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培训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安全培训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些年高校食堂员工队伍发展一直趋于队伍年龄偏大的多,妇女多,文盲半文盲多;懂技术的少,会经营管理的少,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都是一线员工的基本特点。据了解,绝大多数高校餐饮队伍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够高的问题,可以说这些现象已成为了制约高校餐饮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基础性的群体,所以在服务技能的培训方面就应当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下面概括性地对食堂如何做好队伍的服务技能以及卫生安全操作的培训工作谈谈一些做法。
对不同岗位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高校餐饮应准确把握员工教育培训的切入点,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培训质量。应从以下几个点进行培训:
针对食堂员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服务技能有限、服务意识相对淡薄的特殊情况,在对他们开展教育培训过程中,更应多加思考,主要从“服务”和“技能”两个方面入手,开展进行各种针对性突出、旨在提高员工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培训工作。关于“服务意识” 我们以为,在日常面对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意识很重要,通常指要求员工包括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仪表仪容、个人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但是相对于服务理念也就凸显的尤为重要,服务理念也就是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求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把学生当成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服务的内涵,也可从菜肴的品种更新和保证供应来体现服务意识的提高。
1. 形成系统的“岗前一课”培训制度
“岗前一课”可以说成是晨会,在每天工作之前对各岗位班组长,进行前一天的工作总结和对新一天工作的梳理。具体来说,在岗前一课上,食堂班组长可进行集中学习,一同关注在饮食服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岗前一课”也可以看成是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
(1)岗前培训: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后勤服务现状,了解后勤服务的性质,掌握服务规范和一般的操作技术规范;学习饮食职业道德知识,学习国家对于食品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饮食行业的有关规定等。
(2)在职培训:即业务技能学习。使在职员工业务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提高,掌握服务本领,提高工作效率。定期了解员工掌握业务知识情况,对不合格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
2. 开展岗位练兵活动
谈到岗位练兵,上个月中心刚刚开展的打菜、打卡、打米饭岗位考核。
(1)窗口服务包含打菜、打饭、打卡与餐厅保洁,窗口服务也被凸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一服务是员工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过程,这就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打卡的精准,售菜、饭的质量准确及员工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都是日常工作,恰是这日常性的工作对于服务的整个过程来说非常重要。
(2)面点制作及厨师岗位技术培训
对于面点制作要做到位:馒头、包子等称重检查符合标准方能出售,根据质量标准展开训练,做到皮、馅分量达到要求,进行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从发面到制作的技术水平,同时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严格管理,按照规定要求使用添加剂。
加强厨师岗位技术的培训是培训的“重中之重”。我们各个岗位的初加工完成以后是由厨师烹饪好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所以厨师服务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厨师岗位技术培训,以不断提高厨师业务技术水平、增强厨师烹饪和开发新菜肴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餐饮服务品质。同时在制作菜肴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菜肴的质量标准操作,通过定期的练习来实现炒菜师傅对菜肴配比上有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岗位基本技能培训、考核、岗位练兵活动,“以评促建、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规范和提高员工的岗位操作技能和岗位行为能力,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促进员工的整体服务水平上新台阶。
学校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它涉及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需食品从业人员提高卫生安全意识,依据文明食堂先进单位的标准和食品卫生分级量化管理A级单位的要求,加强内部规范管理,主要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生产人员除健康状况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对食品加工、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量化评价。各食堂管理人员要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和文明食堂标准作为自我监管的办法,进行经常性的举一反三;同时,积极主动配合卫生执法部门的监督,推进食品安全工作。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食品安全包括对食品原辅料的储存、冷藏、保管、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常见卫生问题、用具洗刷消毒的卫生要求、场所、设施、设备及工具的一般清洁计划,以及从业人员应注意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状况问题等内容。
1. 食堂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
(1)食品加工原材料采购、存贮制度。
①食品原料应分类、分架、离地存放。
②定期检查、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③食品仓库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④库房要保持清洁。设置防鼠、防蝇、防潮设施, 冰箱冷库要定期除霜。食品之间要有一定空隙。
⑤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标识,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分冰箱保鲜或冷冻存放。
(2)留样制度。
食堂制作出售的食品,应取不少于100 g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48 h以上,以备查验。留样盒上要注明留样时间。
2. 食堂的卫生要求
(1)食堂工作人员卫生要求
①上岗培训:食堂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食品卫生知识、法规知识及食品污染因素和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的环节和措施,食品原料卫生质量的鉴别方法等。上岗后还要保持经常的卫生知识学习和教育,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
②个人卫生:不许留长发及胡子。不允许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不准戴戒指。工作时应穿戴清洁的白色工作衣、帽和戴口罩。不准在操作间内吸烟、随地吐痰、吃东西、存放个人物品。在洗手方面要注意,工作开始前、上洗手间后、接触生肉、蛋、蔬菜及不干净餐具、容器后都要用流动水彻底洗手。
③健康检查:做好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观察和定期的体格检查。每天在晨会上通报晨检情况(晨检指:每天早晨食堂工作人员上班后,由食堂各班组负责人对各班组人员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主要通过观察、询问、量体温等方法。此举尽可能地规避一些安全卫生的风险)。参加每年一次的身体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
3. 食堂环境卫生要求
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办法,定人、定物、定时间、定质量。划片分工,包干负责。
①保持地面、台面及用具的清洁。每天工作结束应及时打扫地面、地沟、台面,不留死角。使用的各种工具、容器或机械用后要及时清洗摆放整齐,放于原位。
②垃圾处理,废弃物等应存放在带盖的垃圾桶内,并及时清理运走。清理后的垃圾桶应里外清洁不遗留食物残渣。
③老鼠、苍蝇、蟑螂等有害昆虫的控制。消除室内外的各种滋生条件,房屋的开口部位安装纱门、纱窗等防止昆虫进入,杀虫灭蝇。
4. 食品加工卫生要求
①粗加工时使用的刀、墩、案、盆、池等要荤素分开。
②对食品加工必须做到烧熟烧透,加工食品要严格做到生熟分开,成品与半成品隔离,加工用的容器和用具应标明生熟标记。
(4)餐具的卫生要求
餐具洗刷消毒的卫生要求:实行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消毒的方法有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
①物理消毒方法
a. 煮沸消毒:消毒时把碗盘全部浸泡在水里,煮沸后保持2 min以上。
b. 蒸气消毒:把物品放入蒸箱内,使温度上升到100℃时间10 min以上。
c. 烤箱消毒:又叫干热消毒,通常采用电烤消毒箱。一般温度为120℃左右,消毒 15~20 min。
②化学消毒
a. 84与水的比例是1∶400,洗涤剂与水的比例1∶500。餐具消毒完毕后应使用流动水清除餐具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去掉异味。使用化学消毒时,应随时更新消毒液,不可长时间反复使用。
篇2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实习带教;沟通能力;科研创新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将实验室科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主要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实验室依据,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也在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和临床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各种抗菌药物推陈出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且细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细菌耐药率已成为全球抗感染治疗关注的热点[1-2],因而也对微生物检验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改进临床微生物实习带教方法,以及不断规范实习带教体系,是提升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本院检验科通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较好地实现了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现将实习带教的关键点总结如下。
1重视实验室安全培训是实习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是针对各种病原体检测分析的特定场所,是病原体相对集中的地方,因此,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是微生物检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首先,利用岗前培训对实习生进行生物安全培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法规,重庆市的相关政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应用,菌(毒)种及标本的储藏、转运和管理等法律法规,并结合近年来发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进行深入阐述,强调不恰当的实验操作将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初步树立“有菌操作,无菌观念”的意识;其次介绍实验室的概况及日常工作流程,并对实习生进行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用具如何使用的培训,熟知消防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和科室的紧急逃生通道;最后,通过模拟日常工作可能出现的实验室突发事件深入阐述个人防护和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使人人掌握意外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完成培训后,每位实习生必须通过考核方可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学习。
2加深实习生临床实践的参与度,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灵活应用对分课堂的方式,加深实习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对分课堂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创立的一种教学方式;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交由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实习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实习生对讲授的内容吸收之后有准备地参与讨论[3]。尽管临床实习不能完全实现学校一样的固定课堂时间,但是依然可以通过小讲座及疑难病例讨论的方式强化学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必拘泥形式、地点,利用有限的时间及资源完成教学任务[4]。临床微生物待测标本完成检测涉及多个岗位环节,包括标本核收、涂片、接种、分离培养、药敏鉴定等,每个环节严格遵照相应的操作规程才能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带教教师在示教过程中讲授实验操作的规范流程及相关的原理,实习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始独自练习或者组队练习,然后带教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设计实践操作题目,实习生完成标本检测及报告分析。实验的结果不由教师判断,而是由参与实验操作的全部人员构成评价小组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评价,相互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及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教师根据评价小组的结论,强调实验中每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并指出实习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出错后的补救措施等,以实习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为主导,不断调整实习带教的侧重点。具体带教流程见图1。微生物实习期一般为8周,但对于某些细菌的学习极可能在实习期内无法获取相应标本,导致实习生对某些少见菌及苛氧菌缺少直观认识。几乎每家医院的微生物实验室经过多年的积累都存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带教教师可通过细菌库目录挑选出需要教学的细菌,并且指导实习生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细菌库。在每年实习生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前,首先由带教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挑选出此实习阶段较少出现的菌株混入各种类型的标本中,然后由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的实习生对这些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在培养过程中观察细菌菌落形态的变化,根据各种生化反应特点确定细菌的种类,分析细菌的耐药特点,引导实习生复习理论知识;最后由实习生将这些有意义的细菌存放到实习细菌库里,并详细记录这些细菌的属性,方便接下来进入微生物实验室实习的另一批实习生学习。细菌经过不断传代培养,其菌落形态和耐药水平都可能出现变化,根据前一批实习生的记录,发现细菌经过传代后发生的变化并展开讨论,可使实习生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出启发性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实习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5]。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临床诊断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以制订科学的用药方案,这就要求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加强与临床沟通。因此,在带教过程中,非常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以1例尿路感染的患者为例,本院检验科报告其临床尿液培养>3种细菌生长,细菌量>105CFU/mL,建议重新留取清洁中段尿送检。带教教师发现通过这样的典型临床病例设计,可以培养实习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实习生们需参考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程序,分析在实验前、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向临床科室咨询患者留取标本的时间、方式及用药情况等,指导临床留取合格的标本送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测结果,判断结果报告是否妥当;判断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并建议临床可以做哪些进一步检查。实习生们通过类似典型病例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各类标本培养鉴定的要点,也提高了实习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本质安全管理;员工行为养成
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受井下作业环境的局限,员工安全行为养成,就成了煤矿安全生产受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加强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安全工作中“人”的因素,笔者随机摘录了6起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了专项调研。
事故的基本情况:
从上表整体情况分析:事故发生日期主要集中在上、下旬,相对来看中旬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在每个月的上、下旬,员工思想相对比较活跃,工作精力不是很集中造成的;事故发生频次较多的是0:00—8:00之间,其次是8:00—16:00之间,再次才是16:00—0:00之间,这主要是由于0:00—8:00之间是员工最容易犯困,也是精力最不集中的时段,发生在8:00—16:00之间的一起事故则是因为领导违章指挥造成的,另一起事故发生在14:00,也是员工下午容易犯困的一个时段,相比之下,在16:00—0:00之间员工工作精力相对集中,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就相对较低;事故责任人的年龄20岁~35岁之间的占了绝大多数,达到了66%,“安全不放心人员”这个年龄段相对较多,原因主要是此年龄段的人员思想比较活跃;事故分析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员工的自保、互保意识差造成的,同时领导的违章指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总体来看,以下三个方面是影响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的主要问题
(一)员工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通过对安全事故的分析,所有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都是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差造成的。可以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自保意识普遍都比较差,对每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要领也知道、也熟悉,但就是不理会。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员工之间互保、联保的观念也比较淡薄,对两人以上协同作业的工作,缺乏相互的监护意识,这也是导致各类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员工安全培训质量良莠不齐
员工培训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发现,基层队组的培训工作有好有坏,培训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有的队组的负责人在培训现场亲自辅导,员工也都能对学习内容进行较为认真的学习;有的队组专门聘请了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员工讲解实际操作要领和技术规范,队干在学习现场亲自主抓,这些工作虽然方法简单,但无疑为提高员工的作业行为和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一些队组员工学习环境脏乱差现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的场所成了临时库房;还有的队组在学习过程中,队干不在现场,只是部分员工相互抄录一些学习内容而已;甚至有的队组将学习过程,变成了聊天的过程,讲课的只管自己念,听课的或闲聊、或抽烟、或闭目养神,形态也是或蹲、或站、或坐各有不同,完全失去了班前、班后学习培训的意义和效果。
(三)队组管理人员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高有低
对几起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看出,由于队组的管理层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队组的安全宣教基础资料和整体安全工作状况有好有坏。有些队组队干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亲自抓、亲自查、亲自讲,效果明显;有的队组只是委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队组负责人并不过问员工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还有些队组的负责人,对培训工作只“管”不“理”,组织不力、管理不善、效果较差。
二、为了进一步强化员工安全行为养成,提高公司本质安全管理水平,我认为应重点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上下功夫
(一)提高基层队组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和现场指挥能力
对基层管理人员(主要是队长和基层党支部书记)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培训,实行安全管理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和现场指挥能力,让他们成为安全管理的行家里手;加强干部跟班上岗制度的落实,在作业工程中每个作业点都要有队级以上安全负责人员在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督察;现场安全管理和指挥人员要对整个作业流程必须作到心中有数、指挥得当、处置有方,以发挥好安全责任主体的作用。
(二)提高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质量
一是通过调研发现,现在绝大多数队组均采取班前班后有限的时间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入井时间长,上井后极度疲劳,采用类似的教育培训,员工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尽可能通过每周“二五”活动,集中时间对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二是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应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性和实效性,杜绝那些流于形式、应付差使的做法,单位主管部门对基层安全培训的检查,也要注意检查的具体时间要和基层队组的作业时间相一致,还要注重检查的实际效果,克服走马观花式的检查,应该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给予基层队组更多的帮助和指导。三是对员工的日常安全教育,要在上岗前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安全预想、预知、预控和手指口述及应急避险、抢险救灾的内容,按规定进行严格的演示和说明。
(三)采用“重点突破、典型引路、示范带头”的办法,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
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个在安全管理上差的队组作为试点单位,由单位分管领导牵头,主管业务部门指导、协调、配合,队组负责人主要负责,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员工的行走站立、坚持手指口述、班前安全预想、对危险因素的预控、对员工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等五个方面为突破口,强抓员工安全行为养成,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所有队组中开展“建设管理上水平高、工作业绩好、安全无事故集体”活动,一个队一个队地抓,一个组一个组地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定能推进安全工作工作。
篇4
关键词 医学实验室 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89
Safety Status of College Medical Labs and Improvement Suggestion
SHI Yuqin, FU Guoqing, ZHOU Ting, ZHANG L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Medical Colleg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safet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ollege lab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laboratories' safety guide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 Method: A random sample of 60 undergraduates,80 masters in ordinary university and 60 masters in key university were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 to know the safety status in college labs. Result: No full-time workers responsible for the safety of labs were arranged in the two investigated universities, and most students feel little satisfied with safety supervision and execution of their labs. Only 17.4% students reflected they were often provided safety education or training, but 25% students never part in these exercises, moreover, most students thought current safety education or training were developed in monotonous form and were not effective in regular institutions, and most undergraduates had a little knowledge of exit passageway, safety, labs' rules and a few skills to deal with waste from laboratory and to use inflammables, explosion-prone objects even fire extinguisher. Conclusion: The deficiency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 labs lead to students' weak safety consciousness and skills on safety which increase the crisis of safety accidents in college medical labs.
Key words medical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safety education; safety consciousness
实验室安全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避免人身伤害、仪器设备损坏和环境破坏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对人、财、物及环境的最大保护。①高校医学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由于医学教育中开展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繁多,实验室集中了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大量有毒有害的生物、化学试剂和微生物,是安全事故易发的地带。②③因此,发现实验室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对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对某普通高校的医学本科生和医学硕士研究生以及某重点高校的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从学生层面了解高校医学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为加强高校医学实验室的安全提供合理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大学一至四年级是医学生理论和实验教学阶段,大学五年级是临床实习时间,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受了大学所有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实验室更为了解,因此,本研究中的本科生选择大学五年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普通高校本科生60人,医学硕士研究生80人和某重点高校硕士研究生6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其中普通高校本科生49份、研究生76份、重点高校研究生59份。回收率92%。
1.2 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高校实验室在各方面存在的安全问题,然后用自行设计问卷《高校学生实验室安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了解高校学生实验室安全现状。
1.3 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两所高校共发放问卷200份,有184人配合调查,男女学生构成比在不同高校和不同学历的学生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不同高校研究生的年级构成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高校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两所高校学生实验室都没有专职的安全负责人,由实验教师兼职;实验室都存放有大量的有机溶剂,且易燃易爆品没有分开存放;重点高校还有12%学生还反应,实验室过道有时会堆放过多的杂物不及时清理,影响消防通道的畅通;对于消防与医疗用品,两所高校中除了灭火器的覆盖面比较广以外,几乎没有配备其它安全设施;另外被调查的学生中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分别仅有11.8%和20.4%的学生对本校实验室的安全监督和执行度感到满意。
表1 男女构成比较
表2 不同高校研究生年级构成比较
2.3 高校医学安全教育培训现状
经调查发现学生的大部分安全知识来源于实验课老师讲解和自身常识,在安全教育方面,普通大学中仅有10%左右的学生表示经常培训,有30%左右的学生反映没有接受过培训,而在重点高校中有32.2%的学生经常接受培训,仅有13.6%左右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培训,该差异在普通高校研究生和重点高校研究生中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01)。在接受过教育培训的学生中,普通高校94.2%的学生认为教育培训形式单一,且作用不大或没用,而重点高校中仅58.8%的学生认为教育形式单一,还有84.3%的学生认为教育培训是有用的,且不同高校间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高校医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比较不同学历、不同学校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发现,在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中有75.5%不知道实验室安全通道、灭火器、以及水电总开关的位置,但近85%左右的研究生同学都熟悉相应设备、设施的存放地;普通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对实验室规章制度了解情况没有明显差异,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研究生对实验室规章制度了解情况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24);对于废弃物的排放处理情况,重点高校研究生比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安全意识更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在个人防护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在实验室穿工作服,实验结束洗手的意识,但是有更少的本科生在实验室穿拖鞋和披头发,见表4。
2.5 高校安全技能现状
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重点高校研究生都对易燃易爆品、灭火器使用等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的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培训、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安全管理上,首先实验室都没有专职安全员,在目前这种实验室工作人员多,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安全责任模糊,安全意识淡化,其次,督查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增加安全事故的风险,再者,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投入不足,安全设施陈旧老化,排毒除尘的通风系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些应进行处理方能排放的废水,因设施不完善只能随意排放,实验用房过度紧张,一些需要分开存放的物品不能完全做到分开存放,引发了安全隐患。在教育培训方面,第一,数量不够,安全教育的频率太低,达不到时刻提醒,警钟长鸣的效果,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都不甚了解,可能与大部分实验室都是在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时宣读实验室规章制度,以后强调过少有关;第二,教育培训浮于形式,没有真正结合自身实验室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第三,教育培训形式过于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安全意识很大程度上与安全督查的力度和教育培训开展情况有关,研究中发现,本科生在个人防护方面比研究生做的更好,这可能与大部分本科生在实验课时才进入实验室,老师要求需要穿工作服,不允许穿拖鞋、披头发,而研究生则长期在实验室自主工作,没有严格的督查机制,个人防护的安全意识逐渐淡化有关;另外由于本科生的安全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老师上课讲解,而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安全知识大部分是与本次课有关的安全注意事项,而不会对实验安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介绍。因此,很多学生不知道安全通道和安全设施的存放位置,有时还会将不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中,研究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好些,尤其是重点高校研究生,这可能与重点高校安全教育培训以及更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优良废液处理系统;安全技能的获得更多的需要亲身实践和练习,调查中发现,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有更丰富的安全教育培训,学生也对实验室规章制度了解更为透彻,但是学生的安全技能却没有显著差异,实践教育缺乏可能是主要原因。
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是加强实验室安全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耗时长。在高校现有的条件下,要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保证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工作平稳进行,主要还得从实验室安全管理和教育培训两方面进行改进,具体建议措施如下:(1)实验室管理:首先需要建立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模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建立了“环境、健康和安全(Environment,Health,and Safety,EHS)”管理系统,④建立校级层面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委员会,明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实验室专职安全管理员,建立切实有效的安全责任制。学校由主管校长全面负责全校的技术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管理工作;学院由主管副院长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具体安全事务,实验室安全员专职负责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和检查督促工作,并详细记录安全运行情况,排查安全漏洞,及时消除安全隐患。⑤⑥建立“校长―副院长―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专职管理员―老师(导师)―学生”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责任制,并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明确界定安全责任范围和职责,加强责任心。其次,在实验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必须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法规及政策,结合高校具体情况以及自身实验室运行的特点,认真制定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操作制度、实验室火灾消防制度和实验室化学试剂管理制度等一整套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上墙或上台明示,保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所有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认真学习规章制度,并进行考核,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严、细、实”,即“严”字当头,“细”处着手,求真务“实”,甚至要切实保证制度的约束性;另外,还有一些行为约束性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具有强制性,从而发挥其潜在的督查作用;最后,还可以对参与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科研工作的老师建立完善可行的考核制度,⑦将安全和环境保护列入考核机制,在各级奖项评选中,安全与环保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并占有一定的比例权重,将实验室安全和环保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考核内容,⑧对学生也可将实验室安全作为实践成绩并计学分纳入考核范围,促进老师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和老师与学生的自律,强化安全意识,克服麻痹思想。(2)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根据高校目前保卫处负责消防和治安;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负责实验设备的申购,危险物品的申购及领用备案工作;实验室负责实验的开展,包括了仪器设备和试剂的使用以及存放和废旧试剂处理等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不同部门应该结合各自负责的安全工作重点,通过播放安全教育片,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现场演示或演习,利用网络、广播、校报、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多方位的组织教育培训工作。实验室安全专员可以根据理化实验室、生化实验室以及微生物实验室等不同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的特点,将实验室所处复杂环境,实验室存在的有毒有害试剂,以及运行时可能引起损害人体健康的设备介绍给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学生,提高其对实验室安全的警惕性;保卫处可以加强对学生和实验工作人员安全技能的训练,定期进行消防演习、演练,请专业人员讲解消防知识、灭火常识和各类灭火器的应用场合和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亲自实践,以切实掌握消防安全基本技能;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并演示废弃物排放前的处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还要加强意外情况处理方法的培训;实验室老师应加强电、水、气、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的培训,使学生和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实验等,增强学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技能。
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2X87),湖北省教研项目(2012228),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0488041),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3X088)
注释
① 罗一帆,汤又文,孙峰,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47-149.
② 冯建跃,阮俊,张银珠,等.关于做好高校实验室安全环保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4-7.
③ 罗广福,苏英明,钟坚.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2):73-75,82.
④ MIT.Mit’s environment , health , and safety programs.2008.
⑤ 洪霞,陈秀云,张炜,等.开放实验室安全保障体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82-283.
⑥ 刘照同.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4):112-114.
篇5
【关键词】酒店 饮食安全 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抓好炊管人员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抓好饮食安全管理的重要理念。
搞好宣传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所属员工进行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疫病预防知识的讲解,不断提高法规意识、食品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意识。
采取积极措施。每半年对炊管人员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并建立起炊管人员健康n案;努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四勤”(即勤洗手和剪指甲,勤洗澡和理发,勤洗衣服和被褥,勤换工作服和毛巾)。
严格管理规定。工作期间严禁在操作间内吃食物、抽烟或随地吐痰;不能挖鼻孔、掏耳朵、剔牙,不允许对着食品打喷嚏,不能用勺子直接品尝食品,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二、树立安全理念,抓好食品安全管理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特别是在南方温润气候,食源中微生物繁殖快,一旦发生饮食安全间题,不仅影响面大,而且直接影响酒店品牌和竞争力。
搞好食品采购。坚持粮油定点采购,副食品依托大型农贸市场进行招标采购。因为大型农贸市场一般有专门部门、人员、设备来检验农药、兽药、激素残留物及重金属等,食品质量有保障;严格落实资质三证(质量检验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进货证明),严防“三无”(无品名、无厂址、无商品名称)食品流入酒店。副食品采购过程中,必须做到购货有索证、验收有检疫、入库有台账和食用有留样。
搞好检测检疫。食品检测方式,主要有理化检验法和感官检验法两种。使用食品快速检测设备进行防疫检测,主要是检测注水肉、农药、兽药、激素残留物及重金属等,并留样4小时。同时,酒店餐厅采购人员和厨师,必须熟知主副食品的检验知识,能够运用感官检验或利用食品快速检测设备进行检测。
搞好烹饪加工。按照“由生至熟、由粗至细、洁污分流、干湿分离”的要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实现生进、熟出“一条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主要包括畜禽类初加工、蛋类初加工、水产品初加工、蔬菜初加工和干货初加工等,如蔬菜加工做到“一泡二洗三加工”;对加热食品进行加工,不同的热源形式对污染的灭活效应也不同,所以对油炸食物的食油,不能反复加热使用,要经常补充新油、滤去油渣;对面点进行加工,应注意环境卫生、器具卫生,馅料不宜久藏,制作数量应适度,并按规定使用盛器和分发,防止细菌或有害物质;对冷菜进行加工,由于冷菜有荤有索、有生有熟,而且装盘后就要直接食用,所以在冷菜烹调中,必须严格卫生措施,确保就餐者的身体健康。
三、树立质量效益理念,抓好设施建设管理
加强硬件设施管理。重点搞好“三个设置”和强化“两项管理”。“三个设置”包括:餐厅设置,必须符合国家地方相关部门的卫生要求。
水源要好,符合饮水卫生要求;无任何有害物质的污染;自然条件良好,空气新鲜,地势高,利于排水、排气,通风良好,符合卫生法规要求,附近无粪便池、垃圾坑,环境保持清洁,无杂草。操作间设置,按照饮食保障工艺流程及生熟分开、无交叉污染的要求,对食品材料检验、储存、初加工、切配、烹饪制作、餐具洗消、餐厨垃圾处理等进行功能区分,设置储存区、初加工区、洗配区、主食加工区、副食加工区、冷菜制作区、洗消区、就餐区和附属功能区9个功能区,有防尘、防蝇设备,防止交叉污染。
贮藏室设置,达到通风、干燥、防霉,无虫害,不同种类的原料应分类存放,成品与半成品分别存放,短期存放与较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分别存放,易吸附异味的食品要设隔离间单独存放,严格达到“六净”(粮袋净、米柜净、面板净、笼布净、锅净、灶台净)。特别要注意,储藏室只能储存烹饪原料,绝不能堆放药物(如鼠药等)及其他对人体有害的物品。
篇6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construction accidents, to create a goo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o achieve safety in production, to ensure the progress and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is the ke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angerous source, analyze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yp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measures.
关键词:建筑施工;危险源辨识;安全管理
Key words: building construction;hazard identification;secur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058-02
0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多、危险程度高、安全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已成为全国第二大事故高危行业。施工现场是否安全不仅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更是关系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如何化解施工现场的各类安全隐患,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一直是广大建筑人员长期关注的重点。
1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内涵
事故是在具备破坏因素和承受因素,且二者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发生的。而危险源是引发事故的起因,它是指可能导致人员疾病、伤害,造成工作氛围损坏、生产生活环境破坏、个人或公共财产受损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建筑施工场所的危险源是指与建筑施工相关,导致施工人员职业病、人身损害或造成生产环境破坏、财产损失的危险有害因素。此类危险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一旦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等触发因素打破其存在的安全条件,就会引发事故。
2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识
2.1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类型
由于视觉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危险源的分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相关规定,可将危险源分为: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以及其他危险、危害因素六大类。
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和伤害方式,可将危险源分为: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坍塌、爆炸、中毒等其他伤害等20个类别。
但由于生产过程时间长、涉及面广,潜在的危险源复杂多变,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更是具有多样性,目前多采用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分类法。第一类危险源,又称静态危险源,它是指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品。此类危险能量源有机械能、电能、热能、重力能等,此类危险物品有易燃易爆物、毒性物品、强腐蚀性物品、放射性物品等。第二类危险源,又称动态危险源,它是指导致第一类危险源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危险源。通过减少第二类危险源的触发,是预防事故的重要方式。此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不稳定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内容,而监管不力是主要原因。两类危险源相互作用,共同诱发事故。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2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识
2.2.1 辨识的方法
采用正确的辨识方法有利于快速确认危险源,以尽快地采取防控措施。常采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经验法,它主要包括类比推断法和经验法,是借鉴可参考的例子以及过往的经验,分析处理危险源问题。二是系统分析法,它把以往的规律用系统的观念来规范,利用系统工程评价的方法辨识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常采用的系统分析法有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因果分析法以及危险性预先分析法等。三是观察法,它主要包括现场观察法和资料观察法。现场观察对观察者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其综合能力与危险源的辨识度成正比。资料观察是查看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技术方案、重点施工环节和安全布置等资料。四是安全检查表法,它通过利用积累的资料,作为新项目的参考资料,来识别危险源。五是工作任务分析法,它将施工工序分成小流程模块,具体分析可能出现的危害。
2.2.2 辨R的阶段
预防事故的重要步骤之一是事前控制,而危险源的辨识是事前控制的关键环节。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阶段主要包括施工前、施工中、事故后和施工后的辨识四大阶段。施工前的辨识也是对危险源的预估阶段,对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估计,找出潜在的危险源。施工中的辨识是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人员配置、机械布置和施工情况等进行观察和评估,找出隐藏的危险源。事故后的辨识是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施工后的辨识是分析施工人员作业情况、施工记录等资料,找出隐藏或爆发的危险源。危险源确定后应及时纳入管控范围,并采取管控措施。
3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控制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的管理应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立足点,落实防护措施为抓手,实行动态跟踪机制,加强安全管理为基本。主要从以下几大方面对建筑施工的危险源进行综合防护:
3.1 安全教育与培训
3.1.1 安全教育
对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对新进入现场的人员。对此,单位应统一组织入职职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通过多样化、合理化的学习安排,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减少人为失误。
①入职安全教育。一般职工应具备劳动保护意识,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规程和相关安全知识等;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从事本工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熟悉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及容易发生事故环节、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等。特殊作业人员除学习以上的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定》的要求,参加特种作业的培训,通过考核后持证上岗。
②日常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企业必须把日常性的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深入到施工现场的每个角落,根据各工种的特殊性,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方法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如施工现场的班前安全活动会,使职工明确在施工过程中该怎样做才能注意不安全因素,消除不安全隐患,保证安全生产,提高施工效率。
3.1.2 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正常的职工熟悉掌握新工艺、新设备的基本施工程序和基本操作要点及新法规等,让转岗和脱岗时间长的职工再次熟悉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注意事项。
3.1.3 安全施工技术交底
所有工种的专项施工程序均由专业技术员编制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防护措施。在正式作业前,所有的施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该操作规程,明确该专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并熟练掌握如何正确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施工安全和进程。
3.2 安全生产防护
3.2.1 实行多样化的检查方案
有效地安全生产防护有利于保障建筑施工有序运作,施工单位应在安全生产布置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主要包括:一是常规性安全检查,它是安全生产的基础环节,也是由于特殊的生产工序、设备、人员和环境所需的。二是特殊性安全大检查,它是在某一特定r段和区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检查,如大型吊装作业或深基坑支护。三是定期检查,它是以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制度为依据,在固定时间段进行的例行检查。四是不定期抽查,它是指突击性的检查,往往可以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问题。
3.2.2 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
①设置安全标识。在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如在施工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井口、桥梁口、隧道口、爆破物及有毒有害气液体、消防灭火设施等位置。
②控制施工设施。指定专人对施工设施进行管理、检查及维护等,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按国家规定进行使用或及时报废,以保证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转。如验收施工用电,检测钢管扣件和大型塔吊等,检查脚手架的搭设情况等。
③配置安全防护用品。在通道口等特殊位置安置防护栏或防护网,在施工现场配备安全防护用具和应急药箱。针对各工种、各工序制定多种危险应急预案,不同的工种作业配置并使用合格、合理的安全防护用具,如电工作业人员使用绝缘手套等。
④其他辅助设施。合理规划施工区域和生活区域,使施工项目办公区、生活区与作业区保持合理、安全的距离,确保职工的餐饮、休息场所符合卫生标准,并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搭建临时建筑物等。
3.3 安全管理制度
合理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施工进度的有效手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施工项目负责人对施工进程负全责,将安全管理责任逐层细化,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二是健全安全管理机构,根据相关法规的规定,组织人员进行专职管理。三是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各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技术和施工操作规范等。
4 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别与分析,有利于寻求有效的方法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加强对建筑施工危险源的管控,建立健全防控体系,严格管理,动态跟踪,重点控制,真正实行科学消除隐患,这对于提高建筑施工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和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庆云.浅谈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2]刘涛.小议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与控制[J].施工技术,2011.
篇7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32-02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高校食堂承担着为全校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由于其服务对象特殊、供应时间集中、用餐规模大、社会影响深等特征,使得高校食品食堂成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在标准规范化管理上难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高校食品安全工作不仅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重点,也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高校食品安全,关系到每名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正确认识目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更加健全的食品安全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保证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和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1.资金硬件的短缺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高校伙食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消费能力和期望值不断提高,对于食堂就餐环境和食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范围,在校生人数也大幅度提高,使得学校食堂就餐人数急剧增加,食堂就餐压力不断加大,虽然国家对于高校投入资金不断增加,但在部分高校,真正用于后勤食堂基础建设的资金却不多,资金短缺导致食堂的扩建压力加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人员招工难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食堂的服务质量,2011年卫生部通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学生食物中毒就高达30起,其中有25起发生于学校的集体食堂,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
2.管理方盲目追求食堂利益,轻视食品安全
当前许多高校的管理人员往往更关注教学和科研,而对属于后勤领域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的食堂都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却缺乏对其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食堂经营方往往盲目追求经营利润而忽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会互相推卸责任,催生出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据统计,河南省对11所高校学生食堂及院内食品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现场调查和量化打分的方法),其调查结果为:量化评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食堂占24.2%,量化评分在80~89分间的占69.7%,量化评分在80分以下的占6.1%,其中老食堂和个人承包的风味食堂的卫生最差,量化评分合格率仅为52%。
3.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高校食堂往往聘用文化层次较低的临时人员,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大,劳动付出与所得的工资差距较大,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往往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卫生操作不够规范,缺乏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食品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执行卫生的标准,导致食堂食品安全难以符合要求。
4.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
“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食堂稳定看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改革进程,许多高校经营都采取了新的模式,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松懈,缺少专业经验和对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引导,未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师生的食品安全,高校应在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必须严格制度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事、责任到位。重视奖惩机制,对于落实好食品安全管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警告、处罚甚至辞退。二是建立产品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对食品采购、加工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登记,做到各环节有据可查,一旦某一环节达不到质量要求,能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时整改。三是建立及时高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保持与公安、工商、质检、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医院的密切联动,保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迅速反应,准确决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开展应急工作,保证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
2.应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种通过确认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点并加以控制,达到食品安全生产和加工目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将预防和控制重点前移,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HACCP可以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它通过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控制潜在危害的先期觉察决定了HACCP的重要性,通过对主要的食品危害,如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控制,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方面的安全保证,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要更好地应用HACCP体系,提高食堂管理及食品安全卫生水平,就需要从现实出发,结合食堂的发展现状,综合HACCP体系的根本内涵,了解其精髓,灵活地应用这一体系提高食堂的管理水平。
3.加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工作
食品从业人员除应健康状况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高校食堂应定期组织全体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卫生基础知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基本操作技能和关键控制点控制等,严格实施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以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操作技能,引导从业人员真正了解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深刻内涵,从而形成人人懂安全,时时有警觉的餐饮加工氛围。只有所有一线员工有了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才真正有保障。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食堂经营者的责任,有部分事故也跟高校学生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有关,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把食品卫生纳入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师生员工宣传普及卫生防病和预防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饮食,不买街头、校园周边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品,增强广大师生员工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病能力。同时,高校也可引入师生参与食堂的管理工作,让师生走入后厨,了解食品储存、加工制作的一系列过程,更加尊重后厨从业人员的劳动成功,珍惜粮食,也让食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改善。
总之,高校食品安全关系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立足于师生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严格管理,狠抓落实,从各个环节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让师生吃得好,吃得放心。
参考文献
[1]卢蓉涛.浅议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86-87.
[2]姚吉成.高校学生食堂饮食卫生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75-376.
[3]时欢.刍议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89.
[4]王燕,韩良峰.河南省高校学生食堂卫生现状与管理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16(3):169-170.
[5]曹明明,叶大勇.HACCP体系在医院病员食堂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16(2):129-133.
篇8
计算机安全评价有效地减少了系统事故和职业危害;保证了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的进行,实现了投资最少和安全最佳的效果;计算机安全评价促进了企业各项安全标准的制定,积累了大量可靠性数据。
2计算机安全评价和供电部门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安全评价管理
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最早是由美国制定的,目前在国际中通用的计算机安全评价标准基本上都以它为参照,被分为D级、C1级、C2级、B1级、B2级、B3级和A级7个级别。①D级。D级是计算机安全评价中最低的安全级别,这个级别的操作系统不能实现对计算机安全的保护,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想实现对计算机的安全保护需要对计算机安全评价进行升级,提高计算机安全评级级别。②C级。计算机安全评价C级包括C1级和C2级,是选择性计算机安全保护系统。C1级级别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只有通过系统对用户注册账号和口令识别,判断用户的合法性,还决定了用户对程序和信息的访问权限,降低计算机硬件受到的损害。C2级别具有访问控制环境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对用户执行命令或访问文件的权限,并且具有身份认证功能。③B级。B级的计算机安全评价包括B1级、B2级和B3级。B1级是标志安全保护系统,是第一个支持多级安全的级别,用户在强制性的访问控制下,不能对文件的许可权限进行改变。B2级是结构保护,对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文件加上标签,提供设备了单个或对个安全级别,为较高安全级别对象和较低安全对象提供了通信。B3级是安全域级别,通过安装硬件的方法加强域的安全保护。例如,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内存管理硬件,可以避免安全域的无权访问和对安全域对象的修改。④A级。计算机安全评价A级系统是验证设计的最高级别,包括严格的设计、控制和验证过程,具备除A级以外安全评价级别中的所有特性。A级是目前计算机安全评价中最安全、有效的系统,需要各个公司计算机系统管理部门,加强对计算机安全评价的重视,促进计算机安全评价的发展。
2.2计算机存在的安全问题
①工作环境存在漏洞。目前,我国大部分供电部门中,电力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等用户工作环境,存在大量的安全漏洞,例如在特定的网络协议工作中和网络体系结构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漏洞都会对电力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对供电部门造成严重的损失。②网络协议存在问题。在供电部门电力系统计算机信息技术中采用的TCPIIP协议,面向的范围主要是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导致一部分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出现一定的安全漏洞。目前,这种漏洞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安全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根源。例如,一般的有FTP、Telnet、SMTP等协议中。供电部门电力系统中,用户的口令信息大部分是通过明文的形式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进行传输的,这些网络协议虽然依赖TCP协议运行,但是却无法保证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进行传输时信号的安全性。③计算机病毒的侵害。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病毒形式就是计算机病毒,无论哪一个计算机网络人员接触,都会使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遭到病毒危害。计算机病毒主要是“蠕虫”和“病毒”,是一种诚讯,是一段可以进行执行代码的程序,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一样,具有特殊的复制能力,而且具备非常快的蔓延速度。计算机病毒很难完全清除,而且病毒还可以把自身附带的其它病毒类型从一个用户传到另一个用户,通过对病毒文件的复制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不仅具有特殊的复制能力,而且还拥有其他的一些共性,每一个被污染的程序都可以对病毒的载体进行传送。
3保证供电部门计算机安全
①加强安全教育。供电部门计算机安全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安全管理的实施力度,对供电部门安全策略的理解程度和执行的效果有直接影响。保证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成功和有效,需要供电部门全体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了解并严格执行安全策略。②加强防火墙管理。防火墙是企业局域网唯一连接外网的出口,通过防火墙进行网络访问,无法避开防火墙的连接。DMZ区放置了供电部门对外提供服务的服务器,可以有效地保证服务器正常的服务,避免攻击。防火墙设置,要遵循“缺省全部关闭,按需求开通的原则”,拒绝违法服务。③实行病毒防护。避免供电部门计算机安全受到病毒侵害,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可用性,应该建立完善的从主机到服务器的防病毒体系。把服务器作为网络核心,对系统进行署查和杀毒,及时通过Internet从免疫中心获取最新的病毒码信息,更新病毒代码库,选择可以适应各种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和应用软件的防病毒软件。
4结语
篇9
关键词:工程管理 绿色施工 施工管理 临时设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nergy consumes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ccounting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social resources, and accompanied with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reen construction has been strongly advocated in China. In the outline of green construction proposed by the Guidance for Green Construction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in 2007,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technical measures of green construction has been present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aterial saving and utilization, water saving and utilization, energy saving and utilization, land saving and construction land protection. In the paper, the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green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which is conduct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construction level of China.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gree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mporary facilities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概述
国家正大力推广工业工程的节能降耗,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施工行业作为消耗大户也不例外。其中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相关法规以及导则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施工导则》、《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的出台便是表现之一。但上述文件多是在原则、框架层面上进行定性规定,执行起来弹性大,不利于绿色施工的有效执行,本文主要从绿色施工管理和施工临时设施注意问题两个方面去探讨如何践行绿色施工。
二、施工管理
2.1 组织管理
1)建设项目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包括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职能人员。在项目经理下属的职能部门中社绿色施工管理部门,如绿色施工部或环保施工管理部,也可在各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绿色施工管理班组;
2)明确规定现场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各自的职责、权力范围等,职责落实到人。由于绿色施工涉及施工多个工种和部门,现场绿色施工管理部门应被赋予跨部门、跨工种的管理权,以确保绿色施工得到有效地执行和监督。
2.2 规划管理
1)建设项目设置绿色施工的专向目标,包括“四节一保”中各项内容;
2)对施工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状况进行调研,包括水文、地质资料、生物种群资料、文物资料等,并进行备案,提出现场施工的环境保护方案及建议;
3)建立体现“四节一保”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包括施工机械管理制度、材料储存和使用制度、废弃物收集和再利用制度、有毒有害物管理制度及人员培训制度、检查和奖惩制度等;
4)施工组织设计中设置关于绿色施工的相关章节,如在项目施工方案选择中提出绿色施工的要求,对建筑材料和机具设备选用提出一定环保指标要求等;
5)施工方案设计和施工操作要求中设置“四节一保”相应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如施工机械鸣笛以及大噪音作业的时间限制,避免光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如选材流程、材料下料流程控制、下脚料收集和再利用规定)、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如施工水源选择、施工合理用水方案、施工水再利用方案)、节能与能源利用(如施工能源利用规划、节能措施以及节能目标)、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如施工现场及附近土地资源状况分析、现场施工用地计划、节地和用地保护措施和目标)。
2.3 实施管理
1)现场设施绿色施工的相关资料及设施,用于对绿色施工的宣传和教育,形成实行绿色施工的良好氛围,提高现场人员的绿色施工意识。如在施工现场设立绿色施工的宣传牌,介绍绿色施工的意义、要求和操作方法等,并针对不同工种制定相应的学习资料,如绿色施工作业指导书;
2)施工开始前根据需要统一购置、配备绿色施工辅助设备,如对讲机、手机、定向照明灯、充电手电同等;
3)对施工人员(或者相关岗位人员)进行绿色施工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绿色施工措施的执行能力。培训可以借鉴安全培训的组织方式,采取进场前统一培训与施工过程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内容结合岗位确定,如对钢筋工,一方面教育其避免在工地高声喧哗,避免夜间施工时随意将灯光照射到附近住宅,休息时及时关闭钢筋加工机械,另一方面教育其结合构建所用材料长度和钢材长度确定下料组合,提高材料利用率。
4)相关职能部门对现场绿色施工制度、专项方案执行进行督促,实施过程跟踪。各个部分以及专项操作情况形成相应书面文件,便于以后检查评估并督促相应规定的执行。对相应人员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记录,并依次执行相应的奖惩制度,根据完成情况的好坏分别进行奖励、教育培训、扣罚薪水等处理。
2.4 评价管理
1)设置专门的绿色施工评审人员和评审制度。评价人员由具有一定绿色施工经验的人员组成,可以采取委派或邀请的形式。评审制度内容包括材料、机具的选用,绿色施工措施的执行情况,评审的时间节点以及人员安排等;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机建设
中图分类号:F 323.3 文献标识码:A
1 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农业工具对于提升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方面的技术发展,改善广大农民的劳动环境,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农业机械化人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供需间的矛盾日益显著。根据预测,从2010年到2015年,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人才需求上,实际指数将高于40(每10万人)。这一情况下,县级农机校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农机方向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1.1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原本有着较为完整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研究生、本科、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的教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偏重于工业发展而忽略农业发展,使得人们多抱有“重工轻农”的思想。社会对于农业人才培养不重视,使得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同时,负责培训基层农业机械技术人才的农机校相继停招、合并,或转向发展,使得农业机械人才日益减少。人才荒容易带来十分不利的恶性循环,人才素质低将致使我国农机企业的研发滞后,无法和国外的高质量产品竞争,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社会效益差;社会价值低下将导致高素质人才相继推出农机领域,形成更为严重的人才荒。
1.2县级农机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可行性
农机人员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进行分工分业发展,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将大量地应用到农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对于农机人员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倘若农机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劳动技能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无法顺利操作先进的装备,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最终阻碍农业的机械化发展。由此,农机校进行农民的职业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向农业领域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加,现代农业科技已经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必须实现农机技术和工程技术间的协调发展,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之需要,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要保证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改变农机化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方面研究不足的现状;加强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完善协作攻关机制;加强对于人才、项目的长效投入机制,进行资源合理配置,有效转化科技成果。人乃社会生产力基本要素,进行农机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以及扶持方案,致力于改变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提升农民和农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本省的一系列配套性章程也相继制定,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机械或规章体系。由此,农业机械化开始进入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全新时期。这些法规对于县级农机校进行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起着鼓励和支持的作用。农机校进行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并获得政策支持,在农民就业扶助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农机校的农民职业教育策略
2.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农机校的设施和师资建设
县级农机校应当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完善自身的设施。适当增加教学、实训新设备,并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过程顺利实施,培训结果的质量高。当前,农机校多面临生源匮乏,教师设备落后,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应当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农机校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改善教学设备和培训方法,以现代化的教学策略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共同培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支持鼓励教师不断进修,鼓励教师到一线进行生产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完善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综合素质强大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培训环境,学员才能招收尽量,并留下来学好,农机校才能走出生源短缺、办学效果不佳等困境。同时,上机部门需给予农机校相应的财政支持,帮助农机校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提升教学的培训能力。
2.2变革教学内容,创新培训模式
按照农机技术人员日常工作需要而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力求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例如,编写形式多样,声音、画面、文字相结合的培训教材,教授群众需要理解掌握的农机安全知识;将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则等较为生涩、专业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加以图片进行说明,让群众喜闻乐见。此外,应当对农机技术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诚实守信,热爱本职的农机人才。
在培训的形式上,应当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短期和中长期互相结合,确保培训的综合效果;以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方式,积极地选拔农机优秀技术人才;逐步地推广田头培训、课堂教学、远程教育、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育培训深入村户。由此,达到从追求培训的数量向重视培训的质量转变,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培训带来的帮助。
2.3进行合作办学,提升业务的协调性
农机校教育与各个农村进行合作以培养人才。农闲时节可将群众集中到农机校,培训理论知识并利用农机具空挡进行知识的实践;农忙时节,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在农田劳作当中。此外,农机校应加强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间的联系,广泛地吸收、收集最新的农机教学科研讯息,关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方向;加强农机的生产、推广以及销售单位间的合作,一旦有新产品新技术面市,立即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资料与农机具说明书的收集,进行快速消化,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
2.4因时因地,进行农机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
由于本县各地区存在地理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使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程度不同,农机使用者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在具体的培训过程当中,应该因时因地实事求是,做到培训教育的阶段性和经常性有机结合。进行培训教育的广泛性和日常性的强化,将培训教育工作贯穿在监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例如在年度检审验、拖拉机的登记上户、驾驶员的考核等工作当中,对农民进行有目的的农机安全生产知识解说,使得农机驾驶员在无意识当中接受培训;借助农机具补贴政策进行购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
县级农机校应当充分地利用当地的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资源,进行通农机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各个乡镇的农机校适当开辟第二课堂,设立咨询台配合宣传教育而,农机校培训教师到达现场解答群众预知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农机安全生产的氛围。在实施农机的工程项目过程当中,应当事先进行农机使用安全培训,为安全使用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可利用身边的教材,建立较为典型有意义的平安农机示范村,通过开展现场会,将富有说服力的真实事例作为培训教材,从而提升农机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安全生产的意识。
3 结语
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工业化,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法;是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加快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现代农业之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为确保这些农业机械能够实现高效、优质、低耗的运转,县级农机校有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进行农民的职业化教育,为实现农机建设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俊茂,李振辉.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吉林农业.2010(5).
[2] 范学民,李庆东,王利民.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我国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农机化.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