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高认识,成立创建工作组。自县委召开宣传思想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后,某乡党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班子会议,结合乡情进行讨论之后,一致认为某精神文明建设应在创新上思考,在务实上着力。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并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党委当前工作的主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为了切实抓好“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确定由乡党委书记担任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领导负责制,分管领导负责全面落实,宣传委员负责做好“文明示范”创建具体工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作,把创建工作责任落到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创建点,确定创建内容。为使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让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乡党委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创建点”,把庆坝冒沙村组和集镇新街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并根据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生产经营活动确定“创建内容”。冒沙示范点创建内容为“三好四有一带头”。三好:环境卫生好、精神面貌好、遵纪守法好;四有:有一幢白房子、有一块水泥院坝、有一排绿树、有一条硬化路;一带头:带头致富。集镇新街示范点创建内容为“安全、文明、诚信”。
三、精心谋划,制定工作流程。为了使“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开展有序、步步深入,特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工作规划流程图:
成立领导组摸底调查建立示范点成立创建理事会确定创建内容精心指导稳步推进强化督查求实创新强化管理
整个创建工作严格按此工作流程进行执行操作,主要在最后一个循环环节上大做文章,力求创出特色,干出亮点。
四、狠抓落实,强化督促检查。为了掀起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乡党委用标语、召开群众会等多种形式,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宣传。制作“文明示范”宣传牌坊3块,大型喷绘广告牌3块、60多小幅标语,召开群众会4次,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之入耳入脑入心。并坚持每隔10天入户督查一次,边督查边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上报示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工作动态,宣传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在督查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培养当地的典型示范户,及时向群众进行宣传,做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起到了激励先进、鼓舞后进的作用,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为试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稳步推进“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向前发展。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篇2
2009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将在我市召开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考验。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动员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力度,齐抓共管承办好这次盛会,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开好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力的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中央和省、市委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怀,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牧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市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精把媳妇”的评选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力度,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委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实施,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多方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镇苏木宣传文化站和村嘎查宣传文化室建设。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带动下,各旗县区普遍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的地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已达9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旗县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集中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办成了思想教育的阵地,法纪教育的场所,科技培训的课堂,文化活动的园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市以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为目标,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造“北疆文明大通道”。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固查线、五乌线、临赛线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硬化路街巷,绿化、美化、净化村庄,重点清理城乡共建示范点上的破墙烂院、柴草杂物、污水垃圾,解决乱搭乱建、坑洼不平等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二是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市文明委抽调130个单位,分成30个组,由组长单位负责,共联了30个村,由几个单位联合起来联建一个村,三年之内将所联村庄建成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示范点的基本框架要求是“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三是创建生态文明村。近几年,我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了54个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建成乡村油路191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沼气入户2.6万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4万亩,农田水利配套262万亩。四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深化。各旗县区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目标,全面加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五是连片创建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各旗县区重点重点抓了主轴线沿线及两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心小集镇及建制镇的创建工作,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连片创建格局,日益发挥整体效应。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临河区新华镇、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2005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9个苏木建制镇获得1-6星级文明镇,34个嘎查村获得1-6星级文明村。
(四)坚持多办实事好事,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多年来,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一些实事好事,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自觉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来。一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市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奔小康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万村书库”工程与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与扶贫和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已建成个乡镇苏木图书室、个村嘎查图书阅览室。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帮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项制度,推动了这些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对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扬成绩、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及我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步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城带乡等文章。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提升农牧民素质这一根本,围绕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激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牧区、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个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这个阵地。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加快从城市向农村牧区传播普及。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促进农村牧区精神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以活动为总载体,从抓试点入手,以点带面,连片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新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格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牧区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培育新农民这个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广泛深入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民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抓好农牧民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牧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综合素质,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要广泛开展“五进三争”活动。“五进三争”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道德规范进农家、政策法纪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卫生健康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镇。这个活动载体基本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主要任务,涵盖了农民、农户、农村三个层面,抓住这个总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开展“五进三争”活动同农村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评文明村户、文明生态村和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农民评选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以“五进三争”活动为总载体,多种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要通过多种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把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送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素质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使农牧民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村牧区适用人才。
2、选准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突破,带动全局。当前,我们要把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有利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农村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严重滞后,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文化资源向农牧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活动。要积极抓好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活动载体,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风乡俗。
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从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要把发展生产、农牧民致富和治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以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四是以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牧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苏木、文明村嘎查、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3、切实建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需要宏观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又必须抓好试点、培养典型、搞好示范,要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旗县区、乡镇都要选择一批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村嘎查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的试点。要根据创建文明村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切实抓好试点的创建工作。要发挥好试点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试点的创建经验,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提供学习借鉴。要搞好典型宣传,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建品牌。
4、服务农牧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服务群众、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农牧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农村的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对于安排了的实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根据各地创建规划,与试点村结对帮扶。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重点帮助农村牧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中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力开好这次盛会
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大局,实践表明,“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战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自治区党委、政府之所以把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放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展示已有的工作成就,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因此,这不仅是巴彦淖尔市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l、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全市上下、各旗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经验交流会作为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迫任务、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城乡共建、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2、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重点规划一批造福于农民的教育、科技、文化项目,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期内可以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文化基础好的试点,把重点放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在促进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方面抓出一批特色示范点来,充分展示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成果。各项创建工作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形成合力。
篇3
一、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卫生行业是窗口行业,其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大力营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领导班子成员坚持民主集中制,廉洁奉公,重大问题经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卫生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并纳入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为卫生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1、健全组织,完善网络,积极实施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我市在被确定为全省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市)后,围绕初保示范县(市)工作要求,自我加压,调高初保指标,扎实做好初保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一是健全管理组织。调整了以分管市长为主任的市初保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确定专人办公。市直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及时相应调整了初保工作管理组织,形成了“政府、部门、乡镇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了高标准的“杭城市20*~2010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评价指标”,下发了《杭城市20*~2010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完善服务网络。结合区域卫生规划调整,设置了非营利性的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广大农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三是预防为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了中小学在校学生碘缺乏病病情普查,对缺碘学生进行科学补碘;加强高危人群性病监测,将性病艾滋病预防性体检列入相关人员体检许可项目;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2、积极推进基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将乡镇卫生院上划卫生局按职责管理。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精神,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20*年9月份起将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资产等划归市卫生局统一管理,有力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宏观调控和健康发展,进一步理顺了卫生院管理体制。二是合理调整区域卫生规划。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按照市场需求和功能定位,合理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将原有33个乡镇卫生院按照行政管辖撤并为22个乡镇卫生院,并新设立了四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而使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得到明显加强。并设立了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满足了广大农民患者就诊需要。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办医。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形势和广大群众就诊的需要,我们采取适度的原则,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承办医疗机构,大力扶持华泰医院等民营医院的建设,通过有序竞争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篇4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有力指导下,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全市“四保”中心,以提升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建设“山水绿城、泉城新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了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是“迎两会、讲文明、树新风、创品牌”活动扎实深入。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工作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了“迎和谐两会,建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区委宣传部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策划、协调部门,坚持高质量运作、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服务,紧紧围绕“四保”工作中心,以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塑造园博会东道主良好形象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文明秩序养成、文明礼仪普及、文明窗口扮靓、志愿服务推进等“十大文明创建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了“迎接园博会200天倒计时”、“迎和谐盛会、工作创一流”高效机关创建、“喜迎盛会、争创和谐家庭”、“文明旗帜在传递”、 “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迎和谐两会、建文明”文明礼仪电视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迎办两会期间,先后推出了山东省道德模范孟红伟、济南市道德模范董孟英、杨振敏,“全运微笑使者”赵金川等一大批典型人物。万德镇计生办主任马春梅入选5月份“中国好人榜”。总结推广了“泉城文明市民学校”、“爱国歌曲大家唱”等在全市卓有影响力的文明创建品牌,提升了全区文明创建整体水平。组织了全区“王梅工作法”事迹宣讲报告团,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争创一流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两会、人人支持两会、人人奉献两会”的强大声势。
二是市民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在11月成功启动8所泉城文明市民学校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市民学校教育新途径,向所有街道、社区、重点村延伸,初步形成了区、街道、村居“三级教育网络”。组建了文明市民学校讲师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讲座题目编成“菜单”送到基层,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制订了《全区文明市民学校教学计划表》,指导督促市民学校扎实有序的开展教学活动。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21000多人,为社区群众提供了一顿顿“文化大餐”、“精神盛宴”。《大众日报》、《济南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对我区市民学校建设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并在主要版面重要位置刊载了主要做法。
三是公共文明秩序明显改善。围绕创建一流公共文明秩序,组织开展了“文明践行我带头、文明单位在行动”活动,全区141个省、市、区级文明单位(机关、社区)和大学科技园10所高校多名志愿者参与活动。在城区主要交通路口,通过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发放文明市民手册、“文明排队、从我做起”等形式,大力倡导文明出行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公共秩序。在全区窗口行业(单位)深入开展了“文明诚信窗口”、“文明礼仪之星”等评选创建活动,树立行业新风,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普及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工作礼仪、服务礼仪、观赛礼仪等知识,引导市民自觉规范言行举止,以文明的言行迎办两会。在今年迎办两会表彰中,区文明办荣获全市文明交通行动优秀组织奖,荣获区委、区政府“两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有16个单位荣获“全市文明交通行动先进单位”称号,有50人荣获“全市优秀志愿者”称号;有3人荣获“全省优秀志愿者”称号,有1人荣记三等功。
四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认真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积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在全区中小学校继续组织深化开展了“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和“六个一”道德实践活动。积极配合全市扎实搞好未成年人测评迎查的各项准备工作,促进了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深入开展。全面实施未成年人素质提升工程,9月份举办了“庆国庆,迎两会,爱国歌曲大家唱”红歌会,全区8个系统1000多名青年参加活动。9月下旬,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以“青春&8226;中国”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歌颂祖国60年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整个活动共收到征文3240篇。同时策划了区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在参与和体验中提高了文明素质。充分发挥“五老宣讲团”作用,全年累计举行法制报告会20多场,受教育达到8000多人次。拓宽希望工程助学领域,提高希望工程社会效益,全年救助贫困学生500多人次,新建希望体育器材室4处、希望图书5处,协调济南紫禁庞贝家具公司为4所小学更换了价值17万元的课桌椅。
五是文明城市创建广泛深入。以争创省级文明区为目标,进一步 调整充实了文明委成员,建立健全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机制。开展了以交通秩序、环境卫生、户外经营等“十项整治”为内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城乡环境治理与管理,大力实施治脏、治乱、治差、治污、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扮靓泉城“大客厅”,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扎实开展了文明单位(机关)、乡镇、社区创建工作,新增省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社区1个,市级文明单位6个,为20xx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乡风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修订完善了《街道(乡镇)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细则》,将文明一条街、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列为全方位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围绕群众看电影难、看戏剧难、看图书难等“三难”问题,在全区10个街道、乡镇全部建立了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努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288户,总入户率达到68.29%。组织实施了“全民健身路径大赛”、“我健身、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广泛深入开展了“文明一条街”、“四进农户”区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慈孝文化”打造和“爱国歌曲大家唱”、“十星级文明户”、“十大好孝子”、“十大好婆婆、好媳妇”、“文明魅力家庭”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部门工作不平衡、市民素质亟待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亟需加大投入,全区精神文明创建氛围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区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一年。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文明道德新风尚,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深入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以市民学校为载体,全面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在首批8所市民学校挂牌的基础上,底前全区所有社区及区级以上文明村建立市民学校,市民学校教育工作全面铺开,努力把市民学校打造成实现社区市民教育活动规范化、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有效载体。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多、承担市政建设任务重的特点,创新载体,市民学校向“工地夜校”、“教师下基层”延伸。建立公共文明监督机制。在电视台、新报等媒体开设专栏,抑恶扬善,倡树新风。
二、继续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省级文明区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制度,以文明创建为主题,策划组织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巩固已达标指标,破解落实不达标指标,着力攻克薄弱环节,督促有关部门强化工作措施,为我区创建省级文明区奠定坚实基础。
篇5
紧抓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素质
干部职工的素质修养是一个单位作风和形象建设的基础,为不断提高全员素质,全局坚持抓好以“宗旨教育、道德教育、技能教育”为主的多种形式教育,贯穿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管理全过程。先后开展了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学习重点,以“六条禁令三项规范”为学的公民道德、职业公德学习活动。自去年以来,在全局开展了思想作风建设教育整顿活动及“回头看”活动,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执法队伍中开展了准军事化训练,使文明用语、文明举止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以创建学习型单位为主线,举办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技术培训,实施40岁以下人员3年学历提升计划,与长沙理工学院、天津交通学院达成联合办班意向,全局216名青年职工系统学习道路桥梁、会计、法律专业知识。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考取各种专业资格证,按照所考取的等级予以3000-5000元的奖励,以此带动全员的学习积极性。
丰富创建载体,擦亮文明品牌
文明创建活动必须依托一定的活动载体,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蓟县交通局作为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部门,长年都要在野外作业,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为此,局里坚持“以职工为中心,以建家为载体”,建设“三园式道班”、“军营化项目部”,安装有线电视、设置浴室、伙房,把工程项目部和道班建设成为团结、进取、文明、充满家庭温馨的和谐集体,使其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干部职工的群体价值观。
大力开展“文明机关”、“文明工地”、“文明样板路”、“文明班车、班线”、“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巾帼示范岗”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工作出色、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全局各单位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奉献交通、争创一流的敬业意识和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三农发展,创建民心工程全局把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作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始终牢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宗旨,全力以赴抓好乡村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做到修一条,成一条,不让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一点损失,向人民群众交出了放心路、优质路。
在工程建设中,全局不断加强文明施工管理,用队伍整体的过硬作风取信于人民群众。承建的下永路、果西路被评为市政金奖工程,创下了天津市乡路建设第一个金奖工程。为了尽快把乡村公路铺到农民兄弟家门口,蓟县交通局积极落实大修乡村公路项目,深入各乡镇走访调研,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公路修建计划,尽量少花钱、多修路。在2010年完成343公路建设任务的基础上,2011年又大修260公里,大大提高了全县乡路的通达水平。乡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村民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县已有11个乡镇的70个村庄发展成了旅游专业村,农家院旅游已经成为山区人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加强行业管理,创建双优队伍
交通行业是窗口行业,“执政为民、服务百姓”是永恒的理念和宗旨。局领导经常走访了解,请社会监督员和服务对象提意见,找差距,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大力开展争创“双优”活动。
一是“工程创优质、干部争优秀”活动。坚持把文明工地创建工作贯穿到打造“优质廉政”工程中,确定了以“质量第一、创造精品”为主题的创建目标。贯彻落实工程合同与廉政合同的“双合同”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加大与检察院的共建力度,在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中,邀请县检察院派员全过程监督,有效地预防了工程中的职务犯罪和腐败现象。
二是开展“建优秀执法队伍、做优秀执法队员”活动。坚持“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把全面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摆到重要议事日程。首先在加强执法队伍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学习的基础上,组织行政执法考试,促进和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证执法队伍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迷失方向。其次加强执法督察检查力度,成立督察室,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局执法队伍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督查情况在全局进行通报,促进了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交通局还通过与县电视办《蓟州交通》栏目、在《新蓟州》报上开辟专栏,宣传交通政策法规、行业动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行业管理和执法服务向规范化发展。2010年,局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县范围开展了“蓟州交通杯”摄影大赛活动,征集作品200多幅,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作品,印制了《蓟州交通》画册,展示了新时代交通人的精神风貌,激发了交通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局里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客运站大力开展0305志愿者服务,每年帮助旅客解决各类问题都在1800人次,为广大乘客及时排忧解难,彰显了行业新风。去年夏季雨水集中,其中县津围路、马平路、砖蓟路、彩沟路出现树木倒伏、挡墙坍塌、管涌、路基塌方等情况。公路所志愿者服务队在第一时间抢险抢通,确保道路畅通。2011年7、8月份,蓟县城区遭遇几场暴雨,部分路段一片,局志愿者服务队顶着狂风暴雨、趟过末膝的积水,搬开下水井井盖,疏通雨水,确保畅通。
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局里还开展了“文明服务进万家”活动,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家庭,救助过往车辆,为出行困难的村庄硬化路面等等,让每一名职工都成为宣传文明的使者,每个站点都成为方便群众的服务站,每个窗口都成为展示形象的文明岗。
文明创建活动的丰硕成果,推动了全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从2009年至今,全局共承建了23项市局工程、14项县办工程、4项产业园区基础配套建设,3项外埠工程,完成工程总投资近20亿元。承建乡村公路建设725公里,完成投资3.5亿元。公路养护好路率达到83%,县域公路超限超载率控制在3%以下。安全运送旅客910万人次,实现了伤亡事故率为零的目标。
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领导。第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创新。第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靠载体。第四,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物质文明建设融为一体。第五,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大投入。第六,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奖惩分明。
下一步,蓟县交通局将围绕三个方面,深入开展好文明创建活动。
一是大力宣传交通服务品牌。在全局进一步深化“文明服务品牌”、“文明服务标兵”、“文明服务窗口”宣传推广活动,展示品牌形象,营造学先进、比先进、赶超先进的氛围。
二是深入推进“诚信交通”建设。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为契机,加强诚信机关建设,加强交通建设市场的信用管理,进一步完善客货运输行业、机动车维修行业和驾驶员培训行业信誉管理制度,完善交通从业单位信用管理机制。
篇6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前不久,省文明委作出决定,从今年起到20*年底在全省农村全面开展以“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素质提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内容的“一推双带”活动,并召开了动员会议,下发了活动方案,省委副书记全哲洙同志作了动员讲话。市委对在农村开展“一推双带”活动非常重视,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市文明办关于全省“一推双带”活动动员会精神和我市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实施方案的汇报,决定召开这次会议,并就开展好“一推双带”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
刚才,文才同志宣读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应该说这个《方案》既结合了我市农村的实际,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希望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按照《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贯彻落实《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好“一推双带”活动,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农村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初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我市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上由温饱进入了小康阶段,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稳定。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经济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农村经济尤其不发达,现在达到的小康是较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县(市)之间及农户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60元,城市居民收入高于农民收入2.2倍。五个县(市)区人口和全市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均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至少有46万人。数量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使农民人均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导致农村购买力低下,严重影响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成效,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情况表明,尽快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是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就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核心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根本途径是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农村工业化,是落实市委提出的“三个率先”和建设“四市”总要求的具体措施,是兴农之本、富民之源、强市之路。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需要开发大项目、发展龙头企业,需要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的有序流动。近年来,我市农民素质已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着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商品和市场意识不强、文化素质不高和致富能力较弱的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着农村工业化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素质的提高是和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变紧密相连的。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可以促使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走出来,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进入企业,走向特色农业、养殖业或进城务工经商。这一方面就在实践上把农民推向市场,推向了学习本领,提高素质的实际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农民认识城市经济和掌握工业生产技能,使他们中的能人适应城市生活或学有所成返回农村办企业,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这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民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意识,提高致富本领,而且可以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三,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的有效措施。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如何使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通过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一方面,可以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龙头企业、城镇聚集,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转移出来的农民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保护,其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将会大大提高,这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大大提高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素质。与此同时,通过开展“转移”教育和培训,可以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因此,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在实践中帮助农民接受现代文明教育、提高文明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措施。
第四,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落实农村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农村“大文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研,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所谓农村“大文化”建设是指农村基层文化是一种大文化,不是部门文化、行业文化和“小文化”。它是以人为本,以满足农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为基础,以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科技致富为主题,以提高农村群众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文化建设。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主题大了,由单纯的求富转变为求富、求知和求乐;二是领域大了,过去农村文化建设只涉及文化部门,现在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都要渗透进来;三是机构大了,不单纯是文化部门抓,方方面面都要抓;四是投入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仅局限在文化部门一家;五是作用大了,农民在文化建设中所获得的利益会大大提高,效果会更明显。根据省委的要求,当前抓好“大文化”建设,就是要突出抓好“一推双带”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作为推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广电、文化、劳动、公安、司法、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农村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要自觉参与到“一推双带”活动中去,以此推动农村大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全面落实“一推双带”活动的各项任务
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关键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只有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才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在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中,要突出推动劳动力转移这条主线,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扎扎实实地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当前,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从事非农产业所需的劳动技能,这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尽快提高这些人的素质和技能,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度转移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开展“一推双带”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把培训工作作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来抓。一是各县(市)区要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富余劳动力数量、文化素质、技能、就业需求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培训规划,安排培训内容。二是各县(市)区文明办要协调各涉农部门,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制定培训计划,各部门特别是乡(镇)及站、办、所,要结合各自实际落实培训任务,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确保培训工作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落实到基层。三是在培训方式上要结合实际,易于农民接受。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可以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或开办农民学校等,进行直接的课堂教育,也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多样化的教育,还可以开展典型参观和经验交流等实践教育。在培训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培训工作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努力把“转移”培训与就业介绍、生产服务等融为一体。要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有关单位签订合同,做到按需定向培训。
2、广泛开展“能人带动”活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保护农民的最根本出路在于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和农民隐型失业,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多村一品、数乡一业”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发展,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促进非种植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涌现出一大批头脑灵活、眼界开阔、致富本领强、社会影响大的致富能人。发挥这些能人在农业技术、产业项目、资金信息、市场销售、外出务工经商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带动广大农村群众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开发,尽快从传统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是开展好“一推双带”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农村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开展能人带动活动,一是要选拔建立好能人队伍。各地要从思想和能力素质、产业规模、社会贡献、经济收入等方面,层层推荐和严格考核,推选出县(市)区级、乡镇级和村级能人,建立健全能人队伍。二是要组织结对帮带。按照“政府引导、产业关联、互惠互利、自主自愿、层层帮带”的原则,引导能人与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农户结对帮带,帮助被带动人共同致富。三是要发展能人产业。要把“能人带动”活动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能人带动,加快发展效益农业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民劳务输出,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意义上讲,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的有效手段和关键措施。在全市开展“一推双带”活动,实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着力抓好五个工作环节。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切实克服封闭保守的思想障碍。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工作,破除干部怕担风险、家长怕子女出去不安全、农民怕出去赚不到钱的思想顾虑,在全市广泛形成发展劳务经济的共识。二是切实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工作。推动劳务输出由群众盲目自发外出向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输出转变。要由各级劳动部门牵头,农业、外经、群团等部门协作配合,成立劳动力转移协调领导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宣传动员、政策规范、信息服务等工作。县、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指导服务中心,村级要建立服务站,形成健全的工作网络。三是大力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能否转出去,劳动者素质是关键。要对农村劳动力按户摸底,按特长建立人才档案,根据市场用工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从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教育农民树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开放意识和新观念。四是建立输出窗口,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在大城市设立劳动力输出“窗口”,与当地用工单位建立常年用工协作关系,组织好定向输出,大批量、常年输出劳动力。各级劳务输出服务组织要定期用工信息,使广大农民及时做出选择,避免盲目流动。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和干部的带头作用,形成“一人带十人,十人带一屯,一屯带全村”的效应。五是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转移。在认真落实中央延长土地承包期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有关制度规定,给农民吃上“定心丸”,打消“人走地谁种,打工回来无地种”的担忧,加速推动劳动力转移。
4、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一推双带”活动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去实践、去创造。同时,要加强引导和服务,避免走弯路。一是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三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接轨。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办好科技文化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协会、电教中心和职业学校、技术培训班等,提高农民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使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要积极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一推双带”活动顺利实施
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育人职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服务的实践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是落实农村大文化建设任务的载体和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农村大文化建设的高度,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保证“一推双带”活动顺利实施。
1、统一认识,切实把“一推双带”活动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推双带”活动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素质提高和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一推双带”活动切实纳入工作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来抓。要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各县(市)区党政分管领导要亲自挂帅,带头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要有一名领导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先期试点的县(市)、乡(镇),要带头加强领导,积极为全市开展活动积累经验。
2、加强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开展“一推双带”活动,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级文明委作为领导机构,要切实发挥领导和组织作用,各级文明办要充分发挥协调和督查指导作用,将“一推双带”活动的各项工作分解细化,按步骤落实。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各相关单位要积极主动的配合涉农部门的工作,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求真务实,务求实效。“一推双带”活动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的一次挑战,是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突破。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级党政组织在确定工作目标和计划时,一定要因地、因时制宜。在条件好,已有工作基础的地方,“一推双带”活动开展的规模可以大一些,进展可以快一些。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可以先行试点,逐步摸索经验。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抓好“一推双带”活动。
4、以城带乡,动员各级文明单位与乡镇村结对共建。各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要积极与农村的行政村结成对子,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辐射作用,影响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切入点,找准致富项目,实实在在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办实事,解难题。近年来各地组织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的做法,要加以总结和推广。同时,要鼓励更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促进全市农村面貌的明显改变。
5、统筹兼顾,把“一推双带”活动与其它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我市今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一推双带”活动作为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主线,要与全市正在开展的“抗联英雄路”创建、文明样板路创建、文明村镇创建和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规划,统一安排,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篇7
--建立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机制
专家们提出,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务输出与土地流转机制,确保劳动力、土地有序流转。专家们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更多的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是下一阶段农村发展的主要特征。近年来,江苏各地城市化建设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些中小城市扩容能力有所减弱、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较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等。苏北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苏南大量的就业岗位招不到合适的工人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专家们建议,今后首先要加强各地特别是苏北地区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民进城打上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要建立起全省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南北挂钩;第三是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第四是加强劳务市场中介组织建设,促进城乡统一、竞争有序劳动力大市场的形成;第五是建立健全输出劳动力的社会服务体系,尽快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政策,降低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成本。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会引发土地自然流转,反之,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也能够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专家们认为,要尽快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户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政府应从原来自发流转时期的幕后走到前台,积极地介入土地流转,如浙江省就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作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措施,有的基层镇村将土地使用权流转与村干部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目标责任制挂钩。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一方面将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成立“土地信托中心”或“土地储备库”,另一方面还成立了中介组织,负责土地需求信息的、项目的推介、土地经营者的选择、土地租约条件的谈判,合同的鉴证及农民与土地经营者利益关系的调处。--完善农村金融体制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江苏的农户生产性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是制约农业发展最大难题之一。因此,专家们建议要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以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根据调查,目前江苏省农村信用社与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的非农化和趋利化倾向明显,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贷款制度及管理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如江苏省探索了建立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道路;浙江、福建两省及上海郊区农村信用社,推出了简化贷款手续并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农户的贷款需求的“自报公议”、“农户联保”、“公议投信”、“绿色支农信用卡”、“支农贷款一卡通”、“农户小信用贷款”等10多种服务措施;一些地区建立和推广的“信用村”、“信用镇”做法,为解决农民贷款难和担保难发挥了有效作用。对这些经验和做法有必要进行及时总结,进而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专家们认为,发展农业还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债券、股票等在资本市场筹资,把闲散资金直接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本。今后可以在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利用股票市场造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培养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等方面积极探索。相对来说,由于农村面比较广,对于普通乡镇特别是目前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招商引资,而应该首先立足于当地农村内部资本。据了解,一些农村内部尚有一定的潜在投资力量,地方政府可制定相应完善的政策加以引导,以股份制等形式鼓励和吸引当地富裕户资金回流。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江苏农村税费改革对减轻农民负担效果明显,但改革仍存在不到位现象和大量的遗留问题,亟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查显示,江苏省仍有少部分地区农民认为税费改革后负担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农民减负的幅度存在地区间不平衡的现象;农村的各种乱收费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地方变换手法向农民收费,农民普遍担心税费负担反弹;部分乡镇对农村税费改革宣传不到位;改革后部分乡镇村的可用财力明显减少,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经济贫困地区对配套改革的承受能力较弱,一些地区的乡镇村难以举办公益性事业。因此,加强和深化税费改革仍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专家们认为,就江苏省而言,下一阶段税费改革的工作重点,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宣传工作,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宣传到户,并继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二是要深入推行农业税收和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坚决制止针对农民的各种乱集资、乱收费。对变相乱收费、乱摊派的乡镇领导要追究相应的责任,实行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一票否决”制;三是进一步深化税费配套改革,继续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操作办法,真正将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同时,可试行取消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业税,增加对农民减负的力度;四是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与管理,采取法律方式对农民负担实行监控。不但要建立和完善从上到下的监督管理机制,而且要给予村级组织和广大农民以监督权利,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五是结合农村税费改革,适时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确保乡村两级组织正常运转。--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走市场化农业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农村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化的重要障碍。专家们建议,要围绕农村需求,千方百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1.加快农副产品价格预警体系建立。农产品价格放开之后,市场价格高低成为农民最头痛的问题之一,这种情况在江苏省和全国都普遍存在,农民最需要的是政府给他们以正确的信息引导,建立起农副产品价格预警体系十分必要。专家们认为,各级政府应该把建立该体系作为为农民办实事的基本任务来抓,依靠强大的政务信息网,设立农副产品供求采
集点,由各级政府信息网进行分析汇总,及时形成农副产品价格预警系统。政府可以通过该系统向农民及时预警信息,当农民的种、养殖行为调整后,又可以立即由采集点反馈到当地的政府信息网上,这种价格预警体系可以增强农民抗价格风险的能力。2.扶植和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农业产业协会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种形式,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目前在江苏省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如高淳县农副产品协会通过短短几个月的运作,就为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打开了外地市场,真正成了企业的“代言人”。农业产业协会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上级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提供市场、信息、科技、金融等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开拓市场,探讨和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期应当先行扶持发展的行业,县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产业协会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3.研制开发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在当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为获取信息的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过分地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不太现实,应在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农业信息方面加大先期的投入,研制开发一批农业信息化实用软件,切实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专家建议加大农村“精神扶贫”力度
江苏省信息中心前不久就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的全省范围的农户和基层乡镇领导调查显示,对农民的关心,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农村的扶贫,不能再停留在“物质扶贫”的单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以唤醒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知识和农民对自身民利的追求。1.加大对农村的科教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靠农民自己。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扶持农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进行扶贫,但“物质扶贫”并非治本之举。调查发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掌握科学知识的水平还很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素质较低、思想意识保守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消费增长等的重要因素。因此,专家们认为,今后在保证对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要增加对农民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的投入,一方面引导农民改变思想保守意识,另一方面唤醒农民对现代农业发展知识的追求,提高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2.加大政府有关农村政策的宣传力度,赋予农民更大的民主自治权利。通过调查发现,国家和地方的农村政策,到了一些基层往往就走了样。政策再好,最后还是要靠各个基层部门去实施。村委会是农村的最基层组织,它的工作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具体实施。专家们根据1998年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议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农村民主自治选举,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创造依法行政的社会条件,有利于农民抵御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命令,化解体制上的弊端。这样上级政府的政策操作也变得相对简单,只要坚决地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利,剩下的事情就是农民自己为自己落实政策。专家们认为,这种民利的争取不是用多少扶贫款就能唤醒的。单纯的“物质扶贫”只能帮他们一时,只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才真正能够把农民带上致富的道路。文秘站版权所有
篇8
【关键词】农牧村;文化;现状;分析
甘南藏区农牧村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一样,是一种“集文化、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传统”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深度贫困地区,因此,反贫困也应当是“集文化、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传统”于一体的。
1 甘南藏区农牧村文化建设中已取得的成果
一是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甘南地区有条件的农牧村都新建或改建了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教、音响等文化娱乐设备。二是通过州县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效引导,许多农民牧村纷纷办起了业余艺术团体,各村之间进行着交流演出活动。三是州县文艺团体,隔三差五到基层农牧村进行宣传演出,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送去了文化食粮,丰富了农牧民文化生活。四是各县成立的农村放映队,经常奔波在各村之间,为他们送去了科技,送去了快乐。但是,与其它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甘南民族地区甘南搞好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办好教育。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也是唤醒愚昧最好的良药。甘南地处偏僻,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严重滞后。近年来,进行的教育改革,使本来就落后的甘南民族文化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2 甘南藏区农牧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制建设的缺失
甘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藏、汉、回、土等二十几个民族融会聚居区,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体,藏传佛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在推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发挥着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积极的文化作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生前一再强调,佛教要从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这五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信仰建设是核心,道德建设是根本,教制建设是基础,人才建设是关键,组织建设是保证。信仰建设一定要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适应,不能我行我素,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定要融为一体,并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现代社会对寺院的道风建设中,寺院是当地群众的精神和文化寄托所在,在当地农牧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高于党委政府。因此,我们在加强藏传佛教寺院的的管理上,必须加强寺院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将藏传佛教寺院建设成为,为社会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场所。
在我国即将实现现代化的今天,甘南藏区的农牧区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封建的部落制度和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在平时的工作中,特别是在各类矛盾纠纷和刑事案件的调处上,一般不向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报告,都是由所在部落的“首领”和寺庙僧人来参与调处工作,久而久之,一方面助长了寺管会和地方老人组织干预行政工作的气焰,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削弱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从而乡镇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在僧人们和当地群众的心目中形同虚设,视而不见,只有需要时才想起。工作方法简单,面对突发事件,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工作上不积极主动,依赖性太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履行乡镇党委政府的职权,缺乏依法行政的能力和独立处理纠纷的能力。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2.2 乡风文明建设的难题
在全国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严重不协调,在欠发达的甘南藏区农村文化建设更为滞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牧民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民族文化的形式没有得到挖掘和利用;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腐朽和错误思想滋生,特别是宗教的负面作用,已严重影响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和农村的两个文明的建设,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牧民群众,引导农牧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镇党委、政府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是政策扶持,对创建文化中心户给予奖励,兴办文化产业按照上级政策给予再优待。二是组织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对抹牌赌博、网吧、游戏机室等进行整顿,净化社会空气,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2.3 乡村治安管理的瓶颈
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要搞好治安管理就必须搞好农村文化建设,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党委、政府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是政策扶持,对创建文化中心户给予奖励,兴办文化产业按照上级政策给予再优待。二是组织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对抹牌赌博、网吧、游戏机室等进行整顿,净化社会空气。
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2.4 农牧民小富即安的意识
农村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一件大事,搞好农村文化工作对引导广大农民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摆脱贫穷愚昧,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生死存亡,所以我们对农村文化建设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尤其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件既能富“钱袋”,又能富“脑袋”的千秋大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们只重视发展经济,看重钱,对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对农牧村群众的意识形态领域放任自流,出现了与党和政府成了两张皮现象和党群关系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要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把甘南藏区的农牧村文化建设搞上去,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从盲目崇拜和封建迷信中走出来。
农村文化建设在全国起步都很晚,甘南藏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就更不用说了,因为,甘南发展相对滞后,现在甘南的经济才在起步阶段,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将甘南藏区的经济发展与农牧村文化建设齐头并进。没有文化的经济是个畸形儿,只有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社会才会走向真正的和谐。让群众通过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激发农牧民群众新的创业热情。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懂得有钱只是小富,只有经济与文化双轮齐驱,才能走向真正的富裕。
【参考文献】
篇9
一、及时做好段前动员工作。分析检查阶段是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阶段。5月20日,县林业局召开了转段动员大会。会上,夏局长总结了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部署了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间对象、方法形式和具体要求等。转段动员大会迅速统一了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为顺利开展第二阶段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开展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活动
县林业局班子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各班子成员率先垂范,组织和动员党员干部和局股站室负责人深入查找、认真剖析、广泛评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查找突出问题。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深入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向农业局、水务局、畜牧局、森福公司、天华公司、南方木业、华星公司和各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和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发放了征求意见表50份,收回41份,征求到意见和建议28条。通过认真梳理,切实查找我局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1)理论学习不够扎实。由于忙于日常事务工作的处理,忽视了理论学习,学习抓得不够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高。当前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和解决,如果不深入系统地学习,就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难适应形势的需要;(2)谦虚谨慎的思想作风坚持不够经常。主要表现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在开展民主生活会才自我批评,经常开展作自我批评的少,对同志的批评打不开情面,大胆不够,怕伤害同志间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3)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够。随着党建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存在着抓经济建设工作硬,而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所忽视,精神文明工作研究少,部署少,投入少。使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有所滞后;(4)干部职工的组织纪律、管理教育工作还不够。由于管理不够严,督促检查力度不够,规章制度执行不够严,导致个别同志在有些时候出现纪律松弛,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出现职工借用公款不按期归回,私存私放和挪用边贸、国内育林基金等不良现象,严重违反了《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云南省边贸进口木材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局机关在群众中的形象。
通过深入征求意见、查找问题,为下一步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2.切实开好两会,进一步达成了发展共识。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的基础上,6月8日,县林业局班子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作了深入的对照检查,各班子成员本着“重在总结经验、重在分析问题、重在形成共识、重在明确方向、重在正面教育”的精神,开展了严肃认真、开诚布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深刻、广泛、具体的交流思想、交换看法、沟通意见,局班子在林业工作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发展方向、整改对策等方面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认真组织召开了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全体党员查找了自身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明确了努力方向,谋划了工作思路,提出了改进措施。
3.精心撰写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我们把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作为本阶段的中心任务,由夏局长全程主持报告的撰写工作,多次组织讨论,反复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确保问题查找得准,原因分析得透,措施制定得实。在此过程中,我们充分吸纳了学习调研和征求意见的成果,着力在找准问题和原因、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整改方向、制定工作举措上下工夫,使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的过程成为了深化科学发展认识、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过程。
篇10
一、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竞赛,引导职工争当建功立业先锋,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汇集强大能量。劳动竞赛作为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的重要载体,应在引导职工立足拼搏奉献,圆满完成各类任务,助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上下功夫,动员更多的职工争当促进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为桥头堡建设汇集强大能量。一是把促进桥头堡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竞赛立足点。以“建设‘桥头堡’,共同奔小康”为主题,围绕优化结构、创新技术、节能环保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组织实施竞赛。认真抓好“安康杯”竞赛和节能减排立功竞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引导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把自身发展与我省“两强一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学赶先进、争创一流,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二是把推动桥头堡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竞赛支撑点。以“建一项工程、锻炼一支队伍”为宗旨,在承担滇中产业新区、工业园区、中缅油气管道、城镇化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的企业职工中,开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活动,推动重点工程劳动竞赛圆满完成。三是把夯实桥头堡建设中企业发展基础作为竞赛根本点。坚持把加强班组建设作为夯实企业发展的根本。做到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建设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效益型、和谐型班组为重点,开展班组专业技能、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竞赛活动,为广大职工能力素质提升、个人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围绕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开展竞赛,引导职工争当学习创新先锋,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实现我省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因此,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劳动竞赛着眼点,通过竞赛活动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推动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全面提升一线职工队伍素质。当前,我省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一线职工存在取证率不高,影响了岗位等级晋升、就业稳定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省总工会、省人社厅在全省共同实施了云岭职工人才工程,旨在利用5年时间,为全省50万名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提供服务,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要引导更多职工参与到活动中,把推动活动与劳动竞赛相结合,检验学习成果、技能水平,以赛补漏、以赛促学,构建职工自主学习阵地,强化职工的危机意识、学习意识,为增强一线职工的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搭建平台。二是全面推动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以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今年启动的云南省第十轮职工技术技能大赛暨首届工业园区技能大赛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加大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职工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推动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为桥头堡建设中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充分发挥创新工作室、技师工作站的“种子”、“酵母”作用。近两年,云南省总工会先后启动了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技师工作站命名活动,在全省命名挂牌了16个劳模创新工作室,20个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6个技师工作站。同时,全省部分地区、产业结合实际创建创新示范岗2562个。实践证明,这些创建活动能够有效提高一线职工参与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热情,充分挖掘创新能力和创造潜能。通过这些创建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因此,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把它们作为开展技能竞赛、技能比武的平台,把竞赛中涌现出的技能型、专家型职工吸收进创新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中,更好地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
三、围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竞赛,引导职工争当遵规守纪先锋,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注入生机活力。劳动竞赛在引导职工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职工精神文明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参与到竞赛中,以竞赛促进文明素养提高、文明行为规范,为桥头堡建设培养一支讲文明、树新风的职工队伍。一是通过竞赛,激励广大职工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信念坚定、立场鲜明,艰苦奋斗、勇于奉献,胸怀大局、纪律严明,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以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艰苦奋斗、锐意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根自于劳动竞赛。二是通过竞赛,助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我省“中国梦”、“云南梦”实践活动,以及文明县城、文明乡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把劳动竞赛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各类企业、现代服务业、窗口行业开展文明行为、文明职工、文明岗位、文明车间、文明窗口等内容丰富的竞赛活动,提升职工文明素质,为发展我省桥头堡建设对外开放打造一流的软环境。三是通过竞赛,促进职工队伍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要注重在劳动竞赛中引领职工思潮、凝聚职工共识,让劳动竞赛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坚持把开展劳动竞赛与职业道德“双十佳”创建、职工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结合起来,与开展职工“四德教育”结合起来,在劳动竞赛中帮助职工提升道德认识、强化道德意识、规范道德行为,真正让自觉加强道德建设意识通过竞赛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不断提高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激发广大职工振兴企业、产业兴省,为桥头堡建设树立良好道德形象。