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思维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思维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老师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条件,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氨气性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NH3的分子结构特点,然后指出设问:它们与NH3的性质有何关系?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相似相溶、配位键、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推理出NH3的性质:易溶于水,易与酸反应,具有还原性……通过这样长期有目的的训练,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思考、推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新颖灵活的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有它的广阔、灵活、敏捷性,同时又有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通过灵活的习题探索解题技巧,逐渐提高分析和应变能力。例如,学习卤素后练习氰、硫氰的性质时,通过新题型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篇2
【关键词】思维能力高考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科学性
化学教学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举措。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广阔性、综合性)
教师引导学生将中学化学中掌握的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由零散到系统、由孤立到整体。
一是通过教师点拨、启发,让学生总结每章知识网络、理解章与章之间的关系及中学化学的体系。做到定期完成、定期检查。如“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共有三节内容,首先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的快和慢,把速率知识运用到可逆反应中就可以过渡到平衡的建立与移动,再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并引伸到工农业生产中,就过渡到合成氨工业。其次要把握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如勒沙特列原理是化学平衡中的重要原理,把它运用于“电解质溶液”中,就可准确掌握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和盐的水解程度大小的影响,可以准确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及溶液酸碱性知识。再就是要理解整个中学化学的精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可建立科学的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可以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然后联系到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把整个中学化学形成有机整体,使之网络化,从而有序地储存方面下功夫。
二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精选习题,使用三个层次的练习即系列练习(单章知识点习题)、单元练习(如有机化学)、综合练习,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使知识更系统化、网络化。
三是抓整体评价即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对策,应当把每道题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孤立地看待每句题干。即分析问题的整体逻辑结构;分析问题涉及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
引导学生将题设情境分解,找出解答的关键,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将其分解、迁移、重组,使问题得以解决。
首先,利用内含干扰性典型练习及巧算巧解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如96年全国高考化学第32题,题目通过某纤维高分子的结构简式来设计,着重考察羧基与氨基间的缩聚反应,将学过的肽键知识迁移,由于题目所给二者的书写方法具有一定的干扰性,通过这些障碍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次,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针对性。针对某一专题,教师要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及思维规律。如电解计算,学生不易掌握,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确两条主线,即通过电极反应把转移电子数、阴阳极产物、原子量等联系起来;通过电解反应把阴阳极产物、质量分数、式量、PH值等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针对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逻辑性、深刻性)
引导学生将化学信息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形成规律,并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论证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首先,让学生在实验室验证有关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对化学实验进行质疑,并在教师引导下设计一些简单实验,让学生多动手,通过定性或定量实验形成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其次,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以及全讲全评的习题课教学模式,教师要下功夫备好习题讲评课,通过抽查易错混点、重点习题、分析学生易错的原因以及题目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自己讲解,最大可能地暴露矛盾,然后教师提示启发,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第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建立易错易混习题库,并对典型问题加以剖析,如96年全国高考化学第9题,题目看起来并不难,但设问形式新颖,很有可能错误地理解题意,从题干中看出,进入装置的是这4种气体之一,尾气也是这4种气体之一,但二者不见得是同一种气体,这是解题的关键,题目着重考察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外,还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方法,大胆地向应试教育挑战,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思维能力培养
达维多夫说过:“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经地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 导入新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化学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度,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环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 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教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示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 精讲点拨:讲究科学性,诱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有效地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课程标准和课本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结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重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3. 巧设凝问: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希腊教育家亚力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标专,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凝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一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创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以坎坷的多项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4. 精辟总结:逻辑性归纳,增强学生的思维力
在经过前三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倒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 思维能力 立体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教育的任务也不再仅仅把现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而是通过教育过程的改革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思维能力不仅是智力的核心成份,也是发展其它能力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根据教学实践及相关构想,要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着手,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来思维,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征是直观性和具体性。在中学化学中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就可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使教与学相一致,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相一致。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长时间多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会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在对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好象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成功到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是遵循思维法则,对事实进行逐步的分析或根据一定的前提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寻得答案与思维。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除通过代数几何等科目培养外,化学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时,在学习了某一族元素的代表元素后经常可推理出同族其它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就是演绎推理。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像这样的化学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三、立体思维能力的培养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点的线的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例如,镁条燃烧是简单的实验,有的学生对镁燃烧的强光很感兴趣,观察的结果就是镁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强烈刺眼的光,忽视了燃烧放热现象或生成白色粉末氧化物。
(2)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当199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化学家戴维则思其反,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柏岚;创新教育下高中化学学案教学模式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8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教学氛围的提供又是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提问技巧,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调动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本质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造成瓶内外气压差,进而可以引发学生联想出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还有诸如HCl、HBr、HI、S02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然后再进一步启发联想,如果改变溶剂类型或采用混合气体能否做喷泉实验呢?学生经过适当的启发很快就会联想出:如果改水为氢氧化钠作吸收剂,那么二氧化碳、硫化氢等也可作喷泉实验,如果用二氧化氮和氧气体积比按4:l的比例混合,则同样能作做出喷泉实验。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只要瓶内气体和瓶外液体接触能使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即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继续提问:什么条件下可以使液体充满整个烧瓶?本来略显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开始根据自己的所知发挥想象以寻找答案,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新奇感,也让他们主动思考创造性地接受知识。
二、辨析相比,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难题时,层次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依照逻辑规律。思维逻辑性强的考生答题时研究论证难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无懈可击。教学时,笔者注重逆向性思维训练,以此为教育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重要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高中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教育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比如相比原电池的教学,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教学的重点,咱们往往借助于铜锌原电池来研究得到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两个活泼性不一样的电极,一份电解质溶液;2.电极一定插入电解质溶液中构成闭合回路;3.在电极和电解质溶液间存在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假设咱们要借助于这个内容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在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讲授完毕,给学生一个可以用来建立原电池的氧化还原反应,然后让学生建立出一个原电池。借助于这种逆向思维训练,不但可以查验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掌握,并且还能够教育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善于改变观察和理解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机智的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要求思维的感受力要强(敏感),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信息的有效处理。在化学教学中要针对性的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维能及时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有利于克服学生孤立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不可忽视的效果。
四、变换思维方式,培养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利用其它领域里的概念、知识、方法和现象去寻找解决本领域的问题的一种创新思维。例如试确定:苯环上五溴取代物同分异物体的种类。根据数学排列组合思维,苯环上共有七个碳原子,五个碳原子取代的数目为C75=C72=21种。
侧向思维的突出特点是把注意力引向外部求解,而不拘泥于在被限定条件的圈子里进行思维,寻求意想不到的新思路。它要求学生知识面广,能将局外“信息”与局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五、突破陈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有充足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也可改变实验的形式,对原有的实验进一步完善或重新设计,让学生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在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独创性的训练。例如,教授新教材氨的氧化物性质课程中,尽管教材在制取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作了一些改进,但其中的实验存在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①产生的气体会导致环境污染;②无法收集到纯净的气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此实验中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大胆设想,打破思维定式,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设计合适的实验装置来改进实验,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行探索,让他们来验证实验设计是否正确。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最基础的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从多种渠道来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其教学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理解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例如:了解XX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掌握XX的化学性质……这种毫无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循规蹈矩式的教学目标,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当把学生看成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新的教学目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新课程中经常看到能通过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认识xx的性质,学会对比分析等学习方法,对周围生活中的化学有关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探密的欲望……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课堂的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这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
二、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基于一定的动机对学习资源进行吸收、鉴别和发展的一种活动。首先教师要创设一种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且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不发生于单纯的吸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创设和模拟化学实践情境,如水的组成、元素、分子的构成、原子的结构等微观范畴的系列概念教学时,可借助实验演示、图形展示、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展播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立体、综合的化学表象,增强事物的直观化和形象化。
三、切实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尝试化学。有这样一道实验习题: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被我们所利用,像纯碱、醋、石灰粉、石灰石、酒精、鸡蛋壳、蜡烛……,请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我们周围的物质来制备新的物质。这个题开放性相当强,首先,反应物可自己选择,生成物可以自己确定,有的实验还必须亲自动手,当然,要想准确无误,通过老师的认定,还必须验证产物。学生当时提出的答案很多,有二氧化碳,熟石灰,水……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蜡烛制备碳,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果,他们拿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得的碳,这位学生拿来的产品是在小碟子底部的碳黑。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我又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来验证是不是碳黑,使他们养成一种探究精神。选择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研究内容,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化学空间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和利用为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现实而又广泛的空间和发展前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目前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无法演示的实验,抽象的微观离子的运动,一些化工生产和工艺流程制成科学、规范、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学生欣赏电脑动画的同时,达到了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与领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制作的课件既要符合化学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遵循电脑的使用规律:使用简便、空间小。二是选材要得当,选取教学中难点、重点、常规教学难以突破的知识,有毒、有危险,难以课堂演示的实验,且不可盲目追求课件的花样和形式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像一氧化碳的毒性,很多学生想像不出中毒的样子,电脑完全可以利用动画演示一下头晕等中毒的情景;还有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分子怎样分解成原子,原子又怎样结合成分子;氢气的燃烧、爆炸的微观解释;有的教师在使用教学课件时,完全变成了微机的操作者,成了“一只鼠标”,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可以成为一块绊脚石。
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篇7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前提。
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无关的则处于抑制状态。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所以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用现象变化比较明显的化学实验引入新课。如:氯化氢的“喷泉实验”、铝热反应中的“铁水奔流”、浓硫酸的“烧杯里长出了黑面包”等现象非常明显的实验,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亦可以在教学中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操作,或者学生随堂实验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 利用课外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穿插介绍科技新成就、化学家趣事等,既可调节节奏,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打下基础。
3. 增强教师教学艺术性,同样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板书设计的独具匠心,教具模型的恰当展示,多彩多姿的课堂演示实验,幽默形象的比喻,生动有趣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教师只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 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也就是思维惯性。一方面能迅速地联想旧知识和技能,以解决面临的问题,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进行的更敏捷、更省力,这就是思维定势的正迁移作用,即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思维定势按一种固定了的思路考虑问题,使学生对面临的问题常常盲目地搬用已有的经验,使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情境的特点做出灵活的反应,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也就是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即消极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教材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建立良好的思维定势,可使学生熟练、迅速、正确的解决面临的问题。
在教法上,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新课的导入,问题的提出,内容的讲解可以变换不同的方法,这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一方面突破思维定势。其次,可采用一题多解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抓住主要矛盾,突破固定不变的解题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亦可用变化题型,加大思维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或可设置一定的思维陷阱,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在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而发生错误的知识点上设计一些题目,可有效地防止负迁移的发生,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用好思维定势,可以激发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使学生能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从而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三、 探索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发人深思的问题情境,经常使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前,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设问题情境”。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创设这样的新问题情境,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只知道死记课本知识,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理解不深刻,就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如果能创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奇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从本质上去认清化学现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篇8
关键词:教学活动;化学思维;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5-030-1
人教版教材上设置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来辅助教学的顺利展开,诸如实验、探究、讨论、课外实验、调查与研究等等。而以活动为平台的课堂教学,更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现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教学活动,开发学习思维。
一、融合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实验探究性课堂中,以“提出问题―活动准备―运用与实践―优化思维―能力提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如在执教《水的组成》时,具体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物质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活动准备:
1.回顾《元素》中“讨论”所获取的结论,寻找化学理论依据;
2.阅读书本资料: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掌握涉及物质水、氢气、氧气的相关性质。
3.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思维,设计实验方案
运用与实践:实施实验,使水通电分解;验证正负极气体,根据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优化思维:1.整理:学生总结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
2.优化:选择分解反应或者化合反应对研究物质组成的优势。
能力提高: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反应情境中探究物质的组成。如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探究酒精的组成情况。
情景引入在引起学生兴趣上有优势,但是对于探究性课堂,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更具有科学探究的气氛,使学生快速进入探究者角色。“活动准备”是重要的思维启蒙的环节,老师预设的项目首先要对学生形成探究思维有很好的引导性,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的可接受能力范围。
一个有内涵的教学活动,融合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促发,为其知识应运的思维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在《水的组成》这一堂课上,“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成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
二、扩充教学活动内容,拓宽学生思维水平
教材中所安排的活动,对知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知识如果变成生硬枯燥的数据、公式、结论的拼盘,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耗殆尽,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挖掘与变革。对一些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扩充,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也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训练,思维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扩充了活动内容后,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纵向推理,而是动态的横向挖掘,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思维训练因子,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宽。
三、重组教材活动顺序,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前言
化学是一门包含理论知识和实验的基础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将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所学锻炼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践行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中,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能够切实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都能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推动素质教育的更大发展。
一、教师要做好实验的演示,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们都说,兴趣是学习的敲门砖,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明显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化学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将有趣的化学实验融合进来,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镁的化学性质”相关章节内容时,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镁的燃烧实验来提升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兴趣,在大家仔细观察后,共同总结出镁的化学性质,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典型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学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大胆猜想。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二、通过实践操作,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也是非常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们实际操作实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学生双手和大脑的配合和协调,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他们在遇到问题,想到的不是依靠教师的帮助和解答,而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分析来获得解决的办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其有利的。例如,在学习如何获取洁净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绿矾和量杯中的混沌水,尝试着获取干净的水。学生们为了获得干净的水,会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积极的思考,尝试各种操作办法。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更加牢固、理解的更加透彻,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适当增加探索式实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般来讲,高中的化学实验主要包含两种形式:验证式实验和探索式实验。验证式实验,是在已知实验结论的前提下,对此实验结论实施验证的实验过程;而探索式的实验,是对未知实验结论进行深入的探索,期望通过实验得到相关的结论。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恰当的运用实验方式,在验证式的实验中,学生要求严格依照教师的实验演示或者指导开展实际实验操作,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处于引领的位置,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在探索式实验中,主要侧重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可以自主的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索,这种实验方式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探索式的实验方式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采用的实验方式。比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盐溶液,要求学生想办法加以区分。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学习和理解,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四、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化学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化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化学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小实验,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堂所学充分的运用到生活当中,促使他们积极的思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五、加强对学生的引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增强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化学电源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国际上电源的发展水平,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未来的电源发展趋势,并说出相关的想象依据。教师为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为学生指引想象的方向,鼓励学生大胆畅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篇10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近几年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学生未来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1] 。
1.创新思维的概念
1.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狭义的,其成果是首创的,独一无二的,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另一类是广义的,对学生个体而言,确实是其独立思考产生的,是以前头脑中不存在的,没有经历过的新颖、独特的思维过程 [2] 。广义上创新思维的不断积累是产生发明创造的基础,这里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总的来说,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新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是创新思维。
1.2 创新思维的本质
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它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一种超越性的思维形式。没有常规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发生。创新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的产物,它要借助直觉、灵感来实现,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同时创新思维又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力量,它借助逻辑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作为矛盾的双方,二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创新思维是求同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创新思维的求同,一再发现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某种普遍规律;创新思维的求异,则是力图发现事物自身的特殊规律。创新思维在本质上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2.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主体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实践,通过思考与质疑,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应用。
2.2民主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建立充满感情、个性活跃的“谁都有机会”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展。
2.3 开放性原则
创新教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更新教育资源来更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打开创新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从单向、被动、收敛性转化为多向、主动、发散性的开放性思维。
2.4 发展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学会学习是认知水平的发展,也要学会做人是人格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创新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其宗旨就是实现学生认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和谐发展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3.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途迳
3.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过程,经常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好奇心和兴趣又通常来自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的学习情境[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够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这类问题通常是学生自己没有想到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循着问题做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过程可以作为新课直接导入,也可以设计作为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阶段,但它决不是简单的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3.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还很多,从题目条件上质疑,从解题方法、思路上质疑,从一题多解方面质疑,从知识点的相关方面质疑,包括从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中质疑等等,关键的一点是使学生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化学教学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有质疑,才会有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灵感,才能专注于辛苦的创新劳动,并最终取得创新成果。在高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教师有责任按新课标的要求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全力拓展学生内在深处的潜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富有竞争力的优秀有用人才[4]。
3.3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启迪创新思维的重要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概念的引入、化学方程式的运用、例题的讲解和知识的归纳总结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恰当的探究式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质疑,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先在实验活动中探究,然后再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解答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4.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1 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演示实验由教师是在讲完性质、原理之后,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来做的验证实验。它虽然能体现出实验直观、鲜明的特点,但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激发。因此教师可对演示实验进行创新,将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精心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学到科学的实验方法,而且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可以激活彼此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4.2创设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中的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根据教学重点教师自行设计的探索、应用性实验。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实验完全排除了实验结论的已知性,可以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更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思维能力。
4.3 重视实验设计与评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应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验习题,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根据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评价,不仅让学生掌握实验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激发自己思维的火花,利于自己创新性的去思考,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育的使命,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在化学的教学中更要实施好开放式教学、情感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建立了和谐、友爱、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充满民主气氛的环境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空前张扬,学生变得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诱发了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存芳.新课标下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2:158
[2] 翟维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孙和平.浅谈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A].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2
- 上一篇: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下一篇:亚健康调理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