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59
1 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国内外现状
1.1 国外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现状
国外农产品食品质量追溯体系首先是在畜禽产品领域实行的。不管是最先实行追溯系统的欧盟国家,还是在后来开始实行的追溯系统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很重视在畜禽类产品领域追溯系统的实施。牛肉个体价值较高,产量供应链集中,因此利于实施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由浅及深在畜禽类领域取得成果是逐步推广向其他领域[1]。
在发达国家实行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善。例如,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牛饲养行业实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大规模的农场和养牛场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标准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在国际上被广泛的认可。
1.2 国内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现状
初步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准则和相关制度,2002年第十三号令“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而2005年水产品贸易可追溯体系制度,2006年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这些逐渐完善的法规制度,为构建食品安全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逐渐建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我国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主要被分为2个部分,政府开发实施的以条码技术为记录介质的追溯系统。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以下特点:我国主要优先从链条段的产业入手,而发达国家主要是从复杂,容易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领域;我国优先针对于出口产品,为了提高我国产品出口质量,增强国家竞争力,目前我国质量追溯体系实施主要在出口的水产品、肉类、水果、蔬菜等领域;我国不是普遍实施而是优先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试行,目前我国的可追溯系统不完善,对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有可追溯标识的产品价格也比较贵。
2 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施中的问题
2.1 目前我国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缺乏准确的食品质量指标,并且实施分段监管
我国在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阶段都是规定不同的部分监管,而分段监管就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分段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在于不能够联动协作和不能够对问题直接追溯,并且设计的追溯信息局限,各个环节就不能够很好地对接,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程追溯。缺乏统一的指标也使农产品在各个环节的追溯中不能够做到统一[2]。
2.2 企业缺乏诚信
也直接导致了农产品追溯信任度低,不能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质量追溯,企业缺乏诚信基础,造成消费者不能够信任企业,很多消费者认为这只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 因此对于价格较高的可追溯产品消费者并不买单,进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很难进一步的实施。
3 实施对策
3.1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监管,颁布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指标
目前我国的分段监管机制改变还需要逐步进行,因此为解决全程可追溯体系实施的困难,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各部门协调职责,建立以标码为基础的市场准人原则。
3.2 创新管理,降低可追溯体系实施的成本
对于前期投入可分为硬件和软件成本,硬件成本是企业可以承担的,而国家为了降低可追溯系统成本可以承担软件成本,降低企业负担,从而促进追溯系统的有效实施。
3.3 加大监管力度
对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有效实施监督抽查,逐步提高企业信用程度 。
4 总结语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施是解决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关键,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是对于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一次思考,但是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施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真正的实施道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的思考与解决。
篇2
内容摘要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越来越受政府、企业、消费者的重视。与此同时,高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谁来负担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就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归宿进行初步的探寻。
关键词:食品安全 可追溯体系 成本归宿 受益原则 成本摊派 成本内化
食品可追溯体系概述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已经从原来的对产品的质量、外观、价格的重视逐步向产品质量安全倾斜,更多关注的是产品本身是否对人类健康有害。这就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带来新的考验。尤其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成为政府、食品行业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所以,建立一种全面可靠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企业能否发展、消费者能否健康地使用产品的重要内容。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通用的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实施的方法是HACCP、GMP、ISO9000。但是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都只是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在流通领域是无能为力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克服了这三者的这一缺陷,增加了食品供应、生产、流通的透明度,提高了消费者的放心程度,真正做到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根据国际标准组织ISO(8042:1994)和欧共体管理法规将食品可追溯体系定义为“在生产、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中对食品、饲料、食用动物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追溯或追踪能力”。它是一种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使用产品的信息管理系统。
国内的可追溯体系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起步相对于国外来说是较晚的,也可以说是被动实行的。从国际形势看,欧盟、美国早已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食品可追溯体系,这实际上是对食品制造业、流通企业形成的新的技术壁垒。而欧盟、美国是我国大的贸易伙伴,如果要使农产品行业稳步健康地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大趋势。
从2002年开始,我国逐步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如为了应对欧盟在2005年开始实施水产品贸易可追溯制度,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境水产品溯源规程》。我国物品编码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在借鉴了欧盟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陕西标准化研究院编制了《牛肉质量跟踪与溯源系统实用方案》。2001年7月,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暂行办法》,提出了在流通环节建立“市场档案可溯源制”。2005年9月,北京市顺义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了蔬菜分级包装和质量可溯源制;同时,建立了大量的可追溯食品和可追溯企业;形成了一系列的追溯子系统进行食品可追溯系统初步试点。可以看出,我国正在逐步的实行食品可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不管是水产品、禽类产品还是果蔬产品,从供应到销售,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迅速地查到,追根溯源。
可追溯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不断的努力实践,我国在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国外,在基础上仍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我国连锁经营协会于2007年4月在京《食品安全可追溯研究报告》时指出,我国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面临六大困难,分别是:我国食品尤其是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化、标准化水平较低;食品流通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的流通渠道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还占有相当比例,现代流通渠道如连锁超市还不够普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有关规定和标准缺失、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国际标准无法对接的情况还很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系统性、统一性还不够;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认识不够;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成本较高,企业缺乏前期投入的动力。
从现阶段我国可追溯体系的建设来看,其重点是理论意义研究方面,即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可追溯体系如何建立等。但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如何分摊等领域探究尚少。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越来越受政府、企业、消费者的重视。与此同时,高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谁来负担问题也亟待解决。本文就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的归宿进行初步的探寻。
解决我国可追溯体系建设障碍的建议
在我国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其最大的阻力是企业初期的投入成本太高,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复杂,这是阻力的根源。在完善可追溯体系时,必须紧紧地围绕这个问题出发。
对于政府,它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谋求政治选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其目的;对于企业来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其目的;对于消费者而言,需求是否被满足是决定其支付意愿的重要条件。本文推论,当企业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后,三者都是受益的主体 :政府能谋求到社会和谐,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个人消费也能够确保安全,各得其所。那么,这个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的归宿在哪里?即企业的这个有价值活动的支付成本由谁来承担?对此,本文可以建立一个成本归宿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分析。
(一)短期阶段成本归宿
在短期阶段,企业初期的构建成本是很大的,企业无法独自承担。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受益原则来摊派成本,即短期的可追溯体系成本由受益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共同承担,如图1所示。
成本摊派前:
,j=m
其中,C为全社会构建可追溯体系的总成本,Cij是各环节不同企业的构建成本。
成本摊派后:
,j=1,2,…,m企业
,j=1,2,…,m政府
,j=m 消费者
其中,yi为各环节政府成本的补助率,Wj为企业成本内化率,Xj企业成本转移率,并且, yj+wj+Xj=1 。
在短期阶段,可以用多种情况来确定 yj、wj、Xj的大小,即政府、企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分摊比例是多少。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按三者的经济强弱势来确定,谁的经济承受力大谁就多摊派。在短期的成本摊派模型中,源供应企业将一部分成本内化,另一部分成本转移到下游的生产加工企业,一部分由当地政府来补贴;生产加工企业同样也把一部分成本内化,一部分成本转移到流通企业,剩余的部分由当地政府补贴;在流通阶段流通企业的构建成本也由流通企业、消费者、政府共同分派。这样,就能在受益原则下共同承担可追溯体系短期的构建成本。
当短期的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分担,有没有其现实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成本摊派原则是受益原则,是公平的。
从政府方面看,有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上增强竞争力,增加出口,就必须遵守国际规则。对于可追溯体系,早在2005年1月,欧共体就制定新法规,要求在欧盟销售的牛肉制品和生鲜水果、蔬菜都必须具备可追溯功能,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此外,还禁止不具备可追溯性食品的进口。其余的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也建立起可追溯体系,限制不具备可追溯功能的农产品上市销售,形成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这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挑战严峻。在可能性上,我国是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有强大的财政来支持这个体系的建设及运行。
在企业方面,实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也有其必要性。企业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也必须适时地调整以适应环境。在国际环境当中,确保食品安全、人类安全俨然是一种趋势,企业要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适应它;国内环境中,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也为企业施加压力,适者生存。在可能性上,企业的生产基本标准是收益大于成本,当成本得不到弥补时,企业是不会去实施可追溯体系的。但是,企业克服这种困难不是没有办法。第一,企业的生产是一个创造消费者接受价值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来消除一部分可追溯体系建设成本带来的劣势,尤其在今天的消费观念中,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为其差异化提供基础;第二,以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来分析,企业可以在价值链的任何一个环节节约成本,从而降低总成本;第三,企业在建立可追溯体系时,可将其与HACCP、GAP、GMP体系相结合使用。可追溯体系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的质量管理体系结合使用,协同发挥作用。这样,可以谋求一种类似“范围经济”的好处,以节约成本。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现代消费观念的形成,消费者对健康、绿色的关注的重视,只要需求被合理地满足,其承担一定的成本不是问题。
(二)长期阶段成本归宿
随着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不断完善、修正,在经验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是下降的。这时候,企业能够单独地承受这个成本,即模型中企业各自全部内化成本。这时,政府和消费者就退出成本负担范围,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市场的运行,企业就执行这个规则并承担成本,消费者就放心使用产品。即Xj=0,yj=0,wj=1。当然,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小于1的,企业会转嫁成本给消费者,但是,由于成本的下降,消费者也会接受。自此,真正地解决实现从田野到餐桌风险管理的成本问题。
政府、企业、消费者在进行可追溯体系成本摊派时,必须在其他的方面进行有效地配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的方面进行:第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增加监督的力度,规范企业执行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多方主体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党委要把它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可追溯体系,可以采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级管理模式,相互监督。第二,对农村加大科学技术支持,确保农产品供应源的安全。农产品安全的源头在农田,农民由于受到科学技术、信息闭塞和收入偏低的限制,过多地追求产量,投入过多的添加剂、化肥等,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所以要从源头抓起。特别是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规模小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收购站,统一收购制度,统一管理。第三,加大可追溯体系及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企业、消费者的重视程度、认识度,对可追溯体系进行及时的反馈、监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实现全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对于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为了在市场经济潮流中立稳脚步,就得实施这种体系,实现差异化。本文为此提出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成本分摊模型,为政府、企业建立可追溯体系探明一条道路。因此,在解决可追溯体系构建成本分摊的问题时可以借鉴本文的这种模式,即在短期阶段,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成本由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分担;在长期阶段,由企业独自承担。
参考文献:
1.刘艳,刘阳.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09(16)
2.贵新.今天,我们还敢吃什么―农产品安全浅议[J].决策探索,2001(04)
3.卢俊.农产品安全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2(12)
篇3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追溯
农产品是指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或加工产品,是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国家的和谐稳定紧密相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民增收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诸多原因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质量安全隐患较为普遍存在。因此,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要性日益凸显,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国家高度重视,自2002年起,从技术和理论层面,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任务,所取得的成绩是国家各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各行业协会以及广大群众共同通力协作的结果。
1.1 统筹考虑,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法律法规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在法律层面有明确要求,我国连续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包装和标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入法制化阶段,保障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 多措并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制定了茶叶、谷物、水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标准,规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基本定义、术语、实施原则、等内容,指导并规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实施,此外我国还有一批相关的国家标准正在建立,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1.3 广开思路,开展行业性和地方性试点探索
在政府的推动和指导下,行业性和地方性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探索研究全面开展。例如,山东寿光开展了以条形码为主要手段的“无公害蔬菜质量追溯系统”的研究与建设;甘肃兰州建立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天津实施了无公害蔬菜可溯源制,推出网上无公害蔬菜订菜服务;福建省在厦门黄金香凯旋店等开通了首个肉品质量查询系统,进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试点;黑龙江垦区以稻米和畜产品为重点,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管理。这些地方性、行业性的探索试点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起了推动作用。
2 我国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要清醒看到,由于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追溯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薄弱,追溯信息不通畅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应用了大量新进技术,比如GMP技术、HACCP技术、RFID技术、电磁卡技术等。农产品在任一环节被发现存在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系统跟踪或产品流向追溯将责任落实到企业或个人。然而,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信息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基础条件和不同部门分段管理模式,还不能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系统建设的要求,农产品追溯系统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信息“孤岛”大量存在,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没有建立。
2.2 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健全
农产品质量追溯贯穿“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无缝隙衔接来保障。我国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虽然填补了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法律的空白,但其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未规定强制性的追溯制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也就难以构筑起现代社会对农产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保障体系。
2.3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
农产品生产单位规模小、数量大、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农户为主,数量大、规模小、组织化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意识和物质基础。同时,农产品质量追溯要求有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较高,而我国现阶段土地条块分割,农户分散种植的粗放型经营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因而,二者的突出矛盾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
2.4 相关利益主体追溯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参与
相关利益主体追溯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参与,从根本上说是由追溯成本过高造成的。一方面,作为种植户的农民由于生产习惯和文化素质的原因,对农产品种植全环节没有记录的习惯,若强行要求记录必然造成成本和代价高位运行;另一方面,农产品链条环节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垂直一体化和战略联盟运作机制还较少,从而导致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协调成本高,降低了企业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意愿;另外大部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高度关注,但维权和追溯意识不强,缺乏“较真”。
3 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建议
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督,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力协作,具体建议有如下几点:
3.1 从技术角度讲,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追溯的现代化、国际化
先进的技术是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我们应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打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水平。要采用先进的IT技术,实现追溯系统运行的高效便捷;要尽快采用国际通用的EAN·UCC编码体系;要大力采用RFID技术、电磁卡技术、卫星定位技术、DAN技术等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尤其是要尽快全面采用GS1全球统一标志编码系统,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国际化程度。
3.2 从制度角度讲,要健全相应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支持
农产品质量追溯实施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有法可依。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立法上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让质量追溯有法可依;同时,增加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强制性条款,减少任意性条款的存在,提高其制度的约束力,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发展;另外政府要尽快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现有的农产品质量追溯资源,建立统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
3.3 从主体角度讲,要增强各环节主体的追溯意识
针对追溯成本过高,利益主体追溯意识不强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追溯实施企业的补贴力度,弥补其开展质量追溯增加的信息记录、设备购置、标签使用、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成本,提高相关利益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要提高消费者的追溯意识,为制度建设提供内在驱动力;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普培训,开展好“三下乡”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参考文献:
[1]杜国明.农产品责任与可追溯制度.广东农业科学,2008.
篇4
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笔者最近到一家蔬菜合作社采访,待发货的包装箱上都有二维码,可在大棚里却没看到用来采集信息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再三追问如何追溯,合作社负责人不得已道出原委――他有心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却无力承担建设完备可追溯体系的高额费用,化肥农药用量等重要信息都是靠人工记录,再输进电脑。手工记录很难保证没有随意修改数据,农产品虽有了如此“身份证”,可信息的真实度到底有多少保证呢?
有的农产品,还存在可追溯环节有限的问题。一家从事大米种植加工的企业配有先进可追溯设备,采用了二维码加密防盗技术,但大米一旦离开工厂,又进入了信息“黑箱”,“身份证”上的信息不完整。“我们正在想办法与下游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大米厂家负责人说。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稍有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发舆论热议。建设质量可追溯体系,透明呈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超市货架的各环节信息,是破解难题的良策。不少生产经营者开始积极行动,加大投入,完善设备,搭建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桥梁。
但现实中,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的链条尚未完全打通,还存在不少堵点。农业生产主体数量众多,实力规模不均衡,不少生产者实力还较弱,难以承担巨大的投入;有的觉得收益看不清,持观望态度,迟迟没有行动。从农业生产链条看,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尚处于分割状态,信息无法完全对接,难以实现全程追溯;甚至各品种、各产地标准多样,互不兼容,也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困扰。制作一张二维码简单,实现全程可追溯难,要把这一新兴技术真正与传统农业产业融合,任重道远。
篇5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3-0056-05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给受害国和地区带来巨额经济损失。如据香港有关方面粗略估计,“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可能导致我国相关行业损失1000亿元,单是蒙牛乳业在香港的上市价格就蒸发了约400亿元。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呈高发态势,剧毒农药、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工业污染、有害化学物质和微生物污染,农产品生产者的不诚实行为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安全性,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声誉。从供应链模式来看,农产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农产品供应链全过程,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每一个节点企业、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这既影响整个供应链运营绩效,也增大了农产品安全的风险。
一、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相关问题研究
Ingrid Hunt等学者提出应进行农产品供应链跨边界的、所有流程的完全整合。农产品供应链的业务策略不仅要考虑传统的经济利益,还应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环保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廉价的食品。他们针对动物饲料和食品等行业进行了供应链的业务流程、战略和活动规划。并认为电子商务模式是未来供应链运营的趋势。J.Wooseung & M.Cerry认为小型农业生产企业多年来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它们可以采用适宜的供应链模式,基于科学的方法进行战略决策,它们将能够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态度,保持竞争地位。Mhand Fares & Elodie Rouviere通过实证分析,阐明了农产品生产者具有来自市场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动力,认为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控制的经济驱动来自于市场的激励。研究表明,当农产品生产者感觉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会对信誉、销售额以及过程效率产生较大影响时,这些市场机制对农产品企业的约束作用,比政府规制和法律责任对农产品企业的约束作用还要强。Venturini提出为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绩效,政府的一些强制性措施是必要的,各国政府必须促使食品经营者提供更安全的食品。Edward也主张通过法律标准体系来保障农产品安全。
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大量有借鉴价值的成果,但现有的研究很少从供应链内部与外部多层次视角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当前我国现实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相关产业等约束条件的影响下,农产品供应链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相关的政策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既需要考虑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质量控制,也要考虑供应链外部行政、法律、技术等层面的监控。
二、多层次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模式
供应链不仅是连接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同时也是增值链和质量链。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为了生产、销售农产品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存在多个供应链成员,农产品通过多个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易关系实现其价值。同时也通过各个成员的相互监督,保障其质量安全。笔者结合共生关系分析,将农产品供应链定义为:以伙伴式的共生关系为纽带,以实现整体利益或增值为目标,由供应链成员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柔性网链结构模式。这里的供应链成员包括农产品供应商、加工企业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等。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属性,决定了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区别于其他供应链的特殊属性,如产品自身的生物性、主体构成的复杂性、物流控制管理的高难度性、时间竞争的局限性和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等。这些特殊属性决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首要目标。一旦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可能严重损害上下游企业的利益,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解体,同时可能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命。而且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社会性的传播特性,其引发的信任危机会波及整个行业,使得行业损失巨大。
当前,随着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增强和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农产品供应链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这些都加大了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第三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其中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由于自身局限性。都难以单独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源头管理问题应通过供应链内部协同解决,只有供应链核心企业与农户、销售商之间相互信任,实现紧密合作,质量安全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还需政府及第三方等利益相关方的监管作为有效补充,通过法律、政策规制与社会监督等多元治理,彻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多层次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模式,如图1所示。
1.质量安全保障层次
如前所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分为两个层次:供应链内部协同和供应链外部监管,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两个层次的建立是基于质量安全管理应建立全面、预防式的主动管理思想,而不是被动反应式的,如果等到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后再考虑解决就为时已晚。因此,供应链内部协同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而供应链外部的法律、行政和技术等层面的监督是第二位的,是对其有效的补充。
2.质量安全保障方式
供应链内部协同和外部监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方式不同。
一是供应链内部协同。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建立有效率的供应链,解决质量安全问题需要供应链上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供应链成员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每个成员都有自身利益,成员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某些成员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降低质量水平,甚至出现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的行为。供应链内部协同是供应链成员(包括农户、生产商、销售商等)互惠合作、共同进化的结果。供应链成员在相互信任、互利及长期发展基础上,将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转化为所有参与者的集体行动,每一个成员都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过程中从事一部分活动,建立供应链信息的正向传递和逆向追溯机制,相互之间开展信息共享和合作行动,不但可以在相互支持、配合和协调中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也会使每一个参与者从中获益。如果市场需求导致企业出现技术、质量、规格或品种等方面的变化,要求农户也随之进行调整。供应链协同造成供应链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这样就能避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供应链外部监控。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建立利益相关者自我激励、多层次、多组织的治理机制。除了供应链内部协同外,供应链外部监控也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政府通过公开市场信息等手段,发挥市场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也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质量标准,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建立相互约束、综合有效的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对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而由相关企业及部门组成的行业协会可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有关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数据资料、建立农产品信息数据库、相关农产品安全标准,向消费者提供安全信息等方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控。
三、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保障建议
1.供应链内部协同角度
首先,基于信任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稳定供给。信任关系的建立可以加深供应链各方的依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农产品安全标准得以顺利执行。在实践中,信任关系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这里的激励机制包括“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显性激励”是指“利益激励”,只有形成供应链成员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才能调动成员企业长期合作的积极性,避免成员企业投机取巧,从而有效保障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而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价格分配有助于增强相互间的信任关系。所谓“隐性激励”是指基于声誉的信任激励,基于声誉的信任之所以能起作用,原因是由于声誉市场的存在。企业声誉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其破坏则是一次性的,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也不例外。为了实现长期合作,成员企业需要保持良好的声誉。(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之间信任关系的维护,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一般而言,供应链成员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组成相对复杂,可能有众多分散农户的参与,差异性更大,需要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作为相对拥有信息和技术优势的核心企业,也可通过帮助合作伙伴解决技术问题,或给合作伙伴提供相关信息等方式,增加相互间的信任,形成其对核心企业的长期依赖,从而实现长期合作。(3)建立适当的协调机制。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而破坏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具体包括建立以相互信任为最高宗旨的组织原则、设置农产品供应链协调部门(如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关系管理流程和方法等,为巩固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起到积极作用。(4)建立规范的约束机制。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应尽可能地制定出保护性合同或合法的契约,针对不合作的行为或违约行为进行惩治,这些合约条款可以使成员企业消除投机的心理,也可提高对其它成员的行为信任度。
其次,建立有效的信息正向传递和逆向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责任的不可追溯:一方面,农产品质量信息在供应链上的正向传递不顺畅,且可能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另一方面,当发生质量安全事件后,质量信息在供应链上的逆向追溯很难实现。供应链协同要求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实现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沿着供应链进行农产品安全追溯的体系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1)供应链信息的正向传递。农产品在产地的分散生产和分散交易,多个农户的同时存在,使得信息传递在供应链的源头就出现问题。对于农户和生产经营企业之间关系比较松散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农户与生产经营商之间可能只存在一次或多次的简单契约关系,交易完成后合作即宣告结束,成员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动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很难保障。因此,需要改变供应链生产端的组织结构。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借助具有制度优势的介质——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连接企业和农户。构建“农户+龙头企业”或“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形式,以减少供应链成员和环节过多导致的信息流失,提高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联度、信赖度,从而促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共享信息、协同合作。另外,供应链销售端往往出现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是由于农产品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特征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比消费者更清楚地知道每个单位农产品的真实质量,而消费者仅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观察判定农产品的平均质量。对于质量千差万别的农产品,消费者处于掌控质量信息的劣势。这时,品牌可发出有效的质量信号。企业要建立和维护其农产品品牌的信誉,必须保障质量安全,并承担质量安全方面的全部责任,而消费者也可通过品牌得到正向的质量信息。(2)供应链信息的逆向追溯。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追溯体系要求生产部门及流通部门分别将农产品的产销流程等相关信息详细记录并公开,使消费者可以了解各个环节的重要信息,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能够迅速追溯到源头并寻找出原因。让事故伤害降到最低。至于如何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Verdenius认为需要进行三个基本的操作:鉴定、登记和拟定数据。鉴定通过连接实物产品的信息,识别该产品并使之与其它相似的同类产品区别开来:登记通过允许访问产品标识中有关产品的信息来确定产品处于什么阶段,如生产或处理阶段、流通阶段等;拟定数据取决于每个可追溯体系的目标。如只是进行危机评估和控制问题产品。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的标识在整条供应链中应该是非常清晰的,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可追溯系统,可能涉及相关的关键技术有:农产品的标识技术(如RFID)、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环境因素监测技术、基因分析技术等。因此,可以看出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企业对于追溯信息的广度(信息记录的数量)、深度(向前或向后追溯的程度)和精度(查明出现问题的来源的准确性)等问题都会进行考虑,寻找成本和收益的一种平衡。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企业才具有实施供应链逆向追溯的动力。为了充分发挥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能动性,在可追溯系统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激励与监管机制。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或补偿,积极推动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在必要时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建立实施合理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2.供应链外部监控角度
一是制定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已成为很多国家农产品安全规制的主要特点。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既有综合性的,也有十分具体的。如美国在1890年就制定了“国家肉品监督法”,1939年制定了“联邦食品药品法”。目前,美国既有“食品质量保护法”、“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综合性法规,也有“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蛋制品检验法”等配套的具体的法律。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于2006年11月1日施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9年6月1日施行了“食品安全法”,对于这些已经颁布的法律法规,需要及时修正、调整,建议进一步完善、修正“食品安全法”,尽快制定相关具体的实施细则,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各地方政府也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地方性法规。另外在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应当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充分听取消费者建议,确保法律法规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二是建立科学、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我国的食品相关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目前,我国已有1000多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1000多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500多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这些标准种类繁多,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混乱的现象,并且缺乏某些重要标准,有的标准实施情况较差。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清理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解决标准之间重复、交叉、相互矛盾以及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定位不合理的问题,促使标准体系结构合理,各类标准协调配套,在安全标准、具体操作标准中增加强制性补充条款,实现一些强制性标准和技术的立法,从法律层面保障这些标准的顺利实施。另外加强对质量标准体系的技术研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三是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检验体系。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安全主管部门,并与市场建设和管理的职能部门相统一,避免分散、多头的治理模式: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实行统一、多级管理;同时制订统一的监督抽查程序,完善质量检验的硬件条件,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执行统一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明确统一的安全信息机构,实现政府对农产品安全的标准化检验、监管。政府应成为农产品安全检测、监测的主要承担者,为了减低市场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成本,政府部门可帮助购置并更新安全检测设备,并承担一部分安全检测费用,这是因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检验属于保障居民身体健康的范畴,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可在国家财政中支出相关内容。
篇6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食用农产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特别是疯牛病、奶粉事件、禽流感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一个覆盖生产、加工、监管、检测、流通各环节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王蕾等从功能层次结构、结构-行为-绩效(SCP)两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追溯系统实施的概念框架;王波等分析了国内外农产品和食品领域可追溯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闫凤超等搭建了一种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对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原则以及系统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谭广巍等基于ASP动态网页设计方法开发了有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对国内外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初步研究,要建立一个优良的安全追溯信息系统需要遵循一定得的原则,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系统原则。建立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来保证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使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管理更加科学和有效,所以建立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我们要从整个管理系统出发,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从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贮存等工作系统出发,周密地进行系统设计。
第二,经济效益原则。建立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追溯信息系统,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应努力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效益大、数量多、价值高的信息。
第三,适应性原则。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简便安全管理工作而提出来的,如果所建立的系统不能适应目标的要求,那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四,标准化原则。应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标准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同时还应考虑与其他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结合问题,制定符合国内国外的通用原则和标准。
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一)系统的整体结构
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设计要立足于农产品信息体系,以现有农产品信息网络框架为依托,在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监督下我国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相连”的网络体系,国家-省-市-县四级梯度联网已趋于完善,信息网络已经畅通无阻。横向方面,目前的信息网络已经可以与大型数据库、高等院校、专家组织进行有效地合作和联系。但是这个四级梯度的构架只是延伸到了县级,没有将乡、村、农户的有关信息录入系统。因此,如何将四级梯度构架往下进行延伸,即形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农户的完整结构,实现信息服务到基层农户,是目前还需发展完善的环节。
根据我国农产品信息网络框架与系统功能的要求,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结构应该是一个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协调高效的整体的网络结构。各个层次之间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而且这个网络结构应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能有利于各个企业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整合,降低系统资源的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二是有利于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互换和共享,以更好地实现各级政府对整个系统的监管和调控的能力。
(二)系统的功能结构
农产品安全追溯是在全程质量监管、产品质量抽检、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生产记录档案、销售记录档案的全面规范管理,建立电子档案,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信息、汇总分析后构成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查询消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发生农产品安全责任事故,更可直接追溯到责任人,从而分析产品的问题,及时进行召回,从而减少对社会和企业的危害。而根据目前国内外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有关研究,一个完善、有效的系统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的基本功能:数据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数据信息的导入、导出、备份等;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登录人员身份认证,系统权限分配等功能;用户认证模块:能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登录追溯系统;系统产品认证模块:凡参与系统的企业的产品,都应有相关的认证信息,该模块主要负责认证产品信息;信息查询模块:能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方式查询产品的信息;客户投诉模块:记录客户反应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处理状况;系统的产品召回模块:根据客户反映的信息,查询并分析产品出现的问题环节,召回有问题的农产品。
四、小结
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当安全或产品不合格事件发生时,通过快速撤回问题产品,把影响控制到最低点,能有效保护企业的名声,提高企业的应急能力。此外,通过追溯信息,还可以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树立企业品牌。
参考文献:
1、王蕾,王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有效实施的经济分析:一个概念框架[J].软科学,2007(7).
2、王波,王顺喜,李军国,谢静.农产品和食品领域可追溯系统的研究现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0).
3、闫凤超,杨博.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研究[J].现代化农业,2009(4).
篇7
内容摘要: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农产品可追溯制度能够督促农产品生产者提高农产品质量,迅速识别和确定有问题的农产品及责任人,跟踪农产品的流向,为调控和生产决策提供依据,也能够降低执法成本。从全国地域分布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应采取分阶梯推进。在同一地域内,要注意分层次推进。
关键词:农产品 可追溯制度 标识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加,人们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农产品的短缺问题,而是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地方为了经济效益盲目追求产量,滥施化肥,使用禁止性农药,无视土壤的污染,致使农产品留下安全隐患。近年来发生的农产品安全事件使人们对农产品的安全再度揪心。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必须花大力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维护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依靠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传统的农产品登记记录制度,来追溯确定有问题农产品的一种制度。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农产品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安全日益成为的焦点,农产品质量问题容易引起民众恐慌,也容易导致经济生活的混乱。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可追溯制度,对于有问题的农产品无法精确确定其生产者,所以无法有效的对生产有问题的农产品的生产企业以及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管理和法律追究。另外,作为可追溯制度中很重要的产品标识和识别制度不健全,无法将有问题的农产品与没有问题的农产品区别开来,只要某一种农产品出现问题,民众就将这种农产品不问其来源、一律拒之门外,其实有问题的农产品只是来源于某一产地的农产品,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种农产品根本没有问题。这样就导致大量合格的农产品被误认为有问题农产品而遭受了与有问题的农产品相同的待遇,从而对守法生产经营的生产企业及农户构成打击,也引起了经济生活的混乱,也容易引起人们价值观的混乱。农产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对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有重大意义,也是监督和保障食品安全的一个有效措施。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的可行性
积极探索农产品标签标志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创办市场信息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库。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是进行农产品标签标识管理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从宏观角度看,农产品种类之广,数量之多,往往使人们对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信心不足,其实,只要建立科学的运作模式,积极有效的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按部就班分层推进,完全可以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
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我们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追溯码以及IC身份识别卡都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运作,而计算机的运作速度非常快,使我们在合理时间内,完全可以得到农产品的相关信息。网络技术与商品的快速流通相适应,人们借助于网络,可以完全获取来源于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相关信息。建立一个庞大的工程体系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财富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有资金缺口,慢慢可以通过市场消化。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功能
(一)督促农产品生产者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后,凡是进行流通交换的农产品都有标识,这个标识又叫做追溯码,通过追溯码,消费者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完全可以确定谁是该农产品的生产者,以及生产的期限,使用农药的名称、次数,该农产品的产地等信息,也就是说这时农产品与其幕后的生产者紧密联系起来,同样,农产品的质量也与生产者紧密联系起来。农产品质量好,生产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农产品有问题,生产者难辞其咎。这样给生产者造成一定的压力,督促农产品的生产者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生产。
(二)迅速识别和确定有问题的农产品及责任人
如果农产品在食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消费者可以立即向政府部门进行投诉,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检测确定消费者投诉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可以通过农产品追溯系统确定哪一个地方,哪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有问题,从而将有问题农产品隔离出来,作为消费者,依据监管部门的公告对照自己所购买的农产品的追溯码,进入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来确定自己所购买的农产品是否有问题。政府监管部门确定责任后,立即对责任人发出警告,要求其不能再将有问题农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切断有问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源头。由于有追溯码,有问题的农产品无论是处在流通阶段,还是进入消费阶段,都可以将其识别,然后,按照相应法律制度的要求,再做进一步处理。
(三)跟踪农产品的流向,为调控和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由于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都有追溯码,通过扫描追溯码,相关信息就进入计算机,计算机完全可以统计某一种或某一类农产品的流向,比如,本地接受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多少吨西红柿,或者本地的茄子有多少吨流向哪一个省份,根据往年的数据可以推断出当年某一个地方的某一种蔬菜的需求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一信息反馈给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从而对农产品的流向做出调控。通过计算机可以统计出来本地上一年生产出各种蔬菜的数量以及这些蔬菜的价格,从而为生产者当年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也可以做得更细,通过计算机可以统计出上一年哪一个生产者生产了哪些蔬菜以及蔬菜的数量、价格,该农户以此为据,就可以调控当年的种植计划。
(四)降低执法成本
最近几年,假如某一农产品出现问题,监管部门碍于识别上的困难,就将该种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农产品悉数纳入问题农产品的范围,就地统一销毁,这其中,显然连带了没有问题的农产品,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使执法的成本大为增加。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建立后,可以精确地确定哪些农产品有问题。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使对问题农产品的确定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大大缩小了问题农产品的范围,从而使监管部门执法时,针对对象更明确,行动更快捷。
(五)预防犯罪及恐怖事件的发生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冲突日益尖锐,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极端的犯罪屡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极端犯罪保持高度警觉,要防止犯罪分子以及利用农产品做文章。假如犯罪分子、将剧毒物质喷洒到农产品上,如果没有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其造成的恐慌和危害将难以想象。一旦建立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就可以快速地查找、搜寻和确定有毒农产品,从而将有毒农产品与正常的农产品隔离开来,稳定了社会秩序,挫败了犯罪分子和的阴谋。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研究与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相伴而行,而农产品的追溯制度的探索性实践始于2004年。从这一年起,由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承担的农业部的《进京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项目》开始启动。2006年北京的一些超市进行蔬菜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试点。同时,有些省份的县、区、地区开始针对某些农产品建立追溯码的尝试。2008年8月,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书中涵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研究方面的前瞻性论文以及来自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对我国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
举例而言,现在宁夏已经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浦东新区已经建有农产品追溯系统。消费者可以进入追溯系统,了解有关农产品的信息,如果农产品有质量问题,完全可以借助追溯系统确定农产品的生产者。浙江省的杭州市,从2008年起,以批发市场为切入点,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将逐渐在浙江全省实施。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
(一)构建基本思路
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为,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流通环节涉及的批发市场、超市、集贸市场数量也非常多,农产品的消费者更是涵盖13多亿全国人口。这一工程需要投入的财力也是非常巨大,因此,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构建不可能短时期内完成。
国家要建立可行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构建的长期规划,从全国地域分布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应采取分阶梯推进。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财力雄厚,应当高起点要求,这些地区应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追溯系统。中部地区,可建立初步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西部地区可以选择一些农产品作为切入点,进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构建的试点。在同一地域内,要注意分层次推进,由大到小,有宏观到微观进行发展。首先是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超市、大的集贸市场,要加入到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中,然后是小超市、小的农贸市场加入到农产品追溯系统中,最后是小商贩、农户加入到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
(二)具体措施
1.倡导优质农产品走品牌战略。品牌从本质上说,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利益和服务。也是产品的身份标识。优质农产品走品牌战略,能够使农产品的生产走向规范化,也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影响力,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如果农产品出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品牌可以确定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就是农产品走品牌战略,事实上,也达到了农产品可以被追溯的要求。开展品牌经营要承诺产品质量,这有利于建立稳定的顾客群。品牌标记送交管理机关注册成为商标,需要呈报产品质量说明,作为监督执法的依据。这样,品牌也就成了产品质量的象征,可以促使生产者坚持按标准生产产品,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兑现注册商标时的承诺。
2.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依赖于农产品标识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标识是农产品的身份证,主要指农产品的追溯码。追溯码编码除遵循商品条目编码的基本原则之外,还要考虑追溯信息的全面性,也要尽量缩短追溯码的长度,这样即使为了条码打印的方便,也是为了在使用短信追溯查询时尽量占用较少的字符空间,方便用户输入。追溯码的数字排列必须遵循全国统一的规则要求,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知道该农产品的产地。将追溯码输入到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中,可以得到更多的该农产品的信息。
3.完善农产品登记记录制度。农产品登记记录制度是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组成部分。现实中,农产品登记记录制度已经实施,只是实施得不彻底。农产品的经销商有些为了提高交货效率,对农产品信息不做登记记录。有些为了推脱责任,减少麻烦对农产品信息不做登记记录,有些碍于情面,对农产品信息不做登记记录。有些墨守现成的交易惯例,对农产品信息不做登记记录。有些农产品经销商即使做了登记记录,登记记录的农产品信息也不完整。有些批发商对登记记录的供货商的真实身份不进行核实,这些都使得农产品追溯变得困难,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法律时,要将农产品的登记记录作为强行性规范予以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我们每个老百姓的生活形影不离,是值得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日益成为人们的焦点。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有助于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该制度包含的农产品标记制度、登记记录制度实施起来比较细碎、繁琐,但却行之有效。当然,该制度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江涛,彭亚拉.建设基于供应链的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全程保障食品安全[J].食品科学,2007
2.代亚芳.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植物医生,2009
3.史兆光,林红霞.农产品安全的监管[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8
关键词辽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消费信心;带动示范
农产品质量追溯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打造我国可追溯品牌,增强广大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消费信心的重要措施[1]。2008年以来,辽宁省农垦局承担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通过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强化管理等措施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经过2年多的实施,实现了大米、苹果和填鸭产品质量可追溯,发挥了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
1开展的工作
1.1建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制度
按照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要求,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项目的特点和垦区的实际情况,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成立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小组,制定了《辽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强化了追溯项目责任管理,规范了追溯项目建设程序,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2]。
1.2建设省级数据管理平台
委托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建设省级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信息数据管理平台,通过USB监管锁登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数据中心,监管追溯企业上传的数据并加以指导,做到监管到位,指导合理。
1.3监管项目及项目承担单位
对垦区追溯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定期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实地核查,确保运行质量,并及时上报运行监管工作情况。对垦区内追溯标识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收集整理垦区内“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情况并及时填报[3]。对追溯项目创建单位信息上报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和实地核查。
1.4组织项目交流培训和宣传推广
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组织项目单位相关人员相互之间或与其他省、市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举办培训班,培训项目相关人员,提高项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追溯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及积极组织参加部农垦局开展的农垦可追溯农产品北京宣传日和上海展示周等活动,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和产品进行广泛宣传和展销。
2成效
2.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项目实施以来,垦区领导高度重视,将追溯项目建设纳入垦区重大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主管局长为组长、以相关处室人员和专家为主要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强化了对项目的领导和管理能力。通过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到项目承担单位实地检查,与项目人员保持电话与网络联系等形式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了管理科学、督导到位,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2建章立制,任务明确
建立《辽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制度》等项目各项制度,明确了项目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细化了各成员的具体任务,明确了质量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信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做到了任务到人、人员到位、职责到位,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2.3培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通过追溯项目建设,对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促使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扩大了产品品牌效应,提升了产品品牌价值,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四农场是辽宁省第1家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单位,并且是全省唯一一家大米追溯企业,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为农场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和订单。营口富达果菜保鲜有限公司通过开展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使公司生产和销售的苹果更加符合人们身体健康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国际市场食品安全的需求,产品远销国外。盘锦大洼天野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生产的优质、无公害北京填鸭,销售到西安、沈阳、长春、哈尔滨、香港、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
2.4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力,提升消费信心
通过对辽宁农垦报、农垦质量安全信息网和电视等多种媒体的有效利用,以及对部农垦局开展的农垦可追溯农产品北京宣传日和上海展示周等活动的积极参加[4],广泛宣传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及可追溯农产品,产生了良好的推广效应。这不仅让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有了深入的了解,提升了消费信心,拓宽了可追溯农产品的市场,还让多家企业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的建设跃跃欲试,渴望加入到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中来。通过宣传,展示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先进性和可追溯农产品安全、诚信的特点,扩大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可追溯农产品的影响力,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3存在的问题
2年来项目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欠缺可操作性,需要结合垦区目前和今后追溯项目建设和系统运行情况逐步加以完善;二是省级数据监管平台职能开发不够,缺乏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监管力度;三是新建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经验,有的技术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对追溯系统操作掌握的比较慢,对项目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四是部分人员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和可追溯农产品的理解和认识不够,仍按一般性项目和产品加以对待。
4今后的措施
4.1健全项目管理机构,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由于垦区追溯项目建设单位和创建单位的数量增加,对项目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情况对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日常管理部门进行必要的人员调整,增添人员力量,明确工作职能,落实人员分工,从而使项目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针对制度不尽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项目小组将组织项目单位有关人员和项目专家根据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修改和完善各项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使追溯工作制度化、日常化、规范化,确保追溯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4.2完善省级数据管理平台,确保追溯系统顺利运行
针对省级数据监管平台职能开发不够,缺乏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监管力度问题,应进一步开发功能完善的省级数据监管软件,购买专用设备、应用网络,完善省级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职能,督导追溯信息的及时采集和上传,确保追溯系统的顺利运行。
4.3加强培训和交流,提高项目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技术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对追溯系统的操作掌握比较慢问题,聘请有关专家,通过增加培训班和培训次数、扩大培训面等措施,加强对追溯项目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农产品质量追溯人才队伍。
4.4加强宣传,提高对追溯系统和产品的认识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通过对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有效利用,对展销会、博览会和交易会等各种活动的积极参加,加强对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先进性和可追溯农产品的安全、诚信等特点的宣传,扩大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可追溯农产品的影响力。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提高人们的认知程度。
4.5发展后续企业,扩大辐射面,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是连续性工程,除了正在建设项目的企业外,必须选择对具备开展追溯项目建设基础条件的企业加以培训和指导,使其初步掌握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一些必要知识,为企业将来能够顺利实施项目夯实基础,从而确保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充分发挥农垦的带动示范作用。
5参考文献
[1] 马祝峰.谈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45.
[2] 张学冠,姜中国,郎宏伟,等.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促进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J].现代化农业,2007(12):7-9.
篇9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64-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1-3]。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新世纪“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同时党的十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依然存在。为此,笔者对盐城市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保障。
1 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
1.1 加强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的法制建设
健全农药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经营许可和登记管理制度,同时,要狠抓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避免劣质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
1.2 全面落实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制度
一是禁止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二是做好农药等投入品的经营管理与农业生产使用的有效衔接,投入品的销售店建立农药进销存台账,推行实名购药,要求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养殖大户建立生产记录;三是实现高毒农药和违禁添加剂的可追溯管理;四是进一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实现禁用、限用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有效管理[4]。
1.3 深入开展对安全使用农药等投入品的技术指导
重点加强对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农民的技术指导。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高效安全施药技术,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切实从源头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5]。
2 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强宣传,搞好培训。大力宣传,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强技术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二是示范引导,扩大影响。加大示范推广的力度,建立高标准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园(场),通过示范逐步向其他生产基地以及周边地区进行推广,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三是做好“三品一标”工作。在注重发展质量和提升品牌影响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培植,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3 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3.1 加强基层监管体系建设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数偏少,且有一部分人是兼职的问题,要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人员的落实,明确监管职责。
3.2 加强执法监管体系建设
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责任制,以责任保障安全。要严厉惩处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要经常巡查和抽检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保持“严防、严打、严惩”的高压态势,有力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3.3 加强检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为龙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骨干,县(市区)检测站为依托,乡镇检测点为补充的覆盖全市的检测体系,同时加强对生产基地、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的检测室的扩增和督促,利用快速检测设备,做好农产品自检,做到从产地、生产、流通领域3个监控环节上不断提高监督检测的能力。其他县级机构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产品检测体系的投入,建设并完善农业综合质检机构,加强学习,扩项强能。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提升区域检测能力;要切实加强检测队伍自身建设,提升人员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保证检验工作的规范、科学和公正。
3.4 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了集政府监管平台、基地追溯平台、企业诚信平台、信息查询平台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在此基础上要明确要求,突出工作开展规范性,建立工作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各级农产品监管部门及追溯企业责任,规范操作流程,落实保障,维护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整个农业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将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直至销售等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4 参考文献
[1] 邹永霞.加强农药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湖南农业,2011(5):3.
[2] 金青龙,王玉林.关于加强青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思考[J].青海农技推广,2011(2):14-16.
[3] 李俊超.狠抓关键环节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J].江苏农村经济,2011(6):15-17.
篇10
[关键词]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44-03
一、新疆农产品面临的出口质量安全问题
(一)各国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断提高
随着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各国不断出台严厉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新疆农产品出口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标准的限制。如2006年1月,日本对进口食品推出针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物的“肯定列表制度”,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苛刻、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该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了新疆农林产品出口日本的门槛。
(二)农产品保鲜率不足,损耗严重
在产后损耗中,新疆粮食、林果、蔬菜的损耗分别达10%、20%、30%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耗率。损耗主要发生于储藏和运输阶段,由于保鲜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加上冷链物流运输能力不足,农产品的产后损耗严重。以新疆林果产品为例,美国的林果保鲜率达80%以上,而新疆不到20%。这就意味着,2013年全疆650万吨果蔬中,保鲜储藏量不足100万吨,从而对新疆果蔬产品出口产生直接的影响。据测算,林果经储藏、保鲜、加工、包装后,可以增值1~5倍,但是目前在全疆已成规模的12种主要林果中,只有葡萄和葡萄酒、红枣、库尔勒香梨、杏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在储藏保鲜与深加工方面初步形成产业。
(三)其他问题
葡萄、大枣、苹果、香梨、番茄、棉花等特色农产品由于生产过于分散、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农产品的包装和深加工水平不高,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凸显特色;加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出口产品细菌超标,容易被进口国家以质量问题为由拒之门外。2013年1~5月,自治区检验检疫系统检测出口食品3715批,其中不合格20批,不合格食品品种包括番茄酱罐头、禽肉和脱水蔬菜,不合格原因有霉菌超标、品质缺陷和检出沙门氏菌。
二、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国际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完整的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技术指标、农药残留标准、标签制度与包装要求日渐苛刻,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根据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报告,2006年新疆出口到菲律宾、韩国、沙特、斯里兰卡等国的番茄酱均被要求出具转基因证书;出口到澳大利亚的番茄酱被检出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而被迫中止了购买合同;出口到德国的番茄酱被要求检验杀灭聚酯、百菌清等项目和出具符合欧盟标准农药残留标准的证明;此外,出口到英国、沙特等国家的番茄酱均要求出具相关证书。
2.俄白哈关税同盟建立后哈萨克斯坦检验标准提高
新疆农产品主要出口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俄白哈关税同盟建立后,新疆农产品出口难度大大增加,主要原因是哈萨克斯坦检验检疫标准的提高。关税同盟建立前,哈萨克斯坦认可中国检验检疫局的各项检测标准,关税同盟建立后,哈萨克斯坦实施更加严厉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标准,这对新疆农产品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1年6月,塔城永利商贸有限公司出口哈萨克斯坦的一批果蔬产品,被检验出“气味残留超标”。农产品企业在对哈萨克斯坦出口过程中,经历检测标准变化的并非仅限于气味残留一项,对于进口的果蔬产品如农药残留、不同果蔬商品间的检测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国标与国际标准,尤其是与欧盟标准差距很大,农产品检测标准的不统一将给新疆农产品出口带来巨大影响。
3.消费者安全意识提高,对农产品质量问题日益重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由于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所有关于环境的话题都变得非常敏感。因此,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非只关心物美价廉。消费者通常认为,越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对人体健康越有益,对环境的保护越有贡献。人们注重食品营养价值的同时也关注生产过程是否“绿色”,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二)内部原因
1.农药使用不规范
不合理、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导致了新疆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农产品出口受阻,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新疆农产品出口的一大瓶颈。新疆农户对于农药的使用缺乏科学的指导,有些农户根本不看农药使用说明书,不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农药。此外,在农药使用量、农药种类选择及温度控制方面,多数农户没有科学、正确地掌握
2.农产品保鲜设施、物流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新疆已经逐步完善物流体系,保鲜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通关手续简化后出口速度有所提高,但是面对日益严厉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新疆农产品在保鲜、运输方面仍然有很大进步空间。由表1可以看出,新疆农业的保鲜储藏设备和温室规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97%和3.16%,总体偏低,对于提高新疆农产品质量具有很大制约作用。
3.农业生产设备不足,农产品加工程度低
由表1可知,2010年新疆拥有的初加工动力机械5.11万台、初加工作业设备2.86万台,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0.37%和0.23%。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其中机械设备是在加工阶段必不可少的工具。加工设备不足严重制约着新疆农产品增值,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目前新疆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初加工、低加工层次,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很难在国际市场场上形成品牌优势,更难在品质上凸显新疆特色。
4.农产品品质不优,包装不良
近年来,由于新疆耕地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农户片面追求增产,不注意改良农作物品种,致使很多品种的农产品质量下降。以果品为例,新疆果品总体质量较差,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其原因在于一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差,即栽培品种退化和优质果率较低,水果大多存在大小不一,形状欠整齐,色泽不好,有病斑、挤压碰伤等问题;二是外观品质差,即水果产品的包装简单或裸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
5.生产环境恶化及生产过程不规范
近年来,新疆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由于不合理、高强度开发,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等。同时土地利用不合理,有机肥施用不足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进而影响出口。
三、新疆农产品出口质量提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使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更加透明化,及时发现问题、明确责任。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构建大多从畜牧产品开始,新疆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2)严格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
新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简化检验检疫手续,统一拨款并将农产品质量检验纳入法律体系内,严格执行各项检验标准。政府应及时将国际市场上新的农产品质量要求、检验标准信息传达给各有关单位,使农产品生产企业能够及时作出调整。
2.加大农兽药使用监管力度
(1)加强对农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的管理
农药、兽药的生产者在生产药品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药品包装上要将其适用病症、用法、用量介绍清楚,明确其有效期和储存条件,让农户能够一目了然。对于药品的使用效果,有关部门应该进行跟踪调查,对于疗效不好的农药、兽药,应该及时曝光,勒令企业停止生产。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用药的质量,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在农药销售过程中,要注意农药、兽药的储存、运输;企业应对销售人员进行正规培训,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得到有效指导。对于过期的农兽药要进行妥善处理,不得再流入消费者手中。
加大对农药、兽药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系列讲座,为广大农户普及农业的相关知识,强化农户对于农药、兽药使用的安全意识,降低农兽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从根本上降低农产品受污染的概率,提高农兽药的使用效率,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2)建立农业“病历库”,健全农牧业疾病防控机制
各种病虫害直接影响着农、畜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应及时建立农业“病历库”,将各种疾病信息汇总,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预控能力。对农业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地区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对治理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健全有效的、完善的农牧业疾病预防和控制机制。
3.指导农户科学、规范种植
农户科技知识水平有限,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往往仅凭经验种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政府可以建立专家组对不同地区的土壤进行分析,对农户应该种植何种农产品给予科学的指导,并对施肥、灌溉、收割环节进行跟踪帮助,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
(二)企业层面
1.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
通过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的资金、人才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善加工条件,努力提高新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充分发挥新疆特色农产品优势。
2.加大对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方面的投入
农产品的新鲜度直接影响到质量和口感,加强保鲜以及运输环节的投入和管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出口企业应该与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加大对冷藏、包装、存储等环节的投资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
3.熟悉掌握国际规则,紧跟国际标准
企业应熟悉和掌握国际最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严格按照高标准进行生产。严格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新疆农产品的国际形象。以新“丝绸之路”为契机,打造新疆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三)农户层面
1.规范使用农药化肥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购买、使用农药,主动学习农业知识,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副作用。在生产过程中,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以适量为原则。此外,对那些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坚决不予购买。
2.实现科学种植
农户应根据自家土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其生长的作物进行种植,以实现土地与作物的最优配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运用机械化、科学化的手段实现农产品增产,提高收入。
[参考文献]
[1]胡洁,蒲春玲.兵团番茄产业化发展问题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10(1).
[2]孙兰凤.基于发展中的新疆特色林果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8(5).
[3]许靖波,邓后勤,周华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 上一篇:班级文化建设的好处
- 下一篇:口腔医学入门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