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文学素养

篇1

一、制造“陌生”,咀嚼语言

“陌生化”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它是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夸张等艺术加工,使之神奇异样而成为文学语言。这样的语言通过延宕、阻截来延长读者的直觉过程,让人感到它的生动新鲜。正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使文本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审美张力。但是,在文本阅读中,因为受阅读水平的限制,学生对这样的语言现象往往会熟视无睹,不能深入理解文字内在的蕴含。因此,在教学时应适当地放大这种“陌生”的效果,激发他们的敏感性,关注语言的表达,体察细微的变化,感受内在的意味。正如专家所说:“阅读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要让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二、激活想象,品味内涵

想象是文学的生命。正因为有了不同以往、不同他人的想象,才产生了新的形象、新的创造。语文教学必须具备鼓励、呵护想象力的品格,让学生在文学想象中享受身心自由,享受表达的自由,提升全面发展。有一堂经典的语文课——老师问:“花儿为什么会开?”学生答:“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拉开了。”“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老师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在这场对话中,师生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文学的情境中,美丽的想象成就了生动的表达、童话的意味和个性化的创造。

真正的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是学生带着自己的主体意识参与其中,这就少不了学生的揣摩和想象。文本的字里行间需要学生的想象进行补充、丰满和完善。这样就能避免过度分析把文本搞得支离破碎,致使阅读滑向技术主义的泥沼。激活想象能让艰涩而不顺畅的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和多姿多彩。

三、紧扣形象,培养语感

语文是感性的,体现在它借助语言文字用形象传情达意,表达思想。教材中有大量写人记事类的作品,这类文本中的人物,大多具有独特的个性,形象特别鲜明。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老人的豁达开朗、怡情于山水;“”中林则徐的大义凛然、坚定无畏;“番茄太阳”中小女孩的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等。每一个人物都存活于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或者说,每一个形象的呈现都有其独特的言语表达。教学时应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语言的感悟和文字的涵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正如潘新和先生所说:“谈语感,首先要谈文体感,没有文体感的充分理解与全面体现,语感也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不存在抽象、孤立的语感,语感只有在具体的文体和特殊的语境中才是有意义的。培养语感,准确地说应是培养某一种文体的语感。”

四、追求审美,感受意境

审美是文学的终极追求,文学的审美就是审察作品的独异、精彩之处,发现作品不同凡响的地方,强调读者与作品的心灵契合与精神交融。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追求文本的情境与教学场景的交融,让学生沉浸在文字的叙述中,领悟文字的魅力,享受语文的乐趣。语文课堂本就是一个孕育美、生成美的场所,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力求让语文学习成为富有生机、充满诗意的美妙旅途。因为只有美的情境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真实流露。当学生把语文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才能最终达到言意兼得的境界,语文才能成为生命的语文。

篇2

文学社团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好的综合性学习形式。笔者认为,要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组织文学社团活动,要认真做到“五有”,即有条件、有主题、有视野、有评价、有平台。

一、有条件:创设阅读条件,让学生随时、随手都有书可读

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阅读与积累,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让他们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性。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我校“九天”文学社积极创设阅读条件,号召学生“读书、读心、读世界”,在校园内掀起了读书热潮,让学生在读书中实现了心灵与名家对话。

首先,开放校图书馆,鼓励学生多借阅。

其次,在校园内创设多处“自由读书吧”,这里的图书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选择的空间。

此外,还建有班级图书角。学生从家里带来精彩的图书,彼此交换阅读。教师还充分利用教室后面的剪报栏,每天安排学生剪贴有价值的新闻,上课用一分钟时间导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我校文学社积极创设条件,营造书香校园,号召学生以书为犁,耕耘心田,力求让学生养成阅读的

习惯。

二、有主题:定期开展“同读一本书”读书交流活动

用书香浸润青春是“九天”文学社的主旋律。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校文学社定期开展有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阅读目标的确定、阅读对象的选择上作有效的指导,还要善于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精神的增强,使学生善于在阅读实践中提高文学素养。

有主题的阅读、定期的交流,丰富了社员的心灵,而且社员在交流中产生的智慧火花也是一笔丰厚的写作资源,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丰富其情感体验,发展其健康的个性。

三、有视野:举行内容丰富的文学采风活动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们在提倡学生阅读书本的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读自然,读生活。

“九天”文学社每学年都会带领社员外出采风一次,或徜徉于青山竹海之间,醉情山水之乐;或走进工业园区,进行现场参观与采访;或流连于桃林硕果之下,感受丰收的喜悦……兴高采烈的社员在采风活动中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积累写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既开阔了社员的视野,又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同时在学生的阅读和练笔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社员将家事、国事、天下事融入笔端,为我们留下了篇篇佳作。

四、有评价:确立评价体系,评选“阅读之星”

文学社团开展的活动不能有始无终,要对积极参与的学生作出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

我校“九天”文学社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就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学期末开展的评选“阅读之星”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

要注意的是,“阅读之星”的评比应秉承多元化原则。评价以学生个体评价为主,家长协助为辅,教师最后把关,读书领导小组审核的方法进行。

五、有平台:搭建表彰平台,树立阅读榜样

文学社为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引领学生成长,搭建了校级、班两级展示平台。

班级设有“阅读之星”展示墙,学期末再由文学社组织,评选出校园“阳光阅读之星”,在橱窗中公布并张贴学生照片。

宣传表彰的“阅读之星”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然后将“鲇鱼效应”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是培养阅读的领头兵,以自身的阅读体验去激发其他学生乐读、善读。领头兵可以现身说法,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知识层面的阅读方法,它比教师“高屋建瓴”的指导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表彰平台的搭建,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更加自律和奋进,让“后进”努力追赶“先进”,形成了人人争先、个个向上的喜人局面。

文学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对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培养学生文学特长、繁荣校园文学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文学社团组织,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既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又能使学生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开启智慧。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外活动 文学社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213-01

1.概述

1.1研究的提出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第一次将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列入教学范畴,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我们可以竖起文学这面大旗,高扬人文精神,从内心深处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突破课内外的严格界限,形成课内外互补延伸,读写相长的全新教学模式。其突破口就是发挥文学社团活动潜在的巨大的教学功能。

1.2研究的必要性

1.2.1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曾明确指出;“我们认识并与之打交道的人主要是由于学习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习得的,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改变;他们的知识积累、他们的技能以及使他们成为独立个体的那些品性也都是如此。”的确,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的过程。而文学社活动的开展,正是为着实现这一目的而设置的。

1.2.2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和教育发展战略而提出来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与应试教育有本质的不同。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素质教育倡导的是终身教育,这也是人类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如何利用社团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调查分析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以校文学社——“经纬文学社”为载体,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活动计划。综合起来,我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2.1举办讲座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举办的讲座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举办有关文学史、文学作品、文学家、文学创作轶事的讲座。

第二阶段:举办有关阅读方法、写作方法、朗诵和演讲技巧的讲座。

第三阶段:举办有关辩论技巧、采访方法等口语交际技巧的讲座。

2.2开展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相应的一些阅读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阅读活动的开展也是分阶段逐步提高要求的。,

第一阶段:自由阅读。

本阶段以学生自由阅读为主,目的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阅读材料主要有《读者》、《青年文摘》、《中国校园文学》、《小说月报》、《散文》等。

第二阶段:阅读方法指导。

在第一阶段阅读的基础上,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在阅读方法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单项指导。

案例:读书笔记节选

转眼中秋节到了,那是我第一次在外过节。我想故乡,想母亲,想家里的一切。同学们各自忙着写家书,我却一点也提不起精神。我病了,可是连一句安慰的话也听不到。我哭了,哭得好伤心。往年的中秋节,母亲最忙了,她总是把月饼打成包,然后打发父亲走亲访友。我总会在此时赌气和母亲顶嘴,看着那些香甜的月饼,我舍不得让父亲拿去送人一一其实每次,母亲总会把早已准备的最好的月饼留给我,其中的一个,我与母亲共同分享……不知不觉我睡着了。醒来时,一股芳香的月饼味扑鼻而来,伙伴们正在吃着买来的月饼。我的心都碎了,这个节日真难过。

(摘自《半块月饼》《青年文摘·人物版》)

心得:读着这段文字,我也有点想家了,我想起了第一次离开家上中学时的情景,想起了在这里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古诗中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家时,常常忽略父母的爱,离开了才知道想。离放假还早得很,可是,我好想回家,好想妈妈!

从此例可以看出,学生已能较熟练地做读书笔记。

2.3开展竞赛活动

开展竞赛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文学社的计划,在高一阶段,我们主要组织了军训简报征文活动、“迎国庆”诗歌朗诵活动、“迎校庆”征文活动、高一年级钢笔字大赛、“五·四”演讲赛、高一年级手抄报大赛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锻炼能力的最佳途径。这一阶段我们主要以采访调查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采访调查是一种开放性的、需要互相交流的活动。最初我们主要是让学生在校内就学校常规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对有关部门(政教处、年级组等)和人员进行采访。为了便于采访活动的开展,这一时期的采访工作基本上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对于采访的成果,我们要求各小组整理成文,通过校广播站进行校内广播,特别优秀的汇集成册,由校刊以专辑形式在校内印发。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了协作意识。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篇4

(一)多阅读

多阅读是指多文学书籍,增加文学积累。厚积薄发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积淀成的。要想成为一个满腹经纶、气质优雅、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铺垫。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从读书学习而来。康熙在和他的大臣商谈国事时,提及什么东西不能“丢”时,把书不能“丢”排在了首位。语文教师首先当然要读文学书籍。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不读《诗经》、诸子散文、屈原的楚辞、司马迁的《史记》,不背唐诗、宋词,不知《牡丹亭》、《桃花扇》,不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不了解鲁迅,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就很难有中华民族的血脉情结和审美心理,更别谈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实,读书是一件其乐无穷和终身受益的事,你的灵魂可以随着书的脉络而畅游,你可以体会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和不羁;也可以体会“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低沉;你还可以“独坐幽篁里”;可以与文人雅士交谈,与知己谈心。日久天长,你的情感睿智的 “湖泊”就会盈盈可见,汩汩而出的必定是深邃的思想,优雅的谈吐,丰富的情感。表现在教学行为中,或妙语连珠,幽默风趣 ;或机敏自信,游刃有余……

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推荐了1-6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了解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洗和社会的检验的大师之作,其中生活容量、情感容量之大,对人生、人情的内蕴开掘之广,均可滋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在作者所叙述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的情结里,在作者所抒发的入木三分、爱憎分明的议论里,在作者所着意的精雕细镂、惟妙惟肖的描绘里,都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语文教师只有通读全文并熟记于心、有所感悟,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才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文学教育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素养。有了独到的感悟,再用清晰的教学语言传递出来,才能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鸣,并使之从浅层的感官享受进到深层的内心体验。切不能把《游园不值》只简单的讲成访友不在,赏花不成的浅层意思,那就和文学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了。因此,只有多读书,增加文学知识的积累,才能掌握语文教育的主动权。

(二)多背诵

多背诵是指多背古典诗词,培养、提高审美情趣。语文教师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不只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毫无生气的知识,语文教师不应该是刻板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恰恰相反,他需要激情、灵感和想象力。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情趣。要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以美的眼光发现文学中溢彩流光的美,以美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进而塑造美好的心灵。如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学习背诵古典诗词就是一条好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传统的国家。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的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真挚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可以陶冶健康向上的情操,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当代一位著名作家曾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古典诗词还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超长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使人驻足其间,流连忘返。仅以唐代为例,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晓畅,李贺的瑰丽,韦应物的简淡,李商隐的朦胧……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读这些千古华章,不但能开拓我们得到思维,激发强烈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我们的审美层次和文化品位。

新课标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要求小学生背诵160篇(段)古今优秀诗文,这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得人心的举措。作为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种类。”(《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

(三)多鉴赏

多鉴赏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书籍时一定要多品、多思。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知识,其中包括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欣赏能力或者鉴赏能力。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水平,对教学和启发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自己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在出行甚至远行的基础上,配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有了丰富的阅历,便能更为轻松地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以比较专业的眼光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对文学作品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培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于永正老师在给学生上的《卜算子・咏梅》的时候,不仅引出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而且通过“反其意而用之”,用比较的方法将的词讲的简单明了。引出“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等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句。可见,如果老师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是很难将一首名家的词讲得如此通透,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理解并背会了这首词。

(四)多朗读

多朗读是指经常学习朗读,注重以情动人。有人说,听一个人朗读的好坏,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文学水平的高低。实践证明,这句话有它的合理性。许多优秀语文教师都是朗读的高手。叶圣陶先生在《中心国文学习法》中提到:“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好的朗读,可以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气势,读出文章的声色,使人能够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的意境氛围,通达作品的奥妙精髓。语文教师应该会朗读,重视朗读,一方面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儿童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通过好的朗读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他是培养学生理解力、创造力、语言感受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文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篇5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活动也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偏低,大部分小学生字迹潦草;语文知识面狭窄,除了知道课本上的那些作家和老师所讲过的以外,其他的都显得十分陌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比较差。《课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1 加大学生阅读量是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学校、家庭应多为学生购置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农村小学大多没有多少图书,而且大多内容陈旧,不适合学生阅读,更谈不上有图书馆。而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家长认识跟不上,也没有几本课外书籍,农村小学生基本处于无书(课外)可读的状态。而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进行大量的阅读是不行的。学生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培养语感,增加语言积累,完成语文的三维目标。因此,一方面学校应每年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学生购买图书;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购买一些课外书,让学生有书可读。我在所任教的班级成立了一个“图书角”,书的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为从学校借来的图书;一部分为学生自愿从家中拿来与同学共享的图书,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阅读“图书角”中的图书。为了增加图书角的图书册数,又在班级开展了“捐一获十”活动,倡议每个学生都捐出一本书,这样全班二十余名学生就会捐出二十多本书,所有学生把这些书都认认真真地读一遍,就等于自己有了二十多本书。每个学生捐出一本书花费在十元左右,家长完全承受得了,这个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效果很好。

2 认真设计活动,注重过程与评价

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认真指导,安排好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或袋子);4、上课交流、展示、评价;5、写作;6、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注重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同时,注重适时的对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偏重于学习的结果,而是重视学习的过程。

3 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3.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搭建平台 语文素养

当下,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现代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目标更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本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措施,并分析如下。

一、创新教学策略,搭建乐学平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教师要用语文知识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提高,思辨能力得到提升,思想素质得到提高,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笔者深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根据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成长的需求,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表达,为将来的说话、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一种日常与人交流的方式进行体验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的交流态度、文明礼貌等方面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素养。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挖掘学生的潜力,催生学生的情感入手,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地发展,在这样的乐学情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思维得以启迪,感受到审美乐趣,由被动学习较为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从而变得生动有效。如笔者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黄土高坡》,让学生感知黄土高原的风貌,欣赏腰鼓表演的精彩片断,切身感受安塞腰鼓雄壮的气势,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品味文字,学习安塞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搏击的精神。学生朗读课文中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充分感悟文章的语言、人物、情感,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感染。

二、发挥引领作用,搭建互动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与引导,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发挥自己思维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谈心交友,洞悉学生的语文基础、接受能力、学习需求等学情,把这些教学因素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的意见、建议、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利用,使教学目标更容易实现、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师要扮演好以情启智的教练员、引导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多读,变着花样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老子》等经典文学,领悟国学的博大精深,有意引导学生增加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使学生具有不服输的劲头、积极探索的精神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加深学生对人生、生活、社会、自然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笔者在教学《一本男孩必读的书》一课时,为让《鲁滨孙漂流记》走进学生的心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我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和课文实际,进行阅读体味。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了一些什么内容?为什么会让我们爱不释手呢?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第8~12自然段,从文中找出鲁滨孙如何在孤岛生存的语句,了解他的生存方式,想象他遇到的困难。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仔细研究课文内容,合理想象他没有吃、没有住、没有穿的情景,运用自身的感知能力在课文中寻求答案。同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理解、谈人生,让学生边学习、边回味、边积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教学渠道,延伸教学内容,放飞学生的成长梦想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培养方法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但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文理想和审美追求。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使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只有使学生乐中求学,才有可能培养才气和灵性。上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培养阅读兴趣,这样语文课才会精彩纷呈,学生不会感到累赘和枯燥,而是觉得趣味盎然,且具有延展性。语文教师要兼有学者与诗人的气质,引导学生长期接受优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场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又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教师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树立语文学习信心,养成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督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让学生树立多读书、读好书的意识。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在练笔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美荡涤他们的心胸,丰富感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是巧设意境,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掘美、领略美。二是通过字、词、句的教学,透视文章的内涵,结合词句,让学生发现美、咀嚼美、品味美、理解美。三是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指导诵读,感受美。四是诱发想象,让学生领悟美。教师把讲解、启发有机结合,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和想象,通过形象思维,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和艺术美,激发对生活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五是触感,热爱美。教师可根据课文题材,运用不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采取艺术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萌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六是在写作中启发学生思考美、实践美和创造美。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有密切联系,在学生获取美感后,组织他们通过写作体现喜怒哀乐,强化审美情趣。

四、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是学生课内阅读的迁移运用。有效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视野开阔,见多识广,提高语文成绩和阅读鉴赏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它比课内阅读的形式更开放,如找一些与课文同步的相关课外文章或者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中提高;从课外书中抄一些好的篇章、句子、段落等,进行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灿烂的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培养了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

想感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走进名著,从语言中寻找、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的精髓。我国既有陶渊明、柳宗元、李白、杜甫、韩愈、苏轼、欧阳修等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巨匠的古诗文化遗产,又有巴金、老舍、茅盾、朱自清等现代文学家的名家名作。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听到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闻到一阵阵春的气息,更感动于情爱的伟大。从阅读四大古典名著中欣赏到更多的名篇,领略到名人各具特色的风采,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精粹与丰富。

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创造美。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广泛收集信息,丰富内涵。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文学社团等,还可以从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山水情怀,在自然山水中放飞心情、放飞思绪、放飞梦想。在山水大自然中,师生一起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文素养。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生活;积累能力的同时,也积累了情感;积累学识的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品质和修养。学会生活,逐步完善自我,锻造高尚的灵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生的质量和层次。

此外,要通过感情诵读、朗读表演、表演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沐浴在课文情感的海洋中,充分享受这种高尚情感的愉悦和熏陶。这些情感和熏陶,久而久之,就会成了潜意识,凝聚成一种灵性,使学生更热爱祖国,乐于拥抱生活,热爱科学,追求理想,从而孕育高尚的人格。这样的人格正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未来公民的必备人格,能极大地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

[1]范巍美.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课堂的创设[j].语文教学参考,2010(34).

篇8

【关键词】高中生 文化素养 培养 措施

语文课程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学习是培养和提升高中生自身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开展语文学习时不仅要获得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更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语文学习中体悟文本中的“真善美”、努力汲取文学营养,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文学素养是一个人高尚情操和高尚审美情趣的重要反映,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都将对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产生正向影响。这就说明了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的重要作用,要在正确三观的引导之下,将文本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

一、高中生文学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毫不客气的说,当前我国的高中生文学素养是严重缺少的。很多同学的语文基础较差,不能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缺少人文知识相关见解,对于生活缺少自己的体悟,甚至连辨别是非美丑的审美能力都较为匮乏。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虽然这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资源财富,但是它也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扭曲。人们更倾向于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世界的丰富,高中生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风气中,其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考一直是压在教师和同学们心中的一块巨石,大家更关心的并不是如何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大家更加关心如何提高成绩进入更好的学校。同时,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作为课堂的主导所在,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学模式与方法很难得到本质上的突破,应循守旧的教学很难让同学真正融入到文学素养学习的氛围中去,文学素养自然很难提升。

二、如何培养当代高中生的文学素养

1.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是文学素养所包含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培养和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提高对阅读的重视度,读是体悟和习作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所在。虽然高中生当前面临着较大的课业压力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用于课外阅读,但是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我们大可以从书本的内容着眼,大声且投入的朗读课文,从朗读中找寻人与课本沟通的桥梁,与文本进行对话。当然,为了提升阅读的实效性,在阅读前同学们也可以主动学习一些高质量阅读的方法,或者利用课余时间了解阅读的背景资料。争取把文章读明白、读透彻,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内涵与情感感悟。

2.参与文学社团。

文学社团大多由学生自主成立,自主管理。在文学社团内聚集的多是对文学有着较强兴趣或者有较高造诣的人,积极参与学习社团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弥补课堂语文学习的不足,还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有趣的朋友。通过参与文学社团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读书俱乐部、文学夏令营、文学讲座等,同学们大多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熏陶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对于新时期的高中生来说,也可以利用网络丰富和创新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发展模式,利用校园网来构建文学交流平台,让教师与学生都能参与到网上文学交流和讨论中来,教师可以对同学们的写作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定期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同学们受到熏陶,这将冲破传统思想文化交流的束缚,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为同学的文学素养培养与提升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多元,自由,和谐的环境。在网络中,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的引导者,这有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养成和高尚审美情趣的养成。

3.激发自身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其根本便在于培养自身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是语言的精华所在,融汇了世间的真理,讴歌了真善美的存在同时也鞭挞了世道的丑恶。但是如今,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下,语文教学早已失去了原来的神采,变得更像是一本厚厚的知识大纲。在学习语文时,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比如很多优秀的文本早已被拍成了电影、电视、歌剧等,在学习前可以通过先观看的方法获得其中的大概内容在阅读文本,感受电影、电视、歌剧等与原著的不同,体会其中所透露出的情感。

结束语:

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并非朝夕之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作为高中生需要积极且主动的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来培养文化素养,不断学习,不断感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研.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董杰.高中宋词教学中文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文化素养;思想品质;国学经典

在面对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在中学应试教育还是占据学校主体地位的时候,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上增加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铸就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美、能力全面的一代新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生的现状

现在的中职生,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的中专生,他们绝大部分是考不上高中或是成绩比较差的,有的甚至被父母逼到学校来的特别难管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讲究时尚新潮,不爱学习。他们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1 孩子不听话。无基本礼节

由于他们从小很少受过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的熏陶,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关系,他们被宠爱。在他们父母的眼里,自己是掌上明珠,所以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听话,礼节方面做得不够。

2 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

作为中职生,90%的学生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学习对他们来说太难了,坐在课堂里,心不在焉,作业马虎粗心,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

3 不会写作文。语言表达差

虽然从小就学习语文,很早就开始学写作文,但由于他们平常阅读少,掌握的词汇量少,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达不清,作文内容词不达意且字数很少,超过300字就大喊太多。写的很多是网络语言,不符合作文要求。

4 缺乏自信,做事易气馁

这些学生在中学时上的基本上是慢班,成绩不好,课堂上失败太多,所以在老师、父母、亲戚面前很没面子。学习成绩上欠缺的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失败。

5 迷恋网络游戏。自律性差

学习不认真,但他们是游戏高手,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的他们,经常光顾网吧、游戏厅,通过QQ和游戏来刺激和麻醉自己,他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抽烟、喝酒,甚至吸食。他们没有约束能力,往往刚刚答应的事情很快就忘了,“贪玩”是他们的共同爱好。

6 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能力

由于父母的溺爱,这些人都是在顺境中长大的,遇到困难时想到的就是父母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独立生活缺少经验,穿衣零用攀比,有钱吃大餐,没钱饿肚子或吃泡面,自理能力很差。

二、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上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从古到今,国学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国学经典的摇篮中孕育,华夏儿女在“国学名句”吟诵中成长。国学经典教育就是学生的根基教育,打好根基,学好优良的传统文化,就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1、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古人对德行修养相当重视。“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外在表现为品行的端正和纯洁。作为道德的根基――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中心就是要求弟子们要养成良好的品德,《三字经》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的“入则孝”一开始便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则弟”中的“称尊长,勿呼名”:“信”中的“凡出言,信为先”:“泛爱众”中的“凡是人,皆须爱”。《论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通过学习,学生一方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约束自己的不检点行为,在很多时候,德行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做人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有助于行为习惯的改良

大部分中职学生自律性差,对他们进行国学经典教学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善心、善念、善行,纠正其偏差的观念、错误的言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朝起早,夜眠迟”,告诉学生要早起晚睡,认真刻苦学习;“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让学生清楚穿衣戴帽的礼仪要求;“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能有攀比之风;“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专业学习、实训实践才是在校应该做的,那些歪门邪道之事应远离:“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为人诚实,做文明学生是中职生应尽职责。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不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注意自我仪容整齐、房间自理:要求出言谦恭有礼,知晓口为祸福之门(慎于言),强调言语的重要:对于饮食,晓喻营养均衡、不偏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经过学习,让学生领悟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业的重要性,《弟子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三字经》:“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意思是读书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读去背,还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断地精进,才能熟记不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善学、善问”是学习的最好习惯。

4、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阅读是分不开的,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的开展,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提升阅读古文的能力,拓展视野,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开阔心胸,端正品德。

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利于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句段的积累的。例如在《论语》中就有许多句子可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的――“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亦乐乎”、“言而有信”、“尽善尽美”、“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文质彬彬”、“学而不厌”、“发愤忘食”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正所谓“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在语感训练中所获得的大量语言材料积累储存起来,如此以期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美妙境地,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于情理和哲理。学习中华文化经典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语文能力,长期以往切实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5、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深度思想,重振人文建设――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学生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志不立,无以成事。”我们应经常向孩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事迹和不畏艰难的感人历程,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孩子,一定能勇于接受挑战,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人要有理想,才有目标,有了奋斗目标,才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树立一个崇高又正确的志向、理想、目标,显得非常重要,理想是指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教学,可以从道德、习惯、语言、人文底蕴等方面对他们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祖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健全人格,这样既加强了文化素养,又提升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阅读素养;审美能力;亲情意识;爱国精神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课改下的基本理念,而且也是素质教育下语文课程教学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挖掘教材价值,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论述,以期能够确保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实现。

一、借助文本鉴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鉴赏能力是语文学习的能力之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建筑美、人物美等,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语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桥之美》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描述的建筑美,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桥的姿态万千,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句子进行了鉴赏和解读,如:“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鼓励学生结合文本描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美丽的“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相关的句子进行欣赏,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借助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亲情意识

自主学习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也是凸显学生主体性,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亲情意识的培养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有着密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学生自身真正认识到亲情的价值,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学生懂得感恩。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自主学习模式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以确保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文本中所包含的那份深沉的父爱,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自主学习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思考文本中的重点句子来体会父亲对作者的爱。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着重分析下面三个句子:(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2)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好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3)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助你妈妈。你最大。引导学生讨论,这三个句子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浓浓的父爱,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亲情意识,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也为了对学生有效地进行爱国教育,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问题情境探究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这节课与平时的课有什么不同?(2)韩麦尔先生今天进行了怎样的穿戴,为什么要这样?(3)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听到钟声、号声后会脸色惨白?(4)本节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除上述三点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是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还可以借助多元解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包括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借助恰当的方法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语文意识的培养做好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