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
实现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就是对校园包括各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文化的设计。通过环境文化熏陶人、感染人,从而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自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最能给学生感染和启迪的。学校要善于经营,精心布置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展示学生成长的舞台。通过认真构思与精心的布置,把教学楼的每面墙都利用起来,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文化墙”里的校训、校歌、校徽成为师生的精神动力。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展示台”里展示班级目标、班主任寄语,让“展示角台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凝聚着师生的心血,学生一进教室就会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学生从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从而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
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代表着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形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主要是通过黑板报,学习园地,校刊、班报、校园小广播等,主题是围绕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雏鹰争章是阵地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雏鹰争章方面学校始终做到每次争章前把章名、要求和任务一一跟学生讲明,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在这里学校注重了发章的普及化,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拿到章,所以学校分三个档次进行考核,用三种标志张贴。这样更广的普及了各个章,让那些以前对争章可望不可及的学生也有机会拿到,这样更能让这些学生为了夺章,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达到各种要求,感受争章的过程。在定章方面我主要结合一些教育活动制定,如:学校成绩目标章、讲普通话章、作业规范章、打字高手章、读书之星章。同时做到章无虚定,章无虚发,实实在在让学生争好每一个章。通过争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荣誉感,激发了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协助精神。
三、多样的校园文化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他们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拟定大家所能接受的制度或公约,从理论上讲,这就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形式,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能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最终使之朝着文明、健康、团结、向上的方向前进。这种文化的制定一要民主,二要从实际,三要可行。制度的文化内涵是“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践行制度文化,改变了很多学生生活与学习中不良习惯,校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出现良好的校园新风。可见,一个完善的校园文化制度能铸就一个优秀的学校集体。教育实践证明:多样的校园文化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四、积极的校园文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而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2
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类信息充斥着校园生活,而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很多初中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信息的诱惑,很多学生出现了道德认知误区或者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却没有合理有效突途径去发泄,以至于极易出现心理扭曲或者喜欢封闭自己,缺乏与师生之间的交流,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在健身的过程中也能放松心灵,因此能够为校园营造和谐的氛围。丰富中学校园的体育文化生活。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较为匮乏,因此亟待整合校园德、智、体、美教学实践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以健康为核心,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其艺术情操,在观看体育舞蹈表演时也能够提升学生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众所周知,舞蹈也是一种健身活动,但是又区别于传统健身活动,其艺术性及美感价值较高,对于促进人类新陈代谢十分有益,是十分受人类欢迎的一种有氧运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舞蹈,有助于促进其身体协调发展,使学生体型匀称,非常适合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的中学生学习,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舞蹈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的活力,弥补身型的缺陷,在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时,学生经过呼吸调整,有助于增强其心肾功能,维护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进入高中以来,其身心发展特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在学习时目的更加明确,且能够更加系统性的去了解知识,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识体系,并对其中的理论、原理等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另外,高中生的思维往往更加的独立,在分析问题时具有较高的自我性,因此对事物的评价也能够更加的理性和客观。然而我国当前农村中学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大多仍只是一些传统的跑步、挑选、跳高、篮球、足球等运动,而基本没有体育舞蹈教学,因此,推广体育舞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身体协调性等综合素质水平,在美好的氛围下深刻感受体育舞蹈的魅力。
2农村中学推广体育舞蹈课程的策略
深入学生体育舞蹈理论知识及价值功能的认识。一方面,农村中学在进行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时应当极强对学生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基础,然后积极采用多媒体教育手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专业的体育舞蹈表演或者比赛对体育舞蹈有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让他们既了解体育舞蹈产生的起源和背景,又能掌握体育舞蹈的风格及类别,最终提高学生对体育舞蹈价值功能的认识,因此,舞蹈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十分重要,农村中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体育舞蹈的价值氛围。努力改善体育舞蹈教学设施。农村中学经费有限,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往往没有十分健全的舞蹈教学器材或者是专业的教学场所,大多都只是一间水泥地的空教室,搭设一些舞蹈杆让学生训练,或者是即使是设有一些舞蹈室或者是形体训练教室往往其中的设施设备不达标,因此,农村中学应当加强对现有舞蹈教学设施的购进和改进,根据教学实际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请设备资金,或者积极吸引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的资金,不断充实现有的舞蹈教学物质基础。另外,较近区域的农村中学可以采用共同出资金联合采购和使用舞蹈教学设施的方式,根据各自教学特点,划分好舞蹈教室及器材使用的时间,合理配置共有资源,有效实现设施资源的共享。引进体育舞蹈专业教育人才。首先,农村中学应当积极与各示范高校密切联系,建立体育舞蹈专业教师中学顶岗实习基地,积极借助高校的人才专业优势,展开校校合作,让更多的高素质的专业体育舞蹈教师能够到农村中学中进行教学。与重点中学建立平行学习方案,通过对先进中学、重点中学的参观学习培养更多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构建体系化的教师队伍,从而让教师能够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传达给学生。其次,开设体育舞蹈教育专业的各高校,应当积极为本地区的农村中学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鼓励学生到各农村中学进行顶岗支教,在顶岗支教的过程中培养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实现高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谓是一举两得,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3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为青少年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促使其健康成长应当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农村中学来说,同样需要注重体育舞蹈的推广,一方面通过体育舞蹈的推广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校园体育舞蹈氛围的构建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相关人员和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好地路径对体育舞蹈进行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舞蹈学习和浓郁文化氛围中来,优化学生综合素养。
作者:易川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文化 行业文化 融合 建设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已迅速从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建设阶段,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灵魂的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战略转变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使命,要使相关行业更加欢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必须自觉的建设基于行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行业文化有一定的认识。有了对行业文化的认知, 学生就能够自觉按照行业文化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 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养成。这样就会缩短高职毕业生进入职场时所需的适应期,提高社会认可度,赢得行业的青睐。
一、校企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由此可见,“植根行业,培养人才,依托行业,发展自己”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明智选择。
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是由本行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1]可以分为物质、理念、制度、行为四个层次。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启迪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存在相似性 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都属于社会亚文化,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在建设目标上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实现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等[2]。在建设内容上都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存在很多相同或相近性,两者的互动与融合是可行的,正是这种相通性,为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的互融互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行业文化就是高职院校按照校园文化发展规律,将行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有机融入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师生员工的校园实践活动,在精神、制度、管理、环境、教学、活动等方面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使校园文化的形式、内容有明显的行业烙印,以更好地实现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
二、在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行业文化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这些都要求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相对接与融合,当今的高职院校都与行业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紧密联系,工学结合的形式更有力促进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并为两种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可能。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建设基于行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其积极意义在于:
1.可以激发高职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在融合了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接触行业文化,体会到行业所属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可以使他们亲身感受行业文化中行业精神、行业传统、行业作风,尤其是行业理念中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
2.有利于塑造高职生良好品德,有利于他们成人。行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其精髓在于“质量第一”、“信誉为本”、“顾客至上”,并把它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中[3]。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高职校园文化融入行业文化,就能促进高职生加深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透过企业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便于增强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就业。高职生大多人生阅历浅,心理有待成熟,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素质和能力与社会的现实需求有一定的距离。融入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能够感受企业严格刚性的管理和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到行业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岗位的时间。
4.更好的培养高职生创新精神,有利于他们创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企业的欢迎。理论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就日益突出。所以,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行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特别是那些重视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企业。融入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能使高职校院的学生明确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和信心,提升和增强他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当前 ,各高职院校都在认真落实党的十精神,在结合实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引入行业文化的优秀元素 ,创建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要分步实施 ,整体推进 ,创新途径 ,开阔视野 ,使高职学生毕业后不仅适应行业生产的要求 ,还能在不同岗位上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张艳霞,引入电力行业文化,构建高职校园文化[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061-02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我们都在说校园文化,哪究竟什么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精神之所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 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它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我们要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原则下切实建设好校园文化,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方向性、特色性、参与性和整体性等原则。 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建设校园文化
坚持正确方向建设校园文化。新时期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既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也带来追求物质享受等价值取向等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学生思想、心智上的不成熟,缺少对文化现象鉴别,盲从性表现的非常大。
(二)坚持特色创新建设校园文化
坚持特色创新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特色创新。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院本身的相关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创新上下功夫,在现代文明之中融入优秀的民族文化、先进办学理念。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实用的同时做到赏心悦目,处处皆风景,处处皆特色,处处皆实用,处处皆教育,学院对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完善,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学习生活、修身养性、陶情冶性的花园、乐园和学园。
(三)坚持共同参与建设校园文化
坚持共同参与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动态文化,主体全体师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人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设计者是老师,他的主要作用是引导校园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是学院的主要部分,因而他们理所当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文化熏陶,外在的教育,将学生的主观想法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同时要建立学生激励机制,让学生自我教育、共同参与,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积极有益的课外各种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品格。
(四)坚持整体统一建设校园文化
坚持整体统一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整体、综合、统一性的工程,基础是物质文化,灵魂是精神文化,纽带是制度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承载,把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协调、统筹、规划,精雕细琢,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整体建设相结合,这样,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师生形成共识。
近年来,随着高职的蓬勃发展,与本科院校相比较,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落后,许许多多高职院校也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文化育人的途径。但是,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构上,我们把校园文化分为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包括建筑、设施、绿化、道路等;精神层面包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精神面貌、审美情趣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外在标志。但校园文化中的真正内涵和核心则是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通过校园物质文化来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通过校园精神文化给予它生命与活力,物质文化建设是手段,精神文化建设是目的。现在很多高职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般都由系部、学生处、团委、宣传统战部等部门参与、管理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分析
(一)重塑精神
加强宣传师德标兵贤良品行及模范教师高尚品德,大力塑造一支爱国爱民、爱岗敬业、授业解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扩大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同时,在学院发展建设过程中,将体现学院自身的特色,文化底蕴,校园精神的各类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物质建设当中,使物质建设有精神内涵,精神建设有物质外表。
(二)齐抓共管
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非常的重要性,它不是学校一个或者哪几个部门能建设好的,也不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一样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思政部门就能够把校园文化建设好的。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纳入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系部、处室和学生全员参与,做到点、线、面互相结合,将人人有责、个个参与的意识树立在每一个师生员工心中,成为师生员工的共同意识。让在校学生、教师成为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品味提升,构建职业学院校园文化更深层次,作为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导向的管理者――学院领导,他们要创新理念,明确定位,科学指挥,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教师这一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学生这一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充分发动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让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质关键因素,达到提高师生素质的目的。
(三)突出特色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只有抛开功利性,沉下身子,认真研究,挖掘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精髓,彰显其具有明显、浓郁、特色的鲜明个性,才能真正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位,才能显示出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魅力,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精神,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充分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特色,是这所学校的所有师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为人所识别的鲜明的个性,这种精神才是职业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泉良,赵宗尹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论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教育改革列车行进速度加快,许多农村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例如:破旧的房屋被重新搭盖,校园环境建设相对较好等。但是,许多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未能得以有效落实。农村学校的许多教师认为,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只有学校教务工作有序开展就达到教学的目的,忽视了对校园环境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所以未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效落实。其次,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较低,能力有限,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更有甚者,农村一些小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普遍较低,工作态度极其不认真。再次,农村小学生自发形成的堕落行为,受到农村地区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更多小学生被不良之风所潜移默化。然后,一些农村小学领导和教师意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建设工作缺乏一定的风格。最后,农村小学校周边文化的层次较低,校园文化势单力薄,难正不良之风。
二、促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现状,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具体主要有:
1.在校本观念的基础上重构小学校园文化
学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其独有的校本观念,这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所遵循的重要思想。所以,农村小学校要想更好完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以校本观念为基础。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能量。学校校园文化如同肥沃的土壤,为如同花朵般的学生提供成长所需供给,使学生可以充分汲取营养,在优秀文化氛围中更好塑造人格魅力。
2.小学校园文化注重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即便如此,我国一些农村小学校的教育中仍然被传统教育思想所占据,其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更加凸显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便失去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意义。小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对小学生施以现代教育,才能使小学生遵循先进思想,塑造健全人格,以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小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凸显以人为本的主题,对促进学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打造学校品牌和提高校园文化品味
现阶段,由于我国重视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学校在安逸中难免缺乏忧患意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多数农村人忽视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加上国家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更加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因此,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未能重视打造品牌和提高文化品味的重要性。我国农村学校,要想有效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必须注重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文化。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共筑校园灿烂文化
篇6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杨家俊(1972-),女,四川内江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25-02
“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1]作为文化组织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其精髓和灵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失去文化之光的校园只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不能称之为大学。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也就意味着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特色化特征,在校园文化上必然表现出丰富多样和独特创新性。高职作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办学性质和目标上在区别于普通的高等学校,但校园文化依然是其存在和发展之基,其建设质量和水平影响着高职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大学文化生态繁荣发展。而从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来看,当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和实践建设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的丰富与深入,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因此如何针对高职的办学类型和办学特征探索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是当前大学文化研究的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及特质
“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它们涵盖于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特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定义为:高职院校人的群体意识及其外化物,包括凝结和提炼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和外化的行为模式、组织架构及规章制度和物质设备设施。也就是主观意识的客观化状态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当然从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当然由于意识及其载体的密不可分,精神文化必然要通过物质文化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基于高职的办学性质,其校园文化也具有以下特质:
(一)高职校园文化以高层次、高品格为基本特征的校园文化类型。高职的“高”决定了校园文化的高层次和高品格。高职从本质上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层次上来说,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决定了文化的高层次和高品格要求。要突出和坚持大学校园文化对高深文化知识和严谨治学精神以及良好道德品格和素质修养的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追求,不能降低品格,沦落为世俗化和功利性的文化类型,失去高校作为精神岛屿和人类文明净土的特征。否则,高职也就不成其为高校,也就只是职业培训中心。
(二)高职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性和应用性为鲜明特质的文化类型。高职的“职”,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鲜明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从办学类型来说是职业院校,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3],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一线建设、生产、管理需要的应用性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征。则指出,“治学者可谓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两者有性质之别。”[4]这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其独有的竞争优势和存在价值。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要突出其职业性、实用性特征,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培养规格都必须强化职业特色。当然在在学生的素质要求上也要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培养现代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也是职业院校的理想追求和目标。
(三)高职校园文化是创业创新为独有特征的文化类型。高职是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办学模式决定了这类院校的办学机制不同于普通高校。市场风险、政策制约等使其在夹缝中生存,随时面临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这一点从每年开始的生源大战中可以窥见一二。从整体上来说,这类高校办学历史都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场知名度以及特色,处于创业阶段,因此以艰苦奋斗、适应市场需求的以创业和创新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及精神成为其致胜的法宝和这类院校的文化特质之一。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对10余所高职进行了专题访问,发现高职校园文化总体显得氛围不浓厚,内容不丰厚,无论是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都比较缺乏,也有一些学校有一些物质文化设施设备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但是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淀,世俗化、功利性文化盛行。特别是新办的历史较短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严重缺失。具体问题如下:
(一)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不足
课题组问卷调查和专题访问,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调查表明,在回答“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学校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时,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认可, 有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认可,占调查总数的84.8%。综合调查和访问结果来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上都有明确的看法,无疑都认为很重要。在问到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没有财务预算时,与公办院校相比,高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基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可见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只是停留于形式上,经费保障不足。也反映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认识不高。与公办院校相比,高职从普遍存在设备、设施不足,有些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和文化设施,如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训室、图书资料等,人文环境弱于自然环境。
(二)文化建设形式大于内容,忽视精神文化的提炼与传承
有些学校领导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文化创建措施,总体上来看,侧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贴贴标语、口号、雕塑,多搞几次文体活动等,总体上来说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提炼和传承,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没有灵魂的文化建设,也就难以形成气候、也谈不上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办学历史短,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科学规划
高职校园文化缺失和滞后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普遍办学历史较短,也就缺乏文化的传承和沉淀。而且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显得比较随意和零散,虽然有些学校确定了长、中、短期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 但迫于招生、就业、师资等一系列即时性与关键性的显性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只得脱离自己的规划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临时应付, 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也处于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的状况。比如很多高职一到四月份就开始启动招生工作,往往从这时候期起学校基本十室九空,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和老师都有招生任务,被派出去招生,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走访中有老师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经常修改,让人无所适从。从客观上来说,这些都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四)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性不足
有人的地方才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广义上来说也包括其外化物。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其文化创建的重要主体毫无疑问是教师和学生。而高职这两大校园文化主体由于种种原因,参与性都严重不足,这也是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教师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居于主导性地位,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优良的教风,高素质的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学校学风、校风形成之根本。而高职教师队伍结构及不合理,主要由退休教师和新招聘的年青人组成,缺乏年富力强的挑大梁的骨干教师,而且兼职教师比例大,专职教师队伍也极不稳定。例如一个学校的学生反映他们大学三年就换了三个辅导员,任课教师基本上是兼职教师,有时一门课中途都可能会由于兼职教师的问题而换老师。高职教师队伍的缺陷造成文化建设中教师主体的缺位和无力,因此即使学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尚的价值追求也难以形成文化的力量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就是因为缺失了主要的文化践行者和传播者。
作为受教育者,无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作为教育组织,学生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体现者,我们经常说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看出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这个意思。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他们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因此,不可忽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由于高职的学生生源、学习心理等问题,从总体来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校园文化就表现出缺乏学术氛围和追求科学精神的学习文化,学生更热衷于选秀、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学术讲座乏人问津,因此校园充斥浅薄的世俗文化、娱乐文化。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虽然说文化是自然演进和历史沉淀的过程,但是如果高职业能够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问题,可以根据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自身特色优势、在先进文化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采用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应该也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加速文化演进的进程。给予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战略目标和计划。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之中,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给予专门的人财物的投入,从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系统的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保证校园文化的系统性,使其由自发到自觉,加快文化的生长发育进程,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内涵及要素,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着手推进校园精神文化体系的构建。并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凝练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校训、校歌等形式体现出来,使之清晰的宣示与人,并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文化活动予以践行和发扬,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三)以精神文化为灵魂,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形象。校园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知,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建设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使人们能够认识、了解和传承。这里也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导入CIS战略,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以学校精神文化为灵魂来设计校园文化的整体宣示形象,比如学校规划、建筑物、标示、标语、雕塑等,使校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浸润和蕴含着校园文化之美,从而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有一定数量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才能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强有力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要充分发挥教师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专职教师队伍。而且这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因此必须改革教师的管理体制,特别是松散的雇佣关系,要想办法消除教师的打工意识,以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和事业留人,增强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而反过来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成为留人和育人的重要条件。
(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激励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形成优良学风和校风。课内课外相结合是指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听课率。高职院校应利用本身市场机制的优势, 在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教学上进行体制创新, 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多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聘请校外专家或校内优秀的专兼职教师开设各种讲座来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活跃校园学术氛围,达到改善学风的目的。当然一系列健康向上有积极意义的文体的活动也是必要的。
校内校外相结合是指要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校园文化开放包容,实现和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校园文化处处育人、时时育人,每个学生教育的成功也就从根本上改善了学风和校风。
参考文献:
[1]方泽强,刘星.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0.
[3]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11-17.
篇7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雁,校长的思考和认识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与成效。校长要充分认识加强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首先从自身认识上,就要有所转变,校长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坚定执行者和实践者,拓宽并提高自身思想认识,站在较高的位置上思考并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定位高、视野新、选点准,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当作重点抓好、抓实。
第二,把握方向、打造特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要把握两点,一是必须要坚持建设先进的文化。要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用优秀的文化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用健康向上的思想作为校园文化主流,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二是依据并打造学校特色。一所学校与其它学校鲜明的区别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的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功夫。
第三,增加投入,优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要外显于形,内化于心。育人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看来,仍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师生员工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在学校的经费拨付是按照学生数进行拨付,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好一些。一些办学规模小的学校就在资金方面显得比较困难。像长兴学校、亮兵中小学、福兴学校等必须给予资金支持,方能更好的把文化建设做好。
第四,人人参与,形成合力
篇8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0引言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2012年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提出了“要努力把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群众受到熏陶、感化、教育、提高”[1]。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详细记载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精神引领,是校园文化的显性载体,是进行校园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档案部门要适应新常态,充分挖掘档案的文化资源,加强档案宣传,主动服务,深化编研成果,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1.1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高校档案是广大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说过,“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2]正因如此,档案所具有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其凭证作用、参考作用,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其他宣传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1.2高校档案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两者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即高校的广大师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推动高校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墨子提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的就是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高校档案馆馆藏的门类、载体和信息丰富,生动地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讲述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自身特色的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档案的直观性和原始性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容易引起共鸣,易产生认同感,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对师生有很强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1.3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素材
高校档案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生活等各个方面,详细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记载了学校教师教书育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以及为学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先进事迹,充分利用档案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宣传,能够让广大学子从中切身感悟到学校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励广大学子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因此,高校档案是学校进行爱国荣校教育的精神动力和生动素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来源于校园文化,反过来又丰富和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
2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2.1挖掘档案资源,使高校档案成为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
高校档案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过程,准确、系统、客观、全面地记载着学校的创业历程和办学成果,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及经验教训,为今后学校的发展提供着可资借鉴的史料依据,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发挥着传承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其中馆藏的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提供生动素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查考凭据、提供可靠资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档案学家任汉中先生曾说过,“为使人的文化创造不至于因个体自然消失而消亡,人类需要档案作为载体使之广泛传播和永久流传。”[3]正因如此,高校档案工作者更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机制,充分挖掘和整合学校档案的宝贵资源,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教材,成为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
2.2加强档案宣传,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价值和育人作用
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往档案馆被比作“深闺大院”,带给大家更多的是神秘感。而加强档案的宣传工作,正是运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有效途径,使受众了解档案,吸收有用信息,以实现档案的服务价值,是广大师生认识档案、了解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是高校档案走向公众的一个重要途径。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宣传工作思路,紧密围绕学校工作的重点、发展的热点和广大师生的兴趣点,挖掘档案资源,讲好档案背后的故事,尤其借助新媒体的宣传优势,为档案宣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档案的价值和育人作用。让档案在发挥它教育功能的同时,能够从后台走向前台,使沉睡于库房的档案活起来,走出“深闺大院”,走近师生、走向校园,走进学生生活与活动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2.3强化服务意识,把高校档案工作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档案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档案的参考凭证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档案工作者,更应该转变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善于借势,主动而为,积极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档案资料,发挥档案的价值,扩大档案的利用面,丰富档案的利用成果。充分利用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直观性的独特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查考凭据、提供可靠资料、提供生动素材,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料”,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服务,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工作生活服务,发挥档案的最大价值。
2.4深化档案编研,为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档案编研是档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档案部门主动、系统、广泛提供利用服务的有效方式,是档案服务工作的深化。做好档案编研的目的,就是为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高校档案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主动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热点,找准两者的切入点,充分挖掘高校档案的文化底蕴,及时编研,开发档案编研成果,充分展示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亮点”,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提供准确、完整和系统的文字材料和鲜活的珍贵图片,让广大师生深入了解和感悟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激发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4],在全校营造风正气顺的良好氛围,进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高校档案在大学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2(12):21-25.
[2]郑新莺.从大档案的视角看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兰台世界,2013(23):22-23.
[3]王伟.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5(3):72-73.
篇9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从此次问卷调查当中得出的数据可见一斑。如问卷对于“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如何”的回答,有近70.54%受调查者选择了“一般”和“不满意”选项(见图1)。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调查发现,80%的师生对校园文化的概念认识不明确,存在一定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是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师生的行为缺少强有力的“引擎”牵引。二是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作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没有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全员共建意识不强,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度不高。有85%的师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宣传部、团委等少数部门的事情。显然,此种想法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
此外,现实层面上,学校开展的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与学校自身定位关联不大,个性化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的地位不高。据问卷结果显示:有高达68.05%的被访问者偶尔甚至不关心校园文化活动(见图2)。
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缺失 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精神缺失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教学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忽视人文课程。调查发现,如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课每学期的课时缩水至28学时。其次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有75%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有效传递;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缺乏文化衔接,开展人文社科类讲座的次数缺少,校园整体文化氛围不足。
进一步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一学校别于另一学校的重要标志。从实践来看,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比如,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和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对此,职业院校应当给予正确的认识,与时俱进,找准突破口,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主题。
加强校园文化主体意识 作为职业院校而言,一是加强全员共建意识,统筹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蓝图之中,加强组织与领导体系建设,健全校园文化统筹、检查、督促和考核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二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不断强化人文与职业融合意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此外,高职院校要建立继承与发展意识,在继承自身已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广泛吸收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做法,结合实际,勇于发展创新。
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除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应体现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等与职业相关的因素,丰富学生的职业感受和专业思想,提高其学习动力。二是不断创新、创设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提高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学校可予以鼓励、嘉奖,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传承因子。三是着力建设优良校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优良的校风统领学校各项工作。要以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文明的班风来诠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体现学校的精神。四是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立足学校专业优势,把行业文化精神作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学习行业文化、企业精神,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同时,学校可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文化基础课引入地域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内化于校园文化之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社会习俗概况,提升其文化修养和人文品质,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优质课建设,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加强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职院校与社会各行业、企业的关系恰似鱼和水的关系,其校园文化也应当与当前先进企业文化进行对接。例如,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还可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学生顶岗实习等产学合作的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紧紧依靠校企合作优势,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入对接。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吸引企业积极参与。例如,举办企业文化成果展览、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学校与企业文化技能比赛等。另一方面,要主动走进企业,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丰富自身文化建设内容。例如,师生可以利用到企业实习、实训等机会,充分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借助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优秀企业文化实现自我教育,以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和树立职业意识,以此来拓宽校园文化的建设视野。
篇10
1.1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理论研究系统化程度不足
总体上看,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大部分都能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设置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整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规划方面程度明显不足,偶有提及,却没有进行系统分析,也没有提出具有特色的新思维。而且,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会不自觉地借鉴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并逐渐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翻版。为了实现由特色文化指导学校发展,脱离照抄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轨道,必须加强理论研究。
1.2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明显
由于各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久,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一是文化内涵不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少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内涵定位模糊,与高职院校发展相脱节;二是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持续性。由于受到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对促进具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持续性,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传承;三是高职文化活动开展内容没有创新,其活动内容都是模仿或者直接照搬综合类高校的文化活动。1.3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是很高很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理解不透、定位不准,甚至出现了曲解现象。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往往只注重了活动的趣味性,或者只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同样类型的活动在社团等学生组织中重复开展,缺乏统一调度。虽然高职院校不同系院都会组织一定数量的文化活动,但是他们组织的文化活动存在重复现象,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在理念上没有目的,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不相干。这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一味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缺少文化底蕴,文化指导和创新意识不足,定位不稳、发展不均衡造成的。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质量,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必须找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认真总结提炼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措施,用以指导校园文化活动长期、有效、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总体来看,不外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越发严重。
2.1主观认识上的原因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就是具有社会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技术,因此学校的教育任务也就是为社会、企业培养更多地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而开展校园文化只能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也有人认为,课外活动不过就是玩玩乐乐,是课余生活的调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考试,学生只重视成绩,逐渐对校园文化活动失去热情和兴趣。
2.2客观实践上的原因
客观实践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二是社会实践具体运作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影响校园文化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由于高职院校发展时间短,他们内在的特色文化内涵不足,而高职院校受到资金、场地等限制,造成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相关设施不完善,使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表现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品位。其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高职院校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高职院校的运作由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它们之间具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合作的基础,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属于软文化,许多高职院校对其管理只是依靠高职院校辅导员以及学生会等工作,其势必会存在一些高层次文化的构建,因为没有学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专业组织机构的管理,使得高职院校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再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制度约束。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以及人才成长环境的制度的竞争。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高职院校需根据本校的实际和特色,制定出校园文化发展的相关制度,并在其指导下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促教功能,才能增强我国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提升竞争实力。第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各种信息充斥着整个校园环境。但如果大学生对这些信息不能取舍、区分好坏,缺少正确的认识,其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就会侵蚀校园文化。国外的一些媒体经常会一些攻击我国、我党的反面言论,这些消极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及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制约着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3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3.1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强化学校的教育发展。因此文化建设要以促进教学为主要理念。首先文化建设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目的。任何高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依托教育目的而开展,教育目的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也就存在不同的文化内涵;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学风文化建设。学风是反映整个学校教育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发展具有积极地影响,通过学风建设提高学习的整体学习、生活氛围,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环境氛围;最后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让学生理解文化建设对促进学习的重要性。
3.2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培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