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篇1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传承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10-01

一、引言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是中西方各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借以表达文化情怀的载体。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它们形成了各自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但由于文化内涵上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节日文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不同,来探讨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从而指导我们在挖掘和弘扬我国传统节日,尽可能的了解西方节日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同时,更好的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上的不同

(一)节日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们的生存形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内容,例如: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腊日、岁除等。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一月的主显节,二月情人节、狂欢节,四月复活节,五月耶稣升天节、生灵降临节,八月圣母升天节,九月圣母圣诞节,十一月有万圣节、万灵节、感恩节,十二月圣诞节等。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这些节日大多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

(二)传统节日内容不同

中国是以饮食为主题的节日文化。我国任何一个传统节日,无论是春节、清明、端午,还是立春、夏至、重阳和腊八节,饮食风俗是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方是以玩乐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西方节日尽管也有一系列的节日食品,如圣诞烤鹅、复活节彩蛋、感恩节的火鸡、南瓜饼等,但更多表现出西方人的精神追求---以玩乐为主题。

(三)价值取向方面不同

从本质上看,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个人主义。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对民间节日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中国节日强调的是阖家团圆、圆融完满。“团圆”、“亲情”、“全家平安”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词。西方人侧重于对“人性”、“自然”的推崇,热衷于挖掘个体的价值,追求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西方的“人文主义”重视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个性主义。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等己传入中国。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区别?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古时候的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中。

要过好传统节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要重视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

四、结语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节日文化只是其中一斑。这种中西文化差异的互补增添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动力,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加了靓丽的色彩。我们应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的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为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鉴和指导。

篇2

【关键词】MiniQuest;高中英语;教学设计;策略

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探究性学习是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具备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知识的能力。以网络为基础的MiniQuest 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实现了英语课程学习的探究化和网络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为有效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本文分析了MiniQuest 的基本模块,设计了基于MiniQuest 的高中英语教学设计实例,并从高中英语教学实际出发,探究利用MiniQuest 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策略。

MiniQuest 是在WebQuest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1-2 课时的微型网络探究模式。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目的参与研究,学习、分析、整理和总结特定网络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MiniQuest 教学模式包括三大模块:一是情境,即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设定角色,并引起学生对本质问题的思考。情境设计提供了一个“锚”,把学生“拉”进问题情境。二是任务,包含一系列设计好的基础性问题以及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特定资源,它是学生学习并回答本质问题的关键。三是成果,也就是学生展示本质问题答案的作品, 通过此模块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

一、基于MiniQuest 的英语教学设计实例

实例以外研版Book 5 module 5 Carnival 课后的Task(任务)为例。探究任务为: 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

1.情境

主题:你是如何庆祝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的,他们的庆祝方式有何不同?

圣诞节快到了,我们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过个圣诞节,我们应该如何庆祝这个圣诞节?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定出一个庆祝方案。

2.任务

(1)基础性问题。① 中西方的主要节日都有哪些?② 中西方一些重要节日的背景及主要庆祝方式是什么?③ 你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④ 比较中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有何不同?⑤ 通过网络等资源,小组合作探讨出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本、因特网、百度等信息资源渠道获取所需信息。教师可提供一些有用的网络网址资源。

3.成果

你和你的团队将创作一个视觉作品PPT或文字成果。

(1)以多种形式学习、,查找、收集资料,讨论初步的结果,经过分析、归类和整理并制作出反映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演示文稿。

(2)以小组为单位, 派一名代表交流探究的成果,边播放边讲解。交流时也要说明获得资料的方式。(图书馆查询?上网搜索?进行社会调查?)等

(3)做出一份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根源的分析报告。

二、用MiniQuest 进行教学设计的策略

1.主题设计扣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主题即本质问题, 是MiniQuest 教学设计的对象和核心。主题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成败。为此主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主题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确保主题切中目标。高中课程是非常紧张的,任何一节英语课都应围绕课程标准展开, 为此MiniQuest 的主题也应以课标为中心,保证教学的意义。二是设计的主题是可细化的。在MiniQuest 中任务是基于本质问题开展的,为此,本质问题能否细化为若干步骤来完成是保障任务环节正常实施的关键。三是主题设计具有挑战性或决策性。有难度的、需要学生思考和努力的主题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眼球,主题过于简单或复杂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主题的设计对学生和社会是有意义的。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主题,能对现有问题提出解决或改进方案,提高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解决能力。

案例设计的主题是关于中西方节日文化问题,教师在通过设计本主题进行MiniQuest 教学时,不仅巩固和拓展了学生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 而且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使疲于上课的学生换了新环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

2.情境创设从生活切入,产生共鸣

MiniQuest 的情境是自然引出本质问题、驱动任务完成的源头。情境的设计注重从生活切入,现实主题与真实情境有机结合, 促进情境与学生主体共鸣, 引发更持久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典型的情境是,让学生扮演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中情境设计了圣诞节快到了,我们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过个圣诞节的情境,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成为情境的主体,身临其境。同时,学生承担了问题解决的决策人的角色―让学生提出过圣诞节的方案,提高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兴趣。

篇3

【论文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总所周知,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英语课程标准》中说到:“……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可见,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针对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词汇及语法知识,能阅读英文文章,而且还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然而长久以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没能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在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情况下,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以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而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更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不失其完整性,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一、激活教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等。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中英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中英文化中的异同。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3A第七单元时,教师可以借此告诉学生,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一般会“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常常会高兴地回答“Thank you.”另外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是截然相反的。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的现象,并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进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交际片段对比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将这个特殊的方式牢记心间。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这是为你准备的生日礼物,请收下。不用这么客气。”而西方人往往会这样表达:“Todayisyour birthday.Your dressiSbeauti—fu1.”“Thank you!”“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0h,what’S this?”“0h.It’S a watch.Thank you!”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化比较中培养文化意识

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该国文化的学习。“Learning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of language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因此英语国家的节日是英语教学中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应适当扩展,对中英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如在学习小学牛津英语6AMerryChrismas!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三、在英语活动中。体验文化差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牛津小学英语6A新授节日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国四个节日的时候,我设计了“以旧带新”的环节,用“HappyNewYear”与“WewishyouaMerryChristmas.”两首歌曲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系列以往所接触过的中西方节日的图片,如SpringFestival,ChristmasandSOon.并请个别学生对这些节日进行简单的一句话介绍,如此很自然地将旧知识渗透进新知识的教学中。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72-01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操着语言的人所在国家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的介绍与诠释。有针对性地介绍西方文化和人文历史。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范围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习俗文化和自然概况等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念。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对于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来说,价值观念最初来自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随后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逐渐树立。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家庭、时代等背景不同,其价值观念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

比如,美国人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终生为之奋斗,且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在碰到“American Dream”时才不会仅仅从字面上将其解释为“美国梦”,而能够准确理解其文化内涵,即一种广为接受的信仰,认为在美国只要努力奋斗,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这是美国人的立国精神,体现了他们追求人人平等、拼搏向上的精神。

2、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是指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文化,它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

事实上,不同的价值观念也正是通过具体的习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方人对隐私极为重视,这也反映在中西方不同的问候习俗中。中国人见面时会问:“吃了吗?”“你到哪儿去啊?”这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人们并不真想知道别人是否吃过饭,也不真想知道别人去哪里。如果我们把这些直译为“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作为与外国人打招呼的用语,就会产生误解。前者外国人会误认为你想请他吃饭,后者他会误认为你在打听他的私人事务,让他很反感,他会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3、自然概况

这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状况等,下面试举一例。从生存环境来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中国人则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二、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1、充分利用民俗活动培养文化意识

如今Thanksgiving(感恩节),Father's Day(父亲节)和Mother's Day(母亲节)等等西方节日成了社会上的一种时尚。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在庆贺节日的同时,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例如教学中提到圣诞节来临之际,给学生们讲讲圣诞故事和圣诞习俗,同时不妨再将之与中国的春节比较一下。当Father's Day(父亲节)和Mother's Day(母亲节)到来时,我们鼓励学生替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2、利用教材,全面渗透文化意识

新改版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很多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每一种方法都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教材中的那些涉及跨文化内容的语篇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素材,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英语以及其它民族的文化知识。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等,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对英语中的这些语言现象赋予“real English”的意义。

3、利用电脑,电视等媒体,感受文化气息

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西方文化;渗透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很多小学生反映英语学习较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理解西方文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运用语言得体的需要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让语言更加得体,必须要掌握该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由于中西方国家宗教、社会、物质、生态等环境不同,导致语言习惯也不尽相同。为了防止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误会,人们在交流之前必须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譬如中国人见面总喜欢问对方是否吃饭,以此作为打招呼的方式,但是这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人们会认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西方文化,可以让学生运用的语言更加得体,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二)培养语言思维的需要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语言离开了文化就变得毫无意义,同样,文化若是离开了语言就无法体现。文化背景对语言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影响。语言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生想要学好英语并且有较强的运用能力,必须要有良好的英语思维。提高英语运用能力、掌握英语技能、学习英语知识与熟悉西方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方式。

(三)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人们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宽广。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无论是从商、从政还是就业,外语能力都是一项必备技能,与外国人打交道更是家常便饭。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可以提高学生未来的竞争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渗透方式

(一)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首先,对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是酒桌文化,中国人吃饭喜欢大家坐在一起,点一桌菜摆在中间,相互敬菜敬酒。但是西方则不同,西方人忌讳敬菜,喜欢各点各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讲究群体性,而西方人更偏向于追求个体性。其次,礼仪文化差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是握手,而西方人更喜欢拥抱和接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讲究内敛和谦逊,而西方文化更多的是直接和外向。除了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还有姓名差异、节日文化差异等。英语老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直接进行比较,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

(二)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的西方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英语教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新教材中有很多的英美文化知识,英语老师可以对教材中西方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以此渗透西方文化,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能力。例如,“Let’sgotothepark”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中国的秦陵兵马俑。这是我国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英语老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给学生讲解世界其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比如悉尼的歌剧院OperaHouse、日本的富士山FujiMountains以及英国的大本钟BigBen等。通过这些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创建真实性的语言交际环境,培养学生西方思维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英语老师可以通过创建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西方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西方思维习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人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导致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误会。老师可以根据Ben’sbirthday这篇课文的内容,创设如下的场景:中国人一般收到礼物后不会当着对方的面拆开,但是西方则不一样,西方人在收到礼物后更喜欢当着对方的面打开礼物,再表达自己的谢意。通过这样的交流情境,培养学生西方思维习惯。综上所述,文化和语言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载体,小学英语老师要意识到西方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再选择合适的渗透方式有效渗透西方文化,从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从跨文化的差异及传播角度,分析中外节日的多元共存。我国传统节日自身有必要顺应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吸纳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同时应保护和传承作为非物质类文化遗产的我国传统节日,复兴民族文化与传统,努力维护我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发挥传统节日的积极价值及健康功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概念逐渐淡漠,传统节日的走向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了学界争鸣,成为一个较为厚重的文化课题。

然而,我们不仅不畏惧外来文化的侵人,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的双向交流、理解和学习,达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西方将洋节文化输人到中国本土的许多现代化传播理念之运作方法,也值得在继承和创新本土传统节日文化时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要深人反思传统节日的现状,审视整个社会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保护传统节日的策略和途径。为此,需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参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认识他国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以跨文化的视角考察节日文化的变迁与传播。

1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是能够纵向传承、横向传播的固定庆典活动,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它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晶,并经受历史的磨练而永放光芒。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

作为一种公共的文化行为,节日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在于娱乐或审美,而在于社会教育和社会融合,是为了通过庆祝活动和集体参与,建立一些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此外,在各种仪式行为中,节日以其高度的公共性、组织性和历史性而特别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这一文化功能,不仅对内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而且对外成为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勃合剂,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

传统节庆中所负载和蕴涵的和谐对称、淑世情怀、历史意识和乐观自信等文化精神,自始至终成为渲染文化气氛、塑造民族性格的重要内容;植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节日,带有文化遗留物与象征物的特点,且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全民性和民族性,这要求顺应文化记忆的逻辑以及多方面的社会要求,在保护节日文化及遗产的同时,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兼容性改良与创新。

今天,以理性的自觉态度,认真分析和正确评价传统节庆的精神实质,将为全面弘扬传统文化并积极创造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新文化,提供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空间。

2中外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及传播

中、西方有着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节庆,西方节庆文化是与中华迥然相异的独立发展的另一种文化形态,日本则是受到中华深刻影响并亦步亦趋发展的节庆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节日往往将诸多活动内容融为一体,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却大多呈现单一性特征。与中国人注重血缘、群体、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于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于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诉求,易于为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这使得西方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尤其造成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节日文化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不断融合西方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但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更加紧密,而且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与竞争也更加频繁。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相互融合与容纳以及相互碰撞与冲击之中。中美的传统节日同样面临这样的形势,从相互容纳角度看,中国的春节和美国的圣诞节已逐步为对方所接受和容纳,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容纳与此消彼长,更说明当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相互开放、合作、竞争的时代。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节俗活动很多都能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源头。春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韩国甚至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虽把春节和元旦合而为一,却现在还把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端午节列为节日。

如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被商业文明不断冲击,即将成为历史,但是通过日本的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可以再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昔日辉煌。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国人的警觉与反思,并适时加以调整。

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刺激了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的重视,提高了对申报世界遗产和中国遗产保护的战略性认识。联合申报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战略,例如中朝共同申报高句丽文化遗产,中蒙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中国与中亚五国同时申报丝绸之路等。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加,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传统节日应该保持和弘扬,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民族精神振奋的力量,也是让世界了解和尊重的必要渠道;从文化民主建设方面来看,全球化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民主机制,需要更民主和开放地倾听文化的各种声音和利益诉求,以便把许多群体的要求带人选择和决策的过程。

3传统节日文化变迁、融合与走向

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对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人,作为强势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大众文化中对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组成部分也卷人了大众文化运作之中,并逐渐渗人到民俗文化各个空间中。

3. 1传统节日文化变迁及其传播

在当下文化情境下,由权力政治、资本等不同资源共同支配下建构起来的宏伟场景、热闹非凡的景象,表面的狂欢被以及地方性文化等资源之间的共谋抽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从文化价值的视角来评判当前节日文化,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日益萎缩,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认同感的严重缺失。每年定期、反复发生的节日行为是确认民族文化认同的时间契机,有丰厚内涵的传统节日文化行为是强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契机。只有具有充足内在含义与象征寓意的节日行为才会被社会接受并得到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继承,被忘却内涵只徒有形式的节日,则是其走向消亡的开始。

虽然中华传统节日在国内逐步势微,海外的华人却仍然有浓厚的传统情结,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仍然坚持过年过节,既强化了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春节到来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接受并喜欢上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舞龙、舞狮和赛龙舟等节日活动。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因此,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可使各地华人拥有更为和谐一致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掘、利用其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多彩的民俗展演形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将发挥要作用。

3. 2传统节日文化融合及其发展

文化融合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地域和模式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国界并从全人类性评判和取舍中得到文化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在当今这种多元价值体系里,如何面对洋节文化的输人、融合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发展等等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沙特阿拉伯学者A1—Qatta。和A1—Zahrani曾考察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和古老医术所遭受的冲击与破坏。但民族传统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国民教育,推进民族文化竞争力。传统节日文化不仅要在符合自身发展前提下不断发展,而且要合理借鉴西方节日的现代运作手段,将科学的运作模式运用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旅游业迅猛发展,为传统文化形式重塑甚或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节庆类文化空间,如庙会、歌会、花会、歌好等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都是最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因民族特征明显和文化价值突出,正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新热点。用文化空间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并且促进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种崭新理念,最终达到文化空间和旅游开发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3. 3传统节日文化交流及其走向

Samovar和Porter主张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跨文化群体进行动态、连续和系统化的交流,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相互理解现实的不同信仰、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这种文化认同不能建立在宏大抽象的文化共性上,而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凝聚力,应建立在具体的族流和沟通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在环境所形成的传统认同和共享记忆,如血缘、地域、习俗、原型等。

在中西交往、文化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积极的原则,取世界文化之精华,创造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努力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个性,保持自己文化的应有地位。以兼容并蓄的包容与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节日,突破所谓如何守护我们传统节日的误区,与外来节日一起共同建构我们新时代的节日文化,复兴传统节日,既要保留和保护传统节日的方式与形态,还要弘扬和发展传统节日的精神与内涵,传承并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与精髓。

4结语

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影响 文化教学

根据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从这一目标来看,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步受到了重视。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学习这种文化的差异,才能够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作为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巨大作用。

一、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所产生的双重影响:促进与干扰。

(一)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所产生的干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表扬学生“You oral English is great!”得到的回答往往不是“thank you!”而是“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从学生做出的回答,不难看出中西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各门派系在历史长河上流光溢彩。而其中属儒家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刻而久远。在儒家“中庸之道”的指导思想中,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以谦虚为荣,虚心为本,不赞同过度的自我表现显露自己。而西方价值观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人文主义崇尚个人主义,因此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注重自我意识,推崇自我表现。加之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的巨大差异,直接反映在生活习惯、语言习惯中,给语言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例如:中国人见面问候习惯问“吃饭了吗?”而西方却会谈论天气。在中国历史里,龙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而西方龙却是可怕凶恶的代表。西方的文化中的《圣经》及基督教中的各类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类戏剧作品,日耳曼民族的传统故事这些构成了西方语言体系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非深入了解是难以理解全部的,单单学习单词,语法也不能了解真实语义。如同中国的俚语、成语之类。不是了解“背后的故事”想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差异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诸多困扰,往往有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哪怕背记了英语单词,学习了英语语法却也看不明白英文文章,更别说说出地道的英语句子。文化差异会给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来障碍,使之由于缺乏成就感而没有了学习兴趣。

(二)文化差异对学习英语的促进作用

文化的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各种障碍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正是这种不一样,使得英语学习者在枯燥的记背单词、学习语法中看到了乐趣。因此,作为教师尤可利用这种不一样,把乐趣转换为英语的学习兴趣,通过文化的碰撞,让学生猜测,推断,从而调剂课堂氛围增加文化素养。比如中西方文化中对颜色词的不一样的理解。“he is a green hand”通过直译为“他是一个绿色的手”,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关键词“green hand”中 green 的中文含义为绿色。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是属于春天小草、嫩芽的颜色,是充满澎湃生机的颜色。那么根据中国文化习惯,“green hand”会被猜为一个褒义词。然而但凡看过美国电影“变相怪杰”“怪物史莱克”“绿巨人”的人都会发现,绿色在西方文化中似乎跟中国含义不同。“变相怪杰”史丹利戴上面具后,荒诞幼稚。“怪物史莱克”和“绿巨人”中的绿色的怪物或者变异种都让人觉得“丑”。因此,“green”这个词在西方似乎不是个那么“好”。实际上英文中的green表示幼稚、没有经验,相当于中文的“新手”。green hand意为“新手”。类似的词语还有:as green as grass(幼稚),a green horn(容易上当的糊涂虫)。同时西方用绿色象征妒忌,如:the green-eyed monster(妒忌),green with envy(充满妒嫉),a green eye(妒嫉的眼睛)。类似这样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帮助学生学习,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二、英语文化教学

(一)课堂教学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融合英语语言教学及文化教学。在课堂中,将相关的文化背景内容进行充分的扩展,进行多形式比较,提高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英语言文化。比如每逢中西节日临近前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起源、发展、风俗习惯、庆祝方式相关的中英文对比,学生在几天后的节日当天便会更有兴趣的参与节日,对课内的相关知识进行运用及回顾,并在一年后将中西节日文化对比以学年论文的方式提交。让学生在轻松、灵活的方式学习文化,意识文化并感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帮助督促学生提高英语词汇量也是教学的关键,所谓词汇量乃高楼大厦之砖块。除了常用的几种记忆法,如:构词法,联想法等,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运用到课堂,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同时理解文化内涵,那就是字根词源讲解。刘洪波老师曾在其书《字根词源精讲》一开篇时就提出过“在词汇的学习中最能使人兴趣盎然的是词源学和单词所承载的文化。英语中80%是外来词汇,是一种典型的大杂烩语言,其中古希腊语和拉丁文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种文化与单词的完全融合,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词居然可以这么生动,一单词一故事。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能利用文化的差异,引导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甚至于猜错,最后再告之答案,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可以乐在其中,比之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比如“drink like a fish”(牛饮),“as fat as a whale”(身肥如猪),在学生发挥想象力猜测的时候,可以提示渔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对于英国和中国不同的影响,并且在语言上也有了相应的反应。英文中有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文中有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从词文的意境上可见,此“西风”非彼“西风”。根源在于中国与英语地理位置的关由。在英国“西风”为春风,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当然该歌颂。而中国“西风”却为萧瑟秋风,反倒是“东风唤醒梨花梦”。文化的差异所带来学习的欣喜,完全可以让教师把握课堂节奏,用以调节课堂,让学生感知文化之美,从而重视文化学习提高促进英语学习。

(二)课外活动

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一直是困扰老师们的问题。首先,课内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其次,课外活动应该能与课内教学内容呼应。换句话说,课外活动,要么是课内内容的延续。要么就要是课内内容的前奏。这样学生才有成就感,参与感。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课外活动的时候必须要跟课内教学相关,同时关注校内近期英语社团动态,适当调整课堂内容。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真实直观的感受英美文化,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例如上文中提及的课内学习的各种中西节日内容,课外便能开展节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看经典的英美电影,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其中地道的口语,不同的文化等。英文歌曲演唱能发觉英文连读的美,英文诗歌赏析能发觉英文语言的魅力,从电影《教父》三部曲中反映出美国黑手党文化,《唐顿庄园》反映了英国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比如英国人的乡村情结,贵族精神,森严的等级制度与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并存。课外活动拥有者诸多丰富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形式,轻松自在的氛围,在这种乐趣下,如果能再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那么何愁学生不会主动积极参与到英语课外活动呢?

三、结语

文化的巨大差异无非是横亘在语言学习中的一大鸿沟。但是正是这种差异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文化之美,才能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找到惊喜,得到乐趣。如何克服文化障碍,驱弊扬利,利用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值得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 刘洪波.英文字根词源精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7.

[5] 付淑霞.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探究[J].校园英语旬刊,2014(12):15-15

篇8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隐含在语言后面的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强人意。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但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对于要肩负中小学英语教学重任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必须要有意识地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树立跨文化意识理念,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一、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任何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它不仅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不为西方社会价值观所认同?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实际上就是文化差异问题。

(三)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和学生,只有树立了跨文化意识理念,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消除跨文化的冲突,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体交往。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学会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相反,没有建立跨文化意识的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文化。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了解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得体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际。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如:用How oldateyou?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你已经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时,有人通常会用“Yourarelfatteringme(过奖)”来回答,弄得对方很是尴尬。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难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年来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进行相应的转变。强调语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文化意识对各级别的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加强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和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总体规划,明确开设西方文化课程以及相关课外活动的要求,其次,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开设西方文化课程

通过系统、扼要地介绍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社会在文化、思想、社会与政治制度、宗教、艺术、文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概况,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课程开设一个学期,由外教担任主讲教师,教材以英文版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为主。在了解和扩大有关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的背景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课文以及相关的配套练习,使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阅读能力,达到提高英语总体水平的目的。在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的同时,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能进一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熏陶。

(二)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外籍教师本身就是异国文化的承载着,不仅语言地道,其课堂教学方式、待人接物和行为举止都显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在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感性传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好外籍教师的作用是优化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院的外籍教师主要承担英语口语、西方文化和听力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国的教师,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给我院的英语教学增添了活力。学生受到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的熏陶与影响,这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会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士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我院外籍教师除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小品编演等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中外籍教师的努力.学生的专业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增强,这为他们今后不管是从事英语教学,还是到外资企业工作或到国外留学、谋职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英语影视欣赏的作用

英语影视以其直观的特点.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和逼真的情景,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社会概况的了解,深受学生的欢迎。近年来,西方影视欣赏课程逐渐受到重视,有些高校已在英语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并被视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也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四)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1.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大部分内容选材地道,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信息。例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Unit2“CulturalDifferencesinInternationalMarket—ing”中提到一个美国设计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香水到南美洲国家销售,结果血本无归,原因是该香水广告强调了茶花香味,而茶花在很多南美洲国家是用于葬礼的。教师可就该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涉及文化差异的例子向全班汇报,最后教师总结。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多有涉及.教师可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可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异同。如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2.发掘词汇内蕴.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词汇作为英语语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锐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如在西方国家,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Everydoghasitsday”:而在汉语中“狗”带有贬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

又如颜色词的差异,汉英颜色词语普遍存在含义不对等的情况: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但在英语里“red”有“处于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之意,如“redlfag”(引人生气的事)。“inred”为“亏欠,有赤字”之意。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blackcoffee”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green”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而“Sheisfeelingratherbluetoday.”的意思是“Sheisfeelingrathersadtoday”。

另外,英语中的习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英语语言的精粹,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goDutch”(各人付各人的帐),“to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toeatnOifsh”(忠诚)等,不了解其起源就难于真正掌握其含义。

总之,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3.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

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首先要理解本族文化。由于本族人是无意识地使用本族文化的,往往无法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因而也就无法发现两国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将中西文化在称呼、问候语、感谢、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和领会。中国人如果不了解美国人的坦率习惯,或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误解了。听到别人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有些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再比如,你和英美人打招呼时说,“上哪儿去?”“吃了吗?”他们可能会感到很不舒服。因为问这种问题对英美人来说可以理解为干涉人家的私事,但是在中国.这是十分恰当的打招呼用语。在实施“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时,文化背景差异对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化中,邀请他人等于借用了别人的时间,因此对别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尊重,时间则是双方协同的结果。例如:

A:I’d 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have dinner?

B:Fine.when areyou free?

A:How aboutSaturday?

B:I’m afraidIhaveameeting.

A:Let’SmakeitMonday.butithastobefaterone.

B:That’SOkey.one—iffteen?

A:Fine.I’11writeitdown.

而在我们的习惯中,被邀请者把邀请看作一种荣誉,时间通常由主人一方确定。这还反映在语言上尽量说些程式化的客套话。

又如:对“firstlady”的理解,请看以下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T:Haveyoureadtoday’Spaper?

S:Notyet.Anythinginteresting?

T:The FirstLady wentto the orphanage to see the poor children.Look atthis picture.She is verybeautifu1.

S:Wh0isthefisrtlady?

T:ewifeofthePresident.

S:Isee.ThatmeansthePresidenthasmorethanonewife.

显然.在这个对话中,学生对FirstLady产生了误解。认为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第三夫人,从而得出结论:总统有好几个夫人。其实,FirstLady是对美国总统夫人的特定称谓,这已是个常识问题。

总之,通过学习和训练,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将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激发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中西文化比较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9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渗透 中学英语教学 方法

跨文化交际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这一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分别受到其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思维定势等语境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现实的发展已不允许英语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而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总体目标共有五大方面,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外,强调的就是文化意识。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核心,它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期达到跨文化交际的要求。这就是说,要想把英语运用自如,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得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小则闹出笑话,大则伤害友情,导致冲突和交流失败。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ton Bremmmbe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文化的教学,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从高中英语教学的角度去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知识,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应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具有文化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知识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往往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可单方面地把自己熟悉的母语语用知识想当然地运用于外语交流场合,以免导致交流不畅。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导游小姐带外宾游玩了一天,要返回宾馆。上车后,客人们兴致不减还站着谈笑讨论。这位小姐看到有位五六十岁的老太太还没坐着,就走过去说:“We have a very hard day,you’re so old and you must be very tired,please sit down.”这番话对中国老人来说足以使其感动不已,谁知这位外国老妇人却顿时面有愠色,冷冷地回敬道:“I don’t think I am old,I am strong enough.Please don’t worry about that.”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人们非常忌讳“老”字。“老”意味着体弱多病、风烛残年,是社会的包袱。如果那位导游小姐事先了解了这样一个文化背景就不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了。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应注意了解英美人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注意摒弃那种“汉语思维+英语形式”,不顾场合、时间、交际对象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学习方式。

二、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

(一)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现行教材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对英美国家的习俗、风情、世态等都作了较全面的介绍。例如“Festivals and Holidays”一单元中,就涉及Christmas/Easter/The Spring Festival等众多节日,并在Reading部分中着重介绍了Halloween(万圣节)的风俗习惯和庆贺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和充满吸引力的异域节日文化;又如“Food and Drinks”这一单元,让学生在比较了中西方饮食差异的同时又了解了一些不同国度文化的餐桌礼仪。整套教材注重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又有机地穿插了传统的中国文化。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就必须从教材入手并对其进行“深加工”,涉猎中西文化各种领域的知识,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从语法教学中比较文化的差异。

教师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应同时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例如,东方人看了西方人的求职信,往往会觉得难以接受或觉得其人狂妄自大。其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行为方式。西方人的求职信力求突出优势,同时又毫不讳言以前的不足,以此烘托出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他们比较善于逆向思维,用老板/经理的立场去看待该职位,所以他们的求职信一般都用虚拟语气,如,If I were...而东方人写求职信时,由于要礼貌先行,就必然会有很大的谦让成分,语言和思维结构里面没有虚拟语气。他们求职的时候往往着眼于自己能够胜任该职位,所以通常使用主动语气,如,I can/could do...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差异。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外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习惯和最新科技等文化背景知识,扫除因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开展研究性课程,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面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修养,除了利用教材和课堂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和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并吸收异国文化。首先,教师可以在平时多收集多运用有关英语文化的素材,如故事、图片、实物等,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国家的人文环境的同时,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其次,教师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手段如英文原声电影、电视节目、英文歌曲、多媒体等,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切的语言氛围,以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民情习俗,了解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教师应刻苦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不失时机而又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消除其在表达交际上的文化障碍。在课堂上,要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礼仪。在课余,也要多组织一些跨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现代英语教师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然而,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往往以突出表现差异和颂扬优越感的方式来强调民族特性”,在赞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不自觉地贬低其他文化。曾见到幼儿园进行“筷子”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把外国人不会用筷子说成没有中国人聪明。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同样,在介绍其他文化时,也常常与自己文化进行优劣比较,其结果使我们的孩子不是自卑就是自傲。21世纪世界将形成巨大的经济联合体,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以致不同文化将面临共同的问题,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决各自文化中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视野,相互借鉴经验。为此我们不得不面向世界,随时了解国际学前教育的动态,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有些世界性的教育动向正是我们教育的趋势。

“文化和我们的关系就像是水和鱼。水中之鱼不知道水的存在,只有跳离了水才发现水的重要。而教育是为了传递文化。经过文化熏陶和专门训练使孩子拥有文化的习性,使之社会化。多元文化教育也是近年来美国教育界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人无法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我们必须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看看现在的国际局势,国家和国家间的接触愈来愈频繁,彼此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人民出国旅游的机会愈来愈多,计算机网络的发达更是达到「天涯若比邻的境界,若我们能认识、了解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将促进良性的交流。

文化的多元性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自然也成为早期教育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文化的多元共存意味着文化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应当保持一种生态平衡,避免过分偏离或过分融入。

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们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文化自尊”的教育,主要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们感受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尊严。例如,幼儿园开展的“国庆”主题活动;“中秋节”制作月饼,与家长共同品尝,体验劳动成果与亲情;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尊敬、爱戴老人,母亲节为妈妈献上最深情的拥抱,等等,这样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使幼儿对我民族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尊重”的教育,则是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孩子们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殊不知,不同文化的认知特征很不相同,因此对不同文化进行价值观和风俗的优劣比较是不合理的。为避免上述误区,我园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致力于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内涵,学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认同其他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文化的共同性和相互依存性。

在贯彻上述理念的基础上,我园的多元文化教育目标是通过各国各民族文化习俗、艺术、节日等教育内容让幼儿感知和体验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东西文化的差异性。即在教育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包括双语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为此,我园在强调“双语教育日常化、生活化”的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活动。活动注意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从活动中体验过节的快乐,同时还特别注意采取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进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点。活动中孩子们非常兴奋,积极查找与这些节日和国家相关的资料,并发动爸爸妈妈们一起参与;师幼一起分享节日文化、体验节日的快乐。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在体验节日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有关外民族文化特点及习俗的知识,真是双丰收啊!

除了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注意体现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我们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已经意识到,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教育中加入一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而是要以“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来进行教育,其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观察和了解文化背景导致的个体差异,进而研究相应的对策。因为同样的发展问题,如果是文化因素不同,方法就不同;再次,具备文化的敏感性和响应性,学会与不同文化的幼儿和他们的家长相处;最后,关注处于“文化适应”中的幼儿,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此外,还要善于利用文化差异根源,对本土文化和来自异域文化的孩子都要进行根基教育,对处于劣势文化的孩子给予与处于优势文化中的孩子同样的尊重,并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健全个性的合格的国际化小公民。

对于对蒙特梭利 教育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会更加赞同这一说法。蒙特梭利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个有文化内涵、有文化素养的新人。这个“新人”,因为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养分,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从事蒙特梭利教育者的工作,就是——用文化熏陶幼儿,让幼儿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帮助幼儿为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将所部分中西方节日纳入到了日常教学安排中。其中既有形式多样的庆典活动,又有丰富多彩的家园互动节目,让孩子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较为真实地体验节日所承载的多元文化。

在中秋节、重阳节、万圣节、感恩节和国庆的重大节日到来之际。借此机会,我园开展了一系列渗透多元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梳理了多元文化与五大领域的关系。通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的有机整合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多元地发展,“中秋节”孩子们结合故事了解了中秋节的来历,又结合奥尔夫音乐活动将经典传统的《八月十五月儿圆》这首儿歌进行了改编。在改编活动中,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之后我们又结合家政活动,全园小朋友一起动手制作了月饼。晚上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们在走廊处安排了猜谜活动,并请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月饼和家长一起分享。在“重阳节”活动中,我们也制作了精美的食品给前来参加运动会的老人们品尝。到了“万圣节”,一系列的活动更使得孩子们流连忘返、兴奋不已。从早上到6个家庭的“讨糖游戏”开始到傍晚的万圣节游戏,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西方过万圣节的气氛与文化。之后到来的“感恩节”,孩子们制作了印第安人的小帽子,用表演的形式向家长们再现了感恩节的由来,伴随着感恩的歌曲,孩子们向家长们表达了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