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物教学;情感教育

生物科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国拥有一大批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创新人才。作为从事生物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在培养学生较高生物科学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在创新过程的实施中,尤其要注重进行情感的创新。情感创新是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创设良好的集体活动情境。

例如在介绍〈观察鼠妇活动〉的时候,根据来源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者来源于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观察。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鼠妇的活动还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关,等等。学生互相讨论后踊跃发言,其中的中心意思是突出要团结合作,平时要互帮互助,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并且利用大量的例证进行说明,我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的渗透,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同时在进行研究性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将它们分门别类,并让学生一起制作了生物标本,培养它们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在集体活动中的合作的精神。

二、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创设道德感的情感,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比如,在学习“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时,除了了解一些先天性的疾病外,还要知道那些患者自己也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能鄙视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并要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知道,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危机。这无疑是一堂道德教育的自然渗透课。

三、创设“美感”情境。

创设美感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对绿色植物花的结构的学习,我向学生介绍了美丽的花冠,五颜六色的花瓣及它们的作用,播放了一些群蝶飞舞花香四溢的图片。在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找了一些展现青山绿水的短片,伴随着优美动听的古点音乐,学生们从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清洁卫生环境保护给人们带来的无限的惬意与舒适,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美的生活的追求感,也会自觉的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这样学生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会更加珍惜和爱惜生命的,会知道如何努力学习,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精彩。

四、创设“劳动”情境。

创设愉快的劳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比如,在讲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播放不同发育时期的人类是如何制造工具,如何劳动的?让学生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制造工具,随着劳动及制造的工具不断的进步,人类也在不断的进化发展。从而让学生体会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还播放了一些农民辛勤耕作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知道衣食等物资的来之不易。使学生在体会人类进步发展的同时懂得了是劳动创造了美,也知道应该尊重他人爱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

五、创设“体育”情境。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11-01

一、情感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有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宠爱之中,难免会变得孤僻、自私、冷漠、骄纵。这将会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应重视并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商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通理达,以情施教。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的情知交融。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只有师生之间民主、平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才能想学、乐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令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生物学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师德,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健康的心理。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和生物学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从而对生物课的学习产生一种等待和期盼的心理。这种感染效应往往会长期地起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4.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敢问。教师要巧妙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用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促进学生由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转化。

二、教学设计中重视情感教育的培养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并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中体现出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等要素,来确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新课标生物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如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正确看待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体验生物界的多姿多彩给人的生活带来赏心悦目的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当代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特点。

1.营造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大自然是陶冶情感的摇篮。教师在带同学们活动时,应重视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善良的情感。有调查表明,饲养小动物的会更快乐。同时患抑郁症的几率也明显降低。教材中提到的各种各样的生物给我们带来了给我们带来了绿色、宁静、和清新的空气,给我们营造了清洁、优美、温馨的环境;绿色植物有吸尘、杀菌、消声、调节空气湿度等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教授,教师要把握时机,向学生贯穿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倡导同学们保护花草树木,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了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热爱父母着手进行情感教育

在《人的生殖》一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紧抓学生的心理,让同学们感知人的生殖过程,了解做母亲的不易。我告诉学生:进入母亲输卵管里的很多,但是只有其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才能完成与卵细胞的融合,因而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最优秀的,以此激励同学们的自信心。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母亲在怀孕的280天中会有各种反应,母亲的各种生理负担都会加重。以此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热爱父母的教育。通过开展让每个学生负重由一楼至五楼,体验母亲怀孕期间的艰辛,增加同学们和父母的情感。

3.从珍爱生命入手进行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的渗透生命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命,关注自我的行为,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4.从环境保护入手进行情感教育

在讲授“生物与环境”一节时,可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图片和录像。提出,如果不注意保护环境,那么绝色的景色将成为过去,帮助学生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时,号召大家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倡导环保,抵制污染。我们的森林资源正在被破坏,我们的小河深受污染,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危急时,愤怒、焦急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急切地关注“地球危机”问题。这种情感是原文本的内容所不能产生的,通过资料补充,学生们很快接受环保教育,因为孩子的天性就热爱自然,他们充满热情,能积极行动起来。

5.从生物学家的人格魅力入手进行情感教育

篇3

关键词:课间;情境表演;歌声;熏陶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基础的科学课程,它体现出了科学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道路上,往往就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下面就结合教学实例――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上册20章第1节《遗传和变异现象》,谈谈情感教育,主要是亲情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将情感教育作为知识目标的载体,将知识目标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爱的熏陶中能有所获。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体现:

一、课间欣赏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种艰苦、紧张的脑力劳动。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会接收一定质和量的新知识。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神经细胞已经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和养料,如果补偿不足,就会导致学生不适,影响下堂课的质量。如此看来,课间活动就尤为重要了。

课间活动,是调节学生学习节奏,缓解疲劳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无比放松的状态。人在越轻松的状态中越能表现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我就从很多老师都不在意的课间十分钟入手,让学生酝酿情感。往往,一首美妙的音乐可以放松人们的心情,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健康的情趣。在课前,我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精心挑选了一段音乐视频,泰歌和他女儿演唱的《我是太阳你是星星》。在歌声中,让学生去感受父亲与女儿之间那浓浓的亲情,让学生在歌声中能回忆到儿时那美好的时光,唤醒内心深处那份隐藏起来的最真挚的情感。在此,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呢,为什么会放这段视频呢?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情感因素,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就难以集中精力听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去学习生物知识,体验和理解生物,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体现,学习效果就会是最佳的。作为教师,必须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点燃学生求知的心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索的愿望。

(1) 情境表演导课

课间欣赏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让这节课更有吸引力,我自编了一个情境剧《爸爸的烦恼》作为导课环节,让本班学生自导自演。如何让学生既能专心致志的看情景剧,又能让该剧在导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呢?课间的音乐欣赏就起到了酝酿情感前奏的作用。我就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在刚才的课间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一幅幅温馨甜蜜的画面、血浓于水的亲情、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老师适时引导:是不是每个家庭都和他们一样,生活的无忧无虑呢?显然不是,今天就有一位爸爸带着他的烦恼走进了我们的教室,让我们来看看,他有什么烦恼呢?这样的导入,既能让学生对情景剧剧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埋藏在心底的亲情。通过观看表演,学生从视觉、听觉、思维、动作上都积极参与,深刻体会到了孩子因为面貌和父母差异太大带来的苦恼,孩子的自卑,让爸爸无限烦恼。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最终让孩子走出阴影。这样的导课,既认识了生物圈中普遍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又让学生能用科学知识为爸爸解决烦恼,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看完表演,学生深知,每个父母都将爱倾注在了儿女的身上,我们必须牢记!这样,我设计情景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 材料选择

因为这节课《遗传和变异现象》内容的特殊性,在选择材料上,我都注重亲情的教育。现在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亲情淡漠,在家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对父母的爱视而不见,认为这是应该的。因此,在选择材料上,无论是图片、视频、案例,我都围绕一个中心:“亲情教育”来展开的,选择一些具有震撼力的材料,如身患绝症的妈妈为孩子制作从今以后十几年的衣物、一个智障父亲怀抱中的儿子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慢慢渗透爱、感受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浓烈的亲情。让学生听了,看了就不会忘记!

三、课后熏陶

本节课的情感教育亮点就在这里。

这节课的知识很浅显,就4个知识点: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2、性状、相对性状的区分;3、遗传的概念;4、变异的概念;学生很容易弄懂,生活实际中的现象也很容易区分,因此,情感教育就非常重要了。经过一节课的材料熏陶,学生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爱,但是还需要一根导火索将这种爱释放出来。我就用语言先感染,再让学生唱出爱,完全将爱释放出来。语言感染要结合本课知识,既回忆了内容,又进行了情感教育。我是这样设计的: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因为遗传,我们流着与父母身上相同的血液;因为变异,我们又有着和父母不一样的外貌特征。不一样的外貌却掩盖不了我们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就让我们牢记那份情,感受那份爱,大声的唱出对爸爸的爱。

在课堂最后,我以全班齐唱《父亲》结尾,在歌声中,学生自己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很多同学唱得泪流满面。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亲情的传导者,每个家庭都是温情满满!这样的结尾,使本课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都顺利完成。

以上就是我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以亲情渗透知识,知识融入亲情的运用。有很多环节都是初次使用,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但我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会把情感教育与知识结合运用的更好。学无止境,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和探索,让我的课堂情感更丰富,教学更得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感教育;教学;应用

随着现代学生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事件的增多,社会大众和教育者们也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教育,国家政府教育机构和教师们也充分认识到了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为了促进学生心灵健康、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完善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了适应教育市场发展,我国教育机构也都对现在学生教育大纲和教育目标进行改善和调整,高中生物教育的新大纲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加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人生价值观。所谓的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其日常教育活动中注意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社会情感,并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使得他们对其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作用,有助于学生的人格独立和心理健全。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就要充分挖掘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和内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和实施策略,使得其情感教育渗透在其生物知识和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建立一个轻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加强师生课堂互动交流和感情交流

高中生物教师想要提高学生情感能力和自我情感控制能力,并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状态,也就是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就要想办法增加师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几率,进而才能够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好,关系更融洽,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课堂中情感教育的顺利实施。高中生物教师对待所有学生必须要一视同仁,并且平时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和自己沟通,从而为生物情感教学奠定深厚的信息交流基础。与此同时,生物教师也要在课堂上合理的增加讨论交流活动,能够使得师生之间更熟悉和了解,也有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此外,教师还要和学生家长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联系枢纽,教师和家长要通过彼此之间良好的交流来了解学生的情感状况和心理状况,因此,生物教学的情感教育也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监督、参与和配合。生物教师可以在平时课堂中通过鼓励、奖励等积极的表扬方式来加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有利于加强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众所周知,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实验性强、实践活动多的一项课程,而现在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也合理的设置了一定量的实验课程,这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提供了实施舞台和条件。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中生物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例如实验课很容易给老师带来麻烦;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紧张,没有时间来给学生进行实验;部分老师认为实验课不重要,用放录像的方式来上实验课等等,这些都导致了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没有真正落实下去,也无法给学生带来感性认识和理解。长久下去,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也会在情感上对生物课程产生厌学心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注重加强生物实验课程,要合理安排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例如,教师在教授生物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和含量时,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使得学生感情上更加直面这些知识点,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在讲解其理论知识,从而让学生从心理上和感情上认同这些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够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外,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制造一些简单易做的生物模型,然后教师在进行评比,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让学生从情感和心理上产生学习兴趣和成功的愉悦感。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生物课堂教学上合理的创设情境来实施情感教育。生物教师根据生物教材内容知识点和生活实际,然后科学的创设一个贴切的教学情境,并设置一个相关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疑的情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思考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大胆想象、架设或者利用知识应用和链接来创设情境,实施情感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讲解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等环境保护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板书:地球流泪了,出汗了来引导学生就此情境进行思考和讨论,或者在讲解人体所需能量时,就可以通过合理引导学生来思考跑步减肥时,其肌肉运动消耗能量这个问题,然后就生物教师就可以合理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来解决问题。生物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来创设一个与生物有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习,例如现在的各种转基因食品,如甜玉米,黄西瓜,方苹果等等来引导学生学习基因重组知识。

结束语

总之,根据上文对高中生物情感教育及其应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不仅仅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还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能够稳定并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当严格按照我国教学大纲要求,在其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情感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有利于教师提高其教学效率,有助于教师为社会培养心理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忠明.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2]周正付.谈谈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及目标[J].成功(教育版),2009(3).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学生;心理疾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46-01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的教育太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了,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太少了。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大批有独立思维能力、有理想抱负、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珍惜生命的人才。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三观的形成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一、情感和三观的含义以及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所谓情感,它是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着重表现在人的感情、内心感受、愿望、需求等上。当外界的事物和现象能够满足其心里的内在需求,符合其愿望,人的情感就表现得比较愉快,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它,当外界的事物和现象不能满足心里的需求时,就会产生抵制情绪,心里不高兴。有些学者曾经提出过“情感智慧”,他们认为情感是具有认知性和智慧性的,而且能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有道德、有理性、有审美能力的高尚的情感能够在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判断是非、战胜困难、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身边出现的人和事,更加有利于培养其各种能力。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分别是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世间事物所做出的评价。高中生正处于正确思想的形成时期,对世界、人生和价值判断尚处在朦胧阶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教会人辩证地看待世间万物,正确对待生死、荣辱、苦乐,把人生引人正道,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成为一个对积极向上,对社会有益的人。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多元价值取向冲击着社会,就业压力大、竞争残酷、物欲横流、道德下滑等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一些学生步入社会后,意志薄弱,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而犯法或是看问题偏激、心情浮躁、受不得苦甚至轻视生命,随意糟蹋别人生命或放弃自己生命。三观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一位教职工的共同责任。

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目标相辅相成,形成STS教学。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知识的增多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影响对问题的看法,帮助三观的形成。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开展情感、价值观教育

人是有思想、有意识、会思考的动物。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应该通过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和全面发展的要求。高中的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关乎生命起源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个体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等内容就是很好的进行三观教育的素材。生物科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好情感和三观教育。

首先在教育中要眼中有“人”,要有学生,要能够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饱满的热情调动起大脑的记忆、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创设情境还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多以提问、引导、鼓励为主,少用死记硬背、惩罚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来随时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找出其原因,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坏情绪的阴影。

再者是通过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时候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物实验和生物探究在掌握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尊重生命;在学习把生物技术应用在社会工农业生产中时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增强其道德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通过教学中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走上一条幸福快乐的阳光大道。

总之,高中生物教师们一定要利用好生物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情感,把学生的三观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尊严、有个性、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个体。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篇6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情绪或者举动对周遭造成的影响。在对心理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对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界定。

在教学中,能够维持良好的主导情绪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条件。如果教师能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的情绪就会兴奋。教师的快乐情绪感染学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学生心态轻松时,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都普遍反映物理很难学。有的学生失去了勇气和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依据教育心理学,表扬带来的正面效应远远好于批评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表扬学生,即使他们的表现还不是很好。

二、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第一,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很具体、明确,而“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有一定的模糊性,只给出了宏观要求,没有将其具体化。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第二,教师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内隐的,需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不断反思、不断建构。所以,过程体验的时间性与有限的教学时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三、学生物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

“评估”的主要手段有:观察、会谈、问卷、无干扰技术等,用于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和他们的个性需求。

“诊断”是指教师依据评估结果来分析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所处的层次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与学生的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有利于制定培养目标。分析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因素及学生的兴趣方向,可以帮助制定培养的具体方法,使培养措施更有针对性。

“实施”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进行培养和锻炼。实施要针对诊断的结果进行,教师不但需要兼顾班级授课的现状,而且还需要兼顾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通过评估、诊断以判断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状况和相关因素,再对症下药实施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反馈、调整就是对实施步骤的成效进行评估并加以改进,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在这样循环上升的过程中展开。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应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能抛开学科的教育内容而进行单独的思想教育。通过不断的调节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形成态度内外特征的积极性、一致性与科学性。

1.端正认知态度

认知因素是个体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表象,通过讨论与延伸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态度,相应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得到提升。

2.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

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喜欢、同情、厌恶、自责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学习态度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特殊的互助活动,师生交往的情感关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渗透于师生关系之中。因此,师生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形成正确的行为倾向

篇7

论文摘要:新课 程提 出了符合我 国教育 特点 的三维 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以往狭隘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事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课程标准的三维 目标之一,也是教学实践中比较难以把握的目标。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生物科学史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一、 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史,可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介绍 1965年 ,我 国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丁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这在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 ,总要突破以往的窠臼,达到一个新的起点。敢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是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取得创造发明的前提。

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经过多年对癌症的研究,在 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核酸“逆转录”假说:病毒能将其 自身转录成DNA,该再指导宿主细胞的代谢 ,使宿主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当时生物学界普遍认为遗传信 息总是从DNA转录成的,而不能反方向进行,因此假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特明努力通过实验来证实 自己的假说。1970年他在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揭开了致癌病毒的核心秘密。特明敢于冲破传统和权威的束缚 ,去伪存真,大胆提出假说,精心设计实验加以证明,体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这个事例有助于学生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科学家敢于质疑并最终取得科学研究成功的大量史实,都可以鼓励学生要善于并勇于提出问题 ,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很多科学实验的成功,还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学习孟德尔研究生物遗传规律过程中,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选择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做实验材料,保证后代的纯合性;通过人工去雄、套袋,进行异花传粉,有效防止了外来花粉的影响;在豌豆众多的性状中,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 ,避免了其他性状的干扰。对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观察杂交子一代的性状推翻了“遗传中和”假说 ;对子一代进行 自交 ,发现基因成对存在;科学的推理和解释,正交、反交的方式 ,测交的验证方法都体现了孟德尔缜密 的思维;在杂乱无章的数据 中,独特地采用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 ,最后发现了遗传规律。通过分析探讨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不仅能了解科学方法,还能进一步了解科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从而加深对科学方法的认识。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之间相互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养成团结协作 的团队精神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为 2O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合作的结晶。沃森和克里克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 ,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 DNA分子结构的鲍林 、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合作是他们取得成 功的必要条件。

二、生物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1.作为新课 的课题 引入

许多生物科学史生动有趣,用它们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

如在介绍伴性遗传时,教师可以讲史设疑 :血友病是一种出血后,血液不会凝固的疾病,最早发现于欧洲王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身体健康,生育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大儿子奥彼得因血友病天折 ,另一儿子爱德华健在并继承王位。另有两个女儿分别同正常男人结婚并各生下一个外孙女,其 中一个外孙女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生下一个患血友病的曾外孙 ,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也生下一个患血友病曾外孙。从此俄国的皇室和西班牙的王室都因娶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造成了血友病的遗传 ,这就是著名的“皇家病”事件。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便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顺利将学生引人新课的学习。

2.作为课堂 内容 的补 充和 扩展 性的 阅读材料

生物教材中很多生物科学史 的内容均属补充性和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发挥它们 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如在讲完细胞膜的结构后 ,补充介绍尼科尔森和辛格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创设 问题 情境

在教学设计 中,教师都希望自己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生动性,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科学史例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宝库。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地介绍科学家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两个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以及赫希尔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并提出系列问题 :有荚膜的死细菌中有某些物质进入了无荚膜的活细菌体内,使无毒性细菌转化为有荚膜的毒细菌,引起转化的物质是什么;S型细菌体内物质有多种,用什么方法可以证 明 DNA是遗传物质而蛋 白质等却不是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4.进行探 究性 实验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探究的良好素材 ,它展现了生物发展的历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它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使探究活动变得更深刻 、更有效。

篇8

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这好似物理学中的“感应”现象,再加上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是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教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其实,教师的这种情感经情感的感染功能的作用,会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教材冷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其所讲述的材料好像和学生之间隔着一堵墙”、“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自己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情感关系

篇9

【关键词】情感教育 学困生 心灵施暴

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包括两种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主客体关系的主观体验,它是心理活动的色彩和背景。人的生存和延续种族的过程中,有许多适应生存的方式和手段,而其中情感是最重要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见识面狭窄,因此绝大多数学生比较腼腆,他们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子也比较小。因此,我们更加要重视对他们的情感教育。

青少年时期往往是情绪和情感波动起伏比较大的时期,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暴风雨时期”,意思是说情绪、情感来得快也去得快,但强度很大,弄不好就会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悔恨终身。此时,教师的作用就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了,可能更多的是心理辅导员或者是“慈母”的角色。师生的情感交融,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师生情感交融的最基本成分是“爱”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以及学生间的“友爱”融合在一起,构成敬师爱生这一教育活动,乃至整个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的情感主格调。在师生之间的情感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起主导作用的。但是,就目前大多数的学校教育来看,教师似乎还是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就更谈不上情感交融了。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似乎已成为衡量一名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成绩比他人较落后的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学困生”,自然是苦不堪言,他们从不被这个社会所认可。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对学困生的偏见都是有目共睹的,一提到学困生,似乎就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位学困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班主任听说是学困生,就不愿接受。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对待他们不恰当的行为,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被称为“心灵施暴”,它比体罚的危害性更大,这些不恰当的行为表现在:

一、远离学生

很多学生,尤其是学习不好而纪律又不好的学生,课堂上很少主动回答问题,能够对教师提出质疑或到办公室请教问题的那就更少了。一个教师若采用死守住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的呆板式教学方法,那学生连与你交流的机会都没有。我们提倡的情感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深入到学生当中。试想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每每提问,面带微笑“请回答!”每提问一个学生后总是客客气气的说一声“请坐下”,浓郁深情的话语则能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以婉转的声调感动学生,以优美的语言启迪学生,以高昂的情绪鼓舞学生,这样使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讽刺

对学困生进行挖苦,甚至侮辱其人格。如:“你生了一副猪脑”“我要是你,早无脸再读书了”“真浪费了国家的粮食”。这种教育方式将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甚至伤害了学生的灵性,造成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残缺。教育学生应该要多鼓励,少挖苦,这样学生才愿接近你,亲近你,才会听你教育,才能成为鞭策学困生的动力。我们决不能用“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等诸如此类的话来讽刺学困生;其次,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分析学困生,相信学困生有坏的一面,同样也有他的闪光点,比如说,学困生在思想上也有进取精神,在学习上也有渴望新知识的意念等;最后,还应坚持发展的观点。学困生并非永远是学困生,他们也有可塑性,也有成才的可能,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俯首甘为孺子牛”,坚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笑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以此树立信心,从而来挖掘学困生的潜力,使学困生也能抬起头来走路。

三、冷漠

对学困生采取不闻不问,自生自灭的态度,他们往往遭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冷遇和白眼。大多数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虽然差,但自尊心很强,往往争强好胜,喜欢显示自己,企图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但一旦遭到冷落,白眼太多,就会自暴自弃,自甘落后;虽有上进心,但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学习兴趣。这种教育方式给学困生心灵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这时,他们便另作途径,如通过与别人打架、顶撞教师,以其来满足自己争强好胜的虚荣心。他们大多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性格内向,有的还会形成性人格。因此说,我们教师应善于摸清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要厚爱学困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0o6Dx

四、贬低

用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学困生,达不到要求就任意贬之。经常受到贬责的学生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会产生自卑心理,抬不起头,甚至受到同学的歧视,造成过重的思想负担,最终自暴自弃。在智力和心理发育上比受体罚的学困生危害更大。甚至有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o6Dx

五、抹煞

无视学困生的进步,即使成绩提高,也认为不真实,这种行为极大地挫伤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使他们心灰意懒,导致学习意志消沉。教师应该要懂得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人的十个手指头还有长有短。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并非处处都差、时时都差。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有时也有一些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随时寻找、捕捉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要肯下一番真功夫,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寻找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学困生的闪光点是微弱的,也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闪光点,也常常是“一闪念”的,很快就会被消极情绪所代替。因此,教师一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要及时表扬,以此使它成为学困生向好的方面转化的转折点。

六、恐吓

对不守纪律的学生采取威吓的手段,如上课不听课时,就威吓他:“再不听课你就转学”或者“不准你在教室坐”等等,这样只能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教师应对他们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耐心引导,切勿嫌弃他们。

以上均属“心灵施暴”现象,教师虽未对学困生体罚,可实际上对他们成长造成的伤害与一顿殴打性质是一样的。“心灵施暴”受到的伤害甚至比体罚更重,体罚只是身体受到伤害,恢复的时间不算长,但心灵的伤害却可能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严重的话甚至能扭曲孩子的心灵。心理学家爱基兰德说:“心灵施暴可以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毁灭。”

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猛烈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是儿童恐怖的场所,在那里有的只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禁忌体系和冷漠的教诲。虽然对今天的中小学校不能作如此的评述,但是一个学校如果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培养,只会板着面孔,用冷冰冰的教学方式授课,使学生不能健康发展,那这就应当被视为教育上的严重失职。狄连罗曾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学习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以师生的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一旦学生对教师感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思想。然而,许多教师还未意识到这点,在教育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了“心灵施暴”,这无疑削弱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学困生的心灵与优等生一样,他们都像一棵幼苗,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如何避免少数民族学困生的心灵出现扭曲,这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个社会问题。既是社会问题我们就要下很大力气来解决。要解决,就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对待学生,善待学生,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抬起头来走路,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开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天地。0o6Dx

要转变这种教育模式,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教师观念是情感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

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也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教师应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与他们共同成长。爱他们所爱,想他们所想。平日里摸摸学生的头、牵牵他们的手,蹲下身子跟他们说说话——这些亲昵的举动,也有助于拉近你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通过与他们交流谈话,走进他们的心灵。对于一些胆子小不爱讲话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聊天、邮件、留言板”等与学生充分进行互动,使学生打消了“面对面”交流模式中的种种顾虑,能够轻松坦然的、不戴任何面具的与教师真实沟通。总之,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赏识,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时下社会是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社会,这个社会要的是具有健全人格、身心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那些高能力、低情感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的,人格不健全的人必将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人们真诚呼唤着情感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照,对人的人文素养的陶冶。教师们,热情地善待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吧,让这些幼苗在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下健康成长,日后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情感的力量——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工艺,2002.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情感体验;教学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为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学习方法错误等,所以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生物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简述生物情感体验式教学

情感体验式教学是改善初中生物教学困境,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学效果的实现。情感是指某个人在进行一项特定的活动,或者在相关的事件里情绪受到影响,所获得的感受。影响人的情感的因素,包括自身和环境因素。让学生在生物教学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环境进行改变,营造需要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情境,可以分为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蕴含的情境3种。真实的情境,通过人体周围存在的人和事物,给人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想象中的情境,是指人在潜意识中对事物或者人的感受进行想象,所引起的情感变化;蕴含的情境,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人或者事物中包含的某种意义,引起情感变化。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营造特定的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生物教学的效果。

二、情感体验式生物教学的应用

1.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的理解生物教学的内容,充分掌握生物理论和技能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营造相关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教学目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生物教学情况,结合不同方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应用,实现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情感体验教学水平等。

2.组织生物教学活动

因为生物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学科,所以大部分的知识都比较枯涩难懂,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所以,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善教学思想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的组织和培养”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去植物园进行参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组织特征,探讨不同植物的培养方法。在平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选择合适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围绕这一课题组织辩论赛,或者举办板报等。通过这些生物教学中不同的活动,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应用、掌握和巩固,才能实现学生生物知识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和生物教学效果的实现。

3.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初中生物教学中,因为生物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观点和理论存在疑问,不利于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掌握。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生物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实现生物知识的全面掌握。例如,在讲解生物细胞知识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洋葱表皮的切割实验,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洋葱表皮的细胞。学生在亲自实验和观察之后,会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牢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促进初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三、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才能适应新课改下我国教学发展对生物教学的要求,实现生物教学的效果。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感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促进新课改下生物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