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超声诊断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超声诊断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超声诊断基础知识

篇1

1更新教学理念

超声医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价值的不断提高,本、专科及超声医学继续教育中超声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本学科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显示疾病的手段和临床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每一种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超声医学的新进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做出疾病诊断。妇产科超声图像比较复杂,怎样才能对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从而诊断疾病,除了必须掌握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急诊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妇产科病史的采集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是以形态学思维为主导,经过分析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对疾病做出诊断。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日益数字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日益简单,这为超声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超声影像课件、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教学省时省力、学生易懂易记,且资料齐全详尽,内容形象直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卵巢良性畸胎瘤,其声像图错综复杂,除了表现卵巢囊肿的特征外,由于其内容物的含量及分布不同造成了畸胎瘤的各种不同声像图特征都具有特异性。先复习畸胎瘤的组织学来源,再讲解其典型的声像图,如星花征、类实质性、脂液分层、面团征等,生动形象,化繁为简,学生看后过目不忘,教学效果得以极大改善;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精心备课,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才能进行主次分明、内容详尽的讲解,并适时更新,以提高课堂效率。

4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

妇产科超声诊断的基础是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如果没有妇产科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认识不足,漏诊率高;如果没有解剖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准确获取超声图像;如果没有组织学、病理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讲授每一章节前都应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注意指出部分超声解剖内容与大体解剖内容的差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概念和空间概念,有利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讲授每一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时都应结合其病理学进行讲解。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病理结构,其超声声像图也会有所不同,要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深度。超声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也非常重要,钱林学[2]提出“临床知识是理解超声图像的钥匙”,讲解图像内容要结合临床诊断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疾病超声图像的理解和对超声知识的记忆。此外,超声图像与其他影像学图像的结合教学也很重要,多种影像进行比较就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段,不仅可将同一种疾病显示的不同影像图像进行对比,还可将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某类疾病的最佳检查手段。超声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通过将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其他影像学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增强横向思维能力,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教师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影像医学中其他专业的知识(如放射学、核医学等)。定期参加由临床、放射、超声、病理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讨论,使得超声科医师具有完整的、系统的、不断扩展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丰富的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医师队伍。

6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强化其科研意识

篇2

《超声诊断学》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由德国职业家菲利克斯?劳耐尔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在谈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观时强调,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行动为导向。工作要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要实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职业教育应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D)是物理诊断学中影像诊断学体系(放射医学、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和求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UD是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然而,UD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它又是具有影像学特点的新型学科。

在我国,多数医院有独立的超声科或B超室,有资质的医师或技师自己操作,并完成诊断。超声诊断虽然只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十分重要。对于一名技术规范、操作熟练、临床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来说,完成常见病检查往往只需数分钟,但是却来自多年的培养和训练。

如何改进超声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在几年的超声诊断学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教学上要考虑综合性,可扩展性。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学生需具备系统掌握超声诊断学的主要理论、主要知识基础上,同时要具有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丰富阅片、综合分析问题和诊断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课程内容设置与编排应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编排课程顺序,教学重点放在熟练规范的操作超声仪器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影像诊断的原则是:“熟悉正常,发现异常,结合临床,综合分折,做出结论”。

以工作中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第一步,要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①指导病人处于正确的检查;②调节机器至最适宜的状态。

第二步,按照一定的顺序、手法全面地扫查需要检查的器官。例如,扫查肝脏可按照从下到上、从右到左的顺序、以肋间扇扫加旋转及肋下斜切的扫查手法全面扫查一遍,防止遗漏。

第三步,发现病变时要作具体分析,如病变的大小、数目、部位、分布、边界、回声强弱等。

第四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最后做出诊断。

2.从学生的角度看,存在两种知识

一类是陈述性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或咨询。咨询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要善于咨询,掌握咨询的渠道(教师,同学,网络,书籍等),是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应具备的自学能力。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超声诊断中的解剖学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学生要通过自主性学习熟悉超声切面图观察各器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器官的超声图像客观地反映该器官结构和功能表现,将这些表现与正常的相对比,判断该器官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采用学生相互之间作为诊断对象,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

另一类,是过程性经验性知识,需要学生逐渐由简单到复杂地去做,而且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掌握。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不同的病变组织因为不同的病理结构而显示不同的超声图像是经验性知识,因此掌握不同病理结构所对应的特征性超声图像对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为建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的《超声诊断学》新型教学模式,所建立的教学模式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特征,采用人与部分典型动物病例(狗)模型来进行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并增加同学们兴趣,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我们要求学生主动追踪一些特征性声像图的病例,看看最终的病理结果是什么,在反过来思考一下声像图,这样理解和记忆都会非常深刻。

3.评价

肝脏超声诊断为例:

(1)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和举措。拉上围帘3%;女性患者腹部适度暴露3%;病情保密(不当患者面议论病情,只作客观描述)4%。

(2)检查前准备工作。认真审阅申请单,了解并报告简要病史和拟检查项目5%;与患者保持沟通,主动询问病史5%。

(3)检查过程。扫查切面规范、标准、完全无遗漏(从左叶开始扫查,横切面和纵切面;右侧肋缘下横切面完整暴露肝右后叶;右侧肋间切面重叠扫查)20%;完整显示第一肝门、第二肝门、三支肝静脉、门静脉工字形结构5%;合理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门静脉主干和肝动脉。并能够测定各自的流速10%;发现阳性病灶并准确定位和描述其超声声像特征20%。

(4)回答提问。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对超声表现进行简要的逻辑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15%;在5~8分钟内出具诊断报告5%;临床专家提问(侧重肝癌相关的临床基础知识)8%;超声专家提问(侧重仪器设备的合理、灵活与正确使用)12%。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形成多个,每一个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实践的难度在增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它不是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而是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适应职业工作,在工作中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2]徐金锋,施杨.超声医学临床教学的几点体会[J].华西医学,2008,23(1).

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6-0734-02中图分类号:R 445 G 7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医学技术人员必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而进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及管理模式更新发展的必然趋势[1]。作为临床教学医院,不但要做好各种层次医学生的影像教学和实习,还要承担来自基层医院进修医生的培养。我院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培养影像进修生55名,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改变了过去忽略进修医师业务学习,重使用,轻学习的做法[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影像科进修医师的培养和管理问题作一探讨。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影像学基础包括X线大体解剖和横断面解剖、基本病理改变,以及X线、超声、CT、MRI等成像原理和各种影像表现。基本技能包括影像成像原理、摄影位置、方法、特殊造影、超声、CT、MRI、DSA等技术因素。影像诊断学的观察图像方法、顺序、以及对病变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等,都是每位影像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进修医师来自不同的单位,文化层次不同、工作经验亦不同,尤其多数进修医生来自基层单位,由于工作忙,特别是受客观技术条件因素的限制,多数只重视完成自己的临床工作,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我院根据多年来进修生教学经验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如第一次科室内小讲座就是怎样写好一份X线报告和超声报告,影像诊断的最后结果是书面诊断报告,是临床医师作出诊断、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一份好报告单对于提高单位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书写报告也是书写者本人对疾病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书面表达和体现,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作出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断,是医生基本功的具体体现[3]。报告单要尽量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主次分明、语言精练、分析合理、诊断准确。这样就使进修生一开始进修学习就认识到医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不规范的随意习气,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视临床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影像诊断学是一门形象思维学科,实践性很强,是临床经验的积累,无论是常规X线,还是B超、CT、MRI检查,都要做到“四勤”,即脑勤(多思考)、口勤(多问、多讲)、手勤(多操作、多写报告)、腿勤(多下临床和实验室,亲自采集病史和检查病人),这是每位医生做好工作的准则。进修生一般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进修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我们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影像科医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多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动手自己操作,老师在旁边观看、答疑,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并共同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展新的检查方法、技术等。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工作不断进步。我们每年有计划的指导每位进修生安排一个题目,引导他们从怎样查阅资料、收集、随访、整理病历开始,到如何书写专业方面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总结和科研能力,从工作中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我们的细心辅导下,先后有多名进修生能完成课题并有多篇文章公开发表在区内外公开的刊物。写论文的过程,也是临床经验与书面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和临床经验的升华,将感性知识变为理性东西。经过不懈努力,在我院培养的影像科进修生,回到所在医院很多人成为学术带头人。

重视进修生的系统理论教育

医学生或影像医学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几年后,再回到大医院进修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的主要途径。我们医院接收的进修医生多数是来自基层的医院,他们的基础差别很大,有点甚至是其他科医师转行而从事影像诊断,我们根据各单位对进修内容要求的不同,以及进修生有强烈的“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的愿望,尽量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进行有计划系统理论知识的培训,对基础较差的进修生尽量让他们到学院旁听医学影像专业教学的内容,每周排2~3次,每次2小时。同时我们还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定期给他们进行小讲课,由多位老师按系统轮流讲授。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声、文、图集成一体,使传递的影像信息更丰富、更形象,这是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和方式,同时借助互联网又能弥补我院部分影像资源不足。使进修医师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影像信息的过程,有助于他们的联想和推理的思维活动从而比较形象的接受影像诊断过程。此外,多媒体还可激发进修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讲授课程的内容包括病理解剖、影像解剖、常见病、多发病、少见病和疑难病的常规X线表现,超声、CT、MRI和介入放射等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价值,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读片、讨论会等。让进修生了解以上各种检查的共性原理,区别其各自的特点,使进修生对“比较影像学”的精髓融会贯通。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果,每批进修生学习前、结束后都要进行考核,并填写入进修结业鉴定考核表内作为评定进修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针对进修生与医学生的要求和层次不同,其考核的形式和题型也不同,以影像观察分析和临床病例讨论为主,这样不但可考察和训练进修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又可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的兴趣,有的放矢的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随着影像技术的飞跃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我们作为教学医院,影像各科既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始终处于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前沿,又要做好医学生和进修生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影像学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起到院校是知识摇篮的作用,把各种教学手段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 倩,张挪富,丘丽冰,等. 教学医院进修医师培养及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5.

[2]孙庆毅.医学进修生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 继续医学教育2001,(1):38-40.

篇4

随着CT、MRI、DSA及PET-CT等各种先进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各种影像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新的影像技术问世,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医学中新兴的、飞速发展的学科,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医学影像学教育的需要。如何使学医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把握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医学影像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趋势与要求

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新的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形成新的理论。医学影像学由X线透视、摄影等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演变成涵盖了普通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核医学,甚至包括介入放射学等多门学科,并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医学影像学为临床提供了大量的影像信息,不仅能提供二维的传统图像,还可以提供三维、甚至四维的影像资料,以帮助临床医师判断器官的功能改变。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不再单纯通过形态学表现做出影像诊断,已能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器官的功能变化,甚至能反映分子、生物化学水平的变化;影像学也进一步从单纯的疾病影像诊断向诊断及介入治疗方向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诊断能力的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临床医生已经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离不开影像科医生。医学影像学博大精深,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解剖学、病理学、物理学、计算机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相关,这就对医学影像学的授课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扎实的病理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知识。

二、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设备为单位的学科划分模式阻碍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目前国内很多医院,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大医院的放射科、超声科、CT室、核磁室、介入放射科都是独立的,业务上相互间的交流很少,导致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割裂开来,形成了以设备为单位的几个独立的分支,每个分支的课程教学由相应科室的老师分别承担。放射科的教师讲授普通X线部分,CT、核磁室的教师讲授CT、MRI部分,超声科的教师讲授超声诊断学部分,介入放射科的教师讲授介入放射学部分。每位教师授课均按照概述、病理与生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程序进行,造成教师间涉及到的基础知识重复多,各种影像学表现之间没有联系。近年来,随着新的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原有的一些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及方法已逐渐被淘汰、弱化,而新技术需要不断地被普及、推广、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来。同时,又有很多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需要各种检查方法、技术及各个学科之间交流、协作才能解决,如胃肠造影和胃部CT、MRI影像互为补充,相互间的影像信息补充能大大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因此,旧的、传统的以设备为单位的学科划分模式已经不适应学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目前国内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都是老师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表述不详或过于简单。实习课仍然是带教老师带着一大堆典型的X线片、CT片或MRI片采用投影仪,在课堂上一份一份病例进行讲授,讲每一个病例的影像征象,诊断及鉴别诊断,显示以二维图像为主,没有立体感,学生通过死看片子来了解、认识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超声(包括心脏多普勒)检查,X线胃肠造影、全身血管造影等动态影像资料大多以静态的形式展示,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合医学影像学课程,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来。

3.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考试仍是很多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唯一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多种弊端,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课,忽视实习课,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学生为了考试成绩,死记硬背,忽视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准确判断能力。

三、改革与探索

1.建立“大影像”,按解剖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综合授课首先应打破以设备划分学科的做法,医学影像科应作为统一的“大影像”实行亚专业分组,学可根据系统分为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等几大亚专业组,每个亚专业组都有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学术带头人及学科骨干以该领域作为研究方向,进行临床、教学及科学研究,从临床、教学到科研均突出亚专业优势,从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师队伍及教学内容。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要全面化、专业化,广泛学习、全面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和诊断技能。最后教学实行按系统、以疾病为中心的综合授课,各学组的教师分别负责最擅长的章节进行授课,每一位教师讲述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后分别讲述该病的X线、CT表现及MRI表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该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各系统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学会在临床工作中合理使用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一些逐渐被淘汰、落后的检查技术、检查方法可以作为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简单介绍;在临床工作中各种影像学的优势检查技术要作为主要内容详细讲述,使学生能掌握这些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来;一些新兴的影像学技术教师也应及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能与时俱进,紧跟影像学的发展潮流。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动画及一些高科技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动态效果、声像结合这些教学手段,学生更容易理解疾病的影像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同时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临床实习等环节,建立设备先进的网络教室,使影像学实习课教学逐步由胶片教学转变为网络教学,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更贴近临床工作。运用启发式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激发创造性活动的激动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产生疑问,引发探索,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其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每个章节理论教学完成后,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提供几个临床典型的具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的病例进行讨论,如读片会,先提供这些病例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再展示所有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代表对每个病例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篇5

摘要:本文分析了超声影像学教学的特点与现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超声教学系统的特点;提出采用工程学的理念进行构建,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将系统设计分为超声室三维漫游、超声仪器虚拟操作、虚拟人体超声检查、超声虚拟病人库、在线考核及超声资源库等功能模块,阐述了系统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虚拟现实;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94-03

一、现状

超声诊断作为三大医学影像技术之一,在临床诊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超声影像学教学中,由于超声诊断的基础知识涵盖范围广,知识点涉及物理学、声学、数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公式繁杂且相互交叉,教师授课难度较大,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超声诊断疾病时强调实时、连续、多切面、多角度、多模式、多参数动态观察病变的特征,而目前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模式仍是基于书本式的教学模式,内容抽象、形式单调,虽然在课堂教学时采用幻灯片,里面包含一些典型的疾病影像图片,但学生课后的学习主要还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进行学习的,针对超声教学内容的考试,也还是主要依赖的是文字内容的考试。因此,如何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是目前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完善,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入,引起医学教育的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1]。在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改革中,国内外T多影像专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将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超声影像学的教学中,成功研发出一些超声多媒体教学软件,并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大部分超声教学软件是局限在局域网内,甚至于单机版,功能较为单一,而且,目前国内外在超声教学系统的研发中尚没有加入超声仿真操作部分,即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实验者可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进行各系统超声检查,所以,构建一个网络化的虚拟超声影像学教学系统很有必要。

二、系统设计

1.系统架构。超声影像学虚拟学习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医学专业虚拟仿真学习软件,系统研究思路是结合所涉及的医学专业特点,采用软件工程的理念进行构建,首先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定位与结构模块,再进行详细设计与开发。超声影像学虚拟学习系统是网络化学习平台,可用于超声影像学的虚拟自主学习与教学,系统的总体架构采用服务器/客户机模式,服务器主要用于存储数据库及其相关资源,进行授权认证、数据管理,客户机通过网络及其通讯协议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和各模块功能显示。超声影像学虚拟学习系统既可以在校园网上独立运行,又可以与学校E-Learning平台整合,融入课程学习,并且可以在校外公共网络上通过合法认证后,登录学习(图1)。

2.开发平台。超声影像学虚拟学习系统中涉及大量三维场景、三维模型,并需要在三维环境中,进行角色控制、三维交互,依据需求选择Unity3D游戏开发引擎作为三维模块的开发工具。Unity3D降低了开发的难度,提高了开发效率,是目前最受热捧的游戏开发引擎之一,近来被广泛应用于虚拟平台开发中[2]。Unity3D能够导入3dMax中的场景、模型、贴图、动画等资源,与3dMax实现完美融合。Unity3D拥有可视直观的游戏编辑环境,支持JavaScript、C#等脚本语言,Unity3D降低了开发的难度,提高了开发效率,配合图文、音视频及动画可实现较强的三维体验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声影像学虚拟学习系统中非三维模块主要采用平台进行整合开发,系统开发从需求分析到详细设计,再到功能分解、接口定义,再到功能开发;在虚拟实验的设计时先制定稿本流程,再制作相关3D模型,制作分步动画,再到程序编写;再系统整合测试运行,之后根据反馈再对系统进行微调,最后运行。

3.模块设计。超声影像学虚拟学习系统从自主学习理论出发,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系统构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超声影像学虚拟学习系统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兴趣、迫切需求的知识面进行提取梳理,并以此进行系统的模块划分,同时配套拓展相关临床学习资源,以满足更高要求学生的学习需求,系统包含超声室三维漫游、超声仪器虚拟操作、虚拟人体超声检查、超声虚拟病人库、在线考核及超声资源库等模块(图2)。

超声室三维漫游模块是按照医院超声科的真实布局,进行数字化的三维超声室场景构建,热区设置,三维交互程序设计。本系统构建的三维场景包含超声预约登记台、候诊大厅、超声检查室、诊室外等候区(室外走廊)、医生办公室等,每个场景均参考医院真实工作环境布置。三维漫游模块可以让学生在三维空间里,熟悉科室结构分布,功能分区。每个场景中所需传授的知识点,通过构建热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漫游式学习。三维漫游模块可以让学生在进入实习前,提前熟悉医院超声科真实环境、了解工作设备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情况,在传授相关知识同时,也满足学生的早接触临床实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维漫游模块亦可服务于患者,患者在进行三维空间漫游时,通过三维空间的热区,了解超声诊断的就诊流程、注意事项,解除了患者的就诊困扰。

超声仪器虚拟操作模块通过构建超声仪器的三维模型,设计交互式的虚拟操作程序,虚拟使用超声仪。该模块用于虚拟训练超声仪器的模拟参数变化、规范标准的超声图像获取、测量、分析等方面的操作及相关注意事项的处理。解决实践教学中,学生多而超声仪器资源相对不足,学生难以满足操作训练需求的问题,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场所、设备等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反复练习。

虚拟人体超声检查模块通过三维人体进行模拟检查,当检测探头移动到人体相关检查部位时,检查仪器屏幕即显示该部位的检查结果,并可分析检查结果。系统的虚拟人体超声检查包含产科、妇科、肝胆胰脾、肾输膀、腹腔肿块及血流、胸水定位、甲状腺、乳腺、浅表肿块、血流、阴囊、颈动脉、椎动脉、上肢动脉、上肢静脉、下肢动脉、下肢静脉、腹部血流颅内血管等,基本能做到与临床一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超声虚拟病人库模块以虚拟病人为中心,构建超声病例库,拓展学生学习的宽度与深度。每一个虚拟病人包含病人基本信息、病例摘要、超声检查影像资料、超声检查报告及检查分析等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病人库进行大量案例学习,积累临床经验。

在线考核模块是超声学在线考核系统,在线考核模块功能结构包含个人事务、成绩查询、账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过程管理、成绩管理、系统设置等部分,主要用于理考核。超声资源库模块为学生提供超声教学视频、PPT等学习资源,该模块同时可以与课程中心相互连接,通过教学门户或数字化校园进行账号认证。

三、结语

众所周知,超声影像学的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具备超声图像识别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规范标准的超声图像获取、测量和分析的能力,而不是只会背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的文字背诵能力,因此,建立完善网络化的超声影像学教学软件,激发学生对超声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超声图像的理解,训练学生超声操作技能,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改革的需求,更是培养高素质影像医学人才的重要需求。构建集图、文、动画、视频和声音为一体的交互式超声影像学学习系统,并引入仿真操作模块,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将此教学系统整合入学校网络平台,学生可在校园网部署内的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超声影像学教学系统未来可以与医院超声工作站相连,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超声知识,最大化发挥超声影像学虚拟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推动实践教学改革。随着教育部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深入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4]。

参考文献:

[1]黄海林,庄文献,周玉霞,程丕显.美英教育信息化评估标准对建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启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2+5.

[2]袁艺标,吴晓燕,戚晓红,等.基于网络的虚拟人体机能实验教学系统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115-118.

篇6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篇7

关键词 医用物理学;医学院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00-02

物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它在很多领域当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医用物理学是物理学在医学中衍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随着近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生物科学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粗浅的宏观形态,而是进一步开始微观机理的探讨,医学的各分枝学科已经愈来愈多地把它们的理论建立在精确的物理科学基础上,并促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细胞水平进入超显微的分子水平。

事实表明:医学物理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医学教育水平,促进了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手段的改进和更新过程。物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已更为广阔、更为深入,这无疑对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是有待于探讨的问题。

1 明确医用物理学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对医学物理都不十分重视,他们普遍认为物理对医学作用不大,没有深刻理解物理对医学的重要性及医学与物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物理这门基础课的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医学物理的重要性。

医用物理学知识是了解生命现象不可缺少的基础,人体内部发生的生理过程,肌肉与骨骼力的作用,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规律,神经传导过程,人体体温的调节,都与物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物理所提供的方法和技术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许多新途径,提供了许多新思想,并为医学在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第一节课就应讲清楚医用物理学与生命现象的关系,明确学习医用物理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弄懂,最终是希望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前进、发展。

2 激发学生学好本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医学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医用物理学不重要,物理和医学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低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学好医用物理学的关键问题。首先,通过讲授医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对医学物理有个大概的了解和笼统的认识;其次,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具体举出一些例子。例如:通过学习波动理论知识可以了解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进而便可掌握B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等许多医学诊断仪器的工作原理;学习几何光学物理知识可以使人更容易了解眼睛的光学结构和屈光不正及其矫正等更多医学现象。通过这些例子在物理学和医学之间建起一座桥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强烈愿望与兴趣。

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尤为重要。现今多媒体在高校已基本普及,对于医学物理这门学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所以教师要很好地运用,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声音、动画及示意图表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变得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枯燥变为生动,理论更联系实际。

在教学方法上,坚决杜绝“填鸭式”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形象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多引用实例,增加实验课的医学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用物理学的重要性。

3 注重基础,引入物理学史,增加最新前沿知识

物理学史、医学史对于研究医学物理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物理学史、医学史的有关知识,介绍100年来一些物理新发现、新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热情,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光学时,可以介绍显微镜的发展,第一台显微镜的诞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问世,等等。

现代医疗保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快于医用物理学教材的更新速度,教材更新一般在十年左右,所以就造成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那种“一朝学成受用终身”的观念已经过时,这样就对授课教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规定课时的前提下,应当注重医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打好基础。授课教员平时就应适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及医用物理技术发展的前沿情况,掌握新研制的正在应用的医疗保健设备,授课时加大电磁学、量子力学、原子核和放射性及医学成像的物理学原理的权重。教课过程中及时把所知道的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技术情况,新研制的正在应用的医疗保健设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多地知道相关的电子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可以开阔视野,增加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极大的增强教学效果。

4 根据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许多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固有认识是难,常常会在还没有开始学习时便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在最开始上课时应合理调节课程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开始医学物理的学习。

通常高等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学教材是供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医用物理学时,应针对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本科班的学生更应有目标地选择教学内容,并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讲物体的弹性这一章中,若针对营养本科班的学生,除了学习应力、应变、弯曲―扭转理论知识外,对骨骼的弹性要重点讲解,同时说明人体从幼年到老年,钙元素对骨骼弹性的影响,人体在什么阶段,何种情况需要补钙,等等。这样,根据营养专业的特点,既学习了理论,又强调了医用物理学对营养专业的重要性。若针对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班的学生,在教学电学、磁学、激光、X射线、核磁共振等章节的内容时,也不能像给其他专业讲解时,只进行简单的介绍,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要加强讲授。

5 及时总结、不断进取

医用物理学这门学科有它独有的特点,它是由多种学科基础知识组成的。在教材中,章节非常多,并且各章节之间理论联系不紧密,这样便很难在学习中提出一个主干贯穿教材始终,疏忽这个特点必然形成一盘散沙,不容易形成记忆链条。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对一章或一个系统授课完成后,必须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记,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教学中的时间安排、课堂组织及自己不满意处及时进行改革,要经常和学生沟通,重视从学生中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因材施教,高质量地完成每一次课。

6 结束语

总之,医学物理学的教学应当具有系统性,每个环节都应精心安排,最终使学生充分了解医用物理学在医学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本科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医学物理的学习由抗拒到接受,由被动学习到主动索取,这才是成功的教学结果,也会为学生在医学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医科大学.医用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胡新珉.医用物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3]秦任甲.医用物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篇8

首先应建立一个继续教育网站,可其链接放入现有知名的医学继续教育网站上,如好医生网站、中国医师学会网站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继续教育网站等以增加受众群体。学员必须实名注册,填写姓名、职称、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电子邮件等信息,以便于学员的管理和学习效果的考核,并能以此为基础对远程网络继续教育进行效果评价。信息填写完整后学员可自行设定用户名和密码,网络检验合格后注册成功。学员用已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网站,既可开始远程继续教育项目的学习。

2超声心动图远程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课件内容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不同的设计,我们同时提供讲课幻灯和授课教师讲课录像两个主题窗口,一般主屏幕为幻灯片窗口,屏幕的右下角嵌入一个小窗口,播放授课教师的讲课录像,同时网络上还提供两个窗口的切换按钮。这样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行主屏幕和小窗口的相互切换,切换后主屏幕变成授课教师讲课录像,小窗口则为课件幻灯。另外,建议增设一些人性化服务功能,以方便学员的学习,如暂停按钮和记忆功能,学员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时会需要暂停学习,这时使用暂停功能,同时增加记忆功能,下一次学员以同一个用户名登陆后可从上次中断的内容继续学习而不需从新开始。远程教育内容包括超声心动图的基础知识、相关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及其临床表现与诊断、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疑难病例分享、典型图像读片等内容,同时要求授课教师尽可能将课件设计的思路清晰,简洁明了,使学员的学习过程事倍功半。

3学习效果评价

远程教育的难点是学习效果评价和学员成绩考核,因不能面对面考核,故而学习过程的监督效果相对较差。对于发放学分的远程教育,必须进行学习效果考核,杜绝个别学员只拿学分却不认真学习的现象。我们的经验是在大约45min的授课过程中,每隔15min插入一个问题或其他与学员互动的环节,要求学员5min内在线做出相应处理后授课才能继续,如果学员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视为学员不在线,授课自行终止。未能完成此次课程的学员不授予相关学分。互动环节一般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超声知识,以选择题的方式要求学员给出答案,如学员回答错误,说明其对之前的讲课内容掌握不充分,可建议学员重复学习。另外,学员整个课件学习结束后,可接受相应的测验,根据是否授予学分设计为学员自测或在线网络评分两种模式。对于授予学分者必须进行测试,测试合格后方能授予学分;对于自学不要学分者,可安排自测环节,自测结束后也可选择在线网络评分或不需要网络评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将在测试后告知学员。

4疑难解答

篇9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教学效果;教学策略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种成像技术和诊断知识的专业课程,其显示各类组织、器官的生理或病理形态图像。而医学影像学又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作为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要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达标、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就必须进行影响学教育的改革。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扎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对影响学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究,积极改进。

一、明确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为辅助临床诊断的作用,将其与病人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等其他相关资料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结论。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摆脱了单一的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成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的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形成的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综合临床学科。因此,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迫使我们在要为临床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的影像学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积极提高教师和学生知识水平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的综合学科,早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1]知识面的广泛,要求任课教师就需要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达到相应的水平,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基础医学、电子学基本理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各项技术、计算机等技能都要求教师具备;对于放射防护的理论以及相关的伦理学都要求教师熟悉。教师应当对当前临床上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做相应的了解,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同学们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因此,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让课堂时间充分得到利用,就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章节中,明确具体应该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让学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够学以致用。

其次,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进行不断的改进。例如,学生在学习影响知识如CT、MRI等较难理解。[2]造成难易理解的原因有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整理、归纳、总结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相应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综合记忆和应用。而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引导,循序渐进的将复杂的知识拆分成容易理解的知识。

再者,在教学中,还可以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时间,可以将具体的案例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动力。在适当的时机将之前学习过的基础学科一点带面的与影像学知识联系起来。

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建议在学习期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做相关的习题练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章节前进行影像学知识的预习和对将要涉及的基础知识的复习。例如在进行呼吸系统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就要求学生对组织学、病理学以及解剖学进行复习,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应的影像学图像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完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

医学影像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快速的发展,而面对这快速的变化,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几乎不能够适应。同样面临这一现实的还有这一学科技术人员的专业独立性,陈旧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让专业人员在临床的工作中要进行大量的学习。教学计划和大纲对该专业的学生在将来从事临床工作、融入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未来影像科的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改革实在必行。医学影像学的培养主线应该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调整和优化后,既遵循教学的规律又符合时代科技的发展。

四、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医疗界各项设备、技术的更新,影像学也出现了新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再加上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普及,医疗设备也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的阶段,但是医学影像学的教育却依然在传统滞后的阶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数字化教学在影像学上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字化教学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数字化教学利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能够给予学生以直观的图像显示,形象生动、文字清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进行引导教学,例如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等,学生也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的获取,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另外,数字化多媒体还可以以三维立体影像展现给学生,且能够储存,容量大、不易丢失,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临床上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疾病的诊断中起辅助作用,随着科技的更新也在疾病的治疗中大展身手。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又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将设备与之相联系,有了超越传统的功能。基于此,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仅要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更要在教学的方法、策略上进行改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医学影像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郁文明.提高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43.

篇10

1.1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00名将进入我院血管外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实习生,随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58人,采用循证医学PICOS模式的PBL法进行教学,另外42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进行教学。两组学生年龄、性别、以往成绩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选取教学经验丰富教师6人为带教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培训后带领实习生。参加研究的实习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分管病床,学习并考核相同的内容。

1.2方法

1.2.1实验分组对照组(LBL组):

(1)上完一节课后带教老师进行辅助授课(患者病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等)。

(2)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上知识,下一节课上教师带学生在病床边做病例示范讲解。

(3)组织学生针对病例的病史、体征特点、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并讨论。

(4)组织学生讨论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情况。

(5)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最终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等。

(6)血管外科实习结束后同时进行出科考试。实验组(PBL+PICOS组):即采用循证医学PICOS模式结合导向式教学法(PBL)教学,主要方法如下:

(1)上完一节课后带教老师依据PICOS模式构建临床问题。

(2)要求学生依据该临床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收集证据并汇总,在下一节课上按照PBL教学法的基本步骤进行小组讨论。

(3)把汇总出的相关文献与现有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找出疾病的最佳证据。

(4)把当前的最佳证据应用于病患的诊断及治疗决策。

(5)对循证实践和结果进行后效评价。

(6)血管外科实习结束后同时进行出科考试。

1.2.2教学效果评估对两组学生进行同期学习内容考核,包括理论考试、病例分析。教学主观指标为学生研究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知识理解能力、文献查阅能力、文献评价能力;教学客观指标为学生对疾病的综合分析能力、临床应用能力。考试分为临床病例分析及理论两部分,每部分各50分。临床病案主要评估学生对疾病的思维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能力。理论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理论的情况,考试内容为基础与临床试题。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PICOS+PBL、LBL的评价及对学习的帮助情况。

1.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理论考试成绩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在病例分析成绩及研究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知识理解能力、文献查阅能力、文献评价能力方面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通过PICOS+PBL教学模式,对PBL、PICOS、循证医学的作用和意义更为认可,提高了学习的兴趣(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