会计指引的实施为管理会计的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也给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管理会计案例作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构成部分,新技术时代的案例还相对匮乏。制作、编写新的管理会计案例的过程也是促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实现管理会计由“短板”到“升级版”的跨越,逐渐满足我国管理会计的需求(于增彪,2017),管理会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茂竹,文光伟,杨万贵.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版),2015.

篇10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管理会计学;课程改革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会计也已从传统会计中逐步独立出来,成为了会计领域中的一门新学科,其作用已从纯粹的报账、记账、核算延伸到借助相关信息来制定战略规划、预测经济发展前景、评价经济活动、参与管理决策等方面。在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规模的公司都设置了管理会计职位,管理会计人员主要负责管理会计事务,其主要任务是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党的十后,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现代服务行业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与经营方式的转变,都需要管理会计的支持。推进管理会计改革,提高企业效益,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作贡献,才能确保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定发展。为此,政府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政府对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与应用、管理工作效能等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规划要求。这对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推动财政制度现代化、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防范企业内部风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经济新常态下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研究和改进“管理会计学”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如何提高“管理会计学”的教学效果,向企业输送适应市场需求的管理会计人员,也是经济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

一、当前“管理会计学”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研究相对落后

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满足公司内部管理需要。它通过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相关信息,实现财务与业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决策、质量监控和绩效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对财务会计,其主要任务是为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最优化决策与有效运营的各种财务管理信息,为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在工作重心方面,管理会计的工作重心主要为面向未来,积极利用有关信息,制定战略规划、预测经济发展前景、评价经济活动、参与管理决策,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在过程与方式方面,管理会计对公司自我服务的方式可选择性较大。我国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注重记账类会计和鉴证类会计,主要是为外部相关企业和人员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但利用相关信息参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还远远不够。由于管理会计自身在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上的问题等,我国对会计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理论体系缺乏。

(二)“管理会计学”教学内容陈旧

“管理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由于“管理会计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再加上我国并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职业化的相关制度,“管理会计学”的理论并不能在初期具体工作中得到应用与体现,导致高校忽视了“管理会计学”的重要性,对“管理会计学”课程不够重视,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的“管理会计学”教学体系,忽视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虽掌握了有关“管理会计学”的知识原理、方法,但参加工作后发现,学校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无法衔接,难以较快适应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另外,“管理会计学”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许多都是直接引用国外的,没有考虑本国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虽然也有一些是国内的案例,但是由于保密性等原因,资料零星、不连贯、不完整,缺乏行之有效的案例资源。在管理会计方法介绍上,教材内容主要偏重量化分析。教学中采用这些定量分析方法有很多假定的前提条件,在满足很多的假定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经营决策、生产投资决策等模型分析,缺乏实际的运用价值,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经营状况及支出效益进行分析,也无法制定出对应的战略规划、经营管理决策、管理过程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极大地约束了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培育。

(三)忽视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由于“管理会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想要上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当前由于很多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中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原理,很难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来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提升。此外,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再加上许多高校在开学时就要求教师制定和提交授课进度计划,教学过程要严格按照授课进度计划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就无法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这样的“管理会计学”课程教学无法为社会培养适应企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管理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在进行理论体系改革时应把改善“管理会计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作为重点,构建一套适应市场实际需求的“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高校必须在认真学习世界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克服“就管理会计论管理会计”的局限,结合不同主题、不同背景,进行跨学科研究,构建适应时展需求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此同时,高校还需不断创新理论、完善机制,设立“管理会计学”研究基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产教研相融合的产业联盟,推动“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2]。此外,还可借鉴在有效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方面提供指导的“CGMA能力框架”,实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丰富“管理会计学”课程理论体系。

(二)完善“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

根据财政颁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等相关文件,高校在进行“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建设时,应结合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形成概念框架、基本理论和工具方法研究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增强“管理会计学”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此外,借助国家管理会计改革,高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收集、整理来自一线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管理会计案例库,完善“管理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

(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许多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而“管理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可定期举办各种管理会计学术论坛,邀请行业专家、学者进课堂,让师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及先进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在企业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通过对企业获取的实践材料进行理论研究,以“管理会计学”基本指引为方针、以“管理会计学”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开展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课题研究,推动“管理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应用转化,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学”将迎来重要的历史机遇,其必将形成一个超越传统财务会计的全新学科体系。高校应把握机遇,学习国内外先进理念,结合实际,完善教学体系,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月娥,张鼎祖.管理会计改革对高校管理会计教学的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0-133.

[2]卢梁彦.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3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