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篇1

摘要: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在创造力愈来愈重要的今天,应该十分重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鲁迅早就指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可是想象的培养比较困难,而且容易被忽视。所以,需要教师的启蒙、引导。

关键词:想象力表象幻想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0-0006-01

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智力素质,这里包括观察、好奇、怀疑、爱问、追问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怀疑、想象思考以及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所产生的种种追求,可以引导他们去选择新的目标,连续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认真、细致地启发和引导工作。

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语言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而深刻;表象越贫乏,想象九月狭窄而肤浅;表象越准确,想象就越合理;表象越错误,想象就越荒诞。教师充分而利用直观和形象化的材料,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等。但要注意,在直观的形象材料也代替不了儿童对事物的切身感受。在实际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儿童广泛接触各种实际事物,仔细的、全面的、准确地观察比较,全面感知事物。有时教师也可用充满丰富感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口头讲述,带领学生进行有表情的朗读,以增强学生的感受,使儿童积累起丰富和准确的表象,保证想象活动的顺利进行。

想想是通过语言形式加以表现的。因此,语言的发展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只有语言发展到达一定水平,儿童的想象才能从形象水平提高到符号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教师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正确、清晰、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这不仅可唤起学生的想象,更为他们表现想象做出榜样,使学生具体的感受到如何使用语言来表现想象,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如在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有条不紊地、生动形象的讲述故事情节;在绘画中,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富有美感的构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求学生设想出理想的事物等等。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如,出示一幅画面,要求学生围绕画面的主题,写出画面上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对抽象词作具体形象想象。如,将“高傲”一词,要求学生以人物动态来表达。对物作拟人想象。例如,要求对“山、水、花、鸟”作拟人想象

三、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幻想

篇2

1 加强素材积累 为想象提供源泉

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想象力必须以素材为底蕴、为依托。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广、知之不新,想象力就会失去源泉,难以插翅飞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素材的美术活动会使学生思维陷于空洞,使创作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相反,丰富的美术素材,能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中有效打开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寻找素材,积累丰富的实物、图片、声像资料,保存真实的视觉、触觉感受,增加感性材料的储备,为想象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绘画创作中构思是绘画的前提,而有些学生绘画时就像写作文一样看到一个命题无从写起,这就是因为学生的大脑中素材积累太少,想象受阻。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都可能是很好的绘画素材,如果学生头脑中有大量的实物形象,这些形象越清晰,则越容易被再现,在再现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够较轻松地进行想象和创造。例如,在教学《汽车的联想》、《鸟是我们的好朋友》和《纸的造型艺术》这些内容时,让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搜集图片、制作标本,加强各种素材地累,为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源泉,奠定了学生自我创作的基础。

2 深入感受生活 激发想象力

一切想象都源于生活,色彩缤纷的生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从而激发绘画灵感。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造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材料重要得多,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是学好美术的丰富资源,因此,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在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中触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全身心去体会和领悟,注重用眼观察、用耳倾听、动手操作,用身心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孕育着的艺术信息,以丰富其想象力。教师可以带他们欣赏日出日落、春暖花开、鸟兽鱼虫等自然风光,感受“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的优美意境;看名胜古迹,发现人类文明的艺术美;欣赏具有传统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如闹元宵、赛龙舟、木偶戏、迎娶新娘,以及绚丽多姿、风情万种的民趣乡情、文史掌故等,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中寻找画材,产生灵感,积累美术形象。引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校内外活动、体育锻炼、文艺演出,组织学生郊游、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鼓励他们踏上乡村小路,逛逛繁华街市,节假日旅游,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景、物、人,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激活创新思维,丰富想象,完成一次次生动的审美再创造。

3 注重情感体验 开启想象力

内在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绘画再现、音乐渲染、游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特定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热情,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易于开启学生的想象。例如在风景画的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内容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热爱自然,注意观察和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在动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在画中蕴含对动物的关爱,从而实现由表象到意象的深化,以形写神。在人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在绘画作品中寄托对师长、朋友、同学及亲人的深情,以情带画,让学生感到学习美术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在静物画的教学时,使学生通过对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表现特定的意境。在色彩画的教学时,选择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易于表现的,并具有一定情趣的物品,如花卉、水果、餐具等,用色彩丰富画面效果,倾诉自己的情感。在美术想象创作中,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将各种造型因素分解后加以夸张训练,使其更深层次地理解视觉形象,发展和丰富造型语言,为学生美术表现力开启新的空间和层面,自由翱翔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创作出更新更美的艺术作品。

4 尊重独特感受 培养想象力

篇3

一、丰富知识,储备表象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人对这些形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任何新形象都是难以想象出来的,正如伏尔泰所说:“如果你要一百个同样无知的人去想象某种新的机器,一定就会有九十九个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即使是他们费尽了脑筋,也无济于事。”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是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所观察得到的融合为一,团成一件新的事物罢了。假如不以观察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东升的红日、秋日的田野,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重视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

想象是在已有的表象上展开的,任何想象都不能离开已有的知识基础。一个人的感性知识越多,就越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大量的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指导学生博览群书、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关心时事政治,《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话选》……这样,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不断开阔视野,广取博收,获得丰富的营养,积累众多的知识,他们有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联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同时,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营造课堂氛围,唤起学生的想象

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用一个战栗的心理写出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为学生服务,充分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乐观向上、愉快、融洽的心境中,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在师生共同进行的读书、讨论、探究、议论等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互相学习,答疑问难,教师可以独辟蹊径问学生,学生也可以打破常规问教师。教师更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新奇见解,鼓励学生敢说、爱说、会说,甚至提出跟老师或课文不同或相悖的想法和问题。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记忆大大增强,记忆的增强,又为思维和想象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材料和素材,从而提高了学生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发展语言,激发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想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言语,就会使自己的想象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而不能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上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这是想象的方法基础。小学生想象的自觉性与目的性差,还不能做到为某一任务的实现而循着一个方向进行想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如:从弯月想象到英文字母C,从“春华”想象到“秋实”,从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想象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春雨想象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从吃叶吐丝、呕心沥血的春蚕想象到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从洁白无瑕、受尽磨难、培养后人的粉笔等去联想到那些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等等。我们教学生循着一定的轨道联想,但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生的许多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且最终仍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才能使他们的想象从具体直观水平上升到词的思维水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深刻性与逻辑性。所以,教师要教会孩子通过想象去说清楚一件事、一个人或一个情节。

篇4

关键词:空白艺术 表现形式 想象力培养

一.空白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

空白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中常用的技巧方法。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并非空无一物。作家为了更好地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常常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展现艺术空白的魅力,增强文章的审美意蕴。具体来说,空白艺术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有:

(一)语言省略

语言描写反映一个人物性格重要方面。许多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直接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例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首次登场,可谓作者的独具匠心之处。“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述,生动形象又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王熙凤这一具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学创作中,对语言的描写借助于空白艺术,常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情节省略

此类空白最多是在作品结尾处。情节的省略以跳跃的方式前进,它在作品展开情节的过程中省略一部分,使作品更快地趋向。在结尾处留下空白是指在读者所关心的人物的命运安排、故事的结局或作品的结尾不给出明显的答案,反而是给读者留下一个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艺术空间,以供读者去想象、去体会,从而获得启示。笔者认为,在结尾处留下空白是情节省略的特殊形式,二者可归为一类。

在沈从文的《边城》结尾处写道“而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没有回来。也许他永远不回来了,也许他明天就回来”,翠翠最终是否可以等到傩送是不得而知的,作者没有明说。这种空白的处理,节省了许多文字,使情节曲径通幽,只能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由读者自己给故事续写上一个结尾。

(三)虚实结合

对所要写的事物不直接去写,而是采用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等手段加以刻画,用艺术空白给读者留下玩味、揣摩的空间。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之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待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极写其娇美无比,然而这种美丽也不是具体的美,它充满着不确定性,也给读者留有充足的想象余地。李延年《北方有佳人》中佳人,留给读者的只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美,而佳人到底有怎样的美,只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而这种空白美的艺术形象也藉此获得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二.空白对想象力培养的作用

艺术空白能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积极性,去填补作品留下的想象空间,从而创造出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一)提升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天地

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整个诗篇没有一字直接书写离情别意,却同样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达了强烈的惜别之情。究其原因,仍在于空白艺术的运用,成功地构造了一幅情意绵绵的送别图——浩浩江水,一叶孤帆,水天相接,送友人离去后,诗人仍以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久久伫立,不忍离去……情谊之真挚,可见一斑。

(二)用少量的笔墨集中表现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例如,《红楼梦》贾宝玉被贾政毒打事件,其他人看他都说了很多话,唯独林黛玉前来探望说得最少。此时林黛玉心中虽有万句言词,但只说了这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里的“改”怎么理解,历来很多研究者一直争论,不过那是语言内容角度去想象,那么从感彩来看这恰恰最好地印证了黛玉心疼宝玉、怜爱宝玉的一面,尽管黛玉的语言不多,但是以“少语”胜“多情”。

三.总结

艺术空白是一种重要且广为应用的艺术手法,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其魅力是无穷的。对于文学中艺术空白的研究更应重视,这对我们进行文学写作、文学鉴赏等都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玉萍.论文学作品的想象艺术[J].名作欣赏,2009(09).

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颜色想象力;线条想象力;造型的想象力

一、颜色想象力的培养

颜色是美术元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特点。虽然部分学生已经在幼儿园的课程中了解了颜色,但是对于三种颜色的结合,以及三种颜色所可能产生的变化需要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加以强化。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流动的颜色”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途径,鼓励学生想象三原色的结合。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化是可以进行想象的,基于想象来开展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初试三个玻璃器皿里面所装盛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墨水,让学生观察搅拌之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且用一句话去描述自己所看到的色彩变化。比如,教师提问学生:“你们想象下三个不同的器皿的墨水混合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颜色呢?红色跟蓝色混合之后是什么颜色?”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还是红色,因为红色看起来比较鲜艳。”也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应该是蓝色。”还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混起来可能是黑色,因为颜色太复杂了。”教师这时引导:“那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大家的想象是否合理。”随后教师通过搅拌的方式,让红墨水与绿墨水混合,最终墨水成为深蓝色。学生的想象虽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颜色所产生的特点,这其实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有较好的提高作用。

二、线条想象力的培养

线条是基本的美术元素之一。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对线条的想象力,尤其在造型与表现能力的培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的想象力进行线条教学[2]。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变化无穷的线条”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各种长线条与短线条的不同造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造型设计。学生可以通过线条的连接方式,以线条为主要的材料,把各种不同的线条收集到位,然后以手中的这些线条来进行造型设计。所有的造型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讲一下他们手中的这些线条是什么线条,然后做成了什么样的造型,为什么塑造成这样的一种造型。如教师提问学生:“请这位同学讲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线条?”学生回答:“我带来的是妈妈用来缝衣服的棉线。”教师再提问:“那你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学生回答:“我用棉线塑造了一只马,我用这个线圈起来。”教师又提问:“那你为什么要用棉线圈成一个马的轮廓呢?”学生再次回答:“因为棉线非常软,没办法做成非常直的造型,所以我就用棉线圈成了一个马的造型,这样更好。”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逐步讲出自己选用线条的方式,以及之所以选择这种线条塑造成特定造型的原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篇6

一、培养良好的听觉,直接感受音乐本身魅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是音乐想象的基础,内心听觉的形成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听音乐、听懂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及用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发挥想象,就会感受到不同音乐的不同魅力。如在欣赏《在钟表店里》时,虽然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乐曲,但笔者让学生在第一遍欣赏时闭上眼睛安静地用心聆听,并充分发挥想象,设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这样要求学生全身心地倾听音乐,他们联想到了“有小钟、大钟、还有布谷钟,他们正在进行唱歌比赛……” 等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然后再让同学们伴随着第一段音乐中钟表走动的节奏用自己的舌头,或是捻指来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在第二遍的分段欣赏时,听到第二段音乐比较安静时,要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你们听那是老爷爷干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老爷爷在为小闹钟看病呢!”有的学生说:“老爷爷修钟表修得累了在休息呢!”……学生们都充分展开了想象。伴随着“滴答滴答”的钟表声,学生们轻松愉快地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懂得了应该珍惜时间的道理,同时也在用心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曲的魅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想象力

音乐是高度抽象的。对于阅历尚浅的小学生,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不能理解音乐当然也就直接影响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音乐意境,不仅能化解教学难点,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各种音像资料等,产生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动人的音响,使学生正确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如欣赏《赛马》时,可让学生一边随音乐哼唱,一边欣赏紧张激烈的赛马场面,这样将视、听、唱结合起来,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在赛马场上参加比赛,切实激发了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又如在欣赏《黄河》时,运用多媒体手法,将一部作品完整地展现出来,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强烈的音响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其产生激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无不为作品而振奋,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是想象力的无意识的展现。

三、动起来,在亲身实践中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我们经常看到有很多孩子在听到音乐时会很自然地随着音乐动起来,并且有时还会表演起来,这就是他们脑海中的丰富的想象力指挥着他们动起来的。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唱中联想,在联想中唱,可以加深学生对歌词、对乐曲的理解,使学生在无忧无虑中得到熏陶,在快乐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好动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如在欣赏《三个和尚》时,由于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且有的学生观赏过这部动画片,所以他们觉得非常“好听”。因此,笔者就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分角色模仿“三个小和尚”挑水吃的过程,先让学生仔细聆听音乐,自己设计动作,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手持道具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使学生通过模仿,明白这部动画片没有一句对话,全凭听众根据音乐效果展开想象来塑造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并懂得了其寓意。

四、与不同教学领域互相联系,培养想象力

小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保持开放的态度,提倡音乐教学的综合性,要与语文、美术、舞蹈、戏剧、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相渗透,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在《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语文学科相结合,采用配乐朗诵歌词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白云白、蓝天蓝的大自然的美景。如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可以把音乐和舞蹈相结合,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民歌和舞蹈中展开对大草原的想象。如欣赏《梁祝》时,把音乐和越剧相结合,把小提琴协奏曲飘逸、优美的旋律和越剧婉转的、如泣如诉的唱腔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展开联想,想象那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欣赏法国比才的《间奏曲》和《小步舞曲》时,一个个音符仿佛就是一支支画笔,描绘出宁静优美的田园风景,边听乐曲边看画面,学生就会感觉美妙无比。学生在这样美妙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他们的想象力就像一对隐形的翅膀,带着他们在这种感觉中轻轻地飞着、飞着……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想象力

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篇8

一、深入生活引导想象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深入学生的生活来引导学生想象。任何想象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不存在与生活无关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当然,想象是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的,并非是现实的简单机械的翻版。所以,美术教师万不可以“像不像”来简单评价学生的画作,那样会使学生都向“像”靠拢而让作品失去想象力。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让学生改变思路,同时肯定其想象力,以防止其形成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

二、走进大自然发展想象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来发展想象。法国教育家蒙门说:“自然和社会是我们最好和最伟大的教材。”许多教育家也都主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体验和学习,通过大自然直接启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同时让他们去大自然中发现美,从而创造美。因此,小学美术教师有必要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四季变化等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想象也会随之迸发。

三、运用感官提高想象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提高他们的想象。调查表明,大脑信息的80%都来自于视觉,学生认识世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看”。另外的20%是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这些感官在艺术想象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观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过程,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表明:运用感官系统的尝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四、通过欣赏激发想象

篇9

再造想象是依照词语描述或图表描述,在人脑中产生新的形象的过程。因为再造想象中的形象不是本人独立首创的,而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示意,运用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再现别人曾经设想过的形象,所以再造想象不但灵活、清晰、准确,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再造想象在青少年的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语言材料,启发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决定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从语言文字开始,必须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借语言材料去启发想象,实质上经历了将语言想象成一幅画的思维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材料、概念想象成一幅画面,然后再描述出来,这种过程就是一种创造过程。

艺术家的创作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言尽而意未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地方,创造出一种无言意境,让学生在体味课文所创设的一种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会让新形象更带色彩。有些课文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教学时抓住这个特点要求学生把文章续写下去,学生思想会展翅遨游,积极探讨。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对课文脉络的梳理和主旨的钻研。学生想象的具体情节不相同,结局也迥异,至于细节更是杂彩纷陈。学生按自己想象的写续篇,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此外,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运用了省略号。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凭借形象材料,启发想象

篇10

一、议论法

议论法是指在课堂上,由教师或学生自主地提供议论的焦点,围绕音乐形象,学生分组或自由组合展开讨论。议论法的应用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充分展开想象,发挥主观能动性,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形成更清晰、生动、丰富、完善的形象。

比如:初二第一学期的欣赏课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当学生分段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基本情绪、民族风格之后,设计的环节是边听边讨论。这首乐曲让你想到什么?有的说想到了黄河两岸人民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有的说听到黄河在怒吼,好象千军万马在呼啸,在发出战斗的号角;有的说好象看到游击战士在山边、在树林里埋伏,歼击敌人的情景。学生经过议论,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又能在愉快的氛围里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二、绘画法

绘画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事,而艺术创作是相通的。学生用色彩、图案、线条来理解音乐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用色彩或线条、图形来表达各自对音乐的不同情感体验,发展想象力,进行再创作。需要强调的是用寥寥数笔快速地反映脑海想象的形象。

如初一的欣赏课《采茶舞曲》,学生欣赏后,根据想象用色彩或线条描绘出茶山春天、阳光、采茶姑娘、茶篮子等形象。这就是通过音乐展开想象描绘的一幅极富诗意的采茶图景。

三、故事法

故事法指学生在欣赏乐曲后,根据音乐内容编说小故事,发展学生想象力。

学生既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编说小故事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例如:在欣赏初中第六册教材《童年的回忆》这首钢琴独奏曲时,很多学生都能从乐曲那清淡、典雅、甜美和充满诗意的旋律中回想到自己童年时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欢闹嬉戏的生活情景,会随音乐进行想象,会把童年的故事编出来并讲给同学们听……由此,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律动法

中学生好动,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生动活泼便于想象力的更好发挥。所以用律动法既可满足学生的好动心理,又可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欣赏一段乐曲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用某舞蹈姿态或更简单随意的动作加以表现音乐内容。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随着音乐的情绪、自由的律动,身动而情动,情动而神动。这样学生能尽情地发挥,尽情地想象。这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五、教师要更新观念,正确引导

一个小故事:一教师上音乐欣赏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到马奔跑的声音,便击出节奏“×××××”后问学生能想象什么声音,学生大多回答是马奔跑的声音,而有一位学生说牛跑的声音,结果被教师骂说是胡说八道。这位学生只好低声自语,难道牛急了不会奔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