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治教育的目的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程法学教育;高职法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32-02

一、职业教育的理想目标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1]167,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过程应体现这样的要求,满足接受职业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关于这样的要求,在国家的权威政策文件中有明确阐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关于“职业教育”专题中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2011年8月30日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职业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使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还应“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这些阐述可谓立场鲜明、态度坚定,无疑是指导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认真领会,贯彻落实,使这一理念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工程法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调整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类型不同,高等职业教育①与传统的学术型或者理论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过程上存在较大差异。

1.“专业+产业”教育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正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各类合格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种类,尤其是特色专业,一般要与当地行业、产业特点密切联系。

2.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应该以一定学科领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来设置专业,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则体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高职法律专业建设借鉴工程法学教育思路的必然性

1.工程法学的学科属性。工程法学是一门边缘性法学学科,是法学学科与工程学科的有机融合,是以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这一学科将工程领域中的规范、标准问题法律化、制度化,使各个工程领域都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应是依法治国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工程领域属于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规范的范畴,其调整的对象涉及工程领域中多重法律关系。工程法学是各学科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促使工程思维与法律思维有机融合,整合了工程学科与法学学科的科际资源,开辟了法律教育、工程教育的新领域。

2.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弊端。科学发展观是工程法学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谋求法律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法律教育要是钻在象牙塔里搞“经院哲学”,或者只搞理论上“空对空”的繁琐论证,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不可否认,传统法律教育为我国培养出了包括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内的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证。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更,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工程文明的繁荣兴起,这种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主要依据的法律教育模式,已越发显现出教育力的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乏力。

三、强化职业教育学生的规范、诚信和责任意识: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

文化对人具有持续而深刻的塑造、引导、规范功能,职业教育应在文化传承、育人育德、培育行业新风上有所作为。《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优秀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工程文化的塑造能引领职业教育学生规范、诚信、责任意识的养成,引导毕业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建功立业,奉献社会。

(一)优秀企业文化与和谐工程文化的对话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领导层提倡、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文化传统和不断革新的一套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和工作作风的体现。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形态,其核心就是培育员工的规范、诚信和责任意识,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工程文化是一种和谐、美丽、生动而具有久远历史的秩序文化形态。工程文化演进的过程应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交织、对话、交融、共赢、和谐运行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法学思维、法学理论应渗透到工程思维和工程理论中,两种思维、两种学科的相融沟通、相得益彰,促进和谐工程文化的不断进化。优秀企业文化与工程文化的相互渗透、交融、对话,正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工程文化价值与工程法律意识教育

工程法律意识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价值教育。工程法学属于工程文化中构建和谐与秩序的规范、标准与程序。没有文化的工程是浅薄的工程,没有和谐文化的工程更缺少思想内涵与价值。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这样情形,搞工程的人不具备法律知识,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这必然会潜伏着巨大社会风险,比如极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工程成本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打折扣。还有很多法科出身的人包括法律职业者在内大多不懂得工程技术规范、标准、流程,法律职业者在涉及工程技术纠纷案件面前,总觉得无能为力,望而却步,丧失了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显然,工程文化教育与法律文化教育应相互融合、充分沟通对话、统筹协调发展,不能将二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对立极。工程文化教育为法律文化教育提供客观的物质条件,为法律教育搭建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法律文化教育为工程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撑和理论准备,促进工程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的思路对高职法律专业改革与发展而言极具借鉴价值。

四、彰显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工程法学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培养一个人、一代人,更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尤其对于推动构建和谐社会,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一)和谐社会亦是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中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应是工科学科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工科各个领域都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开展法律意识培养与教育,法制建设是工程事业繁荣发展的先决条件。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就要大兴土木工程,筑楼、建桥、修路等各个工程领域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

(二)提高法律素质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定

法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的关键环节。在工程领域应大力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既精通工程技术、工程实践,又知晓工程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工程法学教育做出相应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回答,将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到最适合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最有利于工程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上来,造就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法律素养较高的工程领域专业人才,这既是公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使然。

尽管我国在工程法学教育上开展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但仍处于初级化、粗放化阶段,没有把工程法学教育思维、思路提升到一个理论高度。但可喜的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意识到传统法律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症结,试图把工程思维、工程文化移植到法律教育中来,期待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如我国法律硕士、工程监理等新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很好的例证。然而更有意义的是,这一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必将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专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产生现实而深刻的影响,高职教育管理者应用心体会,抓住机遇,勇于实践,积极作为。

参考文献:

[1]冯军,王静.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专业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并颁布了相关专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提出高职教育强调专业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完整工作过程”;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带有一定经验性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技能”等。这样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的综合性和案例性的教学项目开发,就成为我国职教课程开发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点。这些教学项目应当与企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统一。

二、项目教学的内涵及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1]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工作情境中完成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向实际应用的迁移,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70年代以来,国外职教界开始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职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从被动地接收知识变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国近几年来也有一些职业院校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不完善。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2]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具体包括:(1)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2)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3)工作要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2)选出适当项目,开发项目课程。①项目课程: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课程,项目可以是一组典型的工作任务,综合覆盖若干个实际工作任务;也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务,完整地经历生产某一产品的工作过程;也可以解决某个单个或局部的问题。一门项目课程,纵向上可以分成若干个项目,其逻辑关系有:递进式(按复杂程度)、流程式(按工作过程)和并列式(按任务安排),等等。横向上每个项目可以分为若干个模块,一个项目与其对应模块是分解的关系,从大的典型产品(设备、故障、服务)到小的典型产品(设备、故障、服务),每个模块4至8个学时为宜。②项目课程下的模块内容:以工作任务中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任务、技术实际知识、技术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工具材料、教学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学习时数,等等。其中技术实践知识是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操作性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等。技术理论知识,是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理论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其基本要求是以满足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要避免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重新裁剪原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技能考核要求要全面反映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规范要求,并有机嵌入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三、怎样进行项目化教学

1.创建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

项目课程要求教学规范,要保证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在实践情境中开展学习过程,并最终落实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教师的组织方式变为教师团队或专家工作室,教学场所融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

2.职教院校如何选用教学项目

(1)项目教学应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职业院校实施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为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在通常的项目教学中,宜以某些项目的制作为主。

(2)典型学校实施项目教学范例

根据专业特点及职业岗位的服务对象设计和选用教学项目。例如:无锡汽车工程学校实施项目教学的范例有汽车钣金、喷漆、发动机、汽车电气、方向控制系统、底盘等项目。

根据课程特点及专项工作内容步骤设计教学项目。例如:江苏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气动技术课程中的MPS(模拟自动生产单元)实行项目教学。

(3)项目教学的组织实施

组建项目开发、制作学习小组

实施项目教学的一般步骤

――选择确定项目名称与内容要求

――设计项目任务书

――项目小组接受任务和指导教师的辅导教育后组织讨论分工

――学习、搜集、整理项目知识和相关信息

――制订设计制作方案

――教师指导研讨并点评修改完善项目方案

――组织实施方案

――项目总结并展示相应成果

――师生评价交流,提升项目开发制作的能力与水平

(4)教学评价

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效果。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

(1)实施项目教学法必须要遵循职教规律和相关教育原则

项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在实施时,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践行职业教育相关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实现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

践行科学性原则;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职业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原则;生产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2)项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选用的项目要符合教学实际及培养目标的需要。

(3)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必须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相结合,须与调整和改革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的结构、内容相结合,与教学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相结合。

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应做到五个“突破”:

――突破传统的45分钟课堂授课制,推出项目制作专用实验实训周;

――突破单一学科、单一教时教学内容设计的传统,推出跨学科综合项目或单元教学内容综合设计;

――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需要在教室、电脑房、图书资料室、实验室、实训工场进行相关自主性学习、研讨和项目制作;

――突破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加强交流研讨、资料检索收集、社会调研、现场参观学习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指导;

――突破任务的单一性,选用的某一项目可由n个任务组成,在任务驱动下,合作完成某一项目的制作。

(4)实施项目教学法,学校须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专业工程手册、材料手册、“四新”专业资料、网络、项目制作岗位建设等)

(5)处理好项目教学的过程管理与指导项目总结交流成果评价,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项目开发制作能力的关系。

(6)加强具有工程实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项目教学的根本保证。

五、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在专业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应做到以下几点:(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打破“三段式”、“学科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模块化”的课程体系。(2)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工作组,逐步建设与课程改革体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体系。不断完善校本教材内容。(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形成项目课程开发团队。(4)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工位,满足所有实训项目的正常开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每两年必须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不得少于两个月,了解企业对学校教学的要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宗飞.试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3).

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探讨了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分析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应充分体现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培养目标和定位都要适应本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但是,目前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毕业后却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固然与市场需求有关,但许多院校现有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用人需求才是关键。怎样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成为我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入势在必行,其中,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显示出其明显的效果,我院有很多学科已开始采用。

一、项目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项目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工作法,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即在一种近似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意识,提倡学生注重新技术、新理念在生产与操作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比较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忽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毕业后空有一堆理论,不知如何运用。项目教学模式服务于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让课堂的理论教学紧扣企业生产项目的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的能力,突出“必需为先、够用为度、学为所用、学能所用”的原则,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项目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融入其中,用经验去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提出新见解。通过案例教学,吸取他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如何把理论联系实际、宏观与细节结合的原则落到实处,进行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

二、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时,要做好三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本为中心到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到以实验情境为中心的转变。

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是项目教学的基础。基础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疑难概念和实验技巧。当然,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概念而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概念和原理是理解和找到解决项目中遇到问题的途径。

项目的选择是成功的前提。项目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与企业软件开发模式为依据,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既要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能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创造发挥。项目最好能贴近学生生活,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调研。同时,项目难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要盲目追求大、追求难。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项目,每个模块项目又划分为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可配合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项目结题后,教师要制定一个标准,公平准确地对各个学生进行评价,重点应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很多学科中已开始实施,下面以项目教学法在VB.NET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阐述其实施过程。

VB.NET是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我们尝试采用项目教学法。我们确定的项目选题为“图书馆管理系统”,包括系统管理、书籍管理、借书管理、还书管理和信息查询。本选题接近学生生活,便于调研。在具体项目实施时,采取团队合作方式,教师根据搜集的学生信息,按照学生知识结构、性格等方面互补的原则协助学生分组,每组6~8人。课程开始初期,各小组都能积极到图书馆进行调研并作出需求分析。

各组学生根据系统功能进行了分工,争取每人都有事可做,能参与其中。教师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时,从项目着眼,从项目中抽取的案例出发,讲解知识点,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把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项目中去,鼓励小组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探讨。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的掌握也由零星趋向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进行指导,全程跟踪参与项目,观察学生的技术表现、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并多次进行阶段性验收,让学生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自评、互评,教师也从正面给出中肯的评价。到学期末,对学生项目进行综合验收。

四、加强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应用的对策

(一)注重教师培养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指导能力,所以,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推进培养和培训的一体化进程。这几年,我院每年都派相当一部分教师出去参加培训或深造,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注重教材的选择

项目教学法对教材的要求很高。由于现行的教材基本是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写,教师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不能够完全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讲授,所以要求教师能紧密结合教材自行设计教学,有条件的可以适当编写教材。教材应体现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的理念,在开发的项目中把相关知识体系讲清楚,能对学生的项目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项目教学法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应用的时间还不太长,但从教学效果来看,项目教学法较之“灌输式”以及案例教学法更有生命力,它可以填补学生在掌握理论与实际运用中的鸿沟。我们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适应市场要求,实现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袁纳新.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2005.

[2]姚春玲.计算机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

篇4

1.职业教育管理者观念的制约。出于传统思想和思维,一些职业学校的校长在项目课程改革方面还没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比较习惯于传统学科型课堂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把握上还不到位;或由于项目课程改革的艰难程度,情愿安于现状,最多只是一些不涉及课程本质的拼拼凑凑。

2.教师能力的制约。由于长期习惯于学科型课堂教学和受到传统教师评价导向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教师比较重视按普通教育的模式在课堂进行理论教学,轻视产、学、研结合工作。实施项目课程,教师的能力就不适应了。

3.教学设备和环境的制约。实施项目课程必须有充足的设备条件予以保证,而目前一些职业学校的技能训练主要还是理论教学的附属,没有居于主体地位,实训条件总体上还不好,教学环境上没有企业氛围。项目课程应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有直接关系,最理想的是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引进来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真刀真枪或模拟操作实施,要真正做到难度较大,但应尽可能接近。

4.项目课程自身的制约。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过程,它至少包括以下环节:选择确定专业、选定教学项目、确定学习范围和教学时间、确定项目(教学情境)名称、描述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确认条件要求(场地,人员,设备)、描述作为项目课程基础的企业实际工作情境、教学方案设计、表述学习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具体任务等。这需要课程开发人员能够设想出一个教学过程的“共同愿景”,并将这一愿景描写出来,它至少应当包括以下“镜头”:学习时间、能够传授的关键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以及可供选择的教学材料和媒体等。对这一切,我们目前还缺乏成熟理论和值得大面积推广的经验。

我们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项目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项目教材建设应根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学计划、使用教材情况,结合教学实训设备,按照 “以教学实训设备所能完成、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联系、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内容确定项目”的原则确定编写内容。

1.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坚持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编写原则,降低难度、加强实训、通俗易懂、写出特色。将专业的基本原理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以及市场用工要求情况,及时修订教材,不断推陈出新。要求教材结构合理,教师易于讲解,学生易看易懂易做易会。鼓励采用新(新思想、新技术、新面貌)、实(贴近实际、贴近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简(文字简洁、风格明快)的编写风格,融专业理论于技术、应用和操作中。

2.建设相关的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编写时多以实用的、先进的工程实例为载体,以图代文,以表代文,活泼生动、直观明了;注意内容的实用性,要增加一些学生很快就能用到的知识;排版最好生动新颖,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注意内容的趣味性,要像科普教材一样浅显易懂,以生动有趣的项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在不感到厌烦的情况下学到新知识等。

3.项目课程教材内容更应该是像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但不应将原来相关学科体系中的知识都采纳进来,而是应留给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收集的空间,留出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工作任务产生的余地,并十分注意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等学习内容的安排。

4.项目教材结构要由若干独立大项目和一些子项目链接而成。为避免将来教材因局部变化而打乱整体结构,各子项目间相对独立成篇,使其结构便于调节,能经常结合项目的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及时将职业实践活动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而且要根据学校、专业和学生实际开发,所以项目课程教材更呈现出校本教材的特点。努力弱化为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产生的本科教材的简化版倾向。项目教材不是实验指导书的合订本,更不是知识的简单化罗列,要在深入研究项目教学法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其优点,结合各校实际,勿生搬生套,要以理论为指导,以能力为本位,通过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选取项目时,一要考虑具体的培养方向,在结合岗位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难易合适,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并且兼顾项目结果的“可展现性”,用某一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二要讲究项目教学内容的模块合成,要与市场需求、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联系。要遵循项目教学跨学科的基本原则,打破了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的体系,将原来不同学科体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横向构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将完成各个项目的学习内容,分步进行编写。三要充分考虑知识和技能的递进性,并确定每个子项目的重点知识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把传统性和前瞻性结合起来。四是勿把技能训练等同于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生产某一产品或完成某一任务为目的,重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并加以运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技能训练注重的是某一方面技能或技巧的训练。

6.大项目最好包含器材、器件、设备的选购、原理与特性、安装、调试、检修、维护、成本核算、团队建设等内容,使学生完成一个大项目,即可成为一个独立项目的技术人员。可将开发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项目,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小的项目之中,每一个小项目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点。要多在“做什么”、“怎样做”、“做的怎样”上考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强调学生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

7.避免各科教材知识点的重复和内容丢失,要注意相关课程间的内容配合,使得课程间的链接较为流畅,力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系列教材。同时项目教材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一般情况和特殊范例的结合,提倡采用理实一体化方法进行编写,善于吸收其它教学法的长处,不要死套条框。

篇5

一、引言

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中职学校以往秉持的教学观念以及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已经稍显落后,亟待变革和创新。鉴于中职学生背景、学校培养倾向等因素,以往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中职学生,难以真正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基于这种情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实践,以及发挥创造性的项目教学法逐渐被引入到中职语文教学当中。

二、项目教学法教学功能分析

第一,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项目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视学生为教学当中的主体,这点从其教学形式就可以看出。开展项目教学法时会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且每个组员都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享有决策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积极发动思维,想办法解决项目开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项目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项目。所以,学生必须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凭借自己的能力,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内容进行了解和探索,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到学习当中,最终完成项目。

第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在多种原因影响下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必须对此有正确的认识,理解并充分尊重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项目教学法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机会和更广的空间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诱发各个层次的学生,最终所有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完成所有项目。在项目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和带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挥。教师可通过具体项目对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补充,锻炼其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最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和进步。

第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独自完成项目有很大难度。为此,一方面,学生要认真投入到学习当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要主动及时地向小组成员寻求帮助,共同讨论研究,在沟通交流中相互补充,在思维碰撞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种群体活动,不仅能够集思广益,还有助于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取长补短,使解决方案得到不断的完善。同时,在相互沟通和了解中,学生也能逐渐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坚守自己观点时说服别人,并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自我控制,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第五,将项目教学法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可产生组合效能,发挥出更大作用,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育要回归本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加强教学同生活实际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出集文化素养、技能素养和社会素养于一身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下面分别从项目自身与学生主体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利用项目教学法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项目设置策略

1.生活性、社会性项目的设置策略

不论是从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来看,还是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都要注意项目内容的设置和选定,既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

生活性策略:在项目目标的制定上融入生活元素。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开展的项目活动具体是指针对存在或发生于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或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以小组协同合作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当中,亲身体验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在整个项目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项目目标的制定既是首要步骤,又是关键步骤,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活动的开展都是紧紧围绕项目目标进行的。为此,在制定项目目标时就要融入生活元素。比如,在组织开展有关对联鉴赏的项目活动中,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有对联定义、类型、特点等纯语文学科知识内容,还可加入关于家乡对联或节日对联的鉴赏内容。如此,学生才不会停留在学习对联的基本理论知识上,会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身边生活入手,在调查了解、交流讨论等实践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拓宽了视野,了解到除对联以外更多的内容,热爱家乡、热爱我国传统文化民俗等情感也得到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习得的知识、获得的情感不是被动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在自己努力完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的。

社会性策略:在项目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需求。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育既来源于生活,又植根于生活,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加强其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所谓实践性,首要的应该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只有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体现出项目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一旦项目设置的内容无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那么项目的完成就失去了实际效用,因此,要想使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和锻炼,就应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同社会活动衔接在一起。

2.真实性项目的设置策略

就实际情况来看,真实性策略就是完成真实社会背景下的项目以及任务,其中项目任务一定要保证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确保相应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学习人员可以通过这一过程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于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创设情景,进而让学生融入到实际情景中。并且还需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人员一定要明白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什么,之后再将现实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去。因此,在完成实际项目任务时,学生一定要认清项目任务的系统性,并长期坚持学习和研究,加强学习人员之间的协作,进而保证学习任务的整合性。

(二)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1.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角度

语文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表达、语言组织、口语交际、分析概括、阅读理解、基础知识应用和写作等能力。作为直接接受以及主动实施活动项目的人员,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对任务要求进行理解;第二,小组划分,并由组长来合理调配组内成员;第三,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把任务完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具备以下能力:理解任务以及文字阅读的能力;能够对任务进行感性认知,合理分析以及理性的总结和概括;通过合作交流对口语表达进行锻炼等。合理、有序地开展项目,就能够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培养。当然上述几种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多数情况下都是相互补充,且共同呈现于教学项目的所有环节当中。一个综合项目顺利完成代表着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已经得到了有效提升,比如,让学生针对《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为帮助巴萨尼奥结婚而向犹太人夏洛克借高利贷,从而引发“割一磅肉”契约纠纷的片段进行改编,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学生需要根据视频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进行班级公演、校级公演。

2.学生实践能力拓展的角度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践行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提高素养,并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作出准确评价,把教材内容作为项目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加入职业能力方面和社会要求方面的要求,进而确定项目任务,在项目要求的设计上力求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

篇6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德育教学 中等职业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050-01

1 项目教学法简述

随着我国对中职德育教育的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项目教学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项目教学法的含义是指经由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以本身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基础,自动自觉地收集相关学科的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共享,进而达到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已有知识和提升新知识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2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2.1 提高学生学习德育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知识基础差和不爱学习的通病。而传统的中职德育课堂说教式教学更加大了学生对学习德育课的排斥。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旨在营造一个轻松的德育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德育的兴趣。项目教学法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是学生可以自由地收集相关的德育学习资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二是德育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生活紧密相连,比较容易完成,并且与原有学习成绩关联不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三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展德育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分小组交流可以互相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在良性竞争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2.2 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德育

传统的德育教学中,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传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完全属于填鸭式的说教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很难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到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德育课堂中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以项目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收集适合的学习资料,并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决定学习计划的制定和收集资料的分工,互相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整个德育项目。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学习德育时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采取方式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是学生步入社会必须拥有的基本职业素质。中职学生的年纪较小,社会经验少。为使中职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教师要在开展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也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必备的教学内容。

3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尝试程序

实施项目教学的程序是确定项目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总结评判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个阅读感知自主思考群体探究自我修正能力提高的过程。

3.1 确定项目

确定项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一方面,德育教学内容的伸展性很大,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出发,项目既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时间安排,又要能掌控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否则就容易使德育教学陷入失控状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学习水平。

3.2 合理分工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最好途径就是小组分工学习。因此,合理分组对实施项目教学至关重要。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性别等因素都应在分组时充分考虑,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再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减少成员间的相互依赖,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责任意识。

3.3 小组讨论

把根据分工、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和完善,形成初步统一的意见,并推荐一人代表本组参加班级交流。

3.4 班级交流

由各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教师在活动中担当“主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步骤。

3.5 教师总结

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乘热打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内容有二:一是项目内容的最终结论,给学生以明示,并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所在;二是对各小组学习情况的评判。有竞争就必然的高低输赢,对表现优秀的进行表扬,对落后的进行鼓励。

结语

项目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它是一种更注重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

参考文献

[1] 郭颖.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应用探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8).

篇7

 

制定教育法是为了保障教育作用的发挥,实现教育价值目标。教育法调整教育活动中各方的利益关系,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实现教育教学价值。教育法价值目标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标准和规模,可以用来评估我们的教育立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一、教育法的价值目标

 

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可以概括为教育功效、教育自由、教育公平、教育秩序四个方面,功效、自由、公平、秩序,四个方面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的价值目标体系。四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功效是教育的总目的,需要其他三者保证实施。这些目标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对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对教育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这四个目标必须实现。

 

(一)教育功效。教育功效是指一定程度的教育目的,一定程度教育所要实现的效果。教育功效的实现是教育的本质目的。教育作为一种发展人的手段,作为一种发展国家的工具,其有效性取决于其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教育功效主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每个个体个性的充分发展的水平。学业成绩只是教育功效的一个方面,教育功效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教育最终通过教育功效来实现。

 

(二)教育自由。自由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反映,是人的尊严及价值实现的必然要求。教育的功效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包括提高学生的独立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真正成为他自己,即“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成为他自己思想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教育要解放人民的才能,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洛克宣称:“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扩大和保护自由。”保护自由,促进发展,应该是所有法律的本质,也是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的。人的发展,将逐步走向全面、彻底的解放,自由是人类全面和彻底解放的力量、方法,是教育法追求的目标。

 

(三)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衡量现代教育发展水平的一项标准。教育是一项面向所有人的活动,必须尊重参与这项活动的个体之间差异,进行调控。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原则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体现,其本质是教育活动中利益分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则包括平等权利、平等机会等的分配原则。教育平等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不承认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任何特权,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所有权利主体享有同样的平等权利。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权利体系,才能确保社会成员平等的参与机会,保证个体在社会的生存、发展中享受的机会。机会平等实际上是一种起点平等。

 

(四)教育秩序。教育秩序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是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教育就像交通运输,是一个特定的、具有固定形式、具有固定线路的行为。对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制止,对教育主体的一些任意性、带有情绪化和消极意义的行为予以否定。教育秩序包括对学生的教学秩序、教师的工作秩序、教育管理秩序等。

 

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教育应该保持自由和独立,应该是一种公平性的活动,它的开展应该高效而有序。

 

二、教育法价值目标的现实意义

 

教育法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价值追求,因而说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但同样,教育法的价值目标也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基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因此,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应该是是普遍存在的共同价值。正是这种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特征,使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具有高度的前瞻性、统领性和高度适用性。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评价、改进和引领功能,是改变教育现状,发展教育的重要工具,对推动教育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教育改革。教育效率、教育自由、教育公平、教育秩序这四方面是教育法的价值目标,虽然通过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甚至道德方面等方法都可以促进我们来实现这四个价值目标,但相对而言,法律仍然是最有效的。教育法对教育主体之间利益关系调整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益一旦被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就成为了合法权益。通过法律调整可以影响、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利益关系。更重要的是,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对合法行为予以保护,对非法行为予以惩处。对合法行为的支持,对非法行为的制裁可以壮大合法行为,抑制违法行为。道德调整显然没有法律调整的刚性,但道德调整的柔性却是法律所不具备的,道德调整是对法律调整的必要补充。政策调整比起来道德调整要更强势、更严格,但政策调整的“硬度”还是不如法律调整。因此,就促进教育改革来说,法律相对于道德、政策等是更有效的手段。

 

(二)有助于大大改进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法作为法律具有强制性,因此在改进教育制度方面有较教育政策等更有优势。因此,完备的教育法是改进教育制度的有力工具。

 

(三)有利于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将有助于从三个方面改进教育现状。第一,在确定了价值目标之后,对照目标发现并解决问题。教育法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理想的教育,当人们发现现实教育和理想教育之间的差距,就依据法律予以改进。第二,基于价值目标,调整、完善教育立法,改进教育现状。第三,教育法的价值目标作为一种指引,可以指导、规范教育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法律价值目标的实现

 

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教育法四个价值目标实现的路径是相同的,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个过程,就是教育法的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从理想到现实的过程中,教育立法和法律实施是两个必要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教育立法。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教育法促进教育四个方面的价值目标实现的方式大致相同。然而,要实现教育的这些价值目标,其立法的内容则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有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效率,有的是要加强教育制度,有的是要保障教育自由,有的是要促进教育公平,有的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有的是要维护教育秩序。可见,通过法律实现教育的目标价值四个方面的区别主要是立法的不同。

 

(一)强化教育法律的功效。通过法律实现教育的功效,并通过法律手段促进教育成果,提高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功效包含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个方面。我们看看《达喀尔行动纲领》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开发每个人的才智和潜力及发展学习者的个性,使他们能够改造生活和改造社会。”教育必须关注个性设置,尊重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尊重个体的独立精神。此外,教育功效应有助于现代精神的培养。教育功效教育立法应该在教育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是主要位置。只有教育的功效是积极、清晰和具体的,才有利于教育功效的实现,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落实教育法律规定的自由。从广义来看,教育自由是所有教育活动参与主体的自由的实现。我国《教育法》对学生、老师、学校的权利做出规定,保护了这些主体的教育自由。从狭义来看,教育自由是指教师的教学自由、学生的学习自由等。因此,需要强调两点:(1)素质教育喊了多年,但并没有真正落实,老师、学生身上还是有“枷锁”的。(2)在立法层面,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应该把一些新东西纳入到法律框架之内,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确认和保护。

 

(三)维护教育法律规定的公平。我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实际情况却是,外来打工者子女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升学机会不平等,高校招生也有违背教育公平地方。

 

(四)维持教育法律的秩序。要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首先要加强对违反法律的责任人的追究,促进教育秩序的形成。即使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合理的教育立法内容,如果执法不严,遇到违法现象不进行惩处,教育秩序是很难得到维持的。其次,规范教育行政权力,解决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下教育与行政权力的过分“亲密”问题。政府主导的弊端就是行政权力规制教育权力,进而影响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项目课程;学习目标;逻辑主线;项目载体

从“预设的计划”的角度来看,项目课程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前期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成果为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从前期成果到课程内容的转化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包含学习目标的确定、逻辑主线的建立、项目载体的设计。

一、项目课程学习目标的确定

1.整体:学习目标的预设与生成

从预设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是课程内容开发时的起点,即我们期望学生在某一个内容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所能达到的某种状态。从生成的角度来看,学习目标是课程内容实施后的终点,即学生在某一个内容的学习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所能达到的实际状态。由于学生的个体之间已有知识结构的不同,以及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非线性的动态变化,使得预设的学习目标与真正的学习结果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尽管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结果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为了规定学生学习之后的变化符合某种要求,还是需要预设学习目标。这些变化可以用“技术、工具、工序、工艺”等理性词语来表达甚至检验。鉴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以及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并非预设目标能够清楚地描述,则需要以生成性的学习目标予以补充。但是,即使是生成性的学习目标,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变化进行预设,因此预设与生成是相对的,学习目标在预设与生成中得以统一,构建成为一个整体。

2.对立:学习目标的具体与模糊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目标越具体、清晰、可操作,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就越高。为此,项目课程的学习目标必须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如对学习目标中知识目标的了解、熟悉、理解,以及对技能目标的“能做……”、“会做……”等等。为了进一步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以及有利于学习目标的检验,项目课程不仅要求学习目标表达出“做什么”,而且要求学习目标表达出“做出什么”,以及“达到什么要求”,以具体的工作成果作为学习结果的终点状态。

但是由于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存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不能对此进行表达,或者不能清晰地表达。因此,在项目课程中应该仍然允许存在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失衡性与耗散性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不能进行预设,或者不能完全进行预设,需要在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不断协调。正是这些学习目标,才能帮助学生从“物质功能性”的生产走向“精神文化性”的创造,才能帮助学生从规则中解脱出来,恢复一种关于世界的非工具主义的理解。

3.统一:学习目标的分解与综合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清晰化、可操作化要求,学习目标需要分解。但是人整体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则需要在以“联接、转变和超越”界定自身的整体学习中得以实现,无论是杜威的“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克伯屈的“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还是罗伯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都需要对所有子目标进行分析,融合为一个综合性的目标。

鉴于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整体学习需要,项目课程需要设立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工人在工作任务完成中需要达到的目标,它代表了工人角色或近于工人角色的表现,强调在设计的工作环境中一个学生应有的表现。最终目标的陈述应尽可能接近未来职业生活和现实的真实工作情境[1]。鉴于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清晰化、可操作化要求,项目课程可设立促成目标,促成目标是分解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定义的,通过促成目标帮助、指导学生的学习。

对于前期的学习,项目要简化,学习目标尽可能分解,具体、清晰、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的建立。随着学习的深入,项目逐步综合化,学习目标随之逐步地综合,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挑战性,更利于“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的获得。

二、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

在项目课程中,以一个具体的产品、服务或决策为形式的项目,即使最具典型意义,也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个案,必然存在着覆盖面和系统性的问题。因此,项目课程就需要选择适合的逻辑主线,从而有效地保证知识(包括理论、技能、态度)的覆盖度和学习的系统性。

1.知识组织: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

为了保证知识的覆盖面和系统性,就必须对知识进行有效组织。那么,知识组织是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呢?项目课程的“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实际表明了项目课程知识组织的逻辑主线必须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知识组织,才能实现项目课程内容的根本改变。

早在20世纪,基于对能力本位课程的认识,我国进行了以课程内容为重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求通过改革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相匹配。尽管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进行了对接,但由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仍旧以知识分类的逻辑作为主要线索,因此,传统的学科知识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依然坚不可摧,声势浩大的改革并未能够取得理想的成效。

认识与行动之间存在着距离。尽管对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改革进行过许多的评判,教师们也已经认识其中的问题所在。但是由于习惯甚至利益等诸多原因,作为项目课程开发者主体的教师依然难以摆脱传统课程的影响与束缚。在从抽象任务到具体项目的转换中、从具体项目到一般项目的跨越中,教师往往又将知识的组织不自觉地回归到知识分类的逻辑,这已经成为项目课程开发中的常见问题。

2.项目设计:基于典型产品还是基于典型工艺

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是基于知识分类还是基于工作过程,这是一个关于知识组织的问题,是一个宏观、抽象层面上的问题,也是一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项目课程逻辑主线的建立是基于典型产品还是基于典型工艺,是一个关于项目设计的问题,是一个微观、具体层面上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

选择典型产品为路径来设计项目,项目成果即是典型产品,项目设计容易但侧重于实际生产制作,其知识覆盖面较为狭窄;选择典型工艺为路径来设计项目,侧重于工艺的合理运用,其优势是项目设计覆盖面宽泛,但需要一个将典型工艺转化为完整的典型项目的过程,否则将成为相近工艺知识的集合,回到学科性课程结构的老路。

三、项目课程项目载体的设计

1.项目设计模式

项目设计当能反映典型工作任务。这句话之中实际还包含着从任务到项目之间的匹配度的问题:一、不能 “紧”,造成项目与任务之间形成“一对一”;二、不能“松”,造成项目完全脱离任务,漫无边际。完全“紧扣”任务设计项目,将导致项目设计局限于任务,其情景化程度不高,知识的覆盖面及系统性狭窄,不利于学生个体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完全“松开”任务设计项目,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项目课程,很可能成为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传统课程。因此,项目与任务之间如何进行匹配,保证项目与任务之间适当的匹配度,成为项目设计的首先问题。

以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紫砂陶艺方向)项目课程开发为例,紫砂陶艺典型产品一般包含六个工作任务:一、设计图纸;二、泥料选择;三、工具制作;四、成型;五、装饰;六、后期处理。在任务序列向项目序列的转换中:第一、将一个典型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作为一个学习项目,通过一个典型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学生可以学习到完整的工作任务;第二、可以选择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典型产品作为逻辑主线展开,虽然工作任务是重复的,但具体的学习内容在不断更新和加深,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如图1所示。

2.项目类型设计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项目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学习目标确定与否,可以将项目划分为封闭项目和开发项目;根据工作任务的综合与否,可以将项目划分为单项项目与综合项目;根据是否直接来源于实际生产,可以将项目划分为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

封闭项目是指目标、程序、要求及知识确定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能够获得具体的、确定的职业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而言,“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恰恰需要开放项目才能实现。因此,即使是初学的项目,也应该提供一定的开发度,让“精神、自由、主观性、想象力”等非理性的个人超验获得发挥的空间。

例如,在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第一个学习项目是紫砂杯的设计与制作,从图纸、泥料、工具到成型等过程都是预设的,帮助学生了解泥片拍打成型和泥片镶接成型等传统手工成型工艺,对专业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而装饰这一环节却是开放的,允许学生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自己最喜爱的格言等等,自由的发挥激发学习的兴趣,确定的成果积淀学习的信心。因此,项目设计中开放是必需的、封闭是相对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拟学习项目,实现项目的全开放,特别是在后期学习之中,顶岗实习期间则必须完成一个开放性的综合项目。

单项项目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围绕工作任务的某个局部设计的项目。例如紫砂陶艺中,拍泥条是一个需要强化的单项技能,为此可以设计“砚台的制作”这一项目。单项项目的目标更具体、更清晰、更可操作、更易实现,为综合项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鉴于人的整体发展需要,在项目设计中要尽可能考虑综合项目,或组合型的综合项目,或版本变化的综合项目。前者是单项项目的组合,如砚台这一载体,可以成为至少两个单项技能的组合:一是拍泥条,二是浮雕装饰;后者可以从简化工艺入手,如从紫砂杯到紫砂盆(瓶),从紫砂盆(瓶)到紫砂壶,从紫砂雕塑到紫砂壶花货等等,都是综合性项目,工作任务基本相近,但项目难度则由简单转向复杂。

在项目设计中,为了节约资源,降低教学消耗,可以采用模拟项目。模拟项目虽然缺乏真实感,但来源于真实项目,能够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真实项目有利于学生获得来自于生产一线的体验,更能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世界向职业世界的跨越。因此,学生后期的学习更需要开发真实项目。

3.项目的选取与序化

项目的选取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项目的难度要与课程的定位相一致;第二、项目应与地方产业相一致,以利于培养目标能力的迁移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三、尽可能提高项目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第四、项目之间能够形成逻辑关系,以保证知识(包括理论、技能、态度)的覆盖度和学习的系统性;第五、项目应具有可操作性和训练价值。

在项目选取之后,还涉及项目序化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项目的序化必须遵循这种学习规律。实际上,项目的设计模式已经为序化奠定了基础。以图1为例,从紫砂杯的设计与制作到紫砂盆(瓶)的设计与制作,再到紫砂茗壶的设计与制作,工作任务基本相同,具体学习内容逐步深化。这是一种递进式的项目序化模式。递进式的项目序化模式与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是一致的,因此,递进式的项目序化模式应该成为项目课程中项目序化的主要模式。

递进发展固然主流,但大是由许多的小合并而来的,因此,在递进的主流中还应当等待汇并的支流。如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的陶瓷装饰这一课程,其中的陶板刻字装饰、陶板泥绘装饰以及均陶堆花等项目之间属于一种并列关系,它们的学习将为后继的综合性项目奠定基础。由此看来,在项目课程的项目序化中,以递进式为主体,同时可以存在并列式。如图2所示。

4.项目知识的分配

在依据工作任务设计项目时,课程内容分析表中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技能内容与要求将是项目知识设计的基本依据。技能内容与要求将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上和学习过程中,知识内容与要求需要分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进行清晰的描述。学生通过项目的学习,熟悉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加上实际操作,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工作任务向项目转化的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设计,将工作任务的知识具体化。

尽管工作任务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提供了框架,但是还不能就此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了整合,这仅仅是一个机械式的叠加,必须在工作实践中寻找一个触发点,通过这个触发点将实践知识延伸到理论知识。这个触发点应该是产生于实践之中的实践性问题,或是对技术实践过程进行反思的问题,或是常规方法、常规工艺不能解决的问题等等。如此一来,学生势必需要从新的层面思考和探索,实现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的跨越,实现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整合。

篇9

关键词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Project Approach in Vocational English

CHEN Qingxia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083)

AbstractVocational English class is a compulsory public basic cour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make vocational students master certain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English, students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career in the English proficiency of the scene is a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main task. Items can be used in teaching pedagogy,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on practice, to develop vocational students' English skills.

Key words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mode; project approach

1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是在2003年7月,由德国联邦职教院将其引入职业教育当中,并制定了现在在职业教育界备受推崇的“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围绕着各个设计出来的项目组织并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任务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法。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过程是一个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项目完成的最终结果,而是项目完成的实践过程。高职高专所强调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能为将来服务的职业能力,其中包含接纳新知识的学习、如何自主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进行项目动作的等方面的能力。

2 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内涵

项目教学法注重让学生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对项目的参与及完成是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心环节,它并不只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之前或之后所采取的一种辅助或者补充。项目教学法着重“活动与心理发展统一”、在“学中做”、“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观点。

3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高职英语基础模块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必修的基础内容;而职业模块是为适应各专业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需要而要求的限定选修内容,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安排教学。针对此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优化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

3.1 教师设定项目任务

设定项目任务是项目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高职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当前学期的教学计划及教学任务、实践项目的内容、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该专业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的岗位群等具体情况设计出合理的项目。因此,教师确保设计出与职业相关的,需要运用理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任务,并定义学习结果。同时,设计的任务应与实践相关;三是教师应充分考虑并保证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场地、技术、时间、分组等情况。

3.2 学生制定项目计划

向学生交代清楚项目任务,如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制作名片、海报、招聘广告、邀请函、求职信、电子信函和说明书等等。学生获取信息后再经由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并最终确定。项目任务明确以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各组学生自行建立项目工作小组,明确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合理安排完成项目任务的时间,初步确定各个工作步骤的总览等。

3.3 学生进行项目实施

学生开始以大组或者小组的形式着手工作,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本着对该小组负责的原则独自解决问题。此阶段应以之前所制定的任务计划为核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调查、实验和研究,对项目任务的执行做出实施决策。在做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同步对实施目标与即时所得结果持续的进行比对、探讨并做出相应的调整,经过讨论得出最后的实施方案并最终实施。由于高职学生基础不同,所收集材料内容不同,学生们在这一环节中互相帮忙互相学习,动手的同时也充分开动脑筋,不但学到了教学计划安排中知识内容,而且本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4 项目评估

(1)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是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各项目小组的成果由小组的一个或多个代表进行英文演讲展示,演讲展示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辅以表演,角色扮演或成果展示等共同完成。展示的场合也可以是多样的,比如可以在本班级成员中展示,在某次庆祝活动上展示,也可以是在父母到场时做汇报展示或者在企业代表面前展现。

(2)检查、评价与讨论。在项目教学法中我们不仅可以检验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还可以检测他们的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等。评价可以有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应按照预先确定的评价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对项目任务的过程、经历、结果和经验进行讨论评估。讨论其他可能采取的行动、出现的错误和成果等,培养学生对工作方式、结果和经验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5 迁移

迁移是指将项目结果运用到新的或类似的项目任务中,是项目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可以作为一个额外的阶段或紧接项目评估阶段后的一个阶段来实施。学生的迁移能力的成果通常不直接评定,而是到执行新任务时才予以测定。

4 项目教学法的优缺点

4.1 对学生来说

在项目教学中,项目任务实践的过程是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与自我学习创造的实践过程,高职学生在项目任务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充分地理解课程所要求的知识和把握课程要求掌握的技能,体验自主学习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和锻炼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当本团队所创造出来的作品被展示或表演后,高职学生的表现潜能和表现欲望就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

通过项目任务实践过程的实际操作,不但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同学间的沟通协调能力,还可以充分激活高职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和表演欲望,并促使学生在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表达自己等方面而继续努力。

4.2 对教师来说

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施项目教学模式,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期的备课工作:了解所教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了解企业条件、选定任务、先行实验等,而这些是以前仅凭一本教材和几本教学参考书就能完成备课任务的前期准备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为此,教师得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分析与本次项目教学任务相关的各项条件与问题。

简言之,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创新,调整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提高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能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网页制作;课程改革

0 前言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计算机、信息、教育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自主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站,其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很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一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HTML语言进行网站设计的方法,并熟练掌握相关开发软件的基本操作;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基本操作灵活地运用到具体项目中。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往往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性学习,有的院校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进行,即使课件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更加生动有趣,但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不能真实、准确地评测学生的能力;有的院校能够采用机房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实践环节,但教学顺序往往是由教师先讲解基础知识,演示操作步骤,然后学生操作和练习,实践活动仅仅是一种零碎的实践经历,此时学生更为关注具体的“知识点”,因此,缺少实际项目整体的宏观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有明确的驱动性和系统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该问题,因而学习者应该围绕具体的设计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料,在实践中逐步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难和之后的成就感。

2 项目教学法对教学的组织

我校进行了多次教学研讨和实践改革,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方式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状况、教学目的和内容,结合知识点,制定具有实用性的项目,把原有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项目当中,以项目为导向学习基础知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实施并运行该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每个子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作为教师在教学程课程中逐步讲解,每个学生都带着项目和任务学习,不仅比传统的教师授课学习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而且比实例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学生的创造性得到自由发挥,而且使他们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

将全体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它将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让学生有目标地自主学习,通过任务的实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轻松学习、自主学习的目的。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选择

在《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教学任务按项目化实施、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组织,按照项目化教学方式将网站规划、网页设计与制作所需的能力、知识融入其中,因此项目应该具备一定的综合性、能贯穿课程主要知识点、同时尽可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的项目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深入。为此,设计了“旅游网站的设计”作为项目任务,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步骤,根据学生应掌握的能力,设计4个不同的学习情境: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系统实施、测试与,每个学习情境分若干个子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

例如需求分析阶段设计了两个子项目:撰写需求分析报告和进行站点结构的设计,涉及到网站内容设计原则和标准内容、网站目录结构设计等基本知识,主要锻炼学生的学生资料收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在总体设计阶段分解为2个子项目:网站的版式规划和网站的版面设计,前者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网页布局概念、布局的方法与原则,后者涉及设计目标、网站设计的原则、网站的对象、网站的主题与名称、网站的风格与形象等,要求学生明确开发网站的软件技术及硬件环境;开发的时间进度表及需要遵循的规则和标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项目教学中,还要注意对不同基础学生的分层教学,既可以是一个项目但完成任务有不同的级别,也可以是多个难易不同的项目,定制的项目应当能保证尽可能所有团队通过努力都可以完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要比纯粹的知识传授更为关键。

(2)教学过程控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监督整个过程,在项目初始阶段讲解课程基本知识;之后向学生厦大项目任务,针对任务所涉及的难点进行知识点和相关技巧的讲解,最后,给出充足、完整的参考资料供学生使用。

在项目进行阶段以团队讨论、学生开发为主,教师全程现场辅导答疑,不断发现和总结各团队的共同问题,及时解析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帮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和准确表达,对重点问题举一反三,从多角度、多侧面去阐述,从知识的点扩展为知识的面,强化知识的连贯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要明确教师不过分干预各团队的正常进度,不硬性规定具体细节,保证团队的自主性[3],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在项目讲评阶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作品完成之后,针对网页设计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主题不明确,色彩搭配杂乱,整体布局不当,链接不准确和错别字等问题,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在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之后每个团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档,进行汇报和作品展示,这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团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了解其它团队在制作网站时使用的技术,解决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师也要作出综合评价,指出各团队与最终目标的切合程度,项目中的不足,以及具体的修改建议,鼓励创新。

(3)成绩的给定

进行项目教学法后,学生在本门课中的成绩给定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传统教学方式中“一张卷定终身”的方法不同,对于项目设计的结果和期末试卷各自占总成绩的50%。能够按时完成项目的设计任务,可以得到团队基本分30分。根据每个团队的完成质量可以在此基础向上浮动0-15分。在团体分基础上指导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实际表现,可以对每位组员给予加/减10分的奖惩,最高成绩为50分。

3 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项目设计为核心,采取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将“项目教学法”理念融入“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中,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实施效果表明: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密海英.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硅谷,2009(2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