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可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3.多提问教给幼儿思路和方法
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
4.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童年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因为发展是成功的基础;而童年更应该是游戏的,因为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发展!教师利用每个游戏把幼儿带入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等。
5.提供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
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难调动起来的,教师在教学中想让幼儿更好地与你进行互动,只能通过情景游戏环境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会根据本班的幼儿发展水平来进行设计教学,同时创设适合幼儿游戏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快乐的小雪人》游戏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目标。其中"打扮小雪人"的活动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地变换小雪人的脸蛋、帽子、衣服,创造出多个不同的雪人形象,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6.提供更多可操作材料
幼儿思维发展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前提,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授课时,能结合相应的教学挂图或可操作的材料来上课,幼儿是很容易接受的。如果教师只是说幼儿听,我想幼儿一定会坐不住也学不到知识,这样怎样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呢?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准备好上课的教具,同时提供给每一个幼儿能自己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身操作过程中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进行小结。课后把操作的材料放在活动区角里,让幼儿在课后能进行表演。如:《图形小精灵》中,我让幼儿学习一些图形的名称,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图形宝宝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能拼出很多不同的物体,有的是汽车、有的是毛毛虫、有的是青蛙等等。因此,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篇2
大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幼儿的这种认知特点,用美术图画来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智。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美术;图画;心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43-01
幼儿的心智是孱弱而单纯的,譬如一张白纸,父母是向上填色作画的画师,幼儿教师是另一种身份的画师。这个时候,画师涂抹什么颜色,孩子的心田可能就会形成什么颜色,所以,早期的教育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因材施教。从幼儿的教材我们也能够直观地看出,孩子们往往会喜爱那些图文并茂的画册和课本,乐于接受一些比较直观的知识信息,而美术和图画无疑就是一种最佳的方式。所以广大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幼儿的这种认知特点,可以利用美术图画来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智。
我从事幼儿教师的教学培训工作,所教的是美术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来完成自己的幼教教学工作。
一、教育学生学好教育学和心理学,正确认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智力发展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对于幼儿而言,其逻辑思维能力要远比形象思维能力欠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幼儿身上轻易看到,比如说目前颇为流行的一些动漫图画书,以我们成人的眼光,很难发现其中的图文意思和乐趣,但孩子们却能看得津津有味。但是,具体到一些需要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处理的问题,幼儿因其年龄、阅历、心智等特点,就要远远输于成人了。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美术教师能否用美术这一特殊的教育工具来打开孩子们形象思维的头脑,然后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呢?这就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毋庸置疑,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能充分给孩子们机会去自由想象和创造,那么他的想象力就会因为学习美术而获得提高,久而久之,他的形象思维也会因此而获得发展。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们,搞好幼儿美术教学的前提就是要认清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二、教育学生应充分认识美术学科的专业特点。
传统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实际上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贯彻执行的教育目标。美术教育教学是完成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之一。所以我常常要求我的学生们,应该充分认识美术教学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敬业才能爱岗,才能够主动地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从而掌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最终能完美地胜任将来的幼儿美术教学工作。
三、教育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美术绘画是培养幼儿好奇心的有效途径。
幼儿因为刚刚接触世界,所以对一切知识都会感到好奇,而正是这种好奇心,才会激励起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好奇心越强,探究的心理就越强烈。实践证明,好奇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一个人好奇心没有了,他的心就老了。绘画无疑是培养孩子们好奇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持一个人的童心和青春活力的有效途径。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这一点认识,我常常向学生们强调,应努力从他们自身去发现规律,情商能带动智商,像他们一样,美术学得好的同学,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很强,所以美术教学应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为基点,这样才能够培养兴趣,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四、教育学生应正视绘画对孩子们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原则提出以培养孩子的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为目标。结合幼儿美术课而言,一支画笔,一个灵感,孩子们就能在一张白纸上创作出自己头脑里酝酿的一个小世界,这不能不说是很神奇的事情。我告诉学生们,将来在对幼儿授课的时候,可能会看到孩子们的画会画得很不成形、杂乱无序,或者根本就让大人看不懂,但是我们幼儿教师应充分理解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并尊重他们的创造成果。我给我的学生们举过一个例子:比如可以给孩子们命题画画,让他们画一条小河,然后画一只小白兔想法过河的画面。于是你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画面就形成了。有的孩子为小白兔安上了翅膀,是想让小白兔展翅飞过了小河;有的孩子给小白兔做了条西瓜船,让小白兔划着船过河;我们都应该尊重这些创造,正是通过这些创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活跃,思维空间无限拓展,其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这就是美术课所特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值得我们每一个幼儿美术教师从中挖掘探讨。
总之,幼儿美术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所有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美育思想,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在进行幼师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特别重视向学生们贯彻这点认识。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是他们作为特岗教师所必备的基本思想。
参考文献:
篇3
一、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1.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2.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实施过程
营造幼儿浯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创设一个幼儿敢说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4.掌握提问技巧,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三、讨论与建议
1.上述的语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幼儿的思维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路不清。扩散思维是多向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随便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有所进步。
篇4
【关键词】幼儿;思维能力;有效;开发
思维是大脑的复杂产生体,它是大脑对客观现象的概括反应,从而促进概念形成、判断和推理。也就是先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形成各种概念;再用许多概念来组成判断,用判断来推理,产生思想。所以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是获得新知识的必经途径。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因而,如何才能有效的、全方面的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教师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如下就是本人对这一问题做出的一些看法。
一、幼儿思维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如何才能有效的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呢?教师不仅要了解思维的表现形式,摸清幼儿思维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情况,还要透彻幼儿思维的特点和局限性。
1.幼儿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情况
婴儿是以较低级的、以具体形象为特点的思维,又称前言语性思维。而1岁后幼儿在言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但其形成主要靠直觉行动,概括水平也低。而3~4岁时已知道橘子是好东西,知道自己吃了妈妈会高兴。但此时幼儿还不会推理到“因为橘子是好东西,所以吃了妈妈会高兴”的较高思维阶段。
2.思维的表现形式
思维是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即: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 、全面性、创造性。
3.幼儿思维所具有的特性
(1)形象性。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方式。幼儿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经常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
(2)兴趣性。幼儿在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思维时,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而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则不会转动脑筋思考,思维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3)简易性。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做不到综合考虑,往往忽略各个方面的因素对这个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而只是简单地凭之前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套用”。结果常常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4)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其出发点都是以自身来考虑问题。
4.幼儿思维的局限性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外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从自身考虑问题。这种现象使他们不懂得体贴他人,不能善解人意,无从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而且它还会使孩子很难适应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更不会合作或分享。
所以,在开发幼儿思维能力上,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自身的各个特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针。
二、善于向幼儿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领域,还可以让幼儿的大脑始终保持在运作状态。问题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为思维的飞跃提供了有利的“起飞”条件。例如,牛顿通过从树上掉下的苹果而产生了问题,进而引发了他对问题探究的冲动,最终他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猜想而逐步打开自己的思路,进而促进他们自身的思维发展。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想要引发孩子对问题的想像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教师随时随地的启发。如,当看到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他们想像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上什么在上面,这时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大大出乎你的预料,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千万别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的积极性,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引子,是与思维相辅相成的最佳“伴侣”。
因而,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马上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和理解问题之间的每一种联系,而这不仅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拓展,也激发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让好奇充满课堂
保持课堂的趣味,使幼儿对课堂充满了蓬勃的兴致和好奇,这不失为激发幼儿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因为幼儿的思维萌芽都是出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而产的,而枯燥无谓的课堂只会让幼儿感到疲劳,让幼儿的思维处在休眠的状态。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就已经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好奇充满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幼儿都接收到好奇的信息,感受到好奇所带来的,进而才能加速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成长。
四、增加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幼儿的生活和成长是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的,因而对于幼儿的思维开发应该是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而不能一味的归结于哪方负责,因为不管归结于哪一方都会影响幼儿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和每一位幼儿家长有沟通和了解。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消除与幼儿家长之间的隔阂,填平这条鸿沟,从而为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提供有力的实施基础呢?
首先教师必须走向家庭,搞家访,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懂得尊重孩子在兴趣上的选择和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而家长只能以最大的信任、必要的指导和最低限度的帮助幼儿,促进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就行,防止家长对幼儿管束过紧、干涉过多,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要求,阻碍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使他的潜在能力得不到发挥,最终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自主性的人,导致干扰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开发;其次在幼儿开始入园时,教师除了做好必要的登记外,还要召开幼儿家长会,告诉幼儿家长幼儿园的办学目的、指导思想、幼教任务、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等等,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走进课堂,了解幼儿一天的在园情况,根据幼儿具体情况与家长沟通,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合于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实施方针。
五、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幼儿有一个特性,就是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教师(家长)给予他答案,这时教师(家长)应该不要急于给予他答案,虽然当时给他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幼儿的思维没有好处。如果教师(家长)经常这样做,幼儿必然依赖教师(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在面对幼儿的问题时,教师(家长)应告诉幼儿寻找答案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幼儿,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幼儿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其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家长)可以这样问幼儿:玻璃瓶里装着桔子水,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碎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吃到瓶子里的桔子水?当幼儿答不出或答错时,教师(家长)可以把答案告诉他:将软木塞推入瓶内,即可吃到桔子水了。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幼儿摆脱了习惯将软木塞拔出瓶外的思维方式,帮助幼儿开阔了新的思维方式,还进一步加快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教师施教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情况,并对其设法进行开发和培养,因为这不仅影响幼儿今后的心理、生理上的成长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还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玉蓉. 创编故事,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J]. 教育科学论坛.
篇5
幼儿教育阶段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是有着良好的基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怎样的幼儿教育都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提升,相反,如果我们不注意增强这种培养意识,或者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培养的技能,那幼儿有可能经历了三年的幼儿园成长阶段之后,创造性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甚至会因为有意无意的阻碍而停滞不前。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实施。
一是给幼儿营造一个敢想、敢说和敢做的生活环境。这一点很基础也很重要,看起来简单但想做到且做好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知道幼儿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且缺少规则意识的,放手让幼儿活动往往意味着实际的物品或精心布置的环境被破坏,有可能意味着幼儿之间容易出现更多的矛盾而影响了幼儿园的常规管理。但从长远的角度讲,我们要思考我们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表面上的整齐有序,也不是为了眼前的管理方便,而是为了幼儿长远的发展。且不说什么大道理,就从人们常说的“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所隐含的儿童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也应该本着为儿童终身发展的目标,尽量地让幼儿大胆表达、大胆表现。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在不害怕、不恐惧的环境中,他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如在一次教学观摩中就看到这样的情形,可当时上课教师害怕孩子弄脏了衣服,就制止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后来在交流时,有专家指出其实当时可以大胆一点让幼儿表现,因为幼儿在表现过程中还有可能有其他的一些行为或者语言出来,这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而我们制止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其实就是打断了他的思维,看起来衣服是干净了,是讲了卫生了,但很重要的一个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因此,这一行为是得不偿失的。
二是将一些活动进行到底。在幼儿教育中是充满着大量的有趣的活动的,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时,目的往往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而如果我们有时候能够将一些活动坚持下去,则会发现幼儿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呈现出来,而这恰恰就是幼儿性思维能力的体现。这一点看似平凡,其实真正落实起来也不容易,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日常的课堂上,幼儿教师对活动的规划痕迹往往都非常明显,一个活动进行到什么时候,进行多长时间,到什么时候应该有什么教学环节,往往都设计得比较精确,这种精确固然能够保证活动的整体性和可观赏性,但对于幼儿思维的发展却往往不是好事。因为成人是很难触摸到幼儿的思维的,有可能出现我们认为一个活动可以结束时,幼儿的思维才刚刚展开,因此教师对活动的中止往往也就意味着幼儿思维的戛然而止。
注意到这一点,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们多一点时间,问问他们:你们还有什么要做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某某某(一般是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有了这些问题,那些隐藏在儿童内心的想法就有可能外显出来,而我们的活动也就有了预设外的生成。这样,幼儿教育的精彩也就能够充分体现,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有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二、幼儿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活动都是经验性的,我们作出这一判断并不是批评我们自身,因为我们无法拎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经验是个好东西但却又常常让人难以走出其中。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的正是我们能够走出经验层面,更多的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更多的从科学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一、注重学生兴趣与学习责任,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动力
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教学中,教师可着重从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责任出发,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对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兴趣进行培养,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求知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向,对学生美术发展兴趣影响因素进行了解,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的个体因素加以考虑,使学生能够从里到外地更加确切地喜欢上美术学习和创造。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美术创造性思维,只有在个人需要中融入美术学习和就业教育,学生才能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另外,学习责任也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且比学习兴趣更加稳定和连续。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责任感进行培养,通过自身的责任感来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责任感,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充分保障。
二、积极构建创造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在学前教育美术专业教学中,教师可立足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创造性教学情境,对学生创造潜力进行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多种创造方法的运用,来独立完成一些美术内容和题目。比如,教师可针对同一命题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展开,让学生对不同的材料进行了解和体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围绕一个绘画问题,教师可向不同方向扩散,在创造性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训练,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造性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与相关点出发,在艺术中大胆表达,运用想象力大胆创造,推动思维创新。
三、通过开放教学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每个学生个体在思想与思维上都具有独特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可改变封闭性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实现教学合一,为学生自由个性的发挥提供充分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大量新鲜素材提供给学生,开阔学生眼界,指导学生对素材多角度观察,通过日常练习来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对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在教学中还需要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形成完整体系,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学生进入幼儿园教学打造良好实践基础。
四、采取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热情
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评价是其中的重要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热情。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评价应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高职学前教育在美术教学评价形式上,可以采取互动与开放形式,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成为美术教学主体,通过宽松的环境调动学生思维。在评价内容上,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关注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美术教学学习的不同成果,对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评价加以重视。在评价中,教师应以赏识和引领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信心。
创造性思维在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前教育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美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学.浅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新课程(中旬),2014, (7):63-64.
[2]韩翠玲,王 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界,2015,(3):88.
篇7
关键词 幼师 数学教学 学生 数学素养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幼师学生在未来都要承担起幼儿教育的重要使命,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对幼儿数学教育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幼师教育过程中,数学教育一直都是教育中的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但据实验研究表明,在幼师数学教育中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新形势下,要积极进行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幼师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策略,通过有效方式提高幼师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对于幼师数学教育的发展,对幼师学生的有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注。
1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现状的实验研究
1.1幼师学生缺乏正确数学学习的价值观
据试验研究得出,在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都不是很高,尤其是数学素养不高。学生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进入幼师学校之后,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价值观,在实验调查中有80%的学生认识不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试及格的需要。大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这直接影响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因此,作为学校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对未来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很重要的。
1.2幼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强
在实验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用的幼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的简单识记上,学生不会进行更为深入的数学理解和数学分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应用数学原理和概念做认真分析,不会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问题,学生没有形成数学思维的模式,数学思维能力不强,这是幼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做具体的几何题证明时,学生没有形成相关的思维模式,遇到题目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也找不出与题目相关的隐晦条件,学生无从下手,这都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强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幼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提升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数学素养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素养包括学生数学学习情感、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方式积累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并能够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2.1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据试验研究表明,在幼师学生中,约有30%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还可以,约有40%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或者是不足,约有30%的学生不了解最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能力很差。从这个实验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师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不高,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对数学学习没有应用的兴趣。因此,如果要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要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客观数学基础,要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所提高,都能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要由易到难,使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有所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等比数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故事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课题,以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数学竞赛、课堂演讲、小组讨论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动画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主开展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2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幼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幼师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差,教师要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抽象的,需要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打扑克游戏、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等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题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公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有关的公式概念,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推理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幼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要研究学生数学素养现状,找出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对于幼师数学教学的发展,对学生未来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荣,罗铁山.略论数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9).
篇8
关键词:幼儿;图画书;插图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79-01
一、为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力是指人在脑海中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中说:“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画读懂故事。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的看得见的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
构成想象的基本元素来源于表象和眼睛看到的东西。幼儿的想象思维特点是依赖图像和图形,图画书内容丰富多彩,用插图表现作品中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及鲜活的形象,幼儿可以用插图为想像提供具象的凭借物,图画书正是用插图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为幼儿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展示平台,从而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
因为幼儿的想象能力是需要后天的体验和人为培养才能获得,并且体验的丰富程度决定着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因此,幼儿图画书插图必须精准的表达内容同时又涵盖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只有插图的质量高、艺术性强,才能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的开发和发展。
二、提高语言能力
《我的图画书论》中松居直先生认为:人的标志就是拥有语言,且在这种语言的培养下,幼儿才能成长为丰富的人。可见对于我们人类的语言的重要性。
图画书作为幼儿早期教育中一种独特的读物形式,主要用插图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容及情感等。阅读图画书,幼儿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及情感和态度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幼儿语言中枢的成熟发展。图画书的连贯性画面更容易被幼儿理解,能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幼儿从简单的吃、饿、我等单音节词汇用语到流畅连贯的语言表达,是幼儿早教中的重要资源和方式。
由于幼儿的年龄及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家长应带领孩子一起阅读、讲解,便于幼儿理解书中的内容,为幼儿再次回味或翻阅图画书奠定良好的印象基础。因此也可以说,幼儿图画书是幼儿可以用“看”的方式及“听”的方式积累、接受、学习语言的书。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0至3岁时幼儿对语句之间的关联性已开始理解,并对故事产生很大的听、读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图画书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更多的词汇,爸爸妈妈结合图画书中的生动描绘带着自己一起交流、互动,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对话是最生动、有趣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慢慢发现并了解很多陌生的词汇。家长应充分利用图画书这个学习、交流语言的平台,同孩子对话,便于他们深刻的记忆文字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提高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需求是不分年龄的,尤其幼儿的想象力更为丰富,在知觉、想象和情感方面对美发现比较主动、敏感,甚至审美需求表现的比成人还要强烈。
幼儿通过阅读图画书感知画面中的造型、色彩等形式及元素所蕴含的审美元素,即知觉的审美;想象审美则是在想象的基础上对物象再一次的想象,同时在融合幼儿自身想象的新意象过程;整个审美过程的基础是情感审美,幼儿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获得的愉悦的审美感受会激起幼儿不断追寻更多类似的审美对象,如此循环,不断提升幼儿的情感审美,这为后期审美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能将图画书的画面所表达的丰富意识、风格、色彩等转换成自己对美的体验。例如,一副色彩丰富、内容生动的画面能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启发感知思维能力。幼儿的审美能力正是在阅读不同的优秀图画书的过程中被熏陶并不断提高着,并逐步形成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形成自我意识及价值观。
四、有利情绪健康
阅读优秀的图画书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精神和感知的提升,图画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性,用视觉形象化的图形语言传达信息,能够很好的帮助他们提高欣赏造型和色彩的能力。图画书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家长的辅助阅读下,幼儿能更好的深入了解故事细节、拓宽视野,使阅读感受更加丰富、深刻。图画书的表现方式是独特的,幼儿从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会感受快乐、烦恼、幸福等情绪,对培养幼儿心态和情绪健康及其他各方面的思维能力都很重要。
情感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幼儿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优秀图画书传达的信息对幼儿情感需求和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更是幼儿感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幼儿双语教育应该服务于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研究表明,双语学习与儿童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以及规则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双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找到依据。应从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元认知能力、创造性人格、兴趣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当前幼儿外语学习中存在不少误区,有些老师和家长把幼儿外语学习简单地会同于学会几个外语单词,或者几句外语句子。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实际教学的偏差,有时甚至会出现双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研究表明,一味追求外语知识学习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儿童创造力,不仅不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还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基本概念
(一)双语教育及幼儿园双语教育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描述的是在各种不同程度上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教育计划,在某一时期,同时或者连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两种语言是教学媒介,而不是一门学科。研究者还对“外语教育”和“双语教育”做了区分,指出:双语教育课程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与其心理水平相适应的外语能力;而外语教育则主要追求的是外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虽然可能会对幼儿其他领域的发展间接地产生好的影响,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会加重幼儿学习上的负担,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说明,对儿童的双语教育不仅包括第二语言的学习,更要兼顾他们的全面发展,包括他们第一语言的发展。因此,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习得初步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在认知、记忆、创造、想象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个性、情感丰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对创造力的界定。对创造力的界定充满争议,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解释。如,吉尔福特在考察创造力时侧重创造性思维,从因素分析的角度,把创造性思维分解为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细性等几个方面。而托伦斯则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把创造性思维看做是感知困难、问题和信息间的缝隙(GapofInformation),并做出猜测,形成假设,随后评价、检验前面的猜测和假设,最后把结果表达出来的过程。德国学者邬尔班(K.K.Urban)则把创造力定义为:“在解决某个指定的问题时能创造出新的、不同寻常和令人吃惊的产品的能力”。斯滕伯格等人提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生产出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工作成果的能力。(我国学者施建农(1997)提出:人的创造力是指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能力。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创造力应该与新颖性和适应性有关,是产生独创的、新颖的、并且对社会有一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双语学习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影响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对思维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创造力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过程,那么学习第二种语言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有没有什么影响呢?Torrance等人(1970)使用发散性思维测验对母语为汉语、马来语,第二语言为英语的双语儿童和母语为英语的单语儿童进行了对比测试,结果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的灵活性、精致性、流畅性等方面占有优势。Doyle,C.和Segalowitz,N(1978)对4岁3个月大的英一法双语和英语单语两组孩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双语儿童在故事叙述中产生的新想法更多,思维表现出更高程度的流畅性、灵活性。在处理和解决科学问题方面,Kessler与Quinn(1987)对西一英双语儿童和英语单语儿童进行了考察,他们在实验研究中设置了关于物理科学的问题情景,要求参加实验的孩子在有限的时问内写出尽可能多的对处理问题的假设,结果发现双语儿童提出的解决方法结构更复杂,质量更高。RicciardeBi(1992)对5岁和7岁的双语、单语儿童进行的对比研究发现,双语儿童在思维流畅性、想象力等方面具有优势效应。Ricciardelli(1992)对24项创造力与双语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大多数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双语学习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其他研究则表明双语与创造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还有的研究表明:学习两种语言的儿童比只学习一种语言的儿童更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东西,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他们具有更好的元语言意识(Meta—lin.guisficAwareness);比起单语儿童,他们能更早意识到语言符号与所指内容之间“任意性”的关系;在认知活动中,他们更能忽略掉无关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信息上。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可见,学习两种语言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双语学习与创造力培养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双语学习效果越好,儿童的创造力就越高。这说明双语学习与儿童创造能力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不仅不会给实际教学产生更大的负担,而且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三、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建议
以往对创造力的研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托兰斯等人提出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他们提出,发散思维即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ty)、独创性(Originality)、精致性(Elaboration)四个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创造力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判断的独立性、自信心、被复杂问题所吸引(AttractiontoComplexity)、美学定向(AestheticOrientation)和冒险,以及克服障碍的意愿、对模糊的容忍性、自信力的能力。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个体在从事某一种活动时所产生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产生创造的主要原因,人们由于关注任务本身而产生的内在动机对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影响,人们在某一领域是否具有创造性主要看他们是否喜爱自己从事的工作,而不是因为奖赏或薪金等外在因素的原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创造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斯滕伯格(1991,1996)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指出,人的创造力受六个截然不同又相互关联的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他进一步指出这六个因素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效组合的有机体。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对指导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理论结合实际,对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
对创造力的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双语儿童的研究表明:双语儿童在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流畅性上都优于学习单语的儿童。发散性思维要求对于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方向进行,追求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双语学习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给儿童提供了很多新知识、新情境,为儿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提供了素材。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说,双语儿童有更多的信息输入,他们要进行更多的信息加工,会得到更多的信息输出,这在无形当中锻炼了双语儿童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流畅性和灵活性。另外,发散思维要求改变已有的思维习惯——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双语学习中,儿童经常会遇到第二语言在言语习惯、词汇、词语的排列上与自己的母语有不一样的地方,有时甚至相反,儿童要正确领会某个词汇的意义,学会使用某语法结构就必须展开联想,利用反向思维,才能掌握与母语不同的语言知识。这也在无形当中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为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了条件。
(二)在双语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元认知能力
当前,对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元认知的研究。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思维活动的计划、监控以及调节的行为。而创造力行为中问题的重新编码、分析、选择以及执行过程都离不开元成分的控制和调节。Pesut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自我监控的元认知过程,通过自我监控(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个体发展出元认知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好地监控创造过程中自我的行为。弗尔登豪森更将元认知技能作为与知识基础、人格因素相并列的创造力的三个方面。双语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双语的儿童与单语儿童相比具有更好的元语言意识,元语言意识也是一种元认知能力。在双语学习中,儿童通过模仿得到两种语言知识,他需要通过加工、解码、内化等一系列的过程,输出与母语语法不同、结构不同的第二语言。这么复杂的认知过程没有元认知的监控是不行的。为了掌握新的语言体系,儿童要通过类比推理,以及语言的迁移、扩展、删节等思维过程创造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这个语言体系不同于他们的母语,也不同于第二语言,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对语言知识的内化能力、他们的规则意识,以及对整个思维过程起到控制调节作用的元认知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就是为什么双语儿童在语言和思维能力上都优于单语儿童的原因。根据以往的研究,较高水平的元认知能力在像创造性思维这样的高级思维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双语教育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儿童的元认知能力,锻炼他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为他们以后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激发儿童外语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对创造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创造往往产生于人们从事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工作中。强烈的内部动机是人们行为倾向性的心理动因,对人们注意力的维持、对活动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工作的效率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双语教育实践也表明,只有儿童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了,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一些令家长和老师都预想不到的创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儿童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把幼儿的兴趣点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有的幼儿对音乐和歌唱感兴趣,教师就把外语的儿歌引入教学,让孩子在感受音乐节奏、欣赏音乐旋律的同时,自然地学习英语知识;有的幼儿对听故事感兴趣,教师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双语教学。总之,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敢于冒险的人格品质
创造性人格特征主要包括独立、自主、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怕失败、敢于冒险等。双语学习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两种语言,这对心智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双语教育中,教师更要注意保护儿童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对儿童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反馈,帮助他们积累成功经验,尽量鼓励孩子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对待错误,教师务必要表现出无限耐心,避免因粗暴的态度与呵斥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培养出儿童自信、独立、勇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创造、探索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研究表明,创造力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除了注重儿童的思维、人格这些内在的品质以外,还要注意外部的环境因素。在双语教育中,教师的态度以及师生互动模式是影响童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教师态度包括:不给孩子强加太多的任务和规范,接受儿童现状,提高儿童的自信,让儿童自由进行选择,并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自由发展的机会。而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因素主要包括:忽视个体想法,教师控制强,以及教学中固定的形式和内容太多等等。_1叫在物理环境创设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绘画、卡通形象、手工艺品、柔和的色彩、可爱的玩教具等,创造一个温馨的氛围,让儿童置身其中,在心理上产生舒适感、安全感、自由感,从而在这个环境里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自由的创造。
参考文献:
[1]余珍有.关于幼儿园双语教育几个问题的讨论[J].幼儿教育,2007,(3).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智力发展
1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1.1 音乐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来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
1.2 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极易转移,周围那些新颖强烈的刺激和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即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学龄前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这样幼儿兴趣很高,很快记住了歌词,增强了记忆力。
1.3 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
1.4 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特征的,但到学前晚期已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出现了逻辑思维的萌芽,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有效的实施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正表明: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因此,针对音乐启蒙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性,我提出几点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建议。
2.1 结合幼儿心理及生理的发展来实施音乐教育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在歌曲的内容、难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必须适合学前期各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要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所能理解的,其内容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
教师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程度,从中挖掘有助于幼儿艺术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因素,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2.2 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为幼儿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声音环境,让幼儿有意识地去听,要求培养幼儿一种“倾听”的习惯,并经常进行听唱训练,在此过程中要逐步和其他感觉器官相联系,特别注意与发声器官、运动器官相互协调、融合,启发幼儿注意自然界和周围各种不同音质的特点,引导幼儿走进广阔的音乐教育领域中去发现,去探索。
2.3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促进幼儿感知、想象、记忆力的发展
节奏是音乐、舞蹈、动作、语言的基础,它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时在节奏培养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幼儿的记忆、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幼儿节奏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多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要引导幼儿用合拍的形式来感受节奏。
2.4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我认为对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注意音乐语言的运用,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2)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3 小结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音乐,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反过来,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音乐又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大科学家达尔文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听音乐,很可能影响他的智力。”所以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这一有效手段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美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配置与应用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