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想象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想象力的培养

篇1

一、 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育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形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的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景。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二、 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列思维过程的组织。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现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他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

三、 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想象力的源泉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想象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一题多解,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1、 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有两位同学 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行走,设问:“1 、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2、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的实际观察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同”、“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又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篓沿竖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来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计算公式。 三是通过变换哪些用来说明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作这样的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从而培养了积极思维的意向品质。

2、 增加信息量,提高思维密度。 如果信息本身一部分已被认知,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性不能清除,学生学习就是接受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折,那么充斥这节课的便是“饱和信息”,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其产生内驱力,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思维的是一个信息传递、接受和储存、加工的过程。因此,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信息,从而提高思维密度。

3、 训练主题思维,优化想象力的品质。 教学既能锻炼 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想象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问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题,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数学质量之目的。

篇2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

想象的水平是以一个所具有的表象的质量和数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使用教具、模型、实物和画图等直观手段,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认识100以内的数,可以利用实物计数建立表象。而认识较大的数,就可以依靠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较小数的表象进行想象。再如学习分数,开头可以通过等分物体来建立分数的直观形象。但分割物体的演示仅限于等分的份数不太多的情况。当等分的份数较多时,实际分割就有了困难,这时,学生就需凭借已经积累的经验在头脑中想象着这些分数的形成过程。至于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应当先通过对直观材料的直接观察、实验,形成清晰、生动的表象,再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和完善头脑中的形象,使学生生动的理解和正确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要发展想象力,必须大胆想象。如前所述,想象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所以也是一种求异思维,如果只能人云亦云,或者跟着老师的屁股后面走,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根本谈不上想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使他们敢于想象。而要敢于想象,首先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除学生的思想负担,不要用各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而对他们表达的不够清楚,不合要求,则不要过分苛求,但是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格式都作了规定,例如老师问:“2加3等于几”。学生回答说:“等于5。”则是“不完整”,应该说:“2加3等于5”。其实学生的回答是准确的、清楚的,在这里主语承前省了,不会引起混淆和误解。作为口头答问,习惯上都是这样的。由于教师的硬性规定,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抑制自己的习惯(其实是正确的习惯),再从头脑里提取出老师规定的格式,这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类似的规定多了,就使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答案回答问题,启发学生想象

比如在图形的旋转与平移这课中我创设的问题是:给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通过旋转或平移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同时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这类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基本上都能踊跃的投入到活动中并能积极而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力也就在这样的一点一滴中慢慢得到了提高。

2.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就常常问;(1)“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且明确告诉学生你可以根据想象任意提问题,可能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没法解答,但没关系,你只要能想象得到就可以问(2)“这个问题还有什么解答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的同时想象力也有了发展。如前所述,想象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所以也是一种求异思维,如果只能人云亦云,或者跟着老师的屁股后面走,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根本谈不上想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使他们敢于想象。

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还应注意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篇3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想象力 培养

所谓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需要想象,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数学似乎与想象关系不大。其实,数学也需要想象,甚至比文学更需要。德国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这样说起他的一位改行的学生:“他去当诗人去了。对于数学来说,他太缺乏想象力了。”足以说明想象力在数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

第一、丰富学生的表象。

想象的水平是以一个所具有的表象的质量和数量的情况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其想象越狭窄、肤浅,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中,要使用教具、模型、实物和画图等直观手段,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认识100以内的数,可以利用实物计数建立表象。而认识较大的数,就可以依靠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较小数的表象进行想象。再如学习分数,开头可以通过等分物体来建立分数的直观形象。但分割物体的演示仅限于等分的份数不太多的情况。当等分的份数较多时,实际分割就有了困难,这时,学生就需凭借已经积累的经验在头脑中想象着这些分数的形成过程。至于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应当先通过对直观材料的直接观察、实验,形成清晰、生动的表象,再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丰富和完善头脑中的形象,使学生生动的理解和正确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第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要发展想象力,必须大胆想象。如前所述,想象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所以也是一种求异思维,如果只能人云亦云,或者跟着老师的屁股后面走,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根本谈不上想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使他们敢于想象。而要敢于想象,首先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解除学生的思想负担,不要用各种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而对他们表达的不够清楚,不合要求,则不要过分苛求,但是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格式都作了规定,例如老师问:“2加3等于几”。学生回答说:“等于5。”则是“不完整”,应该说:“2加3等于5”。其实学生的回答是准确的、清楚的,在这里主语承前省了,不会引起混淆和误解。作为口头答问,习惯上都是这样的。由于教师的硬性规定,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抑制自己的习惯(其实是正确的习惯),再从头脑里提取出老师规定的格式,这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类似的规定多了,就使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第三、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并善于引导学生想象。

能力只有在从事需要这种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要发展想象力,就要让学生多想象。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不要一开始就讲割补法,而要让学生想象:同学们,我们可不可以想象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切掉两个角行不行?……两边各补上一块行不行?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在教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行,现在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两个同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讲完了这种方法之后,还可以再引导学生想象: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变为长方形面积来计算,梯形面积能不能变为长方形面积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我们已经学会算了,能不能把梯形面积转变为三角形面积来计算?能不能把梯形面积分成两个三角形面积来计算?像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是培养想象力的极好训练。

第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还应注意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直观教具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对儿童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过分依赖直观教具也会使儿童的想象力得不到应有训练。例如有的老师在教“相遇问题”时,制作了十分精巧的教具:用细绳牵动两个纸人相对而行,把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都演示出来。或者让两名学生上台相对而行,现场表演。这样做当然能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相遇问题,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却得不到训练。当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没有直观手段帮助时,就难以通过想象来解决问题了。直观手段应该在学生通过想象不能理解时才使用,并且首先应使用具体程度不那么高直观手段。例如相遇问题,在学生不能理解时,教师应首先用线段图来帮助他们想象。如果部分学生通过思考仍不能理解,才考虑使用更具体的直观手段。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我们教学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数学教育的今天.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篇4

一、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技能以及经验的有效融合。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初中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而且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智力的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如下的要求:

(1)熟悉简单的几何图形,可以根据图形自己进行绘制,可以自己形成构图的简单元素,清楚每个元素的组成与位置,并清楚地分析复杂的图形。

(2)根据一个立体的图形可以想象出实物的原型。

(3)能够根据图形思考出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认真地分析图像,进而丰富表象,还可以进行空间想象力的训练。下面对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做一下介绍。

1.转变观念,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基本前提

多年来,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在我国的初中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性更强,而学生的学习则十分地被动。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教育者,要求学生“听话”,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许多孩子对于教师不仅仅是崇拜,更多的是敬畏,师生关系始终无法亲和起来,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说非常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就更加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心扉无法打开,那么思维则会被禁锢,尤其是在家长的侧面说教下,学生对于教师更是只有疏远,而没有亲近的欲望。 再加之一些教师缺乏个人魅力,教学按部就班,机械死板,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很差。 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必须积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扎根学生中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将自身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参与者,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奠定情感基础。

2.强烈的自信是培养直觉的动力

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的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当一个问题不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重视教具、学具的运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中要运用学具、教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学生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越全面、深刻,获得的表象就越正确、丰富,直觉思维水平就越高。例如、在学习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时,可让每个学生都带小立方体(或麻将牌)进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不同模型的三种视图,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模型与视图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促进直觉思维能力。

4.解决学生入门难的问题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学生接触数学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能力,以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空间现象能力更多的是与几何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讲授几何知识时,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几何概念,这也是逻辑能力培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概念,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模型,通过这种感官上的了解,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5.将实物与学生的动手结合起来

感知能力是想象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真正地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感知,才能将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而去认识这个客观事物,而这也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活动过程。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而利用实物模型并结合学生自己动手是提高感知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实物模型进行新概念的教授,如对圆柱、圆、圆锥等图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模型,然后自己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借助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6.利用数形的结合,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几何学习中,在代数学习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鉴于代数的严谨与规范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想象能力。数形结合,也就是表达事物特征的语言或者是一个公式与图形、位置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一种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建立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知识的构建,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如在讲解“坐标系”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函数的图像,思考两个图像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解决问题,可以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

7.借助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篇5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功能 ,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两者相互配 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 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 ,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 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 学生动手分小棒:(1)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3根小棒,平均分给5 个人,每 个同学可以分几根,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形成表 象,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下面题目应该怎样分?①有7块饼干,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几个人,还剩几 块?②有12支铅笔,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可以分几支,还剩几支等。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 ,理解了被除数是总数,除数和商分别是要分的份数和每份数,余数是不够一份而多出的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的道理。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 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认识”,教师可以先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如:火柴盒、粉笔盒、 砖头等,这些物体都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自己列举长方体实物(书柜、木箱、厚书、铅笔盒……),通过感 知实物,学生对什么样的物体是长方体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边观察模型,边 看书本,从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认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及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十二条棱及互相平行的棱长相等的 特点;通过观察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和相交于这个顶点的三条棱长,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模型的平放 、侧放、直立三种形态,来说明长、宽、高相对说来是固定不变的,把知识讲“活”,这样学生在动口、动脑 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清晰深刻的表象,为思维的理性化提供了条件。

    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可变静为动,化近为远,并以它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反映思 维过程的演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时 ,通过幻灯片的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总数与部分的关系,即总数-部分=另一部分。

    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 积累素材。

    二、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 表象,即想象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 情景、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如:教完梯形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 形短底延长, 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1

    S[,梯形]=─(a+b)h

    2

    1

    当a=0时,变成三角形,面积公式为:S=──ah

    2

    当a=b时,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ah

    三、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从总的来说,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 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 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

    例如:课本中配合应用题的具体情节而设计的插图,开阔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天地,增强了刻苦学习的意志 。又如课本中出示的例题和复习题,表示数量关系时,运用了绚丽色彩和各种小动物、植物、大河、山川,现 代的飞机、汽车、轮船、卫星、建筑,古代的文物、书籍……这些不仅对理解数量关系有利,而且对学生形象 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说应用题教学,由于应用题是事理、文理、算理三者的结合,所以应用题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 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便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隐蔽 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朗。例如:“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是小华 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这题学生往往难以确立单位“1”的量。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 来分析数量关系:附图{图}

    根据线段图,同学可以很快列出算式:18×5/6×2/3-10(元)

篇6

培养小学生的猜想能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这样课堂上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养;数学;猜想;能力;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17-02

猜想是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思维活动,数学猜想是人们依据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凭借直觉而作出的假设和预测。它是人们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手段和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猜想能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十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1 仔细观察,注意引导观察猜想

观察是感知事物的窗户,是发现规律的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有意义的事实和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得猜想。

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观察、试算后猜想:"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些部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有关后,又让学生猜想,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合数还是质数有关,也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所含有的质因数有关,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举例验证,最后形成共识,这样的教学,充分展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分类比较,注意引导归纳猜想

归纳是一系列具体的事物概括出这类事物的一般属性或原理,归纳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手段,是发现数学原理的途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为学生提供几个代表性的事实,从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中寻找一般属性,通过归纳获得猜想。例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者先让学生计算2、3、4、5、6、7、8……20分别除以2,接着把不能被2整除的数放在一个圈内,把能被2整除的数放在另一个圈内,然后让学生猜想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从第一圈内发现不能被2整除的个位上有1、3、5、7、9,从第二圈内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的个位上是0、2、4、6、8,进而发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3 找出相同之处,进行类比猜想

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往往有相似之处,人们可以根据此得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有可能相似的结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善于捕捉新旧事物的相似之处,通过类比获得猜想。由旧事物的性质属性去猜测新事物可能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属性。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者先复习商不变性质,如果把每个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你猜想分数有什么性质呢?再经教师一启发,学生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除数,既然在除法里有商不变性质,那么在分数里也应存着分数大小不变的性质,进而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变的基本性质。

4 抓住相关联系,引导联想猜想

许多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个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与其它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往往有着相关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之间联系,抓住概念、性质、公式之间联系,通过联想获得猜想,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要求学生将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收集数据如下:

长 宽 长方形面积

12厘米 1厘米 12平方厘米

6厘米 2厘米 12平方厘米

4厘米 3厘米 12平方厘米

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数据:回答: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归纳出:长方形面积=长×宽,接着教师再拿出长方形纸板、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加以验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由自己发现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而且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视野。

要培养学生数学的猜想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4.1 要营造宽松环境,教会学生大胆猜想,要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创造猜想的机会和空间,允许提出不同的猜想,允许学生猜想错误,对敢于猜想正确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4.2 积极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猜想,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猜想,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猜测的?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猜想。

篇7

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 二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16-01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中分别强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学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初中学数学学习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学生对点、线、面、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探索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置的方法,发展空间的观念。

其次,学生学会借肋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或用语言、式子来表示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基本图形与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能根据几何图形性质通过思考创造出合乎一定条件、性质的几何图形。

上述各方面都以观察、分析、认识图形性质的能力和画图能力为基础。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 让学生牢固掌握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

空间想象能力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初中数学中,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大体上是:平面图形的基本性质分析、综合和抽象思考二维(平面)空间形式的基础,也是理解三维(立体)空间图形性质的基础;数轴、坐标法、函数图象、轨迹、几何量的度量与计算等基础知识是由数量关系想象空间形式的基础;投影的基本知识又是识图和绘制、识读空间图形的基础。因此,是学生扎实地学好这些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必备的先决条件和基本途径。

我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经常会考虑“数形结合”的方法,其实质就是要求将表达空间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语言或式子与其具体的形状、位置关系结合起来,互为想象,取长补短,以利于问题的解决,从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空间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已知图形和需要构造的图形、数、式和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的对应关系,往往采用对比和对照的方法,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有益的。例如,在旋转、平移、三视图和图形的折叠与展开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教学与原有图形进行对照,分析其性质;另外,在学习中,教会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各种解法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在平面几何的基本图形及其组合图形中,对照所需要的图形,构造辅助线及辅助图形等,都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好时机。例如,在证明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时,如果对照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就会发现结论类似,因而可启示学生在梯形的图形中,设法构造出一个与它有公用中位线的三角形;进而可试探添加辅助线,转化成熟悉的三角形,勾通与梯形上、下底的联系,问题得以解决。

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与其数学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突破点。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束缚,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它或是提出了有新意的观点。如:在学习了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后,在回答说出“你所见过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有的学生答:枫树的树叶;“你身边熟悉的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有的学生回答:雪花;“你所知道的圆形东西时”,有的学生答道:水珠是圆的、鼻孔是圆的。这些回答都具有想象丰富、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4 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加强严格的训练,同样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立体几何;空间想象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75-02

前苏联著名的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曾经说过:“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几何想象,或如同人们所说的几何直觉,对于几乎所有的数学分科的研究工作,甚至对于最抽象的工作有着重大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也提出: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空间图形,为理解和掌握图形几何性质的教学提供了形象的支持,提高了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可见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性,那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哪些途径呢?

一、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意义

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它是新课标赋予立体几何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上,力求做到使学生能将空间物体形态抽象为空间几何图形,能从给定的立体图形想象出实体形状以及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实际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出来且能正确解题。

在高中阶段,培养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是要通过立体几何学习来实现的。但是高一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普遍感到困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缺乏空间观念,而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设备又相对落后,也会造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好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挥其新颖胜、趣味性、直视性、多维性、刺激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实现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把原本写在黑板上的定义、概念、图像、例题等反映在投影上,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深入浅出地学习数学,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启迪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培养,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熟悉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更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突破传统教学中空间想象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借助信息技术提供大量直观图形,直观分析立体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解决立体几何入门难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高一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活动仍然需要大量具体的感性经验和丰富直观的素材来支持。因而,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扩大其空间形象视野,借助美妙形象的直观诱导,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比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入门课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馆――“水立方”,它以巧夺天工的设计、纷繁自由的结构、简洁存净的造型、环保先进的科技,成了百年奥运建筑史上的经典,成了北京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建筑。通过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对学习立体几何有了新鲜感。然后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直棱柱,首先拓展学生的空间视野,让学生积极去观察、类比,探究直棱柱的特征,接下来演示每种直棱柱的画法和展开过程,用这样强烈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这不仅让学生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更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通过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描述出由一些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教学是立体几何教学的一个难点(如图1)。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规则的立体图形入手,进行具体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2.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学会“画图”,并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和认识能力。

几何画板是一种辅助立体几何教学的软件,它采用三维动画设计技术,从不同角度展示立体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中无法表现立体图形三维效果的缺憾,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用《几何画板》将图形动起来,就可以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惟妙惟肖,使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二面角的定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以正方体为例,在正方体中建立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借助软件的三维旋转功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旋转的正方体,克服了在传统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在黑板上绘制的局限性,效果如图2所示。利用多媒体显示出图形的运动变化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提升空间想象力是很有帮助的。

再如,如教学《圆柱、圆锥、圆台及它们的侧面积》一章时,可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一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以及这样旋转一周而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从中抽象出圆柱、圆锥、圆台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将几何体的切割、移动、重叠、翻转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辅之以必要的解说,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空间感。在讲棱台的概念时,可以演示由棱锥分割成棱台的过程(如图3),更可以让棱锥和棱台都转动起来,使学生直观掌握棱台的定义,并通过棱台与棱锥的关系由棱锥的性质得出棱台的性质的同时,让学生欣赏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讲锥体的体积时,可以演示将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体积相等的三棱锥的过程(如图4),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而难以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用分割几何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的良好迁移情境创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依托网络资源,合理运用电子白板,拓展学习空间,发展空间观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迅猛推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优质资源共享,许多农村中学、城乡薄弱学校等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建设。随着“班班通”资源平台的建设,依托云服务平台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应用引入教学课堂。在数学课堂的探究环节,电子白板的作用得到了凸显,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算法等图形较多的专题中应用广泛。譬如,在立体几何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建立常用的立体几何图形资源库。在使用时,利用白板的建立屏幕页功能,将立体几何图作为背景呈现在白板上,再在其上作标记、注释、画图等操作。电子白板资源库的介入,对立体几何习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善于运用、整合各类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将视频、图像、文本等作为开发的素材,构建资源丰富的信息化平台,整合到学生的学习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空间认知经验,从而建立并发展空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石志群.培养空间想象力的层次性及操作程式[J].数学通报,1996,(4).

[3]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

篇9

一、为学生的数学想象奠定基础

想象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小学生的各类表象越丰富,想象也就越广阔;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肤浅。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学生的表象,为想象奠定基础。

1、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表象

当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时,获得的感性材料是十分鲜明的。我每次在教学“实践活动”时,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例如,在教“利息”前,让学生到当地银行或信用社调查储蓄的有关知识。这一活动,使学生获得了存款、计算利息等感性认识,建立了相应的表象。在教学东、南、西、北时,让孩子们在家观察周围的物体、建筑等,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只是老师一点拨,学生就会“身临其境”,心领神会。

2、通过电教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

电教手段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材料,它是丰富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我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通过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想象

陶行知先生说:“单纯的劳动,不能算做,只能算蛮干;单纯的想,只能算空想;只有将操作、思维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操作的目的。”可见,动手操作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操作得到的体验更深刻,形成的表象更鲜明,更利于思维,更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马铃薯和一把小刀,先让学生在马铃薯旁边切上一刀,然后让学生摸摸切过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是平的”(叫“面”)。接着让学生把面朝下,在马铃薯旁边再切上一刀,然后让学生摸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是一条线”(叫“棱”)。然后我继续让学生把切出的“面”朝下,依次切出两个面,再在马铃薯两端切上一刀,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这样一个完整的长方体就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再闭着眼睛想一想,使长方体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特征深深印刻在学生是脑中。这样,通过操作形成表象,为进一步想象和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

二、给学生提供常规想象的机会

想象有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之分。再造想象以“再造”为主,同时有创造的成分。创造想象以“创造”为主,也有再造的成分。数学常规想象,是指对现有数学知识“再造”而解决数学问题的想象,主要属于再造想象。学生进行数学常规想象能力的种子人人都有,只是需要合适的土壤条件使之萌芽。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的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这块土壤,让全班学生能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展开想象的翅膀。

1、在课题导入中激发想象

好的课题导入是新旧知联结的“网站”。例如,教学“元” “角”“分”的认识时,我讲了一则故事:“妮妮拿着1元钱买了一个铅笔刀用了8角钱,售货员只给他找了1角钱,妮妮说找错了,应该找2角。”然后让学生判断到底找错了没有?接着就让学生想象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此时,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很快引发了学生对“元” “角”“分”这一知识的学习渴望与想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2、在质疑中激发想象

质疑是想象的发端。例如,教学“乘法估算”例题21×48,可以把它看作20×50进行估算,学生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果把21看作20,就看小了1,积减少一个48,近似值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的数,不要很精确。学生在质疑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懂得了估算的“原则”: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

3、在解决问题中激发想象。

小学数学思维与语言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探索研究—归纳整理—练习运用”。在“探索研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校一位教师让学生想象它与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这个想象正是掌握本堂课的重点,用这个想象贯穿整堂课,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同时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课堂小结中激发想象

课堂小结可以使想象延伸。如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以引导想象能被3除的数的特征;学习目测、步测等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步测学校与家的距离、教室面积的大小等。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欲望,而且把知识学活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把握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造想象受思维的调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它以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为主要特征。因此,把握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策略,就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1、培养流畅性品质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想出较多的设想。教师应从学生课堂发言入手,要求学生表述完整连续,前因后果、假设和结论要想清楚,讲清楚,会用“由于……我们知道”、“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回答问题,理清思维的线路。要提供“材料”进行快速训练。例如:看到“男生比女生多”这个条件能知道什么;比谁说得快,说得多,说得正确;以女生人数为单位“1”可知道什么;以男生人数为单位“1”又可知道什么;等等。

2、培养变通性品质

思维的变通性指学生思考问题能深入问题的本质,全方位、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位教师在教“工程问题”时,先出示书本上的例题,让学生计算工作时间,接着改动题中公路的长度,由30千米变成15千米和60千米,再计算工作时间,发现与例题的结果相同,这里提问:“这3题有什么变化?”变化的结果相同说明什么问题?留下悬念;然后再改题,去掉“长30千米”的条件,再进行教学;最后让学生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来解题,具体的工作总量可以看成抽象的单位“1”,工作效率不变,所以工作时间也不变。这样教学,确实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品质。

3、培养独创性品质

篇10

【关键词】 观察力;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的社会的进步。”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要想挖掘学生的美术创造潜能,就要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取“临摹―写生―创作”的教学思想,不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按照既定的模式去绘画,缺乏了创新精神,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得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得不到提高。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主要从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

一、在想象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有这样的一则母女对白,让我重新领悟了孩子们的想象:女儿站在雨中,正淋着雨。妈妈问:“怎么不找个地方避雨呀?”女儿说自己正在“晒雨”。大人只知道晒太阳,从来没有听谁说过“晒雨”。妈妈又指着一幅画问:“羊群在干什么?”一家人吃饭呗。女儿回答。妈妈又问:“蓝天下高昂着头的长颈鹿在干什么?”女儿忽闪着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说:“吃天。”我的天!多么有趣、多么大胆的推想啊!“晒雨“和“吃天”。可见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感知。正如谚语所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理解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不会独立思考自己想法。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目的就是要学生自己去交流、想象、实践。比如:在《会变得花、树、叶》一课中,教师先以故事激趣:春姑娘托我给小朋友捎来了许多美丽的礼物,你们猜是什么?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信封,看,猜对了吗?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你收到的是一片怎样的树叶?颜色怎样?外形有什么特点?用手摸摸树叶的正面与背面,一片小树叶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欣赏、比较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与春姑娘给的礼物有什么不同?很美吗?美在哪里?最终让学生自己设计出一组图片。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点、线、面等元素和夸张、变形、添加等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花卉图案,激发学生的想象的潜能;《画嗅觉、画味觉》一课中教师出示一小瓣大蒜,问: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勇敢,谁敢走上讲台,咬一点大蒜?学生品尝,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表情。老师这里还有几瓶液体和气体,想请一些小朋友来闻一闻,猜猜他们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尝一尝、闻一闻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进而通过自身对事物的感知运用点、线、面画一画自己对嗅觉、味觉的理解。

二、在观察力的培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观察美的眼睛”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势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小学阶段学生对一些新鲜事物都会感到无比的新奇,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这样求知欲望的作用下,美术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观察力 呢?在日常教学中我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1.以故事激趣,激发学生的想象灵感。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小视频,小短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兴趣浓厚。比如在《我是动物明星》一课中,教师通过熊宝宝和熊妈妈之间的对话把学生带到大森林中,形成一个大的环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这片大森林中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老师把走的、跳的、跑的、飞的等种小动物的图像贴在黑板上,播放小动物的叫声,感受声音的长短、强弱、音色变化。

2.以演示激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上一堂手工课《染纸》一课中,教师首先先拿出一张已经染成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好奇心会驱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去学习去制作。每个染指纸作品上的图案都是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仔细观察并得出每个染指纸的折叠方法不一样所呈现的图案也就不一样了。根据这个结论,教师演示了2个不同折纸方式再用颜料染成颜色,这样一个染纸作品就完工了。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涨知识的主要手段,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美术造型技能提高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发展想象力

想象力是新世纪着力强调的小学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它是能发散学生思维创造力,创新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风。正如谚语所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绘画也正是如此,在基础练习的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对所画对象有他们自己的思考、分析的想法,通过这些想法再来表现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在经过较长时间训练的基础上,有些悟性较高的学生会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这就是创新出属于他们自身的东西,而不是像在初始阶段一味地临摹他人画法,没有自己理解的东西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