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是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专业课程教学准确对接职业岗位的重要环节。以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为具体参照,经过反复调研和具体论证,专业建设团队成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岗位分布情况,将本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定位于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心理咨询师三大职业岗位,具体对应七个典型职业岗位。通过各岗位工作任务与过程分析,我们得出相应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主要依据。2.培养模式探索。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依据上述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主导、校企结合、素能并举、多证融通”。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就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后,第一学年由学校培养,主要学习公共领域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二学年以心理专业的技能培养和教师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体验式学习,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领域;第三学年是由社会培养,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顶岗实习。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专业建设教学团队进行更科学的课程优化与设置,并逐步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1.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当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努力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等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施。通识类课程以人文素质课和文化基础课为主,专业类课程以提升教师素质和掌握心理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技能为主,拓展类课程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学习专业技能。2.核心课程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心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需将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蒙台梭利职业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适当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本专业适时改进课程计划,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将部分课程即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活动设计等列为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
三、完善专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品质的教学总体目标,广泛采纳其他多所高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整合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建设。1.教材建设方面。专业团队成员在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为主线、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原则,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材改革做了大胆的尝试。具体说来,本专业选定的教材主要有三类:(1)自编教材。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团队教师经过多年积累,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干性教材。另外,本专业还采用几本由主讲教师主持或参与编写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学》、《心理学学习指导》,配合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保证教材既符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面。(2)辅助教材。第二类为辅教材。作为学生的课外辅读物,我们向学生推荐心理健康教育书籍10余本(如《舌尖上的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图片20余张、心理测试问卷5套(如心理健康测试、记忆力测试)以及《星星的孩子》等十几部优秀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推荐教材。以我系图书资料室、心理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为依托,为课程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提供了良好条件。专业建设负责人组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编排习题手册、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方案、心理实验操作手册与实习指导讲义等资料,并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教师紧扣社会脉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力求加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实践中及时添加和更新教学内容,以探索教学结构的不断创新。(1)课标及其教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础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并按照课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方案。(2)教学课件习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达到资源的共享,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着手进行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现已初具规模。同时,团队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心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标准、心理实验手册等多个方面相关材料的编制,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性教材。
四、调整专业教学方法
篇2
大学在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所存在的教的问题
1.大学教师自身的问题
⑴学科专业知识不达标
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一些教师虽是学应用心理学的,但由于其方向是工业、旅游、管理等类,对心理教育与咨询的理论,尤其是教育与咨询的技术的课程学习少,或未曾直接接触,所以这些教师就难能给学生以心理服务能力的培训;一些教师是从教育学转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他们虽也曾学过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但不系统,也不够深入,因此也不能算是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些教师本科是学其他专业的,只有读研究生时才学习了一点心理学知识,他们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方面,一般都既不广博,也不精深,更难说有培养好本专科学生的从教能力。
⑵师范知识和技能薄弱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很多都没有选学师范类课程,他们学到的也仅仅是岗前培训时现学的片段性的教育学理论,很不系统,根本没有通过操作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达到“六认真”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虽曾学过教育学,但由于当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将它嫁接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他们也只能算是师范技能不达标的教师。
⑶教学观念传统
“教师中心论”仍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中盛行,他们把自己看作知识的权威者,忽视学生的智慧,目空学生的存在。在教学中,只一味地关注学科研究的脉络,关注已经面世的最新成果,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不顾传授的艺术,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教书不育人,只讲课不管理,只陈述不创新,更有甚者,上心理健康课程,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心理健康专业的课程问题
⑴课程结构不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普遍必修课太多,选修或辅修课程偏少,外专业课程或二学历课程几乎没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课程也不多见。如此的课程结构,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择业和从业。
⑵师范性内容偏少
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在形式上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各占一半,但实际上,实践操作性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学生很少进行过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课程中也较少安排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新课标的解读等师范性内容,学生很难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结合一体。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将学习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甚至是进行个人学习方式的复制和迁移。[1]讲教育学、教学法时,从不演示,从不见习实践;讲心理咨询课时,从不进行语言模式的训练,从不模拟咨询的具体模式;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从未组织过一次团体辅导或心理游戏;讲情绪情感时,从不让学生进入那种体验状态等等。这些教法最终只让学生记住了一些零散的心理学知识,根本不能让学生体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把知识转化为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艺术熏陶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相当先进,但是一些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仍一味地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从不使用多媒体,即使在教“考前心理辅导”“厌恶疗法”等技能技巧时,这些教师也仍是在黑板上讲解,不做辅助图片或课件。在培养学生咨询技能时,只在黑板上列出各流派的一些方法,很少利用“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实验”“社区见习”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性技能,结果学生只能应付考试,只能纸上谈兵,不敢也不能进行实践操作。
4.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问题
⑴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一般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生的成绩仍采用笔试评定法,分数的高低决定学生课程学习的好坏。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包括笔试和出勤两部分,对于平时的作业,心理实验的成绩,到中小学见习的成绩,以及在学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成绩都未计算在内。因此学生一般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愿或不认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中小学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
⑵重专业知识评价,轻师范技能评价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考查时,一些教师只认同学生的“学者”角色,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所以常常以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学科创新等方面的水平。把学生的“教师”角色纯粹归结给上教育学的教师,而教育学教师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又要么较多地考查学生有关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要么让学生讲一堂大学生心理学课,很少的教师把学生拉到实习基地或学校附近的中小学校进行实际的上课技能考查。评价是一个指挥棒,不把教师技能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学生又怎么会主动地去打造自己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形象。
强化大学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对策
1.建立健全“一体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⑴研究生教育半中小学化
学前教后,教为了学,知学才知教。[2]研究生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知道塑造该角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本专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因此在心理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中、学制上、学位评定时应渗透中小学级的师范性内容。尤其是那些决定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必须使其具有相当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后,方可准予上课。对那些未经过严格师范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必须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到中小学进行一定学时的实践培训后,才允许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任教。
⑵中小学教师示范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开启甚晚,2002年教育部才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式推开也就才三四年时间。时间短,问题也就多,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内容上、政策上、理论上都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要让大学教师有形象可以效仿,让大学生有范式可以借鉴,让同等层次的学校有经验可以吸纳,就必须首先树立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榜样。
⑶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
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这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由于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参差不齐,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理论与技术又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必须对高校心理学教师进行职前职后培训。严格执行大学教师资格证制度,先持证后上岗;大力提倡终身学习,不断吸纳心理学、教材教法的新成果;提倡行动研究,在总结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中获得提升;提倡到中小学去,在实地观察,听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叙事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
2.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
⑴大力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4]言下之意,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5]合宜的课程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注重校本研究效应,让一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供素材、总结经验,再联合高校教师或研究生、本专科生,研发一些试用性教材。
⑵开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个体而言,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6]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⑴完善学校的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高校教师在讲心理咨询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家庭心理治疗等课程时,最好能在实验室上模拟课。之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实际训练,等学生们都掌握了较熟悉的咨询技艺时,才把他们带到中小学校去实习。如是,就需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立足够多的配套实验室。
⑵建立稳定性、示范性强的实习基地
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使大学与中小学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如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专业发展学校既是学生进行实习教学、体验“临床”教师生活的场所,也是大学教师发现教学、教育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还是实习学校教师实现职后专业成长的地方。[7]有了实习基地不仅能使心理学研究生、本专科生经常性地向中小学教师请教,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组织各种形式的兴趣活动,为一些中小学师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而且还能与一线教师一起借助共同的“研究式实践”和“专业对话”,实践各自的专业发展。当然,在建立实习基地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层次性、示范性和多样性,以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适应各种条件下的学校的需要。
4.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
怎样把心理学研究生、本专科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是一个新的课题,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过程,但又必须迅速深入持久地研究。在政策方面,要研究如何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理论方面,要研究中小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研究生、本专科生师范技能培养的方式,教师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培训模式等;在实践方面,要探讨学生实习、实验、实践的相关问题,聘请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指导研究生、本专科生教学的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在研究形式上,要确立是采用专题研究、随访研究,还是行动性研究;是专家引领,还是由一线教师组成小组研究。上述疑难,都需各相关领域、相关人员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富有成效性的长期探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任务重、周期长、疑难多、困难大的系统工程,对它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一蹰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教的研究也就必须实行从个体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差异到统一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思索。这既是它的特点,也应是我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J].湖北教育,2003(9):17-18.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
[3]胡明宝.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02-106.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0.
篇3
〔关键词〕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11-03
为了解当前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以便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提供参考,对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
以上海远郊某区全体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全区共64所中小学,其中2所学校有2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与调查,其他均为1位教师参与调查,故调查对象共66位。采用现场答卷的方式,发放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情况调查问卷》和自编《远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需求问卷》分别66份。前者回收66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98.48%;后者回收66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有效率为96.97%。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处理与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主要调查远郊心理健康教师的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开展状况分析
主要调查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工作的软硬件设施。调查结果如上页表2。
(三)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状况分析
主要调查远郊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工作时能够获得支持及开展工作时遇到的困难。调查结果如表3、表4。
注:表4数据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情况调查问卷》中的主观题,研究者将所有主观题的回答进行归类、编码和整理,得出如上数据。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科研与培训状况分析
主要调查远郊心理健康教师在专业提升的两个途径――科研与培训上的态度与现状。调查结果如表5。
三、讨论
(一)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状况
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有令人欣慰的一面:(1)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与傅小悌、许金凤(2005) 对中学生的一次调查相符,因为女教师比较温柔、善解人意;(2)基本上每所学校都已经有“人”,且教师的专业背景70%符合所需,学历也普遍较高,近80%为本科及以上学历;(3)教龄较长,近75%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上,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要求。这些都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远郊中小学已经受到一定重视,也是这项事业能够得到发展的良好开端。
注:a:我喜欢这份工作,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愿意主动进行专业提升;b:我喜欢这份工作但有时处理不了困难,为了克服难题愿意进行专业提升;c: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为了应付上级任务进行专业提升;d:我不喜欢这份工作,如果可以,最好不要进行相关的专业提升。
另一方面,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状也有很多地方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1)81.5%的教师是兼职,专职的数量很少,这是影响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只有具备优秀的专职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事业的进步;(2)还有30%的教师不具备这一岗位所需的专业背景,如何提升他们的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素养是个较大的难题;(2)教师们教龄虽较长,但81.5%的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年限低于5年,经验有待积累和提升;(3)教师们职称普遍较低,只有24.6%的高级教师。应加大培养力度,多培养专业素养较高的心理健康高级、骨干教师,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提升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开展状况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开展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87.7%的学校配备了心理咨询室,72.3%的学校已开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校教师、家庭和社区都在作心理讲座,辐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挥。
另一方面,仍然有很多客观条件需要较大的改善:(1)加大心理健康活动教室的配备,在专业、合适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心理活动课的质量;(2)虽然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但其利用率比较低,每学期辅导人次少于10人的占了64.6%,学校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与意义,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通过拓展课、班会队会等完成,纳入基础课程的只占13.8%,而且教师每周课时普遍较少,5节以下(包括无课)占84.6%,这样一方面会影响上课时间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兼做其他工作才能满课时量,因此要进一步将心理健康课纳入基础课程,以保证上课时间和上课质量;(4)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内、家庭、社区辐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更大程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帮助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沟通技能技巧,帮助社区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5)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其中提到比较多的依次是没有硬性文件规范这项工作,导致制度不完善领导不重视;教师队伍专业化不足,需要专业引领;教学条件缺乏;身兼数职,工作太忙等。
(三)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支持因素分析
在支持性因素方面,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临多重困境。这与“专职教师缺乏”一起,构成了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提升的最大阻力:(1)同行支持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是单枪匹马,职业的孤独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业的满意度和发展;(2)工作负荷方面,教师们大多为兼职,而且工作负荷都比较重,这很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缘化,教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头脑去钻研,也就谈不上提高;(3)尤其重要的是物质回报方面,由于很多教师每周的心理健康课课时较少,因此单纯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物质回报较低,需要其他工作来补充其收入的不足,这也会削弱这项工作的成就感。
(四)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科研与培训状况分析
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上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希望有专业提升,只有1.6%的教师表示不喜欢这份工作,也不希望有专业提升,这说明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发展的意识和动力都是很强的,同时他们对区级以上培训的满意度也普遍较高。因此,从教师本身来看,他们热爱这项事业,接受过各项培训,60%的教师获得了资格证书,而且也希望进一步接受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各项培训以达到专业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科研行动很少,4年来主持区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只占10.8%,而获奖的只占6.2%。这与科研意识不强有关,但也因为很多教师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除了培训,科研是专业提升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放弃科研,专业提升的途径也就少了重要一条。
四、建议与对策
综上所述,上海远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无论是师资配备、硬件配备还是课程相关配备都有不小的发展。然而,这些状况还远远达不到一个学科专业化的程度,与其他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还如处于襁褓中的婴儿,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投入和支持,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定为一门专业学科,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为专业人员,出台硬性文件,为这个专业的发展提供最明确的组织与指导。首先,将心理健康课排进课表,选拔专业过硬的人才,而对未达到专业要求的兼职教师,设计系统的培训方案和课程,全方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其次,落实岗位编制,确保专项经费。详细制定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编制和考核标准,按照统一加灵活的标准,对课时量、心理辅导工作量等统筹规划,并鼓励学校根据实际在一定幅度内灵活调整。制定学校心理辅导设施标准,拨出经费,专款专用。切实监督学校妥善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组织有关专家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定期督导与考核,并把此项考核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二,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开展区域性的教研活动。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孤军奋战的状况,区教师进修学院应把各校的心理教师组织起来,开展区域性的心理教研活动,建立资源共享、机会均等、责任分担、成果互惠的激励机制。
第三,学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支持力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专业学科后,学校应取消心理教育教师的兼职工作,使他们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心理教育及研究;保证经费到位,设施完备。
第四,教师个人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本调查显示,远郊心理健康教师热爱这项事业,也希望进一步接受各项培训以达到专业提升,这是值得高兴的一点。除了培训,教师们还应该增强科研意识,主动钻研心理健康教育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主动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人格素养,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导师。(稿件编号:091012003 )
参考文献:
[1]肖F婵.在整合中发展――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化趋势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9).
[2]傅小悌,许金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第7卷第1期,2005(9).
[3]王宏方,张秀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3(5).
篇4
关键词: 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302-02
一、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日趋密切,交流范围日趋广泛,各国文化间的交融也随之展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针对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成为接收国外文化和思想的先行者。受语言环境与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外语专业学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外语专业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国外思想较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容易进行中外对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没有形成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诠释,因此这些观点和见解往往是比较偏激的。其次,长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拜金文化的影响,外语专业学生在道德观、伦理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容易产生对于价值取向的困惑与误区。此外,随着非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日俱增,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差距逐渐缩小,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外语方面有明显的特长优势与过人之处。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因此外语专业大学生承载着巨大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在溺爱中成长,面对如此之大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外语专业学生的隐患,容易形成孤立冷漠的性格,在与人相处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各方面常常产生挫败感与自卑心理,最终产生心理疾病。
二、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的德育功能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带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时也存在着思想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解决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为前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这些都是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的。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为思想政政治教育取得优质的效果提供了保证。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学生的特点与内在感受出发,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有助于增进交流,促进师生情感,有助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更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相关性,两者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两者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作为共同目标,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当代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各种现实因素相互交织的社会环境下,生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和行为方式,这些观念、意识及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了学生在传统社会场景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了不同角色和行为的界限,造成了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标准和规范的转换中失序,从而引发社会交往和心理冲突的种种弊端,端正和引导外语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在多元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冲”中所引发的心理困境:情感、情绪上的失衡(自卑、抑郁、压抑苦闷、学习焦虑等),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的研究范畴及分析框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理论和方法,创建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干预等机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摆脱心理的困扰和自我价值认识的局限性。
三、构建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体系的实施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相结合
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区别。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首要解决目标。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教育理念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用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心理疏导和外语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在具体教育目标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积极服务于高校德育工作。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影响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从更高的角度指引外语专业学生的群体行为。通过两者有机的结合与渗透,不仅使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了深化,还能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科学的引导。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结合
两者在方法与途径方面各有不同,应采取科学互补及有机整合的方式,使两者教育理念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使用“纯理论式”的灌输模式,而应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掌握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性格特征,更加准确把握外语专业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提高教育效果。在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实践教育等方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促使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3.提高外语专业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架主要依靠英语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老师完成,而他们大多数缺乏心理学应用知识理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体系构建受阻。因此,提高教育者综合理论知识,是实现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的基石。因此要求教育者除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并将其有针对性的应用到外语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从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走出思想与心理的误区,使外语专业大学生能够正确诠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针对外语专业学生互动体系构建的方式及方法应用到其它专业学生中,最终为打造全面和谐社会提供思想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
[4] 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5): 18.
篇5
[关键词] 护理专业;本专科学生;心理健康;SCL-90;健康教育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a)-0160-02
近年来,我国的护理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护理专业大学生的队伍日益庞大,已成为医学院校不可缺少的支柱专业。但社会上存在着对护理专业的某些偏见和误解,对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该群体心理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学习、生活及工作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今后所服务患者的心理健康。新的护理模式对护士素质, 尤其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心理状况同样应该引起关注[1-3]。因此,为了提高我院护理专业学生心理素质,笔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利用互联网开设第二课堂,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对我院不同学历层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作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我院护理专业本、专科学生中,各随机抽取200名作为被试对象。其中本科学生年龄(21±2.3)岁;男40名,女160名。专科学生(21±2.0)岁,男37名,女163名。两种学历层次学生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4],于开展健康咨询前后,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测评时,统一发放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被调查者自填量表,限时填写,填完后当场收回。排除人为的暗示和诱导因素。
1.3 评分标准
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由90个条目组成。各条目分为5 级评分,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每个因子项均分最高为5 分,最低为1 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水平越差。若某项均分=2分时则为阳性项目。最后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各因子分。
1.4 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的方式和内容
在利用常规教学手段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基础上,很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第二课堂和隐性课程建设。如创建网上心理咨询室、网上答疑辅导站、“我思我想我做”聊天室、还有师生面对面的交谈等,对学生的不同方面的问题做到 “零距离、零沟通”。学生有疑必答,有惑必解、有难必帮、有结必理、有问必复。第二课堂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均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帮助促进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知识积累、情感培养、方法掌握和能力形成的过程的圆满完成;(2)大学学习期间良好认知过程的建立与发展;(3)正确的“知识-信念-行为”模式的建立与保持;(4)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维护与健全人格的塑造;(5)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培养;(6)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学科发展的坐标中自身发展位置的定向与确立;(7)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和理想、基本素养、综合能力、合作精神、学习效果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1.5 统计学处理
对开展健康教育和咨询前后,心理健康测评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前后护理本专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显示健康教育咨询后,护理本专科学生心理健康除焦虑、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得分明显降低,均(P < 0.01,P < 0.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提示护理本专科学生随着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开展,诸多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程度地提高。
3讨论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近年较为关注的问题[5]。本次研究中,通过网上心理咨询室、网上答疑辅导站、“我思我想我做”聊天室建立和利用,既能让学生敞开心扉,直言不讳;通过倾诉和咨询,有可方便老师对学生潜意识层、意识层某些不良认知和意念的洞察、挖掘和剖析;还可以利用“匿名”,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对学生人格、尊严和隐私的尊重,对促进学生不良自我概念的改善,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为学生良好自我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标签效应原理,对学生赋予不同的角色而进行的健康教育,并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指导以及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面对前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需要具备的各种意识的建立如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问题警觉意识、居安状态下的危机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等,起到了良好的启迪和引导作用。进行的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并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将“自己视作他人,将他人看成自己,将他人视作他人,将自己视作自己”,使其拥有在社会立足并很好生存的资本,并为自我概念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如何拥有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好修养、好口碑五个方面的人文素养教育与指导,更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健康心态的维持起到激活的作用,也为个体社会化进程的顺利发展注入了原动力。
本次研究还显示,护理本专科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前,心理健康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开展第二课堂实施健康教育与咨询后,除焦虑、恐怖因子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因子评分均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至于上述2个因子评分较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随着年级的增高,面临临床实习、考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冲突与压力,思想负担有所增加。(2)青春期影响。因为青春期常出现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青春期闭锁心理、认知因素、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早恋等诸多因素互为因果。(3)环境因素。学生由应试教育承受学习高压的环境步入大学这一自主学习的环境,遇到的是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思想意识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等等。这样,他们原有的心理定势必然受到极大的冲击,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处于一种激荡矛盾和不平衡状态中,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4)社会因素。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的增多,加上媒体对医护人员遭受人身攻击以及职业损伤案例的报道和渲染,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充满了恐惧感。鉴于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心理咨询;倡导正面教育,养成健康心理习惯;开展挫折教育,培养耐挫能力;对学生心理问题积极防范,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系、加强情感疏导;优化校园环境,解决实际困难。真正地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知识体系完善,知识范围广泛、综合能力较强,又具备高素质、高修养的护理专业的人才,更好地被社会所认可、所接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海娅. 463名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 中国校医,2010, 2(8):580-582.
[2] 吴花林,刘金泉,孙永胜,等. 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状况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872-873.
[3] 周红,杨英,姚欢,等. 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3):324-327.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35.
篇6
一、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充实与稳定策略
(一)积极引进和校内培育相结合,逐步建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根据《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和《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政策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逐步充实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二)明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明确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减少他们的非本职工作任务。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包括以下方面:服务学校行政,规划和协调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学生,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心理筛查与评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服务学校教师,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帮助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完善教育实践;服务学生家长,帮助家长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谐亲子关系,改进家庭教育。
(三)健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技术职称的评聘制度
虽然目前有地区已经出台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但是仍有很多地区没有相应制度。这严重影响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因此,健全职称评聘制度,是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优化与提升策略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充实与稳定,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优化、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分层分类进行职后培训,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新入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规范化培训。虽然国内很多地区都已经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但是这并不足以保证新入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因此,有些地方进一步规定,入职第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接受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等,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普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础性专业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接受持续的专业培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进一步学习,夯实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基础,提高心理辅导、评估和危机干预技能等,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伦理道德,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骨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高端专业培训。对于专业能力突出且有强烈发展意愿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基础性培训已不能满足其专业成长需求,他们需要高端专业培训。高端专业培训的目标应集中于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向纵深方向发展,提升教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师实践总结、反思和凝练能力,提升教研和科研能力等,使骨干教师逐步成长为专家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二)完善教研活动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研活动是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在开展此类教研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与定位。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要开展不同教研活动。其次,统筹规划教研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系统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教研活动计划。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网上教研平台。最后,关注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心理成长。
(三)建立和完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督导机制
篇7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新晨
3.6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3]王建中、金宏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篇8
部队是一个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障力量,在部队中的军人有着繁重的作战和训练任务,在部队的生活也是受到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部队的生活与我们当前社会的生活可谓是天壤之别,尤其是对一些新入伍的军人来说,他们年龄较小,生活上的不适应以及与其原来生活的巨大差异,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有心理问题的军人越来越多,因此部队也广泛的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部队已经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但是由于军人心理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不足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开展和落实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以下笔者从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当前部队已经认识到军人中有一部分存在著心理问题,但是还是有很多基层部队乃至上级部队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心理问题是一时的,更不是病,只要摆正心态可以慢慢自愈。还有些部队领导认为部队就应当以训练为核心,不愿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而耽误训练时间,因此也不支持官兵在训练时间去进行心理咨询。
(二)专业心理服务人员不足
心理服务是一门专业性的服务,当前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但是在部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却严重不足,有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由卫生干部实施,还有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由思想政治干部实施,而且他们大多数是兼职,本职工作的繁忙以及对心理服务专业知识的不足,使得他们能够为军人提供的心理服务水平也有限。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部队心理服务人员中具有专业的证书,但是缺乏经验,能够分析出官兵心理存在的问题,却也不能给予实际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三)缺乏心理测试专业系统
在心理问题确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往往采用专业的测试系统,虽然当前部队在各个基层单位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在实际运行中却缺乏科学的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以及相关的测试仪器、设备等,只有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问卷,但是这对于军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很难发现和确定,尤其是在对新入伍军人进行心理测试时,由于问卷较多,人力不足,也缺乏系统的分析,难以发现问题所在。
三、完善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只有部队领导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获得相应的支持,因此下至基层部队领导,上至各上级部队领导都要转变观念,加强对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能过分的强调军事训练成果,还要关注广大官兵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才能保证训练效果,才能提高战斗力。重视部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有三点意识:一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岗位上安排专门的人员,改变从思想政治岗位或者卫生岗位人员中兼职的情况,由专门的人员全身心的负责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要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参加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和能力;三是要广大官兵自身重视起心理健康问题,鼓励他们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时及时的进行排解和疏导,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二)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部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专业的人才来实施,因此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十分必要,笔者认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二是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首先,部队应当拓宽专业人员的招收途径,从军校以及地方高校心理学专业招录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既具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有一定的临床实习经验,到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直接开展工作。其次,积极鼓励本单位卫生人员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专业资格,并积极为他们转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部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选拔一部分卫生人员参加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为他们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增加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软件和硬件设备
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心理测试是一项基本的内容,但是要想发现和解决部队官兵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就要进行科学的测试,当前在心理测试方面已经广泛的开始应用心理测试仪器,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配备心理测试仪器,因此部队应当给予各基层单位经费支持,配备专业的设备。同时,部队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引进并应用心理测试和治疗专业的系统,建立统一的平台,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交流,获得上级部队更加专业的心理服务指导和帮助。
篇9
关键词: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学科建设;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调查呼吁、尝试探索、自觉建构和重视推进四个阶段[1],克服了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德育化、孤立化等消极倾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现象——泛心理健康教育悄然出现。
一、泛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
泛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泛化或泛滥,即不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及内涵,将其外延无限扩大,歪曲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从而混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具体表现在:
1.泛功能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以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以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为己任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应具有的内涵,但并不等于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与发展人的活动,由于个体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心理的成熟与发展,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对其他几育起着基础、动力和增效作用[2],但不能完全代替其他几育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人格为结合点促进德育,但无法代替其“育德”;可以借助开发潜能促进智育,但不能代替其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可以以心理健康促进生理健康,但不能代替体育“健体”;可以促进美育,按美的规律开发心理机能、塑造人格,但不能代替美育形成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观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进过程中,有些人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为只要心理健康了就“一好百好”。这种“万能论”的观点,歪曲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个教育的科学认识,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育人功能的全面实施。
2.泛内容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常识。但目前,一些中小学将学校的文体活动、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活动、自我保护教育及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直接联系的活动都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作为成果宣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化。
3.泛主体化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一直有“专家论”与“教师论”之争[2]。国外学者多支持“专家论”,即由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实践经验的心理专家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鉴于我国国情,多数人支持“教师论”,即由广大教师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但这并不等于所有教师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都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是各科教师、各界人士,无论专业背景、学历如何,是否接受过培训,都可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堂而皇之地坐诊心理咨询室。如果照上述情形办理,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失范,甚至被异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泛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原因
泛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发展及人们的认识有关。
1.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从开展之初,就存在多种研究取向。班华教授在《心育再议》中曾指出:心育取向“可以有也应该有多种学科的视角,有心理学的,也有教育学、文化学的视角等。”[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综合应用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卫生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为一个宽泛的大学科综合体。虽然学科建设一直是很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问题,但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架构,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教学论、课程论、方法论和评价体系。
如若总停留在这一水平,必然会因为其涵盖面过广,内涵庞杂,带来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泛化。
2.专业化进程缓慢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我国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各高校每年心理专业毕业生只有600多人;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认证部门的建设还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必然导致泛心理健康教育现象的出现。
3.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直指人的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等方面,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1]。但很多学校为达标、晋级或评优的需要,在条件不成熟、甚至并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招聘人员,机械操作,歪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另外社会上掀起的“心理咨询热”和媒体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炒作,也使一部分人想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谋取利益。在利益驱动之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并非指向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怀与提升,反而催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范。
4.对“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曲解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心理健康教育观也成为指导所有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除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外,心理健康教育更多以弥散和渗透的方式存在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显性与隐性的作用,使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4]。这一观点对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些人曲解了“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把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无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也促成了泛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石国兴.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篇10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40 — 02
一、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为了更加详细准确的了解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选取海口市内部分高校进行了解,主要采取自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主管领导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都能够积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海南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任重道远,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很多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从表象上来看,海南各个高校都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学生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工作,而且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也较齐全。但是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以后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很多设备、场地等都是摆设,所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只是通过一些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工作开展随意性较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或上级部门检查,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非专业出身,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简单的定位为预防或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没有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选修课等,这些载体之间没有统一安排相互协调,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都是教师随意选取,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普遍不高,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停留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传授加强心理防御和心理维护的技能和方法,只对学生通过讲座或课堂讲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没能开展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效性好的心理团体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海南高校每6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所有高校均没有根据1∶3000-5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其心理品质要好,有着良好地心理素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目前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是兼职或半路出家;队伍不稳定,因为很多心理专职教师不属于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普遍尚未建立心理督导队伍和完整的督导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健康情况堪忧。
(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必须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海南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或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等,只是孤立地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最终导致不能有效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出来,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开展得如何,怎么去评价,怎么去督导,没一个很好的效果评价体系。
二、加强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变革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目前,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经过调查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去考虑,比如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等都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当中去,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心理健康防御体系,挖掘大学生潜能,以特殊的方式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任务,当然我们提全员参与不是说让所有的教师都像专职工作者一样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意识,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营造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当中度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时机。不管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用,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灵健康的关心,就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参与进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具有的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校园风气。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师生关系等这些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心理氛围。活动文化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平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好奇心较强、个性特点明显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合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改善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因此网站、QQ、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虚拟网络使心理问题学生不必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保证其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来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新媒体可以将更多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某个信息源为中心聚合在一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心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接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提问或求助,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下,跟和自己年龄、生活、经历相似的同学交流,最终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排解。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海南高校必须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合理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职称、晋升等制度,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资格认定,只有考核合格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才能被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尽量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开展,但是各个高校开展得效果如何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导致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随意,效果不明显。为促使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硬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准确反映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合适的奖惩体系,对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
〔参 考 文 献〕
〔1〕 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01).
〔2〕杨忠旺,胡义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 上一篇: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 下一篇:提升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