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 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51-01
小学语文教材极易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儿童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创造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因此,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活”教语文,使语文的学习成为儿童在教师的影响下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灵活研制教学内容是必需手段
把握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文本创新因素,灵活研制教学内容,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必需手段。
(一)精选想象点,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突破禁锢,大胆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把握文本暗含的可想象因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教师可抓住阿炳内心的想法,扣住“坎坷”一词,启发儿童对课文进行补白,想象阿炳苦难的经历。儿童想象着阿炳的遭遇,如身临其境,同情、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开阔的想象中,儿童深刻地感受着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更感受着语文的魅力。
(二)巧抓切入点,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苏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隐藏着训练思维发散性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发散中创新。
读了《半截蜡烛》一文,学生们普遍认为伯诺德夫人太过急忙,不够冷静。教师抓住“急忙”一词,引导学生思考“伯诺德夫人为何如此急忙?”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发现伯诺德夫人的急忙化解了危机,消除了敌人的疑心;争取了时间;更为杰奎琳成功端走蜡烛做好了铺垫。伯诺德夫人的急忙不是慌张,而是机智的表现。如此思考,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之花得以尽情绽放。
(三)妙用课题,训练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事先的思考或逻辑分析而进行的迅速的判断活动。文本的题目通常是内容的精炼概括或者主旨的归纳,抓住这一点作为教学内容,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江雪》这首诗时,我首先让学生读题,接着马上让学生猜测这首诗会描写些什么。学生们马上猜到,这首诗可能会描写冬天的雪景。这样,在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有可能利用直觉思维产生创新性活动。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是重要保障
“活”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不拘一格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草原》《秦兵马俑》等距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的文本,教师应选择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现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创新语言文字的运用;面对《池上》《我和祖父的院子》等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则适合联系实际,让儿童在不断的联想中拓展文本意境,丰富语言的积累;面对《伊索寓言》《谈礼貌》这样比较特殊的文体,则可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文体的特色,并尝试创新仿写。
三、灵活设计作业是有效渠道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不同的教学文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设计不同的作业,可让学生在巩固语文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布置观察型作业,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家乡风土人情……在观察的基础上促进思考,提高领悟力,发展创造力。布置操作型作业,让学生为课文配画,展示搜集的资料,制作小报……让智慧在指尖闪烁,让创造潜能在情、智、知、能的同步主动发展中得到发掘。布置创作型作业,让创新能力在创作中得到提高。创作广告语,学生笔下流淌着“荔枝鲜,荔枝甜,透明果肉红外衣”这样稚嫩却不乏童趣的语言;创作童谣,学生们能写出工整诗句。
总而言之,教学的本质是儿童在教师影响下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多提倡创新思维方式,灵活施教,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同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必然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充满活力的动因力量。
参考文献:
篇2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与误区
当前美术教育的绘画方式多以临摹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教造型,儿童负责模仿造型。在课堂教学中,儿童将美术简单理解为线条、色彩及透视等,没有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体现到作品中。其次,只讲究如实再现,忽略艺术创造效果。很多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仅仅以实物为参照,认为将实物最大化的模仿、再现,就是美术要达到的要求。再次,将造型与艺术进行隔离。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两者区分对待,甚至进行隔离。要承认,一幅美术作品成型之后,不但代表着一种造型,更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深入。最后,各种美术教育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不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单纯追求知识的量化积累,再加上家长对儿童期望过高,盲目给学生报各种培训班,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下,儿童的天性就会不断被抹杀,使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出来。
二、美术教育和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就是突破既定模式,通过多个角度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儿童时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随着阅读、经历的增加,思维能力也会逐渐提升。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以强烈的感知效果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并逐步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可以说,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1、选择科学的美术教育方式
世界对儿童来说,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儿童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化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办法,科学、合理地授课。另外,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儿童学习的一盏明灯,指引他们不断发现新鲜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如果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能够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对儿童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关注,找到儿童的兴趣点,打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采用鼓励的方式,树立他们的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儿童多鼓励、多引导,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儿童体会到来自内心的愉悦感之后,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除此之外,可以举办儿童作品展览活动,让全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可以适时给予点评,找到作品的闪光点,并适当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自己动手、动脑。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不仅会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创作的同时,会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最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儿童迸发出灵感的体验时,就会反复不断地实践,收获到快乐的体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好指引的作用,从多个角度来点评儿童的作品,不能因为幼稚,就对其进行批评,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2、在美术教育中,融合其他科学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美术教育融合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不仅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材料,而且能激发孩子在创作中的灵感。比如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震撼的舞台效果,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文学通过精彩的文字、语句和片段抒写一个个意味悠长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办法,能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比如,让学生通过聆听一首曲子,然后将自己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画到纸上,相信他们画出的画面肯定是千奇百怪、形象各异的,这样的创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有助于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
3、在绘画中鼓励儿童进行自主探索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知识水平,给他们提供需要的工具与教材,帮助其提高创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给儿童教授新的绘画技法,让他们用新的工具来绘画,增加画面的美感。只有给儿童提供充分地思维空间,才能将其大脑的知识打开,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创作出独特的画面。因此,自主探索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重视教师的作用,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成为空谈。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视觉艺术;绘本教学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不用翻译、全球流行的图形语言。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即“图像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主导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在视觉文化时代,需要“视觉图像思维能力”来处理大量信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图像思维能力”就成了视觉文化时代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以绘本为突破口
研究证明,小学低年级儿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人物、情景就感到困难。由此,儿童绘画就是通过事物表象在孩童大脑中形成一种图像思维的概述。通过儿童绘画可促进图像思维能力。
而绘本恰恰是图像和文字的结合,它能提高学生图像思维能力。它运用一组图画与文字表达一个故事。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图像思考能力、想象力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绘本教学实例
开展绘本教学有利于打破以往按照教材学习的固定模式,学生根据开展阅读绘本活动,感受绘本创作的不同形式。绘本中大小不等的构图、夸张有趣的造型易被低年级学生所接受,加强视觉冲击,提高学生对图像的思考能力。
在教学“江南水乡”的家乡风貌中,和学生视觉感受家乡常熟的特点:常熟虞城、黑瓦白墙、杨柳依依、小桥流水、尚湖碧波、虞山剑阁、沙家浜芦苇荡……家乡古城风貌特征尽显眼前,通过图片、视频观察感受江南水乡的特色、感受水乡独特的美感;也可通过春游、秋游等活动感受家乡美景,感受家乡人文气息、古老的历史韵味。建构主义“情景”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围绕“江南水乡”这一主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在观察体验家乡美景之余,师生共同分析古城的文化符号和历史遗迹,如方塔结构、窗棂格形式、石拱桥……在教师指导下,整理素材,搜集各种有关家乡特征的资料,用绘本创作形式表达江南古城――常熟的特征:碧波荡漾的湖水、洁白圣洁的广玉兰、有古城特色的方塔、黑瓦白墙、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有挂着酒旗的古色酒家、古老的石拱桥……
文本与图画的完美结合,学生从一幅幅美丽的图像中得到了思考,通过绘本创作,学生提高了图像思维能力,爱家乡的情感也从中得到升华!
三、绘本教学的思考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中,笔者明确了绘本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努力使绘本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使学生美术技能得到训练,思维得到启发,思想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培养,情感得到升华。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创作绘本,并能自主探究创新。从自编故事到创作图画,学生的图像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鉴于上述分析和思考,在视觉文化时代下,儿童能够视觉思考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而绘本架起了一座儿童与视觉图像思维能力之间的桥梁,它能让学生主动对绘本图像进行思考,并愉悦身心,美化心灵,让学生天真、快乐地成长,在素质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发挥了美术教育在培养小学生图像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形象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177-02
“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人类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因此,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数学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所以,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正处于思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主要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培养儿童的这几种数学思维能力。
一、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钱学森教授指出:“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就是说,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形象思维应该是当前我们研究思维科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我认为把形象(直观)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突破口。”在小学数学教学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主要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仍然摆脱不了感性材料的支持,没有形象思维为基础就难以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借用直观形象,启迪思维火花。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通过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或直观形象的课件,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其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练习题“哪杯水最甜”时,先让学生猜测,学生各抒己见,再拿来4杯不同量的水,放进同样多的糖,让学生品尝到底哪杯水最甜,通过品尝体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了放进同样多的糖,水越少,这杯水就越甜。
2.巧用学具操作,诱导思维过程。新课程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堂也应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如在教学《比较6和5的大小》时,可以让学生在右边摆出6根小棒,左边摆出5根小棒,比较两堆小棒的多少,进而比较出6和5的大小,然后再让学生圈出同样多的部分,使学生对“同样多”有了感性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了比较的方法。
3.创设数学情境,提升思维层次。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运用科学而又可行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思维层次。在情境教学的感知中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与具有敏感而丰富的形象感受能力、准确而牢固的形象储存能力、快速而精细的形象识别能力、细致而生动的形象描述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时,笔者就做了这样一个课件:坐环城车的乘客“上下车”的形象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形象而富有童趣。首先,运用大屏幕进行演示:随着“嘟嘟”声,大屏幕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6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说:“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这时车上多少名乘客呢?”小组讨论、交流、编故事、提问题。接着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刚才交流的结果,学生们在充满情趣、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建构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自然地形成了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很快就列出了算式,如:6+3-2,6-4+2,6-1+3,6+4-1。这时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在直观感知中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二、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只是了解事物的表象,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培养形象思维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创设的数学情境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判断等过程,使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数学情境的分析、比较中,培养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分析、比较等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与提升他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直接将学生作为数学素材,既直观形象又明确生动,让学生在黑板前排成一排,请每个上来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关系。生1:从左往右数我排在第三,我的左边有2人,右边有5人。生2:从右往左数,我排在第二,我的左边有6人,右边有1人……请下面的同学提问题:生1:××同学的左边第3个人是谁?生2:××同学右边第四个人是谁?生3:与××同学相邻的是哪两位?生4:××同学左边有几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理解了基数与序数含义。
2.在数学情境的综合概括中,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把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归类整理,找出同类知识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如在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加减法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计算加减法的方法,再让学生写出得数是20的加法算式及得数是3的减法算式,通过总结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凑十法”的含义,掌握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三、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也称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它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寻求新关系,探求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卡皮查认为:“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皮亚杰也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这是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而创造能力的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组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想象与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能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多角度的甚至是超越常规的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发散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艺术;儿童教育;启迪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自身的感知能力,丰富儿童的情感,升华儿童的情感世界。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有效训练与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使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效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而且,美术教育对提高儿童的观察与实践能力,培养儿童的学习与探索习惯,提升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增强儿童的判断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儿童美术教育与儿童心智发展的关系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美术”最早产生在欧洲,最初是同“艺术”同一含义。在进入到中国以后,美术的概念出现了数次变化,在最初时美术的概念所包括的范围有:文学与绘画、音乐与舞蹈、雕塑与建筑等等。伴随学科的发展与分类的细化,美术后来被归类于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以及空间艺术范畴,美术的定义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对平面或者立体的视觉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系列活动。总之,美术是对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艺术和建筑艺术等艺术类型的一个统称。对儿童来说,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所限,美术活动的范围只限于绘画以及种类手工制作。
在儿童美术教育当中,艺术的审美性教育体现为对儿童的美感教育。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儿童时期是进行美感训练的最有效的黄金阶段,在儿童时期进行美术教育要坚持审美原则,重视对美感的训练,将儿童时期的美术教育和美感教育有机统一在一起,为儿童未来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儿童美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儿童美术课教学中,只注重绘画教学,而不重视运用各种艺术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在儿童成长之后,大多数人都会疏远美术,原因是并非所有儿童都能够成长为画家。所以,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点出发:既要使儿童能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又要培养和发掘儿童的审美情趣,有效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观察能力。
2如何有效施展艺术教育启发儿童
经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儿童的美术活动始于游戏、靠兴趣进行研究引导,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所以,美术活动对于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即便是专业美术人才,其在儿童时期进行的教育也并非是单纯的技术训练,其中就包括了对美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兴趣的有效培养。
美产生于自然,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引导儿童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儿童与美存在天然的联系,但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却并非与生俱来,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与细心挖掘,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儿童的审美教育。
第一,美术教师应引导儿童产生对艺术的感悟力,并以此来激发起儿童对审美的兴趣,提高审美的感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教程多是从简易教育向写实发展,绘画“像”与“不像”是成绩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严重影响到对作品的审美品质,缺乏应有的艺术性。长期以来,人们并不重视儿童绘画,把这些绘画看作是孩子们的随意涂抹,与艺术扯不上边。这是对儿童绘画错误的认识。
第二,注重对儿童创造潜力的培养,使儿童学会提炼美和创造美,通过创造活动来体现出儿童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对儿童的大胆艺术表现给予鼓励,大多数非写实的作品自然比不上写实作品那样直接,但是,非写实作品具有的强烈形式感与视觉冲击力可以激发起儿童的联想,从此构成了儿童艺术活动的出发点。
第三,儿童通过其情感的表达来陶冶心灵、达到辅德启美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审美品质。将儿童的绘画期可分为涂鸦期、图式期以及写实期,这三个时期是儿童绘画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时期,儿童个体存在着各种差异,所以各阶段经历的时间也不相同,但是,三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变的。三个发展阶段表现出儿童心智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的轨迹。儿童各种绘画作品当中注定会包含某些情感因素,但差别并不太大,单纯、直接、无污染是儿童绘画作品具有的最主要特点。与之相反,我们亦佳可使儿童的绘画作品成为某种理智的情感表达方式。美术教师应当为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培养儿童的审美品质设定出必要的教学思路,这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宗旨所提出的要求。以艺术作为开展教育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以此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结语
儿童的智力发展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可以做到陶冶儿童的性格与品德,同时还能够提高儿童对世界的观察能力、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炳云.对非常态家庭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1(04).
篇6
【关键词】益智性;积木玩具;互动;情趣;创新
一、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儿童时期智力的开发,家长在给孩子买玩具时,更倾向于益智玩具,希望孩子健康、聪明的成长。竹木是低碳、环保的材质;成熟的工业技艺让竹与木有了新的表达。以益智与环保为主旋律的竹木类玩具是极适合的成长发育期的儿童的选择。
积木玩具是竹木玩具中教育和游戏的最优化结合的益智性儿童玩具。儿童喜欢积木,是因为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创造,它没有固定的玩法没有对错之分,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的组合,同时满足了家长教育孩子和启发孩子智力的需求,因而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
二、益智性儿童积木玩具的意义
家长希望孩子在玩玩具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儿童玩积木玩具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刺激大脑活动,对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感知、建构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科学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具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启迪、训练作用。
三、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适合玩不同的积木玩具
由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处于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对玩具有不同的需求。玩具实际上也是一本教科书,合适的玩具对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0-1岁的孩子,视、听、嗅等各种感知觉逐步开始发展。这时,可相应地为他们选择颜色鲜艳的、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锻炼视觉追踪能力、听觉、触觉等最初的感知能力的玩具,如木制的摇铃、鼓,色彩鲜艳的婴儿积木。
第二,1-2岁的孩子,基本动作正在发展,可以选择不同形状分类和不同色彩的积木块玩具,引导宝宝根据形状、颜色、高度等条件分类摆放积木,锻炼宝宝逻辑组合能力;也可为他们选择木制拖拉推车玩具,增加宝宝的学步乐趣。
第三,2-3岁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在增强,有了一定的动作控制能力。家长可为他们选择一些能展开想象,进行简单游戏的玩具。如:拼图和适当添加镶嵌、拼搭类的积木玩具。家长可以选择拼图图块,让孩子拼装成美丽的图案,锻炼宝宝的组合能力;也可以为孩子选择不同色彩的几何积木,垒出不同的形态,增加了儿童的动脑、动手能力;还可以选择串珠、穿绳、滑轨玩具,培养儿童手眼协调的能力;音乐类的玩具,如鼓、木琴也能锻炼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
第四,4-6岁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在发展之中,可为他们多选择一些智力型玩具,如拼装、棋类等。儿童玩自由拼装类积木玩具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现有的基本模块,自己亲自动手,拼装出如:飞机、大炮等形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家长也可选择不同角色扮演的玩具,如切切看,厨房套装,为宝宝提供角色扮演的道具。
第五,6岁以上的孩子是上学的年龄,在玩耍中有意识的加入一些知识,启发一些思考很有必要。有一定的乐趣、竞技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受到6岁以上孩子的喜爱。比如扑克,可以教孩子用扑克玩速算;玩解绳子,可以引导孩子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小伙伴们可以一起比赛玩游戏,在比赛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力。儿童通过益智性玩具训练,提高儿童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很好地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总之,选择玩具要考虑到促进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让玩具成为有力的教育工具。
四、益智性儿童积木玩具的种类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益智性儿童积木玩具可分为:拼图玩具、拼装玩具、人物和情景故事组合。
1、拼图类。将十分杂乱的图块,拼装成固定的,一块都不能错的美丽图案,需要儿童有很好的观察力和耐心才能完成,把图片拼装成儿童喜欢的蔬菜、水果、建筑物,增加了儿童的兴趣和动手能力。2、拼装类。自由拼装儿童玩具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用现有的立体模块,自己亲自动手,拼装出如:变形金刚、梦幻古堡、小汽车等造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3、人物和情景故事组合。儿童可以自己想象场景,根据现有的模块单元,拼出不同的人物场景,讲述一个故事。它有助于开发大脑思维能力,促进手脚协调能力。不同类型的玩具可以帮助儿童认知周围的事物,同时也促进他们的感觉器官的发育,让他们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未知的事物。
五、益智性儿童积木玩具的设计要素
益智性儿童玩具是通过安全、互动、情趣、创新几个设计要素设计出儿童喜爱的积木玩具,具体阐述如下:
1、安全。儿童积木玩具一大部分的受众可能来自于0-6岁的儿童,他们充满好奇并且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勇于尝试未知的精神,所以儿童玩具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点便是安全性。儿童积木玩具的造型,边部、转角要做圆角设计,以免尖锐的棱角会划伤孩子;儿童玩具设计小部件设计扩大化,可以防止孩子吞食小部件。
2、互动。互动性是指通过儿童玩具的设计,实现儿童和玩具的互动,增加儿童的兴趣,培养儿童的体验、动手和创造能力。例如:儿童在跟他人共同玩积木玩具时,他们需要互动,这些都有助于儿童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3、情趣。儿童积木玩具的情趣化设计是通过色彩、造型等要素,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作品中,设计作品通过对有趣、形象生动、活泼可爱的产品形象的塑造,让儿童产生一定的联想,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
造型方面:儿童积木玩具的情趣化表现为:(1)模仿自然界的有机生物的形态的仿生设计,增加亲和力和趣味性。(2)卡通化设计在儿童玩具中很受欢迎,设计师在儿童玩具设计中,把玩具设计成儿童喜欢的动画片中卡通形象,使其和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中的性格一致。在儿童玩时,满足儿童成为动画片中主人翁的愿望,并产生心理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色彩方面:色彩对儿童性格、个性养成和心理环境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积木玩具设计中,设计师会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情感的需求等方面着手选择合理的色彩配色。从色彩环境影响精神情感这个角度出发,对儿童的性格成长引导。
4、创新。儿童根据积木玩具现有的模块,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图,创造出新的造型。而创新又是建立在敏锐的感受能力、探索和追根究源的能力、审美能力之上的。儿童益智积木玩具设计时,使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投入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通过寻找事物关系,加以分析比较,使智力活动得到充分锻炼,同时也得到心理的满足和快乐,还能培养专注、耐心的品质,体会协作精神,学会尊重规律和秩序。儿童在玩积木玩具时,通过创造性的挑战,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
在儿童积木玩具设计中,我们要坚持“益智性设计”为儿童积木玩具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安全、互动、情趣、创新等设计要素,设计出集游戏与教育为一体的益智性儿童积木玩具,让孩子健康、快乐、聪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甘海燕.让孩子在玩中开发智力[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2]李志平.儿童智力开发与施教[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3]区慕洁.做游戏 学本领(下册)[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童话;儿童成长;教育;作用
一、童话故事对儿童的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教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借助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情感,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童话侧重于以美动人,以情感人,能使孩子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能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感,使孩子变得勇敢、自信;能激励孩子热爱生活。童话通过美的形象,与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孩子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童话能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儿童对童话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个趣就带有情感意味的注意,兴趣愈浓,观察就愈仔细,感受亦愈强烈。女作家柯岩曾形象地写道,“成人读者可以出于理智,出于需要、甚至出于礼貌去读一本书,而儿童读者却几乎总是出于兴趣,如果不能吸引他们,那么他们干脆抛弃它,甚至把它撕成碎片,为了去做纸样或飞镖。”那些能够吸引起他们生理和心理上满足感、愉悦感的作品,他们便认为是美好的,那些新颖、奇特的东西他们也最感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将语言和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童话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信息集合体。使儿童兴趣盎然的去欣赏童话,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2、童话能调节儿童的情感。童年期是一个充满压抑感、焦虑感的困惑时期。对儿童来说,一方面面临着他认识的很肤浅而又无力改变的物理世界,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成人的意志和兴趣组成的社会世界。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儿童的行为常常受到限制,情感和愿望常常被压抑而得不到有效满足。当儿童在童话作品中读到各种奇情异趣、冒险与探险时,他实际上是在幻想中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角色的恣意狂放。童话幻想美所构成的五光十色的世界,为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局限的儿童提供了一种补偿,他可以在童话中见到可望而不可及的各种事实,可以参与各种大开眼界的探险。儿童在生活中受到约束,童话中的人物却可以“能他们所不能”从而使他们忘了自己的压抑和焦虑。而且童话的形象和情节打破了生活中熟悉的状态,能让人感到一种意外地兴奋,这种感觉是狂野的、勇猛的,在趣味横生中带着某种豁出去的放纵感,甚至还带着一点破坏性,但它却是一种令儿童们极度欢迎的、合乎儿童天性的情感。
3、童话能培养儿童的优良品质。童年时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整个人生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不良品德,长大了就会越陷越深。而童话故事涵摄着丰富的道德自律和利他精神,如克制一己私欲、善良无私、重义轻利、宽以待人、必要时舍己为人等,这在童话中表现得最为丰富也最为动人。如何让儿童既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又能有勇敢、坚强的品性迎接未来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是当今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童话故事能集中反映主人公勇敢、坚韧、乐观、机智等优良品质,如《丑小鸭》中的主人公渴望辉煌,而艰难坎坷、冷漠无情在磨灭它的渴望,然而它却忍耐着、憧憬着,不消减自己生存和发展、奋进和酬志的勇气。儿童也就能通过童话故事,吸取正能量,养成优良的品质。
二、童话故事对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儿童时期是人的想象力较为丰富的时期,他们的创造性较多,而童话作为儿童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对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想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好的想象会使人产生向前探索的要求。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思想的主要成分。儿童幼稚的心对世界还有太多陌生和空白,他们习惯把自己天真的思想倾注于“物”上,可以把小猫小狗和各种玩偶视作亲人或玩伴,一起演出种种诱人的故事。童话中浓烈想象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可以在浪漫离奇中不断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营造一种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氛围。童话的夸张拟人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符合儿童好奇、好幻想的心理,这些手法使儿童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2、丰富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独特结合,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童话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儿童从童话中知道了森林中各种动物及他们的生活习性,知道了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幻;他们从童话中认识了社会生活中最简单的人际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行为准则。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儿童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童话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伴随动作进行。儿童不仅喜欢听故事,也愿意对别人讲他们喜欢的童话,更喜欢在儿童剧里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儿童需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还要是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他人。这些都促进了儿童言语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优美而生动的童话,特别能吸引有而模仿和表演,有利于提高儿童口语表达水平,使儿童的思维更加严谨周密。
三、童话故事对儿童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童话通过不同的情景展示,给儿童知识和经验,有助于他们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童话在一个充满幻想、自由、快乐的世界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美德,这种美德即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是最难做到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是从小就有的,而是要从幼儿就开始培养起。例如童话《太阳和小鱼》,故事中那条小灰鱼具有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它为了能给全世界一个带来光明的太阳,而去接近庞大的太阳,竟忘记了自己是一条脆弱的小鱼。小金鱼的故事能让儿童明白,只有为别人做事,为人们谋福利的价值观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价值观,就像小金鱼一样,只有不怕牺牲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人人都喜欢爱护的人。?童话是充满魅力的文学,它能够滋润心灵,传递美的力量,引导儿童在情感的体验中感受童话故事中的深意,从而更好地观察体会身边的事情。在童话故事中,儿童释放了自己,激发了内在的道德情感,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是意义非凡的,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情感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情感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陈华丽.浅析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5).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创新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观察,留心观察是创新的基础。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不仅要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要深入内部去观察,以求掌握事物的内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观察中寻找策略,在观察中迁移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有一次学生自带饮具和食物到郊外进行野炊,炖了鸭汤,汤上面的油很多,有的学生想喝汤,有的学生想吃肉,怎样将汤、油、肉很快地分离出来?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我走过去,问清原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油和汤的位置关系,学生发现油总是浮在汤的上面。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勺先将上面的油舀掉;有的学生说这样舀油不干净;有的学生说在桶的中下部装两个出口开关,上面的开关可以放油,下面的开关可以放汤,当油高于放油开关时,可以先将汤放出一部分,让油降到放油开关处,关掉放汤开关,再打开放油开关,将油放完,这样就可以将油与汤分开了;又有一位学生说,她观察到生活中妈妈洗米、洗菜时,将米或菜放在漏筛中,我们可以在桶的上面加装一个漏筛,这样将鸭汤倒下去,鸭肉就留在筛子中,肉与汤就分开了;还有的学生说,他观察到人们吃火锅时,总是用两把勺子,一把汤勺,一把漏勺,汤勺舀汤,漏勺舀食物,可以将二者合二为一,将勺的其中一半的上半部做成镂空的,使用时,将这种两用勺轻轻往下按,让油经过镂空位置往勺里流,这样就可以将油全面舀掉,要喝汤就用勺的另一部分舀汤,要吃肉可以将肉与汤一起舀上来,将勺稍微倾斜让汤从镂空位置流掉,就可以吃到肉了。学生经过观察、分析、讨论,发明了汤、油、渣分离装置和新型两用勺。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培养儿童创新思维
大胆的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要鼓励儿童大胆想象。想象能打开儿童的思维,想象能让儿童遨游在未来的世界里,想象可以让思维的天空增添色彩,想象可以给思维的种子增加雨露。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就是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想象。
例如,执教《遨游在未来的世界里》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现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大胆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未来的世界里。有一学生说,他的外婆有心脏病,主要原因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不通畅。他想为外婆培育一种可以清理人体血液中杂物的微生物,名叫“血液杂物清理精灵”,这种“血液杂物清理精灵”可以随同食物或饮料进入体内,在血液中自己繁殖。它会“吃掉”血液中的胆固醇等有害物质,可以清理血管上的沉积物,还可以“吃掉”血液中的癌细胞。另一学生说,现在经常发生大火灾,在救火过程中常有消防战士因建筑物倒塌、危险品爆炸而牺牲,他想发明一种消防战舰代替人类进行救火工作,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人员伤亡。该消防战舰采用了遥感报警、激光搜寻、全电子指挥等高科技手段,能在高压作用下喷射出各种灭火剂,还能发射出能扑灭各种火情的灭火弹。它还有自动伸缩的营救臂、高空逃生通道、循环转动软梯等消防设施。这堂课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思维异常开阔。
三、放手儿童动手实践,培养儿童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例如,教学《搭纸桥》一课时,每个小组分到一张A4纸、剪刀、两个粉笔盒、一盒围棋和一瓶胶水。两个粉笔盒作桥墩,桥的跨度十厘米,用一张A4纸设计制作桥面,看哪个小组承受棋子的数量最多。学生开始动手设计、制作,有的小组将A4纸剪成若干条小纸条,然后将小纸条卷成若干个小圆柱,将小圆柱并排,在它们的上、下各做一个封面来搭小桥;有的小组将A4纸剪成若干条小纸条,然后重叠在一起做成小桥;有的小组将A4纸对折,折成若干个N字形做成小桥……学生经过多次实践操作,制造出各种有创意的小桥,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哪种小桥的承重能力最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引导儿童发明方法,开阔儿童创新思维
篇9
摘要: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育功能。本文以普及美育知识、提高美学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完美情感为四大理论层面,形成"四轮定位"的理论框架,对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论述。对于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儿童文学;学前教育;美育功能;美学知识;美学修养;审美心理;完美情感
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教育。作为教育中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更要认真贯彻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因此美育自然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美育”,是指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育教育”。即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审美活动和理性的美学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对于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美育对于改造人性,改造社会,造就全面发展人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均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而儿童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中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发挥着独特的重要功能。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几年来学前教育的研究与理性思考,对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这一重要命题,发表若干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普及美学知识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首先是它普及美学知识的功能。
美学作为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称美学为“艺术哲学”,即从哲学高度与深度来研究艺术。
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之一种,属于“语言艺术范畴”。儿童文学又包括童话、童谣、儿歌、儿童故事、儿童戏剧等等,是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表演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因此,可以说儿童文学与学前教育是互相对应,互相匹配的。
儿童文学首先可以在儿童中普及美学知识,即以具有浅显易读、适应儿童心理需求、内容与形式生动活泼,并溶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趣味性为一炉的特点,是向少年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首先以普及美学知识为基础与前提。
这些美学知识主要有:什么是美、美的特征、美的作用、如何审美、审美理想、审美感知、审美意识、审美意象、审美享受等等,都是美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入美学大门的金钥匙。例如学习儿歌,就会懂得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音乐美、形象美等许多美学知识。又如阅读儿童剧剧本,也可以懂得戏剧艺术的动作美、冲突美、情境美等许多美学知识。
二、提高美学修养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还体现在它的提高美学修养功能上面。
儿童文学以其独有的审美特征,提高少年儿童的美学修养。
其一是文学的广阔性审美特征。儿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现现实生活,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最大的容量和自由。文学还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联想力、想象力、注意力、判断力、情感力等各种美学修养。
其二是文学的思想性审美特征。儿童文学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可以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心理,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美学修养。例如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形成巨大的震撼力,可以使儿童们培养起痛恨资本主义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好的思想感情,从而奠定最基本的美学修养的根基。
其三是文学的结构性审美特征。文学具有鲜明的结构美,正如俄国作家冈察洛夫所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1]儿童文学的结构美也是十分鲜明的,例如许多儿歌都是偶句一段(或两句,或四句),句式多半是“三、三、七”或“五五”、“七七”等,具有格律美与音乐美。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美学修养。
三、健全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2]
儿童文学可以极大地培养起儿童们的艺术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创造力等各种审美心理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又称为“艺术思维”,以联想、想象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成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四、培养完美情感
儿童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美育功能,以培养儿童的完美情感为重点与亮点。
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因素的统一体。然而这诸多的心理因素究竟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堆积,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具体而言,在审美的心理活动中,主要是一种情感活动,既以注意与感知为基础,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中表现理性,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就其内容而言是极其多样的……换句话说,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作为稳定的情感而巩固下来。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或是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也同样作为情感而巩固下来。”[3]
情感作为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要素之一,不仅是人所特有的,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与民族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又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革命导师列宁才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
参考文献:
[1]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p429;
[2]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69;
篇10
关键词:
通过二十年的实践教学,我深深地认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绪体验,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始终把儿童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儿童的体育学习能力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学校体育不仅要让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塑造儿童健康的个性。培养儿童自觉运动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活动既是身体的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游戏教学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体育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儿童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儿童注意力,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加深直观形象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儿童。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2)在体育课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急性子的儿童,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游戏失利时,会显得非常急躁,爱发脾气,情绪波动大,甚至会有激行为。教师在指导时应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当遇到困难及受挫时,首先应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思,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好解决了;当碰到不顺心的事时,就想想让自己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儿童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这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儿童特别是有偏激倾向的儿童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儿童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儿童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儿童通过这些方法的磨练,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心理弱点得到改善。
二、关注儿童的需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奏
现在的儿童自信心、表现欲很强,总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应让每位儿童都拥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对体育活动更加感兴趣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快乐教学”的教育思想,旨在引导儿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以全新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要教师以充沛的感情,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组织得法的教学方法来感染学生,建立起教学过程中相互信任的师生之情。
(1)用“乐教”去影响儿童“乐学”,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参与体育运动。例如:,跳马练习腾空的“身轻如燕”、落地的“稳如泰山”,游戏规则讲述的《高低姿爬行》《快乐闯关》等,都充分展示了语言艺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魅力,学生对有感染力的语言是乐于接受的,因为便于记忆,这就为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学生将以一种蓬勃向上乐观开朗的态度完成技术动作。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
(2)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要想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自己应首先进入情境,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儿童,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领学生投入情境教学的活动环境中。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儿童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2、课前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1)如课前布置、器材放置,规整醒目的白线,美化的教具都具有艺术性,会给孩子带来新鲜感,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进入体育教学情境。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亚运知识、北京奥运村进展情况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孩子,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必需手段,使孩子由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2)精心设计教材让儿童体验合作的快乐。为了提高儿童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我设计了“快乐闯关”这一课,利用图片、头饰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儿童仿佛置身于动物园中,教师配上充满童趣的音乐模仿各种动物的行走姿势进行律动,直观形象加上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儿童兴趣昂然,再通过分组讨论动物的习性和模仿我喜爱的小动物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无拘无束的童真,课堂教学氛围达到,当儿童每次练习结束时,我改变了原有的评价方法,只表扬儿童做得出色的地方,促使儿童在获取成功体验的前提下激发高昂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儿童即能注重自己的练习质量,又能学会一起相互讨论如何练的更好,充分体现了儿童之间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儿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仅提高了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还了解到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常识,拓展了体育教学领域。
三、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体育教学中发现有些儿童怕苦、怕累、怕困难、遇事怕难为情在技能学习时容易紧张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针对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使儿童在克服与消除心理障碍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1)培养儿童的拼搏精神。特别是学习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时要有拼搏精神,这不仅能鼓舞儿童的斗志,消除胆怯的心理,还能让儿童调动机体内的 一切积极因素,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建立起“你行,我也行”的信念。
(2)培养儿童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样,儿童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儿童,使儿童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3)培养儿童乐于合群的性格。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儿童因性格孤僻、争强好胜导致不合群同伴不愿他参与集体项目。针对这一情况,我带领不合群的儿童一起参加小组活动,创设两人、四人小组合作的游戏比赛,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儿童增添信心、融入集体与同伴打成一片。课后提醒他们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学习与锻炼上,多分析一下自己存在的不足,看看别人哪些地方值得学习与借鉴。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保持良好心态。同样会得到同学们的好评与尊重。
四、关注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创新的一个心理保证就是自由安全。学生只有在心理感觉放松的状态下,才可能产生创新行为,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学习氛围,而学习氛围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融洽,才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
(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儿童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既能在课堂讨论中各抒己见,又能在课外倾心与教师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学时设“疑”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能够举一反三。
(3)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操作、自己探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给孩子创造一个自我评价、自我展示、实践创新的活动时间。这既是对孩子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的培养,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剖析自己、彼此交流、公平竞争、巩固知识的理想场所。真正做到给予每个孩子足够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在发展学生个性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分析,注意加强学生思想中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创造性等方面的个性的发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想中消极的、落后的、自私的、不健康的个性加以改正和克服。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儿童健康的个性,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让儿童更多地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与失败,可使儿童的意志品质得以强化,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克服学习中困难,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参考文献:
[1] 季 浏 胡增 体育教育展望-学科教育展望丛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M]2003;106-140
[2]郭荣喜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 科学大众出版社 [J] 2008;-563:110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M]2002:141-144.
[4]宋学光 领会课标内涵走出教学误区 中国学校体育 [J] 2006-01; 57
- 上一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 下一篇: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