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篇1

[关键词] 新时期 教师 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

根据心理专家采取抽样问卷测试(收回有效问卷251份)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19所不同层次学校校的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统计发现: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表现出来)、强迫、焦虑和不安是当前学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被调查对象中约有61%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37.5%的人常对个人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36%的人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62.5%的教师觉得当好大学教师精神压力很大;81.7%的人总感到心身劳累不堪,等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享受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教师,这个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行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又赋予了他们更多的使命和更高的社会期望。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过高的社会期望使得他们难以承受,心理压力迅速增加,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失衡

效率与公平的价值理念和教师目前的实际付出与收入形成了强烈的碰撞,超负荷的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同时由于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偏低,社会地位没得到实质性提高,与其他高收入行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很多教师与自己的同学、朋友相比,收入、住房都自愧不如,私家车拥有者少得可怜。这样一来,教师就很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导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诱发自卑、嫉妒、愤懑、责骂等不良情绪。

(二)焦虑加重

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广,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更新知识,与社会发展密切接轨,否则就将面临失去“知识权威”的危险。而教师现有知识、技能明显呈老化趋势,因此,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目标、策略、技术等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教师感到适应不良,焦虑加重。

(三)压抑过度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他们是学生的朋友、心灵按摩师和心理治疗者;他们又是人际关系的交往者,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他们还要在学校之外,在家庭和社会中充当各种角色。这种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而现实要求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要压抑起来,这样才能为人师表。当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便会形成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使教师产生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引发神经衰弱、恐怖症、癔病等。

(四)渴望关怀

社会要求教师是春蚕、是蜡烛,强调的是奉献和责任,可是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与获得,对他们的关爱是不够的,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心理需要的关怀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如果只是把教师当成“上课的机器”,而忽略了他们对价值多元化的需要,必然会加剧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他们迫切渴望社会、上级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所在学校尽可能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五)情绪失控

由于教师心理问题的疏导渠道缺乏,教师也存在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但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想到教师也有心理健康问题。这样,教师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使教师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导致部分教师把教书视为无奈之举,怨气冲天;对教学失去热情,甚至厌恶,不愿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常对学生施以体罚和谩骂,唯我独尊,盛气凌人,导致在教育教学行为上出现一些不应有的情绪和行为的失控。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完善相应的社会体制

据调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是不良的社会环境,它对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动机的激发与目标的实现关系颇大,影响深远。因此,全社会都应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切实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特别要减轻其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学生要减负,教师更要减负,他们的心灵同样需要社会的呵护和慰藉。作为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该启动“教师心理健康工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在现阶段我国总体经济水平并不发达的特殊时期,应在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以及教师的筛选、进修、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媒,宣传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同时,我们还应呼吁全社会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

(二)改革学校的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是教师心理状况最直接的影响源,因此也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方面。学校管理者应从以下方面切实关心教师的需要。

1. 学校要帮助教师化解心理压力

帮助教师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带来的困扰,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学校在为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的同时,应定期为教师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开办讲座,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关心自己,认识自己,善待自己,正确认识那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人和事,正确面对将要或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主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其次,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教师心情舒畅。学校应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管理者要真诚面对教师、理解教师,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加强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多种形式的交流沟通;组织一些休闲体育活动,组织教师参加社会活动,认识了解发展变化的社会,真正使教师与教师、与领导、与社会溶为一体,形成和谐的有机整体。再次,当教师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时,要设法让教师从这些情绪中释放出来,并提供适宜的释放情绪的环境。如建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心理咨询门诊,开展心理咨询双向交流等,让教师将心中的郁闷倾诉、宣泄出来,从而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

2.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马斯洛需要层级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高一级需要是在低一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必须注重基本需要的满足。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具有多种合理的需要,其中大部分教师更追求的是精神需要。他们并不以工资、福利作为最主要的需要,更多的人需要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学校管理者应了解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注重人性化管理。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及科研的机会和条件,满足教师自我提高的需要和创造的欲望;建立多方面的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给教师提供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使教师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

3.领导还要善于协调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引进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之间互相了解、合作,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消除误会,联络感情,增进相互理解,使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和教师人格得以合理的发展和完善

(三)教师自身的努力

教师的心理健康最终还是要教师自己去维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提高自己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使自己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1.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首先,教师要全面、客观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它并且充满信心。带着这样的情绪从事教学,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降低工作压力。其次,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维护自己、提高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尽量摆正位置,扬长避短,不好高骛远,不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再次,还要客观地认识别人,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多想别人的长处、优点,避免认知偏差。

2.学会自我情绪调节,提高心理控制能力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过量的负性情绪反应会引起“心”的异动而损伤机体健康,导致精神疾病。教师克服负性情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要掌握几种心理调控的方法,增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做自我情绪的主人。如:多找朋友谈心,减轻精神压力,让消极情绪合理宣泄,释放负面的能量;学会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自我安慰等方法;采取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缓解焦虑。

其次,合理地安排生活,注意张驰有度。教师应注意分析自己所要面对的工作,把握好工作的侧重点,分清轻重缓急,将主要的、必须立刻完成的任务优先安排。在这个前提下,再合理地支配其他的时间,如做运动、旅游、听音乐,使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从而心情舒畅地去从事教学工作。

3.加强自身修养,促使健全人格养成

首先,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教师本身良好的性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重要。如豁达干练的教师能使学生学会果断、大度地处理一些事情;热情、大方的教师能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助人的优良品质;勇敢、坚毅的教师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教师良好性格品质的养成,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对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挫折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独立性。

其次,要发扬自己气质类型中的积极面和克服气质的消极面。例如,胆汁质的教师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抱负和自信,奉献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坦诚影响学生。但要注意克服粗心大意、简单化的毛病。多血质的教师应用自己活泼开朗的性格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不要忽冷忽热,喜怒无常;粘液质的教师应让学生看到他的踏实、稳重,学习他做事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但要注意辩证地看待事物,不可过分死板固执,要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抑郁质的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他细腻深沉的情感,并把这种细致的特色用到学习中。但要注意把握细致的程度,否则就会变成多疑。

总之,社会变革对教师心理的冲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教师是学校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文化群体。要有身心健康的学生,就必须先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因而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莫忘了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邢少颖,章竞思,丛玉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8).

[2]李瑛.共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4).

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常会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说到思想政治,相信很多学生都能够侃侃而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陪伴学生们长大的一门课程。但是心理健康,却是在大学时期才开始被大家理解。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复杂难懂,只是因为,在大学期间,学生们的心理才趋向于成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大学生一直受到外界的关注,他们走进校园读书,被赋予了很高的期待。虽然可以说,他们是被大家认可的优秀群体,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状态,却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健康。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很容易会转变为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给予了学生满腔的抱负,却不能够解决学生们生活中的烦恼。这也就是说,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们解决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点

1.基本理论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虽然课程有时候会让学生们觉得枯燥乏味,但却是能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重要思想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从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入手,让他们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素质。二者从基本理论上来说,是不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学生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从生活小事入手,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还能够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教学主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作为一门严谨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绝对的理论知识观念,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够加强学生们思想上的进步。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育心”为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相比,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更加严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树立正确思想观念进行教学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帮助学生们走出心理误区为主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虽然二者都有积极方面的意义,但从教学主旨上来说,二者还是不大相同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同点

1.思想政治为心理健康的前提。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许多不同,但实际上,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首先,大学生想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才能够更有效的进行。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优秀品德为基本教学方针,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拥有健康的意志,还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们带去的都是正面、积极、向上的态度,二者只是在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思想政治偏理性,心理健康偏感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们的优秀素质为前提,这也可以认为,二者的目的性是一样的。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方向不同,但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还是有一些相通之处的。在实际生活中,人的思想和心理常常是同步的,也可以说是互相影响,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而在教育中,这两部分,也不能够彻底的分割开来。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学生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拥有优秀的思想品格,还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3.工作上的互。从教学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德,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于完善学生的心理发展。虽然二者所侧重的方面不同,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基础,也是拥有良好社会行为的前提,只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他们更加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这一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自的工作中有一定的互。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单一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想要学生们健康的成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一起,也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想要更好的迎合时展,课程的创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之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二者才有整合的必要。

思想政治的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们的思想品格,这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而心理健康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辅导,让他们拥有更加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二者整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弥补双方课程上的不足,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不仅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也应该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现阶段,很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之盲目的追求专业知识,而忘了思想上的进步。这样的发展下去,学生们不仅不能够为社会提供帮助,反而会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政治教育的相结合,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希望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将学生们指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方法

(一)心理教育代入法

众所周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就会遇到矛盾。作为人生的重要时期,在大学期间,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的,虽然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实际上,带来的帮助微乎其微。在这样的条件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知识,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代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们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办法。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不同,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二者才有整合的必要。

(二) 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从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时期。在这样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就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会有抵触心理。因为太过理论化的教学,让课堂枯燥无趣,所以,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也十分有必要。基础的思想政治课程固然重要,但也需要适当的加入新观念,及时的更换教育重心,也是发展前提下的必然选择。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健康的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三) 教育队伍相互配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队伍。想要二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队伍间的相互配合也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想要两支队伍配合在一起,指导培训老师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老师们进行心理辅导的培训,也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管理班级的辅导员、班主任,更应该有一定的认知,以便及时帮助学生们走出思想误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程,有针对性的整合在一起,达到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 优势互补

篇3

一、影响城乡结合部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受到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父母有的外出务工,家中一般只留下老人和读书的孩子,这些孩子无论是寄宿于学校还是留守在家庭,大都缺少母爱,缺少父母的亲子之情,得到的是祖辈的溺爱、宠爱、偏爱,极易形成“畸形心理”。这就需要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家庭教育必须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科学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多数家长因平时忙于挣钱,接触人群综合素质低下,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城乡结合部这些学生家长大部分素质普遍偏低 ,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在辅导功课方面,很多家长无所适从。这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愿。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家长重视孩子学习成长但缺乏引导方法,培养目标盲目。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上是不惜血本的,为孩子请家教,报名参加了一个又一个课外兴趣班,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 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样做孩子是否愿意,是否真的有效,结果可想而知。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认为,家长的任务就是给孩子提供吃穿,学习教育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在我今年带的一年级学生中,至少有85%的家长不怎么问孩子是否完成了当天的课外作业,有10来个家长是从来不问,更谈不上检查了。另外家长只顾自己享乐,孩子的教育成长不闻不问。有不少年轻的家长们业余时间大多沉浸于搓麻将、“斗地主”的低俗娱乐活动中,孩子的教育成就完全依赖于学校。

(四)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好,父母文化程度高,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就较高。而普通工人、个体户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部分家庭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而且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与子女接触相对较少,没有建立起牢固的感情交往基础和信赖关系,这样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畸形的教育态度及教育方式对独生子女的人格和个性等的形成,同样是造成独生子女心理存在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眼下的中国离婚率大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一种严重的恶性心理刺激。从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父母的离异往往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有些儿童会发生性格上的改变,甚至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或疾病。

二、培养城乡结合部低年级孩子健康心理的方法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剖析,我们应该意识到开展城乡结合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校应当引入系统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机制,探讨心理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升华学生人格

道德教育光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深入孩子心灵的,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存在于孩子们的交往中。首先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形成学生的德性规范。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播种习惯,收获品格”的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从“管手、管脚、管嘴”做起,从“坐、立、行、说、吃、睡”做起。其次,在多彩的才艺展示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及时总结反馈一周的各类信息,弘扬正气,表扬好人好事,把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之中;利用绿化校园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热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

这不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要求要合理、统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水平。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善,才能做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家长,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多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现代孩子的特点,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应更多地聆听孩子的心声。

(三)重点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办事。我们可以将班级宣言定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立志成才,报效祖国;通过宣言明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利用名人和我国科学发展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从小立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鸿鹄之志。每位教师要俯下身子、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明确“做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办学方向,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爱国爱校,勤学勤教”的理念浸润学生,让书香弥漫校园,让学生得到熏陶。

(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篇4

>> 社会实践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生命教育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探析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对大学生健康认知与行为的影响 高职院校体育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浅谈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的探索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经验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6]姚利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3):101-103.

[17]张海熹.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18]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0.

篇5

关键词:高中阶段;留守少年;心理健康

据人口普查初步估算,全国留守高中生人数大约在两千万以上,在农村,一所县中留守少年多则占到全校学生的40%左右,少的也占到全校学生数的20%左右,这样庞大的人群自然是需要关心和重视的。高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4~18之间,这个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易忽视。

一、高中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般留守少年父母在外忙于生计,很少与孩子进行语言情感沟通,即便是打电话,关注的重点都是孩子最近学习成绩及身体状况,很少询问学生的心理状况,导致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易发觉,主要表现为:

1.性格沉闷,自卑心理

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当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会显得无助,感觉自己没有依靠和踏实的保护,久而久之会变得性格沉闷,不愿与人交流,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2.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在外忙于奔波经常不在家,当学生满怀期望地回到家,等待他们的只是空荡荡的家时,这时心理上觉得寂寞无聊,进而容易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3.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由于高中生心理不成熟的原因,认为父母无能耐才出去打工,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产生抱怨的情绪。

二、关爱留守少年,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1.关注留守少年,倾听留守少年心声

留守少年易产生自卑心理,心灵比较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对留守少年的关注,多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感,从内心把这些留守少年当成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留守少年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少批评、少责骂、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留守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性格上比较孤僻与内向,不善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应尽量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刻关注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

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

留守少年心理上的突出表现的就是孤独无靠,父母外出时使学生感到在家里孤独无聊,这时教师应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来丰富校园生活。比如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集体爬山等,利用感恩节,组织他们算算父母养育细目账,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互动中彼此学习,加强团队合作能力,还能锻炼身体,激励学生向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3.留守学生集中管理,加强特殊关心和监护

尽量把每一个留守少年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组建留守学生活动之家,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与心理辅导教师,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生活问题及平时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关心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高中阶段。教师应加强与留守少年父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建议父母多给学生打电话,询问学生最近学习生活情况,谈论些最近比较开心或烦恼的事。这样能极大促进留守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校全体学生积极团结帮助留守少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高中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广大教育者应摆正心态,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高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学校及家长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只有在多方面努力下,留守少年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越.用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空[J].黑河教育,2011(4).

[2]张强.高中生留守学生需关注[J].教育科学,2011(7).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中介作用;新兵;应对方式;自我概念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Concep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y. Sun Liyun, Xu Aiping. Educational Departmen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concep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Methods 1110 recruits were selected and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TSCS),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cruits self-concept, Coping style, mental health. Results Positive coping style affected recruits' mental health by self-concept. Conclusion By Improving self-concept, we can improve the recruits' positive coping style then improve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Mediating effects; Recruits; Coping style; Self-concept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它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1]。有的文献也表明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也存在显著相关[2]。但是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已有的文献对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这个群体上,缺乏其他对象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新兵为研究对象,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某部队1110名新兵,全部为男性,年龄在16~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76±1.10岁。回收有效样本1110份,回收率100%。

1.2 工具 ①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3]。②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4](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1965)共70个项目,第一部分包括自我总分和自我批评,第二部分包括内容维度和结构维度。其中内容维度包括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结构维度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共10个因子。③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5]。应对方式问卷有62个项目,分为问题解决,求助,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

1.3 统计方法 搜集的资料在SPSS for Window 13.0上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

2 结 果

2.1 自我概念总分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分析 根据中介分析的方法[6],首先以应对方式各维度(问题解决,自责,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为预测变量,做心理健康(SCL-90因子分)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自责,求助,退避,幻想的回归系数显著(P

2.2 具体自我概念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分析 分别探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在积极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和求助)和心理健康之间是完全中介还是部分中介作用。方法同上。结果表明,生理自我在问题解决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36%);生理自我在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2.08%);心理自我在问题解决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3%)。心理自我在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0.5%);道德自我在问题解决/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6.47%,23.35%)。家庭自我在问题解决/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5.8%,17.3%)。社会自我在问题解决/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42.6%,37.3%)。

3 讨 论

很多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7,8]。然而缺乏应对方式是如何具体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求助)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这与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的研究一致[2]。

此外自我概念中的社会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在问题解决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表明个体是否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是受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以及对他人心目中自己形象的认识的影响。因此通过塑造个体的健全的自我概念可以使新兵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王珍,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380

[2]孔祥车.大学生自我概念与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61-63

[3]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4]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1980,27:71-78

[5]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信度与效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7]袁立新,曾令彬.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33-35

篇7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题原因解决对策

一、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2.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 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3.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心理沟通和有效的教育手段。

4.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

(二)学校因素。

1.学习和高考的压力。

2.集体活动少,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4.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5.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多高中没有心理健康课及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这样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地方去咨询。

(三)自身因素。

1.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青春期闭锁心理。

3.恋爱。目前很多高中生都出现早恋现象,在恋爱问题上处理的不当。

4.高中时期是人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

(四)社会因素。

1.不良网络的影响。由于网络管理的不完善,随处可见的网吧,非法不良网站的建立,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2.社会环境对高中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方面的建设都还在探索中,社会中还存在一些“假、丑、恶”等不和谐现象。

3.教育界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4.近几年来就业难的现实,社会竞争压力大。

5.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心理学研究起步比较晚, 全国多数学校的高中生的心理学知识还比较贫乏,他们不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使产生了心理障碍,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知道求助于心理医生,或羞于见心理医生。

二、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学校方面。

1.端正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要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其次,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热爱学生,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人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再次,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最后,要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

2.大力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积极向学生普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与医疗机构取得长期的联系,对高中生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

5.针对高中教师的心理特点,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

6.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7.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8.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9.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 家庭方面。

1.端正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以身作则,提高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和睦的家庭氛围。

3.亲子对话. 通过写信、谈心、打电话等形式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模式。

4.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5.尊重孩子。

(三) 学生自身方面。

1.制定阶段性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2.增强自信心。

3.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4.协调人际关系,善待他人,沟通心灵。

5.调适自我意识。(1)提高自制能力;(2)确立人生抱负。

(四)社会方面。

1.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保护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 依法打击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

2.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犯罪事件等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书刊、影视、网络等舆论传媒工具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全社会加大投入力度,净化社会空气, 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中学生健成长的环境, 编织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3.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4.各级领导应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犯罪事件等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书刊、影视、网络等舆论传媒工具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全社会加大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阳萍.浅析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今日南国,2008,2:77-80.

[2]吴文菊,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151-153.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大学生亚健康心理 调节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与西方音乐追求对比和矛盾冲突、斗争相比,中国传统音乐千百年来始终崇尚的是“和”,这与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古代,“乐”从一开始就是与“礼”捆绑在一起,作为反映为“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调和剂而存在。“礼”强调的是“异”,而“乐”强调“和”,“乐”之“和”就是为了消除由“礼”之“异”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人们在“乐”的熏陶中心甘情愿的接受“礼”的制约,从而达到“音和―心和―人和―政和”的境界 。要达到上述目的,不论是在音乐创作、表现还是接受活动中,中国传统音乐向来以“中和之美”为最核心的标准,作品意蕴大多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崇尚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即便在当今社会,以“和”为美的中国传统音乐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当前在高校中,大学生由于遭遇失恋、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家庭贫富差距等现实问题,容易引发压抑、焦虑、孤僻、自卑、嫉妒、过度愤怒等不良情绪,直接导致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①关于亚健康心理状态,究其本质也是一种“失和”的心理状态。本文要探讨的是通过以“和”为内涵的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施以心理干预治疗,使得他们的内心由“不和”转为“和”,即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来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一、五音疗疾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阐述了五行音乐治疗的原理,把五音和五行、五脏相配对,并指出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此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之一。《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又载“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羽为水音通于肾。”阐明五音与五行相应,与五脏、五志相连。在此理论基础上,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能防治气的内郁;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有利防治气机的下陷;宫调音乐具有土气的特性,以利防治气的升降紊乱;商调音乐具备金气的特点,以防治气的耗散;羽调音乐为水气的体现,利于防治气的上逆或过分上炎。《皇帝内经》中还记载:“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这说明不同调式的音乐不但对人体的脏腑有相应的影响, 还可以调节人的情志。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五行、五音、五脏及五志的对应关系如下:

实际上,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是因为人体是由许多有规律的、 协调振动的系统所组成,诸如:大脑的电波运动、心脏的搏动、肺部的收缩、肠胃的蠕动和自律的神经活动等,都是有着一定节奏和频率的。当有着一定频率的音乐节奏与人体内部器官的振动节奏相吻合时, 就能够产生同步共振作用,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根据以上理论,对于大学生的各种亚健康心理特征,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音乐干预治疗。如“过度愤怒”在五行中属“木”,这类人性格耿直,但是遇事不冷静,容易发怒。对于这类学生,应多听角调式音乐,如《月儿高》,此类乐曲生气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能让人心境趋向宁静平和,缓和暴怒的情绪。 自卑的人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信心,可以多听徵调音乐,如《紫竹调》,《百鸟朝凤》等乐曲。 徵调音乐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能使人奋发向上。“压抑”、“孤僻”在五行中属“土”,这些人多思多虑,多愁善感,又不愿与人交流,因此不良情绪长期累积于心形成抑郁,多造成食欲不振。这类人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良宵》,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能使人的思绪得以排解,恢复旺盛的食欲。“焦虑”属于五行中的“水”,这类人总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应多听羽调式的音乐,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柔美,如大自然中的行云流水,能够平和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推荐乐曲《阳关三叠》。“忧伤”、“悲哀”在五行中属“金”, 在人们悲痛欲绝、欲哭不能的情况下,可以先通过商调式引导排遣。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如《春江花月夜》等,能使人及时发泄心头悲痛,防止悲伤的情绪压抑于内心而产生抑郁。当患者能够畅快淋漓地哭出来之后,则可转听徵调式音乐,如《百鸟朝凤》,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使患者摆脱悲伤与痛苦。 要说明的是,以上推荐乐曲中有部分乐曲并不只有单一调式,而是多种调式交替,所以在选择乐曲的时候可以根据接受者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耿元卿博士以该校22名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予以五行音乐进行干预。试验音乐选用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的《易经五行疗效音乐》,根据实验对象的心理亚健康的表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并开出音乐处方。试验结果说明,五行音乐能有效地控制不良情绪,显著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亚健康状态,甚至对消化不良、睡眠障碍、疼痛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改善也有良好的康复作用。其中,发生显著改善的包括“焦虑”、“抑郁”、“强迫”的心理亚健康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

二、情绪引导

针对不同的亚健康心理,对大学生采用传统音乐治疗,是单纯通过听音乐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它与一般欣赏娱乐性音乐有原则区别。它是根据患者所患心理疾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音乐对患者进行情绪引导,使人体机能和心理得到相应的治疗,可治疗情绪不安、精神抑郁、神经衰弱、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选曲原则,既可以用“正治――情绪疏导法”也可以用“反治――情绪中和法”。

“反治――情绪中和法”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即采用与听者情绪相反的音乐使其过分的某种情绪得以中和。在中国古代,人们都认为古琴音乐平和悠远,能调畅人的情志,令人消愁解闷,心绪安宁,胸襟开阔,乐观豁达。欧阳修在《送杨序》中写道:“余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在文中欧阳修自述曾经患有“幽忧之疾”,多方求医无效。后来欧阳修向好友孙道滋学琴,只要抚弄琴弦,投入到琴声中去,他便万事离心,烦恼尽除,不觉间抑郁症竟痊愈。宫音属古代五声之一, 归脾, 脾主思, 思可解忧, 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故以宫音醒脾而解忧为最佳。因此,在治疗大学生亚健康心理时,我们可以采用与听者情绪相反的乐曲来中和其过分的情绪。如让情绪过于兴奋者(如易怒、失眠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使其过于兴奋的情绪得以中和,恢复平静。或是让情绪萎靡不振者(如抑郁症患者)听欢快活泼、情绪明朗、令人振奋的乐曲,使其低糜的情绪得以中和,恢复积极的心态。

此外,“正治――情绪疏导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传统医学在使用音乐进行情志治疗时,认同“物极必反”,即某种情绪在音乐的支配下,达到顶峰时,会出现一个向相反情绪转化的时刻,而这一时刻,正是患者感到畅快的时刻。如辽代契丹族医生耶鲁敌律, 对宰相夫人( 枢密使妻) 的顽疾怪病( 沉疴) , 认为是“ 心有蓄热,非药石能及, 当以‘意疗’ , 因其聩, 聒之使狂, 用泄其毒则可。于是令大击钲鼓于前, 翌日果狂, 叫呼怒骂, 力极而止, 遂愈”( 《辽史・耶鲁敌律传》)。 对于这种蓄热, 要使它发泄出来才能愈, 就布置行军的钲鼓, 大击大擂 , 造成令人难耐的噪声, 激怒患者发狂, 将患者推向极端, 从而通过声音发泄震荡, 吐出怒气。 从心理动力学观点来说, 使气得以发泄而治病。 泄出心中蓄热, 病就好了。因此,在面对亚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时,我们可以采用与其情绪相同的乐曲,帮助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让悲伤抑郁者听大悲的乐曲,激起他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够促其大哭更好,使听者将积郁于心的忧伤情绪全部释放出来,从而带走悲伤。或对过度兴奋者(失眠、易怒、暴躁者)给予以振奋的音乐,使他更加兴奋,稍许,待他情绪宣泄殆尽感到疲劳时,再抓住时机给以有镇静效果的乐曲,最终使其亢阳兴奋的状态得到化解,气血回复平衡,心中平和自然显现。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也给予了严格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正常的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最高的状态。”从这个定义可见,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了三个部分:没有疾病的身体、以愉快为主的心理状态和能够承担自己的角色责任的行为能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危害性多年来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很多情况下心理亚健康状态对他们的影响比躯体疾病要大得多。我们可以举出无数个象霍金、张海迪这样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但却能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做出卓越成绩的事例,但对一个心理亚健康状态者而言,却很难指望其能够有所作为,甚至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有研究显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辍学、失业、失恋、家庭矛盾、离婚和人际关系纠纷等生活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心理亚健康状态。但是大多心理亚健康状态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改善的。据统计,30%多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者经过一般的心理咨询就获得有益的改善,70%多的心理亚健康状态者经过系统心理治疗走出了心理痛苦的阴影。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 : “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明确指出了音乐对于人的心理疾病的疗效有时候甚至强于药物治疗。中国传统音乐本身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和”的特质,对于“失和”的亚健康心理恢复“平和”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我国传统音乐和医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广大音乐教育者和医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注释:

①亚健康状态是人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低水平的功能状态。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状态的一个亚型,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引起重视可能发展为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参考文献:

[1]边江红.古琴音乐疗法概况及其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浅析[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4):144-145 .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10(b)-0159-04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HAN Xu ZHANG Yunming XU Lei

The Third Ward of Cadre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Methods Ninety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The awareness rate of knowledge on drug use and compliance rate of drug use,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fatality rate after 1 year of follow-u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 of knowledge on drug use and compliance rate of drug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nursing, and the indicators abov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ncreased more remarkably,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5). After 1 year of follow-up, 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fatality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Conclu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patients for the diseases, and promote prognosis.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are intervention; Chronic heart failure; Quality of life; Prognosis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所有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此状态下,患者病情较重,且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原因是老年患者的器官多处于衰退状态下,同时又合并不同类型的其他慢性病,导致机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功能也处于较低水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延长了治疗时间,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1-2]。因此,部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治疗出院后仍会存在较高的再入院率及病死率。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护理仅能满足患者一般需求,但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方面,效果较差。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签署关于本研究的知情权同意书,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会审核标准。纳入标准:均在我院行症状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影像学资料确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闷、恶心等症状;符合第7版《内科学》[3]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类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精神系统疾病者、血管畸形者、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9~72岁,平均(57.2±2.9)岁;病程3~11个月,平均(7.0±2.6)个月;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18例,Ⅳ级7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2~73岁,平均(58.1±2.5)岁;病程2~10个月,平均(7.1±2.3)个月;心功能分级:Ⅱ级22例,Ⅲ级19例,Ⅳ级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用药指导、对症护理、指导休息、心理护理等。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方法如下: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反复向其强调医嘱的重要性,讲解药物的使用方法、用药剂量、服用药物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药物不良反应等,避免自行服药或服药过量。由于部分患者在长期用药之后可出现消极抵触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制订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与指导[4]。可向患者发放科室自制的健康教育手册,或定期开展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讲座,每月2次,介绍用药方法。①对于利尿剂的使用需将时间控制在上午,避免夜间用药影响到患者的睡眠,同时根据其体重控制好用药量,嘱其加强对每日尿量的观察,一旦出现无尿或少尿的情况则提示心力衰竭较为严重,肾血流量也会明显减少,说明患者的病情较重。若患者的每日尿量可保证在2000 mL以上,且体重明显减轻,则说明取得了良好的利尿作用[5]。②由于螺内酯药物中存在着较强的类雌激素的作用,指导患者正确合理地严格按照剂量用药,避免出现刺激男性乳房发育的副作用。③由于缺血性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等老年患者容易发生洋地黄中毒,使用洋地黄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剂量服用,并对用药的时间与剂量给予调整。④患者使用血管扩张剂期间,需加强对其血压、心率等各项生理指标的观察,在实施静脉给药时,根据血压的变化对滴注药物的速度给予调整[6]。⑤使用ACEI类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时,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刺激性咳嗽、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此时需坚持个体化用药原则,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另外,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僦?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家属进行关于药物使用的健康宣教,保存好联系方式,构建网络平台,每周定期发送关于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面对所提疑问给予耐心解答[7]。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用药知识知晓率、用药依从率、生活质量评分及随访1年的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①采用我院自制的用药知识调查表对患者的用药知识知晓率和依从率进行调查,其内容包括药物的种类、正确服药时间及常见不良反应等,满分为100分,得分在65分以上评为具有一定的用药知识知晓率。用药依从性的判断标准[8]:能够按照医嘱安排主动服用药物,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②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9],量表中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五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用药知识知晓率及用药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用药知识知晓率及用药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随访1年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随访1年心力衰竭住院率及心力衰竭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3 讨论

心力衰竭可作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最终结局,主要是指心脏排血量无法满足机体正常的代谢需求,从而使机体组织灌注量不足,表现为肺循环及体循环静脉瘀血。该疾病通常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发病率较高,原因是老年人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系统在形态与功能方面发生着较大的改变,即出现了所谓“生理性老化”[10-11]。另外,由于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多个器官及系统均存在着改变,与此同时,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伴随着抗病能力以及各器官储备能力的明显降低[12-13]。另外,由于老年患者年纪较大,接受关于疾病新知识的能力较差,无法对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情况进行有效掌握,同时也不能接受有效的治疗以及完善的体能与饮食方面的指导和教育。因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后,不仅需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需配合合理的护理方法,以最大的程度地发挥用药治疗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并改善预后[14-15]。现临床上针对心力衰竭较为常用的护理方法为指导患者常规卧床休息、制动,配合给予低流量持续性吸氧,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治疗原发性疾病、控制高血压,降低血糖、改善血脂以及纠正贫血等,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病情,对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给予合理的选择,几类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篇10

心理与安全演讲稿篇【1】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 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 做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今天我们主要讲心理健康,那么,怎样去判断我们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下面,我从我们小学生的 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社会适应四方面进行分析,同学们请认真听听,对照自己是否符合心理健康的要求。

第一个方面是学习。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健康的学生首先是能够学习的,能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和能力,并将学习得来的智慧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上面。

下面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1.是能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上成就感。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第二,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些学生却不想有所作为,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甘于落后。这种过于强烈和过于落后的学生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是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2.是能排除学习中各种忧虑。例如: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就会很不开心,害怕老师和父母的责备,甚至出现焦虑。结果焦虑过度,甚至害怕回学校,对学习产生逃避的心理。而心理正常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但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会摆脱这一消极情绪。

第二方面是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好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能与父母形成良好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我们常发现有些同学喜欢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有时还会自我安慰。而有些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或做了错事之后,总是极力地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或隐瞒同学和家长。还有些学生总是不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在冤枉他。这些都不算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四方面是社会适应力: 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意义。所以心理健康的学生都能了解现实,正视现实,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对生活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就容易产生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例如:有些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沉迷虚拟世界里,对现实的学习和生活都不感兴趣。这些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最后,在这里我希望各位同学都能做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享受美好的人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心理与安全演讲稿篇【2】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培养健康心理,走向成功人生”。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健康?"多数人一定会说:"健康就是没有病呗!"的确,长期以来,人们健康的观念局限在"生理疾病"方面.其实,健康的人既应是"生理健康"的人,又应是心理健康的人.

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清晰的认知,健康的人格共同构成我们迎接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优良心理素质.人们常常把心理疾病同思想问题混为一谈,许多心理疾病被当成是思想认识问题去解决,结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是人,便有心理,便会产生心理疾病,而中国人却往往不愿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因为观念中,我们常把"心理疾病"同"人品"等同起来,发现有人产生了"心理疾病",便会骂人家是"神经病".错之,错之;缪之千里.在美国,一个成功者身边总有两个人,一个是律师,一个是心理学家.这足以说明美国人是很重视心理问题的.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据联合国统计,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

科学研究发现,有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等,统称为心身疾病。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起着重要作用。1989年,一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大公司,公布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得知这一消息,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抢救及时,自杀未遂。忽传来消息,他被录用了。原来统计出了差错,实际是名列榜首。还没来得及高兴,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曲折的奋斗之路上建功立业呢?

心理健康不仅与疾病、事业的成功有关,还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张毅,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中队长,1989年2月2日上午,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张萍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

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调查了各界许多名人之后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来自于学士和专业技术,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1976年奥运十项全能冠军詹纳说:奥林匹克水平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同学们,"大浪淘沙"是社会演进和人生长河永恒不变的规律,"不相信眼泪"已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励志口号。只有那些拥有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健康的人格的人,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祝愿同学们能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成功的人生.

心理与安全演讲稿篇【3】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心理健康教育。

说到健康,大家想到的就是身体健康,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健康一半是身体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

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同学脾气暴燥,因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甚至与人争吵,拳脚相加;有的人感到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人自卑,心理脆弱,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承受不起挫折或失败。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首先,就要学会沟通。说到沟通让我想起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铁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小小的钥匙之所以能打开坚实的大锁,凭借的不是它的蛮力,而是它对锁心的了解。我们与人相处也该是如此。

沟通从心开始。那么如何打开心灵通道呢?简单说来,一是要向他人敞开心扉——与人相处,要懂得尊重理解,或是适当的赞美鼓励,或是及时的建议纠正。二是向自己敞开心扉——自我暗示,自我欣赏,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爱上生活。

其次,是要学会信任和理解。

信任,先是要自信,正确认识自己,不自卑,不自负,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正确面对挫折或失败。再是要信任老师、父母。老师,培育你成长的人。师者,父母心。老师和养育你们的父母一样,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你们的人。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多,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任劳任怨的老师父母,就是你们的肩膀。

理解是心灵之间架起的桥梁。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理解,但在此之前先要学会理解别人。理解是一场春雨,滋润友谊的鲜花;理解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高尔基曾经说过:“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的相互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