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符合学校德育实际与发展需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中,地处城郊地带,学区居民主要以拆迁户及外来务工人员构成,家长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氛围,多数孩子表现出不自信、不开朗、不上进等现象。根据生源生活条件、学业水平等均处于较弱或较低层次的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创新德育内容方式,加快德育发展,提升德育成效,努力促使学生建立起“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教师也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自信的精神、乐观的品质,来更好地接纳众多处于困难甚或问题重重的学生与家庭。所以,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建设”应运而生。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以她的浩瀚壮观、奥秘无穷、宽广博大,自由奔放等特质,使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曲金良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说:“海洋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于是,我们遵照“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奠基”的办学理念,着力创建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弘扬海洋人文精神,丰富教育内涵,优化德育工作,以“奠基”的意识,培养学生(也引导教师)拥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自信、乐观的品质,探索、挑战的勇气,促进二中人自我超越。
“海洋文化”创建之初,学校提出了“海纳百川 自我超越”的行动思想,同时对“航华二中”校名特作立意诠释:“起航 立志远航 爱我中华 强我中华”,藉此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以潜移默化优秀品德。而我们对人的要求,即学校 “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正与“宽广、博大、包容、开放、自信、探索、挑战”的海洋文化精神象征高度吻合。
由此,我们提出了“以海洋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特色,丰富教育内涵,营造育人文化,优化德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的工作策略和“弘扬海洋精神,创办优质学校”的发展战略。
二、“海洋文化”在德育及学校管理中的有机融合
作为海洋文化主要内涵的海洋人文精神,包含着众多能支撑人成长的重要观念,非常利于人的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具有海洋人文精神代表性的 “郑和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光”。而学校弘扬海洋文化,就是要将“海洋人文精神”在办学思想中体现,在管理中践行,在器物中彰显,在行动中落实,使之与学校德育及管理有机融合,助推学校成人成事。
学校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办学行动思想引领,围绕“成人、求知、创新”的核心理念,以“海洋科普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为辅助,设计实施“海洋文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科技与人文教育“并驾”,通过科研支撑,不断突破创新,促进“海洋文化”建设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形成教育特色,提升育德水平。
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建设具体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海洋文化标识、文化墙廊及热带鱼校园观养等;二是“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包括海洋文化科普网站及数据库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设;三是海洋人文教育实践,包括读书节、海洋日等节日活动及具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德育分层年段系列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后两方面工作均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基础型课程则以“海洋人文精神教育案例”的形式呼应,促进学科德育,共同落实海洋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持续的德育实践密不可分,需要学校教育行动的持续价值指向及文化的长期积淀。学校概括提炼出具有“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即具有以“博大、包容、宽广气度的开放性,协作、互助、奉献思想的合作性,挑战、创新、创业精神的开拓性,自信、乐观、积极品质的自主性”为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作为航华二中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其渗透在教学、德育及学校管理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学生的成人奠基,为学校的发展铸魂。
三、“海洋文化”德育特色系列活动的设计
基于学校“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设计德育系列活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奠基。
1.主题教育活动
本着育人目标,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六年级至九年级分别以“规范”“信念”“道德”“理想”为重点,开展分层年段主题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将分层年段主题教育与分层年段生活化德育活动结合起来,融合海洋文化元素,设计各类德育活动(如八年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活化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由教师协助,学生自主策划、自主活动,不断创新形式,提升学生活动兴趣,在活动中挖掘潜能,习得知识,养成品格,形成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2.专题教育活动
将“海洋文化”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教育氛围,以征文、演讲、讲故事、表演、展示、竞赛等形式,推进“海洋文化”特色专题教育活动,弘扬海洋精神。通过节庆等方面的活动开发与实施,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主要内容如下。
①“乘风破浪,百舸争流”阳光体育文化节。
②“海纳百川,梦想远航”读书月(节)。
③“弘扬民族文化,唱响海洋之歌”歌咏比赛。
④“蓝色海洋,魅力科普”科技节。
⑤“感受文化精彩,徜徉艺术海洋”艺术节。
⑥“海之魂”班主任节。
3.班级特色建设
为丰富校园海洋文化,学校以“班班创特色”为抓手,内容包括个性班名、班级吉祥物、特色班级标牌、布置等的评选,这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渗透了海洋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了学校德育的新渠道。
4.课程建设
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围绕 “包容自信、 乐观向上”的育人目标,开发、统整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系列,将海洋文化具体内涵作为课程建设的价值依据,弘扬海洋精神,丰富德育内涵。
(1)基础课程渗透海洋文化
学校基础课程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普及海洋知识,呼应学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学校要求备课组每学期有3~5份体现“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教学案例。如针对“事件”,学校安排历史、地理、政治学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开设讲座等。探究型课程进一步深化“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如六年级以《海水特征》、七年级《海洋资源》、八年级以《海洋生物》等为主题开展探究性课程的实践。
(2)德育实践课程延伸(六个一活动)
学会一项(游泳)技能;观赏一场(海洋生活)电影;经历一次(航海参观)社会实践;品位一本(海洋文学)书籍;开设一次(海洋科普)讲座;组织一次(海洋保护)论坛。
5.社团建设
成立海洋趣味科普为主的如“寰宇探索”地理、航海模等社团,提供学生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学习、自我升华、自我体验以及互相交流的舞台。
6.课题研究
篇2
Fan Liping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汉中 723000)
(Ha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zhong 723000,China)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海洋文化作用,接着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总结了促进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海洋文化类型,最后提出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ing function of marine culture on land-sea tourism combined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firstly, and then types of marine culture of promoting land-sea tourism combined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from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culture,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of land-sea tourism combined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海洋文化 海陆联动 启示
Key words: marine culture;land-sea combination;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303-01
0引言
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层次完整、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特点,能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其中福建海洋文化是中原文化穿越福建内陆地区向海洋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的,除了具有独特的海洋性特点外,还保留了丰富的农业性特征。基于上述双重属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当地旅游时应注意正确处理海洋与陆地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产业互动的以文化产品为导向的海陆旅游联动发展模式。
1相关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海陆旅游联动开发的研究大部分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资源配置、区域合作、产业布局、客源联动等。一些专家认为,海洋与陆地联动发展是沿海省份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沿海省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旅游联动发展思路不是同质协作,而是异质互补。需要实行海陆联动、立体开发,延伸海洋旅游产品的内涵,建立海陆联动的旅游供给体系。还有研究认为,应以陆域开发程度高的沿海大、中型旅游城市为依托,通过海陆联动来发展旅游,并把旅游线路不断向内陆纵深延伸。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理论,通过分析海陆旅游资源的空间差异性与功能的耦合性,建构起旅游开发的增长极,并以此为核心的等级开发体系。
2影响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海洋文化作用分析
2.1 海洋文化对海陆旅游联动发展产业的作用①以海洋文化弥补内陆旅游资源及设施的不足。将形式多样、外观秀美、功能强大的海船改良成适合闽江航行的游船,以弥补江上交通工具运力差、种类少、功能小的不足。配合海洋美食文化以弥补内陆饮食种类单一、偏油腻、文化内涵不足等缺陷。②以海洋文化联结海洋与内陆的旅游线路。如复原沿海学子进京赶考驿道,打造山海修学文化走廊,沟通北峰、鼓山与沿海连江等地;将福州内河网、闽江福州段、闽江口与沿岸陆上景区景点整合为完整的旅游线路。其口码头作为海洋与内陆经济、文化在空间上相互衔接的节点,是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环节。福州城市形态的演变与港口码头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每个港口码头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因此有必要按照历史风格修建,复原一批历史悠久,经济、文化价值高的港口和旅游码头。③以海洋文化向陆地旅游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挖掘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海洋文化内涵来延海陆旅游的产业链条,以形成含旅游商品制造业、观光渔业、景区建筑设计、工艺美术、旅游培训教育、旅游传媒、康体疗养、衣帽服装等多种行业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
2.2 海洋文化对海陆旅游联动发展营销的作用通过从海洋向内陆追寻文脉,联结船政文化与三坊七巷文化、闽都造船文化与航海文化、海陆开拓文化、海陆商贸文化、山海生态文化、闽江流域交通文化与闽台海上交通文化等相关性文化,运用文化营销、整合营销、形象营销理念构建完整而连贯的海陆旅游形象体系。
2.3 海洋文化对海陆旅游联动发展效益的作用海洋文化不仅对海陆旅游联动发展起到经济效益的作用,而且还会取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通过闽船文化游让游客了解福建海洋物质文化源于内陆地区广袤的森林资源与便利的水上通道,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去探究福建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树立人们科学的资源观与人地协调观。生态方面,福建悠久的海洋开拓文化为今天福州海陆资源互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分布在长乐海岸线和岛屿的上百台风力发电机组,年有效风能为每平方米3000千瓦时,洁净的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可持续地满足陆上人们的电力需求,而且本身也是一种旅游景观。
2.4 海洋文化对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周期性影响为保护渔类资源,每年6月至8月福州罗源、长乐、福清、平潭实行休渔制度,千艘海上渔船卸网停工,渔民返回陆地。如果不适时的进行产业升级,那么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转换思路,充分利用陆上资源,开展季节性旅游活动,一方面保证鱼类市场供需依旧旺盛,另一方面促使当地经济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全新阶段。
3促进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海洋文化类型分析
3.1 海洋物质文化本文海洋物质文化是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具体的表现形式,经过设计与开发,不仅本身成为联结海陆旅游的产品、景观,而且也是联结海陆的交通工具与基础设施。包括各类船舶、港口、水下文物、古驿道、航道、博物馆等。
3.2 海洋精神文化本文海洋精神文化是指中原精神文化穿越福建内陆地区向海洋传播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以农业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海洋意识、海洋信仰和海洋观。
3.3 海洋制度文化本文海洋制度文化特指人在协调海陆关系过程中,起到保护和开发作用的那部分海洋制度。
3.4 海洋文化推动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对策与措施①挖掘文化脉络。首先由相关的专家学者组成开发指导小组,进行区域文化普查。然后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挖掘出联结海陆历史的文化脉络。再以文化脉络通为开发线索,整合海陆联动旅游资源,对相应的要素进行合理的匹配与布局,为旅游产品的开发衍生出一条较为完整的产品价值链,从而形成由线到面的整体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网络。②建立协调机制。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海陆旅游联动发展的综合性特点,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协调机构,通过制定各种的合作协议、制度、法规、规划,以保证每项工作任务的高效执行。基于GIS、旅游管理、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旅游地管理信息系统,对日常资源、产品、市场进行控制、调节和管理。③开发旅游精品。从各个层面的海洋文化中挖掘高层次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联结海陆的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精品。特别要重视应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将海洋与内陆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联系来考虑。
参考文献:
[1]苏勇军.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7,(1).
[2]袁书琪,郑耀星.福建建设海洋旅游经济带[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4).
[3]郑耀星.福建滨海城市与内陆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战略研究-以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为例[J].福建地理,2000,15(2).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海洋;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朝阳产业",作为新型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它具有极高的附加值,不仅在内容和业态等方面对创新经济发展起到引领推动作用,而且它通过对城市产业体系的优化、培育以及对城市空间的积极影响,从而驱动城市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为诸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提供了契机。北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支撑和原动力,为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充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探索独具北海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海洋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何谓海洋文化遗产?金曲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说:"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海洋文化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海岛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学、海洋旅游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环保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科普的研究和海洋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等等。
当今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它是依托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资源,在现代高新技术的促进下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创意活动中,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使消费者获得独特体验,提升其观念价值的产业。在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其内容涵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及其他辅助服务等各个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具备创新性强、附加值高、辐射性强、融合性好、知识集聚性高等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和海洋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海洋文化是海洋创意产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海洋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海洋文化发挥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二、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不足
北海市位于广西北部湾东南部,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与海南岛隔海相望,与广东省湛江市接壤,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据史料证实早在7千多年前北海就有人类的足迹,2千多年前汉代在北海的合浦设立了合浦郡,管辖海南、交趾(今越南)、广东的徐闻等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历史悠久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同时,北海还是一个拥有奇特多样火山地质地貌、海洋生态景观资源的城市,辖区内还有珊瑚、红树林、儒艮等自然保护区。北海海洋文化资源的匹配度之高在国内外十分罕见,它是开展地质、地球、生态、建筑学等教学科研活动的极佳场所,同时也为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元素。近年来,北海坚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培育特色产业、扶持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多项措施加快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但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仍然很小,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其产品在同类城市中仍然缺乏竞争力。
(一)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确定重点发展文博、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动漫创意等八类文化产业,并以南珠产业、动漫创意产业和演艺旅游产业为突破口,通过重点文化企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和促进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北海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经过几年努力,北海文化产业已走在广西前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文化产业优势,艺术精品层出不穷。投资近千万元,历时三年创编的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的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作为庆祝广西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剧目,在南宁成功首演,还先后代表国家文化部到亚洲的马来西亚、韩国、斯里兰卡等国演出;该剧2009年5月在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隆重演出,首开地级市歌舞剧院在深圳文博会演出的先河。大型舞蹈史诗《咕哩美》和大型舞剧《碧海丝路》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西"桂花特别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荣誉;"海丝情缘"艺术团出访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韩国获得巨大成功,谱写了北海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增强了北海文化的影响力。《碧海丝路》还作为广西两台参展剧目之一进京向十献礼取得圆满成功;粤剧《珠还合浦》参加"羊城国际粤剧节"优秀剧目展演广受好评,参加全区第八届戏剧展喜获桂花奖银奖;北海水彩画品牌风生水起,"北海水彩画"晋京展和广州展等,在艺术界引起轰动,在中国画坛享有较高声誉。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地位日渐重要。近年《海恋》、《渔家情》、《数渔火》、《幸福网》等一大批以海洋文化为背景的音乐作品也相继在一些国家级的电视展播和评选中获得大奖。最近北海市有原创动画电影《还珠传奇》、动画片《海上丝绸之路》"、北海贝雕文化艺术博览馆建设工程项目、历史舞剧《碧海丝路》等6个项目入选中国文化发展重点工程。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滨海旅游业初步结合。近年来,北海依托独特丰富的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通过兴建汉文化主题公园,创办北海老城文化传播公司、北海老城影视拍摄基地等产业项目,举办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北海国际珍珠节等节庆活动,给北海旅游业注入文化灵魂,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从单纯的"自然景观旅游"向"自然景观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相结合"的转变,使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联动发展。
(二) 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薄弱。北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缺特色。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划分。在北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是近两三年才开始提上议事日程。现在虽初步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因产业基础薄弱,总量仍然很小。2012年北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17.65亿,仅占GDP比重2.8%,数字化影视制作、动漫、网游、数字出版印刷以及文化旅游与实景演艺等新兴文化业态极少。二是文化创意产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北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远远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布在一些书报等文化用品的制作销售,而旅游文化服务业、演出业、影视业、动漫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等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占城市经济的比重不高;创意文化产业中对海洋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项,并且力度尚未能向纵深发展,产品的市场份额不高,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的知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三是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度不高。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对海洋文化资源挖掘面窄、利用程度低;大量的涉海文化资源如海洋历史文化、地质地貌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海洋体育文化等诸多资源利用尚未能有效开发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也未能有效融合。四是缺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北海因缺乏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和高层次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创意人才以及文化产业领军人物。而且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严重不足,很多涉海文化元素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从而制约了北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潜力巨大、市场广阔的产业,是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其自身经济价值的重要方式,它既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地域文化的保护利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挖掘利用海洋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是北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更是北海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依托利用城市的主流文化为发展支撑,提升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海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地域文化内涵,推动北海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是北海未来发展的亮丽名片。其主要路径是: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政府要对文化创意产业中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要制定切合城市长远发展定位的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推动全市文化产业近期、中期、远期科学发展;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要依托文化产业创业创意聚集区(基地),发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培育知名文化产业品牌,推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文化产业集群。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大力促进涉海动漫影视、创意设计、数字传媒等产业发展;扶持壮大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明确产业定位,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特色文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依托载体。北海海洋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内容,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当前北海"国家级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发展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正逐步形成。一是以海洋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例如明信片、纪念工艺品等,并形成海洋文化系列。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扶持企业将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充分发挥创意文化产业的作用,加大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利用,如加大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涠洲旅游度假区等4A旅游景区创5A力度,推动区域特色品牌的发展,通过政策倾斜,使文化创意元素及产品进入园区、景区,促进文化产业品牌的提升,提高特色品牌的价值。还应明确涉海元素文化品牌战略,如打造涠洲岛火山文化、合浦汉文化、贝雕文化、南珠文化、海丝路文化、涠洲岛珊瑚文化等文化产业品牌,并申报保护商标,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产业间融合发展,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北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注重挖掘利用好地域内的海洋文化资源,创作出独具北海地域内涵特色,为北海的旅游、演艺、工艺品等相关产业提供高科技、高技术含量、富有吸引力产品与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海洋文化的资源要素和自然生态资源,着力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海洋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打造"北部湾国际休闲度假区核心城市"的契机,打造北海银滩旅游度假线、涠洲岛火山探险线、海洋生态养生线、南珠文化线和古海丝路线,利用好北海的各种海洋资源,依托北海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便利,围绕海洋文化中的海丝路文化、南珠文化、客家文化、家文化等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的客源,大力发展具有寻根寻祖、名人名居、探奇探秘的北海特色的旅游产业。将经典线路与桂林、柳州等广西主要景点连成一片,引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特色旅游发展。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配套性需求,盘活北海传统剧目等艺术表现形式,扶持北海歌舞剧院、北海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艺术团体,创作更多有代表性的、融合北海海洋文化的艺术精品。如打造"以海丝路文化"、"以北海的珍珠文化和滨海旅游为依托,打造"梦幻珍珠"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扩大北海具有多元文化的海洋特色的文物及北海南珠、贝雕等工艺品的展出市场,通过将海洋文化产品与旅游市场相结合,满足游客体验丰富北海多元文化的需求,提升北海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
篇4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特点
1.浓厚的民族特色广西沿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各族人民在长期耕海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也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疋旦家和散布于沿海的客家。广西海洋文化以骆越文化为基础,在与内陆文化的交流中,它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又融合了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在吸纳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广西海洋文化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这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均有反映,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各种地方文化共存共生的现象。如这里长期是多神崇拜,包括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其中伏波神崇拜与伏波将军南征有关,孟尝神崇拜与“珠还合浦”的故事有关。广西海洋文化中还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壮族文化、京族文化等文化的内容特征,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2.浓郁的南疆特色首先体现为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在古代社会,广西沿海因远离中原,开发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人们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由此形成了勤劳、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文化特征,养成了笃信鬼神、求助于超自然力保护的习惯。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其次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珠文化。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海域就是驰名世界的南珠产地,各地流传“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3]的说法,珍珠文化相当发达。现在,南珠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品牌,北海成为国内海水珍珠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和贸易等,广西沿海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群)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近年来,虽然珍珠养殖业走向萎缩,但“南珠”的文化影响却使之成为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之一。再次,广西沿海有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这包括:海天一色的广袤海域,海湾海鸟的旖旎风光,滨海红树林群落孕育了独具风韵的南方海洋生态文化。此外,疋旦家婚礼和服饰、京族哈节与渔具渔法、《珠还合浦》、《白龙城的传说》、《美人鱼》等美丽传说及渔业谚语等,展示了斑斓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3.商贸性强广西北部湾沿海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4]。古代合浦郡沿海盛产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奇珍异宝,它们是地方政府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珍品,也吸引了大批商人来岭南贸易。由于珍珠贸易的兴旺,当地居民以采珠贩珠为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自西汉元鼎年间起,合浦就是当时中国往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隋唐时期,钦州陶瓷文化发展成熟;宋代,钦州是对外贸易的一大港口。至近代,北海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通商港口。合浦汉墓群、潭蓬运河、宋代钦州博易场遗址、合浦上窑明窑遗址、明代瓷烟斗和压槌,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喧闹;现代北部湾三大港正在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5]以上这些都反映了航海文化与海洋商贸文化所构成的丰富内涵。4.忠于国家、勇敢善战的海疆文化特质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是中国南部的海防要地,有“古来征战第一线”之说。历经千年,这里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和记载:伏波将军马援的活动遗址、伏波庙会遗址、白龙古炮台、水师营遗址、刘永福和冯子材故居及其英雄故事,展现了可歌可泣的守边卫国、抗击外侮的海疆文化。5.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早在新石器时代,广西沿海居民就从事渔猎和农业活动。先秦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骆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合浦是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港的兴盛促进了以合浦为中心的古合浦郡(包括今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现存于沿海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运河、古商道、伏波庙以及白龙珍珠城、京族哈节、珠还合浦和三娘湾的神话传说等记载着广西沿海地区厚重的历史。北海中山路骑桥商业老街及西洋建筑群成为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广西沿海三市拥有近400处(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近年来得到完整、妥善的发掘、保护及修缮。如北海老街已得到重新修缮并对外开放,北海的西洋建筑群已纳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海申报并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此外,白龙炮台、海上胡志明小道、刘冯故居、陈济棠故居、胡志明故居、伏波庙等遗迹也是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广西沿海至今仍没有出现知名的海洋品牌产品和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更无从谈起品牌效应。如曾风光一时的“南珠文化”品牌已失去往日的辉煌,甚至已到亟待抢救的地步。产业界限不明确。海洋文化企业的杂陈性较强,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不做细致周密的调研,就急于投资上项目,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较窄。对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性,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开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根据其内容从事展示性开发,或借助旅游让人们领略海洋风光,或通过简单的制作加工出售海洋文化类纪念品,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是滨海旅游业中的“副产品”。即使是开发相对成熟的海洋休闲体育运动仍显项目单一,限于海上跳伞、沙滩球类运动、摩托艇冲浪等,不能满足高层次游客的需求。对海洋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开发水平较低,对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涉海民俗文化、涉海艺术业等产业开发较少。不少庆典活动经济味太浓,缺乏对海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滨海旅游业是目前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沿海地区对滨海旅游的深度开发还不够,旅游项目缺乏创新,全国闻名的重点旅游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低层次。广西的涉海工艺品主要是低端的珍珠、贝类等,缺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涉海艺术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不多。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随着广西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大规模的海涂围垦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沿海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传统的海洋文化载体正在萎缩,如渔村、海洋神话、海图海志、海洋民俗、盐民船民等都在逐步地减少、弱化或消隐。一批涉海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海歌、海舞、水上木偶戏等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海洋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小如涉海会展庆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强,东盟博览会、民歌艺术节等大型会展庆典对提升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影响、带动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篇5
一、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文化育人离不开丰富的活动载体。我校立足“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线,逐步构建起以“海洋探究”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和“海洋剪纸”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双轨课程体系。
1.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实践中开发主题资源
我们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切入,带领学生走进渔家小院,走向养殖场、渔港码头,学生在玩、看、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总、分类,最终确定班级研究主题和各小组的子课题,如“渔家乐”、“海鲜营养包”等。我们组织学生到渔村探访剪纸艺人,听渔家爷爷奶奶谈源远流长的渔家剪纸文化,请教精妙的剪纸技艺,一个“渔家剪纸”主题就这样确立并实施开来。我们还发挥社区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舰艇、走进企业、走进渔港、走进渔市、走进社区”的“五走进”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不仅亲身体验了改革开放给石岛带来的变化,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构建拓展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我们深入剖析,制订了“以《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为主题,开发《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系列课程,力创海洋特色品牌课程”的发展目标。自出版《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这一总纲教材后,我们相继开发的《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系列丛书,即海洋精神、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均注重突破单一领域课程的局限,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如《贝雕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技法指导上由拼摆到粘贴,从立体创作、组合创作到情境创作,呈现出年级层次性;在创作内容上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几个领域为依据,划分为走近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并不断开发新的创作主题。走近自然,即用贝雕再现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展现和谐生态;我爱我家,即歌颂祖国、家乡美丽河山和社会发展,书写爱国情怀;成长故事,即记录学校、家庭生活中的活动体验和成长点滴,感悟生活之美;文学宝库,即演绎经典诗词、文学故事,倡导原创新作。这样,《贝雕艺术》不再是单一的技艺课程,它在内容上更多元,在体系上更多维,拓展了育人功能。每个活动的具体设计,增设了活动链接、方法指导、作品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环节,涵盖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等领域,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其中的温馨提示,语言生动活泼,寥寥数语,精心点拨,方便教师和家长参与指导。
3.寻求课程实施与学校工作的契合点
一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以“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为依托,不断提升“海洋实践”特色文化内涵。在教学楼内建成以海洋探究、海洋贝雕、海洋剪纸为主题的各类海洋文化墙,并建成综合实践展室——海洋小屋,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校园内建成海韵实践园,为学生提供贝雕、沙雕创作机会,实现楼内各具特色的海韵风情,这一道道美丽的校园风景成为了学生实践活动和特长展示的平台。
二是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雷锋”、“红领巾,心向党”等主题教育相结合,先后开展《学雷锋,进海警》《海洋知识宣讲》等活动,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收获,在写海、唱海、诵海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我们加强学科知识整合,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海滨艺坊”,学生用语文课上学到的古典诗词丰富了贝雕作品的内涵;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贝雕创作的基本技法;科学课上,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制作海洋生物标本。我们力求将海洋研究渗透到学科知识之中,也使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重组和提升。
我们通过海洋知识探究海洋精神,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海洋特色校本课程也逐步拓展到海洋知识文化、标本文化、贝雕文化、沙雕文化、剪纸文化等多元体系。
二、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园活动
多元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以海洋文化为纽带,将写字文化、经典文化与之有机结合,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中焕发生机。
一是写字育人与海洋贝雕、剪纸活动相结合。“读书、写字、学习、做人”为主题的写字教育与海洋特色活动相结合,予写字教学以活力,赋特色活动以内涵。学校制订《写字考级方案》,将书写训练与长廊书写,定为每日常规,每日一写、每周一评,以及每月一次常规考级、每学期一次申报考级,使学生在练习、考级、展示的过程中,体验进步、感受华夏汉字的智慧与艺术。走进石岛实验小学,欣赏作品,品读童心,处处都充盈着海的气息、字的隽秀、情的演绎。学生用生动的文字为作品题词配文,用激情的宣讲述说自己对海洋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方寸世界里,巧夺天工的渔家剪纸作品让人赞叹不已;贝雕园里,大型贝雕《魅力石岛》系列创作,诉说着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祝福。书写展示、文化宣讲活动与海洋作品相结合,拓展了体验的空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更多的参与体验中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是经典读写与海洋文化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成就了石岛实验小学的海洋特色,赋予了学校各项活动浓郁的海洋文化底蕴。与海洋文化相结合,学校在晨读与校园唐诗长廊书写中开辟了“以诗咏海”栏目,同学们用传统古诗和现代诗歌歌颂大海的无私和慷慨;在贝雕、剪纸创作中“以海展诗”,用贝壳、海草、砂石、纸艺再现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让学生在读经典、写经典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道德修养,感受经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篇6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办学模式;海洋水产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提升我国软实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几乎所有大学都将国际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愿景和办学目标。留学生教育不仅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衡量高校国际知名度、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国际化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也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海洋战略的关键时期。实现海洋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海洋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教育对象的多元化,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对于推进高校国际化,增强教育市场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来华留学生教育本质上市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提供给留学生的教育产品就是我们的课程和项目。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体现了学校办学层次和竞争力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
作为普通二本高等院校,与国内知名高校相比,在吸引和招收留学生上明显处于劣势,无法与他们相竞争。所以,对普通的二本高校来说,除了安全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留学生外,多数二本高校吸引留学还是停留在努力提高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努力想法设法获得政府奖学金,寻找中间来招揽留学生,少有高校通过专业和学科优势吸引招揽留学生。目前国内有个别二本院校已经率先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作为传统的海洋性大学,办出特色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获得发展,才能占得一席之地。国际化就是特色的其中之一。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探讨海洋高校的国际化发展问题,以期提升海洋高校内涵建设水平,提升来华留学生招生市场的竞争力,发展特色专业,建立海洋性大学国际化办学新模式。
一、构建特色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科、专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载体,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针对省内高校众多的特点,在同类院校中,以特色化课程体系吸引留学生日趋重要,在海洋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问题的背景下,我校以其特色明显的海洋水产专业学科为龙头,凸显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依托“蓝色大学”学科特色,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打造品牌专业,提升来华留学生招生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语言教学融合海洋文化体系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文化”蕴涵丰富、宽博广远,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贯通的自然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语言、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等,有别于其他诸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以海洋文化为载体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能培养符合二十一世纪要求的新人,依托海洋文化的教育,将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将海洋精神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社会文化、海洋物质文化,概括为学校海洋文化的基本范畴与领域,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将“海洋与人类文明”、“海洋民俗生活与海洋信仰”、“航海文化”等内容运用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使留学生了解海洋文化,热爱海洋文化,并掌握获取海洋文化信息的手段,明确海洋文化建设方向,弘扬海洋文化。
加快与国际接轨,融入到国际文化交流的大潮。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国际化对过各行业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契机。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价值理念、文化传统、道德情操和文化精神等,使得学校在多种文化撞击下学会如何传承自己文化,同时激发与国际接轨的思想文化。
三、构建来华留学生市场体系
把教育和市场结合起来,是教育开放所无法回避的观念问题。从大连海洋留学生招生困难,来华留学生人员萎缩所面临的一些列矛盾出发,将来华留学生招生作为融入市场来运作,研究其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针对留学生市场,重塑学校的市场定位
依托“蓝色大学”学科特色,提升海洋高校内涵水平,树立品牌文化,营运“蓝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指标,积极调整自身市场定位,以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来提升我校在来华留学生招生市场的竞争力。
(二)发展实践基地,提供就业市场
就业是院校的立校之本,充分就业是学校发展的优先目标。针对我校是一所以应用性学科为主的院校,如何将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留学生有实践基地,找一份工作,也将成为留学生招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的声誉就会不断提高,学校就有更大的吸引力,招生资源就会变得丰富,招生市场就会变得广阔。
四、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以上的体系建设,相应的需要配套师资力量,从专业水平、语言水平、教学经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师资是保证体系运转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大连海洋大学“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201l- 2020)[Z],2011.
[2] 姚杰,张国琛,邓长辉,彭绪梅.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海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
篇7
1海洋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
人类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促使着事物不断的更新,海洋体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海洋体育是人类借助体育手段向海洋渗透与海洋作用的直接产物。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海洋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双方面的,是体育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联系所表现出来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众所周知,“文化”概念的界定过程中,出现的百花争鸣情况,这是由“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对于海洋体育文化概念的探讨必须是建立在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海洋体育文化是有着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弄清楚海洋文化的外延才能避免对海洋体育文化理解的抽象性。如果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那么,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从文化层次理论角度来看,海洋体育文化的外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
(1)满足海洋体育需要而创造的体育场地建筑、设施、器械、服饰等物质文化。
(2)为促进海洋体育的发展而形成了物质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二是精神文化层面,即海洋体育意识、道德、态度、情感等。三是制度文化层面,基本的海洋体育组织形式、各种海洋体育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和基本制度。四是行为文化层面,包括身体锻炼、民俗活动、运动方式、体育手段等。由于海洋体育文化外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对于其外延的研究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就是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具有海洋特性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海洋体育文化指在以海洋环境为背景,人类在与海洋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具有海洋性质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思想等。
2海洋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1海洋性
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2]。海洋体育文化是依附在海洋文化之中,因此,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中定然蕴育着“蓝色”的“色彩”属性。海洋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人类长期以体育手段与海洋互动,相互关系的产物,因此,海洋体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刻上海洋的印记。不容置疑,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成过程预示着海洋性将成为海洋体育文化区别一般体育文化特征的特有属性和特征。这里的海洋性,既包括海洋体育文化形成过程中海洋向人类呈现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人类在创造海洋体育文化时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明属性。
2.2开放性
海洋体育文化对内往往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常常是由于其对外的开放和包容决定的。海洋体育文化由于依托于全球化语境往往比较容易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加大自身的开放程度。中西方海洋体育项目相互交流以及海洋文化产业间的相互合作更是印证了开放性在发展海洋体育文化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海洋对于开放性的独特地位被凸显出来,海洋不仅作为海洋体育文化的源泉,而且更多的是承担着对外联系、对外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尤其是在海洋运动项目的更新。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海洋运动项目都从西方引进而来,导致海洋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对于海上交流和海洋开放依赖性增加。因此说海洋体育文化离不开海洋的对外联系,同时也不难看出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海洋的开放程度。
2.3海陆交融性
海洋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它的海陆交融性。海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陆地界线上的密不可分,决定了海洋文化不仅停留于沿海一线而是与内陆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3]。海洋体育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着海洋体育文化理所当然携带有这一特征。已形成的海洋体育文化,就在以自身的魅力、感染性和活力吸引着更多以不同的文化输入方式的陆地文化。以海洋体育运动项目为例,无论我们是从海上运动项目、沙滩运动项目和海空结合的运动项目,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陆地运动项目的影子,如沙滩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跑步、沙滩拔河,这些运动项目可以看做是陆地体育文化向海洋体育文化复制式的输入。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海洋赋予这些运动项目的新的生命特征,即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性。可以预想到正是因为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的频繁性,以及相互的碰撞和交织,必然会使海洋体育文化变的更加繁荣,同时也必然成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3海洋体育文化的价值
3.1经济价值: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海洋体育文化不仅是作为推动海洋体育发展的软实力,更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海洋经济的无形资产。一般来说,海洋经济迅速崛起的推动力是来源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海洋体育文化产业也正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所谓的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海洋环境为依托,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生产海洋体育文化产品和提供体育服务为经营手段的行业。海洋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海洋体育文化这种群体意识的指导,在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日益趋于成熟的今天,海洋体育文化更是彰显出其带来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来说,就是海洋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的获得渠道来源于对海洋体育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中包括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器械工具资源、体育旅游休闲资源等等。正是由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海洋体育产业附加了经济价值属性,因此不仅决定了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体育的发展命运。所以说,海洋体育文化带来的附加价值属性对于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2人文价值:加快建设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推崇是自上而下的,从政府的执政理念到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再到家庭生活的成员价值观无不体现着现代人文思想。体育原本就是源于人,由人创造的一种文化活动。而将这种活动回归到对于人的关心、关爱,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本质也是理所当然的。人本观念、个人观念、自由观念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三大方面,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这点也可以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中得到证实,因为支撑和造就奥运精神的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是人类在追求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于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案例在现代体育实践过程中屡见不鲜,如残奥会的举行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给予的人文关怀。推而广之,海洋体育作为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继承了体育的运动属性,更是继承和弘扬了体育文化的内核精神,即人文精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是推动海洋体育文化持续发展、更加繁荣的内在动力。
3.3健康价值:推动海洋体育文化发展的究极目的
篇8
[关键词]北部湾海洋文化 西江流域江河文化 比较 文化联结
近年来,在加强区域发展的大环境下,广西也因地制宜地整合经济文化发展战略,重点在北部湾地区和西江流域分别提出了“风生水起北部湾”、“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目标。因此做好以上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对推进广西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的比较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主要指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西江流域主要集中在梧州、贺州、玉林、贵港等地。北部湾东临琼、粤,北抵桂南,西到越南,是中国接触东南亚各国的海上交通道路。我国于2008年成立了由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所组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流域广义上是珠江流域的主干道,从云南流经贵州、广西、广东,直到与北江汇合的三水,整个河道都可谓之西江;由于广西境内集水占全流域集水面积的85.7%,因此西江流域狭义上也指流经广西全境的主要河道,流经地区主要有梧州、贺州、玉林、贵港等市。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处于西江流域中上游,而西江流域的下游水路可以直通珠三角出海口,因此其地理位置也有着独特之处——连通了西南的两大出海口。
二、历史渊源的比较
西江流域江河文化形成可追溯至2万年前的土著族群,也即百越民族,他们沿西江而居,而由他们所参与形成的山地文化和江河文化,便是后来所称的古苍梧文化。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始于秦汉时期,当时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诞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使造船和航海技术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西汉时,北海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开始将北部湾与其它国家联结起来,初步形成了有一定外向的海洋文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外向性格长期内并未得到强化,属于一种比较晚熟的文化。从整体上看,先秦时期之前,北部湾的海洋开发基本没有起步,但西江流域的江河利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个起点上看,西江流域江河文化更为早熟。文化的早熟自然能在发展上抢得一定的先机,但同时由于交通不便、知识落后等因素制约,发展历程相对缓和保守,而晚熟的文化则相对更具张力和包容性。
三、传统文化的比较
据考证,秦汉至近代的“汉徙合浦”现象,使北部湾形成具有汉民族特征的客家民系,并与广府和福佬两大大民系以及两广沿海的疍家民系共同组成汉粤文化,同时还有沿海生活的古越族后裔壮、黎、京的诸少数民族文化,以及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行而带来的世界三大宗教等舶来文化,北部湾地区以其开放的姿态接纳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成汉粤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舶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北部湾传统文化。西江流域江河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诞生了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舜帝文化、公认为珠江流域人文始祖的龙母文化、作为岭南文化源头的古广信文化等多项底蕴丰厚,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传统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北部湾海洋文化相对更具开放性,文化内涵与海洋息息相关,而西江流域江河文化则是江河性相对较轻、山地性相对较重。
四、近代之前两者发展的比较
近代之前,由于各朝代致力于开辟疆土扩充版图,海事活动主要用于征战统治及移民方面,海上贸易可有可无,商业性质微乎其微。造成这种现象的背景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当时的政局相关,又与中华民族生性保守,惧于涉海,对海洋认识的局限相关,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轻商的经济思想相关,把海洋看成是陆地农田的延伸或补充,着重强调海洋的农业性,捕鱼业占据了海洋文化的首要位置,从而忽略了海洋本身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开放性,这就与西方海洋商业文化所具有的“以海为途”,即把海洋看做进行开辟市场、进行商贸活动和探索与认识世界的通道大相径庭。
作为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占广西总面积的85.4%。西江流域几乎可通达广西全境。广西大部分城市都是在西江水系的岸边建立和发展。近代之前山野丛林皆是,单依靠驴马、轮车这些陆上交通工具,陆路运输耗费人力物力且速度慢,因此大宗货物贸易主要依靠水路航运,在商业运营上,西江已具备一定的交流兼容能力。尽管如此,由于地处南方,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山地文化根深蒂固,西江流域江河文化的核心仍然是为农业文化、稻作文化服务,在长时期内没有新鲜血液的融入,发展也比较缓慢。
五、近代以来两者发展的变化
之后,西方国家跨洋越海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民族抗争和反思中,也逐渐接受了一些现代的海洋意识。但是接踵而来的民族灾难限制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加之地域的不平衡发展,北部湾地区的海洋文化仍然落后于江浙、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区。解放后,尤其是近10年来,在国家深蓝战略的大环境下,北部湾面对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西江流域,近年以来,由于水运的便利,云贵川的物产也经由西江水道而进入东南沿海地区,一度成为西南地区重点的交通要道,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西江水域的代表性城市梧州也赢得了“小香港”的称誉,西江文化在广西内部也呈现出一定的强势。但是八、九十年代陆路交通的迅猛发展,水运地位相对衰落,这也明显抑制了西江文化的影响力。两者发展呈现的趋势,北部湾海洋文化是从低到高的过程,近十年发展有大幅度的提高;而西江的江河文化则呈现出一定的波折,当前重新整合西江水利资源,又出现强劲的攀升势头。
六、以文化为纽带联结两地共同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背景下的重点倡导利用,也给北部湾海洋文化和西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时展,交通运输、人才流动、资本流通、信息导向等等的变化,作为地方行政区域的县、市相对独立的发展,资源、影响力有限,已经跟不上形式发展,当下的经济文化竞争,都强调着强强联合发展,联结周边县、市作为更大的一个整体区域经济文化体来共同发展,如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等。那么,就广西而言,笔者认为,两地紧紧抓住“水”做文章,一是利用海洋,一是利用江河,这些地理环境资源是相对永恒的优势,整合海洋文化和江河文化,以文化为纽带联结两个地域共同发展,形成一个更为纵深的经济文化长廊(海洋面向东南亚,江河直通珠三角),才能持续地更有成效地发展。
在这种态势下,一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北部湾的海洋文化,应更强化开拓进取、包融天下的精神,呈现积极主动的面貌;而相对早熟的西江文化,则应在传统江河文化里融入更多的现代意识,剔除那些保守的固步自封的观念,拓展更为开阔的视野。
二是要紧密两者文化纽带的联结。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北部湾地区和西江流域中占主导地位的都是粤方言,两地文化可以天然地渗透融合。但要真正能融合起来,则必须全面加强经济、文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三是要有强烈的政策意识。自治区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政策辅助和宣传引导,鼓励民间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能够自觉地相互流通、渗透,使两个区域逐渐形成相互促进、并肩发展的北部湾——西江经济文化长廊。
四是通过宣传强化民众对这个经济文化长廊的认同感。文化的自觉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而政府主导的政策性宣传和民间兴起的文化宣传,可以加速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普及和强化。
综上所述,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积极创新的行动,随着广西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搭建北部湾海洋文化和西江流域江河文化合作发展平台,积淀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发掘更多潜在的经济价值,将使广西水文化综合实力日趋完善,最终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化强区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琦.《西江文化初探》
[2]黄宗伟.《以现代水文化理论研究开发西江文化》
篇9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高等教育 创新 互动发展
海洋是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几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5160亿元,增长9%,连续1 2年领跑国内;海洋运输、海洋油气、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态势强劲: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为主体,海洋船舶制造、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海洋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广东省是全国海洋与水产科研院校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二位。拥有广东海洋大学和广东省水产学校两所培养海洋与水产科技人才的专门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多所中央驻粤从事海洋与水产科研工作的机构,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设有海洋与水产相关学科的高校。
尽管海洋科研教学单位密集,但广东省所拥有的科技智力优势尚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充分拓展高等教育的服务功能,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创新,构建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双向发展的互动机制,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使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宝库成为推动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完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要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广东省的海洋高等教育应围绕全省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战略要求,对教育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在类型结构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海洋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设备优势,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人才,逐步形成海洋综合型高校、各专业高校、普通高校海洋类学科专业、在职培训协调发展的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为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在层次结构方面,从广东省海洋事业发展的实情出发,海洋高等教育应以本科为主,按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海洋开发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第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海洋开发高级专业人才和提供开发海洋的尖端技术。
在科类结构方面,首先要面向广东省海洋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础产业改造升级的需要,建设一批与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应用性技术类学科专业,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传统的学科专业,如海洋渔业科学技术、轮机管理等学科专业,把它们建设成为支撑广东省科技进步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次,要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和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在水产养殖、食品科学与加工、海洋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广东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储备及奠定技术基础i第三,要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与海洋人才结构所呈现的广泛性与多样性特征相适应,海洋类学科专业的结构应涵盖农、工,理、贸,文等多学科专业,使它们成为迅速提升广东省产业层次的支点和高校学科专业的生长点。
1.2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全面适应21世纪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海洋高等教育必须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的创新,二是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三是从招生到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为此,应把为地方海洋经济,科技、文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作为广东省海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封闭的培养模式向开放的培养模式转变、从过分专业化的单一的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从专业规格化的统一的培养要求向突出个性的因材施教的培养要求转变。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又能反过来为海洋高等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深挖高校创新潜能,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2.1扩展服务功能
海洋高校及综合性高校的海洋类学科专业不仅应成为培养海洋开发人才的基地,而且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一是开展技术服务。海洋高等教育凭借着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设施设备齐全,除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可以发挥海洋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为经济社会更好地服务。通过服务锻炼队伍,反馈信息,检验和壮大学术成果,进而提高学科专业的造血功能,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二是开展教育与培训服务。主要包括为海洋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继续教育为广大海洋从业者开展现代海洋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开展二、三产业岗位培训,为广东省渔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服务等方面。
2.2促进海洋科技园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大学广泛地参与知识产业的发展,围绕大学形成许多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如美国的硅谷和1 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的剑桥科技园等。大学的海洋科技园是产学研综合体,它不但是高校面向社会和市场的重要窗口,而且是培训高新技术人才的基地,是高等教育与区域海洋经济互动的纽带。海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要求海洋高等教育面向经济主战场,多出成果,而且要通过技术开发和孵化使其成为产品:为了实现高技术产业化,还需要资金和科学管理,然而这恰恰是高校自身的弱势,因此今后必须积极吸引社会的参与,特别要重视与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知名企业联合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2.3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机制
改革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体现机制创新的新模式。实行高校、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联动,按“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动员金融、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融资,引进外国风险资本。高校借助于自己的地域优势、学科优势,通过共建、联合办学、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
合作,能在海洋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的科技显示度。
2.4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成果的积累与转化必须以社会及海洋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为首要前提和牵引,有重点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进而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通过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的成果推广机构,成立一系列为社会、产业服务的发展研究机构和工程中心,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全面的服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和创新。
3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互动平台
3.1建立有利于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科技互动发展的新机制
重点支持广东省内海洋高校的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海洋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中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支持的重点应从原来单纯的政策倾斜向推动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方向转化,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共同参与海洋事业人才培养与再教育的渠道和机制,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加主动适应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建立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地方海洋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咨询的组织与机制,增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劲。
3.2 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整体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应从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开始,构建成海洋经济、科技与教育集成体系,互动发展的格局。宏观上,以“科技兴海”和“海洋强省”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基础,设计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海洋高等教育等战略统筹集成的体系,明确战略分工及战略互动的结合点:在微观上,以海洋重点产业为导向,统筹兼顾与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的战略互动,带动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3 加快海洋科技信息网的建设
当前,信息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有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建立由政府牵头、迅速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科技信息网络,以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
3.4 积极筹集海洋开发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的海洋开发竞争,实质上是海洋高新技术的竞争。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海洋,才能推动海洋资源利用从低效益向高附加值转化,实现海洋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成本高,风险大,效益高的特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并以产权或资本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促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 弘扬创新海洋文化,引领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4.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海洋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的海洋文化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积淀而成的一种滨海地域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一体。其内涵极其深厚。高校历来是继承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连接的桥梁。充分发挥高校的这种桥梁作用,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广东省高校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自觉把海洋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体系当中,寻找一条与优秀海洋文化相融合、塑造校园文化精神的途径,帮助师生正确认识本土的历史环境的优势和障碍,领会人类海洋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师生热爱校园、建设家园,振兴家乡的感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4.2加强海洋文化研究
海洋文化中无形的方面,如价值观、人生观等,是其深层的内蕴,不能自发形成,需要通过深层次的研究来加以倡导。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高校专门的研究,对海洋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阐释,从而为海洋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高校又能以海洋文化的研究开发为载体和渠道,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4.3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地方高校主要是为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人才的,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4.4发挥高校的文化幅射功能,引导海洋文化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舟山;海洋;节庆文化
舟山作为我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以其深厚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原生态海洋文化。现代海洋节庆文化发源于传统海洋文化,因历史跨度大、文化特色浓厚等而成为海洋文化展示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我国现代特色文化发展与成熟的典范。
一、舟山海洋节庆文化的传统渊源
1.龙神信仰:集中体现
舟山原生态海洋文化中龙神信仰有着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古时人们认为,海龙王是海内天子,掌控渔民的旦夕祸福,根植于渔民传统思想的海龙王崇拜对其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产生广泛影响,民间流传着与龙有关的各种传说、习俗与活动。唐代杜佑的《通典》就有“唐明皇赐封号予四海龙王”之说;1169年宋孝宗下诏,祭东海龙王于定海县海神庙;民国时这里有龙王庙60余个,大小龙潭数十个,百姓遇天旱会来请龙祈雨。当地人尊称渔船为“木龙”,认为捕捞的鱼虾蟹贝都是海龙王的子民。当地习俗中有祭龙的传统,每季出海捕鱼前要“祭龙王”,通过供、请、祈等仪式寄托出海平安、船船丰收的美好祈望;鱼汛结束举行“谢洋”仪式祭谢龙王,还要表演龙王戏、跳龙宫水族舞等以示庆祝。
2.观音信仰:影响深远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记载,“普慈寺,始东晋,时仅一小庵,以观音名”。《舟山市志》记载,民国初期普陀山拥有3大寺、88所庵院、128处茅篷、3000余名僧尼。宋时出使日本、高丽等国使船经普陀山必登山举行佛事,渔民逢春汛做佛事以求平安,遇海难则举行超度。对于传说中的观音,诸如身世、法力、慈悲、德能等都赋予了鲜明的海洋特色,观音形象渗入了海岛、鳌鱼、海浪等素材。现今普陀山已成为世界闻名的观音道场,2007年观音传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多重文化融合:提供丰富资源
(1)多种文化的渗透与交融。秦汉时期道教传入且影响广泛,相传徐福、安期生等方士在此活动,道观祀有三官、三圣、关帝、东岳大帝诸神。宋元时期盛行妈祖信仰,民国《定海县志》记载天后宫有83个,占寺庙总数的1/4。岱山和嵊泗等地信奉羊府大帝。共同祈望与愿景使各种信仰互相交融,如观音传说中就有许多海龙王形象,普陀山观音道场建有妈祖庙。
(2)吴越文化与内陆外来文化的融合。舟山在春秋时称“甬东”,属越,大多人口迁自宁波等浙江沿海,至今在民俗、服饰、渔歌等诸多方面仍有越文化痕迹。当地丰富的渔业资源使各省渔民来此捕鱼或定居,且带来不同的海洋文化。秦汉时期大量汉人经此入海带来中原儒家文化,历史上两次海禁以及因躲避战乱和经济贸易引起的迁入人口带来了特色内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各种文化日渐融合。
(3)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舟山处于我国与东亚各国的交汇点,唐宋时期就是日本、韩国使者出入内地的必经口岸,普陀山是高丽、新罗、渤海、日本等国船只候风的地方。交流形成了许多相似的信仰与习俗,如与舟山的四海龙王传说相似,朝鲜有东海龙王之说,日本有龙王之说,都有迎龙王、祭龙王的习俗;观音信仰一度影响了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佛教文化,至今许多地方仍把观音当作护佑神加以敬奉;妈祖信仰在东亚及东南亚各国也都存在,文化交融为舟山海洋节庆带来了广泛影响和市场。
二、现代主要海洋节庆的形成
1.开渔节
开渔节又称开洋节、开捕节。渔民在捕渔季节开始前,通过祭祀海龙王与海上诸神明的仪式,表达保平安祈丰收的精神寄托。传统开渔祭祀活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清雍正到民国期间鼎盛。历史上有官祭、民祭之说,民祭较普遍,形式简单;官祭则可追溯至秦时徐福祭海,隋唐明清时期都有官祭记载,定式讲究、程序完整。传统的开渔节并非指某一个时间,一般每季渔汛都举行,祭祀的神明诸多。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夏季休渔制,开渔节逐渐发展成固定节日,较著名的有1998年开始的象山中国开渔节和2004年开始的嵊泗黄龙开捕节:每年9月中旬休渔结束时,举行开渔庆典和“请龙王、送龙王”仪式,并有舞龙、舟山锣鼓等民俗文化表演。开渔时桅樯林立,千舟齐发,汽笛长鸣,场面壮观。
2.谢洋节
谢洋节是捕渔结束渔民为感恩大海和神灵及贺丰收庆平安而开展的祭祀庆祝活动。传统的谢洋节一般在每年黄鱼汛结束,即农历六月二十至二十三日左右,除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外,还有“谢洋戏”、“还愿戏”等活动。现代的谢洋节在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下,形成了献贡、敬香、祭文、舞龙、升旗、放生等系统的祭海文化。岱山县在古祭坛遗址建造了我国首个大型祭海坛,每年6月16日举行“休渔谢洋大典”。2008年岱山谢洋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成为中国海洋文化节的一部分。
3.中国海洋文化节
舟山较长的渔闲时间给文化活动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从2005年第一届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始,组织理念与形式逐渐完善,成为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特色文化节。节庆主题由初期的展示海洋文化和旅游特色,逐渐加入海洋环保、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观念。海洋特色鲜明的活动项目不断增多,早期有谢洋休渔仪式、学术研讨会、特色博物馆展、渔民画艺术展、渔歌邀请赛、海鲜烹饪大奖赛、秀山泥浆节、海洋主题灯会展等,后来还逐渐增加沿港踩街巡游、黄鱼增殖放流仪式等活动。节庆期间还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有国际海钓邀请赛、国际海员日、国际海洋小姐大赛、国际龙狮争霸赛、国际游艇展等节庆项目。
- 上一篇:教育心理与学校心理学
- 下一篇:矿产企业分析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