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1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打牢思想根基

公安机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助推发展为第一要务,公安机关要深入开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服务发展、提升效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稳定,抓好稳定促发展”、

“你投资我服务,你发展我开路,你有难我帮助,你受益我保护”的新理念,夯实民警“汉中发展我护航,我为汉中献力量”思想根基,促进“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关乎发展形象”良好氛围的形成,自觉在思想和行动上找准自身定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社会稳定

平安是民生之基,稳定是发展之需。要铸牢“治安环境是第一社会环境”的理念,切实把打造平安稳定的良好环境作为公安机关服务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主攻方向。

一要妥善处置各类特别是涉企。要拓宽摸排收集途径,健全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完善与企业定期沟通制度、不安定因素化解机制和处置预案,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热线联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积极维护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正常秩序。

二要提高对经济犯罪先期预警和精确打击的能力。一是建立与经济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工作会商和信息通报制度,完善预警机制和防控体系,及时规避经济安全风险。二是加强经济犯罪分析研判,及时督促整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报告党委、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三是深入排查干扰企业经营、侵害企业权益、扰乱生产秩序、侵犯员工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快办快结。

三要积极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安全事关全市发展大局和汉中对外形象,公安机关要加强交通、消防监管,整治旅游治安问题。要主动监督指导,加强具体帮助,严密景区内部安防,维护良好秩序。

四要严厉打击严重违法犯罪活动。要重点打击以黑恶势力为主的有组织犯罪、以命案为主的严重暴力犯罪、以“两抢一盗”为主的多发财犯罪,加快反恐预警、应急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网上预警、研判、协查和控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五要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全面加强街面防控、社区防控、单位内部防控、视频监控、区域警务协作、“虚拟社会”防控“六张网”建设,建立健全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的全方位、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工作举措

改革创新是公安工作不断进步、健康发展的灵魂,也是公安机关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不断校正新视角,切实瞄准着力点,不断优化发展“软环境”。

一要进一步规范公安行政审批事项。要本着“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凡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凡外地已有的成功做法都可以大胆学、大胆用,凡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可以大胆破、大胆改。行政管理上实现全能型向有限型、粗放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二要全力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服务。要按照“重点项目推进到哪、重点企业发展到哪,警力就跟进到哪、问题就解决到哪”的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立警务室,指导企业健全内部防范机制,及时解决治安问题和不安全、不稳定隐患。

三要积极开展警企对接服务。一是推行现场办公服务。二是深化警企共建。三是加大对知名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四是实行“首错不罚”制度。

四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围绕经济发展和“双百”目标,推行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放宽条件、消除“门槛”、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促进城市化、城镇化发展。

五要提高交通、消防、出入境管理等服务水平。要在交管执罚、事故处理、车辆业务办理、驾驶员管理上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程序,为边远地区群众和大型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加大公路“三乱”治理力度,坚持对外地车辆一般通违法行为实行不罚款、不扣车、不扣证“三不”政策,畅通服务经济发展的运输“绿色通道”。加强消防宣传、培训和指导、监管,增强企业、商家消防安全意识;出入境管理等要依法对招商引资、商务考察、经贸交流、赴境外劳务等简化程序、迅速办结、送证上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规范执法行为

要在“三项建设”中全力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做到公开公正、严格规范、理性平和、文明高效执法,为加快经济发展、优化社会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一要加强执法制度建设。要重点加强执法责任微观主体监督和错案责任追究机制建设,实行民警主办案件责任制、办理案件终身责任制;强化案件审核把关和内外监督,完善通报制度,严格质量考评,对执法质量未达标的在绩效考核、表彰奖励、提拔任用等方面“一票否决”。

二要改进执法方式。要把执法严肃性和方式灵活性有机结合,在严格、规范执法的前提下,注重社会效果,多采取更加人性化、情感化的执法方式,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坚决避免因执法方式不当而激化矛盾、恶化事态、形成事件。

三要规范执法行为。切实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粗暴执法、趋利执法、多头执法、消极执法等问题,坚决杜绝“冷、硬、横,推、拖、索”现象,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扣押、乱查封,严禁强拉赞助、索要报酬、分摊费用和乱设“搭车服务”、违规指定服务、强行推销产品,坚决杜绝和惩处各种形式的“吃拿卡要”行为。

四要慎用强制措施。要从有利于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稳定和谐的高度,在办理经济案件中慎重且严控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罚款、没收、传唤、拘留等强制措施。

五要激发社会活力。在严格执法中积极主动服务,在热情服务中严肃公正执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抗、增进和谐。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强化行风建设

加强公安行风建设,提升公安机关执法水平、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对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要把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融入公安工作全过程。要从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打牢执法为民思想基础、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加强警民警企沟通互动、切实解决队伍突出问题等方面人手,以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及时推出服务措施、有效解决治安问题、面向百姓多办好事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爱民实践活动。

二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要认真开展市委部署的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坚决克服以管人者自居心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理念。

三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反馈机制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考评机制。要主动邀请和接受社会各界、特邀监督员和广大群众监督公安工作,有效制衡执法权力,转变作风、提升效能。要在工作职能上从重管理轻服务向突出服务效能转变,在工作模式上从严管、严控、严治的管理型向优质、高效、文明的服务型转变。

篇2

[关键词]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经济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7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47-02

1 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要求

我国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人才培养重实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社会竞争和个人竞争日益加剧,职业和个人之间有相互选择的权利;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更新发展,而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素质和品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当然,任何高校都不可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掌握所有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但社会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掌握知识的能力,以达到能够终身学习的效果,即加强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当地输送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培养的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1.2 科研成果能转化

从调查情况可知,大部分高校都很重视科研工作,每年的课题项目和数都很可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科研机构实体化、科研管理学术化、科研经费社会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工作思想。然而,许多高校的科研课题基本上是科研主管单位的研究主题,与企业共同参与研究的横向课题较少。所以,高等院校在科研工作定位上,要以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技术、方法创新为导向,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手,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换,在服务与贡献中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

1.3 职业培训讲实效

普通高等院校一直承担着成人教育的任务,但以前多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对于培训对象的技能提高方面来讲,高等院校在设计所授课程时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尤其对于地方高校开展教学服务来说,更要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企事业订单式委托培养、区域内居民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实效。

1.4 文化传播有影响

学校是文化的代名词。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所以,大学要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使其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大学要引领社会前进。高等院校应该经常组织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传播,成为区域文化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和辐射源。

2 高校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

2.1 强化意识

高等院校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应该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 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要体现主动性和多样性, 突出应用性和引领性。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起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努力克服自命清高不愿为社会服务,缺乏自信不敢为社会服务以及为社会服务思想消极、行动疲软等问题;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领下,更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服务理念上,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从被动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转变。

2.2 夯实基础

高等院校要突出质量和特色兴校,加强“双师”队伍和基础平台建设,夯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院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在院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2.3 机制保障

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还缺乏有效的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要真正地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

2.4 政策支持

高等院校在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在政策、经费、设备和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高等院校只有通过为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3 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探讨――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目前,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方式主要有创建职教集团、开办“订单式”人才培养班、提供岗位技能再培训、对口支援和“三下乡”服务等方式。目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3.1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政府主导下,联合各级汽车行业协会以及北汽集团株洲分公司、湖南南车时代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全面整合区域和行业内职教资源,牵头组建了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理事会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株洲汽车协会等行业组织、相关职业院校、汽车类企业和华大菁英育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构成,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市场平台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系统构建了“政府驱动”“行业驱动”“企业驱动”“市场驱动”和“学院驱动”的“五元驱动”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3.2 建立技术服务中心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构建科研管理平台,完善科研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推进科研协作与交流,加强科技协作、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力度。近年来,先后成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机电技术服务中心、E龙数码技术服务中心、汽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百思得汽车机电技术研究所和苏厂元教授工作室等技术服务机构,为区域内企业或个人提供专业对口的社会服务。

3.3 中高职衔接合作培养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三年前就开始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与省内10余所中职学校签约合作。合作双方通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推动双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对接产业发展、中高职衔接互补的专业体系。有效地加强了合作专业的建设,并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专业整体优化升级。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签约中职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和进行业务指导,起到了“传帮带”的师资培训服务作用。

3.4 致力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

篇3

统计法制30年回顾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依法统计的历程。30年来,统计法与我们相伴前行,通过一系列统计法律规范的实施,逐步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回顾这30年,很不平凡,令人欣慰。

这30年,统计普法宣传教育成绩斐然。统计部门为实施依法统计,先后开展了统计“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普法,广大干部群众基本上树立起了依法统计的法律意识。多数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了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职责,以及为统计工作开展提供必要保障的义务;绝大部分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了“三权”,以及为服务对象提供统计信息咨询的义务;众多统计调查对象依法配合统计调查,如实提供了统计调查资料。在此期间,统计部门还查处了一大批统计违法案件,震慑了统计违法者,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

这30年,统计法对统计工作影响巨大。统计法的出台,揭开了统计工作必须依法开展的崭新一页。它改变了历来的统计工作思维模式,由人治思维转变到法治思维;它打破了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由无约束的行政权力转变到依法统计;它促成了统计工作的职能转变,从单纯为计划服务转变到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监测和预警,满足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要。

这30年,统计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统计法的保障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已经确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的统计调查体系已经形成;以国家、部门、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相互衔接的管理机制已经建立;以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的管理模式日趋成熟;以统计资格培训、统计继续教育、统计职称考试为主的统计教育体系已日趋完善;以国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计执法检查机构和人员的监督检查体系已初步形成。

统计法制建设功不可没

这些年统计工作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显著成就,统计法的作用功不可没。统计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赋予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三权”,从法律制度上有效遏制了行政干预统计数据;统计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提供必要保障的职责,从法律制度上对统计工作的组织开展提供了保障;统计法规定统计调查对象有及时和如实提供统计调查资料的义务,从法律制度上保障了统计调查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这一系列的统计法律制度规定,为依法统计、确保数据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30年的统计实践证明,统计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基本法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办事。统计工作若没有统计法的保障,就不可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继续推进依法统计

篇4

(一)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更应引起全社会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气象“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力度,使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解、重视和支持气象工作,把认真研究探索我省气候变化规律,积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纳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全局,提上重要日程,切实推进我省气象事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和查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违法行为。省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气象“一法一例”中有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规定,继续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查处。积极协调气象、城建、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建立日常的协作机制和相应的工作程序,统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建设规划与城乡规划,组织制定探测环境保护专业规划,完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备案制度,妥善解决加快城市建设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体系。气象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但是我省在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方面做得很不够,对这一规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这一规定在各级政府决策中缺位。建议省政府依据气象“一法一例”的规定,尽快把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政府重要决策系统,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尽快纳入地方性法规予以明确。

(四)以提高装备和队伍建设水平为重点,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建设。今后,我省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所需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坚持以气象业务技术体系为依托,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探测技术、预警能力和作业水平。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科技含量和作业效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建设人工防雹或增雨基地,以此带动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快速发展。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攻关能力、管理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作业人员的规范操作能力,努力造就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反应迅速的队伍。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 提升 能力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提高其适应、服务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 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我省高职院校61所,在校生54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4.2%。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重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职业特色更加鲜明。但仍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结构质量不合理、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等种种问题,还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1 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其一,政府统筹管理不够。政府、社会、学校、企业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各自为政,削弱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二,《职业教育法》约束不强,执法不力。其三,职业教育科研力量薄弱,难以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地科研保障;其四,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制约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1.2 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产业升级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技术性岗位空缺,从南到北蔓延的技工荒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来填补。可目前职业教育却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模式落后等原因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存在的怪现象。

1.3 招生难与上学难并存。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已经日益显现。有的学校、有的专业教师比学生还多,教学资源闲置,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浪费。可同时,大量的农村孩子上不了学,初中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偏低的弱势群体。

2 我省、我市“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具体内容包括:实施“四个一”战略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化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建设等等。张家口市“十二五”规划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和建设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旅游服务、新型能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三大成长性产业是张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我省我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必然需要数量庞大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成效,也会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3 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

3.1 以服务为宗旨,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树立学校与市场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与需求对接的办学理念,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职业院校只有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发展,打造服务特色,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保证,从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体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

3.2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应把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作为办学的第一目标,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模式,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第一效益。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凝炼办学特色,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元素,坚持走“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办学之路,采用“工学交替式”、“双证互促式”、“订单式”、“校企双向介入式”、“顶岗实习”等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3.3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市场、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照抄照搬、简单模仿、形式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到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从而达到课程设置从企业需要出发、从关键职业能力出发、从关键技术和最新工艺出发。首先,根据岗位职责和专业技术发展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合格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从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重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1]。

3.4 以增强实践能力为方向,突破实训体系建设。立足地方重点行业、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换代,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建设,切实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问题。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或者在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具有企业文化的教学工厂,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或者学校将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放到企业,由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真实的场所作为“教室”,让学生“边学边做、理实一体”,实现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提高职业院校的初次就业率,保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5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传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高低,这不符合职业教育的需求。行业、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一方面要考查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另一方面,更要考查学生心理素质、职业兴趣、个性特征、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企业在关注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劳动态度等综合能

力[2]。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要本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要考虑企业用人标准,不仅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考核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安全规范操作、团队合作等。同时,学校与企业积极沟通,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3.6 加快“双师型”队伍培养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一方面,通过参加培训、到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加快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科专业带头人;另一方面,结合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制定优惠政策,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平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助推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j].2010,8.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 对策

[作者简介]李晓明(1959- ),男,广东陆丰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麦影(1977- ),女,广西平南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副教授、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广东 广州 5104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局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度攻关项目“探索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项目编号:2013-84)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对策研究――以广州市为例”(课题编号:2013-3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22-02

一、高职教育对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制度,实现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的目标。目前,社会公认高职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其中,培养人才是核心职能,其他职能既是支撑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选取了对高职教育功能的狭义定义,认为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主要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作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开展科学研究、为当地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为社会传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王一群认为,当前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意识不强、效果不明显,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叶华提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服务方向的游离、服务群体和目的单一、服务深度和能力不足。周世青认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发展不够平衡、工作不够主动、联系不够紧密、服务不成系统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认识不到位、能力不适应、机制不完善。任君庆、王义认为,近年来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大多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层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多。总之,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存在能力不足、动力不足、保障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相关政策与法规分析

从国际上看,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较完善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新加坡等,但这些国家大多立足于发展和促进职业教育方面,并提出了政府、行业企业、相关机构等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如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新加坡要求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便利等,对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少有政策规定。

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非常明确,但相关的具体法规条例较少,仅有少数关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方面,缺少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引导、规范、评价及相关保障。现有的《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涉及高职教育的内容不多,且大多以原则性、目标性为主。我国在国家层面出台的一些相关政策主要涉及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任务及内容,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在具体措施方面,《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对示范院校提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更高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的文件也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如云南省教育厅等印发的《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培养大批与我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实现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本市推进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联合区域各类办学单位、企业或行业组织,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提高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提出,积极推动全省职业院校对接产业(行业),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部分省市的政府和行业从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面出台了鼓励、规范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法等。如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深化和促进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无锡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建立无锡市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制度的意见》,旨在推进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酒泉市扶持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见习工作实施办法》提出,扶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工作、支持中小企业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吸纳人才的系列措施。

行业层面则较少出台结合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教育部的《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从“完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仅涉及有色金属行业,大多不具有普适性。

三、促进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加强法律法规保障。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敦促及保障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发展,鼓励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联动发展。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经济及教育特色制定具体法规,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的水平。

2.制定具体保障政策。地方政府制定了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明确了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职责和权益,采取地方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倾斜等政策措施,调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的积极性。(1)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地方政府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支持,吸引企业加入校企合作,鼓励行业的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多方位合作,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鼓励高职院校为企业、社区等提供技术服务。(2)教育用地优惠。地方政府在教育用地上实行优先政策,有条件的地区、城市可在社区划分出教育用地,为高职院校服务当地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新规划的城区将教育用地纳入规划,规定一定比例的土地为教育专用。鼓励社会各界以赠地、合作建立基地等方式向高职院校提供教育用地,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社区等的联系,推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3)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向教育倾斜。将高职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使高职教育的质和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于当地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将相关的专业群纳入重点支持对象以加大资金投入。(4)支持探索“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政府补贴、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或“校中厂”,共建生产实训中心,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鼓励高职院校通过参与企业研发、技术攻关、工艺与流程改进等,提高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水平,推动双方合作的深层次发展。

3.体制机制保障。地方政府成立促进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从宏观层面指导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的方向与任务,搭建机制平台,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协调互动,发展共赢。

4.资金激励与保障。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及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对此,地方政府可以立项方式,设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专项基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资助一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重大问题、共性问题的项目。

5.政府引领,创建良好环境。强化各级政府支持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责任,确立高职教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落实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责任。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对在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表彰。

6.组织保障。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联系各方、协调各方的优势和作用,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的联系机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积极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探索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体制,探索高职教育集团创新模式、校企合作董事会(理事会)制度等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及社会融合的体制机制。

(二)高职院校层面的对策建议

1.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师生“双主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要注重发挥科研与技术人才优势,将优势科研资源整合组成若干科研团队,建立专家智囊库,深入行业企业的决策咨询系统,积极解决其需求,为其决策当好参谋。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中,高职院校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更是相互促进的。根据地方产业特色,校企共建研发基地,共同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既可为校方解决研究经费,也能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实现高职院校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从而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校方的人才优势,将高职教育中的核心模块――实践教学与服务经济社会有机结合,通过立项资助、制度引导等手段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收集地方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企业决策参考,实现师生“双主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的对接,避免传统理论教学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企业也能由此产生效益,达到“双赢”。

2.打造校企共享的“双师”队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既熟悉企业业务又能带领学生解决企业问题的“双师”,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人才,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及社会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形式培养和锻炼“双师”人才为地方经济及社会服务:积极推进并完善教师下企业的实践制度,培养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业技术能手作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构建跨单位的校企合作研发团队,承担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并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进课堂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打造校企共享的“双师”队伍。

3.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形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专业性较强的设施设备甚至常年闲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紧缺等原因,无法及时更新设施设备。将高职院校闲置的设施设备通过租赁、项目合作等方式用于企业,将对企业产生重要的效益。同时,实训基地在设计理念上应充分考虑其在当前行业企业中的适用性,既满足教学需要又能为企业提供真实的服务。校企双方也可协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依托各自的场所、人才、资金、设备等实现优势互补,进行实质性的合作。

(三)行业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构建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校企沟通平台。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影响学校科研与地方产业、行业的结合,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行业协会应起到校企沟通纽带作用,打造校企沟通大平台,促进高职院校成果转化,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质量。

2.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纳入绩效考核范畴。目前政府对高职院校的考核基本上仅限于其“培养人才”的职能,而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职能缺乏要求,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范畴,并引入以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为主体的第三方力量参与综合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积极推进诚信评估制度。

3.企业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具有充足的教育与培训资源,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技术技能、管理制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投入大量的员工教育资源。双方可进行优势互补,企业依托高职院校的场地、师资、设备等资源开展各类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并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其中60%以上的教育经费应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积极探索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高职院校学历教育范畴的新模式,高职院校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将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也注重企业技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段悦兰.立足当地企业 服务地方经济――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6).

[2]马云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3).

篇7

打造特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河南工程学院自2007年联合组建以来,立足于煤炭、纺织行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能直接从事生产与管理实践的应用型人才,既较好地契合了行业和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效避免了传统教育模式下人才的趋同化现象,保持了人才培养与办学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学科专业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上做文章,集中办学资源,切实将矿业、纺织特色贯穿于学科专业建设全过程,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不断强化优势学科,打造了一批具有工程教育特色的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扶持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合并相近专业,创设交叉专业”的措施,积极倡导并保持行业对口、社会需求对口、职务对口、专业大方向对口。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2个、国家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

从2007年起,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先后3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新的教学计划逐步调整了专业课程结构比例,适当增加了应用性知识课程,提高了应用能力培养的知识要求。同时,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使学校的育人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8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2%以上,安全工程类、纺织服装类、机械类、测绘科学与技术类、电气工程类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是安全工程类毕业生往往提前半年就被“抢购”一空。

服务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教育先行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社会职能,高等院校在建设郑州航空港区的过程中,更有责任先行一步,提前布局。

河南工程学院作为距离郑州航空港区最近的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转变办学理念,厘清发展思路,主动对接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学院围绕郑州航空港区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学科实际,重点抓好工商管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金融保险、经贸外语等专业建设;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航空港区有关企业寻求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对口培养;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航空港区有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育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通过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既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契合,又为郑州航空港区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篇8

以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地处湖南省岳阳市的湖南理工学院恪守“立足岳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注重科研特色培育和科研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结合,着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已成为学院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发掘地方经济文化资源 培育地方高校科研特色

毋庸讳言,地方高校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科研特色与强项。

洞庭湖区有着丰富的经济资源。据此,学院成立了“洞庭湖旅游经济研究所”和“洞庭湖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所”,组织力量对洞庭湖区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进行专题研究。如钟兴永教授主持的“宋元以来洞庭湖区的堤垸与堤垸经济研究”、钟华教授主持的“东洞庭湖湿地资源可持续应用整治机制研究”、杨新荣教授主持的“洞庭湖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谭解文教授主持的“东洞庭湖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江立中教授主持的“中西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底蕴研究――以历史文化名城岳阳为示例”、高加成教授主持的“岳阳市软质岩石地基承载力折减系数的综合研究”、张秀娟副教授主持的“洞庭湖湿地土壤生物学指标的研究与应用”、朱上准副教授主持的“旅游作为岳阳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等等,一批以洞庭湖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研究项目得到了各级立项资助。2005年,“洞庭湖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国家与湖南省引进国外智力项目资助。此外,针对洞庭湖区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点防治区域的特点,学院与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攻关协议,进行了“壳聚糖基有机锡灭螺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岳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日趋兴旺的新形势下,湖南理工学院以《云梦学刊》为平台,开办《屈原研究》栏目,数十年不变,使之以全国屈学研究重要平台的地位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一批教师充分依托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贴近地方、贴近实际、深入调研,推出了一批地域文化精品。如余三定教授针对岳阳文艺创作繁荣特点,系统研究地方作家群的代表作品,出版了专著《文坛岳家军》,产生了巨大影响;江立中教授潜心研究岳阳传统文化,出版了专著《迁谪文学与岳阳精神》,戴锡琦、钟兴永等教授开展的“屈学研究”被确定为湖南省2005年重点社科规划项目。

适应地方企业科技需求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高校在人才、智力等方面得天独厚,企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优势明显。校企联姻,优势互补,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构筑设备精良的研究基地,组建开拓创新的学科团队,拓宽科研项目的立项渠道,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打造具有科研竞争力的地方高校品牌。

湖南理工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促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提高成果转化率。如学校教师研制的高科技产品“饲料生产线自动监测系统”、“CMAS移动机车自动化系统”、“微电脑金库门”等项目都实现了科技成果转让和转化。“微电脑金库门”科技成果曾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国家专利,该技术已转让给湖南保安工具设备厂,年产值达千万元。2003年,CMAS移动机车自动化控制系统获省教育厅科技成果推广与产业化项目,目前已申请3项国家专利;2005年6月,该成果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重点资助,同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目前,该产品已应用于一批国内企业。2005年10月,廖仲德教授与岳阳昌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环乙烯催化氧化制备环氧环己烷工艺研究”,该项目被列为岳阳化工行业重点攻关课题,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学院先后与湖南景达公司开展了“血吸虫病防治疫苗”研制、生物医药攻关联合开发,与泰格林纸集团开展了“造纸墨液处理及回收”项目开发等等,平江县化工厂联合开展“DMF食品添加防腐剂的研制与开发”项目,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5年,唐课文博士开发研制的“姜黄中有效成份综合提取新技术”经省级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成本低,产品纯度高,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产品安全性好、可靠性高,符合出口标准,达到了国际市场需求。”湖南福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学院签订了合作研究开发“姜黄素系列产品”的协议,初步投入2000万元,进行规模化生产。

稳步发展校办产业提升地方高校办学实力

遵循市场规律,稳步发展校办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与经济的脱节问题,又可以将学校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1998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发展中心高校科技产业处统计,湖南理工学院(时为岳阳师专)校办企业岳泰集团位列全国高校校办产业第18位。至2004年,学院校办产业收入总额连续7年位列全国高校百强。

岳泰集团是湖南理工学院以人才技术入股、发起创办的股份制集团公司,也是地方高校发挥知识、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典型。该企业于1993年以120万元起家,目前已发展到以饲料生产为主、科工贸并举,在全国各地拥有9家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个由湖南理工学院带人才、带专利、带技术、带试制产品起家的企业迅速实现了技术和开发研究成果“连土带苗式”的移植,并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岳泰集团每年上缴地方财政数千万元利税,并支持回报学校发展。

篇9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年度全市水利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

1、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我市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计划的项目共15宗,从*年12月开始实施。目前,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建设任务的有封开县城防洪工程、高要市金龙高水库加固工程和怀集县三坑水库加固工程。正在施工的项目有8宗,其中景丰联围在国家未批准立项的情况下,我们以应急除险加固工程上报省批准进行单项工程建设;大旺围达标加固工程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第二期工程也于今年10月动工。已完成前期工作,近期可以开工的项目还有3宗,即高要市金安围、联安围和封开县的利水水库;德庆县黄铜降水库加固工程正在抓紧做可研报批工作。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景丰联围和大旺围的达标加固建设。*年起,景丰联围按50年一遇标准达标加固的立项已通过了国家和省近10个部门的批准,目前正等待国家发改委最后一关审批。尽管该项目未获整体立项批准,但我们一直以应急除险加固的名义申请省级资金进行了险工险段的加固。今年获省批准立项并已开工的应急工程有:鼎湖区西江一期工程、青岐涌一期工程、广利电排站和波罗窦电排站重建工程。大旺围是北江右岸保护*高新区和四会市的重要堤防,*年获省批准以30年一遇标准进行加固建设。由于高新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今年高新区大旺围重新以50年一遇标准再申报立项,已获省批准。至目前止,总长22.5公里的大旺围,已完成了首期6公里按30年一遇标准的加固建设,第二期也于10月开始施工。

2、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今年开展施工的项目主要是*~*年度的计划项目,其中*~*年度计划未完成、今年仍在施工的12宗项目,大部分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目前正抓紧扫尾工作,并准备验收。*年度计划的50宗工程中,有33宗正在施工,其余也陆续进入施工招投标阶段。*年全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完成总投资2198.3万元,完成劳动工日15.67万工日;完成工程量土方26.34万立方米,石方5.12万立方米(其中浆彻石1.29万立方米),混凝土8129.26万立方米。

3、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建设开局良好。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年度计划共15宗项目,由于省下达计划滞后,大部分项目今年才正式施工。全部15宗工程项目中,目前已完成5宗,其余10宗正在施工中,预计明年汛期前将全部完成。*年度计划33宗项目及*年度计划32宗项目,均已通过了省专家组的审查,正在等待省下达计划任务。属水毁工程重建项目的鼎湖区沙浦典水电排站项目,工程总投资2383万元。该工程于今年1月10日正式施工,今年汛期前已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准备验收工作。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前期工作如期完成。市委、市政府在*年提出的用两年时间解决全市18.3万人饮水困难问题的重大任务去年已顺利完成。今年我市农村饮水工作主要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今年我市上报了14宗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2431.09万元,总供水规模1.50万吨/日,总受益人数6.48万人,其中属饮水安全人口5.89万人。目前,全部14宗项目已通过了省专家组审查,正在等待省下达计划任务。

5、水库移民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全市*年度计划(*年实施)的水库移民安居工程共32条村859户,受益3739人,总投资3121万元。至*年11月30日,全市已经动工377户,完成投资925万元,其中省补助203万元,群众自筹732万元。在建规模较大的移民村有:高要市白诸镇东村村委会首丫塘村、金塘村和下坡村委会向群村,怀集县马宁镇群龙村委会灵山村及蓝钟镇下竹村委会庙后村。同时,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17号)的要求,从今年6月份开始,我们全面开展了全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的核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五年规划。全市57187名水库移民明年起将全面进入后期扶持政策落实的新阶段。

6、小水电建设稳步发展。小水电建设在抓好对违规建设项目的整治工作的同时,保持有序稳步发展。今年底预计小水电装机容量可达51.05万千瓦,目前在建6.4万千瓦,预计今年全年发电量约为16亿千瓦时。今年完成的项目包括广宁县春水电站、牛岐电站二站和封开县白垢电站扩容工程;今年在建的项目有四会市马房水利枢纽、广宁县东乡电站和蒙坑电站、怀集县新湾电站。

7、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继去年5月市政府召开水管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之后,今年7月22日市政府再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市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市政府的部署,全市水利系统上下对水管体制改革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工作。目前,端州区水利局已提出的水管体制改革方案已通过了区政府的审批,正在组织实施;德庆县、市景丰联围管理局和景福围管理处的实施方案已报送政府审批;鼎湖区已完成了全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人员定编、定岗及经费测算工作,全区水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广利围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已上报区政府审批;大旺高新区已草拟了《大旺区水利系统机构改革意见(讨论稿)》和《大旺区水利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草稿)》,对大旺区水利局及下属三个水管单位(电排总站、堤围、水库管理处)等的单位性质、职能设置、人员定编提出了初步方案;广宁县已完成了全县国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及17个镇水利水电管理站的人员定编及人员经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测算工作;其余各县(市)区正在进行定岗定员测算和工程的维修养护费测算以及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

8、抗洪抢险和修复水毁水利工程成效显著。今年,由于受“珍珠”、“碧利斯”和“派比安”等多个台风雨所带来的影响,我市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其中四会、广宁、怀集等多个县(市)受到历史上少见的洪涝袭击,损失严重。据统计,全市因这几场台风导致受灾人口41.06万人,倒塌房屋1.194万间,死亡11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6.946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经济损失3.786亿元。灾害过后,我局承担了市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抗洪和救灾复产第一线。全市水毁水利工程584宗,重点工程达245宗,其中水库工程28宗、堤防工程63宗、水闸7宗、水陂103宗、机电排灌工程44宗。灾情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水利局积极组织开展水毁水利工程的修复工作。截止11月底,有517宗水毁水利工程已动工建设,其中已完成修复任务的工程项目341宗,累计完成投资9288.7万元,省级补助资金670万元,完成土方270.45万立方米,石方9.44万立方米,混凝土2.85万立方米。端州、鼎湖、四会、大旺等市(区)已全部完成修复任务。

9、河道采砂管理再上新水平。*年度,全市省、市管河道采砂规划了14个可采区,经批准招投标的12个;全市河砂开采权出让费1848万元,其中省管河道462万元,市管河道1386万元。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强了对河道采砂工作的管理。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杜绝管理漏洞。我们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广东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草拟了《*市河道采砂、河道疏浚管理实施细则》。8月8日,市政府正式印发了这个实施细则,使我市河道采砂管理更加规范化,更加有法可依。同时,我们还制订了《*市水政监察人员工作守则》、《*市水政监察支队岗位责任制》、《*市水政监察支队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市水政监察支队行政处罚程序》。二是始终坚持高压严打。为了有效打击非法采砂活动,我们水政监察支队不断总结经验,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特别是在今年元旦、春节、“五一”以及国庆等长假期,我们坚守岗位,周密部署,实施24小时全天候式的集中严打行动,不给非法采砂者在节假日期间有可乘之机。据统计,今年以来共出动了公安干警500多人次,出动执法船只250船次,出动执法人员2500多人次,刑事传唤70人次,刑事拘留20人次,抓获非法采砂船只93艘,全市共罚款1728万元。由于加大了打击力度,全市省、市管理的河道偷砂活动已大为减少,我市的河砂管理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8月份召开的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会议上,市政府作了经验介绍。

10、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就。市三防指挥系统在去年已完成总体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增加部分软件和设备,为今年的防汛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情报支撑作用。*水文分局安装的全市36个雨量遥测点的实时信息和省的水情雨情信息,今年实现了与我市三防指挥系统的链接和交换。今年实施的四个县(区)的三防指挥系统工程,建设安装顺利,其中封开县的三防指挥系统已完成施工,正等待验收。同时,高要市和广宁县的三防指挥系统工程建设获得了省的资金补助。

11、防洪物资仓库建设取得新进展。今年初,省和市确定在鼎湖区院主村附近市水利局所属的白梅农场,分别建设省、市的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市政府对此事非常重视,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加强领导和指导。一年来,省水利厅、省防总、市水利局、市三防办、鼎湖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仓库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变更手续正在办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省发改委。

12、全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在今年4月至12月水利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全市各级水利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努力营造行风评议的良好氛围,深入查找在行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圆满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使全市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和执法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水利各项工作的开展。市和各县市区行风评议团对各级水利局的行风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市水局获得了95.83分并授予“满意单位”称号;全市8个县市区的水利局中,有4个局获得了第一名,其余均获得了第三名,所有水利局均被授予“满意单位”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加强领导,是搞好水利建设的关键。在加强领导方面,全市各级水利部门重点抓住了四个环节:一是对水利建设的几大类工程(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小型水库议案工程、机电排灌议案工程和水库移民安居工程),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制。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防洪抢险工作,市和各县(市)区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了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三是适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工作进行部署和指导。例如,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我们共召开了3次专门会议进行布置落实。四是加强督促检查。一年来开展的重要检查包括汛前防汛安全检查、各类工程建设进度情况检查、抗洪救灾及修复水毁工程情况检查、安全生产检查等,在检查中加强指导,在检查中督促责任落实,在检查中提高工作水平。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我市水利建设的五大类工程,每一类都列出各自的重点工程,实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确保抓出成效。首先,我们把景丰联围和大旺围的达标加固工程作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其次,我们在水管体制改革中,重点抓好了端州区、德庆县以及市景丰联围、景福围管理处的改革工作,确保改革工作如期完成。第三,在水库移民安居工程建设中,市主要抓好了高要市白诸镇东村村委会首丫塘村、金塘村和下坡村委会向群村,怀集县马宁镇群龙村委会灵山村及蓝钟镇下竹村委会庙后村的移民村建设。此外,各县(市)区在几大类工程建设中也确立了自己的重点工程,所有重点工程在进度、质量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狠抓工程质量管理,确保所有工程成为优良工程。全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均严格按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进行建设管理,建立了由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制,严格按有关规范和程序进行施工,实现了全部项目建设无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施工安全事故和其它违法违规事件。对水库移民安居工程建设,均采用“五统一”高标准建设,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自行建造,统一补助标准,统一工程质量。

(四)加强资金管理,创建廉洁工程。今年我市水利建设项目多、任务重、投入大、时间紧,要确保“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就必须严格资金管理,加强监督检查。我们成立了水利资金审计监察小组,经常深入各地检查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工程质量情况,督促各工程项目按水利基建程序的要求,规范操作建设的各个环节,确保廉政建设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资金监管认真落实政府性工程全过程财务审计监管制度,全面实行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防止资金的截留、挤占和挪用,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主动邀请各级人大、政协对工程实施检查和监督。同时,对移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实行“三公开、三监督”制度。每条移民村都将移民资金、项目计划、实施结果向移民群众张榜公布,移民资金、项目实施情况接受移民群众监督、接受人大代表监督、接受财政部门监督,确保移民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资金的挪用、滥用,用有限的资金为移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五)在政风行风建设上,实行“七抓七促”。一是抓领导,促责任制落实。在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中,全市水利系统各单位始终将加强领导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抓出成效。二是抓宣传发动,促评议活动的浓厚气氛的形成与持续。我们自始至终都注意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全市水利系统共张贴标语86条,悬挂横额20多条,印发《简报》118期。此外,全市各水利局均设立了意见征集电话和信箱,公布了电子邮箱,方便群众提供意见建议和进行监督。三是抓学习教育,促干部职工提高思想水平。我们始终将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务求通过学习教育,使干部职工的思想跟上形势要求,积极参与评议活动,在评议中做好本职工作,共同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在整个评议活动中,我们抓好了七大专题的学习教育。四是抓征求意见和自查自纠,促存在问题的及时发现。各级水利局严格按照省水利厅和当地纠风办的部署和要求,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各单位深入开展自查自纠,重点突出“五查五看”。五是抓问题整改,促工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在征求意见阶段收集到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存在问题,各级水利部门非常重视,进行专题研究,出台整改方案,落实了领导,落实了科室,落实了责任人,落实了整改措施。市水利局自查发现的工作、河道采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已初步得到了整改。六是抓评议活动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促业务工作扎实开展。全市行风建设工作做到了与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与防汛抢险救灾工作相结合,与开展安全生产相结合。七是抓“工作创新”,促评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现新的突破。我市水利系统各单位在开展评议活动中,都能够在完成省水利厅和市纠风办“行评实施方案”的“指定动作”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动作”,使活动开展更加有有声有色。整个活动期间,我们融入了10项“创新动作”。

三、存在问题

全市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多、地域分散、投资大。最主要的问题是市、县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大。绝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都是省的计划项目,都需要有地方配套资金,由于市、县财力有限,地方配套资金筹措难度非常大,这也是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的最大因素。

四、明年工作思路

对于明年的水利工作安排,计划全市水利建设总投资3.4亿元,其中争取省以上投资1.49亿元。全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抓紧推进以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为中心的各类水利工程建设。重中之重是抓好景丰联围和市高新区大旺围的达标加固建设,使其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景丰联围,除努力争取中央立项外,重点是以应急除险加固的方式在省申请立项,争取省的资金支持,并争取纳入省的贴息贷款项目,争取银行贷款,以加快建设步伐。此外,对防洪安全问题较突出而又未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计划的万亩以上堤围和中型水库,要争取列入省的其他类别计划,进行除险或达标加固。

2、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管新体制。要按照今年7月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进度要求,抓紧改革的各项工作。

3、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抗旱工作。一要落实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二要加强防汛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治;三要制订和执行防汛抢险预案,包括落实防汛物资储备、抢险队伍建设等非工程措施;四要加强水情、雨情的收集预报,科学指导抗击可能出现的洪涝和干旱灾害。

4、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能。对堤防、水库、涵闸和电排站的管理,重点是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结合水管体制改革,完善管理责任制,努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为营造人水和谐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5、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争取已上报省的计划项目今年内全面实施。

6、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确保采砂有序进行。特别是加强巡查和严格执法,必要时实行全天候24小时巡查,打击违法偷采行为,维护河道安全。

篇10

【关键词】法学教育 法学研究 地方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33-02

高校的职能决定了高校必须为社会服务,高校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职能的发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高校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及任务。而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则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

高校法学专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法学教育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适合的法学人才

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模式主要仿效大陆法系国家,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法学教学课程设置多侧重法学基础课程,较少开设比较法学课程或讨论型课程。导致法学专业学生大多理论功底丰厚,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不少学者呼吁要参考英美法系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原因在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是职业化教育。笔者认为,不能单纯地去效仿某一国家的法学教育模式,应在考虑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吸收他国法学培养模式之长处,来确立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之模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要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考虑学生的就业途径,为地方输送符合地方要求的法学人才。

1.明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中国高等教育为何频频呼吁改革?笔者认为,是中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实务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践操作能力较弱。法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高校法学专业本、专科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法学人才来说,不仅要有过硬的法学理论基础,还应具有其他领域的综合知识。传统的学术型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应当加强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知识的学习。

2.根据社会发展及法学专业就业方向的需要,合理地设计课程,完善教学方法

教学课程的设计关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法学专业课程的设计主要以法学专业课程为主,但应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一些其他的辅助课程。关于学习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应安排好法学基础课程及应用课程,但也应当涉及一些法学边缘学科及经济类、社会类课程。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多地开设应用课程,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等,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能学会分析案情、处理案件,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一定要重视社会实践,通过让学生参加专门性的问题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为避免发生学生在实习期间流于形式或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单位实习等问题,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协助高校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二是学校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到法律应用较多的岗位进行实习,不要仅局限于公检法等几家单位。而且要尽可能地多到几个不同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实习。三是学校应注意对学生实习的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力争每一名参加实习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培养锻炼。

二 高校的法学研究应当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地方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1.明确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

高校的法学研究不能是单纯地进行单一的理论研究,还要坚持服务地方,这不仅是法学研究的职责,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高校的法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要不断强化,思想上要明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制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将地方法制发展中的问题作为学校法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及时有效地为地方提出建议。这样,不仅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还能促使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支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加快学校的发展,形成高校和地方双赢的良性循环局面。

2.加强高校的理论研究与地方的社会现实联系

高校应当鼓励科研人员走向社会,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交流,在实务中需找研究课题,努力使课题成果转化为实务。加强交流能活跃科研人员的学术思维,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因此,高校的法学研究应当积极推动各种学术交流的活动,尤其是要加强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学术交流。具体做法有:一是组织、选派合适的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优势,专门性地开展培训、讲座,通过从事具体的操作性事务,结合理论发现和分析司法实务中急需解决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而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二是高校联合公检法等实务部门召开专题性的学术理论研讨会或论坛,就地方法制建设、执法理念和重大、复杂、疑难问题进行研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双赢。

3.高校法学研究的内容应向经济建设倾斜

从政策上,高校的法学研究机构要求科研人员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作为研究的着力点和立足点,引导科研人员对地方上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侧重关注、研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尤其是鼓励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引导科研人员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利用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

高校的法律资源非常丰富,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法律服务需求又受限于法律从业人才的稀少而得不到满足。因此,高校利用自己的法律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高校和地方双方的发展。高校可以建立法律援助机构为地方提供法律服务,这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地方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免费的实践教学基地。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调整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增加法律援助的内容

为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法律援助,可将法律援助写进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学分计算,对教师额外的工作计算工作量。

2.由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办案经验和较强的办案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

法律援助能否在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关键在于指导老师是否合格,业务是否过硬。

3.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由于经费不足,高校的法律援助活动一般都较难有效地开展,因此,高校应加强法律援助机构的建设,保障经费,使其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地方受益于高校的法律援助服务,应当向高校法律援助机构适当提供资金支持。

4.有针对性地选择,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